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古诗文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诗文(精选10篇)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诗文 篇1

第1套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解析】答案思路要清晰: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逐句评析。【答案】(4分)先写景,后抒情:(2分)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李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1分)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1分)

(先写春天的色彩;(1分)次写春天的繁花;(1分)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1分)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1分))

(2)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解析】抓住题干“主要”和“哪种”二词,分析语言要简洁。【答案】(3分)反衬(乐景衬哀情)(1分)前两句写春天美丽的景色来反衬后两句所表现的愁情(1分),使愁情显得更加强烈(1分)。(3)有人评价“春日偏能惹恨长”有“避平见奇之妙”,为什么?(3分)【解析】分析何为“平”,何为“奇”;还有“偏偏”,可以找到解题方向。【答案】(3分)这句诗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1分),却反过来迁怒于春日,说春日惹恨,把恨引长(1分),立意新奇,造词巧妙。(1分)。

第2套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1)根据诗歌内容说说诗人是如何紧扣“恣行”构思的。(3分)

【解析】能够理清诗歌层次,逐层写出每层主要意思,则可以得全分;没有表明行文次第额的词语,扣1分。

【答案】首先写“恣行”的环境,及时人“恣行”时的心情。接着以“兴逐”“困临”两个典型的细节具体写诗人“恣行”的情状。最后两联写诗人“恣行”的感受和体悟。

(2)尾联“不妨游衍莫忘归”中的“莫”字是作“不要”解还是作为“暮”的通假字看呢?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的理由。(4分)

【解析】

参考一:写出正确结论,给1分;阐述了最后一句大意,给1分;写出全诗线索,给1分;写出诗歌主题的,给1分。

参考二:做出结论并对“莫”字的字义做了解释的,给1分;写出诗歌前部分内容的,给1分;写出最后一句大意的,给1分;能够有合适的理由把最后一句的意思与诗歌前面的内容协调统一起来的,给1分。【答案】

参考答案一:应该是“暮”的通假字,意思是不妨尽情游乐,就是天黑了也可以忘却回家。“恣行”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趁着清明尽情地“游衍”,不要辜负了大好时光,是这首诗的主题。把这里的“莫”看做“暮”的通假字,就跟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和谐一致了。参考答案二:“莫”不该是通假字,意思是“不要”的意思。诗人重在写清明郊游的乐趣感想,但最后一句来了一个陡转,意思是说“恣行”可以,但不要忘记了该回家的时候回家。

(3)宋人的诗歌常含有理趣,请简要分析颈联所蕴含的道理。(3分)

【答案】“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中暗含了要很珍惜美好的时光,不要辜负了自然界的青春,更不要辜负了人生的青春。一旦等到风吹花落,为时就迟了。其中也暗含有遭遇大好机会时,就得积极抓取。

第3套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赠远(其一)

王涯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1)两首诗分别是以什么人的口吻来写的?(2分)

【解析】从末句“征衣未寄莫飞霜”可以推断是思妇口吻;从第三句句“不见乡书传雁足”可以推断是征夫。【答案】思妇、征夫。

(2)“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包含两重对比,请具体说明。(4分)【解析】合理解读诗句含义,分别回答。

【答案】第一重对比是写当年自己甘愿与妻子离别独守空帷,现在感受到别离之苦;第二重对比是写梦境里历经千山万水和妻子相会,醒来后两人仍处别离之中。(3)“漫漫轻云露月光”和“唯看新月吐蛾眉”都写到月亮,各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注意指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术语的运用。【答案】“漫漫”句渲染了朦胧幽静的氛围,衬托出孤枕难眠的思妇形象(2分)。“唯看”句由新月联想到远方的妻子,也写出了思念和无可奈何的怅惘(2分)。

第4套

水调歌头 闻采石战胜①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②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③,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1161年冬南宋官兵“以舟师拒金兵,战胜却之”,词人时滞“楚地”后方。②写,同“泻”。③剩喜:甚喜。然犀处:指采石矶。

