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共9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1

主题百花园(40分)

一、主题达标。

(26分)

1.读拼音,写词语。(8分)

shí

guāng()匆匆liú

shì(),我在pái

huái()、chóu

chàng()中又度过了一段时间。

我不能yuán

liàng()自己虚度光阴。我tàn

xī()

道:“过去的时光不可wǎn

huí(),如何珍惜时间,去

迎接阳光míng

mèi()的美好明天呢?”

2.照样子,写词语。(5分)

(1)头涔涔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飘飘然

______________然

______________然

(3)千门万户

千______万______

千______万______

(4)一声不吭一

_____不______

一______不______

(5)翻箱倒柜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要求给下面的词语分类。(7分)

畅快

愤怒

难过

激动

欣慰

感动

惧怕

沮丧

盼望

愧疚

归心似箭

追悔莫及

欣喜若狂

忐忑不安

(1)表示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消极悲观的情感体验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心情的词语。(6分)

地说      地走

二、主题探究。

(8分)

1.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有多种。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抒发情

感的方式?请把相应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中。(4分)

A.直抒胸臆

B.借景抒情

C.即事抒情

D.借物抒情

(1)我张皇地拿出国语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觉得课

文内容饶有趣味。

()

(2)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

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

(3)天灰蒙蒙的,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路旁的花儿耷拉着

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

(4)篮球蹦跳着,快乐地跳下了篮筐。

()

2.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4分)

(1)《匆匆》一文,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

间的流逝,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情感。

()

(2)《那个星期天》的作者是史铁生,文章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来写“我”的心理变化。

()

(3)《别了,语文课》写出了“我”对中国语文课发自内心的热爱,表达了“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

(4)《阳光的两种用法》讲了“我”的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和毕大妈把“老阳儿

”煮在水里面两件事,从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母爱的温暖。

()

三、主题讨论。

(6分)

读新闻,写感受。

“十一”长假,在拥挤的爬长城的人流中,有一位背着儿子的母亲格外显眼。9岁的儿子患有先天性肌无力症,花了很多钱也没根治。儿子说他想爬长城,母亲就毫不犹豫地背着儿子去了。母亲当然也会累,但为了儿子她还能坚持。

读了这则新闻,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

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大舞台(35分)

四、课内片段阅读。

(15分)

()去了,有()的时候;()枯了,有()的时候;()谢了,有()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们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按原文填空,并在第一自然段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8分)

2.“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2分)

A.对已逝日子的怀念及对无法挽回流逝时光的无奈之情。

B.对时光流逝的迷惘与困惑之情。

3.作者在文中写道:“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我估

算了一下,已经有______________日子从我手中溜去。(1分)

4.对文中画

“____”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的日子像汪洋大海里的水一样多,表现了作者的欣慰与自豪。

B.在时间的大海里,属于“我”的时间太少了,表现了作

者的哀伤。

C.过去的日子显得那么渺小,无声无息,消逝得那么快,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5.“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五、课外阅读拓展。

(20分)

不可缠绕的心灵

曹文轩

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

十二岁那年春天,我在田野上发现了一株很瘦弱的小树苗,便将它挖回来栽在菜园里。它一天一天地长大了,两年后就有了一米多高。春天来临,它的树干是亮灿灿的紫铜色。它长得结实而漂亮。再过两年,它就能挂果——我想。然而,两年后,它并没有如我所期盼的那样。我的小桃树再也没有长高,而且还显出奄奄一息的样子。记得那时我很难过。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原因:我的老祖母借它为瓜架,在它的根

下种了丝瓜,那些刁钻的丝瓜藤就沿着它的树干攀缘而上。若是直上也罢了,它们却像锁链那样一道道地把树干箍扎起来,对它千缠百绕。我把它们全扯掉了。第二年,桃树又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那年,春寒料峭,它开花了。夏天,桃子成熟了,十分

可爱。

如果我们也像这株桃树一样,被僵硬的知识的藤蔓所缠绕,我们就会失去创造力,失去生命的光彩,甚至会精神窒息。

一位从事诗歌研究的朋友曾介绍过两首小孩儿写的诗。诗的题目我都记不得了,诗句也已忘却,但大概意思还记得。一首诗说一群孩子去捉鱼,可是已没有什么鱼好捉了,他们自己就互相把对方作为鱼而玩起捉鱼的游戏来。另一首诗说一个无拘无束的小孩儿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跑起来,留下的脚印就像游动的鱼。妈妈来了,却用拖把将这些“鱼”一网打尽。这两首诗简直妙极了。我想,它们只能出自两颗未被僵硬的知识束缚的心灵。

1.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4分)

释放——()

柔软——()

2.请说说你对第二自然段画线句子中“奄奄一息”一词的理解。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了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说:“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新视角(25分)

六、习作展示。

幸福是肚子“咕咕”叫时,吃到妈妈做的香喷喷的饭;幸福是生病时,额头上爸爸那双温暖的大手;幸福是干渴难忍时,喝到爷爷泡的一杯清心的凉茶;幸福是考试成绩不好时,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语……

请以“这就是幸福”为题,写一篇文章,注意把事情写具体。能以细节来打动读者,以真情实感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会更好。450字左右。

第三单元 主题训练卷

一、1.时光 流逝 徘徊 惆怅 原谅 叹息

挽回 明媚

2.示例:(1)泪潸潸 明晃晃

(2)欣欣 茫茫

(3)变 化  辛 苦

(4)言 发  丝 苟

(5)翻山越岭 开天辟地

3.(1)畅快 激动 欣慰 感动 盼望

归心似箭 欣喜若狂

(2)愤怒 难过 惧怕 沮丧 愧疚

追悔莫及 忐忑不安

4.示例:激动 开心 难过

伤心 孤独 快乐

二、1.(1)C(2)A(3)B(4)D

2.(1)√(2)×(3)√(4)√

三、示例:读了这则新闻,我被这位母亲深深地感动了,为了自己的儿子,这位母亲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母爱是深沉的,母爱是伟大的。

我想对自己的妈妈说:“妈妈,您辛苦了!谢谢您这么多年来为我的辛勤付出。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

四、1.燕子 再来 杨柳 再青 桃花 再开

: ? ? : ?

