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古诗词鉴赏
考点一
1.概括诗词的中心思想:怀才不遇、寄情山水、惜春悲秋、忆友怀旧、相知相思、4.古诗的语言特点主要有:
①.倒置:突出强调某个意思或某些别恨离愁、忧国忧民、蔑视权贵、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等。
2.古代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咏史抒怀、思乡思情、赠别互勉、边塞军旅、羁旅行役、爱情、节令、讽喻、咏物等。3.常见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夸张、象征、对偶、对比、互文、双关、比兴、借代、反问、设问、排比、通感、衬托等修辞;烘托、渲染、白描、联想、想象、用典、欲扬先抑、铺垫映衬、点面结合、借古讽今、小中见大、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寓情于事、以动衬静、委婉含蓄、以乐景衬哀求、用象征化抽象为具体、用映衬或对比突出形象特征等。
考点二
感情基调:惜别、思乡、哀愁、孤独、惆怅、感伤、达观、闲适、恬淡、喜悦、遭贬孤愤、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愤世嫉俗等。
考点三
1.古诗词开头常见形式:①.提携纲领,即景生情;②.突兀而起,出人意料;③.设问开篇,引人注意;④.先声夺人,烘托气氛;⑤.先言他物,起兴开篇;⑥.议论发端,领起全篇。2.古诗词结尾常见形式:①.议论收尾,蕴涵哲理;②.画龙点睛,一语中的;③.抒情作结,绾结全篇;④.以情结情,余韵徐歇;⑤.问句收尾,启人思索。3.古诗有以下几种写景抒情的形式:
①.先写景,后抒情; ②.先抒情,后写景; ③.边写景,边抒情。
词语,诗歌常把句子的语序予以倒置。②.省略:诗歌的语言凝练、集中,因此常常会有成分的省略。③.列锦:被称为诗中的“蒙太奇”。
指不用实词和虚词,仅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排列组合构成诗句。
它的意象繁密,增强理画面立体感和纵声感。由于省略了起关联作用的词语,使诗句为读者留下更多艺术空间和想象空间,丰富诗歌内涵。
④.互文:即互文见义,本是两个词
要合在一起说,但由于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分开说。理解时,要将两个词合在一起理解。⑤.叠音:具有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对所描写的内容起突出强调作用。
考点四
常见概述古诗词语言特色和风格的词语
1.语言特色:质朴、平实、清新、朴素、雅致、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生动、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委婉等。
2.语言风格: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委婉、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清浓等。
考点五
把握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1.古诗中常见的形象(意象)
羁旅离愁:折柳、阳关、长亭、短亭、烟波、夕阳、西风、寒蝉、归雁、子规、鹧鸪、浮云等。
相思怀远:登楼、凭栏、登高、捣衣、寒砧、流萤、悲秋、鸳鸯等。
边关战乱:烽火、烽烟、狼烟、干戈、天狼、黑河、玉关、金河、塞上等。
常见概述古诗形象(意象)特征的词语
人物形象: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小节、天真顽皮、勇猛彪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孤身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然自得、安闲宁静、情趣高雅、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孤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
景物形象:凄凉、悲伤、高洁、哀伤、凄清、凄切、孤独、离愁、纯洁、姿态美好、清雅高洁、晶莹澄澈、绚丽多姿、凌雪傲霜、冷落萧条、凄凉荒寒、衰败荒凉、寂静清冷、荒凉冷落、零落憔悴、苍凉黯淡、幽静闲适、清秀可人、静谧安详、和平宁静、浪卷云涌、气势飞动、馨香四溢、蜂飞蝶舞等。
古诗中常见的乐曲曲调的意蕴
折柳——乐府曲之一,多写离别伤怀之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为南朝后主所制乐曲。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戎离别之情。霓裳羽衣曲——相传为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情。
黍离——表达亡国之痛。
2.品味诗歌的意境
常见概述古诗意境特点词语
一.看题目, 判断诗歌题材、情感
1.有的诗题直接点明诗歌题材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 诗歌题材大致有这几类:山水田园诗、咏怀诗、怀古诗、咏物诗、送别诗、思乡怀人诗、边塞诗等。每一种题材的诗歌所涉及到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意象等各有其特点。因此, 只要我们能够快速判断出诗歌的题材, 也就能够找出该诗歌题材所对应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等内容。如何才能快速判断出诗歌的题材呢?从诗题出发是最好的方法, 如:
春日秦国怀古 (2011.新课标卷)
荒郊一望欲消魂, 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在这首诗歌题目中, “怀古”两个字直接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怀古诗。这一诗歌题材通常有以下特点:结构方面一般是写作者到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内容方面多涉及到国家、统治者、古地、古人等;情感方面多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之情, 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个人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情, 揭露统治者的奢侈、昏庸和腐朽。怀古诗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通常采用寓情于景, 乐景写哀情, 哀景写哀情等手法。常用表达技巧有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故等。通读全诗, 我们不难发现, 诗人通过对秦国古地今天的破败之景的描绘抒发了对秦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每一年的诗歌鉴赏题, 有很多是可以从诗题判断出来的。《野菊》 (2012.天津卷) ———咏物诗, 《蝶恋花·出塞》 (2011.浙江卷) ———边塞诗,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七十九) (2010.山东卷) ———咏怀诗, 《送魏二》 (2010·江苏卷) ———送别诗, 《春日忆李白》 (2011.江苏卷) ———思乡怀人诗。
2.有的诗题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
南朝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出“诗以言志”一说。写诗是为了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因此, 我们把握住诗歌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也就基本读懂了诗歌。从诗题出发我们通常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捕捉到诗人的情感, 如:
思远人 (2012.新课标卷)
红叶黄花秋意晚, 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 归鸿无信, 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 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 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
问: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从诗题“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乡怀人诗, 因思念而想到要研墨写信, 情到伤心处便落下眼泪。泪水打湿了红笺。
又如《最爱东山晴后雪》 (2012.安徽卷) , 诗题中“最爱”直接表明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悦之情;《怀天经、智老, 因访之》 (2011.四川卷) , 诗题中的“怀”字, 一语道破了诗人对朋友间友谊的珍视。
二.从常见诗歌意象判断题材、情感
所谓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熟记并掌握古诗词中常见意象是高考的必备。如, 《度破讷沙》 (其二) (2012.湖南卷) 第一问:从题材来看, 这首诗属于什么诗?这首诗有雁、铁衣两个重要意象, 雁, 思乡之意;铁衣, 战场上特有事物, 暗含军旅生活的艰辛。由这两个意象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2012.山东卷) 第二问: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孤, 孤独之意。舟, 水上交通工具, 没有定所。结合诗句中的雁、霜月、枫桥等意象, 我们可以判断出“孤舟”有漂泊、流浪、思乡、孤寂之意。
