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题评价的反思(推荐8篇)
①注意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包括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习研究的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②评价手段的多样性。采用将学生的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相结合,对小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研究报告的评价与学生主题演讲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试后评价,对策研究,高中化学
化学学科本身偏重于对学生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不得不说智力因素非常重要。 但是不可否认, 从苏教版化学教学现状看, 许多知识并非考验学生的纯智力因素, 相反许多时候学生考试失分完全是非智力因素导致的。 所以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并找到切实可行的应对改进对策至关重要。
一、当前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所呈现出的非智力因素特点与现状
一些学生片面认为高中化学学科存在较大难度, 甚至因为在步入高中之前, 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大多比较薄弱。 在高中将化学作为一门主要学科, 许多学生第一时间还没有正确理解与接受。 一般而言, 非智力因素可以分为三个简单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及注意力, 这种分层方式主要是排除智力因素而言的。 第二层则属于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其可以理解为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力及学生性格。 第三层次是非智力因素的具体成因, 其包括成就的动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及个人责任感与荣誉感等十二个部分。 实则无论从哪一角度进行分析, 学生个人的主观性都是很大的。 一些学生在学习与考试中存在问题, 并非自己的智力与他人有所差距, 而是主观意志上是否愿意不断提升与进取占据了更大部分。
二、从非智力因素角度进行评价与改进的对策
(一)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当前高中学生在考试之后所呈现出的试卷答案与分数结果分析, 许多学生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较大。 为了从主观上改变这种状态, 首先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实则是学生情感部分的体现, 主要表现为学习的愉悦感、求知欲及价值体现。 教师应该通过创建相应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兴趣。
比如以苏教版必修二教材中的习题为例:
现有A、B两种原子, A原子的M层比B原子的M层少了3个电子, 而B原子的L层电子数恰好为A原子L层电子数的2倍, 请问A和B分别为什么原子?
通过例题不难看出, 此题考查的就是得失电子的问题。 然而许多学生对这类问题依旧觉得比较棘手, 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枯燥地对其进行讲解, 并没有找到吸引学生的方法, 使得学生从主观上抵触学习。 因此, 教师可以选择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呈现, 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中所展现的电子数量及电子变化趋势, 最终分析得出结果。
(二) 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需要掌握的化学方程式数量相当多。化学方程式实际上是考验学生意志力的重要内容。 化学方程式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许多化学反应现象都需要依靠化学方程式才能得出相应结果, 还对之后的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等起到基础性作用。 故而对化学方程式进行记忆, 至关重要。
记忆化学方程式并非是考验学生的智力, 其考查的是学生的意志力、坚韧性及自制力和自觉性。 高中学习中常见的化学方程式包括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其中包括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及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及其他反应。 只是这些简单且基础的化学方程式就需要学生记忆很久, 如果没有强大的意志力, 则许多学生必然会功亏一篑。 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出, 实际上不断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将会有效强化化学学习效果, 同时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
(三)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近些年来, 确实有一些考题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提高, 这就需要学生不断树立解题的自信心。 有了自信心, 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现在许多考题并不是按照课本教材的概念进行照本宣科的照搬, 相反其往往更加注重的是对多种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比如:化合物A、B、C都只含有两种元素, 且A、B均含有X元素。 已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为A+B→X+C, X是一种单质, 由此可知X元素为什么元素。
实际上, 这类题解答起来相当容易。 只是与物理或者数学学习有相似之处的就是选用了控制变量法, 要求在一定条件之下。 根据反应方程式可以判断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因此可以判断出X在A与B之中的化合价显示是正价与负价。X也具有负价, 所以其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通过分析, 很容易得出结果。 但是许多学生因为长期形成了传统的思维模式, 认为必须给出明确的反应才能进行推断。 这样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学习, 也不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拓展。 教师应该不断帮助学生拓宽思维, 通过这样的习题告知学生, 实际上化学学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许多知识点都很容易掌握, 甚至许多知识都是自己平时已经掌握的内容。 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将有利于学生从学习动机层面改变传统的思维与想法, 让学生可以避免焦虑的情绪, 增强学习的效果与能力, 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提升学习水平。
三、结语
实践表明, 非智力因素往往比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还要大。 许多时候, 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 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提高非智力水平, 降低在学习中出现的失误及减少考试过程中失分现象的出现, 避免非智力因素对其的负面影响, 从而不断提升高中生的化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徐锦灵.高中数学非智力因素的试后评价方法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 05:22-23.
[2]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教育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07:3-9.
