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育心得体会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优秀的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1篇)

优秀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

今天周日,儿子昨晚背课文又有点晚了,不过睡之前还跟我说,今天一定早点起床,不能像上周一样,起的太晚,玩的不尽兴。所以今早在保证八个小时睡眠的情况下,不忍心的还是叫醒了,怕儿子又说没叫他!起床后,儿子就帮我收电线,昨晚电车充电了,吃过早饭,我们三个去超市买了点日用品,本打算下午带儿子出去去其他地方玩玩,公司临时有时,没有去成,并且下午下班还有点晚!到家看到儿子在帮妈妈做饭,不知怎的,今天儿子表现的不是太好,一直在做一些有点出格的事,说了几遍,也就好一会!吃过晚饭,我们出去散步,儿子终于做出了破坏之作,小区蓝牙的一个直支杆倒下了!儿子跑到我跟前,有点不知所措。看你,做了坏事,要承认 我们去把它扶起来,儿子还是有点胆怯的看着,我过去扶起来,固定好!儿子脸上这才好点!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不能因为做错了,就一味的责备。我感觉这次我为孩子树立了榜样,错了要改!

1月7日星期天阴 马龙睿妈妈

我今天很生气,但我没有发脾气。孩子今天总是上情绪,作业快做完了,还说作业多,对此大哭大闹。当时我保持冷静,什么也不说。他哭了一会,我问他哭完了吗?他见我不哄他,也不给他说好话,他说我哭完了。想想自己为啥哭,哭的对吗?他说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原谅我妈妈,自己想通了,原谅你了,孩子笑了,我也笑了。

月7日,星期天。二年级二班二理想

由于这几天感冒不舒服。今天中午孩子主动要求做饭,还说什么这是女儿给妈妈做的爱心饭,而且爱心饭是有魔法的,吃了爱心饭所有疾病都会康复,而且还会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漂亮!因为孩子太小,也做不了什么复杂的饭。今天中午我们娘俩就吃了爱心面条儿,而且是宝贝施了魔法的爱心面条!吃了爱心面条,下午感冒症状,果然是轻了些。因为里面包含了宝贝的爱。谢谢你,我亲爱的孩子!

优秀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2

书名:《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

作者:[美国]阿曼达·里普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

带着诸多教育谜团,阿曼达·里普利女士分别前往芬兰、韩国和波兰,实地考察了三名美国高中交换生——金、埃里克和汤姆在异国的学习与生活。其间,她还与众多教育政策制定者、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了全面交流。本书就像是关于这场教育考察的一份别具一格的调研报告,作者通过生动写实的教育故事,深入浅出的理性分析,向读者诠释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和最优秀的教育究竟是怎样的。这既是一本震撼美国教育界的书,也是中国基层教师放眼看世界的广角镜。

推荐人语

最聪明的孩子都去哪儿了?最优秀的教育又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翻开《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这本书,跟随阿曼达·里普利女士一起去寻找吧。

这场教育考察缘自PISA——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发的国际测试。与传统的学校考试不同,PISA专门测评青少年在数学、阅读、科学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00年至2012年的测试结果显示,芬兰、韩国、波兰三国成绩最为突出或排名上升最快,这让美国、德国等国家的教育官员倍感震惊甚至痛心疾首。

PISA的测试结果揭示了如下一些真相:教育经费在超过一定的基准线后,大量的投入并不会使孩子变得更聪明,如何使用经费才更重要;并不是所有表现好的孩子都生活在亚洲,也不是只有美国的孩子在创造力方面表现突出;聪明的孩子并非天生聪明,也不会永远那么聪明;教育强国中的父母并不一定比其他国家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花费更多精力,只是参与方式不同。

为了验证PISA的权威性,作者亲自参加了一次专门为她安排的考试,然后便带着厚厚的分析报告上路了——她还需要实地考察。

在阿曼达看来,PISA测试最成功或排名上升最快的国家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芬兰是“乌托邦型”,其教育机制完全建立在相信孩子在没有过度竞争或没有父母过多干预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较高层次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上;韩国是“高压型”,孩子们为了考上名牌大学,承受着超负荷的学习压力;波兰是“破茧成蝶型”,处于上升期,贫困孩子的比例与美国相当,但孩子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增长显著。这样的教育成果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一是优秀的师资队伍。教育大国在教师准入方面要求更高,进入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高中时的成绩应该是班级的前三分之一。教师的培训内容根据每个教师的优势和劣势量身定制。教师的薪资待遇和公平公正被放在重要位置,这是保障师资队伍持续优秀的坚实后盾。

二是民族危机感。教育大国几乎都有一个共识:凡事应该学会深入思考并付出艰苦努力。这种源自民族危机感的共识正是优秀教育源源不竭的内驱力。

三是优秀的校长。没有卓越的校领导,再好的蓝图也无法变为现实。

四是严格的智育文化。教育大国中,家长一致赞成严格教育对孩子日后发展的重要性。

五是重视人的价值。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人的价值,因为人永远比数码产品更重要。