(1)“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三句使人联想起哪两个历史故事?(2分)【解析】关注姓氏“周”“谢”和下文“小乔初嫁”“ 赤壁矶头”“ 肥水桥边”等即可推断。

【答案】赤壁之战

淝(肥)水之战

(2)“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三句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点?(4分)【解析】“赤壁矶头”“ 肥水桥边”,显然为用典;用典目的,即为借古讽今;“赤壁矶头”“ 肥水桥边”,又为古事远地,所以为联想;“落照”“ 衰草”“ 渺渺”即为情景交融。

【答案】运用典故;联想(想象)丰富;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情景交融。(3)试分析全词所蕴含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4分)【解析】抓住“剩喜然犀处”“ 风约楚云留“富春秋”“ 渺渺唤人愁”“ 击楫誓中流”进行分析。

【答案】“闻捷”以后的兴奋喜悦;未能亲自参战的遗憾失落;对英雄人物的追慕赞扬;触景而生的悲愁感伤;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第5套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本诗为杜甫到成都后草堂初成时所作。

(1)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3分)【解析】展开联想,从环境和思想感情两方面进行分析。【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1分);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2)“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来表现“幽”的。(3分)【解析】“如何”,即考查表现手法。

【答案】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

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每点1分,写出三点即得满分)

(3)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作具体分析。(4分)【解析】为什么说是“凄婉”的情感。

【答案】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曲折地表达出漂泊异地的窘迫;(2分)一旦俸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2分)

第6套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丁年,壮年。

(1)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4分)【解析】展开想象,抓住意象,情感分析。

【答案】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2分)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画面借“归羊”“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2分)(2)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解析】抓住“茂陵“”秋波“逝川”分析技巧既表现手法。

【答案】末联运用了借代、衬托、用典的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三个表达技巧”各1分,“情感”1分,共4分)

第7套

踏莎行 [宋]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上阕和下阕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所见所感的? 【解析】 【答案】

(2)对忧愁,此词比喻说“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煜的词中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试简要分析二者运用比喻的异同。【解析】

【答案】

14.(8分)(1)表达了离家远行的人对家(或“对闺中人”)的思念的情感。上阕是从离家远行的人所见所感的角度写的,下阕是从远行人对闺中人想象的角度(或“闺中思妇所见所感的角度”)写的。(2)相同:①将无形的离愁比作“春水”,化无形为有形(或“变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②都写出了愁的深广、连绵不断的特点。不同:①所比喻愁思的内容不同,欧诗抒发的是有情人之间的思念之情;李诗抒发的是亡国之痛。②比喻强调的重点不同,欧诗因征人离家越来越远,重点表现愁思越积累越多;李诗重点表现愁怨的深广、连绵。

第8套

午枕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愁。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敧③斜见画楼。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诗人一生从政,致力新法,但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敧(qī),倾斜、歪向一边。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并试述诗歌的主旨。(4分)【解析】理解诗眼: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词句。然后合理解读诗歌思想感情。

【答案】诗眼:“兴废使人愁”(2分,答“兴废”或“愁”得1分)诗中主要通过梦醒后的所思所感,抒发兴废之愁。由于眼前的“兴废”不是除旧布新,而是除新布旧,诗人不能不感到寂寞与愁闷。(2分

(2)诗人善于在逆境中用深刻的哲理开拓自己心胸,诗歌中间两联“表面上句句是景语,实际上句句是理语”,请作简要赏析。(4分)【解析】分析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物画面,然后合理分析蕴含的哲理。【答案】颔联写野草、鸣鸠表现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诗人从中汲取力量,并对此感到欣慰。(2分)颈联通过旧蹊开新径,朱户、画楼的兴废迭代,暗示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2分)

第9套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4分)

【解析】描绘景+意境(用词形容)+情感

【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2分)(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4分)【解析】“静”,自然会想到反衬手法;效果简析:陈述对象+怎么样。【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2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10套

