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程开发方案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培训课程开发方案

培训课程开发方案 篇1

2012年培训课程开发方案

一、培训课程开发的对象:

1、所有从事输电线路的工作人员。

2、即将进入输电线路行业的新人员。

3、转岗人员。

二、培训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以学员为中心,满足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

内容丰富,满足培训需要,完整涵盖培训目标所涉及的内容;

内容安排逻辑清晰,注重学员思维过程的导引,引导学员逐步地接受和掌握内

容;

对课程的重点、难点采用合适的演示形式,使学员易于接受和掌握;

课程开发模块化,格式规范,易于升级。

三、培训课程开发的原则:

相关性: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结合,符合经营发展趋势;

有效性:既满足学员需求,又反映培训的需求;

价值性:避免“习惯导向”、“领导导向”、“员工导向”,与生产经营相结合是

判断的关键。尊重事物的规律,避免做事时陷入形而上学的误区,在课程开发时就要把握好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关系,找到一个切实的度,进而开发出一套企业实际所需的通用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培训课

程。

四、培训课程开发的需求分析:

1、解决目前人员与岗位要求间差距,使人员能够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提高工

作产出。

2、符合2012年企业培训方向的要求。

3、基于企业整体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需求。

五、培训课程开发时间:

严格依照湖北省电力公司2012年培训课程开发进度计划表执行。

六、2012年培训课程开发工作内容:

(一)课程开发前准备工作:

1、需求分析:确认课程需求

(1)确认企业战略需求、部门需求

(2)确认人力资源需求(人才梯队建设)

(3)确认员工与岗位要求(基于任职资格)的差距

2、立项:

(1)就企业情况而言,课程的适用受训对象,主要有从事输电线路的工作人员

(基层人员、中层人员、高层人员)、新员工、转岗人员三种。2012年着重开发

通用和初中级的课程。

(2)课程培训内容:

(二)确定内容开发方式和课程开发人员。

1、开发方式主要有自编、选编、完全引用三种。

2、员工素质类、管理素质类等观念心态类培训可完全引用。

3、理论知识类可适当结合企业实际选编。

4、技能类必须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自编。

(三)课程开发的附属要求

为了保证课程的稳定性和不同培训师之间传授的一致性,企业的关键课程要具备标准化和完整性,一般需要包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授课计划: 课程的教学计划,是对教学进程和必备事项的系统设计。编写授课计划有利于确保课程的规范性、继承性和授课的一贯性。授课计划包括课程描述和授课计划两个部 分,课程描述主要指课程培训对象、课程名称、课程目的、培训目标、培训人数、课程时间和设施要求等;授课计划则包括课程纲要、内容要点、培训方法、练习项目或案例、时间分配等内容。

讲师手册:讲师培训的指导手册,相当于教学大纲。包括了每一个知识点讲师培训的具体步骤,培训方法和讲评要点,是讲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关键资料。学员手册:学员培训时使用的文件,包括培训前的阅读资料、培训中的课程资料和培训后的复习资料。

讲师演示文件(Powerpoint文件):讲师培训时用来演示用的文件。

练习手册:培训过程中学员需要进行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互动活动等的详细说明,包括背景资料、练习要求、讲师操作步骤和讲评要点等。

考核文件:包括考核方式、考核题目、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是评价学员学习掌握程度的工具。

录像教学片(根据需要制作):一般适合观念态度类培训和技能类培训使用,主要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拍摄,保证培训的准确性、一致性和趣味性。

新员工培训班课程:

一是了解企业基本概况(行业与竞争对手情况、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公司组织架构、各部门职责分工、内部业务流程及相关配合关系;公司相关政策如企业愿景目标、企业战略规划、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价值观、职业发展通道、任职资格等级标准、内部管理制度。

二是了解企业文化(包括企业领导及核心人员的事迹。

三是了解公司人力资源基本概况,尤其是与新员工相关的公司管理制度、员工行为守则(包括转正、薪资、劳动合同、职业发展通道、绩效、培训机会等。

四是掌握企业运行概况、流程和基本操作(生产系统基本操作)和基本的业务技能。

五是掌握风险控制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安全管理)。

六是了解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

七是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

八是个人和团队素质训练(社会人向职业人转变的必然要求,要有积极向上与自我激励心态、团队协作等精神)

九是职业规划(引导新员工在刚入公司就树立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职业规划,有利于个人和企业的双向发展)。

基层培训(操作员及其他初级人员)课程:

一是通用课程:

线路工作安全知识、线路基础知识、线路维护工作知识、线路防护工作知识、线路各项技术标准及要求、紧急救护工作。

二是专业课程:

1、杆塔上的工作。

2、线路测量及基础分坑。

3、线路材料规格及使用组装。

4、线路材料运输。

5、线路勘测与初步设计。

6、基础安装及浇制。

7、接地安装及检查测量。

8、杆塔组立。

9、导线、架空地线架设。

10、附件安装。

11、线路的日常维护。

12、线路的一般检修。

培训课程开发方案 篇2

学习领域是20世纪9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界为扭转传统“双元制”中的“一元”———职业学校教育与“另一元”———用人单位的职业培训相脱离, 偏离职业实践和滞后科技发展的现状, 根据新时期行业、企业对技术人员提出的新要求所开发的综合性课程改革方案。目前,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在全日制院校得到推广和应用。笔者于2011年2月赴德国相关职业院校进行了20天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与实施的学习和交流, 从分析IWK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 初步了解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设计理念及方法。

1 护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设计思路

先由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对护理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从业者的社会能力、从业者的个人素养能力3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描述, 构成职业行动领域, 并以国家规定的形式下发全国。然后, 从教学角度出发, 将职业行动领域转化为10~20个学习领域, 每个学习领域都规定学生达到的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 要完成每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则由各校教师确定相应的学习情境和学时, 一般每个学习情境设计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 (见图1) 。

2 护理职业定位

2.1 法律保护

德国的《护理保险法》于1993年生效, 明确规定了护理保险的范围、标准、支付办法等。它的出台一方面适应了老龄化社会发展对护理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护理费用的来源, 促进了护士私人开业和社区及家庭护理的开展, 使护士的收入有所提高, 稳定了护理队伍, 体现了护理学科的独立性, 申请接受护理教育的青年学生逐年增加。

2.2 职业岗位

职业岗位主要有病房护士、门诊护士、急诊护士、社区护士、老人院护士、家庭护士等。

2.3 职业发展

既可发展为专科护士, 如康复护士、口腔护士、ICU护士、营养护士等;也可进入高等学校进行为期4年的学习和研究, 取得大学文凭及硕士、博士学位, 从事护理教育、护理研究等工作。

3 护理职业标准

根据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确定的《成人及儿童卫生疾病护理职业培训大纲》规定, 护理职业标准见表1。

4 护理职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注:该表仅列举部分护理职业标准

由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确定, 各州可根据自身情况作出调整, 各校具体实施内容见表2。

由表2可见, 学习领域体系以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建构的逻辑关系, 而传统课程体系则以严格的学科体系作为课程建构的逻辑关系。

5 学习情境设计

为完成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 由任课教师将学习领域细分为若干学习情境并确定学时、上课地点等细节。如学习领域“沟通”细分的学习情境, 见表3。

由表3可见, 一个学习情境就是一个工作任务, 将沟通知识和技巧全部应用到任务的完成中, 师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与传统课程的章节结构完全不同, 没有了知识的系统性, 只有工作过程的连续性, 传统课程是教师易教, 而学习领域是学生易学。

6 学习情境的教学组织过程

为了使学生具备职业行动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完成学习情境的学习。具体步骤包括:获取完成工作任务的各方面信息, 如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工作环境等;制订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通过讨论, 决定要采用的计划;组织实施计划;检查计划实施过程;评估计划执行结果 (见图2、表4) 。

7 学习领域方案的实施条件

培训课程开发方案 篇3

一、序言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大力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实行三级管理,提出学校自行开发校本课程。而开发校本课程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发展的需要,强调多样性和差异性。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为了落实课改的要求,我校从实际情况出发,推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向,开发校本课程即研究型校本课程。课程的开发遵循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我们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方向,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最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为了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也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浓厚感情,进而激发学生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热情。我校推出了研究性校本课程即《红色内坑》,它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为背景,结合学科内容而设计的。本课程在组织学生收集、调查、考察内坑的人文资料、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地理学科知识对相关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二、课程目标

(一)认识目标

1、运用学科知识,接触社会,了解认识家乡地形、气候、农业、文化等等。接触不同职业的人,了解他们的工作与自己的关系。

2、有认识、操作、探索的兴趣,愿意尝试探索和运用。

(二)情感目标

1、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感受集体生活快乐。

2、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周围的同伴及成人的劳动,会同情、关心和帮助他人。

3、养成愿意与人交往,待人文明大方有礼貌的好习惯。

4、促进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他们为振兴家乡而学好本领的热情。

(三)技能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

2、自主地选择各种材料、器具,尝试用简单的科学方法探究问题,并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探究心,动手尝试与操作能力。

