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语教学设计与反思

英语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幻想、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为背诵、仿写做铺垫。

3、认识本课的生字、生词,并能理解“花苞、悠荡、篷帐”等词语的意思。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幻想、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难点:仿照前三节再编一节,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谈话导新

(课前播放歌曲《种太阳》,边听边唱)

1、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美妙的歌曲,谁知道叫什么名字?说说自己有什么愿望?

2、PPT:课题

补充板书“我想”,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收获。

1、出示词语,请同学来读读这些新朋友,谁愿意?(个别读、随机读、齐读等)

2、请大家推荐四个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当好小评委,觉得读得好的就夸夸他,有读错的就帮帮他。(生读)。

3、你最喜欢谁的朗读,为什么?(可从读正确,读流利,不添字不漏字等方面评议)

三、再读诗文,感知内容。

1、同学快速浏览诗歌,思考:在春意盎然的日子里,“我”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呢?,再用“——”画出。

2、生交流评议。

四、快乐品读,感悟诗情。

1、读书指导,选择学习。(点出“金钥匙”课件,讲述)(1)读:一读,你喜欢哪个想法就读哪个小节。(2)说:同桌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种想法。(3)读:想像画面,深情朗读。

2、学生交流学习。

3、汇报整理,体会感情。(根据学生的选择来进行教学)汇报第三节:

(1)不仅如此,作者还想把“眼睛”装在(生接读)(板书),谁喜欢这一节?

(2)想像:是啊,闲暇时,老师也会常常仰望天空,看着白云,多想用手去触摸一下它那柔软的身躯。因为,它是自然界中一位伟大的魔术师,时而变出„„时而变出„„时而变出„„

(生畅言)

(3)指导读:是啊,白云多柔软,太阳多明亮!(点击)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是啊,白云多美,太阳多耀眼,谁来读? 让我们一起来:“看——,瞧——(生接)

(4)我们也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抬头往上看看,低头往下看看,仿佛看到些什么?

(6)小结:此时此刻,我们俯视祖国的大好河山,一切的一切尽收眼底,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怪不得作者写道“蓝天是——(生接)” 汇报第一节:

(1)生:我喜欢第一节,因为„„

(2)你能通过朗读带我们走进这片美丽的桃树林吗?(生读)(3)真美啊,我想把手儿接在——(生接:带着一串花苞„„)(4)质疑:“悠荡”什么意思?动作表演。(慢慢在空中摆动的样子,自由自在,轻松)

(5)请你们闭上眼睛,举起双手,想像着把它接在桃树枝上。(音乐、过渡语同步)。孩子们,睁开眼睛吧,说说你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世界,你能一个词来概括你所感受到的画面吗?(出示图画)

(6)小桃树,此时你的心情怎样?能带着这种感觉读读吗?(个别读、齐读)

(7)指导破折号的作用。(出示三个句式)

a.在前四个小节的最后一句中都出现了一根横线,那是破折号,要怎么读出来呢,b.请一生范读,评议。

c.师生共同带上左右轻摇的动作,边做动作过读句子。

(7)、板书总结:(出示一组图)难怪作者想把“手儿”接在“桃树枝上”。作者还有哪些奇妙的想法?(引出下一节)

汇报第二节:

(1)生答:我喜欢第二节。你能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来读读吗?读得怎样?(生评)

(2)师:还有谁喜欢第二节的一起站起来,用最美的声音读给大家听。(点击句子)是啊,小树要想长大,就要把根伸进——(生接)湿软的土地,汲取那——(生读)甜美的营养。齐读这一句话。

(3)生质疑:“汲取”怎么理解?有哪些“营养”),师生释疑。(4)(课件出示大树)孩子们,想让树长得再大一些吗?小组读,齐读。(5)理解小树的愿望:小树就这样长啊长,它想长成——(点击词语)绿色的篷帐。

指导朗读。

(6)绿色的篷帐是什么样的?它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7)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份快乐读出来吧。(齐读)(8)那我们也想长大,我们需要的是什么?畅言

(9)此时,老师也想把“脚丫”连在„„(引读,板书)这种感觉太奇妙了!

四、配乐朗读,体味情感

1、让我们配上音乐美美地把1——3节读读,好好地享受这段奇妙的旅程。2|师配乐引读:在那桃花盛开的春天,我想——(生接读)

五、拓展延伸,表达愿望。

1、(观察板书)——大家看看每一节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想象,想把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它在哪儿,干什么?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把心中最真切的想法表达出来吧!

2、出示(课件)句式,仿写练习。

3、全班交流,评议。

五、实践作业

1、你有什么愿望?请你把自己编的一节小诗写进日记本里。

2、你喜欢诗歌的哪一节,请你背一背或画一画。

(附)板书设计:

手儿(接)桃树枝

我想

脚丫(连)柳树根

眼睛(装)风筝

教学反思:

《我想》是一首充满了纯真幻想的儿童诗,语言纯净优美,富于韵律美。全诗以:“我想”为主线,以独特的视角,亲切的语言展现了春天的美好,道出孩子们置身春天的遐想,勾勒出一个纯真的精神世界与想象世界„„字里行间充满了童心、童趣。诗中的“我”热爱春天,热爱自然,对生机勃勃的春天充满了热切的向往。于是“我”的愿望在春天萌发了:身体的一部分与自然景物相接,共同感受春天的美妙,最后自己融进春天的大地„„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觉得主要有两点做得比较好。

