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灭亡的历史典故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南宋灭亡的历史典故(共10篇)

南宋灭亡的历史典故 篇1

1、宦官擅权

根据中国历史可以知道,在唐朝时期,算是宦官擅权最为严重的时期。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甚至于很多有关皇帝、官员、朝政都由宦官所掌控着。

虽然在最开始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控制了宦官的权利,但是后来逐渐的不受控制,在唐朝末期宦官地位更是到达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宦官甚至可以直接数落皇帝,说皇帝的不是。

2、藩镇割据

当时为了让国家的边疆地区更加安全稳定,唐朝在景云年间设置了节度使。最初只针对边疆地区,后来节度使的数量在逐渐的增加,权利也在逐渐的增加。各个藩镇之间不断的进行斗争争夺土地,让唐朝趋向于四分五裂的地步。

3、朋党之争

当时唐朝的中心官员,主要是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家族世代相传的官员子弟,另外一部分则是寒门弟子也就是通过科举被选拔出来的。

这两波人各自因为境遇的原因,组成两大帮派,不断的尔虞我诈,甚至于严重的影响朝堂的安定,让政权不稳定。

南宋灭亡的历史典故 篇2

北宋发明了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是古代火药火器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有《武经总要》《宋史·兵记》《续资治通鉴长编》《金史》等书记载了火药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及使用火药的战争,因此则有种观点称:“南宋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出现火炮、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但笔者在阅读了一些文献并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后,不赞同此观点,因火药火器在初期使用时因技术不成熟而产生了许多缺陷,所以没有被广泛使用,未能引起军事上的巨大变革,但在唐基础上有较大发展。

宋代广泛应用冷兵器御敌,而非火器,且用宋代出现的火器种类多这一事实仅能证明其创新性强、作战武器选择范围大,但不能证明其应用广。

宋建立后对城池和要塞的攻防战极度重视,见《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

兵法曰:“守城之道,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故善守者,敌不知所攻,非独为城高池深、卒强粮足而已,必在乎智虑周密,计谋百变,或彼不来攻而我守,或彼不挑战而我击,或多方以谋彼师,或屡出以疲彼师,或彼求斗而我不出,或彼欲去而惧我袭。若此者,皆古人所以坐而役使敌国之道也。

守城需要隐蔽我军,远观敌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就需要射程远而命中率高的兵器,但“火箭”射程极短,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才勉强达到弓箭的射程,所以火器在守城上作用不大。

据《宋史》所载,太祖在灭南唐(开宝八年,975)及太宗在灭北汉(太平兴国四年,979)的重要军事行动中,未见火药武器之使用。而在太宗三次对契丹人用兵之记录中,亦未出现使用有炸伤力的火药武器的记载。因此推知,在太祖时期出现的火药武器,在太宗时可能尚未被重视。

南宋冷兵器依旧占据半壁江山,其中步兵兵器达到成熟阶段,"十八般兵器"已基本全部出现,且趋于定型。这些兵器在《武经总要》中几乎都有记录,主要包括远射兵器、格斗兵器、防护装具3类。远射兵器一般还是弓、弩。“三弓床弩,前二弓,后一弓,世亦名八牛弩。张时,凡百许人,法皆如双弓弩,箭用木铁羽,世谓之一枪三剑箭。其次者用五七十人,箭则或铁或翎为羽。次三弓并利攻城,故人谓其箭为踏橛箭者,以其射著城上,人可踏而登之也。又有系铁斗于弦上,斗中著常箭数十只,凡一发可中数十人,世谓之斗子箭,亦云寒鸦箭,言矢之纷散如鸦飞也。”

当时南宋统治者不仅在京师设有弓弩院,而且在各地设有军器作坊,集中能工巧匠大量制造性能优良的弓弩,如床弩就发明于宋。据《宋史》兵志记载:

“弓弩院岁造角把弓等凡一千六百五十余万张,诸州岁造黄桦、黑漆弩等凡六百二十余万。”

南宋的城防工事中建有特有的弩台,高与城齐,上建有棚,突出城墙平面之外,每个弩台容弓弩手24人,将1人。不但可以射击正面之敌,而且还可以侧射在城墙平面火力死角内的敌人,大大提高了防御能力。例如1004年的宋辽澶渊之战中,宋军用床弩伏击射死了辽军主将萧达零,最终导致宋辽之间达成和议。

明中期以后,由于火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和鸟铳等先进火器的传入,将弩完全排挤出了战争舞台,但是由于当时火器射击速度过慢,所以并不能完全替代弓箭。

又有人认为“火炮”与现代爆炸性强的加农炮类似,但南宋此”砲“非彼”炮“,宋时“火炮”非火药制成的火器,而是投石器。

后期虽在石头旁加入了火药,但火药只起配合作用,且初期仅起燃烧而不起爆炸作用,炮弹其实还是一个“铁疙瘩”,不会爆炸,只不过使石头的温度变高,所以加不加火药对投石机的威力影响较小,石头仍占主要地位。因此,由火炮的使用推断出火药广泛应用的说法不妥。

这种”火投石“,在北宋末年的城防中已被广泛应用,并积累了不少经验。

凡一炮,百人拽,一人定放,放八十步外,石重二十五斤。亦放火球、火鸡、火枪、撒星石,放及六十步外。二炮守则于团敌马面及瓮城内,一人拽,一人定放。放五十步外,石重二斤。守则设于城内四面,以击城外寇。

南宋初年陈规所著《守城录》中很重视这种重型远射兵器的使用,攻城的一方如果"得用炮之术",就可以很快攻破敌城;而守城的一方如果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大炮,也能够稳固地守住城。“凡守之道,敌来逼城,静默而待,无辄出拒,候其矢石可及,则以术破之。若遇主将自临,度其便利,以强弩丛射,飞石并击,毙之,则军声阻丧,其势必遁。”

陈旭麓说:“每一代人都是在主观、客观的双重限制下观察和体验世界、因此,一代人有一代人看法,一代人有一代人做法。”“火药在宋朝广泛使用”这一说法没有回到宋代历史背景下看问题,没有结合当时的科技水平而草率地得出结论。

南宋的火药制作工序繁杂,用料不好,安全性差;火炮铜铸,造价昂贵,发射频率低(三分钟一发)。

《武经总要》中记载制造火药和应用火炮的方法:

