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阅读心得(共9篇)
这本书我认为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主要讲资产者对世界变化的影响和如何运作,之后便讲诉了在资产者操控方式的不利因素及公产者们应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剥削和奴役。
阶级斗争在历史中固有的,从封建制度时对权利的崇拜到之后资产者们拿生产力来征服世界,这是社会进步所必经的路程,但这条路还没有走完。在资产者操控世界时,他们的方式就是将生产力都机械化、集中化,但尽管如此可以加大物质的产生,但相对于社会所需却又显的过剩,于是便要不断的寻求产品的输出,这也是为什么资本主义能迅速发展和控制世界的原因。
当人们都在感叹科技进步迅速之时,我们也要明白,这巨大的生产力来源于何处,当无产者帮助了资产阶级获取了巨大的能源和物资时,无产者却依然在被不断的剥削和压制,资产者们想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就要让生产力紧紧掌控在自己手中。于是便会出现对物质的损坏和生产力的空置,让生产力依赖于资产者,而不是资产者依赖于生产力。
中国是个拥有五千年久远文化历史的国家。在这广袤的土地上, 物产丰富, 人民朴实勤劳, 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也就不足为怪了。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艰苦的社会实践中慢慢积累, 不断总结修改所累积的精神文化财富, 同时也代表了中国人民所独特具有的。在地球这可美丽的星球上, 有着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丰富的各类资源。一提到中国, 及不得不想起陶瓷。“CHINA”既是中国的代名词, 又代表了中国极其浓厚的文化沉淀和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创新能力。中国陶瓷史, 不仅反映了中华名族的发展史, 而且凝聚了中国古代先民的辛勤劳作和智慧。
中华先民制陶本是为了实用。原始陶器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由原本的渔猎社会变成了定居的农业社会的衍生物。原始陶器约于一万多年前产生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开始的制陶通常由手工捏制, 烧成温度较低, 烧结程度欠佳。后来出现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可谓是我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的两座丰碑。仰韶文化的彩陶是一项卓越的成就, 它在陶器未烧时画以三角、波折、宽带、网格等几何形纹样, 烧成后彩绘固定在陶器上不易剥落。绘画风格由写实逐渐发展为抽象。龙山文化, 又称黑陶文化。最为突出的是薄而光亮的黑色“蛋壳陶”。早期的龙山文化陶器装饰, 以篮纹最为常见, 这不仅有装饰的作用, 更是为了加固陶器, 使其更加经久耐用。晚期的龙山文化陶器, 除了大量的灰陶, 还有红陶和黑陶。与此同时, 快轮成型的制作工艺也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同时由于父权制的确立, 反映对男性祖先崇拜的“陶祖”塑像也屡见不鲜。
进入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 创造出了最早的原始瓷器。陶器表面的花纹多为了加固陶器或者是为了方便移动所制。那时候的陶器多半是些灰陶和印纹陶, 同时还有艺术成就很高的, 造型花纹与青铜器相似的白陶。春秋战国时期, 步入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当时的文化坏境相对来说比较宽松。在装饰效果上, 也大胆采用彩绘陶, 表现一种奔放自由洒脱的艺术风格。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样式明显带有对于漆器和青铜器的借鉴与改良。如果说原始陶器是为了实用, 那么在战国时期的陶瓷, 不免带了几分宗教礼仪和人文因素。
一提到秦朝, 首先想的必定是那壮观的秦兵马俑和巍峨延绵的万里长城。以秦兵马俑为例;数以千计的与真人真马同比例的陶俑, 栩栩如生, 采用了印坯、盘泥条、模制、捏塑多重工艺, 烧至完成后又用各种矿物色料在其表面彩绘。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壮观, 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真实再现了当时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气魄。真可谓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汉代是制陶发达的时代, 在东汉出土的百戏俑钟, 较为著名的便是四川出土的“击鼓说唱俑”。它的造型生动, 张口眯目, 动态十足, 略带夸张却又不失真实感, 一改过去陶俑呆板木纳的形象, 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隋唐时期的陶瓷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唐代经济繁荣发展, 政治长期稳定, 文化艺术气氛良好, 涌现出大量陶瓷作品, 首推的便是唐三彩。唐三彩形体比例和谐、性格特征刻画细致’釉色绚丽斑斓, 极富浪漫色彩、吸收了外域的文化带有一定的异国风情。 提到唐代, “南青北白”这个词肯定不陌生, “南青”指的是浙江越窑的青瓷, “北白”指的是河北邢窑的白瓷。越窑青瓷的特点是胎体较薄、釉色均匀、色泽青翠莹润。邢窑则以素面白瓷而闻名, 白瓷白如雪。胎质体薄釉润、瓷质较硬、釉白微黄或微青、胎面光洁没有过多的装饰。
然而宋代陶瓷的魅力也不容小觑。五大名窑更是各有其独特的美。它们的器型饱满、古朴、轻盈、端庄。它们的釉色各具风格;哥窑灰青古朴沉静、定窑白釉洁白素雅、钧窑窑变绚丽多姿、汝窑官窑翠美盈润。它们的纹理各有特色;哥窑深浅疏密如网如织、定窑刻划画花秀丽典雅、钧窑屈曲蟠折逶迤延之、汝窑长短交错细密紧致、官窑纹线纵横飘逸流畅。