2.A 3.示例:四千多 4.C

5.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自己却无所作为而感到忧郁、彷徨、伤感

五、1.束缚 僵硬

2.“奄奄一息”的意思是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作者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小桃树被丝瓜藤缠绕而快枯萎的样子,与解除束缚后桃树的生机勃勃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写了两件事:①小桃树被丝瓜藤缠绕着难以结果,解除束缚后又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

②小孩儿的诗歌中透露出新的气息。

4.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

5.示例:同意。因为知识的僵化带来了思维的僵化,所以我们的心灵也就失去了自由。

六、例文略。

一、主题达标。

(24分)

1.读拼音,写词语。(9分)

腊八这天,吃着nóng

chóu()的là

zhōu

(),嚼上几口腊八蒜,怎么吃也不nì

wei()。大年初一,男人们去qīn

qi()家拜年,小孩子们去逛庙会,看赛jiào

chē()、赛luò

tuo()。yuán

xiāo()节更热闹,人们rán

fàng()biān

pào(),看花灯,分外开心。

2.找出下面每组词语中不同类的一个,画上横线。(4分)

(1)花生

胶枣

榛子

栗子

青菜

(2)放鞭炮

贴对联

吃团圆饭

穿新衣

买杂拌儿

(3)清明节

中秋节

七夕节

妇女节

重阳节

(4)藏戏

川剧

黄梅戏

京剧

戏剧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3分)

4.读一读,连一连。(3分)

寒食节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穿针乞巧

七夕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赏月,吃月饼

中秋节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禁烟火,吃冷食

5.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把相应节日的字母填入括号里。(5分)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4)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5)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

二、主题探究。

(12分)

1.填空。(5分)

(1)看年画,猜寓意,写成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过年时,碗摔碎了,要马上说:“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年了,吃年糕,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5分)

(1)《北京的春节》一文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

(2)《腊八粥》一文的作者是沈从文,文章详写等粥和喝粥这两件事情,略写准备材料这件事。()

(3)《藏戏》这篇文章重点写了藏戏的特点和藏戏的形成过程,略写了藏戏的舞台搭建。()

(4)《寒食》这首诗主要写了寒食节的来历。()

(5)《十五夜望月》这首诗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3.课外我也积累了很多思乡的古诗,我能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上两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主题讨论。

(4分)

近年来,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你赞同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①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应该保护。

②时过境迁,某些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被淘汰也很正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大舞台(35分)

四、课文片段阅读。

(15分)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1.选文所描写的老北京过腊八节的两个习俗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作者对它们进行了________(详写 略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分)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1)这句话把腊八粥比作____________,写出了熬腊八粥的材料__________。(3分)

(2)透过腊八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年。(3分)

A.团圆喜庆

B.福寿满堂

C.五谷丰登 D.财运亨通

3.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写出了大人们为过春节而准备的东西极为丰富。

B.“万象更新”写出人们筹备这些东西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新年时显出新的气象。

C.这句话详写了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大人们忙碌的身影。

D.这句话通过写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说明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寄予了美好的愿望。

4.对文中的“京味儿”语言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杂拌儿”指外形不规则的干果。

B.“零七八碎儿”指干果零散不全。

C.“玩意儿”指玩具。

五、课外阅读拓展。

(20分)

端午日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手脚()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的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的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从下面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4分)

结实

健康

伶俐

灵敏

2.短文写了端午日的穿新衣、用雄黄酒写王字、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民俗,其中详写的是____________。(3分)

3.短文中,作者写龙舟竞赛时插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一句,有何作用?在正确说法后面打“√”。(4分)

(1)侧面烘托龙舟竞赛的盛况。

()

(2)正面描写龙舟竞赛的盛况。

()

(3)留有“空白”,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想象。()

(4)留有“空白”,看读者是否知晓梁红玉水战擂鼓的故事。()

4.短文通过描写龙舟竞赛的盛况,展示了当地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3分)

A.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民族精神。

B.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C.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民族精神。

D.辛勤劳动、崇尚科学的民族精神。

5.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请结合你对端午节的了解完成下列各题。(6分)

(1)请你说说“端午节”的来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你认为这样做有何意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新视角(25分)

六、习作展示。

一年里,我们会度过许多美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你最喜欢哪一个传统节日呢?这个传统节日你是怎么度过的呢?请结合家乡的节日风俗写一写。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条理清楚,详略得当。③