4、良好社交技能的培养与形成

三、研究方法

文献法:整理出各种反映内坑地方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资料,收集已有的地方课程开发的资料,批判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

实践法、经验总结法

四、课程设计原则

本校课程编排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校特点,坚持严格的编排原则。校本课程设计除了遵循的基础性、实践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外,还要求做到:

1、科学性:校本课程变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为诸多相关课程组合成广域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类别及其具体科目的设置上力求准确、严密。

2、主体性:注重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实际操作,提倡主动参与,强调学习者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和个性的发展。

3、未来性。在课程规划、实施和评价三个方面均注意对学习者未来发展的潜能开发,在整体教育活动中获得智慧、知识和品德的全面发展,使学习者终身受益。

五、课程的内容体系

《红色内坑》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序言:红色内坑

自然方面:1、内坑的位置

2、内坑的地质历史

3、内坑的地形地貌

4、内坑的气候

5、内坑的水文

6、内坑的植被

7、内坑的资源

研究性学习:内坑自然情况调查活动(分组)

人文方面:1、内坑的历史沿革(包括革命历史及革命烈士)

2、内坑的行政区域

研究性学习:我的家乡

3、内坑的人口

4、内坑的文化

5、内坑的基础设施

研究性学习:内坑旧街改造

经济方面:1、内坑的农业现状与发展

2、内坑的工业现状与发展

3、内坑的第三产业现状与发展

4、内坑的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整治

研究性学习:内坑东西部经济及环境状况调查活动

东部:鞋塑业西部:建陶业

六、课程开发的实施步骤

(一)实施对象:高一年级地理兴趣小组(40人)

(二)实施场地:教室及野外等

(三)教学安排:课堂教学、调查访问及野外考察相结合

(四)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2)制订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

(3)制订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学计划

(4)资料收集,准备各种必要的设备及场地

2、实施阶段(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

(1)确定实施校本课程的学生

(2)确定校本课程的实施内容

(3)教师进行内坑区域的基本知识介绍

(4)师生对相关的主题进行收集资料

自然方面(内坑的位置、地质历史、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资源等)

(5)整理资料,初步分析资料确定实地考察的项目

(6)进行实地考察

(7)对实地考察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8)写出探究性的报告

(9)阶段性总结:

A、对学生的探究报告进行评价

B、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C、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3、实施阶段(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

(1)调整校本课程的实施内容

(2)师生对相关的主题进行收集资料

人文方面:内坑的历史沿革、行政区域、人口、基础设施等方面;

内坑第一、二、三产业现状及发展、内坑的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整治

(3)整理资料,初步分析资料确定实地考察的项目

(4)进行实地考察:东部---华龙鞋业西部---安泰建材公司)

(5)对实地考察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6)写出探究性的报告(旧街改造)

(7)阶段性总结:

A、对学生的探究报告进行评价

B、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C、进行阶段性总结

4、整理阶段(2008年5月至2008年9月)

(1)汇集、整理成果

(2)总结:

A、对学生的探究报告进行评价

B、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C、总结报告

七、课程实施的评价

1、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

3、对学生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晋江市志》94年3月第一版

设计课程开发方案 篇4

是否完成:未完成评分:无评分创建时间:2012-09-14 21:21:42

内容:

结合本校实际及个人专长,设计一份课程开发方案,至少包括课程的纲要、讲义,建议加上选用的课程资源、授课讲义等。

本校实施开设选修课程的可行性及局限之处(必做)(文本_附件)

是否完成:未完成评分:无评分创建时间:2012-09-14 21:21:41

内容:

结合本校实际(包括但不限于学校基本设施、课程开发历史、师资、生源等),撰写一份在本校实施开设选修课程的可行性及局限之处的调研报告。并推荐本校适宜开设选修课的主题及人选。

一、基本情况

为了解同学们对我校已开发课程的看法和下阶段课程开发开设的意向,我们编制了一套调查问卷,简单介绍了已经开发的校本课程,请同学们选择下学期开设的课程,同时写出自己认为应该开设而尚未开发的课程。问卷面向全体高一年级同学,全部回收且均为有效问卷。教务处和教研室对全部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我校实施开设选修课程的可行性如下: 第一,我们学校校本课程已经开设多年,选修课程开发较成熟,经验和工作思路都已经具备,为接下来选修课程设定奠定了基础。

第二,我校地理位置、师资,生源,均适合开设选修课程。

局限性: 校本课程的推行受外部评价的影响很大。教师缺乏课程观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综合知识与能力;学校经费不足, 教育资源匮乏, 学校缺乏民主、开放的管理制度;学生学习较应试,对新时代选修课缺乏了解和认识;家长缺乏课程决策的意识和素养。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有效的指导与评估,很可能会出现因课程管理不善而使校本课程开发或者流于形式或者陷入困境。

