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活动方案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非诚勿扰》活动方案

《非诚勿扰》活动方案 篇1

在当今信息爆炸,物欲横流的社会,无数因为各种原因而处于单身阶段的男男女女渴望寻觅一份不平常的爱情,这无疑是婚恋节目卷土重来的绝佳机会。

栏目定位:让单身男女通过电视平台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让现代男女婚恋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这一电视平台折射出来。

栏目宗旨:《非诚勿扰》取自冯小刚同名贺岁电影,其含义就在于对爱情保持老实忠诚的态度,同时也体现本栏目对男女嘉宾的基本要求以及栏目本身的诚意。本栏目希望能够用真实与真诚的态度为宗旨为单身男女找到自己的幸福,我们将作为一个平台,供单身男女交流,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单身男女提供一个相识相知相爱的机会,为他们搭起一座鹊桥,最佳期望是能够最终成就一段美好姻缘。

收视与市场:

据了解,中国社会目前存在大量剩男剩女,以80后居多,他们特立独行,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由于工作,家庭,或个人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他们始终无法摆脱单身状态。应该说,从电视收视情况和观众参与情况来说,7080后甚至90后是主体,此外,由于本栏目在结构和形式上的特点以及富有戏剧性的看点,受众群体可以放大到各个年龄段和各个阶层的人,收拾前景和市场前景看好,不难估计,节目将来的经营操作是十分可喜的。

形式与结构

一.形式

演播厅现场直播的方式,采用新闻类节目《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体现“诚”的宗旨,使节目更具说服力,主持人睿智幽默,应变能力强,起到统筹全局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采专心理分析师乐嘉与主持人,男女嘉宾互动,并适时的为男女嘉宾提出意见和建议,或进行心理分析。整体节目节奏紧凑,有条不紊,但不乏戏剧性和价值冲突等看点。

男女嘉宾需自愿报名,经过选拔,参与外景录像和现场互动交友,最终达到配对目的。配对成功的男女嘉宾将参与第一次约会的实况拍摄,从而形成“从一而终”的戏剧性模式。

二.结构和内容

1.节目开场,摄像机环摇,呈现节目现场的气氛,具有电子摇滚气息的音响效果呈现,摄像机对准升降台,主持人以与男嘉宾相同的方式出场,与现场观众进行短时间互动或交流后,节目正式开始。24位女嘉宾以左右两排与观众打招呼的方式出场,同时摄像机清楚展现每一位女嘉宾的近景。女嘉宾出场的背景音乐采用艾薇儿的《Girlfriend》,其快节奏和轻松愉快的乐感带动全场气氛,同时其歌词内容也大胆直接的概括了女嘉宾的目的。

2.动画方式和旁白直白的展示游戏规则,形象而生动。(规则略)主持人补充男女嘉宾可能获得的奖励。紧接着请出第一位男嘉宾。男嘉宾出场音乐:《Can You Feel It》动感的旋律加上升降平台的神秘性表现男性气概,同时将节目推向第一个小高潮。

3.爱之初体验

男嘉宾通过第一印象选出自己的心动女生,女嘉宾通过对男嘉宾出场后第一印象的判定决定是否亮灯,而女嘉宾在此环节中的亮灯数决定着男嘉宾是否获得旅游大奖的机会。

4.爱之再判定

将男嘉宾具体资料通过VCR展示出来,摄像机给出全景,将观众,24位女嘉宾,现场与大屏幕放在同一个镜头中,宏观展现现场具体情况与男嘉宾具体资料。男嘉宾具体资料来自事先进行的外景拍摄,记录男嘉宾的工作环境,生活状况,择偶标准,个人爱好或好友评价等等,这些资料分成几个VCR分别展现,每个VCR放完由女嘉宾根据VCR内容决定是否留灯,同时举手示意发言或询问男嘉宾问题,在此过程中由主持人和心理分析师进行协调,直到最后一个短片放完,根据女嘉宾留灯状况决定男嘉宾去留,若无一盏灯亮着,男嘉宾挑战失败,必须退场。此时采用《O Fortuna》作为背景音乐。若只剩一盏灯,由男嘉宾是否牵手,若超过一盏,进入男生权力。

5.爱之终决选

男嘉宾亲自灭掉剩余女嘉宾的灯,只留两盏心仪女生的灯,同时请出心动女生,三位女生站在一起,接受男生的提问,男生有权提问两个问题,从栏目提供的十项女生基本资料中选择一个,通过字幕显示。另由男生自己提问一个,通过女生的回答判定自己牵手哪位女生。被选女嘉宾上台的音乐是少女时代的《GEE》,可爱俏皮的音乐风格与此时的氛围相得益彰。若男嘉宾选择心动女生而心动女生没有选他则进行30秒的表白,此时采用歌曲《TRY》作为背景音乐。同时另两位女生归位,选用萧亚轩《不爱,请闪开》作为背景音乐。若男女嘉宾牵手成功,则采用背景音乐曹格与卓文宣合唱《梁山伯与朱丽叶》,营造幸福浪漫的气氛。若男嘉宾失败退场则采用梁静茹《可惜不是你》。

包装与宣传:

本栏目在音乐,灯光,摄影,环境,服装,造型等方面力求完美,栏目整体呈现出的细致精美更是决定了本栏目势必成为同类栏目的领头羊。此外,女嘉宾的造型的多样性以及言谈举止成为栏目的看点之一,而富有戏剧性的高潮段落更是成为吸引观众的杀手锏。

本栏目播出时间为每周六周日晚21:20,不排除非常情况调播的可能性。

《非诚勿扰》活动方案 篇2

话题营销主要是运用媒体的力量以及消费者的口碑, 让媒体的产品或服务成为消费者谈论的话题, 就此形成关注以达到营销推广的效果。这里的话题, 可能是节目生产商有意制造的, 也可能是观众引发的;可能是紧紧围绕节目本身的, 也可能是由节目派生衍射出来的;可能具有普遍社会性, 也可能是群体性小众性的。

一、话题产生与营销传播的机制

电视娱乐节目的话题营销, 就是在节目中设置或嵌入相关话题, 通过多种媒体渠道传播给受众, 让受众关注该节目并产生情感反应, 继而向他人或群体扩散该节目。

赢得观众的黄金定律是:你必须主动把钩子抛出去, 把观众钓过来。公众强烈渴望寻求刺激, 渴望超越现实, 渴望体验图像和声音的魔幻世界。如今娱乐节目和传播渠道众多, 信息庞杂, 只有创造和传递出与众不同的风格才能赢得受众。

婚恋交友类节目创意其实并不新鲜, 《非诚勿扰》的看点是真实体现出现代婚恋观。制片人王刚说:“我们不会刻意地鼓吹什么, 但是节目的设计就会让大家看出现在年轻人的婚恋观……年轻人的价值选择自然而然就在里面了。”让年轻人自主选择之余, 《非诚勿扰》也会采用专家团提意见这种形式, 讨论网络和社会上的流行话题:房子、孩子、婆媳关系等等。这种约会玩法, 用制片人王刚的话说, 就是“落点会很深”。由此可见, 《非诚勿扰》节目本身讨论的话题具有社会内置性的特点, 是“非常流行的切合实际”, 这样一个娱乐节目却暗藏“观点的自由市场”, 掀起讨论和引起关注就显得比较合理。

