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社会公德的例子(精选8篇)
——对大学生社会公德一点思考
【摘要】社会公德是在公共领域,反映和调整以“陌生人”为主的社会利益关系,体现公共生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公德认识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篇论文旨在了解大学生社会公德认识的特点,并提出相关教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公德认识 特点 教育对策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它规范和调节公共场所人们的相互关系,反映人们公共生活的共同需求。
一、社会公德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社会公德,就其本意而言,有别于私人道德,而是社会的公共道德。公共性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特征。社会公德的公共性则又可从四个方面去理解①:道德发生场所的公共性、道德对象的公共性、道德要求公共性和道德评价的公共性。由此看来,社会公德是公共生活领域里的社会道德。
关于社会公德的价值涵义,学术界长期存在着多种界定。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社会公德,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是在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拓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且社会公德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新的公德的要求不断补充进来。比如,重视环保、保护野生动植物、节约资源、网络公德等等就是过去的社会生活中所没有的。
二、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其建设意义
从社会公德普遍性特征及其多方面的功能来看,每个社会公民,包括在校的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都应自觉遵行社会公德。新时期的大学生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使其遵行社会公德的主体条件日益成熟。大学生遵行社会公德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上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而实现其全面和自由发展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社会公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大学生是社会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从其身心发展和承担的社会责任看,社会公德水平应该比同龄人更高。但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完全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社会期望相背离。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 18-25 岁之间,这一时期人的生理特点是,骨化逐渐完成,身体形态日趋定型,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日益完善,正是人体机能十分旺盛,生机蓬勃地进入成人阶段的前夜。他们精力充沛,在各种活动中独立自主能力增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频率不断提高。大学校园处处可见他们活跃的身影,在公共活动场所也不乏他们忙碌的步伐。活跃在各种公共场所的大学生,不得不随时扮演着社会公德行为主体的角色。总之,生理的发展使大学生具备了充足的生理活动功能。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形成是以其生理成熟为前提的。生理的发展先于心理的发展,并创造了心理发展的条件。而心理的发展又先于道德发展,也创造了道德发展的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认识水平的高低,主要反映在社会公德认识的各个维度上,即社会公德表象,社会公德概念,社会
公德判断及它们的关系上。部分大学生们虽然能意识到这些精神的存在及指导作用,但并未将这些现代的观念用作社会公德判断的依据,他们习惯于利用传统道德标准分析社会公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日趋成熟,使大学生具备了社会公德行为主体所具有的自然生理活动能力,意识活动功能和社会活动能力。也就具有了道德行为主体特有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见,大学生已具备了优于其他社会群体的遵行社会公德的主体条件,这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同时,遵行社会公德是大学生社会化得以完成的首要条件。首先,只有遵行社会公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观念和社会规范。无论在一个班级里,还是在校园生活中,自觉遵行社会公德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规范的认可水平和程度;在实践中自觉养成遵守社会法则和规范的习惯,提升道德境界,达到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交往沟通能力、专业学习和专业创新能力,在选择和培养独立人格上,达到社会发展对优秀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其次,遵行社会公德也是上述社会化过程的第二方面内容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要求。因为遵行社会公德就是要求人们自觉遵守和践行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共生活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只有遵行社会公德,才能使大学生懂得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个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使每个人智力、品德、情感、体格各部分达到和谐状态,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最终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遵行社会公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三、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启示
社会公德本身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的,它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现代社会的大背景,它的建设也受现代社会物质、文化、制度体制的约束。同时,公民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受到“情境定义”和“社会场”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与社会公德的要求不尽一致。社会公德的这些特性,使得我们在大学生包括全体青少年的公德教育上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厘清。
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保障体系。它是“校园文化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所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它包括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教学、科研、管理、生产和生活方式,群体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时尚习俗、交际交往方式等方面。”制度文化以强制和非强制性的影响力,规范引导着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行为,使其处于一种认同形式下的他律状态。为了强化制度文化的约束作用,学校应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将一些基本道德要求的具体表现通过制度具体化、明确化、系统化,将“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使大学生“有章可依”,“有矩可循”。例如,对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行为,可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认真监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记录在案,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敦促其改正。并在每学期的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活动中把学生的社会公德表现作为一个基本指标,以确保评比质量,树好典型,也为老师写综合评语提供现实依据。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鲜明的导向性、内在的凝聚性、广泛的参与性等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活动,以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如学术讲座、文化沙龙、有关社会公德的专题辩论会、演讲比赛、公益广告设计(征文)、音乐美术鉴赏、礼仪大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不仅使其主体意识得到了增强,而且促进了其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主体目标的实现。同时寓教于乐的健康、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以削弱各种负面因素的消极影响,有利于实现道德教育“不教而教”的理想目标。
