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密封材料方法(推荐8篇)
例3.自行车的主要材料钢铁易生锈。请为图2-3-2中标示的自行车各设计一种不同的、合理的防锈方法。
(1)三角架:.(2)辐条:。(3)链条:.五、回收废旧金属的意义
例4.下列有关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铁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来制作炊具
B、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C、铜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潮湿的空气中不会生锈D、铝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可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
六、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七、无机非金属材料
例5.今年5月24日,三峡大坝最后一仓混凝土(成分中含有氧化钙)开始浇筑,为了防止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水化放出的热量使坝体温度升高,技术人员在仓的埋设了许多管道,一旦温度升高,则通水冷却。下列说中不正确的是()
A、混凝土的水化过程包含化学变化C、混凝土的水化过程中吸收热量
八、有机合成材料
九、合成材料与环境污染
例6.下列关于环境保护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绿色化学”是指对环境无害的化学
B、“白色污染”主要是指白色粉尘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C、“温室气体”主要是指二氧化碳、甲烷等气全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 【典型例题全解】
例1.(1)考古发掘出的铜器表面往往有一层厚厚的铜绿[主要成分Cu2(OH)2CO3],试用化学方程式解释铜绿形成的原因。
(2)为什么高档电器的铜质插孔、插头表面要镀上价格比铜昂贵但导电性又不如铜的金?
(3)不法商贩常在金中掺入铜打制“纯金”饰品出售,如何识别这种假冒“纯金”戒指。
B、混凝土是混合物 D、钢筋混凝土是复合材料
(4)许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每个公民都应树立保护资源的观念,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金属资源的是(填选项字母)
A、采取各种有效防锈方法避免金属锈蚀 C、私挖、滥采矿物
二、实践应用题
例2.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金属,高科技新材料的开发应用也需要金属。(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2)根据图2-3-3所示的金属应用实例推断,金属具有的物理性质有。(3)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多数属于合金,下列列出了一些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和性能。
B、用塑料代替钢和其他合金制造管道 D、回收利用铝制饮料罐
由上表推断,与组成合金的纯金属相比,合金的优点一般有(填序号)。①强度更低;②硬度更高;③熔点更高;④抗腐蚀性更好
(4)人们每年要从金属矿物资源中提取数以亿吨计的金属。
根据所学化学知识,按要求写出两个生成金属的化学方程式:
①(置换反应);②(分解反应)。
(5)2008年奥动运会场“鸟巢“使用了大量的钢铁,钢铁与直接接触容易生锈造成损失,在钢铁表面涂油,刷漆等,都能防止钢铁生锈。【拓展创新题】
例3.铜陵被誉为我国的“铜都”,图2-3-4是铜陵铜工艺品中著名的四喜娃娃,找到了分用纯铜、青铜(Cu、Sn合金)两和种材料制作的粘喜娃娃及用于实验铜片和青铜片。
(1)怎样用化学方法区别这两种四喜娃娃?
区分纯铜和青铜的实验方法是。
小明的纯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金属铜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能够和空气中的氧气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铜绿[Cu2(OH)2CO3],请你根据铜绿的组成推断,铜变成铜绿时空气中的O2、、(填化学式)参加了反应。
(3)哪种四喜娃娃更容易生锈?
小明发现从不同地点收集到的两个四喜娃娃中,青铜娃娃身上的锈斑比纯铜的多,他据此得出结论:青铜比纯铜更容易生锈。
他的这种推理方法是否科学?。
请说出理由:。(4)青铜四喜娃娃的铜绿中什么会有褐色的锈斑?
【同步跟综训练】
1.在下列情况下,埋地在的铸铁管道腐蚀最快的是()A、在潮湿、致密的土壤中C、在潮湿、致密的土壤中
B、在干燥、致密的土壤中 D、在干燥、疏松的土壤中
2.如图2-3-8实验,放置1~2周时后,装置能出现的现象是()A、铁丝不变化
B、试管中液面不变化 C、铁丝逐渐消失
D、试管中的液面上升
3.下列对金属及金属资源的认识中,正确的是()A、废弃易拉罐无回收价值C、生铁是纯净的铁
B、用水冲洗自行车可防止生锈 D、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2O
34.下列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A、尼龙
B、棉花
C、羊绒
D、蚕丝
5.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多年前我国已经开始制造和使用陶器,现在人们已能生产出新型陶瓷材料,如用气阀经铝等为原料生产的陶瓷已制造发动机零件,下列有关氧化铝陶瓷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C、该陶瓷耐高温、强度高
B、该陶瓷中的原料氧化铝属于非金属氧化物 D、该陶瓷耐酸、碱等化学物质的腐蚀
6.下列关于生活常用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A、涤纶、羊毛和棉花都是天然纤维C、电木插座破裂后可以热修补
B、各种塑料在自然界中都不能降解
D、装食品作的聚乙烯塑料袋可以通过加热进行封口
7.钢铁的使用十分普遍,可惜世界上每年有将近总量十分之一的钢铁因锈蚀而损失。为了防止钢铁的锈蚀,人们常采用在其表面或镀上其他金属等履盖保护膜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够防止锈蚀的共同点原理是。
8.据有关资料报道,现在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材料相当于其年产量的20%~40%。某课外活动小
组的同学为了研究金属腐蚀的条件,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发现问题]盛有水的铁锅在与水面接触的部位最容易生锈 [提出问题]铁制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