元代的器物大多体积较大, 直径可达50 公分, 颜色以蓝白釉色为主。蒙古人崇拜蓝天白云, 因此认为蓝天的苍天色雨白云的白色最为高贵。陶瓷文化的根源是农耕文化而不是游牧文化。元代陶瓷大量外输, 因此它们那时的作品融合着因为外侵带来的交流, 图形多以龙凤植物为主, 带有强权政治的味道。本世纪五十年代后, 美国的波普博士把“至正十一年”铭青花瓶作为标准器。到了明代中后期, 人文复兴, 艺术创造拓展了人文思潮。艺术家层出不穷, 作品有高度、有纯度、有指向性, 体现出人性的光辉。官窑名窑兴新发展, 陶瓷的品种很多, 已基本完备。釉上釉下、雕刻划花、宜兴紫砂、山西珐花器, 此时的装饰无不吉祥、无不歌颂时代, 不免带有些许拍马屁的意味。清朝中期, 掀起了在紫砂作品上描龙画风的风潮。在现在看来, 实在是暴殄天物。随着闭关锁国, 欧洲列强用鸦片和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 欧洲对于陶瓷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研究和发展。
记得很早的时候,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就知道有这样的一篇伟大的经典——《共产党宣言》。一直来都非常清楚地记得别人引用那几句话“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等。随着年纪的增大,思想积极性的提高,在向党组织靠拢的过程中,也不断的去了解这篇伟大的经典,而真正静下心来去阅读她,理解她是在这个国庆节,一方面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另一方面是自己确实也想好好的读下她。于是,一边听着《国际歌》,一边读《共产党宣言》。
二、关于《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K.马克思和F.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大致经历以下的过程:
1847 年1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起草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马克思 、恩格斯相互讨论,取得一致认识,并研究了宣言的整个内容和结构,由马克思执笔写成。因此,严格来说,马克思在其中的工作最大。
1848年2月,《宣言》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宣言》最初用德文出版,后来又用德文在德国、英国和美国至少翻印过十二次。第一个英译本是由艾琳•麦克法林女士翻译的,于1850年在伦敦《红色共和党人》杂志上发表,后来在1871年至少又有三种不同的英译本在美国出版。法译本于1848年六月起义前不久第一次在巴黎印行,最近又在纽约《社会主义者报》上登载;现在又有人在准备新译本。波兰文译本在德国本初版问世后不久就在伦敦出现。俄译本是于六十年代在日内瓦出版的。丹麦文译本也是在原书问世后不久就出版了。
1872年由即将解散的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发行的德文版,连同两位作者的序言,成为其后各种译本包括中译本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为1882年俄文版所写的序言,以及马克思死后恩格斯为1888年英文版、1890年德文版、1892年波兰文版、1893年意大利文版等所写的序言,又连同1872的版本在内成为现在《共产党宣言》。
从内容结构上看,《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提出了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从《共产党宣言》的创作的哲学指导思维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贯穿了整个宣言的始终,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另外,《共产党宣言》还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她认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在最后,《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三、感想与反思
以上是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得到一些观点,毫无疑问,《共产党宣言》是伟大的,不仅仅是她作为一个政党政治纲领的伟大,而且《共产党宣言》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是十分伟大的,例如,其文学方面,韵律之美很非常易见,如从开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到结尾“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通篇气势磅礴,有如大江澎湃,一泻千里。文中又多有警句式或诗歌般的文字,诸如资产阶级“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封建的社会主义,“其中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以及经后人简化后广为流传的格言“无产阶级如果不能解放全社会(人类)就不能解放自己”等等,语言极其精炼,一气呵成。当然,这里我们需要的感谢中文翻译为我们翻译了这样好的句子,但是我想,即使不是中文的《共产党宣言》,也应该有这样的优美句子。
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高度理性的去思考《共产党宣言》,结合我们现在的知识,我们也可以为之提出一些疑问?