参照上述因素,我们的教育还需要在诸多方面进一步改革完善。虽然事实上,中国上海在2009年和2012年连续获得PISA排名第一,但样本学生毕竟代表不了教育发展不均衡状态下的大多数,更何况我们的课业负担和学习时间都是世界第一。

简单地说,教育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教做人,二是教做事。然而,当急功近利主义绑架了多数家长、学生甚至部分教育者和管理者时,教育的生态就被破坏了。从农村向城镇,从城镇向城市,从城市向国外,这似乎早已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追逐优质教育资源乃至社会财富的必然路径。中国式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借助这一通道上升,不惜耗费一切代价,或是在子女身上寄托自己的梦想,或是盲目从众、随波逐流。然而,有幸跻身国外顶级大学的中国最聪明的孩子,最终竟不太容易谋得高层职位,这是值得反思的。

傅国涌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在变化的时间中寻找确定不变的价值”。对当代中国而言,我以为这不变的价值主要是把握正确的育人方向,塑造聪明的创新型学生。

在线试读

在孩子们出国交换的这一学年结束时,我回到了美国。回国之后,我曾经花了很长时间来试图梳理自己的所见所闻。我惊讶于其实我们国家在教育上所存在的问题,在世界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我所到之处,各国的教师们多多少少都对考试、校长和家长等心怀不满、抱怨频频;反过来,父母们也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伤透了脑筋。毕竟,家长们无法近距离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究竟是怎么学习的,这令他们担忧。政客们对教师工会感到失望,同时,教师工会领导人也对政客们感到失望。

而对于核心人物——孩子们本身来说,就像珍妮曾在釜山的公交车上告诉埃里克的话一样,“毕竟都是普通的孩子”。他们有自己喜欢的老师,也会对某些老师心生反感。在我考察过的每一个国家,孩子们都会玩电子游戏、上课发短信、回家看电视,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他们对待教育的认真态度。而对待教育的重视程度就像心电图曲线一样,会随着孩子们所处的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一句话——“他们为什么那么在乎呢?”这是金刚到芬兰的那段日子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疑问,也是我一直在追寻答案的问题。我到芬兰拜访过她后,不禁开始怀疑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相当直接:那里的人们对待学校教育更严肃是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值得他们严肃认真地去对待的事情,而且每个人都认同这一点。

创造优秀的教育生活 篇3

北京二中以“空气养人”为办学理念,矢志创造一种优秀的教育生活。“空气养人”的核心精神是充分体现生命价值的、充分释放生命潜质的、传递二中生命密码的、教学相长的文化,包括课程文化、物质文化、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等五大方面。“空气养人”作为价值期待,旨在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宜人的空气滋养之下,学生能够志向高远、人格完美、各有所长、勇于创新、善于实践,“为实现理想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教师通过优秀的教育生活,有终身学习的持久动力、有宽阔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怀,能够成名成家,实现辉煌的人生梦想。

北京二中建校289年,经历风雨,跨越沧桑,从“敬业乐群”的古训到“全面发展,追求卓越”的愿景,从师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再到“空气养人”办学理念的确立,学校始终坚持将传承历史与开拓创新融入改革与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创造优秀的教育生活,引领一代又一代师生成就事业,书写人生。

“空气养人”的来龙去脉

教育不是刻板的训导,而是一种教育生活的哺育。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从历史走来的,是经过历届师生的学习实践而形成的,是根深蒂固、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是一种精神寄托和价值选择。

什么样的学校生活才是师生所向往、所期冀的呢?什么样的学校生活适合师生成长、发展,能够为师生带来幸福呢?2002年以来,随着二中的建设与发展,随着师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多元追求和自由表达,特别是当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关于“大环境”与“小环境”的讨论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开始审视二中的“小环境”,试图寻找一种“说法”,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一个概括。

时值2006年,学校全面改扩建工程完成,以建筑风格和整体布局以及教育教学设施的设计为切入点,校园焕然一新,鸟语花香,曲径通幽,师生悠然自得,神清气爽。此时,我们豁然开朗,原来的寻找清晰起来,并有了一个丰富的联想——“空气”!

空气是生命之源,当空气清新的时候,人的呼吸通畅了,人的皮肤滋润了,人的身体健康了,人的心情舒畅了。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每时每地都在影响人的生活。学校是一个个生命成长的地方,同样需要“空气”,养人的“空气”。

我想,教育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但最刻骨铭心乃至终身难忘的教育生活是无形的。当我们的学生走出校园之后,留在他们记忆中最深刻甚至影响终生的,不是哪一门具体的学科或知识,而是在几年校园生活中所逐渐形成的一种价值认同、道德选择、人文素养和生活态度。所以,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是日常积累的,这正如同我们身边的空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形、无味、无痕,时时刻刻在滋养着每一个生命。

