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教案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月下独酌》教案(精选6篇)

《月下独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二、熟背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李白怀抱一腔政治热情到了长安,被贺知章等欣赏,唐玄宗任为翰林待诏,把李白当作词臣而已,更兼李白本性正直纯真,得罪了权贵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政治理想无法实现,762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杜甫“世人皆曰杀,我意独怜才”,可见李白一生始终受到权贵们的排挤,郁郁不得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二、诗文赏析

(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我们对“月”这一传统意象已有一定了解,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并结合这首诗,说说本诗中“月”这一意象的含义。

“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 乡”“渴盼团圆”等意。此诗中“月”的意象应有“冷清寂寥”和“品质高洁”的含义。

2.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

“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3.但诗人的情感可用哪个字表达? “独酌”

4.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5.赏析“邀”字。

“邀”字,主动者为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因而也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其中。

所以“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1.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

“不解”“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

(二)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1.“同交欢”的场面的表达作用?

“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诗人月下独舞,以闹写静,反衬出诗人的孤寂。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1.此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最后两小句话峰又转,“永 2 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声明现实的残酷并不能压制自己对理想的渴望。现实中不可的事,我们可以相约到遥远的天际去。当然,这里李白的出世思想也不是他的最终思想。这只是他在现实中不得志的情况下才有的迫不得以的做法。所以这也注定了李白一生思想的对出世入世的纠结。

三、总结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月下独酌》教案 篇2

拟“万象”而为“人”———童话的思维

人们都说, 《月下独酌》在修辞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拟人手法。但这样归纳, 不足以道出其修辞运用上的妙处。它不像一般的诗作那样仅仅是零星地运用拟人, 而是大量地运用, 整体地运用, 简直是“万象皆拟人”。除了第一句“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之外, 其余无一句不用拟人:“邀明月”、“对影”, 是拟人;“不解饮”、“随我身”, 是拟人;“暂伴”、“行乐”, 是拟人;“月徘徊”、“影零乱”, 是拟人;“同交欢”、“各分散”, 是拟人;“永结”、“相期”, 是拟人。总之, 这个“月下独酌”的场面———不, 现在不再是“独酌”了, 而是“三人”世界———似乎是卡通片里的场面。在诗人的周围, 一切都可能具有生命, 只要诗人愿意;诗人的一切行为都有可能发生, 于是只要他“相期邈云汉”, 似乎就会梦想成真。李白的率真、天真就在这儿, 他的痴情、可爱就在这儿!

整体性的拟人化, 在诗歌中是不多见的。这说明李白的思维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的思维, 是否可以称之为“童话的思维”或“卡通思维”?宋代词人张孝祥在他的《念奴娇·过洞庭》里这样说:“尽吸西江, 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这里的“万象为宾客”, 也体现了一定的“童话的思维”或“卡通思维”, 但比较起《月下独酌》来, 全词也仅此句用拟人而已, 而不像李白诗作那样大量、绵密、连续地使用拟人。用童话思维写诗, 整体性地使用拟人, 这在非诗歌的作品中可能并不少见, 但在诗歌中却难能可贵。《月下独酌》一诗的文化原创力, 正在于此。

以“不独”包装“独”———飘逸的风格

“以乐写哀”, 有人这样总结《月下独酌》的表达特点。不错, 诗人以“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醒时同交欢”来反衬内心真正的孤独, 或者说把“独”寓于“不独”之中, 以“不独”写“独”, 愈见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独”。但只是这样把“孤独”的标签贴在这首诗上就行了吗?最后两句“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就告诉我们, 诗人不仅欣慰于这次能够与月、影作忘情之游, 而且也很天真、乐观地认为忘情之游还有下一次、无数个下一次 (“永”这个字透出这一信息) 。在这里, 因为“独”, 所以诗人力求“不独”, 并以“不独”的彩纸包装着“独”。一个真孤独、大孤独的诗人, 诗写到最后, 往往能够不言孤独, 能够旷达、洒脱。辛弃疾的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下阕也有类似写法:“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我们常说李白的诗风“飘逸”, 我想, 以“不独”包装“独”, 也正是“飘逸”题中之义。孤独的李白, 常常以旷达、洒脱的形象在我们眼前走过, 这就是我们在《月下独酌》里所看到的一种飘逸性。这种飘逸性, 是跟李白的性格、气质、志趣分不开的, 是难以复制的, 所以它也是这首诗的创造性特征之一。

