第3课吆喝教案设计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3课吆喝教案设计(精选9篇)

第3课吆喝教案设计 篇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第一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

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知道吗?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昨天做的,是抢救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讨论如何动笔?)

4、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3、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三、质疑解疑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

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自然写实、幽默调侃)

4„„„(学生自己提出)

四、作业布置:

1、将昨天采集的本地旧式吆喝整理成文(自拟题目、教师指导)

2、以小组为单位,上集市搜集录音现时的吆喝,并将其排成简单的节目。

第二课时

交流小作文,各小组调查汇报表演

一、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小作文(旧时的各种吆喝整理)每小组推荐出一至两位代表

二、班级交流,教师组织评点

三、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集市吆喝调查,教师组织评价打分

四、作业布置

1、以“吆喝”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可以是调查报告,可以是散文小品,也可以是相声等其他形式)

2、以小组为单位将作品整理装订成册,选优送给政府负责文化的领导。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知道吗?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昨天做的,是抢救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讨论如何动笔?)

4、再来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写《吆喝》的。

二、回顾已知

1、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主要介绍卖什么。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看来,显得非常杂乱的街头叫卖,已经被作者清晰的两根线所穿起来了。那你说说,如果是你来介绍收集到的武汉旧时候的吆喝,你打算怎么安排内容呢?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那我们如果写武汉的吆喝,又要注意什么呢。对,用武汉方言。

三、感受吆喝方法的多样性

师:默读第4自然段,了解作者写到了四季中哪些货色,做上记号。生默读勾画。

课件出示写秋天一段的文字。(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

怎么样,从这一段中,我们又学到了什么介绍的方法吗?对的,按照季节的顺序,把叫卖的货色介绍出来。对,还要及时写出感情。

师:全班一起读这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再请四位同学分读春夏秋冬的句子。

生读。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哪种吆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自读。

师:这些小贩运用了夸张、借甲物形容乙物、戏剧性、声音的变化的方法来吸引人。是不是只有这几种方法呢?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如果去掉这一段的第一句话,好吗?

师:看来这句话很重要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再次感受它的重要作用。

生读。

师:这些吆喝者只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没受过高等教育,却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对吆喝、对生活进行着艺术创造,吆喝真是语言的艺术。让我们再来回味那韵味十足的吆喝声。(课件播放)

四、了解吆喝的现状

师:北京现在的吆喝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快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一下。

预设——

生1:有卖鱼的。“卖鱼啦,卖鱼啦”

生2:有磨剪刀的。(唱)“磨剪子咧,锵菜刀” 生3:“回收彩电、冰箱、、空调、热水器” 生4:“重庆卤鸡蛋,一块钱三个,味道好的很!”

师:大家可以继续了解家乡的吆喝,并做好记录。吆喝其实是一种民俗文化,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其他民俗文化。(观看课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各种民俗文化的资料进行了解。

教案设计我是你的儿子第3课 篇2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议第6自然段

2.概括各段大意,完成全部书面作业。

3.进一步感爱焦裕禄尽心竭力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过程

1.指名读第6自然段。

(1)焦裕禄出了许楼村,又急急忙忙向前面奔去。“他那顶棉帽子的耳巴忽闪忽闪的,渐渐

地消失在茫茫雪海中。”

(2)“他那顶棉帽子的耳巴忽闪忽闪的”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它是焦书记干什么的时候的形象?

(3)“渐渐地消失在茫茫雪海中”说明他出了许楼村又怎样了?全句表现了什么?

(4)如果把这句话变成一幅画,画面该是怎样的?

2.以“红领巾飘动”为特征,写几句话,描写一位乐于助人的少先队员。

3.概括段意:

(1)学了课文,你觉得焦裕禄是个怎样的干部?焦裕禄的高尚情操,你是能通过什么体会

到的?

(2)课文的第一段着重写了焦裕禄是怎么想,怎么说的;第二段重写了焦裕禄是怎么做的。

你能不能试者概括这两段的段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3课吆喝教案设计 篇3

1.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简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2、了解亚里土多德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亚里士多德理性主义的思想。

2、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并评价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

2、归纳并分析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教学过程

第3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柏拉图的思想,那么在柏拉图之后希腊有出现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并且是和柏拉图有着师徒关系的,并且一些名人评价说:

“古代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古希腊人的科学的杰出代表和改革者,古典时代最博学的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

黑格尔:“人类的导师”

罗素:“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

这位人物是谁呢?