火药法:晋州硫黄十四两,窝黄即倭黄七两,焰硝二斤半,麻茹一两,干漆一两,砒黄一两,定粉一两,竹茹一两,黄丹一两,黄蜡即蜂蜡半两,豆油一分,桐油半两,松脂十四两,浓油疑为石油一分,又以松脂、沥青熬为膏入前合匀,以纸五重裹之,麻缚定,更熔松脂傅之,以炮投发。

毒药烟球法:用硫黄十五两,草乌头五两,硝一斤十四两,巴豆五两,狼毒五两,桐油二两半,小油二两半,炭末五两,沥青二两半,砒霜二两,黄蜡一两,竹茹一两一分,麻茹一两一分,捣合为球以绳贯之长丈二,重半斤,更以故纸十二两半,麻皮十两,沥青二两半,黄蜡二两半,黄丹一两一分,炭末半斤。

右放猛火油,以熟铜为柜,下施四足,上列四卷筒,卷筒上横施一巨筒,皆与柜中相通。横筒首尾大,细尾开小窍,大如黍粒,首为圆口,径寸半。柜傍开一窍,卷筒为口,口有盖,为注油处。横筒内有拶丝杖,杖首缠散麻,厚寸半,前后贯二铜束约定。尾有横拐,拐前贯圆。入则用闲筒口,放时以杓自沙罗中挹油注柜窍中,及三斤许,筒首施火楼注火药于中,使然(发火用烙锥);入拶丝,放于横筒,令人自后抽杖,以力蹙之,油自火楼中出,皆成烈焰。其挹注有碗,有杓;贮油有沙罗;发火有锥;贮火有罐。有钩锥、通锥,以开通筒之壅;有铃以夹火;有烙铁以补漏(通柜筒有罅漏,以蜡油青补之。凡十二物,除锥铃烙铁汁,悉以铜为之)。一法:为一大卷筒,中央贯铜胡卢,下施双足,内有小筒相通(亦皆以筒为之),亦施拶丝杖,其放法准上。凡敌来攻城,在大壕内及傅城上颇众,势不能过,则先用藁为火牛缒城下,于踏空版内放猛火油,中人皆糜烂,水不能灭。若水战,则可烧浮桥、战舰,于上流放之。

刘旭先生《中国火药火器史》一书中也提到:“火炮火毬中硝含48.66%,硫含量11.03%,碳不知多少,松脂和竹茹或含些;毒烟球,硝38.61%,硫19.31%,碳6.44%。几方中含硝低,多杂质,较原始,难以爆燃,低速率,只能高温燃烧。试验中制一墨褐色胶泥,晒干研末用炭火和皮纸火皆难引燃,按武经总要以火锥点之,着火透出光焰,愈猛烈,似烟花般,高温达1300度,热浪灼人,49秒内燃尽,残留粉末太多,浓烟呈灰褐色。且中国铁矿、铜矿的产量虽高,但品质较差,炼出的铁硫磷杂质太多,铁脆则火器极易炸膛,安全性差。明火难引燃在于松脂低熔点而化吸走周围热量,引火物降温,火锥高温瞬间便可引燃,浓烟味刺鼻含大量硫化氢,毒性大于燃烧威力,作用于人之皮肤,上呼吸道,五官,令人窒息,皮肤过敏溃烂。”毒熏鼻则鼻口血出,而死。

《宋史》中有载,当时的大炮部分铜铸,重量大,扛着基本无法行军,一般是到了打仗地点才开始组装、填药,这就大大降低了作战效率。因科技水平限制,”性价比“较弓弩低不少,故广泛应用对作战收益不大。

火炮的危险系数也很高,若操作不好,加之风向原因,可能会烧到自己,让城内起火,”偷鸡不成蚀把米“。从南宋法律中看出,火对城内自己人有巨大的杀伤力及人为操作的不稳定性:凡城中日给百用至于水浆,皆有限量,令民灶为天井,高突防火,仍预下令:凡失火者斩!或城内有火发,只令本防官吏领丁徒赴救,仍急报主将,主将遣左右亲信人促往。凡城中失火,及非常警动,主将命击鼓五通。城上下吏卒,闻鼓不得辄离职掌;民不得奔走街巷。

又有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公元975年,宋军进攻金陵南唐主李煜,南唐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用猛火油纵火攻宋军,由于风向改变,火焰反燃而导致本方军队大败。

火星生命的灭亡 篇3

为什么火星是红色的?

不知自何时开始,人们把火星称之为“红色行星”。每逢火星最接近地球的大冲年代,这个明亮的“红盘子”总会引起人们某种不安的感觉。古代巴比伦人,然后是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并非偶然地把火星与传说中的战神阿列斯或马尔斯联想在一起,而且相信在火星大冲年代往往会发生极为惨烈的战争。说来也怪,这种不祥的预兆有时也有应验:1940年~1941年的火星大冲年代恰巧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初年代相吻合。

言归正题,为什么火星是红色的?这种血红色从何而来?应该说,像血一样的红色是由大量的铁氧化物造成的。铁氧化物使血液呈红色,夹杂着沙土和尘埃的三价铁氧化物覆盖着火星的表面。前苏联和美国的宇宙探测器在火星的荒漠上实现了软着陆,并向地球发回了火星那布满红色铁沙和岩石的平原的彩色图像。火星大气虽然非常稀薄(相当于地球上空30千米的大气密度),但风沙暴异常强烈,因此天文学家有时数月不能观察到这颗星球的表面。

美国的观测站传回了火星土壤和本生岩化学成分信息:那里多半是暗色的深成岩——富含作为硅酸盐类成分之一的铁的低氧化物(约10%)——安山岩和玄武岩,这些岩石被厚厚的深成岩风化物土壤覆盖着。土壤中的硫和铁氧化物含量极高,达到20%。这说明,红色的火星土壤是由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夹杂着含铁质的粘土及硫酸钙、硫酸镁所组成。在地球上,这种类型的土壤随处可见。这种土壤被称为红色风化层,是在气候温暖、水量丰沛并且在大气中的游离氧充足的条件下形成的。

火星上的红色风化层完全有可能也是在类似的条件下形成的。火星之所以是红色的,是因为在其表面上覆盖了一层锈蚀着深成岩的厚厚的“铁锈”。令人惊诧的是,中世纪的炼金术士们早就把火星的天文符号当做铁的象征。

