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散文特点(共7篇)
他的文漫墨化摘要:徐志摩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更是一位风华绝代的散文家。的散文主题宽泛、表达无拘无束、文词态度亲和、直抒胸臆、真挚感情、文字艳丽纷繁和诗化的散文。他把他的理想和爱全放到了散里,字字真情,笔笔肺腑,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融贯中西文化而又浪多情的知识学者形象。他独具魅力的散文为中国当代文学留下了浓重彩且绚烂多情的一笔,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遗产。
关键词:徐志摩 散文 特点
徐志摩是当代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诗作让人读来浮想联翩,如云端、如履蓬莱,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至今,他的诗作里很多的品仍是浪漫的代名词,如《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偶然》等,特别是此列的一首,更是扬名远播,经典而历久弥新。志摩的诗歌创作成就在中国文坛上可奉为二十世纪文学的圭臬,其拘一格的想象与肆意畅流的文字在那个时代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跃进了人们的视野和思想,开启了其独树一帜的“志摩时代”。作一个文人,徐志摩的散文同样也得到了世人的首肯,甚至于很多人—如梁实秋、郁达夫等——就认为他的散文比起他的诗来更有嚼。
应该说徐志摩的散文比起他的诗来,理念上更显得成熟与豁达;感的表达上更显得恣肆风流,辉煌灿烂;操纵文字的能力更是洒脱如、狂野不羁。
徐志摩散文特点之一:信手拈来的主题,写作的多广角。
游记、随感、杂念、回忆、教育、感悟、理想、爱情„„各种主随心所欲,每蹴而文;野花、山林、沟壑、鸟兽、虫鱼、雨滴、冰、残叶、落花„„均在他的笔下顺从屈服;一句话、一个言论、一信、一篇著作、一个眼神„„都让他适笔而为。虽然他的散文内容杂却不繁琐,虽宽泛却不凌乱。他每每行文,都紧紧地抓住了所要的东西的主旨,由此写开去,从而往往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的散文里,他让各个题材都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得艳丽缤纷。他妙地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写景抒情,叙事议论巧妙进行融合,把各事物都囊括于胸,尽情地在他的散文里挥毫泼墨,倾吐心声。例如记《印度洋上的秋思》写出了作者的思乡情绪和身居海外的愁苦;生感悟《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寻魂的自由》写出了作者的想立场及坚定的意志信念;《一封信》让抱怨生活干燥的朋友们如春雨;《自剖》对自己人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检及分析;《吸烟与文化》从一个侧面阐述了一个社会与与它相生的物之间的辩证关系;《想飞》诉说了自己的理想;《一个诗人》写出只在火边的猫让作者所产生的思想;《落叶》这篇演讲稿,让他在京师范大学的礼堂里极尽其大家的风采,解答了诸多学生在那个时里所产生的各种困惑和矛盾;故旧拾忆中的《卢梭与幼稚教育》阐了他对于卢梭的教育理论及自己对于这种理论结合国情的见解;曼殊斐儿》回顾了美丽与智慧的化身曼殊斐儿生活的点点滴滴;《悼叔薇》通过怀念及悲痛的笔触追忆了自己的叔叔;还有他为各书目的序;更有他神仙眷侣般的爱的宣言《爱眉小札》„„这如此多的临作《徐不星为—头情自题雪封多写在巧种游人思沐讨产一北代述《沈写 题材,徐志摩并没有处理得非常的急窘和散乱,却让我们从文字中看到一个戴着眼镜而处处透着机敏和睿智的学者,这不禁让我们大为惊叹他的才华和学识。
徐志摩散文特点之二:洒脱不羁的个性和语言文字的斑驳繁杂 徐志摩是一位博学多识,且才思敏捷的散文家,他丰富曲折的生活经历,为他的散文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作家,其所见所闻、所学所知对他的作品的影响不言而喻。在那个由封建过渡到现代社会的旧中国,写作的文字及文风既有个别新奇的出现,但主流的还是半文半白,甚至有的还是文言文居多。但看徐志摩的散文里,能让我们看到带有古文言的句子太少了,以至于少到几乎就像今天的现代文一样。语言说得如此生动多彩,文字表达如行云流水般毫无阻滞。作为接触过西方文学的学者,并抱着对西方文学无比崇敬的心情,在徐志摩的散文里,汉字和英文时时交替出现在行文里,无磕绊,很自然。甚至于有时,他干脆会大把大把地把原著英文搬进他的作品里,好似要证明“不信来看看”似的。更基于他的现代意识,他的语言及文风显得非常激昂而明晰,且表达无拘无束,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该写哪儿就写到哪儿,没有一点模式可循,没有一点规矩可圈,此为徐志摩散文的另一个特点。他用谈天说地、讲古论今、促膝而谈的书写方式,把他想要表达的意思统统豪无保留地述说了出来,把他的理想和信念编进了他的散文里。“又是一番秋意!那雨声在急骤之中,有零落萧疏的况味,连着阴沉的气氲,只是在我灵魂的耳畔私语道:‘秋’!我原来无欢的心境,抵御不住那样温婉的浸润,也就开放了春夏间所积受的悉思,和此时外来的怨艾构合,产出一个弱的婴儿——‘愁’。”《印度洋上的秋思》这些词语及句子,既结合了他当时身处的境遇,又为下文的联想及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就这样的词语及句子,在一般人来是很不容易这样自然地描述出来的。“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头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地平,翻登了去背,临照在天空„„”《泰山日出》“别的地方人命只当得虫子,有路不敢走,有话不敢说,还来搭什么臭绅士的架子,挑什么够美不够美的鸟眼?”《丑西湖》如此的俚语粗话,只怕没几个有声望的作家敢这么大张旗鼓的用在自己的作品里。这更显得徐志摩洒脱不羁的个性和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上的斑驳繁杂。
徐志摩散文特点之三:亲和的态度
虽然他的语言及表述恣肆张狂,但徐志摩散文里有一个特点与其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是他在散文里的亲和的态度。徐志摩散文集《想飞》的选编老师陈子善对于他亲和的态度说得好:“志摩的散文,无论写的是什么题目,永远的保持一个亲热的态度。我实在找不出比‘亲热的’更好的形容词。他的散文不是板起面孔来写的——他这人根本就很少有板面孔的时候。他的散文里充满了同情和幽默。他的散文没有教训的气味,没有演讲的气味,而是像和知心的朋友谈话。无论谁,只要一读志摩的文章,就不知不觉的非占在他的朋友的地位上不可。志摩提起笔来,毫不矜持,把他心里的话真掏出来说,把他的读者当做顶亲近的人。他不怕得罪读者,他不怕说寒伧话,他不避免土话,他也不避免说大话,他更尽量的讲笑话,总之他写起文章来直是痛快 淋漓,使得读者开不得口,只有点头只有微笑只有倾服的份儿!他在文章里永远不忘记他的读者,他一面说着话,一面和你指点和你商量,真跟好朋友谈话一样,读志摩的文章的人,非成为他的朋友不可。他的散文有这样的魔力!”的确,徐志摩的散文,被大家喻为“跑野马”式的文章,但他这匹马,既有神悍十足的野味,又不失马与人的亲近。他“嘣的儿„„嘣的儿„„”的蹄声,震撼着大地,却又如雨滴轻敲着渴雨者的心灵,这是如此矛盾,却又如此神奇。前文讲到他题材的宽泛,这不由得使我们想到,海阔天空天下事,在人们荼余饭后的时光,是很自然就提及的,或洗着碗、或咂着烟杆、或捡着盆中的豆子、或带着孩子嬉耍„„总之,大家伙儿聊的都不定是什么,你一言,我一语,你一事,我一新闻。就此,徐志摩的散文带着这一股子热乎劲儿,跟大家读者牢牢地粘在了一起,扯也扯不开,越拉反越拢了。“朋友,我抱歉,我不能答复你的话,虽则我很想,我不是爽恺的西风,吹不散天上的云罗,我手里只有一把粗拙的泥锹,如其有美丽的理想或是希望要埋葬,我的工作倒是现成的——我也有过我的经验。”《一封信》看,这样的话语,谁会不把你当朋友?
