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端午节的由来(推荐12篇)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民谣
端午节,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景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关于端午的起源,就史籍来看,截至六朝,共有五种说法:一说是纪念屈原;一说是纪念介之推,流行于山西一带;一说是纪念伍子胥,吴楚两地习俗;一说是纪念曹娥,浙江会稽一带习俗;一说是祭“地腊”,道教弟子的风俗。这些说法都有一定期地域性和局限性。后端午节的内容为纪念屈原一说流传最广。吃棕子、悬白艾、菖蒲、戴香草驱五毒、射柳是端午节活动传统风俗习惯及活动。妇女和孩子们喜欢用丝绸之类缝制成小小的粽子、鸡心、葫芦、樱桃、桑椹,以及小猴、小虎形状的手工艺品,或用丝线缠成小小的粽子,端午节时和香包一块儿,选出一两件挂在胸前。认为这样做可以防病,戴到端阳正午时,把它扔掉,称谓“扔灾”。
屈原的故事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
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
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风俗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山东端午节风俗
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古人把五月也称作“午月”,五日又常写作“午日”,“端”又是“初”的意思,所以五月初五就叫“端午”;因“午月”和“午日”两个“午”字重复,所以“端午”又叫“重午”又因古人常把“午时”当作“养辰”,故“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从唐代正式规定端午节为重要节日后,逐渐开始重视起来。济南人过端午节主要有以下特点: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指(蝎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插艾枝,悬艾虎。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就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驱虫避邪,保以安康。饮雄黄酒,吃粽子。端午节这天早饭前,要先饮一杯雄黄酒,然后再食用粘米、红枣等包成的粽子,饮黄酒据说可以杀虫害,避百邪,包粽子则是为了凭吊爱国诗人屈原。戴香包、系五彩丝线。“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系上五彩丝线,这也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端午节这天,在济南一些名士则在这一天泛舟明湖,聚会畅饮,作诗唱合。以上这些风习,有些一直延续至今天,如端午节这天插艾枝,包粽子等,今天在济南依旧很兴盛。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国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其伤害屈大夫。后来为避免饭团为蛟龙所食, 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今天的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为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他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自尽。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 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说完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到了第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负父尸而浮出江面。就此传为神话,后县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羲之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将曹娥殉父之处命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断发文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称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 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 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入汉族, 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 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There are many legends about the evolution of the festival, the most popular of which is in commemoration of Qu Yuan (340-278 BC). Qu Yuan was minister of the State of Chu and one of Chinas earliest poets. In face of great pressure from the powerful Qin State, he advocated enriching the country and strengthening its military forces so as to fight against the Qin State. However, he was opposed by aristocrats headed by Zi Lan, and later deposed and exiled by King Huai.
In his exiled days, he still cared much for his country and people and composed immortal poems including Li Sao (The Lament), Tian Wen (Heavenly Questions) and Jiu Ge (Nine Songs), which had far-reaching influences. In 278 BC, he heard the news that Qin troops had finally conquered Chus capital, so he finished his last piece Huai Sha (Embracing Sand) and plunged himself into the Miluo River, clasping his arms to a large stone. The day happened to be the 5th of the 5th month in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After his death, the people of Chu crowded to the bank of the river to pay their respects to him. The fishermen sailed their boats up and down the river to look for his body. People threw zongzi and eggs into the water to divert possible fish or shrimp from attacking his body. An old doctor poured a jug of reaglar wine into the water, hoping to turn all aquatic beasts drunk. Thats why people later followed the customs such as dragon boat racing, eating zongzi and drinking realgar wine on that day.
There is a very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story that has a close connection to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Once upon a time on E-Mei Mountain there lived two snake spirits, White Snake and Green Snake.These snakes, being magical, turned themselves into beautiful maidens and set off on a journey to the West Lake of Hang Zhou.
When they arrived at West Lake they met a man named Xu Xian. White Snake quickly fell in love with Xu Xian and they were soon married. A Buddhist monk, named Fa Hai warned Xu Xian of his wifes deceptive appearance and suggested to him a plan.
