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化学说课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鲁科版高中化学说课(精选7篇)

鲁科版高中化学说课 篇1

主要内容:主要讲述了化学键的定义以及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以及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木炭燃烧,水通电分解”的图片,同时提出问题“物质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那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呢?”学生自由讨论,通过自由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授环节。

在新手环节,我我首先请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请学生回答什么是化学键并板书。然后向学生演示交流探讨中的实验,并提出问题“为什么需要通电?”提示学生用化学键进行解释,然后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反应的动画,是抽象知识形象化,接着请学生完成交流研讨中的表格,继而引出物质变化的实质:就化学键的断裂,新化学键的形成并板书。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那我们曾经学过的化合物中的化学键是不是都是一样的呢?”引入本节的下一知识点,化学键类型。然后向学生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试验”,就势把交流与研讨中的问题提出,学生思考,分小组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由于氢和氯都是非金属元素,都有得电子的趋势,最终谁也不能把对方的电子完全得到,而是氯原子和氢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组成共用电子对,从而使两者的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结构并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出共价键的定义同时板书。然后再向学生展示“钠在氯气中燃烧试验”并思考交流研讨中的问题,利用共价键的知识完成知识的迁移,我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由于钠是金属元素很容易失电子,氯是非金属元素很容易得电子,当钠原子和氯原子靠近时,钠原子就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形成钠阳离子,氯原子最外层得到钠的一个电子形成氯阴离子(两者最外层均达到稳定结构),阴、阳离子靠静电作用形成化学键—离子键,构成氯化钠,导出离子键的定义。

然后请学生思考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重现整个教学过程。这样便完成了我的新授环节。课堂小结的时候

布置作业:38页第二题。

二章一节二课时:化学键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主要内容:探讨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以及变化的实质。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了解化学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新课,稳固导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反应过程中能量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呢?”学生自由讨论,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授环节。在新授环节,我首先请学生完成活动探究中的实验,请学生自己感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得出结论:每一个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同时提出问题: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这一疑问,阅读并思考交流研讨中的问题,请学生自由讨论并且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能量变化的实质是旧键断裂吸热,新键形成放热。并板书:

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能量会不会在反应过程中有所损耗或消失?带着这一疑问请学生阅读37页中的第二段,了解化学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然后请学生完成迁移与应用中的问题。这样便完成了我的新授环节 课堂小结的时候: 布置作业,38页3,4

第二节第一课时:化学反应的快慢

主要内容:主要探讨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以及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知道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对速率的影响,初步了解如何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新课,请学生阅读联想质疑,请学生自由讨论,通过自由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的新授环节。

在新授环节,首先请学生自行设计活动探究部分的实验方案,请学生代表反馈,我将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补充,最终和学生一起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接下来请学生动手完成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我将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反应的快慢,应该如何表示?完成实验以后学生认真思考,并交流,请学生代表发言,导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板书,接着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验,你发现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那些?是如何影响的?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请学生代表回答,我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化学反应速率是由物质本身决定的,但是通过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升高温度,增加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并板书,然后请学生阅读42页第二段,了解催化剂的工业应用。然后向学生提出质疑:对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吗?如何理解?,学生自由讨论,并引导学生把压强与浓度建立联系。最终学生得出结论:增大压强,加快反应速率。到这来我便完成了我的新授环节。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45页第一题 板书设计

第二节第二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

主要内容:主要探讨了化学平衡及其化学平衡的移动。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过程:

温故导入,首先请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两个方程式,二氧化硫和氧气反应,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反应,并利用多媒体呈现,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一个用可逆号一个用等号?”学生自由讨论,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导入新授环节。在新授环节,我将向学生展示二氧化硫和氧气反应的动画,通过观察可以导出可逆反应的定义板书,然后请学生思考“氧气和氢气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加深学生对可逆反应概念的理解。

然后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在饱和食盐水中加入氯化钠的的视频,通过溶解结晶平衡,启发学生思考“在可逆反应中是否也会出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阅读44页第三段,得出化学平衡的概念,并总结化学平衡的特点,同时教师板书。

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对可逆反应来说,能否通过改变条件来调控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带着这一问题,我将向学生展示观察思考中的实验,请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请学生代表发言,我和学生一起总结:温度降低,原有的平衡状态被破坏,颜色变浅,二氧化碳浓度减小,平衡向四氧化二氮的方向移动直至达到新的平衡;温度升高,原有平衡破坏,二氧化氮浓度增大,反应向二氧化氮的方向移动直至到达新的平衡,并得出结论,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同时导出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并板书。并向学生补充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这样便完成了我的新授环节。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46页,2,3,4 板书设计