这节课,我们主要看看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以及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经历: 归纳亚里士多德的人生经历。

出生御医家庭——求学雅典,师从柏拉图——离开雅典,从事科学研究——成为亚历山大王子的老师——重返雅典,创立学园——再次离开雅典——逝世 这样,亚里士多德完成了从北方小驹——学院灵魂——博学家的转变

1、家庭出身

前384年出生于希腊小城斯塔吉拉的马其顿御医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颇受人敬重的御医,这使他经常有机会出入马其顿王宫,接触到了广泛的文化知识,特别是这时的希腊哲学、文艺以及一般文化都已发展到可以作总结的时代,这种背景对于亚里士多德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7岁,为了寻求智慧,他来到雅典的阿卡德米园学习。

2、前367年,求学雅典,师从柏拉图

探索真知的精神

柏拉图61岁的时候,亚里士多德来到了学园。在柏拉图学园进修的二十年中,亚里士多德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和超凡的才华,他的许多观点代表着他那个时代有教养、有阅历的人的流行见解。他并不盲从,正如柏拉图所说:“亚里士多德士学园的头脑”。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讲授亚里士多德哲学时,用这样的话来评价亚氏的一生:“亚里士多德出生,思考,而后死去。”这句话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就是他的一生。亚里士多德的一生就是思考的一生,他对真理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亚氏之后近两千年,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有了这样一句话:“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用这样一句简短的话给思想家作了一个注脚:思考,是一个思想家的名片、通行证和墓志铭,也是思想家存在的唯一方式。

他有一句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这句话说明了亚里士多德的什么精神?——尊师而不盲从 这句话给我们今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这种关于师生关系的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仍具有借鉴意义。作为学生来说,既要把老师当作良师益友,又要敢于独立思考,突破老师观念的局限,勇于创新。这一点尤其值得同学们学习。回归课文:学生举例子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继承与突破

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不放弃现实幸福 ②

指出柏拉图理念论的最大弱点

肯定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举例“母鸡”柏拉图认为先有理念“母鸡”,而后才有母鸡。亚里士多德不同意这个观点。

这种批评在柏拉图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以至于柏拉图经常善意地称他为“小驹”,这个称呼的来源是因为小驹吃足了奶就会乱踢它的母亲。正是这种不迷信、不盲从、敢创新、善开拓的精神,使亚里士多德在学术研究上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3、前347年,离开雅典,从事科学研究(博学家)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对当时所能涉及的学科都做过研究,他在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众多学科中,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①、哲学:A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想。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

B 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②、生物学: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

③、物理学:在《物理学》中,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④

、逻辑学:提出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⑤

、教育:创办“吕克昂”学园,著书讲学。⑥

、伦理学:提出“中庸之道”。

所谓“中道”,意即中庸,他认为宇宙间万物过了不好,不及也不好,在太过与不及之间就是最好。比如他说勇敢是怯懦和鲁莽的中道,勇敢并不是什么都不怕,有些该怕的东西就应该怕,不怕就是鲁莽,太怕就是怯懦,都不好,它的实质就是要求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应该以“理性”为行为准则,这一点和儒家思想中的中庸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对我们今天处理人际关系和建设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4、前343年,成为亚历山大王子的老师

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收到了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我有一个儿子,但与其我感谢神灵赐予我此子,还不如感谢他们让他生于你的时代。我希望你的关怀和智慧将使他配得上我,并不负于他未来的王国。”这样,亚里士多德荣幸地当上了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这位王子就是后来继承马其顿王位并建立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为师期间,他一方面耐心教育亚历山大王子,终于造就了这位雄才伟略的旷世君主;另一方面,他利用优越的条件,继续研究哲学和各类科学,使他在学术与思想上进一步发展。

