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精选8篇)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篇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路子。但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存在着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科技物质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战略,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新一届政府要组织实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并把“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作为第一项计划。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党代会和省人代会精神,加快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为目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注重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突出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制造大省向创造大省跨越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

今后5年,努力实现“一个突破”、“三个改变”、“五个翻番”,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使我省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为在国内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打下坚实基础。

“一个突破”,就是要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

“三个改变”,就是要改变创新人才不足、改变科技物质基础条件薄弱和改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五个翻番”:

一是科技投入翻番。全社会科技投入由2007年的50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000亿元以上,增长一倍;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左右,居全国前列。

二是科技活动人员翻番。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由2007年的34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万人以上,增长一倍。其中R&D人员实现翻番,达到25万人年左右,居全国前列。

三是发明专利翻番。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由2007年的9500件和2200件分别提高到2012年的2万件和5000件以上,分别增长110%和120%以上,居全国前列。

四是新产品销售收入翻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由2007年的514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万亿元以上,增长一倍,居全国前列。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左右。

五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7年的774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500亿元以上,增长一倍;高技术产业产值超6000亿元,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大幅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在通信设备、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和新能源等6个重点产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组织实施网络和通讯技术及装备、新型电子元器件、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面向国家大工程、连续化大生产和我省区域块状经济发展的关键制造装备及自动生产线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牵头,省信息产业厅、省外经贸厅、省统计局等参与)

2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重大工业项目计划、“958”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技术赶超计划和万亿技改促进升级计划,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明显提高传统产业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使我省纺织服装、皮革塑料、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建筑材料、船舶修造等6个重点行业的规模、效益和技术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到201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左右。(省经贸委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外经贸厅、省统计局等参与)

3着力增强各类开发区(园区)和基地的创新能力。围绕三大产业带建设和发展,努力办好杭州、宁波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软件、信息、生物3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1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60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开展创新型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发展方式创新。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建设集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于一体的产业创新基地。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成一批具有明显特色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与国家级产业基地。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和基地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5%。(省发改委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统计局等参与)

4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创新型企业示范试点工作,加快孵化器建设,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500强和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增长一倍以上。(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中小企业局、省统计局等参与)

(二)大幅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

1加快培育农业创新主体,建立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农业科技企业600家以上。建立健全以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为创新源头,农业科技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为创新主体,责任农技员和科技特派员为纽带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省科技厅牵头,省农办、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2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农业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加快发展种子种苗、农业生物、设施农业、精准农业、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做强主要动植物种子种苗、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工厂化设施农业、远洋渔业、林化产品制造等10个农业高科技产业,做优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竹木、茶叶、桑蚕茧、菌类药材、园林花卉、饲料等10个传统农业产业。(省科技厅牵头,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3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科技富民强县、欠发达县(市、区)结对帮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促进行动,增强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全省主要动植物良种和配套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省科技厅牵头,省农办、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三)大幅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

1组织实施服务业创新工程和若干重大科技专项,建立基于网络增值业务的技术支撑平台、标准和规范,大力发展软件、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大力推进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电子商务、动漫游戏、应用软件等领域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水平居国内领先。(省发改委会同省科技厅、省信息产业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外经贸厅等参与)

2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组织实施服务业信息化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难题,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实施一批示范工程,重点推进商贸、金融、运输、教育、卫生、房地产、城市管理、旅游等服务产业的信息化。大力推进智能交通、远程教育、数字卫生、数字社区。争取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2007年的404%增加到2012年的45%左右。(省发改委会同省信息产业厅、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工商局、省交通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建设厅、省旅游局、省民政厅等参与)

3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服务。继续办好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与科技信箱,强化增值服务,推进市场运作。大力发展和规范科技评估、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代理和科技信息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市县与企业积极举办和参与国内外各类科技会展,促进技术成果引进和转化。(省科技厅牵头,省民政厅、省工商局、省科协、省统计局等参与)

(四)大幅提升节能减排、资源环境和健康安全领域的创新能力。

1组织实施高效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重大专项,攻克和推广一批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工艺及产品,抓好一批节能技术示范工程。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节煤、节材、节地和废弃物资源化的关键共性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发改委、省环保局、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气象局等参与)

2组织实施生态省和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工程,攻克一批“三废”排放削减、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环境污染整治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广一批成熟的减排和“零排放”技术,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建成3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6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科技厅牵头,省环保局、省经贸委、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3.组织实施科技兴海创新工程,提高海洋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建立和完善海洋船舶与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海洋渔业和重大海洋灾害预警及应急处置重大科技攻关研究基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港航大省提供科技支撑。(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4组织实施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中医药技术开发,攻克一批重大疾病防治、新型药物开发、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警、预报和快速处置、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增强中医药原始创新能力,推广100项以上先进、适用的卫生技术,提高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水平。(省科技厅牵头,省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公安厅、省气象局、省地震局等参与)

(五)大幅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1加强基础研究和竞争前技术研究,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强化收入分配激励,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自由探索、潜心研究,争取承担更多国家重点科学研究项目,着力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到2012年,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省R&D比重达到2%以上,获国家科技奖励数和国际论文被引用数居全国前列。(省科技厅牵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参与)

2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优化结构,培育优势,提高、新建一批重点学科。到2012年,争取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达到15个,二级重点学科达到60个,省级重点学科达到250个,重中之重学科达到4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达到21个。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支持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浙江工业大学等若干省属高校按照国家“211工程”目标建设,跻身全国高校先进行列,支持中国水稻所、国家海洋二所和省农科院、省医科院等科研院所发展成国内外一流的科研院所。(省教育厅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卫生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3加强集成创新。鼓励产学研合作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单项和分散技术,加强综合集成,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重点支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在制造业和农业及节能节水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力推进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业电子化及嵌入式软件、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提高科技项目的集成度和关联度。(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信息产业厅、省建设厅、省农业厅等参与)

4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扩大引进规模,提高引进水平,专有技术和专利许可合同额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额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及同行业高端企业的合资合作。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联盟,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一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大重点项目,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等参与)

5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组织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大重点项目,建立和完善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标准推动成果产业化的机制,加快建设孵化器、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励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奖励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教育厅、省质量技监局等参与)

(六)大幅提升知识产权、标准和品牌创造能力。

1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充分发挥《我省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的导向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开发、购买和应用发明专利、商标和版权。到2012年,培育各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000家以上,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台州等市争取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国内专利申请及授权量分别达到10万件和6万件以上,PCT国际专利申请达到500件以上;注册商标总数达到36万件,法人企业商标拥有率达到70%以上。(省知识产权局牵头,省科技厅、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版权局等参与)

2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标准化水平。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制订和实施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构建标准研制体系和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培育一支标准化专家队伍和一批标准化创新型企业。到2012年,争取为主制修订国家标准200项左右;国家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达到100个左右,国际标准化专家50名,国内标准化专家1000名;培育500家标准创新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产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达到90%以上。(省质量技监局牵头,省科技厅、省经贸委、省建设厅等参与)

