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_教学设计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归园田居》其一_教学设计(推荐10篇)

《归园田居》其一_教学设计 篇1

《语文》 必修2

《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2. 通过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3. 把握抓住景物特征理解作者感情的读诗方法。4. 评价作者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四、课时分配: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A、做大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第二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三)朗读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教师范读(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学生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四)合作探究

1.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2.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必修2

《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设计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五)分析鉴赏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为何而归?

明确: 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要求学生背诵“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两句诗。2.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要求学生背诵“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四句诗。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要求学生背诵“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两句诗。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趣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并背诵“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要求学生背诵“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必修2

《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设计

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课文总结

陶渊明被封为一代隐宗,在他之后有许许多多的真隐士、假隐士。有人效仿陶渊明真正归隐山林,有人却因隐而仕,读书人的归隐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觅不见隐士的踪影,但人们内心深处依然有寄情山水的心情。正如我们先前提到的千万富翁,也会有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念头。由此,我想到了一位作家说过的话—— 投影展示: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人总是在不断舍和得,舍得同时有失也有得。陶渊明舍弃了官场,舍弃了众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得到了身心的自由,这是需要勇气的,这是一种境界,所以他不愧为东晋最杰出的作家之一。那么同学们,生活中的你会如何面对“舍”呢?你想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得和舍体现了人生的境界,我们可以做到陶渊明得境界吗?那么带着崇敬的心情,让我们再来背诵陶渊明的诗歌,体验诗人超脱的境界吧。

学生齐读,然后背诵,教师检测背诵。

七、课外拓展

投影展示《归园田居》其三,比较其一与其三两首诗有何不同,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明确: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 “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八、布置作业

1.以“陶渊明,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背诵全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必修2

《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设计

九、板书设计

为何而归?性本爱丘山(本性)

从何而归?尘网 樊笼

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

《归园田居》其一_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生平。2.感知诗内容。3.背诵诗。

(二) 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诗, 掌握节奏。2.扣“归”析诗。3.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归田园”的生活情趣。

2.正确评价作者归田的选择, 培养学生的修身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归园田的经过。

2.难点: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交互式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假如你们现在走入社会, 有两条路选择:一是工作当官;二是回家做农民。你们会选择哪条?

(生讨论后交流)

师:也许, 你们大多选择第一条。不管你们选择哪条, 都有自己的理由。可你们想过没有, 无论你们怎么选, 都在“舍”与“得”之间。人的一生, 是在不断地舍去, 又不断地得到。陶渊明也曾做过选择, 他最终选择做农民。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弃官归家的《归园田居 (其一) 》这首诗, 看看他的“舍”与“得”。

二、了解作者

(让学生自己说, 后师展示幻灯片)

又名潜、元亮, 浔阳柴桑人 (今江西九江人) , 东晋诗人, 世称“五柳先生“”靖节先生”。

陶渊明曾几次做官, 又几次辞官, 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 但他只做了81天就辞官, 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 彻底归隐田园。

师:陶渊明为何弃官归田? (师补充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钩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中年“误入歧途”;晚年“归隐田园”。

三、朗读诗歌

师:要理解诗歌内容, 首先得读诗。下面, 请同学们听一遍配乐朗诵, 注意听字音和节奏。 (多媒体播放)

点一生试读后, 师生点评。

再听一遍配乐朗诵, 生小声跟读。 (多媒体播放)

师:这是首五言诗, 朗读节奏应是二三拍。现在再请一位同学朗诵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停顿, 读出感情。 (生读后, 师生点评)

四、疏通诗意

同桌间相互合作, 解决疑难字词, 疏通诗意。

不理解的字词, 同桌间互相讨论解决。

最后叫一两名学生上台说出诗意。

五、内容分析

1.“归园田居”的题眼是哪个字?

生讨论后, 明确是“归”字。

这首诗围绕“归”字, 主要写了“归”的哪些内容?

生讨论后明确: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生再细读诗, 紧扣问题思考回答, 同桌间相互讨论。

讨论后明确:

(1) 从何而归?用什么词表达?比喻什么?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态度?

生讨论后明确:官场。比喻“尘网”“樊笼”。反映了诗人鄙视和厌恶官场的态度。

(2) 为何而归?

生讨论后明确:热爱田园生活,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官场黑暗, 无自由, 喜欢田园生活,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3) 归向何处?

生讨论后明确: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4) 归去如何?