可以看出,学生的兴趣主要在游戏、消遣等方面;他们对学习方法技巧有一定的需求;对社交礼仪、师生交往、生活技能等方面有内在的要求,同时比较注重艺术修养。

二、进一步的分析和建议

1、篮球校本课程的修订

学生对已开发的足球校本课程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是更加喜爱的运动项目是篮球,这说明,我校篮球校本课程的修订改编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除此之外,要继续开发其它竞技类的体育活动课程,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社会生活类课程的开发

下一阶段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特别注意社会与生活类的课程,包括社交礼仪、男女生交往、师生关系,生活技能、法律与生活、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学等方面。要将我校已开发的课程如《加强修养学会做人》中的相关内容进一步细化,形成相应的校本课程。

3、审美与修养类课程的开发

学生对审美、设计、艺术欣赏等方面的课程有相当大的需求,要注意着力开发这类课程。

4、教材编写要注重亲和力

我校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也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支持。但是从调研数据看,学生兴趣主要在游戏、消遣、趣味性的内容上,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学习负担重,希望通过身心放松加以调节,使得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呼声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得到充分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校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消极情绪,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下一阶段,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充分注意趣味性和亲和力,做到寓庄于谐,轻松活泼。不能板起面孔,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

5、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注重探究、发现、活动、交流,要提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6、注意学习方法的介绍

理科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降低难度,注重趣味性,注重学习方法的介绍,克服学生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三、本学期校本课程开设计划

在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我校现有校本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如下:

课程设置:

课程分设为:

自然、社会科学类

如,《中国古代文化趣谈》,《中国古代趣味知识选读》,《中国聚落文化与地理》,英语美文欣赏等

体艺类

如,器乐表演,舞蹈表演,乒乓球,田径,足球,《动漫欣赏与COSPLAY》等

技能类

如,《Photoshop艺术设计及应用》,《Flash动画设计及应用》

选修课程开设,一般以基础型课程为基础,以发挥学生兴趣为目标,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发挥教师特长,渗透德育教育功能,并体现选修特色,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与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充实完善已有的校本课程内容。

设计课程实施方案(必做)(文本_附件)

是否完成:未完成评分:无评分创建时间:2012-09-14 21:21:42

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篇5

一.总目标

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传民族传统文化灰核心,解决中小学德育工作实际问题,使中小学德育直正体现普教性、持久、创新性、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特点,减少突击与形式,使德育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让学生得到健康的、和谐的、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文明素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

初中重在培养学生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文明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宽容友爱、热爱集体、关心尊重他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热心参与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二.分目标

(一).知识

1.了解礼的起源与发展、内容与实质。

2.懂得学习礼仪的重要意义。

3.掌握正确的形体姿态,懂得中学生得体的服饰要求和谈吐规范。

4.掌握家庭礼仪中对待长辈、客人及邻里的基本礼节。

5.懂得与教师、同学相互交往和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意义。

6.懂得作为社会人在公共场合应遵守的礼仪规范,遵守社会公德。

(二).能力

1.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养成良好的“体态语言”习惯,调整自己的情绪,提高个人素养。

2.灵活运用不同场合下的礼貌用语,掌握与人交往的语言技巧,提高与人交流、与人沟通的能力。

3.学会端庄、大方、整洁的仪表修饰,以符合中学生自身特征,展示自我良好形象,培养和提高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4.懂得自尊、自爱。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讲究个人卫生,学会做事,培养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

5.融洽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培养和锻炼适应能力,培养协作能力。

6.培养敬老爱幼、助人为乐的诚心、爱心和热心,培养热心参与、友好交往能力。

7.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保护公共环境,爱护大自然。

(三).情感和态度

1.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从自尊、自重、自律的行为中培养关爱自己、宽容善待他人、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2.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礼貌的行为,在规范行为中培养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

3.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利益,爱护公共设施的良好品质。培养对国家、社会自觉履行义务的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生活作风,做到真诚讲信用,遵纪守法。

5.树立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意识。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保护与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

第二部份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及安排、活动形式

教学计划:初中礼仪教育课程的知识部份共24课时,两个学年完成,知识传授与实践活动课时比例基本为1:1,或者活动实践课时多于知识传授课时,即礼仪教育总课时数为48节,教师教学时可视实际需要灵活把握。本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时效性、可操作性,教学过程注意与学校长德育管理工作密切联系。另外,学校总体教育计划中的学生实践活动,如:节日教育、艺术节、主题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作为礼仪教育课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一.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绪论(共2课时)

