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中的养生之道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联中的养生之道(精选12篇)

对联中的养生之道 篇1

对联中的养生之道

贪嗔痴,即君子三戒;定戒慧,通圣经五言. 这是清代名士张仲甫撰写的一副养生妙联.此联把儒教的入世和佛教的出世兼收并蓄,溶为一炉.意思是说,佛经上说的贪婪、嗔恨、愚痴,这三者和<论语>上说的.“君子有三戒”是一样的,务必戒除;佛家所讲的守戒、禅定、得智慧,和圣经(指儒家典籍<大学>)所讲的定、静、安、虑、得五个字是相通的,务必恪守.做到了这些,对身心健康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作 者:张普林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610031刊 名:家庭医学英文刊名:FAMILY MEDICINE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

对联中的养生之道 篇2

汉语的词性有固定的一面。同样一个词,在不同场合下有不同的性质,但词义是一样的,这些词称为兼词。在对联创作中一定要弄清词的兼类性质,否则会产生词性不对仗问题。例如:

动词与名词互兼的:代表、建设、领导、教育、指导、武装、思想、觉悟、解放……

形容词与动词互兼的:密切、丰富、健全、团结……

名词与形容词互兼的:科学、矛盾、理想、经济……

连词与副词互兼的:另外、随、同时……

二、词的歧义

汉语中还有一些词,在不同场合下,其意义不一样,这是词的歧义。例如:“白”字指颜色时,是形容词;指“说话(道白)”时,是动词;指“什么也没得到”时(白来一趟),是副词。

在对联创作中,利用词的兼类、歧义特点,能够拟出很多巧妙有趣的对联。如有人拟一上联,求征下联:锤子锤碗锤不碎。

第一个“锤”字是名词;第二个“锤”字是动词;第三个“锤”字,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这就要求下联也必须有同样的“一词多性”的特点。否则就是词性不对仗。

三、对联中词性的“正对”关系

对联中上下联所对应的词,必须是同词性的,即“正对”关系。符合这种对应关系的,称为“词性对仗”。例如:

名词对名词:高潭悬日月,深水映春秋。

动词对动词:去草搜奇石,留云补断山。

形容词对形容词: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量词对量词:千朵莲花三尺水,一湾明月半亭风。

副词对副词:少目焉能识文字,欠金安可望功名。

对联中的养生智慧 篇3

清代著名的画家郑板桥自撰自书在江苏兴化厨房上的门联是:“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此联高度概括了郑板桥的日常生活吃的是粗粮,饮的是天然水,饮食清淡有益于健康。

清代名人翟公栾自撰写养生名联:“静亦静动亦动,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机。”

此联阐述了动静相宜、宠辱不惊的养生之道,对常搅心伤神,易动肝火之人,确系一副妙药良方。

“你眉头着什么焦,但能守份安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笑口;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吃忧穿,只讲个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方宽心。”

这则由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钟云舫题于新都宝光寺的笑佛联,褒扬笑的养生之功,其寓意深沉,富于哲理。

“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

此联悬挂于浙江舟山普陀寺,与翟公栾佳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系名僧苏曼殊所撰。

明代郑成功的“养生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和清代乾隆进士顾光旭的“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联语,都分别阐明了“寡欲养性”、“为善乐”、“读书香”的养生之道。

著名的社会名流于右任先生写给一位朋友的一副养生妙联:“心积和平气;手成天地功。”他的这位朋友一生坎坷,但牢记于先生题联,修心养性,为自己赢得一片平静的心境,终年98岁。这副对联,前者告诉人们“和气”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境界,非常舒适的氛围;后者点明了“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这副对联与百岁老人汤静逸的养生联“勤功体魄健,养气浩然真”相吻合。

著名作家冰心94岁时,她曾给某杂志社撰写了一副养生妙联:“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此联指出“知足”、“无求”能够养生的道理,也是她94年高寿的经验总结。其寓意深远,值得品味。

当代书法家费新成自题的养生妙联:“勤劳艰忍,积极乐观,为身心自强要道;养景天籁,阳光清气,乃造化所赐补方。”

《格言对联》中的名言名句 篇4

2、慷慨丈夫志;铁石豪杰心。——《格言对联》

3、英雄气魄云为被;志士胸怀海作家。——《格言对联》

4、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5、溺爱享乐酿苦果;勤劳素朴造贤才。——《格言对联》

