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写作杂志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与写作杂志(共8篇)

新闻与写作杂志 篇1

一、书籍推荐

1.全能记者必备:新闻采集、写作和编辑的基本技能(第7版)~ 凯利•莱特尔(Kelly Leiter)(作者), 朱利安•哈里斯(Julian Harriss)(作者), 斯坦利•约翰逊(Stanley Johnson)(作者), 宋铁军(译者)2.新闻传播精品导读:消息卷、通讯卷、外国名篇卷等 郑亚楠 复旦大学出版社 是一个系列

3.新闻传播学英文原版教材系列•当代媒体新闻写作与报道(第6版)布鲁斯•D•伊图尔、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平装-2006-01出版)4.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6版)卡罗尔•里奇(Carole Rich)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04出版)5.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 比尔•科瓦齐(Bill Kovach)、汤姆•罗森斯蒂尔(Tom Rosenstiel)、刘海龙、连晓东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1出版)6.新闻写作精要 高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04出版)7.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 新华出版社 刘保全

8.“调查性报道(第2版中文版)”威廉·C·盖恩斯;9.“特稿写作:从入门到精通”苏珊·佩普 10.“中国顶级记者成功密码”陈芳 11.“深度报道写作”杜骏飞

12.“创造性的采访(第3版)”肯·梅茨勒

13“调查性报道:成功报道的策略”威廉·C.盖恩斯 14.记者是这样炼成的:专题报道训练指南"戚鸣;15.“调查记者手册:文件数据及技巧指南(第4版)”布兰特·休斯顿;16.“时评写作十讲”曹林

二、杂志

1.新闻与传播研究

2.新闻大学

3.中国记者

4.新闻战线

5.新闻与写作

6.新闻界

7.新闻实践

8.国际新闻界

9.新闻记者

10.新闻世界

11.新闻战线

12.中国新闻周刊 13.青年记者

14.新闻爱好者

15.新闻传播 16.记者观察

17.新闻采编

18.新闻知识 19.采写编

20.新闻前哨

21.新闻窗

22.新闻知识

23.作品与争鸣 24.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新闻与写作杂志 篇2

关键词:《Vista看天下》,新闻视角,主题,选材,编辑,创新

所谓“新闻视角”, 是指基于新闻学理论的关于如何发现、报道、突出、强化新闻, 促进新鲜信息广泛和有效传播, 进而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一套方法论。新闻视角的选择对信息传播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文摘的手法做新闻, 驾驭不好就会变成“炒冷饭”, 而想要用此吸引青年目标受众的眼球, 则可谓难上加难。然而, 《Vista看天下》做到了, 凭借其独特的新闻视角与不断创新, 吸引了众多中国青年读者的目光, 从2005年创刊至今, 已成长为发行量超过70万的新闻周刊。

一、选题角度的选择与创新

选题角度也可以理解为立意角度。法国叙述学家托多洛夫认为“角度具有第一位的意义”。在信息泛滥的今天, 新闻媒介的竞争并不完全是信息快慢和多少的比拼, 更多地是新闻角度的竞争, 角度的不同往往是新闻稿件最大的不同, 而选题的角度也恰恰是一个媒介定位最直接的体现。

《Vista看天下》创办之初就立志“做最好看的新闻杂志”。然而, 如何定义“好看”, 又如何做到“好看”呢?《Vista看天下》的副主编由珊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要把时政新闻娱乐化, 娱乐新闻社会化, 做老百姓爱看的, 看得懂的。大家都在做文摘杂志, 难在你怎么选, 你看不看得到。在海量的信息下, 怎么选是要花工夫的。”正如由珊珊所言, 《Vista看天下》在选题角度的选择上下了很大的工夫, 也有很多创新之举。

比如, 2013年10月,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厘岛APEC会议上与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 进行了备受国内外瞩目的“习萧会”。在很多媒体关注“习萧会”的谈话内容、彼此的称呼、会见对两岸关系的推动以及未来的“习马会”等内容层面时, 《Vista看天下》则选择了一个“小”角度, 做了一期题为《懂台湾的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的台湾“亲友团”》的封面故事。这组稿件不仅回顾了习近平在福建执政期间对两岸商贸往来的贡献, 还细腻地讲述了习近平与台湾知名人士的交往故事及深厚情谊。文章中四处可见他们交往的小细节, 这些老百姓爱看的, 看得懂的内容, 读起来津津有味。被生活化的时政, 变得可观可感, 这些时政人物也在读者心中多了几分亲切感。

可以说, 《Vista看天下》的选题角度是中国媒体鲜少有人敢于尝试的一个选择。《Vista看天下》的选题角度无疑是标新立异的, 但这种标新立异并非哗众取宠, 读者依然能够在阅读间品味到不一样的新闻态度, 依然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但又有价值的信息。恰如《Vista看天下》倡导用温和、理性的表达方式做读者的“精神按摩师”一样, 很多青年读者认为, 《Vista看天下》的新闻视角解构了他们对时政新闻乃至时政的刻板认识, 引发了他们对时事和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

二、取材角度的选择与创新

如果说选题角度的选择与创新是《Vista看天下》得以备受青年读者青睐的第一要素的话, 那么取材角度的选择, 则是其在目标受众中的第二个成功“卖点”。

理论上来讲, 选材角度是在主题统率下的材料选择。不同的主题需要不同的题材来丰满和论述, 材料的选择一定会紧紧围绕“主题需要”来进行, 但是如何在众多“主题需要”的材料中挑选精品, 不仅是一种技巧, 更是一门学问, 而如何兼顾“主题需要”和杂志风格定位的需要来选择, 便是一门更大的学问。翻开《Vista看天下》杂志, 尤其是近两年的杂志, 你会发现, 这种“学问”随处可见。

同样以2013年10月18日第28期的《Vista看天下》封面故事——《懂台湾的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的台湾“亲友团”》为例, 在该组稿的主稿中, 编辑先是选择了习近平关注连战之子连胜文身高时的对话, 以及习近平与萧万长之女萧至佑寒暄的内容, 来侧面体现了习近平与台湾老友之间的亲密。然后又选择了习近平当年与台商春保钨钢的董事长廖万隆爬山叙旧, 过年时给老友邮寄贺卡的细节。这些材料的选择完全没有像传统意义的时政新闻板起脸孔端架子。好读、耐看且经得起咀嚼, 这恰恰是《Vista看天下》所追求的风格。