5、前335年,重返雅典,创立学园

前336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征服了整个希腊。而此时这位国王的老师并没有留在国王身边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回到雅典创办了吕克昂学园,并在那里讲学。吕克昂学园虽然不像现在的学校那样正规,没有考试,不制定教学大纲,但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把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倾囊相授,并与学生进行交流。他口才很好,讲课时条理清楚,富有说服力,机智锋利、妙趣横生。他的教学方法别具一格,在吕克昂学园里,老师和学生经常漫步于花园亭台,一边散步,一边交流,师生相得,其乐融融,令人羡慕。喜欢一边讲学一边散步,非常随便,有一种潇洒飘逸、逍遥自在之感,因此被人称为“逍遥学派”。

6、前323年,再次离开雅典

公元前323年,远征国外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暴死。消息传到雅典,雅典反马其顿情绪立刻高涨。作为马其顿人和亚历山大老师双重身份的亚里士多德,自然而然地被推到民族冲突的风口浪尖。雅典人以不敬神的罪名指控亚里士多德,亚氏的处境,比七十六年前的苏格拉底更加危险。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无所畏惧,从容赴死是潇洒的;有所珍惜,吝爱生命,有时弥足珍贵。

亚里士多德没有像苏格拉底那样选择死亡,他挥泪离开了雅典,离开了他精心经营的吕克昂学园。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思想巨子,只要有逃生的机会,绝对不会甘心死于一帮异族的蠢货之手。但这次政治事件,毕竟给了亚里士多德以致命的打击,从此陷入孤寂落寞之中。第二年,亚氏病逝,终年62岁。有人说他死于胃病,也有人说他饮鸩自杀。

7、前322年,逝世

二、亚氏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我们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可以看出他的思想确实是博大精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呢?(1)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

他在逻辑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都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2)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以“三段论”为核心的逻辑学成为一切科学的工具;伦理学中的“中道”理论成为人类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政治学中的“法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3)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他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积极进取、探求新知

三、评价亚里士多德:

① 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总结了古希腊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长久深刻的影响。

② “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他系统的论著,分门别类的讨论,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③ 他的作品是批判和发展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④他是一个职业教师,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局限:① 基本哲学观是徘徊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②体现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局限性。

四、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差异(1)哲学思想:

柏拉图: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

亚里士多德:思想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物体由形式和物质组成(2)政治主张:

柏拉图:理想国是哲人统治的国家,其次才是法治国,亚里士多德:法治优于人治

五、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 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不同: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② 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

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课堂小结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亚里士多德这一课,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虽然亚里士多德的一生非常坎坷,但他一生都在不停地学习,思考。他对真理的追求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他尊师而不盲从,他为了真理而用于争辩,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他对整个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令人惊叹,有人称他为“学者中的大师”,有人称他为“所有真正思想家中的永恒巨人”,他的深邃的思想,他的探索真理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课后反思] 对比、比较是历史学习很重要的一种方法,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孔子与亚里斯多德,让学生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伟人的成长之路有些地方是相通的,使得学生能有所借鉴。

课后习题 评价亚里士多德。

① 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总结了古希腊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长久深刻的影响。

② “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他系统的论著,分门别类的讨论,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③ 他的作品是批判和发展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④他是一个职业教师,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局限:① 基本哲学观是徘徊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②体现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局限性。

板书

3年级下册第3课荷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清香”、“挨挨挤 挤”、“碧绿”、“莲蓬”、“破裂”、“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 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

【重难点】 了解荷叶、荷花的样子,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文中精彩的词句。

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王冕学画的故事,知道荷花是一种很美的花,有个小姑娘非常爱荷花,她在公园里仔细观察了荷花后,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叫《荷花》(板书课题)。荷花又叫“莲花”。(板书:莲花)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荷花还会结果呢,它的果实就是“莲蓬”。

二、初读课文 1.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1.画出生字词,读准生字词。

2.读通读顺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读后想想: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2.反馈

(1)读一读,记一记:

lián pénɡ zhànɡ liè zuó dǎo mènɡ 莲 蓬 饱 胀 破 裂 昨 夜 舞 蹈 好 梦

āi jǐ piān 碧 绿 清 香 仿 佛 衣 裳 挨 挨 挤 挤 翩 翩 起 舞(2)指名读课文,根据所给内容分段落 找出与下列内容相关的小节

第一部分:“我”去公园看荷花。(1)

第二部分:“我”看荷花各种优美的姿态。(2.3)第三部分: “我”看荷花时展开的美妙想象。(4.5)

三、研读课文。

1.默读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并小组交流: 1.“我”为什么要往荷花池跑去?画出有关的句子; 2.荷花池的荷花有什么特点? 2.交流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1)这两句话写出了荷花的什么?(2)“清香”是什么意思?

