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境界初中作文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书的境界初中作文(共13篇)

读书的境界初中作文 篇1

知识是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当我们捧着一本书,徜徉在宇宙里行间时,我们与书本对话,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时我们的心灵已被净化,灵魂得到升华。

获得知识离不开阅读,阅读需要一个清静的环境,嘈杂的环境固然也能阅读,但很难阅读,甚至很难走出来。阅读需要一个温馨的氛围,一个无人打扰的“世外桃源”。曾记否,在一个细雨如丝的夜晚,我们坐在椅上,品一杯香茗,与书相拥,思绪在文字间行走,情感在文字间跃动,这样的夜晚是何等的惬意!曾记否,在孤灯相伴的`夜晚,读一本名书,感悟文学之纯美,感悟文学之真谛。

阅读是一种心灵上的孤独。“宁静致远”是一种大境界,何时,阅读也需要一种境界,那就是说心灵上的孤独,但不是说心灵上的孤僻。而是说阅读需要一种境界,祛除荒杂的思想,心灵的空间得到了净化,这是阅读的一种境界。不管是浏览还是精读,都需要这种境界。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给我们营造的想象空间。

阅读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古今中外,凡是成就大事业者,无不是精神上的强者。阅读,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渠道,是一种丰厚人生积淀的好方法。书籍,是人类精神上的最好朋友,是至高无上的朋友。人世间,有许多东西都是都是得失参半的,得到一样东西,也就意味着要失去另一样东西。阅读也是这样,当你体味到阅读给你带来的快乐时,你也失去了与朋友一起玩乐的时刻。但作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不应为失去这样的机会而感到惋惜,而是应该庆幸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深知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没有精神上的孤独不是真正的阅读,只有在精神领域全方面阅读,才是阅读的真正要义。

知识是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而阅读正是进入心灵最深处,净化心灵,得到灵魂升华的最有效的途径。

读书的境界初中作文 篇2

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用形象的比喻提出治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做学问有此不同境界, 读书亦有不同境界:知书、悟书、用书、无书。常有人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 但若读书真到“无书”境界, 自然也就能“书到用时不恨少”了。

读书之第一境界——知书

“知”即知道, 懂得。“知书”即通过阅读知道这本书写了什么, 这是读书要达到的最基本的目标、最初级的境界。读一本书, 同是“知”, 不同的读者“知”得不同。有的人知得多, 有的人知得少;有的人知得深, 有的人知得浅;有的人知得广, 有的人知得窄。即便是同一个人, 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同一本书, 他的“知”也是不同的。就像许多人一生都在读《红楼梦》, 少年时读, 中年时读, 老年时读;顺境时读, 逆境时读。每一回读, 关注点不同, “知”也不同。要想“书到用时不恨少”, 知书, 是第一关, 必得走正了走好了, 才能一步步靠近去。

读书之第二境界——悟书

“悟”即理解, 觉悟。“悟书”即通过阅读领会作者隐在书中的思想和感情, 生出自己的见解, 这是把书读活的一个重要环节, 书要读要知, 更要悟。英国作家王尔德说:“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 读者完成书的另一半。”一本书, 一旦与读者见面, 就不再是由作者一个人在说话了。作者在书中想说的, 读者也许看不见悟不到;读者在书中看见的悟到的, 也许是作者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一本好书的丰富内涵就是这样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出来的。

读书, 思索, 用“心”感悟, 读者就可以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考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 也是觉悟的过程。

读书, 入书, 以“身”相许, 读者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领悟书中所写, 在别人的生活里自己也生活一遍, 把书中所写, 化为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体会, 全身心地悟书。如此悟出来的人情世故、心灵感觉, 才会来得更透彻更持久, 胜过背诵千百条名言警句。

读书, 交流, 与“高手”过招。自己读书、悟书, 终究只是一己之得, 虽时有神思妙想, 有时却也不免失之偏颇。与人交流读书心得, 尤其是与此中高手过招, 更能激发灵感, 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让自己悟得更多更深。

