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篮球的认识(精选8篇)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者制定给被统治者的规定规章。
今天,法律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与整个社会。依照法律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方式被称为法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于西元前350年写道:“法治比任何一个人的统治来得更好。” 法律是一系列的规则,通常需要经由一套制度来落实。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体系会以不同的方式来阐述人们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其中一种区分的方式便是分为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种。有些国家则会以他们的宗教法条为其法律的基础。
在古汉语中,“法”和“律”二字是分开使用的,含义也不同,以后发展为同义,更合称为“法律”。虽然自秦汉以来,法和律可解为同义,但其含义仍是有区别的。一般地说,法的范围较广,通常指整个制度,比如宋代王安石变法,清代戊戌变法中的法就不仅限于刑法;而律则是指具体的行为规范,尤指刑律。
而把法和律连用作为独立的合成词,却是在清末民初时由日本输入。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法学的传入,汉语中的法律一词的含义又有所发展,逐渐成为法学的专用术语。在法学理论和现代汉语中,法律既可以指法律的整体,即广义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法律也可以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即狭义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等。虽然法律一词已成为法学专用术语,但是在汉语中,法和律的含义却不仅限于此。法还可以作方法、方式、法术等解,律还可以用于纪律、规律等。
我爸是警察,所以我从小就有接触法律。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是我第一次系统的接受法律知识。“法律”这个词我并不陌生,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非常有威信力的,并且当今医患关系紧张,懂得法律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今天,作为一个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初学者,我所了解的法律还是较为肤浅的。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并且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因而谁违背它,必然受到相应的制裁。马克思主义法的定义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律的分类十分复杂,然而要想真正的了解法律,追其本源,我们就不能不了解一下法学的历史。西方法学起始于古希腊,当时丰富多彩的政治学、伦理学、文学、美学作品涉及一系列法理学问题,如法与权力,理性的关系,法与人、神、自然的关系,法与利益、正义„„这些法学史上最初被提出的问题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在这些问题上的论述,对西方法学一直有着深刻的影响。古罗马的法律制度是古代西方世界法律制度发展的顶峰,《十二铜表法》与《罗马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后的西方法学和法律制度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在中国历史传统上,法律对于中国人而言,几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法律是“帝王之具”、“驭民之器”,法律无一例外的为当权者的命令。相对于西方来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国家的长期以来施行的是“人治”而非“法治”。然而现在随着中国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建设法治社会思想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了解法学知识,相信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民法,民法是。。。。。民法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民法是规范社会生活的重要法律,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民法乃是“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准则”。
下面有这样一个民法案例。2012年,陈某在丈夫去世后经人介绍与寡妇李某结婚,但他们的婚事一直遭到陈某儿子小陈的反对。2013年,陈某患上非常严重的精神病,并久治无效,产生巨大医疗费用,生病期间一直由周李某悉心照料。2013年11月,小陈突然提出要担任父亲的监护人,保管父亲的所有财产,并要以其父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与李某离婚。1.陈某的财产应该由谁来保管? 2.小陈提起的诉讼,法院是否应予以受理? 我国<民法通则>第17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
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1)配偶;(2)父母;(3)成年子女;(4)其他近亲属;(5)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上述法定监护人的顺序也是法定的,通常前一顺序的监护人能够监护的,后一顺序的就不应担任监护人,这是为了保护监护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本案中,李某是陈某的配偶,是第一顺序的监护人,而且完全有监护能力,所以陈某的财产应由李某来保管,作为第三顺序的小陈无权要求监护。此外,监护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不是为了监护人的利益。此案中李某对陈某照顾得很好,小陈没有任何变更监护的理由。2.李某与陈某之间的合法婚姻关系,非由当事人本人结束,任何人不得干涉。小陈既然不是陈某的监护人,当然无权以陈某的名义提起离婚诉讼,法院也不应受理。这样的案例只是民法中的九牛一毛,用法律来处理看似复杂的民事关系,我认为是相对公正而有效的。
法律本身已经做出了较为公正的规定,那么如何执行法律就需要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严格执法。具体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或者司法权的国家机构的国家工作人员,不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都应当受到法律的规范,在依法办事方面以身作则。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行使权利时必须受到法律制度的约束和监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必须重视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而不应把治理的对象仅限于民。在至高无上的法律面前,决不允许存在任何“特殊公民”。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都不能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把
依法治理当成这为变幻的工具。这些都是以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就是这些不争的常识,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我爸是李刚”这句话已经成为今年网络上的流行语,我们在茶余饭后闲谈的同时,不禁要思考当今社会还有多少个“李启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扪心自问:在自己心中,法律究竟是什么?如果法律只是“防君子”的墙上剑,如果允许“警察局长来了也不管用”的特殊公民逍遥法律之外,那么,依法治国就会成为空谈。
历史经验表明,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驰则国乱国衰。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法律不是可以由人随意解释的,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意志是至高无上的。作为法律人所面临的就是,用自己独特的一种思考,用自己对人类历史的一种观察、理解,来构想一种更加合理的制度以对人性恶的地方进行防范,如此才有可能进行一个良好的司法。而每个公民都自觉地遵守维护法律,并严惩那些无视法律尊严的人和事。当法律根植于民众心目中,依法治国之路便会更加辽阔!