《野菊》 (2012.天津卷)
未与骚人当糗粮, 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 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问: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菊花, 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向, 象征高洁与孤高。陶渊明对菊花情有独钟, 如脍炙人口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菊花是远离世俗繁杂的高洁之物的象征, 与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心境相契合。李清照也喜欢以菊花入诗, 如“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借用菊花表达了对赵明诚的思念与孤寂之情。
对菊花这一意象有初步了解后, 再来解读这首诗就显得轻松许多。山野中的菊花, 花色清淡, 香气清馨, 有人观赏与否, 它依旧灿烂的绽放着美丽的花朵。尾联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意在表现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情趣。甚至有的诗歌鉴赏题是直接考查某个意向的, 如:
江城子 (2012.江西卷)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 泪难收。犹记多情, 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 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 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
问: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
“杨柳”“飞絮”两个事物均为暮春景物, 有凋谢、逝去之意, “杨柳”多在送别诗中出现, 有依依惜别之意;“飞絮”随风而逝, 有离别与漂泊之意。
三.寻找诗眼
古人作诗, 喜设诗眼, 善设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是诗眼,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过处, 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流露出作者奉诏回京的喜悦之情;宋祁《玉楼春》,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形象的表现了春天到来时杏花争相开放的热闹情景, 作者的喜悦之情也通过这一“闹”字表现出来;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通过对月亮、清霜、江枫、渔火、钟声等凄凉与萧瑟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幽寂凄凉的氛围, “愁”字是该诗的“诗眼”, 为全诗定下了忧愁的感情基调。
诗眼何在?诗眼主要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具体位置经常出现在标题或首联中。如《最爱东山晴后雪》 (安徽卷.2012) , 诗题中的“爱”字便是诗眼, 流露出作者对东山雪景的喜爱之情, 再如:
怀天经、智老, 因访之 (2011年.四川卷)
今年二月冻初融, 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 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 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 纶巾鹤氅试春风。
问: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标题中的“怀”字便是诗眼, 有怀念之意, 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可知诗人形象情趣高雅, 珍视友情, 风流飘逸。
四.关注注释
在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部分, 经常会给出注释, 所给注释往往对诗歌的解读有帮助作用。如:
咏素蝶诗 (2010年.全国卷Ⅰ)
随蜂绕绿蕙, 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 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 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 (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 彭城 (今江苏徐州) 人。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
问: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此题考查的是诗人借咏素蝶来抒发何种情感。由注释中“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等信息, 可知诗人怀才不遇, 尾联“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与向往。通过对注释和尾联的解读, 我们可知诗人在这首诗中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技巧, 对素蝶的歌咏意在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及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再如:
雨雪曲 (2010年.陕西卷)
雨雪隔榆溪, 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 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 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 苍苍别路迷。
注: (1) 江总 (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 字总持, 济阳考城 (今河南兰考) 人。历仕梁、陈、隋三朝。 (2) 榆溪:指边塞。 (3) 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问: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从注释中“榆溪:指边塞。”这一信息, 我们就能判断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再结合结尾句“漫漫愁云起, 苍苍别路迷”就能判断出此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又因难以回到家乡而增添了不少的忧愁。
一、分析语言特点,体会艺术魅力
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要仔细审题,深入挖掘诗词的语言,根据要求准确作答。可供参考的答题规律有:如果问“写了什么”,就要从诗词的内容方面去翻译概括;如果问“作用如何”,就要答写作手法、内容、作用、情感等;如果问“语言风格”,就要善于用诗词中的词语点明。鉴赏古诗词需要日积月累,并不是临场发挥就能完成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在阅读中增强语感,分析语言特点,从而体会出语言的艺术魅力。如鉴赏唐代诗人刘方平的七言绝句《春怨》的写作风格: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这首诗用到“日落”“黄昏”“春欲晚”和“梨花满地”,在层层烘托人物怨情的时候,以象征的手法点出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人物的身世可悲,青春消逝。其中第二句是本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都是围绕、烘托这一句的。
二、总结表达技巧,抓住表现手法
古诗词按内容可分为怀古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战争诗、送别诗等,每类诗词都有其特殊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学生在高考备考时须分门别类整理和归纳。在考试中,经常会遇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诗词鉴赏题,在答题时学生必须结合诗句内容,准确指出诗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且说出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备考时笔者帮助学生整理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铺垫、虚实结合、寄情于景和欲扬先抑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是实写,渲染出一幅秋江别离图,点明实地景物,语言简练,情意深邃,极其感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虚写,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悲伤,将悲伤推进一层。这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使整首词情景交融,结构顺畅。