3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品牌强省。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到2012年,全省拥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5个,中国名牌产品500个,省出口名牌300个,浙江名牌产品2500个,浙江区域名牌50个;驰名商标300件,证明商标区域品牌50个;省著名商标2600件,专业商标品牌基地60个;省级以上工业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以上。(省经贸委会同省质量技监局、省工商局、省外经贸厅牵头,省农业厅等参与)

(七)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支撑能力。

1加快“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建设。到2012年,争取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工程)中心达到40家以上、省级企业研发(技术)中心1500家以上;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20家左右、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150家以上;集中扶持40家左右重点科研院所,建立科研机构创新基地;办好浙江大学和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省级以上孵化器达到70家以上,孵化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省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达到120家以上;扶持100家左右技术转移等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各级政府和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都要高度重视和不断增加科研仪器设备投入,明显改善我省科研物质条件。(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参与)

2加快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采取股份制、理事会、会员制等多种形式跨地区、跨单位整合科技资源,强化公共服务,建设三类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围绕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建设好大型科研仪器协作共用等8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围绕主要行业和重点区域技术创新,建设好50个左右行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省科技厅牵头,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八)大幅提升科技人才规模和创新能力。

1加快实施“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和“钱江高级人才引进计划”,造就一支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到2012年,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500人左右,每万人从事R&D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35人左右,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超过60%。

研究制定有效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并能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大力培养、引进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鼓励创新团队潜心研究、凝聚人才。(省人事厅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经贸委等参与)

2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素质培养工程。深入实施5511培训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对重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轮训,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开拓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到2012年,全省15%以上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参加过EMBA研修。(省经贸委牵头,省工商局、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科技厅、省外经贸厅等参与)

3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职工、广大农民的技能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高技能的生产一线创新人才。到2012年,全省高技能人才超过150万人。(省劳动保障厅牵头,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农业厅等参与)

4充分发挥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中小学每个学期必须开设一定时段的科学课程,高校要与企业、农村密切配合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到2012年,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达到250人左右。(省教育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农办等参与)

5.加强科技宣传与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科普设施建设和科普创作,经常开展全省性大型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等活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主流媒体应开设专栏、专版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精神,着力提高全省公民尤其是农民、未成年人、企业职工、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科学素质。(省科技厅会同省科协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等参与)

三、主要保障措施

(一)完善落实科技政策法规,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抓好国家科技法律法规、地方法规规章和国家扶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与督促检查,加快推进《浙江省科技进步条例》、《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条例》等地方法规和规章的修订与制订,努力把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重点落实好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府优先采购等一系列财税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加强市县知识产权执法机构建设,推进专利委托执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展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

(省科技厅牵头,省法制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人事厅、省知识产权局、杭州海关等参与)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

强化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风险承担和创新受益的主体。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和完善动力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产权结构,鼓励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出资和参与收入分配政策,探索推行期权期股,推进知识资本化。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和劳动制度改革,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进一步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广大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强化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倒逼机制。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和促进企业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强化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联合高校院所,以股份制、理事会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组织实施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省知识产权局、省国资委、省工商局等参与)

(三)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坚持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推进科技管理“五个转变”,加强科技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探索建立省部、厅市和部门会商制度,形成科技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省市县集成联动、专家咨询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科技管理新体制。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建立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机构,开展对重大科技问题的战略研究。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加强重大、重点项目的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提高项目集成度和关联度,合理确定竞争性项目比重。全面推行常年申报和受理,实行网上申报、受理和评审,建立完善统一的项目库和专家库。坚持和完善“三审一决策”制度,提高科技项目立项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逐步建立和推广科技项目监理制,加强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科技信用制度,加强科技信用管理。

(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等参与)

(四)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引导全社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集中资金,加大科技环境、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农业、节能减排、防灾减灾等公益性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经费拨款方式,加强经费预算管理,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省财政厅牵头,省科技厅等参与)

(五)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引导各类银行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开展股权质押登记试点,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金融产品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高新科技研发保险险种;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省金融办牵头,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参与)

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条件的市县也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引进国内外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创业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特别是创业板,积极争取到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收购重组上市公司。(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牵头,省财政厅、省金融办等参与)

(六)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集聚优质创新资源。

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两院十校”为重点的全面科技合作。支持军转民与军民两用技术的联合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加强与俄罗斯、乌克兰、欧美、日韩等科技强国的交流与合作。(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教育厅、省国防工办、省外办、省台办、省侨办等参与)

(七)加强领导,强化考核。

坚持一把手对本地区和部门的科技进步与创新负总责,坚持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各级科教领导小组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中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篇2

认清形势坚定目标

当前, 船舶配套产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影响船舶工业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 主要造船国家在大力发展造船业的同时, 也在进一步加强船舶配套业的建设。船舶配套产业涉及面广、产品种类多, 其中船用设备价值量最大, 占全船总成本的40%-60%, 是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的核心。21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大国, 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重点船用设备研制取得突破, 产业规模大幅提升, 本土船用设备装船能力不断提高。

目前阶段, 世界船舶配套业已形成欧洲和东亚两极格局。其中欧洲产业竞争优势明显, 行业地位短期难以撼动。东南亚内部, 日本凭借完善的配套产业链、强大的研发能力及本国造船市场的支持, 使得船配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韩国船用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 绝大多数船用设备实现了国产化, 部分设备甚至实现“零”进口。相较而言, 我国本土品牌产品竞争力薄弱, 系统集成和打包供货能力不足, 缺乏规模实力雄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强企业。要想实现造船强国的战略目标, 必须加快提高船用设备研制与服务能力, 全面突破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短板。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 《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制造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为切实推进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发展, 《行动计划》提出了当前的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船用设备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体系, 关键船用设备设计制造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全面掌握船舶动力、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导与智能系统及设备的核心技术, 主要产品型谱完善, 拥有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龙头企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成为具有较强实力的船用设备系统集成供应商;配套能力显著提升, 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以上, 高技术船舶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0%以上, 船用设备关键零部件本土配套率达到80%, 成为世界主要船用设备制造大国。

全面铺开各个击破

《行动计划》指明了当下的五大重点任务, 并在每一项任务的基础上, 相应提出要重点实施的工程项目, 做强优势产品, 改善薄弱环节。

第一,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 针对目前基本依靠引进技术或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的船用低速机、燃气轮机、喷水推进装置及油船货油区域相关设备, 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开展重点产品典型样机研制, 攻克一批对产品技术水平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共性技术, 掌握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制造技术, 形成一批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满足市场需求的重大产品, 大幅提升我国船舶配套产业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 加强船用设备创新工程建设, 重点提升船用低速机、燃气轮机、喷水推进装置及油船货油区域的舱室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