由空气对人的滋养给我们带来的教育启示就是:我们应当能够创造这样一种教育生活和学校文化,让生活其中的人时时刻刻地受到它的滋养,让教育有更多的内化,留下更多内心的痕迹,即创造优秀的教育生活,以宜人之空气养育合格之人才。

“空气养人”的个性阐释

我们认为,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这个学校师生经历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教训和艰苦的磨练而得来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一至理名言在这里依然适用。

二中的空气与他校有什么不同吗?看看学校的历史,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学生周正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光荣入伍参加抗美援朝的大批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条战线的科技骨干,享誉全国的作家、艺术家;还有我们的教师,三尺讲台之上,神采飞扬,循循善诱,立言立行,那规整的几何图形、那漂亮的板书、那标准的动作,几十年过去,仍令年逾花甲的学生念念不忘。治学的严谨、教风的扎实、学风的朴实、成绩的优良,对老师的恭敬,对工友的尊重,对公益的热心,对祖国的热爱,对同学的真诚,一切的一切,就构成了一派洋溢在二中校园中、散发着正能量的空气。回眸过往,二中具有自己的格调——彰显个性,特立独行。

可以说,“空气养人”是二中无形文化财富所凝结的符号,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无限想象空间的学校文化发展理念。伴随时代的进步,我们正在为养人的“空气”注入新的基因和新的内涵。

“空气养人”的核心精神

“空气养人”的核心精神就是建构最适合师生发展的学校文化。

文化是我们的生活样法,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什么样的文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就在追求什么样的文化。理想的教育生活具有以下确定性:

第一,它是充分体现生命价值的文化,也就是尊重主体的文化。 “空气养人”首先是建设最能够适合教师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体现在尊重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我们始终强调这样的理念——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提高学生的在校生活质量。

第二,它是充分释放生命潜质的文化,也就是富有创造的文化。构建尊重创造成果、激励创造欲望、发掘创造潜能的环境,营造相应的氛围。2008年新学期开学典礼上,我宣布:为高一年级新生李汉歌建立“李汉歌蜘蛛研究实验室”。从校长手中接过金色的牌匾,李汉歌自豪,他的同学有些羡慕,这个举动的示范效应在后来的学生科技活动的普及与推广方面显示出来。三个学年过去了,李汉歌先后获得了北京市“市长奖”提名和“第60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动物科学四等奖”。2011年,李汉歌高中毕业,光凭高考成绩,他也可能无法进入自己向往的专业,但是由于他的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他获得了保送西南大学的资格。

第三,它是与二中历史血脉相连的文化,也就是尊重历史的文化。二中有近300年的历史,有着无比丰厚的文化遗产,当下的名声和荣耀与历史的丰厚馈赠血脉相连。我们必须百倍珍视前辈给我们的馈赠,要在师生中间形成敬畏历史、尊重先贤的风气。在二中,我们建立起古籍室,将早年间留下的宝贵古籍珍藏展示。肃立其间,我们仿佛听到前辈的低声细语。我们还为自己的教师和学生各建了一个博物馆。从2005年12 月至今,教师博物馆共征集到藏品667 件(套),其中有新中国成立初期教师的教案;有上个世纪70年代老师制作的植物标本和实验教具;有改革开放以后教师的科研论文和家访记录;有老师撰写并正式出版的诗集和学术著作,还有共870多节28000 多分钟的课堂实录资料片;拍摄编辑的604条(部)校园电视新闻和专题片;拍摄的近34万张记录精彩的学校生活的照片以及保留在档案室的记载师生教学活动的档案9890多卷(套)。在学生博物馆,有上个世纪30年代的毕业纪念册,有解放初期的校徽、有各届校友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业绩:获奖证书、研究成果、文学著作,截至今年,学生博物馆的藏品千余件(套)。每一年校庆之际,总有老教师和老校友将自己的珍藏捐给学校,捐给博物馆。因为,作为一个普通教师,作为一名毕业生,当他的一篇总结、一份教案,以及一帧照片、一张证书被收藏,幸福感和归属感会油然而生,因为,这是一个人青春的寄托、信念的永恒。

现在,走进教学楼,师生们可以通过触摸显示屏温故知新:民国以来的毕业证书、委任状,包括刘绍堂、韩少华等历届校友的著作以及众多科技精英的业绩介绍。青年教师们感兴趣,学生们也都充满了新奇和尊敬。

“那些尘封的文件,会讲述学校沿革的来龙去脉,教学特色的源远流长,名人名家的治学风范。藉此,我们得以铭记二中的历史,记录二中的当下,维系二中的人脉,传递二中的生命密码。”

第四,它是体现育人规律的文化,也就是教学相长的文化。正如我们提出的,学校要处处体现和落实“养眼、养心、养德、养智、养体、养行”的育人功能,并体现“知行合一”。这种“养人”的过程是双向的、教学相长的。

“空气养人”的目标达成

“空气养人”是一个价值期待,我们把它规定为“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达成。

“三个发展”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学生。这是一个辩证的互动互促的关系。没有学生的发展,学校与教师的存在就会失去意义;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也会落空;也正是在教师与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基础上,学校发展才成为可能。

