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古诗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暮江吟古诗(推荐11篇)

暮江吟古诗 篇1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从前,有几个小朋友一起去江边玩。忽然有个小孩看见了一道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上,晚霞中的江水一半是鲜红的一半是碧绿的。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的可爱呀。岸边草叶上的露珠象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而一弯新月像一把弯弓高高的挂在天空。

有一个小孩说:“这么美的景色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就象画儿一样,真是太美了。”他们边玩游戏边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远处传来了爸爸妈妈焦急的呼唤声音,他们随着爸爸妈妈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江边各自的回家去了。

暮江吟古诗 篇2

一、铺境——“便引诗情到碧霄”

《暮江吟》全诗构思妙绝之处, 在于摄取了两幅优美的自然界画面, 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 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 合起来读更显妙境。正由于它们显示了一个时空位移的运动过程, 这就暗中点出了诗人游览时间之长和兴趣之浓。从而, 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被自然景色所感染、所陶醉的审美历程。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心情和个性色彩, 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因此, 在教学中我借助音乐、绘画、引读等多种手法充分创设情境, 以调动学生的情感, 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 创造美的氛围, 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在教学《暮江吟》时, 教师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 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 学生从中感受残阳碧波的交辉之美, 以及月牙初悬的静夜之美, 从而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以美的氛围, 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接着, 教师检查课前预习, 引导学生向大家介绍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 有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

针对前两句诗中的点睛之笔——“铺”字,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 为什么不用“照”“抹”或者“射”字?学生通过细读、比较, 体会出一个“铺”字更显得平缓, 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 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细细品味实在是妙不可言。再运用课件, 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画面展现给学生, 老师加上适当的旁白, 让他们充分感悟到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 形象地表现出残阳照射下, 暮江上微波粼粼、光影瞬息变化的景象:天气晴朗无风, 江水缓缓流动, 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 呈现一片醉人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 呈现出幽深的碧色。形象的画面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 学生们不难体会出诗人沉醉在这迷人的江景之中, 把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再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 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收到很好的效果。为此, 我向学生提供多种背景音乐, 让他们在自由选取的背景音乐伴随下吟唱古诗。这样, 变读为唱,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有的学生在吟唱时还能开动脑筋, 配上动作, 载歌载舞, 使古诗学习更加新鲜有趣。

《升庵诗话》评此诗云:“诗有丰韵, 言残阳铺水, 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 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这种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色, 确如《唐宋诗醇》所评此诗“写景奇丽, 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教学时, 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 教师用课件再现情境, 并用彩色粉笔在诗句上勾勒出绿色的“瑟瑟”、红色的“红”和淡黄的“月”, 直观的色彩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 感受诗中金波粼粼, 黛绿瑟瑟的光色交错的景象。

二、吟唱——“传响外别传之妙”

从艺术起源讲, 诗、歌原本一体, 所谓“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吟唱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以欣赏为主的读书方法, 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手段。朱自清说“不吟唱不知道口气”, 曾国藩说“不吟唱不知道深邃的含意”。吟唱就是给传统文化插上音乐的翅膀。吟唱古诗文不仅能为学生创造独特的文化氛围, 让他们感受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认为:“语文学科, 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 须在心与眼之外, 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他还说:“吟诵的时候, 对于讨论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 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吟诵课文和讨论同等重要, 二者缺一不可。学习与文学课吟诵的过程实质上是脑、口、眼、耳综合运用的学习、思考过程, 它不同于“小和尚念经”, 寻求最佳的背诗方法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画面、文字、音乐有机组合, 选用古典乐曲为古诗配曲。学生陶醉在音乐渲染烘托的氛围之中, 你方吟罢, 我吟诵;课堂里, 吟唱声此伏彼起。你看吧, 当残阳斜映, 晚霞铺展的瑟瑟江水, 变幻莫测地在诗人视野中渐渐消失后, 另一幅幽美、静谧的蒙太奇镜头, 又轻摇着舒展在诗人眼前了。抬头仰望, 弯弯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悬、浮动;低头俯视, 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江边花草上凝结、闪亮。真是“在泉为珠, 着壁成绘, 一句一字, 皆出常境”。学生尽情地将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融入反复吟唱之中, 钦慕之情与作者通过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达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 从而汲取了古诗的精髓, 领略了其深刻的底蕴, 整个课堂成了一个释放活力、舒展灵性的教育场所。另外, 教师将现代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融合于这首诗, 让学生根据领悟到的诗意为提供的歌曲旋律填词:“秋天江面上夕阳斜着照, 江水一半绿, 一半红。新月当空照, 露珠像珍珠, 在这迷人的晚上。”这种诗、乐结合, 以学生的体验, 学生的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强调“体验、表达”, 这种教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吟唱的过程中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并自然地完成对诗意的记忆。在课堂上伴着古琴的乐韵, 抑扬顿挫地吟唱, 吸引了现场五十多位听众的屏息倾听, 使课堂顿生古风古韵。

三、抒情——“百般红紫斗芳菲”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每读一首诗词, 就如同与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在谈心, 耳边仿佛听到他们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之处,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 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 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 就是很好的写作练笔。