社会产生话题, 节目给公众提供公开讨论的平台。《南方都市报》2010年4月7日署名韩松落的文章写道:“能把经济、民生、时尚、欲望、隐私、亲情等等元素一锅端……一个相亲节目之所以得到了大于一个相亲节目的关注效应, 全因为后面有整个时代在衬底。”“《非诚勿扰》不满足于温情斯文的相亲交友, 它甚至没打算促成任何一对男女, 连装出这种态度都不肯, 它要的是鲜明的话题性、凶狠的两性搏杀, 以容纳那些困扰着人们的现实问题, 金钱、房价、家庭关系、剩男剩女, 它是撕破脸的、夸张的社会漫画。”

节目的次生话题是娱乐节目营销的又一法则。围绕着《非诚勿扰》产生了一连串的话题, 观众被不断卷入, 不由自主地参与和促进了话题讨论及意见表达。江苏卫视挖走湖南卫视娱乐节目主持人团队、《非诚勿扰》与《我们约会吧》的版权风波、受众对嘉宾身份的质疑、台上女嘉宾极尽表演之能事。这些次生话题成全了江苏卫视和马诺等网络红人。

随着节目播出、媒体报道、网络扩散, 有关话题成为现实与虚拟互动的中介与螺旋梯, 节目收视上扬的推手。不可否认, 网络的力量是催生和发展话题营销的最好工具, 如何运用得手, 找到争议点, 安排出几个配角, 营销师如同高明的导演那样把握整体的节奏, 才能游刃有余。

二、生产易于传播和受关注的话题

从一开始, 为了避免国内观众对于“真人秀”定义的无法理解, 《非诚勿扰》将节目定位为“一个新派交友节目, 只提供邂逅不包办爱情”。没有人说过上这个电视是为了找终身伴侣和结婚对象, 节目组没有, 嘉宾也没有, 但很多观众却认为这是“电视红娘”, 把现实婚姻与交友节目捆绑起来对应。这就使得有关话题具备了公开与冲突的特质, 通过自由的网络平台和组织性的新闻媒体, 各色人等找到了话题的“战场”。

1. 话题的公共性

有网友认为, 《非诚勿扰》的伟大之一在于女性话语权的突破, 这让长期备受男权压抑的女性终于扬眉吐气, 狠狠地意淫了一把。嘉宾参加节目, 不仅是要给场上的男女嘉宾看, 也是给场外的观众看。为了引人注目或者至少能引起注目, 无论是兴趣爱好的阐述、义正言辞的指责、真实“拜金”的显露, 都可能被推到极端, 并进而成为一个人的标签。在节目里, 人们忽视 (节目也没有提供) 隐藏在嘉宾背后的可以促进理解的个性故事, 更关注嘉宾的言辞表现。这种标签式的话题, 把复杂的人性抽离为单一的表述, 把观众群分裂成一个个观点的“粉丝”团, 对相异观点的不宽容, 发展为真实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借助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展开的口水战。

《非诚勿扰》播出以来, “马诺”、“拜金女”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闻关键词。用百度搜索“非诚勿扰马诺”, 找到相关网页约4, 450, 000篇, 用时0.003秒。一个人能够吸引几百万网帖, 不能不说她已经成为了“公众人物”。

2. 话题的争议性

《非诚勿扰》几乎每期都有一个道德方面的争端。节目中拜金女的毫不掩饰, 富二代的显摆臭屁, 孔雀女的撒娇发嗲, 凤凰男的自卑自尊, 杭州极品婆婆的农民鄙视等等, 无论是否是他们的真实面貌, 一经电视节目播出, 这一切都构成了非常具有看点的娱乐元素。《非诚勿扰》的确抓住了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

由于不少参与节目的嘉宾都成了“网络红人”, 也有网友对选手进行“人肉搜索”, 更以此来质疑节目的真实性, 对嘉宾的质疑分为参与节目的动机和真实身份两类。嘉宾的参与动机和命运成为受众热烈讨论的话题, 犹如一部开放的、未放完的故事片, 结局尚未打开, 悬念依然还在, 情节仍在继续。对嘉宾身份的猜测乃至捕风捉影, 似乎又是探秘题材, 而节目组适时回应又成为新闻报道的资料和受众下一次激辩谩骂的信源。此外, 主持人光头孟非和点评人光头乐嘉与嘉宾之间的唇枪舌战, 也增加了话题的冲突性。

3. 话题的延展性

这些“非常流行的切合实际的话题”, 既是节目所讨论和表达出来的, 又是现实社会中纠结在普罗大众心中的痛。节目嘉宾就相关话题发表的观点, 往往是类型化的, 讨论和交锋难免继续。而节目所制造出的“明星”具有了光环效应, 推动受众对嘉宾和评委的观点、嘉宾的命运以及次生话题进行跟踪关注, 并形成累积效应。

三、多渠道扩散话题和推动收视

《非诚勿扰》的传播表现出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深层次互动, 网上网下互动, 电视与网络联动, 纸质媒体煽风, 多种媒体齐发, 构成了多渠道立体化的传播图景。

1. 传统纸质媒体的关注形成话题入口

节目开播后不久, 关于节目版权问题、嘉宾动机问题、节目的真实性问题, 立刻引起《京华时报》、《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等全国主流报刊的关注, 数家报刊就多个焦点话题对江苏和湖南两家卫视双方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采访或专题讨论, 并大量使用了“质疑”、“困扰”、“回应”、“火药味”等具有矛盾冲突性的词语。主流媒体的报刊成为节目组披露信息和说明情况的主要窗口, 也成为受众和网络媒体的信息来源。

比如, 在节目遭受消极关注之际, 4月9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同时刊发新闻宣称,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在京研讨, 专家称娱乐而不媚俗”。而这又招来新一轮的质疑。4月12日 (周末节目播出之后) 的《羊城晚报》报道: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最近两周短短四期, 以麻辣、性感著称的“宝马女”马诺再度将话题推向了高潮——先是上周被男嘉宾骂得愤然离席, 接着又在这个周末低调“返场”, 前晚在台上待了一期之后, 昨晚又迅速“被选走”, 不少网友戏称“其精彩程度堪比包小柏的二度离席门”。

2. 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促进了话题扩散

新闻看点和话题争端经由各类网站或网络社交媒体转载, 迅速地促进话题形成强大磁场。传媒网站或政府网站、商业门户网站或社区、行业垂直网站, 都迅速跟进和转载相关报纸或网站的新闻或博客等文章。尤其是搜索引擎百度, 除了提供方便快捷的搜索服务外, 还建立了专门的“非诚勿扰吧”和多个相关“吧”。众多视频网站在提供节目视频时, 也提供了跟帖服务。在这些网络媒体之上, 网民浏览阅读信息后, 或跟帖或转帖, 或评论或传播, 或组织讨论或展开谩骂。

如乐嘉 (心理师) 的博客《你真看懂<非诚勿扰>了吗?》等帖子, 在他的新浪博客和百度“非诚勿扰吧”里面, 阅读、跟帖和转帖数量累计高达十万余人次。在4月11日节目播出之后的4月12日, 搜狐中国同学录首页的显著推位上挂着标题为“看过4月11日非诚勿扰的进来讨论下”的帖子, 该网站的闲聊区、娱乐区、麻辣婆媳区, 更是有网友对马诺的去留、极品杭州婆婆进行持续关注, 并号召“没看的姐妹们去找今天的非诚勿扰看下”。

3. 视频网站的内容转播掀起收看热潮

《非诚勿扰》的官方网站, 中国网络电视台, 江苏卫视独家授权联合播出的优酷, 提供搜索的迅雷和百度的视频, 网民上传的新浪、搜狐、腾讯等门户网站视频, 专业视频网站土豆、56等, 网民自主创建的《非诚勿扰》专门网站, 乃至未经授权建立的《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的对比视频网站, 都为错过收看或者想再次观看的受众提供了搜索和收看的便利。