On the day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hite Snake wished to stay home so as to avoid the Ay Tsao, used for protection from spirits, hanging on the doors of peoples houses. Her husband prepared, according to Fa Hais instruction, some realgar wine, as this was a traditio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hite Snake, thinking her magic would protect her from the effects of the realgar wine accepted a cup. After she drank the wine she became very ill and was barely able to get to her bed. When her husband came to her side, he found not his wife but a huge white snake. So great was Xu Xians shock that he fell to the floor dead.
After recovering from the realgar wine and regaining her human form, White Snake was grief-stricken to find her husband dead. She set off on a journey to obtain a potent medicinal herb, which could revive her husband. After returning and reviving her husband with the medicine, she explained to Xu Xian that the white snake he saw was actually a dragon and that this vision was indeed a very good omen. Xu Xians fears were put to rest for the moment by his wifes fanciful story...
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通常在阳历的六月份。
这个节日有着众多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340-278 BC)。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和中国早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面对强秦的压迫,倡导举贤任能,富国强兵,但他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怀王去职,后被流放。
他在流放中,仍心系他的祖国,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在他听到秦军攻破楚国京城的消息时,于农历的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人们拿出粽子、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虾们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生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人们就延续了这一传统,在端午节这天举办龙舟赛、吃粽子和喝雄黄酒。
另一个非常有名的与端午节相关的中国传统故事是“白蛇传”。从前,在峨眉山上有两只蛇精,白蛇与青蛇。这两只蛇精运用法力将自己变成美丽的女子,并准备到杭州西湖游玩。
当她们在西湖游玩时,遇到一位名叫许仙的男子,白蛇与许仙很快地相恋并在不久后结婚。当时一位名叫法海的和尚,曾经警告许仙注意他妻子惑人的外表,并教给他一个揭开真相的计划。
端午节当天,白蛇待在家里以避开人们挂在门上驱邪的艾草。而许仙则依照法海的建议准备了大家在端午节时都会喝的雄黄酒。白蛇自认法力可以抵挡雄黄酒对她的影响,因此喝了一杯。但是在她喝下那杯酒之后,她却变得精疲力竭,几乎走不到床上。当许仙走到白蛇身边,看到的不是自己美丽的妻子, 而是一条巨大的白蛇,许仙震惊不已,倒地而亡。
端午节不光要吃粽子,还有“赛龙舟”这个项目,是为了借助龙王的威力,不让大胆的鱼虾吃送给屈原的粽子举行的。
站在龙头的人们负责大鼓,在船身的人负责划船,划得最快的那一个船队,就能获得第一名和奖品,回到岸边,坐在椅子上,吃着糯糯的,香香的,甜甜的粽子,欣赏着风景,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别提有多舒服了。
傍晚,又以那好的夕阳作为背景,男女老少穿着盛装,欢欢喜喜的载歌载舞。
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呐。不一会儿,天就黑了下来。人们围坐在一起,唱着歌儿,说着家长里短,吃着自己做的食物,感觉可真棒!
