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法浅谈(精选9篇)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那么如何在农村现有的条件下上好信息技术课,笔者认为采用适当的教学法是上好本学科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任务驱动
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存在许多不足,每周课时数少,教学设备缺少或者根本就没有。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学生差异大,有的学生很少或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老师为这样参差不齐的学生而实施教学难度很大。所以笔者从 “演示与操作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等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入手探讨当前初级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
1 演示与操作教学法
演示实物和计算机操作的演示,分别是在讲计算机实体或硬件和讲具体操作的演示[1]。演示实物在计算机教学中不容忽视,如计算机各硬件组成教师用实物给学生观察就一目了然。计算机操作的演示是信息技术教学重要手段,教师通过投影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如极域电子教室、科教电子教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操作的步骤,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获得知识和学习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辅导。
演示教学法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所以其过程可以归纳为:教师示范演示、学生动手实践、教师指导和师生归纳交流。演示与操作法具有以下优点:
①教师的示范性操作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操作技能要点,使学生在自主实践时减少错误,以节约上机时间。
②演示与操作法强调的是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做而不是教师灌输,引导学生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形成。
2 任务驱动教学法
2.1 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任务驱动(task-driven)是奥苏伯尔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指导的具体教学原则之一,是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国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模式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是“提出任务→解决任务→产生新任务”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课时任务,创设教学情景,将任务以情景的形式出现,学生分析了由教师创设的情景后明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进行共同研究的任务。[2] 合理运用该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在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能力。此外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使课堂内容灵活,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从而可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在具体设计任务时,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同时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初一学生在学习“表格制作”的内容时,先让学生参照课程表设计一个10行5列的空表格”。这个任务就包含插入空表格、合并单元格、表线添擦等子任务,在完成这些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表格的插入、行列的删除、表线的处理等操作就会逐步熟悉,从而达到本课时“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单表格方法”的教学目标。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要做好对学生上机过程中的个别指导和答疑工作。
3 发现教学法(又叫探索教学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3]。”探索是学生求知的本能,而“探索发现式教学法”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设置疑问为出发点,以学生探究问题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思维,通过情感体验、实践尝试、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完成知识的学习。“探索发现式教学法”一般分为四个环节:设疑——探究——解决——发现。
例如在学习利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排出期中考试成绩单,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是用哪个函数求和?,确定了函数(sum)类型之后,通过分组协作,每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成绩单的排榜,学生为自己的成就而感到自豪的同时完成本节知识点的学习。
4 实践启发式教学法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工具性较强。“实践启发式教学法”的本质是以教师启发为激励手段、以学生实践运用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三个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分析问题;③解决问题。
“实践启发式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点的时候有着明确的目的性,用实际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经过教师的逐步启发和有效引导完成知识点的学习。[4]
5 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即为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尝试是学生听教师精讲,或自己阅读教材,参考资料之后的`产生预测和疑难,进行上机实验的过程。尝试教学法的教学包括:①讲练结合法,此方法的重点在练,老师在预习的基础上精讲。②练讲结合法;③练习讨论法,教师不作总结,而让学生分组去讨论总结,教师只作顾问和控制进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研究,对好的方法,正确地思路要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学生向“机器”提问题,向老师提问题。
总之,尝试教学法是针对计算机软件发展快,种类多的特点,在一种软件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其它软件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经过培养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技能和对新知识的探索能力。[1]
6 作品展示法
在每一节实践操作课结束时,把一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给同学们欣赏,通过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此外在教学中可以展示历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活动中获奖的作品,比如电子板报,也可以展示教师、校内外同学制作的动画、网页等电脑作品,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审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开阔视野。
