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鲸(精选8篇)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学生平日分析:
学生平日广泛的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也时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鲸的画面,所以学生一定会对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鲸的更多知识。
二、设计理念:
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采用读书自悟,讨论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
3、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鲸”教师告诉学生本课学习内容为世界上最大的鱼类“鲸鱼”
2、学生反驳教师“鲸是鱼类”这一观点。
3、学生汇报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并说明资料来源。
(这样设计是教师故意给出错误的信息,这样可以马上调动学生已有的常识性的信息,加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鲸的资料,使学生急于表现交流,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出声读文,读后画出生字新词。
2、读后组内交流自学字词情况。
3、全班交流本文介绍了关了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这样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字词)
三、鲸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都有哪些特点?再读课文了解。
(这样设计整体把握事物的特点,培养了概括能力,为学习下文打下了铺垫)
四、课堂练习:
1、选择正确读音
上腭(ee)哺乳(rulu)捕获(bupu)立即(jiji)
2、形近字组词:
鲸()肢()滤()肺()
鱼()枝()虑()柿()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因为鲸是用呼吸的,又因为鲸是,所以鲸不属于鱼类而是属于。
(2)文章分别以鲸的、、、这几方面具体介绍鲸的生活习性的。
(这样设计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生字词,了解了鲸的几方面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本文介绍关于鲸的哪些方面的特点?
2、故事法导入:在大海里生存着很多种鱼类,有一天,虾将军为它们举行一次比赛活动,看谁最重。消息传下后,鲸也想溜进来拿大奖,它正准备入场,被虾将军拉往和它发生了争吵„„
(这样设计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下文作铺垫,使课堂教学活泼、生动)
二、鲸和虾将军会找哪些理由作为自己的论据?充分读课文,边读边体会鲸的特点,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特点进行专门的学习,并交流学习所得。
(这样设计,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知)
三、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自己所学内容,在交流讨论中学习课文。
第1段:
1、引导学生从鲸的特点是什么和作者怎样来写两方面汇报。
2、如果鲸自己体形大,休重重作为论据和虾将军争吵,想一想鲸会怎么说?请同学表演出来。
(这样设计掌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交流,互取所长,教师只是巧妙地点拔。而角色转换练习的设计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2段:
1、学生继续汇报自己所学。
2、如果虾将军把这段的内容作为自己的论据反驳鲸,那么他会怎样说?请同学们继续表演。
第3—7段:
引导学生继续按学习第1段的方法汇报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汇报总结板书。如:可以把鲸的种类、吃食、呼吸、睡觉等归纳到一起列提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鲸的各方面特点写的这么清楚,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这样教学既能放得开,又帮助学生总结一定的学习法,写作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
四、总结全文
1、回忆课前的小故事,运用本课所学关于鲸的知识,通过想象把故事表演完整。
(这样设计再次回归到贯穿全课的小故事并把课文的内容巧妙地揉合到故事情节展开中,使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顶点,同时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再创作)
2、总结一课自己的收获。
五、课堂练习:
根据你收集的鲸的资料,选择感兴趣的某一点,以“鲸的自述”为题进行口语交际。
1. 小学生语文学习与思维的发展密不可分
新课标总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同时, 维果茨基说过:“语言是人类为了组织思维而创造的一种最关键的工具。”[1]作为语言教学的语文既是我们的教学目标, 又是语言思维发展的工具, 语文学习离不开思维的发展。如果把语言比作思维的外壳, 那么纯语言教学的语文课堂只是建造思维的外壳, 是无灵魂的教学, 单一进行思维发展的语文课堂就是思维涣散混沌的教学。笔者认为语言与思维并行的教学, 才能让语言有灵魂, 让思维有外衣, 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课堂。因此, 小学生语文学习与思维的发展密不可分。
2. 比较阅读是实现语文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阅读是语言积累的主要手段, 语言的累积是思维发展的基础。为了让文字这一语言符号的中介有效地发挥作用, 笔者提出了“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这是借用文学探究上的“比较”概念。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利用不同文本、不同文体, 在比较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 它研究不同时期和不同学科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表达方法、事物的演变和趋势。这样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 既可开阔视野, 活跃思维, 又可在比较中把握文本特点, 提高鉴赏力。这与新课标:“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的总目标十分吻合。