说端午,得从遥远的上古时期道来:端午节正值仲夏,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今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以下四种流传最广,现详细为各位亲介绍:
传说一: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因他倡导兴国政策而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对于端午这个这个节日的历史意义,正是在于树立这么个典型,让广大老百姓学习领会其忠君爱国、清雅廉直的品格与精神。
传说二: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传说三: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传说四: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
1.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2.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3.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与端午起源有关的传说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多种说法,不过流传至今主要有七种传说。
古代“龙子节”说
是古代龙图腾团族的祭龙盛典。龙是虚拟的动物,在中国被认为是主宰一切的神灵,中国人素有龙的传人、龙的后代之称,每年祭祀,以龙图像纹身。
尧舜禹三代的兰浴避疫之俗说
《大载礼记夏小正》说“五月蓄兰为沐浴也”。如今端午仍有洗兰浴以避疫之俗,如扬州以百草水洗澡。
勾践水上操练水兵说
春秋越国勾践于五月五日操练水兵,宋高承《事物纪源》称:“竞渡起于越王勾践”。
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春秋晋国的著名大臣,辅助晋文公重耳复国。介子推曾割自己小腿肚的肉救了即将饿死的重耳,重耳掌权后,给所有的人封了官位,唯独没有介子推。后来重耳去请藏到深山中的介子推,他却不肯出来,重耳想用火烧山的办法把他逼出来,谁知不肯出山的介子推抱木而死。重耳很伤心,下令五月五日禁火。禁火也是五月五日的节俗,以前端午被称为寒食日。
纪念伍子胥说
春秋时,楚国伍奢因谏阻平王夺子媳为妻之事遭满门抄斩,其子伍子胥逃亡吴国,五年后发兵伐楚为父报仇。在吴与楚的战争中,因伍子胥让人用黑豆粉与糯米做成城砖,在困境中救了众人,最后取得胜利。苏州至今仍有“一城门救了一城人”的美谈。后来伍子胥在五月五日被吴王杀害,抛尸于江中,化为“涛神”,相传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曹娥父亲是浙江会嵇上虞人,巫歌手,汉安帝二年(公元前1)在县江边弹奏唱歌迎波神,不幸溺死,不得尸骸。其女曹娥当时才十四岁,在江边号哭,尽夜不绝声,七天七夜,其父尸体浮出。也有说曹娥不得父投江而尽。
纪念屈原说
屈原,楚国大夫,爱国诗人,著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名篇。因被陷害多次免职,最后眼看国家无望,悲愤自沉汨罗江。屈原投江为五月五日,楚地原有“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的传统节日,后来就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并将他视为水神,立祠祭祀。这时,开始与竞渡风俗结合,形成新的传说,大约六朝以后与端午节相连,成为全国性的纪念活动。《荆楚纪事》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端午节的由来
因为“五”与“午”通,所以端午节又名端五.另外端节,午日,重五,重五,地腊,中天等也是端午的别称,端午也是我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是关于端午节的儿歌.
端午这天有很多的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比如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裸上,称为长命缕,我想是让儿童能长命百岁吧!端午节还要在小孩的额头上用雄黄画个“王”来避邪.
三年级3班德吉拉姆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阴历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三大饮食节之一。端午节义名端五,又称端节、蒲节、重五节、重午节、午日节(“午”与“五” 通)、端阳节、地腊节、天中节、天长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诗人节、女儿节、娃娃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粽节、粽包节。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以吃粽子表示敬祝。
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当时的宰相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于是 把“端五”改为“端午”。这一改意思更加明确,古代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五月为“午”,因此端午即五月初五。(唯温州地区为纪念明代忠臣刘景下狱而定在五月初四),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主要有以下四种:
1、纪念屈原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所写的吃粽子的起源和宗《荆楚岁时记》所写的龙舟竞渡的起源,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爱过诗人屈原的。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据说粘米可以粘住鱼的嘴使鱼,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 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历镂”剑令伍子胥自刎。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 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伍子胥含冤死后,传说变成了“波涛之神”,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节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悼念伍子胥。
3、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那时候,西方还有一个大国叫秦国,一直想吞并楚国,就设计把楚怀王诓到秦国,逼他割地献城。楚怀王后悔没听届原的话,就气死在了秦国。屈原又上书向新继位的国王陈说治国安邦之策。新朝廷还是信奸不信忠,反把屈原削职,赶出了朝廷。
屈原被罢官以后,想到奸臣当道,朝廷昏庸,国家危亡,民不聊生,心里悲愤难平,终日在汨罗江边徘徊悲歌。江边有个老渔夫,认出了屈原,就把屈原请到自己的茅棚里,给届原煮鱼汤喝,并安慰届原说:“朝里谁忠谁奸,老百姓最清楚,国家危亡之时,朝廷保不定啥时候还要召见你。”屈原听了老渔夫的话,就与老渔夫住了下来,等待朝廷的召见。
可是,朝廷召见的信儿一直没等来,从北方过来的逃难人却越来越多,坏消息也越来越揪心。这一天,最坏的消息传来:京都被秦兵攻破了,楚国灭亡了,屈原绝望了。他不吃不喝,两眼发直,老渔夫请来了医生,他不看;乡亲们端来了他平时最爱吃的粽子,他不吃;他终日在岸边排徊悲吟着他作的“九歌”。这一年的五月五日早晨,忠贞的屈原投进了清清的汨罗江。
老渔夫心痛屈原,端着蒸熟的粽子到江边寻找,见屈原投江·。了,就哭着高喊:“屈大夫投江了!屈大夫投江了!”
