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精选11篇)
节课是对第二单元知识内容的回顾和整理,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时,想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是在探究中构建,在应用中发展。
2.注重建构,形成网络。
复习课不应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而应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数学技能。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构建知识体系。本节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将学过的圆柱和圆锥知识进行梳理,重点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然后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学得有法。重视整理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比较和提升。
3.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研究如何上好过渡教材中的复习课,我所在的备课组决定由我来上一堂“圆柱和圆锥单元复习课”。接到命令我马上搜集教学素材并且设计实施,试讲的时候呈现给学生的是这样一个教学设计,首先和学生复习本章的知识,采用的是知识框图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对本章的知识全面地了解,然后通过一系列判断进行概念巩固,然后通过典型习题进行应用训练,通过对特殊习题的探究使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应该说这是一堂中规中矩的复习课,课堂上学生们也有比较良好的课堂表现,但是接下来在习题课中的反馈效果却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程度,走出课堂我不断反思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有幸阅读了王仁甫老师在《教学体验探路》一书中提出的“时间价值理论”。于是在另一个教学班采用了全新的设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赘述如下:
时间价值理论指出:45分钟时间价值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动量状态。在45分钟之内,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波峰——波谷——波峰——波谷的起伏发展规律。我们可以模拟出这样一个学生心理变化的曲线:
课堂起始时区:5分钟。角色进入时区。这个时段学生的学习在波谷阶段,我开始的设计中采用传统的框图设计,枯燥而乏味,虽然完成了知识的穿线过程,但是在学生的记忆映射中却很难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牵引式的回顾改为学生的片段补充,让学生自主回忆本章所学的重点知识,由学生重点补充,问题开放而且明确。这样设计学生主动思考互相补充,对本章知识形成感性回顾,然后通过图表的方式对比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学生在开始的五分钟快速进入角色,有效地避免了第一个波谷的出现。
兴奋时区:15分钟。第一黄金时区。这个时段的到来如果不能及时地推向比较重要的学习内容,那么这个时段应该说就被浪费掉了,原始的设计中我只考虑了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知识辨析能力不强。于是设计了十几个判断问题,虽然学生反馈比较积极,但是并没有得到能力的提升而是简单的复习,我想这也是一些复习课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改进的设计中我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3个问题进行研究:
1.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上的线段是圆锥的高。()
2.因为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所以圆锥体积都比圆柱体积小。()
3.两个体积相等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高一定是圆锥高的1/3。()
把一些更具典型性的问题改编成填空题、解答题增加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同时渗透了举反例、特殊值法等适应现在学段的解题方法。然后马上转入本章典型例题的研究,我没有马上进入很高的难度,而是不断地铺设台阶,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兴奋点得以提升,在一次次的成功中获得知识的体验并且不断地总结方法。
调试时区:5分钟。心理过渡时区。教学时间已过去将近一半,学生的兴奋过程开始转为抑制过程,会出现一个疲劳波谷。这个时期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放松,原有的设计中这个时段我正在和学生探究一道比较难的综合题——求复合图形的体积,需要学生调动所有本章所学习的知识,而且在编写这道习题的时候我又增加了思维的难度,所以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这个环节学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推进吃力现象。为了平稳地度过这一时期,在后来的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错例辨析的环节,这也是我在以往的复习课中研究过的一种方法,把一道典型的作业题中出现的几个错误,呈现给学生,通过学生的互相纠正强化正确的做法。
82页第8题,如图3,求钢管所用钢材的体积。(图3中单位为cm)
果然改进后的设计让学生再次兴奋起来,找到别人没有发现的错误,给学生又一次兴奋的机会。课堂收益呈现明显的波峰趋势。
回归时区:15分钟。第二次黄金时区。经过5分钟的调适过渡,学生的生理、心理出现第二次波峰状态,因此,称为回归时区。这个时段学生能否形成能力很关键,在原始的设计中这个时段我采用了一些特殊习题,需要通过对数据的特殊处理才能够解决,课堂上的确有一部分学生积极响应,但是反思起来,这个环节并没有针对全体学生形成能力,更谈不上很好的提升。所以一部分学生在后续的反馈中不理想也正是这个环节处理不当造成的。所以在改进后的设计中,我采用了连环改编的方式设计了两个互相关联又各有特点的两道习题:
(1)甲乙两人分别利用一张长25.12厘米,宽6.28厘米的纸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围成一个圆柱体(接头处不重叠),那么关于这两个圆柱结论正确的有()个
①高相等②侧面积相等③表面积相等④体积相等
(2)把一个直角边是3和4的直角三角形绕着它的直角边旋转,那么得到的圆锥体积是多少?