除了对新闻事件报道的取材角度有所创新之外, 在针对人物的报道上, 《Vista看天下》也有其独到之处。毋庸置疑, 任何新闻都离不开人物, 要么是作为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整个新闻事件具有推动作用的人, 也就是所谓的“行动元”, 要么是事件中能够传达出来自生命本身复杂情愫的角色。这两者是推动或见证新闻事件发生的重要元素, 所以, 新闻要么是记录行动元引发的事件, 要么是传达事件中人物角色的生命体验。《Vista看天下》凭借其团队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取材视角, 充分把握了人物在新闻中的二重性。

2013年11月11日, 奥运冠军孙杨驾驶的白色宝石捷卡宴与一辆公交车刮蹭后, 交警发现其无证驾驶。此事件一经曝光, 社会各界一片哗然, 对孙杨的批评之声全国泛滥, 这无疑是当月的热点事件。11月18日出刊的《Vista看天下》肯定要报, 但是如何报才能让读者在事件发生一周后依然有阅读欲望呢?《Vista看天下》选择了从事件人物本身深挖, 这篇题为《奥运冠军孙杨和他身边的人》取材的角度是他的母亲、家人、女友等身边人对孙杨成长的影响, 含而不露地分析了孙杨的性格、价值观形成的原因, 让读者清晰地了解了作为撞车事件中行动元的孙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角色体验, 对这样一个事件“为什么是孙杨”给予了客观的回答。

客观地回顾事件或辛辣讽刺或批判建议的评论、冷静客观的分析以及对读者独立思考的启发, 共同诠释了《Vista看天下》在报道新闻事件时的取材角度, 这种角度的选择不仅秉持了其“言论无禁区”的风格, 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其应有的广度、深度和开放性。

三、编辑写作角度的选择与创新

新闻稿件的写作本身就是记者围绕新闻主题将搜集的资料进行信息编码的过程, 写作中所采用的叙事角度, 体现了写作者对某一新闻事实进行叙述而采取的特殊视角。写作的最终成果是呈现给读者的文章。可见, 能否让一篇文章呈现出最有爆点的新闻, 能否让一本杂志被目标受众接受和购买, 写作至关重要, 写作角度的选择至关重要。

对于一本文摘类新闻杂志而言, 编辑整合众多资料重新创作的角度与记者写作的角度体现着杂志的统一定位, 共同决定着杂志的风格和可读性。《Vista看天下》杂志副主编陆晖曾经在采访中介绍, 他们对编辑和记者的要求非常高, 已经不是传统媒体要求的单纯地走完写稿、选稿、编辑、组稿的流程了, 《Vista看天下》的采编骨干一定要了解近十年内传媒业采编们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哪里, 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 了解怎样在众多生硬的时政信息里找到刁钻的角度去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编写的文章既要让杂志的内容足够丰富, 也要能帮助读者增长知识, 又要能引发读者独立思考, 更重要的是读起来轻松, 这种要求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其文章中所运用的语言。

在《Vista看天下》的文章中, 你总会发现让你眼前一亮或心头一震的标题。比如:《安全委员会:国外很多“小伙伴”》《让姜丰证实姜丰让沈星否认沈星》《女主播, 董事长, 公众做了嫁衣裳》《美貌集天下素颜及裸奔不整不是韩国人》《哥打出的不是暴力, 是秩序》, 等等, 这些或时政新闻, 或娱乐新闻的标题, 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编辑写作的明显意图, 或正面出击, 或侧面包围, 抑或全盘起底。

在2013年9月8日的第24期《Vista看天下》中, 一篇题为《蒋洁敏成首位被拿下的十八届中央委员反腐剑指石油系》的文章中, 导语是这样的:

每一口通向地心的油井都隐藏着秘密, 蒋洁敏的秘密是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演绎于世的——

2013年3月26日, 蒋洁敏第一次以国资委主任的身份出现在全体干部大会上。之前多年, 他一直是坐在台下的中石油董事长。

仅五个月后, 9月1日上午10时45分, 监察部网站第一时间公布蒋洁敏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 此时距离他前一日晚间被带走不过半天时间。

而六天前, 他的四位石油系原高管下属同遭调查, 内外大惊, 股价急跌。

去年此时, 他即将当选十八届中央委员, 现在, 蒋成了第一个落马的十八届中央委员。是为“大虎”。

这位大佬、他的小伙伴以及石油系, 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呢?

从这个用标志性时间点记录蒋洁敏落马过程的导语里, 我们不仅可以清晰地了解蒋洁敏落马的全过程, 也可以预见记者接下来要叙事的角度, 即蒋洁敏的同党和整个石油系背后隐藏的秘密。

新闻的立意角度、选材角度以及写作叙事角度是新闻角度的过程分解, 他们之间是层层深入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衡量记者新闻敏感的标准, 也是一本杂志形成自身特色风格的关键, 更是一本杂志能否受读者和市场欢迎的重要因素。毋庸置疑, 在这个过程中, 《Vista看天下》不遗余力的创新, 所以成就了发行量70万册的佳绩。

参考文献

[1]刘明华, 徐泓, 张征.新闻写作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97-99.

[2]刘明华, 徐泓, 张征.新闻写作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01-108.

[3]蔡之国.新闻报道的角度选择.传媒观察, 2009年, 第10期.

[4]康良.《看天下》—看天下故事, 读好看新闻.http://www.qikan.com.cn/Editors/ktx.

