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精选3篇)

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 篇1

全球气候变暖与节能减排

一、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认知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的基础。

1、现状

自全球1997年通过遏制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10多年来,气候变暖加剧与恶化的程度,超过了当初部分最严厉的警告。全球变暖会引起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后果,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如不提早加以扼制则地球将不堪其灾,继而直接影响人类。近年来,全球变暖引发了频繁的风暴、干旱、水灾、高温,使全球各地都面临严重的气候灾难。气候变化不仅威胁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原因

气候变暖的原因很多,如人口剧增、大气环境污染、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土地遭侵蚀沙化、森林资源锐减、酸雨危害、物种加速灭绝、水污染、有毒废料污染、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等。以下几个因素对气候变暖的影响比较突出:

(1)人口急剧增长。(2)破坏水循环。(3)伐木毁林。(4)大量使用化石能源。

二、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一)从国际层面看

从国际层面看,各国政府针对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而积极寻求国际共同解决措施。国际气候谈判自1990年拉开序幕,经历了十几年艰苦而漫长的谈判过程,显示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所作的共同努力。关于气候变化有四个国际公约: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框架公约》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2)《京都议定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UNFCCC缔约方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达成,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并首次为发达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规定了定量的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是《联 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它与《公约》的最主要区别是,《公约》鼓励发达国家减排,而议定书强制要求发达国家减排,具有法律约束力(议定书需要占199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之后,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议定书于2005年2月生效,截至2009年12月,已有184个《公约》缔约方签署,但美国布什政府于2001年3月宣布退出,美国也是目前唯一游离于议定书之外的发达国家。

(3)“巴厘岛路线图”

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目的在于针对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而寻求国际共同解决措施。该次会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安排举行谈判,具体内容将包括减排目标、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技术开发和转让问题以及资金问题、减少砍伐森林等。由于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美国如何履行发达国家应尽义务一直存在疑问。“巴厘岛路线图”明确规定,《公约》的所有发达国家缔约方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这把美国纳入其中。

(4)哥本哈根协定

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也称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哥本哈根协定》。这份协定共有12项内容。协定规定,各国应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把温度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为此,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各国代表应把这份协定提交议会批准并签署生效,争取在2010年使之成为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定。2015年对协定进行修订。

(二)从国内层面看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我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对于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我国开始进行了积极的应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990年,中国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设立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1998年,成立中国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

2005年,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制订了《可再生能源法》,鼓励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2006年,中国全国人大批准了明确做出节能减排目标要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截至2009年上半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相当于少排放8亿吨二氧化碳。

2007年,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2007年6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方案把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末减低20%左右的目标确定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只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中国在“十一五”期间节约能源约6.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 2 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5亿吨。

2008年,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系统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和取得的成就。

2006-2008年,中国淘汰落后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焦炭产能6445万吨;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31.8%提高倒2008年的40.1%;实施“限塑令”,相当于每年可节约石油240万至300万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20万至900万吨;2008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2.5亿吨标准煤,约占一次能源的9%;截止2008年底,中国农村建成户用沼气池3050万户,年产沼气120亿立方米,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万吨;截止2009年上半年,中国已关停小火电机组5407万千瓦。

目前,中国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容量均居世界第一,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也跃居世界前茅;关于碳汇,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3.92%提高到18.21%。

2009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中国再未来10年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第一,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第二,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第三,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第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2009年,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临近之际,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25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目标远远高于美国宣布的减排17%、欧盟提出的最高减排30%的目标。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规划,中国最多只需到2020年减排30%,然而中国政府却向世界承诺碳减排40%-45%。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

三、节能减排与我们的生活

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家对此高度重视。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与我们每一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参与节能减排也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这样的目标,不是某一个人能够实现的,它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这样的目标,也不能单靠政府的强力推动,它还有赖于唤起全体民众的自省意识和自觉行动,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努力。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一)从政府层面看

从政府层面推动节能减排主要有以下几个着眼点:

1、首先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2、加大投入,全面实施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水资源节约项目。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

3、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4、依靠科技,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5、夯实基础,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6、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执法检查。

7、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

8、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宣传日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意识。

9、政府带头,发挥节能表率作用。

(二)从公民层面看

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点滴着手、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节能减排,为实现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共同创造更加节约、更加洁净、更加文明的可持续的美好生活。