(3)“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说明什么?

师:“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就把荷花的特点写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带 着想象读课文的第一节。出示第二、三节

(1)默读第二、三节,说说“我”看到些什么?(2)交流

出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①“挨”和“挤”分别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在图中指出,哪一处是“挨”,哪一处是“挤”。

②“挨挨挤挤”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荷叶多、密。③“碧绿的大圆盘”看出了什么?(形状、颜色)出示: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①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媒体出示图片

②“冒”字用得好在哪里?(写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①“有的……有的……有的……”说明什么?荷花多、形态各异。②这三种形态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媒体出示三种形态图片 ③“露”字用得好在哪里?(“露”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来了,好像把头探出来了,露出来了,这个“露”把小莲蓬写得可爱极了。)

(3)师小结:荷花雪白的,而荷叶的颜色是碧绿的,这就写出了荷花色彩的美。(板书:色彩美)荷花有的怒放着,有的为含苞欲放,这些是写荷花的什么?(姿态)这样把荷花的姿态写出来,就把荷花写活了。(板书:姿态美)师:就如作者所言,真是一朵有一朵的姿势。(4)说话练习: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有的。

(要求可用书上语言,也可以不受课文内容限制自己组织)(5)出示: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①“画家”指的是谁?

②读读句子,为什么说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呢? 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3.有感情朗读第二、三节

四、复习巩固

1.复习字词,会准确朗读

荷花 清香 碧绿 舞蹈 蜻蜓 莲蓬 破裂 仿佛 衣裳 翩翩起舞 挨挨挤挤 2.指导书写: 蓬 蹈 佛

3、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的荷叶();又看到()的荷花();还看到()花骨朵()。()。【板书设计】

荷花 色彩美 姿态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第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荷花》一课,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文读一遍,要把描写荷花的色彩、姿态的词语读出美和爱的感情来。如“碧绿的……”“嫩黄的……”。

2.学生齐读课文一至三节。

二、研读课文

师:文中的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那么 “我”是不是一朵荷花呢? 1.指名朗读第四、五节。

2.出示: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师:“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 3.学生交流。

4.师引:荷花太美了,作者看得太认真,入迷了,产生了幻想,那么表示看的时间长,表示看得很专心,或者表示看时显出爱荷花的神情,可以用哪些词。“我()看着满池的荷花。”

(例: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入神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5.引读第四节,“我”如此入神地看着满池的荷花,忽然觉得(学生读描写作者想象的句子)6.第四节是展开想象的,课文中的作者仿佛化身为了一朵荷花,假如你就是一

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什么?你知道 蜻蜓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吗?小鱼告诉你什么好梦呢?你会对蜻蜓小鱼说什么呢?还会有哪些动物来,会告诉你什 么呢?

假如我是一朵荷花,7.出示荷花图

师:现在请大家也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这些荷花图。

8.指导朗读:课文中的“我“爱”荷花,因为荷花如此美丽。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读课文4.5节。(板书“爱”)

“自己仿佛”要读得慢一些,要像真的一样,好像看出了神似的,“风吹来”“风过了”由动到静,要交代清楚。

三、复习巩固

1.师:第四节是展开想象的,课文中的“自己仿佛”“自己觉得”后面写的就是想象的内容。什么叫“仿佛”?(“仿佛”就是“似乎”“好像”的意思,不是真的,而有真的感觉的意思。)

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意思用“仿佛”说句话“什么仿佛什么?”“什么仿佛怎么样?”这样想句子就容易正确了。