新闻与写作杂志 篇3

主 办:《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

特别支持: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1.研修内容:

从科研选题到论文投稿全流程

图书馆学情报学与科学研究规范

图书馆学情报学科研项目申请与报告撰写

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前沿与热点

学术期刊投稿要求与写作规范

读者、作者、编者、学者讨论与交流

2. 授课教师:富有科研经验和研究成果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学术期刊主编、副主编。

3. 开班时间和地点:时间:2016年5月31-6月3日(5月31日报到,6月3日疏散);

地点:江苏省徐州市

4. 会议住宿:详见报到通知。

5. 报名方式:请登录www.lisjournal.cn“会议与培训”栏目登记注册报名,注明“写作培训”。也可填写会议回执表发送至邮箱lismeeting@mail.las.ac.cn 报名。

6.报名截止日期:2016年4月10日。

7.培训费用:1500元/人(交通和食宿费自理,2016年5月20日前转账或邮寄交费的为1400元,徐州本地参会者优惠一半)。

8.会议费转账信息:开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关村分行

户 名:《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

账 号:11001007300059261059

会议费邮寄地址:北京北四环西路33号《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收。邮编:100190

9.联系人:赵芳

联系电话:13718119893;010-82623933 传 真:010-82621460

电子邮件:lismeeting@mail.las.ac.cn 邮件主题:2016写作培训班

《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

新闻采访与写作 篇4

新闻写作:指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和信息,通过写作制定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全过程。关系:1.先有采访,后有写作。2.采访质量决定写作质量。

3.对于写作的构思也影响到采访的进行。“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

1.故事是什么? 2.故事如何讲述? 一. 新闻与文学创作:

区别:文学创作:含蓄 主观

新闻写作:直白,客观

1、新闻写作是信息,文学创作是艺术。

2、在写作过程中,新闻重采访,文学重写作。

3、新闻写作在进入写作之前必须完成采访,是对采访的来的事实理性选择和真实再现。

4、文学创造则要求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来写作。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二. 1.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新闻写作诗新闻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新闻学板块:新闻业务(采写编评),新闻理论,新闻史 2.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新闻写作决定信息是否传出去。发现——开发——采集——制作——传播(2)。新闻写作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第一章 新闻本源与叙事寓意

一、新闻本源与新闻根据

1、新闻本源: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

(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2)事实胜于雄辩(3)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2、新闻真实性原则

新闻失实(假新闻):

(1)体制性失实:指某种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影响新闻报道。如:“大跃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大量失实报道。

(2)经济性失实: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产生了强烈作用时造成的新闻失实。

2.新闻根据:

(1)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根据。(2)新闻报道必须新鲜。

A.内容要新。B.提高采写效率“抢新闻”

C.丰富报道手段,形势,“分段报道”广播,电视,网络尤其如此。D.写作中要有明确的时间概念,表明时间“新”。(3)新闻报道要素要完备。

新闻六要素:who when where what why how 标识性要素:何人,何时,何地。(缺一不可,硬性)

实质性要素:何事,何因,如何。(记者可以表达不同的倾向性和观点)(4)要适当的交代新闻来源。

二.新闻事实与叙事寓意

(“人肉搜索”最初来自猫扑论坛)1.人肉搜索的功能:A核实事件的真实性 B.寻人

C 娱乐或恶搞 D.道德批判。

2.出现的原因:A私人领域公共化。B监督渠道缺少的唯一选择。

C中国社会经历了国家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干预到价值失范和现代性危机的转变。D.后现代的娱乐方式。

3.如何看待和应对网络“人肉搜索”。

A.要有理性自律。B.法治精神。C.公民意识。

媒体审判:媒体因为具有很大的传播影响力,其对案件的预测性报道可能造成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其一,影响舆论,并通过舆论影响法官的独立判案。

其二,就是媒体的不实、不公正报道在法院判决之前和判决之外,直接给案件当事人造成不良的社会评价,或者伤害他们的隐私权 新闻写作中的媒体审判 例:2004马加爵案 责问:客观与平衡 求因:从个体到普遍。

第二章 新闻报道体裁

一、我国新闻报道体裁的分类:

1、按报道分工范围划分:经济新闻,体育新闻,会议新闻,社会新闻,军事新闻等

2、按报道内容划分:动态新闻,内容集中单一,一事一报,具备六要素

综合新闻,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多侧面归纳综合报道

3、按篇幅长短划分:一句话新闻,简讯,快讯,短消息、长消息等。

媒体审判:指媒体对司法机关正在办理但尚未定论的民事或刑事等案件的事实和性质,抢先作出大量的带倾向性观点的大量报道

社区报纸:准确提供读者所需的信息。构成社区的三个硬件:银行、教堂、报纸。

二、西方的体裁的分类 1.按传播工具划分:报纸新闻,杂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有线电视新闻,通讯社新闻。

世界上四大通讯社:AP 1982年 美联社

REUTERS 1850年 路透社(英)AFP 1844年 法新社(前身哈瓦斯社)UPI 1907年 合纵国际社(私人)新华社 1931年红色中华通讯社 1937年更名 2.按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范围划分: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社区报纸。(银行,教堂和报纸是构成社区的基本硬件)

3.按报道内容分:暴力与犯罪新闻,娱乐新闻,天气新闻,讣告等等。

讣告新闻:是对去世者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报道对象可以使达官贵人也可以是平民。在国外,普通小人物的报道占了大部分。

4.按事件的性质的划分:硬新闻,软新闻。

硬新闻:又称“纯消息报道”。指体裁比较严肃的,具有一定时新性的客观事实报道。(有很强的政治性,或者科技性的经济的、军事的、内容比较重大的新闻,表达方式庄重,写法也较为标准,相对变化不多。)如:新闻联播。

软新闻:指人情味味浓,写作手法轻松活拨的社会新闻,在题材上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表现形式上比较活拨,轻松,灵活,多变等。如:《晚间新闻》。

三、从新闻的六要素入手:划分为三大类,每一个实质性要数都可能构成一个报道中心。1.何事:消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

a.动态消息.内容集中单一,一事一报。

b.综合消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的归纳综合报道

2.何因: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述评报道)3.如何:通讯(详细的展示过程)

第三章 消息

一.消息的基本结构:新闻标题,消息头,新闻导语,新闻躯干,新闻背景,新闻结尾,署名。第一节 消息头

一 定义: 一般的新闻在最开头都可以看到用黑体字标示的就是消息头。

如:“本报讯”或新华社北京电,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讯头:本报讯 本报记者某某

电头: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新闻发布单位+新闻发布地点+新闻发布时间)

(如果是报纸,不管是何家报刊都统一采用“本报讯”)二 为什么有些用“电”有些用“讯”呢?