450字左右。

第一单元 主题训练卷

一、1.浓稠 腊八粥 腻味 亲戚 轿车 骆驼

元宵 燃放 鞭炮

2.(1)青菜(2)买杂拌儿(3)妇女节(4)戏剧

3.示例:甜甜 香气四溢 好吃

随心所欲 优哉游哉 尽情

4.寒食节——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禁烟火,吃冷食

七夕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穿针乞巧

中秋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赏月,吃月饼

5.(1)E(2)A(3)B(4)C(5)D

二、1.(1)喜上眉梢 连年有余 喜从天降

(2)岁(碎)岁(碎)平安

(3)万事如意年年高

2.(1)√(2)×(3)×(4)×(5)√

3.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示例:我赞同观点①,因为像元宵节闹花灯、中秋节赏月等传统节日活动,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发扬,应该大力保护。

四、1.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详写

2.(1)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丰富多样

(2)C

3.C 4.C

五、1.结实 伶俐

2.龙舟竞赛 捉鸭子竞赛 龙舟竞赛

3.(1)√(3)√

4.B

5.示例:(1)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遭保守派贵族谗言攻击,最终被放逐。屈原因理想无从实现,自投汨罗江而亡,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后人在每年的这一天举行一系列活动纪念屈原,于是形成了端午节。

(2)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六、思路点拨:首先选取一个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然后结合家乡过节的风俗写一写你是怎样度过这个传统节日的。

写作时,要注意运用详略得当的方法。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简析:本篇课文是小说《红岩》的节选, 塑造了一个对革命事业无比坚贞、视死如归的女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学情分析:故事发生的年代离同学们较远, 老一辈革命家所表现的崇高的品质学生不一定理解。学习本课, 让学生了解一下解放战争, 树立共产党人的丰碑, 是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革命者的敬仰, 学习作者以饱满的激情, 用悲壮的色调, 突出主人公对革命无比坚贞的描写的方法。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爱戴之情, 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 朗读课文, 学习描写人物心理、表情的句子, 从具体事件中体会革命者的精神, 感受江姐高贵的品质。 (2) 学习作者用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电影红岩片段。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同学们, 中央电视台曾热播过一部电视剧《江姐》, 你们看过吗? (大屏幕出示江姐视死如归的镜头) 剧中的哪一个镜头打动了你的心? (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地走进《江姐》,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最后的时刻》。

2. 初步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画概括出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做了哪些事情。 (2) 学生汇报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做了哪些事情。结合学生汇报大屏幕出示:处理文件, 整理着装, 深情告别。

过渡:对于每一个人, 最宝贵的就是生命, 因为生命对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 一旦失去, 永远不可能重来。所以提起死亡,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总会充满了恐惧、悲伤, 也会有对生命的留恋和不舍。那么江姐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害怕了吗?是呀, 甚至没有让我们感到她有一点的悲伤。这与我们面对死亡是完全不一样的。下面就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之中, 看看江姐的哪些表现与我们是不一样的?

3. 深入理解

(1) 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1、2自然段, 学生边听边把江姐处理文件时感受最深的句子勾画出来。 (2) 学生交流:先读一读找到的句子, 再说说感受深的理由。 (3) 引导学生交流江姐处理文件时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的句子, 让学生感悟到江姐的从容镇定、机敏老练。 (4) 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重点句子, 一边读一边讨论怎样读才能读出江姐的从容镇定、机敏老练。 (5) 面对生命的最后时刻, 江姐认真地整理着自己的着装, 3、4、5自然段中的一些语句写得特别好, 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革命者的高大形象, 下面同学们默读课文3~5自然段, 画出整理着装的句子。 (6) 讨论交流:你找出了哪些句子, 这是什么描写?学生汇报。 (7) 播放江姐最后一次受刑时的视频, 看到这个场面你想说点什么?这一部分应该怎样读? (带着感悟去读这段话, 用心去读这段话等) 指名读课文, 请学生评价, 一边讨论、一边品读, 直到读出味道为止。 (8)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6~16自然段, 边读边画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 (9) 汇报交流, 师生共同交流学习。

4. 拓展升华

(1) 带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江姐大步向门口走去。走到门口, 她又停了下来, 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 一张小条桌, 墙上的破镜子……江姐面对着朝夕相处的战友, 她有多少话要说呀。她会对同志们说些什么呢? (2) 学生谈感受。 (3) 这一看, 不是意志的动摇, 这一次回眸, 寄托了江姐对生命的留恋, 对亲人的牵挂, 对战友的不舍。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同志们, 永别了!”牢门外等待江姐的是死亡, 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江姐和其他难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悲壮情怀, 让我们带着赞颂和敬仰齐读最后一段吧! (4) 清明节就要到了, 你不想对江姐和像江姐一样的先烈们说点什么吗? (学生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

5. 学习写法

过渡:同学们, 作者是用哪些方法使江姐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的呢?学生交流后大屏幕出示: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对人物进行刻画。

6. 激情总结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古典诗词 想象 体验 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8

传统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师将诗歌大意的理解作为教学的重点,逼迫学生将意境深远的诗词进行不切实际的肢解,而忽略了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通过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古典诗词的教学要将学生的精神与诗人的内心世界连接起来,才能使诗词教学由机械肤浅的层面逐渐走向丰厚灵动的境界。

一、在逐层诵读中明晰故事,感知词人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策略。很多古典诗词传达情韵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是通过诵读过程中的音律、声调营造出相应的意境。因此,读得正确、流利、富有节奏是古典诗词教学的保底工程。在诵读过程中了解词人的故事,是学生读出古词韵味的重要方法。

在执教《如梦令》时,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以下诵读过程。

1.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正确流利,教师相机教学“兴”“藕”的读音。

2.以《人间词话》中“词之为体,要眇宜修”的论述引领学生感受宋词的精妙和韵味。

3.标出此词节奏,依托注释掌握词中的故事。

纵观以上三个步骤,学生对宋词的诵读并不只停留于篇数的累积,更不是枯燥单调地重复,而是有较强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的诵读。