三、把握情感作答,品味社会现实
在备考时,还要特别注重对表达情感题型的把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诗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者诗词的主旨是什么?在答题时,学生要从整体上对古诗进行探究,逐句进行总结分析,通过运用的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等,正确归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忧国伤时,通常是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穷兵黩武,同情人民疾苦,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等;建功报国,通常是表达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未酬的伤感,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等。如王炎《南柯子》: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词描写的是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前后片上下呼应,表现了作者与农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整首词意境清新,质朴健康,不落俗套。
四、概括氛围特点,领悟蕴含情感
高中生在复习时要重视解题技巧的训练,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揭示古诗词蕴含的真实情感。古诗词鉴赏最重要的就是体会意境,从具体的意境中感悟诗词。所谓意境其实就是寄托诗人思想感情的景象综合到一起形成的境界,它包括情、境、景。比如在考查“此诗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时,学生首先要答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景象说出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终阐述意境。如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在概括意境特点的时候,要抓住主要意象进行必要的联想,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白云”“芳草”“闲门”充满静穆安逸的氛围,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
综上所述,古诗词鉴赏是历年来高考语文考查的重点,对于提升高中生的文学素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考试时学生容易出现不能准确理解诗词的主旨和不能规范表达诗词的写作手法等问题,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给予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古诗词鉴赏备考复习,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形象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三部曲:了解背景、分析语言,再造想像,把握意象、洞察心胸。下面予以具体分析。
1.通过背景了解,把握形象的理解方向。
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
生活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思想倾向及其创作风格可以使我们在对诗歌的理解上走一条捷径。
时代背景: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中,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创作背景:许多古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或者,有时候命题者也会利用注解的形式提供一个创作背景的介绍,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认真分析这些创作背景,有助于作品的深层次理解。
2.通过语言分析,把握形象的外形与内涵。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而且跳跃性强,所以在鉴赏诗歌时,必须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同时,我们还要把握外在形象后面所诉言外之意 ,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系列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驻足远望,久久不肯离去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诗歌语言经常会利用一些熟悉的意象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意思,比如诗中常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雨以及月露风云等,我们要善于对这些诗歌形象的外形与内涵进行归纳总结。
3.通过再造想像,填补形象的空白。
诗歌言简意赅、讲究含蓄美、不直露的语言特点,要求我们鉴赏时应通过想像,把作品留下的空白补充完整,使之成为完整的形象、情节或意境。
例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就是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像的情节:词人为什么嗜酒,竟至一夜之后,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作者并未起身云花园,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这些问题都应启发学生通过想像,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窥见诗人惜春的心情。
4.把握意象的指向,领悟言外的诗情。
古诗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客观的物象、形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如何从意象入手,来把握诗的思想内容及感情,是我们鉴赏诗歌的关键所在。所以在诗歌鉴赏中应引导学生找出作品中的形象,确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点,思考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柳永的《雨霖铃》上阕中“骤雨初歇”的情景:寒蝉在雨后秋风中凌切的叫声。雨后的长亭,烟波波暮霭,这种冷色调的景物,让人产生一种压抑的感觉,渲染了一种与情人离别的低沉哀伤的情感。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D萧索清冷的画面,烘托了一种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5.从意境洞察心胸。
一、命题形式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依然保持低调
2008年18套考题都对诗歌鉴赏进行了考查,其中大部分考题都采用了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只有上海卷和北京卷采用了主客搭配的命题形式。2008年比之2007年,在主客搭配考查上只多了北京卷,客观题依然保持低调。其实不论客观还是主观,它们都各有利弊,只要命题贴近考生,让考生有的放矢,哪种题型都未尝不可。
二、考查方式以整体赏析为主,局部赏析稍见抬头
2008年18套考题大部分都是要求从整体上进行赏析的,其中有的是整体赏析思想情感,如全国卷Ⅰ和四川卷;有的是整体赏析表现手法,如福建卷和江西卷;有的是整体赏析语言风格特色,如北京卷和重庆卷。局部赏析的只有3个考题,分别是江苏卷、山东卷和浙江卷,其中既有局部内容的赏析,也有局部技法的考查。比之2007年的湖南卷的一枝独秀,2008年的局部赏析可谓渐入佳境。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可能会更容易一些,所以考生可能更愿意接受整体赏析。但局部赏析的特点是命题更具针对性,考生分析起来有“抓手”,避免了一些套话、空话的出现。
三、赏析方式以单独鉴赏为主,比较鉴赏有所减少
2008年18套考题大部分都是以单独鉴赏的方式考查的,只有湖北卷、湖南卷和广东卷采用了比较鉴赏。比较鉴赏比之单独鉴赏,难度系数更大,较之2007年的6个比较鉴赏题而言,2008年在比较鉴赏的考查上有所减少。不仅鉴赏的数目在减少,而且鉴赏的设题难度也在降低。综观今年的几道比较鉴赏题,都比较容易,考生大多可以接受。
四、问题设计以品味、赏析为主,评价、评点销声匿迹
一、选材方面,稳定中有所创新,新亮点不断呈现
1.从所选诗词的样式来看,诗、词、曲均有,以诗为主。
综观2008年18套诗歌鉴赏考题,选用的材料诗、词、曲均有,但以诗为主,词、曲较少。其中诗15首,涉及13套考题;词3首,涉及3套考题;曲2首,涉及2套考题。在考查诗的考题中,所选诗歌以近体诗为主,其中绝句8首,律诗7首。从2008年诗歌鉴赏考题的选材来看,诗依然是备考的主角,是重头戏;诗又以近体诗为主,特别是绝句,因其短小精悍、言简意丰,受到命题者一致的欢迎,是备考的重点。