创办网上道德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理论灌输,就是利用网络优势的一大体现。网上道德学校是传统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补充。网校应与“两课”教学相结合,形成互补,在教育内容上,应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对新生应重点进行基本社会公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教育,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对毕业生则应侧重于与就业相关的公关礼仪常识教育、诚信教育及文明离校教育等。另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荣辱观、法律、审美等有利于增强社会公德行为的内容也应成为网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荣”指荣誉或光荣,是人们对高尚的道德行为所作的客观评价和主观感受。客观评价指社会或集体对这种行为的肯定、赞扬和褒奖。主观感受指个人或集体对这种客观评价产生尊严感和自豪感。“辱”指耻辱,是社会、集体或他人对违背公共利益的不道德行为的否定和贬斥,以及个人因自己行为过失而形成的羞愧体验。加强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对高尚的社会公德行为产生正确的客观评价,以形成正确的舆论监督,而且还能从主观上督促自己遵行社会公德。
【参考文献】
1.卢玉春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
2.杨薇 《大学生社会公德认识的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3.王伟 《大学生社会公德有关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目前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评价, 有种不好的倾向, 就是过度夸大问题, 把少数大学生的某些不良习惯和行为夸大为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问题, 甚至使用 “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这样的词语。实际上, 大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也确实需要受到足够的重视。
( 一) 文明行为习惯的缺乏。课堂上玩游戏、聊天, 不认真听讲; 聊天、说话时出言粗俗, 习以为常; 情侣间过分亲密, 是旁人于无物; 等等。
( 二) 诚实守信意识的缺失。作业抄袭, 考试作弊, 弄虚作假;在工作上, 伪造证件, 简历注水, 工作违约; 等等。
( 三) 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缺少。虽然有一些去敬老院或 “红丝带”学校的活动, 但都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起到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目的。
二、社会公德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社会因素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 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经济领域的变革带动了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 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伴随着这些变化的发生, 传统的旧的道德体系已经解体, 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使得有些人只讲求实惠、金钱, 出现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准则的失范、道德行为的失序, 这种道德滑坡及失范常常表现为社会公德的滑坡和失范, 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这使得公德教育也受到了挑战。
( 二) 学校因素的影响。学校作为德育的主要场所, 是国家进行公德教育的主要依托, 因此, 学校德育对于增进全民公德素养、提高公德教育效果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忽视了大学生的公德培养, 大多注重科技知识培育, 追求所谓的 “高就业率”, 高校对投入较多精力从事大学生的德育研究和教学的动力不足。这种忽视大学生道德培养, 思想品德修养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的提升, 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目标是冲突的, 严重背离的, 必须加以改革。
( 三) 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载体, 是子女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子女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成长。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 父母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愿望非常强烈, 教育存在功利化的倾向。这与孩子性格自私, 缺乏为他人着想的失范现象有莫大关联。
三、加强我国社会公德教育的路径探究
( 一)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 营造遵守社会公德的氛围。首先,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提高对公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这需要党和政府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 来保障公德教育的有效推行, 发挥其主导作用。
其次, 发挥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 营造遵守公德氛围。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 媒体工作者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选择和制作出优秀的文化作品, 来满足大众的精神需要, 净化和提升人们的心灵和文化素养。
( 二) 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精神, 重视公德教育的生活化。首先, 学校教育应重视社会公德精神的培养。社会公德还提倡一种社会精神, 一种关注社会、关注他人、乐于奉献的公德精神。社会公德精神的培育, 可以摆脱学校在社会公德教育上的被动地位, 可以从根本上推动社会公德的发展。由于对社会公德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高校思政 “两课”的教育效果并不显著, 所以, 学校应依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 开设相应的课程。必须形成从小学到大学整体德育的规划, 研究一以贯之、循序渐进的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其次, 学校开展的社会公德教育应与生活实际结合, 做到生活化和经常化, 以培养人的基础文明素质的平民教育为基础, 这种要求既符合现实社会状况, 又是学生易接受和做到的。
( 三) 注重孩子私德的培养, 从小养成公德习惯。家庭对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和雕琢。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 因此, 家长应以身作则,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提高自身素质, 强化家长的示范作用, 正确地引导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提高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水平。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国家人才, 有责任并且也有义务从我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通过不断提高个人素质, 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平。
参考文献
[1]万俊人.“和谐社会”及其道德基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 2005 (1) .
[2]季枫.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原因分析和对策思考[J].前沿, 2004 (10) .
[3]梁爱蕴.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11) .