法律不是吓唬麻雀的稻草人,它应该是维护国家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的尚方宝剑,不管是什么组织、什么人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任何违反法律、践踏法律的行为,不管涉及到什么人,都必须得到法律的严惩。只有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法律才有严肃性、权威性可言。普法之难,难就难在有法必依、依法办事上。法律法规的制定颁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执行这项法律的路更长、更艰巨。
当今社会,广大的青少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既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控制自己、约束自己;又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导致利益受损和违法犯罪现象等发生,因而青少年学习法律常识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另外,据有关统计,近几年来,公安机关查获得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每年均超过15万人,全国性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已占到犯罪总人数的14%左右。且有上升趋势,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也逐渐趋向低龄化,在他们心目中形成“什么法不法?我就是法!”的观念。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对青少年大力宣扬法律知识的原因了。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我们喜欢追求自由,展现自我。然而,追求自由固然重要,但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自由不是恣意妄行,也不是为所欲为,而是相对的、受制约的。法,作为人类选择、接受、沿袭下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规则,自产生之日起便与人们获取或丧失自由息息相关。对于法和自由的关系,先哲们有过许多至理名言。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过:“为了得到自由,我们才是法律的臣仆。近代法国启蒙思想大师孟德斯鸠进一步指出:”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
法律基础课是党中央确定的高等学校的“两课”课程之一,是大学生的共同课、必修课。学习法律基础课,使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这对于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对于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坚持实行依法治国方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于完善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四有”人才,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习法律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需要。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社会稳定,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也是作为合格大学生的起码条件。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素质和自觉性尤为重要。随着我国教育立法的完善,依法治学、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是必然趋势。大学生学习法律基础课,掌握基本法律常识,从理论上弄清楚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的内在联系,明了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要求,培养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公民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社会上的各种丑恶现象、不良风气及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这显然有利于大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业,做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公民;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有利于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秩序的发展,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步。
学习法律基础课,是完善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四有”人才的需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然要求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都必须纳入法制的轨道。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各项建设事业、对外交往,都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新世纪的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尽快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的本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也是未来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来源,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普通高校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现已普遍实施了体育选项教学, 篮球作为最受学生们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 其师资力量、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和篮球的校园文化已经相当成熟。可是, 高校的扩招带来的学生人数的增多, 以及基于篮球运动本身的魅力, 经常进行篮球运动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在篮球运动的迅速发展中, 伴随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多。首先, 是硬件设施的缺乏。其次, 是与传统相关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指导思想的落后, 以及教师自身在教学理念和篮球知识技能的更新上应有所提高。
首先, 就硬件设施来说, 篮球场地的不足, 设备器材过于简单, 设施维护不及时, 篮球数量不足以及不能及时有效的为学生服务, 篮球场地周围的环境不理想等。
这些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而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及时跟上所造成的。就在几年前, 据调查我国某些省的高等院校, 平均一千个左右的学生拥有一个水泥篮球场的标准都达不到。虽然这种情况现已有所改善, 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各地院校积极实施基础设施建设, 修建了塑胶篮球场和带看台的体育馆, 场地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 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篮球等体育项目的学习兴趣,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课余时间打篮球对场地设施的需要。
但是, 随之而来的便是场馆的市场化与学生使用的矛盾, 以及场馆的开放使用与维护不及时之间的矛盾, 使得篮球教学, 特别是学生课余的篮球活动受到了不良影响, 学生的意见很大, 经常向校长反映, 这不但影响篮球爱好者, 同时, 对那些刚入门的同学影响更大, 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篮球活动和普及。我们都知道, 学校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体育场馆的主人就是学生, 而不是场馆的管理者, 体育场馆是为学生服务的, 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者要改变观念, 提高对学生和学校体育教学的服务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 应对篮球场地设施提出基本的要求:1.地面平整, 线条清晰。2.篮架、篮板、篮筐牢固安全标准。3.篮筐上安装篮网。室外场地的线条需要及时的描绘, 篮架、篮板、篮筐需要及时检测和调校, 使之安全可靠符合标准。因为, 经常会有学生手抓篮筐, 以展现自己的身高优势和出色的弹跳能力, 这对教学设施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学生的安全重于一切, 安全管理不能松懈。