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空气养人”的三个维度。它们是相互关联、内在一致、相互成就的有机体。其中,全面发展指的是宽度,具有做人、做事的宽厚基础;个性发展指的是深度,呈现教有特色、学有特色、办学有特色;可持续发展指的是长度,学校教育要为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校教育生活,他们能够自学自励、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勇于创新、善于实践,每个人的潜在能量都能积蓄起来,成为持续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后劲,在他们走上社会以后,能够通过自我教育,实现可持续性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就教师而言,通过优秀的教育生活,在自己的事业中不断体验生命的真谛,成为自己职业的设计者、实施者,其自身发展在长度上,有终身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广度上,有宽阔的视野和胸怀;在深度上,有科学与人文的底蕴,真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职业生命不断注入新鲜活力。这也必将使学校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当然,所有的这一切,需要我们从课程文化、物质文化、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等多个角度去实践它、实现它、完善它。

优秀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4

书中有一则故事特别使我感动,主要讲了一个叫做朱利奥的小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小孩子的爸爸是帮别人抄纸条的,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很拮据,朱利奥想帮父亲出一份力,于是每天晚上12点过后朱利奥都帮父亲抄纸条,这样朱利奥的睡眠就不足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正因为这样,父亲每天都批评朱利奥。直到有一天,父亲发现了这个秘密。

朱利奥这么小就懂得尊敬父母,这种孝心多么值得我去学习呀!我和他比起来差多了。昨天,妈妈生病了,嗓子很哑,妈妈是带病给我和爸爸烧饭的,我吃好饭,妈妈对我说:“悦儿,妈妈今天不舒服,帮妈妈洗碗好吗?可是我却没有答应妈妈。最后,还是妈妈把碗洗干净了。”

自从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就决定像朱利奥学习。有一天,妈妈和爸爸外出有些事情,让我自己洗澡,把衣服洗干净。我原本不想洗,可是我一想到朱利奥那种尊敬父母的孝心,我就把衣服洗干净了。

读《爱的教育》优秀心得 篇5

《的教育》这本书是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小学时代的日记,整本书记录了他在小学时代经历过的父母的“疼”、老师的“关”、同学的“友”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天伦之”……

实际上生活中的我们一点也不珍惜这份深深的“”啊!我们为了一点小事,就和父母斤斤计较,甚至否决了他们倾注在我们身上的“”;同学之间出现了一点小小的矛盾,就大打出手,伤害了同学之间珍贵的友情;兄弟姐妹之间为了一样东西而闹得不可开交,居然还决定从此决裂……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可是大家都不愿意做出让步,这样就导致了事情进一步的扩大。如果其中有一人愿意做出让步的话,那么那些“否决”、“伤害”、“决裂”……就不会发生了。古人有句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

为什么大家和安利柯的岁数差不多,可见解就有那么大的差别呢?这是因为大家都太争强好胜了,以致于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一份很好的友谊荡然无存;兄弟姐妹之间勾心斗角……这样的结果难道就是大家所期盼的吗?答案肯定是“不”!那为什么当初不想想好呢?要弄得一个不可收拾的局面呢?当初大家只要扪心自问一下这样做是不是正确的,那就不会有这种结果了!

我想大家一定都想要一个幸福而又美满的家庭;都想要一份真挚的友谊;都想要能够和睦相处的兄弟姐妹……但是大家都没有想过,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友谊、这样的兄弟姐妹都需要大家创造出来的,缺一不可啊!

数学教师教育培训的优秀心得 篇6

一、对教材重新认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生活即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生活。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强调了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因此我们应加强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

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以讲为主。课堂成为教师的舞台,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学习,教师是课堂的核心、组织者,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脚步走。而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指导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伙伴。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

三、建立好的评价体系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四、转变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教师首先要为自己重新找到新的定位。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我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平时能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优秀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责任,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如果通过运动式、行政化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显然只能适得其反。有关方面花大力气编写了一套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其良苦用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效果如何还有待实践。

必须思考的问题是:

(1)教学时间。目前中小学的教学时间,尤其是中学,安排非常紧张。要开设一个课程,要完成20册的教学内容,时间问题肯定不是随便挤一挤就能解决的。那么将现有的哪一项教学内容强退出去腾出教学时间呢?如果在学生已经少得可怜的自主时间上再动脑筋,肯定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

(2)课程标准。如果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就要明确它的课程目标,每一学段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和评价方式,教材的编写要求等一系列问题。教到什么程度,应该怎么教,各年级有什么具体指标,这些关键问题不解决就做为课程,就编写教材,显然是有点草率的。能不能成为教材,能不能成为课程,都是值得斟酌的。

(3)教师队伍。这套教材谁来教,谁能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棘手的问题。如果需要专职教师教,目前似乎没有这样的条件,大学似乎还没有这样的专业,各学校更没有这样的现成教师,至少是时间和数量上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让其他学科的老师兼教这门学科,估计能胜任的不多,勉强凑数,效果很难保证。

