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县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精选8篇)
寻乌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寻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寻乌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赣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围绕做大做强做活现代服务业,努力增加供给、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升层次,使全县现代服务业呈现出健康稳定发展的好苗头。截止2011年,全县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3.73亿元,同比增长13.3%,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1%。
二、寻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成效及特点优势
一是交通运输网络逐步完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随着济广高速的建成通车,全县公路运输状况进一步改善,运输能力明显提高,运输企业个数增至72个,从业人数达到2387人,生产总值达到2.68亿元,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商业贸易稳步发展,促进了城乡市场繁荣稳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截止2011年,企业个数达到2170个,从业人数达到1.6万人,生产总值达到9.58亿元,营业收入达到0.65亿元。消费环
1境的不断改善,促进了城乡市场的进一步扩展,消费市场持续活跃。
三是旅游业规模不断壮大,赴寻旅游人数不断增多。依托“红、绿、古、橙”四色齐辉的旅游资源,以打造旅游品牌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旅游规模不断壮大,旅游人数不断增多。截止2011年,全县旅游企业个数达到6个,来寻旅游人数达到21.6万人。旅游收入达到0.29亿元,其中外汇收入达到9.5万美元。
四是金融业健康运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全县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金融政策,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存贷款均大幅增加。截止2011年,全县全年各项存款余额33.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7亿元,保险费收入0.49亿元。
五是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进一步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房地产开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截止2011年,企业个数达12个,从业人员达161人,销售面积达13.3万平方米,销售额达3.85亿元。
三、寻乌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几年发展,寻乌现代服务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总量不足、比重偏小。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4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94亿元,同比增长16.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3.73亿元,同比增长13.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1%,与先进地区比较,占比偏小。
二是内部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县服务业的构成仍以传统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仓储加工和邮政物流业为主,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金融业、文化娱乐业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旅游业开发程度不深不广,景区景点建设严重滞后。
三是服务企业单位规模小。我县服务企业普遍是餐饮就是餐饮、仓储就是仓储、加工就是加工,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竞争合力和竞争优势。
四、影响寻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发展基础较差。济广高速公路虽在2011年开通,但未与广东贯通,影响与珠三角的联系。电力设施落后,至今未有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影响供电质量。我县是中央苏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底子差,发展慢,基础薄弱,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
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我县城镇化进程自己比自
己可以说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但横向与其他县市相比,无论是城镇发展速度、流动人口聚集程度、工业发展规模等等都差距很大,特别是没有大型骨干工业企业,成为龙头,带动现代服务业的纵深发展。
三是现代服务业内部基础设施薄弱。市场小、交易量小,有些乡镇至今仍未有农贸市场;乡村商品流通配送网络仍未健全;缺乏龙头市场,严重影响全县工农业产品、生产资料、生活用品流通交易,现代物流业态没有形成。
五、建议与请求
我县是中央苏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底子薄,基础差,财政十分困难。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使苏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一条重要途径,而我县自身的能力又有限,为此,恳请国家在项目立项、土地供应、优惠政策、贷款指标、中央预算内(国债)拨款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一)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
一是加快发展商贸业。为规范商贸流通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拟新建中国南方(寻乌)柑橘交易中心1家、大型超市5家、农贸市场4家、专业批发市场3家、商业步行街2条,新增五星级宾馆1座、乡(镇)“农改超”15家,项目总投资8.5亿元。恳请国家在项目立项、用地指
标、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二是加快物流业建设。着力搭建以济广(瑞寻段)高速、寻全高速和鹰瑞汕铁路为主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重点实施城南物流配送中心、城南汽车大市场、城西仓储批发配送中心、城西重要商品储备基地、高速路出口商贸区、报关报检企业、口岸物流企业等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7.1亿元。恳请国家在项目立项,土地供应、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二)加快发展旅游产业
一是加快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我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有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古柏烈士纪念碑、潘任墓等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为提高红色旅游档次,需重点对景区内游步道、停车场、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进行整治或改扩建,共需投资1.5亿元。恳请国家将我县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建设项目列入国家红色旅游二期规划,并给予拨款支持。
二是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我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柑橘面积44.7万亩,又有龙岩仙迹、镇山高阁、云盖岽、文笔秀峰、西献云屯、桂岭天香、石伞标英、铃山振铎等风景区,非常适宜发展“自驾游”“农家乐”等生态观光旅游。为把生态旅游产业做强做大,我们拟在抓好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开发青龙岩温泉和河角温泉两大景区,主要建设内容有新建温泉度假村、四星级宾馆、大型游乐场、体育场馆等,项目总投资7亿元。恳请国家在用地指标、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三)加快发展房地产业
为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进一步改善苏区人民的居住条件,拟新增75万平方米商住小区,新建20万平方米保障房,改造15万平方米危旧房,项目总投资13.2亿元。恳请国家在贷款指标、用地指标、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四)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
为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寻乌苏区县全面振兴,拟新增商业银行1家、村镇银行15家,恳请国家给予批准。
(五)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
我县中介服务业类型较多,但大多仍处在初级阶段,规模小,且资质较低,为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培育特色品牌,拟在果业协会、律师事务、咨询评估、广告展览、信息服务、社区服务、二手车市场、旧货交易市场等行业中新增一个以上丙级资质的中介服务机构。恳请国家在人才、技术、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为摆脱危机的不利影响,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推出一系列产业振兴计划, 全球产业发展模式发生巨大变革, 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成为世界各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选择新的发展路径的战略重点。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 2014年, 广东的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 进入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过渡阶段。从国际发展经验看, 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都会加快转型升级, 原本依靠成本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结构偏重的现状迫切需要改变, 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大增;而居民消费结构也正从一般性的物质需求向“文、康、乐、寿”等高端服务需求升级。现代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GDP中的比重也快速提升。但由于香港一直扮演着为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提供现代服务的主要角色, 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左右, 远低于国际上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国家 (地区) 的水平 (一般60%以上) 。因此, 必须抓住机遇, 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 广东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尤为艰巨, 顺应产业发展规律, 加快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高端服务业, 对于提升全省现代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保持总体经济稳定增长和提升竞争力,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
(一) 定义
——国际。现代高端服务业是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词汇, 国际上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阐释, 但欧美发达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早在20世纪70年, 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均已实现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 近年来, 围绕现代服务产业及新兴业态, 欧美发达国家制定实施一系列国家战略和发展政策, 不断加大投资力度, 切实推动现代服务业成为国家或区域的支柱产业。由一些国家的政府和国际组织提出的与现代高端服务业最为接近的概念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美国商务部认为,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指显著依赖专门领域的知识, 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OECD指出,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技术及人力资本投入密度较高、附加值大的服务行业, 包括IT服务、软件服务、工程服务、数据库、管理咨询、R&D服务、广告、工业设计、医疗保健、广播影视和文化等。
——国内。现代高端服务业在国内也是一个新概念, 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尚不明确。2012年国家科技部发布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国科发计〔2012〕70号) 对现代服务业作出定义:“现代服务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 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有学者认为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具有较强外溢效应, 能够有效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升级, 提高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服务行业的集合体。深圳市政府在2007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我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 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山东省发改委在近期形成的《促进我省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 高端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阶段产生的, 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 以提高技术性、知识性和公共性服务为主的, 处于服务业高端部分的服务业。它瞄准的是高端市场、提供的是高端服务, 依托的是高端人才。
——课题组。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 结合广东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现状, 在近期实地调研基础上, 经过认真分析讨论, 对现代高端服务业做出如下定义:现代高端服务业指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生的, 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 处于价值链高端, 具有较强的外溢效应, 能够有效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
(二) 特征
——知识、技术密集程度高。现代高端服务业对技术、管理、流程优化等战略性核心要素投入的需求巨大。从事现代高端服务业的企业自身就是知识和技术的主要来源, 企业发展所需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是高新技术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本, 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
——产业发展潜力、空间巨大。现代高端服务业对物质形态投入品的需求越来越小, 受国内市场规模限制小, 开放度高,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低, 先进制造业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巨大, 因而发展潜力和空间十分巨大。
——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现代高端服务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其形成和发展是市场经济中商务模式创新和企业经营管理能级提升的结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传统服务业的运营模式得以改变, 形成新的市场形态和经营业态, 资源的不断整合和产业的更加专业化分工, 催生出大量的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和新产业。
——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现代高端服务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系数, 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带动性, 能刺激经济增长, 促进结构升级, 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经济运行, 增强发展软实力。