一是诵读。诗歌教学最好的方法是读,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初读、细读、品读、这种梯度读的教学,让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来内化文章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情感得以深化升华,潜移默化得体搞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一点是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独特理解、体验和感受”,创设情境(充分利用课件中的风景画和音像),辅以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描述,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歌的意境,在听赏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尔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理解诗歌。

英语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和谐的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往往甚至一定是表现为一种“润”的状态, 表现为富有亲和力的教学态度, 体现为顺应儿童的天性来实施带有关爱意味的教学。本课努力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 使教育教学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 追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讲究教育教学过程的自然无痕, 在“和”的课堂氛围中, 发挥浸润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作用。关注心灵人格、充满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内在心智、充满美好体验;工具性、人文性水乳交融、和谐并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理解课文内容, 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 懂得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 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3.了解课文通过神情、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神情、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了解大意

1.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掌声》这一课, 先让老师看看你们能不能把词句读准。【出示生字词】

骤然间犹豫忧郁落下残疾身处困境

2.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 你们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 (小英) 迅速浏览课文, 想一想:以前的小英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后来变得怎样了?

二、对比学习, 感受变化

1. 走近原来的小英。

瞧, 这就是原来的小英——

(1) 【出示图:图上小英坐在教室的一角, 默默地望着同学】从她的眼神里, 你读出了什么?

(2) 小英是那么忧郁, 那么孤单, 那么寂寞, 那么自卑, 轻声地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景象呢?

当同学们_______的时候, 小英总是____________

(3) 小英默默地坐着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4) 这场可怕的疾病让英子失去了什么?

小结:这场可怕的疾病让小英失去了灿烂的笑容, 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失去了对同学的信任, 失去了对生活乐观的态度……你能读好第一小节吗?

2. 体会小英的变化。

(1) 后来, 小英变了, 课文哪一小节写了她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

(2) 【出示小英快乐玩耍的一系列图片】看, 小英来了!你看见什么了?

引说

同学们跳绳, 小英也在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踢毽子, 小英也在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做游戏, 小英也在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跳舞, 小英也在_______________。

(3) 再读读第五自然段, 这段最后的“……”, 让你明白了? (小英还有很多很多变化)

(4) 从小英灿烂的笑容里, 你读出了什么? (快乐、开朗、自信……)

三、创境品读, 悟情明理

1. 走进小英的心里。

原来那么忧郁、自卑的小英, 现在是那么的开朗、自信, 读到这里, 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 (是什么力量使她产生那么大的变化呢?)

(1)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看一看这一次的演讲。默读课文二三节, 那次演讲之前, 你看到了小英的一举一动了吗?用“____”画出英子上台时动作、神态的语句, 在描写小英神情、动作的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

(2) 交流汇报:

(1) 轮到小英的时候, 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 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2)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 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 小英的眼圈红了。

同学们, 现在你们就是小英, 让我来问问你:小英啊小英, 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你为什么低头?你在犹豫什么呢?眼圈怎么红了呢?让我们在音乐声中默默地去读, 默默地去想。 (忧伤的音乐响起)

(3) 指导朗读:小英是多么不情愿啊!无奈之下, 小英慢吞吞地站了起来, 她觉得腿有千斤重, 她觉得同学们的目光如同刀剑一般刺了过来!想到这里, 她的眼圈红了。你能把小英的内心话读出来吗?配乐朗读。

2. 体会第一次掌声的含义。

(1) 小英就是这样带着心理上的自卑、忧郁和腿脚上的行动艰难, 勇敢地走上了讲台, 这是多么不容易啊!【出示课文插图1】你们看, 小英的眼圈红了, 她低着头, 都没有勇气看你们一眼。此刻, 她特别需要什么? (掌声) 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2) 【出示句子: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 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 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 那掌声热烈、持久……】你想用热烈、持久的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呢?用“小英, 你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心声。

(3) 朗读指导:同学们是多么善良, 多么可爱, 小英从你们热烈、持久的掌声中听到了你们真诚的鼓励, 热情的支持。瞧——

【出示插图2及文字: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掌声渐渐平息, 小英也镇定了情绪, 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

小英的这些举动似乎在告诉给予她尊重、鼓励、支持的同学们什么呢?用“同学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心声。

3. 体会第二次掌声的含义。

(1) 真没有想到, 从来都不敢站在大家面前的小英竟能把故事讲得那么生动, 普通话也那么好。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 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然后, 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息”在字典上有这样几种意思: (1) 消息; (2) 停止; (3) 呼吸时进出的气; (4) 休息。“经久不息”的“息”是什么意思呢?

(2) 同学们用经久不息的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呢?“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然后, 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小英用这样的行动在对大家说什么呢?同伴对话练习。

小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当小英身处困境的时候, 她是多么需要这掌声, 这掌声是多么珍贵!掌声让小英热泪盈眶, 掌声使小英浑身增添了力量。

(3) 【再次出示两组照片, 并进行对比:一幅默默坐在角落、一幅开心地活动】

曾经, 一场可怕的疾病让小英失去了欢乐、失去了笑容, 失去了对同学的信任, 失去了信心。可是那次掌声却彻底改变了小英。老师从一份资料上获悉, 小英的成绩后来一直很好, 上中学的时候参加了全国的物理竞赛获了奖, 长大后还被北京的一所大学破格录取。同学们的掌声到底给了小英什么呢?