6、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格言对联》

7、教子教孙须教义;积善积德胜积钱。——《格言对联》

8、物质精神;切忌娇惯。——《格言对联》

9、传家有道惟存厚;教子无方只求严。——《格言对联》

10、成家勿谓当家易;养子应知教子难。——《格言对联》

11、岳母刺字育忠良;孟母复迁飞典章。——《格言对联》

四大名著中的对联 篇5

002、姹女求阳;元神护道【第082回】

003、径回东土;五圣成真【第100回】

004、野禽声聒聒,幽鹿步徐徐。【第001回】

005、野润烟光淡,沙暄日色曛。【第001回】

006、一川寒浸玉,万壑冷乳银。【第001回】

007、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第001回】

008、低头观落日,引手摘飞星。【第008回】

009、殿阁层层锦,窗轩处处通。【第008回】

010、馥郁异香蔼,氤氲瑞气开。【第008回】

011、和风吹柳绿,细雨点花红。【第008回】

012、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第023回】

013、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第030回】

014、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第033回】

015、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第041回】

016、藤萝悬削壁,松柏挺虚谷。【第053回】

017、祥光笼宇宙,瑞气照山川。【第053回】

018、小桥通活水,茅舍倚青山。【第053回】

019、水高船去疾;沙陷马行迟。【第055回】

020、花向春来美,松临雨过青。【第055回】

021、绿柳盈山道,奇花满涧渠。【第055回】

022、青松遮胜境,翠柏绕仙居。【第055回】

023、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第056回】

024、烟霞含宿润;苔藓助新青。【第059回】

025、野菊残黄落;新梅嫩蕊生。【第062回】

026、洋洋光浸月,浩浩影浮天。【第062回】

027、夭桃迷翡翠,嫩柳闪黄鹂。【第062回】

028、诸神遭毒手,弥勒缚妖魔。【第066回】

029、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第077回】

030、心猿妒木母,魔主计吞禅。【第085回】

031、泰极还生否,乐处又逢悲。【第096回】

032、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第083回】

033、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第001回】

034、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第001回】

035、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第001回】

036、日影动千条紫艳;瑞气摇万道红霞。【第001回】

037、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第002回】

038、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第003回】

039、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第004回】

040、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第005回】

041、夭夭灼灼花盈树;颗颗株株果压枝。【第005回】

042、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第006回】

043、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第007回】

044、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第008回】

045、半壁灯烟光闪灼,一行香霭雾朦胧。【第008回】

046、傍岸天桃翻粉蝶,临堤绿柳啭黄鹂。【第008回】

047、禅心朗照千江月,真性清涵万里天。【第008回】

048、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第009回】

049、活剖鲜鳞烹绿鳖;旋蒸紫蟹煮红虾。【第009回】

050、游地府太宗还魂,进瓜果刘全续配。【第011回】

051、唐王秉诚修大会,观音显圣化金蝉。【第012回】

052、陷虎穴金星解厄,双叉岭伯钦留僧。【第013回】

053、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第015回】

054、千仞浪飞喷碎玉;一泓水响吼清风。【第015回】

055、满地落红如布锦;遍山发翠似堆茵。【第015回】

056、绿瓦盖成琉璃殴,青砖砌就粉蓝墙。【第015回】

057、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第016回】

058、寂寞无尘真寂寞;清虚有道果清虚。【第016回】

059、雨过天连青壁润;风来松卷翠屏张。【第017回】

060、临堤绿柳转黄鹂;傍岸夭桃翻粉蝶。【第017回】

061、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第017回】

062、隐隐千条红雾现;飘飘万迭彩霞堆。【第017回】

063、观音院唐僧脱难,高老庄大圣除魔。【第018回】

064、沙堤日暖鸳鸯睡;山涧花香蛱蝶驯。【第018回】

065、岸边摆柳连根动;园内吹花带叶飘。【第020回】

066、黄风岭唐僧有难,半山中八戒争先。【第020回】

067、护法设庄留大圣,须弥灵吉定风魔。【第021回】

068、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第022回】

069、篱边野菊凝霜艳;桥畔幽兰映水丹。【第023回】

070、丝飘弱柳平桥晚;雪点香梅小院春。【第023回】

071、霜凋红叶林林瘦;雨熟黄染处处盈。【第023回】

072、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第024回】

073、朝闻四野香风远,暮听山高画鼓鸣。【第024回】

074、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第026回】

075、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第027回】

076、花果山群妖聚义,黑松林三藏逢魔。【第028回】

077、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第029回】

078、流水潺潺鸣玉珮;涧泉滴滴奏瑶琴。【第030回】

079、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第031回】

080、平顶山功曹传信,莲花洞木母逢灾。【第032回】

081、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高名名丧人。【第033回】

082、深壑半悬千岁柏;劈崖斜挂万年藤。【第033回】

083、神清月朗如仙客;体健身轻似寿翁。【第033回】

084、声摇夜雨闻幽谷;彩发朝霞眩太空。【第033回】

085、魔王巧算困心猿,大圣腾那骗宝贝。【第034回】

086、外道施威欺正性,心猿获宝伏邪魔。【第035回】

087、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第036回】

088、三阳转运,满天明媚开图画;万物生辉,遍地芳菲设绣茵。【第044回】

089、雅雅幽幽供乐事;川川道道喜回迎。【第036回】

090、处处窗轩映白雪;家家院宇弄冰弦。【第036回】

091、鬼王夜谒唐三藏,悟空神化引婴儿。【第037回】

092、婴儿问母知邪正,金木参玄见假真。【第038回】

093、一粒金丹天上得,三年故主世间生。【第039回】

094、婴儿戏化禅心乱,猿马刀归木母空。【第040回】

095、秋波湛湛妖娆态;春争纤纤娇媚姿。【第040回】

096、绕屋有花笼月灿;隔空无树显星芒。【第040回】

097、日暖岭梅开晓色;风摇山竹动寒声。【第040回】

098、紫竹几竿鹦鹉歇;青松数簇鹧鸪喧。【第042回】

099、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第042回】

100、黑河妖孽擒僧去,西洋龙子捉鼍回。【第043回】

101、禅僧有救朝西域,彻地无波过黑河。【第043回】

102、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第044回】

103、三清观大圣留名,车迟国猴王显法。【第045回】