淇上送赵仙舟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变化。(3分)【解析】“相逢方一笑”“ 相送还成泣”“ 望君犹伫立”。

【答案】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3分。意思对即可)(2)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5分)【解析】可以有自己的观点,自圆其说即可。答案要有层次:表明观点;展开想象,再现画面;情感分析。【答案】“犹”字好。孤舟远逝,诗人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犹”字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诗文 篇2

关键词:诗词鉴赏,读懂,表述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 感知诗歌的形象, 品味其语言艺术, 领略其表达技巧, 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由于该考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级) , 能力层级高, 学生在解题时, 失分较多。笔者通过几年的高三教学总结出要想得高分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精“读”, 二是细“析”, 三是严“述”。

一、精“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 (感性材料) 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 “读”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精读诗歌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把握感情基调, 了解作者, 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 理解诗中的词句, 特别是抓住关键词, 揣度景物的蕴意, 是了解诗人处境, 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感受和把握隐藏在形象和画面深处的情感最有效的方法。

(2) 注意抒情、议论性文字, 它往往是体现作品主题, 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性文字。

(3) 抓风格和背景。“诗言志, 歌咏言”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自己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一切优秀的诗歌作品, 都应该是时代的产物;一切优秀的诗人, 都应该用自己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丰富的社会和当时的时代精神, 这是“诗言志”的一个基本要求。鉴赏文学作品, 就是在作品所展现的世界里与作家进行交流。从一定意义上说, 也是读者借作家的眼光去看, 借作家的耳朵去听, 借作家的心灵去感受, 从而使自己获得阅历, 获得智慧, 获得情趣。因此, 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要顾及诗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注意作品的风格流派和时代背景, 这才能较确切地思考作品的意旨, 评价作者的思想态度, 并可以进一步“深思义理”了。

(4) 体会诗的意境。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 是作者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鉴赏古诗, 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 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 深入作品意境之中,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鉴赏诗歌, 第一步就是要初步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 表现自己的爱和恨、痛苦和欢乐、希望和追求的。

(5) 把握常见的典故。古人常在作品中用典故, 或鲜明强烈, 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古诗用典故能使语言精练, 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又可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

(6) 一定要充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因为诗歌讲究含蓄美, 不直露, 总要留下一块空白, 让读者驰骋想象, 感受诗的内蕴力, 故评价时, 只有凭借诗中创设的意境展开想象, 才能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这实际上要求我们搞清楚“写了些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

二、细“析”

仔细分析设计的问题, 揣摩命题意图, 弄清题意, 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看题干限制, 弄清问什么, 力避先入为主, 答非所同。解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问怎样描写的, 就要从正面与侧面、虚与实、动与静、时空顺序层次的安排、各种感觉的调动、意象的选择、修辞的使用等角度入手;让概括某方面特点, 只要简单的一两句;让赏析, 则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让赏析思想内容, 就要大处着眼, 整体把握, 有观点有根据, 不要简单地翻译诗句;让谈艺术技巧, 就应从用了什么技巧, 这个技巧如何有利于内容的表达入手;让谈语言特色, 则要分析语言风格是含蓄蕴藉, 还是直白晓畅, 是典丽精工, 还是朴素自然等。

三、严“述”

读懂是一回事, 得分并且尽量得满分又是一回事, 从高考量比评分的角度看, 回答问题表述时应做到语言表达严密、精确, 要点全面, 条理清楚。

(1) 条理清晰要点全, 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采用解证式:先从整体把握, 大处着眼, 一句话概括, 再围绕观点简要分析。若诗篇短小, 分析时可逐句分析;若篇幅较长, 可分联 (律诗) 、分片 (词) 或按内容分段进行赏析。这样做观点鲜明, 要点突出, 层次清晰, 容易给分。

浅谈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篇3

一、读

学生答题时往往对试题材料一扫而过,根本不认真读(当然是默读),恨不得马上就找到答案,到头来是牛头不对马嘴。那么该怎样去读呢?

