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语言(精选13篇)
我的儿子两岁五个月,在外面遇到熟人时从不喊人,虽然我每次都主动跟别人打招呼,可儿子根本不被我影响。我也教育了他很多次,可他就是不改。有时候,我就说:“既然你不喊人,那我们就走了。你跟别人说再见吧!”嘿!真怪,他马上就说“再见”,比我让他喊人要利索得多。没办法,我只得退让:“你不喊人,就对别人点点头吧!”他照做了,我就夸他:“你是个好宝宝,你真棒!”
儿子大多时间是由阿姨来带,而阿姨也是个很少和别人打招呼的人,我想这也是造成他不喊人的一个原因。每次儿子不喊人,我就非常尴尬,觉得在同事和亲朋好友面前很没面子。我想别人会觉得我的儿子很没教养,会认为我这个做妈妈的没教育好宝宝。每当看到和他同龄的宝宝大大方方的,我就觉得自己的儿子没出息,这让我感到很自责,很有挫败感。我丈夫性格内向,平时很少和人说话,我就担心儿子将来也像他这样。
这样对他的成长有没有影响?对他的心理发育有没有影响?
孩子的心理
宝宝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约定俗成的人际交往模式,成人在此过程中可以给宝宝树立良好的榜样。宝宝在此阶段所出现的人际交往的问题与宝宝有没有出息是丝毫没有关系的。
宝宝不愿意叫人的现象出现时间并不一致,因人而异,往往在宝宝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一般为2岁左右。2-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此时的儿童变得特别喜欢说,词汇量迅速增加,基本理解常用的简单句型,并能用简单的复合句来表达意愿。2岁后期会用“我”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愿望,开始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出来,而言语的发展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萌芽。一项针对1000多户的家庭调查显示,2-4岁的幼儿中,80.2%已有相当强的自我主张意识,越来越多不到2岁的孩子已经有了逆反情绪,这个年龄比前几年提早了近一年。当宝宝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初具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爸爸妈妈一如既往地频繁要求叫人,宝宝心里的小情绪自然会抬头。
* 妈妈的朋友宝宝还没有认识呢,怎么就要叫他们了呀!
小孩子多少都会有些怕生,如果家里一下子来了一群客人,面对这么多陌生的脸,宝宝往往都会失去原有的活泼,变得有些呆。要宝宝叫人,更要有一个熟悉接受的过程,而如果有的叔叔阿姨面相不善,宝宝避之唯恐不及,叫人?等等再说哦。
* 我喜欢这个阿姨的卷头发,但是现在还不想叫她。
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注意力跟大人想的不一定一致,孩子往往会注意一些被大人忽视的细节。当宝宝专注于阿姨的头发之类,很容易会忽略爸爸妈妈叫人的要求,可不,他正在一门心思想自己的小心事呢。
* 昨天叫了好几个奶奶,今天怎么又来个奶奶啊?
小宝宝觉得有些烦,每次都是按爸爸妈妈一次又一次重复的指令,称呼各位亲戚朋友,难免会觉得千篇一律,没有意思,懒得理睬了呢。
* 做啥老让宝宝叫人?我就是不叫!
2-3岁的小孩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因此,他们悄然告别了“惟命是从”的年代,自己拿主意来决定该干什么,宝宝们自己做决定,不要那么听话地叫人啦。
“开口”不难
错误的做法
如前分析,有时宝宝不肯开口,只不过是有些小情绪。首先,父母完全不必过于担心;其次,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而勉强孩子也不是妥善的举措。
当宝宝不愿意开口叫人,父母不要——表现得过于急切,甚至威逼利诱,这样更容易激发宝宝的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往往会这样说:“叫了阿姨才有巧克力吃”“宝宝越来越不乖,都不肯叫人,妈妈不喜欢你了”,诸如此类的说法都会给孩子一种逼迫他的感觉,往往适得其反,宝宝通常会用一声不吭作为反应。
你可以淡然处之,当宝宝拒绝叫人,父母不再继续纠缠,把话题转移,这时候,放轻松的宝宝反而有可能会想要表现一下,自动自觉地重新开金口;如果有其他小孩同时在场,而这个孩子很乐意叫人,就适当地利用一下这个条件。表扬大方叫人的孩子,利用宝宝好胜争宠、爱模仿的心理打开金口。
让孩子慢慢来
父母不必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家长,给自己增加这方面的压力。相信宝宝在您及时、合理地引导下会逐渐改善不爱叫人的习惯。给您如下几点建议:
1、带宝宝外出时遇到熟人,您就坚持跟别人打招呼,给宝宝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
2、只要您坚持,宝宝就会朝着您希望的方向进步。宝宝成长的过程是漫长的社会化过程,决非一朝一夕,他需要反复模仿成人的行为。
3、有意识地培养宝宝的社交意识。遇到同事和亲朋好友时,您都要很正式地把宝宝介绍给他们,同时也把对方介绍给您的宝宝。
4、告诉宝宝,社交性问好的形式有很多,友好地注目、点头、微笑、握手、寒暄等等,表扬宝宝良好的社交行为要具体。如:“你会跟别人点头了,我真为你高兴。点头也是向别人问好的一种方式,以后你长大了,还会学会其他的方式。”
幼儿语言的培养不单单是在幼儿园内部, 还需要和外部社会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幼儿创设这样的机会, 幼儿只有与外部的环境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会有所发展和进步。幼儿学习语言, 都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幼儿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 听、看、感、尝、闻等等, 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 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 我们既要重视为幼儿创设室内外的语言环境, 又重视为幼儿创设多听、多看、多说的语言环境。只有这样的教学才会更好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一) 创设室内外环境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能经常带幼儿出去, 与外部环境进行沟通和交流。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在校园内设立一个“悄悄屋”, 然后不定时地让幼儿到这个屋子里去进行交流。让幼儿成为这片小天地的主人, 还有一些比较腼腆的小朋友在悄悄屋也能大胆演讲, 语言表达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教师可以在外边偷偷地观察, 去发现小朋友们的变化。对于有进步的小朋友教师要多多地给予鼓励。从而, 激发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
(二) 创设多听、多看、多说的语言环境。
