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性导学案(通用12篇)
一、考纲导读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B)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B)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C)
二、问题导思
1、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前景(发展特点、目标)?
2、人口增长在全球引发了哪些危机?我国人口增长引发的问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
决?
3、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人口增长与其它种群的增长有何异同?
4、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有哪些?并思考它们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一导学案的涵义
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课堂笔记、课堂作业和课后复习等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 它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 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
二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的编写是学案导学的第一步, 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师在编写导学案前必须研读教材和大纲, 确定教学目标, 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讲教材。
三导学案的内容
导学案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自主学习、课堂导学、当堂检测、归纳总结等。
1. 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来确定, 包括知识目标, 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同时要指出学习的重难点, 应具有指向性、可操作性, 不要使用“掌握、了解、理解”等模糊字眼, 而要使用明确具体的词语, 如“说出、复述、识别、背诵、举例”等行为动词, 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2. 自主学习
这部分一般在学生预习时使用, 可采用填空 (如细胞的分化) , 连线 (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 选择 (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等方式进行, 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 或对旧知识进行回顾, 问题一般较简单, 学生可通过预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 以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并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3. 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是导学案的核心, 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 也是最能体现教师水平的部分, 可以填空 (如人类遗传病) 、概念图 (如细胞生活的环境) 、表格 (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例题 (如伴性遗传) 、比较 (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流程图 (如免疫调节) 等形式出现, 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合作探究, 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和梯度, 应把核心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 引领学生逐步分析, 层层递进, 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如在教学“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中, 课本中给出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但很难理解, 我就通过一道实验题来引导学生理解, 先让学生以生长素浓度为横坐标, 生根数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图, 学生通过分段描述曲线图, 逐步分析讨论, 这样更容易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4. 当堂检测
根据所学内容精选习题, 夯实基础, 突出重难点, 难点适中, 题量控制在8题以内, 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当堂检测完成后再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复习巩固。
5. 归纳总结
这部分可由教师归纳总结, 也可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整体认识,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系统掌握所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
四导学案的使用步骤
1. 课前
在上课前一天把导学案印发给学生, 学生通过预习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教师可以在课前收回批阅, 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及时调整上课思路。对学生掌握了的不讲, 不会的、易错的、易混淆的内容精讲, 这样可以避免浪费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
2. 课上
上课时, 教师用导学案组织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上台展示, 得到反馈,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驾驭好课堂, 要适时设问、启发,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就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
3. 课后
学生课后可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进行复习, 再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五导学案使用的注意事项
一、生物导学案编写原则
1.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导学案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应当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编制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或者通过自主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以此来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鼓励人人参与的热情,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参与中学习。
2.从课堂实际出发原则,在苏教版生物教材中,一些章节是无法在一课时中完成的,因此应根据实际课堂的安排,最大限度地提高每节课的效率。
3.从学生层次出发原则,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层次都不太相同,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将不同难度的问题,按照梯度编排,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生物导学案编写模式
(一)学习目标
1.内容一般要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2.学习目标不用“掌握、理解”等含糊的字眼,用明确的“运用”“解决”“记住”,并指出重难点。
(二)知识链接
1.本环节可以设置为:简单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由于有些内容在生物教科书中介绍得不是很详细,本环节亦可以设置为对本节课内容的补充和铺垫,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