第二, 开展质量品牌建设。针对具有较好发展基础, 已实现研发制造, 部分产品已实现批量装船的船用中高 (船机库位置) 速机、电力推进系统 (产品库求购供应) 、甲板机械等产品, 重点提升质量品牌竞争力, 扩大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数字化集成化设计水平, 开展设备轻量化、模块化、节能环保、智能化开发, 完善产品系列;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和使用寿命, 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加强关键技术与产品试验验证能力建设;提高产品全寿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 建立覆盖产品全寿命周期的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 树立品牌理念, 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与之相对应地, 加强建设船用设备质量品牌工程, 支持中高速机、电力推进系统、甲板机械制造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采用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线监测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等。

第三, 大力推动示范应用。瞄准已经突破关键技术和实现工程样机研制, 但装船率低的舱室设备、通导与智能系统及设备领域的产品, 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 集中力量重点围绕大功率吊舱式推进器、液货装卸产品及系统、安全环保舱室设备、主要基础通导设备、智能化航行管理相关设备等核心产品, 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首台 (套) 推广和产业化示范应用, 从满足内河、公务、沿海船舶需求入手, 实现批量装配, 形成一定示范效应后, 逐步实现远洋船装船突破。同时, 实施船用设备示范应用工程, 重点推进大功率吊舱式推进器、液货装卸产品及系统、安全环保舱室设备、通导与智能系统及设备的工程化和商品化技术研究, 开展示范应用。

第四, 强化关键零部件基础能力。全面推进船舶动力、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导与智能系统及设备等产品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 培育稳定的配套关键零部件合作企业, 推动总装产品与关键零部件协同研发, 形成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售后服务等全寿命支持服务共同体;全面开展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基础技术的研究, 提升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 注重关键零部件强基工程建设, 针对核心船用设备的急需, 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 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和产业化瓶颈。

第五,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强企业。重点支持一批实力领先的专业化船舶配套企业, 逐步发展成为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小巨人”企业, 支持创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推动优势企业全面建设高效、规模化、绿色、智能制造体系, 支持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 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在制造能力提升工程方面, 适应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通过技术改造、研发支持等, 重点提升优势船舶配套企业智能制造和系统集成两大能力。

强化保障扎实推进

为了保证船配产业的蓬勃发展, 《行动计划》还明确了各项保障措施:加大船用设备研发支持力度, 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科研投入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引导船舶配套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促进产需对接;完善全球服务网络。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篇3

北京是肩负我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的国家首都,也是全国科技创新资源最丰富、科技人才最密集、科技创新对全国辐射带动能力最强劲的中心城市。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业中,北京应确立更高标准,树立更大目标,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高层次、高水平的创新型城市。最近发布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北京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北京要努力抓住用好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坚持以创新为动力,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推进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的知识创新高地和技术创新中心、能够与国际创新型城市对接与比肩的一流创新型城市。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就是要充分激活、整合与利用各种创新资源,将创新成作为城市发展的首要驱动力,以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创新和区域创新为重点,实现城市功能升级、竞争力提升和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开创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是应对复杂多变国内外环境的新抉择,是实现首都辐射带动功能升级的新举措。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北京郊区城市化速度仍然较慢,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大力发挥城区科技创新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提高科技创新成果对郊区发展的应用水平和支撑力度,积极以创新为手段,促进北京郊区“三农”问题的解决。北京作为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城市,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尚显不足。北京要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重要载体,实施高端创新战略,发挥创新型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和服务功能,强化在区域城市群中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促进周边城市群的经济发展。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是立足科技文化资源优势和集中体现首都城市定位,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北京科研院所众多,大专院校云集,科技人才密集,高新技术产业实力雄厚,创新资源可谓得天独厚。北京现有中央和市级独立科研机构居全国第一,每年获国家奖励的科技成果占全国的1/3;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和其中科学家、工程师的比重都处在全国前列,两院院士半数尽在北京。同时北京还在金融、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创新环境十分优越。这些是北京最突出的发展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正是依托利用首都的各种优势资源,集中体现科技文化中心的城市定位,综合挖掘和发挥首都资源长项的整合联动效应,扬我之长,带动通盘,开创一条最适合首都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实现首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优路径。北京资源、能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8,世界的1/33,人均平原面积不足全国水平的一半,土地资源日趋短缺,城市发展空间受限,经济发展所需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大量依靠外埠输入。目前北京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对资源能源消耗大,产出效益低,对环境造成相当压力。因此,要实现北京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就必须实施创新型城市战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消耗的过度依赖,保证首都经济的整体运行质量和发展后劲。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发挥高端资源的控制力和辐射力,实现世界城市目标定位的战略举措。北京是一个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城市,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纵观国际上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其产生和发展最终取决于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的形成均是以当时世界上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区域为根基的,当今这些世界城市仍代表着全球最富创新活力的区域。目前北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对周边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能力还比较弱,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在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低端位置,这距离世界城市的远大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就是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强对科技创新高端资源的整合力、控制力和科技创新的辐射力,实现城市功能升级和战略跨越。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对全国创新辐射功能的载体城市,打造国际战略资源的汇聚中心,成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具有高层控制力的节点城市。

北京要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已经形成一批具有卓著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城市,主要表现为三类:一类是文化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的创新活动侧重于文化艺术层面,通过文化艺术创新实现城市的新生和繁荣发展,主要代表城市有巴黎、赫尔辛基等;另一类是服务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主要通过不断创造新的服务,充分满足人们日常的交通、购物、娱乐、休闲、安全、教育等各种需求而获得持续发展,主要代表城市有柏林、东京等;再一类是科技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拥有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具有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明显的产业优势,是世纪之交,在适应知识经济大潮和发展当代先进科技生产力的新基础上,脱颖而出的崭新城市形态,主要代表城市有加拿大的渥太华、美国的奥斯丁等。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具备突出的科技创新优势,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现代服务业比较繁荣发达,因此从首都特定的性质、城市功能定位与资源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看,北京可以集成上述三类创新型城市的功能,综合发挥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作用。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要在开放的环境中,以学习的心态,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借鉴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北京要瞄准高端,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全力打造成为我国创新思想主要传播地,创新型产业、创新资源的重要聚集地,全国技术创新的辐射源,努力使创新理念深入人心、融入行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重视创新的良好氛围。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目标是将创新塑造为城市发展的灵魂,促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驱动力。我们认为,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具体目标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高端创新能力卓越。在知识创造和技术开发上有卓著的创新能力,在产业若干重点领域的技术前沿和核心环节有领先、强大的创新成果的产出能力,成为全球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在知识创新方面,继续提高在国际《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等三大权威检索系统中收录北京科技论文的数量;在技术创新方面,万人申请、拥有国际、国内专利数量继续位于全国前列,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二是对外创新辐射强劲。发挥强劲的创新成果辐射能力,所产生的大量新知识和新技术将以创新服务和高端产品的形态充分地服务全国乃至世界,带动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升级。北京要发挥科技资源的优势,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辐射全国,技术市场交易金额在全国保持首位,成为全国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