幼儿的语言教育和培养要多给幼儿创造多听、多说、多看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幼儿创设一些直接观察的机会, 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幼儿去观察和联想。如给幼儿讲“春天”的故事之前, 先告诉幼儿:“春天到了, 大树、花草、人、天气、小动物都有一些变化。”然后, 教师可让幼儿自己去观察, 表达自己对春天的了解和感知。幼儿通过语言的方式告诉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交流还可以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 对于一些实物的变化都可以通过语言告诉教师。在下雪天, 观察雪花的形状, 幼儿可以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 一团团飘落下来, 此时, 教师可引导幼儿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 美丽极了。然后教师可以让幼儿想象, 下雪我们可以玩儿什么呢?幼儿会大声地说出:堆雪人、打雪仗、摄影、滚雪球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春天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 我们可以带幼儿种植, 让她们亲手去“感受”劳动的乐趣。这种多观察、多实践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相互交流, 表达自己对于一些事物变化的看法。
二、我们的幼儿教育要从培养幼儿的语言作为发展起点
幼儿语言的培养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耐心地去观察, 因为幼儿都是个体有年龄和家庭背景的种种差异。使得他们的语言发展水平不在同一个起点。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和了解, 把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情况都要做一个总结, 然后有目的地去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例如, 我们对小班幼儿的培养是这样的, 刚入学的幼儿都不太适应教师们的语言方式, 因为他们和父母在一起呆习惯了。他们对于父母的语言方式已经很了解也很好去接受。那么我们针对这一状况, 要运用父母式的家庭语言向运用幼儿园的教育语言过渡的方法, 为他们的语言发展作好铺垫。慢慢地让幼儿去适应教师的语言方式, 逐步从父母的那种呵护“语言”中走出来。我们广大教师要用我们的爱心去呵护每一位孩子, 锻炼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因为会认识许多的小朋友, 他们要通过语言的交流和其他小朋友进行沟通。我们广大教师可以通过和小朋友直接的沟通去锻炼幼儿的语言发展。幼儿的语言培养是现阶段的重要发展起点。
三、注重日常谈话交流, 加强个别指导
广大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 对周围的人或事物都感到陌生, 容易产生情绪不安, 甚至变得“沉默寡言”, 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教师要主动地去接近幼儿, 用和蔼可亲的笑容去拉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和他们说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使幼儿在情感上得到满足。慢慢地去消除陌生感、胆怯敢和距离感。从而使幼儿逐渐产生了说话的愿望。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 发展幼儿的说话兴趣, 使他们有话愿意说, 有事愿意讲。这样我们教师就可以在日常交流中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把小朋友们分成若干组, 然后给他们出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让他们自己去交流。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拉近幼儿之间的距离, 也可以帮助幼儿如何去和别人去交流。有的时候他们会因为一个小问题发生激烈的争吵, 这个时候教师不要去打扰, 这正是他们交流中的一部分, 他们只有在分歧中才会进步和发展。
“才不是呢,那个青蛙明明是杰克放的,珍妮却想也不想地认为是我放的,还说以后再也不理我了。”
妈妈凯蒂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就要儿子表演—下当时的情景,让儿子当“珍妮”,妈妈当“乔治”。儿子见到假青蛙后,故意装做非常害怕的样子,很夸张地尖叫。乔治自己也为自己的表演感到好笑,同时也理解了珍妮当时的心情,很大度地原谅了她,打算第二天上学时向她好好地解释—下。
这是现在美国流行的,父母借用动物或者玩偶,用情景剧来模拟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教孩子一些社交的技巧和如何解决人际摩擦的方法。
美国的父母会刻意安排时间,与孩子相处,一起玩角色游戏。常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父母们配合孩子演戏,让孩子体验不同角色的所思所想,从而使他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取得主动的地位。
除了与孩子一起在家里玩情景剧,美国父母认为孩子要有好的社交技巧及受伙伴欢迎的开朗个性和对多种事物的热情也很重要。人们往往会因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成为好朋友,如会吹萨克斯的小孩子跟克林顿一定有很多话题好讲。
父母常带孩子去户外活动。和孩子一起玩纸牌、下国际象棋。在此过程中,帮助孩子学会和其他人轮流作主,学会赢,学会输。
为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父母们还经常和孩子一起玩艺术,一家人一起玩拼图、烤饼干、画画;和孩子一起听音乐,一起唱歌,一起弹奏乐器;和孩子一起读书,向孩子问问题,让孩子改编故事或自编故事;和孩子一起看电影,从中发现孩子喜欢看什么,他们的感觉如何,孩子的兴趣所在;和孩子一起对影片——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性格进行评论。
当孩子有需求或遇到問题时,尽量帮助孩子,把这作为教孩子养成耐心习惯、学会社交技巧和创意的好机会。
经常和孩子一起相处、一起交流、一起玩,跟孩子建立亲密的情感,让孩子知道自己被爱、被认可,这是孩子与同伴、朋友交往时自信心的来源。父母的爱是孩子向外发展、探索外部复杂的人际关系时的指路明灯。与此同时,和孩子一起交流一起游戏,还是操劳的父母们减压的好方式。
相关链接:教给孩子社交应掌握的技巧
·鼓励孩子加入团体。家长应鼓励孩子与小伙伴交往,有点小矛盾让其自己解决,孩子的社交能力将在无形中增强。
·经常赞美孩子,也教孩子赞美别人。孩子如能说出“你真棒啊”、“你好漂亮哦”等赞美别人的话,就能赢得不少友谊。
·告诉孩子可以被接受的交往方式。鼓励孩子说:“我跟你玩好不好”,“我们一起做游戏好吗”。让他知道这是与人接近、开始交往的一种方法,大家都喜欢有礼貌的孩子,不喜欢粗鲁的孩子。
2、对孩子的学习和作业提出一些具体、细致的要求,便于检查、督促。
3、对于需要在学校保持的学习习惯,经常主动与学校老师沟通,相互配合,做到校内外要求一致,相互促进。
4、让孩子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以此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5、对于要求做到的一些方面,我们也要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来影响孩子。
6、当孩子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方面取得比较明显的进步时,我们需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如何赶走孩子胆小的一面?
