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5-04-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3篇)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课题 作者 及工 作单 位

岳麓版九上第 16 课《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谢登平灌阳县民族中学

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是继第二单元欧美主要国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力量得到壮大并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巩固扩大的历史,这一过程又为其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上的前提保证。因此本单元在近代史的教学中 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第 16 课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作为第四单元第 1 课,它所陈述的历史事件在性质、背景、意义上具较多的相同之处,而且日俄两 国都对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它们的一系列改革对今天的中国 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因此学好这一课有利于学生宏观把握资本主义兴起、发 展的历史和深刻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1、前面已学过英法美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本课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学 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经验;在八年级中国史的学习过程中已接触到与日本、俄国 相关的内容,对日俄的历史较为熟悉,在本课的教学中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利用已 有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2、本课涉及到“农奴制”和“封建残余”,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较为陌生,无 相关的历史知识与体验,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要对农奴的生活情况 进行介绍,对封建残余的表现进行适当点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 1861 年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内容,意义、性质及局 限性;通过对农奴制和明治维新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对历史事件 的分析比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讨论废除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哪些条 件,从而理解农奴制的废除的重大转折意义;引导观看有关 19 世纪中期日本现 状的图片、录像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明治维新的必要性,感受明治维新在日本社 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对俄国、日本的促进 作用,使学生意识到改革是强国之路,进而坚定走改革开放道路的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教学难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 预设学生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环节 行为

一、导入 新课

二、学习俄国 农奴 制改 革

二、学习明治 维新

三、教师 小结

用简洁的语言阐明本单元 以学习第二单 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元的方式进行 培养学生的分析材料和 与第二三单元的联系并引入

学习、思考 学生提炼观点的能力 使学生课题。

阅读课本,进行理解农奴制的废 除为资

1、要求学生按学习第二单

归纳,概括 学生本主义的发展带 来了劳

元资产阶级革命的方法学习按组讨论,并具动力、资金和市 场 只有1861 年 农奴制改革,弄清农 体说明为 什么能学生了解了农奴制 的具奴制改革的原因、内容、性质、起到这 样的影响 体情况之后才能感 知它

学生联系英国 圈的废除的历史意 义。利局限性和意义。

地运动体会 农奴用圈地运动这一 熟悉的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

制对俄资 本主义内容可培养学生 对知识

述问题的学习情况。发展的 阻碍 学的联系迁移能力 加深印

3、要求学生简单地概括农 生齐读课本 第 象,以读促学 以史为鉴,是历史教学 的教育功能。奴制改革的内容,并强调不能 87 页内容 学生

联系课本 思考题通过对“启 示”的思考、照课本内容。

进行讨 论,理解讨论,让 学生感受改革

4、教师作纠正、点拨。

封建残 余的表现 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知识

5、农奴制改革对俄国历史 学生思考、发 言,的运用、迁移能力,体

得出结论: 国家现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性 有什么影响?

6、教师及时补充农奴制背 的发展,离 不开进一步理解明治维新的

改革;改革 是强局限性的影响,使学生

景下农奴的生活情况及其对 俄

国之路 学生按原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 深

国社会发展的制约。因、内 容、性质、层次体验改革的重要 性,7、教师强调: 农奴制的废 意义、局限性启并在此基础上感受 学习除成为俄国历史发哪儿重大 转示等 要素自读教其他民族优秀文化 的必

材,并讨论 思要性 折点,即促进了俄国资本主

考:日本明治 维义的发展

新对中国有 什么

8、农奴制改革有何局限 性?影响? 观看图片,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 体验 这一变化 面?

9、要求学生思考: 1861 年农奴制改革给你带来什么 启示?

1、要求学生按组以学习农奴 制改革的方式学习日本明治 维新

2、多媒体展示:中日甲午战 争和抗日战争片段

3、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迅 速增强,成为亚洲唯一保持独 立的国家。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 19 世纪中期,俄国和日本通过 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两国的改革史告诉我们: 改革 是强国富国之路。当前,我国 也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推 动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才能

使我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 之林。

板书设计

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1、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 的发展

2、内容:废除农奴制;农奴要高价赎买

一块土地、背景:内忧外患、内容:经济;政治;军事;文化

3、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3、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4、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

1、、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要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判断日俄两国的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是什么事件?

3、明治维新为日本以后的创新与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的是哪一内容?