网络视频这个推广渠道, 对于撬动观众转而收看电视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在优酷网上的《非诚勿扰》节目视频, 每期浏览量都在100万以上, 高的达到400多万。每期节目视频都有成千上万的评论, 很多网友的建议都被江苏卫视采纳作为以后的内容素材, 成为节目收视的保证。

《非诚勿扰》 篇3

关键词贺岁片冯式喜剧真诚

最近冯小刚导演的冯式喜剧回归之作《非诚勿扰》(以下简称《非》)票房甚佳。而该片讲的是:秦奋是一位在国外漂泊多年后的“海归”,他天才的发明被风险投资人以天价买断。一夜暴富后的这位“天才海归”想通过征婚的方式解决终身大事,于是乎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踏上了“征婚”的旅程。漫漫“征途”上,各怀心事者纷至沓来,一段段“征婚喜剧”演绎出当今世间百态。几经折腾后,秦奋终遇倾心佳人空姐梁笑笑。奈何“襄王有意,神女无心”,美人心系有妇之夫。秦奋逆流而上,于几番悲欣交集后,有志者事竟成,秦奋终于带着他的真爱与梁笑笑开始一段全新征程……

《非》属贺岁片,但却不同于以前的冯式贺岁片。尽管是一个很普通的故事,但故事的过程却很是可乐。而且该片在逗乐剧情与葛式贫嘴之间却穿插着对现时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的映射与讥讽,并在讥讽与嘲笑中宣扬着真诚的可贵。

开篇的风险投资亦称为“疯投”。对于近两年国内所谓风险投资者的不成熟与功利性做了极为夸张的讽刺——风险投资者对自己将要投资的项目是个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当然就更不要说了解项目了,就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并冀望能在不久之后以更高的价格找到下家,由此赚取利润。回想从2001年开始的风险投资风潮。有多少这样的事例,当然,就如片中所演绎的那样,正因为很多风险投资者都对自己所投资的项目完全不了解,到最后石沉大海之例也是比比皆是,风险投资也就当真成了“疯投”。

进尔,作为本片主线的秦奋征婚,将当今社会现象尽数重现,那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同性恋、推销墓地的婚托、炒股入魔者、未婚妈妈等等。就连秦奋一见钟情的梁笑笑,都是一个痴情的“第三者”。在这一出出“征婚喜剧”在貌似道貌岸然男人的虚伪与忍辱负重痴心一片的“小三”将剧情推向了一个灰色地带的时候,秦奋的真诚打破了这两人之间关系的平衡。同时这也是该片的一个转折点,相对于上半部分内容的幽默与喜感,这个转折点带给我们的下半部分更多的是伤感与温情,这也是冯式喜剧很少用到的。放眼当前,第三者、婚外情等等,在社会上风行一时,也不知道这是社会的退步或是进步。但总觉得这种尔虞我诈、虚伪、浮躁的风气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把很利的刀刃,伤的不仅仅是一方,该片将当事各方为此所受的到伤害一一呈现。本片的尾声,邬桑辞别秦奋在风景如画的北海道哼唱着《知床旅情》,孤独地驱车前行着,再细细回味之前秦奋对邬桑说的一番话“……最好的那几个都各奔东西了。有时候真想你们,心里觉得特别孤独……”。让人不得不感触,现代的人、现代的社会、现代的生活节奏,还有多少人能像片中的秦奋一般拥有真情与真爱,对朋友、对爱人如此尽心。过去的发小、当年的同学、后来的朋友们,在各自都有自己的天地,各自都有自己的事业后。有多少逝去的记忆被封存,又有多少深厚的情谊被渐渐遗忘?人们都在为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着,哪里还能顾及到其他?现在的人们尽管都生活在人满为患的都市里,其实都很孤独。“为朋友两肋插刀”这句话谁也都会讲,并且说起来也很容易,但像片中秦奋那样,在自己也非常需要用钱的情况下,仍能不忘好友,并力所能尽的帮到好友着实难得。到这里,《非》片的主题很明确了——“非诚勿扰”,但同时又让人怀疑是不是跑题了,必竟这是一部贺岁片啊,怎么也在赚取观众的眼泪了?当邬桑不顾丢掉工作而义无反顾地返回医院时,笔者心中的豪迈也与剧中的邬桑一道油然而生,刚才的伤感一扫而光……

当然,该片必竟还是一部贺岁片,喜剧的结局算是意料中之事:真诚而执着的人最终赢得美人心,抱得美人归。最后,意料之外的是先前那位“疯投”居然还没有卖出他的“高科技”。

小品《非诚勿扰》 篇4

第一场:

情景:男主角新郎和新娘及伴娘上台,递上戒指,快要戴上的那一刻,钻石王小三冲上台拿出水晶亮钻,求婚带走新娘。音乐:梦中的婚礼 台词:

伴娘:新娘新郎交换戒指 钻石王小三:住手,我反对。

新娘:哟喂,这不是传说中的钻石王小三蛮? 新郎:你要干个啥? 钻石王小三:哪儿凉快哪呆着去 钻石王小三:亲爱的,我要让你在宝马车里笑,也不要你坐在拖拉机上哭。小丽,嫁给我吧。新娘:OH,我的上帝爷爷,我晕。。新郎:别,别呀。

新娘:我不靠晕了,我这就嫁给你。。新郎:啊,不。。第二场: 情景:失落的时候,男主角遇见女生,钱包忘拿就一走了之,女生追过去还钱包。含情脉脉,开导男主角。。音乐: 台词:

男主角:哎,失败是成功的妈妈。可是我已经有很多个妈妈了..胸口突然有只小鹿在乱撞,我想她看上我了【心里描写】

女生:先生,你有木有搞错?你到底hold不 hold住呀?钱包都看不住。男主角:喔?谢谢

女生: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说出来我们开心一下。男主角:唉,老婆跑了。。

女生:千万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要在周围几棵树上多吊死几次试试....男主角:哦,我懂了,我在几颗树上都挂上shen子。第三场: 音乐:

情景:服务员送咖啡,男主角坐酒吧里边咖啡,边发征婚启事,同性恋者搭讪。。男主角悄然离去。

台词:要想找一帅哥就甭来了,像刘德华,张学友那种哥子是不会来征婚的,要想找一财神爷就别见了,硕士企业家以上的就免谈,找一外表时尚,内心保守身心健康的人就行,要是长的委婉点就更靠谱了。说说我吧,就一学无所成海外归来的、无公司,无豪车,无股票的三无海龟,是对社会有益无害的那一类。男主角:左眼跳桃花开,右眼跳菊花开。同性恋:我可以坐这吗? 男主角:你认错人了吧?

同性恋:我是建国呀,城建公司的建国,我变化有那么大吗?你都认不出来了。男主角:记得你是单眼皮儿的,怎么成双眼皮了? 同性恋:在韩国做的,怎么样? 男主角:真够巧的,在这碰上你了

同性恋:巧什么,人家想见见你,你征婚广告上又没说男人免谈,人家一直拿你当一大哥哥 男主角:你这不是给我捣乱吗,干嘛要找一男的。

同性恋:记得小时候咋俩游泳,我脚抽筋,还是你救的我,当时你抱着我,心里美

。。喂,喂,人呢?别走呀。第四场:

情景:男主角和女2号相亲对象见面 音乐: 台词:

男主角:第一次见面对我印象怎样?

2号:跟我想的差不多,其实我这这个人不注重外表,我看中的是人心,想找个善良孝敬父母的人

男主角:你还真是外表时尚,内在保守的人啊,难得。。2号:你父母都还在吗?

