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医改汇报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卫生院医改汇报(共8篇)

卫生院医改汇报 篇1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我院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认真执行,现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医院基本情况

***卫生院位于***,是一所综合性一级甲等医院,共设有**张病床,被定为“****”;2001年被授予“***卫生院”称号。医院现有职工5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人,公勤8人,在专技队伍中,本科学历5人,大专13人,中专34人。医院依托****中心医院作为强大的技术后盾,肩负着**镇22000余名群众及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及预防保健工作;2007年被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医院现开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防保科等十三个科室,现拥有B超、X光机、心电图检验仪、生化检验仪、血球分析仪、微波治疗仪等辅助检查设备,为了更好的为人民群众卫生服务工作。

二、人事制度改革情况:

我院在今年三月份开展全员聘任制工作。2010年7月份,在卫生局举行的院长招聘工作结束后,2011年3月初,我院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设置岗位,列举招聘条件,竞争上岗;3月15日完成科组长招聘工作,月底完成全院招聘工作。这一举措不但增强了职工的竞争意识,也极大地提高了全院工作人员提高自身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积极性.三、药品“三统一”开展情况:

我院从2010年5月份开始执行药品“三统一”工作方案,截止目前,医院及村卫生室配送基本药物共计 150 种,总金额7 万余元;医院所使用的药品全部为“三统一”目录药品,购进药品总金额为10万元左右,其中已支付8.8万元左右,尚欠药费1.8万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药品月平均收入1.94万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药品月平均收入0.8万元,实施前后药品月平均收入下降 25 %;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到目前,月门诊人次 1200人,与2009年同期相比增长11 %;月住院 30人,与2009年同期相比增长9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人均门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分别降低了23%和20%。

四、绩效工资实施情况:

从2010年9月份,我院开始实行绩效考核,将绩效工资中奖励性绩效(40%)进行院内二次分配。执行以来,职工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截止目前,医院业务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月门诊量和住院人数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1%和9%。五、九项公共卫生项目开展情况:

截止目前,我镇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5%(20443人/21518人);

健康教育宣传每月一次,以板报、进学校及下乡等形式进行;村卫生室每两个月一次;

我镇0-7岁儿童共计1509人,接种率95%;0—14岁人口3385人,乙肝补种项目中,应补种254人,其中2人家长拒种,实际补种252人;麻疹强化接种,应接种147人,实际接种135人,接种率96%;

今年我院传染病共网上直报0例;

0-36月龄儿童已建档647人,已体检520人;

我辖区2011年共有孕产妇101人,已建档101人,建档率100%(2009年有孕产妇295人,建档295人;2010年有孕产妇317人,建档317人);2009年8月至2010年年底,服用叶酸的妇女共285人,2011年服用叶酸妇女101人;2011年孕免项目共有108人;

2009年,我镇为65岁以上老人体检,应检1786人,实检1714人,体检率95.8%;我院4月份对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摸底工作,新增264人(累计2050人),计划在今年8月份对新增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

今年我院慢性病管理:截止目前,确诊高血压260例,管理181人(管理率70%),规范管理163例(规范管理率96%);2型糖尿病80人,管理51人(管理率64%),规范管理48人(规范管理率96%);目前,我院对辖区35岁以上人群进行摸底普查;

卫生院医改汇报 篇2

近年来, 江西省上栗县桐木中心卫生院以“改革创新、追求卓越”为兴院方针, 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收到了显著效果, 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一、与时俱进实现管理思路的升华

桐木中心卫生院地处萍 (乡) 、浏 (阳) 、宜 (春) 交界处, 医疗辐射范围包括上栗县的鸡冠山乡、上栗镇、金山镇, 宜春的慈化镇、水江乡, 浏阳的大瑶镇等乡镇, 辐射区人口近10万。卫生院占地面积约20亩, 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 床位180个。全院在职人员138人, 其中高级职称2人, 中级职称16人, 2012年业务量1500余万元。

管理思路是决定一个单位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卫生院的工作职责, 院务会通过多次会议, 反复论证, 确立了医院的管理思路: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目标, 将工作重心调整到全方位为人民群众卫生保健服务上来, 实现由追求利润向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转变, 由“以药养医”向提供优质服务换取合理报酬的转变。卫生院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农合实施等方面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医院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提升。

下基层中医药知识健康讲座。

二、医改惠民赢得人民群众信赖

(一) 住院直补率达到95%。积极开展新农合工作, 加强内部管理, 严格收费标准, 优化医疗服务, 进一步规范了新农合患者诊疗服务流程, 切实维护了参合患者的合法权益。

一是及时更新新农合宣传栏与公示栏, 向参合农民宣传新农合最新政策和管理规定, 公布参合农民就诊流程、收费标准, 每周公示补偿病例情况, 方便群众监督;二是在就诊、结算窗口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号码, 对参合农民反映的问题, 及时安排专人了解情况, 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三是在参合农民住院期间, 认真核对相关证件, 对其参合身份进行确认与登记;四是严格执行病历、处方书写与管理规定, 保证病历、处方书写的真实性;五是在诊疗过程中严格控制药品的选用, 合理检查, 尽量减少目录外检查和目录外药品使用, 尽量缩短住院时间, 力求在诊断明确、治疗有效的前提下, 减少住院总费用。六是按规定为参合农民提供出院小结和电脑打印的日医药费用清单, 让农民消费得明明白白。近年来我院新农合住院直补率达到95%。

(二) 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切实贯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才能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高度重视, 合理采购。我院及时成立了“药事管理委员领导小组”, 制定了《桐木中心卫生院国家基本药物实施方案》。每月初召开药事委员会, 要求各科室根据医保药品使用目录, 确定本科用药目录后交药剂科, 由药剂科将各科室药品目录进行汇总整理后提交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 再报院长审核批准后制定为医院用药采购目录, 由药剂科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采购。临床治疗需要增加的新药品种, 必须由临床医师提出申购理由, 科主任同意后填报进购申请表, 交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同意, 报分管领导和院长审核批准后再报卫生局采购办限量采购, 未经批准擅自采购使用造成医保不予报销的, 一切费用由经管医师和药剂科承担, 如未经药剂科采购而直接投放临床的药品将拒绝付款, 并处以经销商、采购者10倍罚款。

药品使用。医院对药品的使用注重从思想上和规范上着手, 加强医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育, 讲良心、讲规范, 在全院职工中开展系列大讨论和座谈会, 使职工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同时, 医院制定了“临床合理用药制度”“抗生素使用规范”, 发放《江西省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和分级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给各临床科室组织学习。医院还成立了门诊处方、住院病历点评领导小组, 每月不定期对门诊处方、住院病历 (运行) 进行点评。制定了《药品购销管理规范》, 对药品的采购、入库程序以及用药管理、药房管理进行了严格规定, 对不合理的用药一经查实进行处罚。

学习与宣传。为做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 正确把握基本药物的内涵, 深刻理解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意义, 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1、卫生院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学习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各项规定, 各临床科室配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书籍, 充分了解国家基本药物;2、制作了国家基本药物宣传专栏、标语悬挂于医院显目位置, 让每一位就诊患者了解基本药物制度;3、组织乡村医生学习基本药物制度有关规定, 进入行政村发放有关宣传资料, 向居民宣传基本药物制度, 引导鼓励居民使用基本药物, 纠正居民不合理用药现象。

(三)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稳步进行。卫生院于2009年全面启动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为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经院务会讨论制订了工作方案, 成立了领导小组, 成立了公共卫生科, 在人力、物力上予以倾斜。卫生院对这一惠民工程进行了大力宣传, 每年印发宣传单2万余份, 免费体检通知19700份, 每月进行一次全镇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培训, 两个月进行1次专业技术培训。

卫生室院“光明·微笑”工程顺利开展, 使桐木镇283位白内障患者重现光明。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已达50666份, 每年4次免费下乡体检, 送服务上门。2012年7月到雅溪村开展免费体检时, 65岁村民甘厚良做B超发现胆囊结石, 但他自己并不知晓病情的严重性, 体检后卫生院立即安排他住院就诊, 做了胆囊切除术。出院后, 为感谢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及时发现、及时安排治疗, 甘厚良亲手书法赠送墨宝以示感谢。2012年,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荣获上栗县卫生局第一名。

三、硕果累累谱写医患双赢篇章

(一) 新一轮医改开展以来, 卫生院认真执行医改各项政策, 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老百姓就近就医人数越来越多, 卫生院业务递增明显, 老百姓就医负担明显减轻。

(二) 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桐木中心卫生院每月对患者进行一次满意度调查, 各科室设有患者满意度投诉箱, 接受广大患者的建议和意见, 在最近一次县卫生局组织对各卫生院临床科室进行的行风满意度调查中, 桐木中心院患者满意度达96.8%。

卫生院医改汇报 篇3

关键词 新医改 卫生院 财务 核算 管理

一、概述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渐展开和深入,卫生院在整个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作用变得越发重要。作为卫生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院财务管理面临着更为严格的考验,而财务管理的重点是财务的核算和管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在新医改下做好卫生院的财务核算和管理工作。

二、在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1. 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并且普遍存在培训和考核方面的欠缺。

卫生院系统中,部分财务人员并不太专业,对账务核算与监督体系缺少在全局上的了解和把握,而在会计知识方面,卫生院也缺乏应有的培训。因为现行的医院财务制度本身因其年代性就具有一些缺陷,涉及面有所欠缺,对常规的会计核算业务做了提及,但对于一些新课题则需要加大制度方面的培训工作,以免造成一些核算方法的误用。