[3]王金丽.优、差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10, 01:28-32, 37.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化学课题 有效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82-03
一、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明确将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该课程理念能否达成与课堂导入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化学课题的有效导入是形成有效教学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高中化学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化学教师认为课堂导入浪费时间,一上课就直奔主题,或是长期使用一种导入方式(复习导入法)。甚至还有一些化学教师由于过分追求升学率,只重视知识的讲解,轻视了导入这一环节。无意中把学生的大脑当作知识的存储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其本身的巨大潜能,忽视了有效的导入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化学新课的导入,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前奏,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它对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夸美纽斯认为:“开头虽则显得无关紧要,但是具有巨大的潜伏力量。”教育心理学家也认为,在45分钟的授课中,开头几分钟的效果是最佳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要提高高中化学课教学的效益,必须用兴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热情,使其做到精力高度集中。有效地课堂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为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说明化学课堂导入能为整节化学课的成功铺下基石。而且,随着化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课堂导入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高中化学课题有效导入的原理
1.导入的涵义和目的
(1)导入的涵义
所谓课堂导入,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有意识、有目的运用各种教学媒体,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入新课的一种教学行为,是课堂的起始环节。
新课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总的来说,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的时候,运用一定的方式,让学生预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进入学习情境而采用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也就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之间联系的教学行为方式。应用于上课之始或开设新学科,进行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过程之中。
(2)导入的目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高效的导入能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凝聚其注意力,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导入的目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集中注意力。富有创意的导入,可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维系在教学内容上。
②激发兴趣。富有情趣的导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明确目的。目的明确的导入,让学生预知教学的目的,领会教师的期望,洞察教③学的步骤,了解学习的方法,并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心理。
④铺垫准备。利用已知的素材(已有知识、学生的生活阅历与经验等)作“引子”,能自如地为导入新课题做好铺垫。
2.导入的作用
化学新课的导入,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前奏,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它对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气氛。
(2)引发兴趣,激发表现欲。
(3)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
(4)画龙点睛,突出重点。
(5)承上启下,新旧过渡
3.导入的原则
(1)要突出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即导入要与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相适应,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
(2)要突出导入的趣味性。 导入时语言要风趣幽默,方式要多样化,举例要生动活泼、因材而异,使教学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呈现出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要突出导入的关联性和迁移性。导入的内容要与新课重点密切相关,成为揭示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引导学生依旧拓新、温故知新。
(4)要突出导入的灵活多样性。每课的导入不要千篇一律,而要新颖灵活。
(5)要突出导入的直观性和启发性。教师要用富于启发性的导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知识。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或实验为基础,引入新知识。结合设问和讲述才能达到激其情、引其疑,发人深思。
(6)要突出导入的高效性。课堂导入要力求简洁、准确、少而精。
4.导入的方法
(1)直接导入法。直接导入,就是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开宗明义地讲授本章节的内容、重点及难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种形式的导入,多用于绪言课或起始章节。
(2)复习导入法。该方法一般是在复习上节课或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从复习旧课入手导入新课,有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衔接,提供新旧知识的关联点,不仅可以使由旧到新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而且也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了铺垫。
(3)实例导入法。实例导入,就是教师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熟悉的的常识和事例,联系本节教学内容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得学生在熟中生疑,凡中见奇。
(4)直观导入法。直观导入,是教师通过化学实验或其他直观教具(如实物、样品、模型、图片等)导入新课。把直观教具作为问题的载体导入新课,既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甲烷”一节课开始,教师可展示甲烷的结构模型,引出本节课课题: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5)质疑导入法。古人云:“学则须疑”,教师在一节课的开始恰当的设置耐人寻味促人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潜伏状态跃居激发状态。
(6)魔术导入法。一言未发,魔术先行。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法最具魅力,易将学生带入“新奇境地”。魔术导入法是实验导入法里面的一种。魔术导入法是为新课内容设计相关魔术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与新课主题密切相关的魔术现象,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激发学生探究奥妙的愿望,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
(7)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就是教师讲述一段与所授课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故事,或化学学科领域中与所授内容有关的科学成就来导入新课。这一导入方式既可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引起其学习兴趣。
(8)史料导入法。教师在一节课的开始简介与这节课有关的化学史,不仅能以此导入新课,而且还会使学生被科学家们勇于探索、刻苦专研、百折不挠的精神所启发、激励。例如:在《苯》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凯库勒根据梦中受到的启示,画出了苯的封闭式结构式,从而在有机化学领域中取得突破性成绩的化学史话来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9)习题导入法。习题导入,就是有目的地选择习题导入新课。它不仅可以在灵活运用的基础上巩固旧知识,也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架桥”。
(10)“矛盾”导入法。通过设置与学生已有知识相矛盾的情境来导入新课,可使学生在左右为难之中产生强烈的急需解决矛盾的愿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优选”,在实际教学中,具体使用哪种导入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最主要的是讲求实际效果。
三、提出自己的几点教学建议
(1)建议高中化学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教学法理论,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并根据教学需要,掌握导入教学的技能,精心设计导入教学,帮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做好心理上、知识上的必要准备,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新课的导入不要故弄玄虚,不要过于深奥,要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师的导入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要有明确的目的,要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
(3)导入设计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不能纯粹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偏离了上课主题,这样的导课设计必将导致失败。
(4)建议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心理,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认知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科学性、趣味性的课题导入。在导课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指导者或启发者的作用,实现师生共同合作学习。
(5)建议教师在每次教学结束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出精彩而有效的课题导入方法,为日后的教学研究提供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春艳.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有效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2011.
