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精选8篇)

浅析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篇1

一、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应该说,村集体经济这个概念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在过去几十年里,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村级集体经济有过如火如荼的辉煌历史,也有过衰落的低谷时期,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纵观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我认为当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绝不能重蹈覆辙,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保证村级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积极稳妥,找准自身的优势,依托自身的优势,把握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切入点。当前,要坚持做到有条件的地方先发展,条件不足的地方循序发展,不同特点、不同基础的地方,探索不同的发展路子。城镇和城郊结合的村子,基础很好、区位优势明显可以通过兴办工业企业、发展二、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山区和纯农业的村,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调整农业结构,通过发展农、林、牧、副特色产业来壮大集体经济,有条件的村还可以综合开发“四荒”资源,采取多种投资形式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总之,各村可以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绝不能搞“一刀切”、“一哄而上”、“盲目跟风”。

(二)统筹发展的原则。在这里统筹发展主要是指坚持强村与富民相协调的原则,要把“强村富民”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点来抓。强村和富民是村级经济的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如果离开了富民,强村就失去了根基;如果没有强大的村级集体经济,也就不能实现共奔小康的目标,因此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要坚决克服强村与富民两者偏离的倾向,既不能靠侵犯群众的利益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也不能随意加大村级集体经济非生产性支出,消耗积累资金,损害村级集体经济,两者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

(三)改革创新的原则。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改变过去那种政企不分的作法,要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种实现形式和多样化的发展路子,转变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原则,逐步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的现代产权制度,实现开放式经营,积极推进大范围、宽领域的资产重组,优化集体资源配置。

(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村集体经济,我们决不能走过去那种短历时、高消耗、低效益的路子,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整合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坚持走高能低耗,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

二、探讨四种发展模式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探索不同的发展路子,结合我县的实际,笔者认为有以下四种模式可以探讨。

(一)资源开发型。资源开发,即遵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原则,立足资源求发展,充分利用村里的矿产、水利、旅游等资源优势,创建村级所有、经营形式多样的经济实体,积极发展水产养殖、矿产开发等特色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把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我县主要有以下几种资源可供开发利用。

一是开发矿产资源。对本村内有煤、硅、钙石等矿产资源的,可以依法组建法人公司,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增加村级经济收入。我县屈原镇长江村就是典型事例,该村从1984年开办村办煤矿,累计上交税金40多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达1000多万元,2005年该村集体企业实现产值250万元。该村通过开采煤炭资源,村级积累日益丰厚,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并在全县率先享受村民医疗保险,不仅村的实力强了,老百姓也富了。

二是水利资源。水利资源利用在我县主要是指开发小型水电站,小型水电站虽然近年来在一定范围内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但对于有条件的村来讲,开发小水电无疑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茅坪镇陈家坝村按照“民营参股、集体控股”的原则,投资兴建宝塔河水电站,合理利用流域资源,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投资较大的发展项目,仅靠村级自身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做大做强,因此可以采取合资合股等多种合作方式。有条件的村要利用旅游景区的辐射作用,围绕景区发展第三产业,这也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的可选路径。我县茅坪镇四溪村依托四溪风景区,投资兴建的旅游产品一条街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

(二)租赁经营型。即适应经济成分和经济主体多元化的新形势,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实现滚动发展,将集体闲置的土地、林场、果园、房地产等集体资产以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积极实施项目开发,兴办各类集体经营项目,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是租赁闲置的校舍、村委会场所。农村行政体制改革以后,合村并组,撤点并校,有相当一部分校舍、村委会目前闲置,每年还需要一定的经费来管理和修缮这些设施。有条件的村可以按照科学利用的原则,对这些闲置的场所进行租赁,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

二是租赁矿产资源。我县许多村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由村级直接经营管理,也可以租赁经营,收取承包费用。郭家坝镇庙垭村把本村的铁矿资源租赁给个体户经营,每年按每吨矿3元的标准上交租金,该矿每年产量达2.7万吨,仅此一项就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多元。

三是租赁“四荒”资源。我县高山和半高山地区的村,“四荒”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有大量闲置的土地、荒山荒坡,可以按照政策,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这些资源租赁经营,发展高山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

(三)主导产业带动型。即与农村产业经营相结合,围绕实施农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示范作用。在培植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拉长产业政策,实现农业的多次增值,村级可以在科技贮藏、加工、销售等环节上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帮助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通过有偿服务的形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而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

一是开展营销服务。营销组织是农业产业化中联着农户和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当前农村营销组织已经不断发育并壮大,但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需要一支完善、规范、专业的营销队伍,可以发挥村级组织的优势,研究由村来组建营销队伍,为农户提供专业服务,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二是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产业化搞得好的村可以围绕主导产业兴办龙头企业,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我县郭家坝镇庙垭村投资200多万元兴办了村级养猪场,年出栏生猪3000头,年销售收入200多万元,为村级集体经济注入了活力。

(四)区位优势开发型。即依托村自身的地理优势、区位优势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如利用港口、工业园区等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园区经济。

一是发展港口经济。我县的部分村紧邻港口,区位优势较明显,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兴办航运码头、兴办第三产业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宜昌市猇亭区红港村利用紧靠长江这一优势,采取入股、合资等形式办起了一个航运码头,为税费改革后增加村级经济实力探索了一条新路子。我县茅坪镇的银杏沱村也是紧靠长江,区位优势明显,同样可以探索这条路径。

二是发展园区经济。我县九里工业园区开发以后,相继有森达、维维、华强等多家知名工业企业到此落户,九里村作为工业园区的所在地,可以积极探索围绕经济园区,配套发展信息物流、饮食商贸等相关产业,以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三、抓好四个工作重点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解决当前农村基层组织“有心成事,无钱办事”的矛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重点要从提高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发展规划、营造发展环境上下功夫。