一、在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孩子大胆做事
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给予他们最大的自由活动空间。有些家长用强硬的态度,希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向行事,这样做其实是很自私的。支持孩子大胆做事,支持孩子能独立自主地作选择,以及自行解决问题,对于孩子做事过程中的失败和过错持宽容的态度。同时还要让孩子学会面对恐惧,当孩子感到害怕时,家长要多加鼓励。要明确孩子怕什么,针对孩子所怕的事物进行科学的解释。鼓励孩子的探索与尝试精神。不要一个劲儿地下禁令,这也不行,那也不许。
父母要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成长。事实上孩子并不如家长想象当中的脆弱。训练六七个月的孩子自己抱着瓶子喝奶,大一点后学用勺子吃饭,再大些就让孩子自己洗小袜子,学会用剪刀等。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更自信。
二、创造外界交往的条件
扩大孩子的生活圈子,多带孩子认识新朋友,带孩子外出游历,眼界宽了,自然也没有弱小的藏身之处了。创造条件,邀请孩子的小伙伴来家里做客,让孩子多一点的小朋友交往,互相熟悉和玩耍,使孩子入学时不至于感到孤独。让孩子多和小朋友交往,还可以和稍大一些的朋友玩,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空闲时多带孩子到远郊去游玩,一起走山路、跨小溪,了解自然现象,认识小动物,收集植物等。
而家长也应该以大方开朗的态度待人接物,以及告诉孩子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并抓住时机,有的放矢引导孩子。
在把孩子送出去的时候,还应该为他准备一个保护盾。告诉孩子如何自我保护。带孩子外出时,随时随地教给他们交通规则和其他注意事项。告诉孩子怎样走危险,怎样安全,告诉孩子走丢时应该找谁,记住父母的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
三、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纠纷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而幼儿时期,恰恰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从小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
义。那如何培养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父母要多给孩子念书听。父母是宝宝最好的玩伴,孩子愿意听父母给他们念书,讲故事。在这期间,孩子不仅培养了孩子对书的兴趣,而且孩子在听的中间也会不知不觉地积累许多的知识,并扩大了词汇量,同时也可以激发孩子想要表达的愿望。在此期间,父母还可以通过让孩子看图讲述,或复述,概括您刚刚讲过的故事等方式,直接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或和孩子做游戏,鼓励孩子通过表演的形式,大胆地表达。
父母还要多和孩子用语言沟通。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经常找一些话题,启发孩子勇敢的说出他的观点与想法。并锻炼孩子有条理的进行表达。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可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注意孩子表达的词语是否正确,然后及时
地帮助孩子纠正表达不当的地方。
父母还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注意锻炼孩子乐意说话的勇气。家长应认真倾听孩子的话,并多鼓励孩子勇于表达,敢说,而且要多提醒孩子表达时的举止、态度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说话条理。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孩子的胆量和仪
表。
父母还应该经常领孩子到外面转转,有意识地让孩子观察各种事物,不断地充实孩子的生活,扩大孩子的眼界,让孩子发现新鲜的题材,有事可说,有话可表达。这样既有利于培
一、在课堂中积累语言
对于农村孩子们来说,课堂是他们获得知识、积累语言的主阵地。他们不能像城里孩子那样放学回到家有学识渊博的父母能再学习,也不能拥有各种各样的书籍看个够。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媒介更好地学习,积累语言。
1.学好“双基”
据调查,叶圣陶所写的《倪焕之》近14万字,其中3039个汉字不同。它表明扎实的“双基”是语言积累的铺路石。对学生而言,达到这种境界很不容易,但是教材中的“双基”是积累语言的工具,还得扎实训练好。根基牢了,思维发展了,提高就有了保障。积累才得法,才能不断发现捷径。试想,一位没有良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生,他的语言积累是受限制的。
2.从阅读中积累
阅读教学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不仅有了语言的积累,而且能把语言内化再转化为肢体语言。如《春天的手》一文以拟人的手法描写春天里大地新绿、小河解冻、小鸟欢歌、小朋友户外活动多起来的景象,通过让学生以各种形式朗读,读多了,读熟了,理解了课文内容,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再让学生到校园里、到田野去找春天,体会春天的无穷美妙与勃勃生机,在此基础上配上优美的音乐朗读、表演读,再进行诵读,学生心通其意,自然而然的与优美文字相联系,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二、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叶圣陶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因此,我们更应重视从生活中去积累语言。
1.利用书籍,扩大积累语言的空间
农村孩子在课外时间,参加活动少,一般都是游玩于山间、田里,想看书也是甚少,然而,扩大课外阅读对提高语文能力又具有重要作用,我从四方面着手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1)设立班级图书角。我让他们每人尽量买一本,再加上我自己儿时的一些书刊,以及为他们订阅的《小学生周报》《小学生汉语拼音报》等,在班里,一起交流着阅读,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语言积累当然也会丰富起来。(2)大力争取家长的配合,保证孩子们在家里有半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并为孩子们提供合适的课外读物。(3)与寄宿的生管老师交流,向学校图书室借一些书籍,利用在校的晚自修、课余时间,让学生多读多看,同时要求学生积极摘录课外的精妙词句,并定时在同学之间互相交换信息或开展比赛,扩大信息量。(4)建立成长档案。从本学期开始,我班每位学生都使用了《我的采集本》,记录课外阅读的情况,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老师们通过《我的采集本》上反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指导,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2.利用日常交际,积累运用语言
在平常的朋友之间对话、同学之间对话、师生之间对话都需要运用语言,只有拥有丰富的语言才能言之有物。因此,我让学生坚持说普通话,在游戏中、在聊天中用好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把自己学到的语言带入生活中,为以后的写话做准备。
3.利用农村特有资源,积累语言
对联,是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内容大多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愿望、对自然的感受、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有很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农村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上对联,对此,我利用这个优势让学生回家收集对联,并记一记,再定期进行交流,一段时间后举行一场对联大比拼,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活动中都能积累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很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从电视中、各种广告语、肥料袋的文字等多渠道地积累语言,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三、在语文活动中积累语言