一般来说,“铁锈”——星球表面的氧化层——在太阳系里极为罕见,仅存在于地球和火星上。在其他行星和其众多的巨大卫星上,甚或在那些被认为存在水(冰态)的星球上,深成岩实际上几十亿年来始终保持着不变的样子。

被飓风吹扬的火星红色沙尘是深成岩的部分风化层。地球上现今这类沙尘经常受到在非洲和印度的土路上驾车行驶的司机们的咒骂。地球在上几个地质时期尚处在温室气候下,那时诸如地衣一类的植物像一层红色的壳覆盖在全部大陆的表面。因此,红色砂砾和粘土在所有地质时期的沉积层中都可以发现。地球上的红色泥土总量极大。

红色地壳是生命造就的

地球上的红色风化地壳形成于很久以前,但只能是在大气中出现了游离氧之后。计算表明,地球大气中的全部氧(1200万亿吨)是绿色植物用3700年制造出来的,从地质学角度来说这只不过是一瞬间。然而,如果地球上的植物全部死去的话,游离态氧便会很快与有机物结合成为二氧化碳,或者使岩石中的铁发生氧化从而消失殆尽。火星大气中只有0.1%的氧,然而二氧化碳却占95%,其余的是氩和氮。为了使火星变成“红色行星”,火星上现今的氧含量是远远不够的。由此可见,生成如此大量的“铁锈”不是在现在,而是在遥远的过去。

让我们试着计算一下:火星上为形成现今的红色物质从大气中消耗了多少氧?火星的表面积是地球的28%,为了使整个火星1千米厚的风化层地壳变成红色,要从火星大气中消耗约5000万亿吨游离氧。这使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过去在火星大气中的游离氧并不比地球上少。这意味着,火星上曾存在过生命!

火星上冻结的河流

火星上曾经存在过大量的水,关于这一点从宇宙探测器发回的照片上已得到了证实。那里的河谷宏伟绵长,分支如网,如同著名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很可能现今在火星红色土壤之下还存在着冻结的海洋和湖泊。火星和地球很可能一同度过了几次大冰川期。地球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发生在1.2万年~1.3万年前。我们现在正生活在全球变暖时期。火星照片显示,那里也正在发生着厚达数千米的永冻层解冻现象:河谷斜坡上正在融化的红土出现了大滑坡。因为火星上的气候远比地球的要冷,所以它摆脱最近一次大冰川期所用的时间也要比地球迟缓许多。

由此我们可以说,在水和大气中氧的共同作用下,再加上比现在较为温和的气候,火星渐渐被这样一层厚厚的“铁锈”覆盖起来,如今从相隔几亿千米的地球看起来像一只“红眼睛”。而这颗“红色行星”要产生出“铁锈”来还必须具备另一个条件,那就是,曾经生存过茂盛的植物。

有证据说明火星上存在过这个条件吗?美国人在地球南极冰川中发现了一块由于某次骇人的大爆炸而从火星表面抛出的陨石。这块陨石上保留着与地球原始细菌类似的残迹,它们的年龄大约有30亿年。而南极冰盖是在1600万年前才开始形成的,也就是说,这块火星岩石碎块在未坠落到地球上之前不知在宇宙中游荡了多久。许多专家认为,火星上发生的一系列大爆炸并不很久远——3000万年~3500万年以前。

地球生命的发展历史表明,前寒武纪原始的蓝藻类植物演变成石炭纪大片茂密森林总共用了两亿年。也就是说在火星上,生命由原始细菌(其残迹已印留在那块陨石上)发展到复杂形式(茂密的森林),从时间上说是绰绰有余的。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说火星曾经存在过生命!而现在那里的生命看来实际上已不复存在,因为火星大气中的氧含量已微乎其微。

那么,这颗星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夭折的呢?大概不是因为发生了大冰川期。地球的演化史足以证明,生命最终能巧妙地适应数次冰川期而存活下来。“红色行星”上生命的灭亡很可能是被几颗巨大的小行星多次撞击的结果。火星上含有铁氧化物的红色物质中多半是铁的红色磁性氧化物。这恰好证明发生过剧烈的陨星撞击。

火星和地球上的磁性赤铁矿

通过对火星上红色沙质土壤的分析,人们发现它们具有惊人的特性:具有磁力!而具有同样化学成分的地球上的红色土壤却不具有磁性。这种物理性质的巨大差别,是因为充当地球上红色土壤的“染料”是铁氧化物——掺杂着褐铁矿(铁的氢氧化物)的赤铁矿,而火星上的“染料”却基本上是磁性赤铁矿。磁性赤铁矿是一种具有磁铁矿物质结构的红色磁性铁氧化物。

赤铁矿和褐铁矿在地球上分布很广,而磁性赤铁矿却少有所见,偶尔见到的则是磁铁矿石发生氧化所形成的。磁性赤铁矿是一种性质不稳定的矿石,温度超过220℃便会失去磁性变成赤铁矿。

现代工业可以大规模生产合成磁性赤铁——铁的磁性氧化物,并用来制造诸如录音磁带等产品。录音带上的红褐色是由铁的磁性氧化物微小粉末中的杂质形成的,杂质是在冶炼铁的氢氧化物(诸如褐铁矿石)达到800℃~1000℃时产生的。这种铁的磁性氧化物性质稳定,即便是以后再烧炼也不会失去磁性。

在俄罗斯雅库梯亚境内(西伯利亚东北部)尚未发现分布极广的铁的磁性氧化物矿藏之前,磁性赤铁矿被认为在地球上极少遇到。俄罗斯地质学家们当时正在那里寻找含有金刚石的金伯利岩,但意外地发现了大量与金伯利岩极其相似的异常物质,即富含铁的磁性氧化物。这是一种质量很大的红棕色沙岩,经冶炼后仍有磁性, 与人工合成的磁性赤铁性质相似。问题是,为什么这种沙岩性质上与普通的磁性赤铁矿不同?为什么更像合成的铁的磁性氧化物?为什么它偏偏在雅库梯亚如此之多,而在地球古老沉积层的大量红色物质中或赤道上却没有?这是否说明,过去有某种猛烈无比的能量流烧灼过西伯利亚的东北部?