例如:在生物苏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由于学生化学知识较少,可以设置这样一段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地球上天然存在的元素有90多种,各种元素在地壳中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因此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够找到,没有一种元素为细胞所特有。但是,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又不大相同。
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其中有些含量较多,如C、H、O、N、P、S、K、Ca、Mg等,称为大量元素;有些含量很少,如Fe、Mn、Zn、Cu、B、Mo等,被称为微量元素。其中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H、O、N这四种元素的含量最多。被称为基本元素。”
(三)学习内容
1.学习内容作为导学案的核心内容,要体现导学案“导学”的特点。
2.高中生物有与别的学科不同的特点。高中生物主要介绍的是分子、细胞、基因等比较微观、抽象的知识,而只依靠文字的叙述对于学生的理解是不够的,为了利于学生的自学,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用图形来展示一些过程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下面介绍一种简单的绘图方法,利用的是Windows系统当中自带的画图工具。画图工具可以在“开始”——“程序”——“附件”——“画图”找到。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运用“椭圆”“直线”“多边形”等等一些绘制基本形状的图形工具,就可以制作一幅比较适用的图形了。
在苏教版第四章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这节内容中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学生往往会对噬菌体如何侵染细菌产生疑问,我们就可以利用“画图”工具来制作一副简图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裂解。
我们就可以运用几幅简图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清楚地表现出来,学生结合书本就很容易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这个实验了。而教师制图过程并不复杂,主要把几种常见形状组合在一起,不过在制图中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多运用“复制”和“粘贴”,这样可以节约很多重复劳动的时间。二是在组合图形的时候要注意选择这样的选项,上面的选项表示选定的对象会覆盖底层的图像,下面的选项表示选定的对象不会覆盖底层图像,一般在组合图形时我们选择下面的选项。三是在画图当中将线条调粗一点,在打印当中如果线条过细可能造成看不清,背景颜色留白,印刷出来就比较清楚。
高中生物学科知识点多,而且相对分散,我们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可以利用“友善用脑”当中的思维导图对知识点加以总结和归纳。
(四)学习总结
留白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五)学习巩固
1.分层次设计练习,巩固知识点,检测学习效果。
2.题量适中,2~3题。
例如,对于自由组合定律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题目:
(A级)(1)在下列基因型个体中,只能产生一种配子的是( )
A.YyRrDd B.yyRrdd C.yyRRDd D.YYrrDD
(B级)(2)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进行测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的基因型是( )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B级)(3)基因型为DDTt和ddtt的两株豌豆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其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
A.100% B.50% C.25% D.0
(C级)(4)用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后代有黄色圆粒70粒、黄色皱粒68粒、绿色圆粒73粒、绿色皱粒77粒。亲本的杂交组合是( )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六)学习反思
学完一节内容,让学生有机会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感受记录下来,帮助学习回忆巩固,帮助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也是导学案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生物导学案的编写还应注意的问题
1.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来编写不同的导学案,灵活安排各个环节。
2.不断总结编写经验,收集学生反应的问题,进一步调整导学案的编写,以达到适合每位学生学习的目的。
导学案的编写策略需要教师不断在摸索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编写策略,在不断的修正中找到适合自己学科特点、教学方法,适合学生学情的导学案编写策略。
课题:21.2关注生物技术课型新授八__年级教者 闫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举例说出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
教学重点: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多方领域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 教学过程: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一、课前展示(前奏版-5分钟)
(科代表主持,各小组答题,必答题有板答和口答,计分)
1、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什么是克隆技术?
二、创境激趣(启动板—教师创设情境)
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你了解生物技术吗?
三、自主探究,展示汇报(核心板:教师明确目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分组展示和汇报——强化训练)
基础知识:
一、生物技术引发新的技术革命
1、科学家们公认,当前正在引发新的技术革命。
2、作为
世纪发展最快的学科,生物技术已
和。
四、实践创新,知识反馈(升华板—拓展延伸训练)活动探究:
展示交流1:生物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农业方面的应用:工业方面的应用: 医药方面的应用:环保方面的应用:
展示交流2:生物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呢?
展示交流3:生物技术突飞猛进,使人们将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生物新类型。特别是克隆哺乳动物的成功,使一些科学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克隆人。请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你对“克隆人”的看法并简要陈述理由。
展示交流4:转基因技术可以大大增加番茄、玉米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但也改变了这些生物原来的基因组成。因此,有人认为转基因食品不能使用。对此,你有何看法?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总结提升:通过学习,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呢? 书:P17--自我评价 导航P9
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
3、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表明的克隆完全是可能的。
课题:21.1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课型新授八__年级教者 闫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举例说出克隆技术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基因工程及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2、细胞工程及克隆技术的应用。教学难点:说明食物腐败的原因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 教学过程: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一、课前展示(前奏版-5分钟)
(科代表主持,各小组答题,必答题有板答和口答,计分)
1、什么是发酵技术?
