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写作介绍(推荐10篇)
1
我是从写诗开始走上文学写作之路的,写诗的时间有断断续续有三十多年,真正集中精力写散文也就是最近两三年。我少年时期的梦想就是做个诗人,一直也没有做散文作家的梦想。最近几年写了很多的散文,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当我迷恋上散文的写作就一发而不可收,写的很多,写的也很快,不少文友都说我的散文比我的诗写得好,这让我感到欣慰,但也让我感到困惑。我写了那么多年诗,对诗歌是那么迷恋,我的诗怎么就没有散文写得好呢?我对自己写诗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是不是自己现在已经不适合写诗了呢?
于是这几年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写散文上,越写越顺手,很多生活的积累都调动出来了,很多生活的经历都一一闪现在眼前,就像过电影一样那是真切,那样生动,那样令我感动,令我兴奋。要不许多的事情也就慢慢忘记了。
我感谢散文让我重拾童年的记忆,让我的思绪穿行在故乡的土地上,穿行在故乡的山上之间,村街,院落,童年,少年,青春的时光,都是那样让我感动亲切。
2
除了散文我还写了很多随笔类的文字,也是属于散文的一种吧。这类文字大都是我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有生活和人生的感受,有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这类文字可以归为哲理和励志类的散文。这类的东西我以前是写不出来的,只有到了这个年龄才能写出来,其中很多的感受和思考都是长时间发酵的结果,只有到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够冒出来,自然而然地从心灵深处喷发出来。属于我感谢生活,感谢生活给了我丰富的经历,这是时间积累的结果,是人生积累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些积累就没有这样多,这样深的感受,思想的火花也迸发不出来。所以理性的`东西同样也需要生活的积累,人生的历练,这是不可否定的。
3
写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散文要有生活的积累,特别是故乡、童年、少年的生活经历,对散文写作很重要,大多的作家也都是这样,所以很多的作家都有写故乡散文的名篇传世,这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对故乡和童年的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很多作家共有的,同样也成就很多作家。
写随笔类的散文主要还是需要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和见解,思考是很重要的。文章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就要求作者思考的深刻,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善于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认识,甚于从生活中发现哲理,发现闪光的东西,要有一双会思考的眼睛,在生活中找到真善美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拥抱生活,这样心灵深处就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我认为:纯文学散文的写作与随笔类散文的写作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文学散文注重的是情感和形象,随笔类散文注重的是智慧和思考,在写作上是截然不同的。前着需要丰富的生活经历,运用形象思维去写,后者需要深刻的思想内涵,运用抽象思维去写。
一、从内容上看
高考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半壁江山”, 好的作文需要好的细节做填充。“一篇好的叙事散文往往是一幕感人的生活片段和细节”。
如, 迟子建《农具的眼睛》中一段描写“我们家的农具, 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 锄头上锈迹斑斑, 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 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 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 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 拾掇得利利索索的, 不似我们家的农具, 一律被堆置在墙角, 任凭风雨侵蚀, 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 我还是热爱我们家的农具, 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迟子建在描写“我家的农具”时着重描写农具的邋遢、老钝, 运用白描的手法对农具进行正面直接描写, 并且插入了生动的对比细节让人感到迟子建对自家农具的喜爱, 对美好童年的深情回忆。
二、从结构上看
散文虽然在形式上要求比较松散, 但是对结构的安排, 要求也是较严谨的, 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小桔灯》《枫桥夜泊》《荔枝蜜》都是采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或者情感的变化展开叙写的连贯式结构。
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 是文章思路的外现。文章的内容要通过组织安排才能表达出来, 文章的主题也要通过结构来加以凸现, 迟子建《农具的眼睛》一文的结构正显现了这一特点。文章用对家乡、对童年的深情为线索, 把一系列美丽景物, 动人画面组合体来。和父亲、家人一块拉犁的场面心酸又温馨, 独自劳作在土豆地时的花香, 还有满园的白的或黄的蝴蝶是多么惬意, 浪漫、辛勤的打猪草在迟子建笔下也变得清新又生动。迟子建将美的场面, 美的细节用精巧的结构连接, 让读者才有了这样的视觉盛宴。
有时, 严谨而精巧的结构可以把一篇语言平淡无奇的文章变成一个让读者产生无限联想的动人故事, 或者让人浮想联翩的场面描写。可以这样说, 结构的巧与不巧是一篇文章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从手法和语言上看
在文章手法和语言上来看, 散文写作的手法可以分成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三类。在描写手法中最常见的是白描。鲁迅先生说:“少做作, 留真意, 去陈言, 毋卖弄”。像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孔乙己, 就是白描的典范。从抒情手法来说最常用的是间接抒情中的情景交融, 美好的景物, 美好的情感最能显现散文的美。修辞方面可用比喻、拟人使文章形象生动, 读者看而不忘。也可用排比, 让文章气势非凡。
散文的语言与手法不可分离来看, 但散文的语言之美绝对不可忽视。一篇文章, 优美的言辞要看平时的练习。可以通过细心的观察来发现让你动心的魅力无限的人与物, 光彩照人的景与象。在自己有心的感悟下描摹出心仪的人与事, 景与物。
仿写很重要, 记下那些美丽不可挡的文字, 通过你的变化让他们成为你笔下灵动的言辞。
如, 高考优秀作文《三生有幸》以蔷薇花的感性生动来展现优美的意象, 进而营造绝美的意境。每一节如一片花瓣暗香浮动, 又层次分明。平时学生要多积累写景抒情的文章文段, 采用摘抄的形式积累背诵, 像名言警句, 优美的诗词, 经典的美文段落。同时我们的课本也是好的素材库, 有大量的鲜活的写作素材, 如美的句子、好的实例、不衰的经典。有时用仿写来提高写景运用修辞的能力也是一种良好的方法。总之, 写作需要有心人持之以恒的积累感悟。
参考文献