众乡亲和逃难的百,姓听到喊声,纷纷跑到江边,哭着喊着。为了打捞屈原,不少人都纷纷跳入江中,在下游扎起七七四十九道人墙,整整捞了七七四十九天,不少人也都淹死在江里。老渔夫把特意给屈大夫做的粽子投进江里,人们还捋下江边的树叶和草叶投进江里。希望这些草叶能卫护屈原大夫的尸身,不受鱼虾、毒虫的侵害。老医生跑回家,搬来了几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要药晕鱼虾毒虫,保护屈原。后来,一条被药晕的龙浮到江面上,龙须上挂着屈原的一片衣襟。人们就认为这龙伤害过屈原,把它捞到岸上,剥了皮,抽了筋。人们传说,屈原的尸体后来真的被打捞上来了,身上被百草的叶子缠护着。其中还有不少毒草,象猫儿眼啦,斩龙草啦等等。说来也怪,猫儿眼一年四季都有毒,唯独端阳节这天采的没毒,蒸蒸晒晒还是清热解毒的好茶叶呢。人们说,这是因为端阳节这天它保护了屈原,接受了屈原灵气的缘故。
To talk abou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e need to start with a great character Qu Yuan. He is a doctor of Chinese ancient Chu, is also a great poet, then by the kings trust. Later, the state of Chu declined and was invaded by the powerful Qin state. The life of the people was very difficult, and the country was at risk of being destroyed at any time. Qu Yuan is very anxious. He is constantly giving advice to the king of Chu. He hopes that King Chu can accept his suggestions and realize the strong power of Chu, so that people can live a good life. However, Qu Yuan suggested a threat to the interests of some Chu officials and aristocrats, and they squeezed Qu Yuan, while the fatuous king of Chu not only did not accept Qu Yuans advice, but gradually alienated Qu Yuan until he drove Qu Yuan out of the court. Qu Yuan was worried about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day and night, but his ideal was always impossible. In the 5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on the day of the 5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Qu Yuan threw himself into the Miluo river with grief and indignation.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body of Qu Yuan, the people of the state of Chu,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corpse of Qu Yuan, do not be eaten by the monsters and fish and shrimp in the river, and use glutinous rice to make dumplings in the river, to seal the monster and the mouth of the fish and shrimp, and to protect the body of Qu Yuan from being eaten.
Later,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Qu Yuan, the people kept this kind of activity, just to sow zongzi to the river, and to eat zongzi. For a long time, this became a kind of custom, that is, eating dumplings 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is is the origin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fact, zongzi was made from glutinous rice at that time. Later, people added jujube, sucrose and other foods to make zongzi more delicious. In modern times, with the prosperity of peoples lives, the variety of zongzi is also more and more abundant, so zongzi has become a delicious food for people. But no matter when, people will not forget Qu Yuan when they eat zongzi.
