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田野教学课件(共12篇)
《五月的田野》勾勒了田野美丽的风景,描摹了田间孩子们的快乐,让我们了解到了农村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七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二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读懂课文,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五月田野是自然美的化身,是孩子们的乐园。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你们喜欢到什么地方玩呀?(如学生不说田野,教师引导:老师的兴趣和大家有点不同,我可喜欢去田野玩耍)板书:田野。你去田野玩耍过吗?你是怎么玩的?(你们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老师真羡慕你们。)
2、今天有位生活在南方的小朋友,他将带我们一起走进江南五月的田野,去体验一下江南大自然的魅力。板书:五月的田野(课件展示五月的田野的自然景观)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如江南的五月麦子熟了,随机问我们北方麦子什么时候熟啊,六月,南方的气候比北方早一个月,南方的五月相当于北方的六月)看过刚才的图片,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3、美丽神奇的田野多么另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五月的田野,去体验一下其中的乐趣吧。齐读课题。
二、新授
1。打开课本跟老师一起去了解五月的田野,先听老师读。(师伴乐读)
2。想不想,把这篇文章美美的读一读,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默读、小声读、同桌读……记住要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3。学生自读。
4。来看看同学们对生字的认识情况。一起看大屏幕,谁想来试一试。指名读。“舒服、柔软、削皮、甩开、嫩绿、捧着、篮子、铁锅、喷香、吃饱、乏味、摘下。”
5。相信同学们不但是认字小能手,也是朗读小能手指名读(谁来读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朗读的快乐)分段朗读,说出你想读的段落。
6。读了文章,你有什么疑问吗?可以提出来。
7。再读课文,边读边画,你在五月田野见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画出来。画完后,同桌交流,说一说你看到的哪些情景,为什么?
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五月的田野中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你觉得五月田野是安静的吗?你会听到什么声音呢?(想象田野中的各种声音,体会五月的田野不仅景色美而且充满了欢乐的声音,让静的画面生动起来,有声有色起来。)
8。江南五月的田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五月的田野是孩子们的乐园)
9。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呢?(光脚走路、吹竹笛、用柳鞭、撵鸭子、赶羊、撒着欢儿跑……)
10。你对文章的哪句话感兴趣,就大声读一读,指名读,读后评价。
学生自由说,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在灿烂的阳光下,他们甜甜的笑了,”他们是谁,他们会笑吗?为什么这样写?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此时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光着脚在田埂上走”一部分。你光着脚在田埂上走过吗?什么时候(可能和父母浇地、摸鱼时)你有什么感觉?那该用什么语气读(快乐)就用快乐的语气来体会一下作者光脚走的乐趣(软软的、冷不丁、冒)
“赶羊、赶鸭”去干什么?从哪句话看出来,孩子们喜欢小动物吗?(出示本段文字或是反复诵读,体会“把……吧”的句式,感悟乡野中的孩子们知道家乡的田野中那里草嫩哪里虫肥,体会孩子们是多么的熟悉和热爱家乡的田野。指导学生理解他们的劳动形式都是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体会乡野孩子们对劳动的热爱。)我们农村除了养羊和鸭还能养什么?你们是怎么对待这些小动物的?仿照课文中的样子说一说。
把( ),那里( )
把( ),那里( )
撒着欢儿的跑,就是尽情的跑,无拘无束的跑。
你认为什么样的饭菜是喷香的?当你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时候,你希望吃上一顿什么饭菜呢?(学生们充分发言,发散思维的训练,和文中孩子们的想法形成对比)如果现在出现一锅米饭和一盘冒着热气的豆荚,你也会像田野中的孩子们一样大口大豆的吃么?想像一下你会怎么吃这顿饭?
为什么田野中的孩子们对已过如此简单的米饭和一盘如此普通的豆角都吃得那么香呢?(引导学生从饭菜是自己做的,劳动了半天肚子饿了,农村孩子对饭菜的要求不高等方面体会孩子们的纯朴和对生活的热爱。)
吃饱了就想休息了,如果躺在草地上休息一会儿,大地当床,蓝天当被,那多美啊!枕着麦子的金黄,闻着豆角的.清香,玩耍了一天劳动了一天的孩子们在田野中甜甜的睡着啦,想象一下,睡梦中的他们会梦到什么呢?(放音乐,学生想象,充分的发言)。那就让我们闭上眼,在美丽的田野中那些孩子们一同来梦想田野的美,梦想田野中游戏劳动的快乐吧!(师配乐读最后一段,学生闭着眼听)
三、小结
江南五月的田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充分发言)
是啊,五月的田野像一位美丽而温柔的母亲,在她的怀里有金黄的麦浪,有豆角的清香,更有孩子们自由撒欢儿的欢声笑语,他们像一个个田野中的小精灵在田野妈妈的怀抱里尽情的玩耍,快乐的劳动,幸福的成长,因为他们,五月的田野,才越发的生机勃勃,诗意盎然!如果,你也站在五月的田野,成为孩子们中的一员,想说什么,想做什么呢?
(出示文章最后一句:“噢,黄的是麦子,青的是豆荚!”体会“!”的作用,以及诗歌的韵律,感悟这句话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四、感悟全文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这样的美景还有很多,老师此时已被这美景陶醉了,恨不得今年五一假就去看一看,体味一下那独有的江南情趣,你呢?