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农村孩子对语句理解、运用还不成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在单纯的朗读中进行语言的积累,还必须指导学生如何较好地组织所积累的词句,使所学语言更丰富、更系统。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我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开展:首先,在讲读课文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用词造句的训练。如,在讲“阳”字时,让学生组成“太阳、阳光、阳台等”,再让学生从这些词中选一个说一句话,教师要从中进行引导。在讲“野”字时,让学生组成“田野”,再让学生把“田野”造成句子,“田野大得望不到边。”然后让学生用句子说话,提问学生:田野里有什么?都怎么样?这样,把学生头脑中的零碎词语都串起来了,有利于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其次,在理解课文时,要加强句式的训练。如基本句式的训练(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和变换句式的训练等,通过训练让学生明白,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进行描述,从而把握语句的实质。
采取强制或威胁的方法也许能使孩子暂时唯命是从,但也仅仅限于威胁起作用的时候。过后,孩子又回到原来想做的事情上。
对孩子采用赞许的方法,如“妈妈会非常高兴”或者“爸爸会为你感到自豪”等,在孩子很小时候通常能奏效。但对10多岁的少年却不一定起作用,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做事经常与父母的意见相反。这种对“取悦别人”持否定态度的性格在将来找工作时会对孩子不利,它不可能给招聘单位留下好印象,因为它需要的是热情而富有事业心的人。
有一些方法可以促进和发展孩子们的自我激励意识,这对父母和孩子都有益。以下便是如何帮助孩子主动做他们应该做的事的方法:经常提醒他们会取得成功。
自尊是自我激励的关键,但仅仅有父母的关爱是不够的,他们必须自爱。因此,父母要使自己的孩子认识哪些行为和习惯对自己有害,会造成对自己不利的影响。
扩展孩子们的视野,以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好奇和兴奋。
有条件的话,可以多带孩子去外地参观游览,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知识。
鼓励孩子们追求可实现的梦想,确保这些梦想能够继续和可信。
例如,多让孩子了解那些能够取得成功的人的有关事迹,为他们想办法与这些人通信或见面。多数功成名就的人都愿意花时间鼓励那些崇拜他们的孩子。
采用“拉”而不是“推”的方法帮助孩子作艰难的选择。不要因为担心自己不了解就决定孩子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父母要教孩子做决定的技巧,以此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和做什么最有效。父母不能一切决定都代孩子做,尽管对孩子想做的事并非全部都赞成或同意,但必须与他们站在一起并支持他们。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鼓励他们原谅自己,帮助他们学会从错误中获得教益。纠正孩子的消极情绪,告诫他们不要过于压抑以致看不到失望中的“一线希望”。
让明星文化为孩子们发挥作用。父母应了解孩子当前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哪些人,如果他们不太了解这些人物,那就同孩子一起做些调查,看看是什么帮助这些名人取得成功并时刻激励他们自己的。报刊、书籍和因特网都充满名人如何“成功”的访问记和报道。当与孩子的交流出现问题时,可以利用这些有用的事例。
当孩子做得正确时,父母要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帮助他们想一想是怎样和为什么能把事情做得很好的。可让孩子们回忆过去做对的事,这样也有作用。
在孩子做出自我评价以前,父母应当克制反面的批评,这样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与其说:“你不应该灰心丧气,这对你没有什么好处!”不如说:“你认为总是灰心丧气会对你有什么帮助吗?”同样,“难道你不觉得有时疲劳会使你失去兴趣吗?”的说法就比“如果你早点睡觉,感觉就会不一样!”更可取。
鼓励孩子为自己的成功而欢呼,告诉他们庆贺自己的成就能够激励别人,做法可以既不炫耀自己也不贬低他人。记住,要发展自我激励意识,庆祝较小的进步比庆祝大成就更為重要——它们当然更有回报。
争斗是孩子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争斗也是一种锻炼。孩子正是在打打闹闹中学会评判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学会全面考虑自己和对方的需求,学会以适当的方式与人相处,逐步完善处理、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和性格。
先让孩子考虑清楚规则。什么时候有小朋友来我们家玩,我都会事先让彬彬决定哪些玩具他不愿意让别人玩,可以先把这些玩具收起来,这样他明白,其他的玩具他就要和朋友一起玩。然后,小朋友到家里玩的时候,我会告诉孩子们不许打架或者推搡,不许互相取笑或者骂人。
平时和爸爸妈妈练习。彬彬是独生,所以让他学会和别人分享东西很困难,为彬彬在和其他孩子玩的时候做好准备,和他玩的时候,我们集中让他练习和爸爸妈妈分享他的玩具。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不是从事艺术类工作,更没有太多的“美术细胞”。但是,我们的孩子却从一出生就表现出小画家的兴致和潜质。所以,当我们势必要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时,自然要做一些功课。
课程一:孩子的画是用来“听”的而不是用来“看”的。
对于“哭”这一婴儿的表达方式,大概没有一个父母把它的好坏作为一个问题来考虑过吧。肯定不会有父母这样说:“如果再用那样糟糕的哭法儿,就不给你奶吃!”更不会有父母这样担心:“这个孩子用这种方式哭,是不是性格上有问题啊!”然而,对于绘画,父母们却用好坏来评价,甚至上升到心理分析,试图通过画来判断孩子的性格。但是,孩子的画和婴儿的哭是一样的,仅仅是直接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而已。
所以,无论画的好坏,父母都应该首先倾听孩子在绘画中想要表达的东西,理解他所要讲述的内容。也就是说,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对于孩子来说,他的画被“听”,被理解了,他就有了表达的乐趣。因此,对于孩子的画,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态度就是去“听”,去了解,去感受!
“听画”的方式方法根据年龄有所不同。如果是2~3岁的孩子,就问他“这是什么”,要听他给他所画的东西赋予的意思。到了4岁以后,就要问“他们在做什么”,要听听他画里故事的内容。
特别叮嘱:在孩子专心画画的时候,最好不要发问。而当孩子画完了拿给你看时,或者画得有些厌烦,暂时告一段落时,再去问问他也就足够了。
课程二:不要把“像不像”作为评判标准,更不要教孩子画形象。
大概每个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央求“妈妈你给我画一个……吧”,于是我们便随手给孩子画一个苹果或者一朵花。如果是个擅长绘画的妈妈,通常还会教孩子:瞧,郁金香是这样画的,小人、小车是这样画的……但其实,父母这样做就如同给孩子无限制地吃糖果一样,会让孩子长蛀牙。
绘画不是要记住形象,而是要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用来表现想法的形象不是别人教会的,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成人教孩子画画,实际上是把别人的而且是成人的感觉原封不动地加给孩子,其结果是孩子无法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意愿来发挥,其对绘画的感觉无法得到发展。
每个孩子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表现能力,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高逐步表现出来。所以,在孩子涂鸦的过程中,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事,是欣喜地守护孩子这种能力,为孩子创造绘画活动的环境与氛围。
特别叮嘱:教孩子画形象、指导孩子用色、让孩子全部涂满颜色等等,都是最具代表性的拔苗助长的行为。等到孩子过了九岁,系统性地学习绘画技巧才开始变得有意义。
课程三:绘画就是要弄得很脏。
绘画是一种造型艺术。所谓造型艺术,就是创造有美感的形象的艺术,要通过创造的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创造一种新形象,就是改变已有的形象,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破坏已有的形象,弄脏已有的形象。艺术的真正本质,就是以毁坏、弄脏已有形象为基础的。
“破坏”“弄脏”的行为,在孩子的生活中简直是家常便饭。比如孩子们玩沙子、和泥巴时用手拢起沙子,之前平坦的表面就隆起了一座山峰。沙子中加入水,拍成个球,就完全改变了沙子以前的形状。绘画,就是用蜡笔或马克笔把白色的画纸弄脏。把干净的纸弄脏,让纸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绘画和和泥巴的游戏是一样的。
但是,看到孩子玩泥巴时把衣服弄得一团脏,或者是在墙壁上随意乱画,大多数妈妈会去斥责,因为她们满脑袋考虑的不是接受孩子的喜好和愿望,而是洗衣服和打扫卫生。对于这样的妈妈,我非常想大声疾呼:你们是在剥夺孩子作为人的必要的学习机会,也是在剥夺孩子们作为人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特别叮嘱:如果你很在意孩子弄脏东西,就给他规定一个可以随便画的场所,穿上不怕弄脏的工作服,并且告诫你的孩子哪些地方不可以弄脏。
一切皆艺术!