(一)提高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思想认识。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来抓紧抓实。要建立领导干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帮扶责任制,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党政领导政绩的考核内容,县对乡镇、乡镇对村,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并确定一批集体经济薄弱村,从班子建设、发展规划、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结对帮扶,由县乡选派干部到薄弱村任职,指导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相关职能部门要紧密配合,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有效服务,认真解决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二)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践证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离不开一个好的村级班子,要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愿意为群众办事、符合党员条件的农村致富能人吸收到基层党组织中来,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建立村干部定期培训制度,重点抓好思想政治培训、政策法规培训、经营管理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村干部带领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改善村级领导班子的年龄、文化、知识结构,提高村干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能力,把村级领导班子建成带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强集体。

(三)制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县乡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指导村制定具体的发展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选准发展路子。要认真分析每一个村的发展条件,把扶持的重点放在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村上,按先易后难的顺序加快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中要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突出特色和优势,力争经过3-5年,逐步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建立起村级稳定的收入来源。

浅析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篇2

1 农村道路建设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

按照新时代的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提上议程,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需要从农村道路建设开始。农村道路属于农村的基础设施, 直接为农村造福, 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 建设好农村道路可以拉近城市与农村的距离, 形成城乡一体化, 最大程度上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可以加强农民与外界的交流, 扩大农民视野, 做到与时俱进, 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 避免与社会脱节。

其次, 建设好农村道路, 有利于刺激农村非农业项目的发展, 使农村趋于现代化建设, 从而增大农民的就业及创业致富的机会, 减少远距离打工的人群, 有利于农村家庭的和谐发展。

最后, 建设好农村道路, 可以保证城乡物资的流通, 增加农产品的保有量。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

2 农村道路建设的现状

2.1 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的农村道路多, 建设所需要的投入较大, 国家的资金补助远远无法满足农村道路建设的需要。目前, 我国农村道路的集资方式是:政府机构补助一部分, 有钱人捐一部分, 道路工程队占一部分, 农民自己承担大部分。但是由于我国外来务工人员增多, 常住居民人口数目不多, 导致农民筹措资金难度加大, 使得道路工程队面临破产的危险。

2.2 缺乏管理机制

农村道路建设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 而是处在一盘散沙的状态。除了少数乡镇设立有农村道路监理办公室, 召集了数量足够的工作人员和保留有充足的资金外, 其他乡镇都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机构, 没有建立必要的管理机制。在道路的建设过程中, 缺乏执行者进行道路建设监管, 难以确保道路建设的质量, 造成了资源浪费。有的农村道路虽然建成了, 但是缺乏一定的养护措施, 没有设立专门的养护经费, 大大降低了道路的使用寿命, 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2.3 缺乏专业人才帮助

新农村建设需要将科学、进步的思想引入农村, 这就需要更多的高学历年轻人才加入进来。一方面, 我国的农村道路建设中缺乏对人才引入的重视, 在道路建设过程中运用的人员都是农村当地的居民, 他们缺乏对于政治、科学方面的正确认识,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 严重影响了道路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 人才怎样引入农村也存在着问题。农村以什么方式吸引人才、留下人才还需要深入研究。

3 农村道路建设的改善方案

3.1 建立完善的资金筹措方案

要进行农村道路建设, 首要问题就是解决资金问题, 只有解决了资金问题, 才能保障道路建设的顺利进行。首先, 农村要建立专门的农民组织, 该组织的任务是联系政府和散户农民, 保证政府的款项能够顺利交到农民的手中。国家政府对于农村建设的辅助资金远远大于农村收到的辅助资金, 这是因为政府机构与农民基层之间缺乏联系, 政府不能切实了解到农民的需要, 并且农民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有或多或少的欺瞒现象, 导致国家补贴的沉淀。于是, 成立的农民组织要切实根据该地区的情况, 拟定真实的资金申请方案, 诚实地向政府机构申报。该机构的人员需要具有良好的诚信, 不能对任意一方有欺瞒行为, 否则追究其责任。这样, 就可以将农民组织起来, 具有思想上的统一性和行动上的统一性。然后, 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贷款力度。在道路建设过程中, 农民进行贷款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农村道路建设的先期回报率低, 并且农民的还款力度不足, 使得银行失去投资信心。这时, 政府需要对银行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 鼓励银行贷款给农民, 并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加大银行的贷款力度。同时, 农村内部要进行监督, 保证自己的还款能力, 定时定期地还款, 对于不能及时还款的个人, 农村内部应该进行帮助, 先替其还清当期贷款, 保证自身的借款信用度。只有存在一定限额的前期投入, 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后期回报, 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3.2 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

农村道路建设需要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 以保障其顺利进行。农村要建立专门的道路管理机构。机构中的管理人员要对道路的建设、养护、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化的管理。首先, 该机构要加强对于农村道路建设的监督管理。虽然农村道路的要求相对于国道等主干道路来说要低, 但是其施工条件差、交通不便利, 给道路建设带来了很多困难。监管部门需要对农村道路进行定期监管, 避免在道路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或者偷工减料的行为, 保证施工质量。其次, 该机构要加强农村道路的养护工作。这就要求该机构制定出一套专门的道路养护政策, 建立专项经费, 并且定期安排专人进行道路检测和养护, 做到早发现、早改善, 最大限度地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 实现道路的可持续发展。最后, 该机构要对于道路建设资金进行专业的管理和合理的分配。资金问题是农村道路建设的核心问题, 资金问题表现在资金筹集、资金分配、贷款还清等方面。机构中的工作人员要保证资金的顺利筹集, 保持与银行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要合理进行资金分配, 将资金分成道路建设、道路养护等多个方面。而且要监督农民还清银行贷款, 保证再次贷款顺利。

3.3 引入专业人才

农村道路建设过程中, 需要专业人才的帮助。专业人才的需求体现在很多方面:一是专业人才运用在道路设计方面, 让其设定出最合理的道路标准;二是在道路养护方面, 让其定时定期地进行道路养护, 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三是在监管方面, 保证道路建设的顺利进行。首先, 社会上的有心人士愿意给农民朋友提供免费帮助, 但是他们找不到帮助的渠道, 所以政府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 可以通过网络、报章杂志等宣传方式, 招募各方人才。政府根据这些人才的特点进行分类, 充分利用每一个人的特点, 将其合理地运用到农村道路建设当中。例如:在报名者中, 找出熟悉道路设计的人才, 让他们实地考察某乡镇的情况, 最终设计出最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施工方案。然后, 农村内部应该培养相关人才。因为人才引入的经费过高, 所以农村可以培养自己的基层人才。具体做法是:让数量有限的专业人才深入到农民群众内部, 对农民进行免费的培训, 培养他们简单的专业技能, 今后让他们能够运用到道路建设中。最后, 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农村道路建设的队伍中来。根据报道, 很多大学生和研究生参与到村官的招募当中。所以, 农村道路建设可以模拟这种宣传方式, 招募大学生, 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

摘要: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国家相关部门提高了对于农村道路建设的重视程度, 并且加快了农村道路建设的速度, 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农村道路建设的现状出发, 分析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着重提出农村道路建设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新农村,道路建设,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承锋、刘璇、谢晓东, 农村道路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以重庆市武隆县境内的武仙路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年01期.