[1]孔德普, 魏玉花.主旨·技巧·语言:叙事性散文阅读指导.语文报:高二版, 2011 (20) .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始于模仿。学习前人的名篇佳作,若不能以之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事。为此,笔者结合“唐宋八大家”散文中的重点讲读篇目,参照当下散文的主要类别,做一简要梳理。
一、借助对比手法写好议论性散文
该类散文注重议论说理,或表达一个观点,或阐述一个道理,或议论某种现象。它往往从人或事饱含深情的记述里,去发掘社会人生的大道理,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所以又叫哲理散文。
比如韩愈的《原毁》,歌颂古之君子对人对己的正确原则,同时批判“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错误行为。文章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以直截了当的方式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是非褒贬的态度。段与段、层与层之间逐项对比,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对比”便成为其主要说理的方法。
由此可知,寫作议论性散文,除了要围绕中心论点选材、列举恰当事例以充实文章内容之外,采用正反对比分析问题往往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抓取生活片断充实写人叙事散文
这类散文通常以写人记事为主,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比如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虽曰书序,实则为人物传记。韩愈写许远、南霁云、张巡三个不同的人物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许远是严正的描述伴以精到的评析,夹叙夹议,展示其宽厚磊落的品格;对南霁云则集中笔墨写他抽刀断指、慷慨陈词、抽矢射浮屠几个人生片断,生动地展示了他的侠肝义胆和豪爽性格;对张巡则用于嵩的话转述,从侧面加以补充。虽描述手法各异,却将赞美英雄、鞭笞小人的主题贯穿始末。
而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全文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不着一句议论,寓情于事,以形传神,将深沉的歌颂之情隐于客观的叙述之中。
由此可知,写好这类散文的关键在于选取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生动细节,并对其进行艺术描写,对人物进行“散点式”刻画,来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从而表达自己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三、通过借景抒情提升写景状物散文
这类散文,以描写景物为主,同时表达一定志趣或借以表达某种人生体会。内容上以写景状物为主,表达方式则以描写为主,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在此类散文中,景物描写是首要的,而在不同的作家笔下,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状貌、趣味。
比如《游褒禅山记》一文,表面上看是一篇游记,但细读全篇便知并非纯客观地描绘山水,而是在刻画奇妙景色的同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托于游山探奇的感受之中,使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无间地契合在一起,把记游与说理巧妙地熔于一炉。结构上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语言凝练,体现了宋人山水游记善于议理的特点。
完全可以说,通过对景、物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把主体情感投射并寄寓于客观物象之中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激情,是古代写景记游散文的一大艺术追求。这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四、注重表达真情打造抒情言志散文
抒情散文通常以抒写人的生活和生命感受与感悟为主旨,记人抒情、借物言志,从而与叙事或其他文体区分开来。
比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破骈为散,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寄托自己的哀思,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如第五段写闻讣的情景,共用了三个“邪”字,四个“也”字,三个“乎”字,五个“矣”字。
再如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这篇序文,既是赠友之作,又是抒怀之篇。它巧妙地揭露了官场的丑恶,倾吐了内心的不快,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结构上第一部分是散体,第二部分用了铺叙手法和排偶句式,第三部分则是韵语。构思独特,对照鲜明,别开生面。
一、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进行艺术加工,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有人统计,《荷塘月色》一文中用了26个叠字。这些叠字错落有致,朗朗琅上口,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在动词的使用上,本文堪称典范。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一“泻”一“浮”。便运用巧妙恰当。再次是富于变化的长短句、整散句的交错运用。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些句子避免了单纯用整句或散句的死板,使文句参差交错,节奏明快,显得极为活泼、自然。
二、从修辞方面提升,最常用的有:比喻、排比、引用。这三种修辞手法是高考散文的三大法宝。
1.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本身的表达效果就是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从而使文章的语言活泼。这里介绍其中两种。(1)暗喻,用“是”“等于”“成”等比喻词。如:北京的隆冬干燥寒冷,沙粒和雪珠刮在脸上,等于火星迸上样,灼辣辣地痛。(本体“等于”喻体)
(2)借喻,本体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厚障壁”喻心理、地位、社会的隔阂,本体不出现于字面)
2.排比在散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种类有:
(1)成分排比。如: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2)句子排比。如: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大河,你只要无愧地做了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云朵中的最祥和的一朵。
这种修辞手法本身的表达效果就是增强语言气势,有时可以使作者抒发的感情更加强烈。这一点最适宜散文。
3.“引用”这种修辞手法是写散文时常用到的。在文章中引用别人的话或典故、名言、诗文、故事或俗语。可分为明引与暗引两种。
(1)明引,明白写出引用的出处。如: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说的“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2)暗引,没有写出引用的出处,直接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有风度的运动家,要有服输的精神。“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运动家正是这种君子。