第三节第一课时: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主要内容: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和尾气处理办法。知识与技能目标: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和尾气处理办法,了解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的一般思路。教学过程:

温故导入,请学生思考学习过的氧气和氢气,二氧化碳和氨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一种新物质是如何使用化学反应制备出来的呢?”,通过讨论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入新授环节。在新授环节,我首先向学生讲述平常使用的漂白剂中含有氯元素,是通过氯气与其他物质反应制得,然后提出问题“那么氯气是怎样制备的呢”,这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首先请学生回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然后阅读48页活动探究部分,阅读完成后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室和工业制备氯气的反应原理,确定了原理和试剂,还需要选择合适的仪器装置,并板书。接下来向学生展示几种发生装置,请学生选择,并指出各种装置适合制备的气体;然后提出问题“发生装置中出来的气体是否是纯净的?应该怎么处理?”同时展示常用的净化装置,并请学生选择,然后提出问题“多余的气体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吗?你打算怎么处理?”学生思考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最终我和学生一起得出方案。接下来请学生根据对这一反应装置的分析,分小组讨论,并设计,等学生完成以后,我将请各小组推荐好的作品,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并提出问题“实验步骤如何?” 然后根据实验方案,教师演示实验,请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48页中的实验记录。接下来请学生回忆“氯气制备的探究过程”,并结合活动探究中的第三个问题,体会物质制备的一般思路: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反应原理及发生装置,设计实验过程应符合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等。接下来请学生阅读化学前沿,完成知识拓展。这样我便完成了新授环节。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54页3,5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第二课时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主要内容:主要探究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特点,向学生展示即热饭盒的工作原理和铝热剂焊接钢轨的图片,同时提出问题,上述过程中能量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学生思考并讨论,引入新授环节。

在新授环节,我首先向学生讲述,化学能不仅能转换为热能,也能转换为电能,接着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废旧电池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化学能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呢?”带着这一疑问,学生分组完成活动探究中的实验,请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补充,继而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学生思考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我和学生一同得出结论“由于锌比铜活泼,锌极融化,失电子转化为锌离子,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铜极,指针发生偏转,氢离子在铜极上得电子转化为氢气,有气泡产生”,接下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接下来提出问题“在整个反应过程中,铜极没有发生变化,那它的作用是什么呢?”请学生阅读追根寻源部分,得出答案。

接下来利用多媒体投影各种各样的电池,展示电池的分类,使学生认识到电池是一种能源,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本节内容。然后指导学生阅读52中的前三段和资料在线部分,使学生了解化学能与其他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理解合理利用化学反应为人类服务的重要性。这样便完成了我的新授环节。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54页4,5 板书设计

鲁科版高中化学说课 篇2

一、转变观念, 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习题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新课程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际看来, 很多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还没从根本上转变过来。如不重视实践性习题的使用, 不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掌握, 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认为这些既费时间又与考试无关。因此, 我们的习题教学改革的重点不是理论创新, 而是习惯、观念的转变, 要改的是旧的习惯和传统的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只要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我们就要尽力创造条件, 努力去做, 条件不足、时间不够, 也要有所取舍地去做。

例如, 我们在学习化学1第1章第2节“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程序”之前, 就把教材“交流·研讨”中的两个问题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了, 目的就是让学生回忆并整理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相关经验。课堂上又先后通过“观察·思考”中思考题和“活动·探究”之后的“交流·研讨”中习题的解答, 让学生归纳、总结金属钠的性质, 落实第1课时教学的知识重点, 同时强化学生体验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之后第2课时, 在介绍研究物质性质基本程序的基础上, 对研究案例先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中的问题:“氯气是一种非金属单质, 你认为它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你希望通过哪些实验验证你的预测?”来设计方案, 然后参考教材中的实验设计进行氯气部分性质的探究。

在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的基础上, 把实验探究氯气与水的反应放到第三课时, 课前完全由学生自己分组合作完成该实验探究的方案设计, 课堂上经过交流、讨论、评价后, 实施其中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 进行一次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接着, 利用教材正文最后“概括·整合”栏目中的习题梳理本节知识重点、难点, 进一步反思、体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方法和程序的应用以及探究物质变化奥秘中的乐趣。最后, 还把本节“练习与活动”中的习题3探究过氧化钠的性质也整合到课堂教学中, 实现了对钠的化合物性质的拓展, 以及对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及基本程序应用的强化。这一节教学中各种习题的运用是非常典型的落实三维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的实例, 教材给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习题系统, 像这样用下来, 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有了,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都有了,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受到这种熏陶, 对于他们以后良好学习习惯和科学高效学习方法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与某些教师那种抛开过程与方法, 放弃活动与探究, 一味罗列钠和氯气性质知识的做法相比, 我们学生的收获要大得多, 学习的效果要好得多。