104、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第046回】

105、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第047回】

106、沙头宿露梦魂清;柳外啼鹃喉舌冷。【第047回】

107、魔弄寒风飘大雪,僧思拜佛履层冰。【第048回】

108、阶下玉苔堆粉屑;窗前翠竹吐琼芽。【第048回】

109、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第049回】

110、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第050回】

111、岭上鸟啼娇韵美;崖前梅放异香浓。【第050回】

112、向阳几树梅初放;弄暖千竿竹自青。【第050回】

113、淅淅潇潇飞落叶;飘飘荡荡卷浮云。【第050回】

114、心猿空用千般计,水火无功难炼魔。【第051回】

115、悟空大闹金兜洞,如来暗示主人公。【第052回】

116、禅主吞餐怀鬼孕,黄婆运水解邪胎。【第053回】

117、洗净口孽身干净,销化凡胎体自然。【第053回】

118、紫雾丛中飘瑞霭;碧云宫里放金光。【第053回】

119、紫燕呢喃香嘴困;黄鹂睍睆巧音频。【第053回】

120、紫蕙金萱争烂熳;白梨红杏斗芳菲。【第053回】

121、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第054回】

122、色邪淫戏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坏身。【第055回】

123、割断尘缘离色相,推干金海悟禅心。【第055回】

124、熏风时送野兰香;濯雨才晴新竹凉。【第056回】

125、青松间柏争翠碧;红蓬映蓼斗芳菲。【第056回】

126、千株翠竹摇禅榻;万种青松映佛门。【第056回】

127、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第056回】

128、日灼鲜杏,红如仙子晒霓裳;月映芭蕉,青似太真摇羽扇。【第082回】

129、心有凶狂丹不熟,神无定位道难成。【第056回】

130、花果山前分皂白,水帘洞口辨真邪。【第057回】

131、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第058回】

132、神归心舍禅方定,六识祛降丹自成。【第058回】

133、若还要借真蕉扇,须是寻求大力王。【第059回】

134、坎离既济真元合,水火均平大道成。【第061回】

135、涤垢洗心惟扫塔,缚魔归正乃修身。【第062回】

136、二僧荡怪闹龙宫,群圣除邪获宝贝。【第063回】

137、邪怪剪除诸境静,宝塔回光大地明。【第063回】

138、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第064回】

139、禅心似月迥无尘;诗兴如天青更新。【第064回】

140、妖邪假设小雷音,四众皆遭大厄难。【第065回】

141、仙道未成猿马散,心神无主五行枯。【第065回】

142、无挂无牵逃难去,消灾消障脱身行。【第066回】

143、拯救驼罗禅性稳,脱离秽污道心清。【第067回】

144、心有秘方能治国,内藏妙诀注长生。【第068回】

145、心主夜间修药物,君王筵上论妖邪。【第069回】

146、安邦先却君王病,守道须除爱恶心。【第069回】

147、妖魔宝放烟沙火,悟空计盗紫金铃。【第070回】

148、行者假名降怪犼,观音现象伏妖王。【第071回】

149、有缘洗尽忧疑病,绝念无思心自宁。【第071回】

150、盘丝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第072回】

151、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染蛾眉柳带烟。【第072回】

152、黄芽白雪神仙府;瑶草琪花羽士家。【第073回】

153、情因旧恨生灾毒,心主遭魔幸破光。【第073回】

154、长庚传报魔头狠,行者施为变化能。【第074回】

155、心猿钻透阴阳窍,魔王还归大道真。【第075回】

156、心神居舍魔归性,木母同降怪体真。【第076回】

157、比丘怜子遣阴神,金殿识魔谈道德。【第078回】

158、寻洞擒妖逢老寿,当朝正主救婴儿。【第079回】

159、万顷野田观不尽;千堤烟柳隐无踪。【第079回】

160、姹女育阳求配偶,心猿护主识妖邪。【第080回】

161、镇海寺心猿知怪,黑松林三众寻师。【第081回】

162、心猿里应降邪怪,土木司门接圣僧。【第082回】

163、难灭伽持圆大觉,法王成正体天然。【第084回】

164、海晏河清千代胜;风调雨顺万方安。【第085回】

165、翠染松篁招彩风,苍摇崖壑散烟霞。【第085回】

166、翠竹共青天斗碧,奇花与丽日争妍。【第085回】

167、杜鹃啼处春将暮,紫燕呢喃社已终。【第085回】

168、凤翥鸾翔形缥缈,金花玉萼影浮沉。【第085回】

169、怪石乱堆如坐虎,苍松斜挂似飞龙。【第085回】

170、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灭妖邪。【第086回】

171、凤仙郡冒天止雨,孙大圣劝善施霖。【第087回】

172、硕德神僧留普济,齐天大圣广施恩。【第087回】

173、禅到玉华施法会,心猿木母授门人。【第088回】

174、师狮授受同归一,盗道缠禅静九灵。【第090回】

175、无虑无忧来佛界,诚心诚意上雷音。【第090回】

176、金平府元夜观灯,玄英洞唐僧供状。【第091回】

177、懒散无拘禅性乱,灾危有分道心蒙。【第091回】

178、野鹤野猿皆啸唳;山鹊山鸦乱飞鸣。【第091回】

179、野花佳木知春发;杜字黄莺应景妍。【第091回】

180、阴崖积雪犹含冻;远树翠烟已带春。【第091回】

181、三僧大战青龙山;四星挟捉犀牛怪。【第092回】

182、暗放玉笼飞彩凤;私开金锁走蛟龙。【第092回】

183、给孤园问古谈因;天竺国朝王遇偶。【第093回】

184、四僧宴乐御花园;一怪空怀情欲喜。【第094回】

185、邪主爱花花作祸,禅心动念念生愁。【第094回】

186、假合真形擒玉兔,真阴归正会灵元。【第095回】

187、寇员外喜待高僧,唐长老不贪富贵。【第096回】

188、金酬外护遭魔蛰,圣显幽魂救本原。【第097回】

189、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第098回】

190、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第099回】

191、丹成识得本来面,体健如如拜主人。【第099回】

192、老龙王拙计犯天条;魏丞相遗书托冥吏【第010回】

193、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第017回】

194、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第019回】

195、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第024回】

196、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第025回】

197、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第057回】

198、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第059回】

199、牛魔王罢战赴华筵;孙行者二调芭蕉扇【第060回】

200、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第061回】

201、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第068回】

202、黄狮精虚设钉钯宴;金木土计闹豹头山【第089回】

203、惨雾重浸大雪纷纷盖地;彤云密布朔风凛凛号空【第048回】

204、灼灼辉辉却似霞飞绛绮;煌煌烨烨就如电掣红绡【第048回】

205、千株老柏带雨半空青冉冉;万节修篁含烟一壑色苍苍【第001回】

206、春风荡荡过园林千花摆动;秋气潇潇来径苑万叶飘摇【第048回】

207、馥郁真香道道玉烟飞彩雾;辉煌宝烛条条金焰射虹霓【第048回】

208、柳絮漫桥桥边渔叟挂衰衣;梨花盖舍舍下野翁煨榾柮【第048回】

209、日灼鲜杏红如仙子晒霓裳;月映芭蕉青似太真摇羽扇【第082回】

210、三阳转运满天明媚开图画;万物生辉遍地芳菲设绣茵【第044回】

211、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第044回】

212、修竹乔松万载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时不谢赛蓬瀛【第044回】

213、柳絮漫桥,桥边渔叟挂蓑衣;梨花盖舍,舍下野翁煨榾柮。【第048回】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篇6