[提出假设]将三块小铁片分别按下表中所示放置,每天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十天后所得现象如下表中所示:
请根据以上实验及产生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B装置中氮气的作用是。
(2)上述实验所得到的结论是:铁生锈是铁与和共同作用的结果。(3)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一种防止金属制品生锈的具体方法。9.请你阅读下列一段新闻,并回答有关问题。
2005年6年16日《海峡都市报》报道:位于福州市河东社区外的琼东河,已被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破砖头、牛奶包装盒等挤占了大半个河道„„
(1)把垃圾放在河边会造成空气、土壤等污染,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垃圾,请你向福州市环保部门提出一条保护城市内河的建议。
(2)沿岸居民时常能闻到垃圾散发出的臭味,是因为分子。
(3)城市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多种,填埋是其中的一种,垃圾填埋后会产生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其完全燃料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生活垃圾中的塑料矿泉水瓶、塑料袋都属于(填“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塑料制品已被广泛应用,请分析使用塑料的利弊(各写一点):
铝基复合材料所添加的强化相一般是不易与Al金属基体润湿的, 这给制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润湿问题, 同时降低制造成本 (硼纤维的强度很高, 但制造成本相当昂贵) , 可以采用原位生成强化相的制备方法。原位生成强化相是指在制备过程中, 通过原材料之间的反应, 在制备过程中生成强化相, 最终获得颗粒尺寸细小、界面润湿良好、增强相弥散分布的铝基复合材料。
1 常见原位强化相以及制备方法
常见的原位强化相多为金属间或金属与非金属化合物, 例如Ti C、Mg2Si、Al3Ti、Al3Zr、Zr B2、Ti B2等。制备方法则有高温自蔓延 (SHS) 、激光表面处理、离心铸造、直接接触反应法等。下面通过一些具体实例分别说明不同原位强化相以及制备方法。
1.1 Ti C原位强化的铝基复合材料以及制备方法
使用Ti粉 (纯度99%, 粒径尺寸约为40μm) 、石墨粉 (纯度99%, 粒径尺寸约为30μm) 、铝粉 (纯度99%, 粒径尺寸约为40μm) 作为原料。Ti粉和石墨粉的比例等于Ti C中两种元素的组成比例, 然后分别加入10、20、30、40以及50重量百分比的铝粉进行充分的混合球磨, 将混合粉末压制预制体, 在惰性气氛中倒入熔融铝液通过高温自蔓延 (SHS) 方法合成。
1.2 Mg2Si原位强化的铝基复合材料以及制备方法
采用商用Al-Si-Mg合金、纯Si、纯Mg, 在电阻炉中加热熔化, 制成“悬浮液”, 倒入模具中离心铸造, 制成Mg2Si相强化的管材。管壁分为两层, 颜色较深的内层有强化相, 外层则没有强化相, 两层之间有一明显界面。
1.3 Al3Ti原位强化的铝基复合材料以及制备方法
采用Al铸锭 (纯度为99.7%) 和Ti粉 (纯度为99.7%, 平均粒径尺寸为40μm) 作为原料, Ti粉加入比例按照最终获得10%质量分数的Al3Ti添加。将纯铝置于石墨坩埚中在电阻炉中加热, 然后将Ti粉包在Al箔中, 加入780℃的液态纯Al, 引入五分钟的超声震动来分散Al3Ti并去除气体, 固态Ti和液态Al直接反应。
1.4 Al3Zr以及Zr B2原位强化的铝基复合材料以及制备方法
使用的材料为商用A356铝合金铸锭, K2Zr F6以及KBF4无机盐粉末 (平均粒径为20μm) 。首先将无机盐粉末在300℃下烘干三小时, 然后在石墨坩埚中加热铝合金铸锭, 在900℃时加入干燥的K2Zr F6和KBF4无机盐粉末, 倒入熔融Al中, 同时施加脉冲电磁场。
2 制备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各种不同的原位强化相, 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 但是对于原位强化的铝基复合材料, 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首先, 虽然原位生成的强化相界面润湿良好, 也更容易在基体中均匀分布, 但是有些制备工艺, 比如高温自蔓延技术, 由于其反应速度快, 温度梯度大, 不易控制反应过程, 所得的产物孔隙率也较高, 致密度低。有些方法如放热弥散法, 技巧性强, 难度高, 不易掌握。原位生成的增强相多为金属间化合物, 其特点是强度高、脆性大, 如果尺寸控制不好, 或发生团聚, 将更容易降低复合材料的性能。
其次, 由于金属熔体温度高, 界面反应难以避免, 很多有害的界面产物会损害材料强度。比较常见的反应产物是Al4C3, 会导致界面弱化。
3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复合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迫切需要廉价、稳定、高效的制备方法。原位强化的铝基复合材料制备尚处在研究阶段, 很多材料以及制造方法尚不能大规模在工业中应用。未来的原位强化制造方法, 应该更多与现有工业方法结合, 能够使新方法利用原有设备进行制造。同时应采用价格低廉的原材料, 否则过高的成本会制约材料的应用领域。对于制备方法本身, 应该尽可能进行更多深入的理论研究, 能够通过提前设计工艺, 对材料最终质量进行预测。
摘要:铝基复合材料在工业中被广泛应用, 原位强化的铝基复合材料具有其增强相与基体界面结合良好, 增强相细小且不易发生颗粒偏聚等优点。本文讨论了原位强化的铝基复合材料中常见的强化相以及制备方法, 对制备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总结, 同时预测了原位强化的铝基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铝基复合材料,原位强化相
参考文献
[1]M.S.Song, M.S.Zhang and S.G.Zhang, In situ fabrication of TiC particulates locally reinforced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by self-propagating reaction during casting[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437 (2008) 166-171.
[2]Xuedong Lin, Changming Liu and Haibo Xiao.Fabrication of Al-Si-Mg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 tube reinforced with in situ Si/Mg2Si particles by centrifugal casting[J].Composites:Part B, 45 (2013) 8-21.