二、在想象体验中再现画面,揣摩诗人

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古诗词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对诗词中的画面进行想象体验,让学生逐步朝着诗词的内蕴出发。在《如梦令》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李清照笔下生动的画卷。

1.词人乘着小船,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通过对“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等关键词进行想象)

2.组织学生交流。

“溪亭日暮”:突出溪水潺潺和黄昏的景象,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描述,并激情诵读第一、第二句。

“藕花深处”:借助“深”字想象词人被各种形态的荷花所包裹的画面,体悟“人陷荷花中”的景象。

“一滩鸥鹭”:引导学生从鸥鹭齐飞的壮观景象入手,感受别样的动态画面,并想象鸥鹭齐飞、双桨划水、词人叫笑的各种声音。

经历了这样的想象过程,学生才能深刻品悟词中的语句,才能还原词人真实直观的经历。

三、在资料介入中掌握背景,体悟诗人

古诗词由于其用词的语法习惯和蕴含的情感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给诗词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怎样才能让天真烂漫的孩童,洞察诗歌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情韵,真正感受词人独特的心境呢?笔者在执教《如梦令》一课时,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将词人的生平事迹,尤其是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进行整合处理,将其运用在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

1.紧扣“兴尽”“沉醉”感受词人当时豪放豁达、开朗乐观的心境,从而推测感知词人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补充李清照的资料:少年家境富裕,且在父母的影响下能诗善词,生活优越自在,可在“靖康之耻”后,李清照背负着国亡家破的阴影,生活陷入孤苦凄凉之中。

3.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感受朗读这首词作,特别指出由于作者年轻时的惬意悠闲已经不复存在,才用“常记”一词。

此时,词作中的语言文字已经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作者生命气韵的有血有肉的文字,从而为学生体验诗歌内在的情韵提供了帮助。

四、在比照阅读中辨析异同,洞察诗人

对比是生命个体认知事物发展过程的思维方法,是确定事物本质属性的最佳方法。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就是让学生补充相同主题或者内容相近的诗词、同一作者不同时间的作品,在学习教材诗词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补充诗词进行比照性学习,从而触摸诗人的情感变化,明晰诗人生命的特质,真正与词人实现精神对话的过程。在执教《如梦令》时,笔者引出了李清照的另一首词作《武陵春》。

1.教师出示《武陵春》,要求学生对比两首词不同的行数以及每行的字数,以强化学生对不同词牌名下词作的文体格式的认识。

2.扣住关键语句“载不动许多愁”引发学生对《武陵春》情韵的体验。

3.列举两首词的相同因素:舟——有乘兴之舟与载愁之舟;花——有勃发之花和败落之花;词人——一个是开朗豁达的少女,一个是愁绪满腹的老妇。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到同样的事物,在人物不同的背景之下,蕴藏着不同的人生故事。

古典诗词的教学应该拨开文字的藩篱,让学生直接与作者对话,实现精神的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从诗词中汲取营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篇4

1、会写阀、避等12个字,会写埋头、整理等3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抓住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体会人物的品质。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4。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著名诗人臧克家有这样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先辈。请同学们观看屏幕。(播放李大钊简介)

2、板书课题,请同学谈谈对李大钊的印象。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翻开课文第58页,跟随李大钊的女儿的回忆,了解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情形,体会李大钊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瞅(chǒu)瞅暂(zn)时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情形的回忆,展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残暴行时,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及他忠于革命、忠于党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深的怀念之情。)

2、通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哪几个时期的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事(时间顺序;主要讲了四个时期的事: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在法庭上,李大钊表情依旧安定、沉着,并极力为家人开脱,保护家人。)

四、交流探讨,学习语言、神态和对比描写的手法。

1、品析人物语言。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一句话: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2、体味人物神态。从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玩具,就向外走。

3、感知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时对我提出的问题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和事态的紧急。

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睛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态度。

4。全班交流。(重点关注被捕前被捕时的态度对比。)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李大钊女儿在李大钊英勇就义十六年后写的回忆录,也是一篇倒叙文。作者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文章的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通过回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残暴行时,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深入了解,细致体会李大钊的伟大精神和高贵品质,学习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二、体会重点句子,学习人物品质。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引导学生体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尽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李大钊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仍能够坦然自若,说明他有着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三、交流探讨,学习前后照应。

1、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五部分(第31~33自然段),并思考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李大钊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

2、小组交流,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呼应)

3、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还有很多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大家用波浪线画出和下列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首尾呼应:①首: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②尾: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文中照应:①前文: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②后文: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文中照应:①前文: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②后文: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这些句子相互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除了李大钊,你还了解哪些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呢

(叶挺、董存瑞、刘胡兰、赵一曼)

2、教师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与敌人顽强斗争的李大钊。让我们继往开来,牢记革命先烈的遗志,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李大钊的故事或者他写的文章,并和同学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5

1.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理变化,理解其丰富而敏感的情感。

2.品析课文,关注作者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3.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辨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存在的鸿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注文章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2、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辨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出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有过等待父母带你去做某事或答应你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学生分享并展示导学案上用微信表情画的心情)。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期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看到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作者为什么对这一天印象如此之深?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在那个星期天他有着怎样的期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用用一句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

明确: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明确: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2)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

(“我”的心情)

(3)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黑板出示生字词)

P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P2-p6作者细致描写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候,却终于彻底失望的过程。

P7我的情绪郁结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

(4)我们可以归纳出,本文主要写了“我”心情的变化。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追问:如果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罗列了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梳理文章

P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P2-p6作者细致描写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候,却终于彻底失望的过程。

P7我的情绪郁结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

二、品读感悟、理解情感

(一)1、读课文早晨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P2-p5)

要求:用中括号划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小括号划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满怀期待的心情。)

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

明确:母亲之前一直答应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期盼,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由于期盼落空,所以这样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具体信息。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

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心情的愉快。

(3)“这段时光不好挨。”

我耐心地等待。

思考:作者怎么来体现时光不好挨?