自毛泽东第一次阅读《共产党宣言》起,这部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便与他结下不解之缘。据毛泽东回忆,他是19开始接触《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共产党宣言》在他的思想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影响了他的一生。据统计,毛泽东一生读的次数最多的书,就是《共产党宣言》,早在1939年年底他就说过:《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缅怀毛泽东》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00页)。后来他还说过,自己每年都把《共产党宣言》读几遍。他一生到底读过多少遍《共产党宣言》,已经无法统计。对这本全世界无产者的入门书,毛泽东不仅自己读了一生,也向党内推荐了一生。
通过梳理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共产党宣言》对毛泽东本人和中国共产党的各级领导人产生了多方面的巨大影响。比如: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曾受《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启发,深入思考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与教训;国共合作破裂以后,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开辟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毛泽东不断从《共产党宣言》中寻找思想智慧和解决难题的办法;在延安整风期间,他特别强调全党要认真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原著,提高马列主义水平;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反复研读并不断向全党推荐《共产党宣言》,宣介其中的重要思想,引领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干部“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承担起历史的重任;在夺取全国胜利的关键时期,毛泽东号召全党同志读《共产党宣言》,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又比如: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毛泽东不断阐发《共产党宣言》里的思想,阐明党的领导方法以及共产党人的思想境界和远大抱负;在社会主义建设遇到难题甚至挫折后,毛泽东进一步读《共产党宣言》,思考探索“具有自己特别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和方法”;到了晚年,毛泽东依然对《共产党宣言》爱不释手,直到去世,在毛泽东卧室床边还摆放着他经常阅读的包括英文版在内的至少三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在他不断向全党推荐的读马列原著的书单中,第一部著作几乎都是《共产党宣言》。
结合历史的长河客观辩证地看,毛泽东一生的革命和建设生涯都从《共产党宣言》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和方法论原则。毛泽东曾经说过,他在1920年第一次看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等三本书后,“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22页)。
毛泽东讲上面这些话,是在1941年9月,在讲《关于农村调查》问题的时候。他首先讲的是:“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马克思、恩格斯努力终生,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才完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列宁、斯大林也同样作了许多调查。中国革命也需要作调查研究工作,首先就要了解中国是个什么东西(中国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可惜很多同志常是主观主义,自以为是,完全不重视调查研究工作。”
他还讲:“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着的,进步着的。因此,我们的调查,也是长期的。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作调查,然后,才能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知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1页)正是在这个时候,他讲了前面提到的那一段有关“阶级斗争”的话。意在提醒到下面去做调查研究工作的同志,要深入中国农村,“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
那么,《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到底对毛泽东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这里面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至少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一)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列原著,毛泽东不仅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且一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毛泽东自己说过,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通过读《共产党宣言》等书确立起来的,并且也是通过读这些书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1936年10月,他在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所发生的事情的文章。我热切地搜寻当时所能找到的极少数共产主义文献的中文本。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他说的这三本书,就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他还说:“到了一九二○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经历》,载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毛泽东与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样,是在长期苦苦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过程中,经过对各种思潮、主义的反复比较,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并由此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一直没有动摇过”。
所以说,《共产党宣言》带给毛泽东最大的影响就体现在理想信念上,在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不懈奋斗上。毛泽东对《共产党宣言》等马列经典著作的阅读和把握,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他一生中反复阅读这些书,《共产党宣言》中的许多思想精髓、精辟论断,他不仅能灵活运用而且几乎都能随口背下来。到了晚年,他还对身边工作人员风趣地说过:“我活一天就要学习一天,尽可能多学一点,不然,见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参见徐中远:《毛泽东读〈共产党宣言〉的启示》,载《红旗文稿》第16期)
(二)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凡遇重大问题和思想疑难,毛泽东都要从《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中找智慧、找思路、找办法。
毛泽东读马列著作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或者是为了解答实践中出现的思想疑难。读《共产党宣言》更是如此。毛泽东曾经在提到他最早读《共产党宣言》等书得到什么启发时说过,“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2页)。在延安时期他还说过:“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他还说过:“要学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要精读,读了还要理解它,要结合中国国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去分析、去探索、去理解。理论和实践结合了,理论就会是行动的指南。”“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少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缅怀毛泽东》上册,第400~401页)