(三) 构成
在充分参考借鉴国内外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分类和范围界定的基础上, 结合省统计局现行的现代服务业年报分类, 根据课题组对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理解, 将如下八大产业归类为现代高端服务业: (1) 金融业, 包括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 (2) 信息服务业, 包括移动互联网、网络信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物联网、在线数据与交易处理、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数据挖掘、手机媒体、云计算等工业化中后期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 (3) 科技服务, 包括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外包等; (4) 现代物流, 包括水运、航空、仓储、邮政、批零等; (5) 现代旅游, 包括高星级酒店、大型旅游景区、综合性旅游休闲设施、专业性旅游服务商、邮轮游艇、养生保健服务、大型旅游门户网站和旅游资讯集成商、旅游会展等; (6) 商务服务业, 包括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研发咨询等; (7) 服务贸易, 包括软件开发、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等国际业务; (8) 文化创意产业, 包括动漫影视、现代传媒、创意设计、会议展览、教育培训等。
广东省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发展现状
广东服务业规模优势突出,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现代高端服务业部分领域发展全国领先, 在制度建设、平台打造、业态发展、企业与品牌培育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见表1、2、3) 。
1.出台了一批政策文件。广东近年来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初步构建起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政策支撑体系。一是注重规划引领, 《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 (2009-2020年) 》、《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均提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导向, 明确了金融、文化创意等重点发展领域;二是出台综合政策, 实施《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投资发展若干意见》等, 构筑服务业整体支撑;三是细化专项指导, 如《关于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以及省发改委《关于加快我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工作意见》、省文化厅《关于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省知识产权局《关于促进我省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和省经信委关于生产服务业、电子商务、会展业的“十二五”规划等, 推动了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快速发展。
2.打造了一批发展平台。广东历来重视服务业发展平台的布局建设, 打造形成了多层次、多业态领域的特色产业平台。一是开发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大国家级功能区, 以及中新 (广州) 知识城等, 为广东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创新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提供了综合性、全方位的高端载体依托;二是建设各类服务产业集聚区, 初步形成广州、深圳两个区域金融中心, 白云空港、宝安空港、广州港、深圳港等枢纽型现代物流园区, 以及广东 (顺德) 工业设计城、深圳设计之都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化服务产业基地, 其中深圳港2014年前三季度集装箱吞吐量1727.55万标准箱、居全球第三, 广东 (顺德) 工业设计城年研发创新产品近5500件、直接拉动工业产值约400亿元, 为构筑以珠三角为中心、粤东西北为辅助的现代服务产业集群提供了坚实支撑;三是发展优质高效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 建成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中国移动互联应用产业联盟等大型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大力培育五行、创新谷等提供创业辅导、交流培训、筹资融资、产学研合作等孵化器功能的专业公司, 其中创新谷建成全国首个融合技术、产业、资金于一体的移动互联网国际化、专业化孵化器, 累计培训创业人员2万人次、投资孵化项目20多个;四是打造高端宣传推介平台, 培育出中国 (广州) 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 (深圳) 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 (珠海) 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 (深圳)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务会展品牌, 其中广州2013年会展总面积达53.22万m2、位列国内三大会展中心城市, 为加快提升广东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强劲推力。
3.培育了一批新星企业。广东通过建设服务产业良好营商环境, 培育出一批市场竞争力强、成长潜力大的现代高端服务业新星企业。其中, 深圳华侨城创新打造“华侨城智慧旅游系统”, 构建集合游戏、社交及电子商务功能的“中国智慧旅游在线”综合服务平台, 目前拥有1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 年产值近10亿元, 获评“亚洲智慧旅游企业示范单位”和全球旅游景区集团四强;广州动景公司研发的UC手机浏览器全球下载量突破15亿人次, 月使用量 (PV) 超100亿, 拥有逾4亿用户, 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第三方浏览器;唯品会是美国纽交所上市企业, 率先在国内开创名品特卖电商模式, 拥有会员6600多万、合作品牌11000多个、独家合作品牌1400多个, 目前约占国内移动端电商总业务量1/3比例, 2013年实现净营收106亿元, 获评2012年度最佳电子商务企业、2014年度《财富》中国500强。
4.形成了一批新兴业态。广东注重促进服务产业创新发展, 推动服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涌现出一批具有坚实市场基础的优势服务业态与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服务业态。目前, 广东已经精心布局形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商务会展等为主体的优势现代高端服务领域, 2013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万亿元、居全国首位, 其中仅广州便拥有电子商务服务企业1800多家、电子交易额超过100亿企业10家, 有太平洋电脑、易网通、环球市场、唯品会、欢聚时代等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外上市企业。同时, 供应链、冷链物流、健康服务、移动视频、互联网金融、检验检测等新兴业态、新商业模式正加快发展, 形成了优视、洛可可、久邦数码、中经汇通、梦芭莎等全国领先的新业态企业。此外还有紧跟市场需求出现的私人投资顾问、独立评估、信用调查等新型专业高端服务。
5.涌现了一批本土品牌。经过数年发展积累, 广东服务产业已经成功孕育出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本土品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国内首家动漫上市企业奥飞动漫的原创动画电影品牌“喜洋洋与灰太狼”是目前国内知名度最高、品牌价值最大的动漫卡通品牌之一;深圳华强的“方特”主题公园、《熊出没》等拳头品牌, 产品成功打入伊朗、乌克兰、南非等国际市场, 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的第三个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出口国, 成为广东文化新兴业态中的亮丽品牌;林安物流作为“中国物流最具影响力品牌”, 拥有集物流信息交易、招投标中心、结算中心、第三方物流总部等为一体的“中国最佳物流园区”林安物流园, 以及运用“车讯通”等特色软件面向全国12万司机会员、5万多家企业开展综合物流信息服务的林安物流网, 打造了物流业具有权威性的“广州 (林安) 公路物流价格指数”。
(二) 发展特色
1.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广东的现代服务业在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中不断发展, 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和腹地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现代高端服务业则通过发挥其强力的外溢性和渗透性, 推动制造业调整结构优化升级, 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传统制造业产品功能和附加值通过高端服务业要素的融合大幅提升, 高端服务业依托庞大的制造业良好基础, 在生产与服务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催新新商业模式和营利模式, 在满足制造业需求的同时获得显著成长。
2.依托全国领先的信息化水平。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依赖与深入运用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特质之一, 而广东作为全国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和信息化先导区, 具备相对领先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技术, 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1/4以上、连续23年居全国首位, 互联网普及率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66%、居全国前列, 信息消费规模达6400亿元、占全国1/4以上, 尤其是近年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广泛, 为广东省现代高端服务业各业态领域提供高效的信息整合与资源共享支持, 促进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先进经济形态快速发展, 进而拉动整个现代高端服务产业体系不断成熟完善。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东的市场化程度较高, 服务业主要领域的市场化特征也十分显著。近年来广东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金融支持服务业发展、专业服务人才培育、服务业对外交流合作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全面推进改革创新, 为优化服务业市场环境、激发服务业企业竞争活力, 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管理服务。广东民间资本投向现代高端服务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民营现代高端服务企业在多个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 中小微高端服务企业也十分活跃。
4.充分发挥开放先行区优势。优越的对外开放环境是广东推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有利基础, 更是广东加快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突出优势。粤港澳台四地合作不断深化, 有效带动着广东在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及商务服务等领域的发展升级;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稳步发展, 极大延伸了广东在内陆的发展腹地;与欧美等海外国家和地区的开放交流, 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跨国合作平台, 持续推动着广东与这些区域之间在资源与市场的交流互补。广东利用改革开放先行区的优势, 为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作出先行探索, 营造了较高开放度的发展环境。
(三) 主要存在问题
1.政策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相对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国内现代服务业发达省市而言, 广东在服务产业工作统筹, 财税支持、资金引导、人才引进、土地供给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存在一定差距。如上海、江苏都专门出台了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性政策文件, 浙江设有省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部分市、区服务业发展局, 2014年共安排信息、科技等八大类服务业重大项目310个、计划总投资3689.4亿元, 统筹效果、扶持力度都领先于广东。受制于重工抑商的惯性思维影响, 广东既有的扶持政策也难以完全落地, 突出体现在服务业税费负担较重, 22.3%的宏观税负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 用电高于工业收费标准、尚未实现“同网同价”, 用地需求也难以有效满足。此外, 现有统计指标体系对“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总部经济”等新产业概念, 缺乏统计界定及系统监测, 制约了对相关产业的分析评估与科学规划。
2.产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广东的现代高端服务业市场仍然有待规范完善, 政府的市场监管行为需要加快向公共服务提供者的实质性转变, 文化、物流、信息等现代高端服务业不少行业存在多头管理问题, 政府部门间政策和管理不衔接、不配套, 企业多头申报、多头检查, 运营效率受到一定制约;通关、商检等方面限制较多, 便利性有待增强;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服务、带动作用亟待加强;法律法规、诚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自身的市场化运营水平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效整合仍有欠缺。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较大, 主要集中于广州、深圳和东莞等珠三角城市, 粤东西北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现代高端服务业的产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
3.产业结构的高端化以及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确立。广东的服务业具有规模优势, 但在高端业态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尚未有效确立, 产业链深化与拓展不够, 如极具代表性的金融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高端服务产业的增加值在2013年的占比分别为6.14%、2.84%, 明显低于北京 (分别为14.47%、8.97%) 、上海 (分别为13.07%、4.80%) 、江苏 (分别为6.44%、2.27%) 、浙江 (分别为7.89%、5.16%) 等省市, 在国际业务竞争方面也弱于邻近的香港地区。在各服务行业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的培育和优势品牌的塑造, 以及对总部经济的打造与集聚等方面, 与京沪等地都有较大差距。
4.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有待进一步凝聚。高端人才是实现服务业由低端转向高端、由劳动密集转向知识密集的关键因素, 但广东的人才基础较为薄弱, 目前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455万人、高层次人才26.5万人, 2013年以来, 全省技能人才求人倍率一直处于1.4以上高位, 不足以支撑现代高端服务业对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需求。在专业服务人才的教育培养上还存在体制创新发展不足、职业培训链条不完整、人才交流市场不发达等问题, 导致服务业高端人才供给不足。广东引进和留住高端服务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优惠政策也不突出, 存在着体制机制不顺、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子女教育等配套保障不足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上海、江苏等省市对高端服务业人才实施强有力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进一步削弱了我省对国内外人才的吸引力。
5.重大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现有的各类产业园、创新平台、交易市场等高端服务业发展载体和平台建设, 存在着资源集聚效应不强、配套保障措施不足、辐射带动作用不够等问题, 公共技术、交易、行政、物流等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 资源共享机制欠缺, 服务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 这些都制约着新业态孵化和企业的高端化发展。