认知发展理论家让·皮亚杰在《智力心理学》一书中提到:“思维的发展过程就是同化 (assimilation) 和顺应 (accommodation) 的两种作用机制之间不断从某一水平的平衡向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转变。”[3]我们认为同化是思维延展的过程, 个体纳入新认知前, 先对新旧认知进行对照、比较, 筛选出新的认知随之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并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 达到“同化于己。”这是认知量的积累。顺应则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个体通过不断纳入新的认知结构后, 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改变, 甚至迫使创立新的认知结构链来适应新的情况, 产生“外化于物”。这种思维发展是认知的改变, 是思维的创新。引入比较阅读就是要学生对相同题材的作品、不同表现手法的作品、不同观点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学生个体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把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和改变, 产生问题, 针对问题, 结合所读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和思考, 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阅读中学生思维得到发展。阅读过程完成认知量的积累, 在认知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产生质变, 引起思维认知改变, 产生创新思维。所以, “比较阅读”就是实现学生同化思维与顺应思维相互转化的过程, 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是实现语文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3. 深度开发教学网络环境架设思维发展的桥梁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 网络功能也随之强大和完善。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可以是面对面 (互联网) , 点点 (QQ) 、点面 ( 平板一体机) , 课堂教学是立体式互动式的。教学环境的变化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网络教学环境决定了阅读的内容和方式, 阅读的内容和方式影响语言的积累, 制约着思维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引入比较阅读, 课堂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大量优质阅读素材, 可为学生存储、展示、合并、比较信息, 还可以改善当今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语料储备未丰带来的语言输出 (即手写障碍) 的现状。学生在阅读过程完成了认知量的积累, 为思维发展提供了可能。所以, 网络环境架设了比较阅读的平台, 是学生思维的发展桥梁。
二、网络环境下比较阅读的策略
1. 可视化阅读
在语文学习时, 学生读懂文本是大前提。学生对一篇文章的认知和把握首先是对整体结构的建构 , 然后思维系统对信息进行重组的过程。简单说就是将文章中逐字、逐句、逐段重新整合成一个个有关联的思维点。“所谓信息视觉化, 是指对各种信息进行形象化、可视化加工的一种方式”[4], 这是将信息可视化, 就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把平面信息立体化。学生阅读时, 尤其是快速阅读时, 对材料关键信息的把握、提取和分析处理上, 都有一定能力要求, 可视化阅读就是提高学生这些能力的阅读。
可视化阅读也是一种分析式阅读。它可用在梳理文章脉络, 概括主要内容, 分析重点段落, 理解重点词句, 分析事物特点, 以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技术进行画图形, 绘表格, 生成思维导图 (如图1) ,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 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能更准确地个性化地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构, 再通过网络进行小组分享或讨论, 互动学习, 取他人之长, 学生便可以打开思路, 在中央图像和分支上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如图1中的“内容”) 。可视化阅读让学生建立起结构化、系统化的认知, 梳理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2. 延展性阅读
6-12岁的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包括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敏捷性。延展性对比阅读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意义重大。所谓延展性阅读即以课文范本为依据, 从横向作更广泛的细致的扩充研读。学生通过质疑——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享资料的学习过程, 对新旧知识进行对照、比较, 筛选出新的知识, 并吸纳新知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在对比中同时提高对作品欣赏与批判的能力, 形成独特的见解。
延展性阅读是一种解惑式阅读, 阅读的材料由教师提供和学生收集组成, 阅读内容是帮助理解重难点的材料, 有助于学生理解词句的材料。学生可阅读老师提供知识迁移的材料, 也可阅读师生共同整理收集的资料, 来帮助自己解疑 (如图1利用“内容”和“材料”) 。阅读中, 学生针对自己的疑惑选读各自的对比阅读材料, 弥补认知的不足, 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通过延展性阅读, 学生对关键信息把握更准确, 对作品欣赏能力更高, 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加强、思维的批判性提高。语言的敏感性和思维的批判性正是抽象逻辑思维的集体表现, 因此, 解惑式阅读延展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3. 拓展性阅读
“思维能力至少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思维加工能力, 二是思维加工材料。”[6]拓展性阅读对学生在可视阅读和延展性阅读后的思维进行加工, 立足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创新, 创新应先破后立。学生在任务引导下进行阅读, 其目的在于打破学生原有认知结构链, 引起学生思维发生冲突, 这是破;学生在阅读中寻求新的认知方式, 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这一思维发展的过程, 就是立。
拓展性阅读也是一种任务式阅读, 它以可视阅读语言积累为基础, 以延展性阅读的思维发展为积淀。与前两种不一样, 拓展性阅读重在“拓”字, 拓展的内容是根据单元主题, 依照单元学习目标, 从纵向作更深入的探究式研读。阅读任务和材料需要能引起学生思维冲突, 我们就要制定不同专题的探究性阅读, 包括阅读经典作品, 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 同一事物不同体裁的文章, 同一题材不同观点的作品, 对读写方法迁移运用的阅读。拓展阅读就是提供任务的阅读, 选取不同层次的阅读材料, 学生思维产生歧义, 再阅读后, 寻求新的认知方式, 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改变, 产生新的认知结构, 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向纵深发展。学生语文能力上升, 文学素养提高, 都是创新思维发展的结果。拓展性任务式阅读是建构探究性阅读, 它不仅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动性, 还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比较阅读促进小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皮亚杰理论中的认知发展机制指出:6-12的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 缺乏抽象思维。学生对说明文阅读学习, 只能停留在认知的层面, 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呢?