2. 在财务工作的审计方面,缺乏一种全面性。因为卫生院常用自己的审计制度,即以单项审计为主。但是税务部门只对其税务审计重视,审计部门却往往进行财政专项资金方面的审计工作,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又对某一单项审计重视较多。于是在这种比较复杂的 情况下,内审部门本来应该依据以上种种情况进行对卫生院的财务收支进行的全面审计,但由于大多数内审人员并非会计、审计方面的专家,不太具备这种全面审计的能力。

3.卫生院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不高。

长久以来,卫生院的资金基本上处于自收自支的状态,财政方面投入的资金仅是在职职工工资的一部分。如果政府不加大在医院方面的投入,而卫生院为了自身的发展,往往会重经济利益多于社会责任,这种现象在现阶段依然广泛存在,且未能得到改善。

在卫生院财务工作方面,也存在着重核算轻管理的现象,财务人员经常依照自己的理解,按照惯例,或者仅仅依照领导的批示来作账,从而轻视了财务监督职能。

4.在对投资的管理方面,缺乏有效性,从而加大了投资风险。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医疗卫生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大幅度提高,各医院、卫生院为了提高院方的总体竞争实力,都加大了在高、精、尖大型卫生医疗设备方面的投入。但这些医疗设备,往往具有科技换代周期短却价格高的特点,而大多数卫生院又缺乏此类管理专业的人员。

三、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做好卫生院财务核算和管理工作的方法和建议

1.在卫生院内部培养学习型的财务队伍,并对财务人员的委派制进行改革。

在新医改下,要做好卫生院的财务核算和管理,就必须努力地提升卫生院财务管理人员的各个方面的素质。其中不仅包括财务会计核算等专业方面的能力,还包括提升自身的道德品德。同时,要对卫生院的财务方面人员建立起相对来说较完善的日常考核制度,使其明确自身的责任,并建立起完善的财务控制制度。

另外,卫生院应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以及继续教育培训,时刻地把国内最新近的财务动态传达给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一方面,卫生院可以邀请财经方面的专家定期到院部开展讲座,更好地传授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使财务工作者不断地学习财务方面的理论知识,提升自我的能力,掌握最科学的现代财务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要对财务人员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规范,使其不仅精于本职工作,还能严于律己,这样才能使卫生院的财务管理更加井井有条,才能更好的为卫生院服务。

2. 在卫生院的成本核算方面,应该在分配机制上进行改变,加强卫生院全方位的成本核算。

首先,随着如今新医改,也就是医药卫生改革体制逐渐开展深入,卫生院必须要进行必要的成本核算, 这是整个财务工作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并且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医疗体制为目标,逐渐提高人民的身心健康水平。

其次,因为如今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增加,财务部门就更应该对财务支出做一下控制,并且要保证有效地在卫生院的服务和运营方面降低成本。

另外,卫生院要对财务核算和管理岗位进行一下设置,尽快对财务管理组织结构进行组建和完善,并且制定并应用相对应的方法,建立核算网络,加强内部控制,实行岗位的轮换制,加强收支管理。并制定出卫生院的收入和支出的范围以及标准,以实现对成本的控制,并充分利用管理学以及会计学原理,进行收入成本、效益分析评价的工作,从真正意义上做到财务监督,并且建立一个以卫生院为单位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用以保证卫生院有效的财务管理,并为卫生院领导决策者提供管理和决策方面的依据。

3.简化核算程序.强化会计核算与监督制度。首先,应该落实预算和财务管理的责任制度,并强化财务监管和会计监督,在卫生院的内部管理上下功夫,一定要确保专款专用,使卫生院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其次,要对资产购置进行规范,防范财务风险。对乡镇卫生院进行简化核算,并且要对对外投资与举债建设进行明确禁止,不得发生融资租赁行为。并推委托代理记账制度,加强会计监督,保证卫生院经济活动方面的规划化与透明化。

4. 加强卫生院的投资管理工作。

作为卫生院进行医疗服务的基本前提,卫生院的医疗设备与设施的先进程度是在技术装备方面衡量一个医疗单位的重要因素,因此卫生院要加强对医疗投资的管理,不仅仅要对新兴投资项目先进行一下可行性分析,还要对其进行严格的价格核算和监控。

四、总结

在新医改制度下,随着国家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支出逐步加大,卫生院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财务管理方面还不够成熟,因此需要不断地加强财务的核算和管理工作,使之更好地为卫生院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马瑞成,乐永辉.崔利等.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实施对医院经济运行的影响.经济师.2012(02):116-117.

[2]卢惠华.浅议医改、新财务会计等制度的实施对乡镇卫生院经济运行的影响.经济师.2012(03):102-103.

甘井卫生院医改工作汇报材料 篇4

尊敬的检查组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我镇卫生院医改工作开展以来,为了把这项惠及民生的实事办好,让广大群众群众切实得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实惠,彻底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努力提高全镇人民健康水平,建设和谐医疗秩序,我院在县卫生局的直接领导下,在全院职工共同努力下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心下,我院医改工作开展顺利,现将我院医改工作开展以来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全镇总人口17630 人,20个自然村,全院职工21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6人,医护人员12人,医技人员8人,司机1人,专业技术人员占95%。共设有20个村卫生室,乡村医生20人,村卫生室覆盖率为100%,其中标准化村级卫生室20个,20名村医中取得乡村医生证书14人,助理执业医师5人,内科医师1人;大专文凭2人,中专文凭4人。

二、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

为深入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文件精神,我镇成立以镇人大主席王鹏为组长,卫生院院长荔凤君任副组长,卫生院相关科长为成员的医改工作领导小组。各村委会主任和村医共同组成村级工作小组。为了保证医改工作的顺利开展,卫生院和各村工作小组签订医改工作目标责任书,每季度对各村医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目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在村委公示,接受村民监督,每季度根据目标考核情况落实村级经费。

三、岗位聘任制和绩效考核情况

1、岗位聘任制的执行情况

按照市卫生局[2009]303号和县卫生局[2009]220号文件精神,组织全体职工反复讨论,认真学习制定出了甘井卫生院岗位聘任实施方案。采取个人书面申请,资质审查,专业知识考核,评议小组评打分公示聘任结果,上报县卫生局批复备案,填订岗位聘任书等程序,19名同志通过竞聘上岗。通过岗位聘任后,极大的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紧迫感和使命感,稳定了卫技人员队伍,同时在职工中形成了危机感,提高了服务质量,改善了服务态度,在患者当中赢得了好评。

2、绩效工资的执行

按照《永寿县深化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永寿县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指导意见》精神,本着有利于调动卫生人员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有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思路,真正切断医务人员个人利益与业务收入之间挂钩的原则,建立以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双百分计分取酬的分配模式。

绩效工资的组成:财政补助部分(本单位人员绩效工资的30%)+业务收入结余部分(单位本期纯收入-公用费支出-社保支出-公共积累)。

考核办法:以去年同期工作业绩为基数,对各岗位确定相应工作数量,按百分制考核,核定其分值,对工作质量也以百分考核办法,核定分值,确定全院总分值,求得每个岗位绩效工资。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知晓率

为了更好地搞好医改工作,我们从宣传入手,利用集会、健康教育宣传日、村级干部会议、村医例会、下乡义诊等各种机会进行医改相关政策宣传,提高广大村民对医改工作认 知度,广泛争取乡村两级和广大村民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五、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我院成立以荔凤君院长任组长,相关科室人员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

2、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学习,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我院今年召开培训会3次,累计培训人员120人次,使广大职工及村医熟练掌握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相关知识、达到优先、合理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确保采购使用率达到100%。

3、我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通过和有资质基本药物进购公司签订合同,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等程序化管理,使我镇基本药物运转良好。我院从2010年2月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零差率销售,今年元月至今我镇卫生院配送药品总额为45万元,配送履盖率达到100%,20个村卫生室从2010年9月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零差率销售,今年元月至今我镇村卫生室配送药品总额为12万元,配送履盖率达到100%,并严格执行零差率销售。

六、扎实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孕产妇管理、0-6岁儿童保健工作

截止今年已有近173 名农村产妇获得了农孕免项目补助,共计补助17.6万元,项目带动了整体妇幼保健工作,住院分娩率由09年的90 %提高到2011年的92%,孕产妇管理率达到93%、住院分娩率96%、新法节生率100%,三年来无孕产妇死亡。0-6岁儿童管理1165人,管理率95%;叶酸补服累计600余人次。通过这些项目实施,切实解决了农村孕产妇家庭的实际困难,保障了孕产妇及0-6岁儿童健康和安全,政府投入的民生保障作用得到很好的体现,社会反响良好。

2、计划免疫工作

今年1-3月份我镇0-6岁儿童建卡率达到100%,1-3全镇卡介苗应种48人,实种48人。脊灰疫苗应种86人,实种86人。百白破疫苗应种73人,实种73人。麻风疫苗应种46人,实种46人。麻腮疫苗应种85人,实种85人。乙脑应种72人,实种72人。乙肝疫苗应种59人,实种59人,其中第一针及时接种率为98.9%。疫苗接种后异常反应发生率为0。无接种事故发生。

3、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主要措施:

①、加强监督检查和技术培训。我院防保科经常组织村医及医院新进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每月组织人员对村级卫生室进行指导检查,并把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计划免疫工作纳入评比的主要内容。每年还邀请县疾控中心专业骨干对我镇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不断提高广大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

(1)、建立健全镇、村两级疫情报告网,其中卫生院疫情管理人员2人,法定疫情报告人6人,村级法定报告人20人,2010年全镇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种,共3例,无漏报发生,2011年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种,共2例,丙类传染病1种,2例,无漏报发生,今年截止3月份我镇共报告丙类传染病2种,共3例。近年来我镇无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重大疫情发生。

(2)、以防治肠道传染病及预防“甲型流感”和“手足口病”为重点,加强疫情控制工作。为预防“甲型流感”和“手足口病”,医院设立了专门的发热门诊,并进行预检分诊制度对每日的发热病人进行监测报告。

(3)、消毒工作全面开展。根据卫生部的<<消毒管理办法>>和永寿县卫生局下发的<<关于加强一次性注射用品使 用管理的通知>>要求,进行医疗器械的消毒。相关科室按规定要求进行常规消毒,医疗垃圾包括村卫生室对医用垃圾进行毁形、消毒、焚烧、深埋程序化处理。

4、居民建档、65岁老人体检、慢性病管理

全镇总人口17630人,居民建档16954人,建档率96%,电子档案录入12425人,录入率73%;全镇65岁老人1210人,累计体检1126人,体检率93%;2型糖尿病累计建档管理90人,高血压累计建档管理986人,重性精神病累计管理12人,我们通过对慢性病患者定期面对面的随访管理改变了病人的不良生活方式保证了慢性病防治工作的良好进行。

5、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我们通过年初制定计划,并定期对门诊、住院及病人问卷等形式,向病人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散发宣传资料。我们还利用举办讲座、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除卫生日上街宣传外,还不定期上街宣传、咨询。截止今年3月份共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2500余份,咨询达500余人。门诊和住院部今年出版宣传栏各3期。

七、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

今年,全镇参合农民达到了16721人,参合率97.1%,2011年大病统筹总人次1021人,报销总费用483674.4元,门诊统筹总人次1235人,报销总费用113144.3元,今年第一季度大病统筹总人次304人,报销总费用192244.9元,门诊统筹总人次1292人,报销总费用60983.3元。村级卫生室2011年门诊统筹总人次4706人,报销总费用60063元,今年第一季度村级门诊统筹总人次1261人,报销总费用22630元。我院自从医改工作实施以来,进展比较顺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上级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在推进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卫生院人才问题。卫生院人员队伍结合不尽合理,部分岗位人才已出现断层现象。专业技术人员紧缺,中医药人员匮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由于乡镇地理位置差,怎样请进、留住人才的问题是我院目前最大的难题。

2、乡村医生队伍问题。乡村医生老龄化,对医改、一体化管理等新生事物接受不够深入,同时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由于大多数乡村医生电脑实际操作和运用水平普遍偏低,有畏难情绪。公共卫生的主动意识及服务水平较弱,这个培养过程将会有一个很长时期,这些制约因素影响了医改和一体化管理的成效和推进。加大引进村卫生室人才的度,充实卫生室人员力量,或者增加卫生院人员编制,由卫生院派人驻村卫生室。

4、基层医改实行药品零差率后,骨干医务人员积极性有所下降。卫生院没有绩效工资以外的奖励性基金可供支配,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手段非常有限,建议财政部门核定收支时要适当宽松,以落实院长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业务骨干,以充分调动业务骨干的积极性。

九、建议

1、进一步加强卫生队伍建设。

继续落实卫技人员定期补充政策,加强对现有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

2、进一步落实国家基本药物招投标和集中配送制度 严格实行药品销售监管体系建设,开展合理用药培训,密切跟踪和调研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对药品流通行业 的影响和百姓受益程度、基层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宣传,引导群众合理用药。建议上级部门进一步研究药品招标和配送工作,使全省基层单位药品销售能更合理、及时、有效。

3、进一步完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医改后,因考虑到村卫生室的收入减少,建议适当增加待遇,有利于一体化管理制度及新农合制度的推行。同时要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监管,因为我们医改相关惠民政策的落实,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都离不开村卫生室。但是目前的村卫生室面临人员断、缺、老化问题,后备力量不足,建议上级部门能否出台一个解决乡村医生人员缺乏、老化的方案。

回顾医改走过的历程,有喜有忧,有成绩有不足,有主观原因有客观因素。如何在新体制的框架内卓有成效的运行发展,便成了我们共同的使命。为此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加强各项管理,确保医改宗旨—“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我镇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镇中心卫生院新医改工作情况汇报 篇5

**镇中心卫生院

各位领导上午好,热列欢迎各级领导莅临我院检查指导工作,现将2012年医改工作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全面部署

按照市、县卫生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我院及时与镇政府领导汇报,经镇政府同意于2012年3月12日召开了各村村长、村医参加的全镇卫生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了我镇2012年各项卫生工作,镇长和分管卫生的付镇长亲临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二、药品三统一工作有效实施

我院镇、村两级全部实行了药品三统一,年初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2012年卫生院申报三统一药品品种累计1867,配送到位 1147个品种,配送率 61.54%。村卫生室申报三统一药品品种累计3840,配送到位2770个品种,配送率72.1%;三统一药品采购金额村卫生室34.2万元,卫生院180.5万元,三统一药品使用率 100%。镇、村两级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达100%,每季度对村卫生室进行督导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列入年终考核。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任务全面完成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我院针对去年居民建档的实际情况,于5月份对**镇13个村的人 1

口进行摸底查漏,按照居民健康建档标准的要求,认真采集信息并填写居民个人健康登记册,截止目前累计建档18159人(其中去年建档15181人,今年建档2978人)。由于移民搬迁等原因人口流动性大,统计数字大于实际人口数。

2、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

通过对全镇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摸底登记,摸底人数为1446人,我院4月份抽调医生、护士及各辅助科室检查人员及公卫办全体工作人员,联合各村村医,下乡14天,逐村对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全面体检,及时为参加体检的1443人填写老年人体检表,针对查出存在健康问题的老年人提出了健康保健指导。

3、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

7月份开始组织各村卫生室对我镇1446名65岁以上老年人中的1437人进行了入户随访工作(9名老年人已死亡),如实填写老年人随访表,并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给予健康指导。

4、健康教育

我院利用现有的宣传阵地,及时按照上级要求,通过更换宣传栏、发放宣传材料、播放影响资料、广播、知识讲座、大众咨询、门诊咨询记录等方式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截止目前,我院更换宣传栏8期,发放宣传材料3000余份,播放影像资料6期,广播宣传15次,知识讲座12期,大众咨询9期,门诊咨询记录12期。受益群众1万余人。漫川关镇13个村卫生室截至目前累计更换宣传栏40期,发放宣传材料13052份,知识讲座78次,大众咨询61次,门诊咨询记录156期。

受益群众累计达1.3万余人。

5、慢病管理

我院3月份组织村医对各村35岁以上人口摸底登记7908人,并登记疑似和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人员,卫生院组织医生及相关人员下乡对35岁以上人群及疑似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慢病筛查,纳入管理的高血压患者463人,糖尿病患者92人,为确诊者建立个人情况登记表及随访表,于3月、6月、9月、11月分别由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对其进行随访,第一次高血压随访到位463人,第二次高血压随访464人(新增2人,死亡1人),第三次高血压随访到位随访到位460人(4人死亡),第四次高血压随访到位459人(1人死亡);第一次糖尿病随访到位92人,第二次糖尿病随访到位92人,第三次糖尿病随访91人(1人死亡),第四次糖尿病随访91人。慢病随访信息已录入陕西省卫生厅网,按月、季度报表至县疾控中心。

6、重症精神病管理

对辖区内重症精神病患者进行摸底登记,纳入管理的重症精神病患者为65人,于3月、6月、9月、11月分别由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对其进行随访,随访到位,录入电子档案随访130人次,由于精神病网站故障原因第四次随访结果未能成功录入。按月、季度报表至县疾控中心。

7、孕产妇健康管理项目

孕妇摸底156人,建册156;本镇产妇159人,住院分娩159人;筛查高危孕产妇6人,管理6人;第一次产前检查515人(包括周边7

个乡镇),2—5次产前检查1519人次(包括周边7个乡镇),产后访视241人次,42天健康查体159人。

8、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

0—6岁儿童1198人,本摸底169人,儿童体检1868人次,血红蛋白检测907人次。

9、规划免疫工作

2012年运转12次,十一苗覆盖率达100%,由于部分疫苗短缺,卡介苗应种248人次、实种248人次,接种率100%,乙肝疫苗应种677,实种677,接种率100%,脊髓灰质炎疫苗应种852人次,实种852人次,接种率为100%,百白破疫苗应种1125人次、实种906人次,接种率为88.8%,麻风制剂疫苗应种243人次,实种243人次,接种率为100%,乙脑疫苗应种306人次,实种306人次,接种率为100%,流脑疫苗应种468人次,实种459人次,接种率为98.7%,甲肝疫苗应种243人次,实种234人次,接种率97.5%,麻腮风疫苗应种227人次,实种227人次,接种率100%,A+C疫苗应种353人次,实种353人次,接种率100%,白破二联疫苗应种170人次,实种170人次,接种率100%。