徐志摩散文特点之四:直抒胸臆的文字
天马行空的思想让徐志摩的散文变得明澈、真实而富于弹性,这又决定了他散文的另一个特点:直抒胸臆的文字。照我说来,徐志摩让我着迷的几个散文特色之中,他的真性情算是第一个。现当代的散文,讲到鲁迅、胡适、梁实秋、冰心、林清玄、余秋雨、王蒙、张贤亮、贾平凹、韩少功等均称得上是一代文学大家,且都对中国现当代的散文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但看他们的作品与看徐志摩的相较之,各自的特点就了然于眼前了,且不说鲁迅胡适白话散文对于普通大众有着晦涩难懂的一面,活泼与通俗性显而少了一些;就说冰心与林清玄的作品清新如雨后的山野,明亮细腻之余,却又少了一分泼辣;还有王蒙韩少功,他们的的文字让人有种晒着太阳侃家常的景象。话说回来,这些人的作品均各有千秋,很值得拜读。可对我而言,我更衷情于徐志摩的文字。他柔时,可柔过花间词的委婉多情;他刚时,猛如力劈华山的狂啸;他轻时,如在子夜秉烛谈心;他重时,却又重得如擂鼓耳畔;他缓时,如岁月悄然滑逝;他急时,如苍鹰扑兔,江河决堤。在他的笔端,流淌出的是心里的话,因此少了一味的做作与阻绊,多了一路的率真和勇气。读以用心,在不知不觉之中,我深深受到徐志摩真情溢于技巧之外的惠顾了。这一个特点在他的散文中俯首皆是,比如写痛击丑恶嘴脸而力争尊严的《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寻魂的自由》里他最后呼道:“要保全这点子小小的火星不灭,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良心上的负担;我们应该积极同情这番拿人格头颅去撞开地狱门的精神。”在这里,他对侮辱中国的敌对势力给予了强烈的谴责及表达了自己万分的不满。《迎上前去》亦同;追忆美慧的《曼殊斐儿》里,他把曼殊斐儿的美与智通过与她接触的每一个细节纤细地展现出来,表达的是他对朋友的怀念与对相处时光的无限美好的留恋情怀;《印度洋上的秋思》写出了他在茫茫无尽海里的思乡之情。作者在漂荡无着的大海里,由海中中秋晚的无光景象,产生了愁绪,进而想到儿时的观月情结,最终,他将自己的人生中的灰暗投到的海面,联想到一个落漠的诗人的种种。随着月光的迁移,作者带着读者领略了地方的景象,文字中,让作者一声叹“愁”。“低 徊对贯说札对其现明而泣”的海啊,让读者也为之潸然泪下。《话》道出了作者对于“绝得一听的话”及“不值得听的话”而产生的讨论,全文洋洋洒洒,中西,最终写出了作者想要告诉世人的忠告:说话用心;为世从做起。向上而励志的《<新月>的态度》、浪漫与天真的《爱眉小等等等等。这里面的文字,对朋友,对爱人,对国人,对敌人,人,字字句句,情入纹理,笔笔精细。在他直抒胸臆的文字里,意是深刻的,时时会看到其中跳动着的灿烂的思想火花。这也表他在闲谈呼喊中,明确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也给读者道一些方向,这许多的语句,撞击着读者的心灵,给人以美的感受,浪漫多彩的文风也在这一句句真话的流露下弥散开来。徐志摩散文特点之五:表述的真实和情感的真挚
徐志摩的表述是真实的,情感是真挚的,在他的散文中,他把爱与憎分得十分清楚。这在他的第一个散文集《落叶》里表现得十分强烈,他在其间用“感情”贯穿始末,通篇宣扬人的感情,“真人真情”的重要和作用。他认为要使生活不痛苦,只有“抽出人道的同情的纤微”来缀补这个破烂社会的大网。徐志摩正是基于这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观点,执信人的感情的无限作用,在生活本体与大自然里。“他认为人若要摆脱人世的苦恼和压迫,不要争得自由发展的‘真纯的个性’,最好的途径是到大自然去生活去沐浴。因此,有人说他《落叶》充满着浪漫蒂克的自白,充满着康桥时代的憧憬。”(穆木天:《徐志摩论》)因此,他在《落叶》里这样说:“我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也许我天生就是一个感情性的人。”在对待所出现的问题上,徐志摩回答得很婉转,他先进行了一番看似自我批语一样的语调,然后笔峰一转,他通过秋风使叶得落的比喻,阐明了自己对待问题的解决办法。最终,他把各种情感都写到“感情”里:“感情,有的感情,是难得的,是名贵的,是应当共有的”;“感情是力量,不是知识”;他在文章最后终于把这种感情的力量宣泄了出来:“我们要在我们各个人的生活里抽出人道的同情的纤维来合成强有力的绳索„„在我们年轻人的一个字的答案上就挂着我们全社会的运命的决定。我盼望我至少可以代表大多数青年,在这篇讲演的末尾,高叫一声——用两个有力量的外国字——Everlasting yea!”他喊了出来,喊到了人们的心里,把“爱”与“真性情”撒播到了每一个曾经迷茫的眼睛里。对于他自己,他也不曾说过妄话,在《再剖》里,他把他的真实想法及现实感受一清二楚表露了出来,把他的空虚、“虚弱”、苦闷、耸悚„„全都摆在了自己和读者的面前。通过剖析,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肓点的所在,明确了他的何去何从。