关键词:建筑工程材料;检测方法;常见问题;应对方法
我国工程建设领域随着经济发展而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工程材料的改革与研发,传统的材料不断地被新型材料取代,与之对应的材料质量控制措施与检测方法、人员素质、监测机制往往跟不上材料的更新,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质量事故。因此,加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措施的研究势在必行。
1 建筑工程材料检测及试验
1.1 强化检测及试验的必要性
在建设工程中,加大工程材料检测试验的范围及力度势在必行,为工程质量达标保驾护航,同时为施工单位的成本控制提供保证,减少因材料质量事故而产生的返工现象,造成无谓的经济开支以及工期增加。专业的检测方法,强有力的检测力度,是保证合格材料投入使用的前提,更是合格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作为材料供应行业,必需严格按照检验标准进行检验,确保所有材料符合质量标准,作为建筑工程材料,务必按照“三检一验”制度进行材料检验。其次,对于各种各样的新型材料,强化固有检测方法的同时,应该增加各种试验,通过实验数据,综合分析该材料是否满足建筑工程质量及使用要求,逐步优化各工序材料。最后,通过规范化检验及实验,将不合格材料拒之建筑工程大门之外,减少因材料问题而产生的质量不合格问题,避免随之而来的返工等一系列问题,为施工企业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石。
1.2 检验及试验的方法
建筑工程材料按发展的先后顺序分为传统材料及新型材料,传统材料譬如标准砖(240×115×53型)、混凝土砖等,因使用时间悠久,检测系统完善可靠、实验方法成熟固定,如标准砖的检测主要通过观察、称重、测量等物理方法进行检测,而试验方法则是通过标准试验测定准砖的硬质性能、煤渣含量等;但是新型材料如PVC管、基苯乙烯泡沫板、SBS防水卷材等,最近几年才投入使用,检测系统往往无法跟上材料的更新换代,而检测方法也是因材而异,如SBS防水卷材的检测方法往往只有通过游标卡尺来控制材料的厚度,检测手法单一,且很难准确的检测出SBS卷材的平均厚度,很容易让厚度不均匀的材料流入施工现场并投入使用,带来后期的漏水现象,而对其的试验,主要测试其的延展性、粘接性、可塑性等,而其的性能参数,缺少权威性的参数指标,即使试验人员往往都无法得出试验结果的准确与否。
2 建筑工程材料常见问题分析
2.1 材料的可适用性
第一,新型材料层出不穷,种类繁多;第二,水利、房建、道路、桥梁、隧道等领域的材料适用性的界定也是模模糊糊,无严格界限;第三,我国地域辽阔,各省市气候差异较大,建筑材料的适用性颇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意思。以上种种原因,往往导致建筑工程材料是否适用无法敲定,出现混乱现象。针对以上问题,国家及地方建设部门广泛调研,结合地方气候,加强引导力度,如有可能,制定出相应规范,解决建筑工程材料可适用性的问题。
2.2 检验及试验的配套设施及人员配置不健全
随着我国小康化水准的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建筑行业作为社会建设的头筹,越发往“短平快”的趋势发展,直接反映出来的就是工期紧,特别是一些房地产行业,为了实现资金更快回笼、提高生产效率,经常喊出“大干100天”等口号,不可否认,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工作效率至关重要,甚至是施工企业的生命线。但是,施工进度飞速提升的同时,相应的配套设施与机制往往无法跟上施工进度的提升速度,例如材料检验设施及机制,正常进度下,一套检验设备及一组人员就可以满足要求,而施工进度提升后,原定设备和人员显然无法满足要求,而一些施工单位往往忽视这一点,在材料的检验结果还未出来之前,迫于进度的压力,将材料投入使用的现象时有发生。解决此问题,需“对症下药”,只有合理的材料检验配备设备及人员,方可“药到病除”。
2.3 操作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建筑工程材料检测试验看似简单,导致一些施工单位不够重视,往往不聘请专业人士,更有甚者,直接由工地上的安全员、资料员兼任。实际上,材料检验是一项烦琐复杂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不仅要求检验人员工作细心、责任心强,而且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及检测经验。同样,遵循“术业有专攻”的原则即可解决该问题。
2.4 检测设备更新较慢
伴随着新型材料广泛使用,必然会产生与之对应的新型检测设备,而新型设备所需的费用,成为其更新的最大阻碍,一些施工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减少采购甚至不采购新型设备,严重影响材料检验。对于该问题,应该溯本求源,从工程预算入手,如果预算中包含新型设备的相关费用,则严令施工单位采购;如预算中未包含该部分费用,则应将该部分费用计入预算。
2.5 管理制度不完善
缺乏完善的材料质量控制管理机制,很多供应商及检验人员利用机制不完善的缺口,将不合格材料蒙混过关、投入使用。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加大处罚力度,方可杜绝该类现象。
3 结语
总之,万事万物的发展,都会遇到各种各样随之而来的问题,工程建设也不例外,特别是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控制,直接影响工程施工整体质量,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决定着人民是否能够安居乐业。因此,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控制不仅仅是建筑企业所面临的难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单位、材料供应商等建筑工程项目所有参与人员协同合作,方可保证建筑工程材料乃至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合格。
参考文献:
[1]许宏峰.建筑工程材料检测试验及常见问题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23):202.
[2]王军.建筑工程材料检测试验及常见问题分析[J].江西建材,2015.
[3]欧阳彩香.建筑工程材料检测试验及其常见问题分析[J].门窗,2015(10):21-22.
