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实验(精选9篇)
总设计思路:实验专题历来是制约高考成绩的瓶颈,几乎每年高三学生失分最多的一直是实验题,很多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有畏难情绪,复习时也感觉是“老虎吃天,无从下手”。
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把握不住实验专题的复习方向,没有掌握实验设计的解题思路方法所致。学生在做实验题时也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不去分析总结题目中蕴含的规律性东西,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对2010年考纲要求和近几年高考实验题的分析总结,掌握复习方向和解题思路方法,让学生在日后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环节设计:我以小故事“简单的道理”引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体现了学习理念,减弱学生对实验专题的畏难情绪。
通过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引导学生为打赢高考这场战役要明确考纲要求,这样复习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环节掌握复习方向和解题思路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而重中之重则是掌握解题思路。让学生通过做高考真题及小组内思考讨论总结出解题思路,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探究合作能力,又突破了本节的重难点。我将思考讨论后归纳提升的内容设计为附表的形式附于学案的最后,这样既避免把总结内容直接放在思考题后影响学生的思考讨论,又避免多媒体展示一闪而过而不能沉淀下来。
专题一:
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在进行这个实验的时候,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如酵母菌的代谢特点,为什么果酒发酵过程中其他杂菌不能生长繁殖? 规范实验操作,强调注意事项以及实验安全。实验中需要的榨汁机、发酵瓶以及灭菌锅等,可以用75% 的酒精对手和发酵瓶进行消毒,用手代替榨汁机,玻璃瓶、矿泉水瓶等可以作发酵瓶( 未开封)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尽量将葡萄捏碎一些,瓶盖不应旋紧,以便发酵时排出CO2,加入少量活化的酵母菌使效果明显。制作完成,学生带回教室,每天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待有酒味后,自选几组拧开瓶盖,盖上无菌纱布,制作果醋。最后进行展示交流,分析实验成败与得失。
专题二:
课题1. 微生物的培养与运用
在进行专题二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教学时,首先结合教材插图,让学生对固体和液体培养基有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资料分析,认识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关于无菌技术则在学生了解实验操作过程中如何防止杂菌污染的基础上,理解消毒与灭菌的区别,并了解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学生可以操作倒平板、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结合微生物分布的普遍性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意识到日常的生活环境中,每时每刻每处都存在着微生物,任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可能将某种微生物引入到培养物中,从而深刻理解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再比如,进行“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这节实验课时,先要进行菌株筛选,然后再统计菌落的数量,可以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然后设置对照。进行土壤取样时,比较方便,可以就近去公园或者郊区的农田获取土壤。
专题三:
课题1. 菊花的组织培养
在进行“菊花的组织培养”这节实验时,步骤如下: 先制备MS固体培养基,通常情况下,实验室常用4℃保存的培养基母液来进行制备; 然后选取菊花茎段,要选择成长比较旺盛的嫩枝,然后在无菌水里进行清洗消毒;接下来就是进行接种工作,接种时要特别注意消毒,每瓶应该接种6 - 8块外植体; 接种完成后就放在无菌箱中进行培养,每天应该确保12小时的光照; 待生出根后将其移栽到土壤中,每天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并做记录。由于这个实验所花的时间比较长,对于课堂上来说,可以运用交互式白板,向学生展示实验的过程,并进行讲解。
专题四:
课题1. 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在果汁的生产中,经常会出现果肉出汁率低以及果汁黏度较高的问题,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已有的关于酶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果胶酶的特性及其作用。
进行实验之前,应该先回顾必修一“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此时自变量是温度或者PH,可以设置相应的温度梯度或者PH梯度;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在淀粉酶与淀粉混合之前应处于相应的温度下5MIN;而在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先用体积分数为0. 1% 的氢氧化钠或盐酸溶液调节反应液中的p H; 而因变量酶的活性则是通过测定果汁量来定量分析的。还探究了果胶酶的最适用量,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专题五:
课题3.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蛋白质是我们身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在大量的事物里都含有蛋白质成分,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学习初步的蛋白质分离法。