(4)“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我坐在草丛里……。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院子很大,空落落”

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关注句子“我……”)

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空落落”的不仅仅是空无一人的院子,还有“我”孤寂的内心。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得等待着。

(5)“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脚底下……”“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6

六年级

语文

下(R版)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基础百花园(39分)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圈养(juàn)

圈套(quān)

简陋(lòu)野蛮(mán)

B.折磨(zhé)

折腾(zhē)

混乱(hún)

缰绳(jiāng)

C.畜养(chù)

牲畜(xù)

藤蔓(wàn)

潺潺(chán)

D.挣扎(zhēng)

挣脱(zhèng)

瞟见(piāo)

日晷(guǐ)

二、读拼音,写词语。

(8分)

三、选字组词。

(9分)

书()慰()()贯

冷()

寂()

沙()

信()

()物

责无旁()

四、用画线词语的反义词填空。

(5分)

鲁滨逊远离文明世界,不幸被困在()的荒岛;远离了()的城市,居住在寂寞的荒野;豪华的卧室入梦,()的帐篷成真。城市中司空见惯的灯红酒绿不见了,一段()的生活开始了,他表现得(),开始郑重其事地考虑目前的情形和环境。

五、用恰当的词语替换句中画横线的部分。

(5分)

1.他发现,光那样站着等待是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的,一定得想别的办法。

()

2.我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一点儿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的想法。

()

3.那些鸡一看见猫便住了嘴,装着集中注意力的样子在地上刨虫子吃。

()

4.他情绪低落、失望懊丧地从牛棚里走了出来。

()

5.他们中间有几只扇着翅膀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

六、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0分)

1.通过鲁滨逊的教化,使“星期五”成了他的好帮手。(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0年8月23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九号05星。(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波莉姨妈见到了汤姆,高兴极了。(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既然不得不干这活儿,又有的是时间,有什么必要介意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渠里流水潺潺,树上嫩芽满枝,小鸟在耳边欢唱。(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训练营(13分)

七、填空。

(9分)

1.《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_______________的代表作品,小说的主人公汤姆•索亚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2.《鲁滨逊漂流记》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物形象。

3.《骑鹅旅行记》是一部_________作品,主要讲述了小男孩变成后意外地骑在了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背上,开始了一场神奇的旅行的故事。

4.老师的一番话让我受益匪浅,真是“听君一席话,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要真正地了解一个人就得和他多接触,近距离地观察他,正所谓“近水__________________,近山__________________”。

八、主题交流。

(4分)

主题:我最喜欢的外国名著(名篇)班上举行外国名著(名篇)推介会,请你从名著(名篇)的情节、人物两方面向同学作简要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写展示台(48分)

九、课内阅读。

(9分)

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现在,我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一点儿焉知非福的想法,我不再远眺大海,一心想看到船的踪影了。我着手调整我的生活方式,尽我可能把一切安排得舒舒服服。

1.选文出自长篇小说《________》,作者是英国的_______________。(2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鲁滨逊怎样的心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在不幸的处境中,想到曾经美好的事物,可以安慰自己失落的心。

B.坏事更能磨炼人的意志,更能使人坚强。

C.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能使自己理智地面对现实,在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从而得到内心的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4.从选文第二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课外阅读。

(14分)

老人与海(节选)

前情回顾:老渔夫桑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好几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并绑在了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有许多鲨鱼来抢夺他的战利品,老人为保护战果已经与鲨鱼进行了多次搏斗。

①大约在夜里10点钟的时候,他看见了城里的灯火映在天上的红光。最初只是依稀可辨,如同月亮初升以前天上的光亮。然后,当渐渐猛烈的海风掀得海面波涛汹涌的时候,灯火渐渐清楚了。他已经驶进了红光里面,他想,现在他马上就要撞到海流的边上了。

②他想:现在一切都过去了。不过,也许它们还要向我扑来吧。可是,一个人在黑夜里,没有一件武器,怎么去对付它们呢?

③他现在身体又痛又发僵,他的伤口和身上一切用力过度的部分都由于夜里的寒冷而痛得厉害。他想:我希望我不必再去跟它们斗啦。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呀。

④可是到了半夜的时候,他又跟它们斗起来,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它们是成群结队来的,他只看到它们的鳍在水里划出的纹路,看到它们扑到死鱼身上去时闪现的磷光。他用棍棒朝它们的头上打去,听到上下颚裂开和它们钻到船下面去咬鱼时把船晃动的声音。凡是他能够感觉到的、听见的,他就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去劈。他觉得有什么东西抓住了他的那根棍子,随后棍子就丢掉了。

⑤他把舵把从舵上拽掉,用它去打,去砍,两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劈下去,但是它们已经蹿到船头跟前去咬那条死鱼,一会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扑上来,一会儿一拥而上,当它们再一次折转身扑来的时候,它们把水面下发亮的鱼肉一块一块地撕去了。