五、作业
江南五月的田野真美,我们北方五月的田野也很美,模仿本课某一两段来写一段话,写一写北方五月的田野,然后写在小笔头上。
板书: 17、五月的田野
黄的…… 青的……—————--- (美)
光脚 吹竹笛 做柳鞭 撵鸭子
(乐)
赶羊群 撒欢跑 割青草 自己做饭……
一、立干
陈希贵说:“有育人的智慧, 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面对纷繁复杂的班级管理工作, 班主任不可能事必躬亲, 面面俱到。在这个过程中, 率先培养一批优秀的班干部,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他们可以带动全体同学在短时间内树立班集体的形象, 并且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锐意进取的团队精神。
在学期之初, 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的学生, 总是带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 互相之间缺乏正面影响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如果这种现状得不到及时的整顿, 在以后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势必会造成滥和乱的现象。于是在开始的工作中, 我首先做到“选拔一个优秀的班长, 带动一批负责的班委, 形成一个温暖的班级”。
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品学兼优的班干部是整个班级形象的代表, 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至关重要。选出班长后, 我首先在教室后面贴上“我的班长我的班, 我们努力齐向前”的话在无形中帮助班长树立起威信, 也让班长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在心底里有了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同时这句话又激发了学生心底的团结协作潜意识。有的时候老师的一句话就如同一粒火种, 悄悄地点燃了学生的心灵, 事实证明, 班长在以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然后我又用“先少后多, 逐次进入”的方式发展了其他的班委会成员, 形成了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 他们各司其职, 尽职尽责, 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了各项班级事务, 并且也带动了班里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正像我们的班级宣言中所倡导的“用汗水来证明自己, 用精神来证明班级”, 而“选拔一个优秀的班长, 带动一批负责的班委, 形成一个温暖的班级”, 可以让你做一位“善将将”的班主任。用画龙点睛的方式, 让你的班级充满活力, 让你的集体形象靓丽。
二、分枝
在班级工作中, 设置多种岗位, 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 正像《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中所说, 教育的最高境界, 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才能, 获得成功的机会, 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需要把班级内的各种管理职能分解为一个个具体明确的岗位, 如学习互助岗、板报宣传岗、图书管理岗、环境保护岗等, 在岗位设置上打破常规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要求, 班级讨论通过, 从而为他设立特殊的岗位。总之, 我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管理中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 做到“人人有岗位”。由于学生选择岗位多是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的, 在完成角色任务时往往比较出色, 能体验到完成角色任务后获得的好评和快乐, 从而产生进一步巩固和改善角色地位的欲望。
另外, 在“分枝”方面, 我还注意定期变换角色, 让学生饱尝“我能行”。我采用了角色动态分配制, 即采用轮换、轮值的方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班集体不同层次的管理, 主要体现在:班级管理岗, 每周一, 我根据班级实际设置多种管理角色, 经常对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 使学生从管理角色的变换中学会自我管理, 提高了机体中的主体意识。实行“角色交换制”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施展创造才华的平台。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学生的思维碰撞增多, 更多创造性的火花被点燃, 同时学生积极参与竞争也能使其勇于挑战的个性品质得到锻炼。
三、点叶
在一棵大树上, 每一片叶子都各不相同, 作为一个班主任, 面对一群来自不同家庭带着不同的青春期心理的学生, 教师的爱心显得尤为重要, 著名的教育家夏乞尊曾经说过“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 我相信“师爱有多少, 学生的改变就有多大”, 不忽略班里的每一个学生, 用教师的责任感和拳拳爱心来感动他们。
班里有一位叫刘敏 (化名) 的同学, 家庭经济困难, 性格偏执, 同学们极不合群, 开始的时候是班里的“异类”, 对此, 我首先做好班委会学生的工作让他们不要孤立刘敏, 多邀请她一起参加集体活动, 在后来的“春蕾女童”活动中, 又为她争取到了一位好心人的经济捐助。老师的关心, 班级的温暖, 社会的爱心逐渐感动了她, 刘敏逐渐变得热情善良起来, 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本来考学无望的他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并被胶南三中录取, 孩子自然就更有了成就感, 有了自信心, 作为一个普通的班主任, 我在勤劳的工作中体会到了一份教育的快乐。
总之, “立干分枝点叶法”, 在我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个班级就如同一棵大树, 用温暖的爱心作为阳光, 用宝贵的智慧作为雨露, 他就会在教育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葳蕤生姿。陈希贵说:“教育其实很简单, 一腔真爱, 一份宽容, 如此而已”。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 在教学的过程中, 重视实践, 阅读理论, 积累经验, 增强自信, 才能在讲台上体验教育的快乐, 在班级管理中完善教育的精彩。
参考文献
东京审判
1946年的今天,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首要战犯进行审判。由于美国的包庇,一些重要战犯仍得以逍遥法外,日本政府的责任被减轻,天皇的责任则根本未被追究。
5.4青岛国际时装周
日本著名设计师杉本、参加设计奥运会颁奖礼服的何国钲将带着他们的作品参加本次时装周。今天在国际会展中心,青岛名牌服装产品一同展出。