[2]陈凤姣.化学课堂导入阶段学生心理活动的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03.
[3]陈术芬.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技巧[J].魅力中国,2011,(15):320.
(十一)为什么北京奥运火炬燃料用丙烷
当火炬的燃料温度至20℃时,燃料罐内的丙烷燃料会产生10个左右大气压的压力,而结实的“祥云”的燃料罐可以承受150个大气压。因此,完全不必担心火炬燃料因压力过大产生外泄。当外界温度低至-20℃时,丙烷燃料产生的大气压仅为2个,在如此低的大气压下,如何保证火炬的能源供给源源不断呢?稳压阀和回热管将解决这一问题。
以往的奥运会火炬采用的是混合燃料,需要配备保温车以保持燃料的温度和产生的压力,北京2008奥运会火炬使用回热管,将火炬燃烧所产生的热量用以加热燃料。这样,燃料罐不用借助外部加热装置的帮忙,就能使燃料产生足够的压力,支持火炬熊熊燃烧。
燃料为丙烷,符合环保要求,这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常用燃料。近几届奥运会都用丙烷等混合气体做燃料。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也使用燃料为丙烷,丙烷燃烧生成CO2 和 H2O也就是水和二氧化碳C3H8 + 5O2 =点燃= 3CO2 + 4H20
北京奥运会火炬选择了丙烷。丙烷燃烧后主要产生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丙烷可以适应比较宽的温度范围,在零下40摄氏度时仍能产生1个以上饱和蒸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形成燃烧;而且,丙烷产生的火焰呈亮黄色,火炬手跑动时,动态飘动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较醒目。
认识奥运会火炬很彻底嘛,连其燃料也积极去了解。好吧,如果你不嫌我罗嗦就顺路看看丙烷的化学性质吧。
中文名称: 丙烷
英文名称: propane
CAS No.: 74-98-6
分子式: C3H8
分子结构: C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分子量: 44.10
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纯品无臭。
熔点(℃):-187.6
沸点(℃):-42.1
相对密度(水=1): 0.58(-44.5℃)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1.56
饱和蒸气压(kPa): 53.32(-55.6℃)
燃烧热(kJ/mol): 2217.8
临界温度(℃): 96.8
临界压力(Mpa): 4.25
闪点(℃):-104
引燃温度(℃): 450
爆炸上限%(V/V): 9.5
爆炸下限%(V/V): 2.1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
主要用途: 用于有机合成。可作生产乙烯和丙烯的原料或炼油工业中的溶剂;丙烷、丁烷和少量乙烷的混合物液化后可用作民用燃料,即液化石油气。
健康危害: 本品有单纯性窒息及麻醉作用。人短暂接触 1%丙烷,不引起症状;10%以下的浓度,只引起轻度头晕;接触高浓度时可出现麻醉状态、意识丧失;极高浓度时可致窒息。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
危险特性: 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化学性质: 在低温下容易与水生成固态水合物,引起天然气管道的堵塞。丙烷在较高温度下与过量氯气作用,生成四氯化碳和四氯乙烯 Cl2C=CCl2 ;在气相与硝酸作用,生成1-硝基丙烷 CH3CH2CH2NO2、2-硝基丙烷(CH3)2CHNO2、硝基乙烷CH3CH2NO2和硝基甲烷CH3NO2的混合物。上丙烷可从油田气和裂化气中分离得到。
在空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C3H8 + 5O2 ==== 3CO2 + 4H20
丙烷
【理化性质】 丙烷(propane,C3H8)常温下为无色、无臭气体。易燃、易爆。化学性质稳定。分子量40.09,熔点-187.7℃,沸点-42.17℃,蒸气密度1.52g/L,爆炸极限为2.1%~9.5%,在650℃时分解为乙烯和乙烷.【职业接触】 丙烷主要存在于油田气、天然气、炼厂气中。用于制造乙烯、丙烯、含氧化合物和低级硝基烷。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均有机会接触。
【毒性】 丙烷属微毒类,为单纯麻醉剂,对眼和皮肤无刺激,直接接触可致冻伤。
1.急性毒性 当丙烷浓度〈3600mg/m时无明显作用。1%浓度使狗血液动力学改变,3.3%时可降低心肌收缩力,致使平均主动脉压心搏出量减少,肺血管阻力增加。对猴,10%浓度对心肌产生影响,20%时加重,且出现呼吸抑制。大鼠和小鼠吸入混合气体(丙烷占50.15%,乙烷占19.3%,丙烯占15.1%)50g/m,均无中毒症状;5~65g/m时条件反射异常;110~126g/m时,轻度麻醉;达到400~500g/m时,表现为麻醉状态,部分动物出现深度麻醉,但均无死亡。
人在1%浓度下无影响,10%可出现轻度头晕,但无刺激症状。
2.慢性毒性 每日暴露于丙烷为主的混合气8.5~12.16g/m,2h,连续6个月,动物除体重略低于对照组外,一般情况尚好,浮游试验时间缩短,神经活动早期2个月以抑制为主,后以兴奋为主。体温调节有轻度改变,早期低,后趋正常。血红蛋白轻度减少,脱离接触后可以恢复。组织学仅有轻微变化,表现为肺少量出血,肝肾有不明显的蛋白变性。