⑥最后,一条鲨鱼朝死鱼的头上扑来,他知道一切都完了。于是他用舵把对准鲨鱼的头打去,鲨鱼的两颚正卡在又粗又重的死鱼头上,不能把它咬碎。他又迎面劈去,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到舵把折断的声音,再用那裂开了的桨把往鲨鱼身上戳去。他觉得桨把已经戳了进去,他也知道把子很尖,因此他再把它往里面戳。鲨鱼放开鱼头就翻滚着沉下去。那是来到的一大群里的最后一条鲨鱼。它们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

1.阅读短文,归纳老人不希望再与鲨鱼斗的原因。(至少写3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⑥自然段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鲨鱼对老人的进攻的?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写老人对付鲨鱼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人与海》发表后,人们评价老渔夫是“不败的失败者”。结合短文内容,判断下列各项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3分)

(1)老人已经八十四天没打到鱼,仍然出海,说明他倔强、顽固、不正视现实。

()

(2)老人多次击退了鲨鱼,但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掉了,这不得不说是一次失败。

()

(3)老人又老又倒霉,但在奋斗的过程中,他却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硬汉子。

()

4.现实中的我们也会遇到挫折或失败,读了《老人与海(节选)》,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习作展示。

(25分)

请用书信的形式向父母介绍一下自己对某一篇(部)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要注意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要求:叙述清楚,能表达真情实感,不少于450字。

第二单元

达标检测卷

一、A

二、缺乏 宴会 覆盖 寂寞 凄凉 控制 倒霉

防御

三、籍 藉 籍  漠 寞 漠  贷 货 贷

四、野蛮 热闹 简陋 前所未有 若无其事

五、1.无济于事

2.焉知非福

3.聚精会神

4.垂头丧气

5.跃跃欲试

六、1.通过鲁滨逊的教化,“星期五”成了他的好帮手。

2.我国发射高分九号05星。

3.示例:波莉姨妈见到了汤姆,高兴得快要发疯了。

4.我既然不得不干这活儿,又有的是时间,没有必要介意。

5.示例:小河边绿草茵茵,垂柳随风飘荡,老牛在唤小牛回家。

七、1.马克•吐温 天真活泼、敢于冒险、追求自由

2.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观向上、顽强生存

3.童话 小狐仙 大雄鹅

4.胜读十年书 知鱼性 识鸟音

八、示例:我最喜欢的是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书中的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比如选举愚人王的狂欢节、奇迹宫丐帮的夜生活、敲钟人飞身救美女等。同时书中的人物也塑造得很成功,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纯真、美丽、人见人爱;卡西莫多,长相丑陋骇人,却心地善良……这些人物都已经成为世界文学长廊中不朽的形象。

九、1.鲁滨逊漂流记 丹尼尔•笛福

2.表现了鲁滨逊“知足安命”的乐观心态。

3.C

4.示例:我们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一个敢于正视现实、乐观向上、具有顽强精神的人。

十、1.示例:他孤身一人,天黑,没有武器,浑身伤痛。

2.主要是从听觉、视觉等角度描写鲨鱼对老人的进攻的。通过动作描写来写老人对付鲨鱼的。

3.(1)×(2)√(3)√

4.示例:面对现实中的挫折或失败,我们不应该灰心丧气,失去战斗的勇气,而应该振作精神,全力以赴,去和挫折、失败抗争,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7

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3)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4)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自制支架、橡皮泥、保丽龙球、直尺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活动】

1 创设情境导入

师指着问题墙口述同学们的疑惑提出问题:要解决同学们疑惑,需要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用什么方法可以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

生可能回答:上网查资料、问家长、查阅相关书籍、用天文望远镜观察……

师对生的方法进行点评后追问: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什么?

生可能回答: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

师小结并过渡: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这些都需要数据来体现,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张数据表,请大家观察、分析数据表,小组交流对太阳系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用前概念建立太阳系模型。2)尊重学生的思考、从学生问题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2 建立太阳系模型。

1)解读数据建立太阳系模型。

师给出观察提示:(1)小组合作对比数据表上的每组数据。(2)分析、整理数据,图文并茂记录新发现。

生小组合作3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一共有几项数据?每项数据说明了什么?(2)纵向对比每组数据有什么发现?(3)为什么“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有两项数据?

3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汇报对公转周期规律的认识、我引导认识八大行星运动快慢的认识以及围绕谁运动(生汇报我板书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轨迹)。(2)可能汇报行星大小与引力的关系。(3)汇报大小顺序、排列顺序(我按排列、大小顺序板书)。

指着黑板上太阳系:与你们认识的太阳系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会回答:黑板上是平面的太阳系,真正的太阳系是立体的?

师追问:如何体现立体的太阳系生可能会说:建造立体模型。

师追问:建造太阳系模型主要需要哪些数据?生可能会说:距离、大小。

师追问:怎样获得两组数据?师引导生按照数据来建模的重要性。

师出示材料和要求、学生分小组根据数据建模。

设计意图:(1)分析对比数据,解读数据,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2)通过数据分析、解读训练学生的思维。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处理,建立太阳系模型。师给出提示:小组合作,用数据表、橡皮泥、星空版、直尺、底座模拟建造太阳系5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指导生边看数据表、边建模。(2)各大行星的位置和大小通过什么来确定?(3)八大行星的大小对比?3、太阳的大小?