5.5家园计划·自给自足生活 青岛崂山汉河基地提供给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及科学工作者一个无经济压力的创作空间,体验从油、盐、酱、醋到衣、食、住、行,自耕自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E-mail:anotherlandorg@gmail.com5.8世界红十字日 “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统一”是红十字运动的基本原则。5.9国际护士节 这天是为了纪念近代护理的创始人——“提灯女神”英国护士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而设立的。 5.11话剧《江小东和刘小文》上映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可否记得那个豆蔻年代,是谁在你哭泣时用稚嫩的手背抹去你眼角的泪水,是谁用无邪天真的嬉笑在你碎花的流年摇曳生姿?当晚青岛SY实验剧场上演。5月12日城市向导征集中
2012年,中国城市行走攻略在26个城市寻找向导。欢迎熟悉青岛城市格局、风土人情, 对特色实体及交通线路等有一定了解的年轻朋友报名加入,携手共进。 有意者请将联系信息发至:ytb01@126.com
5月13日母亲节在你眼中,我是一生的襁褓;在我眼中,你是永远的怀抱...... 5.16德国物理学家欧姆诞辰 1787年的今天,欧姆诞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他发现了电动势与电阻之间的关系,即欧姆定律。获得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的科普勒奖章,是当时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为纪念他,人们将电阻单位定为欧姆,简称“欧”。5.18电影《人狼大战》上映这是一部荒野冒险题材影片。讲述了一队石油钻井工人遭遇一次飞机失事,他们必须面对阿拉斯加的极端环境以及一群虎视眈眈的野狼,他们必须拼搏求生。我市各大影院当天上映。5月19日荐书:万物有灵且美
年轻的乡村兽医哈利,每天开着一辆冒黑烟的老爷车“南征北战”。和恶犬贴身肉搏,随时准备应对母马的“无影脚”……,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惨痛”遭遇层出不穷。在这里他遇上有生以来最困窘的时刻,也享受到最温暖动人的真情。作者吉米·哈利以轻松幽默的笔触,记录乡间行医的点点滴滴,满溢着兽医生活的笑与泪,朴实的人情和土地的智慧。5.20全国助残日 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5月25日
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
来自世界各地的珠宝首饰驰名品牌展商一同亮相,泰国,印度、缅甸、斯里兰卡展团等华丽展出红蓝宝石以及彩色宝石......今天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璀璨上演。
5.31世界无烟日 吸烟致死的人数超过犯罪致死的300倍。
走进田野,眼前一片碧绿,我走近看看,那一大片都是韭菜呀!一阵微风吹过,韭菜就像一阵阵海浪向我涌来,有的还像绿色的绳子一样,随风舞动,就像一位位婀娜多姿的舞蹈家呀!我们将要离开这片韭菜田了,我心中有一些舍不得。
过了一会儿,我们一起来到了油菜花“海”。我们一进油菜花“海”,就感到非常惊呀!“海”里全部都种满了油菜花,黄澄澄的一片,就像许多萤火虫在“海”上飞翔。我们在这里拍照留恋,准备到下一个地方!
我们走进辣椒田,近近一看,辣椒好像头戴绿色的帽子,身穿红色的外衣,还有一双尖尖的鞋子,可爱极了,我突然发现前面还有不同颜色的辣椒呢!有红色的绿色的橙色的紫色的,好看极了!我马上拿出相机,把这些不同颜色的辣椒给拍进了相机里。这个就是美丽的辣椒田了。
导入部分本来想以歌曲导入,因为这样很轻松,学生也喜欢。但是考虑到课文并不是节奏感很强,怕学生听了歌曲之后读课文就“走调”,所以改成了直接倒入课题,课前准备一些学校附近、本地的乡间图片,这样学生很熟悉,也容易对课文中描写的内容产生共鸣。
在检查学生读词的过程中,加入了对词语的理解的环节。我选择了“碧绿”、“无边”、“起伏”、“肥大”、“成群”等形容性词语以及“芦苇”、“野鸭”等名词性的词语。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扫除了理解课文时的语言障碍,“起伏”可以通过动作来解词;“碧绿”则是很绿,又让学生说一说“还有什么东西是碧绿的的?”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朗读课文是本课的重点,所以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朗读。()同时配以生动的画面,指名读、配画面读、齐读,调动学生朗读的热情。学生读的很认真,也争取做到有语气,不过朗读的时间不够,所以朗读这部分有些欠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歌曲宽广、优美的音乐情绪,体会歌曲中描绘的大自然的美丽景象,逐渐养成对大自然以及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体验音乐旋律,探索歌曲中所描绘的自然山河的秀丽,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三角铁和沙锤进行简单的打击乐创编,体会创编的快乐。
【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并掌握连线的两种名称、用法以及连线在歌曲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难点】
掌握连线的两种名称,并能背唱第一段。
三、教学用具
三角铁、沙锤、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说出图片上的事物。
图片一: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在嬉戏。
图片二:连绵起伏的山川,一条河流从山谷流过。
图片三: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有许多小朋友在一起野餐。
2、请学生回答这几幅图片带来的感受,以此引入本课《我们的田野》。
(二)初步感知
1、播放《我们的田野》,在聆听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1)这首歌的音乐速度是怎样的?
(2)这首歌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首歌的音乐速度是中速,音乐情绪是宽广、优美的。
2、再次播放歌曲,并引导学生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歌曲描绘了大自然的田野、湖泊、鲜花、森林等,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风景。
(三)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小背打直,小手置于头顶,将声音向上提,用“mi—ma”做发声练习。
2、教师钢琴范唱,学生跟琴模唱,熟悉歌曲旋律及歌曲节奏。
3、学生根据曲谱演唱旋律,教师提出问题:音符上方的连音线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讲解连音线有两种名称及用法:一种连线是延音线,其作用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音高的音符相连,在演唱或演奏时作为一个音符,只演唱或演奏第一个音,它的时值等于所有这些音符的总和。另一种是圆滑线,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音高的音符相连,表示在演唱或演奏时应该连贯。
4、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曲谱中带有连音线的部分,区分出哪些是延音线,哪些是圆滑线。
5、教师钢琴弹奏连音线部分,学生看谱演唱,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能够正确演唱两种连音线的唱法。
6、学生完整演唱曲谱。
7、带节奏的朗读歌词,加强学生对歌曲节奏的正确把握。
8、教师钢琴伴奏,词曲结合,学生完整演唱,并思考:歌曲描绘了大自然的田野、湖泊、鲜花、森林等,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风景,作曲家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演唱歌曲?