针对五年级的儿童阅读说明性文章时局限思维 (如表2) , 我们利用比较阅读制定相应的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任务, 促进了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下面试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9课《鲸》的几个教学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1. 网络环境下的可视化比较阅读, 梳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语言是思维对外部客观事物认知的表象。学生没有见过鲸, 更没接触过鲸。学生缺乏对鲸的感观认识, 更谈不上描述鲸了。为了提高学生对鲸的认知, 教学时, 教师提供了一些可视阅读活动 (如表3) 。可视化比较阅读以图文并茂阅读形式, 补充鲸的种类, 加强了学生的感官认识。可视化文本比较阅读, 还可替代方法单一的集中讲解知识点和串讲段意。例如, 在梳理《鲸》的结构特点时, 以段落比较的形式呈现, 进行浏览时阅读, 学生在并列式的段落中找到各自的中心句, 很快列出《鲸的特点》的表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字及提取并重整信息的过程中梳理思维空间, 腾出可用空间, 思路更清晰, 认知更丰富, 形象思维不断提高, 抽象思维逐渐形成, 思维向丰富性发展。所以, 可视化分析阅读无形中梳理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使学生的思维向严谨、缜密、系统的定向逻辑思维发展, 学生的综合与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语言表达自然也丰富清晰。
2. 网络环境下的延展性比较阅读, 延展思维发展的空间
语言严谨与思维严谨性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说明文的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 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学习, 明白课文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介绍的, 懂得如何阅读这类文章, 为写作这类文章打下基础。因此, 了解说明方法应是说明文教学的根本。《鲸》一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很多, 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 把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说得既通俗又具体,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教学中, 辨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很容易, 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则需要联系所说明的事物特征去感悟、品味。教学中, 学生通过对“鲸主要吃小鱼和小虾”与“鲸吃小鱼和小虾”的可视化对比阅读, 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 再利用网络对《松鼠》的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拓展性对比阅读。学生把新旧知识进行对照、比较, 筛选出新的知识, 从中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领悟到说明文语言严谨的特点, 以及其说明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信、科学, 客观。
此外, 学生通过延展阅读, 对鲸认识更全面。这种横向的延展比较阅读方法扩展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延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发展思维空间越大, 思维活跃的程度就会越高, 求知欲也会越强。课堂中, 学生相继提出“鲸还有哪些生活习性”“鲸是怎么生小鲸宝宝的”“鲸怎样听得见船发动机的声音的”等等问题。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 再次对收集和整理资料进行对比阅读, 这种阅读丰富了学生认知空间, 延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属于同化思维发展形式的阅读。此种比较阅读使学生的思维向发散性、完整性、科学性思维发展, 学生的抽象与概括能力也得到提高, 语言表达趋于严谨有逻辑。
3. 网络环境下的拓展性比较阅读, 创新思维发展的动能
写作是语言运用与严谨思维能力相结合的过程。学生在理解严谨说明方法的同时, 感悟到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好处在于真实可信, 体会平实性说明文科学严谨的文体价值, 在好奇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尝试运用。课堂上, 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扮演某一种类鲸 (如白鲸、虎鲸) 的口吻做一个自我介绍, 要注意运用一些说明方法。”这个说话练习, 将鲸的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展现得淋漓尽致, 课文的语言已转化为学生的个性化语言, 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内化了课文的语言。接着, 教师提供纵向式材料的比较阅读, 让学生完成阶梯式小组学习任务 (如图2) 。在任务的驱动下, 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到的信息, 一下子就有了抒发的平台, 学生们将课文中的内容实现迁移, 思维都自然地流露到自己的语言中。如此, 将课文内容的迁移、思维的表达承载在语句运用中, 落实在语言表达的积淀中, 可谓一举多得。
网络环境下的拓展性比较阅读下的任务和材料需要是能引起学生思维冲突的。学生在阅读体验性活动中, 不断纳入新的阅读方法后, 改变原有的阅读方法或创立新的阅读视角来适应新的纵向型的阅读文本, 从而改变原阅读思维方法的认知结构, 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属于顺应思维发展形式的阅读。学生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 或表达方式, 或方法上有关联的文本放在一起进行对照阅读。教师还可为学生提供开展专题探究性交流的平台, 这样的比较阅读让学生的思维向独创性、灵活性、深刻性发展,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也得到提高, 学生个性化语言表达得到彰显。
综上所述, 既然小学生语文学习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我们就要把语文课堂转化为语言与思维并行的教学。只要我们发挥网络环境优势, 找准大量积累语言的切入点, 利用比较阅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转化, 就能提升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完善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堂才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高效语文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1]维果茨基.心理研究选集.前苏联, 1956.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kbjd/kb2011/
[3]让·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0.
[4]陈海妮.信息可视化:改变传统纸媒阅读模式[J].新闻与写作, 2013, (10) :61-65.