在西伯利亚巴利卡依河流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巨大陨石坑,从中似乎可以找到答案。巴利卡依陨石坑的直径130千米,在其东南方向还能找到其他因陨星坠落所造成的“伤口”遗迹,“创面”直径也不算小,达几十千米。这场骇人的灾难发生在距今大约3500万年前,两个地质时期的界限——始新世和渐新世可能从此划分。在这两个时期的地质交界处,考古学家找到了生命类型遽变的遗迹。

这个宇宙星际碰撞所迸发出的能量酷烈无比。陨星的直径为8千米~10千米,质量约3万亿吨,速度为20千米/秒~30千米/秒,像子弹击穿一张纸一样穿透大气层。撞击到地球后产生的热能熔化了4000立方千米~5000立方千米因遭撞击而混合在一起的玄武岩、花岗岩和沉积岩。在半径数千千米范围内所有生命全部消亡,河流、湖泊中的水被蒸发掉,地球的表面被宇宙之火燃烧。撞击时,瞬间温度和压力异常强大,现今在巴利卡依河流域陨石坑发现的特殊矿石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些矿石只能产生在“非地球上”的几十万大气压条件之下。这是一种二氧化硅变体——石英和斯蒂晓夫石还有六角形的金刚石变体。巴利卡依陨石坑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刚石产地,但不是像金伯利岩那样的立方体,而是六角形的平面体。遗憾的是,这些晶体的品质低下,连应用到机械上都没有价值。极其猛烈的烧灼还造成了另外一个结果,翻到地表的红色褐铁矿石被烧灼后,铁的氢氧化物转变成了红色的铁的磁性氧化物——性质稳定的磁性赤铁矿石。

在雅库梯亚发现的大量红色的铁的磁性氧化物是开启火星红色地壳磁性之谜的一把钥匙。那个星球上比巴利卡依陨石坑还大的陨石坑有几百个,较小的就无法计数了。

火星曾经饱受陨星的轰击,其中很多陨石坑都很年轻,火星的表面积大约是地球的1/4,经过如此猛烈的灼烧之后,风化的含铁地壳发生了磁化现象。火星土壤中磁性赤铁矿石含量达到5%~8%。现在这颗星球上的稀薄大气层可能也是由于陨星的撞击造成的:气体在极高的温度下变成了气溶胶流体并被永远地抛离到宇宙中去了。现今火星大气中的氧是残留物——原有的氧全孕育成后来被陨星毁灭的生命,而其本身的大部分又被陨星赶到了宇宙中。

火星的第三颗卫星

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陨星凶猛地轰击这颗“红色行星”?仅仅是因为它比其他行星更靠近“陨星带”吗?(“陨星带”是在这一轨道上可能存在过的神秘的法艾东星的碎块)。天文学家们认为,火卫一和火卫二曾被陨星带中某星球的引力场攫获。

火卫一沿着距离火星表面仅有5920千米的轨道围绕这颗星球转动,在火星一昼夜期间(24小时37分)绕行三周。通过某些计算表明,火卫一几乎紧贴着所谓“陨星丛林”的边缘,也就是说接近到引力可以将这颗卫星撕成碎片的危险距离。火卫一的形状像一只马铃薯,它长27千米 ,宽19千米。这只巨大的“马铃薯”解体后的碎块陨落到火星上形成骇人的轰击,频频灼烧火星的表面。火星上的残留大气当然也一次次被击出,形成炙热的胶体飞向宇宙中去了。

历史金与南宋的对峙知识点提纲 篇4

女真族的崛起

女真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辽与女真关系:辽宋时期,女真受辽的控制和压迫。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后,实力增强,12世纪初,阿骨打起兵把辽打的节节败退。

※ 女真政权建立:11, 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 大金, 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金的发展:金太祖 模仿中原王朝制度, 改革女真部落军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迅速发展壮大。

金灭辽及北宋

※ 金灭辽:北宋和金订立盟约,相约夹击辽,北宋失利, 1125年金灭辽。

※ 金灭北宋:由于金和北宋联合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 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妥协求和。 1127年金灭北宋。

南宋的偏安

※ 南宋建立:1127年, 赵构(宋高宗)登上皇位,定都 临安,史称 南宋。

※ 岳飞收复失地:南宋初年,金军南下,岳飞率军北伐,收复许多失地。岳家军在 郾城大战中打败金军,有望收复中原。

岳飞被杀原因: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势力强大,危及他们的统治,向金求和,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 宋金对峙形成:宋金和议, 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为界,宋金对峙形成。

金迁都:金迁都 燕京(今北京),改名 中都。

※ 南宋偏安: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提高历史成绩的技巧有哪些

熟读课本。初一历史对课本已有知识的把握程度的考察非常重视。所以,要与针锋相对,课本是法宝。方法是一遍遍地看。抓住书本框架,背熟目录和小标题。因为每一本历史书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律编排的。我们接受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知识的整体,背熟目录才能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奠定基础。考场答题时,才能做到大跨度和宏观概括,尽量避免因遗漏观点而失分。

注重整理笔记,抄录书里。很多同学没有单独的历史笔记本,而是把笔记抄到书里,方便和课本知识紧密联系。有的同学还会把几本参考资料的延伸知识或者精辟见解都抄录在书中,翻阅课本时也会一起复习。这样在考试中你的历史语言表达会更加完善和专业,涉略面和跨度也更广,进而得分更高。

分专题总结。这个在第二轮复习中老师也会有所概括,但是自己如能总结效果最好。比如世界之最,中共会议之类的。这样不仅可以让读书看书更加有趣,还可以提高初一历史归纳总结能力。

尧舜禹的禅让制知识点

1.背景: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2.禅让制:禅让制下的部落联盟首领为尧舜禹。

(1)方式:通过推举的办法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基本原则:选贤与能。

3.尧舜禹的事迹

(1)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继承人。

(2)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3)大禹治水

①背景: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但没有成功。

蜀国怎么灭亡的 篇5

蜀汉政权后期由于地方偏于西垂相对闭塞,初期蜀汉政权建国时候的人才到后期又逐步的凋零了,出现了严重缺乏人才的局面。所以也就出现了后人常说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样的成语。而曹魏政权地处中原地区地大物博,人才是一代之后一代不断的涌现,所以到了三国的后期,无论是在人才的质量还是数量上,曹魏政权都要远远的超过了蜀汉政权。诸葛亮用人和曹操的区别在于,诸葛亮很注重人才的品德,甚至于重德要超过重才,所以诸葛亮提拔的人才在政治上几乎都是很清廉的,贪污腐化的十分少,但这些人才很少是一流的大人才。另外蜀汉政权中类似魏延、李严和廖立这样被杀和被废的人才也不在少数啊。其实大家都明白曹操麾下的著名谋士郭嘉的生活作风就不是很好,以前被朝臣陈群所检举,但曹操就是不拘一格的提拔和重用他,同时他也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诸葛亮和刘备都是很重用荆州入川的旧部和一些外来的人才,比如诸葛亮去世之后掌权的蒋琬、费t都是荆州的旧部,而姜维则是凉州人氏。没有很好的开发和培养益州本土的人才,这不仅仅造成蜀汉政权后期人才的匮乏,而且还造成了蜀汉政权内部很深的矛盾,这成为了蜀国怎样灭亡的重要因素。