同时, 在许多学校的室外篮球场地上, 我们经常会发现, 在一年之中, 篮网只是偶尔换成新的, 大多数时间是破损和没有的状态, 我们多以习惯这种状态, 这可能与我们的观念落后于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有关, 我还记得在1987年刚参加工作时, 一个月的工资大约60元, 而一个比较好的上海产火车头牌篮球卖价约50元左右, 而今天社会的人均工资收入约三千多元, 是我当年工资的50倍, 现在一个较好的篮球仅156元, 从两个年代的篮球价格和个人收入比率可以清楚看到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而在那个时候有篮球的家庭是很少的, 现在就大不一样了, 只要孩子们喜欢, 大部分家庭都能买得起。可能是受到这种生活经历的影响, 我们大多数人都形成了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 觉得能省就省, 只要不影响大局就行, 就好象篮网。可是, 我们当老师的都有这样的感触, 每当新学期的第一堂篮球室外课, 当学生们看到悬挂在篮圈上崭新的白色球网, 一个个都兴奋的跃跃欲试, 毫不掩饰喜悦的心情, 高兴的像小孩子似的迫不及待投起篮, 当孩子们投篮投中时那感觉, 听到球入篮时与网的摩擦声, 自我感觉美妙极了。这显然大大提升了学生在玩球时的兴奋度, 这也会吸引更多的学生走上篮球场一试身手, 享受篮球带给我们的快乐和美妙感觉。小小的球网的作用尚且如此, 其它的场地器材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很显然, 小小的球网的缺失不是钱的问题, 它暴露出社会对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还不够重视, 学校的治学态度和管理水平还不够细致, 还落后于时代, 学校对体育设施的维护不足是现阶段各类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们从中可以感觉到, 对于体育教学的场地器材的管理者而言, 就是要有一定的责任心, 要热爱本职工作, 并且应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这样就能与一线体育教师形成默契, 就能积极主动的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在场地器材的管理上, 及时的维护场地设施不是等到出现问题再去做, 而是要在破损之前完成更换, 这就需要管理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规范的制度, 定时维护场地设施, 使之达到安全可靠和符合标准。提升我们的工作态度和教学理念, 与时俱进, 探析时代的脉搏, 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为社会服务。
其次, 是我们在篮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指导思想上应有所转变。篮球教学是一项传统教学项目,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已经形成了重技术、轻普及, 重能力培养、轻身体素质的提高, 重竞技、轻娱乐的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引下, 基本上按照少年运动员初级训练的模式进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按照基本姿势、步伐、控球、运球、传接球、投篮、简单配合和战术运用, 授课按照教师示范加学生练习进行, 强调技术的规范性与系统性。这已经不符合现代体育的教育目标, 学校体育目的不是培养专项体育接班人, 技术能力仅仅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篮球过程中形成的健身娱乐意识、情操陶冶意识、终身体育意识, 以及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增进学生对体育专项技术知识的了解和形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 由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康水平。
篮球运动本身就是魅力无穷的, 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项体育运动。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篮球运动的历史, 篮球是美国马萨诸塞州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 (现为春田学院) 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于1891年12月发明的。当时, 体育系主任给奈史密斯博士安排了一项任务, 要求他发明一种像足球或者长曲棍球那样的竞赛性室内运动, 以打发漫长的冬季。篮球很快就随着春田学院毕业生的流动而普及到美国各地, 直至世界各地, 成为一项流行的体育运动。1936年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1946年美国职业篮球协会 (NBA) 成立。
现在, 篮球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篮球有着最广泛的观众群体, 尤其是电视观众。NBA比赛和大学生联赛在世界范围内的转播, 不仅形成了大量的篮球迷, 同时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优秀的年轻球员的参与, 就好像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篮球运动的本身就吸引着人们的参与。尽管篮球的发明本意是一项室内运动, 但是现在人们在所有的季节都能在室内或室外进行这项运动。据统计 (美国) , 40%的篮球运动是在室外无组织的条件下进行的。
篮球运动可以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她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身高和不同的技术水平都能参与。无组织的比赛更加灵活, 可以是5对5的全场比赛, 也可以是4对4、3对3、2对2的半场比赛, 也可以是1对1的比赛, 也可以是1个人的投篮和上篮练习, 自娱自乐。
因此, 只要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认真工作, 学校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 会有更多的学生喜爱篮球运动, 从中受益, 使学校沉浸在健康和欢乐中, 实现这些并不难。
再次, 是整齐划一的考核标准与要求不够灵活。学生是学习与课堂的主体, 是教育的对象, 并非一成不变的被动接受的机器, 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学习能力有强有弱, 兴趣爱好各有不同, 身体素质也有明显差异。对这样一群“个性”化的学生实施整齐划一的教学与考核, 会影响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
二、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思路
教育观念在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无庸置疑的, 实施高校篮球教学改革, 构建新课程体系, 必须突破传统陈旧教学思想的束缚, 真正以学生为本, 建立科学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念, 如终身体育观、健康第一观、素质教育观、合作型师生观等。同时也需明确改革的目标, 课程目标既是教育观念落实的具体化, 又应是课程内容选择、方法的运用、课程结构的设置和课程评价的依据。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学校体育的功能, 建立由身体健康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能力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等组成的新型教学目标。
(一) 注重学生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高校篮球教学中技术要求与能力要求并进, 改变以往教学中技术教学的模式。现在的学校体育应是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思想为指导的现代体育, 应将篮球作为一种文化普及推广, 贯穿篮球教学的始终和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身体素质、行为意志、道德品质、思维方式全面教育的全过程。其中技术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是篮球教学的基础和手段, 是使学生走向社会以后, 能具有一到两项的体育项目达到较好的水平, 成为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技术技能的教学是使学生最终达到终身体育、形成强健体质的手段, 而不是教学的目的。所以, 以技术技能为基础的教学, 应以能诱导和促使学生喜欢篮球运动, 能使学生在篮球运动中健身、娱乐、陶冶情操, 使学生在篮球对抗中形成勇敢无畏、坚忍不拔、团结协作、不言放弃的意志品质, 并能使学生在篮球中得到放松, 从而更有效地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去。
(二) 考核要求灵活性
当代的大学生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群体, 他们的身体素质、篮球知识和技能水平、理解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人为本。在篮球教学中, 在运动技术动作和运动量上体现出差异原则,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处置。例如, 在行进间投篮的学习中, 对于身体素质较好、有一定的篮球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学生, 就需要严格按标准要求。而对于体育素质较差的、以前很少玩篮球的同学而言, 只要基本完成技术动作, 即便还存在技术动作不规范或不稳定的情况, 如行进间投篮中身体不够舒展, 持球手位置过低, 投篮时机把握不准, 动作过于仓促等, 但是只要学生无走步违例便可算合格, 只是教师需要对学生明确指出该技术动作的不足之处, 以及如何进行改正和完善这一技术动作。而对于进步较大、技术动作做得规范漂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多让这样的学生做示范动作, 展现他们的运动天赋, 同时能加强其他同学对正确的技术动作直观上地认识和了解, 这也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进而提高整体的篮球教学水平。
(三) 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近年来,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论课的呼声和要求渐长, 暂且不讨论体育理论课在普通高校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但就其呼声背后所体现的体育教学趋势来看, 它代表着提高体育教师理论知识水平的紧迫性。例如, 在篮球运动开展得最好的美国, 几乎各级教练都有著书立说的理论水平, 可见他们对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科研的重视程度。虽然我国目前的篮球教学不能以美国的现状为标准去要求, 但是篮球运动的普及与开展, 必须要以篮球教育工作者深厚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训练方法为基础, 通过认真细致的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篮球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目前, 对我国高校学生而言, 体育课程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项大众课程, 可是公共体育课程本来就少之又少, 还经常会受到天气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学生们满心欢喜地期待体育课的到来, 就是想到球场上一试身手。如果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理论教学给予硬性规定, 纯理论教学就会挤占体育素科课课时, 减少了学生体育运动的时间, 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但如果将理论课程的学习作为体育课程的补充目标, 在因客观因素无法开展室外课时, 在教室安排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开展理论课程的学习, 这就更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