2、食品腐败的原因?
3、保存食品的方法?
二、创境激趣(启动板—教师创设情境)
现代生物技术逐渐成为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科学,你了解多少呢?
三、自主探究,展示汇报(核心板:教师明确目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分组展示和汇报——强化训练)
基础知识:
1、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工程、工程、工程和工程。
一、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
2、基因工程是按照,运用方法,对生物的基因组成进行“”式改造的技术。
3、把外源基因直接导入动植物体或它们的受精卵内,并在细胞中发挥作用的技术,称为技术,被导入外源基因的动植物称为。
二、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
4、细胞工程是指在上,有计划地改造细胞的,培育人类所需要的动植物新品种等的技术。
5、克隆羊的诞生标志着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6、简单地说,克隆就是不经过而获得的方法。
四、实践创新,知识反馈(升华板—拓展延伸训练)
活动探究
展示交流1:简单叙述转基因抗虫烟草的培育过程。.我国已经成功培育出抗 虫青菜。你能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设计这种青菜的培育过程吗?
展示交流2:结合“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实验,小组交流:
(1)“多利”在相貌、性别方面与更接近,其中原因是?
(2)说出多利羊的诞生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展示交流3:你认为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会对人类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展示交流4:.如果你是一位从事动物克隆的生物学家,你打算做哪些造福 人类的事情?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认识观察现代类人猿 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关资料和内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的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通过对比找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的异同点。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作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况。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观和唯心观点的斗争。指导学生阅读图书和观看录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索、回答,并补充。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运动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胆进行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环境的变化 (地壳的运动导致)分析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地壳的剧烈运动,使自然环境发生变 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组织学生分析,教师进行补充、纠正。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 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观察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 书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进化的地位。小组讨论、分析交流: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劳动、使用工具、语言等方面的变化。分组游戏。(肢体表达一句话的意思,体会语言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要点(骨骼的长短、粗细,骨盆的 形态等)并进行分析,引导答疑,树立进化的观点。 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应很好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小组讨论: 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 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渗透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教学案例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 导课 师:同学们,自从人类第一次冲出地球、飞向太空、登上月球,接连向火星、木星、土星发出探测器以来,至今仍未发现生命。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只有地球是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 师:对,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郭沫若老先生在《女神》中对地球的赞美,从中去思考人与地球上生物圈的关系。 生:(一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师:读完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地球太伟大了,我们有责任关心、爱护它。 师:生命是否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呢? 生:不是。生命只位于地球的表层,即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家园。 师:我们人类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依赖于生物圈,同时人类的活动还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并进一步探究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一、“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重要的学习资料, 它起着引导学生自学教学内容, 自主探索、发现、解决新知识的重要作用, 因此, “导学案”的内容编写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内容, 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确定合适的学习容量, 让新知识有层次、有梯度地出现, 并有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学法指导。
在导学案的编写中, 我们一般遵循5个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导学案”使用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只有客观地认清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出发, 才能编写出学生易懂、易会、易接受的“导学案”, 这样的“导学案”才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 (2) 导学性原则。编写的“导学案”在教学中要真正能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导学案”的编写中, 一定要在“导”上下足功夫。 (3) 问题性原则。在“导学案”的编写中, 对于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精心思考, 要具体且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分解成难度较小的问题, 逐步深入。 (4) 层次性原则。教学内容要有层次性, 应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对学生的要求要有层次性, 体现分层教学要求。 (5) 互动性原则。没有互动的教学过程, 就如一潭死水, 没有生命力, 其教学效果应该不是很理想的。