在报纸新闻中,记者向自己所在的媒体发回稿件,无论是否在出版地,可统用讯头。但在外地用电子手段发稿,也可用电头。通讯社新闻统用电头

三.为什么要有消息头?

1.是消息明显区别于其他文体(是一种文体标识)。2.它是“版权所有”的一种标志。(知识产权,本报所有)。

本报专电:证明此消息本报版权所有,其他媒体不得抄袭。3.表明消息的来源,以利于读者判断。

4.与新闻发布单位的声誉紧密的联系起来,便其谨慎对待。四. 为什么要加”据”。

报社对于通讯社的电讯稿无权增补修改,但可以删节。经过删节的消息,必须在消息中标明:据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第二节

新闻导语

1.导语是新闻中消息这种体裁所特有的。2.导语处于文章中的开头部分。

(一般的消息导语就是第一段,也有俩个自然段构成的导语,称之为“复合导语”。虚写+实写)3.与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二、导语的演变

导语作为消息文体的特殊术语,是在消息发展过程中逐渐明确的 1.第一代导语

产生过程:1844年,美国,电磁电报

1851年,美联社的前身最先采用电报技术(此前是采用书信)1865年,导语作为正式发端

1880年,开始普遍使用

五要素概念的提出:指出导语要素要将五要素纳入其中。第一代导语,又称“全型导语”,因导入冗长又称“晒衣绳导语”。2.第二代导语

产生过程:(1)广播出现对报纸而言是个大的挑战。

读者的要求短时间内更多的消息。

(2)1954年《纽约时报》提出不要把五要素全纳入要挑选最重要最能激起人兴趣的要素。

第二代导语又称“部分要素式导语”“倒金字塔式导语”。(第二代导语是今天新闻写作的主流)。

3.第三代导语就是没有特点,五花八门,多样化,能起到活跃化的作用。

三、导语的任务

开门见山,尽快的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消息中的消息,快报中的快报)灾难性的新闻,灾情一定要上导语,新闻报道尽量用权威机构或人的括语。1.2.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导语为全篇定音

导语决定消息的基调,消息的主体部分要按这个基调展开叙述。

四、导语的大致类型

依据选取事实,反应事实的主要特点,导语基本可以归为四大类: 1.概述型导语:以概括的,直接的方式写作的导语。

优点:事实信息最为简洁明了,便于被大众接受。广播电视大多采用此类写好概述型导语要求记者:

(1)。增强提炼与概括的能力,提炼新闻事实,忽略背景。(2)。用具体而非抽象的事实概述。2.描述型导语

与概述型相比,它的特点是:

消息的开头即出现画面,出现镜头,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

描述型导语要求记者:

(1)采访中要扑捉有形的画面即使未在现场,采访也应当做到“立体化”,让采访对象间接地为你提供一些情景。

(2)描写的画面必须与事件有内在联系,有助于揭示主题,不要游离于主题之外。(不能为了

描写而描写)。3.评述型导语。

夹叙夹议,有述有评。找相关的,权威的,与记者观点相同额知名人士的观点进行评论。

a.运用直接引语突出新闻事实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内容。b.运用直接引语变换新闻视点,烘托气氛,呈现立体情景。c.间接引语,把别人的话略加整理引出。4.橱窗式导语(一般都是复合型导语)是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

特点:它不是靠议论或描写,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如何标明导语中的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分为: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

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

一对不愿透露姓名或单位名称的新闻提供者予以保密。二因为不少提供消息的人士并非十分重要。

四、导语的修辞技巧

设问:导语以提问的方式开头,主体部分围绕导语提出的问题展开叙述。拟人:导语中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活”起来。

借用:借用诗词典故,歌曲唱词等,为导语增色,这种写法可使得导语富 有情趣,使消息一开头就有诗情画意,从而唤起读者的联想。

对比:在导语中,对俩个极端事物进行比较,造成巨大反差,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

直呼:以第二人称“你”或“您”直呼读者,与读者对话,西方称之为“谈话体”。可以将读者拉近,造成一种亲切的交流的气氛。

排比:以结构相同或语气一致的成排的句式构成导语或导语中的一部分,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增强导语的气势,使导语带有节奏感。惊警:以惊醒,警戒的语句,唤起读者的注意。第三节 消息躯干

一、新闻躯干要达到两点:

1.解释和深化导语,展开导语,使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

2.对导语事实加以补充(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补足导语中没有出现的新闻要素,提供其他事实以及与事实有关的文化背景。

第四节 新闻背景 一.什么是新闻背景?

狭义的新闻背景指报道中与新闻事实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情况,社会环境等等。

二.新闻背景的意义。

1.对于受众的意义:帮助受众了解他们所不熟悉的东西

帮助受众加深对新闻事实意义的理解,认识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

2.对作者的意义:帮助作者表达他的立场,观点,思想倾向,是作者巧借事实说话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 新闻背景的种类。

1说明性背景材料 2注释性背景材料

3.对比性背景材料。(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的对比)

4.提示性背景材料。(一个背景材料与令一个背景材料的对比)

第五节

消息结尾

消息结尾加上一定的新闻背景,可以增添消息的人情味和深度

第六节

消息标题

徐宝璜《新闻学》1.便于阅读。2.引人注意 一 消息标题的分类

1.从结构上分: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

1)单一型标题:即指有一种主标题形式的标题,多数为一行标题,也有少数两行标题,仅主标题就能独立承担标题任务。

2)复合型标题:由两行或三行构成,包含主标题和辅助标题。各部分名称及作用:主题(字号最大)

辅题(包含引题和副题。补充主题,加强气氛)

引题:又称肩题,眉题,上铺题,位于主标题之前,起引出主题的作用。

副题:又称子题,下铺题,位于主题后面,是“后勤部队”。起注释,补充,印证主题的作用。复合标题三种结构方式:a.引题+主题b.主题+辅题

c.引题+主题+辅题

2.从表意程度划分:

1)实标题:指表意实在,具体的标题。

特点:具体标明新闻事实。2)虚标题:即虚化,抽象的标题。

特点:烘托气氛,揭示新闻本质,阐明新闻意义等等。二. 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

1.单一型标题都是实标题。

2.复合型标题中一定有一条是实标题。3.题文相符:

a.标题表现的新闻内容要清楚明白。

b.标题中所概括的新闻事实要与新闻报道的内容完全一致。c.标题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的依据,不能任意的拔高夸大。4.生动形象。例:标题: 美“立歼”对手 伊“拉克”敌军

第七节 消息的结构形式 一 结构分类

1、倒金字塔型:每个段落都独立成段(方便删节),按照重要性递减排列。

2、时间顺序式:编年体结构

3、并列结构:概述型导语+消息驱干

4、悬念式结构

二 事件性消息和非事件性消息

事件性消息 非事件性消息 时间上:突发性 渐进的

六要素:何人、何地、何时(都不能少)时间地点不具特别意义 内容上:展示一个点,以具体的题材报道 全面的展示事件

三 精确新闻

定义:新闻机构采用民意调查,内容分析以及实地试验等社会科学的研究的方法来报道新闻,使新闻的内容能更精确的反应和解释社会现象。这种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技巧融为一体的新闻报道方法称为精确新闻报道。

四 《华尔街日报》体新闻

定义:报道新闻时,开头往往讲一个与主题有关的人物的故事,以此再引出所有报道的新闻,进而升华主题,使文章由枯燥、抽象变得引人注目,提高人情味和传播效果。双通道传播:理性传播+情感传播

第四章 通讯

一、什么是通讯?

1.定义: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记录深入而又生动形象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

闻体裁。2.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消息:篇幅较短,时效性很强,有消息头、导语等标识,简略单纯,通讯:篇幅较短,时效性较强,无文体标识,内容详细丰富,创造性强

二 通讯的作用

1.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闻细节。2.使新闻具有感染心灵的艺术品格。3.在消息不能有所作为的地方发挥作用。

三 通讯的类型

1.人物通讯:以人物为中心,反映时代的特点、社会的风貌。

以景写人,注意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矛盾冲突中写人,借他人之口刻画人物

2.事件通讯:以事件为中心

3.工作通讯:报道工作中的成就,成功的经验,揭示讨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选材的指导性强,理性认识寓于新闻事实。

4.风貌通讯:又叫概貌通讯,抓住特点写出特色。

新闻特写: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表现了的片段进行描写。(是以集中突出的、形象化的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的新闻体裁。)要求:现场感、局部化、可视性

会议新闻 :写作时应抓最有新闻信息的事实加以报道,不计较会议程序和规模问题 多媒体报道

信息形态的种类:视觉类媒体 听觉类媒体 触觉类媒体 多媒体信息必须围绕单一的主题 深度报道

一 什么是深度报道

定义: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信息全面组合,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思辨的一种报道方式

《一个自由而负责人的新闻界》

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可以表象真正意义的脉络。二 起源

前身:解释性新闻 美国20世纪30年代 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物

要求:What Why background 西方新闻界的三次写作革命

第一次,18世纪中期

从英国的抒情散文体束缚住解放出来形成

顺序记事新闻写作文体

第二次,19世纪中期 讲究导语写作,以倒金字塔结构为框架的报道 第三次,现在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的写作 1.开头

经常采用“聚焦式“结构(写报道有关的个案最为典型的人 或事件的白描,提供个案场景,引起兴趣

2.过渡主题

在个案与社会问题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再点出主旨使报道由个案转到大问题考察分析上去。

3.发展主题

对大问题进行分析报道,所层面透视主题,使之全方位展现

4.意味深长的结尾

新闻采访与写作 篇5

背景材料:用来解释新闻事实的历史的,环境的材料称为背景材料。解释性报道:主要用来解释新闻事实的一种深度报道形式它通过背景材料的大量运用,解释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揭示其本质的意义。

动态消息:迅速及时地反映正在发生或亲近发生发现变动的单一性新闻事实的报道。人物通讯:指以报道新闻人物为对象的新闻体裁,通过对人物事迹详细而又形象生动的报道,揭示其精神面貌或性格特征,从而使读者受到感染或启迪。

深度报道:深度报道就是一种冷静客观富有思辨地阐述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报道形式。

新闻敏感:就是记者对社会生活中新的事实,新的信息的发现和辨别能力,他是一种职业敏感。

新闻价值:新闻事件本身包含的能够引起公众共同关注兴趣的素质。

新闻策划:指新闻媒体遵循新闻规律,利用现在的新闻线索和背景材料。设计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材料挖掘方法,达到对新闻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从而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隐形采访: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是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新闻进行采访。

标题:类型1单一结构,又称单行题,以简明文字表明新闻内容要求简明确切2复合题又称多行题,指有引题,正题,副题等三种标题组成的标题群 功能:1吸引读者的注意力2满足读者尽快获得信息3帮助读者尽快选择信息4帮助读者尽快理解消息题旨

形式:1谊事式,如实地以简明文字报告事实2颂扬式,用正面积极的方法,使用赞颂的词句作标题3比拟式,根据需要面采取拟人化等方式制题4疑问式,通过提问的语言来使受众注意5谐音式6引语式

导语类型:归纳性导语,描绘性导语,叙述性导语,提问式导语

主体作用:1注释导语更清晰2补充导语,更完善3满足受众使读者消费欲求得以平衡4利用分段,组织有序

背景材料:呈示原因交代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突显出报道的价值,丰富内容,提供知识,历史背景阐明意义,交代原因地理背景勾画概貌开阔眼界,人物背景证明身份。整合印象知识背景提供资料强化理解。

结尾:1硬新闻一般采取自然结尾法,即将事实信息写完,稿件自然结尾,2结尾时尽量不要在提出一个新的与报道主题关系不密切的事实或信息3倒金字塔结构可以不考虑结尾4避免用口号式的语言结尾,而应该是新闻事实,或者是新闻事实的意义影响等。