(1)我看着小蝌蚪,看着,看着,我仿佛觉得小蝌蚪变成小青蛙了。(2)我看着金黄的油菜花,看着,看着,我仿佛变成小蜜蜂。(3)我看着梅花,仿佛。(4)仿佛。2.欣赏描写荷花的佳句 读一读,品一品。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zhu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1)讲解:前两句话,诗人用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现课文的内容。而最后一句作者之所以最爱莲花,是爱它生长在淤泥之中,却全身洁白不受污染,这是作者对莲花的内在品格的赞羡。(板书:在原来“色彩美”“姿态美”下面加上“品格美”)

(2)同学带着赞美荷花的语调读两遍。

(3)正因为荷花不仅外表美,内在的品格也很美,所以我们爱荷花。我现在请小朋友用这样的句式连贯地说荷花的美。

我爱(),我爱(),我更爱()。

例句:我爱荷花的美丽色彩,我爱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我更爱荷花的品格,她出淤泥而不染。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虽然身处在不良的环境中,但是保持着高尚的品质,我们就可以用“出淤泥而不染“来赞美他们。3.感情朗读全文。【板书设计】

色彩美 我爱

荷花 姿态美 我爱 外表美

品格美

第3课《留学巴黎》教案 篇5

(1)阅读课文,把握这位音乐大师求学的艰苦历程。

(2)学习作者坚毅的精神。

(3)理解作者爱国的情操。

第5课《花圃》教案3课时 篇6

株洲六中

李争峥

课 型 : 设计 · 应用

课 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运用简化和夸张的手法设计花卉图案,并选择合适的形进行置换。2. 了解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进行图案设计。

教学重点:能力运用夸张的方法进行形的置换,了解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难点:如何理解形的简化与夸张表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讨论:说出你喜欢的花,花的象征意义。学生:„ „ 二.新课教授

1. 欣赏花的照片,引导学生分析花的特点。①.花的形状 ②.色彩

2. 比较分析:自然花形与图案花形,概括花的骨式。3. 什么是图案

4. 生活中的图案应用 ①.瓷砖

②.布上图案 5. 形的置换 ①.相似形的置换 看图案《鱼儿与水》

(通过形的置换,能够使原本我们熟悉的花朵,得到一种意外的效果。)②.不相似形的置换

③.活动一:尝试将一种花置换成另外一种物体。6. 图案分析、比较

问;你知道这几张图形都呈现怎样的分布状? 7. 多样的骨式 ①.几种骨式

②.什么是骨式:图案基本的构成形式

8. 作品欣赏 三.学生练习四.小结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加强设计意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能力运用夸张的方法进行形的置换,了解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难点:如何理解形的简化与夸张表现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预习、交流)对学生提出四个问题:

1、每年春节来临之前,在我们深圳的爱国路上都会有一项重要的活动,你知道是什么吗?

2、花市上有很多漂亮的花,你能说出几种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总结)同学们说了几十种花卉的种类,可是我们的地球那么大,花卉的种类我们恐怕一天也说不完,老师从网站上下载了一些花卉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看呢?

(进行课件第一张幻灯片的播放,配有音乐或解说)

3、你最喜欢的花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进行一个小型的心理测试:花与性格的关系)

4、你能说说看花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吗?

(这一提问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以小组的形式总结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让学生指出本课主题(我们看了很多的图片也谈了很多的话题那么老师今天要讲什么内容呢?)——花卉

二、讲授新课(欣赏、分析)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花卉的照片,现在大家再欣赏一部分图片,欣赏的过程当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所看到的图片(播放第二张幻灯片,欣赏艺术作品特别是图案中的花卉形象,配音乐)

1、你知道这一类的作品在艺术的范畴中我们称之为什么吗?——图案(“图”图样、图形、图稿;“案”方案、专案;狭义:装饰性纹样;广义:实用性与表现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案。)

2、请思考花卉图案与花卉照片有什么不同之处?(写实与概括、具象与抽象)

3、花卉图案与花卉照片的差别很大,如果老师给你一幅花卉的照片你如何实现由真实的照片到抽象图案的转变呢?

