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设计》教学反思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模型设计》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模型设计》教学反思 篇1

——韦佳翰

《模型设计与制作》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专业理论性及技术操作性。《模型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对于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针对艺术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进行设置,在教学上注重锻炼学生对整个模型在材质上的表现、手工制作、空间整体把握等方面的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模型的设计阶段,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模型设计的整体策划能力,第二个阶段是模型制作阶段,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空间感的认知能力以及对效果的整体把握能力。

一、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思路开阔。

细节决定成败——一堂课细节上的处理往往也能体现课堂设计的理念。教学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视频、图片提出问题:宇宙的起源,再通过网络探究宇宙的起源,探究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古代人们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传说,二是现代科学界的宇宙起源理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大量接触当代宇宙理论与观点。我想前者之于学生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事实上这一个小小的教学片段它也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其设计是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支撑的。

在课堂中,我们一方面想放手让学生去做,而另一方面又怕学生做不好。建立学生制作宇宙模型的概念,克服他们的心理恐惧是最为难处理的,事实上学生的交流来自于老师的引导,只要问题情景设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他们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五年级学生基本上具备了初步应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利用这一点,本节课有了两个课前的自主学习,搜索两个主题,一是“宇宙是怎样形成的”,二是“宇宙是什么样的”,也正是利用这两个问题学生们展开了对宇宙模型的制作。二.败笔在于课堂活动与纪律的处理

我们提倡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基于此而进行的小组讨论也是一个重点,对于活动的如何调控被摆在显要位置。由此而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引导组织者的教师怎样在活动和课堂秩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呢?一方面是活跃的课堂氛围,一方面是难控的课堂形式。三.思考:“放”与“缩”的关系处理

第一,时效性问题。一节课只有40分钟,这40分钟我们用来做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强调徇着学生的思维,那我们的时间根本不够用。并且,作为教师而言,不能因为活动的诉求而放弃教育本该具有的理性启蒙与价值引导之责任。

第二,通过这次的活动,已经达到了我的活动目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生对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宇宙充满了好奇,他们是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来,应该充分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尝试。

《模型设计》教学反思 篇2

一、要选好解题模型的传授时机

数学模型是对知识及运用的高度总结与提炼, 过早传授给学生, 一方面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重了学习负担, 另一方面, 模型的使用将使学生失去对思路分析过程的体验.

如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一课中, 根据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可总结出如下一些模型:

但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利用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有从角相等判定的, 有从边成比例判定的, 也有边角结合来判定的.根据条件确定判定的方法, 对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计算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需要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慢慢积累经验、训练思维.在思维达到一定高度之前, 学生就接触到老师总结出来的模型, 通过特殊的图形位置来研究相似, 只是强化了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形象思维训练, 却弱化了学生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并无好处.

可见, 在新授课中, 绝对不能采用模型解题法教学, 在章末复习中也不建议采用;只有到学生对知识的基本运用比较熟练, 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时, 才应考虑进行模型解题法的教学.

二、学习数学模型的同时更要学习模型中的知识本源

在能使用模型解题的情况下, 使用模型确实能跳过繁琐的分析过程, 直接找到解题思路.但模型只能是对某一类问题解法的总结, 而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方法多种多样, 并不是一个模型就能全部涵盖的.

在研究抛物线平移时, 教师常总结出解析式变化的平移模型:“左加右减, 上加下减”.如求抛物线y=2 (x-3) 2+4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后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时, 掌握抛物线平移模型的同学可以很快得到答案:y=2 (x-3+2) 2+4-3=2 (x-1) 2+1, 根本不用去分析图形的变化.但是当面对以下问题:求抛物线y=2 (x-3) 2+4沿北偏东30°方向平移6个单位后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时, 已不能单纯使用平移模型即“左加右减, 上加下减”来解决.这时候考查的就是学生对知识本源的掌握程度.

虽然模型的使用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但对知识本源的学习还应是我们教学的重心, 所以教给学生模型的同时, 更应教给学生模型包含的知识本源.掌握了知识本源才能在千变万化的命题变式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对解题模型的使用不能生搬硬套, 要尽量避免产生负迁移

“K型图相似”模型在解决坐标系中两线段斜向垂直时的问题很有帮助.如图1, 已知O为坐标系原点, A (-2, 1) , B为y轴上一点, 当OA⊥AB时, 求点B的坐标.

(1) 如图, 求点A的坐标及线段OC的长;

(2) 点P在抛物线上, 直线PQ∥BC交x轴于点Q, 连接BQ.

(1) 若含45°角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所示放置.其中, 一个顶点与点C重合, 直角顶点D在BQ上, 另一个顶点E在PQ上.求直线BQ的函数解析式;

(2) 若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一个顶点与点C重合, 直角顶点D在直线BQ上, 另一个顶点E在PQ上, 求点P的坐标.