[5]林崇德.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能的突破口[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9) :21-32.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捕获、倾斜、哺乳动物”等词,正确认读词语,重点写“肺”字。
2、在教师引导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会小标题概括的方法。
3、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感受鲸大的特点。
4、了解鲸进化的过程。
5、在教师引导下,完成语言表达——鲸的自述,叙述鲸大的特点和它的进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鲸进化的过程。2.在教师引导下,完成语言表达——鲸的自述,叙述鲸大的特点和它的进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读课题:9.鲸)
2、师:课前老师请大家去了解了鲸,谁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叫两个同学说一说。)
3、同学们了解得真全面,相信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你对鲸一定会有更深的了解。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小组内进行预习的检查)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1、出示词语:
胎生 上颚
鱼鳍
鲸鱼
肚子 肺部
过滤
哺乳
肥猪
又粗又矮
判断
3、小组汇报
汇报内容:1)、难读的词语(教师重点关注:过滤、哺乳)
小组长带领全班齐读词语
2)、难写的生字(教师指导板书“肺”字)
3)近义词、反义词分享
4)、这些词语中包含了一些鲸鱼身体部位的词,你能在图上指出来吗?(教师出示鲸鱼图片)
5)、课文内容交流: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方面?(用小标题的方式概括)(教师板书:体形、进化、种类、进食、呼吸、睡觉、生长)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通过预习课文,你对鲸鱼最直观的印象是什么呢?(大),那究竟到底有多大?让我们走进第一自然段去看看。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鲸的大的?课文又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来表现它的大呢?画一画、圈一圈、写一写。预设一:作比较
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提示学生回答问题要完整。我是从这个句子中看出鲸的大的。)
1、这个句子中作者把大象和鲸作比较写出了鲸的大,这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板书:作比较
2、为什么和象作比较?(因为大象在我们印象中已经算是很大的动物了。出示图片。看,大家已经很大了,但与鲸一比就不够看了,更形象地让我们体会到鲸的大。)预设二:列数字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1、用了哪些数字的词语?抓住“十六万公斤”“两千公斤”“近四万公斤”“十七米长”“十几头大肥猪”这几个数字感受鲸的大。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大家对这些数字有概念么?十六万公斤有多重?谁知道?
好,最大的有16万公斤,最小的也有2千公斤,老师大约50公斤,大家算一算,最小的鲸就有多少个老师重?(40个老师,大约等于2个班同学加起来的重量)16万公斤是2千公斤的几倍?(80倍,需要有160个班的同学才能与一条鲸鱼重量相近)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重。我见过的最大的肥猪,有800多斤。想想看,相当于十几头大肥猪啊,这鲸,大不大呀?
3、你看,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非常直观的就让我们感受到了鲸的大。(板书:列数字)
4、谁想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抓住数量词语朗读)预设三:举例子
1、读完了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么?它还运用了一个什么说明方法呢?(举例子)
举什么例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教师小结:原来,一个句子可以使用不止一种的说明方法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记住它。
还有么?让我们继续交流。预设四:举例子 作比较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作者将四个人坐在一起所占的空间和鲸鱼的嘴巴作比较,我们第六小组正好是个四人小组,以他们为例,鲸鱼嘴巴的空间至少有多大?请四位同学站起来,高举双手,当鲸鱼张开嘴巴,高度至少有这么高。这鲸鱼的嘴巴大不大呀?(大)光嘴巴就如此之大了,可想而知,鲸鱼就——更大了。让我们带着对它的惊叹再来读好这句话。
教师小结:所以大家看,第一自然通过列比较、列数字、举例子这几种说明方法生动而准确地写出了鲸的大。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再次体会。(齐读)
四、学习鲸的进化过程
1、体型庞大的鲸可以称得上是海洋里的巨无霸,可是它虽然生活在海洋里,可是却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地球上的哺乳动物一般都生活陆地上,那么鲸是怎么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呢?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请你仔细观看(播放视频)
视频看完了,你了解到了什么吗?(学生自由说话)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如何具体介绍这一进化过程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鲸鱼是如何从陆地走向海洋的。
2、学生自读自己说
3、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出示图片,形象介绍进化过程)
五、鲸的自述
1、师:鲸可真是一种神奇的动物,体型庞大,具有鱼的形态,却不是鱼类,真是太有趣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鲸的自述”的小活动,请每个同学都来当当这种神奇的动物,向同学进行自我介绍,说一说你的有趣之处。
2、教师出示填空,适当辅助。
大家好,我是鲸,我可是海洋里的庞然大物,陆地上的____在我眼里也不值得一提。在我们族里,最大______,最小______。不相信,举个例子告诉你:_____________。还不信?要知道,___________。虽然我们生活在海洋里,可我们并不是__________。事情是这样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准备
4、班级交流
六.教师小结
教学目标
1、会认“吨、敞、哺、滤、矮”5个生字,会写“吨、敞、哺、滤、肺、潜、矮、判、胎”9个字。掌握“宽敞、哺乳动物、又矮又粗、判断、胎生”等词语。
2、初步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3、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鲸的生活习性
难点: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多媒体课件(在宽阔的海面;深海中各种海底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戏,一只庞大的巨鲸浮出海面。)在这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特别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板书:鲸)
2、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不少关于鲸的图文资料,下面请大家借助资料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然后将资料进行汇总,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总资料,做好汇报准备。)
3、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许多知识,对鲸非常感兴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文章。(板书课题:鲸)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故事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一下:课文中都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鲸的哪些内容?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也可以提出来。