实际上做起来, 并没有像某些教师想象的那么难, 那么费时间。关键是看我们观念的转变, 要时时刻刻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习题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而不是仅仅盯着他们纯化学知识的增长, 那么所做出的努力和所用的时间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学会规划与开发

跟传统教材不同, 鲁科版必修教材给教师留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习题编制上更是作出了充分的改进, 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资源, 并形成了一种习题系统。但那只是一种建议或模式, 至于如何去使用, 就看每个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其他条件如何作出整体规划, 如何去科学合理地开发, 进行选择、调整、补充, 甚至包括进行必要的铺垫。也就是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使大部分教师都具有选择使用教材习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 我们在讲硫的转化一节时, 我们就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材提供的习题资源整体设计好, 第1课时的习题着重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事实可以设置这样的习题引出硫单质性质的学习: (1) 古代的科学家发现某地区的沙地是由硫磺和沙子组成的, 于是想把沙子和硫磺分离开, 你想他们会怎么做? (2) 炼丹家在炼丹时意外地发现硫单质能处理汞, 这是为什么?说明硫单质有什么性质? (3) 冬天取暖, 煤炭燃烧时会闻到刺激性气味, 你知道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气体中含有什么物质?

第2课时的习题着重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重在方法的训练上。但其中的“活动·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们首先将不同价态指定到具体物质, 而且是相邻价态的物质, 让学生课前预习并尝试设计二氧化硫与硫单质和二氧化硫与硫酸的转化实验方案, 课堂上活动探究之前再展开充分的交流, 最后择优实施。而且有二氧化硫放出的实验, 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尾气处理, 另一方面用演示实验代替。

第3课时是酸雨问题, 正好可以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材“交流·研讨”中的两个题目就可以用。

最后用“练习与活动”中的习题5对本节的学习进行综合与诊断: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 你对硫元素家族有了哪些认识?硫单质、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都是硫元素中核心成员, 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 表示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写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SO2%%%SO3%%%H2SO4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它们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3. 除它们之外, 对于硫元素家族的成员, 你还知道哪些?列举3例。

4. 你对硫元素家族的哪种物质感兴趣?请查找资料, 写一个关于该物质的小短文, 谈谈你对它的认识。

这样先整体规划设计好了, 再根据设计去挖掘、选择教材中相应的习题资源甚至适当做出补充, 既不被教材所束缚, 又能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既能条理清晰、全面而有重点地进行教学, 又能实现三维目标的分步直至全面落实。学生每节课通过设置不同的习题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教师也不会再出现这也想要那也不想丢的、以知识为本“以多取胜”的习题教学思路了。

三、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与反思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也就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其实教材本身就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以用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栏目和课后习题。平时的教学中, 教材的“交流·研讨”、“概括·整合”、“活动·探究”栏目中的题目我们经常会拿出来, 或稍加选择和修改就作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探究的问题情景, 还有课后习题中的实践性习题也大都是直接使用的。如探究钠、氯气的性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探究氯、溴和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等等。讨论物质的分类;讨论物质的性质和应用;讨论对概念、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讨论实验的成败等等。

通过我们师生、生生间民主平等、开放、灵活的交流、讨论、合作, 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巩固, 以及对新知识形成过程与方法的探究体验活动,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我们每学习完一节新知识后, 都会引导学生利用本节“概括·整合”中的题目或课后习题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如想一想自己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与原有知识具有什么联系?自己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碰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通过什么方式克服了困难?是否有更好的途径?

