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

2025-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影《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共5篇)

电影《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 篇1

这部电影有两点深深地触动了我。

第一点,贺绿汀出身农民,家境贫寒,却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成为一名伟大的音乐家。他没有钢琴,用白布加黑线,按照钢琴的黑白键,为自己缝制了一架独特的“钢琴”,练就了精湛的技艺。他坚持创作来源于生活,并用来自生活的灵感,创作了《牧童短笛》,一举成名。

第二点,文化影响的重要性。抗日战争不单单是武器的斗争,更是斗志、是精神、是文化的斗争。贺绿汀深入抗日前线,了解战士们的生活,并创作了《游击队歌》,正是这首至今仍广为传唱的歌曲,鼓舞战士们奋勇抗敌,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由此可见精神食粮的重要性,而精神食粮的产生离不开优秀的文化。

电影《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 篇2

作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献礼片, 《穿越硝烟的歌声》一改以往抗战影视剧的传统视角, 跳脱了再现历史事件的传统表现手法, 把关注点投射到在抗战过程中有着积极贡献的文化精英身上, 勾画出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浓烈画卷, 基调昂扬有力。影片以历史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虚实结合辅以唯美浪漫的表现手段, 生动再现了文艺界仁人志士为鼓舞人民, 抗日救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叙事结构上, 电影《穿越硝烟的歌声》将人物命运与历史事件紧密结合, 通过真实记录与写意相结合的方式, 讲述了贺绿汀在妻子姜瑞芝的鼓励和支持下, 参加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比赛, 并凭借《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声名鹊起;后又在聂耳的引荐下进入明星电影公司, 创作了诸如《摇船歌》《背纤歌》《春天里》《怨别离》等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脱贫后的贺绿汀终于过上了“光鲜”的生活, 而正在此时日本侵略者发动了淞沪战役, 在亲眼目睹侵略者的残忍和暴行后, 艺术家的责任和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让他感到抗日救国义不容辞, 他毅然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队, 辗转全国, 鼓舞民众奋起抗敌。1937年11月, 当演出队来到临汾, 他们一行人受到了朱德总司令的热情接见。在部队的参观学习和生活体验对贺绿汀的音乐创作启发很大, 八路战士的革命乐观精神也深深打动着他, 后来在老乡炕桌的小油灯下, 贺绿汀一气呵成创作出了《游击队歌》。很快, 在革命战士的传唱下, 这首歌响彻中华大地并流传至今。可以说, 影片通过选取音乐家贺绿汀一生中几个重要的事件, 在讲述他用音乐、歌声和满腔热血, 向侵略者发出愤怒吼声的同时, 表达了对于抗战先烈的缅怀之情, 教育民众以史为鉴, 勿忘国耻, 要凝聚民族精神, 呼唤世界和平, 尤其是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比以往抗战影视作品, 《穿越硝烟的歌声》除了题材和立意上的新颖外, 更重要的是做到了表现方式的多样化和故事讲述的娱乐化。这也正是近年来我国主旋律电影创作转变的方向。寓教于乐, 润物细无声。通过融合商业娱乐片的元素和表现手法, 在增强影片趣味性的同时达到感化受众的目的。在片中, 于两处情节中可见一斑。第一处是日本音乐家小坂正雄到访上海, 日本军方人士松井太原特邀上海音乐界名流在日租界比拼琴艺, 并点名钢琴神童张一凡上台与小坂正雄对弈。在比拼现场, 松井太原指令枪杀了一名散发抗日传单的爱国青年, 令张一凡心生恐惧, 望而却步。在一片恐怖的气氛当中, 贺绿汀挺身而出, 代替张一凡与小坂正雄斗琴, 并通过自己高超的技艺和勇气赢得了对手的尊重。这里导演明显借鉴了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斗琴片段, 而这一处情节也成为了影片的高潮之一。导演通过很大的篇幅表现贺绿汀和小坂正雄斗琴的过程, 不仅直接表现了贺绿汀英勇的性格和高超的琴技, 同时也借此推动了贺绿汀与张一凡关系的转变。而斗琴的结果, 心高气傲的小坂正雄最终被贺绿汀琴技所折服, 也直接象征了日本侵略者被英勇的中国人民驱逐出境的命运。此外, “斗琴”中小坂正雄咄咄逼人的气势, 压抑紧张的氛围营造, 也时刻牵动着观众的情绪。导演对“斗琴”情节的表现真可谓是一石多鸟, 在增强观赏性的同时, 又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第二处情节是在贺绿汀为创作《游击队歌》一夜未眠, 当他听到鸡叫天明的时候, 他掀开门帘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 情不自禁在雪中起舞, 深情陶醉于其中。导演用极富诗意的手法将艺术家融入到自然当中, 表达着艺术来源于生活和自然的真谛。而这种浪漫主义和乐观精神的风格也被贯穿于全片, 充分体现了影片强烈的人文意味和美学追求。总体而言,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 《穿越硝烟的歌声》以一种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替代了严肃的说教, 于无声息中实现了意识形态的价值灌输。