[2]邢智强、邹敏、谢明, 农村道路建设筹融资问题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 2009年08期.

浅析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篇3

【关键词】三农问题 农村经济 制约 问题

一、前言

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高屋建瓴、深刻精辟阐述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同时提出明确要求。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深入分析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并就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更好履行政府“三农”工作职责等重点任务作出具体部署。

会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二、“三农问题”分析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三、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弱、包袱重,在发展中仍遇到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但目前许多农村地方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综合生产效益低,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大部分山区部分镇、村规范的公路都很少,只有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

1.从农村整体经济结构看,农业产业比较单一。就贵州省威宁县来说,主要以传统的玉米、马铃薯种植为主。许多农民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由于种植业产品价格较低,附加值不高,比较效益低下,难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2.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布局的结合点把握不够,规模经营没有形成气候。目前,许多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在产业分布、选择优良品种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区域化布局的结合点还把握不够,“一地一品”、“一区一业”等专业化政策实施还不到位,土地连片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没有大的突破,农业生产分散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形成合力,规模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3.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不明显。从农业内部结构看,部分镇、村由于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作用没有明显发挥,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相当突出,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村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说明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没有得到较好发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农村市场经济建设。

(三)农村人才缺乏,制约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特别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农村的发展需要人才,但又缺少人才。主要体现在:

1.劳动力素质较低。由于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造成大批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特别是年轻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弱妇幼或是在城市中缺乏竞争能力的人。农村中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同时,他们接收外界信息能力较弱,不善于利用农业科技。

2.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在基层干部中,还有许多是在农村成长起来的老干部,他们文化偏低,不善于开展农村经济工作,缺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有些基层干部,整天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精力难以集中到沟通、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上来;部分镇、村干部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些因素都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城乡二元结构有待改变

中国大部分地区不仅是二元经济结构,而且是二元体制结构,这是城乡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户籍制度方面,把全县人口分成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进城的农民在就业和子女教育等方面都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在就业制度方面,虽然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进城农民不公平、甚至歧视性的政策仍然大量存在。如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像失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非常薄弱,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也没有考虑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在劳动条件、居住环境、工伤保险等方面都不能享受到与城市职工相同的待遇。在公共财政制度方面,目前农村基本上享受不到公共财政。例如目前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县乡政府承担;农村基础设施如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农民自己筹资来建设。

(五)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僵化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起步并不断得到深化,而政治体制改革基本上没有实质性进展,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出的问题和原因:其一,乡镇政府机构膨胀、人浮于事,债务负担沉重。由于行政管理职能过于细化,党委、政府、人大、纪检、武装部“五大班子”齐全,财政、工商、国土、农技、林业、水利等“七所八站”一样不缺。近年虽然进行了乡政府机构改革,精简了一部分人员,但机构膨胀、人浮于事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民的负担减轻了,但乡镇政府的财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乡镇财政普遍困难,债务负担沉重。其二,农民的各项权利得不到保障。虽然基层民主政治的框架已经建立,但是由于体制创新乏力,以及傳统“官本位”思想的束缚,民主监督流于形式,农民的选举权、监督权等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皆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只有从根本出发,解决制约发展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服务新时期的“三农”工作,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一系列问题。从长远来看,只有切实改进农村基础设施环境,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把农业发展与解决农民生存基础问题相结合,把发展农村经济与改造农村生态环境相结合,把发展农民人口素质与塑造农村人文环境相结合,才能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浅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4

[摘 要]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繁荣进步。本文就农村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浅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 存在问题 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较城市经济而言不落下。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浅析,并且提几点建议。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我国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2.体制惯性的挤压

我国“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3.法律支持的滞后

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1.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

(1)统筹实行财政鼓励和资金支持政策。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农村财政支付补助额保持稳定不变,不因县域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建立财政鼓励机制,提高工业、商业税收返还比例。

(2)统筹对县域经济的人才支持。县域可与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县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经常到县、乡服务,帮助县域提高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那些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应逐步交给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政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法规监督、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积极推动农村群团组织职能转型,使其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同时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实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部门登记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简化登记管理程序,鼓励发展各类合作经济、合作金融、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等民间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村社会事务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作用。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加快相关立法步伐

对束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关限制性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坚持边培育、边规范,先实行备案管理,待运作规范、具备登记条件后,再逐步将它们纳入统一管理。近几年,沈丘县围绕兴农富民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阻碍了农村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72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7个,行业协会带动型3个,专业市场带动型3个。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如龙头企业依托型,金源种业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合作组织。经纪人销售合作型,即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农产品产加销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如山药销售协会等。4.坚持城乡发展的思路

(1)统筹放活城乡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宽进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全部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使民营经济能够充分带动城乡劳动力、资金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

(2)统筹扩大城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成功率,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搞好项目谋划,搞好园区建设,搞好全程服务。不仅扩大城市的对外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对外开放,大力开放县域的特色农产品,有条件的要由相关政府组织,对其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采用就近原则,扩大对日本、俄罗斯、韩国和朝鲜等国的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

[1]李玉凤 王广金: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01)

[2] 吴珺 何民捷:努力实现城乡经济共同繁荣、城乡居民共同富裕[N].人民日报,2008,(11)