4、从本课的学习中,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教学反思

1、农奴制改革与明治维新在背景、性质、意义等方面具有相同点,且二者都

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教师先详细教学农奴制改革,再引导学生按学习农奴制的方 式学习明治维新,既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通过观看图片和影视片段的形式,使学生参与对历史事件的体验活动中,体现了新课标对历史过程的注重。

3、强调历史事件对今天的借鉴作用,让学生感到历史的实用性,从而提高 学习的积极性。

4、教师讲述的内容过多,教学方式仍停留在“填鸭式”的老套路中,不利 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讲精讲。

5、板书过于繁杂。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课标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农奴制危机和要求变革的呼声;阐明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影响。概述“解放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播放视频材料,结合教材,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从内因、外因加上主观因素等方面分析,理解俄国为什么进行农奴制改革,以及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由之路,改革是落后

国家通向现代化的一座桥梁。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昭示。

三、考点:北俄国农奴制改革

四、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评价

难点: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

五、教学方法:导学+问题意识

六、教学课时:2课时

导入新课:

1814年,以俄国为首的反法联军打败了拿破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以 “解放者”的身份骑着白马进入巴黎。而四十年后,俄国却在1855年的克里木战争中战败,向英、法和土耳其俯首。沙皇俄国何以从令人望而生畏的霸主变成了不堪一击的泥足巨人?俄国向何处去?

讲授过程 :

一 背景

1、军事:(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更加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腐朽落后。探究:克里木战争的借口是什么?过程如何?实质是什么?

1、战争借口:

2、经过:1854——1856 英法加入土耳其语俄国在克里木半岛

3、实质:俄国与英法争夺土耳其遗产的斗争

4、结果:俄战败 签订《巴黎条约》

5、影响:暴露农奴制的落后

2、经济:(根本原因):俄国落后腐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探究:俄国落后腐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农业、工业落后

3、思想舆论:19世纪,俄国出现要求变革农奴制的呼声:十二月党人起义: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立宪君主制;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启蒙:

4、政治: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俄国农奴制

5、外部:受欧美工业革命冲击。

二 方式: 以沙皇为首的封建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三 内容:

(一)经济:二一九法令1861年3月3日

A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成为政府的臣民,不在隶属于他

们的主人。

B 农民可通过赎买获得部分土地

(二)政治:

1、司法改革

2、地方自治

(三)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俄国

(四)军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式军事管理机构,促进军事近代

化 四 评价

2、积极:

(1)是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转折,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 义的过渡,使俄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

(2)改革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扩大了自由劳 动力来源,有利于俄国工业发展。

(3)推动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进步。

3、局限:(1)不彻底性:A沙皇专制未改变,局限于经济基础的改革

B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使日后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2)掠夺性:农民为了赎地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3)引起知识分子不满,农民骚动 探究: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如何?

是由封建地主阶级实行沙皇领导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课堂小结:

探讨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近代化’含义:

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

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俄类似西欧的资产阶级自由派运动始终难成气候,民主政 治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国家相差甚远。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 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 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 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进行军事改革。开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 军事管理机构,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 籍。(5)思想近代化:改革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法开始传入俄国,越 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 愿望越来越强烈,俄国出现了人思想观念的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 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

(6)总之,改革后虽然俄国仍然是沙皇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却促使俄国的近代化进程有了更快发展。

高考链接:

(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5题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5分)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5分)【答案】

(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

结果:战败。

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

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2008年上海高考34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 长久地作老爷的破布?

他们是否还长久地

买卖人口,把人当牲畜?

是谁让我们沦为奴隶?

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

又是谁让他们骑在我们穷人的头上,挥舞着鞭子?

(1)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制度?(l分)

(2)作者对这种制度持什么态度?为什么?(2分)

(3)诗中所说的“人民”的地位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答案】(1)农奴制。

(2)批判的,农奴制是极其落后、残酷的制度。

(3)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人(或农 奴获得人身自由),有拥有财产、改变职业、参加选举的权利(或享有财产、职业和选举等公民权利),地主不能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买卖、赠送和典押,不得干涉他们的生活。(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略)

①图14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6分)(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4分)【答案】(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给分)

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

高中历史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点 篇3

(二)地域:俄国

(三)历史背景(或原因):

①十九世纪中叶农奴制的存在激化了俄国的阶级矛盾,农奴反抗、农民暴动不断威胁着沙皇的统治。

②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俄国经济远落后于西欧。

③社会上出现主张解放农奴,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思潮;

④革命民主主义者准备推翻沙皇封建统治。

⑤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俄国国际地位下降,统治者认识到必须进行改革。

(四)主要内容:

①“二一九法令”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并且享有公民权。

②规定土地仍归地主所有,但是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要缴纳赎金,还需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③农民获得份地时,首先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赎金的20%至25%。剩余部分必须在之后的49年内还本付息,才能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

④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法令规定由村社负责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农民付清赎金后,经村社同意才能离开。

另外在1861年之后,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司法、教育、军事方面也做了一些改革。

(五)历史作用:

①经济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改革之后工厂、工人数量增加一倍多。

②政治上沙皇专制政权逐渐转变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

③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④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的发展,并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六)成败原因分析:(成功)

①改革有掌握实权的沙皇的领导。

②改革的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顺应了历史潮流。

上一篇:安全办公会汇报材料下一篇:都是算式惹的祸周记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