(4)评价方式。简单说,就是要不要考试,中考、高考要不要体现。如果中考、高考不要体现,即使行政部门明确为考试科目或考查科目,也是形同虚设,学校、家长、学生都不会真正重视。如果中考、高考要单独作为一门科目,这对中考和高考的整体方案必定带来很大触动,更值得好好研究。

我们以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教材,也不在于是不是课程。我个人以为,习总书记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担忧也是必要的。但他所批评的“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等“去中国化”现象,主要不是教材的问题,而是教学的问题和考试的问题。笔者参加编写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和高中语文教材都没有这样的问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不仅必修安排了一定量的古代诗文阅读和鉴赏,选修教材中也有《论孟选读》《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和《唐诗宋词欣赏》等几门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选修课,而且都是绝大多数学校所选修的。但我们又不能不承认,由于畸形的高考压力等原因,语文、政治和历史等学科的教学,严重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笔者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文言文教学要“文字、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五个“文”统一。这一主张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可,但教学实践中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情况,恐怕并不理想。很多老师教学文言文就剩下了“文言”,就是“串讲”,就是“翻译”,就是讲古代汉语知识,就是为了能翻译。而很多高考文言文的题目,基本就是考查能否理解和翻译(直接的或间接的)。于是在很多课堂里,不仅文化不见了,文学和文章也不见了。这样看来,历史和政治学科情况也未必比语文更好。

至于语文如何发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笔者个人的意见,如果要追求有效,就只能是渗透。有专家认为要调整课本选文篇目及比例,自然有他们的道理,如果发现哪一种教材相关篇目太少,增加一点也未尝不可,但文化的特点就是“渗透”。事实上,没有古诗文,我们也可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安排了古诗文,也可以没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以为,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所谓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即使教材里有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也应该是用渗透的形式来濡染学生。如果采用说教的方式和学生讲传统文化,恐怕效果也未必如我们所料。倘若我们的相关学科都能够重视这个任务,都能够在学科教学中很好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再辅之以丰富的专题性活动,解决这个问题是不难的。如果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能够结合有关内容开发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微课程,效果一定会更好。最近两年,笔者就所带班级的同学开设了“论语读人”等经典阅读的微课程,学生很喜欢,效果很不错。

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篇8

一、对优秀生认识的误区

优秀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与家长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有直接关系。而家长和教师的这种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又与他们对优秀生的片面认识密切相关。

何为优秀生?现在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就是优秀生”。这种观点在当今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生家长中很有市场,如奖励学生或孩子时常以学习成绩作为标准。这种观点以智育特别是知识教育为中心,而忽视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其他方面;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甚至惟一标准,而忽视学生的能力、自信心等其他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第二种较有影响的观点是“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是一种以教师和家长的好恶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观点。这种观点把学生的温/顷、服从等作为优秀生的品质,以此作为衡量学生优劣和教师教育水平高低的主要尺度。以此为指导的教育必然会把培养“驯服的小绵羊”当作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批判精神、创新能力等的培养。

由于教师和家长各有所好,对学生各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说不同的教师和家长所谓的“听话”标准是不一样的。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必然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多重人格、人格分裂等心理疾患。另外会迫使学生投教师和家长之好“随风倒”,表面上温温顺顺,迎合教师和家长,从而形成虚伪、圆滑、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的探险、批判精神,使学生丧失了自信心。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培养出的学生必然是五个性、无创造力、无创新精神、惟命是从。这样的学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常常会失败。

二、优秀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挫折承受能力差与心理负担重的矛盾

一般的优秀生从小就生活在顺境中,在家受父母的疼爱,在学校受教师的关心、同学们的羡慕。由于他们一直生活在顺境中,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一遇到挫折,如偶然的考试失误,在音乐、体育等比赛中输给他人等,就惶恐不安,甚至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一般来说,教师和家长对优秀生都寄予很高的期望。这种期望虽然能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但也能成为他们的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如果过大,超过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时,就会使他们产生学习焦虑、考试恐惧等心理问题。另外,由于优秀生的成就感一般都比较强,他们一般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秀并认为自己比其他同学聪明能干,应当领先其他同学,否则,说明自己表现不好。为保持自己的优秀地位,不让其他同学赶上或超过自己,他们常会自觉不自觉地给自己施压,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这种较高要求与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较高期望形成合力,一方面会使他们由于目标过高,难以达到而极易遭受挫折;另一方面使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产生负重心理,导致身心疲惫。

2强烈的虚荣心与自信心不足的矛盾

由于教师和家长经常对优秀生“捧” “夸”,导致许多优秀生有强烈的虚荣心。他们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处处、时时表现自我,想以此受到家长和教师的更多关注与夸奖,以及同龄人的称羡。为做到这一点,许多优秀生不惜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在有人特别是教师和家长在场时尽力表现。有人在场时一个样儿,无人在场时却另一个样儿。