这样开放的习题不但考虑了学生具有的知识储备,而且引导学生分类讨论思想的形成。在回归期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再次训练的同时也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以发展。
终极时区:5分钟。总结回应时区。这时候,学生趋于疲劳状态,注意力渐次分散,进入尾声。在先前的设计中我采用学生总结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总结,这个时间学生的注意力并不集中,没有很好地回顾开始的知识收获。而在后来的设计中我在开始就已经采用了互补的复习方法,所以在这五分钟里我采用图示的方法和学生共同补充完成知识结构图4:
总结本节课出现的解题方法,学生的知识片段得以完整形成知识体系,对本章的知识进行了很好的回顾,同时为了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知识体验,并且把学习带到课下,我将原有的两道需要特殊的方法解决的问题,当做思考问题提出,学生在课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在后续的反馈中出现了比较多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后来设计中的一些意外收获。
课后反思:同样的知识,同样的习题,如果组织恰当,即使是面对学习技巧不够完善的低年龄段学生,面临章节复习课比较难于操作的课型,只要我们再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时间价值,对教学素材进行全面的调整和组合一样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正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所遵循的原则一样。根据教材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顺序,将一堂复习课分别分成若干个可以操作的片段,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通过实践我相信这样的教学设计,一定能够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在以住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概念建立地非常快,而又容易忘记。我想,概念的建立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自主地探究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自由地对提供的实例进行观察、比较,去发现,去揭示。这样着眼于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主动地建构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探究精神。在认识圆柱的特征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形的实物,同桌合作,观察讨论,再反馈。学习侧面积时,让学生卷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发现原来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又如,在推导侧面积公式时,教师要求学生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并把这张纸卷成一个圆柱。打开,又卷一次。思考: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现在卷成圆柱的什么?生:原来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师:真好,那如果要计算你卷成圆柱的侧面积,该怎样算呢?生:长乘以宽。师:也就是圆柱的什么乘什么呢?生: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师:好的。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思考,认识了圆柱,还知道了它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教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观察研究生活中实物,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模仿记忆就少了;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就多了。如此,学生就有机会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来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到数学的奇妙,使每位学生在数学都得到不同的发
实验小学 唐永胜
复习内容:第12册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有关知识。复习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表面积和体积等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2)、通过复习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复习重点: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复习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案二:小黑板、圆柱体实物小刀)学具准备:小组学习卡
复习方法:自主探究 与 合作交流
复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交流
1、师生问好。
2、师生交流谈话,引入正题。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在地仔细看大屏幕,我想知道你从屏幕中看到什么?(知道老师名字、单位;画面是采伐工人工作情形;还有在思考问题的淘气)
我们这节课就与淘气一起从一根木头开始我们的数学学习。(课件:呈现一根圆木)
3、回顾与圆柱有关的知识。
师:同学们咱们仔细回忆一下与圆柱有关的知识,谁能站起来说一说?
生: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圆形,侧面是曲面,展开后是个长方形。
板书 :
圆 柱 的 圆 锥 的
特 征
......特 征
......二、观察讨论,提出问题
1、屏幕呈现圆柱体木头底面直径20厘米,高30厘米。师:现在你又得到什么新的信息呢?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 生:它高30厘米,底面直径20厘米。
2、计算圆柱的体积与表面积。
师:现在老师想问你们两个问题,考考大家,你知道我会问哪两个问题吗?(你能计算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师板书:体 积
表面积
(1)、学生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要求只列式不计算。规定时间完成,(师数数)
(2)、反馈交流学生练习。
(指名上黑板或生诉师板书)
体
积:3.14 X(20/2)2 X 30
表面积:3.14 X(20/2)2 X2+3.14X20X30
3、进一步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相关问题。
师:咱们仔细观察这个木桩儿,结合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以及我们的生活实际,展开你们想象的小翅膀,看看你们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看看谁提的问题最有创意。(1)、同桌讨论交流。(2)、全班交流后,问题归类。
刷——
生:我们给这跟木头刷油漆。
师:刷油漆有几种刷法?