(参考:自信、支持、勇气、赞扬、鼓励、关爱……)

小结:掌声改变了小英的一生。是掌声、是关爱改变了小英的人生。让我们来读好这感人的一幕。

4. 多么让人难忘的掌声, 多少年以后, 小英还在来信中动情地说——引读第6自然段。

5. 掌声对有的人来说, 也许觉得习以为常, 但是, 小

英却格外珍惜,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无论过去多少年, 她都牢记着同学们掌声带来的鼓励、赞美、关爱, 她把掌声化作前进的动力。从小英身上, 你明白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掌声了吗? (珍惜)

让掌声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那么别人是不是也需要呢?一起来读读第7自然段, 将这个道理铭记!

四、联系生活, 升华感情

1. 课文当中, 同学们把爱化作了一阵阵掌声, 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里。人人都需要掌声, 人人都需要关爱。一句话语、一首歌、一个眼神、一抹微笑……虽然这些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举动和行为, 但能给别人送去勇气和信心, 温暖和鼓励, 送去真挚的爱。让我们看几个温馨的画面。【图片配音乐出示以下画面: (1) 多么暖人心的棉衣; (2) 多么温暖的拥抱; (3) 多么真诚的赞美; (4) 甜甜的笑; (5) 及时的搀扶; (6) 希望的大手】

生活中, 感人的画面还有许多许多许多……同学们, 你发现了吗, 爱在哪里, 爱是什么?

【出示】

爱是什么?

困境时,

一阵热烈的掌声;

伤心时,

一句安慰的话语。

爱是什么?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爱是什么?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人人都需要爱,

请珍惜别人的爱,

也不要忘记,

把爱献给别人,

世界将充满爱!

(失利时, 一个温暖的拥抱;摔倒时, 一双搀扶的手;干渴时, 一瓶清凉的水;成功时, 一句真诚的赞美;寒冷时, 一件温暖的棉衣;自卑时, 一个鼓励的眼神;孤独时, 一句轻轻的问候……)

你能给这首诗取个题目吗?

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 满怀深情地读好这首诗。齐读。

【教后反思】

教学《掌声》这一课, 我努力追求“和润”的课堂。“和”即“和谐”。“润”, 指达到和谐目的、和谐状态的方法、途径, 讲究策略的艺术性、创造性, 研究教育教学过程的自然无痕, 在“和”的课堂氛围中, 发挥浸润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作用。

这堂课上, 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情理交融, 以体验丰润生命

《掌声》一课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残疾女孩有一定的距离, 自卑心理不容易体会, 就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这堂课上多处创设了情境, 如出示小英低着头的图片, 说, 你们看, 小英的眼圈红了, 她低着头, 都没有勇气看你们一眼。此刻, 她特别需要什么? (掌声) 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你会怎么做?大家很自然地报以掌声, 加上“你想用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呢?”很自然地体验了可爱善良的同学这一角色, 在情境中理解了“热烈、持久”这些词语的内在含义;接着让学生抓住“小英感动得流泪、镇定了情绪”, 这些举动, 让学生想象小英的心理活动, 引领学生成为小英这个角色, 走进小英的内心世界。小英演讲结束时, “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由“经久不息”的意思自然地延伸开去, 让学生与同伴合作进行角色体验, 自由发表对小英的赞美之词, 并且想象小英“深深鞠躬”“微笑着走下台”时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 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 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一来, 学生就融“我”入境, 于“身临其境”之中, 增进了情感体验, 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与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不仅提高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 灵魂也经受了一次洗礼, 以情润心, 以体验丰润生命。

二、多处对比, 使学生踏上发展之旅

教育的使命不仅是传递一种现成的结论, 而且是要让学生亲历一个发现的过程, 获得一种方法, 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这一课, 教学中多次运用对比, 尝试让学生通过现象的比较, 自然地获得一种新的发现, 一种对人、对理的发现。

如自卑、蜷缩在一角的小英的照片与在一组欢乐活动的照片的对比;教学时第1小节和第5小节的对比读。不禁使人产生疑问:是什么力量使小英产生那么大的变化呢?强烈的对比使人产生了探究和学习的欲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使下面的学习成为学生自身发展需要, 创设了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与学和谐共振。

“这可怕的疾病让小英失去了_____?”“同学们的掌声到底给了小英什么呢?”的对比, 小英上台前“低着头的样子”和掌声后“镇定了情绪”的对比使学生从小英的变化中领悟到“掌声”的重要作用。

三、抓住训练点, 使工具性人文性整体和谐并进

《小屋》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教材简介:“小屋”是“我”童年的家,那里是一个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的地方。“我”对小屋的感情是在不断变化中,一天天加深的,热烈而深沉!瘸腿的大门、平整的大炕、方方的箱子……都留下童年美好的回忆;妈妈的声声呼唤、依偎在妈妈身边,听她讲书中好听的故事……怀恋之情让“我”无法割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细节入手,表现人物情感。

3.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你生命里住过的第一间屋子吗?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你住过的那第一间屋子吗?请你再用两句话简要说一下,发生在那个屋子里的难忘的事。

生:我住的屋子:简陋而快乐。

师:为什么说简陋而快乐?