引用这些典故、名言、诗文、故事或俗语会增强文章的文采。
三、在段落上拔高
1.名句串联,即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名言名句镶嵌在文句中,串联成文,造成一种前呼后应、排山倒海的气势。如: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这弱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叹息。苏东坡是“关西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作者信手拈来李清照、柳永、李煜和苏轼等人有代表性的诗句串联成文,既避免了使用形成事实论据的繁琐,又形成了文章本身的张力和质感,给人以内容的厚重感和更多的诗意回味。
2.夹叙夹议法,即一边对自己选用的材料进行简要的概括叙述,一边根据材料的内容进行议论。
如: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纵观古今,历览中外,楚之屈原,于“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不同流合污而投身汨罗江,死亡的虽然是血肉的身躯,而升华的却是永恒的幸福。毛泽东在敌人的围剿之下,最后毅然决定长征,一个高尚清晰的思维造就了新中国十几亿人的幸福。被下放的邓小平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然而思维的火花却在他的脑中飞扬——改革开放,一个让亿万中国人富起来的制度就这样产生了。至此,我们不得不说,思维的方式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幸福,幸福需要思维的解读。
以屈原、毛泽东、邓小平作为论据,证明“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这一观点。每个事例后都有一两句精辟的议论,既深化了所叙述的内容,又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
3.素描列举,即用概括凝练的语言把所引事例讲明白就可以了,而不必具体展开叙述。
如:与朋友交往,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
与众人交往,宽容是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的火炬。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自己甚至谋划诛杀自己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了坚固的事业之基。
作者对鲍叔牙多分给管仲黄金、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这两件事情,没有更多地展开铺写,而是千方百计地加以浓缩,以素描的形式出现,从而较好地证明了宽容的重要性,收到了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
4.正反展示,即正反列举,使所论述的内容正误分明,是非显豁。
如: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所以考生在考试前有必要把每个模块的表达句型准备好,最好形成自己的模块,只要考到该考点都用相应的模式去写作,这是第一步。
下面以最常考的issue为例给大家一个范本,以有保留的肯定作为基本立场,在此仅供各位做一个基本的参考:
I agree with the speaker’s broad assertion that…. However, the speaker unnecessarily extends this broad assertion to embrace…. My points of contention with the speaker involve…, as discussed below.
I concede that the speaker is on the correct philosophical side of this issue. After all, ….
While…,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be circumspect about…. After all,….
The speaker’s assertion is troubling in two other respects as well. First, …. Secondly… . For instance…
In sum, the speaker’s assertion that… begs the question, because…. As for the broader assertion, I agree that…. Nevertheless, …. In the final analysis, given … we are forced to strike a balance in how we ….
本文所指的散文,就是第三种划分,即通常意义上的“随笔”,它具有题材广泛,文章短小精悍,结构严谨,用词精炼,说理性强等特点。英国文学史上,培根等人的随笔堪称佳作中的典范,他许多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在英语学习者中广为传诵,他的散文简洁流畅,论述精辟,重点突出,富有哲理。
一、阅读英语散文的作用
一般来说,大多数英语散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风格迥异,可读性强。阅读英语散文能够增长智慧,还可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写作能力
阅读散文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写作水平非常有益。目前,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写作对于他们来说,一直是听说读写这四种语言技能中难于掌握的一项内容。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书面英语表达能力,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关注并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摆在他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已经有了相应的提高。针对给定话题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似乎不成问题。可事实证明,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写作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写的文章虽然成型,但是语言平淡,内容空洞,几乎找不到内涵丰富的词语。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二是部分学生对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掌握得还不到位,写作中没有养成用英语构思的习惯,多数按汉语的思维方式去写作。还有个别学生的英文写作几乎就是中文的机械翻译,通篇中式英语频繁出现。平时习作出现的这些问题也直接反映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之中。一般说来,6000字左右的毕业论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观点不够明确,结构松散,语言表述不够凝练,描述性的句子较多,而分析论证的方法和力度明显不足,说理性不强,材料的堆砌罗列比较常见等方面。
