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作文600字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间正道是沧桑作文600字(精选13篇)

人间正道是沧桑作文600字 篇1

英雄的高尚人格是他们自己本身的一种思想束缚。有些人在遇到困难时,因为不能坚持,不能战胜困难,不能面对残酷的现实,从而被命运屈服,开始放纵自己的行为,堕落自己的思想,所以才出现了奸邪无用之人,从此成为了社会的累赘,民族的背叛者。这使他们的人格变得肮脏恶掠,这是正义的罪人,他们的灵魂早已不属于自己,因为他们背叛了自己的良心。而被人们传颂的英雄们,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坦然面对并努力战胜它,哪怕是牺牲,也要保卫自己的灵魂不被丢失,严格束缚自己的思想,什么放弃,屈服的软话,他们连想都不会想,所以他们的思想很醇厚,不混杂任何歪门邪道。正义的光芒总是照耀他们,指引他们,使他们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所以他们的灵魂永远属于自己。

英雄的精神品质是由正义的事情不断激发出来的,并非本身具有,但首先要把高尚的人格作为资本,因为正义是好的精神品质的根本。好的精神品质总是体现在某些正义的事情上,而正义的事情却总是最艰难的,过程中挫折最多的。正义的事情又会像定时炸弹一样危险,这就要看信念是否坚定,能否分清善恶是非。即使知道这件事的后果,也会积极勇敢地走下去。有些人确实具有高尚的人格,也能分清善恶十分,但总在关键时刻胆怯,这些人一辈子只是平平常常,这就是所谓的平民。而英雄们不管再苦再艰难再危险,却总是坚持不懈,勇敢地做正义的事情,在这战胜挫折的过程中,精神品质才一步一步的激发出来。

人间正道是沧桑作文600字 篇2

《人间正道是沧桑》总投资近5千万元人民币, 成片共50集, 故事内容涵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有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 背景时间跨度达30年, 有名有姓的剧中人物计350多人, 拍摄的内景200多个、外景400多处, 战争场景所消耗的道具烟火和弹药不计其数, 仅从上述的数字罗列, 就足以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从2007年10月接触剧本, 到2009年6月国内首轮播出完毕赢得了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 江苏广电仅用20个月就实现了这个宏大剧作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强的全过程。究其原因, 可总结归纳出一个要素——“整合+创新”。

在支撑该剧取得瞩目的艺术成就之外, “整合+创新”的要素, 更体现在了运作该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中。

团队构建的“整合+创新”

一部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主创团队在摄制环节中形成的合力。对于制作方而言, 理想的团队肯定是集合所有的一线“大家”, 组成超豪华阵容。然而, 由市场投入产出比所制约的预算范围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 况且, 最贵的未必是最合适的。因此, 制作方在项目筹备时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整合演职创作资源, 合理地构建团队。

“编、导、演”是创作团队的核心, 一旦确定了“编、导、演”的组合就形成了剧作的基本品相和风格。《人间正道是沧桑》从立项之初就明确了“大制作、出精品”的思路, 而江奇涛创作的剧本已经具备了精品的雏形, 恰恰需要善于把握大制作的导演, 和有市场号召力的实力派演员来匹配和完善。张黎与江奇涛曾多次合作, 有过《走向共和》、《大明王朝》、《中国往事》等大制作的成功经验, 他是导演的第一人选。孙红雷近几年凭借《半路夫妻》、《刀锋1937》、《大工匠》等作品已牢牢占据一线实力男演员的地位, 赢得了男女老少各类阶层观众的喜爱, 和江苏广电总台也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 制作方经过多重努力, 基本框定了以江奇涛、张黎、孙红雷为核心来构建团队。这种整合不仅是从创作实力、市场认知度的角度进行考虑, 更是从项目本身的贴切度进行考量。《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剧本创意既丰富又深刻, 它把视角落在中国传统的血脉联系, 用家族叙事去完成历史的宏大叙事, 通过对亲情、爱情、友情的合理诠释, 阐述和表达了理想和信仰。江奇涛、张黎、孙红雷三人虽然各具个性, 但性格中有一个共同点:既有情怀又很细腻, 他们对剧本内涵中的“理想和信仰”都有强烈的创作力和表达欲, 贴合剧本气质。制作方在2008年元旦期间安排江奇涛、张黎、孙红雷见了一面, 当即就拍板定下了三人的“金三角”组合。此后, 根据“金三角”的风格定位和建议, 又陆续定下了吕中、孙淳、黄志忠、柯蓝、杨雪、张恒、张志坚、黄若萌等老中青三代实力派演员, 还有剪辑指导刘淼淼 (代表作:《夜宴》、《雍正王朝》) 、美术指导赵海 (代表作:《集结号》、《大明王朝1566》) 、录音师安巍 (代表作:《金婚》、《西安事变》) 、灯光师郑自力 (代表作:《中国往事》、《大明王朝1566》) 等各主创岗位上的职员。

