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篇1

中国统计信息网

2011.03.08 10:31:38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

“十一五”时期,我国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促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为己任,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稳步推进,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

一、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一)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十一五”时期,我国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达62186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46.6%,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城市是上海,达到88.6%,其次是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5.0%和78.0%。

(二)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积极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末,我国共有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不包括市辖县,除特别说明外,下同)年末总人口1达38128万人,比2005年增长5.1%,平均每年增长1.2%,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28.6%,比“十五”期末提高1个百分点。人口规模达到500万以上的城市11个,比2005年增加2个。其中,重庆、上海、北京的人口均在1000万以上。随着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市行政区域范围不断扩大。200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628033.7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长5.7%。其中,建成区面积达30137.9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长23.3%。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城市发展也出现新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直接参与到国际分工协作中,各国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往来不断增加,建立国际大都市成为我国多个城市的发展目标。特别是随着国际大都市目标的逐步实施,我国城市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影响力继续扩大。

二、城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提高

(一)城市经济加快增长

“十一五”时期,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13144.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07728.5亿元,年平均增长14.3%。上海、北京跻身“GDP万亿元俱乐部”,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75.8亿元和11972.0亿元。“十一五”开局的前两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经济保持了“十五”时期平稳运行的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3.2%和16.3%。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向全球蔓延,给我国城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全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361.2亿元,同比增长12.4%,比2007年下降3.9个百分点。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出击,正确应对,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在全国上下的齐心努力下,经济下滑的势头有所扭转,2009年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城市经济也实现了15.3%的增长速度,比上一年提高2.9个百分点。

(二)财政收入大幅提高

“十一五”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积极应对,迅速调整,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取得良好效益,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比“十五”末期翻了一番多。2006年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10862.0亿元;2009年再创新高,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直逼2万亿元大关,达19023.7亿元,比2005年增长1.1倍,平均每年增长20.3%。其中,上海、北京财政收入跃上2000亿元台阶,分别达到2516.9亿元和2007.5亿元。财政收入的快速增加使城市能够集中财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工业效益明显改善

“十一五”时期,我国各城市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加快企业内部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业取得了良好效益。200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4772个,比2005年增加了65224个,平均每年增加16306个;实现工业总产值313560.5亿元,年平均增长17.8%;实现利润总额19274.5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平均每年增长19.5%。其中,私营企业发展迅速,数量明显增加,对工业经济的贡献提高。规模以上私营企业数量由2005年的52920个增加到2009年的102354个,平均每年增加12359个,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37.9%提高到2009年的50.0%,提高了12.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有所提高,2009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58692.5亿元,占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总产值的18.7%,比2005年提高6.5个百分点。

三、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经济增长动力强劲

(一)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十一五”时期,我国积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代表着城市经济由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向以服务经济为主导转变。200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214.7亿元,100363.6亿元和101150.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3.0:48.3:48.7,与2005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2.9个百分点。

(二)投资消费对经济推动力增强

2009年我国启动了为期两年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重点指向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领域。200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547.9亿元,比2005年增长1.2倍,平均每年增长22.3%。其中,全年新增固定资产61783.2亿元,比2005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21.6%。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终极目的是以投资促进内需,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在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的刺激下,城市消费市场需求旺盛,200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571.8亿元,比2005年增长96.9%,平均每年增长18.5%。

(三)金融对经济支持力度加大

“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强货币政策调控,从2006年的“稳健”到2007年的“从紧”,再到2008年以后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调整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作用。同时,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放宽贷款门槛,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机构,金融机构存贷款金额均比“十五”时期有大幅增长。“十一五”期末(200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比“十五”期末(2005年)翻了一番,达到431193.2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9.2%;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也由2005年的147518.2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03271.8亿元,4年增长1.1倍,平均每年增长19.7%。

(四)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经济形势,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同时积极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果。2009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市,包括市辖县)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21930.6亿美元,与2005年相比,平均每年增长11.6%。其中,进口额10007.2亿美元,年均增长11.0%;出口额11923.4亿美元,年均增长12.1%。200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实际使用外资1140.7亿美元,与2005年相比,累计增加85.3%,年平均增长16.7%。

四、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社会事业发展加快

(一)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普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使义务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大众的全民教育。2009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956所,比2005年增加180所,平均每年增加45所;中等职业学校6683所,比2005年增加95所,年均增加23所;受在校学生数减少的影响,中小学校数量得到整合,中小学数量分别比2005年减少1183所和10499所。“十一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每万人拥有教师数比“十五”期间有所增长,每万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的专任教师人数分别为30人、11人和41人,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5人、1人和1人。