采访计划:1确定采访活动的意图目的2采访计划的内容:首先,确定采访的顺序和活动安排。包括:采访地点,采访时间,自己的形象,采访的次数,采访到额方式。其次,确定采访的主要方法最后,确定采访主要问题及提问的顺序,包括:采访的主要内容,确定进入主题的方式,确定提问的方式,确定提问的顺序,确定提问的态度,拟定采访的开头,过渡及结尾的方式。

简述通讯与其他新闻体裁的区别:1以严格的真实性与文学相区别2以报道的客观性与评论调查报告相区别3以较强的时间性与回忆录人物传记与消息相区别4以叙述描写的形象性故事性细致型与消息相区别。

简要回答消息导语的演变过程:1,1861-1865美国南美战争时期产生2,1865.4.14.美联社一名记者“总统今晚在剧院遇刺重伤”标志着人类历史第一次有导语3,1882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的美国著名报道人查尔斯戴纳为导语的发展作出了贡献4第一代导语:六要素式导语,即导语中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何事为何如何六要素5第二代导语:从六要素中选出一两个最重要的,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要素写成导语6第三代导语为“一句话导语”他以非一律化为特征7第四代导语:流线型导语强调自由和吸引力。他不是对全部事实加以概括,而是找富有吸引力的一点,将读者注意力集中与缩小,用几个轻松的段落组织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开头。

简要回答华尔兹日报的主要特征极其构成:主要特征从描写具体的事例入手,然后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题部分,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托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在呼出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上,进行主题升华。其结构有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面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又层次的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新闻标题写作要求有哪几点?1标题要说出报道的核心内容,而且要准确2一意思不能重复,引题,副题应提供主题以外的更多信息3每个标题应包含一个动词4标题一般用主动语态5标题应用生动的新鲜语言6标题应当准确 倒金字塔结构的特征与优点有哪些?特点:层次段落打破常规:导语一般只突出一两个新闻要素,很少有过渡句和过渡段:保持含义和逻辑上的连贯性:叙述简略文字简练。优点:便于记者枪发新闻,便于编辑快速选稿分稿,组版,删节,便于受众迅速掌握全篇精华。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2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3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1连着在认识轮方面一致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起决定作用3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的升华作用

新闻采访与写作 作业 篇6

选一篇两会新闻报道,分析其是如何发挥事实本身的作用的。

媒体盘点两会热门议题:民生 民主 改

2013年03月17日 04:0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又是一年“两会季”。5000多名代表委员带来哪些议案提案?哪些热点、焦点问题在议政平台集聚共识,成为舆论和公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今年两会有哪些新变化、新亮点?

民生两会

民生问题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义平认为:“全国两会的大舞台上,民生是‘重头戏’。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代表委员的议题,民生一词反复出现。”

“收入是民生之源。过去一年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8%、9.9%。腰包鼓了,心气顺了,民众信心指数上升。”李义平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两个同步’和‘收入倍增’目标,更是百姓的热切期盼。”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同步”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

高居民收入,最基本的途径是提高劳动者报酬收入。”李义平说,这表明,今后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教育投入,实现4%目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本建设处处长刘占军认为,这是近年来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有力注脚,将为教育改革注入强劲动力。

“要不是去年有免费手术的好政策,孩子的先心病没钱治。”江西会昌县周田镇农民张庆福感动地说。

基本养老金继续提高10%,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儿童白血病等20种大病实际报销比例达到66%„„政府工作报告中,节节攀升的数据,百姓最有感触。

人民大会堂内,何维委员呼吁“应对灰霾污染,净化祖国天空”,赢得掌声雷动;两会代表委员对于民生话题的关切,引发会外公众的共鸣。

民主两会

有人说,两会上,民主是高频词,两会成了民主政治的“演练场”。在今年这个“演练场”上,代表委员更加积极,议题更加广泛。

“从上届3人到本届31人,农民工代表比例增加,体现两会更注重从宏观上准确把握13亿人的意愿,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幸福。”中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说,基层代表的触角,更能触摸到问题与挑战、变化与期待。对2亿多流动大军给予更多关切,回应合理诉求,有利于国家决策更加科学民主。

为加大基层代表手中“麦克风”的音量,两会新闻中心还特别安排一场以农民工为主角的“一线工人农民代表谈履职”的新闻发布会,邀请6位农民工代表就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记者扛长枪短炮“冲锋陷阵”,名星代表委员、部长们遭遇“围追堵截”,国家领导人参加代表团会议不做“高人一筹”的报道„„“花絮”纷飞的两会新闻,也让会外百姓聆听了政治文明的足音,看到了“中国式民主”的多样。

“会议日程透明,各部门新闻发布会、各代表团开放日有问必答。”在朱征夫眼里,更多代表委员不回避热点,不绕开矛盾,说难解难,回应关切,释放出开放、民主、求实的强劲信号。

“不要干扰他发言,这是法律赋予人民代表的应有权利。”中国人民大学卫生医疗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认为,李克强参加湖南代表团会议遇基层代表插话,一口气5条建议,工作人员拦都拦不住。李克强对代表插话的反应,体现了尊重代表权利的法制精神和民主作风。

有什么样的耳朵,就会听到什么样的声音。近年来,中央领导反复倡导讲真话、道实情,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这次全国两会上,人们就听到了许多“好声音”。改革两会

本届两会,改革成了最强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王虎峰表示,对于本次两会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这一战略部署,人们格外关注,关注的焦点莫过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或者说“大部制”的推进。

“这次改革突出强调了职能转变,从‘政府-市场-社会’的大视野中,将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紧密结合,同步推进。”中央党校科研部教授洪向华说,同过去6次的改革相比,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比较稳妥,虽然涉及的部门不多,但在不少领域有关键性突破,解决了一些多年未能解决的难题。

“本次改革十分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比如,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可以促使铁路行业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缓解买票难、出行难问题;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可以把原来分属两个部门的资源加以整合,集中力量提高医疗服务和人口计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将食品安全归到一个部门主管,可以改变几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一只鸡、一桌餐的现象,让人们吃得放心。这些都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