1.礼的起源与发展(0.5课时)

2.礼的内涵与实质(0.5课时)

3.做文明礼貌的中学生(1课时)

二.仪容仪表礼仪(5课时)

1.形体姿态(3课时)

2.中学生服饰礼仪(1课时)

3.礼仪修养与个人卫生(1课时)

三.谈吐礼仪(3课时)

1.谈吐礼仪与语言美(1课时)

2.谈吐礼仪与声音美(1课时)

3.谈吐礼仪与普通话(1课时)

四.家庭礼仪(6课时)

1.敬老礼仪(2课时)

2.日常餐饮礼仪(1课时)

3.待客礼仪(1课时)

4.书信礼仪(1课时)

5.电话礼仪(1课时)

五.校园礼仪(4课时)

1.师生之间的礼仪(2课时)

2.同学之间的礼仪(1课时)

3.校园活动礼仪(1课时)

六.公共场所礼仪(4课时)

1.公共礼仪基本原则(1课时)

2.公共场所的礼仪规范(2课时)

3.社会公德与环保安全(1课时)

二.教学活动形式:

本课程是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常用形式:

1.交流分享:是常用的学生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交流分享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2.资料调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学生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学生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

3.现场调查: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学生对所关注的总是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4.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以利用这一形式。

5.诵读诗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诵读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古今经典赞歌、文章。一方面是为了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6.欣赏:学生欣赏的对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音乐,也可以是学生喜欢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如师生共同搜集某一专题的故事、绘画、照片、录像、电影、多媒体作品等来一起欣赏。

7.练习:这是指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教育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或课后强化练习,以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学会正确的坐、立、走姿势,练习中学生形体健美操等。

8.讲授:这是以教师言语传授为主的活动形式。为让讲述生动、有效,应在充份了解学生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故事和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

9.主题班会:针对某一主题而召开的班会,可以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受到教育,达到教育的目的。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篇6

一、设计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教育的均衡化与优质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利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改精神,编制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指导思想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专家、领导与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龙实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目标

1、学校层面目标:①、建立起规范和完善的龙湾区实验中学课程体系;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③、打造出学校的校本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

2、教师层面目标: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确的课程观的教师队伍;②、培养一批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队伍;③、3、学生层面目标:①、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独立自信;②、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学会探究,使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四、开发原则1、主体性原则: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特色;体现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现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限定选修与自主选修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充分发掘学校现有和将要拥有的课程资源。5、实效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程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思,注意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五、课程结构与门类

(一)课程结构根据课改精神,学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大类。校本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

1、基础性课程基础性课程由国家、地方统一开发并组织实施,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和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地方课程等学科,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它由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两部分组成。(1)、限定选修课程由基础性课程延伸的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2)、自主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科课程与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校本课程的开发,采取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教育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

六、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1、校本教材以活动形式为主,资料袋形式为辅,不统一要求编写系统性的知识册,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2、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内容组织要强化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材内容应尽力图文并茂,并通过简要案例、对比分析、逻辑演绎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内容表述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3、教材编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电子视听教材以及网络课程资源相结合的一体化教材。关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材内容的互动性和生成性。教材编制要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域所具有的教育资源。

七、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主要职责:统筹规划学校的校本课程;制定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组织教师的培训: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审议、评价校本教材。

2、教务处职责:(1)开展学生选课指导,负责指导学生选择科目;(2)提供课程菜单、课程介绍、课程表及教学常规与过程管理等工作;(3)建立校本课程学生档案,负责学生学习评价的组织与统计。

3、教科室职责:(1)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组织教师申报课程;(2)组织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做出评价意见;(3)建立校本课程授课教师档案,负责教师的教学评价。

4、教研组长职责:(1)组织落实本组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申报与实施工作。(2)召集组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3)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1、课时设置:每周设2-3课时校本课程。

2、限定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3、自主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决定课程评价的特殊性。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的自主权,这就决定课程评价必然是一种内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特色的突显,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多元性;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校本课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要从指导思想,师生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发挥学校办学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和学生发展进行评价。1、评价中的‚三坚持‛与‚三原则‛‚三坚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逐步建立电子化学生成长记录册,侧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分析性、发展性评价,同时要逐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三原则‛:即‚参与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参与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时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过程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激励性原则: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发展。