(二)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审议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覆盖率超过90%,200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每百人拥有图书116册,比2005年增加18册;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达1450家;广播电视基本覆盖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大大丰富了民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全民素质。

(三)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

“十一五”时期,我国积极探索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地级及以上城市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由2005年的48张提高到57张,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由2005年的25人提高到2009年的30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19‰下降到2009年的13.8‰。

五、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住环境改善

(一)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

“十一五”时期,我国各地多次调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75元,比2005年增加了6682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47.4%,年平均实际增长10.1%,比“十五”时期高出0.5个百分点。

(二)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

“十一五”期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城镇医疗保险试点全面启动并实现了制度上的全覆盖,失业保险待遇标准得到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200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1814.1万人,比2005年增长45.1%,平均每年增长9.8%;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4889.5万人,比2005年增长73%,平均每年增长14.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7866.0万人,比2005年增长16.1%,平均每年增长3.8%。

(三)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200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全市,包括市辖县)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3.6%、15.6%和38.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5年的34.7%提高到2009年的39.8%,提高了5.1个百分点。随着环境的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更加优良。2009年有一半以上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全市,包括市辖县)空气质量达标(API<100)天数在330天以上。其中,有21个城市空气质量全年达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占3.7%,二级标准的占75.9%,三级标准的占18.8%,劣于三级标准的占1.6%。

注:

1、年末总人口是指公安部门的户籍人口。

2、“十一五”时期数据截至2009年。

3、本文不包括拉萨市数据。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篇2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科技不断发展, 农信业务日益扩大, 原有的科技系统亟需更新换代。实际上, 贵州农信信息科技建设因种种原因并没有与业务发展同步跟进。设备落后和观念固化让信息科技止步不前, 严重影响了业务质量和综合服务水平。为摆脱这一被动局面, 贵州省联社制定发展战略和编制改造项目, 经过近一年来的不懈努力, 顺利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中十多个子项目的阶段性任务, 逐步实现贵州农信信息科技的建设蓝图, 推动信息科技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

存在问题

由于受到现行数据中心整体环境的影响, 自2005年以来, 贵州农信信息科技建设一直停滞不前。到了2012年2月, 这种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 贵州省联社清算中心还是处于技术落后的阶段, 当时省联社所使用的设备陈旧、落后的程度更是令人难以置信, 其信息科技建设存在很多问题。

基础设施脆弱。由于基础设施没有及时更新换代, 仍然停留在几年前, 配电房就像一个杂货铺, 与配电房应具有的井井有条管理相差甚远。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 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难以支撑科技建设的需要, 也很难适应业务的快速发展。

设备超期服役。基础设备长期使用又得不到恰当地维护, 日益老化。供配电系统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超期使用, 系统负荷接近临界值。这带来糟糕的后果:根据业务和项目的需要所采购的大部分设备, 由于担心供配电系统无法承担其运行, 迟迟不能进场部署实施, 严重制约了业务开展, 同时也隐藏了无形的危机。

单点故障突出。设备硬件部署的单一, 一旦计算机系统单个点发生故障, 往往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

信息资源紧张。由于设备跟不上, 工作人员无法更好地获取有关信息, 同时与其他兄弟省级联社的信息交流受到阻碍, 造成信息资源匮乏。

办公场所拥挤不堪。清算中心承担着全省信息科技建设的日常工作, 但工作环境却十分艰苦, 员工办公室桌椅一个挨着一个, 最多的有近20个人集中在一间办公室里, 由于人均办公面积有限, 导致文档资料和其他日常办公用品混杂在一起, 给人的最深印象是七零八落。不仅如此, 数据中心人员进出混杂, 有贷款的、查账的、搞推销的、还有收破烂的。恶劣的工作环境与设备条件导致管理上存在很多死角。

尤其可怕的还是观念固化、思想封闭、认识僵化, 所有这些已经严重阻碍了信息科技发展, 与现代化的农村金融企业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基础设备的风险隐患和思想观念上的桎梏, 始终困扰着贵州农信的科技建设, 想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是很困难的。新机房建不成, 旧机房改不了, 要让信息科技建设有质的改变并非易事:一方面如何改变落后的环境现状、满足业务连续性要求等不得;另一方面如何扭转全体科技人员的发展观念、重振雄风推动实现跨越又急不得。数据中心建设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这已经成为制约贵州农信开发新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瓶颈。

