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共8篇)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有了权力的萌芽。夏朝时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外族的事务,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周王利用分封与宗法制的结合,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靠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维系统治秩序并非长久之计,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制度败坏,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一个皇帝具有无上_的中央集权制度。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国家_、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说明了它的坎坷。直到宋代,这种斗争才尘埃落定,却不幸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元勋益颇大,明朝废除丞相,清设军机处,_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学习本单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有关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知识。(2)对于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及其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影响,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评价。同时还应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与西方古代制度进行对比。(3)以史为鉴。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要认真地思考、总结
学习指导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模块进行,大部分课程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学习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但也没有表示明显的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一、展现明初四位宰相悲惨下场,激发学生思考废相缘由
一般来说,学生对直观具体的内容更感兴趣、更容易接受。所以,教师利用生动具体的史料来创设情境,把教科书中抽象的、冰冷的历史概括,转换成具体的、生动的历史细节进行探究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本身,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热情,使被动历史学习的过程变为主动历史探究的过程。
【教学片断1】“宰相制度的废除”的教学设计
“宰相制度的废除”的教学设计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1)展示材料:教师展示相关的细节材料,如胡惟庸毒死刘基或私自扣押奏章的具体事实、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并灭其九族的情节和明初四位宰相都不得善终的史实,渲染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生成问题:通过阅读上述材料,学生感受到胡惟庸不自量力、朱元璋手段残酷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强烈的疑问———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诛杀胡惟庸并灭其九族?明初四位宰相尽是如此下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3)合作探究:随着材料的展示和问题的生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活动,并要求学生:1站在当时朱元璋的立场去思考他为什么这么做,采取了哪些措施?2回顾宰相制度产生、演变的过程,理解宰相对君主专制的双重作用,体会政治变革受历史、现实和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领悟总结: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继续从明太祖朱元璋的立场引导学生思考:1废相后朱元璋的目的实现了吗?2朱元璋又会面临什么新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的是宰相制度废除的影响,并导入下一学习内容。
本片断中,教师补充展示的历史细节材料,因真实、具体、生动而极具冲击力和震撼性,必然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这里的问题不是教师设计、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学生自主引发生成的,所以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成为学生自身体验的需要,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还原朱元璋政务繁重的情境,启发学生探究内阁职权
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类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利用史料创设情境来还原历史人物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使历史学习的过程变为历史体验的过程。这样,不仅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真切地体验历史的发展,更合理地阐释历史事件。
【教学片断2】“内阁的出现”的教学设计
“内阁的出现”的教学设计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1)还原皇帝面临的问题:
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在八天时间内,揽阅奏折1160件,处理政事339件,每天只睡6小时。材料(二)朱元璋自己作诗曰“: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通过两段材料,让学生来概括宰相制度废除后朱元璋所面临的问题:政务繁重、力不从心,已经影响国家的日常管理和自己的身体健康。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朱元璋陷入怎样的两难处境:1要设置机构安排人员帮助他处理政务以减轻工作负担;2担心会出现如过去宰相那样权倾朝野的官员,威胁自己的专权。
(2)体会皇帝解决问题的思路:打开学生思维,思考当时朱元璋希望设置什么样的机构来解决困境,如不给实权不给正式编制、文员组成的秘书机构、设置多名官员以便分散他们的权力、最终的决策大权坚决不放手等,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明朝设置内阁的思路。
(3)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1利用教材上的内容,请学生梳理内阁的设置、演变过程;2通过了解内阁大臣职权逐步调整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明朝皇帝们小心翼翼的行动正是加强皇权专制的内在需求。
(4)分析解决问题的得失:内阁的设置能否解决明朝皇帝们的烦忧呢?1请学生列表比较宰相和内阁大臣的异同点,总结内阁的职权、地位和作用;2通过内阁首辅张居正所作所为,启发学生思考内阁的设置带来了什么新的问题。
本片断中,不管是用史料来还原朱元璋面临的问题还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思路、梳理内阁演变过程等教学环节,都试图引导学生站在当时明朝皇帝的角度去思考、体会专制社会皇帝防止大权旁落的心态和智谋,从而认识内阁设置的原因、演变的过程和对明朝政治发展的影响。还需要说明的是老问题的解决还会带来新的问题,正是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三、描绘军机大臣工作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君主专制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先从具体、感性认识到抽象、理性认识。历史教学过程就是通过展现真实的、具体的历史材料,让学生形成抽象的、概括的历史结论的过程。教学注重的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起初学生并不一定能自己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但必须相信和坚持:方法是在坚持实践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的,能力是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慢慢提升的。
【教学片断3】“军机处的设立”的教学设计
(1)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清初沿明旧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材料(二)雍正七年西北用兵,往返军报频繁,内阁距内廷太远,皇帝不便亲授机宜,故在此年元月,在内廷设立军机处。设置问题:依据材料分析,雍正帝为什么要设立军机处?并引导学生通过材料(一)认识其根本原因。