6.金融支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在现代高端服务业领域较为突出。相当部分服务企业如从事创意、商务服务等领域, 天然属于中小型企业, 尤其是初创企业往往存在有形资产少、发展风险不确定等情况, 难以有效获取金融机构及社会资金支持。政府对企业扶持政策大多以资产、人数为评估标准, 这些企业也被排除在外。针对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少, 对相关业态的整体支持力度不足。
明确广东省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方向选择
(一) 发展路径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围绕加快转型升级,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 坚持“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国际视野、市场主导”的方针, 充分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础, 结合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需求, 发挥改革开放先行区优势, 突出核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 加强对新兴业态的扶持引导, 着力优化体制和政策环境, 推进平台载体建设,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发展模式, 着力打造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和增长极, 促进现代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满足民生发展需求, 把广东建设成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具有引领力、集聚力、示范力的现代高端服务业高地。
(二) 发展方向
——根据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围绕产业链条延伸, 选择有助于传统制造业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现代高端服务业态。
——根据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 围绕“智慧城市、宜居城乡”建设, 选择有助于优质生活圈打造的民生导向型现代高端服务业态。
——根据广东省打造带动中国发展更强引擎的需要, 围绕珠三角粤港澳台和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 选择有助于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历史使命的现代高端服务业态。
(三) 发展重点
根据前述三个选择方向, 结合国家部署、广东省情及国内外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新趋势, 建议近期优先发展以下八大重点现代高端服务产业。
——金融业:把握国家批准广东建设自贸区重大机遇, 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地探索外资股权投资企业开展资本金结汇、投资、基金管理、融资租赁公司兼营商业保理、人民币跨境结算等金融创新模式。支持粤港澳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综合金融服务,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深港两地创业板市场跨境上市, 争取在深交所推出港股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支持地方商业银行发展风险投资、金融创新和资产证券化、收购与兼并、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投行业务, 逐步转变为现代全能型银行集团。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和产权交易所,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广州设立期货交易所。支持总部金融机构做优做强, 推动建立一批全国领先的省内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与合作。支持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广东省建设信息化平台、信息服务中心和数据备份中心, 打造辐射全国的金融信息服务基地。
——信息服务:突出发展移动互联网、移动电子商务、在线数据与交易处理、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手机媒体、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重点领域。支持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发展壮大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 吸引更多高端项目落户广东。集中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大型数据中心等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平台。着力打造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业态示范工程。重点发展具有核心技术和较强创新能力的知名龙头企业和国际知名的信息服务品牌。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 建立现代信息服务产业联盟, 促进产业间渗透融合和市场供需双方的沟通衔接。
——科技服务:着力发展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外包等重点领域。在重点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标准。建设完善科技服务产业体系, 提升国家级科技服务示范机构和创新驿站的核心服务能力。围绕科技服务产业基地搭建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 推进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国家级科技金融结合试点, 加强科技金融风险评估和防范。培育发展一批科技服务骨干机构、新型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现代物流:按照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战略规划的要求, 加快推进重点物流区域和联通国际国内的物流网络建设, 提升商贸物流、制造业物流和国际物流的服务能力。推进白云空港、宝安空港等枢纽空港物流园区建设, 提升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等沿海主要港口的物流集疏功能, 构建海、陆、空出省物流大通道。集中建设一批行业物流中心和专业物流基地, 重点推动现代物流技术创新, 加强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建设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推广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示范工程。鼓励发展以规模仓储和自动化管理为主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储存配送平台。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 推动企业开展以托盘标准化为突破口的物流标准化建设。
——现代旅游:推动岭南文化旅游、滨海旅游、温泉旅游、森林江河湖泊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 加快培育邮轮游艇和低空飞行等高端休闲旅游、养生医疗和养老旅游、文化创意旅游、工业旅游、商贸会展旅游、农业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推动各地特色旅游集聚区发展壮大。擦亮广东“美食天堂”品牌。鼓励以华侨城集团、岭南集团等为代表的旅游企业发展成为以旅游为核心业务兼及会展、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其他现代高端服务业务的龙头旅游企业。
——商务服务:重点发展企业管理、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经济鉴证、市场营销、专业会展、广告服务、中介服务等商务服务业。着力提升商务服务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 集中培育本土大型专业服务企业和品牌服务机构。依托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大型商务型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培育一批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展会。吸引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会议落户广东。加强粤港澳商务服务业合作, 完善相关配套服务, 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创新。
——服务贸易:积极发展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系统租赁、系统托管等信息技术外包, 扶持发展工业设计、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知识流程外包, 大力发展金融软件外包、金融产品研发外包、金融数据处理与灾备外包、银行卡业务外包、财务核算外包等金融后台服务贸易, 积极开拓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超级计算机等新兴技术领域服务外包。深入实施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 推动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服务贸易市场布局多元化发展。
——文化创意: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工艺美术、动漫网游、数字设计、数字音乐、数字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及音像制作、平面媒体、广告与咨询策划、文艺创作与表演等产业。弘扬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 促进文化创意与制造、科技、金融、贸易、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广东 (顺德) 工业设计城、广东动漫城等国家级文化创意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扩大中国 (深圳)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 (东莞) 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等文化创意平台的影响力, 支持腾讯、奥飞、长隆、励丰等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民营领军企业和本土品牌做优做强, 推动广东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和新兴服务业态走向世界。
加快广东省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 探索建立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领导机构
建立健全与高端服务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相适应的推进机制及工作机制。加强对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协调, 借鉴浙江等省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经验, 设立省加快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及下属办公室, 建立完善跨部门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 加快制订出台省推进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统筹推进全省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顶层设计、规划引导等工作, 集中力量破解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 突出现代高端服务业战略规划的引领作用
——抓紧制定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战略和专项规划。立足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 结合宏观产业发展规划, 明确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产业布局及考评等保障体系, 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体系, 实施目标任务分解到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
——注重区域、产业间战略规划的衔接协调。加强与国外、港澳台地区服务产业的分工定位、协调互补, 推动现代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深度融合, 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 引导各现代高端服务业态科学布局, 实现省内各区域错位竞争、集聚发展。
——建立完善与国家统计口径相对接的现代高端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从统计工作规律出发, 明确相关业态领域的边界定位, 加快建立健全能够全面反映广东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统计制度, 加强对各业态规模、增速、结构等的连续性跟踪监测, 促进统计数据交流与共享。
(三) 加大财税金融与用地用电等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引导。在整合服务业、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专项资金的基础上, 研究设立扶持现代高端服务业专项产业基金, 合理设定分类扶持标准, 提高对重点业态领域、重大发展项目、集聚区建设的资助额度。
——制订支持地方和企业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税收扶持政策。借鉴江苏、浙江经验, 研究、落实服务业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 切实减轻企业税负。对重点发展产业企业给地方财力贡献的税收新增部分划定基数, 以政府奖励形式反哺企业, 支持其加快壮大发展。充分调动各地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积极性, 对地方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各重点产业对省税收贡献新增部分划定基数, 由省财政以奖励形式予以返还。
——建立多层次投融资支撑体系。加大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大平台金融开放创新和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等试验探索, 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开发符合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 推进知识产权、股权、特许经营权等抵 (质) 押贷款业务, 引导广佛莞民间金融街与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对接, 鼓励民营银行、股权投资基金、财务公司、担保机构等新型金融机构与P2P等市场平台创新支持中小微服务企业, 支持优质现代高端服务业企业适时通过“新三板”、创业板等上市融资。
——进一步加强用地保障。修订完善符合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需求的投资强度和用地标准, 逐步增加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建设用地比重, 对重点项目用地优先保障。鼓励各级政府将实施城镇规划和旧城改造中收购储备的存量土地, 优先用于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产业;鼓励用地单位在不改变用地主体、不重新开发建设等前提下, 充分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兴办现代高端服务业企业, 其土地用途可暂不变更。
——对被认定为高端服务业的企业实行用电与一般工业同价政策。由各地自行安排, 制定服务业用电、水、气与一般工业同价政策的时间表, 尽快实现全省覆盖。
(四) 推动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化发展
——推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质量提升。进一步明确各集聚区的发展重点, 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完整产业链。创新运行管理模式, 强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配套保障, 切实增强集聚区的资源集聚力和产业辐射力, 打造若干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和核心竞争力的省级现代服务集聚区先进典范。
——把珠三角打造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现代高端服务业基地。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大国家级功能区和中新 (广州) 知识城为引领, 深化广州、深圳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联手港澳新 (加坡) 打造世界级高端服务创新中心, 支持两地争取国家资源, 大力引进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或国际组织和机构。引导现代高端服务业向珠三角中心城市集聚, 推进金融服务、交易平台等大项目落地, 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区域总部或研发设计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和结算中心入驻。
——推动建设区域性现代高端服务业产业集群。发挥珠三角现有产业基础优势, 盘活粤东西北特色地域资源, 有序推进现代物流园、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科技孵化基地等集聚区建设, 实施现代高端服务业强区 (县) 培育工作, 布局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高端服务业产业群, 加快培育形成若干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现代高端服务业示范区、示范行业。