男主角:老汉儿几年前去世咯,老母亲还在。2号:你妈妈多大年纪了安? 男主角:七十多

2号:你爸爸葬在哪个地方安? 男主角:八宝山骨灰堂里。

2号:啊?你要是孝顺的话,就该给你老汉儿找块福地,老人家讲究入土为安。

男主角:这你就不用操心了,我不会亏待他们的,要是咋俩成了,我也可以提前给你修一块儿。

2号:哎,人生自古谁无死,早死晚死都得死。你看哈,其实这也是一种投资,只要花三万块钱就可以买到一块皇家风土的墓地了,也就是你去一张去美国的机票钱,如果你妈也去了,你就买两块嘛,来年可以转手,再赚6万快,现在买我们还可以给你打九折。男主角:我看咋还是俩吹了吧。2号:。我给你打8折也成啊。

男主角:别跟着我,再跟着我,我把你名字写碑上去。

2号:喂,没见过这么没孝心的,鄙视你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第五场:

情景:男主角逛超市遇见心仪女生,一见钟情。音乐:爱你在心口难开 台词:

男主角:今天星期二,什么打折呀? 收银员:口香糖呀

男主角:我才不喜欢吃口想糖呢,又不能咽下去。收银员:你有会员卡吗?可以打三这折。男主角:有呀

收银员:对不起,先生您的卡没有激活 男主角:你又没说要激活才能打折 收银员:对不起,先生,你。。男主角:那我不要了

益达女生:刷我的吧,这个对牙齿好喔。男主角:嗨,你的益达 益达女生:是你的益达 男主角:不,是你的益达 益达女生:是的益达啦。第六场:

情景:益达女生遇歹徒,男主角出手相救,有情人终成眷属。台词:

大哥:把这个拿着,我来劫个色。女生:你们想干嘛?

大哥:把你的IC IP IQ卡全都给我交出来。小弟:赶紧的。女生:IQ?你没有IQ 大哥:我这不问你要嘛

小弟:大哥,这小娘们儿说你没脑子呢 大哥:三娘四舅奶奶的,给我上。

男主角:你们要干嘛,欺负一女生打不过你们是不?

女生:嗨,你的益达

非诚勿扰影评 篇5

纵横的魅力来自曾经创立“痞子文学”的中国作家王朔,他的作品擅长把粗俗元素,转成趣味力道,以另类文法,直接揭露人生本色,所以才会在离婚典礼(是的,是离婚,非结婚,整出《非诚勿扰》就大玩着仪式游戏)上说出了:“散买卖不散交情”和“从夫妻变回熟人”的犀利台词,所以也会有在葛优求婚过程中,出现:“所有婚姻的选择都是错误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以及“你是找感情的,我是找婚姻的!我们俩就走岔道了!”等从生命苦果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

这种偈语式的生命警语,正是相声艺术最常使用的“逗乐”手段,伶牙利齿,插科打诨了半天,突然来计当头棒头,劲爆啊,精准啊,歇后语式的核心直击,让聆听者(观众)有了猛然憬悟,拍案叫绝的喜乐力道,完成大众娱乐的基本诉求(至于“北极熊为什么不吃掉企鹅”的无厘头生态问题,更是王朔和冯小刚消遣无知暴发户和呆头傻妞的游戏手段了,既直接,又生猛,更绝)。

冯小刚把王朔的语言魅力分成“艳阳”与“冷酷”两路投射,葛优、舒淇、孙洪雷和姚晨四位幕前主角的职责是活蹦乱跳地用语言来颠倒众生,他们体悟的爱情警语,因为有着生命历痕的温度,所以让观众轻易就能对号入座,而且会心一笑;至于张涵予担任的幕后说书人角色,则以冷面笑匠的语法,诉说着秦奋和笑笑这对苦恋情人,从北海道到海南岛,分分合合,据说要到2030年才算结了婚的恩怨情史,他的旁白既是串连,亦是交代,但也另外带着感叹,只是看得见的男男女女竞相在“艳阳”下搬弄身影时,张涵宇的低调与压抑,则提供了一种呼吸空档,让分合情侣得能蓄积更多能量再出击。

不过,正也因为警语充斥全片,就算冯小刚努力从海南岛三亚的亚龙湾森林公园中找到了极多的梦幻场景(那是进化版的琼瑶式偶像剧),但是《非诚勿扰2》却也浑然成为一出用耳朵去聆赏就已足够的“相声”或者“话剧”,属于电影特有的影像运动,在电影中都只成了美学点缀,偶而能提味,却失去了正调主味了。

“形式主义”则是《非诚勿扰2》刻意经营的戏剧手段,片头玩一次,确实发挥了错愕惊叹的趣味效果,片尾再玩一次,则是斧凿太深,刻意求工了。

片头是从葛优在长城求婚做开场,直接跳入马车加轿车的盛大婚典场景,确实玩了些混淆视听的错觉乐子,但是到了续集才冒出头的孙洪雷和姚晨两人,却在此时剎有介事地演出一场“离婚”大典,此举固然符合了《非诚勿扰》系列电影的当代“爱情/婚姻”迷思的主题论述,也突显了孙洪雷饰演的李香山这个角色耽恋形式主义的人格特质(正因为他爱从传统形式上检视人性,书写人性,才会在罹患黑色素的绝症后,赶着要办自己的生前告别式,要让生命中必经的所有历程都能亲眼目击,甚至亲手纠正改写)。

非诚勿扰2台词 篇6

1、早知道这么冷淡,还不如娶那一年一次的呢!起码一年还有一次!――秦奋抱怨梁笑笑

2、谁动感情谁完蛋。――秦奋得知梁笑笑对自己仅限于好感,伤心地说。

3、这不是病,这是命,我的命找我来了,我只能从命。――李香山得癌之后的感悟

4、这不是病,这是命,我的命找我来了,我只能从命。――李香山得癌之后的感悟。

5、你是没赶上我好的时候……这两年,是有点虚了。――秦奋被梁笑笑体力不支,狼狈不堪

6、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香山临终前说给笑笑的话

7、你是找感情的,我是找婚姻的!我们俩就走岔道了。――秦奋总结和梁笑笑的关系

8、把我种在花盆里,我天天对你们笑。――李香山让秦奋把自己的骨灰种在花盆里

9、散买卖不散交情。――离婚典礼贺词

10、一辈子很短,我愿意和你将错就错。――秦奋向梁笑笑求婚

11、死是另一种存在,相对于生,只会生活是一种残缺。――香山的女儿在人生告别会上的话。

12、帝王般的享受,就是把脚当脸伺候着。――秦奋在足浴中心的感悟。

13、一辈子很短,我愿意和你将错就错。――秦奋向梁笑笑求婚

14、你能对着钱发誓,无论对方将来多么富有,多么健康,多么爱你,都不在和他在一起吗?――离婚典礼上证婚人葛秦奋问芒果的话。

15、居家过日子犯不着肝胆相照,虚着点儿和气。――笑笑怪秦奋老撒谎,秦奋如此狡辩。

16、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

17、我们就是知心不换命,能托孤不能托妻的朋友。――香山如此形容自己和秦奋的关系。

18、谁动感情谁完蛋。――秦奋得知梁笑笑对自己仅限于好感,伤心地说

19、死是另一种存在,相对于生,只会生活是一种残缺。――香山的女儿在人生告别会上的话

20、幸福不一定在一起,倒霉一定在一起――秦奋语

21、你能对着钱发誓,无论对方将来多么富有,多么健康,多么爱你,都不在和他在一起吗?――离婚典礼上证婚人秦奋问芒果的话

22、怕,像走夜路,敲黑门,你不知道门后是五彩世界还是万丈深渊,()怕一脚踏空,怕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有人问香山怕不怕死,香山如此回答。