三是创新引领产业提升。努力使以创新为特征的“高科技含量、高增值性、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传统产业实现卓有成效的改造和提升。创新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继续增强,北京的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大幅降低,创新型服务业与高新技术制造业成为首都经济主要支柱产业和经济结构升级的动力,争取涌现出数十个在全国及国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

四是创新环境完善优越。努力促使北京保持长久创新领先能力的机制和环境,吸纳和凝聚全球创新资源,促使各类创新要素与市场形成良性互动。营造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特征的文化氛围,将北京建设成为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区域总部及外埠大企业总部的聚集地,并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完善风险投资体系,使北京成为风险投资的热土,每年涌现大量高新技术企业。

全面推进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必须分阶段、有步骤,明确重点、逐步推进。我们认为,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应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强化中关村园区的创新源头作用

中关村在国家创新战略中承担重要任务,要按照“重要载体、强大引擎、服务平台、前沿阵地”四位一体的定位要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整合创新资源,做大做强创新产业,全面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为主体,大力推动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原始性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实现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跨越。大力发展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及网络、数字音视频、光电显示等产业领域,培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核心和共性技术攻关,加强对首都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瓶颈技术研发,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在超导、纳米、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积蓄力量。

优化自主创新的机制和环境

继续深化落实《中关村条例》等政策,突破固有的工作方法与路径,不断探索各种新机制和新模式,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完善环境,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形成市场机制带动下全社会各类机构积极参与创新、推动创新和充分享受创新成果的新局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企业联合大学、科研机构进行重大技术创新项目选择、共建技术创新中心、共同承担技术研发项目、共担风险开展技术成果产业化等;以市场为纽带,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技术创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期战略联盟。加快优化创新环境,加速解决资金、人才、中介等困扰企业创新的问题,在政策法规体系、投融资环境、企业孵化、创新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强建设;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商务成本,发挥人才资源和区位优势,营造对跨国公司和外地大企业在京设立总部有巨大吸引力的良好环境;强化创新的宣传舆论导向,促进市民创新观念形成,积极培育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企业家创新核心地位

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应高度重视创新型企业以及企业家,支持龙头企业走一条依靠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道路,同时使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加大培育联想、京东方等重点企业,使其充当带领中小企业创新的领导者,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完善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激发其原始创新活力,确立中小企业的创新地位;重视企业家的关键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切实维护企业家的各项合法权益,吸引和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企业家。

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坚持市场化配置人力资源模式,重点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和国际化人才。继续实施“科技新星计划”,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面向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产业技术工人。加大对青年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在岗工人的再培训。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吸引留学生来京创办高科技企业。完善创新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鼓励支持科技人员以股份合作制及个人持股等多种形式,创办科技企业。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民族品牌 篇4

中国轮胎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时期,经历了三次变革,当前正进入第四次变革。第一次是95年开始的子午线轮胎,国内部分领军企业带头进行斜交胎向子午胎的产品转型,这个过程中推翻了合资轮胎独霸天下的格局,出现了三角、佳通、成山等后起之秀;第二次是2002年开始的民营子午线轮胎,以东营为代表的一批民企异军突起,使全钢胎生产(包括工程胎)从大厂的娇子变成了普通商品,这期间出现了兴源、金宇、盛泰等企业;第三次是2010年开始的半钢子午线轮胎,由于全钢胎和工程胎产能逐步过剩,受利益驱使,稍有规模的轮胎厂又开始制造半钢子午线轮胎,大量的半钢产能爆发式地涌现,直接导致了竞争加剧,直至美国警觉而进行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这期间以杭橡、玲珑、恒丰等为代表;

现在正进入的是第四次变革,其主题是运营优化、优胜劣汰,部分企业开始进行产业布局调整和工厂技术升级,达到优质、高效、低耗、环保的效果,以此来打造企业竞争力。

从轮胎产业的发展来看,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轮胎行业体系。随着轮胎企业的大型化和集团化日益加剧;研发力度不断加强,创新成果大量涌现;轮胎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那些在品牌建设上取得优势的企业有望在新的一轮竞争中胜出。

我国虽然已经是轮胎生产大国,但还不是轮胎生产强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轮胎行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经过轮胎行业多年的发展,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品牌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平台,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应掌握自主权和主动权。只会制造,没有品牌,即使制造得再好,技术再好,也只能被整个在别人的平台上,从而失去自己的自主权和主动权。

2007年XXXXX公司成立,但开工以来便经历了重重困难,产品定位中低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生产工艺落后,没有形成系统产业系统,更没有品牌可言,公司面临破产。2013年7月XXXXXX公司由XXXXXX控股重组,公司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就必须实施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公司品牌战略:

一、基础作支撑,树立品牌形象

公司按照“坚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发展思路,着眼长远,从装备、研发、文化、质量等方面入手,树立品牌意识,打牢品牌化发展基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学定位高端发展,创造差异化、品牌化发展优势,使一度停滞的企业逐步展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先进的装备水平才能代表产品水平。XXXXXX公司从装备入手引进了荷兰VMI成型机、意大利钢丝压延机、德国特勒斯特四复合生产线、德国SDS激光干涉仪、日本动平衡均匀性检测仪、美国阿尔法实验仪器等世界一流的生产、实验、检测设备,是国内最先引进荷兰VMI成型机的两家企业之一,关键装备水平处于行业前列。

技术研发关乎品牌创新。建成了10000平方米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和4000平方米的高规格国家认可实验室,形成了自主设计体系和研发平台;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知名企业紧密合作,引进TTA技术服务团队,开展新产品设计研发合作;吸收转化TTA技术,结合米其林同步技术,利用有限元分析法自主噪声分析,不断创新技术研发,开发紧贴市场需求的产品。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内涵。在XXXXXX艰辛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提炼并践行了“四个凡事”(凡事要有标准、凡事规划在先、凡事要有耐心、凡事要协调合作)和“四个第一”(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用户第一、制度第一)的新理念,并结合地方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丰源轮胎特色的“五种精神”(鲁班“工匠”精神、“奚仲造车”创新精神、匡衡“凿壁偷光”学习精神、孟尝君“广揽人才”的惜才精神、青檀树“坚忍不拔”精神)。

质量是品牌的灵魂和生命。XXXXXX公司在员工中开展“质量在我手中”、“第一次就将事情做好”等质量教育活动,组织了“万条无废品”、“零缺陷,零投诉”等质量活动,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TS16949汽车安全管理体系证书。公司2015年获得中国质量协会颁发的全国质量诚信标杆优秀典型企业、质量检验稳定合格产品、质量信得过产品、中国市场质量信誉双优品牌等称号,2016年获得全国行业质量领先品牌证书、全国质量诚信先进企业证书。企业品牌核心意识初步建立,迈出品牌兴企战略关键步伐。

