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推荐11篇)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一)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的。比如,在回答“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提到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特征、活动特征等方面。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试图根据品质、人际关系、动机等特点来描述自己。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它是对个人的和才能的简单抽象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复杂化,并逐渐形成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等不同的层次。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第三,小学生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是,直到小学高年级,能进行抽象性评价(如我认为一个好学生应该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等)和内心世界的评价(如表里如
一、谦虚、热情、诚实等)的学生仍然不多。
第四,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第五,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三)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学前期约四岁左右,在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比较一致。小学生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小学生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逐步深刻。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时期文化观念的日益多元化,使他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心理素质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自我观念明显加强,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分析以至对待社会,而不愿接受他人的干涉。其次,自我评价渐趋成熟,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观察和分析自己,评价自己的才能、品格以及自己的价值。这种评价过程由于各种原因很难达到主客观的统一,但其中积极、主动的成分是值得肯定的,而且他们往往将这种自我评价的结果付诸于实践。第三,具有强烈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种与进取心、自信心以及责任感、荣誉感密切相连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大学生强调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对于当众的和不讲方法的批评极为反感。大学生还表现出另外一些特点,如: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弱。当代大学生在家庭中多数都是生活在“众星捧月”之中,使得其在学校生活中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权衡他人,喜欢评价(批评)他人,让别人围着自己转;生活自理能力差以及交往上的功利性。“天长地久”式的友谊被“曾经拥有”的片刻满足而代替,有深度有耐心的友情被弱化,交往过程被无情的压缩,所追求的是付出后的即时回报。这种“平面交际”是当代大学生过于“自我”的充分体现,不利于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
基于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这些特征,在其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则常常体现为一系列的矛盾。研究、分析和深刻理解这些矛盾,是正确认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根本前提。首先,“个体的我”和“社会的我”之间的矛盾。“个体的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社会的我”是指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才能有足够的估计,觉得自己有能力把工作做得很好。但往往他们的行为却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和注意。这样就构成了个体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之间的矛盾。对自己较高估计所产生出的倾向是强烈要求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重,而来自周围人的态度却又往往不符合他们的要求。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长期“左”的思想的禁锢。“个人价值”常常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念相混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的一切都在“计划”之中,个人只有“无私的奉献”而不允许有超出“计划”的创造,只有服从“计划”的责任而没有追求个性的自由,个人的价值无从体现,完全被抹杀。1980年5月,“潘晓讨论”揭开了全国上下关于人生观大讨论的序幕。也正是从那个炎热的夏天开始,个人价值问题被关注,人的完全意义上的自我意识才开始觉醒,实现个人利益被逐渐接受。而“个体的我”和“社会的我”之间的矛盾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
其次,“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的矛盾。“理想的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体格、才华、人格、职业、家庭、前途等的设计和描绘;“现实的我”则是现有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真实的我。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并在很大程度上期待自己成为有巨大成就的人,便在自己的头脑中设计着自己,塑造着一个理想的我,这种“设计”和“塑造”是近乎完美的。但由于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又形成一个现实的我,这个现实中的我往往与理想中的我相去甚远,现实中真实的我又形成头脑中对自己的真实认识。处在大学生阶段的青年,无法摆脱对自我的真实认识,又不愿放弃理想中对完美的我的追求,这便成为这一矛盾形成的根本原因。“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很多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生活,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观念上都有很多的收获,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现实中要行动起来,有时就显得困难重重。这种“现实的我”落后于“理想的我”的状态,必然会引起大学生的不满足,造成个体的不安和焦虑。
最后,心理、生理成熟和滞后的自主性依附之间的矛盾。随着心理上日趋成熟,大学生常用成年人的标准来权衡自己。在个人发展方面,大学生凭借在学校的努力,掌握了大量科学文化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所掌握的知识能否正确指导实践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面对复杂的社会,大学生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大学生在心理上仍存有一定的依附性:即包括对物质(家庭经济条件)和精神(道德、法律)的双重依附。
摘要:自我意识是青年心理发展过程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多种矛盾的集合。特别是在当今复杂社会环境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日益呈现出复杂性。正确认识和对待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校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现状
我校是公办制学校,少部分学生家庭比较富裕,学生家长文化程度高低不一,大多数学生家长是来这里打工的外地人,家庭不富裕。大部分学生聪明伶俐,但在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些自高自大、唯我独尊或极端自卑、得过且过等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缺乏正确评价自我和他人、自我调控的能力。
二、我校四年级学生及家庭调查数据
从家庭背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四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校四年级学生情况及家庭情况数据相差比较明显。
我校本地生源约占年级人数五分之一,我校外地生源约占五分之四,有来自本省的外市,也有来自外省的。其中父母有较高文化且在现单位、企业(技术或管理岗位)上班的约占15%,家庭条件较好,大多对子女要求严格;父母是个体户,长期独立经营的最多,约65%,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虽然大部分对子女关注度较高,但因为生意繁忙,关注的持续度不够;父母在工厂打工或无固定职业的约占20%,家庭比较贫困,对子女的关心有心无力。