2、校本课程评价的三个方面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学校审美育人的办学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课程纲要(教材)、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课程纲要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收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等。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座谈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归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座谈的结果,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用‘优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活动等形式展示,成绩记入成长档案中。‛评价的形式多样,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学习活动表现,平时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培训课程开发方案 篇7

一、规范培训和开发体系, 建立内部数据库

影响培训和开发效益高低的因素很多, 对企业而言首先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培训和开发体系。

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 培训和开发模块与其他几个模块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尤其是和岗位说明书关系最为密切。只有建立翔实的岗位说明书才能清晰地了解各个岗位人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根据员工的实际工作绩效, 制定出行之有效并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为确保培训的有效实施, 企业应建立健全相关培训管理制度, 明确培训组织者、实施者和实施细则, 将培训和开发真正落到实处。同时, 也要做好防范和规避风险, 必要时应及时与员工签订培训协议。

最后, 还应对每次培训的详细情况进行记录, 一步步建立企业培训档案和数据库, 为以后提高培训效率提供参考。

二、培训和开发前做好计划

培训和开发计划及实施情况也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强制要求的。计划做得越详细, 实施也就越顺利, 成本也就自然可控。一般而言, 企业培训计划可分两类:第一类是基本固定的。比如, 新员工入职培训、安全培训、企业文化宣贯等;第二类是根据公司、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制定的。这类是设计的重点, 不仅要明确培训时间、地点、内容、讲师、学员、预算经费, 还要预估培训后的收益, 并对投入和收益进行衡量。这是合理利用企业资源, 节约培训和开发成本的一个重要步骤。只有统筹好培训和开发相关要素, 才能在具体实施中做到有的放矢。

三、确定合适的学员、内容和培训方式

1. 学员的确定

企业培训和开发成本中最不可控的成本是风险成本, 风险成本中的主要因素是经过培训的员工离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因此, 在组织培训和开发之前务必对参训人员进行分析和分类。

导致员工离职原因很多, 可分为员工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对企业而言, 要避免员工离职客观因素的发生很难做到, 但要避免主观因素的发生还有许多工作可做。这就要求企业主管领导深入了解员工内心状态, 不断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对企业的认同感。做到这一点很难, 但作为主管领导应持续不断地朝这个方向努力。因此, 我们可将企业内人员根据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结合日常工作绩效分为A、B、C、D、E五类 (见表1) 。

培训和开发过程中, 要将A类员工作为重点培育对象, 这类员工将来是公司的中流砥柱。这类员工在企业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最适合对他们进行投资开发。对于B类员工企业要持续关注, 争取培育成A类员工。这类员工随着工作年限的推移在企业中将不断地向A类或C类员工转变。C类员工广泛存在于公司的各个部门, 企业应有针对性地对待。对绩效好的, 要加强沟通, 了解其忠诚度低的原因。对绩效不高的, 要以工作指导为重点, 不断提高其绩效。对于D类员工企业应正面引导, 并做好淘汰的准备。E类员工在企业中存在的比例非常少, 但对企业的危害极大, 企业应主动将他们淘汰。

在做好人员分类同时, 还要做好企业发展的人才梯队建设。在各个管理岗位和关键核心岗位上要有2-3名接班人, 接班人员就是企业培训和开发的重点对象。

2. 培训和开发内容

在人力资源管理招聘和配置模块过程中广泛应用的冰山模型在培训和开发模块同样适用。冰山以下部分不仅招聘时很难度量, 培训和开发过程中也很难改变。为降低培训和开发风险, 节约成本, 企业在设计培训课程中应以冰山模型上部显现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为主。由于知识具有系统性, 企业很难长期对员工进行不断地教育培训, 知识的学习主要提倡员工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和充电。在企业实际培训和开发过程中还是以技能为主, 工作技能又以操作类技能培训为主, 管理类技能为辅。

操作类技能易于学习和接受, 具有可视性、可复制特点, 而且容易考核评估, 培训后能直接促进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和工作绩效的提高。管理类技能员工都能理解接受, 但在实际应用时与操作类技能相比会有很大差距, 且会因员工个体素质不同, 导致效果反差较大。

企业培训内容不仅要与企业发展相统一, 还需与员工个人发展相一致, 否则效果甚微。因此, 培训前应了解参加培训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符合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效果将会事半功倍。企业应帮助员工设计其职业生涯规划, 起码应预测员工3-5年内职业发展情形, 结合企业需要设计培训内容。还应加大宣传培训和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员工中树立学习的榜样和标兵, 以点带面不断将企业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3. 培训方式