明朝中山王徐达住宅(今南京瞻园)有这样一副对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唐李贺《将进酒》有“桃花乱落如红雨”句)。一张语文试卷上出现这样一道题目:给出上联,将该对联的下联的顺序打乱之后重新排列。这样一道题目难倒了大批考生,不少考生没有理顺对联上下联平仄相对的规律而失分。而近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都出现对联题,这说明对联这种古老而极有实用价值的文学样式重新唤起人们的关注。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对联艺术,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素质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对联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一、对联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字样式。虽然目前语文教学大纲对对联知识并未作学习规定,教材也未把对联知识作一种文体知识进行介绍,参考资料中也不重视对联,中学语文老师也较少提及对联,但这并不表示对联不重要。对联是一种雅俗并存、运用极广的文学形式。内容上,它可以言志、咏物、喻理、讽喻、记史、叙事、庆贺等;运用范围上,无论是婚丧嫁娶,节日庆贺,还是开业迁居,从繁华的城镇到偏远的山村,对联都无处不在。可以说没有哪一种文学形式的应运有对联如此之广。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说过,对联不仅能体现汉语的特性,还有四条检测功能:

一、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是否知分虚实字;

二、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是否分平仄声;

三、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言之贫富;

四、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简而言之,对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理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得到积极的利用和开发。史学家周劭先生说:“在中国文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这门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进入各种体裁的领域中。”更巧的是,对联的思维方式与语言学的教学理论不谋而合。小孩子学说话是从独词句开始再到双词句然后再到句子。而一旦句子出现也必定带上表示语言单元之间关系的虚词。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我就只读书,上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几天对我很严,对课也逐渐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对联的训练就是思维的训练与表达的训练。而如今的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对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联的人文性体现在它以最精炼的语言和最富有韵律的节奏集中反映人们的生活。对联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性,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加以渗透,可以从一些特殊的字词引申开去,挖掘方块字后面深厚的文化意义。

二、对联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空间。1.利用对联导入新课

恰当地引用对联可以搞活课堂气氛。我在讲解柳永《雨霖铃》时,我将网上的对联雅座里的一幅对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借用过来,细心的同学发现其中的“机关”,由此引出对词牌名的介绍。

在讲解《秋水》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引用了这样一副对联: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这副对联可谓神韵无穷,它道出了儒与道两种文化的根本特质。这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一是儒家的,一是道家的。但是,在精神境界的追求上,儒家和道家在这个地方却达到了某种一致,这便是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中国古典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然后再让学生去体会庄子的思想自然水到渠成了。

而在讲授《鸿门宴》的时候,我引用了一幅对联导入课文“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我问学生这幅对联说的是谁?当学生回答说是樊哙后,我解释其中的奥妙——相传这是清代名儒纪晓岚与江船武夫的对联。武夫上联:“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这是拿古人鲁肃和樊哙的谐音说文不如武。纪晓岚的下联是:“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这是拿古人狄青与萧何的谐音说武不如文。学生深感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时候,我趁热打铁介绍《鸿门宴》的背景。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十分典型的一篇。在介绍本文的作者时,就可先向学生介绍郭沫若题蒲松龄故居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联语言简意丰,深入浅出,指出了蒲松龄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地。通过介绍对联,还使学生欣赏到了对联艺术的精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然后以联为纲,联系课文展开教学,联语起到了加深学生对课文艺术特色和思想意义的理解的作用。2.借用对联讲解时代背景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们在介绍作者时往往是罗列生卒年月、主要作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等,篇篇如此、课课如此,时间一长形成一套固定模式。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主要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长能力的过程。学生连学习兴趣都没有了,还怎么谈学习过程呢?利用对联可以打破这种模式而有所创新。

在《琵琶行(并序)》这一课里,借用“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这幅对联,可使学生对白居易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长篇叙事诗有一个形象、鲜明的认识。对联写的是:在一个枫叶瑟瑟的夜晚,浔阳江头,由长安贬到九江的诗人白居易,听了一位长安歌妓弹奏琵琶、诉说身世之后,抒发他自己的抑郁不得志。诗人为什么会有“天涯沦落”之感呢?这是由于他任长安谏官时,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触怒了皇帝,被从长安贬到 九江,任江州司马。那时他心情痛苦,加之又闻琵琶声,更是伤感万分,故有此意。

3.巧用对联讲解语法知识

相传,古代有一个能文的长工与一富家小姐对过一副对联,上联是小姐出的,出句不断增字,即玫瑰――香玫瑰――一支香玫瑰――鬓角斜插一支香玫瑰――红颜小姐鬓角斜插一支香玫瑰。下联是长工对的,老师可以写出“粪桶”二字,要学生加字与上联相对(下联全句是中:黑脸大汉肩上平挑两个臭粪桶)。对句字数不断增加,句子结构渐趋复杂,难度越来越大。对句中运用了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动词,还动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还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这样便能让学生在极少的文字里和极短的时间内学习和运用了极丰富的语法知识。

三、对联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深远的作用。

1.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对联是一组词语的组合,这种组合短小精悍,很具有张力,而且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词,这就挑战了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引起探求和解决的欲望,在充满挑战的同时又是那么具有趣味。对联中包含很多的文化积淀,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趣味。

《祝福》中说:“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那么脱落的一联是什么?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注解去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论语季氏》,有这样一段文字: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在这段文字中,朱熹对“不学诗,无以言”的解释是“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对“不学礼,无以立”的注解是“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据此,我们知道已经脱落的对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这些引用自然生动,扩充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他们的趣味性,可谓:“一石二鸟”。

2.充分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我国古典章回小说在每次讲说之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个题目就是后来的回目。它是由对偶整齐的两个句子构成,语言精炼,概述具体。如初中语文课本中接触过的就有“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红楼梦》)。在语文课的讲授中,如能用一些这样对仗工整的联句往往能起到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发现有些板书的设计上有对偶的地方,接近对联,因此我觉得可以就此让学生来概括,以训练其这方面的能力。在讲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为了让学生对苏辛词派的风格有更多的了解,我借用了郭沫若题辛弃疾墓前的一幅对联: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

用“非常之观在于远处险峰;博达之学在于深思慎取。”作为《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总结语,以展示作者治学处世的人生态度。这富有哲理启迪的对联将会成为同学们行身立志的行为准则,成为他们的人生信条。