据调查,在我校四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卷面分析中,家长的文化程度较高,且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自信度就比较高。家长的文化程度低和家庭条件较差,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则较慢。自信的学生自我体验表现出自我维护的意识较强,在一些场合注重维护自己的形象,如:和同学发生矛盾,在教师调查时掩盖自己的过错的占35.1%;自我控制中有接近57%的学生(其中男生占63%)不能很好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决定做一件有难度的事,能坚持到底占38.3%;做实验失败,有信心继续尝试的只占42.6%。
三、影响学生正确认知自我的最主要原因
1.自我认知不统一
学生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往往存在不一致。自我认知上的偏差,导致学生更多地看到别人的缺点,或者自己的不足,理想的自我总是遥不可及。
2.周围人的评价
对自己的认识是主要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进行的。比如,在老师、家长使用“正面教育”和“鼓励教育”中助长了学生自我中心的势头,从而会过高地评估自己。如果不太自信,那么老师与家长的评价比较负面,那么学生则会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
3.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随着身心成长逐渐产生和发展的。
(1)75%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备受家长的宠爱,特别是祖辈的溺爱。这种爱使得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大多数会处于“自我中心型”这一交往模式:生活上好逸恶劳;学习上缺乏刻苦精神;活动中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2)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外省市的学生家长过于强调自己是外地人,他们的思想意识也时常灌输与自己的孩子,因此外地學生常常处在两种极端,要么自信充满斗志,处处表现优异,要么低调自卑,随波逐流。
因此,我想通过对本校四年级小学生自我意识心理现状的调查,寻找和发现公办制学校四年级小学生认知自我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探索培养小学生认知自我的方法和途径,寻找培养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第四小学)
俄国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统帅和主宰”。可见正确的自我意识、完善的自我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能力,才真正成为人。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能力从何而来?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培养以及社会实践中来。学校教育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创造性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培养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设计能力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真正主人。
何为自我发展意识:学生个体胸怀大志,时时事事能反省求真,脚踏实地,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的成功模式,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具有强韧的生命力与实现梦想的力量,不断创新,持续蜕变,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创造超乎寻常的成果,从而由真正的学习中体悟学习的意义,追求心灵和知识的双重成长。
自我发展意识培养的核心:
学习中事件
学生利用→生活中事件 → 通过反省求真、吸取教训和经验→促进个体积极发展
工作中事件↓
当学生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不断进取、追求自我发展的意识,拥有追求培养自已的能力——即学习(这里的学习是指学生以自身发展为目的,利用生活、工作中、学习中的事件反省求真,积极吸取营养的过程)。这样的学生犹如高速发展的企业,会自我壮大,不断腾飞,其前途是不可限量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是班主任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
那么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班主任在接触班级一开始,就要怀揣一颗爱心,时时、事事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为班级学生蓄积学生个性中的积极因素。
如何使自己的班级呈现出一种勃勃向上的精神风貌,首先取决于班主 任的工作态度和热情。“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没 有 了 教 师 作 为 育 人 者 的 发 自 内 心 的 爱,学 生 的 转 变 就 成 为 一 纸 空 文。做 为 班 主 任,在 每 个 新 学 年 接 触 一 个 新 的 班 级 之 时,就 特 别 注 意 用 自 己 的 爱 去 感 染 每 个 孩 子,常 常 会 有 这 样 的 开 场 白 : “ 孩 子 们,欢 迎 你 们 来 到 了 一 个 新 的 班 级。这 里 的 一 切 都 是 新 的,老 师、同 学、教 室,而 最 主 要 的 是 你 在 老 师 的 心 目 中 是 全 新 的。在 这 个 新 的 集 体 中,我 将 用 全 部 的 爱 去 和 你 们 一 同 前 进,帮 助 你 做 一 个 最 棒 的 自 己。” 激 情 洋 溢 的 对 话,诚 恳 目 光 的 对 视,从 内 心 深 处 唤 起 学 生 的 人 性 积 极 性。使 学 生 从 骨 子 里 意 识 到 老 师 对 他 们 的 重 视 和 期 望,蓄 积 个 性 中 的 积 极 因 素,为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打
下基础。
二、经常建立共同愿景,并努力促其成功,充分发挥示范郊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要利用班级间的各种竞赛,设置共同愿景,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全体同学一起努力,互相促进,努力实现目标,使班级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进而让学生在共同的努力中,体会到如何才能成功,如何提高能力,如何实现自我发展,强化自我发展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60年代提出了期望理论。他认为目标激发力量的大 小,取决于人们对目标的期望值和效价。用公式表述为M=V×E。(M代表激发力量,E代表期望值即被激励者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估价,V代表效价即达到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从公式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对目标期望值越高,目标的效价越高,那么该目标就会产生较大的激发力量,积极性就会产生较大的激发力量,积极性也就越高。这一理论启示我们,我们班主任在设置共同愿景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目标要正确、合理、恰当,才能产生较大的期望值
目标的设置必须联系班级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目标不能过高,否则会让人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和希望,使目标丧失动力作用;当然也不能过低,如果目标实现不费吹灰之力,这样的目标往往是没有激励意义的。所以,恰当的目标必须是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通过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价值取向。
2. 组织目标、个人目标要协调一致,设法增大目标效价
要使被激励者对目标产生兴趣,一方面要充分阐述目标的意义,讲清目标实 现的个人意义、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把班级的目标和学生个人的需要联系起来,使学生能从班级所设立的目标中看到他的利益,将个人目标纳入组织目标中,个人目标能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实现,这样才能增大目标的效价。
3. 必须让学生参与目标的制定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目标更加合理、有效;另一方面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产 生认同感,而且能使全体学生把班级目标的实施与自己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加有效地激发积极性,逐步由低水平的期望疏导到高级的期望。
三、倡导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学习如何扩展个人的能力,创造出我们想要的结果,并且营造一 种班集体环境,鼓励所有的成员自我发展,实现自己选择的目标和愿景。愿景和现实的差距会使人产生创造性的张力,自我超越的精义便是学习如何在生命中产生和延续这种创造性张力。对高度自我超越的人来说,愿景是一种召唤,一种驱使自己向前的使命,而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构想,他们知道自己正设身于一个自己有能力影响、但无法独立控制的创造过程。如何实现自我超越呢?