[3] 杨秀丽:索志林.城乡统筹发展 促进县域经济繁荣[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7)

浅析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篇5

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是新时期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推动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基层政权正常运转、服务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物质保障。为加快我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步伐,结合实际,特制定该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精神为指导,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把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的中心任务,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一轮扶贫开发、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加快发展与依法保护并重,稳步开源与有效节流并行,积极增效与深入挖潜并举”的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和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开发农牧区优势资源,不断扩大集体资产总量和再生产规模,努力提高发展质量、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实现乡村集体经济的滚动式、跳跃式发展,加快农牧业现代化步伐,带动农牧民增收,实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工作原则

(一)加快发展与依法保护并重。坚持“管理出效益”的发展理念,在加快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配套完善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制度,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民主监督、科学管理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集体资产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堵塞流失、贬值、损耗漏洞,确保集体资产安全运营,滚动发展。

(二)立足实际,因乡因村施策。坚持“一乡一品,一村一策”的发展要求,根据制约因素、地域特点和发展优势,将各乡村分类排队,区分不同的发展层次,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依托农牧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引导、扶持、督促乡村发展集体经济。

(三)坚持高效率运作,低风险运行。要牢固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和“时不我待”的抢抓机遇意识,地县乡村四级联动、齐抓共管,全力抓好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工作。同时,要立足地区乡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基础条件差的实际,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把工作重点放在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上,不能搞短期行为和形式主义。

(四)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要克服富民与富集体相互偏离的倾向,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分配关系,既要反对靠侵犯群众利益发展集体经济的与民争利行为,更要严禁私分集体地、侵占集体畜、挪用集体发展资金等损害集体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

三、目标任务

将5年规划期划分成两个阶段,分步实施。

(一)2004年至2006年,按照“抓后进、促先进、带中间”的要求,重点抓好后进乡村和中等村转化提高工作,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消灭310个无收入空壳村和收入1万元以下的隐性空壳村、14个无收入空壳乡和收入10万元以下的隐性空壳乡;促使207个集体收入1至5万元的中等村、25个集体收入10至20万元的中等乡(镇),收入分别达到5万元、20万元以上,进入先进行列;推动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25个村、20万元以上的15个乡(镇)收入分别达到10万元、30万元以上,实现升级发展;建立起配套完善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2007年至2008年,按照“整体推进,升级发展”的要求,重点抓好巩固提高工作,使绝大多数的村集体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半数以上的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大部分乡(镇)年集体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半数以上的乡(镇)年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每个县力争培育出1个年集体收入上百万元的示范乡。

四、实现途径

(一)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夯实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要依托农田草场水利基本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加快耕地、草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不断增加集体可支配资源。在5年规划期内,乡村集体收入达不到目标要求的,对依靠国家投入新开发的耕地和购买的牲畜,要优先用于发展乡村集体经济。限期清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家公职人员和离退休干部无偿占用或利用职权低价承包的农村耕地、草场,并一律无偿退还给乡村集体,由乡(镇)党委、政府调配,统一用于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加大对集体地的投入和改造力度,积极兴建集体温室蔬菜大棚、果园、特色养殖小区,提高集体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坚持“提质与增量并重”的原则,大力发展集体养殖业。采取“筹措资金买一批、依托项目增一批、加强存栏滚一批、发动党员借一批”等多种办法,扩大集体牲畜养殖规模。在5年规划期内,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集体牲畜出栏的管制,除淘汰老、弱、病畜外,实行母畜出栏“零控制”。集体实力较强的乡村要把发展重点向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和特色养殖业转移,养殖重点向良种畜、大畜转移。针对集体畜易损耗的特点,要统一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承包给有赔偿、经营能力的农牧户经营。

(三)交通便利、具有区位优势的乡村,要依托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加工运销、劳务输出、建材建筑业,积极建立活畜交易等农贸市场和商业网点。有条件的地方,要引导、扶持乡村集体开发“农家乐”等休闲旅游服务项目,发展农村旅游业。城建、国土资源等部门要规范和完善非农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支持乡村集体通过参股经营、有偿转让、公开招标、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建设与开发,兴办一批集体二、三产业项目,实现非农用地的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增加乡村集体收入。

(四)鼓励、支持集体经济和资源优势明显的乡村加快发展混合型经济。依托集体资产存量,吸收社会资本,采取以地、林、畜实物入股和投资入股的方式,与农牧民和区内外客商联合兴办农牧场、农副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等经济实体。不提倡乡村集体独资新建企业。对现有的集体企业,要认真进行清产核资,采取股份合作制等方式进行改制,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

(五)引导基层组织增强市场经济观念。根据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生产的需要,创新涉农服务机制,积极组建支农、便农、利农的中介有偿服务组织,成立各类农村行业协会,为农牧民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信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扶持农牧民进行合作化生产、组织化销售,在服务农业中增加集体收入。

(六)积极落实国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大力发展集体林草业。林业、国土资源、草原等有关部门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乡村集体开发、改造退化集体草场、荒山、荒沟、荒滩、荒丘、夹荒地和弃耕地,大力植树种草,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生产条件。形成的耕地、草场、林地、果园等资产,要用于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由乡村集体公开招标发包,增加集体和农牧民收入。

五、工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要成立由党委、政府领导任正副组长,组织、发展计划、扶贫、财政、农业、畜牧、水利、林业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办公室,组织协调办公室设在组织部门,项目建设办公室设在发展计划部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设在农经部门,办公室主任分别由各部门主要领导兼任。实行领导小组联系会议制度,每年年初、年终,由组织部门负责召集各成员单位协调会议,对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和有关项目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同时,将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的目标任务作为硬性指标,写入年初地区与各县(市)签定的《经济目标责任书》,纳入经济工作考核范围。