带着问题读,遇到难题读,读懂以后再与实践相结合,把其中的深刻道理运用于中国社会实践,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行动的指南,这些,就是毛泽东研读和运用《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的基本流程。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时如此,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亦如此,毛泽东从《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中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丰富的智慧、宽广的思路和有效的办法。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自己研读以及不断提倡全党阅读马列著作的情况来看,每当他特别提出要重读《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的时候,大都是中国社会实践出现波折或者思想认识上出现疑惑的时候,毛泽东的一条重要经验和做法,就是从《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理论初心,正像他经常提醒大家的,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重要的是研究其中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三)为确保“伟大的党”能够承担起历史的重任,实现“伟大的目标”,毛泽东不断以《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育引导全党同志特别是培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全党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水平。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提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7页)党的各级干部是否具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水平和素养,是毛泽东高度关注的问题。他指出,“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这是一个“伟大的目标”;“要使几亿人口的中国人生活得好,要把我们这个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裕的、强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样的伟大目标和艰巨的任务,“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版,第275页、第2页)。“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奋斗历程中,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持续不断地制订了培养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7页)的计划,并组织实施。毛泽东历来主张,培养训练干部最核心的内容和首要的教材,就是马克思主义;而《共产党宣言》,就是首本学习教材。毛泽东提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应该开展“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使我们的干部“更多地学到一些马克思主义”,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75页)。
《共产党宣言》教育着一代代共产党人,我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通过学习《共产党宣言》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邓小平在 1992 年南方讲话中就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关于《共产党宣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指导作用我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国有制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唯一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考察任何社会生产关系的首要问题,因为它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性质、方向和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由于不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因而在所有制的结构上必然具有自己的特色。国有制是公有制的一种模式,但并非是唯一模式,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二、消灭私有制不等于消灭私有财产;《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从众多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目的并不是要消灭一般的私有财产,使所有的人都变得一无所有,他的理想是要改变劳动者与资本的传统对立关系,使劳动者直接掌握生产资料,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三、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
《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写道,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之后,首要的任务是: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总结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不仅是对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重要生产力”理论的继承,而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全球化进程就必然要求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与之相适应。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些说明在语文学习中, 不能只局限于语文教材, 语文学习也不仅仅是学习语文学科。那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呢?
一、要抓住重点字词进行拓展
抓住重点词句, 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内涵, 感受到祖国文化的魅力, 这是语文教学的要求。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我经常引导学生对文中关键字词进行深刻理解, 并进行拓展性的训练, 这样既理解了文本, 又拓展了学生视野, 增加了信息量。如在学习《庐山的云雾》时, 这课讲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就“千姿百态”一词, 我先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了意思, 然后再用它进行拓展训练, 比如, 用它来造句, 或找出其近义词等。这样的训练不但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还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在上《卧薪尝胆》一课时, 我进行了这样的拓展:
师:勾践夫妇在吴国还受了哪些屈辱?
生:他们还要给吴王养马驾车, 服侍吴王。
生:他们要被吴王的大臣取笑, 大臣们都来讽刺、挖苦勾践, 说他无能。
生:他们还要做牛马不如的事情, 比如, 倒马桶什么的。
生:吴王他们可以随时打骂勾践夫妇。……
师:这些屈辱之事真是一言难尽啊!但勾践硬是“熬”过来了, 这就叫“忍辱负重”。讲到这里老师有个问题:养马驾车、舂米推磨这些事对一般百姓来说, 是不是忍辱负重呢?
生:不是。
师:为什么对勾践来说就是“屈辱之事”?