生1:刷侧面象刷柱子一样刷,要刷多少面积,我想就是刷侧面求侧面积。
师:你真会联系生活,好哪位同学来说说怎么列式算侧面积。板书:3.14X20X30
还能怎么刷?
全刷?全刷就是什么------
生:就是表面积。
生2:把圆柱立在地上刷露在外面的面。
那咱们帮帮这位同学,马上列式不计算。
板书:3.14 X(20/2)2 +3.14X20X30
师:除了刷油漆还有什么更有创意的问题呢?
切——
生1:把圆柱劈(切)开算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师:怎么切?
生:纵切,沿直径切开,求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这个问题有点难哦,谁来解答?
生:就是增加了两个长是直径宽是高的长方形。
板书:20X30X2
师课件演示加以验证。(方案2:让学生动手切圆柱形萝卜)
师:除了这样切还能怎样切?
生:横切,沿一个底面的水平面切开,求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谁来解答?
生:就是增加了两个底面积。
板书:3.14 X(20/2)2 X 2
师课件演示加以验证。(方案2:让学生动手切圆柱形萝卜)
师:刷也刷了切也切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削——
生:把这跟圆柱形的木头削成最大的圆锥形的,那么这个圆锥形的木头体积是多少?
师:削成最大的圆锥该怎么削呢?老师把削的过程用课件表现了出来大家想看看吗?(课件呈现圆柱削成等底等高的圆锥的过程)
生:削成的圆锥和圆柱底相等、高也相等,象削铅笔一样削。
等底又等高,你能算这圆锥的体积没有呢?
板书:3.14 X(20/2)2 X 30 X 1/3
有没有同学能口算这道综合算式?(计算技巧的训练)
三、拓展应用
1、拓展应用一。
刚才我们和淘气围绕一跟圆木探讨了好多的问题,现在淘气有几个问题不明白,他需要请教各位。请看——(1)、出示课件的判断题。(方案二:出示小黑板)
师:小组长手上有一张答题卡,每小组统一意见后答在答题卡上。(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比赛,在规定时间内通过集体的智慧,看看哪个组能全答对。(3)、小组代表上黑板公布结果板书出来,或读出结果老师记录。
2、拓展应用二。
师: 似乎有些组不服气哦,不要紧淘气还有问题。(1)、出示课件的挑战自我。(方案二:出示小黑板)
师:同样小组长手上答题卡的第二题,通过集体的智慧小组讨论交流看能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3)、小组反馈探究结果。
(如有困难,用课件提示引导解决或留到课后探究。)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个成语就是“殊途同归”,这是解决刚才的问题的金钥匙,希望同学们在成长的路上永远带这它,它会为你开启一扇扇智慧之门!