学习《沁园春·雪》时,用对联对诗人毛泽东作这样的介绍及评价:“泽色绘成新世界;东风吹复旧山河。”此嵌字对联言简意赅,很大气,高度颂扬了政治家的伟大气势和非凡抱负;对学生加深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增知助记作用

我在讲解《蜀道难》中“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句诗时,为了让他们记住砯字的写法,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绝对”的故事。冰在古代汉语中,左边的两点水只有一点,“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这是一个很难对的对联的上联,据说纪晓岚对出了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万繁体字是草头。很工整,令人拍案叫绝!据说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书生赶考路上结识了一位姑娘,两人情意相投,一起饮酒作乐,姑娘出了上联“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难住了书生。书生准备赶考回来后迎娶姑娘,谁知第二年春天,姑娘居然离奇去世了,坟头开满了丁香花。见到此情此景,书生不禁潸然泪下。眼前的景物不就是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7

一、对联在基础知识教学中的运用

基础知识中的语法教学有些枯燥,如运用对联来教学,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对联要求上下联虚实相对,词性相对,对仗工整。在学习词性词组的类型中,就可以运用对联这个特点来进行教学。比如,对联“几根傲骨头,撑拼天地;两个饿肚皮,包罗古今”,上下联的词性相同,“几根”和“两个”是数量词,“傲”和“饿”是形容词,“骨头”和“肚皮”是名词,“撑拼”和“包罗”是动词,“天地”和“古今”是名词且是并列短语,“几根傲骨头”“两个饿肚皮”是偏正短语,“撑拼天地”“包罗古今”是动宾短语。又如,学习词类活用时,用对联“木匠做枷枷木匠,书生写状状书生”进行教学。上联的第一个“枷”是名词,是“木枷”;第二个“枷”是动词,是“戴”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下联的第一个“状”是名词,是“状纸”;第二个“状”是动词,是“告状”的意思,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样运用一些有趣的对联融入教学中,可以将枯燥的语法教学生动化、趣味化。

对联熔修辞、逻辑于一炉,在讲解修辞时,可用对联进行教学。“岩山青松,伸出龙头望月;园中嫩笋,摆开凤尾朝天”,让我们领略了比喻的生动形象、贴切逼真,富有情趣;“吸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让我们领会了夸张的魅力;从“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我们明白了顶针的用法;从“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我们体会了叠字的神奇;从“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我们感受到了谐音的深意。用这些经典的联句来作例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对联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引入对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变得活泼生动。如在教学《勾践灭吴》时,可用“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对联调动学生的情绪。在教学《〈呐喊〉自序》、《祝福》时,用“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导入,既增加了课外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课文时,可以紧扣课文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对联学习,使课堂听、说、读、写有效地相结合,利用对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学《项链》时,我就要求学生用一副对联来对课文进行总结。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十年青春皆为赔偿假项链,一夜风流只因满足虚荣心”,“一夜虚荣,项链即锁链;十年辛苦,悲剧实闹剧”,“爱虚荣葬送青春年华,讲诚信展现质朴人性”。这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又如,在教学完鲁迅的《药》后,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也用对联说出自己的看法:“愚民本善也喝血,志士虽勇终衔冤”,“老栓为子,提心吊胆寻灵药;夏瑜救国,大义凛然赴杀头”,“夏瑜为国捐躯壮烈,老栓求药麻木不仁”。通过这样的活动,教材的内涵得到发掘,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课堂学习与能力训练双赢的效果。

三、对联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要进行作文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亲近作文。前人学作文首先从“对课”开始,即进行对对子的训练,它是作文的开始。因为对句的教学,融字音、字义、词、词组以及立意和修辞等知识为一体,且具有趣味性,通过适当的引导与训练,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兴趣,迅速提高写作能力。如对联“笔下才华少,胸中韬略无”,通过添字训练变成“笔下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只是添加了一个字,意思却相反了。本是具有歌颂色彩的“爱民如子,执法如山”,通过添字变成了具有辛辣讽刺意味的“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银山靠山其为山乎”。又如“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让学生讨论“扶”和“失”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代替?为什么苏小妹认为这两个字最合适?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学会了斟酌字句,如何去修改自己的文章。

事实证明,把对联引进作文教学,学生兴趣较浓,就会调动脑海中储存的各种知识,想方设法对出下句,通过这样不断训练,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学生既在趣味中进行了写作,又在趣味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对联谜——花色谜中的奇葩 篇8

第一,不是所有以对联为谜面的谜都是对联谜,只有谜底附加特征字眼的才归属于对联谜;其他则属于一般的文义谜。

第二,一则对联谜的谜材必须具有统一性,即全谜必须是猜射同一类谜目,不能上联猜甲类谜目,下联又猜乙类谜目。

第三,复合式谜目(即谜目的“××二或以上”)的对联谜,附加的特征字不能单独作为一个谜底出现。如谜目为“文学名词二”,若以“对联”为附加字,则“对联”不能作为其中一个谜底。

灯谜会猜谜题

不必再说(电信名词)陆天伦作

庚辰念往昔(文化用品)吴风胜作

产销须见面(字)邱中尧作

年初机构已变动(字7划)胡显明作

谜赛之后返故里(五字歌曲)唐盛才作

西部开发,对口支援(字)张宏福作

陕西天下艳,山水皆有情(江西地名)蔡芳作

猜谜须知

1.欢迎广大初学者和灯谜爱好者自由参加(要求独立完成答卷)。

2.不必抄题,只须依题序用16K稿纸填写答案即可。

3.答卷者请注明真实姓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答卷上粘贴猜谜标志(见本页左下角),贴足邮资寄本刊灯谜栏目或“330046南昌市八一大道371号江西省文联院内省民协谜委”(稿件、信等可一并寄来,但必须分别署名、地址及邮码,切不可写在一张稿纸上。若写在一张稿纸上只作一项内容处理)。

红楼梦中的养生之道 篇9

小病不吃药是古人的养生良方,其实指的是适当地喝些米汤,主要是大米汤,有润五脏的作用。患普通感冒时,可采取饥饿疗法,多喝白米粥,夏天可放点绿豆,冬天加点糯米,中老年人放点山药和枣。这样子既美味又健康。