从心理学上讲,虚荣心是自尊心的不恰当表现,是个体为显示自己的优越所表现出来的不恰当的心理行为倾向。虚荣心对个体有两方面作用:一是积极的促进作用。有虚荣心的人为满足虚荣会积极努力,做出超过他人的成就,这时虚荣心成为动力。二是消极阻碍作用。虚荣心使个体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易使人注重表面形式而忽视内在素质的提高。一般说来,优秀生的虚荣心常对他们有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1)使他们表现出盲目自信,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而对困难和问题估计不足,这样就难免遭受失败与挫折;

(2)使他们经不起失败与挫折,一遇到失败与挫折就情绪低落,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感;

(3)使他们掩饰自己的不足或缺陷,不努力改进;

(4)使他们看不起同学,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人际关系障碍,使他们孤立出来,甚至与其他同学对立。

从某种意义上讲,虚荣心是自信心不足的一种表现。正是由于优秀生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不足以使他们一直具有或保持领先地位,他们才想尽力表现自己,才生怕别人超过自己而不愿帮助同学,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心态。

优秀生强烈的虚荣心和自信心不足构成了一对心理矛盾。一方面虚荣心使他们想获得并保持比同学优势的地位,获得教师和家长的关注,但自信心不足又使他们担心失去自己的优势。这一矛盾的加剧,会使他们产生其他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3争强好胜心与恐惧感的矛盾

争强好胜是指不愿输给别人,处处都想胜过别人的心理。它是进取心的一种表现。一方面它可以促进个体不断进取,不断发展与超越自我,并不断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但另一方面它也会促使个体处处为别人尤其是比自己强或可能胜过自己的人设置障碍,特别是在自己的优势地位受到威胁,自己的好胜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自己又觉得无能为力,即没有能力通过正当的途径改变这一状况时更是如此。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很不成熟,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因此,他们的好胜心常常导致错误的行为。

优秀生由于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他们的好胜心比一般学生强。他们凡事总想与同学比高低,容不得别的同学超过自己,在竞争中很难做到谦让和容忍。这种好胜心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使他们形成自我中心,我行我素,认识不到他人的长处与价值,狂妄自大,总认为自己了不起。

虽然优秀生具有好胜心理,但他们对成就或成功也具有恐惧心理。常言道:物极必反。人的心理也是这样。优秀生的好胜心越强,越想胜过其他同学,反而会使他越担心他人胜过自己,产生强烈的恐惧与焦虑,而恐惧与焦虑会进一步增强其好胜心。这样的循环会使这些学生形成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

4自负傲慢与自卑失落的矛盾

优秀生的长期优势和教师与家长对他们的不恰当夸奖,极易使他们形成自负、傲慢的心理。他们常看不起他人,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常不顾及其他人的需要、兴趣和看法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专横固执,我行我素,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即使自己错了,也不肯承认与改正;控制欲强,喜欢发号施令,总想让别人围着自己转而不J顷从他人。

虽然优秀生存在自负、傲慢心理,但他们时常也会感到自卑与失落。较高的期望、强大的学习压力与心理负担,常使他们感到力不从心,感到自己能力有限;与同学的关系不好,使他们感到空虚、失落;一次次的成功在使他们满足争强好胜需要,感到欣喜之后又会由于心理的对抗过程使他们感到莫名其妙的失落(人在目标实现时常会认为该目标无多大价值而产生失落感),还会使他们对将来更高的目标能否实现,自己的优势地位能否保持感到担心。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心理矛盾,这一矛盾的加剧会使他们产生焦虑,严重的会产生心理障碍。

三、预防与消除优秀生心理问题的措施与建议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优秀生

优秀生不只是“听教师和家人话”的学生,也不只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应是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对优秀生的认识、衡量和评价不能只以某一方面尤其是学习成绩为标准,而应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发展。

教师应该认识到,学校所评出的优秀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优秀生是相对于其他学生尤其是本校本年级本班的学生而言的,只是说明他们比其他学生突出些,而不表明他们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好,不存在什么问题。教师眼中的优秀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努力发现这些问题并帮助优秀生消除这些问题。

(2)包括优秀生在内的所有中小学生都处于快速发展的年龄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即使某个学生在某一年级、某一学校发展得好,各方面都优秀,但也很难保证他们将来也能很好发展,将来也优秀。因此,为了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应采取措施预防某些可能发生的问题,加强对学生能力、性格、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的培养。

2实施挫折教育,增强优秀生的挫折承受力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家都已认识到,日趋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削弱了人应具备的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勇于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因此,对学生实行挫折教育是必备的课程。

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优秀生正确认识挫折。首先使他们认识到挫折是成功的前提。其次,使学生认识到挫折与失败是正常现象。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偶然的失败与挫折并不算什么,是学习和生活的正常现象,不必为此自卑,一蹶不振,而应从中去总结经验,重新认识与反省自己。