最好的理论教学应该体现在实践教学中, 如体育保健知识、生理卫生知识、个人健身计划的安排等都可以结合日常的体育教学渗透式的进行。篮球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应在篮球场上进行讲解和展示。例如, 进攻和防守的技战术要求, 对篮球竞赛规则的现场讲解等, 通过生动直观的现场讲解, 能使学生轻松领会所学的理论知识, 记忆深刻,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 有效的教学效果的取得, 依然是依赖于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 加强对体育理论的研究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必修课。
(四) 篮球教学的娱乐性和健身性
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的思想, 以及重视体育的娱乐与健身功能, 是着眼于学生的现在和未来。那么在教学中, 我们就需要有娱乐精神, 专注体育教学, 尽可能带给学生快乐, 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快乐的心情里进行体育运动, 能大大的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我认为这是体育教学的最高境界, 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也是学生们所期盼地。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需要教师敢于突破常规, 认真钻研篮球理论知识和练习方法, 博采众长, 把有趣的和有效的练习方法, 通过课堂组织教学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在娱乐性和健身性的练习方法中, 逐步掌握和提高篮球的技术技能, 培养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愿望。
例如, 利用篮球的竞技性和游戏性, 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比赛, 根据学生篮球技术和身体素质的不同, 分级别进行小比赛, 鼓励学生以精简的几对几模式进行半场的教学比赛, 每场比赛以先投中五个球的队为胜者, 以“打擂台”的形式轮换上场, 比赛非常的激烈和好看, 不论是场上还是场下的同学都对比赛异常的关注, 学生从中不只是得到了运动和快乐, 同时, 他们在比赛中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使所学的基本技术能在比赛中更趋合理和更趋完善。老师在这里不仅仅是组织者, 也可以是裁判, 也可以是队员, 也可以是兴奋的球迷。这样的一堂体育课是学生们无法拒绝的, 她对学生们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五) 篮球教学的德育性
体育比赛本身就具有德育功能, 例如, 体育竞赛一直所倡导的“公平竞赛”的体育精神。“公平竞赛”同时也是体育比赛的生命线, 如果没有, 体育比赛就无法进行。篮球比赛, 就是在篮球规则制约下进行的, 而篮球规则是抽象的条文规定, 只有通过裁判员的创造性实践, 才可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效用。通过篮球教学中有组织的教学比赛和对篮球规则的学习和实践, 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公平竞赛”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 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篮球竞赛规则的学习, 我们知道篮球规则是篮球比赛的行为规范和技术标准。篮球裁判员是篮球规则的坚定执行者和实施者, 并且要严格地、精确地维护规则的精神和规定。篮球裁判员是篮球比赛的“法官”。他们的工作是按篮球规则的规定在比赛中建立公平的比赛秩序, 保护合法的权益和活动, 惩罚非法的行为和动作, 以保证比赛在气氛良好和条件均等的状态下顺利进行。
裁判员的公正执法是“公平竞赛”的保证, 是使体育竞赛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和在教学比赛中, 教师要通过对规则和实际案例的讲解, 提高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和认识, 使学生们体会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尊重裁判和尊重规则的比赛态度, 使学生们在公平公正和健康发展的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 磨练意志, 陶冶情操和广交朋友。
总之, 篮球教学的完善, 是在具有较好的教学环境的保障下, 通过教师精心的安排与组织下, 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篮球基本技术和技能, 使篮球的教学在知识性、娱乐性、竞技性、健身性和德育性中前行, 使学生在身心健康中学习和生活, 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比赛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 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杨海龙.也论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J].教育资讯, 2009 (7)
[2]梁梓佳.现代高等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J].现代教育, 2008 (12)
[3]孙子豪.论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J].高教资讯, 2009 (11)
一、自认的概念
自认作为一项民事诉讼制度最早源于中国的西周和西方的古罗马。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与地区均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究竟何为自认?各国的规定及学术界的理解各不相同。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14章规定了自认,同时在英国证据法中规定自认是指诉讼的一方或经其正式授权的诉讼代理人作出的的对已方不利的陈述。印度的《1872年证据法》第17条规定了自认的定义,自认是指口头或文书形式的一种陈述,它对于诉争事实或关联事实提出了某种参考,并且是由下文所述那些人中的某一人、在下文中所述的情况下作出的。
笔者觉得将自认的概念定义为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就对方当事人所作出的真实的主张事实不进行争执的意思表示。
二、自认制度构建
(一)理论建构
我国目前的民事诉讼相关的立法及司法解释缺乏对自认规则的详细规定,某些方面规定甚至还存在矛盾。为了促使自认规则在审判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者们在理论上对自认规则的构建提出以下方面:
1、转变诉讼模式。
“制度环境是具体诉讼制度存在的宏观环境,是具体诉讼制度存在的结构空间。自认要求的制度环境是法院对案件事实(主要事实)的非职权探知。”由于诉讼体制和环境对自认制度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当事人主义模式是自认规则存在的理想环境。即要求在诉讼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当事人,诉讼进程以及审理范围必须由当事人主导。当事人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对法官具有约束力,能排除法院的干涉。自认规则的核心是当事人自认事实对法官的约束,要求法官以当事人自认的事实为基础,直接将其作为案件审判的依据,强调当事人的自主权。虽然我国目前的民事诉讼中存在当事人主义的元素,相比较以前当事人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但是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制度从整体来说还是属于职权主义的。
从建立我国自认规则的角度出发,我国目前的民事诉讼立法应该进行继续进行改革的步伐,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进行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当事人充分的自主权,才能推进自认规则的构建。当然,我国民事诉讼模式改革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既要保障改革的每一步都不能脱离我国国情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还应当注意这个改革不会因为盲目求稳而丧失意义。
2、贯彻辩论原则。
自认效力的来源是辩论主义,我国民事诉讼立法虽然将辩论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但是法律所规定的辩论原则与自认规则所要求的辩论原则存在较大的不同。当事人辩论的内容不能直接约束法官,产生约束力。从构建自认规则的角度出发,我国应将辩论主义贯穿于民事诉讼过程中,辩论主义的发展有助于为自认规则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二)完善我国自认规则的立法构想
理论的研讨是为实践服务的,对自认规则的研究与探讨归根到底是为了给司法实践提供法律依据。因此,我国自认规则的构建,还需从立法上予以支持。鉴于目前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对自认规则的规定不仅欠缺,而且存在不合理甚至矛盾之处,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对自认规则进行规定,以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1、明确自认的法律规定。
自认作为自认规则形成的法律基础,首先必须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只有在法律上对自认作出具体的规定,才能为形成完整的自认规则奠定基础。自认的界定对于自认规则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2、完善与自认规则有关的制度。
首先,完善法官的阐明权。前文已经论述,自认规则在其效力范围内具有免除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力,但是当事人由于知识水平、自身的原因等方面的限制,对自认的事实有时并不是出于其正确的意思表示,这需要法官行使阐明权来对其进行解释。
其次,建立规范的诉答机制。在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中,审前阶段原告提交起诉状后,被告在规定的答辩期内既可以提交答辩状,也可以不提交。提交答辩状不是被告的一项义务。
因此,从完善自认规则的角度出发,建立规范的诉前诉答机制,将被告提供答辩状规定为一项义务,能给当事人进行自认提供一个平台,有利于我国自认规则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383.