(2)教师补充展示历史材料,如军机大臣工作详细流程、军机大臣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的细节、军机处“廷寄”制度等。设置问题:阅读材料结合书本内容,说说军机大臣的具体工作内容有哪些?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直观了解军机大臣的具体职责和处理政务的做法,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3)进一步设问:1概括军机处有哪些特点?2军机处的设置对清朝政治有何影响?本环节是在上一个环节了解军机大臣具体工作的基础上,认识军机处的特点和影响,让学生深入把握军机处的概念和皇帝与军机处的关系,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本片断中,描述清朝军机大臣具体工作状况的历史材料,一定是具体、生动的细节,以便学生对军机处的工作有直观、真实的感受,然后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军机处的特点和影响,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一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绝对不能省略或简化。这是为了突破“军机处的特点及其影响”这一重难点内容,也是为了提高学生概括历史材料、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更是为了训练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素养。
关键词:教材;物理;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a)-0000-00
教科书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科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是衡量其基础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生产力,生产力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全方面竞争已日趋激烈,而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人才最基本而直接的途径,故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乃至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高低,教育的改革已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杠杆支点,而科技离不开物理,科学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物理教材的改革创新。为更好地改革物理教材我们有必要对比国内外教材的差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里仅对比加拿大10年级物理课程与国内高一物理必修1内容。因加拿大教材版本较丰富,没有统一固定要求使用的版本,故此文根据的沈阳加拿大国际学校使用的教材进行对比分析。
1 课程内容设置不同
加拿大10年级科学教材中物理占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运动学语言(The Language of Motion),第二单元直线运动(Linear Motion),第四单元运动学在生活中应用(Life in Motion),这四单元内容仅相当于必修一的前两章-运动的描述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内容,如位移与路程、速度与速率、速度位移时间图像分析、简单的运用运动学公式做题等。可见加拿大10年级所学内容非常简单,只是一些基础知识,学习简单的物理语言及定义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下一步选学11及12年级物理做准备。
国内教材内容设置上除了课程知识讲解内容还包含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科学漫步等开发学生思维的模块。加拿大教材中设置了what to do? What did you discover?
Did you know? Extend your knowledge等模块与中国教材相似外,还在每章开始时有以下三模块内容:“Key Concept”概括该章主要知识点,“Key Skills”提出学生学习本章时应掌握的技能,“Key Terms”指出本章主要的物理关键词汇等,国内将此部份作为教学大纲列入教师用书中而在教材中没有体现。
在国内教材中的“做一做”和“科学漫步”内容主要讲解一些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或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而解决问题,只要求学生理解不要求必须会,而加拿大课程非常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发展。例如必修1中第二章第一节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中“做一做”讲解了如何用计算机描绘v-t图象,国内对此不作要求,而加拿大此部分内容作为单独一节课要求每个学生带笔记本电脑单独完成,与数学中直线斜率相结合讲解该知识点。
两国教材都在每小节后设置了练习题,加拿大教材在每章末还设置总结性复习题。题目分五个层次:1. Reviewing Key Terms-复习该章知识点并把主要定义及其解释列出来。2.Understanding Key Concept- 基础性习题,要求学生必须会。3.Developing Skills-开放性习题主观性较强。4.Critical Thinking-应用性题目需联系生活实际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5.Pause and Reflect-提醒学生再次复习总结该章知识点。一步步提升题目层次练习学生思考能力,这点国内教材需要学习改善。
2 知识讲解方式不同
物理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光凭学生苦学和教师机械式的讲解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这需要教材中有很多辅助性文字插图试验等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当然文字表述是教材表现形式的主体,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所以文字在教材中占了主要地位,细读国内外教材我们发现在文字表述上还是存在着差异。国内教材物理量的定义中用词很难让学生理解,而国外教材定义更趋向于解释该物理量用途,用词简单描述通俗易懂。
例如在力学中根据力的平衡知识求未知力,国外教材常见的是图片习题形,所举例的题目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鱼的受力分析;书的受力分析等),生动形象的把物理知识联系生活实践中。国内的教材中力学的典型题目模型,题目大都以理论图形来展示(如一个四四方方的物体房子锲型的斜面上),这样的题目很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知识。
其次外国教材中插图较多,即使在问题中也较多运用插图(多半是实物图形)来形象的把题目和生活中的实例联系,在知识点旁边还会加以注明重点(key points),不仅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使题目更易理解。而我国的教材经改革后也非常注重插图的运用,且大都是彩图非常精美并有大量的实物照片,使学生充分感受物理学的强大力量和魅力。
3 实验方式不同
国内教材基本一章对应一节课实验,实验器材多为精密仪器不方便携带,如气垫导轨、示波器、打点计时器等需要学生去实验室集体实验。而国外教材中小实验较多且多用身边可方便找到的器材做实验,这样学生可以随时自主进行试验方便快捷。
在运动学实验中加拿大教材是用秒表、停表进行计时、用米尺测量长度的,如测量物体速度时除了用打点计时器外,在课堂上外教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学生自行测量该组成员走路速度并在纸上画出速度图像。另外他们还真正体现了“瓶瓶罐罐”做实验的理念,实验器材中包含了像地砖、垒球、硬币、玩具弹簧、咖啡罐、平底锅等生活中常见易得的物品。如果细心我们会发现国外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插图部分,多是学生在做实验而且面带笑容,学生肤色也各不相同,而国内教材多是展现实验器材本身,这体现了国外编教材人员的用心良苦,不仅展现了实验本身知识,更让学生身心愉悦的投入到学习中。
4 总结
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必须的,但也不能一味的否定我国传统的东西,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我国物理教材的变革也经历了好几个阶段,就目前在全国广泛使用的人教物理教材而言,无论是教材的编写理念,还是教材结构和内容设计,相对于以往的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进,特别是突出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对比国内外教材的不同点分析总结如下:
1)在课程内容方面我们的知识广度不够,内容不够丰富多彩,这点还需向国外教材学习。
2)在课程设计及实验设计方面应该学习国外教材通俗易懂、简单明确等特点进行进一步改正。
我们应吸取国外教材的优点,增大教材知识面的广度,使教材能够更加生动吸引学生。对于国际学校,以沈阳加拿大国际学校为例,我们完全复制加拿大高中课程,请加拿大本土教师来教课,配以双语教师给予辅助,虽然充分利用了国外优秀的教学资源和管理模式,但这种完全西方的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适合我们中国学生。国外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且学生压力没有国内大,这对于习惯于中国教育模式的学生来说过于轻松,从而学生变得过分懒散不易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们应该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又能充分利用国外优秀的教学经验的教学模式,更好的培养出国际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仲新元.加拿大高中物理课程管窥[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7年第6期.