模型不是万能的, 只会套用模型更是不可取的.当模型无法解决问题时, 还得学会跳出模型的约束, 换一个角度寻找解题思路.

四、解题模型宜精不宜多

模型解题法用好了能使学生找到解题捷径, 提高解题速度, 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但模型解题法是一把“双刃剑”, 因为走了捷径, 使学生减少了在崎岖道路的艰苦跋涉中磨练自己的机会, 用得不好, 对学生能力的形成不利.我们还应不断地完善模型解题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摘要:“模型解题法”在教学中的使用日趋频繁, 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从模型的传授时机, 怎样学习模型, 怎样防止产生负迁移, 什么样的模型值得学等方面讲述了模型解题法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模型解题法

参考文献

[1]尚林“防止负迁移, 促进正迁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0 (10) .

[2]陆韬.重温经典理论提升解题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1 (15) .

基于物理模型的《单摆》教学设计 篇3

关键字:物理模型;单摆;理想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S)-0068-4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学生要“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物理模型是学生高中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视物理模型的教学,引导学生建立清晰而恰当的物理模型,对学生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物理模型是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和探讨物理事物的本质,而对研究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和模拟。其构成要素为思维方法、理论内涵、表征方式。因此物理教学设计遇到物理模型时,应该搞清楚该物理模型的三要素,才能做好教学设计。本文以单摆模型为例,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结合高中学生认知规律,以显性方式传授了物理学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

1、单摆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简谐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机械振动。单摆作为简谐运动的一个典型例子,是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的物理模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

2、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与单摆有关的教学目标有两条:

(1)通过实验,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该目标提出的是过程要求——“实验探究”。

(2)知道单摆周期与摆长、重力加速度的关系。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该目标提出的知识要求是“知道”的水平,技能要求是“会”的水平。

3、教学设计思路

单摆是用一根质量和伸长量可以忽略的细线系着一个质点的理想模型。

从构成物理模型的i要素来看,单摆这个模型的思维方法为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矛盾的理想化方法。

物理模型的理论内涵包括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单摆的运动规律是:在小角度下,单摆运动可以近似看为简谐运动。

由于单一的物理模型表征方式只能反映物理模型的一个侧面,不能表达物理模型的所有内容。因此,文字、数学表达式、图形被称为是三种典型的物理模型表征方式。单摆这个物理模型的表征方式为示意图:运动表征方式为受力图和数学表达式。

基于单摆的上述特点,在单摆教学的引入阶段,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列举摆动的例子,引出研究对象;在建立模型时,通过让学生自制一些单摆,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明白单摆这个模型与客观原型之间的关系:在模型深化阶段,让学生学会用受力分析的方式表征单摆的运动,用实验的方式探究单摆周期的影响因素:在模型应用阶段,让学生运用单摆这个模型的三要素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提高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简谐运动及其特征:通过质点、匀速直线运动等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建模能力以及受力分析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的小角近似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因此,学习时会产生一定的困难。

5、教学目标

根据单摆的特点、学生的学情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单摆。

②了解摆角很小时,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

③理解单摆的周期公式。

(2)过程与方法

①在建立单摆这个模型的过程中,学习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的理想化方法。

②在推导回复力表达式的过程中,学习处理问题的近似方法。

③在探究周期与摆长的实验中。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单摆模型的过程中,树立利用模型法研究问题的意识。

6、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探究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单摆周期公式。

(2)教学难点

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

7、教具与学具

(1)教具

多媒体课件、电动沙摆、平面镜、细沙、钢球、细线、直尺。

(2)自制教具

蛇摆。

(3)学具

铁架台、大钢球、小钢球、塑料球、细线。

8、教学过程

(1)教学事件l(表1)

【教学设计说明】通过这些生活中摆动的实例,创设情境,增加学生对摆的感性认识,形成摆动的概念。为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

(2)教学事件2(表2)

【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体会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的理想化方法,体现了单摆这个模型建立的思维方式。

(3)教学事件3(表3)

【教学设计说明】在制作摆并判断是否近似看作单摆的过程中,学生加深理解作为理想模型的单摆与客观原型之间的区别。

(4)教学事件4(表4)

【教学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依据单摆的受力特点,对单摆的运动特点进行有依据的猜想。

(5)教学事件5(表5)

【教学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猜想单摆的运动类型,得出初步的结论——有可能是做简谐运动。

(6)教学事件6(表6)

【教学设计说明】受力分析图是物体相互作用模型的表征方式,也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自进行受力分析,能提高多元表征模型的能力。

(7)教学事件7(表7)