在古代物质条件下,端午节人们会洒扫庭院、铲除虫菌孳生地,用雄黄水、雄黄酒消毒,佩戴防疫健体的各种香囊荷包,窦各种药材备用,烧药草汤洗浴……
富有民俗特征的还有“艾虎”和“蒲剑”。艾,入中药可以祛寒湿,干艾搓成绳点燃可以驱蚊蝇,艾绒做成炙条可以治病。将艾叶剪为虎形,或将艾叶贴在虎形彩纸上,就叫“艾虎”,人们佩戴或张挂,祈以避邪驱瘴。蒲,即菖蒲,含挥发性芳香油,叶子中间有脊线,状如宝剑,用菖蒲作剑,或插或贴于门楣。“蒲剑”可以散发芳香,清除污浊空气,还可通窍醒脑,驱赶飞虫。这些都是利用自然资源防疫防病。
传统节日节俗虽可溯源至原始社会部落某些遗风,例如,清明节前寒食是先民换季改火的遗风,端午节的龙舟与水网地区先民(如吴越族群)对龙图腾的崇拜和祭祀有关。然而,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自身的生命流程,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环境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后人往往模糊了先民的意图,据自己的时代意识和地域特征,作出合乎己身的解说和发展。
因地域有异,各地区“解说”往往与本地先贤挂钩。如端午节的“龙舟竟渡”和“包粽子”,楚人挂上屈原,吴人挂上伍子胥,越人挂上越王勾践或孝女曹娥,湘西和桂林等地挂上伏波将军马援……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在节日习俗中得以传扬。
经过历代的选择,屈原越来越突出出来,甚至被说成是端午节“起源”。纵然不是“起源”,但中国人民选择屈原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屈原是中华民族一位伟大诗人,以自身高洁人格谱写了伟大诗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不仅“太息”,而且“掩涕”,爱得深沉!这就是爱国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求索不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高洁的人格,不与卑鄙者同流合污,不受恶浊世风习染,坚守节操,宁死不污,身殉理想,九死不悔。
这样的诗句千年传颂,融入在节日的习俗中,参与铸造着中华儿女的民族性格。
屈原精神成了端午节的“节魂”,因此,端午节又称为“诗人节”。端午节前后,报刊、网络等媒体涌现出许多好诗歌。为继承端午节的优良传统,发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举办各种层次、各种规模的“端午诗歌朗诵会”、“端午诗歌大赛”,既合传统又合时宜。
端午之另一项重要习俗――划龙舟,由远古龙图腾而来,又演绎出追悼屈原的文化意义,在水网区域形成盛大的娱乐竞技活动。代表各乡、村、单位的龙舟间开展竞赛,成千上万的群众沿水呐喊助威……群众的热情得到极大调动,集体荣誉感得到极大激发,齐心协力、奋勇争先、拼搏向上的昂扬精神得到彰显。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3、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屋檐、佩带、措施、诬陷、传颂”等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2、教学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手段、方法:
朗读、讨论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导入
同学们读到题目你想了解什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字词。
(1)重点指导:“爱戴”
(2)文中指谁受到“爱戴”,结合句子说说屈原为什么受到爱戴?
(3)“悲愤”近义词是什么?
3、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讲了谁的什么事?
三、深入学习,理解感悟
过渡: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
1、轻声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书中的语句概括。(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默读3—6自然段,划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读一读,把感受批注在书的边上。
3、指名读,“在他的辅佐下……”一句。
(1)为什么强调“十分”这个词语?(突出人民对他的爱戴)
(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伟大……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爱国……)
(3)读出你对他的赞扬。
4、对比词语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1)出示课件:
屈原万分悲愤,就在……
(悲痛悲伤)
(2)想想为什么填写悲愤?
(为黎民的苦难而悲,为祖国的灭亡而悲,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
5、引入资料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投影:屈原《离骚》中的两首,从中感受到什么?
6、对比句子读,感受人们对屈原的爱戴。
读读哪句话好,为什么?
四、通读全文,自己解疑
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五、作业
1、抄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导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1、回顾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填写题词。
(1)题词:
端午节的习俗有( )( )( )( )。
端午节是为纪念:(1)屈原为楚国( )。
(2)屈原为百姓( )。
(3)屈原( )屈原投江后,百姓们( )、( )、( )现在的端午节( )。
3、自由的依据题词的顺序,试着复述课文内容。
4、全班交流。
二、资料扩展
你还知道中国哪些传统节日的由来,讲给大家听。
三、布置作业
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制作一期手抄小报。
30 端午节的由来
传统节日——屈原
【043端午节的由来】推荐阅读: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50字11-06
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07-20
端午节的文章故乡的端午节10-19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端午感怀》06-09
端午节优秀作文:快乐的端午节09-24
幽默的端午节短信,端午节搞笑短信06-10
关于端午节的小学优秀作文:端午的喜悦10-14
的端午节作文06-28
端午节的句子09-28
端午节的风俗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