(二)明确责任主体,确保上下联动。在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方面,县(市)委书记作为县级第一责任人,承担全县(市)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责任,主要职责是:高度重视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工作,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全县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其它各项经济工作一并安排、同步落实;关心、关注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进度,亲自过问和解决集体经济薄弱乡村缺乏启动资金等问题;督促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加快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步伐;主持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联系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乡(镇)党委书记作为乡级第一责任人,承担全乡集体经济的发展责任和集体资产的管理责任,主要职责是:主管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工作,在理清乡本级发展思路的同时,根据各村的不同特点,采取切合实际的发展措施,逐村落实地区、县(市)提出的要求和目标任务;立足本乡实际,研究制定科学规范的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办法和制度,防止集体资产流失、损耗和贬值。

村党组织书记作为村级直接责任人,承担本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责任和集体资产的管理责任,主要职责是:因地制宜,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计划,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增加集体收入;认真落实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节约集体收入开支,不断扩大集体再生产规模,实现滚动发展;加强集体资产管理;提高集体资产科学经营水平,全面推行公开竞标承包经营办法;定期公开村集体资产管理和收入使用情况。

乡(镇)包村干部承担所包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资产管理的连带责任,主要职责是:加强与村“两委”班子的联系和配合,增强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感,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与村干部共同解决发展乡村集体经济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如期完成地县乡下达的任务;监督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和集体收入的使用,协助村“两委”班子经营管理村集体资产。

(三)建立健全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帮扶工作责任制。各县(市)要根据乡村的发展基础和优势,选派县直及驻县单位扶持村级发展集体经济。建立县(市)委、政府领导联系乡(镇)工作制度,赋予他们扶持乡(镇)发展集体经济的职责。要实行帮扶工作半年通报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和阶段考核验收制度,保障各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每年各县(市)要向地委书面汇报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工作情况。

(四)全面推行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对发展集体经济工作不重视,态度消极、行动迟缓,完不成规定目标任务的,给予责任人通报批评并取消评优资格。因工作失职、失察、失误,导致乡村集体经济明显滑坡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领导责任。对利用职务之便,以集体资产为个人谋利益的;擅自改变集体资产产权和使用权性质的;侵占、哄抢、私分、破坏、平调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集体资产的,给予有关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五)把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首要工作来抓。没有消灭无收入“空壳”村和年收入1万元以下隐性“空壳”村,乡级集体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乡(镇)所占比例不到80%的,不能申报“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乡级集体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下,年集体收入达3万元以上的村所占比例不到80%的,不能评为“五个好”乡(镇)党委;村集体年收入达不到5万元的,不能评为“五个好”村党组织。在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方面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取消其三年的申报资格。命名后,乡村集体经济出现滑坡和集体资产发生严重流失现象的县、乡、村,要摘牌并取消荣誉称号。

(六)建立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激励机制。在不侵占乡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前提下,除提倡无偿投入扶持乡村发展集体经济以外,允许单位在帮扶过程中搞有偿投入。乡(镇)本级集体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的,要设立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奖励基金,按比例奖励给所包村超额完成地、县(市)下达任务的乡(镇)包村干部。在5年规划期内,要把乡(镇)包村干部的工资待遇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挂起钩来,为其核定发展集体经济绩效工资。要全面落实地区《村级干部结构工资制度》(阿地党组通字[2003]25号),坚持多劳多得的原则,给村干部核定、提成发展集体经济效益工资。

(七)加强对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的项目资金扶持。在农村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必须充分考虑发展乡村集体经济,每年挤出一部分资金扶持乡村发展集体经济。要引导、扶持乡村参与管理、参股经营有收益的农村基础设施。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将一些基础设施项目交给乡村集体经营管理。要把发展乡村集体经济与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改进和完善扶贫方式,积极探索兼顾集体增收和贫困户脱贫的有效途径,提高扶贫开发的质量和效益。从2004年起,各县(市)、有关单位必须从扶贫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并把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纳入财政预算,为集体经济薄弱乡村解决部分启动资金。

要抓住自治区允许乡村独立申报项目的机遇,建立健全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工作机制。发展计划、扶贫、水利、农业、林业、畜牧等涉农部门,每年要制定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项目工作计划,允许乡村独立申报项目,指导乡村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协助基层组织争取项目立项,落实项目资金。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领导,可以根据其所争取项目资金的额度大小,按比例给予物质奖励。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截留、挪用乡(镇)、村独力争取的项目资金和地区统一调配的发展乡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否则按违纪处理。金融部门要加强对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扶持,加快信用村建设步伐,对信用村发展集体经济优先放贷。

(八)科学经营、规范管理,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集体资产经营办法,打破产权封闭、区域分割的格局,实行开放式经营,实现经营方式和投资主体多元化。要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投标的方式确定集体资产经营者。要实行集体资产评估制度、承包论证制度和村集体资产承包合同乡村会签制度,确保集体资产发包安全。要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加大对集体经济的再投入。5年规划期内,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村,集体收入除开支村干部工资外,原则上要全部投入到集体经济的再发展上。要加强对乡村集体收入的统一管理和调度,把集体实力强的村的当年收入集中起来,作为强村入股的资金,投入到集体实力薄弱的村和“空壳”村,根据投入资金规模的大小按比例给强村提成,建立起强弱联合的工作机制。

要制定严密规范的集体资产管理办法,赋予农经部门指导、监督乡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和审计乡村集体经济的职责。对乡村集体所有的资产和使用权归乡村集体的国有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造册登记,依法界定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全面建立明细的集体资产台帐,面向群众公开。建立健全村集体资产民主管理制度,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要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对应收款项等债权要积极催收,未履行合法审批手续,任何人不得擅自减免应收款项。要全面推行村财乡管制度,将乡村集体收入和固定资产纳入帐内管理。没有实行村财乡管的县,要在2004年全面推行。要建立乡村集体经济干部离任审计制度,落实乡村集体资产的管理责任。

(九)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村领导班子建设,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组织保证。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不拘一格地选拔具有市场经济意识、自身致富能力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水平的人才充实到乡村干部队伍中。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文化修养和经营管理水平,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乡村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机制,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成效与乡村干部的政治待遇挂钩。对缺乏发展集体经济意识、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不强的乡村干部,要坚决调整下来。

双流县实施“十百千”工程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县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精神,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以“35223”为核心的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发展思路,大胆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载体,多途径加快发展村社集体经济,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总量增长、效益提高、实力增强。