9、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想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建设美好祖国的愿景。
10、教师指挥,学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后,背唱第一段。
(四)巩固提升
请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十分钟时间,将事先准备好的沙锤、三角铁,进行简单的打击乐伴奏,并上台展示小组成果。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唱了《我们的田野》,歌曲中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这些美好的自然景色伴随歌曲一起被我们记忆。也加深了同学们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将来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景。
美文何以难教?说到底是因为美文太美了。乍听似乎不合情理, 其实细想就是那么回事:美文多为经典之作, 语言美之极, 以小学生的文字积累, 很难超越文本, 于是越说越不美;情感美之极, 以小学生的人生经历去体验和表达, 往往是隔靴搔痒, 于是真真切切、催人泪下变成了空洞肤浅、索然无味;意境美之极, 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学生试图“言传”其“意会”之境, “境”便破坏殆尽, 美也就荡然无存。就这样, 美文在“研读”中变得不美了。无奈, 以读代讲吧, 个人读、齐读、比赛读, 这样读那样读, 尽管绞尽脑汁变换方式, 依然是浮光掠影, 学生越读越没了兴趣, 老师越听越没了感觉。
美文到底该怎样教?围绕着这一难题, 笔者组织了县乡级三所学校的老师进行了两轮专题研讨, 上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槐乡五月》。下面就以这课为例, 对美文如何教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教薄
《槐乡五月》一文写花也写人, 极力渲染槐花的美、槐花的香以及槐花给人带来的乐, 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幅饱含浓浓的乡土气息而又充满童真童趣的画面。细细读来, 会觉得文中的每一个语段都是一幅画, 每一个句子都洋溢着浓浓的田园诗情。就这么一篇唯美的文章, 在第一轮研讨中, 12位教师的教学全陷入了“美文不美”的尴尬境地。问题出在哪儿?我们先来看一位老师的课堂片段:
教师出示课文的第二句话:“槐乡的山山洼洼, 坡坡岗岗, 似瑞雪初降, 一片白茫茫。”
师:用心去读, 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生:我知道槐花很白。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白茫茫。
师:从这个词还能读出什么?
生:槐花很多。
师:还有两个词也写出了槐花的多, 找出来。
生:山山洼洼、坡坡岗岗。
师:继续往下读, 看看你还从哪些词中读出了什么。
12位教师大同小异, 都是这样带领学生去“品美”, 其中有一位教师几乎是一句一句品下来的。问其这样教的理由, 很简单:每一句话都美, 每一句话都值得品味。句子确实是美的, 像上面这句, 对语言稍微有点感觉的人, 读后眼前就会呈现一个仲春里连绵起伏、高低错落的柔柔的白色世界, 那是一幅唯美的广角远景图。但像上面这样教还有美感吗?如果每一句都这样去“品”, 那整篇课文还有美感吗?整个课堂还有美感吗?所以, 陷进美文不美的尴尬, 是细读文本不恰当造成的:哪儿都不敢放过, 且品读设计仍是琐碎分析。因此, 要将美文教美, 首先要敢于“舍弃”, “忍痛割爱”也要“割”!至于割哪儿留哪儿, 当然不能是随心所欲地乱抓, 教师要学会挑拣。就像《槐乡五月》, 针对第一轮出现的“句句品”的问题, 笔者带领第二轮执教的教师, 以“有所生发、浓化意境”为标准, 精选品悟词句, 只将第二段中“于是, 整个槐乡便浸在香海里了”的“浸”和第四段“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 她们衣襟上别着槐花, 发辫上带着槐花, 她们飘到哪儿, 哪儿就有一阵清香”中的“飘”作为“抠”的字眼, 其他地方, 一律不再“细细品味”。这, 就是“教薄”。
二、教厚
何谓“教厚”?请看第二轮研讨中关于“飘”字的教学。
出示:“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 她们衣襟上别着槐花, 发辫上带着槐花, 她们飘到哪儿, 哪儿就有一阵清香。”
师:应该说是“走到哪儿, 哪儿就有一阵清香”, 或者说“跑到哪儿, 哪儿就有一阵清香”, 课文中怎么说小姑娘“飘到哪儿哪儿就有一阵清香”呢?作者用错了吗?细细读一读这句话, 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生:没用错, 从“飘”能看出小姑娘跑得快。
生:“飘”能看出走路很轻快。
生:小姑娘动作很漂亮, 像跳舞。
生:仙女都是飘的, 小姑娘像仙女一样飘飘悠悠的, 很漂亮。
生:小姑娘心情很愉快。
生:小姑娘身上有很多槐花, 是香气在飘。
师, 大家说得太好了!“飘”字里有槐乡小姑娘轻盈的脚步, 有槐乡小姑娘优美的身姿, 有槐乡小姑娘愉快的心情, 还有槐乡小姑娘快乐的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让我们跟着槐乡的小姑娘一起飘起来。
出示:
我们飘过___, ___香了;
我们飘过___, ___香了;
我们飘过___, ___香了;
……
生:飘过马路, 马路香了;飘过田野, 田野香了;飘过各家门前, 千家万户都香了。
一个“飘”字, 有动作、有姿态、有心情、有画面、有场景, 意境出来了, 情趣出来了, 美感出来了。此刻再读, 何愁“味不够、情不浓”?