首先要进行取样,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猪或兔的血液来进行蛋白质的分离。经过对红细胞的洗涤、蛋白质的释放、透析等步骤,将蛋白质液收集起来; 接下来进行凝胶色谱操作。对于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凝胶色谱柱。这样既节省成本,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制作完成后,要进行凝胶色谱柱的装填工作,装填要按照步骤进行,且确保柱内不能有气泡产生。装填完成后,就要进行样品的加入和洗脱。加入时,应该使用吸管把1毫升透析之后的样品添加到色谱柱的顶部,确保样品不能渗透到凝胶床内。待样品完全进入凝胶层,然后就进行洗脱。最后等到蛋白质接近色谱柱的顶部时,就用试管收集留出的液体。
专题六:
课题2. 胡萝卜素的提取
本课题是必修1《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的深化,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胡萝卜素的提取技术和纸层析的操作方法。采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就能较好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难点在于胡萝卜素的提取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首先要选择萃取剂,应该选择溶解度大、沸点高且与水不相容的萃取剂,如四氯化碳等,另外还要考虑影响的萃取的因素,比如,颗粒物的大小、含水量以及萃取的温度等; 胡萝卜应先处理成细小的颗粒,这样干燥时易除去多余的水分,然后再彻底粉碎; 萃取和浓缩时要注意先开冷凝水,再开酒精灯,操作时要确保安全,将获得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然后进行验证,看是否出现胡萝卜素层析带。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生物;实验改进
高中生物教学的半壁江山便是实验,而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又是生物实验有效开展的保证。就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来看,实验均是对生命运动规律或生命现象的探究。对于生物实验中的用具、材料以及方法步骤,都存在不唯一性,也就是说实验是可以优化改变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创新,不要拘囿于教材实验的条条框框,寻找出优于教材的实验方法,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笔
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两个重要实验进行改进。
一、《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改进
该实验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实验。在教材实验中把抽象的实验直观化,对生物体的生长、细胞构成和细胞分裂等进行了验证。就实际来看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取材精准—解离透彻—染色适宜—制片到位”。那么本实验的改进点就落在解离、染色、制片等环节。现就该三环节的改进,进行详细的阐述。
1.改进解离的时间
在教材中制片过程是这样描述的: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其中在解离的操作中需要剪取洋葱根尖的2~3毫米,随后立即放入解离液中,并且解离的时间要控制在室温下3~5分钟。笔者在实际实验教学中多次实验发现,这样实验的效果不是很好,细胞仍有较多处于不分散的状态。于是我在实验中适当把解离的时间延长,改为了8~10分钟,这样一来,洋葱根尖变得非常酥软,往下再依照教材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进行压片,细胞组织立刻分散成单层细胞,实验效果明显,且成功率很高。
2.改进染色的时间和方法
在教材中染色过程是这样描述的:用盛有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盛放解离、漂洗好的洋葱根尖,且染色时间控制在3~5分钟。笔者在实际实验中发现此举存在弊端,主要是:(1)进行染色操作之后,被染材料很难找到,需要花费较多时间;(2)染色时间上的问题。如果染色时间长,在染色液中观察不到实验材料的染色程度,造成染色过深,实验失败。具体的改进措施是:直接把解离、漂洗好的洋葱根尖放到载玻片中央,并在根尖上滴一滴染色液,染色时间控制在45~60秒。随后用装有清水的滴管小心地将多余的染色液洗去,并将载玻片擦拭干净。因为在解离环节的改进中,洋葱根尖已处于非常酥软的状态,染色非常容易,所以缩短了染色时间,并且直接滴少量的染色液于材料上,可以便于肉眼观察,有效地控制了染色的程度。
3.改进制片的方法
在教材中制片方法是这样描述的:盖上盖玻片,并在盖玻片上加上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轻进行按压,这样可以使得细胞分散开来。从实际的实验效果来看,该步骤操作的成功率比较低,主要问题是:(1)在取加盖在盖玻片上的载玻片时,发现两者相互黏合,发生一同取下的问题;(2)材料样本发生移动,造成细胞散乱,分生区不便于找到。其实在进行这一步骤操作时,可以先放2层吸水纸在盖玻片上,再加盖一片载玻片,进而用拇指轻轻按压,多次重复操作,使得材料标本成为云雾状,对于教材实验步骤中出现的问题可进行有效规避。
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改进
1.改进画滤液细线的工具
在本实验的操作中四种色素的理想分离,关键在于“画滤液细线”,要求滤液细线“细而直”。在教材中,画线工具采用了“毛细吸管”,但由于实际操作中手用力不均匀,往往出现滤液细线“粗而弯”。因此笔者建议:用“刮胡刀片”替代“毛细吸管”,实际实验效果较好。这种改进的优点是:(1)用“刮胡刀片”画滤液细线,可以很好地保证滤液细线“细而直”,进而保障了实验需求;(2)画线工具源于生活,且简单耐用,节省了实验成本。
2.改进层析液
在教材中层析液是苯、石油醚、丙酮的混合物,层析液也可以用93号汽油代替。不过这两种层析液均带有毒性,且易于挥发。因此关于实验中的层析液,笔者仍建议使用95%的酒精,其同样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且材料价格低廉,是绿色安全的实验材料。
3.改进层析用具
在教材中层析法采用了滤纸条纸层析法。该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个最大不足,就是所得到的分離色素带不是很清晰,尤其是胡萝卜素,因其色素的含量较低,很难在滤纸条上清晰看到。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采用教学用的“白粉笔”,其实验效果很好。具体方法是:(1)对完整的一支白色粉笔进行干燥处理,然后在白粉笔粗的一端重复进行“画色素滤液细线”的相应操作,务必做到滤液细线“细而直”;(2)在层析的时候将白粉笔有滤液细线的一端轻轻插入层析液中,同样注意滤液细线不要碰触到层析液面,稍等片刻之后我们就可以观察到清晰的色素分离带,实验效果很好。
科学而有效的实验操作是获取实验价值和意义的关键,本文重点分析了高中教材中《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两个实验,并就实验的操作方法,提出了改进与建议,为优化实验操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信息。
参考文献:
[1]张连季.对高中生物实验的几处改进和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2).
[2]翟天智.苏科版初中生物实验的几点改进与创新[J].中学生物学,2011(07).
杨鑫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2.1、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内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2.2、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3.《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在“内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的减数 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结合“具体内容标准”和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模块内容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3.1、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
必修模块“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这是课程标准对必修模块内容的知识教育价值所做的高度概括,它明确指出了在高中生物必修课中,学生的认知对象是生命系统——包括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认知目标就是理解不同层次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这一认知目标的达成,三个必修模块各有其独特的作用。
本模块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和变化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也可以说是从基因的角度来达成上述认知目标的。(如图1所示)
3.2、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价值
课程目标确定的能力目标包括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尤为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领悟和运用科学方法,对于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而不同模块在科学方法教育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本模块在科学方法教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本模块有助于学生“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这一表述明确指出了本模块在科学方法上的侧重点。
假说一演绎法的内容主要安排在本模块中,特别是在教材《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两章。
模型方法也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子与细胞》模块侧重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的构建,如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和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本模块侧重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构建,如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和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数学模型;《稳态与环境》模块则进一步练习各类模型的构建。
同其他两个模块一样,本模块的科学方法教育既有侧重点,又是全方位的。通过科学史的介绍和探究活动的安排,学生可以在逻辑推理(如归纳、演绎、类比)的训练、数学方法的运用、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数据的处理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3.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价值
本模块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十分丰富,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表述,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3.1、对立统一的观点 对立统一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本模块有助于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此外,、本模块还涉及生物的多样性与共同性的统一。从遗传角度看,所有的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从进化的角度看,所有生物都有着共同的起源。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形成对立统一的观点都是十分重要的。
3.3.2、生物进化的观点 本模块对学生进一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一些生物进化的知识,但由于遗传学知识基础的限制,不可能对生物进化的原理有深入的理解,生物进化观点的建立还处于初级水平,面对进化论领域的不同观点还缺乏鉴别能力。本模块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有关遗传学知识的基础上,较深入地介绍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巨大贡献和局限性也做了辩证的分析,这就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确立生物进化的观点,提高对进化论领域的不同观点甚至伪科学论调的鉴别能力。
3.3.3、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本模块教材中介绍了许多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比如孟德尔热爱科学、锲而不舍、敢于独立思考的精神,摩尔根尊重科学、勇于自我否定的精神,达尔文既能挑战传统观念,又能正视自己不足的精神,等等。这对于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都有助益。