如何弥补写作中出现的上述不足引起了广大英语教师或研究者的关注,大家提出的许多方法富有成效,但笔者认为,比起阅读其他文学体裁,阅读散文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语言要有输入才有输出,只有大量的输入才能确保一定量的输出。只有经典语言的输入才能保证输出语言的质量和品位。经典英语的输入、模仿、内化是提高英语习作水平的根本途径”。②散文中词语的选择,篇章结构的布局,排比、对比、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某一话题客观冷静的分析,独特的文体风格等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李赋宁说:“我的英语表达能力从这些浅易的英文作品里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帮助我形成了通畅、明晰的英文文体。”③诸多前人以其亲身经历证明了自然流畅的英语散文阅读对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效果显著。
(二)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的提高可以有许多途径,但大量成功的教学案例表明阅读英语散文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阅读英语散文有利于英语学习者领略英美文化的魅力。散文形式自如、形散而神不散,它所阐述的道理能给读者提供借鉴或启迪。其次,阅读英语散文有助于提升英语学习者的兴趣。散文中贴近生活的内容,真挚情感的抒发,都能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兴趣,拓宽其视野,提高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最后,散文阅读能够让学习者感受英语语言的美妙。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是其他文体所不能替代的,仔细品读散文中的经典语言,感悟其中深刻的寓意,耐人寻味。
二、阅读英语散文的方法
(一)选取经典散文
了解英语散文对英语学习的作用之后,需强调的是英语散文的选取也是一门学问,阅读材料选好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散文的阅读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文本,如对人物传记感兴趣,可以选择像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这类的英语散文范例;如果侧重谋篇布局、论证的方法和精炼的语言,培根的《随笔集》非常有帮助,尤其是他的《谈读书》。无论哪个版本的英国文学教材,该随笔都被收录其中。其中有许多关于知识、关于人生的名言警句,大多数学习者都耳熟能详。除此之外,英语散文阅读文本的选择还要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难度的英语散文。对于语言基础较差的学习者来说选择较高难度的文本,无疑会打消其阅读的积极性。
(二)注重篇章结构
在英语散文的阅读中,把握文章整体结构很重要。通常认为结构是文章的“骨骼”,用黄源深教授的话说,有的散文呈蛛网状,有的呈辐射状,有的呈直线型,有的呈圆形。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散文都有其对应的篇章结构,英语学习者阅读时应把握作者的思路,注意文章开篇如何引出要阐述的问题、中间如何承上启下、结尾是如何总结上文,点明主题等技巧。英语学习者要善于辨别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作者对相关材料是如何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周密的安排,文章如何做到首尾呼应等。只有对上述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方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有全面充分的理解。
(三)学习论证方法
英语散文在说理论辩方面别具一格。阅读英语散文时,要认真领会散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因为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往往是英语学习者相对薄弱之处。散文主要通过描述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方法来阐明主旨,增强说服力。阅读时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对学习者的英文写作有很大帮助。以“通过对具体例证或实据进行分析讨论,概括总结出一般性结论的逻辑推理”的归纳法为例④,这种方法运用于英语散文创作通常是先引出话题,进而展开论述,最后水到渠成,概括总结全文。阅读时需注意散文不同的论证方法,在写作时就会避免出现诸如段落之间的衔接,缺乏过渡语言,逻辑性不强,层次不够分明等问题。
(四)模仿背诵经典句式
在阅读英语散文时读者还需注意对一些经典的句式进行有意的模仿,必要时可以做笔记,记下优美句子,并记忆内化。模仿经典句式有益于锻炼学习者的篇章策略,所谓篇章策略是指“篇章作者在篇章生产中根据交际目的对篇章所作的总体决策和选择,是作者判断选择以何种方式,在什么程度上最好的服务于语言交际目的所做出的自觉的、理性的、有目的的权衡和取舍”⑤由此可见,阅读散文时,经典句式的模仿、理解和内化对学习者英文写作有很大作用。长此以往,写出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英语文章便不再是一件难事,而且写出来的文章往往也是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五)学习散文中的修辞手法
综上所述,英语散文以其在语言、结构、文体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所喜爱。阅读英语散文能够提高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语篇的驾驭能力。但是由于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对待英语散文我们要进行批判性阅读及客观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具备这种甄别能力;其次,透过散文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和增强文化素养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要持之以恒方能见成效;再次,模仿背诵经典句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要勤于思考,着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多写,才能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增强语感。总之,高效率的散文阅读要求学习者不但有阅读散文的意识,而且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散文材料,更要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攻克听说读写这四种语言技能中最难于掌握的一项内容——英文写作,进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郭鑫.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英语散文课程教学[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5).
[2]蒋显文,王玲.评点英语散文培养英专学生的思维和论证能力[J].怀化学院学报,2012(01).
[3]王海啸.大数据时代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3).
[4]姚春树.英国散文概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4(03).