【教学设计说明】在分析单摆受力情况时,以直代曲,让学生学习近似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同时学会用数学表达式表征单摆模型。

(8)教学事件8(表8)

【教学设计说明】用教师自制教具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

(9)教学事件9(表9)

【教学设计说明】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从提出猜想到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都由小组同学合作完成,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10)教学事件10(表10)

【教学设计说明】通过讲解物理学史引出单摆的振动周期公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引入了另一表征单摆模型的数学公式。

(11)教学事件1l(表11)

【教学设计说明】在模型应用的过程中,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总是先将生活中的原始物理问题抽象为相应的模型,再运用模型所蕴含的物理规律去解决原始物理问题,从而加深对模型的理解。从上述教学设计的过程可以看出:对物理模型的理论内涵、思维方法和各种表征方式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正确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实际物理问题一般是受多个因素影响,现象错综复杂。教师需要通过突出研究问题的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排除干扰,从而化难为易,将其转换成学生熟悉、简单的模型。让学生经历物理模型的建构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刻领悟如何建构物理模型,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模型设计》教学反思 篇4

我今天上午第三节我讲了《电动机》,对我来说这是一节很特殊的课。因为我也亲自体验了一把从准备材料,到制作课件的全过程。虽然时间准备有些伧足,课件中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让我还是收获了许多。反思起来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还是值得自我欣赏的:

1.应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电动机换向器的作用比实物演示可见度大,而且转速容易控制,学生看得更清楚,虽然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电动机的转速控制,但在课件中经历了调速这个过程,学生也就会有所了解。

2.教学中还是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一般学生能分析得出的结论由学生得出来,教师不包办代替。

3.课前让学生去经历了制作小电动机的过程,学生的制作热情高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让学生去探究了电动机连续转动的原理。

我自认为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是用课件代替演示实验还有值得商讨的地方,课件虽然可以模拟实验条件,但毕竟不是实验,我们只有在不得以的条件下才可用课件代替实验,只有在权衡利弊后使用。

2.应用多媒体的应用水平有限,还只能做ppt,对flash的制作要加强学习,争取能自己制作flash课件。

3.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在让学生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时间给得不够充分,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对少中下水平学生来说显得节奏过快。

4.课堂氛不够活跃,和平时相比今天学生的表现有差距,可能受到听课教师的影响,有的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想说而没敢说,课后才和我交流。

5.本节课由于学生受力学知识水平的限制,在电动机的受力分析教师完全替代了学生,总显得不够严谨,课堂环节就显得不够流畅。

教学设计模型 篇5

1、简单了解有关居室的功能和特点,了解自己的小天地不仅有一般居室的特点,还要表现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2、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心愿去表现和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小天地。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人,体验生活的乐趣。

重点

学生居室的审美情趣,包括家具造型布局的合理性与美感性,色彩搭配的协调性,房间装饰的生活性与趣味性以及个性氛围的营造。

难点

制作时家具与家具,家具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前后大小比例关系,家具的造型

教学准备

有关居室环境设计的图片刻刀,尺子,胶水。材料:废鞋盒,各色硬纸。

教学方法

探究表现等。

一、情景导入

在每个人家里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你能画出自己小天地布置的平面图吗?

学生根据平面图谈自己房间设计的特色

二、师生探究表现

1、提出问题:

⑴你对自己的房间满意吗?你认为自己的房间布置应当具有什么功能和特点?

⑵你准备怎样去改进后设计布置自己的房间?

2、引导学生看书:

学生欣赏图片

3、师生互动

在欣赏完这些精美的居室图片后,能谈谈你的感受吗?t这些居室是如何来布置的,有什么讲究吗?

学生探讨分析

总结居室设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居室的设计与布置要体现实用美观;

2、家具的设计与摆放;

3、整体色调与装饰;

4、主人的性别爱好。

简单分析课本两组图中整体色调,家具造型和主人的性别及爱好。

在详细了解了居室设计该注意的各个方面后,我们[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该如何立体的向别人展现自己的小天地呢?