(这样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字词)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一吨 宽敞 哺乳动物 过滤 肺部 潜水 又矮又粗 判断 胎生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吨、哺”两个字的读音。
(在写字上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哺”字右边上面的点不要丢掉。“滤”字笔画多,左窄右宽。“肺”字右边不要写成“市”字。“矮”字左右不要写反。)
2)交流:课文每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大小 演变 种类 吃食 呼吸 睡觉 胎生 引导学生把“吃食、呼吸、睡觉”这三部分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通过列提纲的方法,抓住课文的要点,把握全文的脉络,理清作者叙述的条理。]
3)理解词语:胎生 哺乳动物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你们最想了解鲸的哪一部分情况呢?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探究性学习。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找出并朗读相关段落,说说介绍的内容。
(2)从哪几句话中能看出鲸的这一特点。
(3)围绕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你能读出相关的语气吗?试一试。
2、在小组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3、全班汇报,教师点拨引导
鲸的外形特点:
(1)(课件出示)
●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从这几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很大。学生练读,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
●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的`嘴里,举起手来……还显得很宽敞。
(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进行比较,体会出鲸的大。再练习朗读。)
(2)指导朗读
(3)试着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还记得你最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吗?还记得我们的学习要求吗?(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请你打开书,把你最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再仔细读一读,再交流学习所得 。
(引导学生继续按学习第1段的方法汇报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汇报总结板书。如:可以把鲸的种类、吃食、呼吸、睡觉等归纳到一起列提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鲸的各方面特点写的这么清楚,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这样教学既能放得开,又帮助学生总结一定的学习法,写作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
2、学生小组学习。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所学内容,在交流讨论中点拨指导。
[以学生自学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和体验,不要求统一的说法,只要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理由就可以。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点拨引导,以下过程是教学的预测,不是教学的程序,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灵活把握重点,强调在“对话”中生成问题。]
1)演变(可以以鲸的角色来自述)
在远古的时代,鲸和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
(抓住“陆地”——“浅海”——“海洋”三个词,让学生懂得鲸为了生存下来,就得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自身体形及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鲸渐渐地变成了鱼的样子。)(课件演示鲸的进化过程。)
(师课件出示填空题)
在( ),鲸和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 ),它们的前肢和尾巴( )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
(抓住“很远的古代”、“很长的年代”、“渐渐”等词语,让学生看出鲸进化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这样设计掌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交流,互取所长,教师只是巧妙地点拔。而角色转换练习的设计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
2)种类:须鲸 ——没有牙齿
齿鲸 ——有锋利的牙齿
3)生活习性:
①吃食 (吃什么,怎么吃,特点) (也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汇报)
须鲸 吃小鱼小虾 (“吸进”“闭上”“滤“吞进”等词写出了捕食经过。一顿可吃两吨多,说明食量大。)
齿鲸 吃大鱼海兽 (“扑上去”“咬住”“很快”看出很凶猛。)
②呼吸(用什么怎么呼吸)(也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汇报)
共同点 用肺呼吸浮上海面从鼻孔喷气
须鲸 喷出的水柱垂直细高
齿鲸 喷出的水柱倾斜粗短
教师出示插图 指导学生朗读。(……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③睡觉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
生把画好的简单图画展示出来,再用语言描述。体会出鲸的警觉和自我保护意识。
④生长
胎生 生长快 寿命长
4、朗读感悟
我们对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生总结学习这一课自己的收获。
2、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六、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请同学们继续搜集课外资料,并从以下几项作业中任选一项,进行练笔。
1、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2、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一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罗城中心小学五.2班
彭洪冬
【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将事物写具体”的方法,并领会“列数字”和“作比较”等方法去说明事物特点的好处。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2、难点:鲸的进化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鲸的图片若干。【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唤起求知欲
1、课件显示“深海中的鲸”,提问: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大家想看吗?好,那就让我们欣赏一下。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动物吗?
课题出示,学生齐说:“鲸”。
2、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鲸》。你们想知道关于鲸的什么知识呢?学生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过渡: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鲸的那些知识?