如此一来, 数据中心不仅发展困难, 且比兄弟省级联社落后了, 与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其差距也越拉越大。小的毛病时常出现, 防不胜防, 在2011年底, 就曾发生由于设备故障导致的支付系统中断;2012年初, 又因电力线路中断造成全辖停业, 这两起事件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值得深思。

勾画蓝图发展信息科技建设

与其担心落后的设备不知何时会出现故障而寝食难安, 从根本上消除隐患才是正确途径。但是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深思熟虑, 谋划全局。这就要求我们给出规划蓝图, 在规划的指导下分步走分项目地完成, 从而稳步推进信息科技建设的发展。

针对贵州农信科技落后的现状, 贵州省银监局、人民银行贵阳市中心支行多次向贵州省联社发出了监管意见书, 要求限期进行整改。与此同时, 因环境恶劣和技术落后引起的两起事故也警示着我们, 如何改变现行信息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刻不容缓。

从贵州省联社清算中心的现状出发, 通过组织科技人员全面开展交心谈心活动, 自觉按照左右协调、上下联动、利弊权衡、周密部署、早请示、晚汇报等一系列前期工作的深入细致地落实, 紧紧抓住贵州省联社新一届党委、理事会和高管层在2012年初作出的:必须加快科技建设, 充分发挥科技对经营管理的支撑、保障和促进作用, 努力缩小与其他银行的差距, 实现脱胎换骨变化的指示精神, 让大家反复学, 认真领会和着力吃透领导指示精神的内容实质。

制定战略编制项目

有了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贵州省联社清算中心就趁热打铁, 适时提出了“追、赶、超”三步科技发展战略。即2012年要奋起直追, 全面落实监管部门的整改要求;2013年要迎头赶上, 省内其他银行业机构已有的系统设施我们也要努力有;2014年要大胆实现超载, 做出具有贵州农信特色的、多元化满足“三农”要求的服务产品。

为如期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 贵州省联社起草了《贵州农信2012年到2014年信息科技建设发展规划》, 规划得到了全系统的认可和省联社领导的充分肯定, 规划的印发实施变成了科技部门加快信息科技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围绕勾画出来的发展蓝图, 我们经过充分评估论证, 结合业务发展要求, 并及时详细编制了2012-2014年3年中必须完成67个项目, 在实施过程中又不断根据新的需要, 先后追加项目6个, 现累计实施项目有73个。

通过对项目的梳理、优化、融合与资源共享, 科技人员的责任明确了, 同时也增强了信心和勇气, 敢于大胆运用虚拟化技术。仅信贷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等10个方面的项目优化组合实施, 就节省投资4 200多万元, 充分发挥了省联社信息化集约建设的优势。

改造成果

在省联社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 清算中心经过近一年的挑灯夜战, 攻坚克难, 努力工作, 顺利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中十多个子项目的阶段性任务, 包括:现行数据中心大楼承载测评与加固、供配电系统增容、原有机房优化改造、新机房拓展装修、电热中央空调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大楼消防及综合布线系统、KVM管理系统、UPS配电系统以及科技人员办公环境改造等。

整个项目瞄准国内一流标准, 按照安全性、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的原则规划实施。除原有机房因客观条件限制, 优化改造达不到国家A级或B级机房建设规范标准外, 新拓展装修的机房全部参照国家A级机房标准来设计施工。包括新上线系统所需要的设备采购在内, 2012年清算中心信息科技建设共计完成总投资16 167万元。

贵州农信机房通过本次改扩建工程的实施, 新增机房面积580平方米, 另统一改造原有机房面积500平方米, 机房总面积已突破1 000平方米。机房建设得到了贵州银监局、人民银行贵阳市中心支行领导的高度重视, 多次派出科技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到现场现行指导。

今年3月6日, 在贵州省银监局和人民银行贵阳市中心支行的关心下, 省联社组织省内金融系统有关信息科技专家和其他科技骨干近20人, 对新装修机房实施了现场查勘评审, 并对新机房表示了一致好评。全体专家充分肯定了机房建设所呈现出来的多个亮点, 并一致认为:贵州农信机房配电系统采用的“双路、双计、双输出、双控制”冗余设计模式, 能够确保双路切换及后备发电机供电万无一失, 是目前贵州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最领先的一套系统。