3.3.4、科学技术价值观 课程标准指出,本模块“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体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教材中介绍了DNA指纹技术在刑侦和亲子鉴定等方面的应用、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遗传学原理在育种上的应用、基因工程的应用等内容。实际上,教材中有关反映科学技术价值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大致可以归纳为下图(图2):
4.教学过程的建议(以第一章第一节为例)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7课时)
第1节 分离定律 3课时(含活动)
第2节 自由组合定律 3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1)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的教学重点: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显性相对性。本节课的内容是按科学史的发展线索来安排的,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减数分裂的知识,认知上有一定的难度。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学会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论方法,能深刻体会到孟德尔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去分析和推理,通过背景材料,熟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通过讨论,明白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及相关概念,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及其结果。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讨论,突破显性相对性这一难点。“性状分离比的模拟”活动对学生理解掌握孟德尔定律有重要意义,能帮助学生理解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要相互分离,雌雄配子受精时是随机结合的。
(2)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知识与能力
简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细胞的基础知识,分析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细胞培养的学习,体会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关注细胞工程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二、教学重难点
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两幅烧伤程度不同的病人图片。
师:俗话说:“水火无情”,火灾过后,都会有烧伤病人。在治疗烧伤病人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烧伤病人的健康皮肤进行自体移植,但对一个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却无奈,用他人的皮肤来源不足,而且会产生排异反应。怎样获得大量的自体健康皮肤呢?这个难题,动物细胞工程为我们找到了解决办法。
【设计意图】利用经典图片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动物细胞培养概念
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组织,将它分散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
(三)动物细胞培养过程?
培养动物所用的细胞大都取自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器官或组织。
将组织取出来后,先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等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置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
放在培养瓶中的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在培养箱中培养的过程叫做原代培养;随着细胞生长的和增殖,培养瓶中的细胞越来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处理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配制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培养,这称为传代培养。传代细胞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细胞株;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带有癌细胞的特点,这种传代细胞叫做细胞系。
(四)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对培养液和所有的培养用具进行无菌处理,还可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
2.营养:合成培养基中有葡萄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
3.温度和pH:适宜温度为36.5℃±0.5℃?,适宜pH为7.2-7.4?。
4.气体环境?:主要是O2和CO2。
(五)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
1.生产生物制品:如病毒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等;?
2.健康细胞培养;
3.作为基因工程中的受体细胞;
4.科研方面:筛选抗癌药物、治疗和预防疾病等。
(六)思考讨论
1.为什么选用动物胚胎或幼龄个体的器官或组织做动物细胞培养材料??
答:因为这些组织或器官上的细胞生命力旺盛,分裂能力强。
2.为什么培养前要将组织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
答:成块组织不利培养,分散了做成细胞悬浮液利于培养。?
3.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为什么要用胰蛋白酶对取出的动物组织进行处理??答: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可以使动物组织细胞间的胶原纤维和细胞外的其他成分酶解,获得单个细胞。
4.细胞株和细胞系有什么区别?
答:细胞系的遗传物质改变,具有癌细胞的特点,失去接触抑制,容易传代培养。?
5.动物细胞培养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较植物组培培养基有何独特之处??