2.从所选诗词的范围来看,唐、宋、金、元、清均有,但以唐、宋为主。
每个朝代都有诗词流传,但命题者更喜欢在诗词的发端、高潮和尾端设题,特别是高潮时期,此时诗词水平一般都比较高,涵咏的内容比较丰富,手法的运用也更加娴熟。2008年18套考题,选材范围相对比较集中,唐、宋诗词共有16首,涉及14套考题,特别是宋朝诗词,竟达11首之多,居半数以上;其他朝代较少,其中清诗1首,金诗1首,元曲2首。宋代诗词的精彩纷呈,成为2008年诗词鉴赏的一大亮点。通过对2008年诗歌鉴赏题选材范围的分析,可以看出唐、宋时期的作品依然是命题的热点,特别是宋,所占比例很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从所选诗词的作者来看,各样诗人都有,但以“生脸”为主。
在18套考题共20首作品中,各样诗人都纷纷登台亮相,特别是全国卷和课标卷,有意使用新面孔,至少在中学阶段很少有考生了解那些诗人。其他省市的情况也大体相当,多重视生面孔。其中涉及的大诗人只有王安石、王维、秦观、李白、杨万里、杜甫和范成大。即使是选了名气较大的人物,所选的诗词也多为各自的非代表作品。命题者的意图很明显,为了防止考生押题撞题,尽量回避名诗人和其代表作。
4.从所选诗词的题材来看,各种题材均有,但以“咏怀言志”为主。
在题材的选择上,继续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各类题材多有所涉猎,包括送别诗、田园诗、山水诗、言志诗、题画诗、状物诗和咏怀诗,等等,以咏怀、言志诗居多。诗言志,歌咏怀,诗词多体现作者个人的微妙情感,所选诗词多体现个人遭遇、理想、抱负和对时事的感慨。关注个人的情感宣泄和感受体验,成为2008年诗词鉴赏的又一个亮点。
二、设题方面,内容与技巧兼顾,考查重点相对突出
1.思想情感7处
思想主要是指作品所反映的思想、立场、人生态度、好恶等,情感主要是指作品所反映的向往、感慨、思绪、情感、心情等。如全国卷Ⅰ第二问: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全国卷Ⅱ第二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北京卷第二问:“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江苏卷第一问: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江苏卷第二问: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安徽卷第一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湖北卷第一问: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其中北京卷、江苏卷是从局部考查的,其他卷均是从整体考查的。
2.形象(意象)2处
形象主要是指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在抒情诗中,抒情主人公就是形象;在写景状物的作品中,一“景”一“物”既是意象,也是形象。如湖北卷第二问:《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广东卷第二问: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两套考题均使用了比较鉴赏的手法,精选比较对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3. 语言特色及风格2处
语言特色及风格主要是指作品中所反映出的语言特点,语言风格主要有委婉含蓄、慷慨悲壮、哀怨凄婉、雄浑奔放、绮丽香艳、清新自然和瑰丽奇特等。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诗风、词风,比如说到杜甫,往往是沉郁顿挫;说到王维,往往是清新自然。但最近几年对语言的考查,命题者往往选一些作者的非主流作品,因此,研究诗词的语言特点还是主要从诗词本身来看。如北京卷第三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重庆卷第二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4.炼字6处
诗词的语言讲究准确、传神、言简意丰,一个字、一个词的使用,都费尽心血,古人有“推敲”的美谈正因于此。炼字,就是指诗中那些极为传神的字词,它们一般多为动词、形容词,也有数词、量词等,名词炼字往往是词类活用为其他词性。在诗词的关键处,一个巧妙的`字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如全国卷Ⅰ第一问: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全国卷Ⅱ第一问: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上海卷第三问: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天津卷第一问: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安徽卷第二问: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湖南卷: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几种问法虽不尽相同,但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炼字是2008年诗词语言考查的一个重点。
5.虚实关系1处
虚实关系主要有以虚衬实、以实衬虚、虚实相生三种。如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6.动静关系1处
动静关系主要有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三种。如辽宁卷第二问: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7.细节描写1处
细节描写,通过对动作、语言、表情、心理、服饰等细节的描写,从而达到传神写意的艺术效果。如山东卷第二问:“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虽然问题中没有言明,其实考查的就是细节描写。
8.情景关系3处
情景关系,主要有三种: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以悲景衬乐观、积极之情。如天津卷第二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山东卷第一问: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福建卷: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今年考题在考查情景关系知识点时都比较容易,都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设题的。
9.修辞手法4处
如辽宁卷第一问: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江苏卷第二问:“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四川卷第二问: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广东卷第一问: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今年的考题中主要考查了比喻、对偶、比拟和夸张四种修辞手法。
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古诗鉴赏的考查点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如何才能有效应对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呢?笔者认为, 可以从标题、作者、题材、意象、抒情字眼、注释、技巧七个方面着手打开古诗词鉴赏的大门。
一、审视诗词标题
标题对作品而言, 是眼睛和窗口。学生透过标题, 可以把握大意、感知情感、了解写作技巧等。
1.把握大意。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透过标题“览古”二字, 我们可知该诗是怀古咏史诗。透过“越中”二字, 可知所咏的历史对象。至此, 盛衰之感、讽喻之情已跃然纸上。再结合全诗, 就不难把握该诗的情感——作者借过去的统治阶级渴求富贵荣华万世不竭、而最终归于幻灭来警醒世人, 更是讽喻统治者了。
2.感知情感。
如陆游的《书愤》, 一个“愤”字, 情感已跃然纸上。再如王勃的《别薛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 从标题中的“别”“送”等字就可以窥见作者的离情别意。还如《闺怨》《芙蓉楼送辛渐》《春夜喜雨》等众多标题, 只要有看标题的意识, 就很容易从抒情字眼里把握作品情感。
3.了解写作技巧。
如贺知章《咏柳》, 一看便知是咏物诗, 从中可以推知该诗至少用了借物抒情的方法。再如王勃《咏风》:“肃肃凉风生, 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 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 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 为君起松声。”从标题看是咏物诗, 再结合全诗内容看, 作者借这个物的特征表达自己崇尚高尚风格和勤奋的精神志趣, 其手法不外乎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象征等。而那些抒情诗如王维的《山居秋冥》, 一看便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再如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 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从题目看, “望”就是观, “野”是处所, 便可推知是借景抒情诗。其基本手法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打量诗词作者