有助于涂鸦的13件事
想帮助孩子更开心、更用心地画画,并不仅仅是坐在旁边陪着画画一件事可以做,还有很多辅助工作,以及触类旁通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提高绘画的热情和能力。
布置涂鸦角落,给孩子提供方便
画画是有感而发的事情,而不是一项工作,一个任务。所以不要变成“画画时间到了”才能开始创作。最好把孩子常用的笔和纸,或者小黑板和粉笔摆在随手可得的地方。一旦他想画画的时候,就可以立即着手创作。
玩沙子和水
沙子和水是最能变化多端的生活元素,是大自然赋予的最好素材,是孩子们天生的热爱,也是最能带给孩子们改变和创造感的物质。所以,让孩子尽情地接触沙子和水,锻炼小手,刺激感受,习惯从毁灭到重塑的感觉,有助于孩子其他的艺术创作。
色彩游戏
让孩子对颜色产生感情吧!这些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来完成,而不限于涂料。比如,一起到超市,通过蔬菜来辨认颜色。一起郊游,去认识大自然里美丽的红黄蓝绿。一起玩给娃娃穿衣服的游戏,寻找协调或者撞击的色彩关系……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与颜色更加亲近。
讲故事看书
讲故事,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如果你是一个爱讲故事的爸爸或妈妈,那么你的孩子一定是喜欢画画和表达、对事物有丰富印象的孩子。你还可以多给孩子讲绘本,不要担心绘本里具体的形象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你给他看得越多,他脑海里对于各种事物的形象就会越丰富。
捏面团、撕纸等手工
手工与涂鸦就像同胞兄弟,需要孩子的大运动能力、精细动作能力、手眼配合能力来完成。所以,多安排一些手工,比如捏泥、捏面团、撕纸、拼贴、大一些后剪纸……都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艺术感受力,为涂鸦做充分的锻炼。
与音乐结合
艺术总是触类旁通的。可以跟孩子一起聆听音乐,了解节奏、旋律、悲喜、激荡与平和……这些都是美术创作中也需要的身体感受。
带孩子看展览
随着孩子长大,多带他去看艺术展,各种风格流派、造型特点、材料的质地和创造性使用,以及对同一主题的迥异的表达方式,都是对孩子最好的启发。
让生活物品全都成为创作材料
不要把美术创作限定在“纸+笔”的组合。手指、脚丫、蔬菜、花朵、印章、布料、树枝、纸杯、牙刷、石头……所有的身体部位、生活用品、自然事物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原材料,每天进行“艺术创想”。
拍照或录像
孩子三岁之后,可以给他简单的数码相机或者摄像机,让他感受一下通过镜头观察周围环境和世界的会是什么效果。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观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并且开始明白“记录”的含义。
好好展示和“使用”孩子的画
把孩子的作品挂起来,或者扫描后打印成卡片送给亲朋,请数码店变成T-SHIRT图案……这些都会让孩子感觉你对他作品的欣赏和喜爱,并且知道一切皆创作。
组织孩子们一起画
我们永远不能忽视“孩子+孩子”的力量。当孩子与朋友们一起画画时,能够激发更好的创作欲望。在相互影响中,能够无限扩展他们的想象空间。同时,它还能满足了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社会性需求,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给孩子们创造快乐的生活体验
当孩子自己说出来“我画画”“我想画画”时,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表达的欲望,那么表达些什么呢?我们看那些孩子自发的作品:放炮、游泳、爬山、划船……那些能够带给他惊喜和兴奋的生活,都成为他想表达的主题。所以,你可以带着孩子到处走走,多接触一些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内容,帮助他积累丰富的生活体验。
留心观察孩子的变化
关键词:引导;积极学习;观察兴趣;动手能力
一、玩出聪明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最佳的载体。
1.识字小世界
家长可以把印有各种名称和拼音的粘纸贴在房间相应的物品上,在日常生活中随意地让孩子认读,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就熟悉了这些东西的读音和字形。过一段时间,家长可以故意贴错,张冠李戴,请孩子找出错处,给予奖励。
2.戏剧小演员
听过或看过有趣的故事书或电影后,家长可以选择其中的情节,与孩子一起表演,角色不够分配时,就用玩偶顶替,对着大镜子演出。如《小红帽》《拔萝卜》等,都可以进行表演。还可以全家人一起表演。这种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记忆力。还可以互换角色再表演一遍。比如:想纠正孩子平时的不良行为习惯,家长就扮演孩子,让孩子扮演家长。这样的表演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3.在想象中旅行
晚上临睡之前,家长可以让孩子躺在床上回忆当天出游所发生的事情,包括时间、地点、天气、路线、看到的东西、碰到的有趣的事情等,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建筑游戏
家长可以利用家中一切物品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可以建楼房、修塔、架桥、筑城等。家长也可以让孩子以图画中的建筑物为蓝图,鼓励他们积极动脑,有创意地搭建积木。比如:有一次,我在做饭时看见孩子用软包装牛奶盒搭建起各种各样的建筑物,我及时地表扬了他。这样的游戏能帮助孩子建立空间意识。
二、培养观察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比如:在孩子吃苹果时,家长可以先让孩子用眼看、用手摸、用鼻子闻,最后再让他吃。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活动,孩子认识了苹果的外形特征和用途,这就是观察。
儿童有好动、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周围世界有强烈的探究愿望。对于孩子的问题,家长不必急于回答,而要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并从中指导,帮助他们去寻找答案,从而帮助孩子认识世界、获得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向孩子提出有关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和数的一些问题。比如:孩子和爸爸在大露台上看月亮一个月的变化,孩子会说有时像镰刀,有时像小船。当孩子对观察周围世界表现出兴趣后,家长一定要积极引导。
我给孩子买了一本书叫《视觉发现》,这是美国著名摄影师沃尔特维克和儿童观察专家联手打造的,是对观察的极限挑战。其中的每一张图都拍摄得很精美,并在图中设定物品让孩子去寻找宝物,锻炼孩子的观察和反应能力以及受到挫折时的意志品质。
三、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1.家长和孩子一起游戏
让孩子在“做”中学,参与操作活动,加强手指活动,训练手的动作,培养动手能力,是孩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源泉。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以下活动:
(1)捡东西、捏东西、撕废纸、把东西放在小瓶子里、穿珠子、玩沙子等。这是训练手指功能的活动。
(2)画图、上色、拼图和剪纸,这些手工劳动需要孩子脑、眼和手的协同配合,是发展和锻炼手的动作的好办法。比如:我给孩子买了一本书《开发潜能》,其中有绘画手工。手是第二大脑,折、剪、手工制作不仅有趣,更能激发大脑思维活动,均衡开发左右脑,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2.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在日常生活中,凡孩子能做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同时,家长要让孩子做些简单的家务活,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孩子学习劳动技能,并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3.家长要多鼓励孩子
家长要客观评价孩子的能力,时时告诉孩子“他能行”,凡事让孩子努力试一试,然后再给予其最低限度的帮助。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随意干涉他们。家长还要多请教孩子简单的问题,启发他们主动思考,并随时鼓其探索的冲动和点滴进步,给予他们继续努力的动力。
可是, 现实的情况却是很多孩子不喜欢阅读。根据我对本班学生的阅读调查, 发现在全班47位学生中, 只有5位同学喜欢读书, 平均每天能坚持读半个小时的课外书籍。有37位学生只是偶尔地读读课外书, 还有5位学生从来不读课外书。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 可见多读书的好处。可孩子们现在为什么不喜欢读书呢?带着这个疑问, 我对学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了解。发现孩子厌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的家长让孩子读书的功利性太强, 总是给孩子买作文辅导书、学习辅导书, 或有些类似《巴黎圣母院》、高尔基的《童年》适合成人阅读的名著, 学生对此类书根本提不起兴趣。
2.家长给孩子选择书的时候太注重书的“品位”了。大百科全书、名人传记、《十万个为什么》都是家长爱买的, 而这些书孩子看起来普遍缺乏趣味, 很难产生共鸣。
3.电影、电视、电脑中的动画节目, 很受孩子的喜爱。
4.许多家长没有读书习惯, 也对孩子有负面影响。比如在调查中, 我问了许多家长, “你们在闲暇时看书吗?”他们大多摇头, 回答说:“看书多累啊!我们有空时打打牌, 搓搓麻将, 看看电视, 与别人聊聊天, 休息休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在家长的影响下, 有些孩子有时间就看电视, 玩耍, 根本不想读书。
5.部分家长对孩子读课外书认识不足。一些学生家长曾这样对我说:“我娃学习的书都读不好, 哪有时间读课外书呀!他要是读了课外书, 那学习成绩就更差了。”可见这部分家长不知道, 课外书籍也可以让学生获取有益的知识, 扩展学生视野, 提高阅读能力及写作水平的作用。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 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 它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及早引导学生去面对纷纭繁杂而又丰富的阅读世界。怎样才能调动起孩子爱读书的积极性呢?在参与本校开展的读书活动中, 我逐渐摸索到一些方法。
一、激发学生看书、购书的欲望