因此,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爱好, 因人而异,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背诵的方式任由学生自己确定, 或自吟自诵, 或合作背诵, 或表演诵, 背诵的方法也由自己选择, 或边想象画面边吟诵, 或结合注释边理解边背诵, 把吟诵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或是声情并茂的赛诗会, 或是五彩缤纷的诗配画,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吟诵的激情。学生读得铿锵有力、韵味十足;讲得绘声绘色, 活灵活现;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可谓“百般红紫斗芳菲”。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听、说、读、画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当学生学习完古诗后禁不住脱口赞美道:“多么可爱的夜呀!”这是惊叹, 也是陶醉。学生完全能领悟诗人那种无比喜悦、轻快的心情和向往超脱、宁静的意趣。可不是吗?我们今天这样学习古诗, 这样吟唱古诗, 禁不住产生神话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一弯新月, 莫非真是飞天中的那些小天使所拉开了的明晃晃的弓?而那一颗颗露珠莫非是他们在游戏中, 射向蓝天、撒落人间的粒粒弹丸?这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暮江吟古诗 篇3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

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 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人因何而愁呢?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别董大》

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学《别董大》。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3.弄清题目的意思,准确地理解诗意。

4.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

5.把四句诗连起来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六、总结

1.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理解,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枫桥夜泊》和《别董大》。

3.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境描写或绘画。

附: 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暮江吟》内容,认识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读准字音,理解词意诗意。

3.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枫桥夜泊》和《别董大》。

2.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学习《暮江吟》

1.按以上方法小组自学。

2.交流讨论

(1)作者及写诗背景。

(2)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最欣赏哪一句?

(4)通读全诗,逐字逐句读懂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5)思考并讨论:这首诗哪几句是写景?哪几句抒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笔在书上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4.根据诗人描绘的意境,小组共同讨论画一幅画。

三、课堂讨论

1.自由朗读这三首诗,思考有哪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2.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3.根据诗意,进行情境描写、续写或绘画。

附: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暮江吟古诗 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生字。

4、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月出景色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暮江吟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生字。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5~ 1.课件出示古诗《草》并介绍诗人。

2.大家还学过白居易写的诗吗?哪位同学能起来给大家背诵一下。3.背诵古诗。

4、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江:大河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二、初读古诗 10~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节奏。

3、同桌互相读互相听。

4、指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分析古诗(叙述式讲解)14~

1、教学1、2句

(1)这句诗中有哪些事物?(残阳 水 月)(2)诗中描写阳光用了一个什么量词?(一道)(3)能不能把“铺”换一个字?(4)指生说说整句的意思。教师补充: B、教学3、4句 理解“可怜“的意思 给“似”换一个字 说说整句诗的意思(5)指导朗读

A、由朗读,用铅笔划出该停顿的地方。B、指名读

C、对其进行评价 D、齐读全诗

四、指导背诵 8~

1、教师说意思,学生背诵。

2、指生背诵

五、总结 3~

这首诗通过对黄昏时分江面特有的美丽风光的 描写,从侧面反映诗人离开昏暗的朝廷以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白居易

暮江吟教案 篇5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上节课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本课的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重点:灵活运用自学古诗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关键: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善于与别人交流。

【教具准备】:

1、学生比较熟悉的古诗画面。

2、古琴曲。

【教学内容】: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交流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古诗配画。

2、板书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暮江吟》的课题。

3、解释课题,交流对白居易的了解。

二、初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

2、检查对三个生字瑟、残、吟的认读情况。第一遍带着拼音读,第二遍去掉拼音读。

三、细读

1、学生小组内交流课前预习情况,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义。

2、图诗结合,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意思。

3、班内交流。

四、美读

1、配乐范读,启发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学生练习朗读。

3、配乐,指名感情朗读。

4、加表演动作,背诵古诗。

五、巩固

用抢答方式,理解诗中的加点字的意思。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3、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知君。

六、延伸

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召开一个古诗朗诵会,把自己会背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七、布置作业

暮江吟扩写 篇6

因为太阳还没有全部照满江面,所以一半是青绿色一半是深红色。咦,是什么花的香味?是菊花?还是夜来香?都不是,是桂花。看。那桂树远看像一棵摇钱树,走近一看,那桂花就像一粒粒金米,而且还带着清香,啊!多美啊!

最惹人喜爱的是九月初三的夜晚,一只只猫头鹰像一个个军人出来抓老鼠了。这也是昆虫们最开心的时候,它们正在树叶上开音乐会呢!蝉儿拉着小提琴,萤火虫为它们照明,连天上的星星也在为它们鼓掌呢,看,这场音乐会开得多有意思啊!

《暮江吟》语文教案 篇7

2、能说说诗的意思。

3、能背诵全诗,默写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登鹳雀楼》

(2)指名说说意思

(3)齐背全诗

2、教学新课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

(3)理解题意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江:大河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4)分析古诗

A、教学1、2句

这句诗中有哪些事物?

诗中描写阳光用了一个什么量词?

能不能把“铺”换一个字?