10、传染病监测及管理

2012年全镇共报告乙类传染病3例,丙类传染病1例,按时完成了各类表、卡、册的报送及审核工作。一是针对重点监测传染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从5月1日起对霍乱疫情进行主动监测,开设了肠道门诊,坚持做到逢疑必报、逢泻必检。截止12份未发现霍乱疫情。

针对今年手足口病疫情来势猛以及麻疹防控,对全镇开展地毯式搜索挨门逐户登记,对8月龄-2008年出生儿童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对2006-1995年出生儿童查漏补种,对小学、幼儿园进行了全面检查和督导。今年3-5月,对各村防保员进行了手足口病和麻疹防治知识的培训;在院门口设置“卫生与健康”栏目开展手足口病、麻疹预防知识专题板报。对今年的手足口病继续在做好对居家治疗儿童的管理工作。二是为加强霍乱的监测和控制,防止霍乱的发生与传入,5月份启动了霍乱防治肠道门诊,并对全员进行了培训,认真学习关于霍乱的防治知识,掌握重点疾病的诊断要点,完善充实了各种药品、器械,做到专物专用,到10月底未发现霍乱病例。

11、卫生监督协管项目

辖区有饮用水单位28家,学校20家,公共场所6家。全年开展饮用水安全巡查8次,学校卫生服务12次,报送食品安全信息12条,无非法行医及非法采供血发生。

四、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扎实开展

1、农免项目

本院共接生254(包括周边7个乡镇)人,补助189人,共补助金额56700元;本镇共有产妇159人,农免补助144人,金额82300元。本院补助122人,金额36600元,县域外分娩12人,金额14400元;县级分娩补助10人,金额8450元。另外15人未补助,城镇户籍1人;外地户籍10人,自愿放弃补助4人。

2、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

叶酸应服人数156人,实服156人,发放叶酸421瓶。叶酸服用率100%,服用人群依从率100%.五、新农合工作规范运作

1、我镇农业人口14358人,2012年参合14358人,参合率100%。

2、门诊统筹13851人,总花费87.3万元,报解58.3万元。其中村级8334人次,总花费43.3万元,报解29.2万元。

4、住院病人1424人,总花费195.8万元,报解158.6万元。报解率为82%。

市医改办调研基层卫生汇报材料 篇6

——在市医改办基层卫生服务座谈会上

2010年11月2日

一、基本情况

(一)区情

房山区辖区面积2019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下辖20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462个行政村、107个社区。常驻人口91.2万;户籍人口76.7万,其中农业人口36.4万。

(二)区域卫生资源

2009年,全区公共医疗卫生机构54个,其中:中央市属厂矿医院12个、民营7个、区属35个。病床5583张,卫生人员827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461人。千人口(按常住人口91.2万计算)拥有医生2.6人、护士2.1人、病床数6.1张,分别是全国同期水平的1.49倍、1.51倍、1.84倍(2009年全国千人口拥有医生1.75人、护士1.39人、病床3.31张)。

其中:区属卫生机构35个,包括二级医院4所、一级专科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20所、一级街道医院1所、公共卫生机构6所、其它3所。病床3765张。卫生人员492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757人。卫技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34.8%,中、高级职称占46.55%。固定资产9.74亿元,万元以上设备2824台件,房屋建筑面积33.2万平方米。

(三)农村卫生工作整体水平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 2003年以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战略,强化政府主导,加大卫生投入,卫生工作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继2002年被评为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区之后,我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牙防工作先进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国家卫生区,并先后被列入全国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区、全国防盲先进区创建单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3年10月实施以来,实现了“三个提高”,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有效缓解。通过制定“政府出大头、农民出小头”筹资增长机制等惠民政策,农民参合积极性迅速提高,2004年参合率65.6%,2008年之后持续保持100%。筹资标准提高,2010年与2004年相比:人均筹资由58元增加到520元,增长796.6%;筹资总额由1671.22万元增加到21450.5万元,增长1183.5%;政府补助在筹资总额中所占比例由71.21%增加到91.5%,增长20.29个百分点。保障水平提高,2010年与2004年相比:受益家庭由2%增加到100%,门诊报付率由0增加到42%、住院报付率由11.8%增加到55%,住院最高封顶由2万元增加到25万元。

二、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主要举措,慢病管理的探索和创新

(一)农民四种慢病基本治疗药物免费提供

1、启动四种慢病管理体系。2003年实行新农合制度以来,农民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然而,仍有部分农民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无力支付新农合医疗费用的自负部分,特别是慢病患者尤为突出。2007年,通过对6乡镇1914名慢病患者调查显示:慢病防治费用对于农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每人每年药费500元以下的有599人、500-1000元的724人,1000元-5000元的516人,5000元-10000元的75人,平均每人每年慢病药费 支出在1000元左右。而且慢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负担重,老年人多数没有经济来源,长期的药费负担往往导致因病致贫。针对这一问题,2008年,区政府牵头、区卫生局具体实施《房山区健康新农民促进工程三年规划(2008-2010年)》,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四种慢性病进行总体设计与干预管理。干预人群为年满40周岁且当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经过常规体检、区级医院专家确诊定制治疗方案,签订协议后即可享受免费用药与定期跟踪。干预周期为5-10年,旨在通过规范化药物和非药物综合干预,达到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从而达到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人均期望寿命的目标。

2、确定临床用药。以北京市村级用药范围为参考,征求区级医院专家意见,以“保证基本医疗”和“提供基础治疗”为原则,确定18种药品作为村级基本用药。这些药品由区新农合管理中心集中采购,价格仅为市场同品种、同规格药品价格的三分之一左右。以双鹤药业生产的降压0号为例,市场零售价每片1元,新农合采购价仅为0.4元。

3、实施情况。2008年先行试点覆盖6个乡镇、141个行政村,免费供药1.98万人,发放药品106万元。2009年又覆盖9个乡镇、131个行政村,免费供药1.49万人,发放药品累计243万元。2010年实现全覆盖,免费供药5.64万人,发放药品637.5万元。

4、定期监测、科学评价干预效果。区卫生局聘请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全程参与并指导,公共卫生学院成立由院长胡永华教授为组长的项目组,全国知名专家李立明、吴明等多名教授和在校博士生、硕士生参与,连续数年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从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等多方面评估慢病干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跟踪回访,我们发现:一是农民的健康观念不断更新,健康生活方式逐渐形成,对慢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危险因素控制措施的认识不断强化;二是慢病二级预防进一步加强,通过体检、干预等手段,实现了慢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是用药人群个人负担大大减轻,按每月检查一次计算,累计减少2360万元,包括:诊疗挂号费150万元、交通费200万元、住院自负费用1260万元、药品低价采购节省750万元;四是新农合资金累计减少支出1500万元,包括:药品采购节约500万元、因长期服药减少住院费用1000万元。

(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断加大慢病管理力度

1、实行四种慢病规范化管理。免费为农民进行健康体检,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100%。目前,我区高血压患者52170人,规范化管理率71.7%,有效控制率35.4%;糖尿病患者16735人,规范化管理率68.6%,有效控制率38.7%;冠心病患者管理人数23455人,脑卒中患者管理人数8352人。2010年,区疾控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启动韩村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项目” 试点,共12个小组183名高血压患者参与到小组课程中,涉及11个村居委会和1个功能单位参与组织,覆盖1.8万人口。

2、加大区级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社区力度。区级医院在设备、技术、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全方位支援乡镇卫生院,重点帮扶蒲洼、霞云岭、史家营三所深山区乡镇卫生院。组建以区级医院为核心单位、以乡镇卫生院为基本单位的两大医疗集团,开通流动医院、爱心服务车,组织专家每周定期下基层查房、会诊和进村入户义诊,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使农民在家门口 就能享受到区级优质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机构服务前移,实行基层公共卫生归口管理,培训、指导、组织社区防保人员,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3、实行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责任制管理。组建321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配备268台笔记本电脑,绘制社区居民居住分布图,村(居)委会覆盖率100%。《健康知识手册》、《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指南》、《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温馨联系卡》每户一册。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免费配发移动电话,辖区居民可随时进行就诊预约、热线咨询。

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工厂、进工地、进家庭。2010年1-9月份,组织健康讲座788场次,参加人数17934人;制作宣传栏808期,发放宣传材料140201份。区卫生局与北京移动公司房山分公司合作建立信息平台,定期给慢病患者免费发送各种健康温馨提示信息,自2008年7月信息平台开通以来,共发送健康信息11.6万条。充分发挥家庭成员在慢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培养5000名家庭保健员。

三、基层医疗机构举办主体、运行模式

(一)举办主体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均由政府举办,村卫生室由村委会举办、区乡两级管理。

(二)运行模式

1、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全部上缴区财政专户,支出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人员待遇由财政保证,彻底切断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疗行为挂钩的联系,杜绝大处方、不合理检查等以利益驱动为导向的医疗服务行为。2009年与2007年相比:区财政投入由1.15亿元增加到2.73亿元,增 长137.4%。

2、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制定《房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绩效考核方案》,包括公共卫生、医药卫生、财务管理、满意度调查四部分内容。实行日常考核、半年考核、年终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作为人员续聘、解聘或调整岗位的依据。

四、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现状

(一)人员结构

1、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基层社区卫生机构现有1532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172人,占76.5%;行政管理、工勤人员246人,占16.1%。卫生技术人员中包括:医生608人(含全科医师141人)、护士228人(含社区护士113人)、防保医师87人。现有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760人,占49.6%,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67人,占10.9%。中级职称以上275人,占18.0%,其中高级职称7人,占0.5%。