(五) 提升重大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功能
——整合提升各类综合服务平台。探索整合现代高端服务业各相关综合服务平台, 加强部门合作、资源共享, 优化提升信息咨询、研发设计、产品认证、产权保护、创业融资、人才集聚、交流合作和项目申报等专业化服务。
——推动大型会展平台发展升级。从技术支持、行政服务等全面着手, 重点提升广交会、文博会、高交会、动漫节、旅游文化节等会展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依托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电子、珠宝、家具等一批区域专业会展, 推动各层次商务会展平台发挥整体辐射作用。
——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和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融资、技术、设计、营销、咨询、管理、培训等服务支撑, 鼓励以连锁运营等模式推广优质基地与平台发展经验, 发挥技术、管理等要素资源的外溢效应。
——推进高端服务业标准化。突出抓好八大重点产业特别是新兴业态服务标准的制 (修) 订、实施和推广工作, 推进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高端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 打造一批标准化示范单位。
(六) 完善现代高端服务人才保障体系
——创新现代高端服务人才利用模式。推广广东 (顺德) 工业设计园、深圳洛可可公司柔性引进和利用国际一流人才的方式, 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突破地域障碍、降低整合成本, 推广以平台运营、项目合作、任务承揽等灵活形式整合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
——面向全球延揽现代高端服务业优秀人才。创造人才引进便利渠道, 扶持一批辐射全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重点引进高端服务创新团队、创业型领军人才、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和急需实用人才;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服务人才, 加大对总部企业核心高管等领军人才的激励力度, 实施个税 (可以政府奖励方式代替免征个税地方所得部分) 、子女教育、住房等优惠政策, 全面构筑引进和留住高端人才的优越环境。
——加强服务人才市场化培训与专业化管理。强化市场化人才培养机制, 推动实施企业与高校、职业教育基地等联合培养人才, 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高层次服务人才培养基地, 定期选派优秀人才赴境外深造;创新各类专业服务人才资格认定与评价机制, 明确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可自行评定人才专业技术职称、相关管理部门承认资格, 探索与港澳地区及国外开展各类专业人员资格互认工作。
(七) 更加重视对新兴业态的培育和扶持
——加强对新兴业态的规划引导。评估选择发展潜力大、产业基础实、价值定位高的新兴服务业态, 制定出台专项产业规划与引导扶持政策, 加强市场准入、资金用地、人才培育等方面支持, 推动新兴业态成长为新的产业制高点、经济增长点。
——打造和延伸新兴业态产业链。鼓励企业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 加大研发投入, 在前沿技术和高端产品领域谋求突破, 培育一批国内同行业中技术领先、业态创新、品牌创新企业, 打造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广东服务高端品牌。引导新兴业态中小微服务企业走“专、尖、特、新”道路, 密切与业内大型企业集团分工合作, 形成上下游良性互动的完整产业价值链。
(八) 鼓励大型现代高端服务企业国际化发展
——加快现代高端服务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充分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 抓住广东获批建设自贸区的机遇, 推广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实施港澳医疗机构在广东执业试点工作经验, 加快推动电信、金融、保险、教育、文化及专业服务等原外资准入限制较严格领域扩大开放, 拓展高端服务业利用外资途径。扩大八大重点行业服务贸易出口, 大力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层次。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高附加值服务产业转移。
——鼓励外向型现代高端服务企业集团跨国发展。支持本土企业与国外和港澳台企业深入合作, 跨境实施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 在境外设立或并购研发机构、合作开展创新研发活动, 组织构建跨境服务产业网络体系, 提高现代高端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利益分配地位。
(九) 营造法治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产业融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产业之间的界限划分越来越模糊,联系越来越紧密,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间的融合发展表现突出,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
一、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相互渗透促进产业间的融合
现代服务业是指建立在新的商业、服务模式和先进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主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点(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方面),既包括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也包括随着科技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现代制造业是一个新型产业概念,它是传统制造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添加了现代两个字都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这两个行业添加了不少优势。目前,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之间联系紧密,他们相互依赖,共同作用,融合发展的趋势越发明显。以现代物流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为例,现代物流服务业是通过专业化、标准化的优质服务及物流信息的共享改变制造业的业务流程,以实现供应链的协调管理,进而成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相反,现代制造业呈现出的分工不断深化、生产流程的创新及跨地区协作等特点也推动着现代物流业在组织、产品及服务模式上的创新。由此可见,促进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间的产业融合既可满足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又能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理论支持
产业融合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或不同产业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最终融合为一体,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产业集群理论指出,产业集群是一个产业之间高度关联的有机整体。产业融合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二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并形成的新型产业;三是产业间的相互融合。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发展现状
在我国,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主要发生在大型城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型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它是大量先进科技和专业人才的流向和聚集地,同时大型城市具备良好的制度环境,这些都是现代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生产要素,所以大型城市往往是现代制造业的聚集区、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区;现代制造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者,它的分布直接影响着现代服务业的分布,同时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对当地的市场容量依赖性较强,所以,大型城市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集中区。
在北京,提出大力发展技术创新服务业,推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间的融合。如推进“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示范基地”、“石景山数字内容产业基地”等创新型服务业聚集区的建设;设立了“北京现代服务业促进”专项计划,发挥了科技创新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推动作用;上海,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为先进制造业升级提供支撑。如打造“研发设计平台”、“ 创新孵化平台”;在上海化工区、浦东空港等产业园区配套发展物流型功能区等;天津,加大引导力度,加强软硬件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狠抓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态势。如滨海新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步带动现代物流、设计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湖南长沙,以产业创新需求导向、以优势产业为重点、科技支撑为原则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如长沙高新区重点发展和打造文化艺术创意、工业设计等产业基地,围绕产业基地建设配套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文化产品创造与交易平台等完善产业链条;江苏无锡,通过打造工业设计园、电信物流信息平台、高新物流中心等服务平台,促进发展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间的产业融合。
2、发展趋势
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相互依赖,共同作用,融合发展的趋势越发明显并呈现加速状态。另一方面,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促使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向国际化转移,两产业的国际化特征直接导致其产业融合也具有显著的国际化特点。
三、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及发展途径
1、主要问题
(1)现代制造业活力有余但后劲不足。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发展迅速,但后劲不足。主要体现在对生產要素的整合和利用方面的能力较弱。在我国,生产要素虽然已在一些地区(如大型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集聚,但就整体而言,生产要素并不是很丰富,对生产要素的整合和利用能力较弱致使资源利用不足,各方面优势无法充分发挥,继而阻碍产业聚集群体发展,对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融合产生不利影响。
(2)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服务业发展仍存在着发展速度缓慢,竞争力不强、整体结构不优,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特点,从而影响了服务性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由于服务行业市场尚不成熟,知识产权意识和安全性差,缺乏与各级政府、科研机构、服务部门之间的横向合作,同时普遍没有较为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不同步,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致使现代服务业呈现不均衡发展的局面,因此不利于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及产业间的融合。
(3)产业配套和服务条件不完善,产业间的融合处于较低状态。在我国,普遍存在产业配套和服务条件不完善的状况,致使产业间的融合程度较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仍处于相对“原始”的状态。良好的产业配套和优越的服务条件能够促进产业的发展,并提升其融合程度,反之则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及融合。
2、发展途径
(1)大力发展适合产业融合的环境,完善服务支持体系。良好、宽松的环境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不仅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同时也要求职能部门强化对服务业的监管,建立完善的服务支持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促进不同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宣传鼓励,以推动和支持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2)加速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不断延伸,应充分发挥“粘合剂”作用,使产业间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同时也有助于解决产业融合中的制度障碍。
(3)加大产业融合的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产业融合人才队伍的建设,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可与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或国际知名培训机构等进行合作,进而拥有大批人才以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树义,论上海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现代商业,2007,23
[2] 邓丽姝,北京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
[3] 时炳艳,河南省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思考,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
[4] 周晔,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及其启示, 开发研究, 2010,06
[5] 孙鹏,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南大学,2012,12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物流服务业的现状,促进我市物流服务业发展,根据《酒泉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和市委孙玉龙书记的批示,3月份,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和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我市物流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我市现代物流服务业的目的和意义
现代物流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整合传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运营的先进组织方式。物流业作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增值功能的新型服务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市物流服务业占GDP比重较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小,这与我市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先地位极不协调,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切实抓好物流园区、综合批发市场和农产品集贸市场建设,加快物流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将敦煌建成酒泉西部商圈的核心城市,形成辐射半径500公里的商圈,是实现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我市固定资产 投资增长较快,但消费增长相对缓慢,资源开发力度较大,但加工增值率不高,特别是物流等现代化服务业对主导产业的支撑能力不强,加快物流服务业发展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需要;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但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较低,加快物流服务业发展是改善民生、扩大就业、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