(学生的回答中会不时的出现特征、夸张、变形、想象、比喻等词语,老师在倾听学生回答的时候抓住关键词,将变化的规律引导出来)

4、分析讲解变化规律:

首先将变化的五条基本规律列出来(第三张幻灯片)

A、简化归纳 B、添加组合 C、夸张变形 D、分解构成 E、象征寓意

然后出示各种进行了不同变化的图片让学生分析该图片属于何种变化,为什么?(第四张幻灯片)

根据学生的分析识别,老师抓住其感兴趣或难以解决的某一项规律予以扩展。在此我将夸张变形作为本课的重点:(第五张幻灯片)

a、抽象夸张:将花儿本身的几何形式加以强化,使原来的方圆曲直更加规则化、几何化、装饰化

b、局部夸张: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而舍弃其他不重要的细节,突出表现其某一主要特征,使整个画面达到画龙点睛、言简意赅、主题鲜明的效果。

c、形体夸张:突出夸大其外形特征、省略局部或细节,使其更加趋向于流线、严整、壮丽、秀美,使形象特征更加强烈鲜明。

d、动态夸张:落花流水、花开花落、春风杨柳、秋风落叶、雨打芭蕉、雪中红梅、蒲公英的飘落等的动态描写,恰当的夸张其动态特征,就能够表现出独特的情调和意境。

5、花卉变化的表现方法

花卉图案有很多种表现方法,你能够说出几种?本课主要学习黑白表现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范画体会点线面在黑白装饰画中的运用(第六张幻灯片)

现在我们了解的花卉变化的规律,那么我们使用什么样的表现方法来表现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出示的图片仔细体会这些画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黑白;点、线、面及点线面的综合运用)

三、课堂作业:(活动、实践)

请同学们利用刚才我们所欣赏到的黑白的表现方法综合运用点线面三元素,按照图案的变化规律进行黑白花卉图案设计(每位同学发给8×8CM的小纸片),并将设计好完成的作业贴到黑板边上老师提前准备好的花圃底版上。

作业要求:A、符合花卉变化的某一项规律

B、点线面的综合运用

C、黑白或单色图稿

(课堂作业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要不停的巡视之外,还应适时的将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问题进行集体讲解,以及学生中比较好的创意进行及时的展示和表扬,这样既有利于激励创意独特的学生更加认真的完成,对其他同学也是很好的鞭策。对于巡视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也可以鼓励其他同学予以回答或让其他同学为其出谋划策,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调动所有同学的智慧,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花圃的底版造型采用花瓣形或圆形,这样不仅在形式上给学生以焕然一新的感觉,还可以留有不规则的边角,鼓励、动员学生来进行边角的设计,学生就会产生新奇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当学生的小图片画完、贴完之后,将完成的花圃摆到讲台前请学生上台进行评价你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喜欢?它运用了老师今天讲过的哪一种方法?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交流、导入)

(播放第一张幻灯片)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一条简笔画的鱼的造型,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会很自然的回答是一条鱼,然后老师以其鱼尾为圆心在旁边再加一条鱼再问学生看到的是什么?这时学生的答案就会丰富许多,有的直接说有两条鱼,有的同学可能就会说是画有两条鱼的扇子等等。依次类推的问下去直至拼出一个圆。到最后一个图形的组合时,就会有人想到花的形象上,由此自然导入本课主题——变花瓣 拼花圃

二、讲授新课:(欣赏、分析)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品,而有一些它和花瓣的形状又十分相似,动脑筋想一想在你的身边和花瓣相似的物体有什么?(播放第二张幻灯片)

(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以小组的形式予以回答,老师总结学生的答案,并展示与花瓣相似的物体简笔画,以使学生产生直观的视觉效果)

2、相似的东西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可是有些物体看起来并不相似,比如我们最常见的手机,它和花卉之间有没有一定的关系呢?请看投影屏(播放第三张幻灯片)

用手机来代替花瓣的形象有怎样的寓意呢?——现代社会语言交流之花,现代通讯工具开拓了人们语言交流的空间。

请同学们仔细动脑思考:你能不能将生活中与花的形象并不相似的物体赋予新的含义,来代替花瓣,对花的形象进行全新的塑造呢?(数字、字母、动物、植物、日常用品、食品)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对设计构思加以简单的描述)