不管是“薄”还是“厚”, 需要勇气, 更需要智慧。敢于“薄”, 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准确把握———找准有价值的字眼, 发掘其潜在的生发因素;能教“厚”, 依赖于教师的深刻解读、巧妙设计———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准巧相济、厚薄有度, 美文才能教美。
三、渲染
可能有的教师会问, 一篇千字的文章, 就教这两个字, 其他地方怎么办, 就真的“舍弃”了?当然不可能真的扔掉, 上面所说的“舍弃”, 并不是置之不理、不读不学。怎样读才能避免机械重复、味同嚼蜡?这就需要教师的“渲染”。
1.用精妙的语言渲染
“人因为花而有了待客之道, 花因为人而变得有情有义。同学们, 躺在醉人的槐树林里, 你遐想联翩、沉醉不知归;吃一碗热气腾腾、沁人心脾的槐花饭, 你会融化在槐乡孩子暖暖的热情里;尝一勺清亮清亮、醇香可口的槐花蜜, 你会醉倒在槐乡人家甜甜的岁月中。”———再读相关语段。
“飘舞的长发、飘逸的身姿、飘飞的心情, 让我们与槐乡的孩子一起飘起来!”———再读相关语段。
“人因为花而变得可爱、变得美丽, 因为花而有了灵气、有了仙气, 花因为人而有了情趣、有了情义。”———再读课文相关语段。
像这样, 在学生自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用饱含深情的、富有情趣的、富有诗意的语言进行渲染, 营造文本氛围, 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学生动情了, 自然进入文本情景, 书也就越读越有深度、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有美感了。
2.用多媒体渲染
像课文的第一部分, 完全可以未开讲先放音乐———与课文意境相匹配的音乐, 让学生由现实情绪转入文本情绪———由课间的嘈杂吵闹转入文本的悠然静谧, 让课间的滚滚热浪快速散去, 让清新的乡土气息悄然而来, 从而奠定文本阅读的基调, 此时再配以“同一基调”的范读, 则美感油然而生, 学生的情感会在音乐极强的感染力的作用下与文本融为一体, 读书也因“有境”而变得“有味”。
期待中夹杂着几丝兴奋,笔者走进了张江实验中学。“导入——初读——再读——小结——作业”,清晰的教学思路,顺畅的教学流程营造出平稳、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一节课下来,似乎总又感觉少了点什么。
再次拿起了王老师的教案初稿和修改稿。坦率地说,笔者很欣赏她在反思性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教学设计。
首先,她对教材有着独特的判断和准确的把握,她的教学设计从“情”入手,抓住课文的语言深耕细作,很好地把握了《枣核》这类课文的课型特点。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情以入文”,从课文的语言出发,抓住语言,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接近作者的情感,进而让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情”和作者在文中涌动的情融合为一。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作者在特殊情境中的文化情结和精神内涵,王老师进行了如下学情分析:《枣核》是一篇表现海外华人思乡爱国之情的美文,虽然内容浅显,但却真挚感人。由于初二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老人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深切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学会感动。这样的学情判断客观准确地分析出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状态,充分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变为有效的语文课程资源,能更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思乡爱国”的世界里,进而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与教材文本、生活文本和他人经验文本的对话性交互作用中生产丰富的语文素养。
其次,在教学程序和活动上,王老师的教学设计抛弃了传统的结构层次分析教学法,着眼于学生学的角度,这种变革做法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所极力追求的。“初读课文,分析关键词句”中让学生主动地说,“再读课文,品读细节”让学生在朗读圈画、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并生成知识。整个教学设计主要以学生的活动来连缀,充分体现出以学生的个性为基础,关怀学生的生命体验的新课程理念。
再次,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以一种“大语文”观来审视课堂,关注情境的创设,“双基”构成了教学内容的主调与主力。(注:“双基”为基于文本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体验,基于文本的文化拓展)在导入环节,王老师通过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来创设一种“游子思乡爱国”的情境,期冀学生在音乐背景中能迅速地沉浸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场”中与文本对话来获得初步的感知。在“品读细节”的环节中则引介了丰富的课外资源——富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杨柳”“莲花”,独具魅力的中国古典诗词《采薇》《静夜思》……通过激活学生相关的文化积累来深切地体认文本所传达的思想内涵。作为一名课程开发者,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展现出语文的多样色彩和生命活力,王老师这种开阔的文化视野值得肯定。
回首反观王老师的语文课堂,如果单从学生参与了活动而不管其经验的转变和心灵的升华,结果无疑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形式终究是为内容服务的,“以学生为主体”更意味着师生在和谐的互动中得到思想的充实、感情的熏陶和精神的提升,从而释放出生命的活力。在这一点上,王老师的课堂存在着些许缺憾。语文教学的生命在过程,动态的语文课堂(现实)与静态的教学设计(理想)之间究竟有多远?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课堂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新课程提倡“体验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统一。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积淀和教学经验累积,王老师对“知识与技能”的把握是务实的:她在课堂中注重字词的随机教学,结合中考考点有针对性地通过课外作业来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并适时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与策略。然而,预设在朗读、合作、探究等过程中要实现的“学会感动”这一人文性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却被消隐,王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基于清晰、理性的思考得出的情感策略——“以教师对文本内容的人文体认为基础,通过激活学生的情感/ 情感体验经验来达到人文精神的活化”仅仅停留在了那薄薄的几张纸上。在“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的环节中,学生们的分组讨论比较活跃,但在具体表演时,两对表演者在不同程度上都出现了“笑场”现象。而此时,教师过多地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能够完成,迅速地凭借着一两句鼓励之言就把学生“硬生生”地拉回了自己的预设圈。王老师的这一做法是笔者所不能认同的。诚然,面对着教室中的众多观课教师,学生有可能会心生拘谨或兴奋异常,但是在学生尚未赋予课堂的情感信息以价值的场合,教师的这种鼓励则显得有些苍白无力。而正是由于教师这种缺乏力度的引导与引领,语文课程的第三维目标成为了本节课的“硬伤”。课堂上,当学生在徘徊在“文本场”之外无法“沉浸”其中时,教师自身的潜在课程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去更好地感悟和体验? 进入“教学状态”的王老师显然对这个问题有所忽略。教师不应该是权威,而应是一位有经验可供学生分享的课堂参与者。对于家园之思,千里迢迢从外地来到上海工作的王老师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她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独特感悟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在分享自己异地思乡之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努力去寻找他们自己“想家”“恋家”时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据调查,该班级住宿生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当学生的头脑中有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时,他们便会自然而然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文本,这就是所谓的“共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性,但首先更应强调教师阅读的主体性。教师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入与融入能够激发并带动学生,从而使学生与教师进入到一种心智活跃、激情勃发的状态,唯有这样的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活力。