[2]齐树洁.英国证据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772.
[3]何家弘,张卫平.外国证据法选译(下卷)[M].人民法院出版,2000:1293.
何为物流:根据日本物流管理协会的资料记载,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已基本恢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企业进行大规模设备投资和更新改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大幅度上升。“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该代表团在美国期间,美国著名教授肯巴斯先生讲到,美国30年来国民经济之所以顺利发展,原因之一就是既重视生产效率又重视流通效率。美国产业界真正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基本在1950年前后,在此之前一直只重视销售,仅把运输、保管、包装、装卸等物流活动作为销售的辅助性活动。
物流是现代企业创造价值的一个重要区域,在日益强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发展与生存关键在成本领先。在市场中有着成本优势无疑会在竞争过程中具备领先的优势。更是因为这些物流有着决定它成为利润竞争源的重要资本,物流的合理与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的大小,企业的物流链条合理与否是衡量一个现代企业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故一个健全的物流公司应该集物流规划、仓储、运输、分拨配送、信息处理、流通加工、增值服务于一体,这样也会给更多的生产企业节省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相信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这点的重要性,但是中国要想和国际接轨,在这方面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物流的现状及我国物流的发展问题:虽然我国企业物流管理和物流企业均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多实行连锁经营的零售企业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中心,为企业内部的连锁网点提供物流配送服务,一些连锁企业配送商品比例已经超过企业经营品种的50%。二是部分制造业企业也在探索和尝试物流管理方面的改革。三是出现一批定位于全方位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另外,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地方政府,如深圳、北京、上海等对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并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地区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但是我国的物流发展的瓶颈层出不穷:
1、物流观念落后,管理体制滞后。导致我国不论是国民经济或企业管理均不重视物流,缺乏规划,投资严重不足,现有的储运被当做是物流的全部内容。体制的不顺,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种种问题。
2、物流设施陈旧,利用率不高。陈旧的设施功能单一,无法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由于使用效率低下,使原本陈旧的物流设施更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需要,我国仓库利用率只有50%。
3、物流与电子商务脱节,重电子商务轻物流。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将使传统的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重新整合,但我国却呈现出重商流、轻物流,重硬件、轻软件,重电子、轻商务的倾向。运作的相对独立性导致传统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效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无法满足现代物流要求。及电子商务发展滞后。电子商务发展的滞后使我国物流企业在经营技术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
4、物流专业化程度低,技术单一。许多企业继续搞“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有的工厂有自己的大型车队,甚至远洋船队,物流专业化程度低。现有的物流企业是过去仓储、运输的简单转行,物流技术单一,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尚未建立。此外我国企业物流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横向联合薄弱,物流管理手段落后,没有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效应和整体协同效应。
5、物流人才工程已启动但是人才的短缺短期内是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的。
物流的发展前景:物流从企业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范围,具有独立的定义及发展领域。物流对企业的意义及产业链的发展--第三利润源泉--物流外包--国内外物流企业的崛起--物流产业的形成--发展趋势。物流是物资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流动过程,通常占企业总成本的30%左右,物流成本的降低成为企业利润的“第三源泉”。随着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趋于明显,企业供应链延伸得越来越长,销售渠道变得更加细密,这客观上造成了物流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居高不下,自营物流成为企业沉重的包袱,独立于供需双方的第三方物流随之兴起。在企业的供应链运做过程中,物流流贯穿了整个链条。在这其中,低成本的原材料采购,畅通的流通渠道,能为企业带来显性的利润。一句话,在人工、原料、制造成本等日益趋同的今天,物流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在企业全球化竞争和“第三利润源泉”的驱动下,物流快速发展并已形成产业,一大批专业的物流公司涌现并成熟起来。这些物流公司类型纷呈,活跃在市场上。这些公司包括传统的物流公司(运输、仓储、等企业),独立于供需双方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以及为第三方物流公司服务的第四方物流公司。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实践课作业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这关系到能否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的战略大问题。
把“四个尊重”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的高度尊崇,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发展。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迫切需要全国人民特别是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共同努力,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和建设者的素质,迫切需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按照“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高度重视人才资源开发,下大力气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使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作用,把我国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人才优势,把现代化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充分释放出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
证和智力支持。
根据“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在“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本质是尊重人才。贯彻“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必须把尊重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做好人才工作。
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结起来显得至关紧要。为此,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坎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为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地调动和凝结起来,应采取以下重大措施:
第一,团结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鼓励他们的创业精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表彰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这就要充分肯定,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他们敢闯敢干敢试,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来的非常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力量。他们大多数人奉公守法,依靠诚实劳动致富,也对社会生产力和其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他们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应与公有财产一样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过去把一切非劳动收入看做剥削,现在要分开,只要是合法的就不能扣上剥削的帽子。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的新思想,充分反映了现实和时代发展的要求。200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第一次出现四位私营企业主,这也充分显现了对一切社会劳动的肯定,对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的表彰,承认他们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总而言之,只有对各种建设力量都给予团结、保护、鼓励和表彰,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全社会群策群力、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二,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激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就是说,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既要体现普通劳动者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也要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脑力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创业精神和创造活力,还应体现包括资本、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的价值,真正做到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与此相联系,还应正确认识和评价包括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在内的民营经济在发展社会经济上的重要作用。民营经济是一种蕴藏着巨大创造活力的经济形态,它依靠“民资、民力、民智”,以“民本、民富、民主”为发展路径,极大地扩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有人说民营经济是一场“人民战争”。确实,人民是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就在于贯彻“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营造一种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创业的主体。要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地发展民营经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样,我们就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第三,要形成一整套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人才汇集机制。面对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贯彻好“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人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纪
念建党八十周年的“七一”讲话中强调的:“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党和国家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必然越来越大。要抓紧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进一步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风气。领导千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要用崇高的理想、高尚的精神引导和激励各种人才为国家为人民建功立业,同时要关心和信任他们,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通过各项工作,努力开创人才辈出的局面。”
自2000年起,中央、国务院每年(除2004年外)都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评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给予获奖科学家每人500万人民币的重奖,充分体现了中央、国务院“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为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和形成“四个尊重”的社会风尚确立了良好的价值导向。
通过学习《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我了解了许多爱国守法的知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也深刻地意识到要理解并按教师爱国守法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重要意义。小学教育是一个发展人也是一个创造人的重要过程,而这一过程中教师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一言一行等等诸多方面都影响年青一代的发展。下面我就对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对爱国守法的浅显的认识:
1.深深感到作为教育工作者,责任之重大,尤其是小学学生,犹如一张白纸,需要在教师的影响下描绘人生前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直接传递给学生一些人生态度和社会信息。所以,感觉到自己身负重任,一方面要加强自身教学技能,更要注意思想认识的充电,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的育人效果和影响力。努力给学生积极的心态、阳光的认识问题,从爱自己的祖国、学校、家庭成员、老师、同学等自己身边的可触及的到的开始,培养学生的爱心、善意和高尚的情操和品质。作为教师,有能力、更有责任去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2.少年强则国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影响力有多大,学生的心态、人生观、道德准则等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强大,直接影响长治久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因素不能忽视,它是最活泼、也是最有活力的因素;人的素质、涵养、处世态度等都是教育或社会、家庭等影响而成。培养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教育,其重要性由此可见。如何在教学行为中增加育人力度和效果,应该是教师应该注意认真考虑到问题。
3.爱国的方式和表现有很多。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数学学科知识,教给学生学会如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场所卫生习惯、尊重老人、爱护小孩等都是培养爱心、爱国、爱家、爱校的表现;同时,需要提醒的是,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也是爱国行为。因为学生掌握好知识、养成了良好的各种习惯,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将来肯定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响应的贡献的。
教学生如何爱国,首先自己要爱国、爱岗、爱生、敬业。作为教师,爱的传递与知识点传递一样,也需要一桶水,才能传递给洗衣袋一碗水。同时,教师也是家长,从家长的角度也要做些培训工作,人是家庭中的人,是学校中的学生,更是社会中的人。总之,对于学生而言,处处留心皆学问,对于教师而言,言言行行皆教育,以身作则、教书育人。
1 高校男生篮球意识概况
1 . 1 篮球基本技术薄弱
扎实的篮球基本技术是培养好学生篮球意识的关键, 只有真正学会技术的要领, 体育教师才能在此基础上加以讲解, 晓之以理。高校学生平均年龄在19岁, 身体条件整体良好, 但运动协调性普遍偏差;每个班级接触过篮球而且又对篮球感兴趣的男生只有一半。笔者在近期新生入学的几个月时间里面, 对初进入高校学生进行过简单地测试, 分别有全场运球、中距离1 min定点投篮两个项目, 结果显示:全场运球时间平均每个人5 s、中距离投篮每个人在规定时间内取得的成绩平均为2个球, 属于比较低下的水平。
1 . 2 篮球理论知识欠缺