5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小组展示模型、第二组补充2、生生质疑产生新认识

生质疑中汇报新发现

师对生的发现指导提高到新层次

师聚焦新认识:八大行星大小差异很大、分布不是均匀的……

师板书:

设计意图:(1)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2)通过生生模型评议知道太阳的巨大,以及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互动环节,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太阳系模型。师看着太阳系模型问:孩子们与你们制作的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汇报:太阳在发光,其它行星没有发光,除了行星还有小星星

师生总结太阳系的认识:师生共同小结:太阳是唯一能发光的恒星,根太阳比较起来八大行星太渺小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4)视频播放,拓展延伸。师播放多媒体视频问:看了这段视频孩子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可能会说:太阳原来一直都在运动,宇宙太大、太宽广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3 总结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8

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和体会草原的景及人的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再现美)

孩子们,你们当中有谁去过大草原?草原美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播放电子课件,有草原美丽风光,有牛羊成群地走过草原的动感画面,有牛、羊、马的叫声,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歌声。)

二、草原美吗?我们今天就学习小学课文《草原》。

1、板书课题。

2、全班集体读题。

三、朗读课文,感知大意。(感情朗读——体验美)

1、学生用快速阅读法读课文。

2、鼓励学生“读了以后就想说”。

草原的天空、草地、小丘、骏马、牛羊、人物,特别是自己读后心情、感受、想象等等。(板书:景美、人更美)

3、精读课文(学生自找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段落或全文均可:草原美景、风俗、人情等等。)大声读。

4、自主、合作、探究(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再全班交流。)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深入品读。(品词赏句——领悟美)

1、让学生自主挑选并品味文中的草原美景、风俗人情、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段落、句子以及词语。(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交流。)

品读方法:读一段或句子,再说说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

2、教师引导。播放电子课件。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

说说这句子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词语、色彩、具体、生动、准确、词语丰富、动静结合)

五、导游观光表演(表演想象——创造美)

学生即兴表演,外地旅游团去草原观光,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六、播放电子课件,再次欣赏和体会草原的美景。

课件内容是:小学课文《草原》内容全过程的影片和小学课文《草原》课文同步朗读配音。

七、总结全文。

八、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9

第7课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盏、栏”等13个生字。

2.正确理解并读写“爆发、旗帜、阅兵、制服、坦克、距离、汇集”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4.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学习课文的记叙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梳理文章脉络。

3.朗读课文,感受典礼的盛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绣红旗》,请同学们欣赏。

2.这首歌唱的是江姐和她的战友们在敌人的监狱里绣红旗的情景。歌曲里有这样的歌词:“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走,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多少年多少代,今天终于盼到你,盼到你。”“今天”终于盼来了什么?

3.请知道的同学说一说,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4.江姐和战友们在敌人的监狱里,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心情万分激动,于是就绣起了五星红旗。他们盼的就是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那一天,就是1949年的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开国大典

(板书:开国大典)

5.学生齐读课题,教师释题:“大典”是什么意思?——盛大而隆重的典礼。那么开国大典就是为了庆祝国家的建立而举行的盛大而隆重的典礼。

6.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终于迎来了开国大典的那一天,请你们说一说,看到这四个字你的心情如何?(激动、自豪、欣慰、高兴、兴奋)

7.过渡: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开国大典”的那一天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根据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播放歌曲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尽快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学习生字词。

A.出示生字词。

生字:盏

词语:灯盏、爆发、旗帜、阅兵、制服、坦克、距离、汇集

B.分别指名读生字和词语,相机正音。

C.小组内互相介绍疑难字词,并分享识记方法。

D.理解疑难字词。(学生互助解词)

E.开火车轮读生词。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提示自学生字词,相互交流识记方法,互助解词,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字词的能力。

三、感知整体,梳理脉络。

1.过渡: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多,场面大,怎样才能把当时那种宏大的场面写出来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盛大的典礼写清楚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读后小组讨论。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给每个场面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这一场面的。

检查各小组完成情况,点拨指导。出示:

入场(1-4)——典礼(5-10)——阅兵(11-13)——游行(14、15)

3.指名完成情况较好的小组介绍经验:说说自己的小组是怎样划分着这些场面的。(抓段首的中心句)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脉络,可以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能力,学习作者的记叙方法,今后写较长的记叙文时也能写得脉络清晰分明。

四、进入会场,感悟“盛大”。

1.请同学们读第1-4自然段,思考:从哪些方面能看出典礼的盛大?结合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一说。

2.全班交流,明确:

A.第一自然段:人数众多——总数达三十万人;到场人物地位重要。

B.第二自然段:会场大——天安门广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C.第三自然段:会场布置热闹喜庆。

D.第四自然段:群众急切、激动的心情。

3.课文中还写了大典之前的哪些内容?生自由读课文,指名交流。(时间、地点和出席的人员。会场的布置。)

(1)通过读,了解有哪些人参加了开国大典?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领导,有代表,有……)

(2)在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群中,最多的要数到工人和农民,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写到他们都来自哪里?(学生读相关的语句)(板书:群众进场)

(3)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怎样?(激动、沸腾、难以平静……)

(4)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师指导朗读:要读好关键词“直奔”“赶”等。)

(5)想一想怎样读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人们的激动心情呢?谁来读一读?

(6)教师评价,小结:读得很好,我听出了人们的心情是那样激动,久久不能平静啊!