1.读诗词题目。在很多诗词鉴赏材料中,诗歌的题目都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不仅暗示事件本身,而且暗示诗歌主旨。如鉴赏柳中庸的《征人怨》时,有道题是“请分析‘万里黄河绕黑山中‘绕字的妙处”,不少学生答成通过广阔无边的黄河绕着黑山流淌,写出了征战路途的曲折。他们在这里就忽略了题目中“怨”的暗示性,对征人对战争不止的渺茫和怨恨这一主旨把握不准,得分可想而知。又如《春日登楼怀归》,诗题中“怀归”一词就道出情感变化了。“归”是归家,便是思乡之情了,“怀”字有怀想之意,那么这首诗的情感就是诗人由登楼所见引起思乡之情了,典型的借景抒情,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2.读诗词内容。有些诗词从题目是找不到任何有关解题的蛛丝马迹的,这时就要看诗词本身的内容,高中生通过这么多年的文言知识的积淀,一般诗词大致内容应该能读懂。如2008年全国卷(二)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是李弥逊的《春日即事》,前两句“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想到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同时看到落花满地,天色已晚,靠近黄昏;后两句“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是说我住的地方没有一辆车经过,黄昏时我在鸟儿归巢的鸣声中独自掩上门扉。理解到这种程度,再加上作者被免职的背景,其思想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3.读诗词注释。诗词注释往往能暗示作者的写作背景,而背景又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关键。如鉴赏杜牧的《初冬夜饮》,后面就有这样的注释: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诗人受排挤被流放的背景,加上题目《初冬夜饮》,不难理解作者的孤独苦闷之情了。

4.读问题。这一点很容易被考生忽视,由于考场上时间有限,考生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浮躁,没能认真分析问题,结果答非所问。如鉴赏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有这样一道题:在诗歌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前一个问题容易回答,后一个问题有不少的考生答成“孤独、寂寞”等,误把景物特征答成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二、悟

前面谈到的几个方面是从浅层次读懂了诗词,要想深层次理解,还得注意以下三方面:

1.悟意象。意象就是诗人在诗词中借以传达情感的物象,有的意象甚至可以表达某种固定的情感。如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中菊花是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中梅花是

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等等。

2.悟关键词。如杜甫的《蜀相》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这两个词就是关键词,抓住这两个词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因为杜甫此行游览武侯祠庙,绝非像一般游客纯粹观光,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

3.悟艺术手法。在做诗词鉴赏题时,很多考生不习惯使用专门术语答题,从而造成一种下笔千言,难得一分的尴尬局面。比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果考生不知道“反衬”这一术语,一味地渲染红叶青山这样亮丽的景色,很可能连诗人的情感倾向都要弄错。艺术手法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具体内容可参见相关资料,这里不赘述。

三、联

联就是联想,因为诗词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文学艺术,常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尽可能将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挖掘出来。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四、规范性答题

如果学生能顺利完成以上步骤,就说明他们基本读懂了诗歌。但读懂并不能表明能得分,关键还要看语言组织技巧。有的学生拿到题,读一遍之后就匆匆下笔,这样经常会导致文不对题,答非所问,因此让学生答题前一定要看清楚,问什么,答什么,无需引经据典,洋洋洒洒。此外,学生要有运用术语答题的意识,术语的使用可以使答案显得厚实,有深度,从而增加得分几率,如诗歌手法较为常用的有“托物言志、虚实相生、以动衬静、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这样就容易抓住答案的关键,得分自然就高了。除了手法,还有像诗歌的思想、意境、语言等,都有专门术语,务必让学生掌握。人们常说量体裁衣,看菜吃饭,诗歌鉴赏也要学会看分采点,分值大,采分点必然多一些,分值小,就只需要简要概括。掌握了这些答题技巧,学生在组织答案时就会少走弯路,诗歌鉴赏整体得分才会有所提高。