23、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香山女儿朗诵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

24、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秦奋语录

25、你是没赶上我好的时候……这两年,是有点虚了。――秦奋背梁笑笑体力不支,狼狈不堪。

26、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秦奋语

27、早知道这么冷淡,还不如娶那一年一次的呢!起码一年还有一次!――秦奋抱怨梁笑笑

28、什么呀,整个一大通铺。活着扎人堆里,死了还是人挤人。――孙红雷饰演的李香山不满墓地太拥挤

29、居家过日子犯不着肝胆相照,虚着点儿和气。――笑笑怪秦奋老撒谎,秦奋如此狡辩

30、什么呀,整个一大通铺。活着扎人堆里,死了还是人挤人。――孙红雷饰演的李香山不满墓地太拥挤

31、你是找感情的,我是找婚姻的!我们俩就走岔道了。――秦奋总结和梁笑笑的关系

32、幸福不一定在一起,倒霉一定在一起。――秦奋语录

33、把我种在花盆里,我天天对你们笑。――李香山让秦奋把自己的骨灰种在花盆里

34、散买卖不散交情。――离婚典礼贺词。

35、帝王般的享受,就是把脚当脸伺候着。――秦奋在足浴中心的感悟

36、秦奋说起选秀的评委:“冒充上流社会,哪有上流啊?全是下流。这就是一帮寄生虫,骗吃骗喝骗炮打。”一旁的芒果说,“别骂了,再骂连自己都骂了。”

37、我们就是知心不换命,能托孤不能托妻的朋友。――香山如此形容自己和秦奋的关系

38、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片尾笑笑对秦奋所说。

39、怕,像走夜路,敲黑门,你不知道门后是五彩世界还是万丈深渊,怕一脚踏空,怕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有人问香山怕不怕死,香山如此回答

《缘来非诚勿扰》的场景设计 篇7

《缘来非诚勿扰》的舞台设计了三个表演区, 第一个表演区是主持人的空间, 除了面向参加节目的24位女嘉宾, 也通过长长的T型舞台有了联系, 并且获得了与评论嘉宾的互动, 而在主持人的表演区间, 既有与男嘉宾认识交流的展现, 身后更是“惊喜空间”的悬念设计, 让主持人有了更充分的表现环境。第二个表演区是女嘉宾的空间, 半圆形的舞台设计, 形成了稳重也具有平等的竞争效果, 摄影机很容易拍摄到她们犀利的言论, 更有彼此之间的竞争状态, 而矗立在舞台右侧的“爆灯屏幕”, 使画面瞬间产生戏剧效果, 在主持中有了更方便的提示。第三个表演区是评论嘉宾的空间, 这个从观众中凸显出来的小舞台, 矗立在男嘉宾与女嘉宾的右侧, 联系和缓和两个空间的交流, 他们的言论或者代表观众, 或者代表男女不同的生活态度, 引导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社会化的解释。三个表演区的场景设计独具匠心, 首先打破了传统电视录制的“第四堵墙”的概念, 让舞台变成全景式的场景, 摄影机不再受到人物关系的限制, 尽情展现观众需要的不同反应, 而男女嘉宾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交流, 不再拘束或者紧张, 而主持人可以随时调整现场节奏, 不再拘泥于导演控制画面的传统概念, 使得整个节目鲜活起来, 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综艺节目的效果。

没有了“第四堵墙”的三个表演区, 显示出空间的自由, 主持人不但可以与对面女嘉宾交流, 也可以及时介绍新上场的男嘉宾, 并且在选择心动女嘉宾的环节, 参与嘉宾主持的评论。在“初步印象”选择以后, 主持人开始挑起在空间设计上的对立, 让女嘉宾广泛发表意见, 而男嘉宾回答提出的问题, 主持人在中间控制局面, 避免整个节目冷场也绕开敏感话题, 在“基本介绍”之后, 才将整个相亲场面炒热。男女嘉宾的相互对立过程中, 评论嘉宾显现出客观的基本功能, 他们从社会道德以及生活经验的角度, 给予了前者更多的建议, 解决了观众期待的是非观点, 而主持人实时地解决引入下面的环节, 让节目空间转换有了程序。接下来的“恋爱经历”等环节, 主持人更是关照到所有的场景设计, 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 甚至将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引入, 使整个表演空间获得了互动。在所有的选择尘埃落定以后, 主持人开始了最大的场面调度, 结尾的男生部分权利的翻转过程中, 舞台的核心被转到了舞台的另一面, 女嘉宾们成为硕大的背景, 观众也从对女嘉宾的关注转到了另外一面, 让节目的段落获得了高潮。显而易见, 三个表演区的核心钥匙在主持人手中, 无论是男嘉宾的出现, 到选择心仪的女嘉宾, 或者是唇枪舌剑, 以及无论相亲成功还是失败, 都具有戏剧性。节目具有的全景式视觉效果, 带来了区别于其他电视综艺节目的风格, 标志着中国综艺节目场景设计的新高度。

二、《缘来非诚勿扰》场景设计界定了评论者的角色

传统的电视综艺节目的场景设计观念, 来自于观众的剧场化的欣赏习惯, 表演者与观众通常被分割成两大块, 经典形式就是观众与演员的界限, 即使有评论者的角色出现, 也基本是演出的组成部分, 不可能成为观众代表。电视综艺节目出现了评论者的角色之后, 物理上的界限似乎变得模糊了, 通常是将他们安排在观众的前面, 结果形成了既不是演出者的角色, 也不是观众角色的尴尬位置, 电视观众并不满意这样的安排。《缘来非诚勿扰》的场景设计, 不但在演播厅里分割出三个表演区, 而且在表演区的周围也设计了两个物理化的层次, 首先是主持人和嘉宾们转播上的交流层次, 所有的表演者都通过这个环境联系, 无论是主持人还是评论嘉宾, 或者是团体化的女嘉宾和单一化的男嘉宾, 都成为摄影机平面上的主体, 阐述着整个节目的内容和推进。其次, 在这个平面的下面是观众区间, 这些安排好的电视观众成为了另一个层次, 评论嘉宾似乎成为立体交流的媒介, 观众的言论通过他们传达到舞台上。

《缘来非诚勿扰》上下结构的场景设计看似简单, 其实包含着舞台美术设计的内涵, 让主持人控制着全场的调度和节奏, 而评论嘉宾却带动着观众的各种情绪和期待:第一, 评论嘉宾与观众分为两个层次的场景设计, 摈弃了评论者与普通观众的割裂, 他们不再是背对观众的自说自话, 其位置下面的四周都是普通观众, 不时对舞台上的言论表述自己观点, 哪怕是只言片语都被评论嘉宾引用, 形成了舞台层次与观众群体的互动;第二, 评论嘉宾被设计的位置高于观众, 在电视转播的过程中形成了区间, 评论嘉宾永远是镜头的唯一焦点, 特别是他们的社会公众性, 以及在人格上的魅力, 让节目的两个层次既有区分, 也充满整体融合的含义;第三, 评论嘉宾对于舞台表演有着成熟的过程, 在互动上不可能有主持人的娴熟, 坐着的形式可以避免太多尴尬, 也按照主持人的要求适时参与演出, 相比其他电视综艺节目, 《缘来非诚勿扰》的嘉宾更生活, 更为观众喜爱和尊重。