生:因为勾践是越国的国君, 不应当干这些活。
师:国君一贯“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生:勾践为吴王做这些事, 就降低了他的身份。
师:再想一想。
生:勾践代表越国, 现在成了吴王的奴仆, 不管做什么事都是屈辱的。
生:吴王侮辱越王, 就是侮辱越国。勾践作为越国的国君, 当然感到耻辱了。
师:“王”以“国”为荣, “国”以“王”为荣。
在这样的训练中,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 词句的拓展训练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文章的内涵。
二、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
除了文中的拓展外, 我们还要着眼于与课文内容、作者、背景等相关的知识方面。因此, 我们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开拓学生的眼界, 图书报刊均可让学生进行阅读, 不但丰富知识, 还能为学生写作积累素材, 何乐而不为呢?
比如, 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 大家对诸葛亮的形象印象深刻, 因此, 在学生理解他的形象的基础上, 还可以让学生去搜集更多的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材料来进行阅读, 在这个搜集的过程中, 学生对诸葛亮的形象更加了解,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 还能提高学生搜集材料、分析材料、整理等综合能力。
摘要:“学案导学”旨在以导学案为载体, 以导
刘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
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关键词:学案;导学;高效课堂新课改明确提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鲜明学伟田案地表达了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主体活动甜学的关键是要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因此, , 关键在教导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得怎样、会不会学、习。启发、点拔我们在, 高中教学中进行了这最终归结为学生学 (宿州“学案导学学案导学实”践的实, 施情况谈谈我的看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的市第二有效一学自、案主对导学学学习案, 就导促是学进借的学助感生学知主案和, 动认引构识导建和知培识养, 掌学握生自积极读实中学性和主动性自研的学习, 促进方式,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激发和、主动探究调动学生学、合作交习积极施, 安流徽到、提“导”比“灌高学生”难得多学习效率, 这也对教师的有效方式。的基本功提出了要清醒地认识和更高的要求宿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故此我们也一定要不, 以便更好地断加强学习, 完提思二、学案的州成好教学任务。形成
考学案的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学法引导、思考讨论、技能训练等。234
000) 进行寒详暑细假分放工, 假安前排备主课备组任长务根, 据假下期学教期师教准学备内和容设
计自己的学案。备课中, 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 弄清所备内容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内容,
精心设计导和学, 准备教学资源, 设计突破重点、难点的学习方法, 精选检测题, 初步形成融入自己教学思想的个案。在集体备课时, 首先由中心发言人主讲学案。然后其他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对设计的学案进行二次修改, 形成具有群体智慧的导学共案并再次印发给每位教师。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 以便得到总结, 提高。备课组利用听课活动, 由主备人按照研讨过的个案上课, 同组教师集体听课, 根据课堂效果, 课后及时调整学案, 主备人确定可行共案。
学案在使用前, 任课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层次差异和思想水平, 结合自己的导学风格再度思考, 再度优化, 在众人智慧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再创新, 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学案, 将导学案真正一体化。形成集众家之长又兼有个人特色的导学案, 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实效。
三、学案的使用
学案的发放一般在授课前一至两天, 让学生预习课本, 自己动手去完成学案。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能够了解和初步掌握一节课中的基本内容, 对课本内容进行较深入的理解和挖掘。教师可采取收取或课前巡视检查完成情况, 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
再如, 学习《海底世界》时我选了两篇课外材料:《人类的秘密仓库》和《海底的冷灯》在课堂上进行同步学习, 以课内材料为主, 课外材料为辅, 课内课外互相渗透, 互相借鉴, 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了合力。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呈现信息, 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 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这些资源使得课堂内容充实, 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相关知识, 拓展了视野, 激发了兴趣。
三、向生活领域拓展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语文与生活更是密不可分, 小到广告词语, 大到报刊书籍, 都是语文的具体体现。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构建课内外联系, 增强学科间的联系, 扩大语文教学的空间, 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 课文《春联》就将文学、知识融为一体, 课文中蕴含着对联的特点、创作方法的知识。在学习这课后, 我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来试着写写春联, 并组织类似活动,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学生也非常乐于参与, 积极性非常高。
题, 精讲点拨, 归纳总结。课后学生再结合教师的讲解改错整理, 进一步巩固深化。
学案的一般结构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导学点拨、练习检测”四个板块。自主学习是关键, 合作探究是核心, 导学点拨是提高, 练习检测是巩固。要先学后教, 先练后评。