“一波”中含“三折”———戏剧的结构

《月下独酌》的主体内容, 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三人”世界。在这“三人”世界中, 李白与月亮、影子共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就故事的流动性来看, 全诗乃是从“独”写到“不独”。但如果对这首诗作一点微观分析, 我们便会发现, “一波”之中竟还包含着“三折”:从“无相亲”到“成三人”, 是从“独”写到“不独”, 此乃一折;从“不解”、“徒随”到“暂伴”、“交欢”, 是从“独”写到“不独”, 此乃二折;从“各分散”到“永结”、“相期”, 是从“独”写到“不独” (慰藉中有不独的幻觉) , 此乃三折。正因为写得一波三折, 这个童话般的故事显得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表现出很强的戏剧性。一首篇幅不长的抒情诗, 在一般情况下, 受到容量的限制, 是很难在故事性、情节性、戏剧性上有什么作为的, 而本诗竟做到了这一点, 真是很不容易的。李白的创造力真是强得很!

月下独酌 篇3

1

月光轻轻撒在庭院,

月下独酌

我坐在小亭里读书。

风抚起我的衣襟,带起阵阵落叶。

对月吟诗。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试问,有谁,在和我同样独自对月吟诗?

是远方的知音么?

2

月光下,我轻轻舞剑。

花瓣随剑风起落。

月光下,那一杯浊酒,慢慢滑入口中。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试问,有谁,在和我同赏那一弯清月?

是故乡的家人么?

3

月光下,我独自坐在酒楼。

却没有人陪我饮那一杯酒。

月即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试问,有谁,在和我同样独自饮酒赏月?

是同病相怜的游子么?

4

月下,我独自戏耍着。

无奈。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作文

试问,有谁,独自在月下戏耍?

是旧时的玩伴么?

5

月光放肆在窗口。

月下,我那孤独的`舞影。

歌一曲没有任何回音。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试问,有谁,在歌舞那孤单的旋律?

是暮年的舞女么?

6

当我醉酒时,以不知月影的去向。

或是……

我看不清月和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试问,有谁,在伤心于本不存在的聚会分散?

是不醒旧梦的故交么?

7

月下,我背起行囊,告别。

两行清泪潸潸而下。

我还能回来么?

永结无游情,相期藐云汉。

试问,有谁,在离家后却回家的机会渺茫?

是离家的自己么?

8

无法遇见旧时的人,只得轻吟这首寄满思念的诗。

诗词《月下独酌》鉴赏 篇4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 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 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 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 “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 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月下独酌》观后感 篇5

前不久孩子带回来一本《我爱古诗词》,那装订精美的封面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更使得琦琦爱不释手。随即收到了张老师的“古诗吟诵”活动通知,“秀才”、“举人”“榜眼”“探花”这一个个鲜活的字眼无不在诉说着我国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琦琦每天都劲头十足地读古诗,有些是小时候就背过的,因此再拿出来读一读就背出来了。但大多数古诗意寓丰富,孩子难以理解,如《月下独酌》一诗,单题目上的“独酌”一词孩子就不明白,但孩子很想背会它,于是我和爸爸商量了一下,决定和孩子一起来背诵。我们先给孩子解释“酌”的意思,然后告诉孩子这位诗人―――李白,他是一位很爱喝酒的诗人,并且他的.许多诗都是在他喝酒的时候作的,这首诗也是。你看他一人独坐在花丛中,面前放着一壶美酒,但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只能对着夜空邀请月亮一起共饮。接下来我们各自扮作李白,盘膝而坐,一边痛饮一边吟诵诗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小孩儿的模仿能力最强,看着我们玩的很有意思琦琦也加入进来了,一遍又一遍的跟着我们说了起来。此时他的注意力已经由有意识的古诗背诵到无意识的游戏参与中来了。当他兴致正高的时候我们又提议每个人独自表演,其它人用动作提示。

看着孩子一边表演一边吟诵着古诗,我知道孩子理解了这首诗,而且愉快的学会了着首诗。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快乐,也期待向大家学习更好更快乐的方法,让我们一起前行!

《月下独酌》教案 篇6

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 当语文教师以满腔的人文情怀去引导学生时, 常常遭遇到许多尴尬的事情。比如, 高一的孩子就会急不可待地问:“老师, 现代文的题目怎样答题才会得高分?”“老师, 作文有没有固定的模式, 背几篇高考作文管用吗?”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 看着他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睛, 笔者的内心就会感到万分悲凉, 为他们, 更为我们语文教育的现状。

语文, 在许多时候是“读”出来的, “写”出来的, 而绝不仅仅是教师的几句技巧、方法就帮得了忙的。笔者试图找出一条路, 一条清晰一点的路来指导教学, 来帮助学生们, 引导他们阅读我们经典的文学作品, 引导他们写出更灵性的文字, 从而, 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的底子和终身精神发展的底子。