勤奋学习,以身作则
要想建立学习型班集体,作为领导的班主任首先要认真地追求自我超越,而勤奋学习可让自我超越成为现实。一位哲人说过:“就领导能力而言,天赋所占
1、比重甚小,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当上领导后,通过努力学习才学到手的。”这充分说明班主任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才得到的。实践证明,后天的勤奋学习、博览群书是提高班主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学习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向书本学习,二是向别人学习。
现在班主任确实很忙,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读书,这就要有钉子精神善于挤时间。坚持每天读书,白天没有时间就夜读。另外读书要有计划、有选择、有方法。读书计划就是自己规定的每天读书时间和任务,有了计划就坚持按计划进行。读书没有选择,书海无涯,漫无边际,就收不到效果。作为班主任,教育科学、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要作为学习的重点。
班主任的活动范围主要在班内。但如果不走出教室,不主动学习兄弟班级的经验,坐井观天,自成一统,也不可能提高管理能力。因此,班主任要忙里偷闲,走出去同其他班主任建立交往关系;要利用节假日参观考察一些管理较好的班级;互相交流经验,切磋管理方法、技巧,虚心向人家学习,才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管理能力。
2、注重引导,创设氛围,利用培养班干部为载体,培养学生自我发展意识。
为形成自我发展型的学生群体,我们应建立三个基本机制。
(1)激励导向。对学生而言,学习的需要和创新的需要是较高层次的个 体需要,满足这些需要的前提是个体基本需要的满足。激励导向机制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的。我们注重人本化情感激励,推出评选“优秀班干部”、“三好生”等活动,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树立我行、我会比现在的我更行的信念;注重学生学习、创新教育境界的激励;积极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2)流动培养。为加快自我发展型学生的成长,班主任要运用柔性 管理的培养方式。班级设立新班干部带教制,对每一个学生指定工作经验丰富的班干部带教,试行班内设岗、换岗、轮岗方式的培养制度,对在原岗位上无法激发其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班干部,进行换岗重组,促进其学习和创新;对班干部进行轮岗学习,培养其全面系统考虑问题的能力,提高班级工作的实效性。
(3)考核评价。班干部培养的工作既要引导、激励,又要衡量、评判,在评价中力求向三个方面偏向:偏向过程,重视发展;偏向经验缺乏的班干部;偏向对班干部的自我激励。推出发展性班干部评价机制,着眼于班干部个人发展的引导,而非功利性的结果评价。
四、开展团体学习
团体学习是转换对话模式及集体思考的技巧,它使群体的能力远远超过个人 才能的总和。团体学习的修炼要求我们必须精于运用“课后汇谈”和“讨论”。为此,我们要注重营造氛围,强化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采用演讲、研讨、交流经验教训,反思、探询,相互支持,相互启发,从而达到超过个人认识,互相有所启示的学习效果。
如果说营造学习氛围可以培养团队的反思能力与学习能力,鼓励团体学习则 更能改善学生的思考品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我们班级提出了实
施“五个一”工程,即学生的成绩每人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分,成绩等次上升1个等次;每人读书10册以上;每人撰写读后感10篇;个人获得1个奖项。积极鼓励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各方面能力。并要求每学年结束时,学生必须写3篇文章,每一篇是班干部任职工作小结,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与反思;第二篇是学习经验总结文章,交流共享研究学习成果;第三篇是学生眼中的社会,通过了解社会,启发自己,反馈学习信息。通过以上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重创自我,做从未做过的事情,在深度沟通、合作交流中,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赢家。
从心理咨询途径来看,心理咨询有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专栏咨询和书信咨询四形式。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客观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思维的基本过程和记忆最重要的品质分别是分析与综合和准确性。
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信号功能、感染功能和调节功能。个性的基本特征是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制约性。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其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知识的掌握分为理解、巩固和应用三个基本环节。技能按照性质和特点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大类。性格按心理倾向分为内倾向和外倾向。
品德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
儿童心理发展内部动力是儿童在活动中不断出现的新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直观教学的形式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语言直观。表象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概括性。思维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教师控制学生分心的措施有表扬控制、超前控制、信号控制和提问控制。
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思维按水平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大类。
想象的功能有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是梦。
意志行动的基本标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其过程包括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两个阶段。
情感的功能是感染功能、信号功能和调节功能,其外部表现称表情。
掌握知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理解、巩固和应用。
情感按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按社会内容分为理智感和美感。
性格按心理倾向分为内倾向和外倾向。性格测量分为量表法和投射法。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
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的学家是:冯特。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筏限成反比关系。动机和兴趣产生的基础是需要。世界上第一套智力测验量表是比奈——西蒙编制的。记忆力属于一般能力和智力。
遂溪县乐民成绩中学024 朱葵
摘要: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我评价能力、自我体验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等三种基本心理成分。随着性成熟,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快速发展,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很大,将对其一生成长产生深远影响,要尽可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性成熟 青少年 自我意识 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包括对自身机体状态的意识,自己的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对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对人我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自我意识的基本心理成分有三种,即自我评价能力、自我体验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其中,自我评价水平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它直接影响着自我体验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力度,带着主导的性质。三种成分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们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性成熟使青少年学生面对一个陌生的自我,更把诸多生理、心理的疑难摆在了他们的面前。如何正视这些问题并予以正确对待,是青少年在过渡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社会、学校、家庭应给予适当 1的关注和辅导。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历,试着从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谈谈性成熟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对自我评价的影响。
青少年常常从具体的角度来认识自己,如体形、性别,以及其他可观察到的外在特征。自我评价主要集中于身体的变化以及与同龄伙伴在身体、社交上的比较。
青少年开始注视自己。对了解、评价自己怀有强烈的意愿和极高的积极性与兴趣,包括对自己的外貌的探索都很仔细了。他们特别重视自己的“形象”,身体不好、过胖过矮、不够漂亮,都会使他们极端苦恼。他们会担忧自己身体特征是否异常,他们对自己的身体上的每一份变化都特别关心。担忧自己的身体特征是否符合自己的性别,关注男女第二性征的差异,并针对自身的特点与性别标准进行比较。青少年开始记录自我。他们会全面地将自己对自己的各种观察、感觉和看法,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打算,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自己与周围人们的关系,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乃至自己的身形与脸型都悄悄地记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又在没有人的时候反复读,细细地体会其中的滋味。
在工作在中,笔者发现,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身体发育成熟的早晚更会对男孩和女孩们造成心理冲击,具体体现有二。其一,身体早熟的女孩、男孩比同龄人具有更积极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积极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是什么,并且会尽量扬长避短。他们喜欢现在的自己,不论是外貌、性格等任何方面。他们不会仅仅因为听