答:主要成分: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独特之处有:A.动物细胞培养液为液体培养基;B.动物细胞培养液的成分中有动物血清等,而植物组培培养基多数选取蔗糖为营养物质。
6.动物细胞培养能否像绿色植物组织培养那样最终培养成新个体??
答:不能,动物细胞培养只能使细胞数目增多,不能发育成新的动物个体。
动物细胞培养是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研究手段,教师在介绍了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之后,可以通过问题式探索,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动物细胞培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知识点必修一1
第一章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英国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施旺(Theodar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高中生物知识点必修一2
第二章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4、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1、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R — C H —COO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2、催化作用:如酶;
3、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4、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5、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1、肽键数 =脱去水分子数 =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2、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3、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4、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5、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6、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2、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3、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4、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5、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三、脂质的比较
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1、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2、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3、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高中生物知识点必修一3
第三章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
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1、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2、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3、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
(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
(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
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
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
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
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
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
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
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
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
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
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
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一、教科书科学史类目人文价值取向内容统计
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 3册教材中的生命科学史材料, 通过深入细致的挖掘后, 所有人文素材及其相对应的人文价值取向如表1所示。
注:表中SX, 指第X章, SX-x, 指第X章第x节。 (如, S4指第4章;S4-1, 指第4章第1节。) 下同。
二、人文价值取向内容频度统计
通过对表1所有数据的统计, 最后结果如表2所示。
三、结果分析
(一) 课程整体方面的人文价值特征
表2数据显示, 从整个必修模块来看, 在科学史这一方面, 该套教科书隐含着生命科学史所具有的“追求韧性品质, 创新精神, 坚持, 求实, 合作交流, 责任感”等人文素养内容。3册教科书都对“创新”这一思想有着很大的比例, 这与我国在追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针有密切的关系。在学习生物学知识中, 让学生有意无意地感染到这些史实人文素材当中的人文思想。其中, “追求”人文价值内容在3册必修教科书中出现了17次, 占所有人文类别频度的21.8%, 其次是“创新”的人文价值内容, 出现了14次, 比重为20.5%, 还有“坚持”这一内容也不少, 当然, 除此之外, “求实”、“合作”、“交流”、“责任”等, 在整个必修模块中, 全部有所体现。生物教科书科学史人文价值取向的呈现, 形式丰富, 有“科学家访谈”, 也有“资料分析”, 同样也存在于“科学前沿”中, 还在“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正文”等栏目中出现, 可见这套教科书编写者的良苦用心。当然, 这些都很好的符合拓展、延伸《课标》中所要求的“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养成质疑、创新, 及勇于实践的科学人文精神”课程目标。
(二) 各必修模块的人文价值特征
不同的必修模块, 在科学史方面对人文价值的追求也不相同。
1. 必修1——追求与创新