通过这种反思过程, 使学生不断产生反省的认知体验, 随时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方向。

四、注重习题与教学的融合

传统上的习题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 就是跟新授课的教学严格分家, 只有几节内容或一个单元学习完成后的习题课上进行的才是习题教学, 不是用一种整合的思路去处理习题与教学, 没有将习题与教学有机融合起来。而使用新教材之后, 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师生做到了习题与教学的融合, 这源于鲁科版化学必修教材“以问题解决为教材的编写核心”的思想。教材提供了丰富的问题资源贯穿于正文前后, 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改编, 有时也会自己编制习题,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穿插习题教学, 通过习题的解决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 有关化学1第2章第3节第3课时“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教学。

上课前, 我们将教材“活动·探究”中习题给学生作预习题:在铁单质和铁的化合物中, 哪些具有氧化性?哪些具有还原性?哪些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以金属铁、氯化亚铁和氯化铁为例设计实验探究方案。

课上, 在组织学生充分讨论、评价实验方案后, 实施探究活动。探究结束后, 通过“活动·探究”后面的归纳整理习题“1.总结金属铁、氯化亚铁和氯化铁的氧化性或还原性。2.用图示的方法, 总结金属铁、氯化亚铁和氯化铁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写出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并指出每个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落实有关方程式的书写, 巩固应用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再通过教材“迁移·应用”中习题“利用铁及其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例如, 利用氯化铁溶液腐蚀铜箔制造印刷线路板, 在硫酸亚铁溶液里加铁钉或铁粉防止溶液里的亚铁离子被氧化等。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请分析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学生巩固并应用获得的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知识。结课时利用教材“概括·整合”中习题“4.铁元素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 铁及其化合物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通过实例说明不同价态的铁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并归纳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引导学生对本课时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整合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与评价。

课后, 通过“练习与活动”习题4. (1) 、 (2) 、 (3) 进一步强化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习题4. (4) 进一步强化落实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素养的提高就是在这样一系列问题解决、习题解答的系统中逐步实现的, 习题与教学成了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平时, 我们经常会把教材当中这些本身就具有很好的习题功能的活动栏目如“交流·研讨”、“概括·整合”、“活动·探究”、“迁移·应用‘等等中的问题, 甚至课后的部分习题, 在课堂上作为习题训练或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讲解。这样既增强了教学效果, 又节省了习题教学的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 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得到及时强化和巩固, 学习的结果、过程和方法得到及时的反思与调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适时有效的培养, 教学目标因此得到更好的实现。

五、注重习题评价的多元化

若要真正发挥习题的教学功能, 实现学生的发展, 只注重习题解答的结论是不行的, 还要注重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进行科学评价, 将结论与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也就是对习题的评价更加多元化。

在习题教学中, 我们会对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态度、双基水平、创造能力和解题策略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如“你 (们) 的想法很不错, 很有深度”、“你 (们) 的想法很有创意”、“你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牢固”或“你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不是太好, 有欠缺, 需要继续努力”、“你很认真, 要是思路再放开一些就更好了”、“你 (们) 看哪种方案更好”、“你 (们) 还有更好的其他的方法吗”等等, 而不再仅仅是过去简单的“对, 很好”、“错了, 怎么这样想呢”。

平时我们习题的批改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针对答案的正误进行总的评判, 打个甲、乙、丙、丁或优、良、差就可以了, 而是像批改作文那样对各方面有针对性地给出评判, 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作业完成的过程, 更注重的是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创造能力。有时还会利用网络展示学生作业或作品, 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宣讲自己的论文、报告, 并互相进行点评, 给学生以交流、探讨的空间, 使学生在交流、评价过程中获得新知识, 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反思、领会, 并进行新的尝试。这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更强的指导性。

我们一般会通过纸笔测验, 强化对学生化学知识技能的训练, 有时还会尝试运用表现评定的方法, 突出对实验探究、开放活动习题的解决能力的考查;运用观察法、成长档案袋法强化习题解决的过程性评定。

六、注重实施求实, 方式多种

在使用新教材的习题时, 必须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学校的现状、教师的水平出发求实效, 采取多种方式, 抓住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这样的基础不动摇, 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在布置学生进行习题练习时, 无论课上、课下都会有意识地改变以往要求学生必须全部独立完成的做法, 将教材中的习题分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部分和合作完成部分。如一般基础型、知识与技能类等题目就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查阅资料可以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而活动探究、讨论、交流、实验设计等类题目就鼓励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 在小组中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较复杂的实践型习题;对调查报告和写小论文类型的习题, 就让组内的学生转换分工角色, 轮流执笔完成书面报告。有的习题要放到课前预习, 有的又要放到课堂上, 还有的就要放到课后, 不一定拘泥于某种形式, 这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总之,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更好地发挥习题的教学功能, 提高教学效果, 为学生的发展铺路搭桥。

在教学实践中, 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以上习题教学策略的实施是有成效的,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师生观念发生根本转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关注自己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前提下, 逐步向“基于问题”的学习过渡,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和反思学习意识有比较明显的增强;通过对习题教学策略的研究, 更好地领会和贯彻了教材习题的编写意图, 使教材习题资源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 习题的教学功能也得到了较以往更充分的发挥。