在文末,他这样写道:“啊,我何尝愿意吞这果子,早知有这多的麻烦!现在我第一要考查明白的是这“我的”赶路方法。以前种种动作是没有这新意识作证实的;此后,什么都得由它。”对于爱人,他的情意更是显得浓意缠绵。在他的“八月九日”的《爱眉日记》里这样写道:“我只要你;有你我就忘却一切,我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要了,因为我什么都有了。”“爱是甘草,这苦的世界有了它就上口了。”这活脱脱一个正在恋爱中的小男生的语气,那蜜!那甜!都看不出来是一个那时代有名气的学者所能展露出来的,而他写出来了——把他的快乐与幸福、把他对爱人的爱毫无隐瞒地大声地讲了出来。在《爱眉日记》里,他的语言变得柔软异常,甚至于诉说苦事都有一股棉花糖的味道:“这过的是什么日子!我这心上压 饮值穿话》故立了了其得们个看枯都是“是日里多份自而狂示是是话他融“米交的萝讲受壁种却好子神物世含品用的摩浮人 多重呀!眉,我的眉,怎么好呢!„„眉,我怕,我真怕世界与我是不能并立的„„眉,我来献全盘的爱给你,一团火热的真情,整儿给你,我也盼望你也一样拿整个完全的爱不我。”恋爱中的人,来不论年龄的大小,心绪都是极其敏感及细微的,一片浮云、一株草、一弯溪流、一种心情、别人的一串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会给他们的心别样的感觉。徐志摩给陆小曼的词句,是他整个的人,他的眼睛,是他想念她的每一刻。他在“八月十四”里这样总结:恋爱是生命的中心与精华,恋爱的成功是生命的成功,恋爱的失败生命的失败,这是不容疑义的。”他把他的情真意切都刻划在了日夜夜的想念与倾诉之中,真实而没有只字片语的虚假。在他的散文,真挚的情感为他的散文插上了温暖的羽毛,像这样的文字还有很很多,也许也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空呼与意向,但他对于文字的这真诚还是有目共睹的,对于读者来说是用心的。徐志摩散文特点之六:艳丽而纷繁的文字
徐志摩是个才子,一点儿也不假,他把他空阔、丰富、敏捷而又然的联想融入到他的文字之中,却显得如此的天衣无缝。在他艳丽纷繁的文字里面,又蕴含了许多的启迪、知识、美和爱。在他意念飚的言词表达之中,徐志摩的文字操控能力得到了如鱼得水的展。看他的文字,往往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在他的文字上面,闪烁着自信和得意。西方的文化和泱泱华夏情在他的思想里腾挪辗转,于,他把这些美丽的意愿一一表述在他的作品中。不管是现代文与白文,也不管是乡下俚语与粗俗市话,或是精准的理论评语,也或是随口而出的英文及译意,这些文字在他的散文里显得如此水乳交,让人读来拍案叫绝。如在《吸烟与文化
(三)》里有这么一段:这年头!只要贵族教育一个无意识的口号就可以把牛顿、达尔文、尔顿、拜伦、„„格兰士顿等等所从来的母校一下抹煞。再说年来通便利了,各式各种日新月异的教育原理教育新制翩翩的从各方向外洋飞到中华,哪还容得厨房老过四百年墙壁上爬满骚胡髭一类藤的老书院一起来上讲坛?”在这一段话里,徐志摩从吸烟讲到教育,到那时我国的教育的状况及综合国民素质。作者为我国的传统教育不到重视而鸣冤,特别是最后一句:“哪还容得厨房老过四百年墙上爬满骚胡髭一类藤萝的老书院一起来上讲坛?”还真有股鲁迅那晦涩奇绝的感觉。“惭愧呀,人!好好一个可以做好文章的题目,被你写做一篇一窍不能的滥调;好好一个面题,好好一张帆布,好的颜色,都被你涂成奇丑不堪的滥历;好好的雕刀与花岗石,却被你斫成荒谬恶劣的怪像!好好的富有灵性可以超脱物质与普遍的精共化永生的生命,却被你糟蹋亵渎成了一种丑陋庸俗卑鄙龌龊的废!”《话》几个排比句把他对现实生活中的陋习及世人的生活态度和法则进行了大批特批,意义一层比一层深入,语句一句比一句严厉,义一句比一句深刻。另外一面,徐志摩文字的艳丽及纷繁在他的作里还表现多多,如在《关于子女》里,作者结合中国的古代到近代,外国乃至欧洲的各女性的特点把他对于女性的认识及社会对女性认识的各种态度作了自己的见解,让人对新世界下的的女子及徐志心底的女性形象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秋田里的晚霞,沙女诗人的香腮,睡孩的呼吸,光阴渐缓的流沙,山林里的小溪,诗的死。„„济慈的‘夜莺’对比雪莱的‘云’,一是动、舞、生命、精的我他行他让更能感阴爱华死们独了这世是表受天的以单不作在此了在耳也弱就再的音这缠惊满又大清上一同品一,的急畔就的有有轻节一绵扰面不悲心心情在侧的因清 底融宣面旋河浅的、光亮的、搏动的生命,一是静、幽、甜熟的、渐缓的‘奢侈’,比生命更深奥更博大的死,那就是永生。懂了他的生死的概念,再来解释他的诗„„”《济慈的<夜莺歌>》在这里面,徐志摩用有的见解及言词对济慈的作品及里面所涉及到的理念和观点进自我见解,用了很精准的评论词句及众多的英文桥段进行衔接。些纷繁古怪精灵的文字使我们对他的文字运用叹为观止,同时也人加深了对他言词独特魅力的认识。在《爱眉小札》里,徐志摩使尽其爱情大师的风范,尽情挥洒爱的雨露,把我们所能认识的达爱的语言文字及情感的宣泄都表现到了极致。在文字里,我们到了他浓浓的爱意以及执着亘古的爱情精神,无论欢愉、苦闷、、坠雨,皆让他化为绵延不绝的流淌的河,流向他的心的归属及世界。