[摘要]社会公德是社会的全体成员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所必须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文章从分析社会公德的具体内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入手,探讨了大学生中存在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社会公德 教育 精神文明 荣辱观
[作者简介]赵平(1971- ),男,河北唐山人,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基础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李晓晖(1980-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基础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河北唐山063000)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057-02
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高职院校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社会公德概述
1.社会公德的内涵。社会公德是社会的全体成员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所必须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的实质是人们在社会的公共生活中、在一般的人际交往关系中,对所有公民都应当起作用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些道德要求或者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是维持社会正常生活秩序、保证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基本道德条件。
社会公德在我国古代被归结为忠、孝、仁、义、礼、智、信等。这种公德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不断延续发展,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伦理。它不曾被历史长河的滚滚巨浪所淹灭,正好证明了社会公德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
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工业文明,社会化大生产使人们的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个基本关系上,都增添了传统社会很少指涉或根本不曾有过的崭新概念与含义。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广阔频繁、多方位的人际交往。并且,这种人际交往又主要地或经常地发生在社会大众层面,表现为个体与社会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由于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领域日益扩大,人们举手投足无不关系和影响着社会秩序、社会安全、社会公益,涉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和生活方式。因此,个体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性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重要。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特别是要注意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老人,尊敬烈军属和荣誉军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要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礼貌。要提倡人人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和资源,自觉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强直接关系社会稳定进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社会公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不能忽视社会公德的培育。
2.社会公德的内容与要求。2001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并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20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定。(1)文明礼貌。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举止文明,以礼相待。这是处世做人最起码的要求。(2)助人为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之一。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人帮助、救济的时候。这就需要人们之间互相帮助,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3)爱护公物。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公民像爱护自己的财产一样爱护国家财产,同一切破坏和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4)保护环境。为了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环境整洁、舒适和干净,保障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每个公民都应当讲究公共卫生,保护生活环境,这也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5)遵纪守法。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纪律,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在公共生活中,人们要能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就必须要有规矩可循,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的有关规定。人们只有依照法律、法规及纪律的有关规定行事,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也保障自己所要从事的某项活动,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相对稳定和谐,并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
当前,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中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表现:
1.个性自私,漠视公共和他人利益。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居多的客观现实使很多人养成了万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和思维模式。(1)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谁都希望生活在一个一尘不染、干干净净的环境里。可有些学生管不住自己,烟头、纸屑、瓜子皮随手乱扔;随地吐痰的坏毛病就是不改;在公共场所如入无人之境,折花踏草,大声喧哗。(2)不遵守交通秩序。“红灯停,绿灯行”,几乎人人知道,可就是有人不在乎。明明看到红灯已经亮了,依然风驰电掣,吓得路人心惊肉跳,常常不是撞了别人,就是伤了自己。(3)纪律观念差。如带手机进入会场、课堂和其他学习场所,并随意接听,肆意让手机铃声扰乱秩序,以及喧闹讲话,影响课堂纪律。(4)缺乏节约意识。表现为随意浪费水电和粮食。
2.集体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许多大学生集体意识不强,在集体活动中缺乏应有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当集体利益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在公共生活中怀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对于损坏公物、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破坏环境、小偷小摸等现象,说起来人人深恶痛绝,可谁也不挺身而出进行制止。
3.诚实守信不足,缺乏社会文明观念。诚信是大学生从小应养成的基本道德素质之一,但当前在很多大学生身上表现出一些说谎、考试作弊、不讲诚信的行为,模糊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缺乏基本的社会文明观念。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原因
1.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利益成分、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社会组织的多样化,西方思潮中的实用主义越来越为一些人所推崇,在大学校园里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市场上的制假、作假等违背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作为一个最敏感和最富有活力的社会群体,在歪风邪气的影响下,或多或少地会受到感染。
2.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缺陷,造成学生社会公德缺失。传统的学校教育在社会公德培养过程中仍有漏洞,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过分注重了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而忽略了道德意识的强化,致使学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的培养没有落到实处。
3.家庭教育的不得力,造成学生社会公德缺失。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伙伴,在心理、生活、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孤单、内向、封闭的精神状态。另外,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忽视家庭美德教育,从而造成学生的比较狭隘的精神世界,与社会公德规范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家长的溺爱也使他们唯我独尊,缺乏尊老爱幼的起码观念。
4.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也容易造成社会公德缺失。大学生一直生活在封闭的校园环境中,思想单纯,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同时,他们对社会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知,基本上能够遵守社会公共规范,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严重的“知行分离”现象,道德认知和道德行动还不相一致。自我评价较高,但内化不够;能参与公益活动,但具有选择性。
四、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途径
1.把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社会公德结合起来。高职院校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大学生,提高大学生遵循社会公德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和扶贫帮困,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校园氛围和人际关系;要把“八荣八耻”的具体要求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变成他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习惯,将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转化为社会每个成员的内在道德品质,实现社会公德认知与社会公德行为的有机统一。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砥砺品格的重要内容,也是最直观、最生动与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见识和才干,才能更好更快地成熟起来。学校应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进行调查、参观访问,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旋律教育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扶贫”“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公益活动,激发大学生为民造福、为国奉献的热情。
2.把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同法纪观念教育结合起来。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与法纪观念教育结合起来,使每一个人既成为守法的公民,又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合格公民。这样做可以使大学生在思想上逐渐建立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又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价值观、竞争观、义利观和经济伦理观,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3.在教育方法上,要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传统社会公德教育的说教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多数情况下以被动接受为特征,这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除了强化的说教教育外,还应该提供给大学生一个学习模仿的道德示范资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从社会生活中挖掘出典型的道德楷模供大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要以身作则、躬亲示范地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德,注重示范作用的实效,通过言传身教,为大学生树立无数平凡的道德楷模,以高度的责任感为大学生树立一个榜样。
[参考文献]
[1]庞桥.社会公德教育探析[J].探求,2002(2).