二、立足长远,打造差异化优势

丰源轮胎公司找准自主品牌建设方向,实施差异化发展和品牌化战略,确立了“做优质产品、树高端品牌”的发展定位,在市场、技术、装备、质量上实施精准定位,打造高端自主品牌,实施差异化发展。

市场定位高端:瞄准韩泰,超越韩泰,确立构建国内一流、国际二线,成长为个性鲜明的中高端品牌,销售网络布局欧美等高端市场占外销的50%以上份额。

技术定位高端:坚持占领技术前沿,引入世界顶尖米其林同步设计技术,采用自主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低温一次法炼胶工艺技术,炼胶是轮胎制作中一个最重要的步骤,决定了轮胎的好坏。而丰源轮胎公司研发的一步法炼胶4.0技术是当前国际最先进的炼胶技术。一步法炼胶4.0技术有着能够提高轮胎半成品、产品的合格率和质量,一套机器日产达80-120吨,比传统生产线高出一倍;每公斤炼胶的耗电量减少20%以上,节约能耗20%以上,节约用工数量50%等优点。

装备定位高端:配备荷兰VMI成型机等世界先进装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的生产流水线和自动传输系统,全部工艺设备赶超国内轮胎行业先进水平。

质量定位高端:以“质量第一”为产品理念,以“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为管理理念,开展“万条无废品”活动,实施全员质量管理,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达到精益生产的目的。

三、注重研发,增强核心竞争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始终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把自主研发产品及技术当作企业“重器”,形成了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继而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

几年来,开展碳纳米管材料在高性能轮胎、超高性能轮胎、漂移轮胎的应用研究。成功推出漂移胎、白胎侧、缺气保用胎、抗刺扎胎、碳纳米绿色胎五大创新产品,形成了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防刺扎、防漏气、防爆破“三防”全方位安全轮胎。迎合国家新能源汽车政策,研发新能源汽车胎和出租车专用胎,迅速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同时,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扩大了品牌影响力。我们的碳纳米管应用成果是继一次法混炼新技术之后,又一通过国家级验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专家组建议在行业内扩大推广应用。

大胆尝试品牌推广新模式,在利用好国内外展会、各种广告、公共活动等传统品牌宣传渠道的同时,积极探索电商平台和联销平台建设,在拓展市场的同时扩大品牌影响;实施销售渠道下沉,2016年在全国建立300家挂牌店;在XXX地区开展渠道扁平化试点,已开设直营店6家;推进海外技术输出合作项目,扩大企业品牌知名度。

持续规范标准化建设,采用国际化标准体系,获得中国CCC强制认证、美国DOT认证、欧洲ECE认证、海湾GCC认证、巴西inmetro认证,轮胎性能指标达到欧洲标签法第二阶段新要求。丰源轮胎公司三大品牌在100多个国家注册,下步将多类别注册,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做好商标维权,保护自主品牌资产。推进企业新三板上市,进一步规范企业运行,为做大做强自主品牌打下基础。

四、提高档次,促进跨越式发展

丰源轮胎公司着力打造绿色、环保的“安全轮胎”品牌,提高产品和品牌档次,潜心打造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把民族轮胎品牌做大做强,让民族轮胎品牌赢得世界喝彩。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受关注的轮胎品牌,创新品牌传播与展示的载体、渠道,拓展网络营销与公关平台。加入品牌推广投入,布局部分发达城市,实现品牌突围。目前,XXXXX品牌已经入驻央视二套节目。

打造个性化的品牌符号,使品牌风格成型,打造明星产品系列,品牌美誉度大幅提升。通过品牌势能的确立、终端情境工程的落成,成为绝对个性化的品牌符号,具备强势抓取细分市场受众的品牌价值。

XXXXXX的品牌之路,是再造与重建的过程。我们把打造国际自主品牌作为核心战略,以创新促转型,扎实打造中国名牌、民族品牌、国家自主品牌,集聚品牌优势,以品牌建设带动发展,走出了独具特色的XXXXXXX自主品牌建设之路。

五、搭建平台,催生创新源动力

激励全员创新,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在这方面,我们倡导“改善即是创新”的创新理念,开展全员创新活动,筑牢创新的基础,通过正面激励和机制保障促使“大众创新”蓬勃发展。

成立了创新驱动委员会,制订了《创新活动管理规定》,从组织机构、保障机制、工作措施、效果评价和创建成效等多方面建章立制、细化标准、量化考核,使创新工作有组织、有督促、有考核、有奖惩。建立了评审专家组,从员工中选出256人的创新驱动代表队伍,实现了对生产、销售等关键岗位的全覆盖;将科技创新项目划分四级管理,通过技术革新、升级改造、管理提升等多种手段推进全员创新。2016年,创新项目、合理化建议达到2360个,直接创效超过1100万余元,累计获得专利35项。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公司倡树“尊贤崇功”用人理念,采取引进、招聘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速创新人才和创新队伍建设,先后引进吸收专业技术人才500余名;建立岗位状态评估平衡机制,推行灵活激励的薪酬体系和人才特殊补贴制度,为员工搭建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推行人才“三通道”(专业技术职称、工人技师和经营管理)制度和“三个一批”(稳定一批骨干队伍、发展一批新生力量和储备一批后备人才)人才培养储备机制,为员工提供岗位晋级、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目前,技术人才占员工总数的17%,并建有100多人的专业技术研发团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源动力”。

国家工信部轮胎行业首批准入企业之一,2016年中国轮胎行业54强、山东省橡胶行业50强,先后获得XXXXX市长质量奖等十多项荣誉,公司XXXXX品牌被XXXX省评定为重点培育的国际自主品牌、中国市场质量信誉双优品牌、全国行业质量领先品牌等,入选中国雪地胎十强品牌,成为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推荐的八大品牌之一。产品远销欧洲、美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销售网络实现全覆盖,是华晨、众泰、北汽等十多个汽车、新能源汽车配套供货商。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篇5

发布时间:2008-3-15信息来源:

加强自主创新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我们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推进我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充分认识推进我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

我省是中小企业大省,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以上,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创新成果,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强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功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鼓励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继续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因此,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我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我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实力上。我省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虽已今非昔比,但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仍较缺乏。特别是一些拥有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转让技术持谨慎或封锁态度,使我们处处受制于人,无法从根本上形成竞争优势。光靠引进、买专利已不是上策。而事实上,只有千千万万个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激情迸发,真正把自主创新变成企业的自觉行动,才能使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为此,广大中小企业要切实增强自主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要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风险投资机制等办法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宽松的自主创新环境。