徐志摩散文特点之七:诗化的散文
徐志摩作为一名诗人,多少在他的其他作品里会有渗入,而对于他的种种作文风格及自己本身的气质修养,在他的散文里更不会地使用散文的语言来进行散文的写作。因此,他在散文中最与众而又非常突出的特点便孕育出来了——诗化的散文。在他的散文里,不少散文和诗是很难严格区分开的,他将诗和散文二者黏合起,既产生了诗一般的深邃意境,又具备了散文的悠闲神凝。因这是他“自己的另创一格的诗的散文”(赵家璧:《写给出飞去志摩》)例如在《印度洋上的秋思》里:“又是一番秋意!那雨声骤之中,有零落萧疏的况味,连着阴沉的气氲,只是在我灵魂的私语道:‘秋’!我原来无欢的心境,抵御不住那样温婉的浸润,开放了春夏间所积受的悉思,和此时外来的怨艾构合,产出一个婴儿——‘愁’。”前半句还有抒情与白描的嫌疑,但到后半句,如在写诗一般,连读来都有诗的韵律感在我们的胸腔里跳动了。此文里:“明月正在云岩中间,周围有一圈黄色的彩晕,一阵阵霭,在她面前扯过。海上几百道起伏的银沟,一齐在微叱凄其的,此外不受清辉的波域,在暗中坟坟涨落,不知是怨是慕。”在小段里,他把眼前的景上升到了诗的意境里,那么朦胧而又那么。好似一首在午夜时分时断时续的忧怨短歌,揪心而让人不舍得。仍然是这一篇文章:“一个失望的诗人,坐在河边一块石头上,写着幽郁的神情,他爱人的倩影,在他胸中像河水似的流动,他能在失望的渣滓里榨出些微甘液,他张开两手,仰着头,让大慈的月光,那时正在过路,洗沐他泪腺湿肿的眼眶,他似乎感觉到的安慰,立即摸出一枝笔,在白衣襟上写道: 月光,你是失望儿的乳娘!”
如此动人的语句,说它是优美的抒情散文,是!说它是一首透人情愫的诗,也无可非议。他把诗里具有启迪性的哲理和浓郁的诗入到他的散文当中,这不仅让他在独自领略风光妙处的同时,也扬他那“人类应该回归自然,与自然融合”的观点。这又从另一看到他的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我赶快得声明我是没有叫巴黎涡给出淹了去——虽则也就在于够险。多半的时候我只是站在赛岸边看热闹,下水去的时候也不能说没有,但至多也不过在靠岸处溜着,从没敢往深处跑——这来旋涡的纹螺,势道,力量,可比对枝人一散见徐小真《恋十许佛他各在丽“竞满称禁之清摩曳哲具意待也 远在岸上时认清楚多了。”《巴黎的鳞爪》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既有巴黎这个代表欧洲最高层社会的赞美,同时也有对他自身内部的枝节节的各种看法,更有对比之下那时候中国富人的势利与做为贫穷的无耐。另外,徐志摩心中似乎还有一种“恋月”情绪。月亮作为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以上中永远是一种美好的凝结。这在他的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的散文中也屡不鲜,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名形成珠联璧合的内在勾连,构成了志摩诗的灵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无数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正地体现了这位爱情大量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在爱眉日记》“八月十六日”里,徐志摩把对“眉”的极端想念及爱用时间的渐进表达了出来——“十二点、十二点三刻、一点、一点分、一点二十分、一点半、一点三十五分„„七点二十七分”,这多的时间,连接,紧密,让人感觉他的心是如此迫不急待,让人仿都要窒息了,为他那炽热的每分每秒的爱!在“九月十三日”里,把他所作的一首诗放在了他的书信里,他把天上的月亮的圆、缺与种美都融进了他对陆小曼的爱恋之中: “今晚天上有半轮的下弦月; 你想携着她的手,往明月多处走——
一样是清光,我想,圆满或残缺。„„
对着我的身影——
她在哪里呀,为什么伤悲,凋谢,残缺?”
这词句上的美,让他的散文有时有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让我们静谧的阅读中变得轻浮起来,欲飞天外。另外,他那才华横溢的华外表正悄悄地贯入他的骨髓和精神世界里。《印度洋上的秋思》里:这是秋月的特色,不论她是悬在落日残照边的新镰,与‘黄昏晓’艳的眉钩,中宵斗没西陲的金碗,星云参差间的银床,以至一轮腴的中秋,不论盈昃高下,总在原来澄爽明秋之中,遍洒一种我只能之为‘悲哀的轻霭’,和‘传愁的以太’。即使你原来无愁,见此也不得沾染那‘灰色的音调’,渐渐兴感起来!秋月呀!
谁禁得直银指尖儿 浪漫地搔爬呵!”