[2]丁业震.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的原因及对策[J].山东省大学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3]葛振国.加强校园道德建设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9).
[4]李世芬.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07(1).
2、当他人很粗鲁地对待你时,你会 A、以牙还牙 B、不说什么,在心里暗暗生气 C、直接批评他,没 D、还以微笑 有礼貌
3、湖工有很多献爱心的活动,比如敬老院之行,爱心献血,捐赠图书,你是否 愿意参加? A、很愿意 B、还可以 C、一般 D、不愿意
4、当你看到你身边的同学有困难时,你会 B、如果他要求,会帮他 C、与自己无 A、主动上前帮忙 关,没必要管
5、你怎样看待在课桌上乱涂乱画的行为? A、课桌是公物,这是不对的 B、无所谓,有时候自己也这样 C、这太常见了,已经很习惯了
6、如果你的宿舍在六楼,而只有一楼有垃圾桶,你会怎样处理宿舍垃圾? A、图方便直接放门口,让清洁人员来处理 B、提到一楼,丢进垃圾桶 C、高兴是带下去,不高兴就放在门口
7、教室的地面上有一张废纸,你会 A、弯腰捡起 B、觉得与自己无关 C、嫌麻烦,不想管
8、假如你在看电影,旁边没有垃圾桶,你怎样处理你手中的食品包装袋? A、扔在椅子下面 B、捏在手里,等影片结束后,带出去 C、立即起身去找垃圾桶
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
小组成员
(略)
2009/12/1
1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09年11月21日
调查地点:重庆大学虎溪校区
调查对象:大学生
调查人: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分工:小明设计问卷并分发问卷,小刘统计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小李执笔,小嘿协调成员关系并负责修改报告和定稿。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为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高低,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精神文明的面貌和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较高的期望。大学生遵循社会公德对自身发展,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在2009年11月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进行,调查对象为大一学生,我们利用自己编制的问卷(见附表)对100为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男生50份,女生50份,男生女生各占50%。
我们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小组成员对数据结果进行了讨论:吴佳慧设计问卷并分发问卷,刘敏杰统计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梁瑞霞执笔,李茜茜协调成员关系并负责修改报告定稿。
讲文明礼貌:难付诸行动
在文明礼貌方面,在被调查人员中81%的大学生能做到尊敬师长,尤其是女生,92%的女生都表示遇到老师会主动问好。但在公交车上遇到老弱病残时,只有32%的被调查者会主动让座56%的同学会视情况而定,尤其是男生,占42%的男生选择视情况而定。这说明大学生对文明礼貌的认知程度还算高,但要付诸行动却有些困难。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它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语也有云“不学礼,无以立”。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更应该讲文明讲礼貌,让文明的气息洋溢在神州大地上,让世界人民领略“礼仪之邦”的魅力。
爱护公物:有待提高
在爱护公物方面,约52%的同学在爱护公物方面态度仍不坚定,是否爱护公物还要视情况而定。比如,在对“课桌文化”的看法上,48%的同学认为那无所谓。只有29%的同学坚决反对“课桌文化”。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爱护电话亭和指示灯的,56%的同学即使情绪不好也绝对不会通过砸电话亭,踢安全指示灯来发泄。但是在爱护图书馆的书籍方面存在极大问题,竟然多至64%的同学存在不爱惜书的行为,比如污损、丢失、折叠书籍,甚至还存在撕页,不归还现象。
这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在爱护公物方面,女生比男生做得要好,66%的女生非常爱惜公物并且认为应当维护好公共设施,而男生在这方面还有些逊色。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当从我做起,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与每一个国民携起手来共同珍惜和爱护社会公共财产,为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保护环境:意识较强
保护环境方面,有89%的大学生认为在公共场作乱涂鸦是不好的,是在破坏环境,而其中女生占94%,男生占84%,而只有一少部分人认为无所谓,更有极少部分人认为好,能展现自我风采。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而且在这方面,女生的社会公德一是要高于男生。对于随手乱扔垃圾这一问题,有90%的大学生选择我不会样做,但是却只有5%的人会选择把它捡起来。这说明在这方面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待提高。但是在爱护草坪方面有53%的人会踩上去,认为自己玩耍时最重要的,小草被踩一下无所谓。有7%的人会视自己心情而定,而只有10%的人不会踩上去。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环境,而我们——大学生是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挑起这个重担,保护环境,就从我们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作出努力。