《缘来非诚勿扰》对于评论嘉宾的设置, 解决了摄影机在转播技术语言上的限制, 镜头可以越过主持人与男女嘉宾的轴线, 避免了摄影机设置上的盲区, 而更多地展现全景化的电视空间。如果没有观众层次的电视场景设计, 镜头只能在景别上多下工夫, 存在着摄影机流动性上死板的问题, 而评论嘉宾与观众席上的互动, 特别是观众站起来发表看法时, 摄影机在最大限度获得调度, 跟随观众的站立坐下, 甚至观众走上舞台参加演出, 都使画面有了更多的取舍条件。将舞台的重心放在了以评论嘉宾为主的平面上, 这就形成了主持人纵向为主的调度, 而评论嘉宾以横向为依托的交流, 以及对于观众俯角大广角的气氛, 凸显了全景式舞台电视画面的灵活性, 也让电视镜头的张力获得展现。《缘来非诚勿扰》的转播, 在节目的开始阶段就显得气势磅礴, 全景式的介绍中除了舞台的绚丽多彩, 更能够感受到来自观众席上的人头攒动。

三、《缘来非诚勿扰》场景设计唤起了欣赏者的热情

《缘来非诚勿扰》的场景设计, 基于电视观众的欣赏特点与欲望, 除了舞台整体上的全景化以外, 更注重电视化的节目处理效果:首先, 节目的色调是大范围的蓝红色调, 无论是女嘉宾的全背景效果, 还是主持人不停地作场面调度的环境, 都将整个舞台气氛渲染到了极致, 场景设计中的细节非常丰富, 24盏灯依次点亮, 也通过移动镜头将女嘉宾介绍得非常清楚, 而主持人上场后的整体灯光, 让整个节目开场就掀起了热潮;其次, 整个节目在进行过程中, 任何活动都具有细节上的精妙处理, 开场的男嘉宾出场的半圆形电梯, 从脚到头的呈现过程完全符合观众期待, 随着主持人开始介绍男嘉宾, 全场女嘉宾的表情特征, 以及观众的评头论足, 都将人物的特点细节化地表现出来, 特别是选择心动女生的过程, 完全符合电视节目的悬念要求, 将点选的过程以及表情行为, 通过主持人的玩笑凸显出来, 显得非常有趣;第三, 嘉宾离场的半圆形拱门具有仪式感, 无论男女嘉宾牵手成功与否, 他们都必须从这里走下舞台, 这样的告别形式无论悲喜, 都是观众希望看到的, 特别是有些男嘉宾是带着礼物来的, 牵手成功以后带着大家的祝福, 而没有牵手成功的男嘉宾, 孑然一身地告别大家, 更有感染力。

电视综艺节目的场景设计需要出新, 改版后的《缘来非诚勿扰》更具激情, 在全景式的舞台设计上出现了“意外惊喜”的区间, 将空间扩展出了悬念, 有几期在转门的使用上非常成功, 有个男嘉宾为了心动女生素描了很多她的生活, 舞台旋转以后让观众惊呼连连, 将女嘉宾推到了感情认可的边缘, 无论是接受或者是拒绝, 都产生了非常好的戏剧效果。《缘来非诚勿扰》的转门设计很平常, 在于空间的概念是全景式的延伸, 首先, 这个环境被设计在女嘉宾的对面, 透过主持人的开启, 有强烈的仪式感;第二, 女嘉宾和观众同时看到的必须是意外, 为了某一个特定的女嘉宾制定的产品, 幸福感中有着观众对于女嘉宾的推动, 让整个舞台重心被深入了一步, 也非常切合相亲行为上的要求, 具有电视综艺节目个性化的设计。

《缘来非诚勿扰》的观众区看似背景, 其实很多故事就发生在观众表演区中, 节目多次将男女嘉宾的亲友展现出来, 观众更乐意看到亲友的态度, 而在最后关键选择的时刻, 亲友的期待更是符合观众的热情, 男嘉宾的选择更是高潮的结尾, 在音乐声中向评论嘉宾的告别, 以及观众的掌声祝福, 都成为节目特殊的效果。传统的电视综艺节目, 为了获得电视观众的热情, 总是有编导在现场鼓动观众, 而《缘来非诚勿扰》却利用场面调度, 获得了观众走上舞台的意外效果, 而有的男嘉宾竟然喜欢上了节目工作人员, 这样的戏剧效果更是获得了观众的欢呼, 使场景不再限制于节目本身, 更是将观众的概念延伸到了舞台之外, 创造了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新理念。

艺考:“非诚勿扰” 篇8

艺考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文化成绩和专业成绩(即艺考的科目成绩),院校对艺术生的招生方式也往往分为两种:文化课达标后,按专业成绩从高到低录取;将文化课成绩与专业课成绩按一定比例(或相加)综合后,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可见文化课成绩在艺考总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艺考竞争的加剧,很多院校的录取分数线都在逐年提高,每年都有很多考生因为高考分数没有达到学校的录取分数线而和自己梦想的学府失之交臂。

不应该把艺考看成通向大学的捷径,而应该当成你未来的选择。你必须认真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艺术,是否愿意在艺术的领域里奋斗。艺考的火爆,部分原因是有的考生想低分上名校。这类“半路出家”的考生,没有对自己的素质和兴趣做合理的分析,读大学后容易导致学艺不精。如果你爱艺术,艺考能祝你一臂之力,实现艺术梦想;但如果你不爱艺术,仅仅为了读大学,艺考也会是一段相当折磨的旅途。备考的时候,你可能要一遍一遍地画画,一次一次地重复枯燥的技巧训练,这与高考反复做题并无差别,只是领域不同罢了。

《非诚勿扰》观后感 篇9

大刘一直认为,最近很长的一段时间,至少几年吧,很少有特别优秀的国产电影。搞笑的,要用手去捅别人的咯吱窝,才能让人笑得出来;动作的,得用拳头和血刺激人的感官,让人在秩序的世界,通过电影找到发泄的出口;巨制的,其实是最垃圾的,通过堆砌无数的金钱,换取一种视觉上的虚幻;情感的,呵呵,可能是最差的了,用像陆毅呀黄晓明呀一类的,长的油头粉面,却生的十分弱智的一大堆的靓男俊女,充斥银屏,或者,用那些邪得出奇的、矫情的发腻的情节,吸引观众。虽然偶尔也看,但很少能,或想从中得到些什么,不过是解闷罢了。

说句实话,《非诚勿扰》也不能算是优秀,其实,很大程度上,我认为这部电影也是一份垃圾的快餐食品。无论是从强加的情节、庸俗的笑话,还是从特意煽情的场景来说,怎么看,这电影都是一个小品、相声,加广告的组装品。前半段,电影是为了包袱设置情节;中后大半篇,多是为了表现诡异的广告;最后的场景,也是为了突出感情而勉强而为。总体来说,剧本是好剧本,导演是好导演,可惜出发点就错了,这个电影生来,就是为赚钱而拍的。当然了,冯导一向以银子为重,其他的都是次要,出发点也许本就没错。

不过,关于这个电影,还是有些可以说的。

虽然情节过于跳跃,为了表达感情,冯导不得不安排梁笑笑去跳海、邬桑突然离开,但是,影片还是通过葛优悠然的诉说,沉稳的表演,舒淇茫然的眼神,以及邬桑煽情的歌唱,表达出了剧本的本质。那种至真至纯的爱情和感情,如潺潺溪水,流入心中。

关于感情,无论是友人、亲人、爱人,相信每个人都曾有过那些真挚的经历。不过是混沌的社会,遮蔽了太多的灵魂,让那些脚步匆匆的人们,忽略了身边的感受。久而久之,这些情感,被遗忘在心灵的角落,蒙上了灰。即使偶尔想起来,也不再唯美,或者,早已忘在当下。我想,这电影,至少给了了人们一个体会、体味真感情的机会。