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自然产物,受自然规律支配;人能够超越自然的局限,发挥其主体性认识和改造自然;人拥有自由,这要求人对自然负责。

2、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

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 篇2

对于很多人来说, 此次造访京城的高温天气纯属“突如其来”, 但仔细分析:这个“不速之客”的本来面目其实是个“老熟人”, 就是每年都会给北方地区带来炎夏的干暖气团而已, 一点儿也不神秘。这个大多数人面前熟悉的陌生人给七月的京城增添许多烦躁, 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北京市民的生活。世界能源金融网:高温天气从7月2日开始席卷北京, 热浪将市民“逼”进了游泳池。今年入夏以来, 北京出现了持续的高温天气。高温天气对人们的影响已不仅仅局限在天气方面, 而是渗透到人们的吃穿住行之中, 许多人开始了在家工作、网上购物、电话订餐、夜间散步聚餐的“另类生活”。

在这之前, 东北地区连续多日出现37摄氏度左右的高温, 甚至比一些南方城市还要炎热。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温度则创下11年来的历史新高。有人怀疑, 莫非全球气象发生了“南北颠倒”?更有人笑言, 这是“2012”的又一个佐证。这种说法当然是站不住的。我们知道, 地球经历过4次“冰天雪地”的大冰川时期, 其间穿插着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但在一个间冰期内, 气温也会有高低起伏, 目前地球正处在这个阶段。我们还注意到, 不仅是中国部分地区, 美国东北部、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北半球一些城市也都在遭遇高温“烤验”。《新闻晨报》称:国外不少专家表示, 北半球高温与全球变暖存在一定关联。这些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例证让我们不得不开始关注全球变暖在人们生活中的身影。

我们知道, 全球变暖是在一段时间中, 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 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 与此同时,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 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 使碳循环失衡, 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

从上个世纪人们对环境特别是全球变暖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中, 我们知道目前并没有关于全球变暖的很好的解决方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缔约方会议中强调: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候的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将对地球和人类产生严重的影响。该公约1992年6月正式签署, 并于1994年3月正式生效, 到2000年共举行了6次缔约方大会。当缔约方制定国家对策时, 贸易措施也将会起日益重要的作用。可是现实中该公约的实施并不理想, 主要由于气体排放贸易制度:一, 对义务与责任, 公平与效率传统提出了挑战;二, 不会也不可能对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产生影响;三, 对现有国际政治与经济制度长生挑战;四, 对发展中国家产得可持续发展生不利影响。【1】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 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 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2】《京都议定书》是《公约》的补充, 它与《公约》的最主要区别是, 《公约》鼓励发达国家减排, 而议定书强制要求发达国家减排, 具有法律约束力。这在当时无疑给全世界带来了希望。然而人们怀着美好的憧憬等了十多年, 却等到全球大部分地区发生气候异常的结果, 也许《京都议定书》于2012年12月31日失效的时候人们面临的仍然是一个日益变暖的地球。

人类一次次的努力, 一次次的失败, 说明了人类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对环境和气候逐渐失去控制;随着人口的剧增, 大气环境的污染, 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 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的加剧, 森林资源的锐减, 物种的加速灭绝, 水污染和有毒废料污染的加重以及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 全球变暖将进一步加剧, 人类将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深渊。

无论对全球变暖持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以及其原因究竟是什么, 都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全球正在遭受着异常气候的侵袭, 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然而世界各国依然由于利益的冲突而对其束手无策。如果再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人类将只有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预测的那样, 自己造的孽最终由自己承担, 一步步走向毁灭。

参考文献

[1]、 (美) S.弗雷德.辛格/丹尼斯.T.艾沃利, 《全球变暖》,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年。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年。

[3]、《京都议定书》, 1997年。

[4]、纪录片《全球暖化大骗局》, 英国广播公司, 2007年3月8日。

[5]、徐华青, 《国际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分析及其对策建议》, 原载《国际交流与合作》, 1999年1月。

[6]、潘玉君、秦新华、杨瑞江, 《全球变暖:特征, 趋势, 效应和对策》, 原载《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02期。