遵纪守法:情况可观
在遵纪守法方面,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较高的守法意识,但仍有不足之处,有待加强。例如:在如何看待考试作弊现象一题中,68%的同学认为应该严惩,其中女生60%,男生76%。认为考试作弊是小错误教训一下就行的同学占总人数的23%,其中女生24%,男生22%。仅有9%的同学认为考试作弊现象很正常,其中女生占8%,男生占10%。从上述数据可知,大部分学生认为考试作弊应该严惩,但仍有1/3的同学存在投机取巧,世故圆滑的意识,应当引起关注。当问到见到贵重物品是否交公时,81%的同学认为该主动交公,其中82%的男生,80%的女生,男女生比例接近。除此以外,有10%的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只有9%的同学选择不交。总体而言,在遵纪守法方面,男女学生都有较高的意识,但还存在部分同学的社会公德意识不强,需要在多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法律及纪律意识。
助人为乐:总体乐观
在助人为乐方面,对于在学校举行的爱心募捐活动中,被调查的大学生有62%的同学选择“经常参加”,有26%的同学选择“偶尔参加”,只有12%的同学选择“从不参加”。但面对乞讨人群时,有37%的同学选择“同情并给与帮助”,54%的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9%的同学选择“鄙视,觉得肯定是个骗子”。这说明大学生总体上来说还是富有爱心的,但由于社会上种种不诚信因素比如乞讨者的真伪的影响。大学生在奉献爱心时心里多了防备,怕上当受骗,让那些图谋不轨的人有机可乘。但不管怎样,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口号,是炎黄子孙团结友爱的标志。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大学生更应当乐于助人,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精神,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从小事做起,为祖国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总结分析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总体情况乐观,积极向上,而且女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要稍强,但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有待加强。
比如在公交车上面对老弱病残时,只有32%的大学生会主动让座,大部分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在爱护公物方面,面对校园内的课桌文化还有很多同学并不表示强烈反对,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这方便自己记东西。图书馆的状况更是糟糕,书籍被破坏的程度很大,大部分同学只是方便自己阅读,随便折叠书本。在保护坏境方面,大学生的意识还是较强,绝大部分同学反在公共场合乱涂鸦,大部分同学不会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但仍有一部分同学随意践踏草坪。很可观的是大部分同学都有较高的遵纪守法意识,都能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都认为要严惩考试作弊行为。对乐于助人方面也有半数的同学经常参加公益活动。上述行为虽然不能在总体上影响学生,但还是存在许多不良影响。因此对于作为21世纪接班人的大学生,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势在必行。
造成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失范德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大学生处于一个成年与未成年的过渡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和确定,判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力较差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误导,是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差,造成道德观念淡薄,甚至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另一方面是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学校方面,学校传统的应试教育一味的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而且对社会公德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学生容易忽略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在家庭方面,父母不拘小节,自身不太注重社会公德,没有起到榜样作用,造成大学生从小养成不良习惯,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在社会方面,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很多人无视社会公德,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给大学生在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造成冲击。
1.如果你在路边遇到摔倒的老人你会?
A.视而不见B.毫不犹豫的扶C.打120D.在保证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帮助
2.如果你在公交车上看到有小偷鬼鬼祟祟地把手伸到了另一个人包里,你会?
A.把视线移开当做没看到B.快速上前抓小偷C.大声呼喊D.想办法提醒被偷的人
3.面对乞讨的人群你会?
A.回避B.给予帮助C.鄙视D.看对象而定
4.在学校,你看到一个人随手把垃圾扔到路上,你会感到?
A.很正常,别人都这样B.很气愤,走上前去让他捡起来扔到垃圾箱
C.走上前去,自己捡起来扔到垃圾箱中
5.你对大学生作弊有何感想?
A.无所谓B.反感,自己从来不作弊C.为了高分可以理解D.作弊比补考好
6.你乐于参加公益事业吗?