分组研究讨论用什么方案材料制作家具模型

师生共同讨论居室模型的制作及步骤:

1、画出居室平面图

2、用旧鞋盒制作出居室地面和两面墙组成的居室外形。

(居室平台用旧鞋盒代替省时省力)

3、具体家具陈设及家具的制作(如:床单可用软纸布等)

&

nbsp;4、添加台灯以及符合主人性格爱好的小装饰品。

5、最后对居室模型各部分进行调整

(整个制作过程中,师可简单示范几个关键步骤,边讲边示范。具体细节学生要自主发挥。)

三、巩固练习

我是小小设计师

1、命题创作(一个组合作完成)

业主身份:男16岁性格活泼,爱好运动,特爱踢足球

设计要求:现代、简洁、时尚。

2、布置自己理想中的小天地(可独立也可合作完成)

3、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试着设计布置自己家其他的房间

四、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组内选评:

各组选出本组内较优秀的作品(造型布局是否合理,色彩搭配是否协调,房间装饰的生活性与趣味性,个性氛围的营造)

2、班内展示:

展示作品,并请作者谈自己的想法

3、互评:

其他学生的美术作品有哪些值得你学习和借鉴的。

自己的作业。

《模型设计》教学反思 篇6

主要包含了:要学什么?(学习目标的制定)﹔如何去学?(学习策略的运用)﹔以及如何判断学习者已到达学习成效?(学习评量的实施)。此系统的方发,称之为「ADDIE Model」就是从Analysis分析、Design设计、Develop发展、Implement执行到Evaluate评估的整个流程。

「ADDIE Model」各阶段的工作:

「分析」阶段的工作--学习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使用工具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等。

「设计」阶段的工作--课程大纲拟定、课程架构图规划、教学目标的撰写、教学设计表设计。「发展」阶段的工作--内容表现方式、教学活动设计、回馈设计、接口设计等。「执行」阶段的工作--脚本撰写、美术设计、程序设计、档案管理等。「评估」阶段的工作--测试、内容评估、接口评估、教学效果评估等。

教学设计者须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通常包含:学习理论、传播原理、接口设计、应用软件、信息系统以及人力资源发展等。

一种课程开发的Rational方法指导性设计是什么?

指导性设计,又称指导性系统设计,是对学习需要和指令的系统开发的分析 1 它使用一种系统方法来分析学习缺口并设计连接这些缺口的方案。

指导性设计原则可应用于任何类型的学习材料的开发(比如:培训课程、车间、职业帮助),并可以通过任何传播媒体和形式(比如,同步或异步的基于网络的,基于计算机的,教师指导的,互动的,静态的)进行传播,对象可以是任何层次(初学者、中间水平、高级水平)任何类型的学生(公立学校,职业发展,文化,以及在职教育)。

大多数指导性设计模型都是由更为通用的ADDIE模型变化而来的,该模型自1975年以来一直被以各种形式使用着。ADDIE模型代表着“分析,设计,开发,实现,和评估”五个阶段,它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瀑布的,或顺序的,课程开发过程,如图1所示。

图1:ADDIE模型

ADDIE模型在IBM指导性设计团体中被广泛使用。与一个软件开发过程相似,ADDIE模型提供了一个通用的过程,借助该过程适当的质量训练材料可以被开发以满足任何培训需要。

指导设计师(ID)是开发团队的关键成员,而团队对学习方案的设计和开发负责。指导设计师应用ADDIE模型或它的变化模型来开发满足特定目标听众需要的质量培训。

Rational大学指导性设计

ADDIE模型有不同的版本,但是,在本质上,它是一个瀑布式方法。在实现阶段完成以前,是不会进行评估工作的。原型和风险评估没有被建构到模型中。模型没有反映包含多个顺序的小型项目的项目的迭代思想。在这样的项目中,每一个小型项目都形成了一个可执行的原型并包含了需求的搜集,分析和设计,实现,以及测试的元素。3

Rational大学是IBM Rational内部的一个组织,它为Rational的软件产品提供教育材料,识别迭代的软件开发的价值和最佳实践手段的使用。我们用RUP的思想来构建课件。我们在早期识别出风险领域,提高它们的优先级,并对它们定位。我们很早提出原型,而不是等到项目的最后再进行评估。我们经常与涉众交流——在课程开发项目的最早期进行交流,通过必要的商业价值和培训需求来决定创立何种课程;在项目的整个过程中进行交流,来保证我们确实正在实现我们所陈述的商业价值和定义的需求。

在Rational大学,我们的过程是RUP思想和ADDIE模型的一种组合。图2是对该过程的形象描述。

图2:Rational大学课程开发模型

对更复杂的课程开发,我们使用了更多的迭代,因为它们通常不够清晰,也因此在课程需求、结构和内容上产生了更多的风险。我们进行至少一次alpha测试和至少一次beta测试。在alpha测试中,课程被搭建起来,所有的主要元素(模块,实验,附加材料)被识别出来,课程内容完成大约20%到40%。在beta测试中,课程内容完成大约90%,并被教授给测试人员以观察效果。