板书设计
复习课
圆柱的 圆锥的特 征:......特 征:......体 积:
挖
3.14 X(20/2)2 X 30
体积: 削3.14 X(20/2)2 X1/3
3.14 X(20/2)2 X2/3
3.14 X(20/2)2 X2+3.14X20X30
刷
3.14X20X30
3.14 X(20/2)2 +3.14X20X30 表面积:
纵: 20X30X2 切
横3.14 X(20/2)2 X 2
《圆柱、圆锥复习课》教后反思
实验小学 唐永胜
整理与复习课,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收集、整理、交流己学过的知识,通过条目、表格、框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把学过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系统。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还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行设计的能力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次数学组公开课,我上的是《圆柱、圆锥复习课》。本次复习课,我首先引导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即:让学生思考并总结本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随着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整理出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知识点包括:
(一)圆柱圆锥的特征,在特征利特别强调了圆柱和圆锥的高及特征。
(二)圆柱的体积及表面积的基本公式和补充公式,圆锥的体积的基本公式和补充公式。
(三)圆柱与圆锥的关系。
(四)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及求什么、怎样求,并用课件形成基本公式。
复习完这些知识点,我以一根木头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了相应的练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具有创造性的学习问题,进一步强化了本节知识。随后进行的拓展,使孩子们针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巧妙地设计和整理。我觉得这节复习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下三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是注重情景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时的这个情景是我在备课时,学习别人的长处学到的,但它有不符合我们的地方,我就做了相应的修改,就形成了适合我班现状的情境设计;这个情景深刻而有趣,巧妙地把学生引入了学习的氛围里。
二是关注生本教学,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在课的主体推进部分,我尝试让学生自主思考,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并独立解答,在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达成了对本节知识的再认识。
三是精巧设计练习,达成学习的轻负高效。整理与复习课的练习设计是非常重要,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我注重尊重了教科书上的练习,又选择与其内容相近而形式多样的习题,让学生“视野开阔”;其次,既重视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也注意综合性的练习;最后在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以
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新理念下,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有些学生得到最基本的发展(学困生),有些学生得到更多的发展(优等生)。
本节课还存着诸多不足:
一、对于圆柱圆锥的计算数很大,很难算对,本节课堂上没有教给学生如何计算较大的数,没有教给一些技巧和方法。
二、对于本节课的许多练习题都是由教师预设的,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缺乏学生出题能力的锻炼。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教案及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的面积的推导方法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同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这两个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和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初步了解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合作意识。 重点:理解并掌握计算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方法 难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一盆水,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学生准备好用萝卜等做的圆柱、小刀等。 自学问题: 1、什么是体积?回忆并熟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说一说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借助工具亲历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考一考前两个自学问题。 二、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1、 出示信息窗1:如何求出它的体积? (倒满水或者沙子,借助另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容器,只要量出相关数据,就能求出其体积;或者倒入量筒里直接得到体积。) 如果是实心的圆柱,体积又怎么求?用这种方法还行吗?怎么办?由此导出探究问题:如何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2、小组合作: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工具,亲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汇报展示:(第一个小组用自己准备的工具,第二个小组用教师带的学具) 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之间有什么联系? 3)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你还有什么发现?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4、精讲总结:V=Sh=πr2h 5、应用解决:完成问题1. 三、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1、提出问题:如何求一个圆锥的体积? 同时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有关? 2、 验证结论:取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何证明等底等高? 选择一个小组的学生亲自上台完成实验(将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 这说明了什么?(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启发:还可以怎样证明?(将圆柱装满水倒入圆锥) 3、精讲点拨:圆锥体积=底面积×高×1/3 V=1/3Sh S表示什么? H表示什么?看到1/3,你有什么感想? 4、应用解决。 四、小结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基础上,对于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究应用课。设计开始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较好的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思维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产生认知的飞跃。之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经历了操作―演示―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最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1、将圆锥的体积融入本课,导致课堂容量太大,以至于练习太少,学生对公式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2、如果能用课件展示圆柱的切拼过程,可以弥补直观操作等分的份数太多不易操作的缺陷,同时学生也能对极限思想有更深的理解。 3、学生的倾听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和规范。
