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教案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鉴赏教案(精选8篇)

古诗鉴赏教案 篇1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刘俊波

教学目的:

1、探讨古代诗人炼字的妙处

2、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古代诗人炼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古诗的语言 教学方法:悟导结合

教学工具: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powerpoint1)

指名一人品味,说出二字的妙处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 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powerpoint2)古代诗人为什么如此看重锤炼字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古人炼字的作用,以对我们准确地鉴赏诗歌有所帮助。

二、初步感知

1、出示例诗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powerpoint3)

一学生配乐朗诵,同桌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个字写得最有感染力?请说出你的理由。诗题为“早梅”,你认为哪个字还不能准确地体现“早”字?

自由发言;老师适时引导;“数”改为“一”。(“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此联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第三联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着眼于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越发见于言外。)

2、出示诗联: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powerpoint4)小组交流:从炼字的角度,你认为这一联诗句中,哪个字锤炼得好?(“逾”“欲”二字,以碧衬白,以青衬红,两两相映生辉。“欲”在拟人化中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以江山花鸟四景,分别写碧绿、青翠、火红、洁白四色,景色清新,赏心悦目;“燃”字。)

三、抽象归纳

1、刚才我们对古代诗人在诗歌中的炼字有了初步了解,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品味几首诗,思考: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请说说理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powerpoint5)生生交流;自由发言。

(①两句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

②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两句中的关键词是“空”与“自”。反衬之法用的绝妙。尽管阶前的春草十分碧绿、悦目,尽管那藏身在森森的柏叶之中的黄鹂的歌唱十分好听悦耳,但此时的诗人却好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这时的杜甫无心赏玩,他心里正在怀念诸葛亮。诗人的意图,是把祠堂的春景写得十分美好,然后再用“自”、“空”二字将这美景如草色莺声等一齐抹掉,来加倍突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④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那么,诗人炼字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2、归纳整理:传达准确的诗意、描绘生动的形象、创设恰当的意境、抒发独特的情感(powerpoint6)

3、我们进一步探讨一下:诗人炼字,大多锤炼哪一类的词语?(powerpoint7同5)小结:动词、虚字、状态形容词

四、拓展延伸

1、我们来看秦观的《春日》(先空出“含”“卧”两字),请在后两句中各加上一个字,使之符合诗歌意趣。

春 日 秦 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powerpoint8)

同桌交流,自由回答。

2、出示原诗,品味诗句。(诗人对自然景物不是客观地描摹,而是将它赋予了人的情态。这两个字不仅写出了花的娇弱状态,也透露了它们满腔的愁怨,让人喜爱,让人怜惜。)

3、小结强调:古人炼字,有时一字有一用,有时一字有多用,我们不能胶柱鼓瑟。明确炼字作用、揣摩字词意蕴、想象具体情境、扣合诗句内容,是我们鉴赏诗歌的关键。

五、课余巩固:完成发给大家的练习。

附:板书设计

古诗鉴赏教案 篇2

一、明确诗歌基本类型, 解读诗歌的内容, 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古代诗歌, 从其取材范围, 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来看, 我们可以把它分为送别诗, 怀古诗, 边塞诗与思乡, 闺怨诗, 借景抒情和咏物言志类。

送别诗, 一般是按时间, 地点来描写景物, 表达离愁别, 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高适的《别董大》, 从诗题“送”和“别”上就可以看出这是送别诗。尽管前一首写的黯然神伤, 深婉含蓄, 而后一首写的豪爽自信, 粗犷热情。但都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怀古诗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 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另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 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

如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猛犹唱后庭花”。

从诗中的语言可以看碟出这是一首怀古诗, 属第一种类型。这首诗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 揭露了晚唐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沉溺声色, 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抨击了他们只知贪图享乐, 不问国家前途的罪行。

边塞诗大都是描写战争为主题, 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 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 非正义性。而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 反映征人厌倦战争, 渴望与妻子团圆, 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

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闺怨诗共有两小类, 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二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 对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的向往。如:温庭筠的《忆江南》。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百———洲。

这是一首闺怨词, 属第一类, 通过描写一个女子等待他所爱的人而终究失望的心情, 生动地反映了思妇丰富的内心活动。

借景抒情是通过描写景物, 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抱负。“景语”即“情语”, 也就是使人物思想感情与景物高度一致。咏物言志类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扬, 来表达自己的精神, 品格或思想。

如:曹操的《观沧海》诗中作者用大胆的夸张手法, 向我们展现了大海包容宇宙万象的壮阔。作者对大海的赞美其实是作者胸襟的象征, 表达出诗人统一中国, 成就大业的理想。

二、正确理解诗词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底座。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直接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即景抒情, 诗人听到折柳曲的笛声, 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借景抒情, 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用典、象征、对比等。比如“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中“家

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当时的环境气氛, 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

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 能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如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衬托、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可突出诗的主旨;采用借代、双关、对偶、反复等手法能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三、正确揣摩诗词语言的精妙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 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许多诗中往往有使全诗增色不少的词语, 我们阅读时要特别留心, 注意去体会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在诗中所表达的意蕴。诗僧齐已写了一首《早梅》, 有句云:“前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 说明花已开久, 不能算是“早梅”了, 齐已佩服不已, 尊称郑谷为“一字师”。再如“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其中的“溅”、“惊”二字, 不仅用字新鲜, 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黄河远上白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 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 点缀得错落有致, 而且由点到线, 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 画画静中有动, 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古诗词鉴赏 篇3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这首诗语言平易,结构严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赞誉,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

答:

(2)这是一首写复归自然的诗,“它天成自然,毫无造作之迹,平中见奇,淡中有味,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请写出一首与它表现方法相同的唐诗。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兰

李 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林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1)这首诗起笔写孤兰的处境,虽说被野艾莠草所埋没,仍一枝独秀,临风而卓然挺立,这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答:

(2)“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清风”借指什么?“香气”比喻什么?就行文讲,是由悲怆转入怨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3)这首诗托物言情,寄意幽深,诗之比兴寄托明显,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杏 花

庾 信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衬坞,烂漫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1)这首五言古诗具备了律诗的雏形,体现了诗人早期诗作的绮艳风格。读后,请说说它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答:

(2)这是一首由景入情,“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好诗,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雁

杜 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他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这首咏“早雁”的诗,构思巧妙,含蓄深沉,委曲尽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2)这首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雁比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请你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燕

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1)这首诗借咏燕以寄志,抒发了诗人久居朝廷而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答:

(2)此诗是一首咏物诗,语言平直,全系白描,运用巧妙的比兴手法,寓意深沉,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6.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调

李 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李诗中的“枉然”与“借问”二词;刘诗中的“真国色”三字,比较一下二者用字炼意的佳妙。

答:

(2)刘诗在标题首列一个“赏”字,有什么作用?李诗开头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妙在哪里?

答:

7.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买 兰

方 岳

几人曾识离骚面,说与兰花枉自开。

却是樵夫生鼻孔,担头担得入坤来。

题郑所南兰

倪 瓒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注)郑所南:前三十年大都在南宋的飘摇避势中度过。后四十余年,处于元人淫威统治下,终于报国无门。

(1)两首诗中都写到“离骚”,它各自表达了哪些内容?