读书之第三境界———用书

读书的根本是用书。读书而不能用书, 读再多的书亦是无用。英国有一个叫亚克敦的读书人, 他一生嗜书如命, 家里共有7万册藏书。亚克敦一生都在不知疲倦地阅读, 直到66岁逝世的那年。可是, 亚克敦终身没有取得创造性的成就, 反被后人讥讽为“两脚书橱”。读书而不能用书, 实在是让人遗憾。

有人曾问爱因斯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说:“我永远不会去记我在任何一本手册中都可能读到的东西。”有些东西不需要用心去读去记, 只要会用书就行了。爱心斯坦一生成就斐然, 不能不说是他善于读书更善于用书之致。

陶行知说:“遇到一本书我们必须问:你能帮助我把这件事做得好些吗?你能帮助我过一过更丰富的生活吗?”在他看来, “书只是一种工具, 和锯子、锄头是一样的性质, 都是给人用的。”

读书而不用书, 一切都是没意义的事。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 结果会大不一样。有的人因为读一本书改变命运, 有的人读一本书没有丝毫改变。这便是用书与不用书的区别。

读书之第四境界———无书

知书, 悟书, 用书, 说到底, 都离不开书。但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在于无书。孟子早就告诫我们:“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一个人做事倘若全照着书本, 这就是前人所说的“读死书, 死读书, 读书死”。读书到这样, 反不如不读书了。

无书也并不是说不要书。这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 在成为高手之前, 他也是一招一式地苦练。待武功练到一定境界, 就不再讲究一招一式。到达这种境界, 天下招式尽在胸中, 随心所欲, 无所羁绊, 此时无招胜有招。读书亦如此。胸中有足够多的书, 就能到无书境界, 也能此时无书胜有书。

阅读, 让一个人用最快的最简单的方式了解别人的思想, 感受别人的生活。读者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感觉、思考、领悟一点点地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形成自己的学识、思想。每一本书都对自己有过积极的影响, 但又不是具体到哪一本书对自己产生了哪些影响。读书越多, 这样的影响就越多。当读者将书上的东西化为自己的理解, 有自己的感悟, 形成自己的思想, 这书的有无也就无关紧要了。日后再用到此书, 也是如同己出, 不必再翻原书。

读书的三重境界 篇3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皇帝如此,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者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者的第二重境界。

中國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是听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换句话说,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这是甚为关键的。

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这是非常宝贵的,非正人君子是不易做到的,应该大力提倡,并大加发扬。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我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而是我所要表达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境界初中作文 篇4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向床头时,打开窗子,呼吸清新的空气,忘掉一切的不愉快,忘掉一切的繁杂。用心聆听大自然的心路,用心感受大自然的脉搏,听鸟儿唱歌,看蝶儿飞舞。看着那阳光,露出温暖的笑,享受大自然造物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馈赠。感受野花的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美好,体会这不同的四季之景。问这一路的花香,散步在小路上,与迎面而来的朝阳相抱,看树下悠然晨练的爷爷奶奶,身旁还有顽皮的孩童,背着书包唱着欢快的歌。这不就是生活的境界吗?

假如有这样一种境界,心灵无需瞻前顾后,就可以寄托。可以凝聚它全部力量的牢固基础,时间对他来说已不起作用,现在这一时刻可以永恒走下去,不留下任何更替的痕迹。心中既无匮乏的感觉,也无享受的感觉;既不觉苦,也不觉乐,即无所求也无所乐,而只感到自己的存在。何时单凭这样的感觉就证实我们的心灵,只要这种境界持续下去,处于这种境界的人自称幸福,而这又是从生活中取得的意外之喜。孔子曾说过:“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时间在不停的运动白云苍驹,人世间,一切都在变换。那种妄想将生活拴在身边,永远不肯放弃的人,恰恰离生活最远,也永远达不到生活的真正境界。