今天,进入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的学习,也是学生在小学最后一次学习空间图形。操作、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教材也安排了操作活动的,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让学生进行圆柱实物测量算表面积,制作笔筒,深化知识的理解。
我跟去年一样,布置课前前置作业:明天我们学习《圆柱的认识》,回家找一个大一点的圆柱形的物体,用最少的彩纸把这个圆柱包起来。
课一开始,让学生回顾学过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你心目中长方体与正方体是怎样的呢?学生从面、顶点、边来交流,交流中其实对圆柱的认识做了很好引导。接着,让学生交流你心目中的圆柱是怎样的?由于学生自己操作过,因此回答非常积极。从底面、高和侧面来交流,很快学生在交流中明确: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侧面是一个弯曲的面,并且粗细均匀;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有无数条高。我追问着:你怎样证明两个底面大小相等呢?生1:我在包这个圆柱时,只测量了一个底面直径,剪了两个,正好,因此两个底面大小相等。生2:圆柱可以看成有无数个大小相等的圆片叠起来的,那么两个底面大小一定相等。生3:在包圆柱时,我测量过两个底面的直径,大小相等。你怎样证明圆柱的高有无数条?生1:我觉得两个底面间有很多的垂直线段。生2:底面有无数的点,两个底面对应的点连接的线段都是圆柱的高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的方法来证明,让学生结合实验操作进行辩析明理,加深学生对圆柱特征的理解。
你怎么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呢?学生通过滚、包圆柱、围圆柱发现了展开的侧面与圆柱的联系。你能用这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纸围成怎样的圆柱呢?生1:我围成的圆柱,圆柱的底面周长是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是长方形的长。生2:我围成的.圆柱,圆柱的底面周长是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是长方形的宽。我课件演示,观察一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发现了两个圆柱的侧面积相等,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面积。得出了结论侧面积相等,但它们的底面积不相等,高也不相等。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很自然的感悟到圆柱的侧面积就用长方形的长乘宽,也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
《圆柱和圆锥》教学随笔
在圆柱和圆锥的教学单元中,有这么一道练习题目,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2厘米,那么这个圆柱的体积是().根据现有的已知条件学生很容易就先算出了圆柱的高,再根据体积公式很熟练的求出了体积等于12.56立方厘米,正准备过渡到下一题时,有个孩子说:老师,如果已知侧面积和半径的时候,也可以不用求高就能求出体积,因为体积等于圆周率乘半径的平方再乘高,而侧面积是圆周率乘半径乘2再乘高,那么圆柱体的体积就以这样算:侧面积乘以半径÷2.多聪明的孩子.省去了一些步骤,又为计算带来了更高的正确率,真是一举两得啊,同学都为他的发言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本来准备了好些的练习题在课件里,看到学生们为获得一种简单的解法而兴奋的样子,我想不如趁热打铁吧,把上次在备课组里讨论的圆柱的表面积的简单公式呈现了吧.“同学们,计算圆柱体表面积除了可以用侧面积+2个底面的面积来计算,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计算吗?”学生一片哗然,正为表面积的烦琐计算困扰了好长一段时间呢?我开始板书表面积的公式2×圆周率×半径×高+2×圆周率×半径2 让学生仔细观察,很快就有同学发现只要利用乘法分配律提取公因数,就可以把2×圆周率×半径×高+2×圆周率×半径2变成底面周长×(半径+高)。即:圆柱体的表面积=2πr h+2πr2=2πr(h + r),我马上让学生们试着用这个公式计算了一道,太神了,学生们忍不住感叹!“怎么这么简单?”“老师,这是你发明的吗?”多天真的孩子啊!“老师,你为什么不早点教给我们呢?害得我们最近算得那么累?”我也被这话给逗笑了。紧接着又在课堂上把无盖的情况也进行了一番推导:无盖的情况下那么就是2∏r×(h+r/2).一堂练习课就这样在学生们的笑声中结束了,我想这节课学生们的印象一定是深刻的,缘于在这堂课上的精彩生成。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旋转、平移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内在的联系,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想。
3、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充分感受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圆锥的特征,并通过交流,对有关发现加以适当的整理和概括。
难点:通过面的旋转、平移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认识圆柱、圆锥的侧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圆柱、圆锥高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想象引入
1、老师给大家带了一组图形,都能认识吗?(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圆形。
2、大家都认为是我们熟悉的平面图形。但我给大家带的却是一些立体图形。不信,咱们换个角度看看!(由平面图形形成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师: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刚才的平面也可以是我们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平面圆形,还可能是立体圆形的一个面。
3、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发现的?像这样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吗?(学生举例)
4、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说说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出示主题图)
二、认识圆柱
(一)对比观察,初步感知。
1、请你用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方法研究圆柱?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滚一滚有什么发现?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3、梳理发现:
(1)圆柱还有两个面,这两个是什么形状的?(上下两个面:两个相等的圆。)(2)两个圆形底面有什么关系呢?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它们是完全相同的呢?(每两人一组,选择一种方法验证一下两个圆是否完全相同。)
(3)认识侧面:用手摸摸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这是一个曲面。我们把这个曲面称为圆柱的侧面。)
(4)想一想:侧面可以怎样得到?(1、长方形纸卷成。
2、圆平移形成。
3、直线沿圆旋转形成。)
(二)认识圆柱的高
1、我们认识了圆柱,有两个圆形底面和一个弯曲的侧面。学习长、正方体时,我们用长宽高来描述长方体的形状,圆柱也有大有小,有高有矮,我们可怎样描述呢?(可用底面的半径或直径来表示圆柱的粗细,用高来表示圆柱的高矮。)
2、指一指圆柱教具的高?你认为是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揭示: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
3、屏幕中哪一条线段是圆柱的高?你还能指出一条吗?能再画一条高吗? 圆柱的高究竟有儿条?