答:

(2)两首诗都以“兰”作比,写到人,前者流露出什么感情?后者写出了什么心理活动?

答:

8.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临安邸

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①临安:今浙江杭州。②汴州:今河南开封,时为北宋国都。③苏堤:今杭州西湖名堤,为苏东坡所筑。

(1)林诗中的一个“休”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吴诗中的“半出城”三字,写出了什么样的情景?

答:

(2)林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吴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

答:

9.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后庭梅花盛开

蔡 襄

迎腊梅花无数开,旋着飞片点青苔。

幽香粉艳谁人见,时有山禽入树来。

梅花绝句(其三)

陆 游

闻道梅花 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1)蔡诗中以“青苔”衬托梅花,暗指梅花生长的环境,表达了什么意象?陆诗中首句写梅花 “ 晓风”,二句接写梅花如“堆雪”,这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答:

(2)两首诗在表达诗的意象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答:

10.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秦 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游湖

徐 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秦诗用字精巧,尤其是三句中的“含”字,四句中的“卧”字,说说它们“巧”在何处?

答:

(2)徐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它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古诗词鉴赏(参考答案)

1.(1)“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字作“望”不可,因为无“悠然”的情味。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唐,王维,《鹿柴》)

2.(1)表达了诗人受压抑的现实处境。

(2)借指引荐者;比喻自己的才能抱负;感慨知音难觅的寂寞心情。

(3)“莫道春风好,春风易白头。君看花里鸟,亦有世间愁。”(明,李东阳,《白头翁画》)

3.(1)词采华丽,章法井然,对仗工整,声调悠然。

(2)“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唐,王维,《红牡丹》)

4.(1)表达了诗人对国事,对人民命运的忧念与关心的感情。

(2)“新雁南来片影孤,冷云深处宿菰芦。不知湘水巴陵路,曾记渔阳上谷无?”(宋,陆游,《闻新雁有感》其二)

5.(1)此诗运用比兴手法,寓意深沉。作者是唐开元名相,此诗是自抒抱负襟怀的一首述怀明志之作,不是单纯有感于心而发于笔端的寄志。

(2)“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开花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图》)

6.(1)“枉然”与“借问”二词,一抑一扬,顺笔否定神女,赵飞燕都不能与红湖媲美,手法极尽变化之妙,跌宕有致之势回旋其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只有此花的“真国色”,才能如此“动京城”,反过来也正反映了此花的“真国色”。

(2)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李诗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激发起诗人思接千古的浮想。

7.(1)方诗是指兰花油润光泽,娟秀淡雅,姿态万千,甘厚纯正,清新温馨,颇合君子之道的形态:君子之德,大丈夫之才,世上有几人能识?倪诗是指南宋当时仁人志士销声匿迹,无所作为,任北军纵横的可悲局面。

(2)前者流露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无尽惋思;后者写出了见画上的兰而联想到茅草,再联想到南宋正气的消亡这一心理活动。

8.(1)一个“休”字,表达对南宋统治者既痛切又愤恨的感喟:“半出城”三字,既写了游春的盛况,也写出了西湖的美丽风景。

(2)林诗中采用上句写景,下句写情,语言流畅、直率,朗朗上口,为后人所喜爱;吴诗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用拟人化的笔调,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结尾别致,耐人寻味。

9.(1)突出地表现了梅花的孤傲高雅;既有近景,又有全景,比喻逼真。

(2)蔡诗看似闲适,实则疏宕,表现了诗人羡慕隐居生活,想逃禄归耕的忧郁心绪;陆诗写得别具一格,诗人借写梅花的高洁、傲霜,来暗喻自己一生痛苦辛酸而孤傲自洁的品质和性格。

10.(1)为全诗增添了一番色彩,栩栩如生,形象感人。

中考古诗鉴赏教案(转载) 篇4

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中考古诗鉴赏教案(转载)。”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都加大了对古诗词考查的比重,试题的呈现形式变得灵活多样,试题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如杭州市2009年古诗鉴赏的平均得分率仅为0.75。学生因为阅读视野狭窄、答题技巧缺失等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古诗的内涵和意蕴,所以要鉴赏古诗,是无从谈起。

然而,无论中考古诗鉴赏的材料如何选择,问题的设置如何变幻,其考查的学生能力和价值取向都是基本不变的,我们以浙江部分地(市)的2009年中考古诗赏析的试题为例分析。如:

杭州市中考语文古诗赏析曾巩《城南》:

(1)

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湖州市中考语文古诗赏析晁冲之《春日》:

(1)这首诗通过描绘、细雨翻萍、的春日景象,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整的画面。

(2)

三、四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绍兴市中考语文古诗赏析王建《雨过山村》: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温州市中考语文古诗赏析高适《除夜作》:

(1)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命题中某些共同的特点。其一,古诗第一题着眼于从整体上对诗歌诗意的理解与把握,命题时主要就诗句中的重要词、句的意义进行理解;其二,古诗第二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高于第一题,基于理解诗意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分析、欣赏古诗的主题、情感、形象、写作技巧及语言风格等。这些看似不同类型的问题,其实际上都考查学生对诗句意义分析理解的能力。而以上试题的第二题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考查学生鉴赏评价的能力,或着重考查赏析古诗的表现手法,如杭州市中考古诗赏析题;或考查赏析诗人的情感,如湖州市和温州市中考古诗赏析题;或考查赏析诗人用语的风格技巧,如绍兴市中考古诗赏析题等。

对于中考古诗赏析题命题意图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古诗赏析题的考查功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有效复习。如果,我们对中考古诗赏析题的设题再作剖析,我们还可以有以下的进一步发现:

古诗赏析第一题对于诗意理解的考查,多从如下几个角度去命制问题:(1)诗歌意象特点的概括。如2009年杭州市中考古诗赏析曾巩《城南》第一题,在把握诗意的基础上,分析“雨过”的情景,从而概括“雨”的特点;(2)诗歌意象内容的提炼。如2009年嘉兴市中考古诗赏析查慎行《晓过鸳湖》第一题:“这首诗的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答题时,在理解第一、二句诗句意义的基础上,概括出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的具体景色,教案《中考古诗鉴赏教案(转载)》。如果说,诗歌意象特点的概括属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那么诗歌意象内容的提炼则属于形象思维层面的考查。(3)诗句语言的理解。这一类问题,还是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诗意的前提下去思考回答,如2009年丽水市中考古诗赏析王禹?《泛吴淞江》第一题:“诗 中 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温州市中考语文古诗赏析高适《除夜作》:“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这类问题一般重点考查在语境中对部分诗句的理解。

古诗赏析第二题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侧重对古诗语言、情感、手法等方面的赏析。就目前的考查形式而言,主要表现为感悟诗人情怀、分析诗句手法、鉴赏诗句语言等。如:2009年台州市中考古诗赏析雷震《村晚》第二题:“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009年绍兴市中考古诗赏析王建《雨过山村》第二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009年杭州市中考古诗赏析曾巩《城南》第二题:“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无论哪一类赏析,都需要学生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意蕴的前提下去作具体分析。