生读“方宅十余亩……复得返自然”考虑后回答:归去愉悦和欣喜。

六、理解情感

从“归”字上, 可看出诗人在诗中具有什么样的情感?

生讨论后明确: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对摆脱官场羁绊的愉悦欣喜。

七、合作探究

1.从诗中看出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讨论后明确: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2.你怎么看待陶渊明选择弃官归田的生活方式?

(生讨论后各抒己见)

师:陶渊明选择弃官归田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社会黑暗、官场腐败的时代, 他不愿同流合污, 想要保持高洁。只从这方面说, 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是有其时代意义的。

3. 你觉得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提供专家的看法: (幻灯片)

“在古今诗人之中, 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 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 只有陶渊明。当然, 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 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 是美与丑的矛盾。———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师小结:专家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

4.你怎么评价当今社会也有人远离喧嚣的都市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 (生讨论后各抒己见)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其一) 》。

2.任选以下两题写一篇文章。

(1) 陶渊明, 我想对你说; (2) 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九、教学反思

1.对教学设计的说明

本课是笔者上示范课时设计的。这个设计赢得了听课老师们的广泛赞誉。其成功之处主要是:

(1) 设计时, 为更好把握诗, 参阅了不少教学资料, 仔细阅读了有关此诗的分析文章, 把握了此诗的深刻内涵。

(2) 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大体了解诗的内容是从大处着眼, 如何紧扣“归”字设问让学生讨论解决问题是从小处着手。这种策略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 入情入境的渲染、描述、吟诵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教学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2.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1) 导入, 用问题激趣, 引入新课。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接受新知能力。

(2) 了解作者, 让学生自己说, 后用多媒体展示。这样做的好处是调动学生熟悉作家作品的积极性, 感受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一角色。

(3) 诵读诗歌, 既聆听名家朗诵, 又指明学生朗读, 使学生从对比中掌握诗歌诵读的技巧, 懂得情感融入其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兴趣, 落实了诗歌诵读环节。

(4) 文意理解, 采取了让学生相互合作解决疑难字词的方法, 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 又由学生解决。不仅锻炼了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而且也使老师了解了学生的接受新知能力。

(5) 为体现新课程的开放式教学, 注重学生的发言权等教学理念, 又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设计了探究环节, 让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只起引导、点拨作用。通过探究, 让学生学习正确地评价人生道路选择的问题。

3.对选取教学切入点的反思

《归园田居》其一_教学设计 篇3

全诗以“归”字为着眼点,抒写了作者告别官场,回归田园的欢乐之情。如果说“归”字是外显诗眼的话,那么“乐”字便是回萦其中、耐人品味的情感基调。它充盈于每一个诗行,浸润着每一个词语。

具体说来,这种欢乐之情集中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即发现之乐、自由之乐、清新之乐,堪称陶渊明人生中的“第一乐诗”。

一、发现之乐

发现是一种异于常态认知的新体悟、新认识,有第一次看见或知道的惊喜。那么,陶渊明因什么发现而乐呢?先看诗歌的前四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说的是:我从小就没有迎合、取悦世俗的天资与禀赋,从骨子里喜爱山丘田园,谁知道误打误撞地进入了官场中,而且一呆就是很多年。史料记载:陶渊明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首次出仕做官,到义熙二年(406年)彻底告别仕途,其间一共十三年,诗人将之称为“三十年”,是站在清醒的现在,对漫长仕宦生涯的回顾与总结,隐含了太多的懊悔和痛心;把自己从官的经历用“误落”二字加以陈述,是对以前想要“大济苍生”而步入仕途的彻底否定;用“韵”“性”这种直指天资、禀赋的词语来分析自己是否适合做官,与当代时髦而理性的利用性格心理分析,来进行职业规划颇有几分神似,但这显然是曾经沧海后的大彻大悟,所以劈空而来的四句暗含着理性思考终得发现的惊喜。这等于是说:漫长的煎熬终于结束了,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以前的选择都是错误的,官场永远不是我的官场,我的性情本来就不适合做官!