了别人的评论,就轻易改变自我。他们爱自己也爱别人,所以很快乐、很自信。随着多数女孩都进入急速发育期,早熟者比较成熟的女性体态常常会引起女伴们的羡慕和男孩们的注目,从而在群体中的威望转向上升。这使她们有良好的、积极的自我评价。这无疑有助于其心理的成长。其二,身体晚熟的男孩易成为自我评价消极的人。自我评价消极的人,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是看到自己不如意的地方,或者总是觉得别人比自己好,所以常常自卑或嫉妒别人。他们不爱自己也不爱别人,每天都不高兴的,总在抱怨:“老天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 身体晚熟的男孩,在同伴及异性面前易产生自卑。运动方面难与大个子匹敌,成绩不出众,也易受人忽视。为了引人注意,他们通常会做些补偿性的行动。有些行动甚至是无意义的和不值得的,甚至是有损于人的。如果不能从学业上获得成就感,往往不够自信。这些都不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这类青少年很需要老师的及时心理辅导。
二、对自我体验的影响。
在情绪体验方面,青少年较任何一个时期都为紊乱,他们面对各种难以应对的新刺激常有各种不当的情绪反应,而感到一种莫名的烦恼、焦躁。由于内在的紧张而造成的情绪反应因人而异;有的变得冷淡抑郁、有的则暴跳如雷;有的沮丧沉闷、有的烦乱焦躁。青少年由于性成熟,致使他们情绪紧张,使他们每天都可体验到某种强烈的惧怕、愤怒或爱的情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色彩。多数青少年对异性开始发生兴趣,渴望畅游爱河,但实际而繁重的课业与浪漫温馨的情
爱很容易产生冲突,有时会因年幼无知而早尝苦果。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再也不是原来的小孩子了,出现了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渴望从成人的管教与控制下解脱出来,渴望自主和自立,希望按自己的主张办事,有时会对成人的管教持否定批判的态度。这可能表现为:过高地期待社会,希望社会能按自己的愿望存在;不能接受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肆意行事;对现存的某些社会现象无法容忍而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加以反抗或彻底逃避。这样思想上很偏激,很可能发生人际交往障碍,逃学,攻击,厌世等问题行为。
在自我表现方面,青少年再也不像儿童那样坦率、天真和外露。他们可能会以含蓄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内心看法和态度,闭锁心理使青少年有了内心秘密,与人交往时再也不那么坦露胸怀了。这可能增加了别人了解他们的困难,但是这却是青少年自我意识质的飞跃的一个表现,因为他们可能用内部语言进行自我对话了,他们的思维和适应水平提高了。当然与此同时,他们会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的体验,感到自己与别人之间难以沟通,不易被人理解。他们很容易产生自我闭锁与孤独感。
随着自我发现,青少年会明显地意识到自我的不协调,自我世界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如外部的自我与内部的自我、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自信的自我与自卑的自我、成人的自我与儿童的自我、独立的自我与依赖的自我、充实的自我与空虚的自我、奋进的自我与放任的自我、聪明的自我与愚笨的自我、美的自我与丑的自我、男性的自我与女性的自我,抽象的自我与形象的自我、稳定的自我与波动的自我、清晰的自我与模糊的自我等矛盾与冲突,于是关于自我的种种苦闷与迷惘也会油然而生。
三、对自我控制的影响。
青少年期的生理变化,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急剧变化。关心自己身体特征和容貌,强烈关注周围的人对自己如何评价。这是身体的、心理的、社会交往的过渡期,意味着从儿童向成人,从被保护的依存者向自立的存在者的过渡。
进入青春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控制意识的增强令青少年为改变自我而努力。青少年不同于儿童的是他们力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力图为实现理想自我而付出应付出的努力,除非这种努力不被认可或连续碰壁、否则,他们是不会停止这些努力的。这些努力主要有:努力学习;努力为将来的出路做准备;努力修养自己的性格与锻炼自己的才能;努力处理好自己与家庭、朋友和异性之间的关系;努力解决好生存的意义和人生矛盾等。在行动的自我调控方面,青少年虽然比小学生在行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持性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心理和经验以及意志品质方面的不成熟,仍表现出见异思迁、有始无终、惧怕困难、心无定性等不足。
性成熟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直接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智力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要保持开朗的心境,要保持正确的自我认识,要保持和谐的人间关系,要保持与社会协调一致,要注意学习中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善于独立思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经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健全的情绪生活等,使性能量转化到社会有益的活动中去。加强对青少年良好意识的培养,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首先,坚持正面教育,培养自我接受能力;要求青少年要正视自己的现状并喜欢自己,接纳自己;其次,鼓励青少年多参与社会生活,培养自我认识能力;不但要了解自己的长处,也要了解自己的短处。更深入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使之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
总之,性成熟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在人的成长过程必然存在,包括性教育在内的青春期人生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必须密切配合进行的,正确引导好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心情工作室》,曾强、金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健全人格及其塑造》,高玉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中学生心态探秘》,曾梓良,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
4.《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教程》,曹梅静,广东省语音音像电子出版社,2007年。
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激活与维持自身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并系统地指向于获得学习目标的过程。[1]自我调节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的心理与行为操作活动,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各种学习策略,也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动机策略及学业情绪调节策略等。[2]
Pintrich指出,个体的自我调节学习技能更多地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课堂环境中得到发展。然而, 国内外关于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的实证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3-6]因此,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通过测量揭示我国不同年级的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发展特点。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涉及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是否具有不同的类别。自我调节学习是整体的过程,涉及策略、动机、元认知、情绪等多方面心理品质。近年来,潜在剖面分析法(Latent Profile Analysis,以下简称LPA)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研究个体差异。[7]在自我调节学习研究领域中,Abar(2010)依照高中生自我调节学习的行为表现将其区分为高、 中、低三种类型[8];Brak(2011)采用网上调查的方式将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划分为从高到低的五种类型[9];高丙成(2011)将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划分为综合发展型、均衡调节型和策略滞后型三种类型。[10]以上的研究虽然从整体上考察自我调节学习的类型,但缺少针对中学生群体的研究,国内尤其缺乏高中生自我调节学习类型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是采用LPA对高中生和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类型进行划分。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可为有关中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
1.被试的选择
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选取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两所中学初、高中生共1 539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初一学生282人,男生148人,女生134人;初二学生191人,男生85人,女生106人;高一学生498人,男生243人,女生255人;高二学生568人,男生238人,女生330人。
2.测量工具
采用自编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问卷对学生进行测量。该问卷共包含7个因素的31个项目,分别为自我效能(7个项目)、元认知策略(6个项目)、认知策略(5个项目)、外部动机(4个项目)、内在动机(2个项目)、情绪调节(4个项目)、合作学习(3个项目)。问卷采用Likert式七点评分,1为完全不符合,7为完全符合。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Cronbacha系数为0.899,分半信度为0.726,各个因素的Cronbach a系数为0.846,0.770,0.778,0.657,0.668,0.600,0.573,分半信度为0.726,0.778,0.776, 0.626,0.623,0.606,0.573。七因素模型拟合指数c2/df为3.15,CFI为0.88,GFI为0.90,NFI为0.838,RMSEA为0.05,均符合统计学要求。
3.统计工具
采用SPSS17.0和Mplus4.2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年级发展特点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总分从初一到初二略有上升,从高一到高二略有下降,从初二到高一下降的幅度非常大。该结果表明: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发展总体上呈逐渐降低趋势,初中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优于高中生。