“重组国家海洋局,加强海上执法,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现实需要,十分及时。”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说。

方案确定以后,还要抓好落实。代表委员指出,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方案精神,抓紧搞好自身机构的改革和职能转变,尤其是要着力推进职能转移、职能下放、职能整合、职能加强,切实做到该管的管住、不该管的不管不干预。本报记者 李晓宏 欧阳洁 【编辑:吉翔】

选一篇两会新闻报道,分析其是如何发挥事实本身的作用的。

在这篇报道中,记者就两会这一重要新闻事件进行了报道。众所周知,两会的召开是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自然而然,对两会的各种报道也会数不胜数,如何报道两会,如何更好地将新闻作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呈现出来,进而发挥新闻事实本身的作用,从某一方面来说也是新闻记者写作水平的体现。在这篇报道中,记者为了发挥新闻事实本身的作用,首先采用了“精选新闻事实”这一方法。两会的新闻报道林林总总,报道的内容令人眼花缭乱,不可能所有关于两会的新闻报道都具有比较高的新闻价值含量,所以对关于两会的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是经过选择的,必须是符合受众需求的,为了让受众更清晰地了解记者的报道倾向,作者精选了新闻事实,选择了报道两会中民生、民主和改革这一内容,这三方面无论是哪一方面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将主要功力用在报道这些新闻事实上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报道中将全篇新闻作品分成了三大部分,分别是民生、民主和改革,一目了然,清晰明了。第二,记者为了发挥新闻事实本身的作用,采用了“既报道事实又解释事实”的方法。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对事实的意义和内涵进行分析解释,使受众不仅了解新闻信息,而且能从新闻信息中解读出更多的深意,从而得到相应的启发。例如在这篇新闻报道中,基本事实是民生、民主和改革这三个部分。“民生问题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有人说,两会上,民主是高频词,两会成了民主政治的“演练场”等等这些话语都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解释。民生问题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也隐含了记者的感情倾向,隐含了记者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的联系 篇7

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内涵和要求

(一) 新闻采访的内涵和要求

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制作的关键环节和流程, 是新闻业特有的社会活动, 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为了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具新闻特性, 深入实际进行调查、访问、分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是挖掘新闻线索、获得新闻事实、整合新闻资源的重要手段, 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随着我国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 新闻媒体越来越多, 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必须把握“时间性”这个特点, 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快速反应、快速采访、快速整合和快速反馈, 否则就会延误新闻的时效。新时期新闻采访还要求新闻记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采访, 必须把握新闻采访技巧, 既要多跑、多深入一线, 又要多问、多记、多看、多想, 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新闻采访工作。

(二) 新闻写作的内涵和要求

新闻写作作为新闻制作最为关键的环节, 直接决定了新闻的质量和效果。所谓新闻写作, 就是围绕选题, 依托采访, 对已经掌握的新闻素材特别是通过新闻采访获取的新闻事实进行加工、整理、升华的过程, 是对新闻采访的提炼和升华。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新闻写作的质量和效率, 对于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新闻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文字功底, 必须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所掌握, 才能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鉴别力, 才能对新闻采访获取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分析。新闻记者必须把质量和效率作为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最大限度保证新闻写作的优质高效和严谨严密。

二、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的联系

(一)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在新闻行业有这样一句话, 那就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 可见新闻采访的重要性。我们说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无论是从新闻制作流程, 还是从新闻制作质量来看, 新闻采访从根本上说是新闻写作的第一道工序, 如果不进行采访就开展“闭门造车”式的新闻写作, 根本不可能体现新闻写作的真实性。新闻写作需要新闻线索、新闻事实和新闻资源, 而这些的获取必须通过新闻采访来完成, 这是重要的材料基础。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掌握深入的新闻事实、详细的新闻资源, 对于撰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能够提高新闻写作的层次和水平, 这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基础。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情况, 新闻记者在写作过程中才能应用自如、得心应手。

(二) 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升华

我们说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主要是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是对新闻采访主题、新闻采访导向、新闻采访资料的提炼和升华。尽管从本意上说, 新闻采访的过程也是获取资料、深入思考的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也要进行新闻写作的“腹稿”或者“勾画”, 但并没有进行升华。因此在新闻写作过程中, 实质上就是对新闻采访的主题、导向、资料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在提炼和升华过程中, 必须要对新闻采访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在庞杂的新闻事实和新闻素材当中, 必须通过综合整理和研究分析, 对各类素材进行重新排列组合, 提炼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主题并进行谋篇布局和组织撰写, 特别是在舆论导向方面, 新闻写作必须要从获取的资料当中进行筛选, 使舆论导向符合主流而不至于偏离方向。只有这样, 才能撰写出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新闻稿件。

(三)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互动

尽管新闻界有“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的说法, 但本文认为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具有内在的联系性, 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新闻记者只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互动性, 才能更好地做好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这种互动性的突出表现就是, 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 必须要对新闻写作的主题、内容和框架进行必要的准备, 否则新闻采访就会缺乏针对性甚至“无的放矢”;在进行新闻写作之前, 必须对新闻采访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整理, 如果缺少综合分析整理, 只是简单地进行罗列, 新闻写作就会缺乏高度、深度和广度。

新闻与写作杂志 篇8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独立院校的学生应比普通高校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比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一独立学院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际相脱离

目前,大多数的独立学院还存在照搬或套用“母校”原有的课程大纲的问题,造成独立学院在学生培养上目标没有实效性,与实际相脱离。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中由于受制于培养计划中理论与实践课时的分配,或是课酬计算上的差异,绝大部分为理论课时,缺乏实践课时,造成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在理论教学上,想要设计相关的实践环节,要么只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布置一些练习,要么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课后自主练习,缺乏有效的指导,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

(二)教师结构不合理,自身实践能力缺乏

新闻采访与写作在新闻业务中属于龙头地位,课程本身就强调实践操作能力。但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往往偏重于理论的灌输,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队伍结构有关,独立学院除自主招聘的青年教师外,教师来源主要有三大类:

一类是从各地返聘回来的离退休老教师,这类教师学术水平较高,许多都是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学经验丰富,但存在教学方法落后,知识更新较慢,与学生交流少等问题,而且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聘用的老教师所教的很多是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并没有凸显出专业优势,在独立学院年轻教师较为薄弱的科研方面,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帮传带的作用。

一类是“双师型”教师,从当地企业或者行政部门聘用的优秀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丰富的社会实践,但初登讲台,教学技巧,教学能力都存在问题,容易出现“肚里有货倒不出来”的情况。

一类是外聘教师,聘用其他兄弟院校的专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能整合优势资源,但外聘教师对学院没有归属感,很多是抱着赚钱目的,与学生交流较少,有些外聘教师责任心也不强。

本应该是独立学院教师队伍核心成员的青年教师,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既没有教学经验,又缺乏实践经验,导致许多教师在讲操作性的问题时都会心里没底,课堂讲授中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开设的实训课程,也因为老师自身的能力有限,指导流于表面,成了学生自己摸索,老师简单点评,无法达到有效提高专业技能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设计较为落后,教学设备严重不足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大多数新闻采访与写作教材偏重于纸质媒体,重点介绍如消息、通讯等文体的写作,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相关教材也与新闻报道实践有一定的差距,这与媒体实践更新周期短,而教材出版有一定的滞后性有关。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所传授的内容与所选的案例,存在陈旧、与实际脱离的问题。除此之外,目前独立学院使用的大都是与一本、二本相似的教材,没有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特点编写的教材,难以在教学上凸显出“应用型本科”的特色,使得学生学得很吃力,教师教得也很吃力,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独立学院实验室的建设,相关硬件设备的投入,不能获得政府财政性的资助,只能是举办方单方面投入,其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五六个甚至十几个学生使用一套设备的情况时有发生,无法保证每个学生的专业技能都得到均等的训练。

二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结合独立学院实际,制定有效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落脚点,解决的是怎样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独立学院教学大纲的制定应从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出发,对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进行合理的分配。

课时的分配应基于培养计划的修改,使老师能有时间亲自带领学生进行实际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手把手的教,遇到的问题能现场解决,让学生有一种实际解决问题的经历。

(二)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实践指导能力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素质的教师是高质量的教育的基础,独立学院应增强自身的吸引力。管理层应解放思想,转变思路,认识到教师队伍的稳定,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优越政策,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吸引高素质、高职称人才,优化教师队伍。

推动专职教师向“双师型”转化。聘请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来担任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青年专职教师实践性不强的情况,但这类人员教学能力较低,身兼两职不能专心于教学,而且流动性也大。与其依靠外部的力量,不如注重内部力量的提升,将现有的专职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定期选派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到相关机构参加实践,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不断完善教学环节

独立学院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不能像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也不能像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也应不同。在长期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并运用于实践,相关专业老师进行了多种方法的试验,现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1培养学生关注分析新闻的习惯

塔尔德在1890年出版的《模仿的法则》一书中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而“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学习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先要有关注新闻,分析新闻的专业意识,在关注分析的过程中进而模仿优秀记者的采写技巧。endprint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的教授过程中,课前都安排有每日新闻分享的环节,按学号每堂课由两位同学来分享最近他们所关注的新闻,养成关注新闻的习惯。学生比较积极主动,有些班两位同学组成了播报小组,扮演新闻主播,并辅助以多媒体手段,带领班级同学一起浏览最近的新闻。在挑选新闻时每组有不同的角度,有对新闻稿进行过再创造,有在最后加入自己的评论,这一环节成了分享的舞台,也成了学生发挥自我,提高自我的舞台。

2开展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方法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案例法需要提供一个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案例只是用一组具体的事实供学员进行练习,以体验实际管理者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所需进行的智力思维和分析。在给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事件的结果如何,通常是要由学员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做出判断和决定的。通过一个用案例法教授的课程,学生应该感到有过实际解决问题的经历。

案例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以往专家、权威的形象,而成为了一个设计者和主持者,利用案例给学生“模拟真实生活中的职业情境”,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处理真实或现实问题,让他们可以学着像从业人员一样进行思考和行动。案例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采访与写作技能,但案例的挑选与案例库的建立是一个费时费立的工程,相对于独立学院的教师而言存在一定的困难,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率先创建了新闻传播学案例库,并将一些案例免费与大家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案例教学提供了方便,但在此基础之上,也应该有意识的搜集、建立自己的案例库。

3重视课堂互动

互动教学一直是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的课堂上,老师也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互动环节,多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在课堂上与同学、与老师交流互动。如在讲到如何获得采访机会的时候,设计一些知名的人士,思考如何让他们接受你的采访,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给出的答案也丰富多彩,老师给予一些点评,并举一些著名的记者如何获得采访机会的例子。如在讲到采访问题的设计时,围绕一个话题,如你的高三经历,各自设计话题,相互进行采访,记录下精彩的问题及回答,最后总结、发言,老师给予一定的点评,其他同学在旁听的过程中对照自己,认识到存在的问题。

4模拟教学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模拟一定的情境,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实践训练,是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较为有效的方法。如模拟新闻发布会,曾经采取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一个模拟新闻发布会,老师给出一定的选题,如毒胶囊事件,挑选出特定的学生担当主持人、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涉及到国家的相关部门,根据角色不同前期准备相关的资料。其余同学分组模拟各类媒体,包括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等,前期根据自身的媒体定位与特色,设计相关问题,开展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模拟新闻发布会。另一种是将全班分成若干个组,每组自已选题,分配角色,如开一次小型的新闻发布会,其余同学可充当其他媒体,进行提问。开完发布会还要及时地进行新闻稿的写作,后期老师对学生的表现,问题的优劣,进行点评。两种方式效果都较好,学生参与性较高,而且可以综合地对新闻采访方式、问题设计,提问技巧,新闻稿写作等进行训练,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东宁.独立学院教学方法以改革与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9(S1).

[2]肖华山.独立学院教育教学利弊分析及其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S1).

上一篇:校园心理剧汇演策划书下一篇:应届大学生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