在导学案的设计中, 应当设计适当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 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导学案”的内容一般由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及难点、自主预习、问题讨论、当堂训练反馈、个人反思等几个部分组成。 (1) 学习目标的编写应紧扣教学内容, 目标要明确具体, 是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后所能达到和实现的知识目标、行为目标及情感目标, 切忌大而空, 虚而不实, 目标太多。 (2) 重点和难点在“导学案”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导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如果没有重、难点提示, 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缺乏明确指向, 影响学习效果。 (3) 自主预习部分, 我们设计了一些只要略加思考和整理就能解决的问题, 而这些内容的选择就需要教师认真反复研究教学内容, 认真研究学情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比如在编写《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课的导学案时, 我们将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及各部分的功能、确定放大倍数、在目镜中看到的像有什么特点等知识以填图形式和问题形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4) 问题讨论部分主要是把一节课中重点、难点以问题形式或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比如在教学《人体内的废物排出》一课时, 我们将如何形成原尿、如何形成尿液、尿液与原尿的区别、原尿与血浆的区别等较难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 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讨论所获得的知识, 必然会在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5) 练习反馈的习题要精挑细选, 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当堂课所学的知识, 同时对优生和差生要兼顾, 做到分层训练。 (6) 个人反思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 分析在本节课中自己的目标达成情况, 让自己对学习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二、“导学案”在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的“导学案”通常都是课前5分钟发给学生, 上课后的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步,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读或看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及难点。一开始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 会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有意注意力,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第二步, 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进行教学内容的预习并完成相关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加强巡视, 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对学困生进行适当的辅导,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无需作任何讲解。第三步, 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 (一般4个人) 对“导学案”上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进行探究, 合作学习,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方面要及时把握各个小组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 另一方面要适当参与到学习有较大困难的小组中去辅助他们讨论。讨论结束后, 教师组织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展示, 在学生展示时, 对于不完整的或者错误的结论先由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最后不能解决的由老师补充或纠正。第四步, 学生训练反馈。课堂练习的题量一般在15分钟左右, 在完成得比较快的同学中, 选4个同学让他们把自己的答案书写在黑板上, 然后让其他做好的同学对黑板上的答案有争议用红粉笔标记并写上自己的答案。最后师生共同对有争议的题目进行讨论。第五步, 个人反思。最后学生花3~5分钟的时间, 把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在头脑中梳理一下,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同时把还感到有疑问的知识或还没理解的知识写下来, 课后去请教他人或老师。
关键词:导学案;生物学习;有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67-1
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知识经验、心理特征等设计,供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的学习方案,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发展的路线图。笔者根据高中生物必修I课堂教学的实践表明,导学案能够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让学生的生物学习更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学业成绩。
1.导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的全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传统教学尽管也一直强调三个环节的重要性,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这些环节,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忽视了课前的环节,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而导学案在环节的设计上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堂反馈矫正、课后拓展延伸等,学生借助导学案,预先了解学习目标、查找相关资料、解读学习内容,并通过学习小组的交流与合作学习,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从而使学生建立起所学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生成问题。同时在规范办学行为后,出现了大量双休日、节假日等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导学案可确保这一时间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了物质条件。在课堂上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展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强,整个学习过程被导学案这个载体有效地占领,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使课前、课中与课后环节有效衔接,形成学习的闭合回路,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置于教师的有效监控之下,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益自然得到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依案学习,由预习准备开始,到提出问题、研讨学习、释疑解难、训练巩固、监测评估,再到拓展训练,环环相扣,知识生成、能力提升自然蕴含其中,学生也自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品质。