除却了解诗歌赏析题的考查形式外,在古诗赏析的备考复习教学中,我们还要有效指导学生读诗的方法。真正读懂一首古诗,一般有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解诗意。所谓解读诗意,即要整体理解和把握诗句的大意。在通读诗句的过程中,要抓取一切能助于读通诗歌的信息,如诗题和注释等。2009年杭州中考古诗赏析题中对“路东西”的注释就对第一题的回答提供了有效信息。

第二,析手法。很多诗歌尤其绝句的三、四句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诗人往往采取一定的表现手法呈现其欲表达的内容。诗歌赏析中,对于诗句表现手法的分析,有利于我们由表及里地把握诗句的内涵和深入理解诗人用笔的意义。诗歌的表现手法不一而足,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不用面面俱到,掌握常见的几大类即可,如诗歌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诗歌的描写手法(衬托、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渲染、烘托、想象等),诗歌的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如果能掌握以上诗歌的表现手法,学生自然可以明白2009年杭州市中考古诗赏析曾巩《城南》中的“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是以暴雨之后“桃李花”和“青草”不同的表现进行对比;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以“野火”衬托“青草”。

第三,悟情感。读懂一首诗歌的标准当是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所谓“诗言志”就是这个道理。而感悟诗人情感又并非易事,如在回答2009年湖州市中考古诗赏析第二题诗人的思想情感时,多数考生的答案只拘于浅显地喜爱或赞美春天。古诗赏析复习中,很有必要教授学生一些可行的感悟诗人情感的方法,从而使复习达到有效甚而高效。为此,不妨采用如下一些体悟诗人情感的方法。

(1)分析结句。诗歌有起承转合之说,所谓结句即诗句之“合”,它是诗人“感发意志”、“体物写情”的关键。诗歌的结句,是诗人抒情、言志、阐理的重心所在。如分析2009年湖州市中考古诗赏析第二题诗人的思想情感时,如果在整体把握诗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春日》的结句“争随流水趁桃花”,诗人那份惜春之情自然会随鹅鸭追逐零落的桃花之景恍然于心间。

(2)寻找诗眼。所谓诗眼,指诗歌中揭示主旨或艺术内蕴的警策或精炼之语,是诗歌中最凝炼、最传神的字(句)。诗眼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是含有某种哲理的字词句,是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字词句。我们可以在此方法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去阅读2009年绍兴市古诗赏析的后两句:“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闲”字便是诗歌的诗眼,要读懂此诗,在于能准确把握“闲”的意蕴。又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中“天涯一望断人肠”之“断”。再如,杭州市2008年中考古诗赏析王令《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如果能抓住诗歌中关乎主旨的“不信”这一诗眼的词,诗人那“顽强进取、执著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也能容易被我们分析而得。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高三) 篇5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同学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掌握古诗词。见多识广肯定会对解题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积累+技巧”的策略。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关于古代诗人的情况,你能说几个? 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诗经》:现实主义的源头 《楚辞》: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苍凉雄健 王维:含蓄生动 边塞(岑参、高适):雄浑奇拔 李贺:奇诡变幻 李商隐:清丽俊逸 杜牧:含蓄绰约

李煜: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 晏殊:明朗疏淡 苏轼:雄健豪放 柳永:缠绵悱恻 李清照:婉约凄切 „„

二、注意诗词提示性信息(题目、背景提示、注释)请看下边一首诗:近试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运用了什么提示信息?

再看2010年全国高考卷ⅱ: 梦中作欧阳修

青岛校本课程教案——古诗词鉴赏 篇6

第一课时

中国传统诗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精华所在,它的底蕴深厚,魅力无穷,包括古风、歌行、律诗、绝句、词、散曲

五四以来中华诗词的曲折拓进《诗经》以下,诗歌经历了楚辞、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诗词诸多发展阶段,始终居于中国文学的正宗和首席地位。

如何鉴赏诗歌?

一首成功的好诗一定有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鉴赏古诗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一考点既是古诗鉴赏的重点,又是古诗鉴赏的难点。

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一、表达方式的评析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记叙。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古人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李白《越中览古》)等。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等。

3、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等。

4、议论。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等。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二、艺术手法的赏析

1、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2、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3、衬托手法:涉及到正衬和反衬。

4、对比手法。

5、赋比兴手法。

6、用典。

7、虚写与实写。

8、象征手法。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

三、修辞手法的体味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

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附一: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例析

1、比兴手法: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3、象征手法: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的修辞方式。象征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4、虚写和实写: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文艺作品在写到比较复杂的情形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容量更加丰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试想,若不用虚写,怎能展现如此阔大的景象?这种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为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实写,不言而自明,就不展开分析了。

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的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想她怎么美,她就有多么美。

6、用典: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如1996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的一首元曲,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咏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对用典的诗,需要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最典型的是课文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7、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8、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9、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10、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对于比喻,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也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

11、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上》),通过对塘中荷花的拟人描写,写出了荷花娇羞、鲜嫩的情态,写得新鲜活泼,情景交融,很有情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

1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13、对偶: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者是五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

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

14、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15、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附二:诗歌形象赏析

一、诗歌形象的分类

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素。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物。高考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类:①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靡不毕现。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②诗人自己的形象。如《山居秋暝》,通过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我们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③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意象)。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具体言之,古诗中常见的形象有以下几类: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②青衫泪湿、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瑟琶行》),这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③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乐而忘返。④爱民惜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⑤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描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第二课时

二、如何鉴赏诗歌形象 第一步:感受客观生活图景。

①了解物象的性质:乌鸦象征着凄凉,柳和送别有关,浮云象征着游子等等。通过看物象的性质把握诗人的感情主旨。

②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联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感受生活图景的性质。

③分析写景用了哪些技巧,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是粗线条白描,还是浓墨重彩、精雕细刻,有没有铺垫、衬托等。第二步:体会感情。

①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的基调是“乐情”还是“哀情”,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格调是高昂还是低沉,对事物是褒还是贬。②具体抒发了什么感情,为什么。③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第三步:体会形象对读者的感染作用。

是轻松愉悦、心旷神怡,还是惊心动魄、热血沸腾,或是慷慨悲歌、勇气倍增等。附三:体会诗歌情感

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

1、忧国忧民

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2、建功报国

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陆游《书愤》。

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天涯羁旅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怨妇的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赠汪伦》。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超尘脱俗

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陶潜《归园田居》。

5、生活杂感

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附四:理解不同题材的古诗所表达的不同内容 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古诗按题材分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托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羁旅还乡诗等。

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以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歌。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

鉴赏山水田园诗,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仅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首先,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再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最后,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

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2、咏物言志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感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情。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3、边塞征战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成为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鉴赏边塞诗,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是大有帮助的。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几多悲壮,几多忧伤。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辱不断,国难当头,可统治者却软弱无能,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更多的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和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更多了一些凄凉,一些惆怅。