1、实木板
实木板就是采用完整的木材制成的木板材。这些板材坚固耐用、纹路自然,是装修中优中之选。但由于此类板材造价高,而且施工工艺要求高,在装修中使用反而并不多。目前除了地板和门扇会使用实木板外,一般我们所使用的板材都是人工加工出来的人造板。
施工注意:实木做法采用传统工艺,极少使用钉、胶等,对木工工人的技能要求较高,未经正式训练的木工很难胜任此类工作。实木板材在生产过程中,应该经过蒸煮、杀虫及烘干等处理。使用未经处理的木材,会有虫害(主要是白蚁)的隐患。
2、夹板
也称胶合板、行内俗称细芯板。由三层或多层一毫米厚的单板或薄板胶贴热压制而成。是目前手工制作家具最为常用的材料。夹板一般分为3厘板、5厘板、9厘板、12厘板、15厘板和18厘板六种规格(1厘即为1mm)。
施工注意:细芯弧的最主要缺点是其自身稳定性要比其他的板材差,这是由其芯材材料的致性差异造成的,这使得细芯板的变形可能增大。所以,细芯板不适宜用于单面性的部位。
3、装饰面板
俗称面板,是将实木板精密刨切成厚度为0.2cm左右的微薄木皮,以夹板为基材,经过胶粘工艺制作而成的具有单面装饰作用的装饰板材。它是夹板存在的特殊方式,厚度为3厘米。
施工注意:装饰面板到达施工现场后,存放于通风、干燥的室内,切记注意防潮。在装修使用前需用细砂纸清洁(或气压管吹)其表面灰尘、污质。
4、细木工板
俗称大芯板。大芯板是由两片单板中间粘压拼接木板而成。大芯板的价格比细芯板要便宜,其竖向(以芯材走向区分)抗弯压强度差,但横向抗弯压强度较高。
施工注意:大芯板的最主要缺点是其竖向抗弯性能较差。当作为书柜等项目的施工时,其大距离强度往往不能满足书的重量的要求;解决方法只能是书架的间隔缩小。
5、刨花板
刨花板是用木材碎料为主要原料,再渗加胶水,添加剂经压制而成的薄型板材。按压制方法可分为挤压刨花板、平压刨花板二类。此类板材主要优点是价格极其便宜。
施工注意:其缺点是强度极差,一般不适宜制作较大型或者有力学要求的家私。
6、密度板
密度板,也称纤维板。是以木质纤维或其他植物纤维为原料,施加脲醛树脂或其他适用的胶粘剂制成的人造板材,按其密度的不同,分为高密度板、中密度板、低密度板。密度板由于质软耐冲击,也容易再加工。
施工注意:密度板的工艺最主要的缺点是膨胀性大,遇水后,几乎无可救药。另一个缺点是抗弯性能差,不能用于受力大的项目。
7、防火板
防火板是采用硅质材料或钙质材料为主要原料,与一定比例的纤维材料、轻质骨料、黏合剂和化学添加剂混合,经蒸压技术制成的装饰板材。是目前越来越多使用的一种新型材料,其使用不仅仅是因为防火的因素。质量较好的防火板价格比装饰面板也要贵。防火板的厚度一般为0.8mm、1mm和1.2mm。
施工注意:防火板的施工对于粘贴胶水的要求比较高,8、三聚氰胺板
三聚氰胺板,全称是三聚氰胺浸渍胶膜纸饰面人造板,是一种墙面装饰材料。其制造过程是将带有不同颜色或纹理的纸放入三聚氰胺树脂胶粘剂中浸泡,然后干燥到一定固化程度,将其铺装在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或硬质纤维板表面,经热压而成的装饰板。
施工注意:封边易崩边、胶水痕迹较明显、颜色较少、表面不能做雕刻造型。
9、碎木板
是用木材加工的边角作余料,经切碎、干燥、挂胶、热压而成。
施工注意:不能用于压力较大的项目。
10、胶合板
是由三层以上单板胶合而成,共分阔叶树材胶一合板和针叶树材胶胶合板两种。
工作条件对模具材料的性能要求常用材料冷冲模冲裁模主要用于各种板料的冲切成型,其刃口在工作过程中受到强烈的磨擦和冲击,
常见模具材料
常用电工材料分为四类: 绝缘材料、导电材料、电热材料和磁性材料。
一、绝缘材料
绝缘材料又名电介质,其主要作用是用来隔离不同电位的导体或导体与地之间的电流,使电流仅沿导体流通。在不同的电工产品中,根据需要不同,绝缘材料还起着不同的作用。
二、导电材料
普通导电材料是指专门用于传导电流的金属材料。铜和铝是合适的普通导电材料,它们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制造电线电缆。电线电缆的定义为:用于传输电能信息和实现电磁能转换的线材产品。
三、电热材料
电热材料是用来制造各种电阻加热设备中的发热元件,作为电阻接到电路中,把电能转变为热能,使加热设备的温度升高。对电热材料的要求基本要求是电阻率高,加工性能好,在高温时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常用的电热材料是镍铬合金和铁铬铝合金。
四、电磁材料
磁性材料按其磁性能及其应用,可以概括分为软磁材料、硬磁材料和特殊磁性材料三类。按其组成又可分为金属(合金)磁性材料和非金属磁性材料—铁氧体磁性材料两种系列。
五、电工导电材料的选用原则和方法 1.导线的正确选用
作为线芯的金属材料,必须具备的特点是:电阻率较低;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在一般情况下有较好的耐腐蚀性;容易进行各种形式的机械加工,价格较便宜。铜和铝基本符合这些特点,因此铜和铝作为导线的线芯。铜导线的电阻率比铝导线小,焊接性能和机械性能比铝导线好,常用于要求较高的场合,铝导线密度比铜导线小,价格相对低廉,目前,铝导线的使用较为普遍。2.导线截面的选择
(1)根据导线发热条件选择导线截面
电线电缆的允许载流量是指在不超过它们最高工作温度的条件下,允许长期通过的最大电流值,又称为安全载流量。这是电线电缆的一个重要参数。
单根RV、RVB、RVS、RVV和BLVV型电线在空气中敷设时的载流量(环境温度为+25℃。
(2)根据线路的机械强度选择导线截面
导线安装后和运行中,要受到外力的影响,导线本身自重和不同的敷设方式使导线受到不同的张力,如果导线不能承受张力作用,会造成断线事故。在选择导线时必须考虑导线截面。
(3)根据电压损失条件选择导线截面
1)住宅用户,由变压器低压侧至线路末端,电压损失应小于6%。
2)电动机在正常情况下,电动机端电压与起额定电压不得相差±5%。根据以上条件选择导线截面的结果,在同样负载条件下可能得出不同截面的数据。此时,应选择其中最大的截面。
材料解析题属于主观题, 主观性比较强, 看似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但必须答在点子上, 才能够得分。所以材料解析题考查的能力要求更高, 梯度更明显, 难度更大, 反映出来的问题更多。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材料解析题作答中存在的问题及改正策略进行论述。
一、训练偷工减料, 没能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相对于可信手拈来的A、B、C、D, 材料解析题的解答费神费力, 所以不少同学在平时宁可多做选择题, 也不愿在一道材料解析题上多花功夫。即使有任务规定, 有相当比例的同学还是采取应付的态度, 寥寥数语, 精炼到极致。久而久之, 不管是阅读材料还是审题、组织语言文字都显得粗糙、不专业。给人的感觉就是历史学习态度不端正, 没能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材料解析题有自己的解题规律, 虽然每次遇见的材料不同, 但只要按部就班地理性对待, 拿到高分也很容易。拿到题目, 先要从引言入手, 因为引言部分一般都会明确告知本题考查的方向, 顺着这一方向去阅读下面的材料, 最起码不会迷失了方向。粗读一遍材料后, 再结合设问精读材料。有了设问指向, 搜索材料的范围会大大缩小。同时要关注设问的用词, 是概括还是罗列, 是要答史实还是要找原因, 有没有视角限制等。设问不同, 作答的角度也不同。
答题时, 尽量用历史专业术语, 大白话式的作答给人很业余的感觉。作答时必须条理清楚, 答案要点罗列恰当。还要注意精简语言, 不啰唆, 不抒情, 字数不宜太多。同时关注分值的设置, 因为它可以提醒我们需要找到几个答案要点。
示例1 (2016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45题) (15分)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南北朝时, 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 旧士族虽已没落, 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 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 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 标榜为华夏“高门”, 自诩“家风”优良, 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 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 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 不限地域, 不分民族渊源, 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 排出等级, 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 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 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 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 外戚次之, 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 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 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9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即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并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粗读材料, 感知所述内容, 再结合设问寻找考查内容与哪段材料有关, 进一步细读, 分析研究。第一小题要求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明确了范围, 那就在第二段材料中寻找信息, 只要是涉及改革内容的, 都要概括出来, 做到最大限度罗列答案要点。所答内容必须体现“概括”二字, 不是摘抄原文。第二小题要求简析谱牒改革的作用, 在用好两段材料的基础上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一段材料涉及的虽是改革的背景, 但也是改革的目的, 即打破旧的体系, 形成新的规则。