(2)教育学生应正确地对待挫折。首先,应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挫折的原因。其次,要引导并帮助他们消除挫折产生的不良影响。第三,教育他们学会补偿。补偿有两种,一种是知道自己某方面不足,痛下苦功,改变这种不足;另一种是扬长避短,用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其他方面超越他人。

(3)创设挫折情境,使学生在挫折中增强挫折承受力。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在教育中努力发现优秀生的缺点并“决不宽容”,给予恰当的批评。

3严中见爱,善于批评与“否定”优秀生

在一般的学校教育中,优秀生的缺点常被教师和家长所忽视,他们常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而很少被批评,久而久之,容易使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经不起挫折。因此,教师应把对优秀生的爱护体现在严格要求中,把他们和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善于发现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地给予批评和“否定”。

在严中见爱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表扬与批评的度。对优秀生的表扬与批评应实事求是,与客观标准相符合。

(2)引导优秀生自觉地分析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做好自我批评,并积极寻找其他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优点。

(3)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把爱、鼓励、期望给予每一个学生,对优秀生不迁就,对后进生不歧视,善于发现优秀生的不足和后进生的闪光点。

(4)把严与爱有机结合起来,尽量避免给优秀生特殊照顾。

4营建良好心理氛围

心理氛围是学生所处的心理环境,校风、班风是重要的心理氛围。良好的校风、班风能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学,这有助于消除优秀生的自负傲慢、自我中心等心理问题。

在营建良好的心理氛围时应特别注意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良好班风。为此,可采取如下措施:

(1)采取群体竞争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把学生分成平均成绩大致相当的小组,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这样,每一组在竞争中能否取胜,取决于组员的进步情况,这就既可以使学生之间互助互学,共同进步,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其他学生的价值或作用。这种方式既发挥了竞争的动力作用,又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 (有人曾进行了分层承包责任制教学法即不同层次的组与组之间竞争的实验研究,证明了群体竞争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2)采取结对帮扶的方式,引导优秀生帮助后进生。这样既可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友爱,共同提高,又可以通过帮助后进生培养优秀生的自信心、良好情感等心理品质。

(3)增强集体荣誉感,使优秀生认识到自己优秀不是真正优秀,班级优秀才是真正优秀。

(4)引导优秀生认识到优秀不只是成绩优异,而应包括许多方面,其中维护集体荣誉、帮助他人、与同学团结友爱是重要方面。

5注重进步,用发展的眼光看人

对于优秀生,不能仅停留在当前的优秀,而应注重其进步与发展。在教育中教师不能只看到优秀生与其他学生相比的相对优秀,而应注意到与他们自身相比的优秀。这就要求教师应立足于优秀生自身的发展潜力,采取措施,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获得最大的发展。为此,教师在教育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1)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以学生的进步大小为衡量标准,采用动态的考核办法。这样就可以使评价与考核以每个学生已有水平为出发点。

(2)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发展潜力,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布置不同的任务。如可给优秀生布置一些课外读物,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也可给优秀生安排一些较难的任务,使他们获得较大发展;也可根据优秀生的兴趣安排他们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专长或其他各种各样的能力等。所有这些,既可增强优秀生的挫折承受力和不断进取的信心、决心,又可使他们不致产生骄傲自满情绪。

(3)教育优秀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或人生目标,用目标激励他们不断奋进。

英模教育优秀心得体会启发 篇9

兴义市公安局是不乏英雄的单位,自我参加工作以来,涌现出了张仁政、李来建、贺兵等英雄模范,他们的事迹都一直在我心中难以忘怀。对照英雄模范,感受到自身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和自己一样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作为一名青年民警,我们必须要以他们为榜样,甘于平凡却又能以超出常人的坚守、超出常人的奉献,得到群众的认可、同事的崇敬。

虽然李来建同志已经牺牲了几年,但每一次学习他的英雄事迹仍然感慨不已,每次都有新的感受。

作为一名青年公安民警,必须要学习李来建“老黄牛”的精神,敢于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在工作中勇挑重担、不畏艰难、任劳任怨,扎实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争先创优,真正无愧于党员、人民警察这个光荣的称号。

作为一名青年公安民警,必须要学习李来建“钉钉子”的精神,在普通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凡事做到亲力亲为、事无巨细,将每一件事情做好做细,以十年如一日的精神对待每一项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一名青年公安民警,必须要学习李来建“孺子牛”的精神,将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热情服务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当好群众的服务员。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认不认可当作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优秀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晚上八点钟了,我做完作业,看见妈妈躺在沙发上,心里便想:我的计划就在今晚进行!

看妈妈在闭目沉思,我跑过去问她说:“妈,你怎么了?”

“腰痛,躺着休息一下。”

“起来,起来!”

“干吗!我说要休息一下的!”她好像有点生气了。

“所以叫你起来啊!我有个惊喜!”

“是吗?好啊!”她顿时高兴了。

这可是难得的实行计划的好机会呀!