4、量圆柱的高。(多媒体演示两种量法):学生动手量一量桌面上圆柱的高是多少厘米?
三、认识圆锥
1、自主探究圆锥特征。
(1)比较圆柱圆锥,运用圆柱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圆锥。① 圆锥的面有什么特征?
② 圆锥的高在哪里?什么是圆锥的高? ③ 想象圆锥的侧面可以怎样形成?
(2)学生利用圆锥学具自主探究圆锥的特征。
(3)学生交流:围绕导学提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① 圆锥有一个顶点和一个圆形底面。
② 圆锥的高就是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圆锥的高在里面。
③ 圆的平移并缩小为一点和直角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旋转都可以形成圆锥曲面。
2、指导测量圆锥的高。
思考:圆锥的高在里面,为什么能在外面量出圆锥的高?学生动手量一量手中圆锥的高。
四、对比小结
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练习提高
1、完成练一练,说说哪些是圆柱?哪些是圆锥?
2、练习五第2题。从正面、上面和侧面看圆柱,看到的是什么图形?从这三个面看圆锥呢?先看一看,再连一连。
3、读出下面各圆柱的有关数据。(图中单位:厘米)
六、总结全课
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交流回答,补充完整。)
七、美图欣赏
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图,学生欣赏。
八、作业
南梁完小狄小燕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教学具准备: 课件、圆柱和圆锥 教学流程:
一、观察图片
初步感知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组图片,看谁观察得认真(多媒体出示)谁能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看来大多数同学已经熟悉这两个新朋友了,今天我们就近距离的接触它们并进一步的了解它们。板书:圆柱和圆锥
二、自学探究
除了刚才我们看的圆柱和圆锥外,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圆柱和圆锥吗? 学生举例
圆柱和圆锥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根据现有的经验,你们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在进一步研究圆柱和圆锥之前,我们首先看一下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圆柱是由哪些部分围成,各有什么特征?
2、什么是圆柱的高,在哪里?量一量圆柱的高,你有什么发现?
3、圆锥是由哪几部分围成?各有什么特征?
4、什么是圆锥的高,有几条,想办法量一量圆锥的高。请先自学课本第9页和第10页的内容,有困难可以找同学交流。听清要求:请同学们先自学课本,按顺序解决上面的问题,如果觉得自己在某一问题上有困难,可以找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
谁能汇报一下你的自学情况。(相机板书)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是相等的。(量直径、滚一圈、可以把一头的盖拿下来比较看是否完全重合、也可以在纸上画)学生汇报
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那么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点:1.它们都有一个曲面。2.它们的底面都是圆。3.它们都有高。4.它们都有底面.不同点:1.圆柱有无数条高。2.圆锥只有一条高。3.圆锥有顶点。4.圆柱没有顶点。
学生根据提示,合作测量圆锥的高。
三、巩固深化,拓展运用
(1)我们知道了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如果把它们画在纸上你还能找出底面、侧面和高吗?
介绍圆柱各部分名称。
请同学们在13页的第一题中标出圆柱和圆锥各部分名称。(2)生活中有好多的物体,如果老师给你们一些物体,你能很快找出圆柱和圆锥吗? 第10页练一练
说说下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多媒体出示)
(2)现在请同学们从前面、上面和右面观察圆柱,看到的是什么形状?从这三个面观察圆锥呢?先看一看,再连一连。(多媒体出示)(3)判一判:
(1)圆柱的高只有一条。()(2)圆锥的高有无数条。()
(3)同一个圆柱两个底面直径相等。()(4)圆柱和圆锥都有一个曲面叫侧面。()(4)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以长边为轴旋转一周,得到的是一个什么图形?以一个三角形的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呢?