秦朝灭亡的原因 篇6

鱼烂自内,像秦朝这样空前强盛的帝国王朝的覆灭,其自身种种反人性不合理的制度、残暴愚蠢骄奢淫逸的帝王、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将相,当然是主要原因。这一方面,《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等篇已经有详细的描述。胡亥的愚蠢暗弱、贪图享乐,朝廷的苛捐重税、严刑峻法、徭役无穷,赵高的一手遮天、指鹿为马、肆意杀戮异己,李斯的“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都交代得十分清楚,不必赘述。

其实就是一向以“受害者”形象出此刻史书中的一些人物,也并非毫无职责。

秦始皇长子、正在边疆监军的扶苏,接到赵高伪造的秦始皇命令他和蒙恬引咎自杀的诏书,第一反应是哭泣,之后便是“入内舍,欲自杀”。将军蒙恬提醒他,其中可能有诈,劝他复核后再自杀不迟。扶苏竟对他说:“父亲赐我自尽,我还复核什么!”说完就自杀了。赵高口中“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的公子扶苏,原先但是是一个脑残的孝子。

蒙恬的才能、功劳、谋略、声望等,李斯承认,皆远在自我之上。当时蒙恬麾下,有三十万精锐将士,他也曾怀疑诏书有诈。但是,他竟然没有任何办法,抵抗一下赵高操控的朝廷的命令,而只能束手就擒。由着赵高派出的使者将其交付有关官吏,“系于阳周”,不久便遭杀害。这样的大将军,银样J枪头而已。

还有群臣,在赵高杀戮大臣蒙毅等,于咸阳一次处死十二位公子,于杜地将十位公主残忍分尸的时候,为了自保,没有人胆敢站出来反对。相对而言,公子高算是比较勇敢的,他逃跑害怕遭族灭,于是上书请求允许其自杀后做始皇帝的陪葬,葬在骊山脚下。真正起来反对残暴秦廷的,是“戍卒”、“楚人”等底层民众和项羽等没落贵族。

…………

我以为,秦朝灭亡,有着一条长长的原因链。

但是,古往今来的论说者,无论是哀其速亡的,还是恨其残暴的,扮演的都是“旁观者”与“批评家”的主角。梁启超将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稍加改造而成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问世虽晚,但道理就应早就有人认识到了的。但是,它却被人们群众遗忘了,大家都忙着谴责,批判,而忘了反思,自省。照《三国演义》里争天下的枭雄们的说法,“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有识之士也不就应只做历史的“旁观者”和“批评家”。

杜牧《阿房宫赋》结尾几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揣测杜氏本意,大约是告诫为政者。其实,按照“匹夫有责”的理论,“屁民”也是不能置身兴亡事外的。

与《灭亡》有关的三个人 篇7

《灭亡》的第8章是“一个爱情的故事”。故事来自巴金在法国的朋友桂丹华。桂丹华是1926年初, 进入法国国立都鲁斯大学法学院的。在法期间, 他与旅法安徽同乡詹剑峰相识。通过詹剑峰, 结识了李尧棠 (巴金本名) 。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李尧棠到拉封丹中学时, 桂丹华虽然离开了拉封丹中学, 但他们书信往来不断。尧棠就是根据桂丹华给他们信中诉说的与一个法国少女恋爱的故事, 写出这一章的。小说中把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运用到“袁润身”这个人物身上。小说中的袁润身是个“穿漂亮西装口衔香烟”的大学教授, 长着一副细小的近视眼, 戴着一副镶黑边的圆眼镜, “向右分开的、梳得极其光滑的头发, 盖着那涂满雪花膏的、白中透黄的圆圆脸。微厚的嘴唇上有一撮日本式的胡子。”袁润身在小说中是个令人讨厌的、丑恶的人物, 而桂丹华却是个善良的人。小说完成后, 尧棠总感到有些过意不去。希望今后能纠正这个美丽的错误, 为桂丹华那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重新写一篇作品。后来他实现了自己愿望。1928年12月, 尧棠回国后不久, 就根据桂丹华的爱情故事创作了一篇名为《初恋》的短篇小说。

桂丹华1901年出生于安徽桐城。12岁时, 毕业于桐城县立第五高等小学。1921年7月在安庆六邑中学毕业后, 考入北京私立平民大学预科, 两年后进入该校经济系读书。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 他像大多数梦想留洋的青年一样, 怀着求知、求学、求新的赶海弄潮心理, 1924年10月去苏联留学, 先在莫斯科马列学院学习俄文, 辗转到1925年底, 从莫斯科坐火车经柏林到达法国。在法国与巴金相识。

桂丹华是1931年5月回国的。回国后, 他定居在安徽的安庆, 任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 讲授国际法、比较宪法等课程。后应邀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安徽省督学。在此期间, 他出版了《怎样推进各种社会运动》一书。抗日战争爆发后, 桂丹华临危受命, 担任安徽省立第四临时中学校长。1940年10月, 因病辞职赴重庆就医。1942年进入国立政治大学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 桂丹华又兼任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 1948年任该校的训导处长。

解放后,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桂丹华的命运多舛, 人生之路是坎坷艰辛的。1951年, 他到安庆师范任教, 教授国文, 并给教师们讲授俄语。这一年的5月份, 他因历史问题被捕, 羁押在安庆地区公安处、市公安局, 交代所谓的“历史问题”。羁押长达一年零两个月, 讲清“问题”后, 未做任何处分, 由安徽省公安厅释放, 并发给《无罪释放证书》。从此, 桂丹华成为一位无党派人士, 后来还担任了安庆市的政协委员。1958年10月4日病逝于南京。