在创建图书角时期,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 我动员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籍暂时存放在班里的书柜里, 让大家分享。结果, 学生带来的书有80%都是作文书, 这些书放在教室的书柜中, 一个星期都过去了, 也无人借阅。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书呢?周五,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 利用周末时间到书店看看, 找找有没有自己喜欢的书, 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到了周一, 我利用晨会的时间, 让他们说说去书店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我有钱了, 一定把那本《笑话大王》买回来。”有的说:“我想买那套《童话集》。”有的说:“我喜欢那本《漫画》, 可妈妈就是不给买。”还有的说:“我买的那套连环画的《三国演义》真是太好看了。”……一张张小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去了一趟书店, 竟激起孩子看书、购书的欲望。
二、激发兴趣, 促成阅读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我想尽办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隔三差五利用故事悬念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记得有一次, 我给学生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 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 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扒光。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 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可是有一天, 正当他们玩得开心的时候, 忽然黄鼠狼蹿进洞来, 扑向松鸡, 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戛然而止, 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 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结局。一一否定他们的答案后, 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 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 说完, 我把书放入书柜。早读课一下, 学生们竟在书柜边排了长长的队伍, 等待借阅故事书。
三、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 保持学生的读书兴趣
学校图书室里库存着上千套图书, 尤其去年新进了许多有趣的课外书籍。这些书籍放在书库里不让学生看真是资源的浪费。所以我每隔一星期到学校图书室借二十本新书, 让学生对书保持着新鲜感, 读书热情就减不下来了。
四、给学生创造展示读书成果的舞台, 满足学生自我展示欲望
每个孩子都喜欢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 都喜欢听到别人的夸奖。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 每周举办一次展示会, 内容不限, 形式不定,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在展示会上, 有的学生用小报的形式回报了自己喜欢的故事人物;有的用语言描述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有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或喜欢的一句话;有的模仿故事中的人物言语;有的把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摘抄下来, 读给大家听;有的让大家欣赏他给古诗配的图画;有的把自创的名言写下来, 让大家评定……这种活动让学生有种成就感, 也再次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五、教师以身示范, 带领孩子读书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说得再多, 不如做给孩子看。我常利用课余时间, 坐到教室里与学生一起阅读, 使得那些静不下来读书的孩子对书也渐渐有了兴趣。开始, 他们围着我, 跟我阅读同一本书, 然后, 是借阅我曾阅读过的书, 最后他们开始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教室里, 再也看不到打闹的现象, 再也听不到大声说话声, 只有学生默默阅读的身影。
六、鼓励先进, 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 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 提高阅读质量, 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 每半月我进行一次阅读评比, 评出阅读之星, 给予鼓励。学生在获得表彰后, 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 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 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
学生的读书兴趣已被掀起, 但让我忧虑的是如何引领孩子从课外书中吸取技巧, 用到写作上, 增加读书效益。
案例:孩子犯错,爸妈窘迫
“孩子错了,家长怎么办?”探讨这个问题时,南宁市的一些家长“曝光”了自家孩子的囧事,以及事发时自己的应对措施。
个案一:
“我家的小屁孩又闯祸了„„”成成爸下班回到家,就看到5岁的成成耷拉着脑袋。成成奶奶“重播”了刚刚发生的一幕: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一个小朋友骑了成成的单车,成成不乐意冲过去抢,把那个小朋友推倒在地,小朋友磕破了膝盖,流了不少血。
“小屁孩被我训了一顿,跟我一起去登门道歉,赔了医药费。回来还让他面壁思过半小时!”
个案二:
上幼儿园大班的童童顽皮好动,一次玩耍时他和一个小男孩起了冲突,随手就捡起一根水管打破了那个男孩的头。
“我带着童童陪受伤的哥哥去医院。缝针的时候哥哥痛得直哭,童童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错,不懂得要陪着哥哥,还跟我说到游泳时间了,该去游泳了。”童童妈说,回家后童童被罚跪反省,但他还问:“电视上解放军可以杀死敌人,为什么我不可以打人?”
个案三:
6岁的笑笑是个“强悍”的女孩,有一次在小区里,她故意冲撞别的小朋友,被妈妈狠狠批评时她还振振有词:“她挡住了我的路,所以我要把她推开。”
笑笑妈说:“幸好对方的妈妈很理性,也很懂怎么教孩子。她反问笑笑:“照你这么说,如果我开着小车,你刚好走在前面挡住了我的路,我是不是也可以向你撞过去呢?”笑笑不吭声了,过了一会儿,她主动向被自己冲撞的女孩说了一句“妞妞,对不起”。”
观点:防微杜渐,知错认错
在学习《细讲弟子规》的公益读书会上,家长们交流了教育犯错孩子的心得体会,学雍·多闻学堂的国学讲师肖行之为大家播放了两部国产经典动画片《我错了》和《骑牛难下》。
两部动画片都很短。《我错了》描述的是“捣蛋鬼”贝贝在老爷爷刚刚刷白的墙壁上涂鸦,画了老爷爷和一只猴子。随后又在看球赛的小女孩的背影上画了一只乌龟。没想到那只乌龟变活了,咬住了他的手指头,怎么甩都甩不掉。贝贝疼得哇哇大哭。这时,墙上的老爷爷也变活了,他凑在贝贝耳根边不知说了什么,贝贝的脸红了。他走过去跟小女孩道歉,说“我错了”,话音刚落,乌龟就松开了他的手指头,他就把刚才涂鸦的墙壁擦干净了。
《骑牛难下》的主角依然是贝贝。小朋友们正在河边钓鱼,贝贝躲在树后丢了一块石头,把鱼都吓跑了。小朋友们去追赶捣蛋的贝贝,贝贝一溜烟跑了。忽然,他看到树荫下一头水牛正在乘凉,就骑上牛背,赶着牛跑。牛越跑越快,跑进了河里,然后甩下贝贝,不会游泳的贝贝在河里拼命挣扎,最后抓住鱼篓才脱了险。
由动画片的寓意延伸开来,肖行之告诉家长们:“孩子错了,家长怎么办?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家长要知道孩子错在哪里,然后才能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要知道孩子错在哪里,取决于家长对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判断和价值取向。在生活中,会有这样的家长,比如说,看见孩子涂鸦,非但不会制止,告诉孩子公共场合不能乱涂乱画,还会为孩子画得像、有绘画天赋而沾沾自喜。还有的家长带孩子去超市,看到孩子把超市里的小装饰品扯下,也觉得无所谓。
“如果家长连对错的标准都不知道,在很多事情上就会纵容孩子。在细小的事情上放纵孩子,从小放任而不改正,就会为孩子的将来埋下祸根,会让孩子“骑牛难下”,乃至大祸临头。”肖行之阐释,这也就是《弟子规》中所告诫的“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盼,都是希望孩子能有所作为,殊不知有所为之前,应有所不为。”肖行之还以孩子画画为例:孩子绘画惟妙惟肖是一种才能,他能选择不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则是一种素质。“更多的时候,教育就是要教会孩子在规矩里有所为,增强孩子有所不为的能力,这样才能防微杜渐,让孩子少犯错。一旦孩子犯错,知道错在哪里,选择认错,也是一种能力”。
就在肖行之阐述观点时,一个跟妈妈来学堂的小男孩,在黑板上涂写了几个字。家长们都没在意。但肖行之看到后,停止了讲解,他转过身去对小男孩说“老师讲课时,不能随便乱写乱画”。小男孩于是拿起黑板擦擦去自己写的字。“你确定都擦干净了吗?”肖行之再问。小男孩回答说“黑板擦太湿了”,于是一位老师给他递上一块干布,他用干布总算把黑板擦干净了。
肖行之紧接着对小男孩说:“你刚才在不合适的时间乱写乱画,应该跟老师说三个字。”
小男孩乖乖地说了三个字“对不起”,然后退下了。
争议:孩子犯错,要不要打
对待孩子犯错,家长们自有“家法”,有的是“猫爸”“羊妈”,只讲道理,动口不动手;有的是“狼爸”“虎妈”,认为“该出手时就出手”,打得痛才会记得深。
林女士的儿子今年上一年级,“去学校刚一个星期,就跟高年级的学生学会了说脏话”。儿子第一次在家里冒出脏话时,林女士告诫他不能说脏话,儿子不服,争辩道“学校里的哥哥姐姐都能说”,林女士就生气地打了儿子一巴掌,严厉地告诉儿子:“不管什么人,做得对的才能学,做得不对就不能学;不能因为别人那样做了,就有样学样,而应该想一想,他那样做对不对,做得不对,以后我们就不能那样对别人。你是小学生了,要学会判断是非。”
“我绝对不会打孩子的脸。”对林女士的教育方法,范女士并不赞同。范女士认为,即便孩子犯错,她也只会用讲道理的方式跟女儿交流,引导她往好的方向走。“如果给孩子一巴掌,打的不单是她的脸,还会伤了她的自尊,反而会把孩子打到与自己对立的一边”。
豆豆妈在教训闯祸的儿子时,也差点“以暴制暴”,最后忍住了,变成了讲理:“妈妈很生气,想打你一顿,你同意吗?”“不同意?为什么?”“怕疼?那你说他都流血了,他疼不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记住了吗?”