四、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圆柱和圆锥在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正是因为数学美才会创造出生活美,建筑师们创造出了好多意想不到的、神奇的建筑,让我们从小事做起,打开课本113和115页,拿出手中的工具,自己做一个的圆柱和圆锥,比比看谁做得最漂亮。
板书设计:
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已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但对圆柱和圆锥等积变形的知识尚未了解,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它们 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圆柱和圆锥之间的三种特殊关系。
2、运用这三种特殊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教学重、难点
1、探究圆柱和圆锥之间的三种特殊关系。
2、运用这三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构建网络(1)出示活动要求: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
②整理的结果要有条理,层次分明。
③整理的结果要能体现圆柱和圆锥有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整理的结果要简洁、清晰、一目了然。
④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再整理成知识网络
学生活动:分组合作整理,教师巡视指导。(说明:重点指导整理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化。)
(2)学生汇报、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经历知识的回忆、思考和梳理。在教师的巡视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这部分内容的整理。整理过程中,有交流探讨,有沟通提炼,学生明确了对这部分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和把握,知识梳理能力得以提高,方法得以聚化凝炼。
(3)出示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下图:然后问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你知道如下图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吗?
(4)在此基础上出示两个题组: 题组一:等体积等底
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是25.12cm3,底面积3.14cm2,圆柱的高是()cm,圆锥的高是()cm。
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是28.26cm3,底面积是3.14cm2,圆柱的高是()cm,圆锥的高是()cm。
③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是12.56cm3,底面积是3.14cm2,圆柱的高是()cm,圆锥的高是()cm。
题组二:等体积等高
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是25.12cm3,高是8cm,圆柱的底面积是()cm2,圆锥的底面积是()cm。
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是18.84cm3,高是3cm,圆柱的底面积是()cm2,圆锥的底面积是()cm。
③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是28.26cm3,高是3cm,圆柱的底面积是()cm2,圆锥的底面积是()cm。
设计意图:两个不同的题组,涉及到圆柱与圆锥体积不同的数学问题,一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通过三个题组的对比练习在圆柱和圆锥的比照中沟通联系,让学生在实际操练中洞悉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合作探究 发现规律
(1)通过过合作探究,发现第一个规律: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相等,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2)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和高相等,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3倍。
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体验小组合作的探究的快乐。
三、巩固练习、强化应用
1、对比练习
(1)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相等,圆柱的高是9厘米,圆锥的高是()厘米。(2)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相等,圆柱的底面积是27平方厘米,圆锥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2、实际应用
一个圆锥形谷堆,底面周长为12.56米,高为1.5米,把稻谷装进一个底面积是12.56平方米的圆柱形粮仓,圆柱形粮仓可堆多高?
设计意图:学是为了用,体积公式的记忆和运用并不是难点,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探索的方法,让学生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拓展提升
图1的水位高度是10cm,圆锥的 高度3cm,拿走圆锥,水位下降,如图2,请问此时的水位高度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综合训练的基础上,继续解答这题——等积变形 的练习,开阔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回顾反思、深化认识
1、“我学会了……、我明白了……,我还想说……”这样的模式来展开小结,谈本节课的新发现、新收获。
2、布置作业;以“圆柱和圆锥的特殊关系”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
教学目标:
l.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同学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同学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理念:1.学习的方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
2.科学的结论是通过“猜想——验证”探究得来的。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复习引新
1. 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 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41页插图)。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1.学生口答
二、教学新课
1. 认识圆锥特征。
2.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41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课件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认识圆锥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在图上表示出这条高)提问:图里画的这条高和底面圆的所有直径有什么关系?
4.学生练习。
口答练习九第1、2题。
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见课本第41页有关内容)
6.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
1. 学生回答
2.观察圆锥,认识圆锥的特征
3.学生口答
4. 学生自学
【《复习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认识圆柱和圆锥教学设计06-15
圆柱和圆锥分类练习05-28
六年级奥数圆柱和圆锥06-28
圆柱圆锥整理与练习11-16
第三单元圆柱圆锥备课11-29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6-04
《圆柱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1-11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一09-30
圆柱的教学设计11-28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教学设计及思考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