摘要:与以往相比, 鲁科版化学必修教材习题的类型、特点均已发生了诸多变化, 习题不再局限于学习完有关知识之后再去安排设置, 而是随机地穿插或渗透在正文及各种活动栏目中, 从始至终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中, 以讨论、思考、实践调查、设计实验方案等活动形式或以简答、填空、匹配等书面形式来及时加强学生对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理解和应用, 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习题系统, 因此习题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教学功能。

鲁科版高中化学说课 篇3

关键词:有机化学 人教版 鲁科版

人教版的《有机化学》教过了两轮,鲁科版的《有机化学基础》已经是第二轮用了,通过对这两本教材的使用,感到两本教材在教学思想上有很大不同,在内容的编排上差别很大,所以在教學中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一直想把自己的一些体会说出来,当然这只是一些个人的看法。

人教版有机化学部分在编写时是以物质的结构、性质为主线进行的,涉及到的有机化学理论、概念都贯穿进了这条主线。在第一章先是由碳的原子结构、价键理论引出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并由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开始,按照对物质的认知规律,从物理性质开始介绍。然后从结构入手,延伸出甲烷的性质,特别是由甲烷与氯气反应道出了取代反应的概念,接下来在以甲烷为代表的烷烃学习中就引出了烷烃的性质。在所有的有机物中,烷烃可以说是最基本的碳骨架,所以烷烃的命名和同分异构体书写就成了有机化学的必学内容。随着碳骨架的认识深入,进一步学习以乙烯为代表的烯烃,以乙炔为代表的炔烃就简单多了,而且在乙烯学习中根据碳碳双键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引申出不饱和键都可以发生加成反应。逐步的学习中使学生接受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方法。

烃的衍生物学习中,从烃的取代反应产物卤代烃开始,卤代烃水解得到醇,醇氧化得醛,醛氧化得酸,将这些代表物的官能团——卤原子、羟基、醛基、羧基依次放到相应有机物中,从而将知识延伸。在这些代表物学习中始终贯彻一种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使学生记住某种官能团使得物质具有相应的性质。比如,卤原子的消去反应,羟基的氧化、消去、取代、酯化、醛基的银镜反应等。一直到后来学习营养物质中的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学生都能从结构入手,探讨物质的性质,研究物质,找到合适的合成路线。

在人教版教材的教学时,曾有学生说过,“有机化学挺好学的,系统性强,沿着一条线,学过来就行了”。但在一些专家、学者眼里可能认为在学生学习中缺少了许多探索、研讨的东西,只要把给定的一些东西记住就行了,达不到提高能力的教育目的。

鲁科版的《有机化学基础》内容分为三章,前两章与人教版有着相当大的差别。第一章先从有机物的种类入手,使学生认识到由于碳链的形式多种,官能团多种,把繁杂庞大的有机物体系化,特别是第八页就将所有要学到的官能团都罗列到一起,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上实际在重复《必修二》中的部分内容,并没有展开,但在一些概念和化学理论上提的较多。

第二章中,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性较强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在许多物质还没学的前提下就给出了反应类型,我总觉得在接受起来学生是存在困难的,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这些官能团对应的物质还不明确,如果把它放到这章的最后一节可能更好些吧。不管什么方法,只要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框架学会了,物质合成就好理解多了。

当然,鲁科版采用了基本理论与物质性质两线并列、相互融合的知识结构,而人教版只以物质为主线,基本理论及概念贯穿其中,两者的外在表现是大不相同的。两线并进使理论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既发挥了结构和理论的指导作用,又实现了概念原理与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合理穿插,保证了化合物的系统性。这种创新的方式,对已经掌握了有机化学体系的专家、学者、教师而言,无疑是很合口味的。而对初学者也可能开始时感到接受相对困难,但这同时给了初学者很多思考、研讨的机会,更适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如果把有机化学学科的知识看作一棵树,那么树干、树枝就是知识框架体系,树叶就应该是知识点对应的题目了。那么在掌握知识的时候,树干和树枝部分应该是需要牢固记忆的,而树叶呢,当然也需要记忆,可是树叶是每年都要更新的,所以树叶它们就是题目。

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只要有了体系,对知识的发展就要靠学生自己了。所以这个体系要越明确越好,越容易接受越好,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觉得人教版的教材编排更适合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宋心琦.有机化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