在学案式教学的课堂上, 学生依据学案自学教材, 产生疑问合作交流, 教师一般不讲, 当学生提出疑问要求教师讲, 教师才进行针对性讲解, 关键性点拨和学习方法类归纳, 最后进行检测、检验。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是学习的组织者, 是学习的指导者, 是学习的督察者, 这就是理想的“学案导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四、学案导学的成效
从教学实践看,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法为主转变为以学法为主, 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使僵化知识转变为能力、方法的提高, 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知识、能力、觉悟是有效的。
学生经过课前的准备, 课堂上主要进行“问题思考”的解决。通过充分的讨论, 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讲要少而精, 要讲到学生需要之处, 讲到学生困难之时, 讲到点子上。讲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除疑点, 强化弱点。不仅要讲知识, 更重要的是讲方法, 讲思想。有了课前功夫, 课堂教与学都更加有针对性,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五、学案导学存在的问题
学案导学成为一种模式以后, 实现了资源共享, 但是教师的个性优势被淹没, 得不到张扬, 不利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案为学生提供新课程的预习提纲, 有些内容在课前呈现, 削弱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案导学”的实施, 学生课前预习用的时间过多, 减少了做相应巩固练习及总结反思的时间, 如何处理好预习、上课、课后巩固训练等学习环节所占时间的平衡是个问题。对于中下游的学生来说, 在根据学案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太多, 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并且有的问题教师以为学生通过预习已经自己解决了, 上课时不再讲解, 使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跟不上, 容易产生两极分化。备课时提前时间太多, 往往会导致教师思考不全面, 缺乏对学情的诊断, 对学案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六、学案导学的改进与提高
更广泛地激发教师的智慧与力量, 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大学案导学实施力度, 进一步优化学案, 增减栏目和改进内容, 让知识“鲜活”, 让能力“自然形成”, 让学生爱学、乐学, 将学案导学实施情况与备课组和教师评价更科学地联系起来, 针对学情的变化作出适时迅速的调整, 以更好地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黄俊峰、袁方程, 《自主探究教学的一个案例》, 《中学数学杂志》, 2011
2. 李炳亭, 《高效课堂22条》[M],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9
3. 郑金州, 《自主学习》[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四、朝想象世界拓展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人类的进步, 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 注重朝想象世界拓展至关重要。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 它反映的思想和作者渗透的情感以及语言技巧往往蕴含在空白处。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极好的拓展思维能力的机会。因此, 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 通过想象、联想去填补课文描写中所留下的空白, 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想象、进行再创造。
如教完《三袋麦子》一文, 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土地爷爷送给你一袋麦子, 你会如何处理这袋麦子呢?并且用一段连贯通顺的话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写下来。不难看出, 全开放性的放手,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又能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共产党宣言》读书心得
列宁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170 多年前,《共产党宣言》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共产主义运动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170 多年来,这 1 伟大著作延续地、源源不断地放射着它真谛的光芒,这光芒不但没有随着时间流逝暗淡下去,反而愈来愈耀眼。这光芒,哺养着 1 代又 1 代共产主义战士,他们为着 1 个理想信心,前扑后继、奋斗毕生,这个信心的内核便是--解放全人类。读毕著作,我收获了 3 个宝贵的认识:共产党的根是甚么、共产主义的科学性是甚么和新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甚么。
?
1、《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战役力,就在于它能够始终站在时期前列和人民解放运动的前列,成为全部人民团结 1 致的核心;在于它能够自我净化、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是依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动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绝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绝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人完全使用贯穿《宣言》的唯物史观视察社会历史发展,完全遵守《宣言》所指出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坚定地向着共产主义理想前进,这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走过的现实道路。知道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我们一定能“走得更远”。
?
2、1 番透彻的追根溯源以后,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有了更加宏观的认识和掌控。马克思主义认为:“不管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资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
不会出现的。”共产主义产生的物资条件需要在资本主义旧社会中孕育,当资本主义旧社会不再能容纳这些物资条件时,共产主义的成功就 1 定会到来。经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资财富的极大丰富、精神境地的极大提高,共产主义势必实现,这是人类
社会发展规律使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结论。
?