自我效能感、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得分的年级差异显著。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其变化趋势均为初一、初二学生显著高于高一、高二学生。情绪调节得分的年级差异显著,高二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水平显著优于高一的学生。合作学习得分年级差异显著,初二学生显著大于初一、高一、高二学生。
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年级发展的一般特点和总体趋势如表1所示。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2.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类型
采用LPA分别对初中生和高中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类型进行划分。初中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分为三种类型:初中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3.47%,其特点为动机类因素得分适中、策略类因素得分都较低,命名为中动机中策略型;第二种类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2.85%,其特点为各因素得分较为适中,命名为高动机中策略型;第三种类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3.68%,其特点为各因素得分均较高,命名为高动机高策略型。三种类型在各因素上的方差分析结果均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两两差异显著。高中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3.42%,其特点为动机类因素得分适中、策略类因素得分很低,命名为中动机低策略型;第二种类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7.29%,其特点为各因素得分适中,命名为中动机中策略型;第三种类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9.93%,其特点为动机类的因素得分较高,策略类的因素得分适中,命名为高动机中策略型;第四种类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0.92%,其特点为动机类因素得分较高,策略类因素得分较低, 命名为高动机低策略型;第五种类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8.26%,其特点为各因素得分均较高,命名为高动机高策略型。五种类型在各因素上的方差分析结果均显著,同其他模型相比AIC和BIC最小。
(1)初中生和高中生的LPA结果详见表2。
(2)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不同类型的特点及差异详见表3。
(3)高中生自我调节学习不同类型的特点及差异详见表4。
四、讨论
1.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
从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总分和各个因素得分上看,中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普遍不高。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整体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下降,初二到高一下降幅度最大。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加重,中学生的精力更多集中在学习任务上,对学习方法关注得很少。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
内、外动机的得分均较高,没有年级差异,这表明中学生学习的动力较强,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趋势没有变化。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于高中生,此结果和以往的研究结果相同。[11]初中生的思维具有片面性,容易对自我的评价偏高,而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能够客观、辩证看待、分析自己,自我评价也逐渐准确。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压力逐渐增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获得有关自身学习能力的负面评价,因此导致了学生的自我调节效能感下降。元认知策略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这和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不符的。[12]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逐渐提高,元认知策略水平也应随之升高。这一矛盾结果的出现可能与元认知测量的方法有关。元认知策略中包含计划、调节、监控,这些策略均是学习过程中较为微观的心理变化。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了某些元认知策略,但自己却不知晓。因此,尚需采用多种方法获得学生元认知策略发展的数据。认知策略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降低。按照个体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策略发展理论,中学生的策略使用水平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13]但是,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却并不一致。情绪调节策略方面,高二学生显著高于高一学生。此结果和沃建中[14]的研究结果一致。随着大脑皮层机能的逐渐完善以及个体社会化,中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逐渐提高,具体表现为初中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没有分化,到了高中的时候逐渐趋于稳定。合作学习方面,发展趋势较为稳定,仅是初二的学生合作学习得分比其他年级高,可能的原因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在学业成绩上两极分化较为严重,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对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还尚存希望,愿意通过合作学习取得成绩好的同学的帮助;而到了高中阶段,同学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尽管成绩上的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但那些低成绩的学生已经放弃了通过与同学合作学习改善成绩的努力。
2.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分类
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高动机高策略型、高动机中策略型、中动机低策略型。此结果同高丙成(2011)的研究结果一致。高动机高策略型的学生自我调节学习是良性循环:他们通过合理的学习方法获得好的结果,得到良好的反馈,形成积极的学业自我概念。高动机中策略型的学生各方面发展适中,中动机低策略型的学生在执行学习任务前没有对学习任务做过多的分析, 学习目标大多是整体的和模糊的,执行学习任务过程遇到认知阻断时,也不采取求助、调整学习目标等认知、元认知策略,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消极情绪,此类学生逐渐对自身的学业形成了低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不感兴趣。同高动机高策略类型相比,其余两种类型差别最大的变量是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合作学习策略等策略类变量,差别相对较小的变量是内部动机、外在动机、自我效能等动机类变量。 此结果表明,在主观意愿上,自我调节学习能力中、差的学生希望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对学习本身也较为感兴趣。这两类学生的短板体现在学习方法上,他们更多采用机械的学习方法,缺乏分析学习任务、组织、精加工学习材料的能力,在遇到学习困难时倾向于自己解决困难,羞于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高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高动机高策略型、高动机中策略型、高动机低策略型、中动机中策略型、中动机低策略型。此结果同Abar(2010)的结果略微不同。同初中生相比,高动机高策略型、中动机中策略型的学生在各变量的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中动机低策略型的高中生相对于中动机低策略型的初中生有更低的认知、元认知策略。高中生自我调节学习的类别多出了高动机低策略型和高动机中策略型,表明高中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出现了分化。分化体现在动机发展和策略发展不平衡:策略发展滞后于动机发展。高动机低策略型、中动机中策略型、中动机低策略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他们遇到学习困难时,没有相应灵活的解决途径,只依靠死记硬背、无目标的努力等机械的办法。高中生的学习动机普遍较高,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高中生的学习目标大多为考上好大学,同伴间的评价多以学习为主,并且高中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感兴趣,诸多内外因素使得高中生的动机维持在较高水平。 但是课程难度大、课业负担重、主观上不重视等因素致使他们无暇注意培养学习方法,由此导致高中生出现了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发展不平衡等现象。
五、教育建议