(二)广大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特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包括产品(服务)创新和工艺创新、研究与开发、技术转移等,既有大量的产品(服务)和工艺创新,也有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原始创新成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中小企业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与大企业不同,中小企业更侧重于对原有技术的革新与改造,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所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相对较大,涉足的产业领域较多,涉及的部门和地区较多,创新成果分布的领域与影响的范围较广。“十五”以来,全省中小企业已经累计开发新产品4万多项,省级以上新产品6000多项,比“九五”期间增长了两倍多。在全省183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34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大头,技术进步在中小企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近50%,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我省自主创新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

(三)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在许多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具有较高的效率。在一些传统产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了这些产业的重振和发展。在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新兴产业中,如计算机、程序控制仪器、软件等,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

动更加活跃,占有明显的优势,极大地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发展。在大众消费品市场,由中小企业开发和经销的产品占了80%以上。此外,由于机制的优势,中小企业创新的效率也是较高的。据我们对全省372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通过技术创新,有91.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94.7%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96%的企业拓展了市场,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耗。

二、当前我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障碍

尽管近几年来我省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历史和体制机制的影响,我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自主创新人才。我省从事科研开发的科技人员虽然60%在企业,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企业,在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很少。目前,我省中小企从业人员中享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仅占0.40%,中级技术职称的仅占0.91%,初级技术职称的也只有2.58%,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国有企业平均水平,人才短缺的状况十分突出。二是创新资金来源不足。造成资金紧张的最重要原因是融资渠道不畅。由于证券市场发育滞后,广大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民间借贷目前还处于体制外,既缺乏法律保障,且融资成本高、风险大,满足不了大量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普遍较差,从金融机构贷款十分不易。融资难,使很多企业因资金缺乏而无力搞技术创新,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也较低。

三是研发投入杯水车薪。一方面,我省中小企业R&D投入的强度还很小,全省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的费用投入不足,占销售收入比重不到0.6%,科技型中小企业中也只有1%多。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是企业投入资金不合理,重设备引进,轻消化吸收,基本上是引进花10块钱,消化吸收仅花1块钱,存在“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由于投入不足,消化不畅,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尚未进入良性循环,总体跟不上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难以显现自主创新“马赛克”的亮色。

四是创新服务能力较弱。已有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产品少,服务面窄,服务缺乏深度和广度,部分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全省由中小企业产业集聚构成的604个块状经济区,建有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仅占37%。2003年以来为加强行业自律而创建的14个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大多没有推出面向本行业的技术服务项目。多数科技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层次比较低、服务内容比较单一。

五是税收优惠政策的目标不明确。税收政策是国际上通用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经济杠杆,但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具体表现在:通过税收优惠来支持和鼓励哪些方面的科技发展缺乏导向性;在协调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和传统技术改革等方面缺乏清晰的目标;导向性的科技税收优惠措施不足;针对具体的科技开发活动及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不够。

三、“十一五”时期推动我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

“十一五”时期,要解决阻碍我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创新机制为重点,通过建立四大支持体系,推动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建立政策支持体系。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作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重点,在政策引导中,坚持把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政策支持的重点应当放在财政、金融、产业的引导和支持方面,利用财政资金、金融利率、税率倾斜等手段,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的资金投入,直接或间接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要制定各种针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科技计划,从研究开发、试制、成果的商业化等阶段对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全过程予以支持。改变专项扶持资金“撒胡椒面”的做法。此外,还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调动各方面的创新积极性。

二是建立服务支持体系。企业自主创新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创新资源、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关系形成之前,相互之间还有一个搜寻、选择和被选择的过程。这就需要政府、有关组织和中介机构提供人才培训、信息交流等服务支持,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服务体系。要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自主创新等信息服务的机构,解决中小企业限于人力和资金而难以建立自己的信息情报组织问题。建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基地,在区域经济内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发挥集群力量,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区域间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

三是建立金融支持体系。自主创新作为使科技成果进入生产过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物质产品的一种技术经济活动,必须要有作为这种活动的直接基础和直接构成要素的资金投入,这是企业创新活动得以进行的最先决条件。要通过政府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和引导,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增加R&D的投入,提高企业用于消化吸收新技术的投入资金比例。要建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基金,遵循公开公正、规范透明、竞争择优的原则,支持具有较高创新水平的创新项目产业化。放宽金融业的市场管制,鼓励建立中小民营银行,满足中小企业对自主创新的资金需求,提高全社会金融资源配置绩效。加快发展各种风险投资机构,规范风险投资资金的进出渠道,为中小企业提供自主创新长期贷款。

四是建立技术支持体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的过程往往表现为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科研资金、技术、人才以及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数中小企业基于自身技术、人才、设备等条件限制,往往无法适应这种需求。应当促进各类技术支持机构发展,建立健全以满足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需求为目标,各类社会科技支持机构广泛参与、协同配合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支持体系。要创新共性技术服务机制,发挥产业集群的综合优势,整合现有分散于各企业的研发资源,建立共性技术服务中心,帮助解决一家一户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建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各种中介机构的合作机制,鼓励产学研联合培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自主创新队伍。近几年,余姚、金华等地采取关系不转、户口不迁的柔性用人机制,吸纳“候鸟型”教授、专家为中小企业科技研发服务,绩效明显,值得借鉴。还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机制,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开展对中小企业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以及技术培训,增强中小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备注:此调研报告原载《调研与对策》2005年第25期(总第68期)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篇6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

武政规〔2010〕13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和创新人才聚集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武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步伐,经研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一)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企业研发投入补贴专项资金,通过网上申报和专家审核,对企业研发投入予以补贴。对最近一年主营业务收入小于5000万元、近3个会计年度的研发费用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不低于4%的科技企业,及对最近1年主营业务收入大于5000万元、近3个会计年度的研发费用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的科技企业,按照研发费用的15%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最近1年主营业务收入小于5000万元、〖HJ1〗近3个会计年度的研发费用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不低于5%的科技企业,及对最近1年主营业务收入大于5000万元、近3个会计年度的研发费用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不低于4%的科技企业,按照研发费用的20%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400万元。

(二)鼓励企业建立自主创新平台。对企业申报的市级自主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优先纳入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日常管理按照“事前立项备案、事后考核补贴”的原则予以支持。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产业基地)等自主创新平台。

凡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从市财政科技经费中一次性给予150万元的支持。积极支持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合作共建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支持企业与在汉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三)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四)开展企业技术研发风险科技保险。鼓励科技企业对关键研发设备、产品研发责任、高管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团体健康及意外等进行保险,市科技、财政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对企业科技保险费用给予补贴。企业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支出按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

二、支持企业开展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活动

(一)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知识产权联盟和产业联盟。对经市科技部门核准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开展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活动,给予适当经费补贴,对市级联盟给予一次性最高30万元补贴。支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开展行业核心技术攻关。优先支持市级产学研战略联盟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对获批国家级战略联盟和省级战略联盟的牵头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励。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中试基地、股份制科技经济实体等,形成以利益为纽带、产权明晰、优势互补的常态化合作机制。