2、乡村医生。2008年,出台《房山区乡村医生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待遇保障机制实施细则》,全区1431名乡村医生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其中807名享受政府购买服务基本待遇(基本医疗400元/月、公共卫生400元/月)。目前,全区乡村医生中专及以上学历占其总数的73.1%,有34名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二)教育培训

截止到2010年6月,全区有346名全科医师、社区护士、防保医师完成560学时社区岗位培训的学习;362人参加康复、口腔、中医等七个社区岗位培训;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25学分达标率98%以上。2010年,参加“健康管理社区行北 京市全科医师公益性培训”360人次,参加市社区管理干部培训94人,社区医生骨干参加慢病规范化管理培训124人,社区中医适宜技术师资培训10人,参加北京惠民医药平台业务培训46人。乡村医生中医适用技术培训率100%。

(三)人员收入

2009年与2007年相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年人均工资由3.9万元增加到4.2万元、公用经费由1.1万元增加到1.3万元,分别增长7.7%、18.2%。

2010年4月份,区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正式工年人均工资5.78万元下拨(含单位负担五险一金部分)。

(四)人员招聘

实行“优秀人才进得来、不合格人员出得去”的人员聘用制度。区卫生局每年统一组织系统各单位到外省市医学院校招聘优秀本科以上毕业生,招聘本地医学院校毕业的大专以上有派遣证的毕业生,2007年以来,招聘外地及本地生源220人,其中外地生源125人。清退聘用工251人。

五、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服务覆盖半径,以及分布情况;机构服务量及就诊的前五类疾病情况

(一)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规划全面完成。2005年以来,投资3.5亿元,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4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210个,建筑总面积14.5万平方米;其中:农村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个、社区站18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是市标准的1.2倍;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六室分开,平均每站建筑面积214平方米,是市标准的1.78倍;标准化村卫生室四室分开,平均每室建筑面积 86.57平方米,是市标准的1.92倍。

2、社区卫生服务人人可及。2007年,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之后,我区仍有120个行政村、2.7万户、7.2万人未能达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社区卫生服务可及标准(即山区居民步行30分钟、平原居民步行20分钟可及社区卫生服务)。为保证全区居民均等享受社区卫生惠民政策,区政府批转我局制定的《房山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三项措施:一是无乡村医生的34个村建立健康促进工作室、每村配备1名社区卫生员,有乡村医生的86个村按1村1名配备乡村医生,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员、乡村医生经区卫生局、药监分局联合培训合格后,为本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零差率药品销售等社区卫生服务。二是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按照乡村医生每人每月1500元,社区卫生员每人每月8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三是为山区9个乡镇配备巡诊医疗车,每周下乡巡诊两次,为山区百姓送医、送药、送健康。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方案后,平原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实际覆盖半径平均1-1.5公里,山区平均2-5公里。

(二)基层卫生机构服务量及就诊的前五类疾病情况

1、服务量。2010年1-9月份与2009年1-9月份相比: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及出诊181.8万人次(其中门诊177.9万人次,急诊2.9万人次,出诊6440人次),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住院2166人次,下降11.7%;上转病人7395人,增长11.9%;下转病人1406人,增长119.3%。

2、就诊疾病情况。经调查韩村河、阎村、周口店、河北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疾病情况,显示近期就诊前五类疾病依次为高血压、上呼吸道感染、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分别 占就诊总量的30.75%、22.75%、18.3%、17.5%、14.9%。

六、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率先在全市启动门诊和住院专网直报系统

2007年3月,区新农合管理中心与23个乡镇合管办、区内29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全封闭联网作业,参合农民从以往的“看病—付费—村—乡镇汇总—区管中心审核复验—报销资金拨付乡镇—村—返还个人”8道程序、3-6月时间,简化为门诊随诊随报、住院出院即报,报销时间仅需10分钟左右。2009年,网络直报终端进一步延伸,平原参合1500人以上、山区参合1000人以上的90个行政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开通。

(二)社区专网建设稳步推进

卫生局科教信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与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网将于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便于卫生综合业务数据的实时报送、卫生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实现卫生信息资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十二五”期间,我们准备搭建区内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辐射型服务网络,二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业务链、服务链形成机制链,区域平台引入高清晰的远程医疗视频系统,按照“多专多社区,我做你看,你做我看”的全科培养可持续性机制,提升社区整体服务水平。

(三)健康档案管理系统运转有序

2004年以来,区卫生局先后投入50万元,开发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软件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包括基本信息、电子病历、健康体检三部份内容,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化验结果等,进行智能分析,对检查结果进行柱状图、饼状图、线形图等图形分析及数据统计,同时出具健康处方。目前,我区农村居民电子档案建档 率已达到70%。

(四)医院管理系统试点先行

窦店、十渡、张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行试点建设医院HIS管理系统,目前系统运行稳定。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乡镇卫生院整体转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编制增量不足

目前,我区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既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是乡镇卫生院,处于两难境地:一是保障基本医疗功能不削弱,维持一级医院的规模,这就要求按照20%的比例配备行政工勤人员予以后勤保障,但又不符合包括医技、专科医生、药剂、工勤管理人员在内不得突破编制总数25%的社区人员配备比例。二是推行社区卫生服务,就必须派人员进入社区,全区188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仅进驻144个,农村卫生面临房屋建好了、设备配齐了、而无人可派的严峻现实。

按照京编办【1990】34号《市区县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中心卫生院按农业人口1.5-2.0‰,一般卫生院按1.3-1.5‰配备。房山区14所中心卫生院、6所一般卫生院服务农业人口40万(不包括外来常住人口10万),应核定编制800人。全区188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按每站5人配备,即全科医师、社区护士、防保医师及检验、药剂各1人,应核定编制940人。以上两项合计1740人,而实际核定1396人,缺编344人。目前,实有在职人员1532人,其中正式职工978人,聘用工554人,超编136人。

目前,乡镇卫生院只能保证门急诊和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住院医疗只能退居次要位臵。随着新农合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促进 农民医疗消费门诊量激增,再加之门诊住院费用直报及处方限量制度的全面实行,致使医院管理人力成本成倍增加,这一点在城区是不存在的。由于编制短缺,设在村里的卫生服务站的值班人员不仅负责医疗、护理、取药、收费、建档、发药、健康咨询等基本工作,还要自己做饭,取暖,打扫卫生,甚至一些条件差的站点还要外出打水。社区卫生人员每人每月工作竟达到360小时,相当于45个工作日,进修、培训也无法安排。

建议:出台相关政策,综合考虑地区服务人口、地域面积、医院功能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站设臵数量(按照5人/站的标准进行核编),适当增加社区服务机构人员编制,解决人员短缺的问题。

(二)人才短缺成为制约社区卫生发展的瓶颈

基层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乡镇卫生院通过落实市政府“四个一批”人才政策,引进一批外埠医学本科生、研究生,人才短缺的问题得到缓解,但很难留住人才。据调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待遇较低,引不来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后,卫生院人员工资虽然有了一定增长,但对本科人才的吸引力仍然不够。例如:2007年,我区以解决进京户口的优惠政策,计划招聘河北医科大学本科生41人,实际只招聘到20人。二是条件艰苦,留不住人。卫生院特别是山区卫生院工作条件艰苦,文化生活贫乏。据统计,五年来,卫生院累计调出142人,其中98人调往市区医院;2005年为卫生院招聘淮北医大大专毕业生30人,目前在岗仅有6人。三是保障机制不到位,稳不住人心。目前对卫生院实行的倾斜政策主要集中在解决卫生院职工个人事业发展方面,包括社区工作医务人员可提前一年晋升中级职称、晋升中级职称免考英语和计算机、允许晋升副高级职称等,但这些倾斜政策并 未解决医务人员最关心的主要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经济收入较低、工作条件较差、照顾家庭不便、个人业务发展受限制是涉及农村卫生院医务人员切身利益的主要问题。

建议:出台统一政策。一是建立合理的薪酬增长机制,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工资水平,采取填平补齐的方法达到同地区二级医院医务人员收入水平。二是探索区乡卫生人才一体化管理。重点对近几年引进的医学本科生、硕士生,实行区域内统筹使用、统一调配,定期流动,变单位人为行业人。

(三)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滞后

一是房山区财力有限,财政对卫生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二是缺乏统一规划。各部门、各软件开发商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各自为战,如: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合作医疗等报销网络均要求专网专用,资源不能整合,政策又不一致,导致人力浪费,工作量加大,窗口运行速度减慢。三是卫生信息化人才短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将信息化专业人员纳入编制管理。

新医改与区域卫生信息化 篇7

1.1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Reg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RHIS)建设现状和问题

新医改方案制定了“四梁八柱”的内容,其中,给信息化提出了“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目标[1]。国内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建设本地的RHIS,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在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然而,这些地区主管卫生信息化的领导发现,花这些钱十分困难。一些地区进行了尝试,如多家大型医院联网共享临床信息、大型医院与社区医院通过网络双向转诊、社区医院给病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等,但这些系统在实际使用中效果并不理想,用户不愿意使用,以至于从事RHIS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有些茫然,不知从何入手。在这种情况下的“持币观望”也是一种进步。回想十多年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刚刚起步的时代,我们为建设医院信息系统交了很多“学费”,那时很典型的问题是还没有搞清楚要做什么,就先购买计算机硬件设备,以至硬件设备直到淘汰,也没有真正使用过。相比之下,目前的“不懂先不做”也是一种进步。