1.加强对高中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中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逐渐下降,表现为高中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显著地低于初中生。因此,加强对高中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高中阶段迫于升学的压力,教师大量地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高控制、高强度强化训练的教学模式, 学生越发没有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然而,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发展需要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有更多的自由选择。因此,教师要适当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重视学生自主性发展的需要,更多地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外,高中阶段, 学生学习任务的难度加大,在考试中学生体验到的失败多于成功,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常因此而降低。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加强对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考试结果的反馈等教学环节中多给学生的学习成功创造机会,多表扬、多鼓励,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根据学生的类型差异,因材施教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是分化的,初中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可以分为三个类型,高中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进一步分化为五个类型。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除了高动机高策略的类型外,其他几种类型均存在动机水平或策略水平方面的不足与缺陷,但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当了解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类型差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辅导方法。总体看,教师要重点关注三种类型的学生,一是动机水平适当,但策略水平低的类型,对这种类型的学生就要着重提升其学习策略水平;二是策略水平适当,但动机水平较低的类型,对这种类型的学生就要加强其学习动机水平的培养;三是动机和策略水平都较低的类型,对这种类型的学生既要提高其学习动机水平,还要加强其学习策略水平的培养。
3.优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总体水平不高,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另外,在初中阶段,自我调节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呈现出学习方法发展滞后于学习动机发展的倾向。而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进一步提升,而学习策略并未得到改善。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且相对于学习动机的培养而言,要优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
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性质和任务,以及我校“良好自我意识教育”的实验课题要求,我校在阅读教学中构建了“激情—探究—运用—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模式特别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启发式、讨论式,鼓励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一、“激情—探究—运用—拓展”模式的操作过程
(一)激情引趣,启学导标,引发自我参与
心理学的研究和无数教学实践证明:情和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激发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产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这对于学生的阅读学习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通过教师一席声情并茂的描述,或一段视听俱佳的演示,或巧妙设置悬念,或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让学生参与制定学习的目标等,进行直接兴趣的激发,唤起学生们良好的情感体验和认知需要。
(二)质疑问难,自主探索,诱导自我探究
课堂教学过程就其认知过程的实质而言,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古人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和质疑的材料,并对学生的质疑进行点拨、评议,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开展自主、能动的阅读探索活动,通过互相启发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则随机点拨,强调规律的揭示、方法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一方面使学生切身体会学习本身的乐趣,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积累阅读学习的方法和思维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读讨论,说写实践,发展自我能力
首先,发展良好自我意识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多向交流、多向互动的过程,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因此,教师要注意开发课堂中人际交往的资源,使学生在小组、同桌、全班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中形成思维的碰撞,利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作用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
其次,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着眼于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语言实践的因素,拓宽语言运用的实践领域,努力将课文的规范语言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中提高能力。
(四)评价反馈,拓展创新,展现自我才华
评价反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传递过程,及时、全面的评价反馈对学习者具有强化作用。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反馈。教师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收获,如:阅读方法方面,写作技能方面,语言积累方面,思想认识方面等等,以达到生生之间学习成果的共享。教师应及时把反馈信息与教学目标相比较,调节教学行为。
拓展创新是让学生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之后,灵活而创新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品尝触类旁通的乐趣。教师指引方向,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再探索,在课内外持续地进行学习。
二、“激情—探究—运用—拓展”模式中的师生角色与教学策略
“激情—探究—运用—拓展”阅读教学模式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语言实践的设计者,是学习成果的激励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是学习过程的探索者,语言运用的实践者。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相互交融,相互依存,辩证统一,共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程。其教学策略如下: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强调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奉送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从感知到感悟的情感体验,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思维的方法。
(二)带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年级教学的重点和要求,挖掘教材中语言训练的因素,设计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实现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三)使教学组织形式有机整合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向交流、多向互动的过程,要求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满足交往,体验共享的机会。教师要对班级集体学习、个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机整合,并在此过程中使教学内容信息、教学状态信息得以呈现和深化。
(四)做好反馈调控
教师把学生的学习进程和结果与既定的目标比较,根据学生的反应确定学习进展和质量,对教学活动过程做出调节,及时强化学生学习的成功感。运用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尽可能找出反馈信息中的积极因素,强化激励性评价。
三、对“激情—探究—运用—拓展”模式应用效果的评价
对此阅读教学模式的评价要体现以下三点:
1学生能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并能通过自主的阅读思考,使问题得以解决。
2教师能根据教材重点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
3在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参与面广、热情高、思维积极、有深度,知、情、意、行和谐发展,敢于创新。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摘要】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的关系,自我意识与社会化的关系,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以及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的关系等我的基本观点着手论述我对自己心理发展状况的理解以及针对分析这种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自我意识 社会适应 社会化 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 大学生自杀问题
【正文】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及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特征以及和他人关系的认识。根据定义将其分为生理(物质)自我、心理(精神)自我、社会自我。而根据客观现实状态又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自我意识的结构主要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及自我意志。自我意识对我们的作用亦是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它主要帮助我们认识外界客观事物条件;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起推动作用;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使人能不断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促使我们不断进步!