(二)鼓励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鼓励企业进行新技术开发,并支持企业申请专利,将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和验收的重要指标。在全市开展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对入选国家、省、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除落实现行专利资助政策外,分别给予一次性20万、15万、10万元的奖励。鼓励企业申请外国专利,对获得北美发达国家、欧盟发达国家和日本专利的企业,其每件专利给予10万元补贴,对获得上述国家以外的外国专利每件给予3万元的补贴。开展千件专利授权量的“专利强区”和百件专利授权量的“专利强企”以及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强势企业”等表彰活动,推动重点行业专利群的形成。建立专利开发与标准研制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研制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创新标准。对以第一主持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含市级技术规范)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一次性资助奖励。

(三)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优先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对科技企业承担的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组织实施的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市财政将予以专项资金配套。企业在承担地方重大科技项目过程中发生的管理、协调和监督费用,以及其他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可以申请一部分间接经费列支,但间接经费列支比例不得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10%至30%。

三、支持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一)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专项资金。从市科技研发资金中,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专项资金,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及推广应用,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发布系统和推介平台。

(二)实施科技供需对接专项计划。围绕高新技术企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开展公开招标,政府订购科研成果并直接移交给相关企业实现转化和产业化。支持在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并鼓励就地转化。在十大科技专项中专列资金,对转化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并取得实际效果的项目,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补贴,但企业年度实现税收不得低于财政资助资金额。在汉企业购买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并成功实现转化的,优先给予产业化项目支持。

(三)支持科技企业承接重大专项建设工程。支持科技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应用于国家或省、市政府重大专项建设工程。企业承接国家或省、市重大专项建设工程项目在5亿元以上的,在银行开立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的,由市财政按企业保函手续费、评审费、担保费等综合成本20%的标准给予补贴。

(四)支持企业首台(套)产品研制及推广使用。重点支持一批首台(套)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对企业研制的首台(套)产品所投“关键研发设备保险”,从市科技保险补贴专项资金中给予保费补贴,单项补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鼓励使用本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和技术,本市用户单位使用非政府资金订购或使用经认定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可申请给予不高于设备价格10%的风险补贴,相关科技计划予以优先支持。

(五)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加强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与政府采购产品目录的有机衔接,政府采购资金用于购买自主创新产品的比例要逐年提高到30%以上,并采取相关具体配套措施予以推进。市级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重大装备和产品的项目,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在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招标过程中,重点考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产业带动因素,视情况合理设置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产业带动评标因子或权重。

(六)落实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政策。各级税务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政策,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支持企业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鼓励企业吸引战略科学家。推广“3551人才计划”的实施经验,鼓励企业以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建设工程吸引创新人才。鼓励企业引进战略科学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引进的从事国际前沿科学研究、具有科技战略眼光、能准确把握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方向,能提出本领域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技术路线,且研究成果对本学科和技术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科学家,市人民政府将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予以支持,由相关部门解决其科研经费、居住、签证、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问题。

(二)鼓励企业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鼓励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及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对新批准设立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产业基地),市财政给予50—100万元资金补贴。鼓励企业选派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出国学习培训,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企业科技培训费用按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逐步引导在汉高校在职称评定、岗位聘用中增加优先条件,支持高校教师以访问学者身份到企业进行咨询与合作研究。

(三)鼓励企业建立灵活的薪酬管理模式和科技创新奖励制度。鼓励企业建立并实行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通过股权激励、期权激励、分红激励、企业奖励等措施,使为企业技术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高技能人才获得相应的报酬和奖励,增强企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吸引力。鼓励企业自设奖项,奖励在创新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与团队。凡在规模以上企业中获得企业内部科技奖励的成果和个人,在参加市级科技奖励评审中予以优先考虑。

(四)加强职业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开展职业技术经纪人培训和执业登记。鼓励由技术需求方、成果供应方、交易服务方等市场主体共同建设技术合作和交易平台,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高效转化。

五、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

(一)开展市科技创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对注重技术创新并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开展市科技创新企业认定工作。经认定的市科技创新企业所开展的创新活动,在市科技计划项目中予以优先支持。鼓励市科技创新企业积极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经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后,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按15%税率征收的优惠政策。

(二)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按照“突出引导、注重集成、分类指导、动态管理”的原则,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到“十二五”末期,力争培育6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创新型示范企业和60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创新型成长企业。每年按一定比例对试点企业的创新活动投入给予补贴,其补贴额度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在创新型企业中,按照“分批推进,逐步实施”的要求,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团队)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股权激励(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对经培育后成功获得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称号的企业,市财政给予150万元奖励。

(三)支持创新型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有针对性地组织券商为创新型企业改制上市做好辅导工作,创新型企业改制、进入代办试点和在境内外上市,除了享受一般企业上市的补贴和奖励外,市科技部门将在相关科技计划项目中给予专项支持。

(四)支持创新型企业通过并购,获取技术、市场渠道,进行产业组合和新建产业基地。对创新型企业并购重组产生的中介费用,由受益所在地区级政府实施补贴,对其在汉实施的产业化技改项目及新建产业基地项目,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择优按项目固定资产额给予最高400万元的贴息补助。

(五)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对发行集合债券和集合信托产品的科技型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补助。鼓励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企业及企业创新

活动开展融资担保业务,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的担保业务达到全部业务的20%以上时,优先给予专项补贴。完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中推进以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和植物新品种等无形资产为质押进行融资。对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企业,给予不高于企业所付质押贷款利息额30%的贴息补助,一个企业的年贴息额度最高不超过20万元。

(六)拓宽创新型企业间接融资渠道。推进创新型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扩大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规模,市科技部门及相关部门对此将给予一定的贴息补助。

(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在现有市科技投资引导基金的基础上,从2011年起,连续3年每年安排不低于4000万元资金用于扩大市科技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并联合其他大企业和投资机构成立面向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若干投资基金。设立创业投资企业风险补偿资金,用于补偿创业投资机构因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失败而清算或减值退出的部分损失。完善创业投资退出机制,通过股权上市转让、协议转让、被投资企业回购、企业并购等方式撤出创业投资。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篇7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2014年, 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退出,又面临城市限购、限行等限制措施的陆续出台, 以及国外主要品牌的强力竞争等诸多压力,如何转型升级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面临的极大挑战。

持续下降的自主品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1月,汽车产销呈稳定增长,月度产销创新记录;其中, 乘用车表现依旧好于商用车。1-11月, 汽车产销双双超过2012年全年,同比增幅较前10月继续回升。

尽管汽车产业总体继续呈增长态势,但自主品牌汽车市场表现却明显逊色。据统计,2013年1-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646.21万辆,虽比上年同期增长11.5%,但却低于乘用车总体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0%,比上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

单位:万辆、%

单位:万辆、%

相比于自主品牌乘用车前11月的表现,主要国外品牌增长非常明显, 其中,日系车的增长尤为抢眼。

从去年前11个月主要外国品牌乘用车销量比上年同期增长情况看,日系增幅继前10月继续提升;德系、 美系、韩系和法系保持较快增长。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车累计市场份额分别为19.2%、16%、 12.5%、8.9% 和3.1%。