2.导学案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得到落实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有方向、有目的、有策略、有方法的有效学习,学习完全自主,完全参与其中,学生完全主宰着学习,效率自然很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深、理解得更透彻,还要求学生注意积累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仪态仪表、公共场所的应对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式学习,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组内和组际的交流和讨论。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要让他们自己解决,凡是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通过团队协作解决,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得到落实。
3.导学案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学案从尊重学生的学习权益和兴趣出发,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的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这样的学习自然就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变化。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见解,提出自己的疑惑与困难,师生互相交流、共同研究达成学习目标。导学案导学,自始至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拿到导学案后,就开始了主动学习,这时导学案是学生很好的指导教师,通过导学案学生可以明确了解学习目标,掌握学习的重点,并自觉地进入预习状态,80%的学生能解决80%的基础知识,并重新发现和确认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自觉地做好了课前准备。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动态点拨和导学案的书面指导下,或自学或互学,或自我钻研,或小组讨论,或研讨或探究。学生自觉地参与群体中,融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
4.导学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导学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具体的学习目标设计,已涵盖了“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在给学生学习路线的同时,也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思想和态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体验和感受,长此以往,学生就有了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这为学生学会学习奠定了基础。导学案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法指导,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当然要充分发挥导学案的效用,在使用上要求教师能够提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拿到导学案后根据其导学题目认真进行预习,在完成导学案时做到:自觉、主动、独立。在导学案中要适当留白,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要适当做些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学生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每隔一段时间后将各科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5.导学案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利用导学案导学,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降低学习难度。导学案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作用最终也会体现在具体的学科成绩上。本研究对此也做了初步的实验研究。研究方法是选择新入校的高一学生,以两个平行班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没有学案学习的经历),在整个高中生物必修I的教学中,实验班利用导学案教学,对照班则采用不用导学案的传统教学方式。
实验班的成绩要好于对照班,差异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后非常明显。这说明导学案能够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让学生的生物学习更有效。在此过程中学生依案学习,由预习准备开始,到提出问题、研讨学习、释疑解难、训练巩固、监测评估,再到拓展训练,环环相扣,知识生成、能力提升自然蕴含其中,学生也自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龙金章.学案导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中学生物学,2010(8).
周晶晶.学案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内蒙古教育,2010(5).
钱伟华.利用教学案一体化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实践.化学教与学,2010(6).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它不断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导学案是教师教学思路的载体,是“教”与“学”的一种变革,强调“学”的地位。“学案导学”能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要求地参与学习活动。
一、导学案“学习目标”板块的编制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以下两个层次:①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区别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的变化;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血液循环。这些是学生必须达成的目标,用Δ标注。②了解心血管疾病等知识,体验生命、关爱生命。这些是更高层次的目标,用☆标注。教师要带领学生知晓本节的学习目标,如此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为课后的自我检测提供对照。
二、导学案“自主学习”板块的编制
“自主学习”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凸显导学案“导学”的功能。
自学可分为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教师要明确自学的时间(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如本节课让学生自学P18的相关内容,规定4分钟的学习时间,学生将知识点划下来并思考:①什么是血压?正常值是多少?②什么是高血压和低血压?③什么是心血管疾病?如何预防?如果设置课前预习部分,教师还要在导学案上预留出学生书写疑问的空间,学生在知晓疑问的前提下,听课时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学效果更好。
三、导学案“合作探究”板块的编制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本节课的导学案设置了两项“合作探究”的内容:一是模拟哈维实验(5分钟),实验完成后,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①用绷带扎紧上臂时,为什么肘和腕处的脉搏摸不着了?②如果动脉出血,止血带应扎在什么部位?学生实验后很容易解决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联系生活实际,需要他们动动脑筋,合作讨论完成。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地设计一系列“阶梯性”问题,体现差异,既让学困生有参与实验和讨论的兴趣,不随波逐流,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思维得到提升。二是“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6分钟),学生合作解决以下问题:③在人体内,体循环与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吗?它们在何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④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血液成分有何变化?血液循环对初二学生而言,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笔者将血液循环这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相对简单的小问题,从了解体循环、肺循环的路线到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的空间。