【参考答案】 (1) 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9分)
(2) 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 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6分)
二、只凭主观感受, 不能按照题目要求答题
有不少同学在做材料解析题时给人的感觉是审题不仔细, 完全不是按照题目要求在作答, 堆砌的文字不少, 但得分点并不多。细看之下, 我们会发现这些同学完全按自己熟悉的套路出牌, 对题目要求视而不见。最明显的表现是, 他们会把课本上的内容往题目中套用, 看似与题目涉及的内容有一定的关联, 但却不一定与题目要求相符。这些同学在做题时, 对“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这两个要求始终是“傻傻分不清”, 特别是一看到“结合所学知识”就觉得是在考查背书的功夫, 喜欢一股脑地把“背多分”的指导思想效益最大化, 呈现在试卷上的是一大堆教材知识点, 但又答不到得分点上, 甚是可惜。
所谓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就是调动自己脑海中储备的历史知识, 根据设问循规蹈矩地组织答案。“根据材料”就是先把材料中能够用来作答的信息点提取出来, 尽量提取充分, 这样才能把材料运用好, 毕竟这是直观呈现在你眼前的答案, 而且提取的信息在答案中占的比例也是比较大的。在“根据材料”这一任务完成之后, 再去考虑“结合所学知识”这一要求。其实, 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 不像“根据材料”来得直观, 这实际上是在考查同学们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步, 定位准确, 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这考查同学们的知识结构是否完整, 条目是否清晰。如果脑海中关于这一模块这一章节的知识是乱成一锅粥的话, 是难以准确定位的, 最多只能找到一个大方向, 即知道考查哪个单元, 却不知道具体要从哪一课、哪一目或哪个知识点入手。这一步体现的是由题目到教材的转换。第二步, 再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确定要选用的知识点, 并不是与题目有关的知识点都是答案要点, 还要有所取舍。如果二者之间不能点对点地衔接好, 文字再多或罗列的条理再清楚, 也都是打“擦边球”, 答不到得分点上。因此, 这一步由教材到题目的转换尤为重要。其实, 从题目设计角度来说, “结合所学知识”往往是对材料不足的补充, 这样, 才能完整地考查一个知识点。所以按题目要求逐项表述是最佳得分方法, 审题马虎, 思维过于跳跃, 容易失去很多得分机会。
示例2 (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40题) (25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 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 排斥佛、道, 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 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 非向 (先前) 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 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 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19世纪末, 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 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 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 影响恶劣, 导致“中国之民, 遂二千年被 (遭受) 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 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 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 (世) , 立君主;中于升平 (世) , 为立宪, 君民共主;终至太平 (世) , 为民主。”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史》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 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8分)
(3) 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7分)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即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说明历史现象和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材料一向我们描述了儒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人们的看法, 但具体内容却并没有涉及, 必须得结合所学知识才能找到答案要点, 即孔孟儒学的内容和汉代儒学的形成、内容、地位, 以及宋代儒学的发展。而第二小题则完全可以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作答, 因为都涉及“汉代”“孔孟儒学”及“变革”等信息。准确提取、充分利用材料内容, 此题基本就在掌握之中了。第三小题看似问得大, 但同学们练得多了, 也容易解答。
【参考答案】 (1) 不同之处: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学说, 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 成为正统思想。孔孟儒学则强调“仁”“礼”“德治”“仁政”等, 不受统治者重视。 (6分)
发展: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提出“格物致知”“存天理, 灭人欲”等思想。 (4分)
(2) 都否定汉代以来的儒学;都认为真正的儒学是孔孟之学;都认为儒学应该改革;都认为儒学应该为现实服务。 (8分)
(3) 辩证看待、继承发展、改造创新。 (7分)
三、做题浅尝辄止, 不能充分提取材料信息
在做材料解析题时, 同学们往往会走两个极端。要么大篇幅摘抄材料, 怕漏掉哪个信息;要么满足于罗列几个答案要点, 没有全面深入地挖掘材料信息。大篇幅摘抄材料是极不可取的, 有些试题会以括号的形式明确提示禁止摘抄原文。直接摘抄的结果, 一方面是麻痹了自己, 给自己以呈现的文字多就意味着答出的答案要点多的错觉;另一方面是考验阅卷老师的耐心, 其实没有哪个老师会给分的, 因为直接摘抄等于没做, 说明你没有读懂材料, 没有读懂题目设问的要求和意图;再一方面是纵容了自己的懒惰和放弃了很多练手的机会:每一次答题都是锻炼的机会, 只有平时用心训练, 按要求作答, 自己关于历史知识的概括、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才能稳步提高;否则, 只会培养自己的惰性, 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拉越大。
而信息提取不完整, 错失好几个得分点也是相当可惜的, 这是不少同学的通病。一则材料, 如果表达的层次不是特别明显, 不少同学往往止步于答到两个点即认为已经完成此设问的答题任务, 开始转向下一个设问了。当然, 解题时间的限制也是导致此类现象出现较多的原因之一, 毕竟时间紧, 任务重, 不可能在一道题上花太多时间。但材料解析题毕竟是采点得分, 即使我们答出了两到三个点, 也不能保证所写答案或语言表述符合题目要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再读材料, 尤其是那些信息表达不明朗、隐蔽性强的材料, 要学着条分缕析地寻找可能的信息点, 从不同角度提炼、概括, 确保所言都中, 争取少失分。如果一直粗枝大叶地做题, 满足于一个大体的得分率, 历史成绩将始终在某个层次徘徊, 不能有效突破瓶颈, 这也会影响对自己历史学习和考试能力的认知, 容易自我缩小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觉得自己的历史成绩也就那样了。