3、基本形确定了我们要把它组合成由N个基本形组合起来的新图形,那么我们采用什么样的办法让每一个基本形一致呢?(学生的回答中会出现对折、折叠、复印、画好一个其他照描、印等不同方法,老师应该对这些想法进行肯定,如果有人提出镂印的方法的话,可以顺水推舟具体分析,如果没有人提到的话,可以说其他方法大家都很熟悉,今天老师着重讲解镂印的方法)

4、镂印的制作步骤:(进行现场演示)

A、描稿 构图饱满,要考虑问样点线结构的连接关系

B、镂刻 正稿、反稿;刻线要流畅光滑

C、漏印 固定镂稿,刷色“浓、纯、鲜、匀”

三、课堂作业:(活动、实践)

今天请同学们再做一回花匠,运用生活中你喜欢的、或有意义的、有情趣的形象,通过老师今天讲到的创意活动设计出具有新的象征意义的图形,并予以命名,然后将自己画好的设计稿拼贴到黑板上老师准备好的花圃底版上,把它组合成一个大花圃。

(学生作业的过程中老师要不停的巡视,并多与学生交谈,询问其创作意图、构思,多启发学生锻炼其对自己设计构思的评述能力)

四、课堂小结: 采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幅画进行评价。

你喜欢________同学的画,因为:

立意健康 骨式准确 瓣形一致 构图饱满 色彩鲜明 制作精细

第3课吆喝教案设计 篇7

第十八课 吆喝

作者 萧乾

参赛单位:富源县第六中学 参赛教师:张柱梅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识记重点词语,了解文章的内容。

2.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 ”时的内在情感。3.了解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的内在情感。

2.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导入新课(2-3分钟)

联系实际引入课文

这是在咱们这儿,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

[板书课题 ]

二、预习反馈(3-5分钟)

针对“存在的问题”着力解决

(1)容易读错的字词:

吆喝 招徕 铁铉 行当 囿于 隔阂 钹 秫秸

(2)文章结构分析

三、展示学习目标(1-2分钟)

1.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2.理解作者写“吆喝 ”时的内在情感。

3.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传承“口头文化遗产”。

四、合作探究(15-20分钟)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疑难问题。

1通过阅读课文,看看吆喝者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的生活处境怎样?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十八课 吆喝

明确(课件展示):他们从大清早到深夜,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日,走街串巷,肩挑背抗。吆喝就是他们苦于生计的一种方式。他们的处境是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忙碌艰辛。

2介绍各种吆喝的过行程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课件展示):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充满了怀念之情,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对作者这种口头广告将要消失的惋惜。

3如何看待“吆喝”?

明确(课件展示):谈到《吆喝》,至今还使我动心的,就是北京的市声!读萧乾的《北京城杂忆》,他那流利而俏皮的京白,使得70年前的北京的色、香、味,顿时萦绕而充满了我的感官,引起我长时间的含泪的微笑!

五、拓展延伸(3-5分钟)

自选课文中出现的任一吆喝声,据课文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模仿吆喝。注意语气、语速、语调、重音等。(若能用京腔最好,也可用自己的方言)

任选几位同学每人吆喝一声,然后其他同学跟着齐声吆喝,评一评看谁的吆喝最有水平。(内容自选)

六、课堂小结(教师总结)(2分钟)

品析《吆喝》,我们不仅读出了市井风情,读出了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活状态,更读出了老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些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所在。因此,我们更应该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为抢救口头文化遗产做点贡献。

七、当堂检测(3-5分钟)

八、布置作业

寻找一下,我们生活的家乡有什么民俗风情,记录下来,并思考如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初三下册第3课《短诗》讲义教案 篇8

一、导入新课

在诗歌这座文学大花园里,有这样一些短诗,它们虽然短小凝练,却蕴含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即使跨越美丽漫长的时空, 但仍会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漫步这座文学大花园,去感受别样的精彩吧!