必修1模块, 侧重的是“追求”和“创新”, 这两大人文价值内容, 总计占去了这个模块的一半以上。比如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与邹承鲁院士的一席谈、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组装细胞、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细胞世界探微、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授予诺贝尔化学奖的通道蛋白研究、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所有这些人文素材, 都体现出“追求”和“创新”人文价值内涵。具体来说,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与邹承鲁院士的一席谈”这则人文素材中, 邹承鲁院士告诉大家, 做课题, 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创新思维, 同时, 他做学问的基本原则是:努力追求科学真理……跟踪最新发展前沿。当然, 材料中也出现了“搞研究需要锲而不舍, 永不自满, 为祖国做贡献, 办老实事, 说老实话, 做老实人”等体现求实、合作交流、责任等人文思想情感。另外, 在“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科学史话这个人文素材中, 也告诉大家, “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年的努力, 终于……”“经过6年零9个月的不懈努力”, 这些蕴含着丰富的“坚持”人文味道;同时, 在其他的素材中, 也都对上述人文思想指标体系有所富有。
2. 必修2——求实、创新与追求
必修2模块, 表1和表2数据显示, 比较注重“求实”、“创新”和“追求”这三个方面, 分别占到了19.4%、16.1%和16.1%。和必修1模块相比, 在科学史这方面, 本册教材内容丰富度上, 持平, 都是出现31次, 不过在教材中呈现的形式, 和必修1相比, 有点单一, 主要集中在“科学家访谈、正文、科学家的故事”这3大栏目中, 尤其是“正文”这一栏目, 另外素材方面, 也有些不足, 一共就9个材料, 见表3。其中人文气息比较浓厚的有“我赞叹生命的美丽——与杨焕明教授一席谈”、“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摩尔根的研究”、“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明”、“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有点注重“创新”, 有的注重“交流”, 有的偏重“追求”, 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
3. 必修3——旨在“坚持”
必修3模块, 则在“坚持”、“创新”、“交流”, 尤其是“坚持”这一人文价值, 花了不少浓墨。如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与孙儒泳院士一席谈、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促胰液素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从治蝗专家到生态学巨匠——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 这些教科书中的人文素材, 都体现出“坚持”、“创新”这一人文价值取向。在与孙儒泳院士的交谈这个素材里面, 他告诉我们自己从事50多年的教师职业, 这与“坚持”人文品质密切联系;“生长素的发现”这则素材中, 从19世纪末的达尔文, 到20世纪80年代, 科学家们一直都在研究着生长素, 这很好地体现了“坚持”, 同时, 在整个生长素的研究过程中, 从达尔文观察到植物朝光源生长这一现象开始, 到达尔文设计实验, 验证植物感受光的部分和植物弯曲的部位, 到詹森、拜尔、温特设计巧妙的实验, 无不体现出“创新”人文精神。不过, 本册书对 (上接第31页) “责任”这一人文思想, 没有安排, 建议可否考虑适当的安排一下。
总的来说, 所有这些人文价值指标的构建与渗透, 有些是显性的, 有些是隐性的。
参考文献
[1]王永胜等编著.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科学史资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
一、组织液流入淋巴是单向的吗
教材第1章第1节中“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这一部分内容中的图1-3中,根据图中的箭头可以看出:组织液可以流入淋巴,淋巴也能流向组织液。但毛细淋巴管的结构是这样的:在毛细淋巴管的盲端,内皮细胞的边缘像瓦片样互相覆盖,形成向管腔内开启的单向活动瓣膜。当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内皮细胞收缩封闭内皮细胞间的空隙,同时淋巴管收缩或受到挤压,将淋巴液向前推进[1]。也就是说,组织液只能单向流入淋巴。因此,教材中的图应该只有组织液流入淋巴的箭头。
二、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能用于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吗
教材第75页“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有一句这样的话: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2]。也就是说,这个探究是为了找出土壤中的小动物的物种组成的多少,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是探究某一物种的种群密度。而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研究的是种群水平上的种群密度的问题。样方法是对不能活动的某一植物或活动能力弱的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是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种群密度研究的是某一种生物的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所以,这样的语言描述是存在科学错误的,应该将“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删除。
参考文献
[1] 王玢,左明雪.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生物3必修 稳态与环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杨 子)
【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学习重难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预习案】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生物科学研究已经进入________水平,生物大分子______(有或没有)生命。生命活动离不开_________,病毒只有依赖________才能生活。
2.AIDS是由 感染人体的 的 引起的,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大多数人死于。
3.生物圈中存在着众多的单细胞生物,它们依赖_________________就能完成生命活动。许多植物和动物是多细胞生物,它们依赖____________________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4.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是____________,多细胞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以细胞内_______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熟记)
5.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9个层次,其中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________。6.植物没有 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 层次,又可化做 层次。血液属于 层次,皮肤属于 层次。
【探究案】
一、结合课本P2 问题探讨,回答以下问题
1、SARS病毒具有怎样的结构?它是怎样生活和繁殖?
2、SARS病毒主要侵害人体哪些细胞?
3、如果离开了活细胞,SARS病毒能够很好地生活和繁殖吗?