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要准确理解诗词、把握作品情感、体验语言风格, 就不能脱离作者而孤立地臆断。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 无不影响其创作情绪。如读苏轼《赤壁怀古》一词, 只有了解他政治上的失意、远大的抱负等, 才可以读懂该诗所表达的豁达豪迈之情。
就创作流派而言, 现实主义往往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源头是《诗经》, 代表作家有杜甫、白居易、陆游等。浪漫主义往往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源头是《楚辞》, 代表作家有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词的流派又分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 格调高昂, 意境雄浑, 感情激荡, 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派笔调柔和, 感情细腻, 委婉缠绵, 韵味深远, 代表人物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这些都会给学生的鉴赏引路。
三、留心文后注释
鉴赏古诗词时, 直接关系到理解文本和回答问题又可能给考生造成障碍的内容, 往往会出示注释, 这将给考生以极大的帮助和提示。如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觉闻繁露坠, 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 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 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 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鉴赏该诗, 如果不结合注释, 一般只能理解到作者的孤独寂寞, 但这远远不够, 如果再结合注释, 联系此时作者的遭遇, 就不难深入地体会到作者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之情又无人理解的愁苦了。
四、把握重要意象
意象是作者借以表达情感的物象。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 往往赋予了客观事物以特定的文化内涵, 如月饱含思念、柳代表惜别等。从某种意义上讲, 抓住了意象, 就等于抓住了作者的情感。
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让人感受到居易的快乐生活。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词人正是借助“缺月”“疏桐”“幽人”等意象, 形象地抒发出内心的怅惘之情。
五、扣紧抒情字眼
不少古诗词选用具有明显抒情色彩的词抒发情感。阅读鉴赏时, 只要找到这些词语, 就可以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了。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只要抓住诗中的“旧别情”和“愁”字, 就不难体会出边关军人的悲愁所在了。
六、关注题材内容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 古诗词可分为写景 (抒情) 诗、记事 (咏怀) 诗、咏史 (怀古) 诗、咏物 (言志) 诗、田园 (山水) 诗、边塞 (征战) 诗等。
1.写景诗:
往往有景有情、情景结合。鉴赏时, 只要抓住景物及选用这些景物的目的、景和情的结合方式等, 其余就不难把握了。如蒋捷《虞美人·梳楼》:
丝丝杨柳丝丝雨, 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 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 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 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 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本欲赏花遣愁, 出现在面前的偏又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 联想到自己滞留他乡、韶华渐老, 思乡之情油然而起。词人采用反衬手法, 貌似红绿满眼的海棠, 实际上却暗含好花不常开的喟叹。
2.咏怀诗:
叙事抒怀, 往往通过具体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 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等。
3.咏史诗:
诗人往往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 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 以史咏怀, 以史颂人, 以史治史, 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4.咏物诗:
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为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 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5.山水田园诗:
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者, 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 主要代表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6.边塞诗:
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 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内容形成于盛唐, 其最高艺术成就的代表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七、体味艺术技巧
技巧是作品的重要元素, 当然也是鉴赏作品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杜甫《绝句两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关键词】:古诗鉴赏 答题方法 型 形象 意境 炼字
中图分类号:G63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108-02
高考古诗鉴赏题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为使学生有“法”可依,有例可援,进而提高古诗鉴赏的水平。下面举例谈谈高考古诗鉴赏题的答题方法和步骤。
一、鉴赏形象型
第四桥
宋•萧立之
自把孤樽擘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
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
综观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人物的心境。
答题步骤:
1、体味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和其中的关键字词;
2、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3、指出形象描绘的作用或效果;
4、综合概括,形成答案:秋天的月夜,诗人泛舟江上,自斟自酌,乐在其中。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形象跃然纸上。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心境,虽然是孤独一人,却并没有茕茕孑立的凄凉之感,而是在橹声秋色中显得怡然自得。
二、鉴赏意境型
梦回
宋•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步骤:
1、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情境氛围特点;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4、综合概括,形成答案:诗歌开篇如愁云乍起,“荒馆”、“月笼秋”展现了秋月惨淡、客馆荒凉的景象,阵阵捣衣声更是触发起无限的愁肠。尚未入睡的鸥鸟在莲叶中辗转反侧,正是诗人愁肠百结、彻夜不眠的诗人的自况。景物描写营造出凄凉悲怆的氛围,从而抒发了诗人异乡漂泊的离愁别恨。
三、鉴赏炼字型
溪亭
宋•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
1、表明自己的看法。
2、准确阐释二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3、具体分析这二字所描绘的景象;