关键词:语文教学;写作背景;对策
介绍写作背景,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通过写作背景,我们可以了解作者写作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个人经历,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生活的时代,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渗透在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及觀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除了说明文、文书写作外,教材里的篇目都得介绍写作背景,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甚至在课堂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在介绍写作背景时相对呆板。大部分的教学设计都选择在分析课文之前首先介绍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这样就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故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作品的性质选好时机,灵活处理。
一、开门见山谈背景
在正式分析课文前,开门见山地介绍作者的个人经历,可以营造一种情感氛围,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总体感知。对学生本身兴趣较高的作品,可采取此法。
如,我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针对学生对作者的情感经历感兴趣的特点,从两方面进行介绍:一为其“康桥情结”,二为其与林徽因的一段情史。在此基础上,顺势介绍“1928年,诗人当第三次准备离开剑桥大学时,依依不舍地看着眼前美景,追忆昔日追寻梦想的画面及在此相遇相知的恋人林徽因”的写作背景。通
过介绍,学生在体会作者旧地重游时的复杂心情更有了明确的指
导性。
二、感知文本引背景
对于内涵深刻、格调昂扬、适于吟诵的作品,若课前直说写作背景,未免大煞风景。为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可在感知文本后,教师再引入写作背景。
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笔者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来感知文本,体会词的宏大气魄;再设疑:“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让学生产生疑问。此时笔者及时引入写作背景:“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并点明毛泽东对革命的胸怀及抱负,从而令学生被其豪情壮志所折服。
三、筛选信息提背景
有些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痕迹,特别是小说。对于这类作品,教师只要引领学生筛选体现社会生活的信息,轻轻一点,学生便恍然大悟了。
如,以契诃夫的《装在套子的人》为例,笔者先请学生找出体现当时社会的句子。学生相继找出“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等。这时,学生总结出文中人民备受压迫,社会人心不安。而这篇小说正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于是,笔者再展示沙皇统治时压迫人民的图片,学生便自然领会了主人公别里科夫是沙皇统治者的爪牙。学生通过自主筛选信息提背景,不仅产生自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更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升华主题点背景
有的经典作品采用象征手法,主题别有深意。在结尾升华点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主题,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如,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中,笔者先引领学生反复阅读、研讨分析等环节,使学生认识到野草、蒲公英及松柏在逆境中的顽强生命力,体会到作者对倔强生命力的赞颂。当课堂接近尾声时,笔者适时追问:“作者写这些生命,是否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呢?”接着让学生对作者进行自主介绍,笔者再点明:“作者在十年文革遭批斗时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是选择坚持。”这样,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对作者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再如,舒婷的《致橡树》的写作背景也与十年文革有关。笔者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后,找出象征的意象——木棉、橡树,点明理想爱情的基础必须是独立平等的。临近课堂结尾时,笔者补充:“文革刚结束,一批包含时代进步热情的青年诗人便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宣泄、客观、自由、民主的意识。在这种背景下,舒婷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敏感,通过此诗抒发对理想爱情的向往,阐述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从而学生对此诗的理解,便不仅停留在爱情上,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总之,根据不同作品的性质,选择适宜的时机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理性地看待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魏瑞红.语文教学要改进对写作背景的处理[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5):35.
[2]全君君.有关写作背景的教学探讨[J].语文学刊,2012(4):130.
作者简介:钟琦(1985.6— ),女,助理讲师,汉语文文学学士学位,目前在汕头市卫生学校从事语文学科的教育工作。
(作者单位 广东汕头市卫生学校)
大家好,我是一位爱科学,爱知识的小男孩,在崇文小学三年四班读书,你知道我是谁吗?不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长着可爱的小脸蛋,神气的眼睛,我的缺点是我太过于喜欢课外书了,旅游,上厕所,我都带着课外书,随时都和课外书相伴,以致于都快变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我还会弹钢琴,现在弹四级曲目,我觉得很枯燥,但是自从听妈妈跟我讲,有一个失去双手的人,用双脚弹琴,最后经过他的埋头苦练,可以演奏一首七级曲不子的故事以后,我开始改变了。我坚持弹琴,一直很优秀。我还有个特点,就是不耻下问,举个例子:一天,我们上数学课,我们讲百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我接二连三的问,还是不会,我想一定把老师问烦了,但我也不想一蒙而过,又问了下去,最后我终于明白了,老师还表扬了我,我真高兴啊!所以大家也要多学多问,那才叫学问!
说了半天你知道我是谁?好,不劳你去三(4)班调查一下了,我就是姜瀚。
1、线形结构模式
所谓“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就是全文只写一件事情的记叙文形式。就是将一件事情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一条线写下来。这种形式的记叙文从小学写到初中,又写到高考考场。这种形式的记叙文内容很单纯,不容易出彩,在高考考场很难得高分。要想写出代表高三水平、符合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要求的优秀的“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必须至少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符合记叙文文体特征——善于描写,有意识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有表现力,适当的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增加文学意蕴。
下面我们就以高考“心灵的选择”话题优秀作文山西考生的《大米饭的洗礼》来谈谈这篇“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得高分的原因。
大米饭的洗礼
(高考“心灵的选择”话题优秀作文)
幸福如一抹浅浅的雾,淡淡地飘在天涯,飘在村东的路口,与那个破旧的屋子里的大米饭的香味融合,弥漫在我的心窝。为了它,我曾等了一个夏天,等老了一个童年。而此刻,它竟像一笛箫音,轻轻回响在我心灵的深处......
小时候,家里很穷。穷人的天空在记忆中是灰白色的,而穷人总是有一双哀伤的眼睛,那是在他的孩子们咕噜咕噜地喝稀饭的.时候。
那年,外婆害病了,为了外婆,母亲借了一升大米,细粮在当时是很奢侈的东西。每天早晨,母亲蒸一碗白稠稠的大米饭,然后一口一口给外婆喂下。每到此时,我就蹲在墙角咽口水。孝敬的定义就是把好东西留给外婆吃吗?那时,我常常这样想,直到有一天......