在“打不打孩子”的问题上,林先生左右摇摆:孩子犯错时他不止一次打过孩子,“但是打了没什么用,孩子还会再犯,父子间的关系也变僵了”。
肖行之认为,打还是不打不是关键问题,重要的是“家长要有正确的知见,不能只凭个人主观,盲目地教育孩子”。他和家长们分享了自己无法忘记的一顿打:小时候,他在邻居家偷偷拿了一盒百雀羚雪花膏里面的锡纸,敏锐的奶奶察觉到他的“不对劲”,把他打得屁股开花,边打边教训:“小时偷针,大了偷金。不问自取就是偷。”
“孩子在心性上受的教育一辈子难忘。痛过那一刻之后,孩子才会成长。”肖行之认为,必要打孩子时,家长的知见一定要超过孩子,并懂得掌控下手的轻重,这样的管教才会是有效的。
家庭教育专家郑委则表示,“孩子不应该打”,因为现在很少有家长是因为孩子自私自利、顶撞家长、吃饭没有规矩、不负责任等德行问题打孩子,而成绩退步、上课不认真听讲、没有好好完成作业、不按时弹钢琴等学习问题,成为了现在的孩子挨打的主要原因,很多父母“望子成龙”而打孩子,却把孩子打成了问题孩子。
郑委告诫家长:“当你想打孩子时,应该先问问:我是个合格的家长吗?其实打孩子何时打、怎么打、打在哪,是有整套学问的,没有掌握的家长,千万不要乱打孩子,否则一次小小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孩子终身的问题。” 忌讳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5岁的宣宣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宣宣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
错误批评:
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妈妈一巴掌挥了过去,宣宣的手背顿时就红了——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留下的伤痕:
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
它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和他周围的人——对暴力行为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由于父母的坏榜样,孩子在独立面对自己和小朋友的冲突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
“剪枝”有方:
将批评升级为“战争”,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幼儿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而且,脆弱的内心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这能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批评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
所以,妈妈此时不如使用“表扬式的批评”方法,去发现孩子的点滴长处,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这一遍强弱感觉掌握得不错”,接着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样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点,速度如果再放慢一点会更好。来,我们来试一试,我想宣宣一定没问题!”孩子需要在比较和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她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九个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会毫无心情保持自己的九个优点。
忌讳二: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绪难以给孩子正确引导
陶陶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画笔、画纸摊满了桌子,床上也堆着他的各种小玩意儿,自己最喜欢的书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时候不知道去哪了。多次的提醒仍然没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观。
错误批评:
屋内的一片狼藉点燃了妈妈心中的怒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玩完了还放回哪儿去。你就是不长记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们扔掉!”说着假装把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扔了,接着是一阵急风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伤痕:
不是你的嗓门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也把你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而且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嘴上说“扔掉”,但是手上却没有真正“扔掉”,妈妈的威信也由此丧失。
“剪枝”有方:
千万不要以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足轻重,只有好心就足够了;不肯在表达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难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因为,有时候他们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妈妈应该对陶陶耐心一些。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东西就鼓励一下。孩子被妈妈的肯定激励着,会慢慢学会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忌讳三:喋喋不休——过滥的批评引来逆反
玟玟有一大盒子各种形状的小珠子,串起项链漂亮极了;但当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几个透明的围棋棋子充当“夜明珠”时,哭着喊着要,对方不给,她就把人家装“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错误批评:
玟玟的举动让妈妈觉得很没面子:“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能总是看着别人的东西好,你家里的玩具还少吗?自己的东西扔在一边不玩,一看到别人拿点什么就跟宝贝似的,真没出息„„下次再这样,我绝不再给你买任何玩具!”
留下的伤痕:
如此絮叨、缺乏新鲜感的批评,不能给孩子大脑以明显的刺激,说得越多,孩子越会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而且,别看孩子小,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一点不差,“没出息”、“占有欲”一类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话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反感,明着或暗着和你对着干,身上的毛病很可能会有增无减。
“剪枝”有方:
漂亮的和新鲜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诱惑,抵御诱惑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父母不妨告诉孩子:她喜欢自己没有的东西并没有错,但他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更不能抢或毁坏。接着向孩子讲清楚:世界上的好东西多得数不清,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如果特别想要,就得凭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比如如果对方愿意,可以用自己的漂亮珠子和小朋友换。
专家指出,从6岁到16岁,孩子处于心理转折阶段,逐渐开始出现“逆反心理”,父母的合理教育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反之,粗暴、简单的管教乃至虐待儿童,都将深刻影响儿童一生。
孩子逆反心理源于好奇
所谓逆反心理不是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和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孩子在发育的过程中会有两个逆反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地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开始想自己去做一些事,和父母有了最初的冲突。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从心理来看,这都是孩子正常心理发展,但很多父母却认为孩子对抗自己。
专家指出,目前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的理想。在这种状况下,父母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在教育孩子的方面,往往容易简单粗暴地处理,却没有意识到,孩子逐渐成长,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一般来说,当父母开始觉得孩子不听话,都是孩子的价值观开始和父母价值观形成冲突。此时,有自我意识的孩子更容易在同龄人中找到共鸣,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面对孩子的自我主张,采取简单、生硬地管教,迫使孩子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
专家指出,如何教育并理解孩子,其实是父母面对的新问题,从照顾孩子的生理到关怀他们的内心,家庭教育应该有更多新认识。
无疑,孩子需要表扬。但是过多、空泛而不准确的表扬,可能会带来各种负面效果。父母如果想检测自己的表扬是否恰当,只要观察孩子表现就能知道。
表现1:总是等待父母表扬
情景:可可妈妈对女儿常常表扬挂在嘴上,所以乐得可可每天就像只小喜鹊,不时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已经做了这个”“妈妈我又做了那个”,然后期待着妈妈的夸奖。
分析:孩子已经对表扬之词产生了依赖,她做事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向妈妈邀功。如果妈妈有一次没有像往常那样对她赞扬有加,就会因此而失落。
提示:父母应该适当地压抑一下自己表扬的冲动,让表扬变得更加可贵。当宝宝第一次独立走路,第一次完整地背出一首唐诗,的确会让全家欢喜一番。但如果只是一些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譬如小便前会叫妈妈,或是平稳地从沙发着陆到地面,就不必兴师动众地夸奖或表扬了。
表现2:面对表扬流露失望
情景:妈妈对文文说:我们一起玩串珠子游戏,好吗?文文高兴极了:“好!好!”因为这是她最拿手的游戏。果然文文很快就串好了手中的那颗珠子。“真棒呀,能那么快串好!”然而文文却对妈妈的表扬流露出失落的表情。
分析:也许是妈妈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所以表扬并没有让孩子快乐。对孩子早就学会的串珠子,妈妈还显得很惊讶地“夸奖”他,孩子听后能不失望吗?