[4]钱颖.中英初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J]. 学科教学. 苏州大学2010(05).
[5]沈小娟.中美科学教育标准比较研究[J]. 钱江学院. 外国教育研究2006(5).
1.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措施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来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这表明,英国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英国决心用武力维护中英之间的正当贸易
B.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影响了东西方贸易关系
C.英国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以倾销商品
D.林则徐禁烟措施过激损害了英国的商业利益
2.李鸿章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来未有之奇业。”对这种“奇局”应理解为( )
A.空前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 B.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强敌入侵
C.外国资本主义的枪炮利器是前所未有的 D.面临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不可抗拒的潮
3.有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依据其观点,可能会对1840~19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
①鸦片战争②太平天国运动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2周年,某校团委准备组织团员观看右图所示的地方。该地方是( )
A.辛亥革命纪念馆 B.中共一大会址
C.南昌起义纪念馆 D.遵义会议会址
5.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签订的条约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增加了 ( )
A.割地的面积 B.赔款的数额 C.开放的口岸 D.列强办厂的特权
6.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你认为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下面哪一种观念?( )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也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7.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思想家章炳麟在19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今日幸颐和,明日幸海子,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下联为: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此时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此联抨击的现象主要是( )
A.西方侵略者的贪婪 B.最高统治者的腐朽
C.外交官员的卖国 D.广大人民的麻木
8.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 )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9.“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0.毛泽东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三千年左右,直到19世纪中叶这个社会的内部才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不包括( )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中国面临的世界形势发生变化
C.中国社会思想发生变化 D.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11.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二步。”这里的“内部事务”主要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满汉官僚的矛盾
C.义和团运动 D.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矛盾
12.从下列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图1 望风而起图2 共和
①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 ②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 ③革命派大力弘扬民主 ④民主政治得以实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13.8月8日北京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其实早在19《天津青年》杂志就提出了“奥运三问”:中国何时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何时能夺得奖牌?何时能在中国举办奥运会?1前“奥运三问”的提出实际上反映了( )
A.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尚未开展 B.清政府尤其重视体育事业
C.中国闭关锁国,中外交流困难 D.人民对国衰民弱的现状强烈不满
14.1924年7月,国民党召开党员联欢会,孙中山看到衣衫不整、肤色黝黑的农民冒着烈日前来参加,兴奋地对身边的宋庆龄说,“这是革命成功的起点”。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孙中山认识到了农民的伟大力量 B.为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
C.决定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D.决定进行国共合作
15.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该民歌所反映的内容最早可能发生于( )
A.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16.1912年之所以成为中国政治史上最具转折意义的年份之一,是因为这一年( )
A.北洋军阀取代了满洲贵族统治 B.立法机关由临时参议院发展为国会
C.政治中心从南京迁往北京 D.共和制度取代了君主制度
17.相对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外交出现了一些新气象,这表现在( )
①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②全面收复英国在华租界③收回台湾④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通过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历史看上海,下列事件与上海无关的是( )
A.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孙中山建立兴中会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
A.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 B.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战局
C.只依靠政府军队抗战 D.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
20.反映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走向战略反攻的图片是( )
ABC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答题)
21.海疆,即是主权国家的领海,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境,近代以来,中国海疆和海防历史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复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清史稿》
材料三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年12月26日下午13时45分宣布从海南三亚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出席欢送仪式并致词。吴胜利说,这次护航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锦涛同志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中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充分体现了解放军维护国际与地区和平安全的积极态度,充分体现了人民海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决心和能力,对于维护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和平与安宁必将发挥积极重要作用。
──摘自中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海防主权是如何遭到列强严重破坏的?