二、我市现代物流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2010年我市有物流配送企业31家,从业人员800人。有从事物流的个体工商户26家,从业人员56人。有物流运输业户681户,运输车辆700多辆,从业人员2000人,总吨位8300吨,货运总量223.33万吨。有各类市场21个,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年交易额9亿元。全市有各类商业网点6300多个,从业人员10000多人,年交易额7.9亿元。全是上市交易的旅游产品有12类、3000多个品种,年交易额3000多亿元。
农产品物流:2010年全市瓜果蔬菜总产量为27.8万吨,上市交易18.72万吨。瓜果蔬菜市场交易总量为36万吨,交易额为5.1亿元,其中调出17.28万吨,调进16.5万吨。全市棉花总产量6.516万吨,交易额6.56亿元。畜禽饲养量172万头(只),肉奶蛋生产总量为1.07万吨。粮食总产量为0.82万吨。
矿产品物流:2010年石棉销售量为19.769万吨,实现 工业总产值984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3718万元;芒硝产量2.8773万吨,生产硫化钠1.235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586万吨,销售收入2259万元;矾产量33.1559万吨,生产五氧化二钒2392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9385万元,销售收入6840万元,总库存数为3211.6吨;石材开采量为7345立方米,生产板材114463平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1262万元,销售收入515万元,总库存数为60000平方米。
旅游产品物流:2010年全市上市交易的旅游产品有12类、3000多个品种,年销售额3000万元。
商贸物流: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0亿元,有各类商业网点6300多个,从业人员10000多人,年交易额7.9亿元。其中商贸企业总数为204户,固定资产7522.2万元,从业人员1798人,营业收入39215万元,完成增加值13556万元,占GDP比重为2.61%,占服务业比重为4.99%。
市场建设情况:2010年底,全市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及零售市场21个,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年交易额9亿元。
物流企业情况:2010年底,全市有物流企业31家,从业人员800人,其中货运企业13家,日用品配送中心10家,医药配送企业3家,农资配送中心5家。有从事物流服务的个体工商户26家,从业人员56人。全市共建成恒温库近200个,总库容达16000吨。
运输及货运情况:2010年全市有物流运输业户700多户,运输车辆681辆,从业人员2000人,总吨位8300吨。货运总量为223.33万吨,其中公路货运197.3万吨,铁路货运26万吨,航空货运0.03万吨。运出货物129.33万吨,运进货物94万吨。
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市物流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企业普遍规模小,档次低,布局分散,人员素质差,设施设备和管理手段落后,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整体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企业还没有真正形成,不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势头良好。
三、我市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一)区位优势。我市位于甘、青、新三省交界处,兰新铁路沿线,东邻瓜州县,南毗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哈密、若羌相邻,国道215线、313线在境内穿过,敦煌铁路已开通了至兰州、西安、银川、乌鲁木齐的列车,即将开工的敦格铁路建成后将直通青海省第二大城市格尔木和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敦煌机场已开通了至北京、上海、西安、成都、乌鲁木齐、兰州等大中城市的航班,形成了以光缆、微波、卫星、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信息传输网络,具备了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的交通通讯基础条件。
(二)资源优势。我市资源优势明显,每年农产品产量达 30多万吨,是甘肃瓜果、棉花、蔬菜主要产地之一,以葡萄为主的优质林果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依托石棉、钒铁、石材等矿产资源优势建成了一批以石材加工、钒资源开发、新型建材为主的骨干企业。我市地处内陆,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为3246.7小时,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53.76千卡/cm,以光伏发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已成为我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青海涩北油田每年输入我市的天然气达3亿立方米,已成为我市新的优势资源。我市旅游资源丰富,有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阳关、玉门关、雅丹地貌等文物景点241处,其中莫高窟为世界文化遗产,2010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96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市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些优势都为物流市场的形成和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四、我市物流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流服务业发展规划滞后。目前,我市还没有制定出与城市建设相协调、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物流服务业还处于自然发展阶段。(二)物流管理体制不顺。从调研情况看,我市的物流业管理涉及工信(商务、市场)、发改、交通、旅游、工商、供销、邮政、铁路、民航等部门,各部门各管一块、各自为政,主管部门不明确,缺乏统一管理,造成行政管理体制不
2顺,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和衔接不畅,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制约和影响了我市物流服务业的发展。
(三)配套政策不完善。我市还没有制定出台鼓励扶持物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由于物流服务业是一个新型行业,目前还处于成长期,如果没有政府在规划建设、土地、税费、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发展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四)物流市场建设滞后。大型专业市场建设是支撑物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我市目前围绕主导产业和主要产品建设的专业市场数量少、规模小,缺乏必要的仓储设施和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制约了物流服务业的发展。
(五)交通条件相对落后。我市铁路运力紧张,公路等级不高,航空货运尚未开通,交通基础条件需进一步改善。
五、加快我市物流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对策与建议 我市物流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依靠现代物流技术和物流组织方式的创新,积极整合物流资源,加快培育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提高物流设施现代化水平,努力构造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标准化、低碳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逐步将我市建成酒泉西部商圈的核心城市和甘肃河西走廊西端连接青海、新疆、西藏三省区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和物资保 障基地,促进我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具体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对发展我市物流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要树立物流服务业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的新观念,坚持把物流服务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形成服务业与工业并重发展的格局,力争通过5-10年使物流服务产业对我市GDP的贡献率达到20%左右,把敦煌建成甘肃河西走廊西端重要的省级物流节点城市。(二)尽快制定物流服务业发展规划,推动我市物流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要把物流服务业发展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紧紧围绕将敦煌建成酒泉西部商圈核心城市的目标任务,按照合理布局、总量控制、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适度超前、良性循环的发展思路,科学谋划综合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促进我市物流服务业向集约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依托敦煌铁路和西部物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火车站南线货场,并利用敦格铁路即将开工的有利时机,在七里镇工业园区建设火车站大型货场,大幅度提升我市铁路的运力运量。
2、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在七里镇工业园区南侧建设一个具有货运、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交易大厅及住宿、餐饮、停车等综合服务功能 的敦煌市现代物流园,并最终将其打造成甘肃西端、连接新、青、藏三省最大的物流节点。
3、整合立新、绿洲、三和等商贸企业的物流资源,在北郊漳县村建设一个以糖酒副食、日用百货为主的集市场、信息、仓储、配送、展示、交易、停车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
4、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的思路和建设高标准物流园区的要求,通过资源整合和改造利用,尽快建设废旧物资回收市场、汽配综合市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装饰装潢五金建材市场、电子信息市场等五大专业市场,同其它市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努力构建覆盖全市、布局合理、辐射周边的商贸流通网络,形成集仓储、运输、包装、装卸、搬运、配送、信息处理等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物流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议政府尽快出台《敦煌市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在注册登记条件、经营范围、投资领域、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方面予以放宽,进一步规范收费管理,改善经营环境,筑巢引凤,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企业。设立物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通过贴息、以奖代补、担保等形式,扶持物流服务业重点项目和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壮大一批现代物流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按照“谁投 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逐步形成以企业投资为主、政府投资为辅、吸引社会资金、扩大利用外资的多元化投资体制,以促进我市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发展。
(四)积极培育发展物流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其在引领带动物流服务业发展中的示范作用。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突破口,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推动我市自发形成的物流小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物流骨干企业。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运输、仓储、配送、货代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形式,重组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入驻我市,引入先进的发展理念、经营技术和管理经验,引领带动和快速提升我市物流服务业发展的水平。
(五)加大物流基础建设力度,促进我市物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1、加大先进物流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要鼓励支持物流服务企业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等各个环节上采用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和设施装备,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不断完善葡萄、李广杏、密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延长鲜活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期限,开辟绿色通道,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鲜活农产品的配送和分销能力。
2、加大物流服务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力度。要加快电子商务和公共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建设,鼓励支持物流服务企业采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不断提升我市物流服务的水平。
3、加大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力度。要加快发展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业务,提高农村日用商品和生产资料的配送率。加快乡镇市场建设及改造升级步伐,以物流促市场,以市场带物流,为农村物流服务业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物流服务网络,以建荣果蔬批发市场、七里镇盛大果蔬批发市场和即将建成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为支撑,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加强各类果蔬恒温保鲜库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扶持和鼓励各类涉农组织和个人,通过引进、联合市外物流企业和个人等方式,促进我市葡萄、瓜菜、皮棉等大宗农产品快速流通,进入全国各地市场。
4、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要立足我市及周边县市的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加强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增加客流量的同时延长游客在敦停留时间,以人流带动物流、信息流的发展。
5、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切实搞好城乡道路建设,提高桥涵承载能力,构建高标准的公路网络,为加快 货物流通奠定基础。积极促进敦格铁路开工建设,不断改善铁路运输条件。加强与铁路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运输计划,为批量运输工业品和农副产品提供保障。
省发改委、省财政厅: 本项目投资主体为江苏天目湖文化产业园有限公司,是在江苏最大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十思园的基础上,顺应当代文化产业大发展和提升企业能级的需要,经过充分酝酿和调研,高起点科学规划、高品质营建空间的趋势成立的集生态、休闲、文化于一身的产业园区。公司地处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西南侧,苏皖交界处,江苏省境内3万亩,安徽省境内2万亩,土地性质为集体土地。江苏天目湖文化产业园有限公司是沈祖富及沈亮为建设本项目于2010年新建设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2000万元。天目湖十思园生态休闲文化创意产业园总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依托苏皖交界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地域文化特征,打造一流品质山水生态,建构一流品质景区业态,创意一流品质地域文态,建成长三角都市圈内一流的生态休闲文化创意产业园。该项目已列入2011年江苏省重点项目。