鲁科版高中化学说课 篇4

1.金属导电

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受原子核的引力作用较小,容易失去而成为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当金属导线接上电源以后,在电场的作用下,金属内部中带负电的电子由自由移动改为定向移动,电流便形成了。

2.氯化钠晶体和氯化钠溶液是否都能导电?为什么?酸、碱、盐溶液导电的前提和实质是什么? NaCl晶体不导电,NaCl溶液导电。因NaCl在水中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实质是自由移动离子的定向移动。

3.电离的概念:物质溶解于水或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注意:电离的条件是在水的作用下或受热熔化,绝不能认为是通电。

4.酸、碱、盐是电解质

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酸、碱、盐是电解质。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称为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称为碱;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金属阳离子(或NH4+离子)、阴离子全部是酸根离子的化合物称为盐。

5.电离方程式:用离子符号和化学式来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式子。如:

H2SO4=2H++SO42-;NaOH=Na++OH-;NaHCO3=Na++HCO3- 电离的条件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并不是在通电的条件下。6.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 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说明: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②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

③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等;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食盐晶体。

④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因为这些化合物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本身不能电离,故也不是电解质.如SO2、SO3、NH3、CO2等,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是因为跟水反应生成了电解质,它们本身都不是电解质。

⑤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故显电中性,称电荷守恒。7.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里电离能力的大小又可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强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盐,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等。

①强电解质

强酸:H2SO4、HCl、HNO3、HClO4、HBr、HI、HCIO4、H2Cr2O7、HMnO4、。强碱;NaOH、KOH、Ca(OH)

2、Ba(OH)2。大多数盐:NaNO3、NH4Cl、MgSO4等 ②弱电解质

弱酸:H2CO3、HF、CH3COOH、HClO、H2SO3、H2S、H3PO4、HNO2、H2SiO3、HAlO2、HAl(OH)

4、H2C2O4、HCN等;

弱碱:NH3·H2O、Cu(OH)

2、Fe(OH)

3、Mg(OH)2等; 水:H2O 8.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强弱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只取决于在相同条件下溶液中自由离子的浓度和其所带电荷的多少。

说明:①难溶性盐(如CaCO3、BaSO4等)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小,导电能力很小,但由于它们是离子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溶解的那部分能完全电离,故它们属于强电解质。

②溶液导电性的强弱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导电能力强的溶液不一定是强电解质的溶液,强电解质的溶液不一定导电能力强。

9.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离子反应:

(1)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称为离子反应。如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复分解反应、溶液中的置换反应等属于离子反应。(2)实质: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都是离子反应。

(3)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难溶性物质生成,或有难电离的物质生成,或有易挥发性物质生成。总之,这类反应的特点就是向着降低某些离子的浓度或数目的方向进行。离子浓度降低的形式有: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生成难电离的物质等。

10、离子方程式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2)意义:①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②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3)特征:①方程式中出现离子符号;②等号两边电荷总数相等(即电荷守恒)。

(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②“拆”: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凡是难溶、难电离,以及气体物质均写成化学式。

③“删”:删去反应前后不参加反应的离子。[来源:Z,xx,k.Com] ④“查”: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是否相等,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说明:此方法的关键是第二步拆,能否可拆取决于该物质是否是电解质,是否符合电离的条件,是否完全电离,在体系中是否以离子形态大量存在。

【领悟·整合】

鲁科版高中化学说课 篇5

【教学目的】

1.熟悉原子核、核外电子排布的综合知识

2.掌握元素周期律内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位-性-构”的关系 【重点、难点】

原子核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教学过程】

1.原子结构

质子(Z个,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原子核带正电荷)质子数(AZN)中子(N个,核素:、ZN至不带电荷)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种类子少一项不同同位素:Z同N异主素族的化学性(1)最外层电子数,质原子电子数(Z个)决定元最高正价、族序ZAX数(2)质子数和电子数决子定呈原电中性(1)体积,动速率高(接近光速无),固定轨道小运(2)电子云比(核外电子运动特征喻)小黑点的意义(3)原子轨道s轨道(球形)、p轨道(纺锤形、)d轨道(梅花形等)(1)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排布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排布规律n2个(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个

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用心

爱心

专心 1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1)原子结构呈周期性变化(最外层电子数18)(2)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大小)元素周期律(3)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正价:17,负价:-4-1)(4)元素的得失电子能力呈周期性变化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排列原则(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列短周期(1、2、3周期)-含2、8、8种元素周期(7个)长周期(4、5、6周期)-含18、18、32种元素不完全周期(7周期)最多容纳32种元素元素周期表结构主族(由长周期、短周期共同构成)(IA~VIIA共7个)族(16个)副族(完全由长周期构成)(IB~VIIB共7个)VIII族(8,9,10纵列)0族(稀有气体)原子半径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化合价(1)同周期金属性和非金属性(2)同主族