结束语: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知识点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组织实施,有时甚至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防止单调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各种教学方法是互相联系的、互相渗透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采用综合性原则,使用的时候要根据具体需要结合各种教学方法。[5]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之中,努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方法和习惯,使他们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成为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 李龙景,叙述演示教学法,《计算机教学法基础》,.11
[2] 伍文庄,“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现代中小学教育,:3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4] 唐进晔,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一、打通学生兴趣流通经络,让课堂焕发强劲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保持持续的注意力,将学习的状态调到最佳,必须从学生兴趣着手,探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新途径。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探索信息技术科学,从心灵深处提高信息技术基本素质,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刻在脑海中,变身为不可移转的信息技术动能。初中生由于心理和生理不健全,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们在课堂施教中,必须用兴趣激励法盘活他们的“心、欲”,使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草长莺飞”。
二、从实际出发,坚持学以致用,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相互切换、相互融合
新课程教材中,涉及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内容较多,这是指导实践的“纸上”方针,是保持动作协调性的遥控器。因此,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十分必要。但理论知识传授如何循何“规”蹈何“矩”,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最佳? 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应总揽全局,把握重点,广泛联系实践,注重形象动手教学的直观性,切忌学生生搬硬套、拿来主义,要将理论知识的学习科学转化为对实践操作的神悟和空模仿, 将其合理合规按剂量大小注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社会认知状态中。理论教学的兴趣支点来自动手实践,但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动手操作却不能成行, 这就需要我们寻求更简单易行的实践形式,有时意识形态的空演练也能达到真实实践的效果。如以很简单的电脑开关机为例,在不方便去机房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陈佩斯吃面条”的形式开展实践演练 ,让学生准备相关道具 ,凭空模仿开关机的动作, 要边说边做, 增强形象感和可观赏性。如此反复“空演”,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程序,增强技巧性,对知识的运用有更深层次的体验,从内心深处感受“学以致用”的治学宗旨,从而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向更广阔的纵深实践。
三、用多媒体为课堂教学增添“快感”
多媒体技术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公司白领,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施以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一根粉笔“治天下”传统局面,将教师带入现代教育的旷野,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造林”环境,为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新手段打开了创新之门。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一切动作都是依靠教师的指令完成的, 学生就像是一台随时准备接受命令的机器愚笨至极,缺乏自主性,被当做实实在在的物对待,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随着教改步伐的加快和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学生自主性学习开始萌动,学生的个性在和信息的交流互动中得到彰显, 学生的学习初步兴趣有了一些破土动作,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自己选择所学内容,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根据所需,向信息技术“索取”信息,同时对学生的心理作出判断,或者对其进行优化、调整,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
四、在实际中“点缀”悬念课
课上,教师可以联系实际设置一些相关问题,派生悬念,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被激发出来,在内心深处制造出解决问题的“驱动硬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如在“word”中 ,教学生如何制作较复杂的表格 ,很多时候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对表格作出调整, 教师可以在教会学生基本简易表格的基础上简单设问:如果需要增大某一表格的宽度,那么该怎么做呢? 学生即刻陷入深深的思索中。教师通过悬念设置,让学生利用已有信息技术知识解决问题, 这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沙袋”冥思苦想,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欲望。从带着问题“沙袋”前行到卸下“沙袋”获知答案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切身感悟到,信息技术的“用武之地”很多,确实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创新作业设计,凸显其个性化
学生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每个学生的性格各异,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存在不同。即便对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知识掌握的外在表现是不一样的,甲表格做得美观大方,充满艺术神韵,乙的网页设计个性化突出,堪称上品。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在作业布置上,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作业形式,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给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向九天之外延伸,使学生的想象力无限施展。为使个性不致脱缰,创新不会断线,教师还可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的知识点加以加工,将其渗透到作业内容中,作为附加分,鼓励学生拓宽知识通道, 用竞争机制推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求知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如此,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水准,为教师专业化发展铺设通天大道。此外,教师可以征求部分优秀学生的意见,从中遴选一些优质作品,向其他班级展示,这就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和自我内修注入新活力,将星星之火遍撒初中信息技术教改的原野,为新课程改革增添新动力。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有待创新和改进,照本宣科的常规式教学活动已渐行渐远, 被时代抛弃已属必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毕生从教的思想,用现代课改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让课改之花分外妖娆。