A.经常参加B.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C.没机会D.不参加
7.你认为是否有必要用法律强制约束人们的公德心?
A.有这个必要,法律的强制力可以保持人们的公德心
B.没这个必要,法律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则应该留下个人自由
C.无所谓,对我而言并没用什么区别
D.说不清,我不知道法律标准和道德标准究竟有什么区别
8.对于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可以违背一点社会道德规范?
A.不赞成B.可以理解这种做法C.只要不是太过分还是赞成D.赞成9.你认为是什么让一些人丧失了社会公德心?
A.自私自利B.事不关己,认为与自己无关C.憎恶这个社会D.跟风(跟随他人行为)
10.你会主动为需要的人让座吗?
A.总是B.经常C.偶尔D.几乎不
11.湖南一位老爷爷在人行道上摔倒,因为没人救而逝世,周婆婆随即拟了一份免责声明,被救者免责,你觉得怎样才能处理好帮助与责任两者的关系?
A.直接扶起老人不管三七二十一B.要老人先免责
C.在你决定扶起老人时就已经默认承担一切责任
D.不予理会
12.你认为怎样提高社会公德水平?(多选)
A.来一次全国范围大整风
B.加强教育,从小到大不停灌输
C.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弘扬美德
D.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E.加强对外国文化的审查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心与社会责任感, 他们助人为乐、乐于奉献、关心国家的发展, 但也存在一部分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的大学生, 他们注重自我而非公德, 存在着不少违反社会公德准则的思想和行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公德认知意识不强
大学生本应是高素质的知识分子, 却忽视自己的公共形象, 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 不注意在公众场所的形象, 如身着短裤, 脚穿拖鞋出入于图书馆、教室等公共场所;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 从小养尊处优, 没有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意识, 只重视索取, 忽视付出, 不珍惜公共财物。
2. 社会公德的知行不统一
有些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认知能力, 他们能把握社会公德的内涵, 也能明白社会公德的意义, 自己没有遇到社会公德问题时表现得很高尚, 甚至夸夸其谈, 但当自己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 却不能言行一致。
3. 集体主义观念的淡薄, 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正处于社会改革发展的转型期, 社会上存在许多错误的思潮影响着大学生, 许多大学生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以自我为中心, 损人利己。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 从小都以自我为中心, 不讲奉献, 重个人利益, 轻集体利益。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缺失的主要原因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缺失有诸多的原因, 有内部因素, 也有外部因素, 有社会因素, 也有学校教育因素与自身因素。
1. 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公德意识的提高, 与整个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当前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转型期, 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大学生思想并未完全成熟,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动摇大学生的道德信念, 它会失去了它对大学生行为的约束作用了。因而, 形成优良的社会公德氛围, 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德体系, 对大学生进行公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影响大学生公德教育的因素中, 家庭教育是重要的环节。家长的榜样作用,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学生公德心产生直接影响。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 重智而轻德, 必然会忽视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有些父母也忽视了自身道德品质对孩子的影响。因而, 大学生的公德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3. 学校教育的片面性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 学校的德育教育在理论上是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 但在实际的工作中, 成绩才是关键。较强的功利性造成了学校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对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培养。此外, 我国学校德育教育也缺乏对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的具体考核标准, 导致其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4. 大学生自我认识意识不强
大学生自身的独立意识不强, 维护社会公德的责任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上缺乏明晰的道德判断标准, 未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自己的道德准则, 因而在行为的选择上有较大的波动性, 出现知行不协调现象。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心培养的对策
1. 多管齐下, 营造良好社会公德氛围
要促进学生社会公德心的提高, 首先应该给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环境, 给学生营造优良的公德氛围。为此, 国家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要充分运用教育、法律、舆论等手段, 要充分发挥报刊、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 多管齐下, 广泛开展文明修身活动, 形成人人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同时鞭挞社会不良现象, 制止不文明的行为, 从而优化社会道德环境, 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2. 加强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重视对学生社会公德心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父母自身素质、价值观等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位家长, 要让孩子成长, 首先要做到表率作用, 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做孩子的好榜样;对孩子的教育要有正确的教育观, 对孩子的发展要注重全面的发展观, 不能一味地为了孩子的考试分数, 忽视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3. 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 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观
要在高校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公德心素质, 关键在于教育者的自身水平。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者, 要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技能、突出的能力, 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要较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 做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4. 加强大学生道德主体性培养