这些词语出现在他的散文里,不管是“误用”还是“故意”。总在他的作品里,写景,写得旖旎醉人,如临花海,如涉森林,如沐瀑,如抚春风;写事,娓娓道来,徐急有致,让人忘乎所以;徐志议论,越天过海,振聋发聩,令人沸腾与深思。
(一) 散文的“散”。
在中小学的语文课中, 关于散文的特点, 虽因文章不同而有不同的的概括和说明, 但一般都万变不离其中, 即“形散而神不散”。 “散”的含义大致有几层:语言不受音韵、格律、句行的限制, 是自由的散体;表达方式可以灵活 (散) , 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 随意运用:既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 间杂其他方式;也可几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收综合之功效。结构要散得开, 海阔天空, 挥洒自如。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内容可以收纳在一篇小小的文章中, 例如郭沫若的《灯》就是从眼前的灯引出古“希腊的火炬”、航海的灯塔、山那边的灯——革命的希望。《天山景物记》自山外到山内, 从草原边沿到中心, 由雪山脚到山顶, 再由山顶到果子沟深处, 真是海阔天空, 挥洒自如——中心是天山美、祖国美。 鲁迅先生说:“散文的体裁, 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指的也是这个“散”。
(二) 散文的“不散”。
“不散”指散文的中心, 或阐述一个道理, 或表达一情感, 或反映一种状态, 或渲染一种气氛, 总有一个中心, 这就是散文的“神”。因此, 散文“散”的是貌, “不散”的是神, 貌散而神不散, 是散文的根本特点。这里有个比喻比较恰当:好比渔夫手中的网, 放得开, 撒得远, 但手中的网纲却是紧抓不放的, 一旦需要, 纲举目张, 收起来即可。
(三) 散文的其它的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是散文的根本特点, 但除外, 散文具有的其它特点也是不容忽略的。
1.“小”, 指散文的篇幅小、题材小。
好的散文总是以短小见长。如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这样一篇古今传诵的佳作。文章的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首先,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 却纤尘不染, 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 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大有“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味。这部分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 集中体现莲花之美, 而关键就在于一个“洁”字。作者托物言志, 寄予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也反射出自己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 分评三花——菊、莲、牡丹, 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将菊花的隐逸, 牡丹的富贵与莲花的高洁相对比, 使“爱莲”之主题得以加深。并以莲自况, 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 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 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 耐人寻味, 发人深省。 而就是这样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却仅仅只有100多字——“不枝不蔓”, 优美简炼, 的确是如莲之美。散文不仅篇幅小, 绝大多数散文的题材也小:花草虫鱼、山水沙石, 一缕情思、一种念头, ……借助这种小题材, 以小见大, 因薇知著来说明人生的大道理, 抒发人类的美好情感, 歌颂真、善、美, 鞭笞假、恶、丑。郭沫若的《银杏》就是一篇用小题材蕴含大寓意的典范文章。《银杏》写于抗战时期的1942年5月23日, 发表在5月29日的《新华日报》上。开篇一句“银杏, 我思念你!”深切的呼唤把人们的思绪牵引到那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文章虽然题为《银杏》, 但显然目的不仅仅是在写银杏, 作者写银杏的古老, 银杏的美、真、善, 其实是赞美我们祖国的历史悠久, 人民的美丽和真与善。而文中写银杏的蓬勃, 端直, 挺立, 坚牢, 庄重, 嶙峋, 洒脱……正是表明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正直, 坚强与不屈。这种美丽的树是中国, 以及中国人的代表。文章还告诉我们银杏正一点点在人们的记忆与思想中消逝, 它意味着在银杏身上所传载的中国人的正直, 坚强, 种种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美德, 也正随之隐遁, 消亡, 表现了作者心中深深的遗憾以及无奈。“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 都喜欢吃你的白果, 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则讽刺了那些汉奸, 并批判了那些作为中国人, 受过中国的哺育与滋润, 却忘记了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人们。由此可见, 散文的“小”蕴含着“大”。小题材、短篇幅囊括了宇宙万象中任何一个细微的角落, 包孕着人际世界中所有深刻的、具有哲理性的思想。正如著名作家冰心所说“一室便是宇宙, 花影树声, 都含妙理”。
2.“活”, 指表现形式自由灵活。
散文在文学作品中是表现形式最自由、最灵活的种类。散文反映的事务包罗万象:小到花木虫鱼, 大到宇宙空间, 因此, 散文的表现形式也格外自由灵便, 不拘一格。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写童年时候欢畅、快活的生活和刻板枯燥的私塾岁月, 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束缚和摧残。文章结尾却写了这样一件事: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 孩子们就各做各的事, 鲁迅呢, 却是画《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 居然画了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 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已经做了店主了, 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乍一看去, 这这卖绣像、开锡箔店、做店主、升绅士等等, 似乎与文章的中心没什么关系, 似可不写, 其实不然, 试想, 在“三味书屋”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下, 能够画出一大本绣像来, 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趣而难忘的事, 而绣像以后的命运如何、现在又怎样, 自然是读者所关注的。这里, 作者没有刻意安排, 而是顺势带出, 写得形象生动、幽默风趣, 因而读起来没有丝毫啰嗦、累赘的感觉, 相反到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这正是散文自由灵活的特点带来的特殊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 散文的“活”还表现在文章形式完全受作者思想、情绪、意念所支配, 作者在生活中有了某种感受、就可以尽情、尽兴地写, 而不受任何形式上束缚。当然, 散文的自由灵活, 并不等于说它不受任何限制。散文所受的制约就是文章的“主题”, 一篇散文, 无论篇幅长短, 无论体裁大小, 都要表明一种思想, 阐述一个观点, 反映一缕情思, 说明一个过程。这就是主题, 这也就是“貌散而神不散”的具体体现。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散文就像涨大水时的沼泽, 两岸被淹没了, 散漫得很。