笔者尝试以《月下独酌》教学为引子, 以读促写, 以写悟读, 以教材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对李白的认识, 在写作中实现自我的丰富与发展。

一、拓展阅读的宽度

语言不仅仅只是工具, 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教材中每一篇作品背后, 一定都树立着一个大写的“人”。这群作家或豪放旷达, 或忧国忧民, 或婉约细腻, 他们的精神品格足以引导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因此拓展阅读的宽度, 就是要以文本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文章, 引导学生从了解作者到喜欢作者, 从简单的理性概括到深入的感性交流, 从而在体悟作者精神的基础上, 自动自发地去阅读, 去写作, 最终达到精神的丰盈。

在教授《月下独酌》时, 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去拓展学生阅读的宽度:课前编制学案, 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了解李白一生的四个阶段、李白的思想与性格, 以及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李白的诗酒人生, 进而思考“李白是一位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月下独酌》之前, 先对李白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课中, 比较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让学生深入理解李白的内在孤独。课后, 师生动手选美文、颂美文、写美文, 与学生一起编选余光中的《念李白》《寻李白》、鲍鹏山的《兴高而采烈——读李白》等关于李白的诗歌和文章。许多学生在阅读之后跃跃欲试, 写下了不少精美的文字。

其实, 阅读教学, 不应该仅仅把阅读的视野放在一篇一文的阅读上, 而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背后隐藏的那位有血有肉的作者。例如, 学生读完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后, 不是简单地知道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就可以了, 而是进而了解先生那种直面民族劣根性的勇气和担当, 了解先生的幽默和睿智。同样, 学生学完《像山那样思考》后, 不是简单地知道文章的作者是一位美国的生态学家就可以了, 还应该知道这位名叫利奥波德的生态学家不仅是生态环保思想的倡导者, 还是一位践行者, 并且在践行的路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总之, 我们要努力做到把这些作家们请下“神坛”, 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近他们, 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二、挖掘阅读的深度

不同的诗歌, 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解读。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目标仅仅建立在简单的背诵或者技法的指导上, 而应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丰富自我、发展自我。

教授《月下独酌》时, 笔者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在这首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最后, 在阅读和思考中, 学生体悟了李白在浪漫和潇洒的底色上无尽的孤独和寂寞, 也体悟了李白把人生的大孤独升华为以天地为友的大欢乐的无尽的寂寞和凄凉。

在阅读与思考中学生进一步明白:实际上, 但凡人在孤寂的时候, 常常会找点什么东西来做伴, 一只狗、一只猫, 都可以成为良友, 一棵树、一座山也可以成为知己。

这样, 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确认, 古今中外, 许多能影响千秋万世, 在后世被称贤称圣的伟人, 大多数在当时处境中都很凄凉、孤独、寂寞。学生有的提到了梵高, 有的提到了孔子, 有的提到了鲁迅, 也有的提到了卢梭。还有的学生干脆引经据典提供了周国平先生对孤独的一番解读:“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又不陷于孤独, 这怎么可能呢?然而, 尽管注定孤独, 仍然会感觉到孤独的可怕和难以忍受。上帝给了他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 却又赋予他与普通人一样的对于人间温暖的需要, 这正是悲剧性之所在。越是丰盈的灵魂, 往往越能敏锐地意识到残缺, 有越强烈的孤独感。在内在丰盈的衬照下, 方见出人生的缺憾。反之, 不谙孤独也许正意味着内在的贫乏。”学生说, 读完这些文字, 感觉就应该是写给李白的, 写给李白那颗与众不同的灵魂的, 并进一步体会到了孤独的价值所在。甚至学生开玩笑, 原来能够孤独还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

这样, 学生在鉴赏技巧、品读意向等基础上对一首小诗的解读, 读到的不仅仅是李白的豪放豁达、李白的写作技巧, 更重要的还有李白内在的孤独和寂寞, 落点依然落在心与心的交流上。

当然, 每一篇文章、诗文的背后都能反映出作者思想境界的某一个或几个侧面, 学生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不仅要读到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怀, 更重要的还要读到他的胸怀天下;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 不仅要读到毛泽东的领袖气概, 还要读到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读李白的《将进酒》, 不仅要读到他一贯的豪放飘逸, 还要读到他的傲骨和洒脱。这样, 用人来教育人, 用人来引导人, 用人来塑造人, 学生的精神世界自然也会丰盈起来。

三、强化阅读的自由度

课堂是教师的课堂, 也是学生的课堂, 但首先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地读, 快乐地读, 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在阅读中体验、在阅读中发现、在阅读中收获, 进而在阅读中成长。