4、说说这两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综合概括,形成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迈上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寂静。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又坐在亭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四、鉴赏诗眼型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正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1、指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2、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3、分析该字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综合概括,形成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名“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五、鉴赏语言风格型
长干曲四首(其一)
唐•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略加分析。
答题步骤:
1、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分析作者的感情;
4、综合概括,形成答案: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饰,烘托出一个素朴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六、鉴赏表达技巧型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元•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在这首小令的上阕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析。
答题步骤:
1、准确地指出曲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2、结合全曲说说这个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3、分析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表现出怎样旨趣;
4、综合概括,形成答案:作者在上阕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抒情方式。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女子无尽的回忆和思念,不堪面对;而眼前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她深沉的愁绪;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外面的景物虽美,却易触发别情,而黄昏的雨滴又送来一声声凄清冷寂的况味,一景一物,无不触发女主人公离别的联想,不言愁而愁意自见。
七、理解诗句意义型
看叶
宋•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诗的最后一句“绿影扶疏意味长”中的“意味长”包含哪两层意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答题步骤:
1、明确诗句的表层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义;
2、分析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
3、综合概括,形成答案:“意味长”,一是说这种错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闲雅的景致多么意味深长;一是说,绿叶不像花那样生命短暂,它给人的美感是长久的。通过这一饱含哲理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和不趋附众人的审美趣味。
八、评价观点态度型
霜天晓角•梅
宋•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有人说本词是“咏梅之作”,有人说本词是“怀人之作”。请简要说明自己鉴赏后的见解。
答题步骤:
1、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2、从诗中找能佐证观点的材料;
3、综合概括,形成答案:(1)是咏梅之作。词题是“梅”,词的内容句句或直接或间接写梅。上阕第一句是交代梅开之“时”,第二句写梅与“天淡”、“云去来”相融相洽。下阕虽写情也是因见梅而生情。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 “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 “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一、杨柳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由于“柳”、“留”二字谐音,故经常以此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如“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以“宫墙柳”暗喻唐婉,抒发了两人离别后再难相见,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状态;“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李贺《致酒行》),读者可从“折断门前柳”这一行为中想见思念之深,忧愁之切;“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少妇因见杨柳而想起当初与丈夫分别折柳的情景,怅想丈夫久去未归,而自己却青春渐逝,顿生悔意。又由于“杨柳”多种于檐前屋后,故常作故乡的象征,如“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成阳城西楼晚眺》,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牵挂。从杨柳自身柳絮飘忽不定的特点,又常被诗人当作遣愁的凭借,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冯廷巳《鹊踏枝》),“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等句,形象地诠释了诗人们彼时彼地忧愁的深刻程度。
二、燕子
燕子因结伴飞行面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相思之苦油然而生。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抒写时事变迁的还有“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等。
三、流水
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宜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诗人相思的心随着汴水、泗水飘然远去,可惜山重水长,思念的人终不能见。流水悠悠,相思悠悠,天地有尽,而相思无穷。此外,像“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依愁”(刘禹锡《竹枝词》)、“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等等。都是以流水喻愁思的典范。
四、月亮
古诗中的月亮往住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等诗句,都是借明月写思念之情的典范。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如“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宋代吕本中的词《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五、梅花
迎寒早开,美丽脱俗,诗词中梅花常常是坚韧不拔、高风亮节人格的象征,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趋绝于世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如“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陈亮《梅花》)。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诗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句子,既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同时也是自己坚韧不拔人格的写照。再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词题虽为“咏梅”,但词人着力表现的不是眼中之梅而是心中之梅,借梅花来诉说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表达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诗中“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诗句,赞美了梅花的秀雅气质.同时还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他另有一首《白梅》诗中“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的诗句,描绘了白梅的高尚绝俗,寄托了诗人的理想。林和靖《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淡,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语意双关,它不仅是梅花幽姿绝尘的写照,也是诗人神韵仙骨的化身。另外,南宋陈亮的“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梅花》),赞扬了梅花坚强不屈的精神;元代杨维祯的“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咏梅》),歌颂了梅花凛然傲雪的气节;清代宋匡业的“独立风前唯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梅花》),表现了梅花超凡脱俗的神韵。