二、目标任务

从2007年起,启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十百千”工程,争取用5年时间,集体经济实现年收入200万元以上的村社达10个,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社达100个,年收入万元以上的村社达1000个,彻底消除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

2007年,全县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年收入200万元以上的村社达2个,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社达20个,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村社达200个(见附件)。重点扶持大林镇斗匠湾村、黄堰村、石庙村,兴隆镇廖皇寺村,正兴镇官塘村、凉风顶村,新兴镇油坊村、井坝村等8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力争每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万元

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利用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新路子。根据各村社不同的经济基础、资源状况、农民素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不断增强村社集体经济实力。通过建立农副产品商贸市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兴办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服务实体等途径,实现以场地生财、以区位聚财、以服务引财。在“两园区”发展特色蔬菜,在“三走廊”沿线和新农村示范村,发展水果、蔬菜、养殖、水产等现代特色农业,实现引进新项目、开拓新产业、服务新领域,有效增强村社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

收。

(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农村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突出抓好双黄路和东山快速通道的景区建设,切实加大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开发力度。着力营造乡村文化和打造郊区景点,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开发旅游产品,兴办以观光、生态、休闲为主的农村俱乐部,提升农村生活品位,提高经济效益。

(三)实行市场化运作,积极兴办村社集体经济实体。实施拆院并院新增的土地指标,可留存部分给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促进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初始积累。支持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二、三产业,联合农户或个体工商户从事农产品生产、营销和加工,兴办各

类专业合作经济实体。

(四)盘活资产,保证资产增值。对村、社集体资产进行清查评估,确认村、社集体所有土地、林地等经营性资产。在产权清晰、管理规范、制度健全的集体资产经营体制基础上,积极探索集体资产以多种资本形式增值的新途径。通过出租、入股等办法,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资源,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利用和挖掘当地集体资源的潜力,开发农业综合项目。坚决防止有人承包无人交费、超期限承包无人管理等“隐性”承包

现象。

(五)积极化解村级债务,突破村社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积极探索化解不良债务的有效途径,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减轻包袱、扫除障碍。进一步健全完善村、社资金管理、财务审批、村民议事、村务公开等制度,大力推行“村帐镇管、财务公开”的管理办法,增加集体经济积累。

(六)部门协作,力促“十百千”工程实施。山区开发、绿化造林、生态保护、农业综合开发、乡村道路建设、小流域治理等项目要结合发展村社集体经济统筹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十百千”工程目标任务纳入县级各部门对口镇和村工作范畴,确保各部门积极主动地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四、资金扶持办法

县财政每年安排25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村社集体经济发展。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村社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学习培训、新办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补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奖励。专项资金由县农发局管理,由县财政、审计等部门加强监督。

(一)经检查验收,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200万元以上的村社按每村、社5万元予以奖励,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社按每村、社1万元予以奖励,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村社按每村、社5000元予以奖励。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年收入1万元以上的,按每村1万元予以奖励。

(二)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新办经济实体或组织改善生产条件、进行技术改造,视具体情况给予0.5—1万元的启动资金补助。各村社原则上只能申报一个扶持项目,并提供集体经济发展方案和“十百千”工程项目资金申报书,经县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查同意后方可拨付。对截留、挪用和改变资金申报用途的,由县农发局全额追回扶持资金。

五、工作步骤

(一)制订方案。各镇、街道成立“十百千”工程领导小组,调查摸底,根据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十百千”工程目标任务,确定扶持村、社,制订实施方案并报送县农发

局农经科。

(二)组织实施。各镇、街道按照方案,积极扶持引导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二、三产业,建立专合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各镇、街道实施情况每月5日前报送县农发局

农经科。

浅析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篇6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新场乡人大主席王顺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要实现全国的小康就必须实现农民的小康,要实现农民的小康就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要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强化

服务意识。即:从管理生产为主转变为管理市场为主;从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从命令性的管理转变为服务性的指导。从“只管种不管收,种了无用倒河沟”转变为“种前找市场,种中讲科技,出售凭合同”。政府要引导和指导兴办旨在服务农民的村级集体经济实体,引导农民自愿入股参与经营。即“政府搭台,农民唱戏”。

实践证明,发展经济再也不能办纯集体性质的企业了,必须探索新的组织形式,采取新的运行机制。把集体经济的发展合同制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合作制集体经济发展路子。这就是:围绕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村集体和农民通过资本联合、劳动联合和产品联合等形式,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把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各自优势融为一体,公私结合,统分结合在引导农民致富的同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兴办村级经济实体,乡政府的任务主要是思路引导、信息服务、宏观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主要以村集体牵头,并投入少量启动资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在经济实体内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村集体以投入的启动资金、场地、房屋等参股,通过专业社的有偿服务来获得收入。具体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选准项目,统一规划。首先立足当地资源和优势条件,瞄准市场,选择适合家庭经营的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风险小的项目。使农民愿意投资经营,并且在经济上承受得起。然后,本着典型引路、由小到大的原则,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分期实施方案。新场乡可以从蔬菜、瓜果的种植、加工、批发和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引导。

二、统分结合,共同发展。有些项目的前期工作,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或办起来不合算。村集体就应统一组织,统一开发,实现水、电、路和场地“三通一平”,并配套辅助设施。然后,以农民为投资主体,分户投资,分户经营。

三、建立组织,民主管理。为了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按照自愿、互助、互利、民主、平等的原则,依托主要发展项目,分别组建专业合作社。农民入股自愿、退股自由。股权设置既要有现金股,也要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既要有个人入股,也要有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的开发资金等作为集体股,形成适应农村多种经济成份发展格局的复合型股权结构。各专业社必须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通过《章程》,选举产生自己的经营管理机构,实行民主管理。最高权力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重大决策由社员参与做出,每个社员包括集体股权代表拥有同样的投票权。理事会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负责日常经营业务。合作社独立核算,并实行财务公开制度,接受社员监督。