《非诚勿扰》已努力表现了这部分浪漫的情怀,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虽然,为了银子,电影里添加了那么多的不和谐因素。但是,你不能要求冯导拍一部赔钱的纯情感片吧。

也许我真的年纪大了,为什么人家怎么看都是一部喜剧片,却让我看出来这么些杂七杂八,唉。

《非诚勿扰》观后感 篇10

又看完一期《非诚勿扰》,很欢喜,今天成对的蛮多的,又可以换新的一批了,从今天起,每周都为《非诚勿扰》写一篇观后感。据说家里的女人们也渐渐迷上这档栏目了,大有当年《还珠格格》风靡全国的趋势。

在此有点小压力,话说那帮女人看着看着会不会怂恿我上去吧,还记得上次芳姐大婚的时候,有个MM说,你要是上去的话,估计第一轮就被灭了一半吧。囧,我有这么极品吗?我觉得《非诚勿扰》最吸引我的不是相亲的本身,而是通过相亲这个形式让我们看到更多的`社会价值观,哪怕有些是扭曲的。形形色色的男女嘉宾,形形色色的针锋相对,无一不在透露着当今大部分女孩真正的择偶观。所以,男人们,要内心强大,我不可以改变我的容貌,但我能增加我的内涵和我的魅力。女孩也是如此。很多大一大二乃至大三大四的人和我探讨过如何把自己变得更为出众。刚上大学那会儿,我和很多人一样没有才艺,没有财富,没有名气,没有特长;我也羡慕那些长得帅,家里有钱有背景,上台便能哼上几句的人。

买保险“非诚勿扰” 篇11

2009年,投资型保险将依然波澜不惊地示着警投保人——非诚勿扰。

投连险2008年的“速寒之势”已经过去,2009年将转入冰冻期。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还坚持销售投连险的公司已是凤毛麟角。有专家预计,2009年投连险可能将延续这种情形,投连产品中的基金账户收益还可能下滑,债券型账户可能还有4%-5%的收益。

在进入降息通道以来,一些投资者放弃了定期存款改投万能险,不过2008年下半年,各大保险公司也下调了万能险的收益率。万能险是与银行利率挂钩最紧密的一个保险品种。有业内人士分析,受债券市场利率、银行存款利率均有明显下调的影响,2009年,万能险结算利率进一步下调是大势所趋,各家公司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谁的结算利率降幅较小、速度较慢而已。因此,目前投保万能险,必须做好其收益率继续下降的准备。

但在上一轮降息周期中,万能险凭借比定期存款稍高的结算利率,成为许多储户的替代性选择。从长期投资来看,万能险依然具有优势。这是因为,尽管降息使万能险的收益也有所下滑,但万能险一般都有保底收益,保监会规定的上限是2.5%。不少经济学家预计,2009年中国还有81-100个点,2009的降息空间,以此来算,万能险还是有着“聊胜于无”的优势,即使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下滑,万能险结算利率仍然有希望维持在相对利率差为正的水平,对投保人仍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在股市动荡不安、投连险风光不再、万能险结算利率普降的情况下,分红险在2008年下半年得以重新走俏市场,这种趋势在2009年将愈加明显。日前,有多家保险公司表示,将把分红险和传统保障型产品作为2009年的主要拳头产品。

在加息通道的年份,除了三类主流寿险投资型险种,财产险中与利率联动的投资型险种也曾一度走红。而如今进入降息空间,多家财产险公司利率联动的投资型理财产品已停售。业内人士认为,在降息通道之下,利率联动型理财产品已不合时宜,固定利率型保险理财产品可望成为2009年相关财产险公司主推的理财产品。

2009年被普遍认为是过紧日子的一年。金融危机百年不遇,对保险公司的资本偿付能力也是一个挑战,如果公司实力不强,很可能在2009年会出现倒闭的现象。因此投保人找投资能力强的公司很关键。

《非诚勿扰》活动方案 篇12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 自从举办了澳洲和美国两个海外专场之后, 外国嘉宾以及海外华人竞相亮相, 频频登场。有专家说, 《非诚勿扰》打开了全球恋爱版图, 由一个国内的电视节目走向了国际, 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非诚勿扰》何以能在国内同类节目中独占鳌头, 并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究其原因, 是节目的不断创新。但是在推陈出新的背后, 折射出的是该节目已经大大超越了最初相亲的宗旨, 致力于打造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一、打开全球恋爱版图

外国嘉宾纷纷登场。作为国内的一档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 节目组在嘉宾的选择上并未局限于中国本土嘉宾, 而是把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 充当“国际媒人”。从第一位外籍嘉宾美国帅哥鲁志焰, 到英国的环保哥王豆腐, 日本美女矢元小梦、佐藤爱, 韩国姑娘尹颂尔、李贤淑、金真, 俄罗斯姑娘尤莉娅, 乌克兰美女杜兰妍, 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的外籍嘉宾为《非诚勿扰》带来异国风情。据统计,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嘉宾已经遍布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五大洲。截至2011年10月底, 该节目共出现过111位外籍嘉宾, 其中男嘉宾56位, 女嘉宾55位, 成功牵手20对, 男嘉宾牵手概率高达36%。[1]

举办海外专场。众所周知, 《非诚勿扰》是一档借鉴国外相亲节目模型的电视节目, 为了体现自身的特色, 塑造栏目个性品牌, 提升国际影响力, 满足广大“剩男剩女”的需求, 节目组花费巨资, 把“战场”延伸到了海外。自从2011年7月播出的“澳大利亚专场”以及10月播出“美国专场”两场海外专场后, 引发了海外相亲的热潮。而越来越多的华人和外籍嘉宾也期待通过《非诚勿扰》的平台展现自己, 找到理想的另一半。《非诚勿扰》制片人王刚之前接受采访时表示, 这样的制作模式在国内相亲类节目中也是从未有过的。《非诚勿扰》和美国中文电视台、澳华中文网等海外媒体进行专场的前期招募, 华人界也给予巨大关注, 报名总人数近万人, 境外媒体报道转载超过百篇, 节目播出后更是好评如潮,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精神得以彰显, 节目升格成跨文化交流的平台。[2]

从外国嘉宾的纷纷登场到海外专场的举办, 《非诚勿扰》的“动作“越来越大, 这一切得益于节目组超前的国际化视野和理念。《非诚勿扰》这个小小的电视栏目, 在打开全球恋爱版图, 给世界各地的“剩男剩女”们提供婚恋交友大舞台的同时, 更是搭建了一个异国择偶观、婚恋观的交流平台。

二、打造跨文化交流平台

人类已进入全球化时代, 跨文化交流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随着媒介的全球化, 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网络更显示出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媒介化社会正使我们生活在人际关系急增的状态, 使人与人之间的时间与空间距离缩小甚至趋于消失, 我们与他者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而且无论是在对象的选择还是在交往的性质上, 都要比以往自由得多, 形成了无限延伸的‘桥’。”[3]也就是说, 媒介作为桥, 正日益显示出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同时, 媒介也在扮演着“沟”的角色, 从而使跨文化交流也常常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冲突和障碍。缘何《非诚勿扰》这样一档局限于本土收视的地方卫视婚恋节目能够克服障碍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呢?笔者认为, 主要原因在于:《非诚勿扰》淡化了文化差异性, 突出的是人类的共同命题——爱情;以人性关怀为基本切入点;以人物、故事情节为文化叙事焦点。

以人类的共同命题——爱情为终极诉求。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中国人外国人概莫能外。古今中外的“诗人们以饱蘸情感的笔墨, 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爱情的礼赞;描摹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爱人形象;抒写得到爱情后的幸福、愉悦及与所爱之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忧伤”[4], 这是中西爱情诗所拥有的共同主题。