4、怀古咏史诗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便产生了,出现了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等;杜牧的咏史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等。鉴赏咏史诗要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最主要的是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推敲作者的态度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们由于不同的艺术技巧,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对于同一历史题材,可能从不同角度去反映。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这么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

君王卷土来”。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同是昭君出塞这样一个汉代的和亲故事,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远嫁异域的王昭君的同情,他在这里只是就史论事。而王安石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作者在这里“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更多地是表达自己被排挤的心理。

5、送别诗

以送别亲人、友人为题材,既表达人所共有的亲情友情,也抒发自己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独有的情感。有豁然开朗、意气风发的,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大多数还是写离别的依恋、悲伤,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还有一部分送别诗是“惜而不伤”的,虽充满依依惜别之情,但并不悲伤,反而透露出一种诗情画意,充满友情的深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第三课时

附五:鉴赏古诗的语言

在鉴赏诗歌时,鉴赏者总是首先接触诗歌的语言,并通过它来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涵的精神内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要鉴赏诗歌,对其语言的理解、鉴赏是首要环节。鉴赏古诗的语言,主要体现在炼字、省略、语序、风格特点四个方面。

一、析炼字

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注重语言精练、凝缩,言简意赅,分析“炼字”时我们应特别关注动词和形容词。

1、分析动词:如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与南山相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隐逸生活。如果换成“望”则表示诗人主动去看,那就索然无味了。再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用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2、分析形容词:形容词的活用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王安石的一句“春风有绿江南岸”,这“绿”字最为精警,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写出了春风的精神。其它的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等。再如,色彩形容词的选用。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以渲染气氛。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天空延伸,表达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情。

二、明省略

由于古典诗歌对字数句数的严格限制和对内容最大容量的追求决定了诗歌用语不仅要精心锤炼,以一当十,而且要求能省则省,甚至省略一些在散文、小说语言中不能省略的成分。

1、省略主语:如“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遥招手”的主语是蓬头稚子。“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亦沾衣”的主语是应是山中雾气。

2、省略谓语

如“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怀李白》)只用了一个简单的名词性词组,没有谓语中心语。或用几个名词组合,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杨柳岸晓风残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

三、调语序

为适应格律要求,为强调某些意韵,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古人作诗常常要打乱正常的语序。

1、定语与中心语倒置:如“碧玉妆成一树高”(高树),“雨里鸡鸣一两家”(一两家鸡鸣)等。

2、主语与宾语倒置:如“泉声咽危石”(危石咽泉声),“云气嘘青壁”(青壁嘘云气)等。

3、动宾倒置: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等。

四、品风格

由于诗人的风格和诗歌要表达的内容的不同,诗歌的语言也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品味。

1、含蓄。注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眼子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表面上写野草闲花、夕阳西下、燕子飞入百姓人家这些景象,但实际上诗人通过这些景象抒发了世事变迁的慨叹。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情致。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

3、绚丽。其特点是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色彩缤纷,景象绮丽,想象奇幻。

4、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常见于山水田园诗中,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用语活泼新颖,有一种清新之美。

5、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用尽量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生动的意韵。如“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一个“独”字,境界全出,既有“孤独”之意,又有“孤傲”之骨;既表达了沉寂清冷的生活氛围,有表现了诗人傲岸卓立的情操。

6、豪迈。用语慷慨激昂,充满激情。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慷慨激越,豪放壮美。

第四课时

一、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古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因而,学习古诗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

1.古诗词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教师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词,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一定的文学功底。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古诗词时,不但教会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生平及其重要成就,让学生了解到“初唐四杰”、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等重要诗派的风格与影响,让学生了解到绝句、律诗、散曲、小令等诗词的特点。

2.古诗词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古诗词的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写作中适当引用“古诗词”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文采。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课文中引用《千家诗》中的“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头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的诗句,就将我国春

夏秋冬四季特征的美景呈现于读者面前。再如《十三岁的际遇》的作者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许多优秀的古诗词和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在初中时,她就出了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许多作家、诗人,他们在少年时代就积累了不少古诗词,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

3.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优秀的诗歌往往离不开诗人对生活的观察,离不开诗人丰富的想象。如诗人曹操的《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仅16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气派。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诗人观察生活并进而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通过阅读、欣赏这些古诗词,不仅能促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还能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教师通过教学杜甫的《春望》,激发了他们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激发了他们学习诗人的民族气节;教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的珍贵;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行别校书叔云》,可以教育学生在挫折面前,要有充满乐观宽广的胸襟。

二、鉴赏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活动,它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其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了解基础知识。学习古诗词,有的诗词我们需要了解它的作者及生平,甚至还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这更有利于我们对古诗词内容与主旨的理解。例如教学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学生对苏轼坎坷的经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较容易理解苏轼在词中“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感慨。

2.品析局部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任何感情和内容,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表达。古诗词中的词语是经过作者反复锤炼出来的,唐代贾岛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也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更有贾岛“推敲”的故事传诵至今。因此,我们在品析词句时,就要注意这一点。

3.整体感知作品。在初步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意境、主旨,这样才能将单独看起来似乎也言之有理的理解纳入到诗词的总体去考查。首先,要把握作品的形象、意境。诗歌是借助形象反映生活的,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组合在一起就创造了作品的意境。所以,只有分析诗词中的形象,才能体会出作品的意境,进而把握住诗人的感情脉搏。其次,要捕捉感情,领悟主旨。感情是诗的生命,“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写的花、鸟,实质上写的是诗人自己看到首都沦亡后的内心感伤。这就要从诗中“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及“家书抵万金”整体理解诗人感情,从而了解诗的主旨。

4.注意表现手法。许多诗词为了更好地表现主旨,常常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我们在教学时,要教学生学会品析。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诗人用反衬的表现手法,用听到僧人敲的钟磬声来反衬自然界的寂静,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清高性情。

5.判断语言风格。诗词的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鉴赏诗词时要先看作者,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语言风格的词语归纳通常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感、有艺术感染力。学会积累,用一至两个词

语来表达诗人在诗中的语言风格,如苏轼、辛弃疾词的语言风格通常是雄浑豪放,李清照、柳永的词通常是笔调婉约。

总之,语文古诗词教学,既是语文课标的要求,也是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途径之一;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也不是孤立的,而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诗词鉴赏教案

教案五

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语言表达的条理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二、初步感知:

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诵读解意

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4、手法:托物言志

三、因例说法: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

2、形象分析

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四、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五、课外拓展

形象 名 句 作者 情 感

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

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 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教案六

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人类诗歌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思乡类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学重点:

思想类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归纳法、研讨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二、回顾

1、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三、归纳: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 山长水阔; 久戍边关; 宦游不归。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

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四、方法明确: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五、鉴赏举隅: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教案七

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诗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归纳法、研讨法、演练法 教 具:投影仪

预习:复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过程:

一、导入

1.复习高适诗《别董大》、王维诗《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诗《塞下曲》名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引导归纳以上诗句给人的感受