3、新时期,甚么才是科学社会主义?怎样发展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呢?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内涵,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掌控本原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最关键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坚持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坚持____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丰功伟绩,有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和面貌,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实践向世人昭示: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经久不息的活力。
历史告诉我们,劳动者和穷人一向就存在,但无产阶级不是一向就有的,而是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那些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雇佣工人阶级发展起来的。大工业生产时代的工人是无产阶级队伍的基础,他们承受残酷的压迫和资本家与包买商的剥削,受机器和资本家的奴役变成了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还要向地主缴纳贡赋和职业税,劳动日平均长达15-16个小时。记载1848年2月,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共和国。这场革命虽然是资产阶级发动和领导的,但巴黎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却是这场革命的主力军,然而简历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工人的困难和痛苦,反而加重工人的劳动,大量的降低工资,当工人忍无可忍在此举行起义时就遭到了残酷镇压。这就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俄国的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1848年2月, 《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共产党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 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 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 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 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 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 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共产党宣言》阐述了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斗争策略, 指出为党的最近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
《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 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 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作为资本主义埋葬者的无产阶级肩负着世界发展的历史使命。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
二、《共产党宣言》在全球化背景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1、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马克思、恩格斯能够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看待自己的著作, 正确的就坚持, 错误的就指出。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 他们指出, “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做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 关于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的态度问题所提出的意见……在实践方面毕竟过时了。”他们不满足于已提出的结论, 而是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修正、补充、丰富这些结论。
《宣言》中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还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这是令人称赞的。《宣言》是运用唯物史观来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 即通常所说的“两个必然”。但是, 马、恩并没有因此而贬低资本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们说,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所有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
在全球化的今天, 《宣言》所蕴涵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仍有着历史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这就要求各国共产党要根据各自的社会历史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诸方面的因素来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在这方面我国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中国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但由于当时国内外的特殊形势, 党的领袖不适时宜地过分强调、甚至夸大生产关系与阶级斗争的作用, 致使社会主义建设蒙受了很大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坚持与时俱进,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从而使我国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则社会主义事业就会成功, 否则, 就会遭受挫折。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它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制定发展战略、方针和政策。这样, 才能在全球化的发展中抓住机遇, 赢得主动, 立于不败之地。
2、全球化是经济、政治全方位的发展进程
关于经济全球化, 《宣言》中这样写到过,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 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 到处开发, 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在这里马、恩给我们间接的指出了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特点:经济全球化的动因是资产阶级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此, 资产阶级必须“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是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
关于经济全球化对政治的影响, 他们说, “资产阶级日复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 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 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 现在已经结合成为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这里的意思是说由于经济的集中必然会导致政治的集中。
3、全球化的最终归宿是“两个必然”
《宣言》指出了“两个必然”, 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全球化从产生、发展至今, 可以说都是由资本主义所主导建立的, 它明显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因为“它是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阶级社会——资本主义 (书上说的) , 在全球化进程中会“把单个企业生产的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扩展到世界范围, 把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市场经济体制配置资源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浪费性等弊端也扩展到了全球。”同时也会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向全球扩展, “导致世界范围内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 最终会加剧垄断资产阶级同广大工人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全球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它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台阶”。
所以,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谷的历史条件下, 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持悲观态度是没有根据的。同样, 对社会主义的前途盲目乐观也是不对的, 因为事物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 今天的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危机正孕育着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三、结语
马克思曾经说过, 无产阶级解放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在某种意义上说, 资本主义的全球的扩张是社会主义迈向胜利的“基础”。然而, 全球化不会自动地给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带来福音, 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必须通过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斗争来争取自身的权利和解放。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并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在全世界最终胜利。从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来看, 特别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 还是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的。在接受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文化的同时, 也要自觉抵制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腐朽思想的侵蚀, 只有这样, 才能够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 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总结20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教训, 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仍是引领当今世界的思想旗帜, 是指引人类社会发展的灯塔。只有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动摇, 活学活用, 这才是国家兴旺之根本。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 恩格斯著.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科学社会主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
[4]王贵胜.中国的设计文化与全球化进程[J].设计艺术, 2000, (03) .
[5]蔡伟.浅析《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9, (10) .
[6]姚雪萍.试析《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J].池州师专学报, 2003, 17 (5) .
【共产党宣言阅读心得】推荐阅读:
《共产党宣言》学习心得体会07-08
读共产党宣言个人心得感想09-13
关于严禁共产党员心得11-01
走访共产党员心得体会09-14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学习心得06-05
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学习心得体会09-19
共产党共产党建党历程07-18
优秀共产党员李夏先进事迹学习心得09-13
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超同志心得体会09-17
保持共产党员纯洁性教育的心得体会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