(2)分析材料二,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竞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此后中国海防又出现了什么严重局面?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你能得到一些什么认识?
22.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材料四 东史郎在著作《一名士兵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体验》一书中,揭露了当年侵华日军所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他在其著作中写道,一名侵华日军头目在南京大屠杀中,将一名中国人装在绑有手榴弹的邮袋中,浇上汽油点燃后扔到水中,在水中爆炸身亡。
材料五 靖国神社是日本祭祀明治维新以后历次战争中死亡军人的场所。根据日本“靖国神社法”,该神社具有宗教法人的资格。神社内供奉着明治维新以来约250万日本军人的牌位,其中包括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
材料六 中国温家宝11月30日在老挝首都万象会见了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温家宝指出,目前影响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政治上,对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两国关系的发展.温家宝说,中日是重要的邻邦。中日邦交正常化32年来,两国关系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对两国有利,对亚洲乃至世界都有利。他说,中日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一定要从长远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和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
──摘自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四说一说日本侵华过程中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2)材料三发生在什么时间?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五,靖国神社作为宗教团体,竟然供奉着东条英机等二战的甲级战犯的牌位、遗物,这说明了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实质及其对中日关系带来的严重影响分别是什么?
(5)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启示?
23.近代以来,面对外国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虽艰难曲折,但终于使国人看到了曙光。
材料一
图一洪秀全图二太平天国大花钱图三豪华的天王府图四 洪秀全幼子玉玺
材料二 右面这一幅漫画反映了辛亥革命期间未庄的地主乡绅捣毁静修庵参加革命的情形。鲁迅著作《阿Q正传》中写道:“(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了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材料三 19的三幅图
街头游行各界声援初步胜利
材料四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时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请回答:
(1)材料一四幅图中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2)从材料二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辛亥革命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取得什么具体成就?这一事件与哪一节日有关?并说明设节的理由。勇于承担历史责任,是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请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be good to 对….友好
add up 合计
another time 改时间
get sth done 使…被做
calm down 镇定下来
have got to 不得不
be concerned about 关心;挂念
walk the dog 遛狗
make a list of 列出
share sth with sb 和某人分享某物
go through 经历;仔细检查
hide away 躲藏;隐藏
set down 放下;记下
a series of 一系列;一套
be crazy about 对…着迷
on purpose 故意
in order to/ so as to 为了
face to face 面对面地
according to 按照;根据…所说
get along with 与…相处
pack up 收拾,打理行装
have trouble with sb/sth 同某人闹意见;做…有困难
fall in love 相爱
throw away the friendship 放弃/终止友谊
try out 试验;试用
join in 参加(活动)
communicate with sb 和…交际
far and wide 到处
look to sth 注意,留心某事
cheat sb (out) of sth 骗取某人某物
have the/a habit of doing sth 有做…的习惯
be ignorant of 无知的
1. I wonder if… 我想知道是否….
2. It’s because… 这是因为…. 此从句中because不能用since或as 代替
3. What do you think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like? 你认为一个好朋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4. While walking the dog, you were careless and it got loose and was hit by a car.
=While you were walking the dog, …在遛狗时,你不小心让狗挣脱了绳子,结果狗被车撞了。
(当while, when, before, after 等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中的主语与主句的主语一致时,可将从句中的主语和be动词省去。)
5. Do you want a friend whom you could tell everything to, like your deepest feelings and thoughts? 你想有一位无话不谈、能推心置腹的朋友吗?
6.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 我已经很久不能去户外,所以我变得对自然界的所有东西都很感兴趣。
7. 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when a deep blue sky, the song of birds, moonlight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 我记得非常清楚,曾有一段时间,湛蓝的天空、鸟儿的歌唱、月光和鲜花,从未使我心醉神迷过。
8. 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d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
这是我一年半以来第一次目睹夜晚。
9. I would be grateful if you could give me some advice. 如果您给我提些建议,我会非常感谢的。 (I would be grateful if… 委婉客气提出请求)
10. It’s a good habit for you to keep a diary. 记日记对你来说是个好习惯。
11. She found it difficult to settle and…
12. This series of readers is very interesting.
13.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14. People are told that their actions should be as gentle as the wind that blows from the sea.