生:简陋指的是那间屋子是我们和另外一家合租的,只有一个厨房。快乐是说:白天父母外出工作,就把我托付给合租那家的阿姨,我和她家的小妹妹都爱喝娃哈哈,但没有钱买,阿姨就把普通牛奶装在娃哈哈瓶里,我们不知道,照样喝得津津有味。晚上爸爸妈妈和阿姨一家坐在一起聊天,我和小妹妹在大人中间跑来跑去相互追逐。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那么我们今天新认识的朋友王立春是怎样形容他人生的第一个小屋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立春童年的小屋,去分享他童年的快乐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懂字音,读通顺句子。

2.弄懂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在小屋生活多少年?(12年。)

(2)文中哪些语段是描写这些年生活的?(以时间过渡词语为标志引起下文的语段。)

(3)全文分几个部分?(3部分。)

三、细读文本,感悟理解

1.读文中第1部分。

(出示课件句子,生填空:我 小屋,爱那个 的小屋。)

2.读文章第2部分。

(1)让作者深爱的小屋是个什么样的小屋?

生:小,简陋。

(2)在那时,在作者的眼中,它小吗?简陋吗?

生:不小,很快乐。小屋很大,它的炕让我拖着大勺满炕跑。那个炕是我的童年的舞台。

(3)后来作者发现了什么,让他迫不及待打开大门,像一发炮弹一样射了出去?

生:外面的世界那么大,那么新鲜,那么精彩。弯溜溜的小河里,泥鳅多得要爬出来……

(4)在第6自然段里有个字用的特别好,是哪个字?为什么说它好?

生:是“勾”字,一个勾字写出了美丽的大自然,让人难以抗拒。

(5)除了刚才谈到的事物很精彩外,还有一些特别精彩,吸引人的景色。现在大家做一组练习,填空:

()的草丛里,露着()的草莓

()的果林里,飘着()的果香

()的瓜园里,躺着()的西瓜

(6)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句子写下来。

(7)指导读文。

(8)外面的世界这样精彩,我在小屋还能待得住吗?

生:不能,打开大门像一发炮弹一样射了出去。

(9)大家反复读这一句,要读出感情,读出趣味来。

(10)冲到外面后,我都做了些什么?

生:拼命——,拼命——,拼命——,拼命——

(11)出示例句,提问:可以置换哪些词?(疯狂、尽情等。)

(12)此时,小屋与外面的世界比变小了,当妈妈想唤我回来时,我对小屋的感情发生了怎么样变化?

生:小屋成了我的负担。

(13)妈妈又用什么把我玩野的心收回小屋的?

生:用书。

(14)在书里我看到了什么?

生:更大更精彩的世界。

(15)出示语段:听啊,书里的故事好远好远,在南山那边呢。书里的世界好大好大,比小屋外面的绿草地大多了。

怎样理解:“故事在南山那边,书里的世界比小屋外面的绿草地大多了?”

生:因为,在孩子的眼里,南山就是最远的了,绿草地就是最大了,他还想象不到,比南山更远是多远,比绿草地还大是多大。

(16)说得好。但是作者已经是成年人了,怎么会这样说呢?

生:因为,他写的是自己的童年,所以用的都是孩子的心理写的。

(17)很正确,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这样的写法?

生:悠忽忽的南山,软绵绵的白云……

(18)很好,我们要学习这样的用心,写谁就用谁的特点去写。现在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孩子本来不知道还有比南山更远,比绿草地更大的世界,但是后来怎么知道的呢?

生:读书。

(19)好。作者不愿意离开小屋半步了,如果现在让“我”抛弃小屋而去?“我”舍得吗?读文说出你的感受。

生:小屋给过我欢乐,给了我最难忘的记忆,她像朋友,像母亲一样,我无法割舍它。

(20)在告别时,文中哪些描写让你最感动,最难忘?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烘托气氛,调动读者的感情?

生:小屋愣愣地望着我,小屋小了,瘸腿的大门还在傻傻地踮着脚,小屋远了。给人的印象最深,他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本来没有情感的小屋赋予了人的情感,让人感到特别揪心。

3.读文章第3部分。

(28)我们齐读“长大后的体会”一段,作者为什么说:“我愿意变成一只蜗牛把你背在背上?”有什么特殊的情感?

生:这是一个矛盾的情感,人必须要长大,但是我对小屋依然牵挂,非常希望能带着小屋一起去快乐闯天下,作者把小屋看成了母亲。

四、小结

本文写了我的童年时代在小屋居住的一段生活经历,通过写自己对小屋情感的三个阶段,写出我成长历程和对小屋眷恋感恩之情。

本文写作方法上始终以儿童视角、儿童语言、儿童心理叙述故事。同时,他赋予小屋以人的情感,把一个简单的搬迁,写得充满了浓郁的感伤和牵挂。

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会走入误区: 要么把语文课上成了语言文字训练课,上成了纯粹的技术课,这就使学生怕语文,不愿意学习语文。教出来的学生呆板,没有创新意识,不会运用,知识也成了死知识。要么就是为了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置文章的语言文字于不顾,一味地去“感悟”“体验”,忽略了词句的积累、句式的训练,丢失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教学变得空洞而不够踏实。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尽量寻找一个结合点,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首先是改变了过去单一开掘人文价值的做法,在教学中尽量辅以对字、词、句、段的训练与品读,同时在训练中蕴涵对学生情感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但是在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对小屋的情感时,处理得比较简单,不够细腻,应该逐步分析每一个我对小屋的情感变化,从孩子的视角,体味“怀念”这种情感。

此外,在本课教学导入时,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较为成功。但在后面的教学中没有延续这种做法,教学效果就不够圆满。应该围绕“我”对小屋的情感变化,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就会使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训练达到双赢的效果,更加圆满地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者单位:东宁县实验小学)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4

参评学科:英语

初三阅读课文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容量大、密度高、话题广、课时紧,需要采取一种新的教学途径来解决。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倡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目的,让学生带着任务完成阅读,理清文路,最终完成阅读题。

一、案例

下面以“travels for the environment”为例,对阅读技能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加以说明,这篇文章内容含量大,涉及到热门话题——人口与环境,所以我把这篇文章放在初三英语11模块之后讲,在此之前学生在第六模块中谈论到了环保的话题。我在处理这篇文章时,主要有以下几步:

1.阅读前任务设计

用多媒体播放,人多车多造成的交通道路拥挤,城市的大面积扩张造成了大面积耕地被占用,森林面积减少,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who courses such changes?

what should we do?