李尧棠是由他的朋友詹剑峰介绍到法国小城沙多-吉里的。他进入拉封丹中学时, 詹剑峰已经在那个学校。尧棠住在大饭厅的楼上, 詹剑峰就住在他的紧隔壁。詹剑峰虽然学的是哲学, 对文学也饶有兴趣。詹剑峰是尧棠的第一本小说的第一个读者。他很欣赏尧棠的写作才能, 对他的小说讲了不少鼓励的话, 增强了尧棠从事写作的信心。

尧棠的第一部小说完成后, 他原来准备自费印出来。让成都的大哥尧枚和在北平燕京大学读书的三哥尧林看看, 并打算送一些熟朋友。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在刊物上公开发表。他把书名称作《灭亡》, 但却为作者的署名陷于苦苦的思索中。一时想不出用什么笔名。正在这个时候, 忽然听说他们一起留学的同学巴恩波在项热投江自尽了, 尧棠感到万分震惊, 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死, 他感到痛苦, 为了纪念与这个同学的友谊, 他就决定把同学巴恩波的姓字“巴”用作自己的笔名的首字, 只是还缺个字。恰好这时詹剑峰从外面进来, 他见尧棠正为自己的笔名苦苦思索着。在听完了他的解说后, 詹剑峰无意中一眼看到桌上放着的英译本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 就笑着建议用那个“金”字, 尧棠欣然接受了, 就在“巴”字后面加了个“金”字。这就是“巴金”笔名的由来。

这位与世界文坛巨擘巴金有些密切关系的詹剑峰, 1902年10月17日出生于婺源县。他长巴金两岁, 自幼酷爱读书, 一生读书、教书、著书, 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少年时曾在家乡读私塾, 12岁就读完《左传》、《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典籍, 并能作诗词歌赋。16岁参加全县举人秀才会考, 获得第一名。青年时期先后就读于上海中学、中国公学中学部、西北法政大学。1926年, 24岁的詹剑峰赴法留学。次年, 进入巴黎大学主攻西方哲学。

在法国学习期间, 詹剑峰结识了巴金, 并与之成为好友。詹剑峰在国外学习6年后, 于1932年回国。回国后, 曾在家乡创办培元小学并任校长, 后在徽州中学任教员兼总务主任。1933~1938年在省立安徽大学任教授。1940年前往苏皖临时政治学院任教授。1941~1943年在暨南大学任教授。1944~1947年在江苏学院任教授兼教务主任。1947~1949年在国立安徽大学任教授。从1952年起, 在华中师范学院 (现华中师范大学) 致力于中国哲学史和逻辑学的教学和研究。由于他学术上的成就, 还担任了中国逻辑史学会顾问, 中国逻辑学会理事等社会职务。并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二、三、四届湖北省人大代表, 第三、四、五届武汉市政协常委。他出版了《宇宙论史的哲学》 (希腊史与哲学) 、《墨家的形式逻辑》、《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墨子的科学与哲学》等十多部著作。

詹剑峰与巴金保持着终生的友谊。1979年巴金重访沙多-吉里城后, 他还写信给巴金问他:“不知玛伦河桥头卖花小铺是否还在?你还去买了一束鲜花?”他对那座美丽的古城有着同样深的感情。可惜, 他没有机会再访那个留有他青春足迹的地方了。更为遗憾的是, 他写信的第三年, 即1982年, 他先巴金而去了, 到另一个世界去等待巴金了。也许他们会在另一个世界里携手, 再漫步在玛伦河畔, 然后走进那家买花的小铺, 向那位名叫曼丽的金发小姑娘买一束鲜花。

为了纪念他的同学巴恩波和他们之间的友谊, 巴金把自己的笔名的首字定为巴。巴恩波也因为与伟大的文化巨人的这层关系而被记入史册。但对巴恩波这个人, 除了知道他是巴金留学法国时的同学, 后来投江自尽外, 关于其它, 世人知之甚少。

从巴金的著作中我们仅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在巴金创作的第一部散文集《海行杂记·船上的友伴中, 巴金写道:“在上海上船的除了我和卫外, 还有四个。两个是北平中法大学的学生, 一个姓范是研究文学的, 一个姓巴的学数学, 还有一个姓杨的, 刚在保定育德中学毕业。……”, 这里提到的“姓巴的”, 虽然没有给出名字, 但我们可以肯定他就是巴恩波。这是巴金第一次提到巴恩波, 也是他们首次相识。等到了马赛, 他们又一起逛公园, 吃饭, “饭后茶房把桌子收拾干净, 我们又坐下来闲谈。这三十几天的旅伴, 明天早晨就要分散了。这是最后的一次聚会, 大家有点依依不舍, 便相互把姓名和通讯处抄下来, 珍重地藏起。”在经过短暂而又漫长的三十几天的海上旅途后, 他们就分手了。

1927年夏天, 巴金从巴黎迁至其东约100公里的小城沙多-吉里, 并进入拉封丹中学。同学中就有巴恩波。但与巴恩波处的时间并不长, 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 “有一个姓巴的北方同学跟我相处不到一个月, 就到巴黎去了。第二年听说他在项热投水自杀。”以上就是巴金与巴恩波交往的大致脉络。令人感动的是, 1979年巴金访问巴黎, 重返拉封丹中学, 他特意去寻找当年同学们留下的影子。竟然找到了巴恩波, 他在《沙多-吉里》一文中写道, “连拉封丹中学的外国学生的登记名册也不全了, 我只找到一个熟悉的人, ‘巴恩波’……”。在过了50多年后仍然记得这位朋友, 说明巴金是一个多么注重感情的人。

因为巴恩波死的较早, 而且又是死于异国他乡, 所以对他的身世了解得很少。后来有人根据巴金所说“还有一个姓杨的, 刚在保定育德中学毕业。”查找保定育德中学校史资料, 意外地发现了巴恩波的名字, 原来他也是保定育德中学的, 是第二十六班的学生, 1920年入学, 1924年6月毕业, 毕业后上了北平中法大学。通讯地址为, 京南庞各庄镇明盛戚布店转新房庄。按图索骥, 最后得到如下的有关巴恩波相关材料。

罗马帝国是怎么灭亡的? 篇8

罗马不但有“妓女节”,还有“同性恋节日”,同性恋被当做一种婚姻形式受到保护。淫荡的民风导致古罗马人的生育率下降:

1.由于奴隶从事生产,自由民基本脱离体力劳动,享受奴隶的劳动成果。生孩子没有利益,生孩子的付出与个人利益脱钩,冲击和破坏了以生殖为首要目的的性观念。

2.女奴大量涌入和公共娼妓制的兴盛,直接冲击和破坏了“一夫一妻制”婚姻。无效性生活(不生育孩子的性生活)增加,有效性生活(夫妻之间的性生活)减少。

3.由于罗马后期同性恋和嫖妓成风,贪图享受,回避家庭责任,不生不育。罗马帝国时期的人已经掌握了避孕术,如药剂、栓剂和阴道塞。

4.性病引起不育不孕。

5.洗热水澡过度也影响到男性精子的生成和活力。

6.古罗马人从送水的铅管、杯子、烹调用的坩埚、女性化妆品的白铅及酒中吸收微量的铅,久而久之导致了慢性铅中毒症,造成了男子不育和女子不孕。

历史学家杜兰(1885~1981年)说,娼妓在古罗马是如此地普遍,以致某些时候政客的选举必须透过“妓院老板行会”来收集选票。他说:“奸淫普遍猖狂到一个程度,导致性行为若非是为了政治上的目的,根本就引起不了大众的注意。而实际上每个小康家庭的女人都至少有过一次离婚的记录”;“娼妓猖獗,同性恋者因与希腊人及亚洲人接触而受到更大的鼓舞。许多有钱人为求得一名男性的欢心而不惜付出高价,加图抱怨说一名漂亮的男孩远比一座农场的价值还高”“罗马人就像希腊人一样,始终十分纵容男人去嫖妓,认为这些职业是合法并且是有限制的……老塞尼加认为罗马女人中充斥着奸淫的行为。”

由于生育率的下降,造成上层自由民人数不断减少。据记载,古罗马特洛伊贵族35名结了婚的王爷,半数以上没有生育;有的王妃虽然有喜,活着生下的只是几个低能儿,皇室几乎没有嫡生的子女。

北匈奴被中国打败后,逃往欧洲,一路攻击沿途的日耳曼人蛮族(包括西哥特人),日耳曼人蜂拥逃向西方,以期在罗马帝国境内寻求庇护。定居于罗马帝国内部和周围的日耳曼人生育率很高,人口众多,作为罗马帝国的雇佣军,逐步取得了军队的支配权,变成罗马人不可扼制的力量。

公元408年,哥特人在阿拉里克带领下占领了罗马的港口,控制了罗马的粮食来源。公元410年,阿拉里克决定打进罗马城,3天3夜的洗劫,使巍峨的殿宇、壮丽的宫殿化为一片焦土,罗马皇帝成为蛮族的傀儡。476年,西罗马帝国彻底崩溃。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西罗马帝国灭亡是欧洲文明的倒退。正如帝国灭亡后在基督教的一次会议上有人叹息:“雄伟的建筑物被捣毁,珍贵的典籍被付之一炬,繁荣的城市被废弃,纤弱高贵的妇人成为野兽手中的玩物”。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这段长达1000年的历史被称为“中世纪”。

死神的灭亡续写 篇9

自从死神灭亡后,地狱里开始选拔另一位死神。过了几天, 新的死神选出来了,他就是“吸血鬼”。

我听到这个消系后,我立刻从时间隧道里飞到地狱去。飞到地狱后,我看见有一个怪物,我立刻拿起神龙剑向那个怪物冲去。那个怪物看见我就立刻向我低头说:“我投降,我知道吸血鬼。”我听到后,说:“快说,要不然的`话……”“”吸……吸血鬼在南边的屋子里,如果不在的话就用我给你的喇叭来吹,我就会过来。”怪物急急忙忙地说。我听到这句话后放心多了

我急急忙忙地向南边的屋子跑去。过了几天,我到南边的屋子了,可是我一个人也看不见, 这时,我想到了,我可以叫那个怪物帮忙,我立刻吹起了喇叭,忽然,一阵风飞过来,原来是那个怪物冲过来。我问:“吸血鬼在那儿?” 怪物说:“刚刚走了。”我立刻追过去。过了一会儿,我看见吸血鬼了, 我立刻冲过去和吸血鬼战斗。我和吸血鬼战斗了三天三夜,最后我打败了吸血鬼了。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教案示例之一 篇10

教案示例之一

贵州省教育科研所副研究员 戴冠

(一)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有:天宝危机、安史之乱、藩镇割锯、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

要求学生认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同学们曾学习过《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开元盛世”是指哪个皇帝统治时期的史事?开元年间是从哪年到哪年?“开元盛世”的含义是什么?

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指713年到741年的这段时间。“开元盛世”指开元年间,唐朝在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2.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一、天宝危机(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天宝危机”这一子目的小字,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天宝危机”产生的原因。

课文P38“唐玄宗与杨贵妃终日饮酒作乐。„„”“贵妃的三个姐妹每年从玄宗那里得到的脂粉钱,就有上百万。”这些内容说明了什么?(“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对的,这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诗句。《唐玄宗后期骄奢淫逸,宠爱杨贵妃,重赏其家族,不理政事。)说得很好。接着课文又写道:“那时候,唐玄宗重用的大臣,已不再是贤能之辈,而是一郡巧于献媚,善于逢迎的小人。李林甫达到独揽朝政的目的。”李林甫死后,杨国忠继任宰相。“贵妃的堂兄杨国忠,身兼40多个职务,权倾天下。”这些内容又说明了什么?(玄宗昏聩,奸相当道,把持朝政,结党营私,妒贤嫉能,排挤忠良,朝政腐败。)也说得很好。

同学们从生动的史事中,概括出了天宝危机的原因。我们把他板书下来:天宝(742—756)年间,玄宗骄奢,宠爱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相,朝政腐败。因此,预伏着“危机”。

历代王朝,无论“盛世”或“危机”的出现,有多种原因。然而,其中至少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联系着在位皇帝的所作所为。“开元盛世”和“天宝危机”,同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同一个皇帝前后期的所作所为判若两人,不能不对“盛世”和“危机”的出现产生重要的影响。挂出《唐玄宗前、后期行为对比表》:

有一句成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唐太宗也曾说过:“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是唐朝由“盛世”跌入“危机”的一条重要的历史教训!