高考语文古诗文题型答题技巧 篇4

古代诗人很喜欢用典故,一是为了委婉表达,二是为了以古喻今,三也是为了用较少的文字传达较多的信息。考生在答题的时候要清楚诗人用典,否则在答题的时候,容易偏题、跑题。清楚诗人的所用的典故,能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2、辨别真伪

在古诗鉴赏答题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似是而非和自相矛盾的选项。考生需要注意仔细辨别答案,更要注意是否能够自圆其说,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去伪存真。这样才能在古诗鉴赏题型中得到高分。

3、比较评价型

在古诗鉴赏中有一类是比较评价型,这类题型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考生同时把握几首诗歌的思想、背景等。对于这类古诗主要用了哪些写法,都需要结合题干中的要求来比较。考生在分析的时候要注意表达清晰,层次分明。

★ 中考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

★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注意事项

★ 高考答题技巧介绍

★ 高考物理答题技巧

★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之二

★ 高考语文答题方式

★ 高考英语阅读答题技巧

★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 高考化学答题技巧及注意事项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诗文 篇5

1、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2、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3、呦呦鹿鸣,_____________。我有嘉宾,______________。(《诗经·小雅·鹿鸣》)

4、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短歌行》)

5、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

6、群贤毕至,____________。此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兰亭集序》)

7、是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8、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

9、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咏怀古迹五首》)

10、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11、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轻拢慢捻抹复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弦切切如私语。

12、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13、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功在不舍。(《劝学》)

14、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豪杰。

15、斩木为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然后以六合之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17、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雄姿英发。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18、____________,谁怕?____________。(《定**》)

19、把吴钩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0、舞榭歌台,____________。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1、____________,帘卷西风,____________。(《醉花阴》)

22、____________,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23、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_。倚南窗以寄傲,……。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____________,抚孤松而盘桓。……。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24、搴汀洲兮杜若,____________。时不可兮骤得,____________。(《湘夫人》)

25、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拟行路难》)

26、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蜀相》)

27、山寺鸣钟昼已昏,____________。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_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____________。(《夜归鹿门歌》)

28、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__。

29、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30、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亲朋无一字,____________。(《登岳阳楼》)

31、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32、岁暮阴阳催短景,____________。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____________。(《阁夜》)

33、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_。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______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34、鸟雀呼晴,____________。叶上初阳乾宿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幕遮·燎沈香》)

35、廊腰缦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人观之,亦不甚惜。

37、歌台暖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

38、__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39、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0、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愿陛下矜悯愚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卒余年。(《陈情表》)

42、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43、鹤汀凫渚,____________;桂殿兰宫,____________。

44、____________,彩彻区明。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滕王阁序》)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诗文 篇6

一、文字运用———逻辑思维

文字运用是语文能力中的基础能力,它是学生文字的书写、组合、选择等综合能力的体现,其考查的知识点通常以词语搭配、句式对应、病句修改、修辞运用等方式呈现。以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为例,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分别考查了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成语的运用、诗句对仗的工整性、交际用语的得体性、语句排列的顺序性、看图配字的科学性等几个知识要点。对学生来讲,要掌握好文字运用这一技能,就应当关注、培养并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第一,基本词意理解。如“用心”与“匠心”, 前者多是指人对某种事物的投入度高,后者是指创造性的构思。在正确辨别之后,就不难做出正确的选择。这需要学生在复习中提高对词汇的意思、搭配、用法等方面的掌握。第二,生活常识鉴别。比如交际用语的选择,这需要学生加强对文明礼仪、礼貌用语、谦辞等方面知识的了解;比如对句式的排列选择,哪一种会更符合实际,哪一种更加自然等,这些都是学生生活常识的一个表现。第三,语意语感判断。比如选用哪一个更贴切、更符合人们的情感诉求等。总的来讲,在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上,教师在复习时应当从点滴的细节入手,字、词、句、段落、文章这样由小到大,由浅至深地去挖掘知识要点。