生活是一种美,它有自然之美,心灵之美,失败之美,成功之美。自然之美是它的壮丽美;心灵之美是它的高尚美;失败之美是它的体验美;成功之美是它的收获美。生活如一片海洋,而人类就是在海洋上行走的人。我说生活不苦,是由境界去领悟的静静的,躺在草坡上,闭上眼睛,慢慢的,与世隔绝,感受生活给予的一切。去体会生活并不是时时复杂,生活有时也很简单。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书心得 篇5

理想课堂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即第一章所指之有效教学的基本框架,它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思”。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诗”。干老师他证实了这样一个真理:只要用心体察,任何一个汉字,任何一个词语,任何一篇普通平凡的课文,因为系前人匠心所运,所以,都并非是平淡无奇的一堆文字,而是心灵的一次次运筹,是思维的一次次锤炼,是漫长字词史的又一次独特运用。

怎样构建我们的理想课堂?

一、理想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只是教师展示的表演场所。

理想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而不只是教师呼风唤雨的场地;理想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美丽,而不必一切都遵循固定的线路;理想课堂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理想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而给予火种的是一个个只有挑战性的问题。总而言之,理想课堂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对学生而言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印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和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与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相割裂不无关系。

读书的境界初中作文 篇6

他的思绪又飘回那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刻:金峦殿上,汉武帝正为大将军李陵的叛国龙颜大怒。一时之间,朝庭上下无人敢谏言。这时他不畏强权,跪下劝谏:“陛下,臣以为李将军投降定有隐衷,何况……”话还没说完,汉武帝暴怒的话语响彻大殿:“贪生怕死之辈何来隐衷,难不成你想叛国!来人呀,把史官给我拉下去!”就是这一谏,让他的人生永远留下了伤痛。

狱内,“刑不上大夫”的几个字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想到自己将忍受世人的异样眼光,他悲愤交加――还不如死了痛快!可就在挥剑间,他想到了自己未完成的《史记》。他犹豫了。瞬间,他仿佛脱口而出:“在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他的游思更加波澜: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他们不都是在困境中坚守,才有流芳百世的机会吗?!我要和他们一样,不,比他们更出色。让我的《史记》永垂不朽!

又是一个夕阳下,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伫立在风中,身旁是一大卷一大卷熠熠升辉的竹鉴――《史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老者的心中泛起层层涟漪:要不是《史记》是我割舍不下的守望,我如何能活到今天!这是种境界。

读书三境界 篇7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读书如赏山玩水。初入名山,但见奇峰中苍松虬劲,怪石间翠柏森森,千年古树烟雾绕,霞光透云林尽染;才见异水,又观风吹时碧波荡漾,雨过处荷叶蹁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读书时,品文字,味情致,涵“山水”之佳处,咏“山水”之清芬,此得读书第一境界也。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之巍峨,则思心志之俊洁;见水之委曲,则慕品性之柔婉。子期凭琴声之突兀,感伯牙之“巍巍乎志在高山”,依琴音之低回,悟伯牙之“洋洋乎志在流水”,知音佳话传千古。但读书,可怡情,亦可塞智,尽信书不如无书。世人尽言公瑾为人促狭,岂不知诸葛亮有何周瑜艳羡之处?瑜娶江东美女小乔,亮之伴侣以面丑驰世,瑜知音乐,娱乐场中“曲有误,周郎顾”,情趣高雅,而亮在山区研究木牛流马,琐碎费神。瑜虽比亮年长六岁,但已是赤壁之战前敌总指挥,而亮那时仅是一个搞联络事宜的配角。其实,在历史上,不管是斗智还是斗力,亮与瑜从没正面交手过,相反的是,在瑜活着的时候,亮同后人苏东坡一样,面对瑜的风采业绩只有仰慕的份儿。倘世人竟相信周瑜死时会说出“既生瑜,何生亮”的话来,那岂不是被罗贯中忽悠了?读书,能体书中之情感,悟书中之真伪,开自己之胸襟,展自己之智慧,此得读书第二境界也。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从文字的“山水”中走來,已识“庐山”真面目,回首“庐山”风光,心中自是超然物外,澄澈淡定了。此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但那“山水”肯定别有一番意味:那已是心怀为之陶冶、慧锋为之磨砺,以臻“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境界的“山水”了。至此,可称已得读书第三境界也。