目前,江苏天目湖文化产业园有限公司已形成休闲观光和地域文化体验的旅游优势基础。十思文化农庄,投入资金9000万元,园林式建筑,曲径长廊,水上赏景,远眺茶园,品读传统精美诗画,品尝珍贵白茶,品味苏皖农家饭菜,为游客提供一个乡村田园式文化空间;千亩茶海观光,群山松林听涛,山涧池潭赏景,古村文化追寻等景点建设;景区木质观光游步道和观光车行道体系建设;每年举办农节赛事等,集聚了人气,扩大的影响,提升了收益。201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亿元,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2010年2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亲临视察。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江苏省省长罗志军等主要领导实地调研十思园建设。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市长王伟成多次深入十思园指导产业开发工作。为了打造长三角地区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园—天目湖十思园生态休闲文化创意产业园,同时创办“中华感恩节”和“华夏游子节”,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创造华夏文化遗产,2009年,公司邀请全国多家著名策划和规划单位来设计文化旅游方案,以优质山水生态自然资源为旗舰载体,着力建构“十思感恩”文化旅游旗舰品牌。
一、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天目湖十思园生态休闲文化创业园项目拟选址于天目湖镇三胜村竹塘,总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12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酒店商务区、会展交易区、教育培训区、一村一品展销区、生态科技产业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综合服务区、新农村示范区以及4A级旅游区。计划预计总投资50亿元,一期投资13亿元,其中前期在2011年计划投资6.5亿元用于下列3个项目的建设:
1、建设园区道路、绿化等基础配套设施
基础建设方面一期前期总投资3亿元,其中园区是花巨资取得当地农民的合法土地,建筑设施搭建规范,路网设置科学,交通便捷,道路通畅,镇级道路社平公路紧靠园区,东麻路横穿园区而过,路标、路灯、说明牌、停车场一应俱全,相应的消防、安防、救护等设备完好有效。对园区内的沟、渠、林、路已实施综合治理,修筑机耕道路20多公里,黑色化道路9.5公里,开挖沟渠20多公里,已新建塘坝20多座,下一步还将要新增建景区道路、水电网管、桥梁涵洞及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特别兴建二个大型水库,截水面积8880亩,库容286万立方米。园区在开发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在坡顶和坡底保留原始植被覆盖的形式,同时进行大面积的绿化建设,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原状;在投入化肥、农药等使用方面,严格按照有机标准执行,所有投入品均为通过有机认证的生物源、矿物源药品,有效减少了传统农业的投入品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餐饮方面,建设了污水处理站和油烟净化装置,环境卫生设施达标,建园以来没有发生环境污染等问题。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如通讯、网络、机电、游览、娱乐等完好,运行正常,从无安全隐患。
2、启动建设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为了打造长三角地区知名文化景区—天目湖十思园生态休闲文化创意产业园,同时创办“中华感恩节”和“华夏游子节”,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创造华夏文化遗产,公司邀请全国多家著名策划和规划单位来设计文化建设方案,斥资25000万元以优质山水生态自然资源为旗舰载体,着力建构“十思感恩”文化旅游旗舰品牌。公司以14大工程项目为抓手,加快建设文化创意产业旗舰基地。主要包括:
(1)“十思”感恩文化广场;(2)“三鼎甲”教化文化景观;(3)“三胜”文化景观;
(4)民间祭天求雨敬天文化表演;(5)焦尾琴博物馆;
(6)“十思”物种生态保护展陈;(7)“十思”采摘文化节;(8)凤凰台;(9)龙跃潭;
(10)伍员山遗址上复建千年伍员祠和千年龙王庙;(11)“十思”精英充电会所;(12)十思文化农庄;(13)采风观光游步道;(14)生态文化景观车道。
3、建设新农村示范小区及综合服务设施
该建设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 66000平方米,已纳入园区的整体规划中,我们将把发展现代农业与本土文化及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融入整个产业园乃至全市农业旅游之中,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站在创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的高度来构想,聘请了国内一流的建筑和园林设计师来规划、设计,尽量保持当地的地域特征,根据村的风貌特点、历史文化传承,从中提炼出本地村落文化的精华,建成貌似原地民居村舍风格而又新颖别致且环境优美、生活设施更趋合理的新农村。在改造和建设中,坚持集中、节约和特殊三项原则,分布实施,整体推进。初步构想为:首先把园区内和周围的三胜竹塘村、兰庄、竹墩村、大坝埂、新村村、西塘村、山边村、毛竹园村等八个村归并成为一个“十思园农民安居新农村”,然后根据大坝埂等村紧邻国家4A级景区天目湖的优势将其建成“渔村”,新村村保留“老村”特色,山边村、毛竹园村改造成“山村”风貌,西塘村保留“旧村”特色,通过对其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达到花少量的钱,使农村面貌大“变脸”的目标。
三、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以后,根据溧阳2009年旅游接待人数700多万人次;本项目建成后联动中变旅游景点,前期按旅游总人数的30%计,门票60元/人。另外项目中会展中心、休闲小镇、企业会所、专家楼、温泉会所、餐饮服务中心办公楼、品牌中心、产业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培训中心等可以带来额外收益,本项目预计营业收入23624万元(不含税)。
项目计算期总成本费用10322万元,其中:可变成本580.2万元,固定成本9742.2万元,计算期经营成本4017.3万元。
本项目建成后主要用于出租,营业收入征收营业税,增值税为零。正常年营业税金附加为1323万元,所得税额为2995万元。
项目计算期利润总额为11980万元,净利润为8985万元。
2、社会效益
园区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占职工总数在60%以上,为周边地区农民提供劳动就业岗位1500多个,季节性岗位2000余个,2010年支付劳务工资达800余万元,使当地农民年人均增收8000余元。
农业园的“一村一品”之路使农民脱离了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方式,转化了农村大批剩余劳力,投身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的现代农业大生产。普通的农村妇女在家边田头就可达万元以上的收入,村民还可以拿到生态园长期租用的土地经营租金,最多的一户村民一次性租金收入30多万元。
园区还积极引导和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和经营旅游业,带动当地三胜村、新村村、竹墩村、中西村、山边村、毛竹园村6个行政村农民创业致富,让就连毗邻的安徽省下吴村的数十名劳力也成为园内的产业工人,周边的村民快速致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两省和谐社会的小康发展!
四、建设背景及政策方向
1、长三角文化旅游发展大背景 溧阳地处长三角都市圈的几何中心,近年来,溧阳旅游业快速递增,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4%和11.9%。十思园文化旅游区紧依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天目湖的西畔,具有山水田园生态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地域人文风情景观以及便捷的交通条件,不仅是当今旅游业的重要资源,而且是当今旅游人气的重要趋势。溧阳乃至长三角都市圈良好的旅游发展前景,正成为该景区规划建设的充分条件和市场空间。
2、文化旅游资源独异的可持续性
地域生态与地域文化共存同享的结构,形成了旅游资源难以复制的独特性,生态资源日趋优质,感恩文化日益彰显,独特性和差异性放大了市场效应,作为天目湖大旅游的延伸和提升,具有生态山水田园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地域人文风情景观条件,不仅率先在苏南地区将生态农业资源转化为农旅经济运作行为,而且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可持续性发展潜力巨大,后劲足,前景广。必将是其成长发展的空间。104国道、宁杭高速公路和宁杭城际高铁形成了优势交通走廊。随着时间的进程,景区内的生态资源日趋优质,中长期文化旅游景观科学规划将按序逐步建设,游客的吸引和市场的趋势将日益凸显。
3、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相关政策
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鼓励“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也把文化旅游业列为发展重点行业之一。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政策要求,对加快推进溧阳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江苏天目湖文化产业园有限公司
一、学校情况简介
寻乌二中地处县城东面,是一所公立全日制初级中学,主要招收县城小学毕业生,创建于1966年,前身是长岭中学,1974年迁到现学校所在地,更名为城郊中学,1984年定名为寻乌县第二中学。学校占地140亩(包括山地),生均校园用地4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597平方米,生均3.27平方米。在校学生人数2320人,设有36个教学班,其中初一738人,有11个班;初二796人,12个班;初三786人,有13个班。在编教职工115人,专任教师有104人,各学科教师专业对口,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24人,一级教师54人,学历合格率100%。学校藏书56480册,生均24册。
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师生的未来发展为本,为师生的健康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品位与声誉,努力把二中建成学生满意、教工称心、家长放心的学校,实现“质量品牌二中,规范管理二中,三风纯正二中,特色魅力二中,学生乐学二中,平安和谐二中,家长满意二中”的工作目标,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宗旨。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不断优化校风、学风、教风,不懈抓好常规教育教学,与时俱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近年来我校中考成绩及录取人数每年居全县公立学校之首,今年我校再一次续写了教育教学新篇章:中考成绩又喜获丰收,有233人被重点高中统招录取,录取率达56%,全县前十名占六名,据全县第一。先后被评为县“文明单位”、“先进学校”、“德育示范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市“中小学‘英东杯’文艺节目展演“一等奖”、市“文明单位”和省家庭教育工作和家长函授学校办学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被县政府与教文体局评为县城学区初中“教育目标管理一等奖”和“教学质量二等奖”。2010年被县政府评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目标管理“先进学校”。一年来学生曾多次获得国家级7人次、省级16人次、市级39人次、县级58人次学科竞赛奖。
二、教育教学质量状况
一年来,我校在县委政府、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围绕县教育局年初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狠抓学校工作的精细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强化师德建设,着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内涵和品质,工作有了新的进展,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学校有了新的发展。
一)、加强班子队伍建设,提高学校行政管理的水平。
(1)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方针,提高学校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与修养,强力贯彻落实好上级下达的文件精神。
(2)定期召开校长办公会(每周一次)、行政会(每两周一次)、教职工会(每月一次)和年级组会(每周一次),及时传达上级有关会议、文件精神,制定并落实学校各项制度与行政会决议决定,做到民主议事,校务公开。
(3)学校班子成员能以身作则,切实做到上好一门课,挂点好一个年级组,带好一个处室,全面认真做好各自分管的实际工作。
(4)实行班子成员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做到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加强各自工作责任感的落实。
(5)实行学校领导对口联系教职工制度,做到及时了解教职工的工作状况,思想动态,从根本上维护学校教职工队伍的稳定,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
(1)坚持每月一次的教职工和党员老师的政治学习制度,认真、及时、有效地组织教职工学习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及国内外时政大事。
(2)积极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建立 与完善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评估和考核体制,撰写师德师风学习读书心得体会文章。
(3)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系列“服务学校、服务师生、服务家长”的三服务意识教育活动,增强教职工的服务意识,提高教职工的服务能力与水平。
(4)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和学生代表会,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意见与建议,切实转变教师的工作作风。
(5)每学期结束时进行县、校级“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先进工勤人员”评选活动,发挥先进人物的辐射作用,激励和鞭策教职工向先进靠拢。
三)、加强学生道德修养教育,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1)坚持每周一的全体师生升旗仪式教育活动,升旗仪式由原来的“升国旗奏国歌”转变为“升国旗唱国歌”方式,增强师生的爱国情感。
(2)成立学校学生德育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领导,对学校学生德育工作进行全面布署,做到学期初有计划,学期终有总结,活动开展有效果。
(3)有组织、有计划、有活动地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切实关爱“留守孩”的学习、生活。
(4)举办以“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文明有序、卫生整洁、勤奋好学、和谐相处、注重安全”等内容为主题的系列习为习惯的教育活动,力求通过系列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与培养,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5)积极开展“五感”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懂得奉献、学会感恩的情感。本学期开展了校际“感恩教育”演讲比赛和向“青海玉树灾区献爱心”捐赠活动。
(6)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整治市容市貌,创建文明城市”的全民教育实践活动。
四)、狠抓学校学全与预防,维护学校正常稳定。
(1)开展安全避险演练,提高师生防地震、防地质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
(2)以健全学校安全台帐为抓手,完善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与应急预案,使学校安全管理全方位制度化管理,并强力实行安全工作责任制,提高安全工作的管理水平与责任感。
(3)积极开展师生甲流防控工作,落实早、中、晚检测汇报制,缺课学生跟踪调查登记制和甲流防控报告制度。
(4)确保饮食与食品安全,预防传染及流行病的发生。定期对校园进行全面消毒,对学校食堂、小卖部实行专人负责管理、检查和督促。
(5)积极协助有关职能部门对校园及周边环境治安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五)、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熏陶人、教育人。做到校园有校训、宣传栏、报刊栏,班级有国旗、名人画像等。
(2)积极建设校园文化载体与文化阵地,以一刊(按刊《东郊林》人、一网(学校网页)、一站(学校广播站)、一板(教室黑板与宣传橱窗)为载体,宣传科技文化知识和校内好人好事。
(3)推进学校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一年来,我校根据“量力而行,局部推进”的原则,加大了校园环境建设的投入,不断改造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段,使学校的校园整体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六)、规范常规,保学控辍,推进素质教育。
(1)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并开齐开足课程课时,并按上级文件规定合理调配教师及其工作量,做好教师工作量的考核。
(2)完善和规范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规范日常教学常规考核办法。
(3)加强教师教学常规动态检查与督查。对教师备、讲、改、辅、考等日常教学常规进行不定期检查评比,并将检查评比结果列入教师业务考核。
(4)切实做好学校的保学控辍工作,保持较高的普及率、毕业率及升学率。本学年度,我校的年辍学率保持在2%以内。
(5)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上好每周一的写字课和书画课;组建学校田径运动队和合唱队;举办一年一度的集文艺汇演与书画为一体的校园艺术节。这些活动的开展,半富了校园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抓实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认真抓好教师平时业务培训,更新老师的教学观念与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与方法,向45分钟课堂要质量。