四、完善功能,综合服务。各专业社要从单项服务起步,逐步完善服务功能,向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发展。假如种植药材或特色蔬菜,集体经济组织首先要到大中城市进行市场调查,到企业厂矿签订销售合同。然后,通过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要统一购进良种,统一育苗,然后按照种植计划向农户供苗。生产过程中,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和有关物资服务。收获后集体经济组织要组织车辆为农户代运代销。

五、微利经营,适当积累。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以服务为宗旨,追求的是产业整体效益,不以盈利为目的。虽然也收取服务费和管理费,但费率很低,而且所得收益除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转外,按一定的比例实行盈余返还或股金分红。

集体与农民合作的灵活机制,可以增强集体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在选择项目时农民参与市场调研和项目论证,他们认为有利可图时才愿意投资。避免了因个别领导拍脑袋上项目而造成失误。

集体农民携手合作,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聚合效应。一是解决了合作各方投资不足的难题。“集体搭台”所需资金不多,只要想办法能够筹得到。“农民唱戏”也容易唱得起来,由于基础设施由村集体提供,被用土地的承包者以土使用权入股,农民只要自筹少量资金就可以迅速起步。二是促进了合作双方优势互补。农民办个体、私营企业头痛的是征地难、办手续难,而村集体出面解决这些问题就容易得多。生产经营管理是集体办企业最头痛的问题,而由农民自主经营,不需要集体操心,因而互补。三是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合作社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同类产业或产品集中起来,联合发展,不仅节约投资成本和管理成本,而且能尽快形成规模,提高知名度,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好范文版权所有

围绕服务办实体,可以实现农民致富与集体增收同时并举。专业社就是中介报务组织,目的是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等系列服务,努力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或办不了的事情,在服务农民的同时增加集体收入。

浅析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篇7

一、农机化工作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农机化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技术装备支撑。

一是农机总量持续增长, 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功能增多、结构优化。到2008年底, 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85000千瓦, 拥有中小型拖拉机1500台套, 耕整机1786台套, 插秧机14台, 割晒机31台, 中小型脱粒机1005台, 农用排灌机械5801台,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1400台, 畜禽养殖机械1705台, 农用运输机械700台, 植保机械720台。二是农机作业面积快速增长, 技术含量不断提高。2008年全县机械面积62000亩, 机收面积4000亩, 机插面积3000亩。机械半机械脱粒粮食16500吨, 农田机灌面积90000亩。三是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覆盖面积扩大。全县20个乡镇均采用了机耕、机灌。2008年全县新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5个, 县农机中心开展培训班和送技术下乡活动, 共培训各类农机操作和维修人员8000人次, 农机安全事故田间场院事故死亡人数为0;发行订阅《贵州农机化》和《农机科技推广》杂志52册。四是农机作业格局已由种植业机械化初始阶段的耕耙、排灌, 植保机械化向机插秧、机收、收后处理、加工机械化发展;农机化主攻方向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 (蔬菜、经果林、茶叶) 、由种植业向渔牧业发展,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五是农机化由粗放生产向精准纵深, 使人工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成为现实, 转变了农业生产的手段和方式, 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实现的农业生产规模, 生产效率的限制。

2. 农机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自2005年以来, 德江县农机中心加大耕作、收割、脱粒、机插秧、提排灌、植保机械的推广启用力度,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生产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虫防病、农用运输的主力军作用。通过使用农机作业, 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并且节种、节水、节肥、省时、省工、省力、高产、减少污染。一是插秧机具有薄水浅栽、分蕖性强, 扩行缩株, 合理密植、通风透气好, 抗病虫害能力强, 抗倒伏性好, 成熟后穗大籽粒饱满, 大大减轻劳动强度, 稳产高产等特点。其效率是人工插秧的20倍, 亩均降低成本150元, 增产300斤以上。二是拖拉机微耕机能快速破碎德江多年来因施用氮肥而板结的胶泥土壤, 实现深耕细作。特别是在我县烤烟、茶叶等产业中的作业, 其效率为每亩是人畜力的10倍以上, 既使每亩节约成本100~200元, 又达到了使土壤充分改良的效果。通过对农业机械的广泛推广运用, 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增强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品质, 减轻了劳动强度, 使节省的剩余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 使农民多渠道创收, 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 农机化促进农业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适度的土地规模化经营又必须以农业机械化为依托。经济的发展和德江3.5万亩生态茶产业和7万亩优质烤烟的规模化、规范化种植, 充分展示了:无论是粮食生产还是经济作物支柱产业对农机化作业越来越需求, 对农机装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农机服务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使整个农业生产方式由原来主要依赖越来越强, 使整个农业生产方式由原来主要依赖人畜力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转变, 农业机械化作业正在由原来的宣传推广应用地位逐步上升为主要地位。

二、当前地方农机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我县地方农机化发展对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环节上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从总体上看, 我县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不高, 仍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相应制约着全县农机化的发展, 与其他好的地、县比较差距还很大, 还不适应建设现代化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客观要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机化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步, 示范推广力度不够。2005年~2008年我县共投入中央、省级购机补贴资金289.5万元, 县级财政匹配38.8万元, 投入的力度虽逐年加大, 但与生产发展和农民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许多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示范辐射面不大, 德江农民人均纯收入还很低 (2008年人均仅为2015元) 。

二是农机装备水平较低, 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目前, 德江县农机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农机耕、种、收三项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10~15%, 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微小型拖拉机多, 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 配套农具少, 市场经营的农机具种类多, 适应德江山区农业的少;农机作业单一的大型机具多, 设备、园艺和适应农产品品牌加工机械少。特别是在经济作物种植, 特种养殖、特色农产品加工方面机械化生产水平还非常非常低。

三是受山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制约, 我县农村农民的实际购买力仍然很弱, 并且受山区耕作条件的限制, 对小型农机具需求较旺, 但受《目录》指定机型的限制, 如小型果树修剪机, 农产品粗加工机械等未能进入补贴范围, 农民没一定的自主选择补贴机具种类的权限。

四是农机科技引进创新能力不强,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程度低。部分销售网点售后服务和售前技能培训不到位, 农机科技引进创新能力不强, 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求;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程度低, 生产与需求协调性差。在我县农村大多数地方存在着:无机户有活无机, 有机户受信息、生产规模、作业能力、供求区域限制, 难以及时提供市场化的社会服务。