这一自我发现之乐在《归去来兮辞》里也有表述:“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等于是对“误落”的具体阐释,更便于我们对他人性发现与回归的欣喜与庆幸之感的进一步把握。当然,这种看似刹那间的顿悟,实际上却是官场十多年煎熬的认识结晶。

陶渊明为官的十三年里,有“五进五出”的经历:①公元393年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职;②公元398年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次年冬以母丧辞职;③公元404年离家,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不久隐居;④公元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随刘敬宣离职而离职;⑤同年秋再度出仕,任彭泽县令,81天后辞职归隐。这种出仕与退隐的反复,也可看出陶渊明内心的挣扎与彷徨,以及对寻找真正自我的犹疑、焦虑与执着。《归园田居》组诗是辞去彭泽令的次年写就的。这说明,他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说,并非一时头脑发热写就的,而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深入洞察,对自我的价值追求深入省思后作出的理性判断。因为有了深入的洞察和省思,所以才毅然决然。什么“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什么“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在这混乱黑暗的世道里都是行不通的,我必须尊重内心的选择,活出真实的自我!这一心灵的洗礼,浴火重生,怎能不让他欣喜若狂呢? 《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类快意自适的句子,与本诗中发现自我,获得重生的诗句,可作互文式的理解。

对比传统诗歌的表现手法,我们对这首诗中的“发现之乐”可以理解得更深刻一些。“诗言志,歌咏怀”,一般都是先写景或者先写事的,要咏之怀、要抒之情往往放在后面,类似于一场演出里的压轴。但《归园田居·其一》却不这样。它一上来就把自己几十年人生体悟的精华悉数呈现,汩汩滔滔,一泻千里,这正是发现之乐已达巅峰的标志,才会借这种形式迫不及待地要与读者或心灵中的另一个自我分享。拉康曾经有过类似的表述:符号的次序代表着精神的次序。寻绎陶渊明的话语次序及表现形式,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他精神的次序,以及发现之乐的质地。

与之相应和的是诗歌的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久在”与“复得”的对应让人产生一种如释重负的畅快淋漓之感。“返”字意味十足,本来就属于其中,再次回归才能称得上“返”啊。看来,这次的选择是正确的!还有什么比年处“不惑”终得彻悟,终于可以毫无顾虑地过自己想过的日子更让人欢欣鼓舞的呢?诗歌首尾呼应,反复强调,意在获得读者对自己的认知与认同,也是发现之乐不断回荡的表现。

二、自由之乐

“自由”是一种很奢侈的人生消费,尤其是心灵对自由的品味。如若没有大量的人生积淀作为消费的资本,任何自由都是无稽之谈。可以说,因为经历了“乌台诗案”的九死一生,苏轼才获得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自由之境;因为有了十几年对污浊官场的沧桑打量,陶渊明才能沉浸于“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愉悦享受之中。

“户庭无尘杂”,不单是说乡村小院里干干净净,清洁无尘,这里的“尘杂”还指俗世的烦扰与聒噪,包含着诗人的厌恶与难以承受的疲惫。想当初,就是不堪俗世的繁复琐屑,陶渊明才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为由而毅然辞官归乡。那么现在,田园生活真正实现了自己向往自由的纯粹追求!再也没有“丝竹之乱耳”,再也不需“案牍之劳形”,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享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自由而单纯的,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高低贵贱,“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农事是质朴的农人共同关心的话题,目标单一,愿望相同;“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亲情让情感更加真纯,琴书让情绪更加放松,快乐逍遥,自由之境令人向往。

“虚室有余闲”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对自由品味而获得的快乐心情。表面上,这句诗说的是空旷的房间里有着许多自由空间;实际上,在农村,空间上的宽裕不足为奇,陶渊明真正想要展现的当是心灵上的阔大与充盈。因为,“虚室”源自于《庄子·人世间》的“虚室生白”一语,南怀瑾曾经做过这样的解读:“你坐在一个空的房间里,电灯什么都关了,黑的,修养到高明处,一下亮了,内外光明什么都看见了,叫‘虚室生白”(南怀瑾《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故而,“虚”是“使空虚”的意思,“室”可理解为“心灵”,“白”是“光亮”,整个词指的是心灵将各种欲望清空以后,便有光亮透射进来,澄澈清明。这样看来“虚室有余闲”的意思就明朗了,它说的是摆脱了各种欲望的纠结,自然可以让心灵空余下来,让思想自由驰骋。

所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是颇有意味的,它不单指回归后的田园生活,更指自己回归后内心的了无羁绊、全无束缚的自由自在。生活在“随心所欲”的世界里,陶渊明才能够尽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由之乐。