如果能多花心思, 多看几眼材料, 从多个视角概括材料信息, 一份试卷做下来, 历史成绩可能就会为自己整体成绩的进一步上升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示例3 (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45题)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 铸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 “重如其文”, 直到隋代, 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 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 劣币盛行, “千钱初重二斤, 其后愈轻, 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 武德四年 (621年) 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 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 (或识读成“开通元宝”) , 大小仿汉“五铢”, 称作一文, 亦称一钱, 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中, 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 “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 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 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 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 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 根据材料, 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9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得分的关键是要把信息提取完整, 不能遗漏。材料属于白话文, 阅读起来并不困难。第 (1) 问, 可根据材料“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等概括得出。第 (2) 问, 结合材料中唐代币制改革的背景, 从币值本身及币制改革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1) 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6分)
(2) 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 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 为非金属货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9分)
四、惯用单向思维, 缺乏对比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对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 人们的评说总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这就为命题者考查学生对比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史料的丰富性使他们的考查视角和检测方式呈现出多样性。要提高考查难度, 除了在材料本身的阅读上设置障碍或陷阱外, 两项或多项材料的对比考查也是常见的方式之一, 因为单则材料考查的思维都是平行发散的, 也是见得最多、练得最多的, 同学们都已经习惯一则材料一则材料地解读和作答。而对比考查的思维则是交叉发散的, 需要我们从A到B, 再从B到A, 甚至要循环往复多次阅读分析, 才能找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以及各自的原因、背景和影响等。这个过程既耗时费力, 又考验我们的语言概括和文字表述能力, 因为这实际是在考查两个题目, 毕竟有两则材料的阅读量。
这类试题的材料, 往往是对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不同描述或评价, 多是反映不同时代或不同立场的史学家抑或同时代人的不同认知, 而这种认知又会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或阶级烙印。在解答时不仅要关注最终认知的有关描述, 还要注意时代背景乃至材料的出处及其他隐含信息。这样, 对比的对象和内容就能准确定位, 就可以直接从材料中寻找关键语句, 明确材料表达的观点及与另一则材料的不同之处, 再结合其他文字, 发现导致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或产生的影响等。这一切的前提是对第一则材料的信息要吃透, 如果前一题答得不好, 对材料一知半解, 那对第二则材料的阅读便也可能是雾里看花了。如果对两则材料的区分不明显, 则难以通过对比找到两则材料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 答好第一题往往是答好第二题的必要条件。第一题考查历史学习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基本能力夯实了, 对比考查往往也会迎刃而解。因此, 对比考查实际上是历史学习能力的延伸和拓展。
示例4 (2016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Ⅲ卷第40题) (25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 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 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 贫穷无亲属依倚, 不能自存, 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 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 主要有灾荒救济, 高龄老人养赡, 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 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 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 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 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 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 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 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 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 “新济贫法”规定, 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 才能得到救济, 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 根据材料一、二, 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 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 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7分)
【解析】第一小题要求从两则材料的对比中找到明清时期中国和近代英国救济制度的共同目的, 仔细阅读材料可以发现, 两则材料都在谈救济对象和维护社会安定, 由此可知, 制度实施的最终目的还是维护政权统治。而救济方式的相同点, 两则材料的提示都比较明显, 比如政府主导、设置机构、法律规定、分类救济等。但不同点的寻找难度明显加大, 不同点主要从两则材料的各自最后一部分条文中得出, 即英国有惩戒性质的救济, 而中国救济的适用面更广, 与英国工业革命及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浓郁的国情有关。第二小题看似将英国近代救济与现代福利制度作比较, 实际上问题的落脚点还是在现代福利制度上, 而这些主要还要结合所学知识才能找到答案, 相对比较简单, 考查同学们再现知识的能力。
【参考答案】 (1) 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 (6分)
救济方式的相同点: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8分)
救济方式的不同点: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的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4分)
(2) 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 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7分)
五、缺乏整体观念, 不善于综合把握全部材料
历史材料解析题, 好像是几个材料的堆砌, 但实际上都是命题者按照一定的思路有序有意的安排。每一则材料都会与前几则材料有内在的联系, 而最后一个设问, 往往起到总结的作用, 可以说, 最后一个设问往往考查学生能力的升华。而最后一个设问, 经常会出现“综合上述材料”的字眼, 不少学生看到这几个字后往往摸不着头脑, 不知如何去综合, 不知从何处入手。