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逐渐认识自己,关于自我及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进行自我意识。它个体对自我所有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自我意识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矛盾性等特点,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对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也是一名处在人生重要阶段的大学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对一生都具有深远影响。经过一个学期对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的学习,我也逐渐意识到我的自我意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我将结合基础知识努力对症下药,积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一、基本观点。
大学阶段是人的自我意识成熟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适应社会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对他们今-1-
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大学生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总体上呈较高的正相关而且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符合个体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另外性别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总体影响不显著,而学校类别对大学生社会适应产生显著影响。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任何一个人,仅仅依靠其机体的自然成长所获得的能力,是不能够作为正常社会的一个普通成员存在的。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留,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自我意识实际上起着个人行为自我调节与定向的作用,因而其与社会化的联系正受到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研究,自我意识对学生的心理、行为影响是广泛的,良好的自我意识利于个体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等!而 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对大学生的影响更是深远的。换个角度说,大学生对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极其敏感,社会和校园内一些人图虚荣、讲攀比的不良现象也在影响着学生,因为家里贫困,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在经济上往往无能为力,一筹莫展。这就使他们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会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但如果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而这可能直接导致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的高校大学生发生的自杀事件。自杀问题在法律上虽然不属于违法犯罪,但这类事件的发生,在社会上和校园里造成的负面影响,给家庭及他人带来的心理阴影是无法估算的。因此,认真分析研究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原因、行为特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有针对性的加以防范,是我们不可忽视和回避的现实问题。
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是形成积极自我意识的基础。从大一入学到现在,我从
各个方面努力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我积极进行了许多社会交往,充分表现自我,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发现自己渴望表现自己,但是缺乏自信,也并不太善于大方地融入组织环境,但是平易近人,比较容易和别人相处,但又只能等待着别人主动的接触。
另一方面我也比较善于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很善于拿自己和身边的人作比较,这也是我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我也觉得合理的社会比较策略,对于我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很重要意义。但是我发现自己有总是拿自己的弱点跟别人的优点相比的误区,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很少自己的优点,同时,却总是看到并且羡慕甚至有点小嫉妒别人的优点,这样势必会夸大自己的不足,抹杀了自己的长处,久而久之就让自己形成比较消极的自我意识,自信心有点大打折扣。
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留意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但是,有的时候有点过多地留意。库利在其自我意识的理论中提出了“镜中我”的意识,他十分强调别人的态度、评价对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个体的自我意识就是他人态度或评价在自我头脑中的反映。当然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往往不同,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体的评价在不同的时期也会发生变化。每一种评价都不可能是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评价,但只要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就能得到比较全面的自我意识。因此在生活的过程中,多留意来自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异性等多方面的信息,肯定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这样可以逐步形成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如果在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过程中虚心认真,就能不断调整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但是我应该及时纠正自己不必要的敏感性格,不要想得太多,反而容易郁郁寡欢和不自信。
二、分析对策。
在我习惯性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找不同时,一定既要注意进行横向比较,也要全面比较,绝不能无原则的攀比。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起点,譬如家庭背景、生理状况、智力程度、生活遭遇人人不同,因此,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比较积极的自我意识,减少无畏形成的自卑。而在正确全面分析自我的基础上,还要学会积极地悦纳自我。这一点对我来说尤其重要。悦纳自我是发展积极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首先应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凡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该积极悦纳,要平静而理智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要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开看自己;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自欺欺人,也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能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否能积极接纳自我,不仅与他是否能全面客观认识自我有关,而且与他的个人抱负水准有关。当一个人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太大时,就容易导致拒绝自我(如自卑、自杀),对于大学生来讲尤其应当注意。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脱离现实,一旦遇到挫折,势必会造成悲观情绪,进而拒绝自我。所以,在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我既不能没有抱负或抱负太低,也不能过分追求完美或抱负水准太高,应该把抱负水准与自己的现实情况密切联系起来,把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这样由近及远,就会逐步走向成功。
接下来就是我最期待的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免不了遇到困难和挫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灰心、不丧气,保持自信和乐观态度是积极的自我意识的集中体现。努力过就不要后悔,对于结果,我只能做这么多,无法左右意外等等事情,遇到失败的结果,只能这样,就放手就好了,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挫折耐受力和各方面素质。“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必然会促进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反过来又会促进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王苗苗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郑州 450044)
[摘要]自海南校长带五名小学生开房的事件被报道出来以后,全国各地区小学生被性侵的丑闻纷纷扑面而来,而最令人诧异的是作案人员很多都是在校教师。性侵事件的性质很恶劣,不仅拷问了从教人员的良心及社会道德底线,也直接反映了我国小学生自我防范意识不高及自我保护能力低下。因此,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又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本篇论文主要是从分析小学生被性侵的各方面原因的角度来谈一谈学校、家庭、法律以及小学生自身等方面怎样做才能减少悲剧的发生。当然也只有小学生自身提高了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而家庭、学校、社会、法律能提供保证生命健康的大环境才能使小学生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才能为美好的未来铺就人生之路。
[关键词]小学生性侵事件;自我防范意识;自我保护能力
2013年5月28日记者报道出湖南嘉禾县普满中心小学教师因涉嫌猥亵多名女生被嘉禾县公安局刑事拘留。河南南阳市桐柏县黄冈镇斗称沟村小学教师对16名女生性侵被刑事拘留,其中9名幼女受到严重伤害。广东湛江雷州市23日也报道出雷州小学校长涉嫌诱奸两名本校女生。这样的案件当然不止这些。这些案件的性质令人发指。那么为什么犯罪人员的魔掌都伸向了小学生呢?
一、小学生自身各种能力和知识的欠缺
首先,受到侵害的小学生大都是8至14岁,这些年龄的孩子心理机制还不够成熟,对许多事物都分辨不清,识辨能力差,坏人的花言巧语或者暴力威胁就能胁迫他们。又因为该年龄段的孩子思维能力正在发展还不完善,遇到危险或者威胁时慌张害怕不能冷静机智处理,并且自身反抗能力弱小还不能抵抗来自成年人的威胁。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被伤害的几率最大。
其次,小学生的生理知识缺乏,他们不了解自身身体的特点,不懂得身体有些部位是私密的,其他任何人没有权利碰触。而老师在讲安全教育时往往涉及不到生理健康知识的渗透,因此小学生对生理安全卫生方面不懂也就不会在意,这就造成了犯罪人员对他们侵害过程中,他们不知道犯罪人员在干什么,意识不到自身已经遭到了侵害。