小说中,贾妙玉曾说过,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不仅茶要小口地喝,红楼梦里,每个人喜的茶都不同。贾母吃完油腻的食物后,就不喝六安茶;宝玉吃了面,要喝“女儿茶”。在黛玉刚来贾府的时候,用完餐后,贾府上下都是要喝点茶,清清口中油腻,所以喝茶可以适量,有利于健康,但不宜多喝,因为茶叶中含有鞣酸,大量饮茶会造成体内鞣酸过多,引起胃肠功能失调。

我们知道,在古代想要长寿是件不容易的事,很多人都是英年早逝,但是贾府中贾母是属于长寿人的代表,活到了八十多岁。我想她最大长寿秘诀是重视享受天伦之乐,喜欢和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爱热闹,不孤独。而刘姥姥也是长寿之人,虽然不是富贵之人,但是她多动,生性乐观、幽默,受了戏弄也不生气,有一颗平常心是她长寿的关键。因此,作为年轻一辈,应该多陪陪长辈们,开心地交谈,饮食方面也切记不要大鱼大肉。

《内经》中的食疗养生 篇10

合理膳食,科学进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因此,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养颜美容,科学的营养是基础。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说明饮食五味各养五脏。《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更详细说明了五味调养五脏的方法是:“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黄,宜食咸……肾色黑,宜食辛”。并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些论述充分说明要维持五脏精气的充盛,保持身体的健美,饮食必须做到平衡、全面。《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对饮食偏嗜对人体毛发、筋骨、肌肤、爪甲的荣润色泽的伤害作了详细的阐述。此外,“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故要做到“饮食有节”,要“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勿令腹空”。在物质迅速丰富的今天,尤其要注意五谷杂粮和蔬菜水果的摄取,要忌烟戒酒,少吃肥甘厚味的食物,既不要禁不住美食的诱惑嗜食无度,也不要追求“骨感美”而禁绝水谷。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的四大基石首先就是合理的膳食。许多人总是关心我每天都吃些什么,说明大家也都认识到了饮食与健康、饮食与美容的密切关系。我体会养生驻颜必须从每日的饮食入手。多年来,我对自己的每日膳食是这样安排的`:

早餐:一碗牛奶麦片,一块小点心,半个苹果;每周吃两个鸡蛋。

午餐:略为丰富些。以菠菜、芹菜、盖菜、油菜等时令绿色蔬菜和西红柿、山药、豆芽、豆腐为主,配少量鱼肉、米饭。我不吃肉,但每日都要吃些鱼,米饭一般只吃一两左右。

晚餐:以杂粮粥为主。用各种杂粮如小米、红豆、大米、小麦、紫米、薏米、芸豆等,有时加上些红枣、莲子、白果熬成粥,佐以蔬菜和少量的鱼肉。

每晚临睡前我一定要吃些水果。每晚一个橙子是必吃的,再加上一些其他市场上供应的时令水果。但高糖的水果我是不吃的,如荔枝、桂圆、芒果等。

初中语文课中的对联教学 篇11

一、选择“参读联”

即由教师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对联。例如,在教学《指南录后序》时,教师可选择文天祥被执行的拄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北京文天祥祠联:“花外子规燕市月,柳边精卫浙江潮。”赞颂文天祥对联:“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还可以联系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教学《母亲》时,可联系到《回忆我的母亲》,可选择毛泽东挽朱德母亲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刘少奇、周恩来、陈云挽朱德母亲联:“教人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葆好家风。”

二、撰写“课读联”

由师生共同撰写课文读后对联。如,教学完《背影》后撰联:“红橘凝父爱,背影系儿情。”教学完《散文两篇》后撰联:“荷展午裙,香气如闻歌乐;潭泛皱缬,绿色似融蓝天。”教学完《口技》后撰联:“抚尺惊四座,巧嘴绘千音。”教学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撰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教学完《范进中举》撰联:“昔日饥荒,柴米无依靠,来到十字街头,惜不得,賒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谁肯雪中送炭;今科侥幸,衣禄有指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无论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再如,教学完《醉翁亭记》,我出了上联“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要求学生联系《岳阳楼记》对出下联,“岳阳楼上范仲淹先忧后乐”。以上对联,有的是概括课文内容,有的是抒发自己感慨,有的是简括人物性格,有的是突出表现写作特色。总的来说,都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反映了师生的共同感受和体会。

三、设计“训练联”

设计一些既与对联常识有关,又紧密联系课文的对联训练题,训练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1)填空。填写动词、名词、数量词,或者叠音词、成语等。(2)补联。可以出上联补下联,或者出下联对上联。例如,在教学《马说》时,教师出上联“伯乐识良马”,让学生补出下联“明主觅贤才”。(3)判断。一是根据对联的具体内容判断是赞颂哪位文化名人。比如,“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志洁行廉,爱国盅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这四副对联分别赞颂了范仲淹、司马迁、欧阳修、屈原。(4)鉴赏对联,劝勉进取。诗有警句,联有警联。古人喜用对联警戒自己,以修身进德,砺志图强。这些对联,现在读来依然能给我们以启迪和鼓舞。如,明代徐文长的“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这副对联就是劝勉人们惜时勤奋读书的,在一次阅读课上向学生介绍了。当然,先卖一个关子,让他们猜“好”的读音。当然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不仅应努力读书,还应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与时俱进,应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代东林书院的门联)。通过练习,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有关对联的学习与训练,确实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初级中学)

品读《论语》中的养生智慧 篇12

关键词:孔子,《论语》,养生,智慧

《 论语》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教育等思想,并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 在人均寿命不足30岁的春秋末期,孔子( 前551— 前479)享年73,无疑是高寿之人。这与其注重修德养生有着必然联系。 他提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以“ 道”为最高标准, 以“ 德”为做人之本,以“ 仁”为行事之基,以“ 艺”为陶冶之法,综合概括了其修身养生之道。