RHIS建设的难度远大于当初我们突破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难度。因为我们在9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建设HIS的时候,国外已经有20多年HIS的建设经验。而目前我们正在建设的RHIS在国外也缺乏建设经验和成功案例,也是国际难题。另外,我国医疗卫生的管理体制与国外有很大差别,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也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RHIS。国外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在我国不能直接使用,就是因为我国医院的管理模式与国外有很大差别。相对于医院,区域卫生管理模式与国外的差异更大(不是指信息系统架构模型)。

1.2 医改与信息化结合是难点

在研究RHIS建设的初期,我们研读了大量的国外文献,按照“教科书”的方式自顶向下编写规划,但发现规划与真正实施之间有一个断层,无法落到实处。理论上讲,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目标就是让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共享信息,从而支持实现医改目标。因而我们目前的RHIS应用模型覆盖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支持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使用全过程。这些模型都是对的,但它们是RHIS的最终目标,而RHIS的“初级阶段”需要选择具有突破意义的关键部门,实现信息处理和交换,其成败则在于细节设计。

信息化的一般过程是,首先研究现有的管理模式,模拟人工管理模式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其间对人工管理模式进行改造优化。其可用性基础在于原来的人工管理模式一定是可用的,在此基础上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也应该是可用的,进行了局部管理优化的信息系统一般会优于原来的人工管理模式,可用性会更好;而RHIS则不同,需要处理的问题大多没有原来人工管理模式的基础,如医院之间通过共享病人诊疗信息减少重复检查等,这就需要在建设子系统的同时建立一套新的管理模式,而我们又不能事先验证这种管理模式切实可行。实施也是这样,医院由于盈利的目的,不愿意共享病人的诊疗信息,因而建成的系统使用效果不好。对于系统而言,只要能够正确接收、传送、显示信息,就应该是可用系统,系统使用效果不好的原因在管理模式。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关键在管理创新。这种管理创新的难点之一是管理模式的创新设计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而我们的管理者大多不懂信息化,从事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人员则不懂医改。回顾我国医院信息化的过程,医院管理流程的创新是信息化的基础,医院CIO在很大程度上参与、甚至主导了医院创新流程的设计,CIO之间交流HIS建设经验,重点也在流程创新,这是医院CIO长期参与医院管理工作的结果(虽然没有形式上的任命,但实际工作内容包括在其中)。另外,医院管理的组织结构和流程相对比较成熟,可以按照“自底向上”的方法建设HIS子模块。医院是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有比较严格的一元化领导体系,有较强的执行力,这是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区域卫生范围内,则缺乏这种条件。区域卫生信息化横跨多个部门,包括医疗、社保、发改委、公卫、政府等,谁领导谁都说不清楚,在一起讨论很容易变成部门利益之争,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指望工作的“自觉性”,而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或机构,形成机制和制度保障。我国此次医改方案的制定,是我国有史以来制定公共政策的一个范例,采用比较科学的方法,首先成立跨部门的机构,解决组织和部门利益问题,从全局的高度考虑问题,并广泛征求意见,采用比较科学的方法制定医改方案。这种方法值得各级政府借鉴。

本次医改,中央只给定了一个基本的调子,给予地方政府很大的空间,地方政府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是显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时刻,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面对这种需求,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的从业者要主动参与管理流程设计,利益相关群体的协调,领导信息系统设计与实施,才可能避免成为医改的“绊脚石”。否则,就像医院信息化过程一样,医院管理的矛盾最后都会“归罪”于信息系统,CIO则成为替罪羊。主动参与管理就是CIO 2.0的概念[2],实际是“管理型”的CIO。从目前医院信息化的情况看,管理型的CIO比技术型的CIO“活的”越来越“幸福”,原因是IT技术趋于成熟,可以交给IT公司处理;IT公司处理不了的是管理与信息化结合和管理协调类问题。不同类型的问题难点不同,如电子病历的难点在于技术,需要擅长技术的人才,而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瓶颈在管理,需要CIO 2.0。在多数情况下,信息化工作者不能左右医改,但应紧紧跟踪医改进展,积极参与医改过程,至少要有能力指出不合理需求的关键问题所在。国内RHIS建设各方面的条件已趋成熟,突破在即,可能会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有“发烧友”级的市长、脑子明白的CIO,率先建成RHIS,成为国内的典型。

2 从区域卫生信息化角度分析医改内容

2.1 医保管理

本着医疗公平的原则,国家大力推进弱势群体的医疗保健制度建设,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扩大医保覆盖面和降低病人自费比例是解决“看病贵”的根本方法之一。这是“国家医疗保险”回归“公益性”的重要指标。以前我们的医疗保险只保“有钱的”,不覆盖城乡“弱势群体”,严重偏离了国家医疗保险的根本宗旨,也是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要尽快解决这个最重要的民生问题,这也是新医改的基本思路。从经济角度看,解决基本民生问题的后顾之忧,也是启动消费、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

政府投入推进医保建设,可以改善居民的总体就医情况,因而会稳步提高医疗总费用的增长,这对医疗机构是总体利好的,可以进一步增加收入。但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将会降低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率,医疗机构只有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来实现提高经济效益。

医疗保险机构作为医疗支付方的主要代表,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充分发挥其监管的作用,即代表参保者的利益(参保者面对医疗机构是弱势群体,没有能力监管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真正发挥对症。支付方对医疗服务提供方(医疗机构)的博弈缺失是导致“看病贵、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医保的进展,该部门的信息化相对比较成熟、稳定。目前国内的医保信息系统已经颇具规模。需要不断完善和进一步标准化。从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全局看,医保管理普遍存在几个大的问题有待研究:

(1)医保异地就医和报销问题是反响最大的问题。

表面上是各地医保各有自己的一套筹资、报销标准,其根本的原因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筹资水平不同造成的,这个问题在短期内无法根本解决。权益的解决方法是建设异地结算中心,解决异地居住、工作人口较多的地区的问题,这类工作十分需要强有力的信息系统的支持,以扩大范围,节约资金和人力成本,提高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地区差异的缩小,在更大范围内建设统一的医保系统,才能够根本解决这个问题。

(2)在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中,不愿意与卫生行政部门共享数据。

按照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的理想设计,区域的卫生信息应该首先汇总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再分送给各个不同的管理部门(包括医保部门)。国内很多地区医保和医疗多由不同的副市长(副省长)管理,协调起来十分困难,碰到这种敏感问题,几乎无法解决。可能的解决方法是,先建设卫生系统的数据中心,待系统稳定运行,具有提供实施、完整、准确的数据的能力后,再由高层领导出面协调解决。

(3)国外支付方监管主要采用DRGs(相关疾病分组)方法。

目前国内医保采用DRGs付费制度的呼声很高。DRGs是将费用相近的疾病分成类,当病人就诊后,医保按照病人疾病类别付费,而不是按照实际花费付费。如果医院实际的花费低于这个平均值,医院就“有利可图”,否则医院将赔本。美国采用了DRGs付费制度后,明显遏制了医药费用快速增长的势头。采用DRGs,需要对大量的历史医疗数据进行测算。我国不同地区医疗费用差异很大,必须制定各地自己的标准,难度可想而知。北京市在DRGs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多次表示准备试点推广[4],国内也有一些地区正在积极尝试[5]。原有的医保付费制度(按服务数量付费)鼓励医院过度服务,也鼓励医生开大处方拿回扣,医院管理者也容易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DRGs将医院利益/医院管理者的利益与医生拿回扣的行为对立起来,建立起了相互制约的机制,强迫医院管理者认真管理医生行为,可以起到间接抑制的作用。DRGs的弊端是导致医疗质量的下降,需要有关部门制定严格的医疗质量管理措施和规范,并严格进行质量监管。目前,卫生部正积极组织专家制定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规范”。无论医保支付,还是医疗医疗质量、费用监管,都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单靠人力无法实现。电子监管的能力依赖与医院信息化的程度,尤其是门诊/住院医生工作站的建设,至少需要获得诊断和医嘱,能够获得电子病历更好。目前,这些研究还很不成熟,需要有关方面支持,有关部门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进行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支付方监管方法。

2.2 用药管理

建设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义在于合理确定基本药物的价格,完善基本药物的医保报销政策,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从而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其重要的目的在于控制医院未来趋利而“滥用药物”。从目前国内各地试点的情况来看,社区医院通过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药品招标采购、劳动效率考核等方法,相对较好地控制了医疗费用。但这些方法无法在大型医院照搬采用。针对大型医院的特点,需要采用更有针对性的配套方法管理。基本药物的使用依赖规范临床医疗行为,使用临床诊疗规范/临床路径。

在信息系统中,需要针对基本药物制度开发相应的监管程序。医院的程序需要嵌在门诊、住院医生/护士工作站中,并为相应的管理科室(门诊部、护理部、医务处、医保办、住院处、药房等)提供支持。医保部门也将利用信息系统进行监管。