为了对“大制作、出精品”的整体要求负责, 在对演职主创资源的整合中, 制作方掌握了两个原则:一是贴合剧作气质;二是具备创作和协作能力。具体的执行过程为:制作方抓核心演职岗位, 次要和辅助岗位的人选在核心人员的举荐下依据预算范围而商定。这样, 既满足了核心人员需要长期合作的团队继续合作的要求, 又迅速高效地完成了团队构建。

《人间正道是沧桑》在团队构建中的创新体现在抛出了“编、导、演影视金三角”的强势概念。虽然江奇涛、张黎、孙红雷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是一流人才, 但同在一部电视剧中合作还是首次。金牌编剧、金牌导演、金牌主演所联合打造的“金字招牌”使得《人间正道是沧桑》从创作开始就深受瞩目和期待。外行人看热闹, 制作方心目中的“金三角”却具有另一层含义:希望三位核心主创把艺术创造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在创作实践中碰撞出火花, 提升剧本的内涵, 增加作品的魅力。这种期待在此后的摄制过程中被印证是成功的。张黎从筹备期到成片前一直孜孜不倦地和江奇涛探讨、修改剧本, 而孙红雷对剧本提出过近20页纸的修改意见, 在拍摄中也不断地向张黎提出人物塑造上的个人见解, 这种星光闪闪的碰撞恰恰是令制作方兴奋不已的创作状态, 也是令全剧产生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

制作管理的“整合+创新”

电视媒体机构近年来参与电视剧制作的案例越来越多, 但一般是以前期参与策划、中期合作投资、后期购买版权为多, 像江苏广电总台这般购买剧本版权、成立专门的项目组、独立操盘运作并对其整个制作过程进行指导监督管理的模式, 实属罕见。大型电视媒体机构与一般的民营影视公司比, 或许不如它们处理问题直接灵活, 但在运作《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个项目上, 江苏广电总台整合了品牌、播出、人才、资金等优势形成了一种“集合优势”, 同时创新了“分合灵活”的业务机制以提升执行力, 这在抓大制作、促精品生产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集合优势”体现在内外两方面。

内是指江苏广电总台自身的资源整合。总台近年来逐渐树立起了优质媒体品牌, 吸引了优秀影视专业人才前来合作, 张黎、孙红雷等人选择与江苏广电总台合作, 除了项目本身有吸引力, 更重要的还是看重了其运作机构的魅力和魄力;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 明确分工和责任人, 以保证总台对前方剧组的信息传递和进展掌控;设立了专项资金, 根据项目预算表按期汇至剧组, 以保证摄制工作的正常运转。庞大的资金储备, 良好的审批通道, 使得剧组从来没有为资金而担心过, 保障了剧组演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外则是指江苏广电总台的派出人员与外聘人员的整合。江苏广电总台从台内不同部门抽调了5人进入剧组工作, 分别承担执行监制、执行制片人、财务总监、文学编辑、会计的工作。除了这5个关键性岗位, 其他所有的演职人员都是以项目名义招聘的。大制作必然汇集众多优秀人才, 而优秀人才常常个性极强, 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和思维逻辑, 管理协调的难度很大。制作方早早考虑到了这一点, 在项目组的指导下, 派出人员以大局为重, 为拍摄进度和艺术质量真诚付出, 为演职人员服务, 很快度过了磨合期, 赢得了剧组人员的尊敬, 保障了制作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创新的“分合灵活”机制是指, 项目组仅是一个虚拟实体, 秉持着“有事聚沙成塔, 无事化整为零”的原则,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具体工作涉及到多方需要共同努力时, 临时召集台内各岗位的人才汇聚成一个团队开展工作。平时, 这些员工都在各个部门有着本职工作, 有的还是部门领导, 但只要项目组开会布置工作任务, 他们就合理安排手头事务, 以《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事为重, 完成任务后又悄然回到各自岗位继续日常工作。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 这些人员分工明确, 根据自身特点, 自始至终有延续性地承担着项目中的部分工作。这种机制既避免了新增机构所带来的行政成本消耗而给项目制造的负担, 又因为团队协作配合而提高了办事效率。

营销发行的“整合+创新”

《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版权由江苏广电总台自主发行, 在营销发行的过程中实现了多种渠道的整合以及新兴载体的销售创新。