归纳与结论: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二、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分析和讨论课本P2的实例,说明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
实例一:
1、草履虫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若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吗? 归纳与结论:
实例二:与草履虫相比,人是多细胞的高等生物,人的生命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在子女和父母之间,什么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胚胎的发育与细胞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关系? 归纳与结论:
实例三: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 归纳与结论:
实例四:艾滋病病毒是一种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导致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损害的病毒。
归纳与结论:艾滋病病毒是 生物,必须依赖于 中生存。生物体的 受到损害,也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命活动甚至导致死亡。由以上实例得出:
单细胞、多细胞以及非细胞结构的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______。细胞是生物体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
三、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理解什么是系统?系统的特点?
系统是指________________。系统的各组分在结构上
功能上_______________。
根据课本图1-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思考以下问题:
2、生命系统分为哪几个层次?他们从小到大的顺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什么是种群?什么是群落?
种群 ;群落。
4、请以一个人、一棵松树和一只草履虫为例,列出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人: 松树: 草履虫:
5、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具体的生命系统,这说明了什么?
对于不同种生物(如植物和动物或单细胞生物)的生命系统的层次会有所不同,越_ ___的生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物其生命系统越复杂,越_____的生物则较简单。
【典例分析】
1.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小桉树、大桉树组成一个()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答案:A。解析 种群是研究一定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它应包括该范围内各个年龄段的所有个体。
2.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8群羊是()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答案:C。解析 群落应该包括此草原上的各种生物,所以A是错误的。种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绵羊和山羊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物种,这里虽有八群羊,但只包含两个物种。
【练习案】
一、选择题
1.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在生命系统中分别属于什么()。A.种群和群落 B.种群和生态系统 C.群落和种群 D.群落和生态系统 2.下列环境中的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公园中的花卉 B.一个牧场里的家禽 C.一条河里的鱼 D.一个蜂巢里的蜂 3.下列人体结构中,属于组织的是()。
A.心脏 B.神经元 C.口腔上皮 D.皮肤
4.在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A.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5.组成生物体的化学成分中,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那么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
A.核酸 B.细胞 C.10周的胚胎 D.生物圈
6、下列关于细胞与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都离不开细胞
B.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所以它的生命活动与细胞无关 C.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D.细胞生物依赖高度分化的细胞密切协作,才能完成生命活动
7.一段朽木,上面长满了苔藓、地衣,朽木凹处聚集的雨水中还生活着孑孓、水蚤等,树洞中还有老鼠、蜘蛛等。下列各项中,与这段朽木的“生命系统层次”水平相当的是()A.一块稻田里的全部害虫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C.一片松林中的全部生物 D.一间充满生机的温室大棚 8.下列有关对生命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命系统的每个层次都是“系统”,能完整表现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B.蛋白质和核酸等生命大分子本身也可算作“系统”,也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 C.“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一个层次,它代表一定自然区域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
D.生物个体中由功能相关的“器官”联合组成的“系统”层次,是每种生物个体都具备的 9.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层次的是()
①皮肤 ②胃黏膜 ③神经元 ④变形虫 ⑤细胞内蛋白质等化合物 ⑥病毒 ⑦同一片草地上的所有山羊 ⑧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类 ⑨一片森林⑩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A.⑤⑥③②①④⑦⑩⑨ B.⑤⑥③②①④⑦⑩⑨ C.③②①④⑦⑧⑩⑨ D.⑤②①④⑦⑩⑨
二、非选择题
10.在一阴湿山洼丛中,有一堆长满葫芦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蜘蛛、老鼠等动物。请根据材料,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上试分析各自对应于哪个层次。(1)腐木中的一个腐生细菌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阴湿山洼丛中的所有葫芦藓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阴湿山洼丛中的苔藓、蚂蚁、蜘蛛、老鼠等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一阴湿山洼丛中,长满苔藓的腐木,以及聚集着蚂蚁、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
【人教版高中生物实验】推荐阅读: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01-19
人教版高中生物知识点必修一11-24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癌变教案12-15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06-28
高中政治人教版教案10-07
人教版高中语文诗词11-02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09-18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三11-26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