3.“真”, 指“真情实感”。
散文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 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把自己独特的生活、情感通过艺术加工直接展示给读者, 而不像小说、戏剧、诗歌那样, 要借助于虚构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故这里说的“真”首先是指散文反映的人和事实真的;其次, 是作者的感情是真的, 是作者真情实感的直接抒发, 因此, 散文更也接近生活。例如, 冰心的散文作品往往张扬“爱的哲学”, 大胆抒写个性, 这就与她的经历密切相关。1900年冰心出生在一个“不旧也不怎么新”的家庭, 正直的海军军官的父亲给了她爱国, 民主的启蒙教育, 而贤惠的母亲则给她以无限的慈爱并引导她真诚地爱人。这样的家庭及童年生活, 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播下 了“爱”的种子。所以, 她常常用最喜爱, 最自由的文体——散文, 真实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比如《寄小读者》。又如, 朱自清在谈到他的著名散文《背影》的写作时曾说道:“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可见, 真实的感情, 自然而然的流露, 使得散文更加接近生活。
二、结语
有人把生活比作一个沼泽, 把散文比作 “从沼泽里挖出来的珍珠” (是生活中有价值、闪光的而且是为作者深切体验了的东西) , 把其他的文学形式比作是“用这些珍珠加工成的各种各样的珍宝、首饰”。因此散文的美是“天然去雕饰”的美, 是自然的美。总之, 散文正是因其取材广泛, 摇曳多姿;情感真挚, 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 读之令人喜爱, 让人陶醉。
摘要: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形散而神不散”是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散文以小篇幅、小题材反映大世界, 表现形式自由灵活, 抒发情感真实直接等也是不容忽略的。
关键词:散文特点,篇幅小,形式活,感情真
参考文献
[1].编委会.80名家谈散文创作[J].文学自由谈, 2002
[2].编委会.中外文学名著鉴赏[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
然而,有的以此索隐徐志摩与某位名媛的短暂恋情,有的以此诠释诗学中的某个概念,这些当然也是赏析诗歌的方式,但不足的是未能触及诗歌的内涵。大畜认为,一首诗歌应该是自足的,有完形的结构,读者无须知人论世,阅读诗作本身便能感受其意味。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云原本在天空里, “我是一片云”即可,诗人特意说“天空里的”一片云,看似累赘,其实是点出苍茫天空里的浮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不是真正的云,是投影,且是“偶尔”的投影,影是虚幻的,波也是浮泛的,给读者浮动不实之感。因为虚浮,“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因此不必讶异和欢喜。后一节,“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黑夜中物体显得朦胧,海面通常也非风平浪静,而是诡谲多变的。在这种背景下的偶然相逢,虽在交会时互放“光亮”,但方向不同,也转瞬消灭了踪影。
徐志摩以云、影、波、光等变幻易逝的意象架构全诗,这些意象有着传统影响,如“浮云游子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相遇的“偶然”与消逝的“必然”,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由此凸显诗人对“偶然”、对“机缘”、对“人生”的思考。
徐志摩为我们留下了《巴黎的鳞爪》、《秋》、《落叶》、《自剖》、《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多部散文集。从印度洋上的秋思到北戴河的冥想,从泰山日出到巴黎的鳞爪,他的思绪跋山涉水,他的情感云游四海,阅读他的散文,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灼灼逼人的青春热浪,他用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执著地追寻着浪漫主义的脚步。朱光潜曾经把欧洲18 世纪末到19 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主观性、自我性、自然性,朱光潜强调,主观性是浪漫主义最突出的而且也是最本质的特征。但是,如果只强调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性,那多少有些片面,浪漫主义还有其他一些特征。
徐志摩的一生无拘无束,想做诗便做诗,想写散文便写散文,想恋爱便爱得无所顾忌,想云游便海内外四处漂泊。他在《翡冷翠的一夜》中,以一个弱女子的口吻写出了自己的幸福与痛苦、哀怨与感激,其中交织着执著、依恋、挚爱、无奈、自怜等种种情感,情思缠绵,层层深入,这种复杂的思绪正是诗人当时客居异地( 佛罗伦萨) 的孤寂、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以及爱情不为社会所容的痛苦等情感的`真实反映。徐志摩作为一匹就使打破了头也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的野马,驰骋在自己的理想与激情构建的散文世界里,他不仅要狂奔,而且还要自由地飞! 《在想飞》一文中,他热切地呼唤: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 一翅膀就跳过一座山头,影子下来遮得阴二十亩稻田的飞,到天晚飞倦了,就来绕着那塔尖顺着风向打圆圈做梦。诗句体现的正是浪漫主义推崇的表现个人的主观情感,追求个性解放、自我扩张和自由发展人生理想。徐志摩曾经在《青年运动》中说:为这新的洁净的灵魂与肉体造一个新的洁净的生活) 我们要求一个-完全的再生。他说这话的目的,就是要让个体生命在感知外界事物的时候,在想象欲望的驱动下,由一种感觉虚构成能表现自己思想的实物。徐志摩的这种超越的意识反映在散文创作中,就是他超常的想象力,他运用虚构的意象来表达他自己的某种情感或理想,创造出虚幻的艺术形象在徐志摩笔下,月光宛如一个婀娜多姿的女子,拟人手法为全文营造出朦胧而又美妙的意境。
在巴黎的鳞爪中,徐志摩这样描绘春风:不拘束你,不责备你,不督饬你,不窘你,不恼你,不揉你。它搂着你,,它那招逗的指尖却永远在你的记忆里晃着,多轻盈的步履,罗袜的丝光随时可以沾上你记忆的颜色! 将巴黎的春风当作温柔的女子来描写,惟妙惟肖,不仅写出了风的特色,而且写出了自己对巴黎的一往情深。在海滩上种花中,徐志摩用海滩上的/沙漠象征松散、缺乏生命力的中国社会,用小孩不停地往沙里栽花象征播下的几颗真、善、美的种子,用小孩左手提着水壶,一滴一滴地往花上浇水象征自己忐忑不安的复杂心情。在他的散文中,弥漫着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神秘气息,他整段、整篇地运用比喻、拟人、变形等表现手法,使散文呈现出一种唯美的浪漫气质。
假如我能有这样一个深夜,它那无底的阴森捻起我遍体的毫管;再能有窗子外不住往下筛的雪,筛淡了远近间飏动的市谣;筛泯了在泥道上挣扎的车轮;筛灭了脑壳中不妥协的潜流……
我要那深,我要那静。那在树荫浓密处躲着的夜鹰,轻易不敢在天光还在照亮时出来睁眼。思想:它也得等。
2. 《海滩上种花》:
归根是我们失去了我们灵性努力的重心,那就是一个单纯的信仰,一点烂漫的童真!不要说到海滩去种花——我们都是聪明人谁愿意做傻瓜去——就是在你自己院子里种花你都懒怕动手哪!最可怕的怀疑的鬼与厌世的黑影已经占住了我们的灵魂!
所以朋友们,你们都是青年,都是春雷声响不曾停止时破绽出来的鲜花,你们再不可堕落了——虽则陷阱的大口满张在你的跟前,你不要怕,你把你的烂漫的天真倒下去,填平了它,再往前走——你们要保持那一点的信心,这里面连着来的就是精力与勇敢与灵感——你们再不怕做小傻瓜,尽量在这人道的海滩边种你的鲜花去——花也许会消灭,但这种花的精神是不烂的!