二、现代文体———理解剖析

从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来看, 其考查的内容大部分是对文体内容的概括、对写作手法的运用理解、对作者思想精神以及文章中心的一个解读等,这些归纳起来都是对现代文体的一种理解与剖析。第一,最基本的内容概括。这是高考复习中最常复习到的一个知识要点,即如何正确地概括文章内容。一般来讲,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从每一段的概括到整篇文章的概括, 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并围绕文章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这一知识要点基本上可以在每篇文章中得到训练。第二,深层次的中心思想概括。与内容对比起来,中心思想已经上升到对作者的创作背景、所处时代、创作初衷、影响意义、精神状态、思想境界等方面的理解与剖析上;从方法论的角度上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题目、关键词、开头结尾、中心句等加以理解与概括。这需要教师在复习课上教会学生如何去判断并捕捉关键词、如何从开头与结尾来推论作者的创作状态、如何从中心句 来反推假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第三,对文章中某一部分进行重点理解。考虑到每一篇文章都会详略分布,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就需要学生对详细部分进行扩大化理解,而这就是考查学生的细节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复习时,可以多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增强细节解读能力,以更好地提高对整个现代文体的理解与剖析能力。

三、文言文体———句式语意

与现代文体对比起来,文言文体的复习显得更有规律、更为具体,它考查的内容一般是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用法,特别是与现代文体的差异等。以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为例,其中就包括对“益”“责”“攻”“爱”这四个词汇的理解,“其”的一词多义及一词多用;将“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与“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这两句文言文翻译为现代语;以及对中心思想的解读这几种考查形式。这些都说明了高考语文对文言文体中关于句式、语意方面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在日常复习时应当抓住以下三个知识要点:第一,一词多用。特别是对于“其”“于”等介词,教师应当在复习高中所有文言文时进行梳理与归纳,并将同一词汇的多种用法以举例的方式各自成册,便于学生理解与吸收。第二,词语活用。特别是名词用作形容词、动词用作名词等灵活用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进行归纳总结。第三,古今差异。这里指的是同一个词语或是句式, 在现代文与文言文中分别有不同的意思与用法,这也是高考经常考查的考点,它同样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复习时进行归纳与梳理。

四、古诗文体———感情领悟

这里主要指的是诗词鉴赏,新课标也明确提及“应当培养学生在诗词歌赋等方面的欣赏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从心出发”,以感情领悟的方式去通达古诗文体。对比上文提到的文字运用、现代文体、文言文体而言,古诗文体的复习会显得较为抽象与可变,而为了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与领悟能力, 教师在复习时可以抓住以下两点:第一,题眼鉴别。如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中“不遇又空还”等句,它们往往是诗歌中的点睛之笔或浓缩之句,只要学生能够正确鉴别并捕捉,一般就不会偏离中心思想。第二,情感判断。如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与《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同样是“不遇”,但两首诗歌的感情却各不相同。要正确判断诗人的情感,教师在日常复习时可以多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特别是诗歌体裁上的情感偏向与内容选择等。一般高考所选取的诗歌都出自名家之手,都是学习中经常可以碰到的,只要学生了解并掌握了诗人的写作规律,就可以从共性出发来进行思考。

五、名篇诵读———重在积累

在高考语文复习中,名篇诵读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板块,如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名句名篇默写部分,基本上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章节,答题难度较低,只要学生熟练背诵了要求章节即可完成。但除了教材中对经典文章中的部分章节进行背诵外,教师还应当提醒并鼓励学生加强个人的积累,这既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知识的积累量,教师应当利用好课前和课后的几分钟,还有教室正面黑板与背面的黑板报等。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上课前与学生分享一句话或一小段名篇,在黑板或其他可利用的地方书写经典名言警句等。与此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或是在课堂上或是在其他地方与同学进行分享。总的来讲,在名篇诵读这一板块复习上,教师应当以潜移默化、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拓展眼界,以更好地提高个人的知识储备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推荐的同时应告知学生其基本意思、用法出处等,避免学生机械地背诵。