企业培训方式很多, 若要考虑成本和效果首选企业内训。企业内训最大的局限在于讲师。与外训讲师相比, 企业内部讲师在权威性和培训技巧上有所欠缺, 但内部讲师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对企业更了解、培训的内容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更利于培训后的跟踪辅导等。因此, 做好企业内训需组建一支优秀的内部讲师团队, 团队成员应由各个岗位的精英担当, 他们成功的工作经验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结合企业实际, 内部讲师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公共讲师, 这类讲师培训的技能具有普遍性, 学员可以是企业内所有员工;二是师徒式讲师, 这类讲师培训的内容具有针对性, 一般适用于部门培训, 由一个讲师负责几个员工;三是伙伴式讲师, 一般由一个团队成员共同组成, 以科研课题形式出现的居多, 彼此间既是讲师也是学员, 互相学习、探讨和提高。

为了提高培训讲师积极性, 一方面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奖励, 对讲师进行评级, 还可根据讲师级别的高低给予休假奖励;另一方面给予物质奖励, 根据授课情况发放奖金, 并在达到培训效果后再次发放效益奖金。物质奖励特别适用于师徒式讲师, 师傅可享受到徒弟工作绩效提高后的业绩奖励, 这样会促使师傅真正尽心尽力地帮助徒弟提高绩效。

为弥补内部讲师培训的不足, 企业可以通过影像资料补充。影像资料的成本与参加外训相比还是比较低的, 而效果却相差不大。同时, 企业与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保持友好、密切的联系, 获得无偿地地方政府组织的培训。

四、训后注重跟踪和评估

培训结束后, 不仅应将培训情况进行记录, 同时应组织学员将关键的知识点和经验总结出来, 将企业经验纸面化, 这样做既能评估学员对培训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也能达到经验的积累和传承效果。

培训后的跟踪有两条主线:一是培训讲师进行实际辅导;二是直接主管评价学员的学习应用情况。两条线结合起来, 培训效果定然会得到显现。

培训和开发效果的评估关键指标应与工作绩效挂钩, 以量化指标、行为式指标为主。比较培训前后各个指标的执行情况后, 直观地评估出培训效果。再与培训计划预计的效果进行比对后进行总结。

学员经过公司系统培训后, 工作能力、工作绩效提高后, 对企业的贡献加大了, 应对他们的薪资、岗位、职务作出相应调整, 这样员工对培训积极性就会高涨, 很多企业都是将培训作为晋升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五、注意几个要点

一是培训尽可能不占用非工作时间。在员工眼里, 带薪培训的积极性远大于无薪培训, 对企业而言培训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 完全属于工作范畴, 不应占用员工的非工作时间。

二是注重引导, 将“要员工学习”转化为“员工要学习”。企业高层领导对培训越重视, 执行人员和学员对培训执行的就越到位, 效果自然越好。因此, 每次培训应有高层领导坐镇, 当学员切身感受到培训的好处, 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后, 学习也就蔚然成风了。

三是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企业在培训中应广泛听取员工的建议, 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完善培训和开发体系, 最终将企业建设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型组织。

企业的培训和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 与企业文化、员工素质、所处行业都有着密切联系。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应始终把培训和开发的目标作为出发点, 在现有资源基础上选对人——组织者、执行者, 选对事——培训课题, 肯定会取得预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青存.国有企业员工培训问题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 2013 (4) .

[2]肖金花.当前企业培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 2002 (2) .

深海油气田开发方案研究 篇8

关键词:深海;油气田开发;方案;研究;发展

0 引言

由于深海油气资源丰富,深海油气田的平均储量明显大于浅海,单位储量的综合成本并不高,加之国际油价暴涨,因此越来越多的石油公司开始涉足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深海石油开发在我国显得是如此刻不容缓。随着海洋开采范围的日益扩大,陆上及浅海石油资源的日趋枯竭,深海石油开发已经成为石油工业的重要前沿阵地。

1 深海油气田开发难点

1.1 深海石油开发的概况 深海油气勘探的程序是,先派出勘探船给地球做个CT,通过图像波纹判断深海是否有油气资源。然后用钻井平台打作业井,采样本分析含油构造,采集多个样本进行总产量评估,进行成本核算,最后才决定是否开采。海油气资源开发的难度和风险很大。