学生马上热烈地讨论起来,屏幕上的场景迅速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愿望。

2.阅读中任务(while-reading task)

(1)快速阅读,了解主旨大意(task 1)。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默读完课文并找出每段的主题句或段落的中心句。当然,学生也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概括每段的中心。只要有自己的观点,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2)精读,获取更多信息(task 2)。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设计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并小组讨论:

1.From the passage we known that our earth has changed much because of _______.A.its old age

B.man’s activities C.the changes of weather D.the natural development 2.Water pollution will become even worse if __________.A.birds and fish continue to die B.people continue to built factories C.people can’t stop factories from sending waste things into water

D.many rivers and lakes are still dead

(3)研读,从中受到启发(task 3)。在速读和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力求从读的内容中得到启发。

3.阅读后任务(post-reading task)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课文的信息有了全面的了解和理解,为了让他们成功运用所掌握的语言形式。阅读后再找出几篇相关话题的文章,做快速阅读训练,让学生先看题再看文章,将文中的答案找出。

二、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1.问题

(1)在日常阅读训练中,让学生能习惯于先审题,掌握题意,带着任务去读文章的方法,一般的阅读问题都可通过全文找出相关答案或信息,不能让学生单独脱离文章靠印象做题。

(2)有的学生表现出不愿合作或合作不主动,只顾自己思考,基本上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有的学生表现出对任务不理解;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过多使用母语等。

(3)部分学生习惯于教师以前的讲授教学方式,认为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就能学好英语,在合作学习中合作不主动、不充分,存有消极、自私、依赖和缺乏责任感等不良心理,使合作学习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策略

(1)老师引导初三学生养成每天必读英语文章的好习惯。

(2)教师应更新观念,提高教师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

(3)加强读前活动,降低任务难度。初三学生根据每天授课内容,课前设计一篇文章,由易到难,让学生养成阅读文章的好习惯。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去读,改变以往“老师代学生读文章”的习惯,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很难在中考之前突击成功,学生需要从大量的自主阅读中提高自身阅读能力,这样需要我们教师把阅读作为重点贯穿于整个初三的教学中。

初三英语“虚拟语气”教学设计

参评学科:英语 江西宜丰县天宝中学 刘惠萍***(784845173@qq.com)

Subjunctive Mood(虚拟语气)

一、教材与学生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初中英语教材语法的重点内容,几乎贯穿于初中每学期的教材和教辅中,在中考也有所考查。本节课是面向一个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该生英语知识基础薄弱,词汇匮乏,知识分析与运用能力较差,学生听不懂、读不懂。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中要尽量使用简单句,虚拟情景造句时,有难有易,循序渐进,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会学、乐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虚拟语气的基本语法规则,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通过训练能够解决简单或中等难度的中考虚拟语气试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探究相结合、语法练习和语言实践活动相结合、任务型教学和情景式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构建语法功能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分析能力,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英语与人交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虚拟语气的基本语法规则。

2、教学难点:能够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虚拟语气。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用具和方法:

黑板、多媒体、情景教学、任务教学、总结解释、引导练习

六、教学内容: Ⅰ、情景导入:

Step1老师提出现实中可能遇到的两个问题:

1、现在学校选拔英语大使,参加国际中学生文化节,面试的时候你被问到: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the school Ambassador of English? 你会怎么回答?为什么这样回答?

2、某一地方政府为吸引国外游客推出旅游彩票,现在你是本地方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一位来旅游的外国中学生,你会怎样问? Step2 老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Ⅱ、提出重点:

Step1 老师点明以上问题答案的关键点,可以分别这样回答:

1、I would…

2、If you won one million, what would you do? Step2 提出虚拟语气的概念及在条件句中的语法规则

虚拟语气是一种特殊的动词形式,一是用来表示说话的话不是事实,而是假设、猜测、怀疑等,一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愿望、要求、命令、建议等。虚拟语气多用于条件语句,条件句可分为两类:真实条件句和非真实条件句。非真实条件句表示的是假设的或实际可能性不大的情况,故采用虚拟语气。在条件句中: | |主句 |从句 | |与过去事实相反 |主语+would/could/should +have done| If +主语+had done | |与现在事实相反 |主语+would/could/should + do |If +主语+were/did | |与将来事实相反 |主语+would/could/should do |If +主语+did/were to do/ Step3 提出一些简单例子加深学生理解与把握,引导学生观察看分别符合以上的哪个情况

1、If I were you, I would give AIDS patient a hug.2、If I had taken your advice, I wouldn’t have a mistake.3、If I were to have 3 days off, I would enjoy a very happy life.Step4 补充条件句中虚拟语气的主要特殊情况(1)、倒装(省略if)

当从句中有were, had或should时,课省略if,而把它们放在句首。

(2)混合条件句 主句与从句的动作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主句从句谓语动词的虚拟语气形式因时间不同而不同,这种条件句叫做混合条件句。Step5提出一些简单例子加深学生理解与把握