导学案编写过程中,教师还要对课堂进行预设,预想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问以及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当在导学案上提供帮助,如学习方法指导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导学案的作用,避免学生课堂上无效的讨论。
四、导学案“知识构建”板块的编制
知识网络就是将相关知识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形成一种类似网络的联结。大脑中有了这个网络,需要某些知识的时候就可以随时调用。如人体血液循环知识框架的构建,不仅有助于学生梳理本节课主要的知识点,还能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运用知识去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如本节课教师可设计如下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当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构建符合自身认知规律的个性化的知识框架。
五、导学案“拓展提升”板块的编制
在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选择性,否则学生的学习依旧是被动的。如果要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编写“规定动作”(容易的题目)和“自选动作”(较难的题目),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注以示难易程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的展示点评环节,教师可以采用抢答等多种竞争机制,调动大家(特别是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给予及时的评价。教师应努力做到当堂巩固知识,不留书面的课外作业,减轻学生负担。
六、导学案“评价”板块的编制
导学案使用效果的评价指标应当是一个多元化指标构成的体系,它至少包括学生学业成绩、学生课堂表现、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等。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他们取得的进步,给予表扬,让他们充分体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带来的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基础,关注能力的拓展与提升。要避免将导学案变成作业纸,降低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总之,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学案“导学”的功能,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补充、修改和完善它,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生物课堂。
学习目标:1.知道土壤对人类和动植物的贡献,她是人类和动植物的家园。
2.明白水土流失的原因。
3.使同学们明白哪些行为是破坏土壤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方法和过程:1.看图片了解黄河水变黄的原因。
2.看图片预测砍伐树木对水土造成的影响。
重点难点:1.水土流失的原因。
2.对某些破坏土壤的行为的思考和判断。
导学过程:
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土壤的一些有关知识,也知道了人类和动植物都离不开土壤。现在就请同学们就土壤对人类及动植物的贡献进行举例说明:
甲:
乙:
丙:
丁:
总结对人类及动植物的贡献
二、请同学们看书上第一幅图那是黄河之水,同学们仔细观察他的颜色并分组讨论形成的原因:一组:
二组:
三组:黄河水黄形成的原因:
三、看第二副图是一副砍伐森林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什么样的行为是破坏土壤的并预测造成的后果:(提示从身边小事如废电池,塑料袋,砍伐树木等)
破坏土壤的行为:1.2.3.对土壤造成的后果:
1.2.3.四、看第二副图是一副流水冲刷实验同学们分析讨论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
五、合作探究拓展:
关键词:生物教学;导学案;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89-02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重要方式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教育教学的效果。所以,作为中学教学研究的一项主要工作是怎样去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新课程改革尤为重视构建高效课堂,其目的是进一步减少无效的教学时间,为了能确保起到培养人才的目标,通过科学合理调整相关的教学方式,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地去发挥课堂教学功能,尽量去缓减学生学习的强度,对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起到相应的提高[1]。
一、高效课堂的产生
通常来说,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起来的,并不是经过感觉或交流被动接受的;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学习,在进行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采取主动的方式,学习只有是经过主动方式建构起来的,我们才认为是有意义的。还有,为了进一步确保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是进行教学的目的,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促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此外,教学过程不仅可以适应学生各种学习需求,同时也是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种前提下,在进行教学的规定时间内,教师尽可能地去适应学生的各种学习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进行相关学习与发展的课堂教学,通常我们把这称之为高效课堂[2]。
二、导学案的概述
1.导学案的含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需要按照每位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精心设计其教学的内容,同时需要学生自主地积极参与进去,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准备的导学方案,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3]。