1、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鲸?文中运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些说明方法?并且把你的发现讲给同桌听听。
2、个别发言,教师总结:
谁来说说课文从那几方面介绍了鲸?我们把鲸的这种变化称为进化。食物、呼吸、睡觉、生长,我们可以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板书:
生活习性:食物、呼吸、睡觉、生长
三、学习难点──进化部分
师:你最感兴趣的是鲸的什么问题呢?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为什么不是鱼类?
2、指名说,因为它是哺乳动物。
3、什么叫哺乳动物呢?学生回答。
(对,孩子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以后,吃妈妈的奶长大的就叫哺乳动物。)
4、出示填空及进化示意图:
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____。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______;又经过了_____的年代,他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__,后肢完全__,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___的生活。
四、学习重点段落──体形,了解说明方法
1、对,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
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鲸很大?用笔画下来,并想一想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请你谈谈:(让学生试读,体现大。)出示段落。
板书: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3、你还知道什么方法也能把事物说明得更具体形象吗?(打比方。)
4、现在让我们比较直观地看一下鲸到底有多大。
(可见展示1)
我们现在知道了,鲸的确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鲸的大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同学们读得真不错!
五、探究学习
1、提问: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鲸的进化和鲸的外形的它们都是鲸的共同特点,那么不同种类的鲸的生活习性是否相同呢?(学生回答。)
2、同学们各有各的看法,那么不同种类鲸的生活习性是否相同呢?我们就以“不同种类鲸的生活习性是否相同”为题做一个研究报告好不好?下面,让我们到书中和你们自己收集的资料中去寻找答案,共同完成这项报告。
(课件出示报告表格。)
3、学生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进行调查研究:
4、交流评议:
5、得出结论:不同种类的鲸生活习性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六、学习方法,朗读课文
刚才我们做了鲸的生活习性的报告。关于鲸的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方面的生活习性,你愿意当解说员贤达及介绍一下吗?怎样才能生动、形象地讲解,吸引观众呢?还是让我们先来向作者学习学习吧!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想介绍的习性,自由练习。
2、同位相互交流、听取意见。
3、让学生指这课件结合课文与课外资料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4、你认为他解说地好吗?为什么?好在哪?
(指导学生结合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进行评议。)
七、作业
搜集有关鲸或像鲸这样的生活在海洋的哺乳动物的资料,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生活习性:食物、呼吸、睡觉、生长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当然肖像画在明代末年开始繁荣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首先,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明代宫廷对肖像画需求增大, 使一大批艺术家进入宫廷, 为皇家服务。其次, 士绅官僚为了记录自身的宦海历程、仕途生涯, 为表彰自己的卓越政绩, 也对绘制肖像产生极大兴趣。最后, 民间百姓出于对先人的崇敬, 且由于生活的富裕对肖像画也有着巨大的需求。加之肖像画自身技法的不断提高, 促使明代肖像艺术得到更进一步发展, 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然而明代末年影响最大, 最成系统的肖像画派当属——“波臣画派”。
在研究波臣派的写作技法之后, 笔者发现, 以曾鲸为代表的“波臣画派”之所以成为明末中国肖像画领域的代表, 还是由于其绘画技法, 创作理念在充分汲取了古代肖像画的传统, 同时借鉴学习了西洋画技巧, 这种融合创新的精神, 在当时是没有的。因此“波臣画派”一扫明末清初人物肖像画的颓风, 中西融合的肖像画理念也对当世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文章将从中西融合的两方面来分析“波臣画派”现实意义。
一、汲取艺术传统中的精髓
艺术传统是之前的艺术家在长期的绘画时间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财富,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有着历史的继承性;同时它又具有时代性, 随着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艺术传统是一个民族新艺术赖以发展的基础, 也是一种艺术流派得以承前启后地延续下去的必要前提。任何一个民族发展自己的艺术必须在继承、借鉴本民族和外民族优秀艺术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新艺术。以曾鲸为代表的“波臣画派”便很好的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人物画绘画理论如:“形神论”、“写心论”。他们在进行绘画创作的同时不仅注重人物形象的描绘, 更能够通过外在的形象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很好的继承地位并有所发展的, 无不是坚持自己本国民族特色, 用民族性形式表现人类共通性的思想情感, 这是坚持民族性的一条出路。
总之, 人的认知思维具有同化、顺应两个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同化是把客体纳入到主体中去融合。顺应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动, 揉合原有审美对象的功能当然易于为对象所同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油画家在艺术和商业、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之间同化和顺应的最终结果, 只能是在数量上丰富原有对象的审美水平。艺术家和与之相关的理论家、批评家应该担负起提高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使命。历史上任何不朽之作, 总是立足本民族的文化精神而不断满足时代的审美需求, 从而超越地域、历史的局了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传统精髓, 从而使肖像画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写像, 在功能性和艺术性两方面达到一种完美结合。以曾鲸为代表的“波臣画派”在对传统的继承中, 还表现于他们始终以工整、清晰的轮廓线去描绘对象, 认真地运用精准的线条去描绘脸部的细节, 并以线的勾勒来刻画对象微妙的特征, 准确而不失气韵的线条也是“波臣画派”在继承传统中最关键的一环, 也是“波臣画派”在后世传承有序的关键。现代的画家要想在古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必须要充分理解和吸收绘画的优良传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为高远。”“波臣画派”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最美妙的线条, 想必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吧。
二、借鉴西方绘画的优秀技法