二、简介“大唐盛世”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三、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1. 边塞诗派 举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归纳特征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穷兵黩武 将士 艰苦生活 报国豪情

家乡 思乡念亲 友人 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

(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四、赏析方法 1.词句分析法 2.形象分析法

六、常用词语(略)

金鼓旌旗 烽火羽书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胡 羌 羯 夷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 长云秋月 雪山孤城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雄奇 奇丽 奇寒 辽阔 壮阔 广阔 豪迈 豪气 豪情

报国之志 杀敌豪情 昂扬精神

七、常用典故

五、分析举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形象----景物: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人物: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内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六、课堂演练: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将军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末句,用比兴的手法,写唐军荡平敌寇的雄心壮志,豪气干云的盛大气势。全诗虚实结合。

七、课时小结 教案八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水田园诗鉴赏 教学目的: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教学重点:方法把握 教学难点:主旨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天人合一”是今天人们追求的终极理想。“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大自然以其无言的深沉让我们懂得了许多,让古代、现代的人在忙碌的社会生活之外找到了精神的归宿。

二、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1、投影学生熟悉的山水诗并让学生齐读。

⑴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2、投影熟悉的田园诗让学生欣赏 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归纳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四)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投影: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三、学习诗歌鉴赏的步骤、方法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1、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2、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四、实战练习

(要求:注意思维过程及答题格式。)

1、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⑴这笮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⑵就本诗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请选一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九课时 曹操诗歌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

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

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

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

“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

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

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

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

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

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

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

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着《孙

子略解 》、《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

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

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

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建安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与分裂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特殊的社会状况使这一时期在政治、思想和文学诸方面都产生急剧变化,呈现出新的风貌。特别是诗歌,打破 了两汉辞赋独盛和文人诗沉积的局面,“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创作出一大批作品,他们的创作反映了**的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和人生苦短的哀叹,强烈 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在文学创作领域出现的新气象、新特点被后人概括为“建安风骨”。“三曹”、“七子”、蔡琰等人的大量创作,也从而形成了我国 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作为建安时期文学领域里的一员,他跟西多同时代的作者一样,经历 了汉末的大**,像其他文人一样,被卷入战乱的旋涡,甚至被推到社会的最底层。但不同的是,曹操诗歌解除了儒家思想的舒服,勇于进取,勇于突破创新,使得 自己的诗歌在当时文学领域独树一帜。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宗师”。如果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那么曹操正是 这一自觉时代的开拓者和先行者。邓富华在《浅谈曹操诗歌的生命意识》中说道,“汉末建安时期,是政治上十分混乱,但也是人才辈出之际。在当时涌现的众多接 触人物中,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兼文学家的,首推曹操。”

从后人给以曹操诗歌甚高评价可以看出,曹操诗歌就像启明星一样,为当时的文学 发展点明方向,同时又影响着后人创作。那么,曹诗语言运用方面又如何呢?本文将从语言特色方面对曹操诗歌进行讨论分析。

一.曹操诗歌在语言运 用方面对《诗经》既有借鉴又有所突破

第一,在形式。《诗经》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句,可算是四言句的滥觞。在《诗经》中,不论多少章、多少句,从头到尾,全是四字一句,那是最标准的四言诗。曹操诗歌在形式上仍保留着《诗经》中二句一行、四句一节的章法。他的四言诗还借用了《诗经》中的成句,化句 为用。第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和《观沧海》等诗歌在艺术手法上都对《诗经》有一定的借鉴。第三,曹操诗歌还借鉴了比兴的手法。比兴 的运用,《诗经》中的民歌可谓之典范,曹操四言诗亦多用比兴。《步出夏门行》中比兴亦多,如《龟虽寿》,总共十四句,前六句全是比兴,且以比兴开篇。比兴 既多且生动,使全诗韵味深长。《短歌行》中亦大量使用比兴手法。

曹操的四言诗除了对《诗经》的借鉴外,还有自己的新创,这也是曹操能在四言体 衰亡之际,独放异彩的主要原因。其创新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平易的当代口语组织四言诗的语汇,突破汉代四言体普遍不敢改变《诗经》体语汇的局面。“在《诗经》所处的时期,汉语词汇还以单音词为主,因而《诗经》一般句式的构成是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节词为辅。为了满足四言在诵读时形成的二、二节奏,《诗经》的许多四言句要通过在单音词前后增加虚字和衬字才能构成双音结构。二是改变了四言诗的诗行结构关系和句序。从表面上看曹诗仍是二句一行,四句一 节,但诗行两句之间已不像《诗经》那样存在着语法结构上的依存关系。《诗经》的一句基本不能独立,需靠下一句才能完成一足句。如“关关维鸿,在河之洲”(《周南•关唯》),“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魏风•硕鼠》)。而曹诗中的句子,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类诗句,主要是凭意思的连贯构成一行或一节,各句句法是独立的,这样就不必使用 《诗经》式的句序。另外,其次,《诗经》多叙事,而曹操四言诗则有着强烈的抒情性。曹操,四言诗融人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一个政治家的情怀。如 《观沧海》中通过对渤海雄伟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怀;《冬十月》中通过对北地风土民情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民生优患意识;《短歌行》中“周公吐 哺,天下归心”表现了诗人宏大的政治抱负;《龟虽寿》中“神龟”、“老骥”之喻,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的进取精神和事业心。可以说曹操是继《诗经》后,更好 地用四言诗来抒情言志的。

第十课时

二.曹操诗歌语言中呈现出鲜明的民歌特色

曹操诗歌绝大多数是杂言体和五言体,而杂言体和五言体正是汉乐 府民歌诗体的主要形式。钟嵘在《诗品》中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这正好概括了曹操诗歌 “古直”的语言运用,“古直”是以汉乐府民歌为主体的汉代诗歌的风格。“直”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直抒胸臆,直率的意思;二是指曹操诗歌语言用字简约,不事雕饰。以下试对曹操诗和汉乐府民歌作句摘比较:同写战争过后的惨象 曹操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而汉乐府民歌则这样写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战城南》);写同样一件事情,曹 操: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苦寒行》),汉乐府民歌: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十五从军征》);同样写家庭的贫困,曹操:瓮中无斗储,发筐无尺 增,汉乐府民歌:盎中无二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东门行》)。明代胡应麟概括汉乐府民歌的语言特色是“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浑朴真至独擅古今”,曹 操的诗歌未尝不是这样。

另外,铺叙手法是民歌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主要是按照顺序描写并列的事物,以壮大声势,渲染环境气氛,从而增强作品 的艺术表现力。《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梳妆,以表现她的美貌:“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在曹操的作 品中,这样的写法也很多。《冬十月》写天气寒冷,“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路鸡晨鸣,鸿雁南飞;鹜鸟潜藏,熊署窟栖„„”《苦寒行》。除此之外,民歌创造时大力动用的比兴手法在曹操的诗歌中也随处可见。《短歌行》用早晨的露水来比喻人生的短暂;《龟虽寿》以“老骥伏沥,志在千里”来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兴起,反复生发,加深了诗歌的主题。最说明问题的是《却东西门行》。诗曰: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 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恺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 反故乡?神龙藏深渊,猛虎步高岗。孤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诗歌具有鲜明的民歌特色,他的诗正是吸取了汉乐府民歌的营养之后,才显得更加 动人。但曹操的诗歌毕竟不等同于民歌,曹操和其他建安诗人的功绩还在于,他们将诗歌的处决伸入了一个汉乐府民歌未曾达到的领域,从而使诗歌表现鲜明的文人 性。