目前常规的电视剧营销发行是以国内电视播映权销售为主, 音像版权和海外电视播映权为辅, 其他忽略不计。一般的影视制作机构由于精力、资源有限, 会将电视播映权全部或部分交由专门的发行公司代理发行。江苏广电总台此次将所有版权销售工作“大包大揽”, 是因为其作为一家综合的电视媒体机构有足够的能力整合多种业务渠道承担电视剧的版权经营业务。

江苏广电总台下属的电视节目采购部长期活跃于国内的节目市场前端, 对播出环境、市场需求、竞争态势和价格水平均有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此次主动承担了国内电视播映权的销售任务, 制定了详细的电视标清版播映权销售计划, 实现了从央视到卫星台到地面频道多层级、多轮次的发行。海外拓展部作为江苏广电对外联络的重要窗口, 通过近年来积累的国际节目市场的渠道关系, 成功地将该剧的电视标清播映权销往欧洲、美洲、澳大利亚和日本等海外地区, 并与凤凰卫视正式签约, 将通过凤凰卫视的欧美平台在2009年底实现海外首播, 台湾地区的播映权也在积极洽谈之中。江苏广电网站负责该剧的网络版权销售, 在常规的网络视频点播形式以外, 还打通了IPTV、WAPTV等多个领域。销售范围覆盖了全国各大知名视频网站公司, 包括新浪、激动、土豆、优酷、酷6、乐视、56、百视通、悠视、PPS、鸿波、夸克、暴风、网尚等14家网络媒体。江苏广电下属的文艺广播部对《人间正道是沧桑》进行了延伸开发, 制作了92集的电视剧录音剪辑版, 销售给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安徽、青岛、珠海、重庆电台等十多家广播媒体, 销量近15套。

由于江苏广电在《人间正道是沧桑》营销发行方面进行了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 分工到位, 各司其职, 统一协调, 相互策应, 不仅涵盖了电视、网络、音像、广播等各种类型的载体, 还覆盖了全国乃至海外的大部分地区, 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 无论是影响力还是经济效益, 都取得了全面的收获。

营销方式上的“整合+创新”使得《人间正道是沧桑》吸引了更多的电视观众之外, 还通过各种载体触摸到了非电视观众, 有效地扩充了该剧的受众群。

人间正道是沧桑 篇3

作者张建鲁被誉为战地诗人和作家的当代“儒商”;一个武术世家、军人家庭出生的革命战士;一个嗣承父业、十八岁就参军、曾亲历过战争炮火洗礼的退伍军人;一个著有多部诗集和散文集的当代作家。他历经多年搜集整理,以满腔的热情和赤诚写成的这部百余万字的家史式小说,语言优美,情节动人,且在层层推进、险象丛生、跌宕起伏的故事发展中,到处闪耀着作者不变的理想主义光芒。

小说立足齐鲁大地,跨越了140余年的时空,真情演绎了张家四代人悲欢离合的家史,其实也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在黑暗中艰苦探索、誓死推翻封建统治、同仇敌忾抵抗外侮、争取民族独立和富强的悲壮过程。在这个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中,小说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从作者的老爷爷张震子这名侠肝义胆的民间豪杰写起,通过诸多不堪的遭遇,逐渐完成了自爷爷这一辈积极投身滔滔革命洪流的伟大转变,再后来又写到了父亲张永川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直至作者自己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立功受奖。张家一代代接力赛式地紧随时代洪流,前赴后继地与华夏儿女一同并肩走在了时代变革的大道上!如果说这是故事发展的一条脉络和主线的话,串起这根线的珍珠就包涵了对郭家潭神秘传说的动人描绘;对震子与红颜知己香兰那种超凡脱俗的爱的诗意勾勒;对张守营和张永川为了革命事业赤胆忠心的深情表达;对白热化战争场面的真实再现;对革命志士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的感人描写;对先辈们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悲情痛陈;对快意复仇、伸张正义的酣畅挥洒……

小说中写道,由于出身武术世家,又有着与生俱来、一脉相承的赤胆报国之心,作者的先辈们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与众多的伟人、名人多有深厚的交往,与百年来社会上的许多大事件都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实,中国革命的成功,也正是由于千百万个像作者的先辈们这样的无名英雄默默奉献才终成大业,才谱写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历史,共同掀开了神州大地崭新的一页。

《追寻岁月》这部长篇小说,追忆的是百年风云,寻找到的是伟人那首诗里表现出的朴素真理: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间正道是沧桑诗词赏析 篇4

毛泽东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出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作品赏析:

全诗56字,毛泽东写于1949年。这是一首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诗篇。诗人热情歌颂了人民解放军飞渡长江天堑,解放南京,改造黑暗旧社会的光辉史实。并以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阐发了“追穷寇”的深刻军事哲理。

全诗风格豪放,笔意雄奇,饱含哲理,叙事与议论结合紧密,活用典故。

全诗前四句着重于叙事,后四句主要是议论

首联描绘了解放军解放南京战役的`宏伟场面,总结全诗。

颔联进一步赞颂了南京解放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抒发了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

颈联是全诗的主旨和灵魂。诗人以昔日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典故为教训,不能像项羽那样,不能放松警惕,要善始善终。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篇5

在家闲来无事,看到电视里重播《人间正道是沧桑》,就将这部片子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原本以为会是一部正面的说教历史题材,却意外觉得是部很好的片子,至少是一部有精神内核的电视剧。

也许这部片子的拍摄有很多的政治因素,也有拍摄的政策使命,但是这部片子还是很好的揭示了人物脱离不了历史脱离不去时代的束缚的`规律。有的时候,人就是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前行,有着太多的身不由己。 对于历史,究竟哪一种观点比较正确,其实已经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了,更重要的事情在于,历史是否是回归人性的角度思考问题。中国传统的历史观是有其缺陷的。比如说,把马克思划分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生搬硬套在历史发展进程截然不同的中国,认为凡是农民起义都是进步的,推动历史进程的。这样的历史观显然是出于我国目前政治局势的需求,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意识形态标准。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历史事件简单地划分为非此即彼的两个概念——正确的错误的,进步的保守的,革命的反革命的,这种为了政治而学术的理论,有其内在缺陷实在是理所应当。我们国家的当权者总有一种家长的观念,西方各国讲民主就说要统一全民的观点,作为各项决策的依据,我们偏偏要加上一个“正确的观点”。我们的家长总是害怕我们学坏,只告诉我们一个所谓正确的历史观。如果一辈子只听说这么一种论断那也就罢了,但万一不慎听说了一种“歪门邪说”,那又如何是好呢?所以遮着掩着总不是个办法。如果我们的历史观始终是多元的,始终是允许所有人各抒己见的,那么听的人也会自觉地产生一种免疫功能,也会逐渐形成自己判定的标准。如果可以在对历史的叙述中多一点客观地陈述,少一些主观的判断,以逼真地还原历史的真相为己任,而把一切评价的工作留给每一个读者,也许是于读者也于这个国家最有利的一种历史写作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篇6

剧中人杨立仁说得很精辟:“本世纪初以来,中国人屡屡(遭遇了)内乱、革命,各种各样的思潮,熏陶着一个个传统的中国家庭。于是,传统瓦解了、破裂了,生出了(彼此)视如洪水的家庭成员”。杨廷鹤的三个子女,尤其是立仁、立青俩亲兄弟,虽为一母所生、血浓于水,但因信仰不一样、政见分歧,始终格格不入、貌合神离;兄弟俩曾在洗手间大打出手,数度剑拔弩张。1949年后,兄弟俩分隔海峡两岸,终生没有再见面。

杨氏三兄妹所走的人生道路--参加国民党的“右派”杨立仁、参加共产党的“左派”杨立青、虽参加国民党但始终对共产党人抱有同情和好感的“中间派”杨立华,代表了那个时代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三种不一样的人生选取。看《正道》的一个深刻体会是:所谓的“好人”、“好汉”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以党派、信仰为标准来轻率定位,这大大颠覆了中国以前的各类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对我们的长期灌输。在19“大革命”那样的大时代,人的信仰、立场很难一下子确定。杨立仁还在湖南醴陵教书时,是个极左派,那时他看的是《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论述“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这种红得发紫的书;而当时的杨立青只是当地的一个小混混,热衷于偷看戏子的裙下风光,对杨立仁看的那些“红色书籍”更是不屑一顾。可杨立仁一到广州,遇到世交、时任蒋介石机要秘书的楚材(历史原型为陈立夫)后,迅速改变了政治观点,先成为黄埔军校的参谋教官,后成为中统上海站主任,大肆捕杀共产党人。而顽劣但为人正直的杨立青却在共产党最低潮、最倒楣时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共产党。杨立华最初也是左派,受共产党人瞿恩的影响很深。她之后虽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但因没有政治企图心和同情共产党,行为每每与“党国”的利益貌合神离,更在自己的火车包厢内“窝藏”共产党要犯。