高考语文语言知识综合训练(四) 篇7

答: 。

2.扩写下面的句子。要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70字。

腾空而起的焰火,光彩夺目。

答: 。

3.请指出下面画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季羡林的关门弟子钱文忠成名后,在媒体面前很低调,他一再向记者强调:“别太关注我,我可没办法应对媒体!”对于自己的走红与火爆,钱文忠有着比一般人更清醒的认识——瓜子炒了以后可能是比较香的,但是别忘了,也有很多瓜子是会被炒焦的。

答: 。

4.请参照第二节,在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诗句。要求:化用唐诗宋词,语意连贯且表达富有意蕴。

我们从唐诗宋词的墨香中走来

我们从元曲羌笛的音韵中走来

望着古道西风中摇响的风铃

总也唤不回天涯孤旅的断肠人

失伴的鸳鸯把六月哭成白雪皑皑!

5.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

我喜欢出发,喜欢思索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于是我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 , , 。

6.下面是某校高三同学在毕业前和班主任畅谈友谊时,对“友谊”的不同表达。请在横线上写两句运用比喻修辞、结构相似、符合人物身份的句子。

班主任老师说,友谊是一束心灵碰撞出的火花,能照亮生命的每一站航程;

语文课代表说: ;

化学课代表说:友谊是一种超强的催化剂,能让不可调和的物质融为一体;

数学课代表说: 。

7.仿照下面两处画线的句子,各写一个句子。

青春是一个美梦,却终有梦醒的一天;

青春是一朵盛开的鲜花,却终有凋落的一天。

青春是握在手里的细沙,不知不觉已然漏去;

青春是幸福留下的阵阵香气,想要珍惜它已离去。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8.请根据示例,给“人性光辉”栏目写一则导语,要求语言生动形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句式不要求相同。

【示例】栏目:历史天空

导语:在历史的长河里,伟人以其思想的光芒成为照耀世界的一支明亮的火炬。他们伴着一盏青灯,坚守着精神家园,不为物役,不做钱奴。追随伟人吧,追随意味着发现,追随意味着提升,我们的人生积淀将一天比一天厚重,读懂平凡世界中属于自己的那本大书,成为最好的自己。

栏目:人性光辉

答: 。

9.雅致中学将举行以“和谐之美”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要求:开头有称呼语;说明主办此次演讲比赛的目的或原因;运用排比修辞。

答:: 。

10.燕子矶,位于南京观音门外的观音山上。山顶有一巨石伸入江面,形如飞燕,故名“燕子矶”。燕子矶有永济寺,寺上有一副对联。你能试着对出下联吗?

上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诗文 篇8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成人高考网络在线视频学习http://edu.21cn.com/kcnet1100/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4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诗文 篇9

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知识点归纳:

1、诗人用月不能总圆人不能总欢在这里来宽慰自己,表现他政治上虽受到打击但是也不能消沉颓废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诗人希望彼此能情谊深长,在相隔很远的地方仍能共享美好月色的幸福(祝愿人们生活幸福)的诗句;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记承天寺夜游》中间接描写月光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

5、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高考古诗文默写备考攻略 篇10

关键词:古诗文默写;考情和学情;复习备考;考场技巧

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第15小题“古诗默写”因题小分少、技术含量低(只需要记诵即可)而被广大师生忽视,以至于多年来得分都不高,满分8分,均分却普遍在5分左右。其实,这道题的考试能力层级为A级“识记”层面。本来是个很好的得分点,却因为忽视,不仅在每分必争的高考中丢失了好几分,而且这个考点是考生内心最清楚的得、失分点,一旦有一两个不会写,当场就会让考生耿耿于怀,进而影响整个考试。那么,如何解决这个考点,尽可能地多得分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高三教学经验,谈谈这个问题。

一、考情分析

該考点考查的内容不会超出考纲规定的必修教材26首古诗词文,选修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3篇及《先秦诸子选读》6篇,总计45篇。从年代上看,汉、魏、南北朝、唐、宋等几个朝代尤为重要。根据笔者对近三年来的试卷研究,可以看出:先秦诸子、魏晋、唐、宋各一,其中《先秦诸子选读》必有其一。从考查形式上看,基本上以嵌入式填空题为主,即给出上下文填空,而且大多是以“五选四”的形式出现。