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 ,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将一幅天主像, 两幅天主母像送给皇帝, 使西方绘画进入了中华帝国的核心--宫廷。在宫廷之外, 传教士们与许多文人士大夫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利玛窦在南京明故宫附近的住所成为当时“南京士大夫聚谈之处”【1】。日本学者大村西崖在他所著的《东洋美术史》中说:“传神写照的名人曾鲸出来后, 名声曾轰动一时。在万历十年, 意大利的耶稣教利玛窦来华, 善画能绘耶稣的圣母。曾波臣素来掌握着传统技法。没有去模仿, 但也吸取了利玛窦洋画法来画肖像画的。”【2】当然从后来学者的考证中, 笔者更倾向王伯敏的结论:曾鲸从西洋绘画中“得到一些启发, 但他没有去模仿, 而是立足我们民族绘画笔墨基础之上, 创造了既不同于西洋‘明暗法’, 也不同于曾鲸以前的传统画法, 而是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凸凹法’, 这是他了不起的贡献”【3】。曾鲸从当时西洋绘画的造型结构准确、深入精微、具有立体效果的特点受到启发。在肖像画整个社会审美观念和艺术标准是“如镜取形”必须肖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结构、比例。在色彩方面, 注意到西画“涂五彩于上”的强烈色彩对比, 加入了自己的肖像画的实践之中。他这种有取舍的学习西方绘画的技法在对于现代的绘画创造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处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艺术形式, 西洋画和中国画各自有着的长处, 西洋画的构图、明暗、色彩等理论对于促进中国画的创新和发展不无助益, 然而我们应该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去吸收西方绘画的先进经验。曾鲸的波臣画派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在西学东渐之时, 我们必须要学习外国文艺的长处, 找出两种文艺间的共同点, 然后加以改进自己的技法。而如果只是盲目的拿来主义, 什么都是外国的好, 全盘西化, 最后则会显得不伦不类。中国画有着自身的审美价值和创作体系, 是根植在数千年文化之中的艺术类别, 是暗合天理人心的艺术形式, 自身的独立性要求我们在融合创新的同时, 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学习西洋画的目的和结果必然应该是为我所用, 曾鲸用他的高超技艺和伟大成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限, 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3]王逊.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5]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
作者简介
兰天 (1976-) , 女, 湖南古丈人, 讲师, 主要从事绘画基础和油画的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叶农.美术研究//明清之际西画东来与传教士[J]2004, P83
[2]大村西崖著.陈彬龢译.《东洋美术史》[M].商务印书馆
(1)点名让学生回答鲸的进化过程,教师课件展示鲸进化图片后出示句子:在远古时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这句话说明鲸的进化过程怎样?-漫长,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2)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明白了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体会“很长很长”、“渐渐”、“完全”、“整个”等词语的意思,感受说明文语言表达精确的特点。)
二、师生接读(学习第三自然段):在演变的过程中,有的没有牙齿变成了须鲸,有的有牙齿,变成了齿鲸,因此鲸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两大类:他们是须鲸和齿鲸。课件出示图片,之后让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并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板书 作比较
三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鲸可以分为须鲸和齿鲸,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它们的生活习性。同学们,我们学习第一自然段就知道了鲸怎么样?(学生答很大)那它的进食量会不会很大呢?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齿鲸和须鲸是怎样捕食的,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它们在海洋里游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滤出来,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并问学生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张,吸,闭,滤,吞”这些表动作的词描写得非常生动,我们称它们为动词串,写作中要懂得用上动词串,使文章更加生动
“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它们遇到大鱼和海兽,就凶猛地扑上去,用锋利的牙齿咬住,很快就吃掉。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有时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了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把它吃光了“。——举例子,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板书。
四 在第二自然段中我们知道了鲸是——哺乳动物,那么大家知道哺乳动物是用什么呼吸吗?——肺,很好,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它是怎样呼吸的,请大家看课文第五自然段(全班读,边读边思考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描写鲸的呼吸)。课件展示句子:“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上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打比方
“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作比较” 学习这一段我们知道了鲸的另一个特点——用肺呼吸
五 学习了鲸的呼吸,同学们是不是很好奇鲸是怎么睡觉的呢?我想请一位同学告诉我鲸是怎么睡觉的。(指名让学生读第6段)让学生说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 六 接下来,我们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第7自然段。(请小组读)其他同学至于听,读完之后请同学回答作者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描写鲸的生长和寿命,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 总结 通过这篇说明文的学习,大家大致了解了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除了课文中说到的之外,还有哪些?(学生说,教师板书)
1.下定义
2.画图表
3作诠释
4.摹状貌
5.引资料
6.分类别
七 同学们可以仿照文中的句子,运用一种或多种说明方法来描写某个事物的特征,注意:无论你使用哪些说明方法,都要围绕着这个事物的特点去写,要写具体形象。下面老师给同学们看一些例子: 1 这棵树真大呀!它高有十五米,直径有3米,要三四个人围起来才能将它抱住(这是列数字),远远看去就象一座大铁塔(打比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由于其独特造型又俗称“鸟巢”,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体育场在奥运会期间设有10万个座位,永久座席80000个,临时性座席20000个。整个体育馆工程浩大,气势宏伟,单占地面积就有25.8万平方米,再如其外形结构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国家体育场建筑顶面呈鞍形,长轴为332.3米,短轴为296.4米,最高点高度为68.5米,最低点高度为42.8米。
1.举例子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的说明了事物。
2.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3.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4.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5.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7.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和描写要区分开,两者虽一样,不过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的。)