全球变暖与大国博弈 篇3

气象组织与气象日

大气是不分国界的整体,要准确监测、预报天气和开展大气科学研究,必须交流和共享各国的气象信息资源,必须进行国际合作。最早的气象国际合作的领导者和实施机构是成立于1873年的国际气象组织(IMT),它是一个非政府间的民间组织,虽然组织过多次国际气象大会,也作过一些决议,却并不为各国政府所认可。1950年3月国际气象组织正式更名为世界气象组织(wMO),1951年,该组织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是联合国关于地球大气状况和特征、与海洋相互作用、产生和导致水源分布气候方面的最具权威的机构,其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截至2007年4月,WMO拥有会员国182个。此外,还有6个区域协会,即非洲、亚洲、南美洲、北美和中美洲、西南太平洋和欧洲。该组织于1972年2月恢复了中国的合法权利。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把每年的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制度构建 喜忧参半

人类对气候问题的关注始于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主要停留在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与认知阶段,并没有上升到构建减缓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层面上。在1977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才首次作为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氟氢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六种。燃烧石油和煤炭是这些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而其源头往往是各国的重要经济产业。因此,各国政府虽然意识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要性,但制订和实施有关控排措施却是举步维艰。

世界气象组织(WMO)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990年IPCC发表的首次全球气候评估报告,以及1991年10月第二届世界气候大会发出立即启动“气候变化公约”谈判的呼吁,促使联合国大会(1991年12月)要求各国尽早开始缔结“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有101个国家、11个联合国机构和7个国际组织参加了这场谈判。终于在1992年5月议定公约文本。于是,1992年6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开放给各国签署,于1994年3月2日生效。该公约是“防止气候变化方面最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件”,它提出了控排温室气体、防止气候系统受到人为破坏的目标,规定了包括充分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但有区别原则等若干重人原则。然而,公约的缔结只是国际社会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个开端,因为它只是一个“框架公约”,规定的只是目标和原则,在关于承诺的条款中没有涉及任何国家的任何具体义务。有实际意义的具体规定将留待以后的附加议定书做出。

1995年4月,德国被选为该公约秘书处所在国。在柏林举行了公约的第一次缔约方大会。此次大会的第1号决定名为“柏林授权”(TheBerlinMandate),要求研究和形成公约的行动议定书。最后,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作为公约实施文件的《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在为发达国家明确了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和达成期限的同时,也引入了三个灵活机制(即联合履约(JI)、排放权贸易(ET)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为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以成本有效方式进行减排提供了新的选择途径。如果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全世界第一个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国际合作的框架性多边条约,那么,《京都议定书》就堪称全人类第一个以条约形式要求承担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义务的执行性文件。但是,《议定书》的最终生效却历经了8年的时间。《议定书》需要在55个以上的国家得到批准执行,同时批准《议定书》的发达国家CO2的排放量必须达到全体发达国家CO2排放量55%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毋庸置疑,作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一一美国的态度对《议定书》的前途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因而至美国2001年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以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未来一直处于不明朗的状态。后来由于俄罗斯在关键时刻的批准,经国际社会艰苦淡判而出台的《议定书》才在2005年2月16日得以生效。它标志着国际社会通过合作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其将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当我们在为此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发自美国的不和谐声音将严重损害《议定书》的实施成效。

大国博弈利益优先

迄今为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可说是构建国际气候制度的最为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而围绕公约和议定书进行的多回合国际气候谈判,也充分反映了各个主要大国奉行利益优先的倾向。

气候变化问题表面上是一个环境问题,其实质却是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国际气候谈判既有南北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有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利益分歧。南北矛盾的核心在于对发展空间的争夺,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贯彻公平性原则,强调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历史责任,在这一点上,发展中国家表现出空前的团结。由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经济成本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则主要表现在减排效益与本国经济利益的权衡方面。

比如,一向以世界领袖自居的美国在全球变暖问题上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领导作用,更没有带头承担起维护全球气候系统的责任,原因也在于此。美国政府对于其放弃实施《京都议定书》的做法提出了3个方面的理由:一是中国、印度等排放大国并没有承担减排义务;二是《京都议定书》存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目前科学界对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仍有异议;三是限排、减排方式太原始、不经济,应以排放交易等灵活机制取而代之。而归根究底,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实质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1)经济和财政上的考虑。布什政府担心,承诺该议定书7%的减排义务会加重财政负担,减缓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增长。(2)出于对美国石油、汽车等工业集团保护的考虑。美国是世界上燃煤和燃油最多的国