另一方面,诗歌里“自由之乐”的呈现还借助了“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意象,这些比喻性意象以互文间隔的形式出现,暗含着比较的张力。把官场比作捕捉鸟兽的罗网和关囚鸟兽的笼子,那么自己便是被囚禁的鸟儿、被拘囿的鱼儿了。摸打滚爬于官场那么多年,真是狼狈不堪!现在,被囚禁的鸟儿终于要返还大自然了,被拘囿的鱼儿终于要游回江河湖海了,它们的心情该是多么的自由舒畅啊,我就像这鸟儿,我就是这鱼儿,我终于返回到自己的家园!前后对比,彰显着获取自由的快乐心情。“尘网”与“樊笼”让人心生畏惧,不堪疲惫,“羁鸟”与“池鱼”让人联想自身,心生悲悯。不堪之情愈重,重获自由的快乐感受愈强;悲悯之情愈浓,体会自由之乐的感情愈深!

三、清新之乐

“清新之乐”是指清新怡人的田园美景带给人的感官快乐。诗中有八句描写了素朴清新的田园生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从远处、高处着一大致勾勒,平实如话,朴素自然,农村田园地广人稀的空阔之景如在眼前。随着镜头的推进,“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让人不觉嗅到了空气中漂浮的似有若无的香甜,是榆枝柳条的清香,还是桃花李花的芬芳?正当读者想要凝神辨认细细品赏,希望走近这世外桃源般的胜境之时,诗人却把镜头遥遥拉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雾霭云气、袅袅炊烟真的把这美丽的乡村田园之景氤氲成渺渺仙境了,而读者就被搁置在“仙境”的入口处。

小心翼翼地走进去吧,带着虔诚,带着浪漫的猜想,可迎面撞上来的却是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鸣鸡。“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生生将人唤醒,这哪里是什么虚渺的仙境,我们缓步走近的只是普通的人世乡村,可为什么普通的乡村之景却被诗人打造得如此美妙充满诗意呢?

联系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时局动荡,官场腐败、等级制度森严,处处充满着险恶,便可以理解平常的乡村田园风景为什么能够带给人亲切之感了。往日仕宦生涯里的战乱、篡夺、阴谋、危机让人极度失望、极度疲惫,且不说出身庶族受人轻视,就是曾让陶渊明一度产生好感的刘裕竟然也为了权力滥杀功臣,枉徇私情!生活在这样的黑暗污浊中,人是无望的,以至于感官麻木瘫痪,“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现在回到了平静的乡村,远离了利益冲突,没有了尔虞我诈,即便是平常的景象也能“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诗歌里的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鸡鸣”“狗叫”常见至极,普通至极,甚至带着庸常生活的俗气。然而,经历了官场的污浊、受尽了门阀制度的排挤,饱尝了精神上的折磨,当眼前再现宁谧祥和的乡村之景时,当复苏了的感官再次审视眼前的景象时,普通里便寓有了生机,平凡里便满含了雅趣。我们可以想象陶渊明从心而生的喜爱,以至于迷恋了。那是一种感官复苏而生的欣喜!

一如杜甫《羌村三首》中的“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杜甫把看起来乱糟糟的不美之景写入诗歌并非要做审丑研究,实在是诗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从叛军手中死里逃生后终得回乡的满足。家乡的一切景物都是温馨的,即便是“鸡斗争”,也有着浓重的生活气息,有着美妙的生之欢乐!

平平常常的景物,普普通通的意象,经由诗人感官复苏后的审视,却完成了从大俗到大雅的升华,宁静祥和、清新美丽的乡村之景充满诗意,看似啰嗦的语言实则强烈而自然地流露出诗人的清新之乐。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篇4

同州中学 王焕样

一、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归园田居》共五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作者陶渊明42岁。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归园田居(其一)》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为普通班,学生普遍基础差,底子薄,尤其对古诗文不感兴趣,更别谈深入挖掘教材了,学生对诗歌产生了“望而却步”的态度。本课将力求渗透学法,激发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思想素养。能力目标:掌握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德育目标:领会诗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作者的身世经历,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的意境。教学难点:正确认识陶诗的思想价值。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会鉴赏诗歌的技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读” 1

这一活动过程,感悟文章的内容与情感,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活动起来,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习惯,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我在导入环节简介作者的生平经历,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九江)人。曾祖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陶少年时代就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39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离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我利用多媒体投影幻灯片,采用直接导入法,让学生聆听感受。我在文本研读部分设置了读一读、品一品两个教学环节,读一读环节主要采取学生自由读和师生齐读的形式,并在读的过程中要求把你对诗歌的字词句章里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和大家探讨一下。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阅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训练学生质疑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接下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诗歌意象的理解,在品一品这一环节里我设置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就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提问: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让学生结合诗词内容回答,在 2