篮球理论知识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篮球各项技术的语言理解和口头表达;二是篮球技术之外的相关见解与常识, 比如对一场球赛的评论, 球场的宽度和长度等。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篮球技术的理解较好, 对各项技术基本能表达出重点;但是在篮球理论的常识方面, 70%的学生处于一种零基础的状态, 例如CBA和NBA是什么类型的比赛会混作一谈;还有学生说姚明现在还在CBA打比赛等等都视为篮球理论知识欠缺的表现。
2 影响高校学生篮球意识发展的因素
2 . 1 学校课程安排设计的影响
课程安排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校采用类似于专项课的做法, 一个星期安排每个班级一节为两小时的体育课的制度, 对于高校职业学生而言有利也有弊。连续安排两个小时, 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练习所学的内容, 能更牢固地掌握运动技能;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指导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也有更充分的时间来安排课堂内容。但时间过长容易使学生分心, 不利于课堂的管理;一个星期一次课的频率, 也不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重复与练习。
2 . 2 学校聘请不同制教师对学生篮球意识的发展影响
目前学校外聘体育教师两名、正聘两名, 不同在职制度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心理与态度, 对学生的篮球意识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外聘教师相对正聘教师而言, 没有教学质量的压力、没有教学评价的压力, 就容易产生得过且过的心理,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有所忽略, 并且外聘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 不利于长期培养学生的篮球意识。正聘教师流动性小, 对各个学生比较了解, 对于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是有利的, 是可持续发展的。
2 . 3 课外篮球比赛活动的影响
参与篮球比赛, 通过参与者在场上的表现, 可以体现出参与者篮球意识的高低程度;而且作为观众的学生, 也可以通过他们对球赛的评价来评估他们的篮球意识。学校每一学期举行一次学校篮球赛, 对于学生来说是值得参加的, 课外组织的活动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体育教师也可以通过篮球赛的机会对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课外篮球意识的培养。球赛应该有正规的解说员、裁判员这些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对于球赛中所发生的犯规、违例等每次判罚都有所说明, 真正使学生明白到原理, 进而能在球赛中把篮球意识培养起来。
3 篮球意识的培养
3 . 1 加强身体训练与基础技术训练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过硬的身体素质是学好篮球技术的基本。学生身体素质偏差, 还处于长身体的阶段, 不能施加太大的运动量与负荷量, 体育教师应保证一个星期有一次力量性、一次弹跳性、身体协调性的训练, 比如推杠铃、负重跑;跳绳、绳梯等训练手段。
技术是意识的奠基石, 只有真正地把基本功练好, 再上升到理论阶段, 在理论中不断实践, 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篮球意识。针对学校学生篮球基础比较薄的情况, 从熟悉球性起步, 再学习运球, 传球, 投篮, 防守步法, 断球, 抢篮板球, 快攻, 阵地战配合等一系列技术;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对各项技术的运用原理, 应对变化情况进行指导。在学生一学期36学时的安排前提下, 要求体育教师合理地规划已学内容的复习以及新内容的教学。
3 . 2 加强文化知识与理论的学习
文化理论的程度可以反映一个人素质, 篮球意识的培养不单单是肢体上技术的练习, 同时也是通过大脑吸收外界的文字或者语言转化理解成个人的行为。篮球理论中一些专用名词, 人体结构专有名词, 都会在培养的内容里面,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理学, 运动力学的知识;教师也可以在非技术训练的时间中对学生进行一些生理学知识的讲解。学校方面可以通过订阅相关的报纸, 杂志, 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选择,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
3 . 3 学校创造更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条件
学校条件的好坏会直接决定学生篮球意识培养的效果, 比如场地不够, 就无法开展教学活动。在场地器材方面, 学校提供非常充分, 对学生的篮球发展是有利的;在体育教师方面, 学校可以适当地调整聘请方式, 尽量保证每位体育教师都属于编制内工作, 因为篮球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程安排方面, 也应该合理地调整为一个星期两次课, 总时间不超过3个小时, 既方便学生运动技能的重复, 也有利于学生对运动技能理论的重复思考;课外活动安排, 尽量保证学生每个星期有一次篮球对抗赛, 为了锻炼学生心理, 也是基本技术的表现, 也可以培养学生怎样去观看球赛, 评论球赛的意识。
4 结语
篮球意识的培养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篮球, 更有兴趣地去学习篮球, 篮球意识的高低影响到篮球爱好者在球赛中的表现、球场外的评论。篮球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需要体育教师耐心地指导与学生积极地参与;篮球意识的建立、培养与提高, 与技术、战术、素质、智力等多方面密切相关。课内时间要重视基本技术的训练, 同时也要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课外时间重视学生参与篮球活动, 在参与相关的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解释, 提供更好的培养条件, 使整体学生篮球素质明显地得到提高。
摘要:篮球运动不仅仅要有良好的身体和技术, 更重要地是要有良好的篮球意识。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的对抗项目, 需要比赛双方在激烈的对抗中求胜, 当今的篮球运动水平已经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该文通过对普通高校学生篮球意识的了解, 发现其存在篮球基本技术薄弱, 篮球理论知识欠缺等问题;并分析了影响高校学生篮球意识发展的因素, 提出了加强学生身体与技术训练、加强文化学习、创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培养意识的条件等培养途径与方法, 旨在提高高校学生整体篮球素质。因此如何在训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篮球意识, 研究普通高校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 对于教学以及训练都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篮球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叶巍.论篮球意识的培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 :304-306.
[2]林政梅.谈中学生篮球意识的初步建立与培养提高[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07 (2) :80-83.
[3]罗占京.试论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与训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1) :109-112.
[4]崔国新.关于篮球意识的探析与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2 (6) :50-53.
[5]张朝法.关于篮球意识系统训练内容的构建体系[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2 (5) :100-102.
[6]蔡林, 李宁.想象训练对培养篮球意识的作用[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2) :80-82.
[7]朱长虹, 杨志强.对培养篮球意识的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 2002 (4) :19.
[8]张本春, 聂连福.“篮球意识”理论研究与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 (4) :101-103.
一、舞蹈创作要体现地方特性