那天,天气晴朗得可爱。早上,照例是一碗大米饭和我们的稀饭,而外婆因身体不舒服没有起来吃饭,母亲急着去地里,临走时叮嘱我喂外婆。望着端过饭碗的瘦瘦的我,外婆说:“乖囡,外婆不想吃,你去吃了吧,啊?”外婆和蔼地抚着我的头。“哎!”我满心欢喜,忙不迭地端走了那碗我梦寐以求的大米饭。但就在这时候,一种莫名的感觉涌上心头,简单的思维告诉我:“这是外婆的饭,我不能吃!”就这样,我痴痴地盯着那碗大米饭,窗外的阳光,小鸟的鸣啾,全都变成了一碗碗的大米饭,在我眼前晃动。有好几次,我都差点忍不住了,一碗大米饭的诱惑力当时真是不亚于吸引一根针的那块大磁铁,而它又仿佛一个女妖,美丽地谄媚地笑着,想要一口把我吸进去似的。而我就端坐在那儿,在吃与不吃之间徘徊,耳边不断地响着一句话:外婆的饭,我不能吃......
门“吱”地被母亲推开了,我扭过头去,看着母亲:“娘,外婆的大米饭我没吃。”我的嘴一撇,想哭。母亲怔怔地看着,突然像明白了什么,紧紧地抱着我,大滴大滴的泪水滴在我的脖子上。那一刻,我知道,我做对了,那一刻,我好像突然长大了,因为我终于可以承载母亲的眼泪了。窗外的阳光斜射进来,暖暖地照在我和母亲的脸上,屋里一片淡淡的红色,在这静谧中,我尽情地分享着母亲的泪光......
那一年,我8岁。小小的我,像是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没错,就是这样的。我清楚地记得,外婆世的那天晚上,我梦见外婆就站在我面前,手里捧着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
文中划线三句分别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有表现力;文中的斜体红字部分使用了语言描写和表情描写,斜体蓝字部分使用了幻觉式的心理描写,斜体绿色部分是语言描写和表情描写,生动形象富于文采;文中的黑体字部分使用了环境描写更渲染了气氛,增加了文学意蕴。正是这些优点使得这篇内容单纯的“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形象感人,给阅卷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
2.块状结构的记叙文
所谓块状结构的记叙文就是指一篇记叙文可以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有明显的层次结构,是学生在特定场合——高考考场——易于结构的作文形式,也是易于被特殊读者——阅卷老师——在极短的阅卷时间里理解并产生好感的记叙文作文形式。块状结构的记叙文又可以分成以下两种:
(1)无标志块状结构记叙文
这种形式的记叙文一般又称为复杂的记叙文,每篇文章由多件事或多个人物组成,用来塑造同一人物和表达同一主题。这组成一篇文章的多件事中的每一件事和多个人物中的每一个人物片断就构成一篇记叙文块状结构中的一个板块,自然形成清晰的结构层次,让读者一目了然。这种形式的记叙文和线形结构的记叙文相比,其优势在于它容量大,内容复杂。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给同学们提供了巨大的创造空间,易写出代表高三水平的复杂的记叙文来。当然它首先是记叙文,要求突出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善于描写。这一点同上线形结构记叙文的要求,不再赘述。举例说明:
(“答案是丰富多彩”话题作文)
二十年前父亲家很穷,只好娶了邻村的一个哑女为妻,这个哑女后来便成了我的母亲。
小的时候,同村的小伙伴在一起玩耍时,只要一见到我,便一哄而散,还丢下一句“他妈是哑巴,咱不跟他玩”。每当这时我只有哭着跑回家,将满肚子委屈全撒向无辜的母亲。她总是听完我的哭诉后默默地走开。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埋怨老天对我的不公,也渐渐对我的哑母产生了一种厌恶。
调皮大概是所有顽童的天性吧。孤独的我惟一的爱好,便是“筑长城”:排满一长串的砖头,然后一推,便顺次倒下去,只有听见那轰轰烈烈的砖声时,我才能得到短暂的欢乐。有一次,我将邻居家的新砖砸断了好几块,邻居怒气冲冲地揪起我的耳朵将我拎到母亲的面前。她见到我在邻居手下揪得通红的耳朵,顿时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下掉,用他公鸭般的嗓子训斥母亲:“不会说话,当然不会教导孩子。”只见母亲在他的训斥下,变得更加手足无措,最后“扑通”一下跪在地上。邻居见这架式,只好放开我,讪讪地离去了。当时我只觉得母亲的软弱对我是一种耻辱。
为了证明我这哑巴的儿子也能有出息,我一直发奋地读书。当我收到县重点中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的举动让我惊异:一直很沉默的她,拿着我的录取通知书横颠竖倒看了一遍又一遍:每看到一个村里人就拿出它兴奋地“嗷嗷”直叫,还手舞足蹈。我想她真的挺高兴,也许她只是想证明她哑巴的儿子不比别人差,她儿子的成功弥补了她的缺憾。看到她那副手舞足蹈的样子,我第一次觉得母亲其实也挺可爱的。
在县中念书挺不容易,为了不给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造成负担,我很少回家,只有父亲偶尔送些鸡蛋和自家的咸菜给我加加菜。那是一个数九天气的夜晚,上完晚自习往宿舍去,发现路边蜷着一个人。本来倒没注意,但当眼光触及那双破棉鞋时,我定住了脚步,是母亲!她抬起头抖了抖身上的雪,用笨重的步伐走到我身边,冻得伸不直的指头还死死扣住一个包。我打开包一看,一双新棉鞋和一些鸡蛋。我用手一摸,鸡蛋上还留有余温。她开心地拿出一个鸡蛋,剥开送到我的嘴边,看着她请求的目光,我含着泪咬下了一口。当知道她在雪地里等了我近两个小时后,我心疼地怒斥她:“为什么不到班级里来找我?”她委屈地低下头,用手语告诉我:“我不想让人知道你母亲是哑巴,他们会笑话你。”这时我再也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一把搂住了现在只及我肩高的母亲。她的表情更让我惭愧,她先是惊恐,后又转为高兴,最后试探性地搂住我。