对大学生进行的公德心教育工作, 要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作用, 但不能忽视对大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如果德育教育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忽视大学生内在的接受能力, 不强调大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必然会影响他们对德育活动主动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 不利于大学生公德心的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 我们必须重视社会公德的培养问题, 大学生是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群体, 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而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方面存在诸多缺陷, 因而, 加强大学生的公德心的培养, 寻找相应的对策研究, 是今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心,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小宁.论社会公德[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
[2]陈英.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教育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10 (21)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优秀成果,但是大学生社会公德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而社会公德又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不断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够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取得更进一步的成果。目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化,我们应当采取多种合理有效的途径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关键词:社会公德;思想道德素质;公德意识;公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105-03
我们可以将社会公德简单的称为“公德”,它是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道德,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的集体里的人们,为了群体的利益而相对应制定的行为规范,规范着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本质上看,我们可以将社会公德理解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形成的一些观念,准则,思想。社会公德顾名思义是指在社会上形成的公共的品德,规定着人们在行为或思想方面应该怎么做。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大的方面分别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当前环境复杂,一些消极思想不断产生,我们应该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方面加强正面引导和教育。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现象频频发生,在不同的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不好的风气同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社会风气。从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来看,它涵盖了人与人关系层面,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人与自然关系层面。
(一)人与人关系层面
社会公德的内容中文明礼貌和助人为乐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当前社会我们不难看到一些不文明礼貌和不助人为乐的行为。在过去的小学教育当中,老师总是会教学生们对人要文明礼貌,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乐于助人。然而如今在学生这一大群体中,这种现象却成逆差。在当今大学生这个大的群体中有些大学生举止不够文明,同时发现有些大学生在文明举止方面是在退化的。小学生在见到老师的时候会积极主动的和老师打招呼问好。正常的思维模式是接受越高教育这种行为就应该更为明显,但是这种现象却恰恰相反,在大学生这一群体当中见到老师不再是积极主动的向老师问好打招呼。在报纸上还是在网络上,我们最近经常会看到关于老人摔倒扶不扶这样的新闻,而在媒体采访过程中很多大学生直接表达出他们的想法,不会立即主动地去扶起老人。在人与人的关系层面,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因为这两个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产生诚信的基础,是沟通交流的基石。我们理应重视起来。
(二)人与社会关系层面
社会公德内容中爱护公物与遵纪守法是属于人与社会关系层面的。在当代大学生中爱护公物与遵纪守法的意识缺失。随着物质水平不断的提高,社会问题也就会随之变多。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发达,大家都开始注重享受消费。大学生亦是如此,倾向选择外出旅游,而在旅游过程中就会出现诸多问题。例如有的大学生到了名胜古迹的景点时,会选择不正确的方式留下自己的足迹当做纪念。“书桌文化”和“墙壁文化”也是不堪入目。更有甚者破坏或损坏公物,例如将公园中的公共运动设施损坏,损坏公共花草树木等。同时大学生在遵纪守法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此方面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例如在公共场所喧哗,随地吐痰,乱闯红灯等。有的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所举止不雅,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干扰了他人。这些不良行为极大的影响他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文明。
(三)人与自然关系层面
社会公德内容中的保护环境则是属于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保护环境就是要求我们要爱护,保持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环境整洁与卫生,要求我们要讲究公共卫生,形成优美环境。而在当今大学生这个大的群体中,有很多学生在公共场所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将口香糖随便乱粘附等现象常见。很多学生会选择一个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外出聚餐。聚餐后的垃圾随地乱扔或垃圾处理方式不对。这样的行为不得不让我们为优美环境而惋惜,为一些大学生的行为而痛惜。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爱护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去审视与重视的。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社会公德是属于上层建筑这一范畴的,我国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缺陷和有点并存那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会忽视自身的社会公德,这样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受到影响和破坏,大学生属于思想容易波动的群体,那么大学生的思想也会随之受到不良的影响,影响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国门打开,随之而来的是西方的思潮不断涌入国内,一些消极错误的思想也会随之涌入国内这也使得国内社会风气进步恶化,就此影响着国内大学生的思想。同时现在社会还存在一种不好的风,媒体报道新闻时总是将目光投放在社会公德失范的例子上,社会公德失范突发事件,道德“滑坡”的案例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公德模范们的事迹,却难以成为关注报道的对象。这也导致整个社会目光投放的偏差,大家追逐的焦点发生生了改变,使得整个社会的风气发生了变化。
(二)家庭品德教育的失误
一个学生无论是性格的形成还是品格的养成,最重要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所以家庭教育是关键,那么家庭教育也是造成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众多家长过度重视和追求功利性成绩,而在孩子的品德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方面不够重视。在学习成绩和思想道德素质两者之间,家长通常会将前者放在首位。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一切都大功告成。而事实上,一个学生有才无德很可能成为危险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模式。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家庭成员以孩子为中心。家长视孩子为珍宝,过分的宠爱,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就使得家庭教育严重出现问题,会使他们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一自我为中心,缺少同情助人之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缺少责任感等社会公德失范的问题。