3.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性质 原子序数 电子层结构 原子半径 失电子能力 得电子能力 金属性 非金属性 主要化合价 同周期(左→右)小→大(依次递增1)电子层数相同 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逐渐减小(0族除外)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同主族(上→下)小→大 电子层数递增1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逐渐增大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最高正价(+1→+7)主族元素最高正价数=非金属元素负价(-4→-1)族序数 负价=-(8-族序数)稀有气体化合价为0 酸性逐渐增强 碱性逐渐减弱 形成逐渐变容易 稳定性逐渐增强 酸性逐渐减弱 碱性逐渐增强 形成逐渐变困难 稳定性逐渐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形成难易及其稳定性

4.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元素所在周期数=元素原子电子层数

元素所在主族序数=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化合价数

主族元素最低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3.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用心

爱心

专心

4.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用心

鲁科版高中化学说课 篇6

科版必修1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1.与近代化学科学的诞生无关的是()A.化学元素的概念

B.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 C.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D.古代的化学实践活动

解析:爱因斯坦是上世纪的人物,他出生时,近代化学已诞生两个世纪。答案: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是科学家研究的内容,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 B.化学研究只能认识分子,不能创造分子 C.化学家可以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D.化学研究只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最终人类将毁灭在化学物质中

解析: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化肥、药物、化纤、塑料等的制造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故A项错误;化学研究不只是认识分子,还能制造出分子,B项错误;C项正确;化学科学的发展确实对环境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但利用化学方法也能研制出对环境无害的化学用品和生活用品,通过对环境友好的途径来提高生活质量。依靠化学知识,还可以为治理环境找到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并提出防治措施,D项错误。

答案:C 3.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展望未来,化学科学具有十分广阔的探索空间。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现代化学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A.开发新的能源

B.合成新的物质 D.防治环境污染 C.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解析:现代化学作为一门“中心科学”,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微观世界、能源开发、材料研制、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

答案:C 4.以下物品的发明与开发,属于化学对人体健康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是()A.汽车

B.青霉素 D.电话和电视机 C.农药和化肥

解析: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

答案:B 5.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下列做法:①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②城市垃圾分类处理;③推广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④推广使用清洁能源;⑤过量使用化肥、农药;⑥推广使用无氟冰箱。其中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是()A.①②④⑤

C.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

解析:①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可以有效控制“水华”“赤潮”等环境问题;②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可以有效回收资源,减轻环境污染;③推广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会浪费大量木材,不利于环境保护;④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能有效控制排入大气的有害气体,减轻“酸雨”等危害;⑤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会造成环境污染;⑥推广使用无氟冰箱,可以有效地减缓“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6.(8分)(1)“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科学。它包括“绿色生产”和“绿色销毁”等内容。据报道,某地在整顿音像市场的活动中,查获了一大批盗版光盘,并进行了“绿色销毁”。以下做法中,属于“绿色销毁”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泼上汽油焚烧 B.倾倒入江河中 C.深埋于土壤中 D.碾压粉碎后再回收利用

(2)化学是一门________________科学,它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同时,它也是一门________________科学,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解析:(1)泼上汽油焚烧,浪费能源,并产生污染性气体;倾倒入江河中,会造成水污染;深埋于土壤中,会造成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碾压粉碎后再回收利用,可节约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同时减少污染。

(2)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科学,它的特征体现在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答案:(1)D(2)创造性 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实用性

7.(10分)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挑战有健康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化学家们希望从化学的角度,通过化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化学界所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有:①合成高效缓释化肥 ②研制开发新型药品 ③寻找高效催化剂用太阳能分解水,得到H2作燃料 ④寻找废塑料、废橡胶等化工产品再利用的途径 ⑤研制人造骨骼、心脏 ⑥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 ⑦研制开发超导材 料 ⑧研制高效无磷洗衣粉,请将有助于解决下列问题的课题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健康问题________(2)环境问题________(3)能源问题________(4)粮食问题________(5)材料问题________ 解析:明确各实际具体措施中的化学因素,分析其化学实质,将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化学科学的研究方向对应起来。