二、自主学习

(一)我的积累

1.我积累的生字

预设:

沈尹默(yǐn) 畔(pàn)卞(biàn) 芦荻( dí )舵手( duò )

2.我积累的词语

预设:

(1)长夜漫漫。

漫漫:指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

(2)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装饰:点缀,装点。

(3)我的年轻舵手的心。

舵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领导者。

(二)我的思考

1.《月夜》所描述了哪些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托物咏志,以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意象,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2.《萧红墓畔口占》描述了一件什么事?诗人怀着怎样的情感去做这件事?是从哪些语句得出的结论?

明确:记叙了1944年诗人不万里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表达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 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己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3.《断章》描绘了哪些画面?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诗人描绘了两个小画面,第一个画面中,由“看”和“ 风景”构成联系, 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此是赏者;但楼上看风景的人,又把别人当成风景进行欣赏。第二个画面中,由“装饰”建立关联,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又和明月一起,成了“别人” 梦的内容。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短短的四句诗,用非常简单的意象,将所要表达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4.《风雨吟》通过意象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象征了什么样的时代风貌?“我”在这首诗中是什么角色?“我”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

涛起伏的海面,地上的“房舍”,就像海而上飘摇不定的舟船;表面为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暗示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更深层的含义是,“舵手”通常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领路人,这个角色责任重大,而因为“年轻”,在茫茫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具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作者一方面表现出人物的忧惧不安,另一方面又将人物置于社会浪潮的领航位置之中,体现出经验不足的“我”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做出努力的思想感情。

5.《统一》中哪几个句子的形式相似?共同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所有……是……”“所有……无非……”“整片……是……”;“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乍一看这句话不可思议,细思则不无道理: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的叶子和花从本质上又是一样的,所以,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整片大地是一朵花”,作者消解了差异性,回归统一性的本质思考,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和谐的美。

6.品味语言,感受文采

《短诗五首》由四首中国诗与一首外国诗组成,篇幅虽短,意蕴颇丰,均体现出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内容丰富的特点。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预设一;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预设二: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预设三: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三、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有目的地释疑探究,或交流学习收获,或补充、完善。

四、师生探究

预设一:作者为什么认为“ 多” 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作者认为“ 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 因此“ 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 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叶、花、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 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预设二:对比阅读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五、积累迁移

第3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 篇9

班级: 姓名: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3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

【学习要求】

1.列举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

2.简述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重大战事、中国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等史实,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4.体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浴血奋战和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考试说明】

1、日军罪行

2、正面战场典型战役

3、敌后战场典型战役 基础知识回顾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制造大屠杀惨案:如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市民进行长达6周的大屠杀,30多万人被害。

2、实施毒气战和细菌战: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背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实验。

3、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 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

1、正面战场(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

①凇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1937年8月—1937年12月,上海及周围地区)

②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一一五师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徐州会战:期间,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④武汉会战: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日战争进入 抗日相持阶段。⑤枣宜会战:1940年,张自忠。(战略相持阶段的会战)

2、敌后战场(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

(1)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2)发表《论持久战》指明方向

(3)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开展游击战争

(5)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白塔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

班级: 姓名:

1、材料一盅中共提出抗战的方针是什么?为此中共做出了哪些努力?

发动全民族抗战,为此中共积极行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接受国民政府改编等。

2、材料2中的观点是否正确?试驳斥其观点。

观点错误,该材料掩盖了日本的侵略野心,遭受原子弹轰炸也是自食恶果

巩固练习【A级】

1.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诗中的“此役”是指(D)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大捷 C.太原会战 D.百团大战 2.“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B)

A、一二八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3.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D)

A.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 B.中共放弃中原从而扭转抗战局面 C.中共决心依靠军队士兵抗战 D.中共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B级】

4.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C)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5.“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D)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国民大革命运动 D.抗日战争 【C级】

6.童谣也能证史。79岁的杨老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写道:新年到,放鞭炮,蹦硼蹦硼,虽热闹,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枪炮价格高,只要万众心一条,莫看轻,省下是丝毫,千户万户数目就不小!救国不靠空口号,实际工作最紧要!这首童谣写作的时期是(C)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国民大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7.“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焰火飞扬。满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罗家伦在《凯歌》中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狂欢景象。抗日战争的胜利(B)

①使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是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帝斗争 ④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上一篇:苏教版四数全册教案下一篇:在教学活动中的师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