尽管中西爱情观因为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等原因而有着明显的差异, 但这并不妨碍人类对爱情的同样渴望和赞美。因为爱情和健康、环保等一样是人类的共同命题, 体现的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非诚勿扰》这档婚恋交友节目即是以人类的共同命题——爱情作为终极诉求, 所以才能得以实现关于爱情、婚姻的跨文化交流。

在这个舞台上, 绝大部分嘉宾来自中国本土, 即使都是中国人, 他们的婚恋观也因为各种原因而呈现出诸如多样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局面。有的继承了“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 恋爱是以结婚为目的, 择偶注重家庭背景、个人修养等传统的婚恋观, 有的则展现了宁缺毋滥, 恋爱和结婚可以说是分割的, 择偶更注重对方的外在形象、经济基础、是否有感觉等现代婚恋观。同一个地域内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本身就是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范畴之一。

而有着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嘉宾本着追求美好爱情的目的也纷纷登上《非诚勿扰》的舞台, 这不仅使《非诚勿扰》的舞台显得更加亮丽多彩, 也更加说明《非诚勿扰》已经远远超出了纯粹的婚恋交友的宗旨, 有意无意间搭建了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那么, 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嘉宾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就婚恋问题展开面对面的讨论交流, 是否会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出现交流的障碍与阻隔呢?也就是说, 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交流在这里能否成为现实呢?

我们不妨对已经出现在《非诚勿扰》舞台上的国际嘉宾的身份特点做些分析, 这些国际嘉宾都有着共同的特征, 他们或者是旅居或定居在中国的外国人, 或者是外籍华人, 他们对中外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适应和了解, 会说汉语, 熟悉中国式的生活。那么, 这样一些国际嘉宾有着起码的双重文化身份、双重文化背景和双重语言会话能力, 这种双重的身份特征就为他们围绕爱情这个共同的命题展开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多种有力保障。在《非诚勿扰》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里, 不同婚恋文化主体跨越了各自的文化差异可能造成的交流障碍, 不同的婚恋观念突破了空间对文化的限制, 克服了“文化距离”可能造成的“陌生感”, 完成对他者文化的语境化理解, 最终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这里, 各国的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求以及对爱情的不同认识同时得到了有力的展现。中国传统的稳定和谐的家庭婚恋观和西方开放自由的家庭婚恋观之间产生了碰撞, 中国80后、90后全新的家庭婚恋观和西方同龄人的家庭婚恋观之间形成了交流。

以人性关怀为基本切入点。社会为何会出现大量的“剩男剩女”?这不仅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社会现象, 其本身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 究其原因, 或主观或客观、或社会或个人、或主动想“剩”或“被剩”下, 等等。但是, 对于“剩一族”的精神痛苦、心理生理烦恼、社会压力等实在关怀较少。

首先是精神上的痛苦。剩男剩女们之所以“勇敢”地登上《非诚勿扰》的舞台, 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也有着强烈的婚姻期待, 他们其中更多的人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婚姻, 渴望有个生活的、精神的伴侣, 当然不排除想借机“秀”一回的投机者。其实, 大龄未婚青年更容易情绪化, 虽然表面上坚强甚至是很乐观, 看到成双成对的情侣也可以装作与己无关无所谓, 但是他们更害怕一个人时的孤独寂寞、没有安全感所带来的精神恐惧和痛苦。人, 是最害怕孤独寂寞的, 这也是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

其次是心理生理的烦恼。有调查显示, 适龄而未婚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疾患, 比如妒忌、抑郁、焦虑、狭隘、偏见等等。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大好青春年华悄然逝去, 以及因为没有固定的性伴侣而造成的性压抑或者性开放而导致的滥交等等, 都会给“剩男剩女”们造成一种巨大的生理压力和危机。尤其是“剩女”们, 从传统的观念来看, 作为女性, 只有成为母亲, 才算是真正完成了生命赋予的生理使命。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 我们看到或听到了许多嘉宾希望不要错过最佳生育年龄而尽早结婚生子的强烈愿望。

再次是社会压力。虽然有不少人支持“剩男剩女”是社会进步表现的观点, 但是到了结婚年龄而游离在“围城”之外, 总是免不了社会舆论的非议。这方面的表现在中国尤甚, 在国外绝大多数国家也不提倡。同时, 随着“已婚同龄群体成员的增多, 稳定的家庭三角形成以后, 自然而然地对‘剩女’群体产生挤压, 使她们逐渐边缘化, 需要另外寻找新的交往群体, 以缓解这种人际压力”[5]。

身边的“剩男剩女”无处不在, 也许我们爱莫能助, 也许是视而不见,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该沉浸在个人的幸福生活里而忽视了他们内心的焦虑和痛苦。从这个角度来说, 《非诚勿扰》给这类群体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表现出了国际化的人道主义精神。

以人物、故事情节为文化叙事焦点。叙事学里讲到叙事构成的“第一方面是叙述内容, 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 即被讲述的故事, 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等。这是传统的叙事理论最关心的对象”[6]。在《非诚勿扰》这个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化叙事空间里, 主要是以人物 (嘉宾、专家及主持人) 作为叙事的焦点, 以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又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在婚恋观念上的冲突、交流与融合。叙述的方式主要包括现场对话、独白、才艺展示、VCR播放以及各种无声的语言符号。专家、主持人的引导、评点等参与活动的展开, 也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也积极地展示了他们与嘉宾或相似或不同的婚恋观。

不同的价值观、婚恋观, 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在节目中相交织、相碰撞、相融合, 形成文化互动, 消解了对他者文化的刻板印象, 从而打破了每一种文化的片面性、局限性和对抗性, 引发了国内外观众的思考。每一个人物的故事背后折射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思想观念、生活方式, 男女嘉宾的互动交流集中展示了中外婚姻和恋爱观念的异同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大趋势。

《非诚勿扰》这个充满异议的“纯粹”相亲节目, 自从选择“剩男剩女”这个话题, 确立爱情婚姻的主题之后, 实际上就已经超越了相亲的主题唯一性, 生发出更多积极的更高层面的跨文化交流的深义。具体说来, 就是通过一个电视传媒平台, 通过一档电视节目, 把五大洲的嘉宾汇聚于此, 为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中人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寻找文化相似性并建立文化共识的可能性, 让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思想情感、爱情观、婚姻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和交流, 让每个嘉宾的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这样一个跨文化交流平台的打造, 从小处来说, 是对外展示了中国的风土人情、悠久历史文化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从大处来看, 更是积极展示了中国形象,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摘要:《非诚勿扰》节目已经远远超越相亲的主题唯一性, 生发出更多积极的更高层面的跨文化交流的深义。通过淡化文化差异性, 突出人类共同命题——爱情, 并以人性关怀为基本切入点, 以人物、故事情节为文化叙事焦点, 使跨文化交流在这一空间变成现实。

关键词:《非诚勿扰》,跨文化交流,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江苏网络电视台.《非诚勿扰》.国际化打开全球恋爱版图[EB/OL].http://www.jstv.com/n/ws/info/news/201112/t20111201_680053.shtml.201112-1.

[2]搜狐娱乐.《非诚勿扰》.嘉宾专场国际化, 中国电视走出去[EB/OL].http://yule.sohu.com/20111117/n325926102.shtml.2011-11-17.

[3]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20.

[4]苏晖.论中西爱情诗之差异及其文化渊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 .

[5]龙晓添.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剩女”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 2009 (10) .

上一篇: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下一篇:市场拓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