1、If I were to meet him tomorrow, I should ask him about it.→Were I to meet him tomorrow, I should ask him about it.2、If it had rained last night(与过去相反), it would be very cold today(与现在相反).Step6 虚拟语气在名词性从句中的语法规则

1、在主语从句中

It is demanded / necessary / a pity + that…等结构的主语从句,谓语动词用should加动词原,should可省略。

It is后可用的词有三类:

1.suggested, ordered, required, proposed, demanded, insisted等

2.important, necessary, natural, imperative, strange等 3.a pity, a shame, no wonder等

2、在宾语从句中主要表示命令、建议、要求等虚拟语气,主要动词有:

一、坚持insist

二、命令order, command

三、建议suggest, propose, advise

四、要求demand, require, request, desire 这些动词后面的宾语从句要用虚拟语气,即谓语动词用should加动词原形,should可省略。

3、在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中

suggestion, proposal, idea, plan, order, advice等名词后面的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中要用虚拟语气,即(should)+动词原形。Step7 给出简单例句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分别属于以上的那种情况,加深学生的理解

1、We suggested that tom have a rest.2、He insisted that all of us should be there on time by any means.3、I make a proposal that we should hold a meeting next week.Ⅲ、交流互动

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高三复习课(第一课时)

一、考纲说明:

了解电解池工作原理,能写出点解得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二、课标要求:

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电解池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三、重、难点:

1、重点:①电解原理及形成条件②电极反应及总反应

2、难点: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区别

四、主要知识点:

1、电解原理

2、电解池的形成条件

3、电极反应及总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4、电解类型

五、教学方法:

根据课标及考纲的要求,应用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讲练结合,指导学生从练习中总结出规律。

六、教学设计:

1、电解原理: ⑴电极判断: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惰性电极:只导电,不参与氧化还原反应(C/Pt/Au)活性电极:既导电又参与氧化还原反应(Cu/Ag)⑵电子流向:电源负极→阴极,阳极→电源正极 ⑶离子的放电顺序

A、阴极:阳离子移向阴极并在阴极上放电

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得e-)

Ag+>Hg2+>Fe3+>Cu2+>H+(指酸电离的)>Pb2+>Sn2+>Fe2+>Zn2+>Al3+>Mg2+>Na+>Ca2+

B、阳极:阴离子移向阳极并在阳极上放电

阳极若为活性电极时,则电极本身溶解放电;阳极若为惰性电极,则阴离子放电。

阴离子在阳极上的放电顺序(失e-)

S2->I->Br->Cl->OH->NO3->SO42-(等含氧酸根离子)>F-(SO32-/MnO4->OH-)

⑷电极方程式书写:(以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铜为例)阴极: Cu2++2e-=Cu(还原反应)

阳极: 2Cl--2e-=Cl2↑(氧化反应)

总电极方程:CuCl2=Cl2↑+Cu

2、学生练习

请写出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电解质溶液时的电极方程及总方程:

1、电解盐酸溶液

2、电解硫酸溶液

3、电解氯化钠溶液

4、电解硫酸铜溶液(师生总结)

1、电解水型

阴极:4H+ + 4e- === 2H2↑

阳极:4OH- - 4e- === O2↑+ 2H2O 总反应:2H2O 2H2↑ + O2↑

2、电解电解质型

阴极:2H+ + 2e- === H2↑ 阳极:2Cl- - 2e- === Cl2↑ 总反应:HCl= H2↑ + Cl2↑(3)放氢生碱型

阴极:2H+ + 2e- === H2↑ 阳极:2Cl- - 2e- === Cl2↑

总反应:2NaCl + 2H2O = 2NaOH + H2↑ + Cl2↑(4)放氧生酸型

阴极:2Cu2+ + 4e- === 2Cu 阳极:4OH- - 4e- === O2↑ + 2H2O 总反应:2CuSO4 + 2H2O 2Cu + O2↑+ 2H2SO4(小结)

一、电解原理

1、电解:将_______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态物质,在阴极和阳极上引起________反应的过程.2、阳极:与电源_____极相连,发生_________反应。

阴极:与电源_____极相连,发生_________反应。

3、电解池:在外加电源的作用下,将_________转变成___________的装置。

4、电解池组成

5、电解池中的电子移动方向

6、电解池中的离子移动方向

7、电解类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高三复习课,主要以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以例题总结规律,并应用对比的方法与原电池进行简单对比,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6

一、教学设计要有效。一节教学效果好的课,必定在教学的总体设计上把握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学情,体现了思维的坡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可取之处。反思总结这个设计成功在哪里,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二、不足之处。每一堂课下来,都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记录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并对其原因进行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应吸取的教训。

三、有哪些特别之处。课堂有时会出现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学生提出的一些特别的问题,突然产生的一些灵感,这些都是课后反思不能漏掉的内容,应详细记录,并且尽可能把当时的教学情景记录清楚,供思考、查证、讨论,谋求解决的方法。

四、重视学生的课后反馈,比如当堂没有感觉到的难点,学生当时也没有反映,但事后发现掌握得不好,或者学生课后又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课后反映出来的特别感兴趣的内容,一定要补记上。