【临床表现】 接触较高浓度丙烷、丁烷混合气,可出现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流涎,血压较低、脉搏慢、神经生理反射减弱,但不出现病理反射。严重者可出现麻醉状态,甚至意识障碍。
长期接触低浓度的100~300g/m的丙烷、丁烷者,出现头晕、头痛、睡眠障碍、易疲倦、情绪不稳定及多汗、脉搏不稳、立毛肌反射增强、皮肤划痕症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现象,并有发生肢体远端感觉减退者
毒品与化学(下)
四、冰毒、摇头丸
1.麻黄、麻黄素、冰毒、摇头丸
麻黄是我国特产而著名于世的中药,4000余年前已用作发汗和兴奋止咳药。1887年日本人长井长义氏首先从我国产麻黄中纯制出其主要有效成分称麻黄碱或麻黄素。我国陈克恢氏研究了它的药理作用和疗效,用于哮喘的治疗。
人们发现用碘化氢及黄磷处理麻黄素时生成的脱氧麻黄素,即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对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远大于麻黄素。
1933年美国人Arens G. A又发现,当脱氧麻黄素再失去N-甲基后生成的苯基氨基丙烷、亦音译成安非他明(amphetamine)同样有兴奋神经作用,还报道了他本人用后的兴奋状态和欣快陶醉感。于是在1935年于美国和1941年于日本开始把它们作为抗疲劳剂出售,并被日本军国主义用在高强度作业的工人、夜战士兵和“敢死队员”的身上。
甲基苯丙胺常用的是右旋体盐酸盐,它是一种无色片状结晶,熔点170℃~175℃,故俗称“冰毒”。它易溶于水、乙醇、不溶于乙醚,游离碱有氨臭。
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俗称摇头丸,是安非他明的另一种衍生物。早在80多年前已经被合成,并认为是一种毒性很小的兴奋剂而用于通宵舞会或狂欢舞会上。直到最近几年才报道了大量急性中毒和死亡的病例。
2.毒性
冰毒、安非他明、摇头丸等均为法定禁止滥用的兴奋剂,其中以冰毒对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最强。健康成人摄入1mg~5mg冰毒时可以暂时消除睡意,疲劳,并能提高工作效率,然而由于失去对疲劳的自然警告,而陷入过度劳累状态,这时会出现食欲减退、血压升高、气管扩张等症状。
用药量达20mg时即出现急性中毒,表现为不眠、不安宁、呕吐、头痛、发汗、眩晕、口渴、腹泻、心悸亢进等症状。重症时呈注意力涣散、虚脱以至昏睡。连续用药在产生耐药性的同时出现慢性中毒症状、并把它称为“苯丙胺中毒性精神病”。初期有多语,对种种刺激过敏、躁、郁循环性病态,继之,在幻听、幻视的错乱状态下,呈现被杀、被跟踪、嫉妒等多种妄想症。进而会发生突然杀人、纵火、强奸等多种犯罪行为。
MDMA这类药物在促进摄入人的情感增盛的同时,诱发产生5-羟色胺(5-HT)综合症,使末稍神经受损。尤其处在情感增盛的人群和高温、高噪音、易脱水的环境中更加强了它的毒性,使人摇头不止、行为失控,最后导致免疫力下降、肝肾功能衰竭,以至死亡。
五、大麻
1.大麻与麻烟
大麻(Cannabis sativa)俗称火麻,桑科植物,是一年生雌雄异株草本。高约3m,叶有对生长柄,我国古代就有种植,但主要用其韧皮纤维制麻布、绳索及纸张,种子榨油制油漆,火麻仁入药。大麻雌株能分泌出具有致幻作用的树脂,尤其是印度大麻,由于气候条件,不仅树脂含量多,且致幻作用也强。
大麻的雌花株梢称为麻。花期将花穗连同小叶一起摘下,晒干后作成称为“麻烟”的嗜好品直接或与烟草混合吸食。我国云贵山区及新疆沿丝绸之路一带,过去就有吸麻烟解乏的习惯。
从麻中得到的油树脂(8%~20%)干固后的膏状物常称大麻(hashish)。但大麻是一种仅次于鸦片的麻醉剂,我国汉末医学家华佗在行腹部手术时使用的称为麻沸散的麻醉药中据说就含有大麻,此外它还可用于止痛、解痉和松弛肌肉上。然而近年来由于大量被世界各地一些青少年所滥用,而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大麻是一种非法种植的植物。
大麻的油树脂中能分离出多种称为大麻酚类和大麻酚酸的化合物。但其中主要致幻物质是四氢大麻酚(THC),以后还证明了大麻酚的四氢衍生物都有兴奋神经作用。
2.毒性
大麻中毒时主要呈现类似二乙麦角酰胺(Lysergide; LSD)及仙人球毒碱或称麦斯卡林(Mescaline)样神经异常,即出现妄想、幻觉,“幸福感”、“陶醉感”,在睡意加强的同时,又会丧失时、空感觉,在伴随幻听、幻视的出现,还会有心律加速、血压升高、口渴等症,如再继续吸食,则陷入眩晕、虚脱状态。
由于大麻品种和制品的差异,其中THC含量也很不同,一般内服THC纯品0.12mg/kg或吸食0.05mg/kg时即可以现幻觉。大麻的致死量有很大个体差异,对大鼠而言,其THC致死中量(LD50)为175mg/kg。
春天为什么让人兴奋
据《生命时报》报道 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说,冬天人体会分泌较高水平的褪黑素,这种激素能控制睡眠周期,让睡眠时间更长。春天到来时,眼内光敏组织感知到白昼时间延长,会向大脑发送减少褪黑素分泌的信号,这会让人清醒时间增加,大脑更加活跃。另一方面,体内一种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水平在春季也会升高,这可能是兴奋、精力充沛、内心狂热等春季兴奋症状的根源。
人类学家则认为,春季不安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早期人类在整个冬天常处于一种类似冬眠的状态。春天来临时,他们开始进行狩猎、采集和生育等活动,这让人们活动欲望增加。