五是国际国内油价波动大和燃油税的开征也制约着我县农机化的发展。近年来, 由于国际国内燃油价格不稳定, 使农机作业成本偏高, 导致相当部分的农机户因油价居高而“望机兴叹”, 出现了农忙时买高价油或买不到油的现实问题。

三、做好新形势下农机化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山区农业机械化全局

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广大农民朋友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 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在推动农机“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上下工夫”。二是正确把握发展进度与社会承受能力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农机化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关系, 农机与农艺的关系,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关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前提下发展农业机械化, 努力实现山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2. 广泛宣传, 形成共识, 营造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氛围。

为加快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一切宣传网络大力宣传学习,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关心、支持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格局, 营造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齐抓共管, 全民积极参与的社会氛围。农机部门通过现场演示会, 培训班、宣传资料, 宣传标语口号等形式,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和推广应用水平。

3. 加强农机系统干部职工的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农机化工作的特点和社会性质决定了其职业道德, 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宗旨, 以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为工作核心, 以敬岗敬业、奋发有为, 尽职尽责为根本要求, 以帮助农民发展生产, 增加收入为工作目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工作水平、服务能力的高低源于素质。农机职能部门应把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执法严明, 作为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和服务职能, 服务群众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 同时加强农机系统内部的团结协作, 开拓创新, 文明执法, 优质服务, 为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农村繁荣稳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 围绕县委、政府和上级农机主管部门的工作目标任务,

浅析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篇8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经济发展;路径评价

一、农村互联网的基本状态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已经能够很好的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建设农村信息化的内容,快速发展了农村通信网络,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应用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水平,现阶段,农村群众也不只是应用电话通信的传统业务,逐渐朝着互联网方向发展应用,但是国内具备广泛的分布范围,不同区域之间的农村存在很大差距,相比较城市信息化网络建设水平来说,国内农村还是需要长期建设和发展互联网。不管是从应用信息化互联网,还是普通互联网方面进行分析,相关部门都应该全面提高支持的力度,大量投入财力、物力以及人力。实际应用中互联网已经极大程度上影响农村的生活和生产质量,并且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广大群众认可互联网的根本就是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快速通信以及形象直观,同时还因为逐渐降低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成本,不少农村区域已经大面积应用电子设备。此外,互联网为人们提供广泛的内容,图文并茂,网上能够直接观看流媒体文件,对于渴望养殖技能和农业知识的居民来说是免费的老师,互联网广泛农民能够了解和掌握外面农业的基本需求。互联网的应用不但能够促进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也能够为农村通信行业带来全新的市场空间。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互联网实际是实现信息化的关键,可以促进国内构建信息化农村社会,传播党政方针和的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农村经济奠定基础[1]。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农村优质自然资源的浪费,大量农产品积压,以及人力资源的荒废,而急需的资金、技术、政策、市场却不能与之有效对接。所以在农村发展互联网、电商、微商可以大大加快农村的发展。

二、制定评价指标

研究农村互联网的时候,不少专家都深入分析农村互联网技术,有的人认为,国内具备广泛的分布空间,不管是经济发展趋势,还是互联网应用情况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不同区域互联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信息,明确经济发展和互联网的关系,构建系统的分析模型,从而可以发现互联网能够显著影响区域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有的学者认为,从两个方面分析互联网影响农村经济,第一,影响农村居民的生产理念;第二,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区域应用互联网的情况进行调查,以便于找到农村增收和互联网的之间的内部关系,此外,对影响互联网发展的因素进行充分的研究,从而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也有的专家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城市化互联网的研究之间朝着农村方向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农村互联网是十分关键的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依据以往的研究内容和实际调查可以发现,能够分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农民个人素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知识提升、思维方式)、农产品生产(远程指导专家、农技普及和教育、互联网应用)、农产品流通(品牌宣传、降低流通成本、市场供需)、非农业产业发展(农业政策、非农业项目、非农业就与信息)等。

三、评价影响途径的重要性

(一)构建AHP模型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运筹学家和经济学家A·L·萨奥提出的层次分析模型(Analytichi h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的评价技术,层次分析法能够分解系统目标,形成多级准则和多级目标,以便于形成不同层面,对比两两因素,最终获得层次总排序和层次单排序的问题,保障能够获得权重影响因素,实际上是多方式优化评价决策的一种措施。

(二)构建模型

选择某区域为基本研究目标,利用专家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分析,为农村互联网使用农民、高校教师、运营商工作人员、政府人员等提供2000份调查问卷,依据结合网络调查、电子邮件、面访的方式,总共回收到165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为1300份,有效回收率为0.65.经过对问卷进行分析以后,构建农村经济增长中农村互联网影响判断的矩阵,通过专家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相应的判断矩阵。经过分析和研究获得如下图所示的路径权重。

随着农村全面普及4G网络、高端智能手机等高科技设备,农村用户也越来越多的购买电子设备,有效带动了城市和农村发展,充分展现信息平等。近几年来,中国逐渐出现很多农村互联网企业,主要就是因为对称信息和自由流通的影响,以便于促进农村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中国属于制造大国,基于大环境的基础上有效提升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中国农村互联网已经逐渐提升自动化设备、机械设备的产能。

四、结束语

经过大量实践和调查以后可以发现,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影响相对比较大的就是B32减少流通成本、B12思维方式、B14知识提升、B13思想观念,所以,农村互联网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全面提高农村经济,并且从改变思维方式和思维理念方面进行重点分析,以便于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的素质和水平。应用互联网的时候,应该有效提高农村产品流通中互联网技术的影响,构建电子商务体系,进行网上直销,扩大农村物流产业,以便于尽可能降低流通农村产品)的成本,保障能够有效减少农村区域产品流通的成本,给农民转让更多的中间差价,能够全面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确保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缩短城市和农村经济水平的差异,健全互联网技术,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永德,刘雅栋.互联网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路径评价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3):94-95.

上一篇:感谢信背景素材下一篇:生产停产申请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