《模型设计》教学反思 篇7

广义上讲, 网络教学是指在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教学活动。狭义上讲, 网络教学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 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以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1], 这是一个清晰的操作定义。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 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结论。研究性学习又是一种目的, 通过研究学习, 学习者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专家思路, 感悟科学方法 (包括人文艺术、社会历史、数学科技等领域的各类方法) 。与之相对应的接受学习也就是目前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 该学习模式让学习者接受现成结论, 其目的在于了解已有知识领域的概念和结论。当接受学习受到极端功利主义影响的时候, 对这些概念、结论的意义理解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在考试、甄别的时候能够在测试卷上再现这些概念和结论的符号。因此接受学习也是我们现在最不提倡的。

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 各地州人口密度差异悬殊。同时新疆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共有54个民族, 其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 小聚居”的特点。这就给教育工作的展开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南疆许多地区的师资还很薄弱, 很多在岗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限, 甚至不具备任教资格, 但是由于偏远地区条件艰苦, 待遇差, 许多有能力的青年教师并不愿意留在那里。因此, 在新疆偏远地区实施网络教学可以大大缓解教师数量不足, 素质偏低等难题。硬件设备上,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的顺利召开, 国家对新疆的教育事业给予了大力支持。各地州的农村学校均配发了现代化教学设备, 基本实现每所学校均有多媒体教室并接入互联网。技术上, 均使用现今非常成熟的各种开发工具, 保障开发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 在理论和技术上均有一定的先进性。

二新疆偏远地区实施网络教学的优势

网络教学利用已经普及的电脑和宽带网络等硬件环境, 依托专业的网络现场教学平台, 实现异地、同时、实时、互动教学, 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是传统教学模式强有力的补充, 是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总体趋势和目标[2]。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 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知识论观点。教师角色和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原来知识容器变为学习主体, 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此外, 在新疆地区实施网络教学还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 网络教学成本低, 效率高

传统教学模式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而且每位教师在一节课在时间内能够教授的学生是有限的。不止是新疆, 全国的教师都在做着重复性的劳动, 浪费人力物力。在新疆这种地域分布较广, 师资分配不均匀的地区实施网络教学可以大大节省开支, 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平台一经形成则一劳永逸, 后期只需要一些简单的维护。课堂上一名教师可以兼顾多个班级甚至全校的学生 (一些小型学校) , 大大节省开支, 也缓解了偏远地区师资不足的情况。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 脱离了过去灌输式的学习方法, 能够主动开动脑筋思考, 这样更加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 网络教学表现形式丰富, 易于理解

我国幅员辽阔, 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约有80种以上, 现在全国有27个民族共使用或试行39种文字。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 全疆共有54个民族, 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自全国推广普通话以来, 双语教师在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地区显得更加重要。所以在双语人才培养以及双语教师的培训方面又增加了不小的投入。一部分教师虽完成了一年的双语师资培训, 进步也较大, 但回校后仍难胜任双语教学工作。还有一部分培训后的教师不仅没有得到按规定在汉语系学校实习锻炼的机会, 而且回校后因学校师资紧缺仍然承担着母语授课的教学任务, 更多的教师获得脱产培训的机会非常少。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使用各种多媒体材料进行教学, 文字, 声音, 图片甚至视频, 这样少数民族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以汉语为主体文字的知识。比如学习成语“亡羊补牢”的时候, 我们可以呈现一小段动画来讲解其中的含义, 这样比生硬地背它的文字解释更加容易理解。

(三) 网络教学更加灵活

网络教学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享有充分的灵活性, 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方便的时间和地点上网学习, 并且还可以由自己安排学习进度。网络教学有利于自主化学习, 使得学生不再受时间、地点、课程进度等影响, 在学习模式上最直接体现了主动学习的特点, 充分满足了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而且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 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 创造了一个更为便捷的沟通平台。

三新疆偏远地区网络教学平台设计

针对新疆偏远地区教育诸多特点以及运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 推行网络教育能够大大改善新疆偏远地区教育现状,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素质。虽然国内外已经研发了许多网络教学平台软件, 但是从软件的功能与应用效果来看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根据新疆地区的教育特点, 此教学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一) 具备双语转换功能。

网络教学平台的大部分使用者是学生, 虽然每个网络教室都有进行维护的教师, 但是不可能同时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所以需要一个直观、透明的用户界面, 显示形式和风格都尽量做到一目了然。其次由于新疆地区比较特殊, 南疆地区很多少数民族都在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所以要求该平台提供双语转换功能。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以及汉语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这样学生和教师可以对比阅读, 方便理解。

(二) 方便的在线交流功能。

教学平台应该提供能够实时进行交流的在线论坛, 通过论坛用户可以方便地实现信息的交换和文件的共享, 形成交流群。学生遇到问题可以随时留言, 也可以对其他同学进行解答。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单独向老师提问题, 方便个别问题的解答。