第十一课时

三.曹操诗歌言行中富含生命意识

首先,是曹操诗歌里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国社会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曹操直接以汉末大乱为题材,描写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以《薤露》、《蒿里行》为代表。

惟汉 二十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 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薤露》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 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曹操是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刘勰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这些诗 歌语言,呈现了感时伤事,以天下为己任的诗人的博大胸怀。这是何等强大的生命意识。

其次,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曹操的诗歌,不仅表现在对 社会现实的观照,还体现在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对自己人生的反省和体悟。可以说,曹操不只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哲人,是一个理性主义者。所以,他 的诗中闪烁着哲人的智慧和参透天地的心境。在他的《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诗中,总的体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自强不息”的生命意 识。《观沧海》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乌桓多次骚扰边境,所以曹操决定建安二十年北伐。这首诗后人评论“有吞吐宇宙气象”(沈德潜 《古诗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我们带到无边无际的大海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月亮可算是自然界辉煌、伟大的形象,可诗人觉得他们仍然离不开大海,大海就好像是日月星辰的母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那吞吐 宇宙、包孕群星的气势给了诗人以力量,诗人从大海中得到养料,在北征途中的犹豫与忧虑荡然无存,诗人的生命在这里得到洗礼,得到了升华。在《龟虽寿》中,诗人的感情升华到了极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传达了诗人老而弥坚的斗志,以“老骥”自比表达了他的“烈士”情怀。诗人积极的人 生态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诗人从过去的时空中走出来,开始在现在、未来的时空中求索人生的真谛。诗人在雄壮奇伟的大自然面前感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使命,引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所以诗中充满一种意兴豪迈的内力和充盈的“气象”。这种 “气象”正是诗人进入天地境界所表现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生竟蕴。

再者,遨游八极,与天相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从自然中来,又要回到自然,这就是整个生命历程。曹操中年期间,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诗人也感到统一大业的艰难,而生命的短暂不得不让诗人 产生游仙幻想。使得曹操诗歌以宇宙人生的关照为出发点,把对社会的忧思和对人生的感慨凝成诗篇,所以他的诗中始终充满一中“生”气,也就是对生命的体悟。魏晋是人的自觉时代的开始,曹操作为一位有代表性的建安诗人,自觉地关照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难能可贵的。

第十二课时

四.感时伤世情感基调

“魏武雄才崛起,无论用兵,即其诗豪迈纵横,笼罩一世。(明朝胡应麟《诗薮》)但透过豪迈奔放的诗风,我们又不难发现,曹操诗歌中弥漫着强烈的忧患意 识,忧世之乱,忧才之失,忧己之志,并且这种意识贯穿了诗人创作的全过程,构成了曹操诗歌的感时伤事的情感基调。他的诗气势磅礴,格调悲壮,为人们展示了 一幅幅悲凉壮美的人生画图。“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这是《诗品》钟嵘对曹操的评价。

《短歌行》是曹操的得力之作,在这首诗里,诗人感时 叹世,慷慨悲歌,全诗跌宕起伏,笔墨酣畅,以劲健质朴的笔调抒发了雄壮的气魄,描绘出宏阔的意境,呈现出豪迈纵横、苍凉悲壮的独特风格,把心胸披露得淋漓 尽致。诗人悲叹功业未就,山河破碎,立志要像周公那样收揽人才,建功立业,争取“天下归心”。全诗壮里有悲,悲中含壮,悲和壮两种相异的情感在同一短诗内 巧妙地结合。诗的开头部分慨叹人生短促,时光易逝,表示对功业未就的忧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流露出淡淡的伤感和微微的悲凉情 调。

《步出夏门行》也体现了曹操诗歌悲壮美的特点。这组诗各节间情感起伏跌宕,悲凉与壮美互见。第一章写作者在凯旋途中,踌躇满志,登临竭 石,一览浩瀚海洋的宏伟景象,诗人情满海天,浮想联翩,抒发了豪迈的情感。诗歌气魄宏大,意境广阔,大有一泻千里之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第二、三章回想军旅途中见闻,叙述“鹜鸟潜藏”、“熊黑窟栖”的社会现实,这也是作者人生旅途的写照。这里流露出诗人对社会动荡不安和壮志未 酬的悲戚之情。第四章《龟虽寿》是全诗情感的主旋律,“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灰土”,自然规律虽不可抗拒,但勇往直前的人总是“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的叙事诗与抒情诗一样体现着壮美风格,如《慈露行》、((篙里行》等,表露出对战火纷乱,生灵涂炭的现实悲伤,同时 也表达了诗人重振天下的远大抱负,既苍凉沉郁,又沉雄悲壮。总之,曹操的诗悲和壮两种相异的情感总是存在于一诗之中,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使读者体味到深深 的悲壮之美。

五.曹操诗歌语言在用韵方面也有鲜明的特点

他诗歌中用韵极其宽广,远远超越了,诗经》的局限。通过对曹操诗歌用韵的 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曹诗韵部间界限不分明,有跨步压韵的痕迹;在声调上,基本上是四声分压,但也不十分严格,也有上平入三声混压,相同韵尾的入声 韵也有通压现象;曹诗的独用和同用,既不与上古音系相同,也部与中古音系的代表《广韵》相同,总的来看是从其合不从其分,即上古分立,中古同用者,曹诗往 往从中古;中古分立,上古合用者,曹诗又往往从上古。如支脂之三部上古时分立。因而,用韵宽是曹操诗歌的显著语言特点。

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昆鸟]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博改金旁)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五章)艳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第十三课时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的诗,可以分为述怀、哲理和田园诗三部分,共约六十首左右,而田园诗三十首左右,约占一半。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之作。他继承了古代农事诗的优良传统,扩大了诗歌题材,并在思想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在玄言诗弥漫的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隋唐以后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和诗作陆续涌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

“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还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农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仕宦归来,他“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晋书·隐逸传》)。他的后半生更是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之一),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表达了他渴慕自由的性格。虽然我们不能单纯强调作家个人气质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忽视这一点。

第十四课时 陶渊明田园诗所反映的生活内容

陶渊明三十岁左右进入仕途,或出或入,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去职,归隐田园,息交绝游,开始了真正的隐士生活,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这些田园诗反映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初归田园后,陶渊明用他的笔描绘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悦。这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已有充分表现,而在《归园田居》诗第一首中更表达得淋漓尽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他认识到人生于世必须劳动,否则会受饥寒。他写下了《劝农》诗:气节易过,和泽难久。翼缺携丽,沮溺结耦。相彼贤达,犹勤陇亩,矧兹众庶,曳裾拱手!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翼!儋石不储,饥寒交至,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在更多地接触到劳动人民,参加农业劳动以后,陶渊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民耕田的艰辛: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劳动,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诗人已认识到劳动是必要的,他对躬耕生活有了感情,对农民的苦难有了同情,并和农民之间有了经常性的交往: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之二)