一、修德养心,大德必寿

孔子尊礼重仁守道“, 礼“” 仁“” 道”构成其思想的核心部分。 他认为人们的言行必须遵循“ 礼”、合乎“ 仁”,既要加强外在举止的规范, 更要强化内在品性的修养。 尊礼以修德,修德以养心,养心以达仁。

孔子的修德养心体现于日常言行之中。尊礼是其修养的外在表现,他在衣着、饮食、斋戒、坐车等方面严遵礼制“,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在处世、为政、治学、交友等方面都主张“ 以德为先”,以仁、义、礼、孝、弟、谨、忠、敬、温、良、恭、俭、 让、宽、信、敏、惠等为具体行为准则。《 乡党》 记载了孔子的一些日常言行。 对待君王赐给的“ 食“” 腥“” 生”,孔子完全尊礼行事,依礼品不同而区别对待“: 必正席先尝之”“, 必熟而荐之”“, 必畜之”; 朝典时与下大夫言、与上大夫言、君在时等,说话的语速、语气、神态都不一样;在参加朝廷仪式、对待乡人、接待外宾、出使他国等不同场合,孔子都极注重自身言行。 这样的言行既从容自在、随心随意却又从不越礼、中规中矩。 这正是他胸中有礼、心中有德的自然表现。

同时,孔子还以尧、舜、禹、汤、文、武等圣人先贤为修德典范“, 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 禹,吾无间然矣。 ”(《 泰伯》)对他们的品德修养、为政之道、治国功德、文化典章等赞扬有加,推崇备至。为此他坚守道德修养,坦然面对贫富贵贱。“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 里仁》) 为了得到富贵或摆脱贫贱,不是不择手段,而是先以是否符合“ 道“” 义”来衡量。 这既是其尊礼修德的标准,更是其尊礼修德的结果,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至高境界,实乃“ 大德”。

现代研究认为“, 人的心理状态与健康长寿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增进身体健康的因素中,保持良好的心境居于首位”[2]。 孔子注重修身,德追先贤,处事随心所欲又不逾规矩,达到了仁者的境界。“ 有了这种心境,人们就可以达到对生命的最高觉解,可以养生,可以长寿, 可以实现生命的价值。 ”[3]

二、终生好学,乐以忘忧

学习修身密不可分,学习乃修身之法。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只有学习才能知晓事理。“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述而》)孔子认识到学习对人的生存、发展非常重要,因而甘愿“ 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孔子一生不懈地学习。 他深知岁月易逝,时不我待。 常忧自己 “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述而》) ,因而少年立志“, 十有五而志于学”(《 为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 述而》)他学习意志执著,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 公冶长》) 自信好学如此,岂一般人所敢为?

他学习时不仅态度端正,实事求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为政》) ,更难得的是他能以学为乐,认为做学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以至“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述而》)。 学习虽是辛苦的,但如把它视为一种快乐的事情,在学习中得到独有的乐趣,这样的学习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就能排遣诸多烦恼,就会化作修身的一部分,达到乐而忘忧、延年益寿。

正因为好学、乐学,孔子实践并总结出了诸多行之有效、至今仍被推崇的学习方法:( 1) 广学博闻, 谦虚好学,“ 不耻下问”(《 公冶长》)。 他坚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述而》),因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他勤学好问,“ 子入太庙,每事问”(《 八佾》),曾问官于郯子、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甚至师于年仅七岁的项橐。 孔子拥有宽阔的胸襟,见贤思齐,乐于学习,乐于求教。这样不但“ 寡尤“” 寡悔”,还增添了许多生活的乐趣。这种快乐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愉悦。( 2)学思结合。他认为“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君子有九思”(《 季氏》)。 勤学的同时又善于思考,不仅增长知识,更锻炼大脑。( 3)联系实际学习,培养实践能力。“ 诵《 诗》 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子路》)坚持学以致用,正体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

孔子设杏坛收门徒、订六经传后世、践六艺为世范,在当时即成为学问大家,后世尊其为“ 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 一生勤学不止、 苦练不辍,无疑使孔子心有所依、情有所寄、志有所托,思维敏捷,始终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 这对其健康长寿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喜研《易经》,通晓事理

《 易经》 既是我国古代一部占卜用书,也是一部哲学著作。 其六十四卦,用阴( - -)阳( —)两种符号的无穷变化,演绎出自然界、人世社会无穷的事理及变化,阐述了吉凶、祸福、生死、利害、贫富、穷达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内容博大精深,无所不包。“ 《 易》 之为书也, 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被誉为“ 奇书”“、 群经之首”。 研习《 易经》,可以修身养性、可以通晓事理、可以为政治国,可明伦理纲常、可学为人处世、可卜未来吉凶。

《 史记·孔子世家》 载 :“ 孔子晚而喜《 易》 …… 读《 易》 , 韦编三绝。”[4]他感叹“: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 易》,可以无大过矣。 ”(《 述而》) 其喜《 易》 程度可见一斑。 太史公说孔子“ 晚而喜《 易》”,并非说他五十岁前未习《 易》。 孔子博学不厌,很早就成为学问大家,50岁前不可能未习 《 易》; 孔子30岁时即收徒传经授艺, 教学内容就包括 《 易》 。“ 五十以学《 易》 ”,当是谦虚之词 , 指他此时开始潜心研习 《 易》 。 但孔子不相信迷信 ,“ 敬鬼神而远之 。 ”(《 雍也》) 所以,其“ 晚而喜《 易》 ”,当50岁前由于理想、学识、经历、认识等各方面的局限而对《 易》 的认识、理解、感悟等较为肤浅;而50岁时其以更广博的学识、更丰富的经历、更非凡的体验、更深刻的感悟,来重新认识《 易》 所阐发的道理、规律时,更感受到了《 易》 的深邃、博大, 故而更加喜《 易》 。

愈喜愈研习,愈研习愈喜,并用以指导自己为人处世、修德养心。 既如此,《 易》所揭示的世间万物适者生存、吉凶祸福相互转化、 利害盈亏相伴而生等道理,必然对孔子的生存、处世哲学产生重大影响,使其能够恬然地顺应生存的自然法则、平静地对待人生的吉凶祸福,客观地看待人生的曲折坎坷,更有助于其修德养心,保持长寿所应有的心境。 所以,纵观孔子一生,虽历经生活、仕途等多方面的坎坷,但卒以高寿而终,《 易》之影响不可忽视。