看完《正道》我感触最深的是对“信仰”的认识。正因信仰、政见的不一样,剧中人等执着地走自己的路。这期间的情与爱,痛与恨也在战争的血与火中理解了时刻的洗练和荡涤。看完《正道》我不由得深深地感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间悲喜?家不和则人不幸,党不和则国不兴。身处在同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同是炎黄子孙的国共两党经历了那么多的恩恩怨怨,此刻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该排除万难实现和平统一了。

《好家伙》:人间正道是沧桑 篇7

在《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士兵三部曲”之后,《好家伙》以特别的角度切入民国史,试图寻找的问题和答案是“中国历史向何处去”。“好家伙”是革命队伍中一群藉藉无名的战士对自己的戏称,因为他们亦戏称敌人为“坏家伙”。一九四零年皖南事变后,这群好家伙们受命掩护一位重要的同志去上海。从大西北到大上海,沿途会遇到土匪、国民党、汉奸、日军等等各色坏家伙们的狙杀。而好家伙们不仅要用生命、智慧、梦想和死谏去护送自己的同志,而且他们也在保护和挽救国家的希望——抗日统一战线。

《好家伙》是一部理想主义爆棚的剧集,但是本身却给出了中国国民性的种种,有正面有负面,有黑白有红蓝,这是一部需要观众调动自己的思考能量去跟进的电视剧,是一部有相当追求的作品。《好家伙》直面民族风骨,当一份事业被蛮横的外力荡涤一空,备份的种子就要在惊蛰声中复活,在此之前他们是漫长的潜伏、貌似无用,在此之后便是九死一生的重建,无用之用便是大用,《好家伙》就是期间的故事。

戊戌变法、五四運动、北伐革命、抗战青年,《好家伙》是第三、四代“少年中国”,他们的终极之问,是要摧毁现实世界(最少也是他们心目中的)“一切不平等”,再去建立一个“新世界”。从黑格尔关于恶的辩证法出发,恩格斯曾经说恶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表现形式,《好家伙》全盘给出了这个过程的“恶”,梦想之间的战争,定然是充满血与火的生与死之歌。

青山的梦,要通过芦焱、芦淼、门栓等人来完成。屠先生和时光的梦,则要将大好河山扫荡而空再去驱逐外敌。思、诗与史充沛的《好家伙》,便是抽象的寓言剧、象征的舞台戏,其中有足够的理性与审美,掺杂着恐惧的希望,刚强与迷失如影随形,虚无与悲悯的双簧,怯懦和抗争的复调,(中国)人“为什么”活着、活下去,怎么样才能迎来现代中国。芦焱是希望,时光是生命力,前者从孟烦了和何莫修的阴郁走向反面,后者比龙文章更加相信自我,他们都有着旺盛的欲望,对于成长和死亡都不介意,接受老一代人的捶打、磨砺,他们是野草,也是凤凰,跋涉在广袤的大地上,一往无前的向前进,其实他们便是中国现代精神的化身。

“好家伙”三个字,可以看做是语气词,《好家伙》也可以看做是编剧兰晓龙与大伙儿聊人生,他建构出一个1940年代初抗日战争期间又一个时空泡,观众可以选择带入到这帮多重的伪装者的身份之内,揣摩、判断和体验一下大上海生死线的人生况味。

人间正道是沧桑作文600字 篇8

——谈职业道德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同事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忠诚奉献铸辉煌》。执政领导人中有一个颇具君子风范的人,他一生都在践行着“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的职业理念。回顾多年的政治生涯,他坦然的说:“我担任总理已经9年了,这些年过得不易,也不平凡。但我总觉得还有工作没有做完,许多事情没有办好,有不少遗憾„„在最后一年,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这是一个“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的领导人,他将自身的君子之德融入到毕生的事业之中,他是一个践行忠诚奉献的人,他是我人生的标杆更是我职业的导航。