8.引资料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9.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10.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说明文的特点:
1、说明的中心鲜明突出。
2、具有科学性。
说明文有很高的科学性。它要求在说明事物时,力求正确,不夸大,不缩小,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反映,要实事求是,不粗枝大叶,凭想当然,瞎说一通。说明文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2)说明的内容要正确 3.。富有条理性(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4、语言确切、简洁、通俗生动 5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有的说明文要讲究语言的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的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第一段,认识感悟说明文中说明方法的特点和好处。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胎生”“特征”“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中介绍的与鲸相关的各种知识。
2.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3.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表达的形象,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鲸的图片、声像资料,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鲸的文字、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画面激趣,导入新课
1、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宽阔蔚蓝的大海,海底中有各种各样的鱼类和海底动物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嬉戏玩耍,一头巨鲸浮出海面)同学们,在这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有矿产资源,有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等。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体型庞大,比大象还要大得多呢!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生:鲸
师:(板书:鲸)
2、看了刚才的画面,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把你看到的鲸向大家介绍一下。
3、请同学们拿出课前收集到的图文资料,在小组中合作学习,交流,然后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汇报。
4、(根据学生的汇报和对鲸产生了兴趣,师导入新课)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许多知识,对鲸也很感兴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课文,看一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鲸的哪些知识,是怎样介绍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
注意以下要求:
1.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
(二)检查自读情况(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学生轮读生字新词。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一)分读段落,感受特点
师:下面我请六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同时请大家想一想,各段写了鲸的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学生轮读课文,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2.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教师引导:通常把动物吃饭,睡觉等日常活动以及它们的生长过程等称作“生活习性”)。
(师板书:四部分:1、特别大、2、哺乳动物、3、种类、4至7、生活习性:吃食、用肺呼吸、睡觉、生长、)
3、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你是从课文哪里感受到的呢?
(引导学生将精读重点集中到第一自然段)
(二)品读重点段,体会写法
1.默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鲸很大呢?把相关语句画一画,还可以写一些批注。
2.集中交流。(课件出示文段)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引导学生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从具体的语句中初步感悟几种基本的说明方法)
教师顺势点拨要点。
(1)“――”画出的几处词句中列举的数字,让我们感到更加真实可信。(板书:列数字)
(2)“~~~”画出的语句中所举的真实的例子,更增加了说明的力量。(板书:举例子)
(3)用象、大肥猪等熟悉的事物来和鲸作比较,突出了鲸很“大”,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板书:作比较)
3.品读课文,感受鲸之“大”。
(1)指名学生读课文,然后相互评价。
(2)教师范读,指导提高。
四、自读自悟,感悟升华
师:请大家再来读读其他段落,看看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鲸的这些特点的,你们对哪段内容最感兴趣,就反复读一读,然后组成学习小组,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画图等)与大家交流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情况)
师:下面我们来集体交流,请其他小组的同学注意听,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向发言的小组提出来。
(集体交流,感悟升华,学习表达,教师顺势点拨要点。)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体会课文内容。
2.学习表达。
(1)联系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进一步体会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几种基本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
(2)“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这里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比喻成“花园里的喷泉”。这种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板书:打比方)
3.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1)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2)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3)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引导学生说一说:有或没有加点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自己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师相机进行生字“肺”的书写指导。
五、拓展延伸,学习表达
师:这篇文章写得特别生动,大家再来认真读读全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写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小学语文教案鲸】推荐阅读:
《鲸》语文教案09-24
五年级下册语文鲸11-11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鲸教学设计11-18
语文基础知识小学语文04-01
小学语文拓展教案09-21
小学语文《花钟》教案01-25
小学语文教案语文s版06-16
小学语文教案下册09-10
优秀小学语文教案10-21
《阳光》小学语文教案01-1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