四、乐观豁达,不为时役

孔子幼年家道没落,一生历经丧父、丧母、丧妻、丧子之痛,德才出众而仕途多舛,转徙列国而卒无所获。但这些都没有使他忧郁、沉沦,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一并造就了他志向坚定、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兼幽默滑稽的性格。“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子罕》)他不以身贱为耻,反因贫贱锻炼了自己能力; 他不计穷达贵贱,一心勤学向道、修德求仁“,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 学而》)“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里仁》他不计较吃、穿、住,不追求利、富、 贵“,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述而》)即使周游途中身处险境、无法前行、食粮断绝、随从病倒、众人情绪低落时,他依然“ 讲诵弦歌不衰”[4]。 正所谓“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

孔子还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在乐观豁达之上的幽默与滑稽。 去郑国时弟子们走失,孔子独自候于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 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 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4]一个既幽默滑稽、又可笑可爱的老者形象呈现于人们面前。回味孔子当时的处境、师徒双方的身份、子贡以实告的内容及其闻后的表现,其乐观豁达、幽默滑稽可见一斑。

乐观豁达的心态更容易消除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更有利于健康长寿。“ 孔子正是具备乐观心态,才能做到‘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5]他处世处事,既有“ 用之则行”(《 述而》)“、 达则兼善天下”的抱负,亦有“ 舍之则藏”(《 述而》)、“ 穷则独善其身”的超脱。“ 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6]。 这种乐观豁达的心态,自然使其“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6]。

五、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孔子十分注重日常饮食及其卫生。 他不求饮食奢华,但非常讲究吃什么、怎么吃。 《 乡党》记载,孔子不食变质、变色、变味、烹饪不当、不合时令、切割不当等八种食物,坚持主副食平衡,饮酒而不醉, 食姜而不多。“ 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即使粗茶淡饭,只要有心品味,也一样能吃出乐趣。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乡党》) 这是健康饮食的重要保障,它有利于肠胃消化。“ 食不语”(《 乡党》),吃饭时不交谈,以免影响食欲及消化吸收。“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 曰‘: 丘未达,不敢尝。 ’”(《 乡党》)对于药物,如不了解药性,孔子就不会随便服用,自然更不会像现在的人们,没病也乱服所谓的“ 补药”。

“ 八不食”、主副食及营养均衡、粗细搭配、适量饮酒、适量食姜、 不乱服药等,使得五味相和,五脏气和,不仅使生命得以延续,且有益于健康长寿,足可上升到保健养生的高度,正符合“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的养生法则[6]。

孔子的经历、学识、修养、理想使其并不在乎居所的物质条件, 而更看重居身修养和居住环境。 他认为君子“ 居无求安”(《 学而》), 再简陋的地方,“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子罕》) 有德的君子一居住,便会馨香四溢。 因而,择邻而居是孔子的居处原则“: 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 ”(《 泰伯》)“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 里仁》)在安定、和谐、仁爱、友善的环境中居住,以仁为邻,心情愉悦,道德日进,自然健康长寿。

日常生活中的孔子“, 当暑,袗絺綌”(《 乡党》),夏天穿着葛布料单衣,透气吸汗、凉爽舒适“; 亵裘长,短右袂。 必有寝衣”(《 乡党》), 冬季衣、眠则注意保暖“;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述而》) 闲居时平静而淡定“; 寝不言”(《 乡党》),睡觉时不说话,以免影响入睡时间及睡眠质量“; 居不客”(《 乡党》), 闲坐时注意身体姿态以保持舒适度“; 寝不尸”(《 乡党》)就是人们常说的‘ 卧如弓’睡姿。“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这种睡眠姿势对延年益寿是颇有裨益的。 ”[2]宰予违反日常作息规律而白天睡觉,孔子批评他“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公冶长》),说明孔子注重遵守作息规律。

《 黄帝内经》 说:“ 故智者之养生也 ,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6]孔子养生不正如此吗?

六、喜于运动,爱好美乐

孔子幼年丧父,家庭条件比较贫苦,从小做过不少粗活。“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他不仅掌握了射御等生活技艺,还喜爱垂钓、郊游、登山等多种运动,“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 述而》)“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 ”(《 颜渊》)“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

孔子所喜爱的射箭、驾车、垂钓、游泳、郊游、登山等运动,或疾或徐,或动或静,或凝神聚力、强身健体,或陶冶性情、颐养身心,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6],使得他“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6]。 其在55岁高龄时尚能开始周游列国且长达十四年之久,归国时已年近古稀,运动锻炼之功自不可没:“ 运动有效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使得孔子有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去应对奔波坎坷、挫折磨难,从而达到从心所欲的仁者境界。”[7]

除喜爱运动外,孔子还对音乐钟爱有加。 他精通乐理,喜歌唱、 会奏乐、能击磬,并达到很深的造诣。“ 子语鲁大师乐”(《 八佾》),能当面给鲁国乐官之长讲奏乐的道理,水平自然非同一般。“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 述而》)“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4]。 可见孔子喜歌的程度及水平之高。

孔子好美乐而远“ 淫”乐。“ 乐则《 韶》、《 舞》”而排斥“ 淫”之“ 郑声”(《 卫灵公》)。“ 子谓《 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 武》‘, 尽美矣, 未尽善也’。”(《 八佾》)即使是对以禅让取得天下的舜与以伐纣取得天下的武王等先贤的音乐,态度亦有所别。 孔子尤喜雅乐。“ 子在齐闻《 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述而》)闻雅乐竟快乐如此,好雅乐竟“ 三月不知肉味”,不是乐迷而是“ 乐痴”了。

《 黄帝内经》 说:“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6]两相对照,就会发现孔子高寿不足为奇。 不仅如此,其弟子中高寿者亦不乏其人,如曾参( 70岁)、宰予( 64岁)、子路( 62岁) 等。 可见,孔子的养生智慧,当时就普及、惠及于众弟子。

上一篇:国庆节短信祝福句子下一篇:办公文具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