Unit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in…ways 在…方面
be different from 与…不同
play a role/ part (in) 在…中担任角色;在…中起作用;扮演一个角色;参与
play an important role/ part 在…中起重要作用 because of 因为;由于
such as 例如
believe it or not 信不信由你
come up (vi) 走进;上来;发生;被讨论
come up with 提出
come up to a place 参观某地
ever before 从前
at the end of 在…末期
even if/ though 即使
be based on 在...基础上
close to 距离…近
make (good/ full) use of (好好/充分)利用
change…into 把…变成
in the early days 在早期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从一处到另一处
take…with…随身携带
the same…as 与…相同的
at present 目前
as a rule 通常;照例
be present at 在席;出席
carry out a rule 执行规则
be absent from 缺席
be a native of 是…人
present sth to sb / present sb with sth
be native to 是…的土产动物/植物
at sb’s request 应某人的要求
have a command of掌握
make a request 请求
give commands 命令
request that …(should)+v原形
in one direction 朝一个方向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一门国际语言 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一个国际组织
in the 1600’s = in the 1600s
as we know 正如我们所知
1. However, they may not be able to understand everything.
(然而,他们可能不是什么都懂。)
2. This is because Britain ruled India from 1765 to 1947.
(这是因为英国于1765年到1947年统治过印度。)
3. All languages change when cultures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当不同文化互相沟通时,所有的语言都会发生变化。)
4. What the British call “petrol” the Americans call “gas”.
(美国人把被英国人称作“petrol”的东西称作“gas”。 此处what引导宾语从句)
5. Actually, it was based more on German than present day English.
(实际上,当时的英语更多地是以德语为基础的,而现代英语不是。)
6. …those who reported the news were expected to speak excellent English.
7. The US is a large country in which many different dialects are spoken.
(in which= where, 其引导定语从句。 美国是一个大国,国内说着许许多多的方言。)
8. …there is more than one kind of English in the world.
(more than one+单数可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用单数)
9. It is not easy for a Chinese person to speak English as well as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把英语说得跟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样好是不容易的。)
句型:It is + adj/n+ for sb to do sth 对于某人来说做某事是…
扩充:It is + adj+ of /for sb to do sth
当句式中形容词修饰to do sth 时用for; 若形容词修饰sb,则用of.
eg: It’s kind of you to help me carry the box.
附:
1. either…or…和neither…nor…连接两个名词作主语,谓语动词采取就近原则。
2. be different in
强调在某方面的不同
be different from 强调在各方面的不同
3. in the end 最后,最终 后无of 结构
三个表示最后最终的用法:
⑴finally: 按照顺序的最后,常与first, secondly 等连用
⑵at last: 经过长时间等待直到最后
⑶in the end: 经过长期曲折斗争努力,终于… 如:战争等
4. 与人交谈,常会有听不清楚或听不懂的情形,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开口呢?
⑴Pardon?
⑵I beg your pardon? I don’t understand./ Sorry, I can’t follow you.
对不起,我没听懂,请再说一遍好吗?
⑶Could you say that again, please? / Could you repeat that, please? 请再说一遍好吗?
⑷Could you speak more slowly, please? 请你说得慢一点好吗?
5. include ─ including; included
identity ─ identify
actually ─ actual (adj); rapidly ─ rapid (v)
government (n) ─ govern(v)
wide (adj) ─ widen (v); broad (adj) ─ broaden (v)
foreign ─ foreigner;
solve (v) ─ solution (n)
6. petrol------gas ;
lift------elevator;
flat------apartment
film------movie; sweets----candy;
post------mail
Unit3 Travel Journal
one-way fare 单程票
round-trip fare 往返票
dream of/ about doing sth 梦想做某事
graduate from 从…毕业
go for long bike rides 做长途自行车旅行
persuade sb to do sth= persuade sb into doing sth 说服某人做某事
persuade sb not to do sth= persuade sb out of doing sth 说服某人不做某事
get sb interested in 使某人对… 感兴趣
insist on (one’s) sth/ doing sth 一定要;坚持要
the best way of doing sth/ the best way to do sth 干某事的最好办法
at an altitude of 在…海拔上
attitude to/ toward(s) 对…态度
care about 忧虑,关心 care for喜欢,照顾
care to do愿意/同意做某事
change one’s mind 改变主意
to my mind = in my opinion
make up one’s mind to do 决心干某事
determine to do sth ( 动作) / be determined to do sth (心理) 决心干某事
give in (to) 投降;屈服;让步
give in (vt) 上交
give up 放弃
give up doing/sth
as usual 像往常一样
at midnight 午夜
make camp 野营,宿营
put up one’s tents 搭起帐篷
sth be familiar to sb某事为某人所熟悉
sb be familiar with sth某人熟悉某事
can’t wait/ can hardly wait to do sth 迫不及待想干某事
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 (用来引出某事的理由)一则… 二则…
take one’s breath away 使某人大吃一惊
1. It was my sister who first had the idea to cycle along the Mekong River.
强调句基本句型:it is/ was…. that….其中指人时可用who(主),whom(宾)。
2. Although she didn’t know the best way of getting to places, she insisted that we (should) find the source of the river.