2.3 社区管理

目前国内对社区医院有两类管理模式,一种是社区卫生中心统一管理地区的社区卫生站模式[6];另一种是大医院与社区医院重组成为医疗集团模式[7]。这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第一种模式管理比较容易,但很难解决人才问题,与大型医院的关系很难捋顺。第二种模式于此完全相反,与大医院关系和人才容易解决,但管理比较困难,大医院的趋利行为很容易传到社区医院。这恰恰是信息系统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时机,政府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严格监管社区医院的医疗过程。政府是在通过补偿机制,购买社区卫生服务,发现问题就可以“拒付”。

新农合管理相对比较简单,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比较容易。针对政府管理的社区卫生中心和卫生站,国内管理模式基本类似,相对比较成熟,已经建成一批功能比较完整的社区卫生信息统。目前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的是大量公立和私立混合的社区卫生中心/站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成熟稳定了,信息系统建设并不难。另外,还需要研究大型医院兼并社区卫生中心/站的管理模式特点。这种模式更像是医院的一个部门,通常使用医疗集团管理的软件系统,而政府对社区医疗的管理有别于政府直接管理的模式。出于简化管理的部门利益,我们的主管部门愿意开发很多“烟囱”系统,交给基层使用,以降低管理部门的系统复杂度。但这种方法给水平的基层部门管理带来很多麻烦。就像有些地区的医保门诊系统不给医院HIS做接口,需要门诊收费员分别录入两次病人费用信息。撇开部门利益,比较合理的设计原则应遵循“高内聚、低耦合”的系统划分原则,在业务耦合度低的部门之间使用接口技术互连信息系统。

城乡基层医疗单位与大型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这是由于利益机制没有捋顺的原因。国内一些知名大型医院由于病员人满为患,一般没有通过吸引基层医疗机构合作,以增加病源的积极性。一般中小型医院由于吃不饱,比较愿意兼并社区医院,以提高病源和收入。另外,病人有权选择医院,强制性的双向转诊也容易引发医患矛盾。在没有成熟的管理模式支持下,我们可以通过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支持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信息共享,同样可以帮助医院提高医疗质量、减少重复检查和治疗。国内医保领域很多人在呼吁建立“强制性社区首诊”制度,但在实施尝试中碰到巨大的阻力。其根本问题在于社区医院的人员素质和医疗质量问题。因而有人提出“建立开放式守门人制度”,任何医疗机构都可以申请,实行门诊的资质和标准化服务管理,以控制医疗质量和费用。

新医改进一步强调了社区卫生机构的“健康管理”任务[1,3],这是医疗服务从治疗向保健预防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社区医疗部门仅能完成基本任务,社区信息系统仅仅支持完成表格填写。从“健康管理”的角度看,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在决策支持方面还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这也需要政府、大型医院、专科医生、社区医院一起合作,探索一种全新的医疗模式和合作模式,开拓一种全新的医疗市场,把“求医问药”变成主动的“送医送药”。提供高质量的主动医疗服务。这可能才是“双向转诊”的发展方向。国外正在制定家庭医疗仪器的接口标准(Continua)[8]。

2.4 公共卫生管理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是医改中思路比较清楚的部分,其管理内容、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也比较成熟。近年来,国内各地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国内很多地区正在通过社区医院建设“电子健康档案”,但推广的方法十分值得商榷。很多地区采用“上门登记”的方法,并给予一定的劳务费用,结果导致健康档案建立不少,但质量毫无保证,复用率极低。我们应该站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高度设计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流程,协调所有有关的医疗保健机构,采取“首诊负责”的管理原则,配套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以保证每个病人都有健康档案,每个健康档案都是“活”的。因此,在推广电子健康档案过程中,应该实事求是,不搞“大跃进”,充分做好试点,在需求、技术、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才能少交“学费”[9]。

由于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一直由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在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系统过程中,协调管理工作相对比较容易。本着成熟部分先行建设的原则,可以投入比较大的力度建设信息系统。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好社区卫生管理系统和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建设与该系统建设的关系。

2.5 医院管理

医改方案制定了限制医院逐利的综合方案,包括:基本药物制度、零差价售药、诊疗规范、病人分流、鼓励竞争、医保监管等措施。对于这些措施需要把握“火候”,既要有效,有不能“矫枉过正”,最好是逐步体现效果,因为改革需要考虑“承受能力”。这些措施在限制医院盈利的同时,也能限制医务人员的回扣行为,从而间接降低医疗成本。但是,医改需要医务人员的支持和参与,重要的就是需要真正体现医务人员的价值[10]。新医改除了绩效工资、多点执业以外,强调了管办分开和医院法人治理,就是让医院脱离行政单位的体制,真正变成独立的经济实体,这样医院就有权利给专家发高薪,真正实现多劳多得,而无需灰色收入。这种管理机制将使医院进入“精细化管理时代”,信息系统将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对医院的医疗行为实行有力的监管方面,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各地区在试点与医院HIS互连的过程中,都碰到了很大的阻力。这种阻力来源于医院的根本利益。就目前的医改方案看,医院不可能实现全额拨款,因而不可能脱离在医疗市场的逐利行为。因而,在推进医疗信息共享工程的过程中,关键任务是设计一套医院能够接收的激励/约束机制,以保证能够及时、准确、完整的获取医疗机构的数据。这也是成功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关键环节。

面对医改,医院管理可能的应对措施有:

⑴医院将进一步强化管理、增收节支、提高工作效率。

⑵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

⑶医院将积极支持社区服务和新农合,以便吸引病人,增加收入。

⑷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医院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⑸针对DRGs或“人头费制”实施,医院必须有一整套应对措施,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效率、适当提高医疗质量、防止医疗差错和事故发生(临床路径)。医院需要通过提高核心竞争力来提高竞争优势。

⑹医院积极使用有效的、新的管理方法应对挑战。

⑺由于医院经营方面的压力,医院积极使用信息系统控制费用、提高效率、控制质量,积极支持与医保和社区信息系统的互连互通。

信息化可以在管理创新中发挥的作用有:

⑴在组织与制度创新方面,信息化可以支持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提高组织的效率。计算机化的流程将制度固化在系统中,能够有效地保证执行力。通过计算机化的绩效考评,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⑵在战略与决策创新方面,建设好的信息系统能够保证医院的策略目标很好地与战略目标结合。大量真实的数据可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通过信息系统,可以保证战略决策的目标真实迅速地落实。

⑶在管理模式与方法创新方面,信息化能够充分发挥对流程的强制支持作用,支持实现流程再造等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反过来说,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必须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如“效益管理”、“电子病历和临床路径”等。

⑷在企业文化与观念创新方面,信息化虽然很少直接发挥作用,但通过管理创新等其它方面的工作,可以促使医院文化和观念的重建。而医院文化和观念的重建,是支持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

⑸信息化促进竞争市场的改变,将由单个医院的竞争变为整个产业链的竞争,促使处于产业链中的医疗机构不得不进行管理创新。例如,促进医疗集团的发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竞争力;通过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在更大范围内优化医疗资源,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费用。

摘要:本文从区域卫生信息化角度分析了我国新医改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改革的方向和信息化的需求,并介绍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管理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HIS,RHIS,医改,区域卫生信息化,信息系统建设方法,利益相关者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EB/OL].(2009-04-06)[2009-04-30].http://news.hsw.cn/system/2009/04/06/050126496-01.shtml.

[2]从1.0升级为2.0CIO被赋予更多涵义[EB/OL].(2008-04-23)[2009-04-30].http://www.echinagov.com/gov/xxhsj/2008/4/23/28630.shtml.

[3]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EB/OL].(2009-04-07)[2009-04-30].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07/content-11142999-2.htm.

[4]孙轲.“同病同钱”北京医保拟推定额预付费制度[N/OL].21世纪经济报道,2008-05-07(010)[2009-04-30].http://www1.21cbh.com/HTML/2008-5-7/HTML-N7SL4VXX0OCK-1.html.

[5]洪天语.“总额预付制"实施猜想[N/OL].医师报,2008-01-29[2009-04-30].http://www.mdweekly.com.cn/doc/2008/01/6370.shtml.

[6]吕露,马北北.北京东城区126个社区建立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N/OL].中国青年报,2007-02-02[2009-04-30].http://www.med66.com/html/2007/2/zh12512139227002294.html.

[7]医惠全民——厦门重组医疗体系破解“就医难”[EB/OL].(2009-02-24)[2009-04-30].http://www.big5.xm.gov.cn:82/xmyw/200808/t20080826-273829.htm.

[8]Continua Health Alliance:The Next Generation of Personal Telehealth is Here[EB/OL].(2009-01-01)[2009-04-30].http://www.continuaalliance.org/about-the-alliance.html.

[9]胡建平,操秋阳.我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亟待规范[EB/OL].(2009-03-16)[2009-04-30].http://cio.ccw.com.cn/hydt/htm2009/20090316-602968.shtml.

[10]张五常.医疗改革是大难题[N/OL].广州日报,2009-04-29(A27)[2009-04-30].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9-04/29/content-552388.htm.

卫生院医改汇报 篇8

医改实际上是一个政治问题

《小康》:如何评价医改包括的五项任务在这三年里的完成情况?

李玲:医改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现在遇到的困境是:每个部门都是分头干,都说自己完成了任务,没有能够统一起来。医保完成了97%左右的覆盖率,公共卫生完成了,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成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也推进了,公立医院改革正在试点,应该说三年规定的这五项任务都完成了,但缺的是每一项任务之间的互相配合,也就是综合改革。如果从全国范围来看,只能说我们完成了,但老百姓有没有受到实惠,我觉得还是要打个问号。

《小康》:医改难度最大的是什么?