(2)坚持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和每两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组织教师认真做好“五个一”学习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有检查。
(3)完善行政人员、老师听课制度、要求教师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15节,行政人员听课节数不少于15节。
(4)实施“名师”、“名生”培养工程和“外县籍”教师关爱工程。积极组织教师到外县取强学习和参加远程教育培训与考试,选派教师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推动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方向发展。
(5)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为青年老师提供展示交流平台,促进教技教艺的提高。鼓励和支持老师积极参加县级以上的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活动。
(6)加强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培养,落实“帮扶”制度,以点带面,促进老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7)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活动。一年来,我校已申请立项《新课标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等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推进。
八)、规范收费行为,科学理财,财务公开。
(1)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收费标准,全面贯彻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不乱收费。
(2)成立学校理财小组,实行“校财局管”制度,编制公用经费预算,提高生均公用经费的使用效率。确保不新增债务,民主管理资金使用,推进财务公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还不足,大班额现象十分突出,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由于学校的校园不能做到封闭式管理,安全隐患较多,社会因素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现象时有发生。
(3)学生的文明素养、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待加强。
(4)许多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服务观念有待转变与加强。
寻乌第二中学
关键词:寻乌,农业现状,发展之路
寻乌地处江西赣州东南端,居闽、粤、赣3省交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尤其适合种植脐橙、蜜桔等水果类作物,是我国脐橙、蜜桔生态种植最适宜的地区之一[1],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脐橙出口基地县”;被国家林业局等部门授予“中国蜜桔之乡”、“中国脐橙之乡”的称号[2]。
1寻乌农业基本现状
寻乌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全县以柑桔产业为主,水稻、烟叶、油茶、蔬菜及畜禽、水产养殖为辅,目前,仅寻乌县果业总面积就超过4万hm2。但近年来,寻乌柑桔产业遭受黄龙病的侵害,严重制约了寻乌农业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寻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现代农业,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努力打造以果业为支柱的生态特色农业强县。
2寻乌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2.1农民管理意识不足
当前,虽然寻乌农业种植历史悠久,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种植经验,但整体的种植管理水平不高,“重栽轻管”现象严重,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认识不到位,新的管理技术推广困难。
2.2病虫害防控体系不全
近年来,受黄龙病的侵害,柑桔产业面临严峻考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全县没有建立系统完善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监测体系。农民过度依赖化学农业防治,更没有定期开展病虫害普查工作,农作物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病虫害预测预报制度不全。
2.3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寻乌农产品大部分是预销售,专业销售公司少,销售平台还几乎都是在田间地头,没有专门的集散地。全县综合型加工企业较少,农产品“产、供、销、加工”等一体化程度不高。
2.4市场销售渠道不多
长期以来,寻乌农产品大部分都是靠经销商收购,缺乏网络、电视等媒介提供及时的农事信息,农户获得各种技术支持和实时的市场信息较少。
2.5技术服务范围不广
寻乌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远落后于产业化发展对技术的需求。农作物丰产、高品质栽培、采后贮藏、加工保鲜、经营销售等技术服务严重欠缺,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的人员有限,严重制约寻乌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3寻乌农业未来发展之路
3.1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全县由政府主导,规划布局,按南部乡镇(南桥、留车、菖蒲、龙廷、丹溪、晨光、桂竹帽);北部乡镇(吉潭、澄江、项山、罗珊以及水源)和县城及周边乡镇(长宁、文峰)分成3个区域。北部乡镇重点发展生态柑桔产业;南部乡镇重点发展生态养殖产业;县城及周边乡镇重点发展有机蔬菜产业。
3.2统筹安排、调整结构、转型升级
全县统筹安排以脐橙、蜜桔为主导产业,重点支持有机茶叶、猕猴桃、生态肉鸡,鼓励发展生态果蔬产业,如百香果、葡萄、火龙果。另外,适当发展生态林业,如高产油茶、龙脑樟、杉木、花卉苗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3.3绿色循环、技术支撑、科技创新
一是推广“果园———草———猪———沼———果园”的生态循环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实现养殖到种植业的循环,按“适度规模、果园散养、猪———沼———果配套”的发展模式。二是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模式。以生物有机肥为纽带,实现规模养殖到种养结合的综合利用循环,提高寻乌农产品的品质,获得额外的生态效益。三是推广农产品精深加工模式。以果品深加工为纽带,生物技术为支撑,实施“果品分级销售、级外果加工果汁、果渣发酵生产酒精、酒精糟渣养猪”的循环模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创新。
3.4农商结合、宣传引导、开放共享
充分利用寻乌农产品优势及赣南脐橙的品牌影响力,通过品牌策划,宣传引导消费者,同时政府部门利用行政手段统一包装宣传,并利用“互联网+”农产品的模式,多途径结合推广销售,并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寻乌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桂东,姜存仓,王运华,彭抒昂,陈国标,钟八连,曾庆銮.赣南脐橙园土壤基本养分含量分析与评价[J].中国南方果树,2010(1)
如何认识现代服务业
理论界一般认为,服务业即指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一直将服务业视同按国际通行产业划分标准划分的第三产业,即将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之外的其他各行业;服务产品与其他产业产品相比,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是中国首度提出,大体相当于现代第三产业。关于现代服务业的准确内涵一直存在争论。“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出现于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上,但并未对其内涵作严格定义。2012年2月国家科技部发布的第70号文件应该是迄今为止对现代服务业最权威的定义,并一直为各界所引用:“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现代服务业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参照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适应现代城市和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充分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通过服务功能升级和模式创新,催生出的新的生产型、知识型、高端消费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
总体看,现代服务业不外乎包括以下三种具有更高技术含量和新业态模式的服务类型:一是现代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现代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研究开发、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二是现代消费服务。包括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三是现代公共服务。包括更先进的政府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发展趋势
(一)全球服务业逐渐取得经济主导地位,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的主导产业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重大趋势,各国服务业产值在其国家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其服务业产出比重近年来都已经超过70%。在这之后,由于各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工业再造”,服务业比重变化不大。这些原来以制造业闻名的国家,如今却是以服务业为经济的绝对主体和动力源泉。
(二)技术创新对服务业的改造升级加快,新的服务业态不断涌现
服务业通过运用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加快改造升级,服务业自身也日益“知识化”和“信息化”,并催生出新的服务业态。比如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服务业近些年在全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些经营方式依托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不断升级换代,逐渐发展成具有高技术含量、知识性强的现代服务业。
(三)服务业升级趋势明显,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升级
近年来,全球经济分工的深化带动了对全球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服务在生产体系内部迅速展开,与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有关的诸如信息的搜集、处理、加工等服务需求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服务的大量外包推动了诸如管理、咨询、广告、研发、会计、渠道、市场销售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不断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升级。比如西方的“工业再造”、德国的“工业4.0”战略无不是建基于以信息技术改造升级的现代服务业。
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23%上升到2015上半年的49.5%,高于第二产业5.8个百分点,并且仍在加速发展。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在40%左右。与此同时,服务业整体劳动生产率水平稳步提高,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改善,高端生产性服务比重提升。这些都意味着中国经济加快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
当前,中国正在强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努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生产性服务业正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近年来,中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带来了新的生活消费服务需求,消费结构也在快速升级,大众消费正在从物质性消费转向服务性消费、从生存性消费转向发展性消费,城镇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使生活消费性服务业市场迅速扩大。而且,随着中国政府治理能力建设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将加快转变,逐渐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着力于为公众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政府更加重视社会均衡发展,使公共服务业迅速发展。
尽管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体制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市场化改革缓慢,门槛过高,一些服务行业存在限制进入和垄断现象,服务业政策不如加工业优惠,服务业企业税负明显高于工业企业税负;法律法规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不高,缺少社会信用体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慢,制约了制造业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业集聚效应不明显,缺乏有效的区域分工和协作机制,各地低效同质化竞争严重;社会缺少创新精神和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制约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香港、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启示
为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国际趋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中国各地区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纷纷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中,香港、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一)香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1.香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香港人口约700万,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信息服务枢纽之一。2014年GDP接近3000亿美元,人均GDP超过40000美元,服务业产业增加值占GDP的93%,服务业就业人数超过总就业人数的90%,是高度开放的经济体,是典型的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
过去十年香港经济增长每年超过3.9%。贸易和物流、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旅游已经成为香港服务业的四大支柱产业,其中前三项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过70%。香港已经连续21年蝉联全球最佳自由经济体(美国传统经济会),被评为全球第二竞争力经济体(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和全球第三国际金融中心(环球金融中心指数)。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尽管香港制造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步向内地的珠三角地转移,但商品贸易、物流、金融、电信服务、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不仅留在了香港,而且获得较快发展。近十年GDP总增长46%,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比例大都超过GDP增长比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近几年内地沿海地区的制造业迁往中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当地基本没有留下也没有发展起成规模的生产性服务业。
预计,随着内地经济日益全球化,内地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香港将继续发挥内地与世界的桥梁作用,内地与港澳地区的经济合作会进一步加强,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合作将扩展到金融、法律、会计、审计、咨询、设计、信息服务等领域,香港的区域现代服务中心的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稳固。
2.香港的经验与启示