梁实秋读书三境界 篇8

第一级:尽信书。刚开始的读书人,觉得书里讲的都是对的。道理很简单,白纸黑字,那还有假?不过这时的人,读书是为了功利,为了前途读书,书读过用后就忘。这是读书的最低境界。

第二级:乱读书。这时的读书人,因为喜好而读书,一看见书,就有读的欲望,不管书的内容适合不适合自己,是书就读,囫囵吞枣。读的书积在肚子里,消化不了。却以读书多而沾沾自喜。

第三级:怀疑书。这时的读书人读的书精而专,有了自己的看法。开始了横向比较,发现了书中的诋误。开始觉得写书人也不对,开始对书中的错误挑刺,每发现一处前人没有发现的错误,就高兴得睡不着觉。

第四级:理解书。这时的读书人,因为精研,理解了写书人的心,不再吹毛求疵,将心比心,与作者有心心相印的默契。知道了立言的难处。

第五级:不看书。这时的读书人,对一切融会贯通,放眼书林,不过是那些话在换说法,看一切书,犹如晴空皓月。

我认为,这种分法有道理,但界限不明显,层次不准确。我以阅读文学书籍为例,按照读书人的年龄阶段把读书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表示三种阅读水平:

第一层次:耽于书中,沉湎于书中内容,被书中内容情节所吸引,为书中人物的前途命运而悲喜忧伤。这一层次是阅读的最低层次,是初级阅读水平。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一层次就是阅读的“看热闹”的层次水平,属于大众阅读,也是小学生的阅读水平。读者的情感思想受书中人物、情节的牵引,为书中内容所左右,人在书中,情感、思想也在书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一般人读书多在此层次。比如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不作那么多考虑,只是获取休闲或心理自娱。所以这又可以称作娱乐境界:

第二层次:能够跳出“看热闹”的圈圈,注意了看“门道”,能够透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去思考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意义,透过人物的命运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从作者的思想意图上去看文章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如何,设计、构思、表达是否合理、合适,由对文章的直接感受,上升到了理性思考。读书中有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这是阅读的第二境界,是阅读的中级水平。这一层次,阅读进入了高一级层次,已经超出了文章内容本身,不单单是读文,也去读写文的人、读作者了,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作者的写作水平了,不是跟着文中人物的思想起伏,悲喜忧伤,而是去触摸作者的感情脉络,跟着作者的思想去思考,去感受文章的情节发展,遣词造句的优劣,表达的效果如何,对文章进行品评欣赏了。这一层次也可称作欣赏境界。阅读能够超脱文章,随作者意图去思考欣赏,但情感仍为作者所左右。比如读李杜诗会为李白、杜甫才情胁迫,为之赞叹不已;读渊明之诗,会为其田园静谧的氛围、闲适的心情熏染,体验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真谛;读《岳阳楼记》,感仲淹人格高大,读鲁迅作品,赞鲁迅思想深刻,读“人间喜剧”,叹巴尔扎克笔法老道等等。虽阅读水平提高,仍未脱作者窝臼,只能属于中级阅读水平。

第三层次:达到自由的层次。如果读书超脱了文章,超脱了作者,能从更广阔的空间去阅读,达到了阅读上的自由,不受文章的限制,不受作者左右,实现了阅读认识的自我,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阅读的立足点高,眼界宽广,认识更客观公平。因为读者是在广阔的空间背景上的阅读,文章和作者都有众多的比较对象,达到了认识的自由境界,所以读者的认识见解也就更为客观公正。无论是文章还是作者,书读到此境,当然应为最高境界。比如读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他不会为诗文动人的描写、奇特的想象而止步,也不会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叛逆精神,高傲气节折服而停留,他能从更加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去读:李白虽才华横溢,气魄雄伟,然心高气傲,难与合作。虽有经天济世之志,纵情傲物,放情山水,也只能泄于诗文。