(三) 具备在线检测功能。

课程讲解后, 最重要的还是要学生理解吸收, 那么课后练习必不可少。教师在线布置作业, 学生在线作答。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阅修改, 最后反馈给学生, 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仍然不懂的问题可以到论坛上提问。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实时对学生进行评估。

综上所述将该网络教学平台分成管理、资源和应用三大模块, 登录用户分为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类。按登录角色不同拥有不同的权限来完成不同的操作。由此给出新疆偏远地区网络教学平台模块功能结构图, 如图1所示:

四新疆偏远地区网络教学平台实现

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按照技术先进性的要求, 考虑安全性和二次开发的需要, 以面向对象的思想实现系统设计具体要求即系统的实现。

(一) 使用工具与环境。

该教学平台运用B/S架构, 虽然C/S模式能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 使客户端响应速度加快。但是安装工作量大和后期的问题维护对于偏远地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只需要浏览器即可进行网络教学的所有任务, 因此应是首选体系结构。Microsoft SQL Server2005是一个全面的数据库平台, 较以前的版本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它的异步处理能力大大减轻了服务器的负载, 提高了Web站点的伸缩性。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2005为开发平台, 其中的代码测试功能极大的方便了开发人员。使用Ajax技术实现了无刷新更新界面。在以上工具基础上应用C#为主要开发语言, 以此保证教学平台的顺利工作。

(二) 编码标准与规范。

在开发过程中使用统一的编码标准与规范, 增加代码的友好性与阅读性, 能够使不同阶层的开发人员在时间、效率以及质量上达到一定的收益。使用C#编程过程中应注意代码格式规范、代码注释规范、声明规范、命名规范、语句规范以及声明一些其他较常用的标准与规则。

(三) 系统部分功能模块的实现。

1.双语转换功能模块。实现双语转换可以有很多方法, 比如使用翻译器进行逐字翻译, 缺点对是涉及专业词汇的复杂句子很难准确定位, 亦无法表达一些感情。也可以使用按钮进行连接预设好的整套网页, 但这样会增加服务器的开销, 使网页显得过于繁杂。这里可以使用国际化技术, 将每个控件预定义四种属性值, 根据所选语言不同进行显示。

2.在线交流功能模块。通过浏览器的Client Pull技术来实现11。Client Pull利用Html的meta标记, 结合使用“http-equiv=Refresh”属性控制页面自动刷新, 间隔时间由content的属性决定。其实现方法是在Html的<head>与</head>标签之间加上如下语句:

<meta http-equiv=”Refresh”content=”秒数”>

3. 在线检测功能模块。教师进入“作业管理”模块。可以实现以下三项功能:

*布置作业。教师按序号上传作业文件并输入提交作业截止日期。为了防止日期输入不规范, 调用文件Popu PCalendar.js。作业文件存放在Homework文件夹中, 为了便于区别以登录教师标识+日期信息进行命名。

*批阅作业。系统列出教师上传的所有作业, 并显示学生的提交及批阅状态。如果某项作业还没有学生提交, 则按钮的Enable属性为false。批阅作业时, 教师下载学生作业进行批阅, 包括评语和分值, 批阅完成后再上传至Homework文件夹中, 可供学生下载查看。

*查看作业。教师可以查看学生提交情况以及批阅是否完成。

五结语

论文设计的网络教学平台模型的突出特点是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特点设计了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在网上学习的工具, 解决了新疆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紧缺, 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提高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素质。当然, 该模型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比如学生完成习题只能自己核对答案而无法做到智能评分, 所以教师就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此外, 不能针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也是该平台有待完善的部分。望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改进。

摘要:新疆许多偏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 普通话的推广使双语教师成为极为稀缺的人才。在这些地区实行网络教学, 利用互联网以及多媒体展示, 不但解决了教师不足的难题, 而且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更加扎实地理解所学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论文阐述了网络教学的特点以及新疆偏远地区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 提出一种适用于该地区的网络教学平台模型, 该模型针对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各中小学教育特点设计, 能够使新疆偏远地区的教育现状得到改善。

《模型设计》教学反思 篇8

信息技术支持的有效教学离不开多种要素的相互融合。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记述量或质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也是影响信息化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将情境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生成性教学、基于活动或任务的教学应用于小学课堂中,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能够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的目的。

教学改革应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深度融合。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并不意味着要求信息技术工具如何高端先进和多多益善,而是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手段等教学要素特征,选取合理的信息技术工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信息技术工具、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将三者进行深度融合并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本文基于此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型APT,并探讨如何基于信息化教学模型APT设计iPad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并实施。

二、怎么理解信息化教学模型APT

有效课堂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三者的深度融合。基于此,本文提出信息化教学模型APT,该模型在综合考虑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评价手段(Assessment)、教学方法(pedagogy)、信息技术(Technology)融为一体,从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学习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体如图所示:

信息化APT教学模型提倡课前分析学习者和教学内容特征,课堂教学中设计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融合测试、量规、即时评价、电子档案袋、学习契约等评价手段,设计任务驱动教学、研究型教学、连接式教学、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选取合适的信息化技术工具,打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环境,从而转变学生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泛在学习,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型APT

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许燕老师的小学科学课程“扫一扫,更精彩”为例,谈信息化教学模型APT在实践课堂中的应用。

首先,课前对学习者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关于学习者。本次教学对象为小学六年级学生,他们思维较为活跃,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喜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分析,喜欢跟老师同学讨论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经过小学前五年的学习锻炼,他们已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学习者的这些特点,为协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本次授课班学生均来自城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iPad,能够熟练操作iPad的基本功能。同时,在课前,老师也对学生开展了教学所需的应用程序培训,以确保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关于教学内容。小学科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科学的魅力,让学生在科学课程中逐步学会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二维码已成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信息,因此本节课选择“扫一扫,更精彩”为教学内容,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设计制作二维码加深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发现并解决现实问题的积极性。

其次,对教学流程进行设计。在对学生与教学内容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扫一扫,更精彩”进行教学设计,本次教学过程可分为5个环节:

1.在情境导入阶段,教师出示二维码图片,让学生扫二维码,并在小组里和同伴相互交流,完成“扫码体验,我们的发现”表格。学生使用iPad对二维码进行扫一扫,填写发现内容表格并通过iteach提交。

2.在小组协作学习阶段,教师布置任务:为华科附小制作二维码。接着出示评价量规,提出要求:设计二维码文字图片内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在校园内拍摄照片,通过文字合成技术处理照片;制作二维码;截图,并在iteach上提交小组二维码作品。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小组活动。

3.在分享与评价阶段,教师组织学生根据量规,对其他小组作品在iteach中进行多元评价。学生扫描二维码后,进行小组互评。

4.在拓展活动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所有的二维码都能方便我们的生活吗?接着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为班级设计制作个性二维码名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与实践。

5.课后问卷调查,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填写《学生学习兴趣调查问卷》。学生填写问卷。

最后,课堂教学实践情况。

本次教学以信息化教学模型APT为基础,在iPad智慧教室环境中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型APT提倡在教学中以评促学,且iPad具有强大的即时评价功能,为使智慧教室环境下评价的作用能充分发挥,本课设计了包含诊断性评价、教师观察、量规评价、小组互评、自我评价等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合理的教学方法是APT教学中的基础,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基于任务或问题的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技术是APT信息化教学模型中的关键要素,本研究在iPad、投影屏幕、三星大屏电视的硬件环境下,选取Keynote、ibooks、我查查、iteach、safari、拍照、草料二维码生成器多种APP来支撑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基于信息化教学模型APT的iPad教学的兴趣及态度,课后教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掌握学生动态,为下一次教学提供了借鉴参考。

《模型设计》教学反思 篇9

一、模型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习了设计的一般方法后,从头脑的思维加工阶段发展到动手实际成模型阶段。根据设计需要,有针对性地制作模型,以便对产品进行试验,检验设计的产品是否达到最初的设计要求。本节重点不是模型的制作,而是认识制作模型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模型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具有制作模型的能力,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需要制作模型和模型试验,本节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设计的一种方法。学生初步具备了一些日常生活经验,如接触过车模和船模等,这些经验是本节认识模型的功能和在设计过程在各阶段作用的必备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模型和原型。

2.能列举生活中模型或原型的实例。

3.知道模型或原型及其功能,理解模型制作在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经过案例分析、讨论、制作等过程,认识模型的功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到学习设计的乐趣,体会模型制作在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模型的功能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

(五)教学策略和手段

案例分析与讨论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设计基础,体会模型的功能,和对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在教学目的。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器材:车模、船模、学生的产品,其他模型图片,榨汁机的模型或图片。2.教学场地:多媒体教室,产品展示台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出示车模、船模和便携式板凳,提出问题:我们在设计的产品,在设计过程中或批量生产前制作出实物来,这就是模型或原型。

(二)讲授新

1.模型及其功能教学

投影:什么是模型?什么是原型? 详见教材P138 思考:你接触过哪些模型?哪些是原型?

(学生思考后,老师记录下学生所提出的模型案例,将其写在黑板上,并对所提到的案例按模型和原型进行分类,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模型和原型的内涵。)案例分析:

投影: “神舟三号”飞船中的模拟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学生分析讨论:(1)“神舟三号”飞船中的模拟人有什么特征?(2)为什么要进行模拟人试验? 交流讨论结果

投影:鸟巢模型、神舟飞船模型、浑天仪模型 思考:模型制作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意义何在?