第二,课堂质疑生成性羸弱,缺乏深层对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其主动自觉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好方法。令人遗憾的是,王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自始至终都是沿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和讨论,质疑意识比较薄弱,从而遏制了自身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恰巧这两天在看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录,很是赞同他语文课堂的基本价值取向——“用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李老师的这种价值取向是有具体的实践标准的:“对于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也就是指从课文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第二,读出问题,即为研究与质疑。语文课应该充满思想碰撞,面对课文,面对作者,面对同学,当然也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 因此,李老师有意识地采用粗线条的板块式教学设计来追求现场的生成。课堂上,他总是适时地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质疑信息,然后相互交流探究,共同解决。相比而言,王老师的课堂欠缺了对批判性思维的引导教学,特别是在学生没有质疑的时候,她并未给学生指点思维方向,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质疑。就《枣核》这节课而言,在初读圈划关键句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把好的语言勾画出来的同时也能把不足之处挑剔出来。 或者,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经验针对学生的认知模糊点设立一两个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明老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因此,透过王老师的这次公开课活动,笔者深切地体会到预设的静态的课程和生成的动态的课程是迥然不同的。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显示出教师教学的运筹帷幄能力,但是教师更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实际的教学过程充满了偶然性和变动性,因此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正确的学情判断和预设的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具有极高的教学技能和智慧。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去研究,去实践,去反思,去总结,去提高。
1教学目标
1.能以优美抒情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从中体验歌曲旋律的美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心灵.3.认识延音线和圆滑线。2学情分析
1.这首歌曲多为歌词的分节歌,一段体,自始至终的弱起节奏需要我的学生牢牢掌握好这种节奏型
2.这是一首优美的田园歌曲,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优美的田野风景应该更能感受到美好的风景。加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3.我采用听唱法,欣赏法和表演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歌曲有效性。
4.四年级学生低年级时对于音乐知识的摄入量少,所以需要我认真清晰的去带领学生体验延音线和圆滑线。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我们的田野》这首歌曲。教学难点:唱好“0X XX”的节奏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
播放《我们的田野》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律动进教室。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家乡。
师:你们的家乡可真美啊,有位作者用歌声唱出了自己的家乡,让我们一起来竖起耳朵仔细听一听吧!活动2【讲授】熟悉歌曲 学唱旋律
1.教师示范歌曲,学生注意倾听歌曲所描绘的田野风光。2.学生交流。
学生说一句,教师示范一句,学生唱一句。潜移默化的去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3.教师介绍歌曲
这是一首描写田野美好风光的歌曲,让学生注意观察从远到近,从静到动,从地面到天空,如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描绘出祖国山河的无比美丽。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4.学唱曲谱
教师带领学生随琴试唱一遍曲谱。5.解决难点
提问学生哪一句你觉得不太好唱。师:逐一带领学生解决难点, 解决难点: „‟ 03 53„‟;„‟05 12„‟
先让学生将八分休止符唱成嗯,然后去掉嗯字,按休止符的正确停顿练唱。完整的把曲谱试唱一遍。活动3【讲授】歌词加入
1.有感情的轻声读歌词。2.随伴奏轻声唱歌曲2遍 3.学习延音线和圆滑线。4.歌曲处理
师:这么优美的歌,我们怎样才能唱好它? 生:抒情 优美 轻声 有感情的演唱 5.完整的演唱歌曲。
活动4【活动】拓展练习
1.师:大家唱的真不错,我们能不能用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绘画或者别的方式来表现家乡的美呢?我们把它作为献给田野的礼物,大家准备一下。(教师可以提供几个舞蹈动作)2.学生表演和展示
学生一一展示,教师肯定同学,并同时给出点评:大家都很棒,用简单的动作和线条就表现出了家乡的美丽,表现出了你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为大家鼓掌。活动5【作业】课堂小结
杨 雪
《田野在召唤》是人音版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是意大利的民歌。节奏明快曲调优美动听,非常吸引人。
师:(出示槐乡图片,配乐)有这样一个地方,这里槐林处处,遍布山岗。有这样一个地方,春天,洋槐吐绿,槐花飘香;盛夏,浓荫蔽日,处处清凉;秋日,槐米串串,造福地方。这里就是槐乡。让我们一起走进尹黎的散文《槐乡五月》。齐读课题。
【点评:美文需要美的体验。教师借助多媒体,用诗一般的语言创设情境,带学生走进槐乡,走入散文所营造的意境。这无疑是一种无痕的引领,一次轻轻的唤醒,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槐”是本课的生字。(出示田字格中的“槐”)观察一下,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槐”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师:写前读帖能帮我们准确把握字的结构。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
师 :(在田字格 中范写“槐”)“木”字苗条是形旁,“鬼”字舒展粗又壮。注意穿插和避让,和谐相处字稳当。
师:请同学们在预习卡的写字区书写两个。(巡视书写情况,并提醒写字姿势)
师:本课生字中还有几个生字与“槐”字结构很相似,书写时也要注意左窄右宽与穿插避让。(课件提示其他五个字的结构。)
二、分类认读,有效积累
(一)追根溯源,字理识字。
师:课文中的生字词都会读了吗?(大屏幕出示生字词)同桌先来检查,读不准的地方互相教一教。
师:怎么样,来场男女生接力读,行吗?
师:仔细看,其中有几个字长得很像,你找到了吗?
生:醋、酿、醇。
师:这三个字哪儿长得像?知道这个偏旁的名字吗?
生:是酉字旁。
师:非常棒!跟老师一起读———酉,酉字旁。
师:(出示“酉”字甲骨文)这是早期的酉字。根据字形,你能猜到它的意思吗?你来试试。
生:很像一罐酒。
生:好像是关于酒的。
师:大家猜对了。“酉”是象形字,本义就是酿在坛里的酒。酉字旁的字多与酒有关。你看,美酒“酿”好了!快来闻一闻,它发出什么样的香气?