2.导学案的意义。①完成导学案的学习是学生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设计以及组织,这主要是需要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展开。主要包括:a.在特定氛围下,对做事能力进行进一步学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会做事的能力;b.在特定的环境中,进一步培养其学习的能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会求知的能力;c.在进行实际活动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学习与他人协助的能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会共处的能力;d.在一定的环境中,不仅要对其生存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还需要对其做人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会发展的能力[4]。因此,进一步培养其学习的能力以及尽可能地去完善其人格培养,这就是导学案的意义所在。②导学案能充分体现学业的高效。在进行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课前预习,进一步去发现课堂教学内容中存在的疑惑,并在课前思考解决的方法,在课后,积极主动地去整理相关问题的答案,同时对出现的疑惑进行进一步的反思,尽可能地做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如果能够较好地去掌握这样的学习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严重的学习压力,同时这也能体现出导学案对于学业学习的高效性[5]。③导学案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以进行忽略,同时在此基础上,需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进一步的落实。当然,如果不能较好地去落实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容易出现盲目学习的现象。综上所述,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去做一个启发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既不能成为目空一切的讲解者,而且也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6]。
三、生物学科导学案的实施要求
1.生物学科导学案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①完成课前的预习自学的要求。首先,在进行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学生在自身能力可接受的范围内,充分利用查阅资料以及探讨等多种方式去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预习。在进行实际教学活动之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工作,可以使得学生进一步了解教师在这次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讲述的教学内容,对教学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总而言之,通过这样的有效预习活动,学生可以做到对学习内容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心中有数。②课中积极参与探讨交流、学会聆听、大胆质疑的要求。在进行实际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进一步利用两种的状态。首先需要进行的是动口动手: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参与到小组的交流探讨中,在整个合作小组内,积极主动地去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同时,与合作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进行相关探讨,经过探讨后,在所有同学面前进行展示;其次是需要进行的是动耳动脑:在进行合作小组探讨过程中,积极听取其他组员的意见,同时还需要认真聆听其他小组的点评,并且进行积极动脑思考其正确性,最后根据已有的初步探讨结果进行归纳与总结。③课后及时巩固、归纳反思的要求。在进行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堂的高效性不仅体现在课堂的高效,而且还需要对课后的高效进行分析,对于课后的高效主要是表现在复习巩固方面。
2.生物学科导学案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①课前及时批改导学案并及时反馈。在进行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对导学案进行及时的批改,同时进行及时的反馈,这将是进一步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一个良好途径。在课前,教师可以全面分析在预习案中学生所遇到的疑惑及其困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进一步进行反馈或深入探讨。②课中组织好学生的讨论交流和展示点评。在进行实际教学活动中,其重点以及难点问题是生物导学案中的《探究案》,在进行实际讨论交流活动时,通常来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开,进一步达成共识,最终进行小组展示以及点评工作。③课后进行导学案落实情况的检查和进行学法指导。总而言之,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检查是一种积极有效的督促作用,通过这种有效的监督,可以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整理和反思的好习惯。
总之,高效课堂的实现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成三维目标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和提升能力。导学案作为课堂的导航仪,能充分发挥其导学的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预习、学会归纳总结、学会听课、学会大胆质疑学会创新,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的知识的“高效”、能力的“高效”。
参考文献:
[1]徐斌艳,吴刚,高文.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李志厚.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3]辛自强.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崔鸿,郑晓蕙.学科教学论系列一新理念生物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丁远毅,崔鸿.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那么, 怎样才能上好实验课?作者以“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为例, 说明如下。
一、实验课学案导学教学
1.制定导学目标———注重实验技能
明确、具体和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起着导学和导思的作用, 是实验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备课时, 由教师根据实验的要求和学生实际, 从认知领域 (包括实验目的、要求、原理、步骤、现象和结论等) 、操作领域 (包括器具的使用、观察和操作技能等) 和情感领域 (包括实验的愿望、兴趣、习惯和理想等) 三方面确定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
本实验的导学目标为:1认识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 明确其与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 (认知领域) ;2学会制作并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操作技能) ;3画出显微镜下的人口腔上皮细胞图 (操作技能) ;4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激发兴趣,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领域) 。其中, 23是核心目标, 是达标教学的主体。
2.前提性诊测———兼顾知能两方面
根据课题的教学目标及实验课特点, 对预备性、基础性和相关性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前提测评, 目的在于诊断学情, 进行差异补救, 为实验铺路搭桥, 使学生进入最佳准备状态。方法是教师根据实验内容按照“应知道的知识”“应具备的技能”两方面出测试题 (教师课前完成) , 由学生在实际操作前作答, 教师根据反馈信息, 对差异进行补救, 扫清实验障碍。
3.展示导学目标
展示导学目标的时间为课堂刚开始, 可以采取将导学目标分解为几个小问题, 以重点目标带动一般目标, 以核心目标带动基础目标的方法, 使学生不仅明确实验任务, 而且带着问题去实验、观察、分析、达标。
如在本实验中可这样展示目标:1人口腔上皮细胞的标本如何取得?如何制作临时装片?2在显微镜下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如何?与植物细胞有何异同?3将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口腔上皮细胞画下来, 相互比较一下结构是否相同?