4.过渡:群众队伍中,许多人都是很早就往这儿赶。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学生接读)

【设计意图】学生找出文中表现典礼盛大的方面,感受场面的壮观,了解作者多方面描写的方法,学习借鉴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五、巧设情境,总结升华。

1.下午三点整,毛主席走上主席台。现在,请同学们从屏幕上见证这一伟大的时刻。

2.听着毛主席庄严的宣告、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你肯定有很多的感触、很多话想说,请写下来。

【设计意图】播放电影片段使学生将课文中的描述与生动的声像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别感受开国大典中五个激动人心的场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场面描写中以点带面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衔接新课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的革命者英勇奋战,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开国大典进行时的哪些环节?(入场——典礼——阅兵——游行)

3.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融入到天安门广场的群众队伍中去,去感受大典现场的气氛,去感受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了解了课文的背景,引出课文描写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这既是理清文脉,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同时也为本节课感悟每个场面张本蓄势。

二、参加典礼,感受自豪。

(一)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认真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作简单批注。

试着把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来。

自由读一读自己画出的部分。

同位相互读一读,评一评。

(三)分析语言,体会本文内涵

1.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谁先来把你的感受深的部分汇报一下?

2.品读第一个场面——典礼前,毛主席出场。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或哪句话感受到的?

预设:

生1:我从“爆发”“排山倒海”这两个词感受到人民群众热爱毛主席。

请你读一读,让同学们听出你的感受好吗?(生读)

生2:我从“一齐”一词也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

师引导深入体会:“一齐”,就是不约而同,这是三十万人的“一齐”,这三十万人是由不同身份不同职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组成的。这三十万人都想第一时间看见毛主席,所以,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的一刹那,立刻牵动了全场群众的心。作者用词是多么精准,一个“一齐”就表达了三十万群众对领袖热爱的不约而同。让我们用读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欣喜和热爱吧!

同学们从“爆发、排山倒海”等词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伟人形象。那么,这些词语运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们那种急切想见到毛主席的迫切心情)

(板书:举行典礼)

3.品味第二个场面——典礼中,毛主席的庄严宣布(6、7自然段)出示: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

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自由读课文,读出感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从“欢呼”“欢跃”可以看出人们非常激动、兴奋。谁能说说人们为什么如此激动、兴奋呢?

(3)学生说,教师引导,(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出示:

火烧圆明园、1937年日军侵华在南京大屠杀、旧中国苦难人民流离失所的图片。

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在血雨腥风中,坚强不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赶走了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新中国终于成立了,当家做主的人们怎能不欢呼、欢跃呢?

(4)引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全场三十万人的欢呼还不足以表达全中国人民的兴奋吗?——学生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5)小结:如此宏大、壮观的场面作者用这样的句式,就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多么精当的场面描写!让我们把这样的文字铭记在脑海吧!

4.品读第三个场面——升国旗,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1)“站”,指人民当家作主。

(2)“肃立、抬起头、瞻仰”这些词语说明了人们都很郑重,很恭敬,心里都非常不平静,可能是眼前浮现出了战火硝烟中那些付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

(2)师评价,(板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引导:一个“站”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中国人民大家做主的姿态。以前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饱受欺侮和凌辱,不屈的中华儿女,拼死抗争,敢于血洒疆场,不惧马革裹尸,终于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所以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在那一刻,人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引读第8自然段)

PPT图片:红军爬雪山、过草地

杨靖宇

刘胡兰

5.品读第四个场面——阅兵式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预设:“整整齐齐、完全一致”“钢铁巨人”“相等的距离”“相同的速度”,我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解放军的威武雄壮。

我从“一字形”“人字形”这两个词中,看出了炮兵和空军的英姿。

(2)评价,引导: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你此时此刻也在天安门广场上,你也亲眼目睹了我人民军队的雄姿,再结合这些词语想一想,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出示: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你认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阅兵式场面的壮观?

(“不断地”“差不多”“喊哑了”“拍麻了”这些词语都表现出阅兵式的精彩。)

(板书:阅兵式中)

②结合课文描述想象检阅时的令人鼓舞的场面。

③感情朗读,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6.品读第五个场面——群众游行

(1)出示:

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板书:群众游行)

(3)想象画面,体会人民的幸福心情。

(4)感情朗读,感受情感。

三、整体回顾,揣摩写法

1.大典的场面深深感染着你我,大典的盛况让亿万人民群众欣喜若狂。我们推感受到了大典那激动喜庆的气氛,感受到了毛主席那伟大的形象,我们为祖国骄傲。我们更加崇敬毛主席。

2.这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请同学们结合板书回顾一下这些场面描写的共同特点——集中写了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的反应(结合图来理解)。毛主席就是这个场面的点,典型的言行突出了伟人形象;人民群众就是场面描写中的面,即突出了场面的宏大,又烘托了毛主席的伟大形象,这就是“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2)我们在今后可以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写文章。

四、推荐影片,课外拓展

教师引导:大典的热烈宏大场面和毛主席的伟大形象一定让同学意犹未尽,课下,请同学利用网络看一看《开国大典》的电影,直观地感受那精彩的场面。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群众进场

举行典礼   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阅兵式中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群众游行

【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我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分两课时进行设计与教学。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理清课文顺序并对会场情况这个场面进行了品读,初步感受到了会场的隆重与热烈的气氛以及人们当时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第二课时则继续品读其他三个场面。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

在品读文本解决问题大环节,我提出统领全篇的大思路:“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画出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并把感受批注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独立完成后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汇报,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此外我还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比如课文第七自然段,我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和想象场面情景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好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而朗读全段,并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最后回读全文,总结全文。不但让学生从人文角度去归纳概括,更主要的是要联系文章总结场面描写的方法。这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上一篇:车轮不息下一篇:丙烯酸外墙涂料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