由“相思”到“言笑”,和农民之间建立起了相通的思想感情。再看《归园田居》之二: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可以看到,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第十五课时 田园诗反映的思想矛盾

作品不仅是作家真实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镜子。陶渊明早年寄身仕途,亲尝了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以后躬耕垄亩,饱经风霜雨露,渐进晚年,更目睹了王朝换代的巨变。不容否认,他的田园诗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反映封建士大夫闲适自得的个人情趣的“超然静穆”的一面,但是由于他早年政治上极度苦闷,晚年生活上极度贫困,感发出来的诗篇就不仅是超然世外、飘飘欲仙式的。从他的田园诗,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心灵深处的痛苦与矛盾。

首先是儒家的“用世”思想与道家的“避世”思想的矛盾。他在《饮酒》诗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六经,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这极鲜明地反映了陶渊明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懂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更明白儒家标榜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我们看他的诗: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

显然,陶渊明年轻时也有过远大报负,梦想建功立业,展翅高飞。但是,他的理想并未成为现实。“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之二),表现他曾经也有过功业未竞的焦虑。尽管他后来极力遮掩这一点,声称出仕只是为了糊口养家,但我们可以明白他的初志并非如此。只是经历了仕途挫折后,他才归隐田园,并不是真的忘怀了现实,生来就要作隐士。

归隐田园,是对黑暗现实的另一种抗议。儒家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隐士出现的本身,就已证明了当时的现实是“天下无道”。

陶渊明的田园诗,既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识,又表现了心理上闲适自得的一面,特别是庄子顺应自然的宇宙观,对他有深刻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忘却世事,精神深处常常进行着“独善”与“兼济”、“出仕”与“归隐”的激烈斗争。他的诗句“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为什么有这种焦虑呢?正表明“仕”与“隐”的思想互相在斗争,他怕某一天改变心意出去作官,而辜负了现在的志向。其次是苦难的社会现实与乌托邦理想的矛盾。这深刻反映在《桃花源记并诗》之中。桃花源的理想显然有孔子“大同”思想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痕迹。但它的产生,不仅仅是对孔子、老子思想的简单复制,而具有时代特征。天堂的影子在人间,“桃花源”的设计正表明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苦难,建立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社会的愿望。东晋末年,士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人民背井离乡,逃避山林。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农村,与农村各层人民长期相处,休戚与共,有着密切的交往和真挚的感情,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美好愿望十分熟悉和了解。诗人在这基础上,设计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但是,桃源理想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这一点陶渊明也有自知之明,通往桃花源的路径再也找不到了。即使如此,桃花源的理想在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里点燃了一支火炬,通过桃花源,人们可以对照自

己生活的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从而激励人们奋起反抗。正因为《桃花源诗》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所以代表了诗人思想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最高成就。

田园诗反映陶渊明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而他思想中的矛盾也不仅仅表现在上述两个方面。文学本身就是苦闷的象征,陶渊明的田园诗也一样。我们从他的飘逸洒脱中,依稀可以发觉他心灵上的创痛。“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表明他对世事并没有冷淡和忘却。消极归隐,借酒浇愁,都无法消除他思想中的矛盾。今天我们读陶诗,不仅要欣赏他清丽自然的诗句,还要理解这些诗句后面的深刻意蕴。

第十六课时 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别开生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由此可见陶诗的艺术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4.1清新的笔法。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见”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诗人采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4.2细腻的描写。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我们看他的诗: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归园田居》之五)

诗中的意思是:扶着拐杖,从崎岖弯曲的山间小路回来,先在山涧小溪中洗一洗走得发烫的脚。然后斟满一壶酒,宰杀一只鸡,请来邻居,痛饮几杯。太阳下山了,就用火把照明,只恨夜太短。这首诗展示了浓厚的生活情调,表现了陶源明对田园美和田园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他善于挑选富有诗意的题材,并通过细腻的描写,给人以美的享受。

4.3质朴的语言。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陶源明的田园诗,农家生活气息浓厚,又体现了“贫士”诗人自己的性格。我们以他的《移居》第二首诗为例: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诗酒相和,欢聚言笑,经纪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乡间生活,在他的笔下,却如此富有诗意。他并没有雕词琢句、裁云绣月,用的只是朴素的口语化句子,如实写来,他的诗篇看来古朴无华,读起来却琅琅上口。又如“平畴交远风,良苦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用朴素精练的语言,逼真地描绘了自然景物。吟读此诗,仿佛眼前展现了一片广阔的田野,清风徐来,绿油油的庄稼碧波荡漾,生意盎然。象这样朴素明朗、生动自然的语言,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历史上更多读者的喜欢。

4.4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如《归鸟》诗,全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又如《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一章,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 5 结束语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特别是他的田园诗,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他的田园诗,有其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反映了他的出仕与归隐,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的思想矛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封建知识分子复杂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隐以后,也并未忘情政治,心情并未真正平静下来。他的诗文,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练,深入浅出,在当时崇尚雕琢,追求形式,骈俪盛行的时代,他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创作出的那些质朴优美,生动活泼并富有情韵的作品,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他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

自然才是心中的至爱,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缕情丝。经过长期痛苦而 疲惫的求索,诗人终于找到了与生以来便存在心中的那个情结。道路虽然,曲折多艰,但毕竟还是寻找到了。桃李桑树,茅檐鸡犬,诗人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 安宁祥和下来。冲破樊篱,找回自我,优哉、悠哉!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风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

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 悦和宁静。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 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 生命。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

披星戴月,侍弄着自己那点儿,“庄稼”,不去管它他收成如何,只要将自己放到 泥地和作物之中,就已身心倍感愉悦了,农田那稀疏的庄稼,那萎萎的野草,那难行的 田间小道,以及那冰凉爽净的露珠,都让诗人有种新鲜刺激的感觉,让他欣喜异常,这 种感觉又是他生命的源泉。与世无争、自然恬静的生活让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极乐体验。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歇,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呤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释:

(1)先师,对孔子的尊称。(2)瞻望:仰望。

(3)邈:遥远。逮:赶上。

(4)秉耒:手持农具。解颜:面带笑容。劝:勉励。(5)平畴:平旷的平野。(6)怀新:生意盎然。(7)岁功:一年的收获。

(8)即事:眼前的劳动和景物。

(9)行者无问津:用长沮的故事。意谓:现在没有象孔子那样有志于治理社会的人来问路了。

高考古诗鉴赏解题思路 篇7

一、立足课本

要想在“古代诗歌鉴赏”考查中取得不俗成绩, 平时的积累, 多读, 多理解是必须的, 这是准确解读诗歌、解答试题的基础。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 教师可对诗歌从题材角度进行整合, 如重组为:“边塞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等。再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比对整合, 对于诗歌中 意象和典 故进行总结, 在总结中探索规律, 加上教给解读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会在学习积累中逐渐掌握鉴赏规律。