--初中化学学科《“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的研究》的几点认识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本学期围绕教师进修学校“抓基础、重课堂、强校本、提素养”的工作主题,确立化学学科的校本研修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现就备课、课堂教学几个方面总结如下:
一、教学目的、任务明确具体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任务是教学的纲,教学目的、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品质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质。一堂课,一方面有主要的一两项目的。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以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做好实验,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当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知识教学优化
现行的化学教材只是根据课程标准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注重本书设计。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板书还能弥补教师讲授的不足,起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好的板书便于学生记笔记,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理解和巩固知识。因此板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最合理的板书,排列出的纲目以及图表等要清楚,字迹要工整,规范。
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
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
再比如,当学习到有关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浓度的计算时,学生往往习惯于按数学计算的思路,急于代公式求解,这时教师要把住方向,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先集中到充分理解概念或原理上,在明确了计算依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准相关项(量)的关系后,再求解。在这里的关键是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掌握符合逻辑的解题格式和方法。
一、制定符合不同学生层次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探究性课题的设计目标是由探究活动的主题与主体来确定。为了保证探究课题的顺利实施, 教师在设计探究课题目标时, 首先需要了解学生主体, 即学生的知识储备、技能储备, 情感储备等情况, 同时由于初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 具备不同的发展潜能, 因此课题目标的设计, 还应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因此设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主体的教学目标, 以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案例1: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实验设计
在中考复习阶段, 有学生提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可否用排水法收集?如果能, 为什么?排水法收集与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哪一种方法更好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复习气体的制备时进行以下设计:
(一) 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收集
1. 结合自己小组掌握的知识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添加药品, 制取二氧化碳;
3. 分别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气体, 用橡皮塞塞好, 备用; (试管的体积相同)
4. 分别向小试管中滴加两滴管的石灰水, 振荡, 观察石灰水变浑浊的情况。
(二) 问题讨论与交流
1. 所用的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
2.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如何验满?
3. 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什么时候开始收集?判断集满的标志是什么?
4. 两试管中滴加等量石灰水, 振荡过程中, 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一样吗?为什么?