朝中丞相大员推荐不屑,只望皇帝征召;朝廷招后,又居才傲世,也只能把他赶出朝堂。后参与叛乱之事获罪,也是理当必然。能读出李白才情可叹,不堪合用,可为读文评人公正客观也。陶渊明摆脱世俗,逃离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堪为后范,《归田园居》闲适安逸的心情,浓郁的生活气息感人至深,然逃离官场,不为社会争斗斡旋,只求一身安逸;对会现实不满,只以弃归反抗,必然是消极的,个人的社会作用难以发挥,社会状况亦难改一二。屈原虽然伟大,一篇《离骚》,爱国之情唯天可表,然而抗争之中耿直相对,不求进退,愚忠枉死,国终遭亡,实在可惜。书读至此层何能高出?书读至此已达读书的极至,读书的智慧、认识都达到了最高境界。因此这一层次可称作批评之境,也可叫做自由之境。

读书的故事初中作文 篇9

人们都说,一日无书,百事荒芜。我觉得也是这样,一天不读书就好象生活中缺少了快乐的一部分,读书要持之以恒,不能间断。

从小时,我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总是让妈妈给我买一些童话类的书:《白雪公主》带我走进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生活。《灰姑娘》告诉我人世间的真善美。童话类的书籍给我的生活与学习带来无比的快乐。

我现在五年级了,但仍然爱看课外书,读书常使我废寝忘食。记得那次,我正在津津有味的看《三国演义》,妈妈叫我吃饭我却没听到,一连叫了我好几声我居然都没听到。妈妈火冒三丈的走到我的房间直接把我的书没收了。我疑惑不解的问妈妈为什么拿我的书呢?妈妈气冲冲的说:“叫你吃饭你没听到吗?这本书我没收了”。我急忙说:“《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小学生必须看家长不许没收。”妈妈二话没说直接拿书走了。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闻到鸡翅的香味我不由自主地奔向餐厅。饭后,妈妈到厨房去洗碗,我连忙偷偷溜进爸爸妈妈的房间找出那本书。我咽了一口唾沫好像吧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我急忙打开书,像一只小兔子一样又欢快的读起书来。当妈妈从厨房里出来时,看见我坐在地板上聚精会神地读着。妈妈便笑着说:“真拿你没办法。”这下妈妈没管,我高兴得一口气读了几章。

读书的乐趣初中作文 篇10

此时的我,正畅游在书的海洋中。我像一棵小树贪婪地吸吮着书中的甘露。而书也毫不地吝啬地传送源源不断的养料给我这棵正在成长中的小树,使我得以茁壮成长。

依稀记得我第一次接触的书是《十万个为什么》。那时的我总是戴着一个没有镜片的小眼镜。装得很渊博的样子问旁边的人:“你知道为什么会有日全食吗,为什么会出现星星吗?”旁边的人笑着说不知道。我总会自豪地告诉他们答案。并等着他们的赞扬。

时间飞快过去。我上小学时被高尔基的《童年》深深吸引了。文中的阿廖沙让我为他感到悲伤,我仿佛跟着他到了伏尔加河流域,跟他一起体验人间的沧桑。

时光的罗盘飞速旋转。转眼间,我上了中学,学习越来越紧张。时间也紧了许多。读书的时间所剩无几。甚至一段时间,我放下了书本。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一本,《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深深吸引了我那颗早已空灵的心。我如饥似渴地品读着书中的细节。我的内心又充满了许多。在不知不觉中我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内容变得优美、简洁、明了。

目送的初中读书笔记作文 篇1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顿时,眼角融化,因为内心的触动。于是,随即便也去买来读。

确实,《目送》吸引了我,对亲人,对家庭,对生活,这些我们天天要面对的,我们已经熟悉到视而不见,忽略不计的,让我们喜欢也让我们无奈的一切的一切,龙应台作了真切的描述,触动了人性的柔软,善良和美好。当然更多的是共鸣,因为她所提出的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我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似乎也在讨教对人生、对社会、对亲人如何交往的真知灼见。