二、家庭方面,大家小时候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小孩子对自己从哪里来的很好奇,于是问父母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这时中国式父母的答案一般是用你是爸爸妈妈捡来的或者领养的等含糊其辞的答案来搪塞孩子。这种传统的可以回避性知识的教育只会害了孩子。孩子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除了在学校度过就是在家里度过,所以家庭对孩子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也很重要,甚至有些身心安全知识让父母或者监护人来告诉孩子要比学校告诉孩子效果更好。家长教育孩子安全知识时大部分还是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等等,对孩子生理知识的教育很少几乎不教育。
另外,家长跟孩子的深刻的交流沟通太少,很多受到性侵的孩子心理会有焦虑不安、越来越不想说话等现象,此时家长或忙于工作或专心于其他事情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变化,有些家长甚至以为孩子矫情不懂事而置之不理。所以导致了孩子受到性侵后不敢告诉家长,而这样的后果则使犯罪人员一次次嚣张一次次得逞。
三、学校对生理安全知识渗透少,教师管理制度落后
学校也很关注学生的安全教育,城市的小学都会开设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安全教育讲座。而给学生灌输的安全知识无非是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以及近几年来开始重视的自然灾害安全。对学生的生理卫生安去基本不讲,不讲的原因除了是我国的传统观念落后之外,还有就是教师认为或者学校认为给孩子灌输生理卫生安全应该是当家长或者监护人的责任与义务。
小学生遭到性侵,犯罪人员大都是在校教师,甚至是教龄几十年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很高的老教师,这就是让人很不可思议和心理上很不可接受理解的地方。在人们心中,教师一直受人尊崇和爱戴,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是教师行业的代言词。而正是这群应该为人师表的人残害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其中的原因,一是教师自身素养不高,没有师德,二就是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制度落后,对教师不能猥亵学生这一项管理缺失。在招聘教师时对教师的技能要求比较高,而对教师的师德方面不是很严格。
四、我国的法律对于性侵事件的犯罪人员处罚力度太小。
我国对海南省万宁市小学校长带五名小学生开房事件的惩罚是判处是对犯罪人员校长陈鹏判处13年6个月,判处犯罪人员公务员冯晓松有期徒刑11年6个月,这样的处罚不足以平下群众心里的气愤。对于以后性侵事件的发生起不到有力的遏制和控制。相比较我国,国外对于性侵事件的处罚力度就非常严格,像美国,法院对儿童性侵者判处多年的刑期,甚至多达一百年。并且对于强奸犯出狱的监管也有明文规定,无论搬到美国任何一个地方,都先要到当地警察局注册备案,犯罪人员的照片和其他相关情况也将被公布。这样的惩罚力度显然对性侵犯最是一种有力的遏制。
措施:
一、学校方面:
(一)将安全教育渗透到课堂中:首先,平时多给学生灌输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安全常识,比如记住各种急救电话,记住父母的姓名及电话。熟悉身边各种标志,保护身体各部分器官,无论多么大的诱惑决不能跟陌生人走。其次,让小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避险技巧,比如教学楼发生火灾时,学生们应该知道先弯下腰用湿毛巾捂住鼻子有秩序的快速逃离现场。
(二)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讲一讲自己遇到危险时的做法,同学们互相讲述自己亲身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们讲的都是自己亲身实践的,因此这样做能使安全知识深入小学生头脑,同时也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素材。除了理论,当然还应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地震演习,比如遇到坏人。
(三)二、家庭方面:
(一)父母要让孩子熟悉各种家用电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遇到情况先打电话问父母再决定是否开门
(三)三、法律方面:
对于小学生受到伤害的处理等方面的法律还不够健全,国家应加强这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大对侵害小学生的犯罪分子的惩罚。
四、学生自身方面
(一)遇到事情先冷静不慌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前儿童;自我意识
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学前教育,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音乐教育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启发儿童,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因此,探讨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关系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概述
当前,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能够获得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收获。音乐课程教育和其它学科一样,都具有一致的基本属性。所以,是将音乐教育当作一门重要的学科来看待,还是将音乐教育当作辅助学生成长的一种手段,这是不容易下结论的。两者各有自己的侧重点,前者是对儿童的音乐技能进行培训,而后者的立足点是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得儿童在人生的初始阶段能够获得美的熏陶,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因此,以上两种看法不存在相互对立性。在进行考察的时候,不能把两者孤立起来。将音乐作为一个学科来看待,是将视角转向了音乐学科的基本属性上面:培养儿童初步的音乐技能;而注重音乐教育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恰恰将第一种观点进行了升华。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进而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儿童在学到基本的音乐技能后,会受到音乐的熏染,进而在自我意识提升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二、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音乐是一种有别于普通声音的乐音,在学前阶段,儿童的好奇心比较强烈,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不但能够激发儿童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的兴趣,培养起认知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音乐教育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教育促进儿童身体发育,进而提高自我认知
音乐对儿童影响最为明显的一方面就是能够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音乐教育主要是先对儿童的感官带来影响,从而刺激其大脑。通过音乐教育,儿童聆听到了美妙的音乐,使得大脑对外界事物反应能力大大提升,与此同时,其大脑皮层也变得日益活跃,从而提高儿童思考的能力。这样通过不断的思考,儿童的自我认知就会逐渐提高,对周围的认识能力也就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2.音乐教育促进儿童语言能力发展,进而提升自我意识
儿童自我意识的提升有赖于语言能力的不断提升。学前教育阶段,儿童的语言系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音乐教育,能够锻炼儿童的听力以及发音的能力。在唱歌的时候,必须要学习歌词以及曲谱,而歌词都是非常押韵的。儿童在学习了歌词之后,会在潜移默化中将歌词变为自己的语言,这样就提升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此同时,儿童在看到歌词的语句后,会引发各种联想,这样就提升了儿童的自我意识。
3.音乐教育促进儿童认识能力提升,进而提升自我意识
音乐教育能够锻炼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音乐作为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声音,有着和其他声音不同的特征。因此,这就要求儿童认真地去聆听,然后加以辨识。大脑对这些信号反应之前,先要对这些信号进行保存,这就是记忆。然后这些信号对大脑进行反复的刺激,儿童的记忆力就会逐渐得到提升。依靠这些记忆,儿童就会发挥自由的想象,进而儿童的自我意识就会得到提升。
4.音乐教育促进儿童个性形成,进而提升自我意识
个性的形成是建立在儿童对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的。通过音乐教育,儿童对事物的兴趣逐渐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对于自己与周围人的区别的认知也在逐渐得到强化。所谓的个性,就是表现为与其他个体相区别的特征。个性具有稳定性以及完整性的特点。在当前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提倡培养儿童的个性,有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与此同时,还能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所以,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能够使得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培养起自己独特的个性。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不仅要重视其基本属性,还要重视其对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作用。音乐教育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能够锻炼儿童的语言能力,能够提升儿童的记忆力,能够促进儿童个性的形成,因此,音乐教育与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本文先对学前音乐教育进行了阐述,然后重点分析了音乐教育对儿童自我意识提升的表现,期待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郑玉香. 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价值[D].河北大学.2004.
[2].杨凌运. 音乐训练对儿童自我意识和适应力影响的观察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3].赵南. 对学校教育目的与功能的新构想——基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视角[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04)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推荐阅读: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06-22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11-18
对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的几点理解09-18
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2-16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07-09
大学生的自我发展09-21
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个案分析12-14
小学生环保意识调查问卷分析09-19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10-18
小学意识形态责任落实制度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