舞蹈创作要灵活多样地开发和利用突出本土化并体现地方特色的素材,通过素材创作出新的作品。福建省连江县小沧乡是畲族居住地,具有浓厚的畲族文化和畲族风情。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与畲族相依为命的山歌,与畲族血脉相连的生活风俗,是这一民族的象征,是区别其他民族的一个标志。笔者认为,将它们溶入舞蹈,必然会强化畲舞的民族性。认识到这点后,笔者就把具有连江县民族文化特色的歌谣、劳动及风俗带入舞蹈,不仅缩短了它们的距离,而且使其有机融为一体。笔者根据畲族舞蹈、山歌、盘歌、鼓吹乐、畲谣等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如《畲山畲水畲族情》《糍粑香香》等舞蹈作品。多年来,通过欣赏、了解许多结合当地季节及民俗选材的作品,让笔者深受启发。例如,在冬季,街头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即是老幼皆爱品尝着手中一串串不同原料(山楂、桔子、山药等)制成的酸甜香脆的冰糖葫芦(又名糖球)。笔者通过这样的生活画面编出了反映两群孩子手拿不同糖球在一起炫耀、品尝、嬉耍的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舞蹈《糖球乐》。此外,笔者根据夏季人人爱摇把扇子在街头巷尾闲谈纳凉而创编出舞蹈《嬉扇》等。舞蹈《迎回归》则选择综合了汉族东北秧歌、陕北秧歌以及云南花灯里的一些动作。地方特性是笔者创作首选,立足连江,连绵八方,为舞蹈创作创造自己的特色。
二、舞蹈创作要注重舞蹈语言
舞蹈创作要突出舞台表演的特点——舞蹈语言。夸张变形属于舞蹈语言。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变形,才能创造艺术美。舞蹈源于生活,舞蹈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因此,舞蹈创作,应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但是,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所要达到的艺术形象。夸张与变形是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舞蹈是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舞台表演形式,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夸张是在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夸大化。例如,悲、喜、惊、冷、热、痛、看等都需要通过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变形,是对逻辑规定的质实的超越而达到形象神奇的境界,抓住原有素材中动作韵律,做大胆的变形处理,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进行,所以收效很大。
舞蹈作品是通过演员运用富有表现力的形体动作和丰富的表情等舞蹈语言来完成的。笔者创作的《叽叽喳喳小媒婆》,舞蹈语言主要是通过面部表情,要求演员有一个完整的、不间断的表演过程,让观众近距离的、更快、更准确地感受艺术的美。可见,面部表情是反映人内心的窗口,这是舞台表演的特点之一。人体又是舞台表演的又一特点,这两者的共存是舞台表演存在的基础。舞台表演具有近、远距离的审美特点。舞蹈,就要舞起来,如果舞不起来,就是没有把舞蹈的自律调动起来。舞蹈就是用身体作为表现的工具,用身体去说话。舞蹈的自律就是要以形体为主。好的舞蹈家,其身体都有非凡的表现能力,舞语之流畅超出常人想象,他们可以用体态语准确地传达情感,舞者的高超技艺就是以形代嘴,通过形来传达他们对生活最真切的感受,体态语不仅能像语言一样如诉如泣,而且它的表现更直接,更具有感染力。例如,《酷酷小企鹅》的舞蹈语言就是通过人走路时摇摆动作的体态来表现一群可爱、活泼、富有人性交流的企鹅,让人看了亲切、逼真、形象,受到了许许多多观看者的喜爱。
三、舞蹈创作要尝试自由发挥
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一些基本动作进行自由组合、自配音乐。通过动作的加减法、改编法、模仿重组法等,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初步掌握编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自由发挥初入创作的同学都感到舞蹈语汇匮乏,因此在已有的组合上着手创编,容易打消学生对于创编的恐惧心理。例如,笔者学校幼教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会了藏族踢踏舞基本的动作组合之后,笔者启发他们运用所学的几种步伐进行模仿重组法创作。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基础较好的同学负责,让他们发挥集体的智慧,把课堂所学的动作进行重新组合。舞蹈动作的加减法在创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常常感觉到舞蹈动作缺乏,在编排中又呈现出众多动作的堆积,并没有形成动机的有效发展变化。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动机的舞姿节奏与动力,继而通过动作减化、动作叠加、改变方向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动机的发展变化。改编法可以在练习舞台调度的学习中加以运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独舞表演性组合改编成群舞,激发学生自由创作的激情。例如,笔者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的《红伞绿伞》《海花朵朵》等舞蹈作品,虽然只是小品性质的创作,但是经过二度专业的创作叠加,作品获得了大奖。
四、舞蹈创作要结合年龄段特点
舞蹈是心灵驾驭身体、身体表现心灵的艺术。因此,每一部舞蹈作品的诞生,都是舞蹈家身心契合的一次全新体验,都是一次创作心理历程及外化操作过程的完善结合,更是舞蹈思维运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物质显现。舞蹈创作要按年龄段来划分,可分为幼儿组、少年组、青年组和老年组,这也就决定了舞蹈创作程序——“选材”、“结构”、“编舞”三个步骤是各自不同的。幼教专业班舞蹈创作要结合幼儿舞蹈教学,紧紧抓住儿童特征,捕捉儿童舞蹈的生活现象,再进行创编,这是提升作品艺术形象的有效手段。编导少儿舞蹈要有童心,要用儿童眼光看待事物,编排出的动作要考虑孩子们是否切实可行,训练要从多样性、趣味性和美育方面着手,这样才能创编出更多、更好、更优秀的少儿舞蹈艺术作品。舞蹈教师是最好的编导,他们既了解儿童特性,又熟悉儿童的舞蹈基础技能,这就使得他们编创出的舞蹈极受儿童喜爱,并且避免了作品的成人化现象。幼儿教师兼任编导,有利于少儿舞蹈艺术的训练和表演能力的培养,通过舞蹈创作把基础技能和技巧更加完美地展示出来,这也使舞蹈创作更加有的放矢。例如,笔者创作的幼儿舞蹈《小小粉刷匠》,从捕捉粉刷匠的形象入手,充分运用道具水桶、白墙刷子,编排出大家都极为熟悉的刷墙舞蹈动作,包括服装在内,都符合儿童的特点,很有看头,打动了观众并使他们产生联想。作为创作者,不仅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挖掘题材,用孩子的思维选择题材,更重要的是进入孩子们的精神领域与精神世界,表现孩子们喜悦乐观的生活,这才能创作出使孩子们产生共鸣的佳作。创作者必须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审美情趣与心理特征。例如,根据老年人爱健美的特点,笔者创作了老年健身操《喜乐星球》,在运动会获得巨大成功;中年人充满了成熟与稳健,笔者创作了作品《热巴情怀》;青少年充满了青春与活力,笔者创作出《奔向2009》等。不同的年龄绝对要有不同的创作需求,千万不能混为一谈。
五、舞蹈创作要体现美
舞蹈首先是美的一种形式,它包括形象美、动作美、造型美、旋律美,服装美等。首先,应有这些美的感受,对美有了直观的初步的印象,成为一个能够体验美感的人,那么,创作的第一步就可以直达。
美,是舞蹈艺术最本质的特征。舞蹈必须讲求美,以美的动作、美的线条、美的造型、美的画面、美的旋律、美的服装,创作出美的形象,表现美的情操和美的生活内容,触动人们的心灵,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陶冶人们的道德品质,激励人们的生活热情,鼓舞人们革命意志,这就是舞蹈的品格和功能。在县运动会开幕式上,笔者创作的剧目《金凤红海西》,用整齐划一的动作替代复杂多变的动势,充分地让演员用内心去感应一切美的动态,以塑造出丰满的具有特色的艺术形象。舞蹈通过美的造型、美的服装、美的动作等来体现美的情愫,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享受。再如,笔者创作的《枫叶红》主要通过美的画面、美的旋律、美的意境来表现美的情操和美的生活内容。
六、舞蹈创作要注重舞蹈特色形象的塑造
在创作时,要创造出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舞蹈形象。贾作光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舞蹈艺术家和舞蹈艺术编导家,他在这两个相关领域中达到的成就都是首屈一指的。贾作光舞蹈创作思想的一个要点就是对“舞蹈形象”的关注。在通常情况下,舞蹈形象所表达的作品内容都紧密地和主题结合在一起。舞蹈形象的鲜明性既表现在属性上,又表现在以民族的形式去完成表达感情的任务上。例如,笔者创作的《苏武牧羊》舞蹈作品,就是通过这个历史人物被扣北海,突出地表现了苏武“留胡节不辱”的主题。笔者第一次在舞蹈创作中借鉴戏曲身段,使之与现代舞技巧结合起来,开阔了艺术表现手法,深刻地揭示了苏武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再如,笔者创作的独舞《缠》,是连江黄岐沿海地区许多老一辈妇女裹足三寸小脚的真实写照。这是笔者从沿海地区特定人物需要出发,把民族传统艺术和现代舞技巧加以融合所做的新尝试,为后来的舞蹈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之,要创作出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舞蹈作品,使人从舞蹈艺术美中,领悟到一种精神情操的美,使人们对生活、对社会产生一种深切的爱。
【浅谈对篮球的认识】推荐阅读:
浅谈对体育舞蹈的认识10-04
浅谈对写字教学的点滴认识09-08
浅谈对劳务派遣的认识12-06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11-07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10-15
浅谈对消防部队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12-13
谈对报关员的认识07-12
入党申请书谈对党的认识09-11
浅谈对领导力的理解07-12
浅谈对英语新课改的体会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