提示: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现有能力,以及同龄孩子的平均水平,然后在一个相当的水准上评价孩子。需要记住的是,表扬要随着孩子的能力一起成长。
表现3:得到表扬却有压力
情景:小区里,妈妈当着其他妈妈的面,表扬悠悠吃饭不但不挑食,而且吃得很快。在旁的悠悠感到压力重重,因为他在幼儿园吃饭时总是拉在别的小朋友后面。
分析:妈妈的表扬可能不仅不准确,而且很夸张。这种言过其实的夸奖,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压力,让他心情沉重。而且,妈妈还当着其他妈妈的面过分地表扬他,让他很反感,因为孩子已听出妈妈的话不是事实。
提示:具体、恰如其分并且举重若轻的表扬,反而会使孩子感到受肯定,又明白还要努力。同时还可以让他懂得适当的内敛和含蓄也是一种美。
表现4:听到表扬反而伤心
情景:那天早晨,妈妈想夸奖宁宁能自己穿衣服了,脱口说:“谁说我们宁宁不会自己穿衣服?你看穿得多好啊!就是裤子前后穿反了,哈哈,拉链都跑到屁股上去了„„”宁宁听后反而掉泪了。
分析:妈妈的表扬措辞有些问题,有些善意的玩笑,反而会挫伤孩子的自尊。这么小的孩子,最好给他明确的语言,到底哪些值得褒奖,而不是这种模棱两可的半夸奖半玩笑。
提示: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不要太纠缠于他的失误。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本身就值得肯定,那些无伤大雅的细节就当没有看见。
表现5:接受表扬无动于衷
情景:苗苗只要做任何一件事,都会得到妈妈的表扬:“真棒!”以至于他对妈妈这句口头禅已无动于衷,没有任何激励作用。
分析:问题在于表扬太空泛,没有实际内容;其次,千篇一律的表扬,没有任何新意,自然孩子对它不会有感觉。
提示:表扬要多涉及细节,譬如对孩子说:“瞧你画的月亮,边上还有一片云,真的很像夜晚的天空!”这会让孩子从妈妈的表扬中了解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其次,要随时提高表扬的标准,更新内容,并用不同的方式对孩子加以赞许。
表扬小技巧
借助肢体语言:如4岁的孩子自己把玩具收进箱子里,在用语言表扬的同时,可以用手拍拍他的后背或者抚摸一下他的小脑袋,让孩子感觉父母的爱、赞许和鼓励。
用奖励代表扬:与其夸孩子画得好,不如把画贴在房门上。
表扬时找不足:为让表扬更客观,在表扬的同时,用最温和的语言给孩子再提个更好的建议,帮助孩子获得更大的提高。父母可以教孩子每一句诺言,也可以教他们每一句谎言;可以教孩子做一个自私的人,也可以教他做一个善良无私的人;父母可以在孩子的心里播下暴力的种子,也可以在他心里撒上爱的种子。
人生会遇到许多岔路口,有的通往天堂,有的通向地狱。人的一生有多种可能,既有可能成为天使,也有可能成为魔鬼。
在存在着这些可能的岔路口,人们的选择却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引导他作出选择的,也许是一个很小的事件,也许是生活中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也许是几句不 经意的话,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却印象深刻的行为。可是在这些小事件,小细节,小行为和不经意的话语影响下,站在岔路口的人走进了不同的人生路径,从而也 就有了不同的人生。
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庭长尚秀云共亲手审批了629名未成年犯罪者。她发现,“问题少年”往往是“问题父母”的产 物,每7个编造谎言犯诈骗罪的少年中,有6个的家长不诚实;每14个偷拿他人财物犯盗窃罪的少年中,有13个的家长崇尚金钱、贪小便宜;每15个持械斗殴 犯故意伤害罪的少年中,有12个的家长性格粗暴、爱与人争斗、动辄打骂孩子。
那些“问题少年”,那些身陷囹圄的罪犯,许多人曾经都有过这样的岔路口,是发生在人生岔路口的一件小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读到了一份对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追溯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这些罪犯从善到恶,从人到鬼决不是偶然的。他们的犯罪大都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是不同 的童年造成了杰出青年与死刑犯之分,更造成了健康青年与病态青年之分。他们中有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时犯有前科,几乎人人都有过劣迹。
柏拉图说:“人是习惯的奴隶。”英国诗人德莱敦说:“首先我们养出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
当初播下什么样的种子,今天就会收获到什么样的果实。是人的行为、习惯、品质直至人格形成人的最终命运。
一位学者说:造就一个人,或者毁掉一个人,就看你是如何被教育的。
魔鬼和天使都在细节中。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当孩子带着一颗单纯得透明的心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求知的渴望,他们对父母有着一种天然的完全的信任,父母说那是花鸟、树 木,他们就会认为那就是花鸟、树木,父母说天是蓝的、水是绿的,他们就会认为天是蓝的、水是绿的。如果父母将黑的说成白的,将红的说成绿的,他们也会毫不 怀疑地认为那黑的是白的,那红的是绿的。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父母说什么他们会信什么,在这个阶段,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他们对父母所给予的信息是反映式的,父母的生活态度和言行举止,父母的心理和人格,就是孩子向这个社会学习的最好教材,就是孩子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面镜子。
父母以人格育人格。品行不良的父母很容易培养出品行不良的孩子,心理扭曲的父母,很容易使孩子失去辨别美与丑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在孩子的幼年给孩子奠定什么样的生命品质,将决定着这个孩子的一生是否过得美好和幸福。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语言】推荐阅读:
国外父母如何教育孩子07-25
非常父母培养优秀孩子09-22
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10-06
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06-12
如何培养孩子吃苦精神09-18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07-05
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09-07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乡土情怀06-09
如何培养孩子的午睡习惯呢06-14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的性格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