每每谈起职业道德我们总会想起“奉献于事业,服务于人民”,这是催人奋进的号角,是矢志不渝的目标,是每个人都愿意挂在嘴边的动力口号。可是当我们看到新闻中移民留学成为热潮,贪官恶行怨声载道时又不免唏嘘,究竟什么是“忠诚”?什么又是“奉献”?古人说“奉献”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奉献是只为付出不计回报;其实奉献不是炫目的文字和闪光的语言,而是我们脚踏实地为民服务的实践。奉献,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锲而不舍地做好本职工作。这是奉献于事业,服务于人民的最基本,最朴素,最真实的基点。奉献就从一点一滴着手,从细微小事开始,从眼前当前起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奉献是日常点滴是生活细节,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我们走过了多少市场,一天工作八小时我查阅多少文件,陪伴百姓多少时光。奉献是我们为商户解决了多少难题,是我们为烟草事业倾注了多少热血。奉献于事业,服务于人民决不是抽象空洞的,不是天马行空的,而是实实在在的。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你选择了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是啊,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负重一生的蜗牛,也有了逍遥一世的沙鸥。作为松原市烟草公司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我常常思考着这句话。我是一个年轻人,也曾用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编织过无数个色彩斑斓的梦想。但我没能成为改革浪潮中风起云涌的弄潮儿;也没能成为社会活动中光彩照人的明星。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但是,我依然骄傲,依然自豪。因为我时常看到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视岗位为阵地、把工作当舞台,时刻牢记烟草人的神圣职责,时刻将火热的青春无私的倾洒,工作遇到难题,就想方设法尽力解决;生活遭遇困难,就默默无语独自承担;在平凡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以奉献之心干工作,以诚信之心迎商客,以友爱之心对他人。面对不解和辱骂,他们能够忍耐,面对挫折和困难,他们没有徘徊。他们所践行的不仅仅是奉献,更是内心里对烟草工作的无限热爱和忠诚!

总有一种感动,震彻心胸;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总有一种精神,让人传承。年轻的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把奉献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生活习惯。在不断坚持中,锐意进取,少求安逸,多求发展,少求平稳,多求操心,就能高水准地完成我们面对的任务。奉献这一职业道德是一种信仰,一种从心底涌出,在生活中演绎,将真情洒遍人间的忠诚!土地再荒芜,不会拒绝一锄一镐的耕耘;河流再干涸,不会藐视涓涓细流的汇聚;天空再阴霾,不会永远遮挡住阳光的挥洒;山峦再沉寂,不会阻挡莽莽绿色的蔓延。年轻的我们不会畏惧脚下的路,而是在平凡的事业中诠释无悔的付出,年轻的我们不会迷茫眼前的路,而是在奉献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富足。

人间有味是清欢作文600字 篇9

除却老人,无人再提及茶了。常听到是“奶茶”,如今各大品牌的连锁店霸占街头巷尾,无人再铭记那一盏茶,那季节中最暖人心最能够沁人心脾的一盏清茶。

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茶就有些特别的情怀。它总让我联想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情形。也正因为它本身清淡的特性,使它在一众如今的饮料里脱颖而出,成为“苦尽甘来”等诸如此类美好的希冀。和好朋友在或冷或热的时节中,端坐在藤椅的阴凉或温暖的炉子旁,一边品茶一边聊天,好像岁月长的光景在这一刻可以定格。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现如今都市人的生活节奏太过于快了,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去感受――慢节奏的心路历程。我们需要摒弃的,是外界灯红酒绿的浮华。《小王子》中说:“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眼睛看不见的”。而这过程,不正是泡茶的过程吗?将最最重要的宁静淡然沉淀在一杯茶中了。

挑些茶叶盛进杯里,将烧开的水慢慢注入进去。看着茶叶游在水里摇摇晃晃的绽发,并随着波纹起浮,清香渐渐崭露头脚。待雾气散去,轻轻啜一口,苦得闭上眼睛直后悔。吞饮后,却有回甘扩散开来。愈喝愈上瘾,后便会爱上这种感觉。

正道沧桑观后感 篇10

——观《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有感

20125309 连恩婷

在毛概老师的介绍下,我认真观看了《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这部系列片,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感想和心得。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系列片主要展示了社会主义500年,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系列片深刻揭示了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主要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要义,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社会主义作为人们的一种美好的理想,以空想的形式在世界上存在。其代表便是《乌托邦》等书,它们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贪婪,对未来理想社会做了详细的描绘。但由于一切努力都是建立在空想而不是科学基础上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必然以失败告终。

马克思主义又可以叫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分析了社会的阶级划分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提出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结束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入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世界上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波浪,在一步步地改变着许多人的思想,进而一步步地改变着这个世界。在列宁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等到“冬宫炮声”响起的时刻,资本主义终于消亡了,社会主义理想第一次轰动了世界。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成为现实,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同时,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也推动了中国等国家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也历尽坎坷,得到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筑梦中国》正道沧桑观后感 篇11

《筑梦中国》正道沧桑观后感一:

近期,我认真观看了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这部影片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生动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筑梦中国》纪录片共有7集,在这7集的中华民族百余年“追梦史”中,回顾了几代中国人的艰辛探索,展示了伟大复兴的美好明天。影片主题鲜明突出,思想性强,尤其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这个主题,把握了探路寻路、追梦筑梦的历史主线。叙事生动感人,教育性强,当中的一些故事细节令人难忘、发人深思、给人力量。