此环节注重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思考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答案要点:从何而归?(官场);为何而归?(守拙);归向何处?(园田);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另一个是就诗歌的意象方面提问:将诗中某些字词改换后与原诗比较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用多媒体展示:

进入官场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去三十年。飞鸟想旧林,羁鸟恋旧林,游鱼想故渊。池鱼思故渊。榆柳栽后檐,榆柳荫后檐,桃李植堂前。桃李罗堂前。狗卧深巷中,狗吠深巷中,鸡栖桑树颠。鸡鸣桑树颠。久在官场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复得返自然。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讨论比较字词改换后与原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然后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总结出原诗中的画线字词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显得既生动又含蓄,富有意境美,而改后的字词显得直白而又重复。

通过文本研读部分的学习,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为了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加强思想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在拓展练习部

分我设置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谈谈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的问题,我采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互动讨论、自由发言。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地加以点拨:陶渊明不与统治者合作,令人敬佩;歌唱田园风光,令人赞叹;归隐田园有独善其身,消极避世因素,这一点自然不应当苛求古人。

我还运用多媒体投影幻灯片给学生设置两组相互对照的选项,让同学们根据幻灯片选择:你赞同每组中那一种价值取向?一组是功名、进取、高官、厚禄与自然、隐逸、本性、自由。另一组是科学、发展、强大、集中与诗意、和谐、柔弱、个体。经过合作探究,讨论解答,学生结合陶渊明的归隐对第一组讨论探究的应该比较容易,而对第二组的理解探究会出现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就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方面适当的给予点拨引导:幻灯片上面的第二组文字通过对比,给我们提供了两种价值取向,你是要通过科学、发展、强大和集中来实现遨游太空等童话,那就势必会令我们放弃了诗意的童话,只关注工业的发展,城市面积的扩大,乡村田园必将减少。你还是要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一切的多样性呢?我认为诗意永远要领导科学,梅罗和陶渊明就共同表达了八个字——诗意、和谐、柔弱和个体。你的本性在田园,当我们身心疲惫时,我们都需要一个心灵的家园,所以我希望大家无论做何选择都能够守住我们那片宁静、祥和的心灵家园。

接下来设置了唱一唱环节,用多媒体播放《兰花草》的曲调,配合恬静、优美的画面,让学生随着音乐哼唱《归园田居 其一》诗词。这一环节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

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一写,布置作业:(运用多媒体投影幻灯片)请你将诗中描写的田园风光改写成一段散文,或就你体验过的田园生活写一篇散文或一首诗歌。通过这一环节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增加了大量的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教材编排更趋系统化、多样化,而诗歌鉴赏以及名篇佳句的背诵默写又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之一,因此,诗歌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师应重视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教学。

我在教这首古诗的时候特别注重了诗歌意境的把握,由此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要了解意境,就必须牢牢抓住诗歌的意象不放,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道题,让学生将诗中某些字词改换后再与原诗比较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通过学生讨论比较,使学生抓住了诗中的意象,进入意境,从而获得无限美感。事实证明,放声朗读能激发学生内心隐藏的记忆,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悟到诗歌的妙处。在诗歌教学中,我还独创了以唱代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吟唱中进入诗的意境,体味诗的情调。我还发现,学生一旦会唱,就很难忘记,这就不仅加速了记忆,也达到了背诵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优美的歌声中品味了作品的诗意美、情感美。歌声传情,寓教于乐,效果极佳。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篇5

节教学的构想是基于高效课堂的模式,着眼于更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而精心设计了提问环节、展示环节、评价环节、拓展环节来完成的。其中提问环节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最关键的第一步,其余环节都是随之而来的自然延伸。在优化提问环节方面我主要把握了提问的浅入深出、环环相扣、围绕核心、适当引申四原则,同时做到了一个兼顾——即理解诗歌内容与艺术手法的兼顾,追求理解上的质形合一。例如:合作探究部分的四个大问题——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就很好体现了四原则一兼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同学们了解时代背景及魏晋风流,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事其诗,特别是其田园诗的特色及常用艺术手法,培养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按由知人论世到解题知意再到学习写法的步骤去鉴赏一首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同学们高雅的精神追求和独立的人格境界,从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

教学时间:一节课

教学准备:学案批阅及反馈、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不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的故事说的是谁呢?对,陶渊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一)》。(出示幻灯)

二、看图猜诗文,复习学过的陶的诗文,勾起回忆。(幻灯展示、学生齐答)

三、文学常识填空,了解陶渊明的相关知识。

四、诵读诗歌:

1、老师范读。

2、师生合作读。

3、学生齐读。

五、【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自由竞答:研读诗题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那么归园田居这个题目是啥意思?最关键的一个字是哪个呢?