5. 你认为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原因是什么?
6. 你对两种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有什么评价?
学生通过实验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上面6个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 大多数学生对前三个问题都有较好的回答, 后面3个问题要求比较高, 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最终学生明白和理解了二氧化碳气体能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二氧化碳的逸出速率大于其溶解速率, 排水法收集气体比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优越:不仅收集的气体纯净而且容易验满等优点, 甚至有的学生提出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比较快等观点。这样的实验课题的设计不仅知识的目标顺利达到, 还使理解层次较高的学生从中得到知识的升华和加深。
二、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
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前提, 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必要措施。化学课堂教学中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点燃其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 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所以恰当的情境设计也是化学实验设计课题的重要视角。
案例2:中和反应教学问题情境设计
(一) 实验探究过程:
1.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酚酞试液2-3滴, 观察并测量温度;
2. 向烧杯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刚好变为无色;观察此过程溶液温度的变化;
3. 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 滴加一滴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颜色的改变;
4. 用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 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观察现象。
(二) 问题讨论:
1.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后, 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2. 滴加稀盐酸后, 溶液变成无色, 此时溶液显什么性?此过程中, 溶液的酸碱性和p H如何变化?
3.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一滴氢氧化钠溶液, 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4. 玻璃棒上的白色固体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中的溶质吗?如果不是, 那是什么物质?
5. 溶液颜色变化的过程中, 温度是如何变化的?说明了什么?
(三) 师生共同讨论形成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上述中和反应概念的建立, 通过细致透彻的问题设计, 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过程中溶液的酸碱性的改变、溶液的酸碱度的变化、溶液温度的变化以及生成物的检验和判断等关键的问题让学生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知识的难点得以顺利解决。
三、确立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探究课题的根源在于问题。问题的空间有多大, 探究的空间就多大, 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具有价值。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是很高, 初中化学适合在课堂中进行探究的问题难度和规模不应太大, 但应具有真实性, 一定的开放性等特点。因此, 在初中化学实验中, 挖掘有探究价值的实验课题, 进行实施,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素养, 有着重要的意义。
案例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原电池实验设计)
问题引入:生活中我们用到很多电池, 如干电池、纽扣电池、可充电电池等, 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能的?
情景引入:在18世纪90年代末期, 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发明了伏打电池, 他把不同的金属板连接后浸入一种电解液 (相当于我们所学的某些酸碱盐的溶液) 组成了第一个直流电源:用容器盛盐水, 把插在盐水中的铜片、锌片连接起来, 电流就产生了。
演示实验:用导线将铜片、锌片、电流计、电键连接起来, 然后插入硫酸铜溶液中, 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 一段时间后, 拿出金属片发现铜片上有固体析出。
引导分析:锌比铜活泼, 当锌和铜用导线连接插入硫酸铜溶液中, 便形成回路。锌原子失去电子, 电子顺着导线经过电流计流到铜片上, 溶液中的铜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铜原子, 大量的铜原子聚集在一起, 从而在铜片上看到有铜析出。
提出问题: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在一些酸、碱、盐的溶液中通过导线连接可以形成原电池, 生活中的一些水果的汁液也显酸性, 盐水也具有导电性, 能选择合适的材料试制作原电池, 体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吗?
学生设计实验: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设计不同的原电池。
上述案例中通过学生自己制作各种原电池, 使学生对原电池有了初步的认识, 建立了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认识, 同时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材料制作原电池, 使学生贴近生活, 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增强了探究的兴趣, 同时将课本上的硫酸铜溶液换成生活中的一些水果, 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的课题设计, 有利于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发现化学的价值和魅力。
四、设计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实施方案
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探究课题的设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 制定以学生为指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实验探究方案;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题的实施中, 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 还能切身体验探究过程, 并学会利用化学实验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案例4:燃烧条件的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在进行“燃烧条件”的教学前, 先取两块手帕分别浸取酒精与水的混合物 (3:1的体积混合) , 分别点燃后, 一块放在表面皿上, 然后用烧杯罩住, 一块用坩埚钳夹住, 待燃烧结束后, 看到手帕完好无损时, 教室内一片哗然, 学生面面相觑。我便提出几个问题:该实验中涉及几种物质?两块手帕为什么没有烧坏?说明了燃烧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得出:手帕、酒精是可燃物, 水不是可燃物;燃烧的是酒精, 手帕没有烧坏:一个是缺少氧气, 另一个是水吸热温度没有达到手帕的着火点, 因而都没有烧坏。因而得到燃烧的三个条件并明确了三者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的。接着我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分别点燃两根火柴, 学生观察到一根竖起来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灭, 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 如此反复数次, 结果都一样。这种设计:实验情景引入→问题情景→形成知识→应用知识, 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情境中, 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形成了能力。
探究课题设计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 对学生倾注真挚的情感, 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设计的源泉在于问题, 以问题驱动为中心的探究设计, 更利于课题的展开, 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的重点在于过程, 让学生从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价值和意义, 而不是看重探究得到的结果是什么, 这也是探究活动不同于其他活动的地方。从这些角度设计实验课题探究, 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的同时, 更能深刻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和化学的学科价值。
摘要:根据初中化学的实验内容要求, 本文结合案例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初中化学实验课题的设计:根据不同学生层次制定符合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的情境、确定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设计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实施方案等方面来进行课题设计, 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课题,设计,化学实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91-95.