从前11个月主要外国品牌轿车销量比上年同期增长情况看,日系增长7.1%,增幅较前10月提高5.4个百分点;德系和法系增速继续高于行业整体增速;美系和韩系低于行业整体增速。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轿车累计市场份额分别为24.8%、 17.8%、16%、9.7% 和4.2%。

自主品牌汽车出口情况也不尽人意。统计数据显示,11月汽车企业出口为8.77万辆,比上月下降2.09%, 比上年同期下降4.4%。1-11月出口89.37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7.35%。 其中乘用车出口54.86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9.63%;商用车出口34.51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3.5%。

亟需提高整体创新能力

前不久,天津市正式加入汽车限购、 限行的城市行列,有关“双限”的讨论, 再次成为汽车产业的热点话题。

在连续多次的中汽协例行汽车信息发布会上,媒体屡次提起限制措施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对此,中汽协秘书长董扬坦言,自主品牌汽车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好不容易摇到号,很多消费者都会考虑买一辆好一点的车。”

从北京市等其它城市限购的情况来看,限购也确实推高了消费者的购买层次,消费者整体购车的档次在提高。

面对短期内难以改观的不利局面,董扬认为,自主品牌汽车应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努力研发更加环保、更加安全可靠的产品。

这一点上,自主品牌汽车应向一些国外品牌尤其是日系车学习。尽管销售受阻,但日系车很快从低迷的市场中恢复增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凭借过硬的产品,以及在价格、服务等方面的努力。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篇8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043-02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加快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一、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因分析

1我国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近百年的世界产业发展史表明,真正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据统计,当下世界科技研发投资的80%、技术创新的71%,技术转让的62%均由世界500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目前,我国的一些优秀企业,如海尔、长虹、科龙等,已经取得了很多令世人瞩目的创新产出成果,这表明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类似企业只是少数,在我国还有更多的企业创新产出状况不佳。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据统计,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0.76%,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有科技研发活动的企业仅为38.7%,设立研发机构的仅为23.7%。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8.6%的企業没有申请专利。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不能发挥主体作用,直接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2技术市场不健全、缺乏创新的社会氛围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没有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政策环境尚不完善,技术创新还没有真正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没有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进行自主创新的风险很大,无法预期最终结果和收益,然而,在社会风气下重染下,人们都普遍追求眼前利益,因而影视歌明星、体育明星受到追捧,一夜暴富者成为一些人心目中的英雄;在政界,官员们热衷于搞政绩工程,搞立竿见影的短平快项目;在科技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受到尊重,各种科技人才类的精神奖励大多数都是面向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而工程师的社会地位过低,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严重不足,等等,都影响到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一些决心开展自主创新的企业缺乏社会的支持,一些自主品牌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同。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是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在这样的社会中,自主创新是不会有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

3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

目前,部分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妨碍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技术研发与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直接影响当期的企业赢利状况,许多决策者在发展创新战略时都存在着保守心理,由于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加上研发成果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投资者在投入资金时犹豫不决。当前,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其激励机制大都软弱无力,其表现是奖励的力度不够,达不到应给予的激励水平。特别是物质奖励太少,不足以酬劳创新者所付出的智慧和劳动,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企业家的长期化行为还缺乏有效激励,企业家的创新意愿和创新动力明显不足。

人才是研究开发活动的实际实施者,只有拥有了具备创造力的核心专门人才,企业才有开展自主创新的可能性。目前,创新人才尤其是专门创新人才的不足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部分企业与专业化创新人才合作不够,在解决自主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的某些关键问题时,缺少交叉学科、创新人才之间的协作,企业的重大创新课题也就不能及时攻克。

4企业自主创新相关的政策环境不完善

首先,我国政府科研投入中给予企业的份额十分有限,尚未体现出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位置。其次,我国现有的财税体制不支持企业创新,企业的研发投资不能单独列支而要作为资本性支出征税,高技术智力密集型企业要给员工支付很多的工资,这些工资一部分要作为个人所得税上缴。再次,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也不支持企业创新。企业的研发投资需要漫长的研发周期,投资巨大,风险性高,我国没有形成良好的知识资本风险投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通过变成上市公司融资的审批十分有限,知识资本占多少股份也没有明确的控制。导致企业自主创新步履维艰。

5产学研不沟通,技术创新服务体制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除了依靠自身的技术学习与积累之外,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加强产学研合作。目前,我国企业与科研院所大多是以私人关系才合作,双方之间就缺乏有效的体制对这种合作给予保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渠道进行沟通,从而建立合作关系。最后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的转化率低,企业生产和投放市场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也难以及时反馈。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没有反应实际市场的要求。

另外,虽然在政府不同部门的支持下,我国已经建立各级各类的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的社会机构,如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科技评估机构以及大量的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等等。但这些机构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成功的经验,服务能力有限,因此,无法满足技术创新企业提出的专业化的需求。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

1确立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工业化历史进程表明,正是由于一大批企业在市场竞争的驱动下,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活动,使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要素,提高了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效率。改善了资源、环境利用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2加强企业的资金和人才投入

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充足的资金和人才投入是技术开发与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和保证。因此,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讲,要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拓宽融资渠道,包括自筹、政府资助和商业贷款;二是合理分配资金;三是高校引进人才,或进行合作开发。

3政府要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

政府应在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机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做更多的工作,这包括:(1)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的相关制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2)强化战略规划管理,加强对企业科技工作的指导;(3)拓宽各种渠道,支持科研院所进入大型企业集团或与之开展各种形式的研发合作;(4)建立科技工作协调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争取良好的政策环境;(5)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4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以地方政府的名义,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研究的基地,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就得以保障。可以进行一些带有长期性的重大研究项目,也可以避免机会主义行为。允许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国外的经验也表明,大企业的研究力量较强,如果建流动站,吸引一批博士后进去做研究,出了成果直接向企业报告,这对于研究人员了解市场需求和生产实践、确立研究课题的有用性有直接好处。对企业而言,利益是更为直接的。企业更多还是投资和应用的主体,有灵活的机制,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有可投入的资金,有应用新技术的欲望。这便为科研院所提供了用武之地。作为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院所在竞争前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5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创新、敢于创新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倡企业家精神,造成一种人人谈创新,时时想创新,无处不创新的组织文化氛围,培育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它能够使全体员工为企业创新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同时,企业内部要从改革分配制度人手,完善对技术创新人员的激励机制,重点要做好研发人员的激励。首先,要使激励手段多样化;其次,企业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员工创新绩效考核制度;另外,激励需要本着实现双方利益目标一致的原则。

三、结束语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自主创新的挑战与压力。企业应该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迎接挑战,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建设创新型行业。

上一篇:星级村申请下一篇:做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