3. 《白旗》:
现在时辰到了,你们让你们咽着,压迫着,挣扎着,汹涌着的声音嚎,直嚎,狂嚎,放肆的嚎,凶狠的嚎,像飓风在大海波涛间的嚎,像你们丧失了最亲爱的骨肉时的嚎……
现在时辰到了,你们让你们回复了的天性忏悔,让眼泪的滚油煎净了的,让嚎恸的雷霆震醒了的天性忏悔,默默的忏悔,悠久的忏悔,沈彻的忏悔,像冷峭的星光照落在一个寂寞的山谷里,像一个黑衣的尼僧匐伏在一座金漆的神龛前;……在眼泪的沸腾里,在嚎恸的酣彻里,在忏悔的沉寂里,你们望见了上帝永久的威严。
4. 《翡冷翠山居闲话》:
所以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姿态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5. 《我的彼得》:
昨天我是个孩子,今天已是壮年:昨天腮边还带着圆润的笑涡,今天头上已见星星的白发;光阴带走的往迹,再也不容追赎,留下在我们心头的只是些揶揄的鬼影;我们在这道上偶尔停步回想的时候,只能投一个虚圈的“假使当初”,解嘲已往的一切。
但已往的教训,即使有,也不能给我们利益,因为前途还是不减启程时的渺茫,我们还是不能选择自由的途径——到那天我们无形的解差喝住的时候,我们唯一的权利,我猜想,也只是再丢一个虚圈更大的“假使”,圆满这全程的寂寞,那就是止境了。
6. 《“迎上前去”》:
我相信真的理想主义者是受得住眼看他往常保持着的理想煨成灰,碎成断片,烂成泥,在这灰、这断片、这泥的底里,他再来发现他更伟大、更光明的理想。我就是这样的一个。
只有信生病是荣耀的人们才来不知耻的高声嚷痛;这时候他听著有脚步声,他以为有帮助他的人向着他来,谁知是他自己的灵性离了他去!真有志气的病人,在不能自己豁脱苦痛的时候,宁可死休,不来忍受医药与慈善的侮辱。我又是这样的一个。
我们在这生命里到处碰头失望,连续遭逢“幻灭”,头顶只见乌云,地下满是黑影;同时我们的年岁、病痛、工作、习惯,恶狠狠的压上我们的肩背,一天重似一天,在无形中嘲讽的呼喝着,“倒,倒,你这不量力的蠢材!”因此你看这满路的倒尸,有全死的,有半死的,有爬着挣扎的,有默无声息的……
7. 《泰山日出》:
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地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我的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8. 《再剖》:
对于性灵散文在90年代的繁盛, 汪曾祺的功劳是首当其冲, 如孙郁所对他的评价:“他的杰出性在于, 回复了传统的艺术品格, 将非我的艺术, 还原到真我的性灵世界。当代文学的这种精神上的调整, 可以说是从他开始的。”他的散文似道实儒, 他对文气的推崇, 他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传统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沟通, 都可作为他的贡献。他在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的封面上自述:“此集诸篇, 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 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 亦可喜。娓娓而谈, 态度亲切, 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 少雕饰, 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 秋末晚菘, 滋味近似。” (汪曾祺《蒲桥集·序》作家出版社2000年7月) 这段自评从他的散文的题材和行文特点两方面作了印象式的评价, 有益于我们对他的散文的欣赏。他的散文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融自我于其中, 蕴浓厚个人情趣
就像他的老师沈从文教给他写小说要贴着人物来写一样, 在讲求“真”的散文这一文体中, 他更是紧贴着文中的人、物、景、事的, 融自我于其中。无论是记人类、游记类、随笔类、还是小品类散文, 他都是通过“我”的情感浸润的, 有鲜明的个人特点。他说过“毕竟, 人和自然的关系, 人是主体” (《目看两不厌》, 《汪曾祺全集》卷5, 406页) , 他不会把自己淹没在景物和历史中。如凡到过泰山的文人在写泰山时无一不写它的雄伟浑厚, 可汪曾祺在《泰山片石》中却写到:“我是写不了泰山的, 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 我“更进一步安于微小, 安于平常”。本来是写泰山的, 却在泰山之“大”中, 一下子发现了小小的“我”, 于是就写出了“我”眼中的泰山———担山人、石刻、所食野菜, 即使写泰山的云雾, 也无一句写其壮观的, 反倒只写了雾所带来的麻烦。泰山的这些小而平常之处着了汪曾祺的平淡色, 还着了他的文人色, 一个接一个典故, 说古考据, 却没让人感觉到味同嚼蜡的“吊书袋”, 原因即在于这些故纸堆里的考据并非死的学问的罗列, 处处以“我”的眼光和心绪量之, 处处显个人情趣。所以他入笔看似平淡, 平淡中蕴藏的博学的、性情的自我又使他的散文在平淡中显得不同凡响, 别有一番悠长滋味。
二.于俗世描摹中显不动声色的幽默
汪曾祺的幽默读起来平淡之极, 却能让你在瞬间与作者对视, 莞尔一笑。他对幽默的见解是:“人世间有许多事, 想一想, 觉得很意思。有时一个人坐着, 想一想, 觉得很有意思, 会噗噗笑出声来。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 便挺幽默。”汪曾祺的幽默是善意的微笑, 无关其他什么影射、批判, 他在散文中常夹杂不动声色的幽默, 这使得他在说古考据中不是板起面孔的说教, 而是慈眉善目的娓娓道来, 时不时以幽默来调剂。《跑警报》中的“人生几何, 恋爱三角”的失恋者, 侯兄送伞“贵在永恒”的故事, 众人皆逃难便有用不完的水, 于是在警报中总是留守的煮食莲子者和洗头者, 有趣, 好玩, 面对灾难不在乎, 读者于笑中体会到我们民族生存的韧性。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和《金岳霖先生》等追忆逝者的散文, 汪曾祺的幽默笔触使所记人物跃然纸上, 在记忆里鲜活起来。金岳霖聚会时捉虱子的自嘲, 80岁时坐三轮逛王府井的偶发童心……让我们于幽默中接近人物。