“综合上述材料”看似高冷, 实则可针对不同设问进行不同作答。有的设问往往是依据上述材料分别论述的, 这样, 就可以依据上述材料一一罗列命题者所要的答案, 即一则材料一个答案要点。而有的设问明显还有升华、拔高的意味, 总结性更强。这就需要我们相应地拓宽思维和抬高眼界, 总体把握上述所有材料蕴含的历史规律、历史认识或表达的历史意义。实际上这样的设问就是考查我们整体感知材料的能力, 也就是说要求我们从上述所有材料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能够给人们启示的东西。这些东西源自材料却又高于材料。既不能脱离材料, 天马行空, 又不能拘泥于材料, 没有突破。尤其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历史结论, 虽然它们的使用率比较高, 但也不是万能钥匙, 未必每扇门都打得开, 还得结合具体的材料进行升华才行。复制粘贴式回答是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的, 结果往往是答而未答, 这也是容易失分的原因;只有从具体材料中总结出的文字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示例5 (2016年天津文综卷历史第12题) (16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的时期, 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 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 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 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 加之准备各级考试的需要, 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 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 000人, 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 该五路即占80%。反之, 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 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 依据材料一, 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产生的作用, 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呈现的关系。 (6分)
材料二明代以前, 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 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的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 创立了温病学说, 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 乾隆二十一年, “瘟疫遍行, 家无不病, 病无不危”, 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 “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 光绪十七年, “疫症盛行, 呕泻螺疮起”, 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 病立愈, 活人甚众”。
——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 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 (6分)
(3) 综上, 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4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难度不高, 不管是第一小题还是第二小题, 仔细阅读材料, 都能找到答案。而第三小题, 虽然综合了上述材料, 但难度也不大。根据材料一可知, 因印刷技术的进步导致了学术的复兴和教育的发展, 而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的正相关, 也正说明了科技与社会两者的相互作用。材料二从医学的角度、社会需要的角度论述了科技进步的原因。
【参考答案】 (1) 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4分)
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分)
(2) 理论来源: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 (2分)
新发展:创立温病学说。 (2分)
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 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2分)
(3) 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 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4分)
六、偏重文字材料, 对变式材料的考查准备不足
创新是发展之源, 高考更是稳中求新, 每年各地的高考试题都力争出现新材料、新情境、新模式。考生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尽量做好心理准备和应考储备, 避免出现遇题慌乱、不知如何下手的现象。在训练过程中, 文字材料必然是练笔频率最高的材料类型, 但历史信息的呈现不可避免地有数据图表、历史 (实物) 图片等方式, 命题人也可以使用类似于填空、仿写等的考查方式。正因为常考常新, 高考试卷每年才会有无穷的魅力, 引无数学子竞折腰。
对于数据图表, 有些同学比较怵, 总感觉不知从何入手。其实, 我们只要按照阅读文字史料的一般流程走就行了。先看明白图表的名称, 即从大方向上把握住这份数据图表描述的是哪方面的内容, 是经济发展数据还是其他方面的内容等。然后关注数据图表的罗列项目或横轴、纵轴的描述项目, 比如是年份还是增长率之类。再弄明白各项数据或曲线、柱状图反映的不同时间段的各自走向。既要明了大的方向, 也要把握住细节上的变化。特别是不同时间段各自对应的数据, 最好能将其与所学知识对应起来思考, 因为一些特定的年份在教材中都有对应的历史事件, 也都有明确的讲解, 其发生的背景、结果和影响等都是学习的重点。这样, 数据图表资料在脑海中就被文字化处理了, 对它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因此, 不管试题的设问如何组织, 只要自己吃透了数据图表, 应付便能自如。
其他的考查方式, 只要静心读题, 找出切入点, 按要求作答即可。
示例6 (2016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卷第40题) (25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 大致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 移民数量有所增加, 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 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 1862—1949年, 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 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 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20世纪70年代以后, 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 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 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 (第六卷) 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近代以来全球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8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7分)
【解析】第一小题, 以图表的形式呈现近代以来全球人口的迁移, 审题时注意各项所指, 即时间段、主要移出地、移入地的变化及迁移人口的性质。第一阶段黑奴和白人的比例差别较大, 主要移入地为美洲, 但第二阶段虽然移民的方向依旧是美洲, 但并没有区分移民的性质, 而第三阶段的移出地和移入地又有明显变化, 是由发展中国家移往发达国家。把这些内容厘清, 材料一的图表才算读懂了, 移民的趋势也就容易概括了。第二小题的作答依据材料二就能基本完成, 因为时间段、移民数量和方向的表述都比较清晰。既然题目要求中提到材料一, 还得关注中外移民的对比。毕竟材料二显示中国移民的增多主要在鸦片战争后, 在时间上比国际移民大潮晚。而各阶段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必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因为时间节点明确, 找原因自然不难。至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除材料中的投资近代实业以外, 其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 (1) 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 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8分)
(2) 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 晚于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6分)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4分)
【关键词】实验;探究;材料
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小学科学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越来越多的科学老师开始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实验材料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基础,选择不好直接影响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科学实验材料的选择存在着哪些问题呢?该怎样应对?