[2]庞华英, 陆伟.问题生成性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尝试.化学教育, 2010, 31 (5) :62-63.
【关键词】教育科研;成长;反思
2013年8月我有幸被学校抽中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构建边疆民族地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工作中。我具体负责生物学科子课题。说实话最开始的时候我连研究课题究竟要做些什么,该从哪里着手做,课题是怎么申请的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都不知道,所以会议结束后我是一脸的茫然,感觉压力很大。我们学校真正懂课题研究工作的人不多,就有两个人,最初的时候我先请教他们,但由于不懂的问题很多,在加上他们所教的科目不是生物,所以有很多的问题他们也不能帮我解决。后来我就在网络上学习、搜索,甚至还买了关于高效课堂的书,有刘金玉的《高效课堂八讲》、赵徽和荆秀红著的《解密高效课堂》、李炳亭著的《高效课堂22条》、王跃著的《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苏鸿主编的《高效课堂—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等。课题研究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我承担的是高三的生物教学,所以投入到课题研究的时间就非常有限,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在课题研究上没有起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但在开始的这个阶段我通过学习获得了很多的知识,下面我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成长。
一、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成长
第一个成长点是在专业素养上的表现。首先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活动,我知道了课题该如何申请,申请前都要做那些准备工作。因为我校是以一个大课题来申请的,所以我没有加入到申请的过程中,但我很想知道课题是如何申请的,所以我就找相关的资料学习,并请教其他同事,慢慢的我就从不懂到略知一二,我认为这些一定要通过实践才会真的懂,所以我就带领另一位同事,在这个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一起申请了一个关于《培养预习的学习习惯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保障》的县级研究课题。并且通过这次锻炼,我想以后如果在做课题研究我应该能找到方向。在压力的推动下我不断的学习,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育科研如何选题、教育科研课题的类型。最初由于对教育科研不懂,所以选的题目太大,参考了我校懂课题研究的老师拟出的课题,最终生物课题组选的是《五步循环教学法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通过认真的学习才知道对于初搞教育科研的人,开始的时候应以小课题研究为主。也正是我们选择的课题太大了,所以让我们难以入手。所以后来在申报县级研究课题时我们从实际出发,选择范围小的课题。小课题具体、可操作化、能提高研究成功的可能性。其次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逐渐懂得了一篇完整的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构成以及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论文。说实话我虽然在大学写过论文,但是那个时候是为了应付毕业,所以没有认真的研究过这些。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最初我连开题报告都不会写,不知从哪方面写,最初写的是参照其他同事写的来写,说实话写的真是乱七八糟的。后来通过我不断的学习,我才试着慢慢的修改,写出了开题报告。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还要写阶段性课题研究计划、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年度工作报告等一系列相关的材料,在写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
第二个成长点是思想觉悟方面的。从这次课题研究中体会到构建学术工作站或者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意义:构建课题研究学术站能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还能促进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观察、研究、学习身边的名师,从模仿开始,最终在借鉴中创新,这样大大的缩短了教师成长的周期;教师搞教育科研能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提高不是靠听课,主要还是靠做研究工作,边研究边学习,边干边学,作为教师不搞科研,仅知道捧着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
二、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我不断的看书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和学校的高中生物教学
从网络上聆听了太谷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张四保的讲座后,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组建学习小组。他的讲座中说到:“现在的学校和课堂都不让学生说话,“满堂灌”的教学使得学生口越来越笨,口才越来越少,性格越来越差,能力越来越低;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说话,不会办事,不会协调,情商越来越低”。对于他所说的这些在我们的教学中都深有体会。就拿我自己来说,在看书或进行教学研究的时候,有时自己是有一些想法,但不能用文字把这些表述出来或者是没有能力将整个研究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整理出来,形成一些有用的资料。另外从学生考试的时候最能看出,比如考试中的实验题,很多学生在做的时候心里是知道实验结果,但就是不能用文字表达;老师讲解后,很多学生会说我也是这样想的,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写。回想一下自己的教学,整节课40分钟,教师几乎40分钟都在讲,学生根本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把学生表达的欲望和说话的能力扼杀了,所以不是学生不会说话,而是教师就没有给学生说话的机会,长期这样下去就使得学生不会表达,甚至不想表达了。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从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开始进行改革,也就是建立学习小组。另外通过此次课题研究使我认识到学生学不好首先要在教师的教学上找原因,比如备课问题、课堂教学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
总之,通过参与到教育教学研究中,我无论是在思想意识上,还是专业素养方面都有所提高,有所成长,并且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实质性的反思和实践。因此我们倡导学校要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进行科研的机会,教师要在教学上有所建树就要多研究,多思考,多实践。
参考文献:
[1]创建高效课堂必须做好的三件事http://www.56.com/redian/MTk4OTM5OQ/OTExNjY1MDc.html.