电影《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 篇3

星际穿越,诺兰的又一神作,本来应该上一年就在电影院看的,但是由于时间等问题,一直拖到现在。再交完程序设计作业的晚上,当做是对自己的奖励,一口气看完了这部长达3小时的电影。

电影一开头就在描述未来世界的生活——食物紧缺、环境恶劣、科技地位衰落。电影开头色调偏冷,给人的感觉压抑、荒凉,与父女两的温馨形成对比。电影着重描述了主人公在太空中寻找新的人类栖身地的过程,背叛、自私、帮助、奉献、坚持等人类的特质都被诺兰很好的糅合在电影里面。

这部电影被很多人说成是烧脑电影,我觉得这是因为这是一部好电影。一部好电影不会有一个定格的结局,不会明确告诉我们要怎么怎么做,它要求我们思考,因此,看完这部电影后想写观后感时发现,难以下笔,因为感受太复杂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说,这是一部值得用3个小时,好好的静下心来看的好电影。

诺兰电影星际穿越观后感 篇4

预告片开头说的“我们不缺飞机和电视,我们缺的是食物。”这句话揭示了星际旅行的出发点。民以食为天,“食物”在这里象征的是回归人性之本,回归到人类最原始、最脆弱、对大自然最敬畏的状态。因为当我们面对浩瀚的宇宙时,我们懂的并不比原始人类多多少。宇航员为了寻找食物穿越星际,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大自然谦卑的姿态因自身的局限性求索自然,而非出于征服欲挑战自然。

在片中,科学家不断告诫宇航员,我们必须面对的两个现实:一个是太阳系的任何东西,都救不了我们;另一个是,为了拯救人类,拯救自己的孩子,我们必须离开地球,踏上穿越星际之旅。因为,“我们的命运远在天际。”这种“离开地球、探索太空”的思想,在各类科幻作品中由来已久,它符合当下地球因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而不堪重负的现状,也符合科技的发展潮流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因此,这种科幻设定,本身就比超级英雄打怪兽,更能给我们共鸣。

预告中还有一个思想值得注意,墨菲定律,也是男主女儿的名字。男主对墨菲定律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墨菲定律不代表坏的事情,只代表可能会发生的事情,终究会发生。”这也表明了男主对星际之旅的态度:只有时间,能给我们答案。

星际的男主由马修麦康纳扮演,让我很高兴。因为我很喜欢他的表演风格,也觉得他的气质很契合诺兰的电影。让我认识马修的是《真探》,他在里面扮演一个阴郁的警探。其实我根本没看懂案情到底是怎么走的,完全是被马修的个人魅力迷住了,在不明觉厉的状态中看完了全季。有趣的是,《真探》那首好听到我一度天天循环的片头曲,名字是《Far from any road》,和《星际穿越》背井离乡的情感基调多么像!马修性感低沉的德州腔英语,也是我的最爱。任何字符在他嘴中,都是平静而绝望的。就像是雷蒙德卡佛小说的口吻。

在片中扮演马修女儿的小演员也很亮眼。如果我没记错,她应该在暮光之城中演过爱德华和贝拉的女儿。忧伤的大眼睛,白皙的皮肤,都带着忧郁的美。她和马修搭戏,再合衬不过,预告片中的短短几幕,就足以展现父女情深。在围脖上,有眼尖的童鞋发现了一个感人的细节预告片中有一幕,长大成人的女儿,站在燃烧的玉米地中望着天空,身上却穿着父亲离开前穿的衣服。