二、多读鉴赏文章

作为学生, 平时在阅读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尤其要理解领会对诗歌阅读起辅助作用的文字, 有关唐诗宋词的鉴赏词典应成为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同时可按诗歌的不同题材进行分类阅读。比较鉴赏的方法, 掌握鉴赏的术语, 对不同类型的鉴赏语言进行归纳。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 梅》是一首咏物 词 , 作者借物寓情。在答题的时候, 就可用咏物词的鉴赏语言进行解析鉴赏, 以后再碰到这一题材的作品就不会无从下手。因此, 多阅读、多归纳总结, 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加强整体阅读

要想准确 理解诗歌 的内涵, 要学会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政治抱负。比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洲》写于永贞革新失败, 被贬为永州司马之时, 了解了写作背景, 诗中那幅情景交融的画图, 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了。说到女词人李清照, 就该了解其词作是以南渡为界, 前期词主要表达闲情和闲愁, 后期词多抒发国破家亡带来的浓重感伤情怀。学会知人论世, 要对诗歌进行整体阅读之后, 再把握细节, 才能很好地完成诗歌的解题。

整体阅读时候, 从诗歌所属的时代特点进行把握也是很重要的。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发展历程, 时代特点。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着诗歌的风格和写作方向, 唐朝繁荣兴旺, 诗洒脱自由;宋朝中后期的动荡, 决定着诗歌的恢弘悲壮。因此, 在做题时, 了解时代背景是相当重要的, 它能为接下来的鉴赏提供解题入口。一般来说, 面对一首古诗, 解题时要做到“四抓”和“三问”。“四抓”分别是抓题目、抓作者、抓诗句、抓注释。三问, 即问写了什么意象, 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通过“四抓”和“三问”, 就很容易品味出作品触景伤怀, 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四、规范答题, 用专业术语

根据题干要求, 要有针对性的回答, 看清楚题干的指向, 是问思想感情还是分析结构思路。如2012年江苏卷考查的是温庭筠的《梦江南》, 第二题的题干是:“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部分考生审题不清, 只概括了人物形象的特点是落寞的、忧愁的, 却忽略了“简要分析”。 考生整合 答案时应该结合诗句从人物的外在容貌、衣着行为和内在精神情感等角度去分析, 再考虑身份特点, 这样规范答题就无懈可击了。2014年南通市考试, 考查卢纶的《长安春望》, 第一题问的是:“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关键字眼显然是“哪些”和“修辞”, 部分考生作答时只回答了一种修辞手法, 只要稍加推敲“哪些”这一字眼, 就该明白答案应是两种以上;再者就是混淆概念, 回答为:“衬托”、“想象”, 须知它们不属于修辞的范畴, 答题时术语用错, 自是不能得分的。

古诗鉴赏方法漫谈 篇8

关键词:古诗鉴赏;时代背景;诗歌语言;诗歌意境;表达技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35-1

一、注意作者和相关的时代背景

注意作者,就是要抓住作者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情操。不同的作者,创作风格各异,如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温庭筠的婉约艳丽,苏轼的旷达豪放,辛弃疾的壮怀高唱等,把握好这一点,对我们鉴赏诗词会有很大帮助。同时,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志趣情操往往会在作品中得以充分的体现,这对鉴赏诗词尤为重要。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诗人陶渊明曾受老庄、玄学、佛学等思想的影响,而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性一拍即合,再加上家境的衰败、社会的动荡、世风的陡变,使他厌恶官场,早有归隐田园之意。这样,学生才能明白诗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看似忙碌、劳累,(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又似寂莫、冷清(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实则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解脱、轻松、愉快、怡然自得的闲适的心态,是对劳动的赞美,对田园生活的倾慕。如果不了解诗人的志趣,很容易产生误解,而影响了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抓住相关的时代背景,“背景是大语境,是理解诗词意义的重要依据”,鉴赏要把诗词放到一定的背景中去理解,这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如在学习教材所选的屈原的《离骚》时应让学生明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述的一段话:“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由此可见其行文的背景和感情的基调。依此来鉴赏课文,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或忧郁悲哀或仰天长啸或低头苦吟的诗人形象;仿佛可以想像到阴霾蔽日、黑云压城的险恶环境,仿佛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环境里苦吟诗人热血的冲动、脉搏的跳动;仿佛可以谛听到使人悲郁感怀、哀国哀民的无奈叹息……可见,通过背景去读诗解义实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注意诗歌的含蓄而精炼的语言

诗贵含蓄,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分析时应注意这些特点。如屈原《离骚》中的“蕙”、“蛾眉”、“兰皋”、“椒丘”、“芰荷”、“芙蓉”等均比喻高尚有节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而“众女”、“泽”、“鸟”等则比喻小人,肮脏污秽的东西。

分析诗歌的语言还要注意古诗的“炼字”,注意我们常说的“诗眼”。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有了这一个词(或字、句子),全诗境界尽出。诗眼如何来?靠的是就是反复的锤炼,反复锤炼才产生了千百万年来为人称道的妙词佳句。如杜甫的《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其中的“自”和“空”两个字是本诗的诗眼,因为一个“自”字写出了碧草无人欣赏,一个“空”字点出了黄鹂徒然歌唱,两个字尽显凄凉孤寂之情。只有读懂了它们,我们才能够深切地体会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体验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我们读诗不能不求甚解,而要含英咀华、品赏诗味。分析名句便是品赏中的一项内容。

三、注意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是。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说的物境、情境和意境,其实说的都是意境,只不过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

四、注意诗歌的表达技巧

1.用典自然,含蓄精炼

诗词中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古诗词中典故用得好,能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首先必须要理解典故本身的内容,其次更要明白作者用典的意图。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了不少典故,所以要理解这首词首先得熟知这些典故。

2.虚实相济,起伏跌宕

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的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所感。如《虞美人》一词,开头作者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作者进入回忆之中,这是虚写;忽然又转到眼前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于是登楼眺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由此过渡到下片;想象“故国”图景,一开始又是虚写。这样虚写结合,起伏跌宕,把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借景抒情。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出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可让读者想象得出那儿生活古朴、怡然自得的人们。诗人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寓于朴素宁静之景,情景交融,在看似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中,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4.对比映衬,相映成趣

如《越中览古》描写的虽都是客观景物,但除了最后一句,其它三句所写景物并非作者眼前所见之景而是作者的推测想象之景,这本身就带着作者浓重的主观色彩;而“只今惟有鹧鸪飞”虽为眼前景,却与前三句所写之景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繁华,一凄凉,作者的感慨与婉叹饱含其间。

5.烘托渲染,水乳交融

艺术创作中的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汉乐府《陌上桑》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反应来烘托罗敷的美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忘归客不发”一句,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除了上述几种以外,古诗词的表现技巧还有赋比兴、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动静结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等。

上一篇: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下一篇:治愈系晚安心语语录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