第二句中哪个词比较难理解。

说说整句的意思。

B、教学3、4句

理解“可怜“的意思

给“似”换一个字

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A、由朗读,用铅笔划出该停顿的地方。

B、指名读

C、对其进行评价

D、齐读全诗

(6)板书设计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暮江吟》语文阅读答案 篇8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②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③月似弓。

注:①本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②真珠即珍珠。③可怜:指可爱。

11、全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2、赏析首句中“铺”的妙处。(3分)

13、请体会“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11、蕴含着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 情,(1分)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1分)

12、因为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确像铺在水面上;(2分同时“铺”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1分)

暮江吟改写作文 篇9

我从朝廷被贬到杭州当刺史,心里特别开心。我终于能远离朝廷了。船行走到半途停了下来。仆人告诉我,船出了点小毛病,叫我先下船。我一下船才发现,已经是傍晚了。我站在岸边,眺望着江面。只见太阳的大半个身子露在外面。它的光芒照耀在水面上,水一边被映得通红,另一面却照不到,看起来是碧绿的了。看上去,江水一半好像是用红宝石铺成的,另一半是用翡翠铺成的。不到几分钟,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它变得像一张弓,美极了。再低头一看,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在野草上滚动,闪闪发亮。仔细一看,原来这不是珍珠,是美丽的露珠!弯弯的月亮像小天使们的弓,露珠似乎就是他们挥洒的汗水!“不早了!不早了!”原来是仆人叫我上船呢!

今天九月初三的夜晚真是美丽极了!

画图理解 再现情景《暮江吟》 篇10

画图理解 再现情景《暮江吟》教学设计

满祥广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还记得吗?谁能背一背给同学们听听?

学生背。(略)

师:学过的诗都记住了,很好。我国古代出了许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诗,这些诗有很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新诗。(板题)

二、理解诗意

1.读正确、流利。

师: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诗中只有一个生字,请同学们学会这个生字后,再试着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读流利。

2.理解诗句。

师: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吟、铺、残阳、瑟瑟、可怜等。

师:谁会解释这些词?动动脑筋,看看课本中的插图,试着理解前两句意思。

学生根据图,理解了残阳(夕阳〕,铺(照),瑟瑟(碧绿色)。师画图,让学生标出“瑟瑟”和“红”。

师:后两句诗的意思你们理解吗?谁能把它的意思画出来?

师:看看这景色美不美呀,你们猜一猜“可怜”是什么意思?

生:我猜可能是“可爱”的意思。

师:正确。知道了“可怜”是“可爱”的意思,谁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生说诗意,师相机指导理解“半”,“半”在这里,不是确指。

三、想象悟情

师:欣赏古诗重要的是要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范读)

师:你们听后能不能理解诗人的感情?能否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吟这首诗的?

生:在江边,傍晚到夜里在江边吟的。

师:说得好。(师勾勒诗人立于江边的简笔画,边画边叙述)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来到江边(投影:

诗中景色图),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看图,想想看。

师:随着音乐提示,诗人站在江岸上,只见夕阳……江水……这些美丽的图画你想象到了吗?(自由说,指名说)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模仿诗人,把看到的美景说一说。

(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师:景色这么美,你看到后会说什么?

生:……

(用简笔画把学生带入当时当地的.氛围中,同时用音乐渲染情境。此时,教师用语言加以描述,帮助学生再现当时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以用表演进一步体会情境。这样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感情朗读

师:下面我们听朗读录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放配乐诗朗诵)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生自由读背,指名背)

五、练习巩固

1.默写这首诗。

2.以《暮江美景》为题展开想象,写下诗中美丽的景色。

《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11

“注·提”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21课

教学要求:

1、弄懂每个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翻译、改写这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诗句的意思和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配乐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板书课题。《暮江吟》

板书:唐代:白居易

3、释题:暮江吟的“吟”是什么意思?(歌颂、赞美)

歌颂赞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暮”是指一天的什么时候?(傍晚)

赞美了傍晚什么地方的景色?(江上景色)

指名说:歌颂傍晚江上的景色。

二、听录音朗读两遍,小声自由朗读5遍。

三、再听录音朗读,指导朗读技巧。(要求语速缓慢,读出抑扬顿挫)

四、分组讨论要求2的问题、指名回答板书:

时间:傍望—夜晚(深秋)

地点:江边

景物:太阳、江水、露珠、月亮。

五、学习前两句诗,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问: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太阳照在什么地方?

指名翻译: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面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色?)

“瑟”是什么意思?(碧绿色)

译:江水一半呈碧绿色,一半呈红色。

2、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

六、学习后两句(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九月初三夜是在什么季节的夜晚?“可怜”是什么意思?

1、指名译:“深秋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2、问:“深秋的夜晚可爱在什么地方呢?”(请看第四句)

“似”是什么意思?“露”和“月”各指什么?

它们各“像”什么?

指名翻译: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月亮像一把弯弓悬挂在空中。

3、指名将后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

七、这首诗是以写“景”为主的诗句,想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小声读背,然后默写、翻译。

九、总结: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十、作业:根据这首诗的翻译和老师提供的内容,同学们再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暮江吟》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上一篇:4月份办公室工作总结下一篇:游颐和园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