第三集的《正道沧桑》,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逐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前进。讲述我国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艰辛历程。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既遇到了“文化大革命”冲击的艰难和挫折,也取得了工业化突破的成就和辉煌,当中有我们共产党人的血汗和泪水。就像影片中讲的那样:“英雄的篇章书写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焕发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精神力量”。本集重点讲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筑梦中国》正道沧桑观后感二: 《筑梦中国》是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电视台和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从6月30日20:30时开始首播,每天一集(共7集,每集30分钟)。观看《正道沧桑》心得体会总结如下,透过社会主义运动陆续上演的一幕幕有声有色的活剧,总感到眼前像有一支理想的火炬在熊熊燃烧,无论是黎明还是黄昏,是风狂还是雨骤,它都始终引导着人们向着崇高的目标奋然前行。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和支持自己的力量,但美好的理想还是鼓舞着他们一直走到了人生的终点,留下了令人至今感动的人生。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后,巴黎公社社员对资产阶级堡垒的首次攻击虽然失败了,但《国际歌》唱出的“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奈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雄壮歌声,一直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向旧世界发起一次接一次的猛烈战斗。而在列宁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等到“冬宫炮声”响起的时刻,资本主义的链条终于被炸得断裂开来,社会主义理想第一次结出了轰动世界的果实。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正如电视中那位接受采访的专家所言:“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成为现实,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是的,有梦想,更需要有动力,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在十八大后,“中国梦”已经成为13亿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追求,而“正能量”也成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动力。或者说在中国,只有“正能量”才能推动 “中国梦”圆满实现,“负能量”对实现“中国梦”没有积极作用。还记得,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有一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意思是说,要掌握“大道”,必须先研究蕴含着“大道”的历史,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要实现中国梦的“大道”,就必须研究社会主义的历史,以史为鉴,寻找传播正能量,去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负能量,去伪存真,去糟粕留精华。而现在我们可以分析古今中外历史上对社会主义发展影响深远的经验教训,同时深入挖掘、认真梳理、总结升华,得到我们最需要、最精华的理论、实践经验,它们将会是我们实现“中国梦”漫漫征途中不可多得的巨大精神财富。

近代世界,无数的社会主义先驱们不顾一切地追逐立志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甚至不惜为此牺牲生命。为什么,他们是为了什么?答案很简单,他们有理想。

很多人可能会说又是这种俗气、无聊的话题。当然,曾经的我也是其中一员。说理想,谁不会,“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是残酷的”,这是我们的感慨,也是我们的无奈。要说我们的理想,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中国梦不仅仅是我们对祖国的期许,更多的也是包含着我们对自己未来的美丽规划蓝图。就业压力、住房、婚姻等等,都是我们21世纪大学生面临的不可回避的压力,我们只是想平平淡淡的生活,或者说生存下来,而这就是我们的理想。

看到这儿,可能又有人想到了,不少历史学家、哲学家讲过理想信念产生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时代英雄。而现如今中国正需要这么一群为了“中国梦”立志高远,努力奋斗的继承者,现在的80、90以及00后,自私心太强,个人主义盛行,还不堪担当如此重任。客观的说,我个人而言很反感这种观点,要实现中国梦,确实我们任重道远,或许我们缺乏那种担当,但是丝毫没有逃避自己的责任。自私、个人主义更是无从谈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各种前所未有的压力、竞争中,生存下来才是我们面对的首要目标,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更别提实现梦想,奉献祖国这些话题。在我们看来,实现自己的小中国梦,就是在为实现大中国梦开路搭桥。

综上分析所述,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史,只有做到以史为鉴,我们才能居安思危,盛不忘衰,也才能看清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具备的素质,更好的促进我们的学习和工作。

以史为鉴,筑梦中国。

《筑梦中国》正道沧桑观后感三:

观看了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电视台和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的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我感触很深。对我国近代百年的沧桑变化由衷的感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筑梦中国》分“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共7集。每一集都是那么的主题鲜明突出,版块脉络清晰自然,叙事说理恢宏大气,以事论理形神兼备。内容丰富凝炼,史实性强。把握探路寻路、追梦筑梦的历史主线,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生动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叙事生动感人,教育性强。解说思维严密、朴实生动,注重用典范文物和典范细节说话,一些故事细节令人难忘、发人深思、给人力量。