贵州农信通过对原有机房的优化改造和新机房拓展建设, 所规划的一系列科技项目也得以陆续跟进, 不仅较好地完成了监管部门的整改要求, 而且从根本上最大限度消除了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隐患。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清算中心荣获省联社2012年度特别贡献奖, 其地位和形象也相继提升。

惠州市龙门县机插跃上新台阶 篇3

广东省委八届二次全会提出了“2011年力争全省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 珠江三角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完成全省40个产粮大县机插率要达到5%的目标任务, 惠州市龙门县作为40个产粮大县中的其中一县, 推广任务艰巨。龙门县农机局领导高度重视, 专门成立领导小组, 制订工作方案, 创新工作思路, 转变推广方式, 出台了各项切实可行的措施, 扎实推进插秧机的推广工作, 完成了今年的推广任务, 取得了较好成效。

赠加补贴开展培训

在接到任务后, 龙门县农机局领导及时向县委县政府领导作专题汇报, 客观反映龙门县当前推广插秧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得到了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县政府及时向全县各乡镇转发了龙门县农机局上报的《龙门县推进机械化插秧工作方案》。为提高农民购置插秧机的积极性, 龙门县政府在农民购买每台插秧机由中央、省市财政资金补贴70%的基础上再拨出6万元专款进行累加补贴, 每台机增加补贴3000元;各乡镇政府也结合当地的实际, 不同程度地给予每台机1000元不等的资金累加补贴。到目前为止, 各个乡镇都至少购买了1台插秧机, 全县已推广插秧机20台, 有力地促进了插秧机的推广工作。

此外, 龙门县还重点加强对水稻种植大户、农机专业户和农机服务组织所购买的插秧机做好跟踪服务, 开展技术培训, 以培训促推广, 让农民能买得起, 用得上, 充分发挥插秧机的作用。今年6月, 龙门县农机局免费举办了一期插秧机培训班, 全县农机技术人员、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机手共25人, 参加了插秧机技术培训。培训班上, 县农机局邀请了农机厂家的技术员到场授课, 指导实际操作。课程主要讲授了插秧机的使用、维修、保养技术、育秧技术、种子处理、机插前后的大田管理技术, 培育了一批技术骨干, 确保购买的插秧机能正常使用, 培训班为期1天, 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广泛宣传做好示范

龙门县农机局把推广机械化插秧技术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来抓, 全局上下,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落实责任。局领导高度重视机插推广工作, 组成了两个宣传小组, 由正副局长带队, 深入全县各个乡镇, 广泛宣传推广插秧机。挂点负责乡镇的监理员与农机站长一道, 走村入户, 突出重点, 有针对性地深入到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家中派发宣传资料, 宣传机插秧的好处, 提高农民对插秧机的认识;同时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方式, 加强对机械化插秧技术的宣传, 不断提高农民的认识。不断提高农民的认识。

要提高农民群众对机械化插秧技术的认识, 关键还在于示范, 让农民看得见, 摸得着。龙门县农机局今年有针对性地深入到乡镇, 先后举办了3场次水稻机械化插秧现场会, 组织了乡镇分管领导、周边群众、种粮大户和农机专业户600多人次到场观摩, 派发宣传资料1000多份, 让农民亲身体会到机插秧的好处, 加深对机械化插秧技术的认识, 促进了插秧机的推广。

对比试验组建合作社

为了让农民亲身体会到机插秧的好处, 龙门县农机局在龙田镇选择了两户水稻种植户, 开展机插与人工插秧的对比试验。将一块田平均分为两半, 一半采用机插作业, 另一半采用人工插秧作业, 种植同一个品种, 实行同时播种、插秧、进行同样的肥水管理, 委托龙田镇农办进行跟踪指导。在水稻生长期和收割前, 龙门县农机局组织全县种粮大户和有意购买插秧机的农户到场观摩。机插试验的水稻, 由于合理密植、通风透光、行株距离均匀、病虫害小、抗倒伏性强、禾杆粗壮、禾穗长、颗粒结实、水稻生长有明显的优势。据龙田镇农办组织的试割, 机插秧的水稻比人工插秧的亩产增加40公斤。农民通过实地参观, 亲身体会到机插秧的好处, 增强了购买和推广插秧机的信心。

上一篇:迎新晚会舞台布置策划下一篇:读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