4.实施导学目标———指导与操作相结合
初中生物对实验的总体要求大致有两个层次:“初步学会”和“学会”。“初步学会”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对照实验要求能进行正确操作, 并得出结果;“学会”是指学生能独立、正确地进行实验, 对实验中出现的差错能识别和纠正。根据这两种要求作者设计了相关的达标模式。
(1) 目标自达
要求学生“学会”的实验一般是学生容易操作, 或者学生过去学过的, 因此可以重点要求学生在独立性、准确性上下功夫, 可采取“目标自达”的方式, 即由教师先指导要点和关键, 交代注意事项, 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和学习目标。
如在本实验中, 在实验操作前, 作者告诉学生正确刮取口腔上皮细胞标本的方法, 并交代使用显微镜时视野光线暗些细胞结构可看得更清楚, 同时指导学生观察细胞结构的顺序是从外到内。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 不规范的动作也由学生自己纠正。
(2) 目标助达
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的实验多是学生初次操作, 有一定的难度, 可采取“目标助达”的方式, 即先由教师演示, 将实验分解成几个步骤, 详细交代每一个步骤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然后师生同步进行。
5.达标测试———强化核心目标
实验结束后, 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及时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达标情况进行测试分析, 方法是将答卷和复述操作过程相结合, 目的是巩固目标, 同时反馈、矫正、补救, 最终达到全体达标的目标。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实验的形成性测试如下。
(1)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以前, 漱口的目的是_________以免影响观察效果。
(2) 制作临时装片时, 将盖玻片的一边从水滴的一侧轻轻放平的目的是________。
(3) 人体细胞和植物细胞在基本结构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人体细胞没有_________。
(4) 人体基本结构的基本单位是 ( )
A.组织B.细胞C.器官D.系统
(5) 为了使视野中的细胞结构更清楚, 应使用 ( )
A.大光圈B.小光圈
(6) 简要回答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并与上次学的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进行比较, 找出异同。
在课后, 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通过实验学会了什么知识, 提高了哪些方面的能力等, 完成实验报告, 深化学习。
二、把反馈矫正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
反馈矫正是学案导学教学中的显著特点, 是实现全面达标的关键。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获得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 对教学活动及时进行调节控制, 使教学反馈和调控补救共同贯穿实验教学的各环节。教师要通过一些高质量、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实质反馈, 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反馈及时给出简洁、精辟、深刻的评价,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飞跃,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实验获得最佳效果。
三、实验效果———实行导学目标的控制, 调动师生积极性
在目标控制下, 教师可以科学地发挥主导作用, 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操作上, 学生可以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完成学习任务。实行目标控制可使大多数学生当堂达标, 学生可随时评估自己的达标情况, 诱发学习动因, 达成目标。实行目标控制, 把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融为一体, 突出了实验课的特点。
总之, 实验是学生学习活动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中, 学生的观察能力, 合作能力, 探究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以及动手操作的技能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如果教师总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去做实验, 总是教师做、学生看, 或是将很多实验攒到一节课做。这样时间倒是省了, 但学生又能记住多少呢?相比而言, 学生实验协调了“学”与“习”的关系, 在实验中让学生体味了生物课的其乐无穷, 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古人云“万事开头难”, 只要初一新生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严谨的实验态度, 相信学生在实验中会个个都表现得非常精彩, 人人都能熟练操作。
教师要坚持用学案导学的模式进行生物实验课的教学, 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 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 帮助初中生尽快地掌握基本的生物实验技能, 为他们学好生物学、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斌.导学案模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生物学教学, 2012 (4) .
【保护生物多样性导学案】推荐阅读: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05-27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式07-17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11-14
生物必修二全套导学案07-22
环境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07-02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总结05-25
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方案07-24
问题导学课堂生物11-10
高三生物免疫调节学案09-22
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