答案:(1)②⑤(2)④⑥⑧(3)③(4)①(5)⑦

8.(12分)家庭厨房实际上就是一个化学世界,柴、米、油、盐、酱、醋、糖等都属于化学物质。请回答。

(1)加碘食盐所含的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

(2)白糖与红糖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_,可将红糖脱色变成白糖,此变化为________变化。

(3)食醋不慎滴在大理石台面上,会使其表面变得粗糙而失去光泽。这是因为食醋中的________与大理石发生了化学反应。

(4)东部城市部分家庭厨房中的“柴”将被“西气东输”工程送来的“天然气”所替代,请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的化学式________,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钾和氧的化合价分别是+1和-2,故碘的化合价为+5;活性炭具有强吸附性,能吸收色素使红糖脱色;食醋的主要成分是CH3COOH;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答案:(1)+5(2)吸附性 物理

鲁科版高中化学说课 篇7

一、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综合性,选择恰当教学内容,实施因材施教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在网络教学平台下学习。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和运动,有毒、有害实验的模拟,抽象化学概念、理论的理解,化工生产过程的情景再现和模拟等内容,适合于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利用其超文本、人机对话、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功能进行教学,让学习者沿着自己的思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选取鲁科版 《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一课践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原因有:一是本节课内容是“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的速率” ” 等等化化学学理理论知识的延续与拓展,也是学生综合利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案例,便于在网络平台上通过文本、图像、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呈现;二是合成氨反应是学生熟悉的、典型的平衡体系,是重要的化学工业之一,而且是学生自开化学课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化工生产,学生对其生产流程、生产设备是陌生的,适合于在网络平台上对生产过程的情景再现和模拟;三是经过高中一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正从习惯于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向更加关注理性思维、抽象思维转变,基本上具备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也有较明显的提高,初步具备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的能力;四是学生已经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基本技能, 足以胜任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要求。

二、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丰富表现力,优化知识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课堂教学中,虽然多媒体已进入课堂,但化学课堂教学依然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或用PPT课件及电子白板代替粉笔和黑板的模式,学生学习依然摆脱不了教师的控制,信息接收是单向的,课堂依旧是枯燥、乏味的。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环节。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丰富的表现力,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优化知识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个电子学习包,内含本课教学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包括本地资源、远程资源和泛资源三类。本地资源指的是教师在课前收集整理的学生学习时参考查阅的资料,有Word文档“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导学案”“什么是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PPT课件“工业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等。远程资源指的是教师在课前通过互联网为学生学习准备的网络链接,学生通过超链接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有“合成氨厂生产的实地视频”“合成氨生产的主要设备的动画模型”等网址。泛资源指的是学生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搜集的资料。为方便学生搜集资料,教师在学习包中为学生准备了网络搜索的关键词,有“如何提高合成氨产量”“合成氨生产安全”“合成氨工业的回顾与展望”“合成氨催化剂及发展前景”等。如此丰富的信息呈现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只需一个小小的鼠标,就可以全面了解工业合成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生产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之道,既节省了时间,又大大提高了信息输出量,极大提升了学习兴趣。而且,在这一情境中,学生的探索空间增大,教学策略更加灵活多变,教师作为信息源的角色减弱,更多的是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三、融合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功能,转变教学方式, 提升教学效益

网络教学平台最突出的特性是信息发送和接收两者之间进行实时的交换,而不像课堂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那样,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其交互方式的广延性和多样性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学习。

本课的难点:一是学生不熟悉合成氨工业生产的过程;二是如何综合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相关信息, 最终选择出合成氨生产的适宜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观察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一方面学生能根据学习目标自由控制信息的呈现,有的通过播放器对动态图像(动画和视频)的播放、停止、回放来了解合成氨的工业生产过程,有的通过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搜集合成氨的资料,也有的通过学生电脑交互功能相互交换所选择的合成氨生产适宜条件等;另一方面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助推器,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有目的性地参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对学生的观点、看法做到心中有数。如学生发现达到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所需条件产生相互矛盾时,有目的地追问几个问题:合成氨生产的压强怎么选择?温度怎么确定? N2和H2的体积比为何是1∶2.8?原料气为什么要循环利用?为什么要在适当的时候将氨气从混合气中分离出来?又如,从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交的反馈作业中找出两份具有代表性的作业,发送到学生机上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讨论。在解决生成物浓度对提高合成氨反应速率的影响时,一组学生认为增大浓度,另一组学生则认为要降低浓度,顺势引导学生查看课件中合成氨的速率方程,引发学生讨论交流、发表看法,共同得出结论:降低氨气的浓度,提高反应速率。

上一篇:3月反思下一篇:卫生计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