答:“归”字,因为归是最核心的动词,一切活动都围绕归而展开。

(二)、小组合作,品读诗歌,体会感情。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尽量用原文作答)

1、诗人从何而归?对归前的官场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感态度?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从尘网、樊笼里归;对归前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厌恶和悔恨之情;从“误”字和“尘网”、“樊笼”“羁鸟”“池鱼”等比喻可以看出来。

2、为何而归?归的行为显示了陶渊明怎样的情操?

答:因为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即本性使然,出仕也是情有所迫,屈心抑志之为;b、守拙归园田,即追求拙朴自然、厌恶机心深重、尔虞我诈,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所以一定要归;显示了陶渊明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3、归向何处?诗人在诗中是怎样描写他的归所的,是哪几句?这些平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为何那样美?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最好能举一两例来鉴赏陶诗手法的高妙。

答:归向田园;诗人在诗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几句来写其归所的;些许常景在诗人笔下之所以美,是因为:a、情人眼里出西施:诗人性爱丘山,却久在樊笼,终于可以鸟入高空,鱼回大海,欣喜之情自然溢于言表,所以眼中之景也会远近相宜、温情有加,格外美好了。例如:写榆柳和桃李,分别用了“荫”和“罗”两个动词,把植物也写成了有情有义的知心好友,又岂能不美?b、看似常景,实乃为精心选择的意象,加上恰当的修饰,就共同创造了和谐优美的诗的意境,例如:方宅与草屋有点面结合之妙,榆柳、桃李与人村、墟烟有远近搭配之效,鸡鸣狗吠又有以声写静之用,八九、十余等约数以显其环境的宽松自由;暧暧、依依写出了淡远隐约之美妙;表现手法主要是借景抒情、白描和以声写静。

4、归去如何?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答:归去返自然;表现了诗人返朴归真以后的轻松自由、无比喜悦的心情。

具体步骤:

先小组交流3—5分钟,然后1、2题口头展示,大家随机点评;3、4题提前黑板展示好,请同学点评,大家补充,老师校正。

六、自由拓展: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选择?今天你想要怎样的生活?

(方式:老师引导,双方自由辩论。正方——陶渊明归园田之举在当时的背景下是正确的;反方——陶渊明归隐是消极的逃避行为)

七、【小结】

1、教师简单知识小结:《归园田居》其一通过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了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自由、闲适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2、学科代表小结:总结本节主要内容,点评各人表现。

八、【作业布置】练笔:以“我看五柳先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300字。

教后反思:

教学过程和效果是对教学构想的最有力的评价,现在回过头来反思自己当初的构想和设计,可以说基本满意,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特别是提问环节的设计。我觉得本节课提问的设计有以下几点好处:

1、由于浅入深出所以学生容易进入思考状态;

2、由于环环相扣所以上课才会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连贯;

归园田居·其一 篇6

作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鉴赏:

陶诗通常呈现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见组织雕镂之工。然而苏东坡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引)东坡偏爱陶公之为人,尤推崇其诗,以为自古无人能及,反复吟咏,烂熟在胸,并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体验实较常人为深。这一首主要体现其质朴中的深味,散缓中的精巧。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贴,丝毫不着痕迹了。“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张,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

这一段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就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归园田居》其一_教学设计 篇7

1 区位分析

1.1 宏观分析———西咸新区

该住区基地位于沣西新城, 为西咸新区组团的之一。西咸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 以渭河为中轴线, 西起茂陵及涝河出口, 东至包茂高速, 北至规划中的西咸环线, 南至京昆高速。规划总面积882平方千米, 建设用地272平方公里。其战略定位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主城功能区和生态田园新城。发展方向为以水为脉, 打造渭河、泾河、沣河三条生态景观带。