一、实验材料偏多及应对。
实验材料偏多,不仅会浪费时间,影响课堂的有效性,还会使学生被各种实验材料所吸引,造成重动手轻动脑的现象。实验材料在于精不在于多,从众多实验材料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每位科学教师要认真对待的事。
曾听过一个教师上《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认识弹力的概念,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汽球、臂力器、海绵、钢尺、橡皮筋、弹簧。学生一见到这么多的材料,兴致很高,只顾着玩,却没有按教师的要求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其实像弹簧和臂力器的实验效果相似,汽球和海绵的实验效果也是相似,在这里可以各选择一个就可以了。
有一位教师上《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有树叶、铁钉、小石子、乒乓球、泡沫、橡皮泥、蜡烛、瓶子等。教师没有考虑到三年级孩子好奇、爱玩,结果孩子预测和实验用了很长时间。这个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从而引出本课重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教师在这个环节上花了那么长时间,与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偏离了。其实教师只要选择四五种材料:保证有沉有浮就可以了。
如何选择合适数量的实验材料呢?一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二是学生的探究能力。三是从教学目标出发。
二、实验材料复杂及应对。
小学科学实验材料的选择重在简单与实用,而不在复杂。太过复杂的实验材料,往往会影响实验探究的有效性。相反的,简单实用的材料即有结构的材料不仅使探究更容易成功,还能避免孩子少走弯路。
听过一个教师上《折形状》一课,教师选择用小车和钩码承重,测试三角形、四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纸筒的承受力大小。选用小车,小车能放的钩码数有限,每层只能放4个钩码。钩码较重,掉落时声音大,还会滚得到处都是。结果可想而知,每次纸筒倒塌后钩码掉落声音很大,孩子忙着四处寻找钩码。汇报实验数据时,竟然所有的小组都不一样。这时候教师不得不花很长的时间分析为什么每一组的数据不一样?这个实验的失败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材料的选择过于复杂。钩码单位重量大,不能确切地反映出各种形状纸筒的承受力大小。选用小车承载钩码,存在怎么放钩码?每层要放几个钩码?放的位置等许多因素。孩子动手能力有限,可变因素多造成实验误差大,导致孩子得出错误的结论。
笔者认为,在这里如果选用学生作业薄,不仅单位重量轻,能确切地反映出各种形状纸筒的承受力大小。而且掉落时声音不大,不会出现孩子到处找材料的情景;也不存在怎么放,每层放几个等储多可变因素,简单又实用。学生对作业薄很熟悉,平时就有收作业叠作业的经验,在这里更能得心应手。
曾听过一个教师上《观察》一课,教师很用心,精心准备了绿茶、乌龙茶、红茶和花茶。设想让学生通过泡茶、品茶、辨茶,从而达到综合运用各种器官观察的目的。结果实际上课却不理想:品茶活动花了很长时间,大多数学生没有辨别出各种茶,这堂课可想而知没有上完。教师没有考虑到茶对学生来是比较不熟悉的,甚致是难的,大多数学生没有喝茶的习惯。
笔者认为如果能用一些学生熟悉的物品如:绿豆、金橘、乒乓球、洋葱等,那么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猜东西的活动中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从而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
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呢?一是材料要具有普遍性,是生活中随处可见、易取得的。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和前概念,选择学生熟悉的。
三、实验材料不严谨及应对。
科学需要严谨的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实验材料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材料的实用性,又要考虑材料是否严谨。很多时候,我们科学教师在准备材料的时候往往只考虑到实用,效果好,却忽略了实验材料的严谨性。
曾听过一个老师上《大脑》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大脑表面的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是为了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她借用一张平整的报纸和一张捏皱的报纸。把两张报纸完全地铺开,通过让学生对比两张报纸的面积,发现凹凸不平的表面有利于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我们不禁要问:“大脑皮层里什么都没有吗?”因为这个老师只是简单地将报纸揉成一团,却没有考虑到大脑皮层里还有脑浆。而且老师在前面挖掘孩子的前概念时,孩子已经能说出大脑里有脑浆。
笔者认为,如果在揉捏的报纸里再加点立体的东西表示脑浆,那实验材料就更严谨了,又能呼应孩子前面关于大脑皮层里有脑浆之说了。
一位教师在上《拓展》一课,其中有个活动是探究小鱼活着的原因。将小鱼放在装有水的试管中,用酒精灯对着试管上部加热,观察并解释看到的现象。根据热传递的原理,热水会下不断下降,冷水会不断上升,加热时间不长小鱼应该是安全的。但实验下来,却只有一个小组的鱼儿是活着的,大多数小组的鱼还没加热就死了,或是才加热一会儿就死了。笔者不禁要问:“为什么大多数小鱼都死了?”原来是因为教师选择材料不严谨:小试管空间太小,空气少;稍加热,空气没了,而且水也很快热了,小鱼当然很快就死了。笔者认为如果能选择口径更大的试管或烧瓶,给小鱼以足够的空间和空气,那么这个实验成功率会更高,而且还能挽救更多小鱼的生命。
如何选择严谨的实验材料呢?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自己动手试看看,反复实验。特别是建立模型,更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原有模型的特点。
总之,科学实验材料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数量、是否有结构、是否严谨。科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实验材料的选择:从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从生活中去选择材料,让学生的探究路走得更长、更好。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辜小明.小学科学课堂活动材料的结构性.[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2年,03期,41-44.
【常见的密封材料方法】推荐阅读:
观赏凤梨常见的养殖方法11-05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哪些?06-02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12-19
常见的十种读书方法01-07
幼儿常见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方法09-14
目前酒店管理工作常见的问题与解决方法06-23
土建施工中常见的渗水、开裂现象的处理方法07-19
常见园林植物养护方法10-15
构造函数法证明不等式的常见方法公开课09-13
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