insist that….(should)+ v原形 坚持要;坚持要求
insist that….陈述语气 坚持说;坚持认为
3. Have you ever seen snowmen ride bicycles? (metaphor)
4. To climb the mountain road was hard work but to go down the hills was great fun.
5. Good luck on your journey.
6. The lake shone like glass in the moonlight. (simile)
Unit4 Earthquakes
have time to do 有时间做某事
happen to do 碰巧做某事
shake hands with sb 握手
burst into tears/ laughter
burst out crying/laughing
突然哭/笑起来
in ruins 成为废墟
cut across 穿过、横穿
blow away 吹走、刮走
fall down 倒塌
rescue workers 救援人员
be pleased to do 乐意做某事
make/ give a speech 发表演说
judging….from 根据……来判断
tens of thousands of 成千上万
dig out 挖掘
a great/ large number of =a great many/good 大量的
be trapped in/ under 陷入……/ 陷在……下面
the high school speaking competition 高中演讲比赛
have sb do sth= make sb do sth= let sb do sth 让某人做某事
come to an end (vi) = put/ bring sth to an end = put/ bring an end to sth 结束某事
be proud of / take pride in 以……而自豪
invite sb to do sth 邀请某人做某事
think little of 对……评价低
invite sb for/ to sth
think highly of 对……评价高
one-third 1/3 two-thirds 2/3
seventy-five percent 75%
agree with sb
give out 发出(气味等);分发;耗尽
agree to sth
give off 发出(气味等)
agree to do sth
give away 赠送;泄露
agree on sth 达成一致意见
give back 归还
right away= right now= at once= immediately 立刻
as you know 正如你所知道的
be known as 作为……而知名
as is known to all 众所周知
be known for 因……而出名
as could be expected 正如可以预料到的
it is useless doing sth 干某事是无用的
happen= take place= come about= break out
偶发 有计划偶发 战争等爆发
1. It is always calm before a storm.
2. Now, imagine there has been a big earthquake. 此句为There be 句型
3. Mice ran out of the fields looking for places to hide. 现在分词表伴随
4. It seemed that the world was at an end.
5. Water, food and electricity were hard to get.
句型:主语+ be + adj + to do 其中to do 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含义
6. All hope was not lost. all 与not 连用 表示部分否定
7. 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 活到老,学到老。
附:分词用法 之 作定语
falling leaves 正在落的叶子 boiling water 正在沸腾的水
fallen leaves 已经落在地上的叶子 boiled water 开水
Unit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
lose heart 丧失勇气
worry about 担心(动作)
lose one’s heart to sb/sth 爱上,喜欢上
be worried about 担心(状态)
in trouble 处于不幸中
be sentenced to 被判处
be out of work = lose one’s job 失业
be equal to 相等的,平等的
as a matter of fact = in fact = actually 事实上 beg for 乞讨
blow up 充气,爆炸
set up 建立,创立;设置,竖起
send up 发射,使上涨
set about 着手做某事 (set about doing sth)
go up 上升,增长;被兴建
set off 出发,动身
set up 设立,建立;设置,竖起
set out 陈列,摆出;开始(set out to do sth)
be active in = take an active part in 积极参与,在……活跃
keep sb from doing sth阻止某人做某事 die for 为……而死
stop sb (from) doing sth
die from 死于(外因)
prevent sb (from) doing sth
die of 死于(内因 如:饥饿,寒冷,疾病等)
put sb in prison= throw sb into prison= send sb to prison 把……投入监狱
advise sb to do sth 建议某人做某事
advice 不可数 a piece of advice
advise doing sth
fight for 为争取……而斗争
advise sb on sth
fight against 为反对……而斗争
advise that (should)+ v原
fight with 同……并肩作战/ 同……斗争
have problems/ difficulty/ trouble with sth
work out 算出
have problems/ difficulty/ trouble (in) doing sth have a go= have a try
be willing to do sth 乐于做某事
realize one’s dream of 实现…… 的梦想
answer violence with violence 以暴制暴
break the law 违反法律
come to power 当权,上台
social activities 社会活动
equal (adj)------equally (adv)------equality (n) violence (n)------violent (adj)
cruelty (n)------cruel (adj)------cruelly (adv)
educated (adj)------education (n)
willing----unwilling 不愿意的
active----inactive 不活跃的
1. Only then did we decide to answer violence with violence.
only 放在句首且后接状语时(作状语:副词;介词短语;状语从句),要使用部分倒装------才用一般疑问句语序。
Only yesterday did his father tell him the truth.
Only when his father came back did he go to bed. (从句无需倒装,主句要倒装)
2. He strongly believed in the three principles: nationalism; people’s rights; people’s livelihood.
他主张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
3. I felt bad the first time I talked to the group.
the first time 用法相当于连词用法,用来引导从句
链接:It’s the first time that 现在完成时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过去完成时