生:“醇”香。
师:可要是酿成酸的,就成了“醋”了!
师:像这样带有酉字旁的字,你还知道哪些?
生:醉、醒。
生:还有酷。
师:(屏幕出示:醉、醒、配、酸、酝……)一起读读记记!
师:汉字是有根的。追根溯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字字义,快速识记更多的汉字。
(二)认读叠词,归类积累。
师:(出示“白茫茫、喜盈盈”等)这一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都是ABB式词语。
师:本课用了很多这样的词语,使语言更加生动。预习卡中提示大家注意积累,谁来读一下?
师:同学们有了这么多发现。像这样的词,你还能说上几个吗?
生:亮晶晶、红彤彤。
生:黄澄澄、金灿灿。
……
师:在阅读中注意分类积累词语,是个好习惯。请大家整理到阅读笔记中。
【点评:中低年级识字量大,在认字识词的同时,适时进行识字方法的指导和自主积累习惯的培养,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初读散文,厘清主线
师:大家再读课文。要求每个自然段都读到通顺流利。读完想一想,槐乡五月给你留下哪些印象?
(生自由读课文约3分钟)
生:槐乡的槐花很多,很香。
生:槐花真美。
生:槐乡的孩子热情好客。
生:槐花开了,槐乡的孩子非常快乐。
……
(师相机板书:美、香、好客、快乐……)
师:你看,这一个个美好的画面,就像一颗颗珍珠(将“美、香、好客、快乐”等分别圈起,呈珍珠状)散落在文章之中,看似很零散,但实际上有一条“红线”把它们串了起来。这条线是一句话,是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话。到文中找找看。
生:(读)“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师:同意吗?拿起笔,把这句话画出来,自己读一读。
师:你看,(画一条红线串起“珍珠”)就是这条线,把这些美好的事物串了起来,形成了一条漂亮的“珠链”,一篇完整的美文,这就是散文。它内容零散但主线始终清晰。
【点评:精彩!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中感受槐乡,这是“读进去”;而让学生交流读后留下的印象,就是“读出来”。在这“一进一出”中,学生对槐花的“美”、孩子的“乐”有了初步印象。这还不够。中年级学生擅长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思考,给他们讲解概念,不如让他们鲜活地感知。因此,在学生阅读散文,有了初步印象后,让他们找出“文眼”,教师再适时以他们熟悉的图画形式,深入浅出地揭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令“散文”在孩子们眼中一下子亲切熟悉起来。对散文的这些感性认识,如同一粒粒阅读的种子,静待春风的唤醒。】
四、漫步槐乡,品赏语言
(一)妙 解“ 比 喻 ”,赏 花悟情。
师:这条线又是怎样串起这些画面的呢?在刚才的交流中,我发现很多同学对描写槐花美的部分非常感兴趣。文中哪些语句写了槐花的美丽呢?
生:(读)“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小辫儿。”
师:(大屏幕出示语句)你发现了吗,这段话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都是比喻句。
师:作者分别把槐花比作什么?
生:比作玉雕的圆球。
生:还比作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儿,比作瑞雪初降。
师:请同学们在心中反复读读这几个句子。你脑海中渐渐地出现了怎样的槐花?
生:很美的槐花。
师:能具体说说它的颜色、形状是怎样的吗?
生:它是白色的,形状有圆球形的,也有一条一条的。
师:你读出了形状美。谁继续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槐花有大有小,姿态不一,一串一串的,真的很像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儿。
生:我仿佛看到了槐花像雪一样洁白,山坡上一片白茫茫。
师:作者连用三处比喻,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了槐花的美。会读书的孩子不仅会用语言描述,更会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美美地读起来!(音乐起,生读)
师:读散文就要这样,带着情感,读出画面。作者尹黎曾经一次又一次来到槐乡,槐花的美让她魂牵梦绕。通过朗读,你体会到了吗?那是一份怎样的情感?
生:作者对五月的槐乡非常喜爱,这些美好的画面总是在她眼前浮现。
(师板书:爱槐乡)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尹黎正是把这种情融到槐乡美景中,又通过生动的比喻表现出来。比喻这种写法在散文中经常被用到,它让语言文采飞扬,它让情感自然流淌。如此美妙的比喻,快快背诵下来吧!
师:背会了吗?带上我们的积累上路,到槐乡看一看。(播放槐乡槐花开放的美景,情境中引导背诵)
师:你还想看槐花吗?仔细看,用心想,你眼中的槐花还像什么?(欣赏不同姿态槐花图)
生:槐花似一串串珍珠项链一样。
生:槐花像一个个身姿曼妙的白衣仙子在空中翩翩起舞。
师:好一个“身姿曼妙”,这个形容词简直把槐花写活了!
师:提个建议。请三名同学像作者那样,分别用上不同的比喻词“像、似、如”,共同完成一段美文。谁来?
师:五月,洋槐开花了———
生:有的槐花似一只只轻灵的鸽子在绿海中翩翩起舞。
生:有的槐花像一条条珠链挂在树梢,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生:有的槐花如一串串白色的风铃,在绿叶丛中奏起了美妙的乐曲。
师:简直就是一群小作家!你们把更美的画面留在了大家的记忆里。
【点评:到了中年级,阅读教学在完成保底目标———识字、写字、朗读、理解词语并积累———的基础上,应该重视逐步强化不同文体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挖掘各种文体自身所特有的教学价值。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散文中比喻的妙用,先关注内容,再聚焦语言表达形式,然后积累语言,最后在优美的情境中赏槐花、赞槐花,可谓功到自然成。】
(二)笑品动词,体验童趣。
师:沉浸在这么美的花海中,槐乡的孩子又有怎样的乐趣呢?(出示第三自然段)默读,思考:哪个动词用得不一般,让你感受到了孩子的快乐?