1.2 深海环境问题 作业环境水深、风急、浪大,作业船如何保持平稳操作,是重点所在。在台风、巨浪中,必须保持作业平台稳定,让钻杆深入海底,不折断、不弯曲。深海油田的压力是海平面压力的2000倍以上,这导致深海油气温度超过200摄氏度,并充满硫化氢等腐蚀性物质,深海油气田的海洋平台整个都是钢管焊接起来的,海水的腐蚀性很强,如果不防护的话很容易生锈,增加了开采难度。而且将石油从海底输送到海平面需要大量特殊管线,深海钻井平台必须造得十分庞大,否则无法在海面上漂浮。我国的深海开发设备和技术距离形成系统作业和施工作业深水作业船队还有很大差距,深水核心技术仅掌握在少数几个国家手中,引进中存在技术壁垒;我国目前来说还远远不能满足深海开发的实际需求,同时与之配套的深水作業能力还处于探索阶段。

1.3 深海石油的运输 当深海石油被开采出来后,先由海底石油集输管道、干线管道和附属的增压平台一起,将石油从深海送到海平面附近,然后用运油船或从陆地到海面的管道,将石油运到陆地上。两种方式成本都很高。铺设管道耗资巨大,但可多次使用。船运则要租借大型运油船,每次都花费不菲。

1.4 成本问题 深海石油开采的成本很高,是陆地同等产能油井成本的3—15倍,深海钻探对后勤保障也提出很高要求。石油平台可能远在离陆地数百英里外,给工人运送食品、水和工具等物资有很大困难。日本海洋钻探时会让海上自卫队提供后勤以及安全保障。

1.5 漏油风险 深海钻井存在的漏油风险也十分巨大。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海上石油开采技术的进步已大大减少石油泄漏。海床上的自动切断阀、防止地层压力超过井内压力造成井喷的机械装备等技术的采用,降低了漏油风险。但是仍具有很大的隐患问题。并且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技术的不成熟造成了海上应急处理技术、装备差距大;我们在应对海上溢油等重大事故时,装备和技术需要继续加强,一些特殊技术需要加强研究,如轻质油膜回收技术和装备研制等。

2 深海油气田开发方案研究

2.1 开采平台问题 在深海石油开发工作当中,深水平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程,目前来说我国常用的深水浮式平台主要有SPAR、SS、TLP、FPSO等,随着深水平台的不断研究和发展,有一种新型的形态应用,S-Spar,这种平台应用具有很多方面的优点,适用于500-3000m的石油开发工程,具有运动稳定性好、吃水深、水线面积小等特点,我国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应用方案,是在负压桶形基础上研究的一种适用于更深水的张力腿平台整体负压基础的方案,并且通过详细的计算证明了可行性,为深海油气田开发平台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海底管线 在深海开发工程中,巨大的静水压力是一个主要的障碍,除此之外,轴向拉力以及弯曲也影响到管道安全性问题,在开采方案中采用了海底管道S型铺设方式,通过悬链线理论建立管道静平衡微分方程,理论分析计算管道整体形态,并且结合计算机技术开发了相应程序,能够对不同水深、管径、托管架长度等进行参数的计算,通过大量的计算和试验得出,混凝土配重层厚对管道铺设形态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铺管船托管架底端倾角以及管径问题、控制力问题则对管道铺设形态影响较大,通过对管道铺设问题的研究能够有效的解决油田开发之后的运输问题。

2.3 深海钻完井 深海钻完井的关键设备之一就是隔水管,隔水管的应用是为了隔离海水影响、引导钻具工作、循环钻井液等,并且隔水管连接了浮式钻井装置,在整个系统当中十分重要并且较为薄弱,这就需要对隔水管进行有效的保护才能顺利完成钻井作业。提高我国隔水管设计及应用就需要不断的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自身情况进行研究和试验,ABS钻进技术很好地提升了深水作业能力,对我国深水钻井起到了推进作用。

2.4 油气分离及水下储油 油气水的分析在油气的生产、运输、存储全过程中不可忽视,复合式分离方法目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通过重力、离心、膨胀的概念实现了油气水分离的实验,在海上现场的应用还需要不断研究,水下储油方式是一个伟大的设想,就是直接将海底开发的原油进行水下存储,生产区直接设立浮式系泊装置,这种储油方式打破了水深的限制,造价也不会由于水深而大大增加,适用于深海开发,并且水下储油方式相较于浮式储油结构强度要求更低,是一个重要的开发方向。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油气开发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竞争的激烈性促使我们必须加快深海石油开发的步伐,打破技术壁垒,自主研发设备和方法,站在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起重视,正确地按照制度的导向不断完善和发展深海石油开发。

参考文献:

[1]于成龙,李慧敏.水下采油树在深海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J].天然气与石油,2014,32(2):53-56.

[2]谢彬,张爱霞,段梦兰,等.中国南海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模式及平台选型[J].石油学报,2007,28(1):115-118.

上一篇:教师节赞美语文老师的对联下一篇:想象中的电脑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