六、菊花
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欺霜傲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则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尚品格的追求。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崇高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七、莲花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等。由于“莲子”即“怜子”谐音,“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敬称,“怜子”,即爱慕心上之人,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这里虚实相生,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八、青松
它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古人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因此常常被看做有刚正节操的象征。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九、竹子
它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 “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蕴藏着深邃的哲理。如宋代苏轼在《绿竹筠》中咏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清代郑板桥留下了许多咏竹的佳篇,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新竹》),歌颂了竹子敬老爱幼、世代相传的美德。此外表现高风亮节的,如“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刘兼《新竹》);表现顽强生命力的,如“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表现忠诚的,如“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荫待我归”(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等等。
十、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歌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昕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两打芭蕉写尽愁思。“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自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其他如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大体上也是表达这样的感情。
十一、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 寄寓离别感伤之情。又如“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该句意为:傍晚杜鹃的凄切之声,使湘江上尚未归家的游子更加忧愁悲伤,更加归心似箭。再如“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贺铸《忆秦娥》),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如“杜鹃啼血猿哀鸣”(自居易《琵琶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文天样《念奴桥》)等等;也有用其来比喻忠贞的。如“从今别却江南路.比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诗人以此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十二、鹧鸪
它在占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如“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
十二、寒蝉
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这里“西陆”即“秋天”,“南冠”即 “囚徒”,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又如李商隐《蝉》诗的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天将破晓,寒蝉已声嘶力竭,而它所栖息的高树(喻指所期望的人)却仍然一片碧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蝉自况,暗喻为人作幕、寄人篱下,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宦所羁绊。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此外“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表达的也是这样的情思。
十三、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如“人归落雁后,恩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为官.出使南朝陈,写下这首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嘏《寒塘》)、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夜闻归雁生乡思,病人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戴复古《月夜舟中》)等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的.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等等。
十四、其它
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还有: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骏马”喻志向,如“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诗》);以“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以“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以“杨花”写离情,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以“青草”喻离恨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以“雨打芭蕉”写离愁别绪,如“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绛唇》;以“折梅”写离情,如“折梅逢驿使,寄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机《赠范晔》);以“长(短)亭”写离情,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以“春雨”喻愁绪,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以“丝麻”喻愁绪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以“大海”喻愁绪,如“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朱弁《春阴》);以“大山”喻愁绪,如“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赵嘏);以“西风”写愁绪,如“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以“猿啼”写愁绪,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以“鸳鸯”喻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以“比翼鸟”喻指相爱而不分离的男女,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自居易《长恨歌》);以“精卫鸟”喻指报仇的人或努力奋斗的人,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陶渊明《读山海经》);而“乌鸦”因其形象不美,叫声难听,常常用以描写荒凉的景色,表现凄清的氛围,如 “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等等。