预告片中的配乐也很赞。作者是汉斯季默。这个德国音乐家为盗梦做的配乐,是我写作的必备BGM。气势宏大、旋律性强,必要处又足够空灵细腻。看来,除了视觉,我们也将享受到一场听觉盛宴。

预告片的最后,星空中出现了一个宛如玻璃球的天体,白色飞船在里面缓缓旋转着,呈现出一种近乎透明的、纯净的太空之美。不知那个玻璃球,是否是黑洞。如果是的话,那是我见过最美的黑洞。

据说构成人类的粒子比所有已知的星星还要多。那么,我体内最瑰丽的星云,一定是心脏。承载着情感,在无声的黑暗中,缓缓旋转。在思念一个人的时候,下起流星雨。

我试图想象自己漂浮在星际。那种孤独,那种寂静。失去一切,只剩下心跳。穿越了无数星系,模糊了时空的界限,看见了超越人类想象力的奇景;在宇宙的无限面前,作为人类的自尊和信仰一点点土崩瓦解在那一刻,我还会记得什么?

会是爱吗。

我相信,会是爱。因为在飞入宇宙之前,我就见过银河了在和爱人亲吻、和久别重逢的亲人拥抱的那些时刻银河就倾泻在我心头。人类的情感是那么神秘,并不比星际旅行来得简单,有的时候,人们穷尽一生,也找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电影《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 篇5

如同它的名字,这部电影无疑是十分血腥的,但是它没有把血腥作为一个卖点,而是在这血腥的环境中,演绎了一个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

道斯是一位虔诚的__徒,因为儿时曾砸伤哥哥以及父亲暴躁的情绪,不愿意在战场上举起武器,但是他仍希望能上战场——以医疗兵的身份。

所有人都不理解他的信仰,认为他是一个懦夫,认为他是因为胆小而不敢拿起武器。在军营中,所有战士、军官全部都排挤他、嘲笑他。他甚至将要以违抗军令的罪名被送上军事法庭。所幸,在其父的帮助下,道斯被特别批准不带武器上前线——成为一名医疗兵。

等到了前线,这些新兵才发现,战争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他们看见了从前线运回来的无数具惨不忍睹的尸体,是这些新兵胆战心惊,也更坚定了道斯想要救下每一个人的决心。

一次次冲锋开始了。在日军的炮火中,手无寸铁的道斯背着他的医药箱为一个又一个受伤的士兵疗伤,他不顾自身安危,只想着救人、救下每一个有生还希望的人。

当失败的冲锋结束,所有士兵都回到营地时,道斯却发现,战场上还有生还者。他在心中不停地祈祷,凭一己之力,救下75人——其中还包括几名日本人。他的那坚持不懈而舍己为人的精神令所有战士动容。在最后一次冲锋中,战士们带着对道斯和他的信仰的信任,奋勇杀敌,赢得战役。

这部电影对战争的刻画十分真实,毫不避讳战争中残忍、血腥的真实面目,从残忍的战争中,体现道斯的信仰和善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令人十分感慨。

道斯奋不顾生的救人行为源自于他的信仰。“如果我不坚持自己的信仰,我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在电影中,道斯这样说。因为信仰,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觉得,愿意把自己的信仰付诸一生的人是十分幸福的,道斯便是这样的人。

看上去,道斯的工作是十分辛苦而且危险的,要一次次、赤手空拳地穿过枪林弹雨。但是,他的信仰支持着他做下去,这是使他感到满足和幸福。他不是为了名誉和私利,只是为了信仰而救人。

“当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我只想一点一点把它拼凑回来,这总归不是什么坏事。”道斯是渴望和平,拒绝杀戮的。他希望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的战争与死亡,坚信着心中的信条,不为他人的眼光、看法而活,只为自己的信仰。他相信上帝会帮助他,因为有了这份坚定的信仰,他才能反复对自己说出:“主啊,求求你,帮我多救一个。”

道斯想做的,不是成为英雄,不是被授予勋章,他只是想能让这个世界上能少一些人死去,多一些人活着,让那些本不该牺牲的生命留下,让战士们能平安归家,让人们不再为战争付出那么多的代价。

从《血战钢锯岭》中,我明白,信仰能深刻地影响一个人。当一个人有了信仰,并且坚持信仰,将信仰的价值全部体现在人生中,是让人感到满足和幸福的。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作文辅导教案下一篇:感动中国候选人朱丽华事迹个人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