二、学情分析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显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匀速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放慢。人体大脑在刚刚记忆完成时的记忆量是100%,1小时后为44.2%,1天后为33.7%。古诗文默写不仅依靠当时的记忆,而且还需要后期的保持和再认。一首诗学生可能刚开始只需要3~5分钟就记住了,但是过了一天之后,就会忘记得差不多,要想把学生的这种瞬间记忆变成长时间记忆,就需要不断地复习。也就是说,古诗默写的复习,要贯穿整个高考的多轮复习当中去。

三、备考策略

1.循环背诵

即在整个高考复习中,要求学生不断地把考纲中所要求背诵的45篇古诗文一遍又一遍地循环背诵。当然,这个过程是枯燥且漫长的,很容易令人生厌。所以笔者把所有篇目按照教材的编排,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单元,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般以一个星期为一单元),一个周期基本上是两个月,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同时也更容易看到成效,有信心进行下一单元的背诵。在背诵过程中,可采用多种灵活的方法,如学生自己背诵、同桌之间抽背、教师设计竞赛形式抢答背诵等。在整个记诵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严格按照教材要求,完整地记诵,因为高考所考查的内容完全是随机抽测的,不局限于名篇或者名句;二是要认真仔细地诵读,特别是一些难写和容易混淆的字词,如:“鸡鸣桑树颠”中的“颠”与“可以横绝峨嵋巅”中的“巅”,“又闻子规啼月夜”中的“月夜”与“环佩空归夜月魂”中的“夜月”等,需要格外小心,着重记诵。而绝大多数高三学生因为在初学时就已背熟,因此复习时就随随便便、蜻蜓点水式地浅尝辄止,经常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从而导致出现打开教材都知道,合上课本却写不出来的情形。因此,要求学生态度认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做到手口并用。

2.多样默写

诵读的目的就是为了默写,所以在诵读的基础上,笔者每两天都会利用早读时间抽出十来分钟用于默写最近所诵读的内容。一般是全班统一默写,同时请几个学生上台在黑板上默,这样就能及时检验学生最新的诵读效果。在默写过程中,要求学生书写规范、准确、清楚,不写连笔字,不乱简化。

3.交叉评改

在默写完成后,立即要求学生组与组之间交换默写本,对照教材用红笔进行评改,同时也要求学生上台给黑板上所默写的诗文进行订正。学生在评改、订证过程中能及时找出学生的错误,同时也会很快地发现自己的错误。在订正完后,笔者一般都会针对学生的错误情况进行统计,找出一些高频率易错字词,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对这些字词都会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印象,对以后的考试能带来不小的帮助。

四、考场技巧

在考场上,学生要注意一些小技巧,尽可能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的情况。

1.审题一定要认真仔细

要看清“五选四”还是“四填四”,如若是“四填四”则需要全部填上;如若是“五选四”,请一定记住,在试卷上可全部答好,再挑选最有把握的四题八空誊抄在答题卡上。根据评卷规则,如果全部填满,则只看前八个空,后两空不看:如前八空有一个错误,后两空全对也会相应地扣一分。

2.书写一定要规范清楚

因为默写考的就是记忆字形。因此,一笔一画一定要准确到位,不得写连笔字;如有通假字,请按照教材上的写,切不可写本字;千万不可写得似是而非,潦草难辨,这样企图蒙混过关是不可取的。

3.答卷一定要干净整洁

干净整洁的答题卷能让阅卷教师赏心悦目。因此该题应先在试卷上答好,再有选择性地誊抄到答题卷上,而不应涂涂改改,最后影响教师阅卷,引起误判,导致不必要的丢分。

上一篇: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影响及对策研究教育论文下一篇:国庆节作文:快乐的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