(三)学校教育管理的缺陷
在学校的教育中也存在一定性的问题,学校重视专业课质量,打造主打专业,注重教育结果和就业问题,忽略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那么就形成了“重成绩轻素质”的教育管理缺陷。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们塑造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而中小学校在这一时期着重的是中小学生的基础教育,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和考试成绩的好坏。而忽略了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对道德和社会公德重要性的认识不全面,对其产生的意识也是淡薄的。有的学校即便是安排了类似的课程,但是教学形式和模式过于单一只是理论性的说教和灌输,教学内容枯燥单调,导致的结果是带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只有理论的灌输没有现实的实践活动,就会导致学生形成高理论知识和低公德水平的反差,只知道社会公德的原则,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遵守社会公德。
(四)大学生群体特殊性
大学生自身存在不成熟因素也是造成他们社会公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是在思想方面很容易波动,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一个自控能力差的群体,大学生还是处于一个学习的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并不能很好的做出准确的判断。处于大学生这一阶段,他们对社会公德的认知是深刻的,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时候却是和深刻认知不成正比的。大学生这一群体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对自我认知偏高,而在现实中又很难理性地把握自我,使自己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中。而自我认知的内在分裂,导致大学生在价值方面产生双重化认知。面对他人或是社会存在的一些社会公德问题用理想性高标准的尺度来衡量,也就导致了现实社会存在着这种现象,很多大学生只会看到他人没有遵守社会公德规范,而忽略自己是否遵守社会公德规范。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优化社会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德管理机制。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对于那些社会公德模范给予奖励,对于那些违反社会公德规范的人给予相对应的惩罚。合理利用网络媒体手段,在网络上进行积极的正能量的宣传。网络媒体不要舆论偏坡,不要只为了追求网络点击利益只报道社会公德失范的例子,要大力宣传道德榜样的例子。国家应该既要加强法治建设也要加强德治建设,不要存在重法治轻德治的倾向。政府可以举办各类与社会公德有关的活动,调动公民积极性,使得公民参与其中。例如,开展“社会公德模范”“社会公德模范小区”等评选活动。这样就会使得整个社会环境不断优化,社会风气也会越来越好。大学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他们的身心就会被影响,和整个社会环境融入在一起从而自觉地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大学生公德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整个社会公德水准上一个台阶。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与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息息相关,而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首先取决于父母。父母的个人品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水准和成效。家庭教育需要言传,犹重身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言行举动,将变成子女为人处世的样板。所以,他们能不能以身作则,言行如一,正直重义,看问题冷静客观,待人接物进退有据,对孩子都是最直接的陶冶与感化。作为我们每一位孩子的家长,应该自己首先具备社会公德和诚信的意识和行为,摒弃事不关己的观念,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以身示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用自己良好的行为去教育、影响孩子,让孩子从家长身上学到良好的品德行为及习惯。这样才会在言传身教的氛围中充分感染自己的孩子。因为家庭是开展社会公德和诚信教育的基础,是孩子的生动课堂,而且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一位最亲密、最值得信赖的老师。家庭教育是学生们是否积极自觉的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在此方面的家庭教育。
(三)加强学校德育教育
学校应该不断加强学校公德教育和管理,学校领导人应当重视学生的公德教育。要做到“两手抓”,既要重视成绩也要明确公德教育重要性。学校教育者们应该从自身做起,遵守社会公德规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标杆。教育者们在进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时候,应该寻求新的授课模式,丰富授课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社会公德的重视,不要只停留在理论灌输层面。在教育方面不要忽视实践教学,应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就不会形成逆差,学生们在践行社会公德规范时就不会大打折扣。校方还可以利用起图书馆、体育馆、食堂等场所进行社会公德宣传,倡导公德意识,这种宣传的形式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校方还可以举办“模范座谈会”,请一些模范人士来校作座谈会,与学生们分享模范事迹。在学生内部可以举办“社会公德模范十佳学生”的评选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鼓励和督促学生们去遵守社会公德规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得学生们明白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性。
(四)大学生自觉践行公德规范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和创造美好未来的重任。因此,不但要学好文化知识,还应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公德意识。大学生应该对自己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认清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力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因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大学生自身还应该多参加一些社会公德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这有利于我们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社会公德意识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M].新星文化出版社,2006.
〔2〕初明利,范书生.高校德育新视野[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江南雨,刘思羽.社会公德学习读本[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小学生社会公德的例子】推荐阅读:
大学生社会公德倡议书06-10
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10-25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例子07-20
大学生礼仪例子06-29
小学生感恩社会演讲稿10-11
小学生社会用字调查报告10-22
小学生社会责任演讲稿10-04
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流程方案10-26
小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06-01
小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