学生阅读P139,了解在设计过程中模型的两个功能。案例分析:

投影:“大东方号”事例说明了什么?

小组讨论:导致“大东方号”首航失败的原因,之后交流体会。学生总结:(1)模型使设计具体化。

(2)模型帮助分析设计的可能性。2.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作用

提出问题:如果让你设计榨汁机,在不同的设计阶段,你会考虑制作什么模型? 老师记录学生要设计的模型(1)投影:草模

讨论:产品造型设计的初期阶段,草模有什么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2(2)投影:概念模型

讨论:设计构思初步完成之后,概念模型有什么作用?(3)投影:结构模型:

讨论:在研究产品造型与结构关系时,结构模型有什么作用?(4)投影:功能模型

讨论:在研究产品的各种性能以及人机关系时,功能模型有什么作用?(5)投影:展示模型

讨论:作为样品,展示模型有什么作用?

(6)综合讨论学生在前面提出的各种模型,它们在产品设计的哪一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大概是属于哪一种模型。

(三)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清楚地知道了模型的功能及其不同阶段模型在设计中的作用。希望,在今后的设计中关注模型、利用模型。

(四)作业及评价

制作P141模型,写出制作此模型的功能,在产品设计中所起到的作用?对制作的模型和所写的功能进行评价。

用心

爱心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现象,了解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以及提出此模型的实验依据

2、认识实验对理论发展的总要作用

3、知道物理模型建立的意义及其局限性,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重点难点

重点: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结构理论 难点: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 设计思想

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体现了研究微观世界的一种科学的方法,也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点。对卢瑟福如何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汤姆孙原子模型,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人类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的设计强调核式结构模型建立的依据而非结论,重点在于暴露模型建立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对物理学史的教育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课堂引入】

讲述:汤姆生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生的原子枣糕模型。点评:用图片或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课堂学习】

学习活动一:α粒子散射实验

问题一:为什么用α粒子的散射现象可以研究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α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α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α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α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问题二:α粒子散射是怎么做的

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

动画展示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 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粒子。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问题三:α粒子散射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或只发生很小的偏转,但有些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大约1/8000oo的α粒子偏转角超过90,个别的甚至接近180,就像被弹回来了一样。

学习活动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请同学们根据考虑:

问题一:α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

碰撞前后,质量大的α粒子速度几乎不变。只可能是电子的速度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出现反弹的现象,即使是非对心碰撞,也不会有大角散射。

问题二:按照枣糕模型,α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

对于α粒子在原子附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ɑ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α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α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α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枣糕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问题三: 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ɑ粒子的大角度偏转?为什么?

先通过课件师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推理分析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教师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教师小结:实验中发现极少数ɑ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ɑ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①绝大多数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②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③极少数粒子被弹回

表明: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点评: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模型法(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构造模型)

(通过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枣糕模型,并开始建立新的模型。希望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总结,总 结时,突出汤姆生原子模型与粒子散射实验之间的矛盾,可以将粒子分别穿过枣糕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的不同现象用动画模拟,形成强烈的对比,突破难点)

联想在以前的学习中有哪些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在哪些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模型法来研究。

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再展示立体动画粒子散射模型,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认识。

【例】 如图为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荧光屏和显微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的A、B、C、D四个位置时,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相同时间内在A时观察到屏上的 闪光次数最多

B.相同时间内在B时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比放在A时稍少些 C.放在D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到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 D.放在C、D位置时屏上观察不到闪光

学习活动三:原子的组成与原子核的大小 原子的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核,它集中了所有的正电荷和几乎所有的质量,核外的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原子的-10-15-14半径在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0m左右.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相当于一个体育馆里的一个小石子。

学习活动四: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理论的矛盾

学生先自学,然后讨论归纳:

矛盾1:绕核运转的电子会辐射电磁波,能量逐渐减小,最终电子落入核中,原子将不复存在。

矛盾2:电子绕核运动辐射的电磁波是连续分布的,但在实验室中观察到的现象并非如此。

教师指出:矛盾的出现预示着新的理论的形成,也只有新的理论可以解决矛盾。科学就是这样螺旋式前进的。

随堂练习:

1、(2013·福建高考)在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金箔中的原子核可以看作静止不动,下列各图画出的是其中两个α粒子经历金箔散射过程的径迹,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C

2、在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其原因是()A.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 的核里 B.正电荷在原子内是均匀分布的 C.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

D.原子的质量在原子核内是均匀分布的 答案 A

【板书设计】

第2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一、α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装置

2、实验结果

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上一篇:战疫示范微党课致敬最美白衣天使专题观后感下一篇:初中物理教学多元评价的有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