坚持写课后反思,一定要经常“再反思”,我在备课的时候,经常翻看前面的反思,那些成功的经验、出现的问题,闪光的灵感帮助我备好下面的课,帮助我不断认识自己,端正教学思想,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能。总之,我认为从细节入手写好课后反思,利用好教学评价标准写好课后反思,对教师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教育理念及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的评价方式更多地强调对学生的关注,尤其是发展性评价强调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着眼学生的未来,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前后对比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课后反思是教师上完一节课后的心得体会,它给教师课后的经验总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这里可以进行教学后的自我评价,还可以将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出现的新奇的思维方式保留记录,这些日积月累的第一手原始材料,是我们教师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我们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力保障。教师在写课后反思使用评价标准时,首先,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适当的评价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注重示范导航,注重组织指导;再次,评价标准要明晰精准,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作用;最后,教师要做好导评,鼓励学生自评互评,这样才能提升评价的效果。

我的课后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肯定有效的教学设计。一节教学效果好的课,必定在教学的总体设计上把握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学情,体现了思维的坡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可取之处。反思总结这个设计成功在哪里,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二、分析不足之处。每一堂课下来,都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记录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并对其原因进行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应吸取的教训。

三、记录特别之处。课堂有时会出现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学生提出的一些特别的问题,突然产生的一些灵感,这些都是课后反思不能漏掉的内容,应详细记录,并且尽可能把当时的教学情景记录清楚,供思考、查证、讨论,谋求解决的方法。

四、注意学生的课后反馈,比如当堂没有感觉到的难点,学生当时也没有反映,但事后发现掌握得不好,或者学生课后又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课后反映出来的特别感兴趣的内容,一定要补记上。

课后反思一个是要坚持写,一定要经常“再反思”,我在备课的时候,经常翻看前面的反思,那些成功的经验、出现的问题,闪光的灵感帮助我备好下面的课,帮助我不断认识自己,端正教学思想,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能。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师角色

一谈起数学, 大部分人的第一感受就是枯燥无味。尤其是初中的数学具有抽象性, 与小学数学的生活性相比, 更显得索然无味。加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又有些叛逆的、强烈的自尊心特质。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由此显得至关重要。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加强自己的教学设计, 认真仔细地分析授课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地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

一、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

韩愈在他的文章《师说》中谈到他对教师的角色定位, 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这种思想一直延续了几百年, 影响了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认为教师就是教书匠, 是孩子王, 是搬运工, 是知识的储存器。教师的职责就是教, 学生的任务就是学。

现在教学双主体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者、活动组织者、合作学习者和共同进步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比如, 在初中一节“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数学课, 教师不是直接地把求和公式呈献给学生, 而是循循诱导, 从最简单的三角形、四边形探索, 以三四个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 逐步探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教师只负责巡视, 对有困难的学生点拨。

二、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教学设计前的必要程序, 倘若课前准备得不充分, 即使教师完全按照教学设计的步骤进行的课堂教学, 也像是没有灵魂的木偶在演戏。既不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看来, 课前准备很重要。

首先, 教师要仔细钻研教材, 研究本节课讲授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与之前学过的内容有何衔接关系。其次, 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对这此前学过的相关内容了解多少, 在这节课中能否与之前的知识有效地结合。最后要列举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在什么地方需要精讲, 在什么地方需要着重提醒, 在什么地方需要放手让学生试一试。

三、创设学习情境, 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一提起数学课, 就感觉很无聊, 学习的精神就会萎靡, 学习的兴趣也是大打折扣。容易混淆的公式, 一连串的数字符号, 还有一些看着就很晕头的图形……因此, 教师应该创设一些比较新颖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良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比如, 在讲有理数加减运算时, 会涉及正负数的加减法。课本上常用的就是向东走, 向西走的方式, 开始学生还是能够跟上教师步调的, 若是多次反复, 就容易出错。而有教学特色的教师就改用输赢比赛计分的办法导入。相比较东正西负的导入, 青春期的学生更愿意接受后者。

四、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在《学记》上就有这样的论述, 亲其师而信其道, 就是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仅是班级管理上的手段, 也是上好每一堂数学课的绝密武器。在一堂数学课上, 倘若教师能够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 还能用通俗的语言讲一些相关的数学故事, 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 那么, 学生就会觉得数学也不是那么枯燥了。

在课堂上, 教师要是能够用多种方法对一个证明题进行例证的话, 学生私下里就会觉得这个教师好厉害, 因而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 课上愿意和教师探讨数学问题, 课下也愿意和教师交流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敬而远之, 不敢和教师亲近, 不敢主动找教师交流数学习题, 在和教师有不同意见时, 也不敢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五、数学教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课堂辅导

初中数学课尤其是几何课, 表现出很大的抽象性, 需要留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思考, 花些时间构建解题答案。因此,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 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共性的问题, 比如, 教学中的难点, 可以采取普遍指导的方法。对于个别学生遇到的难题, 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解答。对于优秀学生, 可以适量地给出一些有挑战性的, 属于跳一跳才够得着的题目, 鼓励他们大胆想象, 大胆探索。

着重要提的是对差生的辅导, 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有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要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 对待差生要一视同仁, 挖苦、讽刺都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尤其是课堂上公开的、负面的批评词汇, 极有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使其感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部分学生因此逃课、厌学, 甚至记恨教师。

六、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传统上只以成绩高低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 早就为人们所诟病, 因此, 必须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学生成绩时, 既要注重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结果, 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上的进步之处。在教学目标评价上, 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 表现为考试成绩形式, 又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情况。