这些年来,渐渐懂得,不论自己做多大的努力多少的尝试,在父母心中,就如龙应台所写,依旧是“背影渐行渐远”。人,得于父母赐之生命,本来就是新的个体开展一段新的旅程,总归是要自己往前走。他们至多只能陪着走一段,将我们渡过初始的跌宕流域,然后便在那渡口,开始无望而甜蜜的目送和等待。子女也须知道,这是回不了头的单程旅行,所能做的,只有感恩了。

读书的初中作文550字 篇12

书,是生活中的蜜,给我补充了前进的动力。

书,是生活中的理,使我懂得了不离和不弃。

在我6岁生日那天,爸爸妈妈把一份包装精美的礼物递到我面前,我猜想着里面是芭比娃娃、直升飞机,或是我最爱的电子游戏机。爸爸妈妈连连摇头,我的兴趣就更浓了,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噔噔噔噔,喜欢吗?”爸爸边打开礼物边问我。我定睛一看,竟然是两本书。霎时间,所有的期待和兴致全都烟消云散了。往后的日子里我很少阅读这两本书,就算是看,也是百无聊赖地瞎翻一通。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妈妈有事出去了。出门前还特意叮嘱让我好好看家,哪也不许去。天有不测风云,妈妈出门不到5分钟,由于小区维修电路,停电了,什么电视、电脑全都“瘫痪”了。正要绝望得仰天咆哮的我从眼角瞥见了爸爸妈妈送我的书,此时它们成了整个房间里唯一的色彩。我漫不经心地翻开它,猛然发现这里边还别有洞天。我像一块被磁石吸住的铁块,一个劲地钻进了书里。我和白雪公主舞蹈,她告诉了我人间的真善美;我和小矮人歌唱,他们教会了我乐观面对人生的一切挫折;我和王子去寻找睡美人,他让我懂得了面对困难要勇敢坚强……他们给了我前进的动力,引领着我成长。

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深深地爱上了阅读。不但阅读童话故事,我还阅读了四大名著。从《西游记》中,我认识了腾云驾雾的.孙悟空,结识了好吃懒做但心地善良的猪八戒。我仿佛也在他们取经的道路上,还曾经帮他们智斗白骨精。我陪着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从中我懂得了坚持不懈和不离不弃。

我的读书经历的初中作文 篇13

我最早的读物,外形十分小巧,可以装进口袋里,其实就是一大叠塑料片被钉在一起。一个很大的图,图下方只有几个字,注上了拼音。如:苹果、小孩、香蕉。妈妈为了让我学着写一些简单的字,还专门为我买了一支荧光笔。我经常会把书上画得乱七八糟。虽然,我不太认得懂那些字,但总会觉得很有趣。

渐渐地,我长大了,像这种“口袋书”已经太幼稚了,我又慢慢喜欢上了故事。

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觉得故事书和童话书才是我的最爱。在我每天睡觉前,都会看几页童话故事书,或者妈妈给我讲几个有趣的故事,这样我才能够睡得香。我常常会因为小兔子生活幸福而高兴,因为大灰狼太坏而害怕、恐惧。我非常希望在故事中,没有坏人。这样,美人鱼就不会变成泡沫,白雪公主就不会被追杀,可这样会不会太无趣了呢?每一个故事,都会使我浮想联翩、牵肠挂肚,我会看得津津有味。

慢慢地,我已经上了三年级,这些故事书似乎根本不能满足我想要读书的欲望。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发现新的宝藏——名著。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从这些书中,我能受到许多美的艺术熏陶。《三国演义》当中,我能感受到关羽的义气,刘备的忠厚,诸葛亮的智慧,这些人物的思想都感染了我。其中的许多情节都让人津津乐道。我还为绿林好汉而感到自豪,羡慕孙悟空的一身绝技。这四大名著,都令我受益匪浅。

大量的阅读,使我有了较大的收获。我的写作水平从四年级就有明显的提高。老师经常在我的作文上圈圈点点,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每次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我都十分高兴。

上一篇:《借生日》教学方案下一篇:神奇的发现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