4. He taught us during the lunch breaks and the evenings when we should have been asleep.
should have done 本应做而未做
needn’t have done 本不应做而做了
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时间:1894年7——1895年2月
2.背景: 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 3.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1)丰岛海面之战(2)平壤战役——左宝贵(3)黄海大战——邓世昌(4)旅顺、大连战役(5)威海卫战役
4、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
(1)内容: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2)影响: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3.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难点突破】
1.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此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附属岛屿,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相继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而《马关条约》则赔款2亿两白银。清政府为偿付巨额赔款,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另一方面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五口通商,《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一步向内深入。
(4)《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适应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取同样利益。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榨取巨额利润,并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着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以上四个方面比较可以看出,《马关条约》在每个方面对中国的侵略都比《南京条约》更加深化,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例1]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出列强侵华的主要趋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领土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解析]不同时期条约的内容,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南京条约》签订于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的侵略方式主要是对外进行商品输出。而《马关条约》签订时的19世纪末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资本输出。
[答案]D 2.列举19世纪列强发动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最主要影响。
(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完全确立,指的是清政府将所有的国家主权都丧失殆尽,但依然又保留了政府机构,完全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答案]C
3.如何评价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
(1)这个口号是在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形势下提出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化,即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2)局限性:“灭洋”具有盲目排外,“扶清”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施展种种阴谋手段的警觉,最后上当受骗,被清政府所出卖,成为义和团的一个沉痛教训。[例3]下列结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解析]本是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结合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进行分析、评价。此题可用排除法来解决。D项的迷惑性最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确实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扶清”却不能反映当时中国社会依然存在的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一组主要矛盾。
[答案]D 【小结】
学习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今天,我们学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这样,先辈所受的屈辱和所流的血泪才是有价值的。也只有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发展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和平崛起的宏伟目标。
【教学反思】
历史教育应该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课程内容的整合应体现现实性、实践性、探究性的特点。本设计就是试图在探究性方面作出尝试,突出史学"学以致用"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思考现实问题的方法。讨论围绕一个大的中心:如何避免被动挨打的局
面?让历史告诉未来。贯穿一条线索:控诉—>反思落后的原因->接受教训->树立正确的观念->确立正确的策略和方法;设计了两大问题,展开研讨。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 (教师投影,学生欣赏) 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 (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 (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 (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刘伟)
三、作业:
一、教材功能与地位
本章是人教A版必修1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前两章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基本初等函数的知识,本章对函数知识进行应用,体会函数与方程、数学建模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函数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学习的始终,是高中数学的重要思想和支撑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而本章第一次提及数学建模,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认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的威力,为今后进一步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内容安排
本章共4节:1.1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1.3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1.4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本章主要围绕函数的应用展开,首先介绍了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方程的根是函数的零点,借助于函数的零点来确定方程的根,这是函数的应用之一。其次,生产和生活中的许多模型几乎都与基本初等函数有关,本章第二节就专门介绍函数模型及具体的实例。这样我们学习完前两章的理论知识,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实际应用。
三、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
1、课程目标
学习知识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或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尤其数学的学习,如果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不去运用与实践,这就完全违背了数学的初衷。本章的学习是建立在前两章的基础之上,体会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已经学习过的基本初等函数理论知识,很好的理解本章内容。
2、学习目标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本章的要求: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联系。
(2)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3)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4)收集一些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四、课时建议
本章需课时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1、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约1课时)
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约2课时)
3、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约2课时)
4、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约2课时)
小结(约1课时)
五、教材内容分析及建议
本章章头有文字叙述和插图,文字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我们学习过函数概念、函数的性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模型,它们可以刻画现实生活中事物的不同变化规律。本章通过一些实例感受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初步运用函数的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另外,通过利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
1、函数与方程
教学重点: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之间关系的确定,教学难点: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本节3课时,从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出发得到它们间的关系,将方程根的确定转化为函数的零点,运用二分法求函数的零点也即方程的近似解。
(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本小节先由思考栏目提出问题,提出带有字母的抽象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接着课本从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应的二次函数(三种情形)出发,做出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分析一元二方程的根与其相应的一元二次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其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轴交点的横坐标。回到思考栏目的问题,对于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 及其相应的二次函数 也成立。