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 在肯定他们优秀成绩的同时, 劝告他们还得谦虚谨慎, 不能因此沾沾自喜、骄傲不前。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 要表扬他们正面的进步的地方,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使他们重新拾回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到指导者转变, 让学生从我不太想学变得我想学、我会学、我愿意学, 让教学课堂从师讲生听到师生合作探究的转变, 评价学生的标准也从单一的成绩评定转向多元评价。相信学生的能力, 配合学生的青春气质, 使得数学课是一门有趣的课堂, 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小歆.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8

教材简析:“垂直与平行”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直线与角的基础上安排的,也将是今后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基础。本节课教材的安排是通过主题图唤起学生生活经验,然后通过画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让学生根据其位置关系来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初步认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揭示概念。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直线与角的认识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并且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对它们已经有了许多表象认识。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和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对垂直与平行中所研究的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还没有建立表象,不能完全理解“同一平面”与“永不相交”的本质。

教法与学法探究: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画一画”和“摆小棒”两个操作性学习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笔描绘、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阐述5个层面的梯度性学习,系统深入地掌握知识,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感知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画线激趣

师:大家看这是什么?(直线。)直线有什么特点,你还记得吗?如果在这张长方形纸上画2条直线,可能是什么样的呢?请你用2根食指比一比。看来2条直线的位置还真不少,很值得我们研究。(板书两条直线。)

师:老师也想请同学们在纸上用黑色记号笔画2条直线,这两条直线要尽量画得长一些,你想怎么画呢?快把它们画出来吧。

二、放手分类

师:(请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请同学们观察1号作品,2号作品……哪些作品有共同的特点可以分为一类呢?请同学们把分类的结果写在学习单上(只写序号)。然后,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生汇报。)

师:在同学的分类中, 使他们产生了争议。(用彩粉笔圈出来。)

师:它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无限大的平面,两条直线也跟着不断延长。你猜,这两条直线会不会相交呢?我们来看一下。看似不相交的2条直线延长后实际上是相交的。有没有一种方法,不用延伸也能判断出这两条直线相交呢?(一端开口大,一端开口小。)

师:这样的 两条直线 ,无限延长后,会不会相交呢?是不是这样呢?

师:所以,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按照相交和不相交分为两类。(板书:相交和不相交。)

三、观察特点,概括定义

师:观察相交这类,你发现了吗?有一种情况很特殊,请找出来。

生:相交成直角。

师:我们重点就研究这一种情况。(把垂直的图留下。)

师:在数学上,这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分别叫平行和垂直。你能试着观察它们的特点,来说一说什么是平行,什么是垂直吗?(学生尝试概括。)

师:同学们,我们来梳理一下。同一平面内2条直线有相交和不相交2种位置关系。相交又分为2种情况,一种是垂直,一种是不垂直。今天,我们要研究平行与垂直这两种位置关系。(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自己的话理解了“平行和垂直”。那课本上是怎么定义的呢?你还能读懂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65页。重要的内容动笔画一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四、动手、演示、理解

1.生汇报什么是互相平行,认识平行符号。

2.引导学生用两根小棒在桌面上摆出平行。

3.把其中一根小棒放在桌堂里(方向与桌面上的垂直。),此时2条直线能相交吗?那是平行吗?为什么不是平行?(因为它们不在同一个平面内。)

师: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吗?互相平行吗?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一下,还平行吗?

师:是啊,2条不相交的直线,如果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可能会出现不平行的现象。因此,小学阶段我们只研究在同一平面内2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同一平面。)

4.生汇报互相垂直,认识垂直符号。

5.师:我们再来理解垂线和垂足。

五、规律探究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垂直和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师:咱们看看几何图形中有没有平行和垂直。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谁愿意到黑板上来摆一摆?

(1)先摆出一根粉色的小棒。再摆两根绿色小棒与粉色小棒平行。

师:有没有和这位同学不同的摆法?虽然这两位同学的摆法不同,但是你发现其中相同的地方了吗?

(2)先摆出一根粉色的小棒,再摆2根绿色小棒与粉色小棒平行。

六、总结延伸

师: 我们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猜一猜,以及自学等方法,研究了同一平面内的2条直线。那么,不在同一平面内的2条直线,又有什么关系呢?(出示立体图形。)面与面之间有没有平行与垂直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继续研究思考。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反思:

在教学“垂直与平行”一课时,我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竭力引导学生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在过程中经历知识形成。既充分关注学习知识的结果,更关注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能力、意识培养。

一、放手分类,自主探索

垂直与平行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普遍,学生脑子中已经累积了很多表象。教学时,我组织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小组汇报、班级争论、教师点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2种情况。通过分类、分层理解,加深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研究意识。

二、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布置有意义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我请每一个学生在A4纸上画了2条直线。我充分运用了学生画的这两条直线,既让学生对2条直线从“相交”和“不相交”进行了分类,还让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还是“不相交”进行判断。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行”和“垂直”之后,又让学生对自己所画的2条直线是“平行”还是“垂直”进行了判断。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亲身经历,参与实践,培养了他们的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增强了应用意识。

三、重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时时处处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新知。比如:从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想一想画条直线可能是什么样的,再用手指比一比。在分类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独立分类,找到分类的标准,自主探究出2条直线有2种关系“相交”和“不相交”。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平行”和“垂直”,使学生对“平行”和“垂直”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又引导学生看书,进一步认识“平行”与“垂直”,采用了“以练代讲”的方法,使学生对重点词进行了理解。

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占据了一定的时间,因而后面练习时,练习内容不够充分,需要在进一步的练习课中加以补足。此外,评价语还过于单调,这也是我需要提高的地方。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公园小学)

上一篇:传承论文下一篇:可贵的帮助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