生:我从“塞”字中,感受到了小小子们的大大咧咧。
师:小小子们,你们怎么塞的?(生做动作。师随机采访一个“塞”得很开心的男生)好吃吧?开心吗?
生:嗯,好吃,开心!
师:这么香甜新鲜的槐花,还能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当然快乐了!还有哪个动词也让你感受到了这不一样的快乐?
生:“戴”。我觉得它表现了槐乡的小姑娘把槐花戴在头上当头花。
生:“飘”。我感受到了槐乡小姑娘的漂亮。
师:不光是漂亮啊,再想想,小姑娘怎么会“飘”起来呢?
生:槐花是白衣仙子,戴在小姑娘的发辫上、裙子上,看着就像仙子在空中飞舞一样。
生:是说香味也随着她们的身影,向我们飘来。
师:你们真是作者的知音!这些动词用得多好啊!作者用这么新鲜有趣的动词,把孩子的快乐写得活灵活现。她曾这样说过———(屏幕出示)
生:(读)“在我心中,孩子永远是最宝贵的。”
师:你又品出一份怎样的情感?
生:作者非常喜欢小孩子。
(师板书:爱孩子)
师:作者尹黎把这份对槐乡孩子的喜爱融入笔下,写进了动词中。我不由得想起我们班一个孩子写的一篇作文,名叫《斗蛋》。他是这样写的———(屏幕出示:“最近,我们班兴起了斗蛋风潮。一时间,我们男生手里拿的是蛋,兜里装的是蛋,就连桌洞里都会时不时地滚出几个蛋……”)
师:大家都乐了。这样写挺好玩是吧?在你的生活里,有没有什么东西也让你或者你的家人这样着迷?静静地想一想,也来说上一段。
生:我最近迷上了足球,手里拿的是足球,头上顶的是足球,做梦也会梦到足球。一有时间,我就会和好朋友去踢足球。
师:动词用得太妙了!
生:我最近迷上了《查理九世》这本书,书包里装的是它,课间看的是它,连和朋友讨论的话题都是《查理九世》。
师:真是个小书迷!
生:最近我们班兴起了玩陀螺。我们男生的兜里装的是陀螺,书包里藏的是陀螺,连桌洞里都直往外滚陀螺。那天把数学老师气火了:“谁再拿到学校玩,我就没收喽!”
师:哈哈!孩子,老师说得对,玩陀螺可以,但要有节制。看到了吗?语文就在身边,阅读中你觉得特别的句式、有趣的动词,拿来用一用,就会变成自己的语言。
【点评:本环节语言训练的重点是学用“动词”。可贵的是,教师不是简单地要求孩子“注意积累运用语言”,而是创设情境,降低难度,带领孩子亲身经历外化表达的过程,用成功的言语实践告诉孩子们,好的语言随时可以拿来用。掌握了诀窍,孩子们的变化立竿见影,语言迅速变得丰盈起来。这一环节,为我们落实课标“在习作中尝试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引人深思。】
五、总结学法,指导阅读
师:从漫山遍野的槐花写到香气四溢的槐乡,再到槐乡孩子的热情与快乐,从中,我们读懂了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那颗心。那是一颗怎样的心呢?
生:(齐)爱槐乡,爱孩子的心。
师:由景及人,情景交融,这就是散文,这就是———(指课题)
生:(齐)槐乡五月!
师:伴着槐花的清香,老师推荐同学们阅读尹黎的另一篇散文《槐乡的孩子》。用上本节课我们学过的“厘主线、品语言、悟情感”的方法阅读,相信你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点评:首尾呼应,回扣主旨;总结学法,指导阅读。】
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激发兴趣,保持高效授课
作为教师,我时常在思考为什么我们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从而可以看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是低效的教学行为。在学习了打造高校课堂工作的指导意见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试着去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现在我说一说我在实现高校课堂的点滴收获。
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激发兴趣,保持高效授课。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有趣味的教学气氛。我在教学《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课时,预习情况交流之后和学生一起理清课文思路(偶然相遇——指导穿衣——整理办公室——互相帮助),这是一篇典型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课文。按照常理,我们会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来讲,可是我没有那样做,而是问学生:“你们最想先学哪一部分?”,就像看电影一样,高潮部分总是扣人心弦,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指导穿衣”。我听见很多学生小声说“我想知道小女孩是怎样指导爱因斯坦穿衣的?”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我就说:“那好,我们来看看小女孩是怎样指导爱因斯坦穿衣的?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课文,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学生立刻开始学习这一段,只见他们信心十足,读得很起劲、有感情,有的学生甚至站起来表演。学生自学后交流展示时都争先恐后,有的谈感受,有的有感情朗读,有的连读带表演,有的同桌合作一个读一个演,看着学生读得动情,演得精彩,感得深刻,我深感欣慰。这部分学完后我接着又问:“下面应该学哪那一段?”有的学生说:“应该学偶然相遇。”有的学生说:“应该学整理办公室。”还有的说:“应该学互相帮助。”接着教室里一片争吵声,听着学生说的各有道理,而这几部分又不是重点,我就说“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那就按老师的要求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接着我就给各部分明确地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又开始自学,交流时适时点拨。最后我引导学生学习最后一部分“互相帮助”,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小女孩的精神。最后是检测。虽然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但我却按照学生的兴趣和思路从高潮部分开始入手,并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五月的田野教学课件】推荐阅读:
在希望的田野上教学方案10-29
田野在召唤教学札记09-24
希望的田野散文10-09
【实用】美丽的田野作文09-21
田野里的趣事作文06-23
我们的田野说课稿07-08
五月的句子11-19
幼儿园五月份大二班教学总结11-11
夏天的田野小学生作文07-07
我爱家乡的田野五年级作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