其一,充分发挥体制优势,营造良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香港政府一直奉行“大市场、小政府”的管制理念,市场开放程度高,不断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努力营造公开的商业环境和公正透明的经济政策,进行适度监管,审批环节很少。政府还逐步从金融和交通等重要的服务领域完全退出,为民间资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二,完善法律法规和服务配套体系。香港有严格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并与国际规则接轨。这些完善的法律法规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再加上香港税收很低,配套完善,公司开办和运营成本低,吸引了大量国际型服务企业或总部进入香港市场。
其三,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推进产业升级。香港抓住机遇成功,实现了两次产业转型。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利用新中国建立后逃到香港的内地民族资本家,迅速发展起制造业。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利用内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时机,将制造业迁往珠三角地域,快速发展起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服务业。香港还积极推行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合作,特别是与内地大珠三角的区域整合;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全球影响力、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引导服务产业集聚发展等。
其四,加强政府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开展一条龙服务,由于服务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香港有32万家企业,其中98%是中小企业),因此,香港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各种行业协会。近年来,香港政府不断加强对服务业的推广。如1997年以来,先后成立推广服务业策略小组、投资推广署、旅游发展署、香港贸发局等部门,每年都对有关的服务行业进行宣传和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
其五,加强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近20年来,香港从世界各地引进各类人才,会计师、律师、建筑师、规划师、评估师等10大行业的专业人员形成团体效应,仅会计师就有2.6万人。庞大的优秀人才队伍成为香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然,由于各种客观条件和政府主导思想的限制,香港在经济和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客观条件限制。土地资源少,而且政府又采取限制开发政策。香港目前仅开发了24%的土地,房地产开发成本太高,使得居民生活和中小企业的办公成本居高不下。人口老龄化严重,可就业比例越来越低。香港属于微小经济体,经济规模小,只好发展外向型经济,很容易受国际环境影响。
其二,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制造业向内地转移后,尽管成功地实现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但对科技创新能力重视不够,没有依托香港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建立起高科技产业尤其是高科技制造业, 从而形成产业空心化。
其三,缺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由于香港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小政府大社会,政府不愿意多干预经济,因此缺少类似欧美国家的政府主导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
(二)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1.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上海始终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已成为支撑上海经济的主力。同时,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
“十二五”以来,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高于同期GDP增速,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57.3%提升到2014年的65%,远高于全国48%的平均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3%(见图1)。2015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占GDP的比重6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左右,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成为上海服务业的支柱产业(见表3)。上海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5、6、7、8”的格局,即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市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服务业投资和地方财政收入占比超过70%,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超过80%。
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十二五”以来,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快速增长,生产性服务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30.2%提高到了2015年上半年的40%。2014年,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十大重点领域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8%。
生活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根据初步测算,2014年上海市生活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约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四成,占GDP的四分之一,从业人员450万左右。上海市生活性服务业已经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水平上,专业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涌现出很多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服务业态。
2. 经验与启示
其一,把服务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加强规划政策引导。上海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全力推进以创新作为经济发展驱动力,产业结构向服务经济转变。“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都分别制定了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从总体上明确服务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空间布局和推进举措等。服务业各行业主管部门也相继出台了重点领域规划,对加快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其二,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近几年,为使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走向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上海市政府创新观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自贸区建设与国际接轨,政府全力做好市场监管与服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努力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完善了服务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促进了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其三,以开放促改革,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自贸区的建设,采取以开放倒逼改革的方式对政府管理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经济发展扫除障碍。自贸区设立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突出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建立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开放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
其四,注重聚焦重点,推动服务业重点领域加快发展。依托“四个中心”(经济、金融、航运、贸易)建设,全力推进金融服务、航运物流、现代商贸等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启动一批重大服务业领域项目的建设,比如虹桥商贸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迪士尼)等,推动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其五,注重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十一五”以来,上海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体现国际大都市功能与形象的黄浦江、苏州河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和以延安路—世纪大道为轴线的上海商务走廊,促进了服务产业的集聚发展。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托既有工业基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重点发展商务、信息、物流、制造维修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其六,建立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上海市政府加大资源投入和政策引导,鼓励各类企业自主创新,特别是着力推进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跟随创新并重,着重建立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两头在沪、中间在外”的发展路径,努力使上海制造变为上海创新和上海服务。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本,上海注重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在发展过程中,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瓶颈制约和发展短板,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尚不通畅,税收负担偏重,高端服务业发展仍然较为薄弱, 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端人才缺乏,要素跨境流动不便利等。
加快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借鉴香港、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经验,提出如下促进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将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
要充分认识到,转变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是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的资源和环境已经不能支撑以加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国际产业分工和新一轮科技革命逼迫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服务贸易为核心的新国际贸易规则(TPP、TTIP)促使我们需要改变以产品贸易为主的传统思维。目前我们正处在从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的过渡阶段,工业整体上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容纳就业的主要载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像上海一样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像抓工业一样抓服务业。
(二)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逐步与国际最新服务贸易标准接轨
服务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目前中国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各种税制、规制和法制因素严重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要将上海自贸实验区成功的经验,逐步推广到全国,以开放倒逼改革,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服务性政府,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法和反垄断法,依法管理市场,最终与国际最新服务贸易标准接轨。
(三)加强区域合作与分工,因地制宜发展服务业
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城市处于工业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产业基础,各地应根据所在区域和本身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服务业发展战略,要依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明确不同城市的服务功能定位,建立基于比较优势和产业链区别定位之上的区域分工体系,东部沿海城市要借鉴香港的产业升级经验,在将加工业迁移到其他地域时,将产业的两端留在本地,迅速发展起自己的生产性服务业,中西部城市要在继续完成工业化的同时,确定适合自己的服务业发展策略。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发展服务业要坚持“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政府要为企业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建设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定位好政府规划、服务、协调、和监督作用,发挥好行业协会维护市场次序、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标准等方面的作用,修改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优化政策支持环境;对中小服务企业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切实简化服务行业征税环节,解决服务企业税负高于生产企业的问题;应把技术服务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完全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等。
(五)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服务业集聚水平
没有城市就没有服务业,人口集聚、产业集聚是形成服务业需求的基本条件,城镇化水平越高,服务业占比就越大。一方面,人口集聚给商贸、餐饮、房地产、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保健等生活性服务业带来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产业集聚为物流、金融、信息、中介、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带来发展机遇。只有加速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服务产业集聚度,才能为发展服务业奠定基础。
(六)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运用各种新兴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强创新融合,提高服务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相融合,着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云计算、物联网、导航定位、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应用;深入研究德国工业4.0战略和美国工业互联网及再工业化战略,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化。与此同时,加快新技术在生活性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围绕移动生活服务、数字休闲、娱乐、旅游、空间位置综合信息服务等数字生活领域,大力发展以网络消费、线上线下融合消费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将“互联网+”作为服务业加快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大力发展“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寻乌县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寻乌二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