一双慧眼于世俗生活中发现乐趣, 就是一种幽默。在昆明吃汽锅鸡, 说成:“今天我们培养一下正气。” (《昆明菜》《汪曾祺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349页) “一边谈着克列斯丁娜·罗塞蒂的诗, 布朗底的小说, 一边咯吱咯吱地咬胡萝卜”的联大女生。 (《昆明的果品》359页)
三.文言与现代白话于一炉的独特语言
李陀在《道不自器, 舆之圆方》中这样评价汪曾祺的语言:“把白话‘白’到了家, 然后又能把充满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 使二者在强烈的张力中达到和谐……” (《重读大师———激情的归途》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55页1999年第一次版) 这足以概括汪曾祺的语言特色, 他在语言上也显示出了俗趣和雅化结合。汪曾祺从小便接受了儒家经典的熏陶, 他的祖父为他讲解《论语》, 父亲请当地名流向他传授古典文学。他自己阅读甚广, 中国古典文论、古代散文, 尤其偏爱接近自己心性的晚明的性灵小品。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 使他在语言方面简省、本色、平淡而又不是古得让人有隔阂之感, 如素描的得其精髓, 如中国画的计白当黑。对民俗的体察, 对生活之平凡人平常事的关注, 又使他的语言充满口语化, 读来不觉俗气, 反觉畅快淋漓, 甚而叫绝。在《虎头鲨、昂嗤鱼、阵螯、螺蛳、蚬子》一文中说到, 苏州人喜欢塘鳢鱼, 上海人也是, 提及此鱼更是眉飞色舞, 吊了作者半天胃口, “后来我知道:塘鳢鱼就是虎头鲨, 嗐!”一个“嗐”字, 读来过瘾。类似的还有《故乡的食物》写到高邮咸蛋“筷子子头一扎下去,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吱”字俗白, 却极精准, 勾人食欲。《葡萄月令》中通篇写种葡萄的过程, “一月, 下大雪……二月里刮春风……三月, 葡萄上架……四月, 浇水……五月, 浇水, 喷药, 打梢, 掐须……六月……”。名词的罗列, 一目了然, 事实的陈述, 简单明确, 仿佛过于直白口语, 但看无意, 然连缀成篇, 却韵味十足, 汉语传递的独特魅力在这里展现出来。融文言与现代白话于一炉, 汉语的表现力被展现和增强了。
汪曾祺的散文得宋明小品遗韵, 看似散淡无法的结构, 驳杂的文体相混, 游刃有余, 显出深厚老到的文学功力。对一草一木的俗世的生表达一种超然的审美, 对凡俗个体显示自己的尊重, 举重若轻, 暗藏对理想和谐的人世和社会的召唤。他在散文中避开宏大的事物的思考、滤掉生活经历中的丑, 避重就轻, 使他散文中显示的人生有一种笑而却之的退缩, 也缺少了一份峥嵘血性之感, 这是必须承认的局限。
逢着什么吃重的工作他总是说“我来!”他实在是来得的。现在可不同了。谁问他“家德,你怎么了,头发都白了?”他就回答“人总要老的,我今年五十八,头发不白几时白?”他不但发白,他上唇疏朗朗的两披八字胡也见花了。
他算是我们家的“做生活”,但他,据我娘说,除了吃饭住,却不拿工钱。不是我们家不给他,是他自己不要。打头儿就不要。“我就要吃饭住,”他说,我记得有一两回我因为他替我挑行李上车站给他钱,他就瞪大了眼说,“给我钱做什么?”
我以为他嫌少,拿几毛换一块圆钱再给他,可是他还是“给我钱做什么?”更高声的抗议。你再说也是白费,因为他有他的理性。吃谁家的饭就该为谁家做事,给我钱做什么?
但他并不是主义的不收钱。镇上别人家有丧事喜事来叫他去帮忙的做完了有赏封什么给他,他受。“我今天又‘摸了’钱了,”他一回家就欣欣的报告他的伙伴。他另的一种能耐,几乎是专门的,那叫做“赞神歌”。谁家许了愿请神,就非得他去使开了他那不是不圆润的粗嗓子唱一种有节奏有顿挫的诗句赞美各种神道。奎星、纯阳祖师、关帝、梨山老母,都得他来赞美。小孩儿时候我们最爱看请神,一来热闹,厅上摆得花绿绿点得亮亮的,二来可以借口到深夜不回房去睡,三来可以听家德的神歌。乐器停了他唱,唱完乐又作。他唱什么听不清,分得清的只“浪溜圆”三个字,因为他几乎每开口必有浪溜圆。
他那唱的音调就像是在厅的顶梁上绕着,又像是暖天细雨似的在你身上匀匀的洒,反正听着心里就觉得舒服,心一舒服小眼就闭上,这样极容易在妈或是阿妈的身上靠着甜甜的睡了。到明天在床里醒过来时耳边还绕着家德那圆圆的甜甜的浪溜圆。
家德唱了神歌想来一定到手钱,这他也不辞,但他更看重的是他应分到手的一块祭肉。肉太肥或太瘦都不能使他满意:“肉总得像一块肉,”他说。
“家德,唱一点神歌听听,”我们在家时常常央着他唱,但他总是板着脸回说“神歌是唱给神听的,”虽则他有时心里一高兴或是低着头做什么手工他口里往往低声在那里浪溜他的圆。
听说他近几年来不唱了。他推说忘了,但他实在以为自己嗓子干了,唱起来不能原先那样圆转加意所以决意不再去神前献丑了。
他在我家实在也做不少的事。每天天一亮他就从他的破烂被窝里爬起身。一重重的门是归他开的,晚上也是他关的时候多。有时老妈子不凑手他是帮着煮粥烧饭。挑行李是他的事,送礼是他的事,劈柴是他的事。最近因为父亲常自己烧檀香,他就少劈柴,多劈檀香。我时常见跨坐在一条长凳上戴着一副白铜边老花眼镜伛着背细细的劈。“你的镜子多少钱买的,家德?”“两只角子,”他头也不擡的说。
我们家后面那个“花园”也是他管的。蔬菜,各样的,是他种的。每天浇,摘去焦枯叶子,厨房要用时采,都是他的事。
花也是他种的,有月季,有山茶,有玫瑰,有红梅与腊梅,有美人蕉,有桃,有李,有不开花的兰,有葵花,有蟹爪菊,有可以染指甲的凤仙,有比鸡冠大到好几倍的鸡冠。关于每一种花他都有不少话讲:花的脾,花的胃,花的颜色,花的这样那样。梅花有单瓣双瓣,兰有荤心素心,山茶有家有野,这些简单,但在小孩儿时听来有趣的知识,都是他教给我们的。他是博学得可佩服。他不仅能看书能写,还能讲书,讲得比学堂里先生上课时讲的有趣味得多。我们最喜欢他讲《岳传》里的岳老爷。岳老爷出世,岳老爷归天,东窗事发,莫须有三字构成冤狱,岳雷上坟,朱仙镇八大锤——唷,那热闹就不用提了。
他讲得我们笑,他讲得我们哭,他讲得我们着急,但他再不能讲得使我们瞌睡,那是学堂里所有的先生们比他强的.地方。
也不知是谁给他传的,我们都相信家德曾经在乡村里教过书。也许是实有的事,像他那样的学问在乡里还不是数一数二的。可是他自己不认。我新近又问他,他还是不认。我问他当初念些什么书。他回一句话使我吃惊。他说我念的书是你们念不到的。那更得请教,长长见识也好。他不说念书,他说读书。
他当初读的是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还有呢?还有酒书。什么?“酒书,”他说,什么叫酒书?酒书你不知道,他仰头笑着说,酒书是教人吃酒的书。真的有这样一部书吗?他不骗人,但教师他可从不曾做过。他现在口授人念经。他会念不少的经,从《心经》到《金刚经》全部,背得溜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