于是,我开始模仿着以前看医生帮爸爸按摩时的动作,帮妈妈按摩起来。一会儿揉揉颈椎,一会儿捶捶肩膀,一会儿敲敲背部和腰部。一边做还一边问,重一些还是轻一些,舒服不舒服等问题。还别说,我还真有着按摩医生的感觉。妈妈也很享受着我的“惊喜”。

不知不觉的,居然按摩了二十几分钟。妈妈问:“累不累!”我笑着说:“不累,就是手有些痛了。”妈妈愣了一下,便把我紧紧地搂在了她的怀里。想想平时,这二十几分钟或许能让我练一首钢琴曲,写一篇日记……可现在觉得一切都不如这一刻来得感人和有意义。

“媛,你今天怎么会想到给妈妈按摩呢?”妈妈问。

“秘密在《爱的教育》里。”我神秘地回答说。

我的“秘密”就是为妈妈做一件事,让她感到惊喜。或许这件事对她来说只是今天的欢乐、欣慰,明天也许就不复存在。但这件事是我从《爱的教育》中引发灵感,才去做的,所以我很高兴看了一本对我现在,甚至将来都非常有益的书。它不仅能使我领悟到人生道理,还让我做了一件令我和我爱的人都非常开心的事。

优秀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代教育 渗透 加强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通过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时代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传统文化精髓滋养学生心灵,从而指导、优化现代行为实践,成为当代教育者应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中国传统教育是人文教育,注重教人以美德和智慧,而不仅仅追求纯粹知识。它以育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尤其注重道德教育和德性修养,提倡发奋、立志,重视气节、操守,强调道德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褒扬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在追求自我完善的同时强调社会责任,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要求身体力行,并把个体道德修养看做是整体国民素质提高、良好社会氛围形成的重要条件。这对当前理想信念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削弱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引发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容易导致贪婪、拜金、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享乐至上等消极思想,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克服其消极的一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自强不息,提倡以苦为乐,强调先义后利,主张克己奉公等精神,都可以为当前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提升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们能够依靠自身善的本质和能力而不断自我超越。这种强调主体意识的精神理念和提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是提倡自主精神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几千年的历史沉淀铸就的勤劳勇敢、和谐团结、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贯穿在整个传统文化思想之中,对于当今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的深入开展大有裨益。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倡导“道德感化”“心理感化”的教育方法,体现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由此形成的心理教育模式,可为新时代教育提供有益借鉴。传统文化肯定主体自觉,尊重人格价值,强调道德践行,注重自我磨炼,能指导我们勇于面对现实生活,积极获取道德体验。另外,“慎独”“自省”等修养方法,在今天依然行之有效,值得当代教育学习和应用。

二、在时代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应发挥传统文化的强大道德教育功能,重视汲取传统文化中健康的伦理道德观。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升内化的基本道德品质,这将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并外化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学生人格养成和锤炼过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学校在教育培养学生时代观念和意识的同时,需科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使人格教育植根于历史与现实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社会认可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健全人格。同时要注意及时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滋养学生心灵,丰富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寻求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点,弱化观念冲突,从而保持个体与社会和谐共进。

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插到常态化教育中,注重熏陶感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综合文化积累,具有民族特点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以及风尚习俗和审美情趣等,共同内化为文化心理和性格,形成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学校教育可强化传统文化的有益内涵,将正义、仁爱、宽恕、礼仪、勤俭、孝行等中华传统美德穿插到当前常态化教育中,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背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路径

1.设置专项课程

(1)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为学生开设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进教材、进课堂,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开设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学校定期邀请“国学”专家开展讲座,让学生有机会与“名家”实现零距离交流,亲身体验文化大师、专家们身上具有的传统文化魅力。使学生更容易从心灵上感受并认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产生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与责任感。

2.丰富文化资源

(1)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图书资源。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充实传统文化相关书籍、音像制品,也可设立传统文化书籍专属书架或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和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

(2)搭建传统文化网络平台。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时代网络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正确借助形式多样的“国学”网站,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在校园网开设传统文化专属板块,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与交流平台。

(3)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资源。营造良好人文环境,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及其人文精神的养成。学校可在校园规划设计、绿化美化和宣传媒介的设计布局等方面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空间,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力度,积极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展示传统文化魅力。

3.开展团学活动

(1)开展主题纪念活动: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主题纪念活动,把知识传授与文化熏陶相结合,弘扬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热爱祖国。

(2)开展传统文化“听读写唱诵”相关系列活动:如读书月、诗词诵读、书画比赛等。坚持课内外相结合,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多途径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从活动中感受传统经典。

(3)开展传统文化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写调查报告、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等,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保障。因此,学校应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训与提升教师队伍传统文化素养,让教师能够以渊博的文化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教育相融合意义深远,能切实提升教育实效性。通过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开阔文化视野,陶冶文化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成为能够担负国家、社会进步重任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金荣,杨棣,赵金科等.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构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苗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3]柳海民.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王敏光,惠红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介入探析[J].科教文汇,2007(6).

[5]武月锋.传统文化现代意义开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2010(10).

上一篇:与父母离婚下一篇:聚氨酯制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