古诗词常见意象集释(补充)
一、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2.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4.松柏:坚挺、傲岸、高洁、正直、坚强、生命力 5.竹:气节、积极向上
6.梧桐:凄苦、凄凉悲伤的象征
7.柳:送别、离愁别恨、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倔强的弱者;朴实无华的君子;一时得意的势利小人
二、草类:
1.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2.花落:凋零、失意、人生或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3.菊:隐逸、高洁、脱俗、坚强
4.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不怕打击、不怕挫折、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 5.兰:高洁 6.荷花(莲):高洁、纯洁的爱情 7.丁香:愁思或情结 8.牡丹:富贵、美好
9.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10.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昔盛衰)
三、动物类: 1.子规(杜鹃):悲惨、凄恻、凄凉、哀伤、思归 2.猿猴:哀伤、凄厉 3.鸿鸽:理想、追求 4.鱼:自由、惬意
5.(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羁旅的伤感 6.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7.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8.(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9.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10.沙鸥:飘零、伤感
11.鹧鸪鸟:极易勾起旅途艰难和满腔离愁别绪的联想 12.鸳鸯:恩爱的夫妇 13.寒蝉:悲凉的同义词
四、霜雨雪水云类: 1.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2.海浪:人生的起伏
3.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5.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6.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7.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8.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9.东风:春天、美好
10.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11.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12.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13.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14.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15.云:游子、飘泊
16.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17.天晴:欢愉、光明
五、器物类: 1.玉:高洁、脱俗 2.珍珠:美丽、无瑕
3.簪缨(冠):官位、名望
六、颜色类:
1.白:纯洁、无暇、丧事 2.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3.绿:希望、活力、和平4.蓝:高雅、忧郁 5.黄:温暖、平和 6.紫:高贵、神秘
7.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七、其它类:
1.古人: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2.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3.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4.破晓:初现希望 5.深夜:愁思怀旧
6.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扑美好、安逸宁静 7.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8.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9.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10.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怀人 11.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12.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13.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与人的摧残
14.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15.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常见名家鉴赏风格
陶潜:朴素自然
李白诗:豪放飘逸
杜甫诗:沉郁顿挫
高适诗:悲壮苍凉 王昌龄:雄健高昂 李商隐:瑰丽神奇
陆游诗:悲壮豪放
黄庭坚:奇涩险怪 苏轼:豪放旷达
辛弃疾:豪放用典
李清照:凄婉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 表现手法。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答题示例2: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①②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③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1: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 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1 :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答题示例2 :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参考答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步骤三)答题示例3: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 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答题示例4: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参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参考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答题示例2: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答题示例3: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参考答案]拟人手法(1分)。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参考答案]借喜鹊的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雨霁日出,波平如镜,爱水的“鸥”尽情地玩乐。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1: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3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案参考]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成人高考古诗词鉴赏】推荐阅读:
高考古诗鉴赏真题12-31
高考古诗鉴赏意象教案01-27
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技巧01-31
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的表达11-03
高考古诗鉴赏边塞诗09-10
古诗小鉴赏 高考复习(高三)11-21
成人高考经验06-16
观澜成人高考09-16
成人高考报名条件06-19
成人高考小抄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