“风雨如磐”“中流击水”这两集主要向我们阐述了中华民族革命前辈是如何千方百计的寻找让国家强盛,不受压迫的方法。无论是清王朝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都没能改变中华民族被压迫的命运。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催生了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确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毛泽东思想带领中国共产党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华民族再也不受外国列强的压迫了。看完这两集让我明白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出困境,只有强硬的工农阶级才能打破中国被压迫的命运,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正道沧桑”“伟大转折”这两集向我们说明了新中国发展的艰难历程。新中国刚刚成立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但是却迎来了朝鲜战争。美国严重威胁到了中国安全,毛主席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战略方针,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志愿军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把战线维持在了“三八”先附近,迫使美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从此中华民族真正在世界上站立起来了。此后,我国的工业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起来,“两弹一星”计划的成功让我们感到自豪。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让我国的工业及科研停止甚至倒退。1977年7月16日至21日,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从此新中国的发展道路迎来了一个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事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最具有创新的政党,虽然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些波折但还是能够找到新的出路,走上正确的道路。邓小平理论带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走中国人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新的理论篇章。

“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这三集向我们展现了中国高速发展的面貌。1990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离不开共产党2届领导班子的努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带领中国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道路。中国这二十多年来是经济腾飞的二十年,虽然期间发生了国企改革的阵痛、1998年特大洪水、XX年的非典、XX年的汶川地震等事件,但是都被我党的艰苦奋斗精神给很好的克服了,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XX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是要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百年坎坷复兴路,世纪沧桑强国梦。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只有自强不息坚定梦想的奋斗才会有当今强大的中国。

《正道沧桑》-第三十六集观后感 篇12

——第三十六集《开辟新路》 大型政论片《正道沧桑》刚播出几集,便收视率骤涨,好评如潮。这不仅是因为该片制作精美,材料翔实,画面恢弘,大气磅礴,揭示了人间正道的真谛,是不可多得的鼓劲之作,提气之作,振聋发聩之作。而且,该片以大量无可辩驳的鲜活史实,雄辩地说明一个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人类前进方向。通过观看《沧桑正道》让我对邓小平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中第三十六集讲述的事中国的开天辟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给中国拍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首先,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

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次,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些列的英明论断: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1月29日,南行途中的邓小平同志视察珠江冰箱厂时说。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重要论断。

以上这些论断准确的论证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时间长短,是我们必须坚持和遵守的论断。

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极其巨大而深远的。这一影响不仅已为今天的中国发展所证实,而且将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显现出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已经能够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

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寻求新的突破和转折的重要时期形成的,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使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且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史上出现了一个大发展时期,也为以后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完善和深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在邓小平理论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包括“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党在深刻总结人类社会、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以及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情况,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这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它统一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意志,为继续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为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体现中国共产党锐意改革、奋发进取的形象指明了方向。

学院:外国语学院

年级:2013级研究生一年级

专业:英语

姓名:韩玉霞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第一集观后感 篇13

乌托邦岛上,英国人莫尔在苦思冥想,为何会发生“羊吃人”的悲剧,怎样才能人人平等;太阳城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在黑暗中顽强不屈地寻找光明,如同盗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叛逆贵族圣西门,为了探索真理,毁家破产,义无反顾,由显贵变成战士,由阔商变成穷人;法国哲学家傅立叶异想天开,大胆进行“法郎吉” 试验,创造了“和谐社会”最早的雏形;美国印第安纳州,欧文呕心沥血,建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新村”……电视片就这样用人物带悬念,用悬念带故事,用故事带道理,真实展现了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艰难探索、大胆实践。运用大量生动鲜活的历史资料和珍贵镜头,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深刻而精到的诠释。并通过主持人讲述、视频短片、权威专家访谈等形式,全面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社会主义500年的宏伟历史画卷。

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有一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意思是说,要掌握“大道”,必须先研究蕴含着“大道”的历史。其所谓“大道”,即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历史不仅蕴含着人类的“大道”,而且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的现在和未来。对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入挖掘、认真梳理、总结升华,将会是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就是对社会主义历史兴替得失的一次集中总结和深入回顾,是一部大气磅礴的电视政论片佳作。

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赫然刻着“认识你自己”!一个人要认识自己,一个民族要认识自己,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亿万人民群众同样需要认识自己,即要认清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你在干什么,该怎样干。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头脑清醒,意志坚定,不被困难所压倒,不被迷雾遮住双眼,不为各种流言蜚语而心神不定,不因暂时的低谷而惊慌失措,《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就是在教我们如何认识自己。这部电视片以翔实的史实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中,既有成功,也有挫折;既有高峰,也有低谷。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还将继续走向远方,我们的事业是人类最宏伟的事业,我们的事业是不可战胜的。深入了解这些历史,以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无数激动人心的故事来励志,以艰难创业历程中众多叱咤风云的人物为楷模,将有助于我们明了自己的历史责任,激励我们为完成历史使命而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并且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上一篇:3D MAX6.0教案下一篇:新兴学校教职工大会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