李玲:从这五项改革来讲,难度最大的肯定是公立医院改革,还在试点。试点就意味着还没有全面开始,今年要从县级医院开始。从区域来说,西北五省份做得最好,现在反而倒是发达地区省份可能没有西北五省做得好,因为它改革成本高。

医改不是一个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政治问题,就是如何发挥制度优势,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来攻克医改难关。医改最难的还是各级干部的认识,各地主要领导是不是真抓实干,真正把老百姓的健康放在心上。作为系统工程,医改需要方方面面的协作与配合,但多方协作的龙头在哪里,应该是各地主要领导,只有他举起大旗,下面才能做。

《小康》:公立医院改革为何步调不一?

李玲:医院是一个很特殊的产品,医疗服务和餐饮等其他服务不同,医疗服务是一个信任的问题,它是医生和患者互相信任的过程,如果患者不信任你,那这个事情就很难办。从各国经验来看,主要都是非营利性机构。比如日本就立法不允许盈利性医院存在,而英国、法国等医改做得好的国家,都是以公立医院为主。美国是以民营医院为主导,但也是非盈利,日本也是如此。

《小康》:目前的医改路径是不是最好的选择?

李玲:这五项改革是医改必需的,但如果可以从头设计的话,公立医院改革应该和其他四个方面齐头并进。历史不可能给我们机会重新来过,我觉得还是应该充分肯定这三年医改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各地探索出了路径。

医改须纳入官员政绩考核

《小康》:您如何看待各地不同模式的医改?

李玲:我觉得医改最大的亮点在安徽。因为安徽是有着6800万人口的大省,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第二,安徽省人均收入排在全国靠后,人均财政收入是全国29位,也就是说它的财力其实很有限,但安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一个真正体现公益性的基层医疗体系制度,我觉得这是了不起的突破。

《小康》:陕西神木县、江苏宿迁市的医改试点效果如何?安徽医改的突破在哪里?

李玲:神木的医改是完全公益性的。但宿迁医改关键是犯了方向性错误,因为各个国家的历史上,没有谁把医疗推向市场就可能解决问题。安徽省和陕西神木县的医改目前肯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它的方向是对的,你可以完善。方向错了以后无论怎么做,都越错越远。我觉得安徽医改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个系统改革,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制度,是一系列相配套的制度设计,不是单一制度。

安徽省在做的时候。当地干部真是把老百姓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下去认真调研,就发现基层医院尤其乡镇这一级没有什么检查等其他手段,收入主要靠药品差价。过去国家规定允许医院在药品采购价的基础上加价15%,但实际基层的这个比例达到70%以上甚至更高。这样的话,政府没有办法补助,如果把差额都补上,那是个无底洞。

基层最核心的问题是医生过度用药,因为要靠药养医,所以开“大药方”。

如何来改变这一点,就要建立一个公益性的基层医疗服务制度,那怎么来建?第一,给乡镇卫生院明确定位是公益性机构,乡镇医院医务人员是乡镇政府事业单位的雇员,也就是财政要发工资补贴的。但这样容易出现大锅饭的问题,所以第二方面,安徽又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包括乡镇卫生院院长在内,所有医务人员全部竞聘上岗,因此全省分流了近两万人,过去不合格的人都下岗了,而且分流两万人没有发生一例重新上岗事件,很平稳地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第三就是分配制度改革,进行很好的绩效改革,而且是综合性的绩效考核,真正地为老百姓服务、干得好的工资就高。

有了公益性定位,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政保障制度,最后才是药品制度。药品是全省统一招标、统一配送、全程监管。而且安徽省药品统一招标和其他省相比也有很大突破,它是单一货源,一个产品只招一家,把整个市场给你,这样就把价格压下来了,真正实现量价挂钩。药品招标以后,安徽的药价一下就下降50%。我们在安徽调研时,老百姓感受非常明显,说一夜之间药价就降下来了,而且医生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多开药了,真正实现“对症下药”。

《小康》: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李玲: 你说它存在的问题,当然有。第一,国家在设计基本药物制度的时候,存在一些缺陷,比如由各省来招标,一个省的市场是有限的,很多大药厂尤其跨国企业,它不愿意这样做,宁愿失去一个省的市场。就是说一个省的市场规模不够大,压价谈判能力不够大,而且成本很高。本来一次招标就可以,因为有三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就要招标三十多次,这样就重复成本了。我觉得在国家制度设计上有改善的空间。

第二,建立一个新制度是一次深刻变革,这个新制度的完善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包括老百姓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比如老百姓过去 “大药方”用惯了,一下子让他少用药,他反而会质疑为什么开很少的药。再比如过去用好药习惯了,现在再用不好的药,可能效果也不一样,所以会有个过程。

还有就是医务人员的激励机制,过去骨干医生除了工资还有许多灰色收入,现在都没有了,他们是利益受损方。尽管不会这么说,但会找别的原因说。所以,我觉得这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改善和巩固。另外,建立这个制度,真正是政府主导,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在安徽很明显能看到,地方干部执政能力强的做得就好,执政能力弱的确实就不好。

《小康》:安徽模式是否可以移植?如何让官员们来推进医改?

李玲:很多地方来学,但难就难在,安徽是省里领导主抓的。据我了解,目前还没有哪个省像安徽一样,省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医改,而且真抓实干。我觉得政绩考核应该考量地方官员是否把人民的健康放在心上。中国最灵的就是政绩考核,这一条要是做到了,马上就见效果。安徽省主要领导抓医改,而且抓的是地方上的一把手——市委书记、县委书记,实际上就是政绩考核,市委书记、县委书记谈起医改来如数家珍。只要用这样的政绩来考核地方官员,要求他一定要完成,他就会很快地去研究医改的框架,那么医改就可以很好地扎下去。

应该建立医疗卫生大部制

《小康》:三年之后,医改下一步会怎么走?

李玲:我觉得三年医改本来就是阶段性的,并不是说三年完了医改就完了。三年医改的成绩还是蛮大的,因为在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进行医改,谁也不知道这个路怎么走。医改方案是一个目标,我们要建立公益性的、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提供价廉、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怎么来实现,三年来安徽、陕西神木、西北五省份等地的实践都做得很好,把这条路给探索出来了,我觉得明年应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的改革。

《小康》: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字之差,意味着什么?

李玲:过去仅仅是改革医疗机构,医疗是提供服务,医生需要武器,药就是医生的武器,但如果没有配套的改革措施,就没办法改变现在药品费用过高的局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就是真正综合改革医疗、药品、器械,让老百姓用上价廉物美的药品,就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小康》:那改革执行下来结果如何?

李玲:这个问题非常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简单定义就是说用国家的信誉来为老百姓的健康选药,国家说了优先用这个药肯定可以使你的病治好,国家就是负责整个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整个环节的制度设计。

但中国的基本药物制度,是承担了超越基本药物应该承担的制度,因为医疗体系是一个以药养医的体系,所以你一“动药”以后,实际上是撬动了整个医疗体系的改革,所以基本药物制度成了医改的一个突破口。实行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了,医疗机构运行的所有问题就都暴露出来了,不解决就不行了。这就是安徽为什么要进行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另外,中国整个医药产业太混乱了。全球的医药产业都是集中度非常高的垄断竞争,而中国的医药市场基本上是个农贸市场,都是小贩式参与,我们有一千多家药厂,但是全国药厂一年的销售额不如人家一家,也就根本没有国际竞争能力和研发能力。

现在的基本药物制度就变成了一个扁担,扛着两头,一边是产业和流通,一边是医疗体系,就像是一匹小马拉着一辆大车。所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还承担了下一步整合整个医药产业的任务,加快它的集中度,把差的、不合格的企业淘汰出去,还有就是解决流通体系混乱的问题。

《小康》:医疗卫生费用如何控制?

李玲:这是医改比较遗憾的地方,医改总体方案里面没有涉及到对费用的控制,也导致了国家投了这么多钱老百姓感觉不明显,因为在费用上没有控制。现在的医疗有点像食品监管,医保就管医保这块,价格就管价格这块,医院就管医院这块,没有一个整合的力量。实际上医改有着复杂的社会性,必须是一个统筹的综合改革。医改核心是管理体系,国家下一阶段应该在管理上下工夫,不仅仅是一个药的改革,应该成立一个国家的大部门,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医疗卫生管理机制,比如说国家健康委员会,或者大卫生部,把医保、医药、医疗包括计生委等等部门整合到这个体系,这个部门将来对中国人的健康负责。

《小康》:这些改革如果都得以实现,看病难、看病贵是否就不再是问题?

李玲: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是一个突出问题。但优质资源永远是稀缺的,不可能人人都能到协和医院、301医院治疗,现在就是要研究如何引导大家有序看病。应该是最危急、最疑难的病到协和医院、301医院去看,不能说患个感冒大家也都来。所以说要有一个有序的体系,真正实现“小病在基层,大医院解决疑难病症”。

现在大医院为什么不是在看疑难病,因为它要挣钱,来的都是客,它是在和基层医院争夺病人。这就说明医院应该回归公益性,做它该做的事,而不是为了挣钱而什么都做。大医院什么病人都接,就使得小医院、基层医院根本没有生存空间。

医疗费用高昂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它的核心背后是一个模式的问题。

上一篇:会展管理实习报告下一篇:我的另一片天地初中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