世界上母爱的方式何止千万种,但我独爱母亲对我的爱,因为它是默默地。
这就是一篇典型的无标志块状结构的记叙文。全文由四件事情组成。每件事前后没有明显的结构上的标志。但四件事有一条感情线索串联:“也渐渐对我的哑母产生了一种厌恶”,“当时我只觉得母亲的软弱对我是一种耻辱”,“我第一次觉得母亲其实也挺可爱的”,“这时我再也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一把搂住了现在只及我肩高的母亲”。由“厌恶”“耻辱”到理解、感激形成一条感情线索。还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世界上母爱的方式何止千万种,但我独爱母亲对我的爱,因为它是默默地”——歌颂母爱。这样这篇文章虽然“形散”但“神聚”。四件事自然形成块状结构,层次清晰,一目了然。当然,这篇记叙文也突出了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善于描写,从而让读者充分体会到作者要传达的深挚感情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
(2)有标志块状结构记叙文
这类记叙文每篇文章不仅由几件事或几个人物构成一个个板块,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而且有这样那样的明显的标志,使得原本自然、原始、界线模糊的几个板块,层次更加清晰,形式更加美观,考场作文的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更易被阅卷老师接受和青睐。
按“标志”的不同可将有标志块状结构记叙文再分成四种形式,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①数字小标题标志 如下文:
湖北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不仅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是这样,西方的艺术发展历程也是如此。我们知道,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兴起首先体现在绘画中,比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表现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如果要找到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点的话,除了社会的变化和变革带来的艺术心理的变化之外,就是他们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创作离古典的现实主义越来越远。可以说,透镜的出现推动了文艺复兴写实绘画的发展;照相机的发明,促使了欧洲架上绘画由写实迈向精神意象的发展;能够准确记录我们活动的相片,更是逼迫着绘画艺术去更大地发挥艺术家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扩宽自己的精神能见度,去开创出一条与以往绘画完全不同的绘画创作道路。同样的道理,时至今日,当信息化社会将我们带入“没有远方”的时候,当我们能方便地在百度查询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时候,而且查询到的这些资料比我们要描述得更为清楚的时候,我们的散文作家竟然还固执地远赴那片自己认为是“陌生”的疆域,将眼光和笔触放在了早就被人熟知的所谓的“远方”,他们写出的作品还能引起读者足够的兴趣,以及留给人们思考的余地吗?这确实是散文写作中一个值得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鲁迅在《回故乡》中所写的那个“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如果不是我们灵魂的精神的故乡,它有存在的必要吗?尤其是到了现在,单纯的地域介紹性的写作还有必要吗?试问,一个写乡村的作家,能比一个农民工更透彻地知道乡村吗,如果不是,我觉得他还是不要去写得好;一个写新疆的作家,能比一个普通旅游者有更深更宽的精神能见度吗?如果不是,我也觉得他还是不要写得好。而当远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没有了精神依托的时候,我们作为散文作家应该怎么办呢,还要去写“村里的”和“边疆的”所谓的真实吗,那样写实的写法还有进入艺术表达的必要吗?那样的在百度至少能搜出几万条的内容,有些人依然为此拍掌叫好,是他们失去判断力了吗,还是他们本就没有更深更宽的精神能见度呢?
应该说,古代的士子在那样闭塞的情境下都是很少这样写的,更多的是借物抒情,寓情于景,这话虽然老套,但也是古代作品之所以优秀的法宝之一。看到旧景,就写“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国风·王风》),“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其中写的是作家面对时间苍茫的虚无感;面对四季轮换,就写“秋风萧萧愁煞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汉乐府歌辞》),写“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其中写到的是作家境况和悲喜。到了现代文学那里,作家们还是有这样的情怀的,所以也写出了一些好的作品,比如周作人的《游日本杂感》,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孙伏园的《伏园游记》,郁达夫的《还乡记》,钟敬文的《西湖漫拾》,许地山的《上景山》,林语堂的《春日游杭记》,俞平伯的《山阴五日记游》,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等等。那么时至今日,当下的写作现状如何呢?