[2]苏耕水.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意义、现状及对策.教育探索[J],2003(10).
[3]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王跃.高效课堂101个细节[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赵徽,荆秀红.解密高效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设计思路:
1、考虑近年来初三化学考核的特点,很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诸如:化学观察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等等,这就需要教师相应地在教学中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考虑近年来试卷的特点,一般以“自然、生活、生产、社会”等情景材料作为命题的背景,主要考查“化学信息迁移能力”,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理解、选择、使用材料,提取有效的信息,说明和解释相关的信息;
3、现在的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喜欢做一些题目篇幅较小的题型,否则就觉得很烦、做不好题目,而这却是解题的一大障碍。希望通过本堂课的教与学,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解答信息给与题,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推理及评价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学力。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掌握化学学科的审题技能。
2、掌握在不同的情境设置中,获取相应的化学知识的能力,并能以此为突破点,提高学科的综合能力。
3、掌握一定的学科表达能力,减少错别字。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培养认真审题的学习的习惯。
2、在本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起化学学习的基础思维模型-----即在知识点的点、线、面之间建立起相应的物质网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面对挑战时,积极寻求应对方法的正确的态度。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会必要的逃生及自我保护。课型: 复习课
教学方法:讲述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近期练习过的模拟考试卷,备用。
2、课上,结合考试的热点,直接点题;运用课件向同学展示有代表性的一些题
目;师——生解答题目,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关键词”,在处理、加工信
息的同时获取新知识,完成知识的迁移。
3、在解答中,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元认知监控的训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解题习
惯和内在的心理活动作进一步的认识,对学习过程作出评价。
4、在以前做过的试卷上找出自己的错误,选用自己现在学的方法,重新解题,以保证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
5、师——生小结;并请学生谈谈学习体会。
作业:
通过观察、查资料、讨论、学习,结合大家熟悉的情景或社会热点,自己编
一些化学情景题(附答案)。下星期一以作业的形式交给老师。
本课所用练习题:
1、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的德国化
学家哈德埃特尔,应用他的研究成果可极大提高氮肥的产量。下列物质中不属于
氮肥的是:
A.氯化钾B.尿素C.硝酸铵D.碳酸氢铵
2、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作“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
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A.煤矿中因遭遇明火而发生的瓦斯爆炸B.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爆炸
C.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D.厨房中燃气泄漏而爆炸
3、下图是一幅贴在汽车加油站上的宣传广告,围绕这幅广告画,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玉米汁可以作汽车燃料B.由玉米生产的酒精汽油可以作汽车燃料
C.推广玉米生产的燃料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的能源危机
D.以农作物为原料来生产化学品是可行的4、森林初发火灾时,可以使用爆炸灭火的方法,将灭火弹抛到火场爆炸将火扑
灭,关于爆炸灭火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爆炸使燃烧处暂时缺氧B.爆炸的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C.爆炸的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炸起的沙土覆盖可燃物,隔绝空气
5、“群众利益无小事,食品安全是大事”。下列做法不会导致食品对人类健康有
害的是:
A.用干冰保藏易变质的食品B.用硫磺熏制白木耳,粉丝等食品
C.用甲醛浸泡腐烂的食品D.用含亚硝酸钠的工业用盐腌制食品
6、下列有关灭火的方法,错误的是:
A.家用电器着火的时候,用水扑灭B.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扑灭D.图书资料着火,用压缩二氧化碳
灭火
7、用柴火灶烧饭时,把大木块劈成小木条,并搭架在灶堂内,木柴燃烧的更剧
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增大了木材与氧气的接触面积B.更有利于氧气进入
【化学课题评价的反思】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课题研究范文10-12
课题四化学式与化合价07-21
高三化学教学的反思06-01
中学化学教育的理性反思07-23
作文教学与评价策略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总结05-31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语文作业评价改革研究》结题报告10-10
《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反思05-29
关于化学第一轮复习的教学反思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