学习《月下独酌》, 我们对这首小诗进行了多方面的阅读。首先, 请学生自由读, 读出自己的情感;其次, 请学生交流读, 对对方的阅读展开沟通评价;再次, 听录音示范读, 师生共同评价;最后, 学生选用恰当的曲子, 唱出他们所解读的《月下独酌》。在最后这一环节, 学生的表现出乎笔者的意料, 他们或两人一组, 或四人一组选取自以为最能阐释情感的曲子, 唱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月下独酌》。其中尤以郭志晓和张竟予同学演唱的最为精彩。她们选了王菲的《我愿意》的曲调, 旋律轻柔缓慢, 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悲伤和纯洁的氛围, 扣人心弦。在阐述选歌理由时她们说, 这首歌曲与李白的《月下独酌》所阐释的感情有着诸多相同之处, 《我愿意》这首歌描述了孤独的单恋情, 而《月下独酌》则描述了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孤独之情, 相同的孤独感才能使旋律和诗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撼动人们的心灵。

学完《月下独酌》, 许多学生要求把这一“唱诗”的方法运用到其他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 用《神话》的旋律歌唱, 谱写了他们诗歌学习中的“神话”。还有学生说, 原先总觉得背诗很难, 可是当把这些诗歌“唱”出来, 也就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其实, 当学生投入了智力与情感, 学习也应该是快乐和简单的了。

当然, 强化阅读的自由度, 不单单落在“读”的自由上, 还应关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解读强加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在“读”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体验。在阅读《月下独酌》时, 笔者请学生自由朗读该诗并思考在这首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是通过哪些信息获得的。有学生说, 这是一位寂寞的李白, 他一个人, 对月饮酒;有学生说, 这是一位潇洒的李白, 即使是一个人, 也能幻化成三个人, 快乐饮酒;也有学生说, 这是一位浪漫的李白, 他能想到让月亮和影子陪伴自己饮酒;还有学生说, 这是一位孤独的李白, 浪漫也罢, 潇洒也好, 有花前月下的良辰美景, 有既歌又舞的热闹景象, 在春光明媚的春天, 在花前, 在月下, 诗人只能举杯邀月, 但诗人终归是一个人;更有学生说, 这是一位旷达的李白, 他孤独, 但是他甘愿享受这份孤独, 并且要“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诗人表面上写欢乐, 写歌舞, 实际上更反衬出他的孤独和寂寞。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对话过程中, 我们可以关注教师的引导作用, 但更应该关注学生与文本的思维碰撞, 尽可能地让学生“自由”解读, 并在“自由”中获得提升。

四、关注阅读的清晰度

“语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 对语言的敏感、驾驭能力, 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 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钱理群这段话深入地阐释了写作的重要意义。其实, 写作不仅是心灵世界的简单表达, 同时也是内在精神的升华。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亲近大家的同时, 写下自己的文字, 把自己朦胧的思想、情感、心理感受、体验明晰化, 修正零星、残缺的思想片段, 并进而提高自己的感知力、思考力、想象力、感悟力, 从而实现内在自我的丰盈与发展。

教授《月下独酌》, 笔者安排了两次写作任务:一是课前请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 写下自己所知道的李白;二是课后, 请学生在阅读鲍鹏山等人的文章之后, 结合在《月下独酌》中对李白的认识, 重新修改或创作自己的文字。

学生文字:

李太白, 你是一位豪迈而有傲骨的人。那被涛声洗濯被浪花涤荡的傲骨啊, 是在怎样的浑浊中闯出最动魄的豪迈!那时的你, 一定是一袭青衣款款迈步, 一定是目光炯炯笃定不移, 一定是面色皎白吞吐天地, 一定是一壶一酒笑傲“江湖”。多想叩开你的内心, 抚慰“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苦闷, 分享“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气。

——张爽 (课前创作稿)

忆太白

李太白, 那被涛声洗濯被浪花涤荡的傲骨啊, 是在怎样的浑浊中闯出最动魄的豪迈!那时的你, 一定是一袭青衣款款迈步, 一定是目光炯炯笃定不移, 一定是面色皎白吞吐天地, 一定是一壶一酒笑傲“江湖”。

多想叩开你的内心, 搜寻那“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的孤寂, 抚慰“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苦闷, 分享“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气。只是, 李太白, 你丢给我们比雾气更缥缈的一生, 终究让我们在呼吸了淋漓的空气之后, 竟是就这么轻轻一拂, 便舍弃了所有。

你的抱负, 终是难能实现, 我仿佛看见一个洗尽铅华、面容恬淡的你, 在凉气逼人的月色中, 一丝尘埃也不带走, 就这么一步三回头, 留恋着, 观望着, 走到了尽头。

——张爽 (课后修改稿)

上一篇:保护村庄环境作文800字下一篇:校园班班通使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