现代的人呢,也喜欢跑出去,尤其是随着现在旅游和交通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出门的条件和机会,于是有些略懂文字或者稍懂笔墨的人,就学着古人的样子,开始大发感慨了,不断挥毫泼墨,写下一堆关于外面景致与现状的文字,然后在一些报刊竞相发表,这样的散文在一时间也似乎热闹起来,事实如何呢?当然不是,他们的写作与文学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作家的写作如果没有了文学的精神能见度,写出了的文章怎么也不会是好的文学作品,甚至不是文学作品,因此一个只能到一个地方晃荡一些时候,然后就到处涂鸦的人,是不会成为真正的散文家的。比如对于徐霞客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我们将其更多地定义为地理学方面的优秀之作,而非文学著作,原因就在这里。
那么怎么去进行当下的散文创作呢,我认为要从对生活现状进行简单描摹的道路中转一个弯,走出,走到真正的“精神领域”的写作中去才行。在写作中,我们不缺的是对于现状的知识和了解,缺乏的是写作的精神能见度。为什么当下散文创作的整体状况依旧并不尽如人意,并没有出现什么像样的作品,也没有出现什么像样的散文作家,即使努力创作的那一批作家也没有什么大的进步,停滞不前成为了当下散文创作的现状和常态,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要在散文创作领域中有更深更广的精神能见度,就有必要重新将中国散文的精神来源来做重新的梳理。
nlc202309081048
我们知道,中国散文的精神来源主要为三个:其一为儒家的,并由此形成了“载道”一派;其二为道家的,由此促成了“言志”一派;还有一个因素为西学东渐后的现代性。但是,中国散文写作写到如今,除了剩下的那点作为人天性中的因素之外,除了几乎完全按照身体和意识的原始冲动产生的那点东西来进行写作之外,几乎看不出他们身上的那种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了,即使连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创的那一点现代性因素也在慢慢丧失,因此整体上看,中国散文集体的溃败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按照这个路子来进行散文創作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散文创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陌生,对于文学现代性要求的陌生,这都是影响精神能见度的大问题。因此,中国散文家的散文创作,应该将他们的散文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诸多文化观念之中,扩展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成他们特有的具有现代性的文化空间和精神空间。但是遗憾的是,这些在当下的散文创作中几乎没有多少痕迹了。当下散文写作表现出的是一种散文写作本能化带来的庸常化,其表现就是散文创作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精神的匮乏。尤其是对于现代性,我的判断是,中国当下散文在丢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对于现代性也是拒之门外的,由此使得中国当下散文创作缺乏传统和现代性的精神因素。
因此,虽然当下的散文创作也算异彩纷呈,个性明显,但他们的创作,大多依旧是依据个体自身的惯性而来的,包括思想的惯性和艺术的惯性,大多缺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性精神的把握,这自然就使得正在进行的散文创作与当今散文所要求的现代精神擦肩而过,使得表面繁盛的散文创作,并没有过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性精神在其中作为支撑,以致使得新时期以来在“人文精神危机”讨论中所展开的层面,比如人与物的关系,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人从物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的理性,都渐渐化为了泡影,使得作家的主体不但没有完成建设,而且更加远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寻和现代性精神的植入,这都影响了散文创作的方向和力量,于是,散文写到现在这种程度,散文并没有什么大的成绩就不言自明了。众多的散文作家几乎丧失了对于事物的精神洞察能力,纵览近年来在众多刊物上发表的散文,其中写现实的依旧琐碎,写历史的依旧轻薄,写人物的依旧陈旧,写情境的依旧老套,其表现是才气不足,学养不够,境界不高,其根本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性精神的无知,在这样的思想背景和艺术认知下的散文创作,几乎丧失了处理任何题材的能力,他们已经忘却或者不知道散文写作中的基本思想和精神来源了,于是想在当下寻找到一篇耐读结实的散文,已经渐渐变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但是也有一些好的散文作家,比如穆涛先生的散文就是一例,穆涛的散文不只是有智慧,更有学识底蕴,不仅有底蕴,更有精神能见度的支撑,这使得他的散文结实,智慧有力,还能映射现实,让人从古代的事件和事情中捉摸到现代的影子。可以说,穆涛在写作中既贴近了历史,又贴近了现在,其中是含有一种精神的大智慧的。比如王开岭的《他们真能折腾啊》一文,同样显示了作者由学识而产生的深刻的精神内涵,作者总是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挖掘发现,于是他就有了一座座金矿。他发现,“作为生命场,动荡而散漫的民国属于大时代:一是体量和容积大,像间大客栈,虽简易粗陋,但它能收留各种精神、主义、信仰、叛逆事物和流浪人生的投宿,这与主人的胸怀和开业理想——即制度容积有关,也与乱世机遇有关,威权殆,则江湖盛。二是自由度和活跃度高,它刚捣毁一个大东西——几千年帝制和规仪,而新秩序未夯实,盲区和空当多,天然机会大,仿佛一幅白纸,一幅化浆新生的纸,它鼓励一切涂鸦,任各路笔墨恣肆凌舞,它激活生命能量,从生理到精神,都怂恿实验和出位”,可以说,这样的判断是很到位的,这些散文都是精神能见度很高的文章。
因此,一个散文作者要想有能力发现那些接近本质的东西,并用自己多年练就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来完成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是需要这样的精神能见度的。
【散文的写作介绍】推荐阅读:
谈写作的议论散文06-27
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10-06
写作指导散文写作09-27
编导散文写作的技巧及方法07-16
意识流叙事散文的写作10-07
写作优美散文11-10
高考散文写作指导01-14
议论散文写作指导01-19
高考哲理散文写作指导06-19
借景抒情散文写作策略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