1.2 中观分析———沣西新城

基地所处的沣西新城总面积为143.17平方千米, 建设用地64平方千米西咸新区五大核心组团之一。其发展定位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综合服务副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总目标为建设成现代新城、田园城市、活力之城和养生博览城。基地位于重点镇, 西邻渭河, 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区内有西宝高速、西户铁路, 临近咸阳火车站、国际机场和西安北客站, 交通十分便利。

1.3 微观分析———基地位置

基地规划总用地面积20.9ha, 净用地16.84ha。基地内部地形平整, 东高西低, 自然坡度0.5%。无建构筑物。基地东侧、北侧临城市主干道 (红线宽80M) ;南侧临城市次干道 (红线宽60M) ;西侧临城市支路 (红线宽30M) 。基地西临渭河, 视觉景观极佳, 东、北侧为居住用地, 南侧城市绿地将基地与供应设施用地分隔, 居住环境邻里氛围很好。

2 规划定位

分析基地现有周边情况:基地平整, 现无建构筑物;四周道路环绕, 交通便利;西邻渭河, 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但是基地周边人流集中,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缺乏, 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建构开放复合的住区理念油然而生。承接上位规划, 住区定位为打造开放复合的人文生态高品质住区。重点则是处理好小区内景观系统与渭河景观的关系, 创造富有空间序列的景观系统, 建构回归自然的现代田园生态居住模式。

3 规划理念分析和设计推演

3.1 开放复合的人文生态住区模式

目前城市住区中出现众多“同质聚居”的现象, 以公共交通的通达、公共空间的整合和配套设施的共享为特征的开放式住区体现出城市空间和生活的延续性, 更加符合现代住区需求[2]。

生态住区建设不仅包括自然性、物质性的生态环境, 还包括文化性、精神性的人文环境, 包含了社区情感、价值观念、邻里关系等非物质的内容。真正的生态住区, 不仅仅是自然生态, 或技术生态, 而是包含了表达地域精神、人本文化和住区文化的人文生态[3]。因此住区规划理念为———归园田居, 以园中种田、田中有园为模式, 实现回归传统生态田园的自然复归。

3.2 设计推演

首先根据周边道路情况, 渭河景观视线通廊的利用, 确定北面、西面为车行入口, 东面为人行主入口;基于开放社区理念, 将人流聚集处开设商业步行街入口, 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资源共享;其次确定结构系统主要轴线, 保证服务半径, 体现均好性、可达性。小区采用内环式路网, 节约土地, 且围合出内聚型公共空间。小区级道路遵循“通而不畅”的原则, 通过道路断面设计, 生成“人车共存”模式。

小区住宅规划布局采用行列式、点群式相结合的复合形式, 多层住宅和高层相结合。中心点群式高层围合出小区公共中心, 多层住宅围合出组团中心, 以增加邻里交往, 形成社区场所精神;

小区景观系统则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 小区中心“种植田”景观围绕带状水系渗透, 组团景观斑块散落周边。不同层级的景观系统相互融合, 实现景观的标识性和均好性。

4 规划系统分析

4.1 功能结构分析

小区采用“一心、四轴、多节点”的规划结构, 将小区划分为四个组团。在开放复合、人文生态的居住理念下, 打破住区封闭模式, 将商业街引入住区内, 体现现代生活的延续性、复合化。小区将公共空间打开, 创造特色景观轴, 引入慢生活、慢节奏体验步行轴, 组织出开放富有活力的社区精神。

4.2 道路交通系统分析

小区道路交通系统为“人车共存”模式。 (通过道路断面设计, 保证小区安全) 小区级道路采用内环式, 通而不畅, 并围合公共活动中心, 聚集人气。小区组团及道路顺应景观, 蜿蜒曲折。组团内部以步行为主, 形成邻里院落, 强化居民归属感。小区主要采用地下停车, 地面停车设置于小区级道路旁和组团内部, 停车快捷方便。

4.3 绿地景观系统分析

小区绿地景观系统采用“一心、三轴、多节点”的规划结构, 实现景观的均好性。小区处于渭河东岸, 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为增强绿地景观系统的活动参与性, 将绿地分散在组团内部,

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中心, 与景观主轴相链接, 创造“种植田”中心景观, 实现景观的连续性和标识性。

4.4 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分析

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有会所、幼儿园、主题商业街、底层商业。配套点均衡服务到小区居民。小区幼儿园、会所位于中心景观周围, 与小区级道路相邻, 交通方便, 景观视线极佳。配套商业包括能服务到周边的小型商业街, 体现住区的开放性、复合型。 (基于周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不齐全) 将会所设立于商业街尽端, 有机复合公共空间。

5 结语

基于人文生态和开放社区理念, 住区规划设计实现了从物质规划、形态规划向社区规划的转变[4], 突破了传统的规划设计理念, 它将是未来构建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柳骅.人文生态理念下城市生态住区的和谐建构[J].生态经济, 2012 (1) :192.