家,其排放的温室气体1990年时占世界36%,目前仍占25%,而美国的人口只占世界的3%多。因此,无论排放总量还是人均量都是很高的,其根源来自于美国的石油、汽车等工业和运输部门。(3)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单边主义思潮日益盛行,不愿接受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的约束。即使美国政府不反对采取减排或限排的措施,也不愿受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控排指标的限制。(4)美国国内除学术界多数人支持《京都议定书》之外,其余各界鉴于承担减排义务要多耗费纳税人的钱,可能要增加税赋等形形色色的原因,大都对该议定书持不满态度。布什政府不能不受到应对民意和计算连任选票等因素的影响。

与美国相比,作为《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唯一的非国家实体缔约方,欧盟一直表现出很积极的态度。欧盟是国际气候谈判的最初发动者,一直是全球减排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并希望担当谈判领导者的角色。从实现最终稳定全球气候系统的长远环境目标来看,欧盟希望凝聚多年艰辛谈判而达成的《京都议定书》能够获得批准生效,而不是半途而废。当然欧盟积极推动国际气候谈判也有利用自身在减排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抬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方面的考虑,其对手主要是针对美国。 作为温室气体第三大排放国的俄罗斯,在批准议定书的问题上,立场也一度摇摆不定,在得到欧盟支持其加入wTO的承诺之后最终倒向了欧盟一边,从而使得《京都议定书》的命运峰同路转。但是可以看出,俄罗斯的这一举措更多地是为了本国争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只是顺带捎上对全球利益的考虑。

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目前尚未承担具体的限排或减排义务。但是,问题并非那么简单,美国把发展中国家“有意义的参与”作为其批准《京都议定书》的最低条件。批准《议定书》的其他发达国家也利用一切手段加紧向发展中国家施压,要求发展中大国尽早参与全球减排并承担明确的义务。这样一来,中间便首当其冲地成为施压的主要对象。一旦《议定书》为发展中国家规定的豁免期结束,中国作为二氧化碳排放大户就不得不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从目前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间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和有限的资源使得中国难以承受与自身能力不相适应的国际义务。这种趋势的确不甚乐观,但正如法国生物学家勒内发·迪博所说:“就人类而言,趋势不等于命运。”中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已经意识到了环境形势的严峻,无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还是对生态文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强调,都表现出其解决环境问题和承担大国应有责任的诚意和决心。

两种制约谨慎乐观

有一种误解,不少人把美国对《京都议定书》的不合作态度,夸张为美国通过抵制减排温室气体,在加速破坏全球气候系统。而事实上,美国仅是不愿接受《京部议定书》为其规定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减排义务,而并非不愿采取美国国内自行规定的减排方式和措施。美国也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限排或减排温室气体。早在1955年,美国国会就审议过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等问题,制定了《清洁大气法》,并开始向各州提供财政和技术支持。美国还与其邻国加拿大在1991年签订了《大气质量协定》,载明两国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从而达到减少两国间跨界大气污染的效果。固然,美国自闭于《京都议定书》大门之外,无助于全球维护气候系统的集体合作机制,妨碍了该议定书的付诸实施,但不能因此认为美国的这一立场是表明其不愿考虑或不愿解决由温室气体排放而造成的环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国际气候制度的两个基础法律文件有其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对于大部分国家以及国家集团的影响力确实不容忽视。

还有一种声音我们必须聆听,那就是全球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心声。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尼斯比特曾经指出:“当20世纪的历史最终写成时,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社会运动将会被断定为环境保护主义。”无论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把自然作为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加以保护,还是从自然保护主义的角度,提倡把伦理的使用范围扩及人类环境中的自然物,呼吁大自然权利对人类权利的限制,都会加深各国政府和人民对各种环境问题的关注。也许,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人类需要永远面对的问题,但是,不管怎样,随着国际合作的纵深发展,以及环保思想的广泛宣传,地球大气之热有望慢慢“退烧”。

上一篇:培训后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关于高一推荐写人作文1200字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