为了将以上的结论推广到一般情形,教材给出了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 ,使 的实数 叫做函数 的零点。由此,得到函数的零点,函数的图象与方程根之间的关系即方程 有实数根 函数 的图象与 轴有交点 函数 有零点。教材很自然的得出求方程 的实数根,就是确定函数 的零点。
探究栏目给出一个具体二次函数的图象,要探讨零点所在闭区间端点函数值的符号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任意画几个函数图象,观察图象得出结论即零点存在性定理。接着给出求函数零点个数的例子,借助于函数性质和零点存在性定理得出答案。
教材先提出一个一般问题,由特殊的函数运用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去研究问题,得出一元二次方程与其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图象间的关系,将它推广到一般的函数。不能用公式求根的方程可与函数联系起来,利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求方程的根,这是转化的思想。
(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在上一小节教材给出了判断函数零点存在的方法,也就是方程的实数根的个数,本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思考栏目接着上节中的例子,提出如何根据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的是跟的关系求方程 的根?接着,介绍二分法,逐步缩小零点所在区间,在已给定的精确度允许下,得到函数零点的近似值。给出求方程近似解的例子。
本节在无限逼近、数形结合、算法的思想下,运用迭代方法以零点存在性定理作为理论依据,逐步缩小零点存在的区间,最终得到函数零点的近似值。
函数与方程总共3课时,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可用一节课完成,二分法教学内容可以安排两节课,第一节课重点放在二分法的发现及逼近的思想上,第二节课重点可以放在二分法的应用上,这样对教学目标的定位重点突出,并符合课程标准理念,培养了学生理性精神和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落实二分法的具体操作和应用。教材例1求方程 的零点的个数,可以由多种方法解答,法1按教材处理,法2思路跟法1一样,不需要用表格的形式分析 与 的变化关系,可用我们学过的函数的性质去分析函数的单调性,从而得出其零点个数。法3可将本题目转化为求方程 的零点个数,可转化为函数 和函数 两函数图象交点的个数问题。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时,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师生共同分析,由于数值计算较为复杂,需要学生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例子解答完让学生再次尝试总结用二分法解决方程近似解的步骤。
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结合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数学建模的过程。
本节需要4课时。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本节介绍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函数模型以及运用函数知识所要解决的具体实例。认识数学建模的过程,对于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
(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面对实际问题,如何选择恰当的函数模型来刻画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本小节给出两个实例,介绍如何恰当选取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例1投资问题,有三种投资方案,根据不同方案通过图表与图象分析哪个方案获益最大。例2某公司奖励模型的评定,三种模型,教材借助于计算机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三个函数图象,通过分析图象得到符合公司要求的奖励模型。教材中介绍了不通过函数图象,可以运用我们学过的有关函数的性质解决此问题。教材根据例2中函数增长的快慢,提出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 与幂函数 在 上增长的差异的研究。通过研究具体的三个函数 的图象,通过观察栏目研究它们三个函数的增长情况。有探究的问题将以上结论推广到一般情形,即解决了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 与幂函数 在 上增长的差异,这一问题。
教材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数形结合研究特殊函数的情形,进而推广到一般函数。
(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教材引入本节内容,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感受基本初等函数的广泛应用,体会解决实际问题中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例3用到了分段函数,提高了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分段函数是刻画现实问题的重要模型。例4给出了人口增长模型 其中 表示经过的时间, 表示 时的人口数, 表示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此函数是指数型函数,在 上为增函数,让学生感受指数爆炸这一概念。这一例子告诉我们用已知的函数模型刻画实际问题时,由于实际问题的条件与得出已知模型的条件会有所不同,因此往往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例5二次函数模型,二次函数模型是实际生活中最常用的模型之一,没有给出两变量间的关系,根据已知找出建模过程尤为重要。例6已知关于两变量的若干数据,寻找刻画这两变量的函数模型,从而对其他情形做出预测。其意图通过收集到的数据的特点,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要注意用函数模型拟合两变量关系,这样的模型可能不同。本小节运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具体问题的解决运用所学的有关函数知识以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教材从两个方面展开函数应用,突出用数学解决问题,一是函数与其他数学知识的有机联系,这里集中研究的是从函数特征判定方程实数解的存在性及方程的近似解;二是函数与实际问题的联系,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着眼于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本节共4课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2课时,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2课时。教材例2学完之后,提出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增长差异,运用图和表两种方法比较三个函数的 , , 的增长差异。教师可以把 , 两个函数的增长速度的比较以“探究”形式留给学生,借助于计算器作出函数图像,从而得出三个函数增长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出 ,指数函数 与幂函数 在 上增长的差异。对于其他实例的处理都要体现学生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教材例6的处理除了由指数型函数模型拟合之外,引导学生用二次函数模型拟合,并比较哪种类型的模型拟合程度好。实例讲解完,师生共同总结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具体步骤即数学建模的过程,并且一定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联系巩固,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数学的应用价值。
六、习题分析
本章共两节内容即1.1函数与方程和1.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教材中相应的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例题、习题供学生学习和练习,由此巩固并形成技能和能力。
1、函数与方程这一节配备了课堂练习4道,习题共8道。4道练习中1道是根据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关系学生自己作图判断方程有无实根,1道是根据零点存在性定理借助计算机作图,判断零点所在大致区间。另外2道均是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运用二分法求方程在指定区间上的近似解(精确度已知)。习题中的8道题,其中6道是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运用二分法求方程在指定区间上的近似解(精确度已知),2道是对零点存在性定理的理解的题目,注意定理运用的条件和结论。教材这样配备练习、习题要求学生体会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理解零点存在性定理,能借助于计算器或计算机求具体方程给定精确度要求的近似解,熟练的归纳出二分法求解方程根的步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中共有练习题7道,习题8道。练习中2道是有关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应用问题,1道是根据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图象比较它们的增长情况,3道是已知函数模型的实际应用问题,还有1道练习题是没有给出函数模型的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已知条件进行分析得出符合题意的函数模型,然后解决问题。习题中的8道题均是函数模型的应用问题,题型可分为两类三种,即已知函数模型的应用问题、未知函数模型的应用问题。未给出函数模型的应用问题可分为两种:仅仅用列表法给出两变量间的关系,给出已知条件的实际问题。其中,已知函数模型的应用问题共2道,用列表法给出两变量间的关系共3道,给出已知条件的实际问题共3道。教材练习、习题中函数模型的应用问题占绝大多数,由此应把教学重点放在运用函数知识,通过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上。教材通过编排练习、习题,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形成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感悟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推荐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07-08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10-17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10-26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06-26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10-28
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1-15
高一物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必修09-07
鸿门宴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0-19
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案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