二、安史之乱(板书)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对安史之乱的描写。这动地而来的鼙鼓宛如一股龙卷风,惊破了皇家的清歌妙舞。安史之乱的爆发决非偶然,它有必然的原因。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板书)

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戌边。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到公元710年,睿宗开始设置节度使。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虽然一般还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安禄山是胡人,原来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宠爱的杨贵妃,甚至于甘当杨贵妃的干儿子。还无耻地对唐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颗忠心。”取得唐玄宗对他的极度的信赖,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先任平卢节度使,后来兼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他有近20万军队,成为“兵雄天下”割据一方的势力。

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析可知,一场节度使企图夺取中央政权的叛乱已是不可避免的。

2.安史之乱的经过(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P39“安史之乱”一目。然后教师挂出“安史之乱”放大地图。

提问:安史之乱是以何人为叛乱首领在何时何地起兵?(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

请一位同学手持教鞭指着《安史之乱》放大地图,边指图边回答:叛军的主攻路线是哪条,当时玄宗的情况如何?叛军南下洛阳、潼关,长安一片混乱,玄宗携杨贵妃等想向西逃往蜀地。叛军攻下长安。玄宗行至距长安不远的马嵬驿,随行将士们杀死了杨国忠,又逼唐玄宗缢死杨贵妃。玄宗逃往蜀中。P40《玄宗逃往蜀地》就是他们逃难的情景。

为什么说杨国忠罪有应得?杨贵妃被缢也不过分?真正造成天宝危机的罪魁祸首是谁?杨国忠身兼40多职。在经济上,他搜刮百姓,聚敛财富;在政治上,他排斥异己,专横跋扈,还不惜让几十万人惨死疆场。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奸相。杨贵妃至少是助长了玄宗的荒淫误国,也应受到惩罚。但是宠信杨氏兄妹,放纵他们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应是唐玄宗。

叛军对待人民的态度是怎样的?唐朝军民是如何反击叛军的?(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唐朝军民进行了激烈的抗击。常山太守颜杲卿率军攻占了井陉关,河北各郡纷纷响应,重新归附唐朝。后来颜杲卿在常山战败被俘,他在叛军面前,正气凛然,至死骂不绝口)。

叛军内部矛盾重重有哪些表现?(叛军内部为了争权夺利,相互杀戮。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事隔一年,其子安庆绪杀安禄山即位。史思明是安禄山亲信。突厥族人。安史之乱中被安任为范阳节度使。对安庆绪杀父不服,降唐。不久又起兵反唐,759年正月杀死安庆绪,在范阳称大燕皇帝。761年在洛阳又被儿子史朝义杀死。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史朝义之流都是一些见利忘义的野心家,暴虐百姓的刽子手。这就注定了他们的‘乱’必败无疑。)

叛军是怎样失败的呢?(唐朝派兵平叛。玄宗入蜀,太子在灵武即位,他就是唐肃宗。肃宗任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平叛,又借回纥兵帮助,收复了长安、洛阳。后来,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直到763年,唐朝才打败叛军。这场持续八年(755—763)的战争—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3.安史之乱的性质和影响(板书)

安史之乱,是一场地方节度使发动的对中央政权的叛乱,它对人民来说是一场大灾难。安史叛乱集团代表分裂割据的势力。这就是安史之乱的性质。

安史之乱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使北方生产遭受摧残,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长安城内曾是一片火海,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周围几百里变成一片废墟。二是导致了藩镇割据(下面要讲到)的局面。总之,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朝便一蹶不振了。

三、藩镇割据(板书)

同学们知道,玄宗时,边境共设10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

挂出《藩镇的割据性》表。

藩镇割据性

请同学们看《藩镇的割据性》表。

藩镇在政治上表现为第“1”、“4”两点,即自行委派官吏和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将;在经济上表现为第“2”点,不向中央交赋税;在军事上表现为第“3”点,军队不听中央调动。这样的藩镇实际上处于独立地位,是各自为政的割据王国。同学们看课本P41《节度使出行图》,它说明了什么?(节度使出行,气盛势大,显示其威镇一方,割据称雄。)藩镇割据的局面,不仅在北方出现,而且遍及全国很多地区,甚至都城长安附近都成了藩镇的地盘。这好比是一个患有四肢肿大症的病人,大脑几乎失去了对四肢的支配能力。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四、宦官专权(板书)

唐玄宗后期,宦官高力士受宠,四方奏章都要先经过高力士审阅。政事一般由高力士处理,大事才送皇帝裁决。

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在位,宦官李辅国开始掌握禁军。

后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国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由宦官把持。

宦官专权加深了唐后期政治的黑暗,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五、“黄王起兵,本为百姓”—唐末农民战争

1.原因(板书)

请同学们看课文第42页的小字:“唐僖宗不理朝政„„就命人毒打报灾的人。”同学看完后教师补充指出,灾荒年月照旧催收租税,百姓苦不堪言。唐诗《山中寡妇》对此有过描述,它的大意是:丈夫当兵战死,她只能守在茅屋里,身穿麻布衣,鬓发枯黄。养蚕的桑林已经残尽,田地已经荒芜还要交丝交粮。吃的是野菜、树根汤,烧的是带叶的枝条。即使躲到深山无人处,也难逃脱赋税和徭役。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唐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唐后期,统治者腐朽贪婪,土地兼并严重,天灾税重,战火连绵,农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

2.经过(板书)

边指课本P42《黄巢起义流动作战图》(放大)边讲:

(1)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在山东,河南爆发。

(2)转战大半个中国(讲时突出流动性),进入长安,国号大齐。挂出P43《黄巢》放大图。请同学们阅读本面小字:“黄巢是山东冤句人„„‘甲第朱门无一半’”。黄巢不愧是一位农民起义的英雄。

(3)起义军没有乘胜追歼唐军,唐僖宗反扑,起义军撤出长安。

(4)884年,黄巢在泰山附近兵败自杀。

3.特点(板书)

流动作战。(板书)

4.影响(板书)

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统治。907年唐朝灭亡。

4.巩固小结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挂出《安史之乱图示》,教师边指图讲边归纳小结: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唐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特点和作用。挂出下列《唐末农民战争表》,请一位同学根据表格复述。

唐末农民战争表

【南宋灭亡的历史典故】推荐阅读:

参观南宋官窑博物馆二年级日记07-04

上一篇: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个人感悟下一篇:那一刻600字初一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