[2]倪梅生, 储金龙.“社区化”理念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J].城乡建设, 2013 (2) :30.

[3]潘柳.浅谈城市人文生态住区规划设计[J].现代装饰, 2014 (2) :25.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篇8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归园田居》这首歌曲是那种田园乡谣风格的,听起来也许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会静静地流淌在听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们所要追求的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一首歌曲。我们知道,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做官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羁鸟jī荫后檐yìn暧暧ài 墟xū吠fèi桑颠diān樊笼fán 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2、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四、探究、合作 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 “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篇9

少无适俗韵1,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2,一去三十年3。羁鸟恋旧林4,池鱼思故渊5。开荒南野际6,守拙归园田7。方宅十余亩8,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9,桃李罗堂前10。暧暧远人村11,依依墟里烟1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13,虚室有余闲14。久在樊笼里15,复得返自然16。

《归园田居 其一》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 其一》。

接下来,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归园田居 其一》 是编排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归园田居》组诗共有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描述了作者由官场回归农村以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素养。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学好本课为学好以后的诗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思想,为以后学生在学习理解类似的诗歌并为简单地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2.赏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 3.体会诗人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层层分析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和层层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首先让学生做一个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做大官,有名有利:二是做农民,平平淡淡。由学生自由发言之后引出陶渊明的选择。这样既扣准了陶渊明田园诗中所寄托的人生理想,又能体现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精神,引发学生兴趣,从而导入诗歌。

(二)、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所谓知人论事,要赏析一首诗歌,也应先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这样才更能准确把握作者诗里面的“心志”。由于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陶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文章,学生对陶渊明及其隐逸思想都已有了解,这个环节,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说,我摘取重要信息特别是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思想内容的信息作简单板书再作引导即可。当然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气氛,我事先布置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并整理,并监督其落实完成。

(三)解题。通过以上环节,学生自然对陶渊明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接着,我将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及诗歌内容找出本诗的题眼。由于课前学生已经利用早读对本诗熟读成诵,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

明确“题眼”是“归”字后,我提出提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用诗中的字眼或诗句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派小组代表发言,都能解决的问题,少讲,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讨论,老师只起引导作用。

例如:对从何而归的问题。由于了解作者,能较轻松得出他是从官场而归的,也能通过课文注释得出作者在诗中用“尘网”“樊笼”来作比喻。老师再引导他们感受这两个比喻表达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即可。

对于“为何而归”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根据前一问题得出的“厌恶官场”来思考,我就顺着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思考诗人如此厌恶官场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找到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本性促使陶渊明弃官而归。对于“归向何处”,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诗人是归“园田”,那么就能快速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在学生齐声朗读这些诗句的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田园生活的简笔画,使学生更生动、更形象地体会田园生活之美,也由此明白正是由于田园的恬静、平和、美好的特点吸引着陶渊明归园田。这样就能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归去如何”。学生能从诗人笔下的田园之美看出诗人归去后的愉快心情,这样一层一层地解答了4个问题,也让学生分析了诗歌,就能清晰地把握诗歌。⑷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

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三)、再次朗读诗歌

学生在品读赏析完这首诗之后对陶渊明归园田之后的愉快心情有了进一步体会,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调、节奏和美感,从而体会诗人厌恶官场和世俗社会,热爱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最后,再让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诗中描述田园生活画面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从而体会陶渊明田园诗歌的风格特点。这对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所以,我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上有关古诗表现手法的内容来分析,并提醒学生对景物描写应注意从视觉远近上,听觉动静上,情与景的结合上来分析。这样,可以通过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对进一步感受作者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

最后,为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给学生布置思考练习: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种“逃避主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与不归?真正的人生价值是获得社会认可还是内心富足?请以“陶渊明归隐之我见”为话题写写自己的感悟。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 篇10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归园田居》这首歌曲是那种田园乡谣风格的,听起来也许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会静静地流淌在听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们所要追求的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一首歌曲。我们知道,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做官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â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2、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四、探究、合作

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 “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上一篇: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副校长个人对照检查材料下一篇:指尖的魔法作文600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