摘要:初中信息技术科任教师要设法营造主动向学的良好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法进行了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65-01
初中信息技術课的内容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基础上的发展,又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但是,由于要学习的内容较多,如果教师面面俱到的讲解,不但效果差,学生也不愿意听。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就着眼于我们自己的现实,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借鉴别人的先进方法,大胆尝试;同时,我们还要了解《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的《第二部分 信息技术》中的六大模块及其与初中信息技术课之间的内存联系,做到让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会发生断层现象。在六年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本人也作了一些尝试,现把自己的经验提出来供各位同仁批评斧正。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一定要把握好“目标”,也就是“度”的问题。
通过“目标”,把握好“度”,对教材内容作一定的“取舍”,从而降低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是“目标的确定”。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及运用计算机辅助完成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能力。注意这里两个“能力”的提法,重点落在“应用”。也有人把这个目标解释成“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样说好象更具体、通俗些。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性的应用型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如果我们把信息技术课教学看作是“教会学生一种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这样,目标的确定就变得简单了:我们只让学生学会“应用”这个工具,而不是让学生理解它的制作原理;再进一步我们只要让学生能够开发这个“工具”的新用途就可以了。其次是“度”的确定。这里的“度”是指教师讲课内容的各方面“程度”。
受课堂时间的影响,每节课所讲的内容有限,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详略得当”。如我们在讲《信息技术简介》这一章时,“信息”这个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也是这一章的重点所在,要通过举例法让学生了解信息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在讲文本处理方面的知识时,应重在讲“汉字输入”的方法、段落布局的设置(包括字体的选择、字的大小设定),而版式的设计、美观修饰则应略讲,这校学生接受较快,降低了难度,让学生“越学越有意思”了。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目标”确定以后,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能力也十分关键,因为好的教学方法不但让学生顺利接受要学习的知识、提高能力,而且还激发学习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气氛的创设。借鉴英语课堂教学的“情景”教学法,通过环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们营造一个好的课堂学习小环境。如在讲《信息技术简介》这一章时, “信息”这个概念,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在上课前我们让学生做一个“对暗号”的游戏(让学生进入角色):两名学生站在教室前左右两边间隔一定的距离,一名学生手中拿有写着自己用的书名的纸条,只要这位同学做一个简单“手势”,站在另一边的学生马上就能说出这个书名来。“游戏”做完以后,让学生总结“猜对”的秘诀在哪儿。通过总结说明:这两个同学之间在传递某种东西——信息。然后让同学们举例说明“信息”的存在。大到卫星,小到教师的目光,远到“狼烟四起”,近到“实况转播”,让学生在举例中了解“信息”的各种特征,理解我们现在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
2.学习欲望的激发。在其它文化课教学中,都十分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也不例外。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来看,它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强,从解决问题出发,让学生亲历信息处理、交流信息、过程,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途径之一。如我们在讲《电子表格——Microsoft Excel》这一章时,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或合作完成。提出班级的成绩表的设计与美化,首先是制作本班考试成绩登计表,接下来是制作本班的统计表(表中已给出每位同学各科的成绩),要求总分要设计公式让电脑自动算出,最后按总分排序(降序),给出名次,在表的下面分析出各科的及格率、优秀率(电脑自动算出)——完成单元格的引用、公式的设计、函数的应用。第三任务是修饰表格样式,让表格更美观,包括文字、线框、背景色、表格斜线等,页面设置。等到学生设计出五颜六色的表格时,成就感油然而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动力被激发出来。
3.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创新”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更是要注重创新意识的教学。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模仿——理解——改进——创新”思维模式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从当前来看,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特别是应用软件,种类繁多,功能独特,在教学中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的解决过程的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创新应用的目的。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即对某种软件的升级版本使用时,认识其优点,和原来相比,改进了哪些功能,能发现其中的不足并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改进建议,养成主动地适应发展变化的习惯。
李风荣
[摘要] 主题式教学在多个学科的教学上已被广泛使用,而且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但对于初中信息技术科来说,仍属一种较新的尝试,因此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未知需要我们去解决和思考。本文主要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全面分析,选好主题;主题引领,分层推进;多元评价,深化主题;善用资源,延伸主题这四方面来探寻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如何有效的开展主题式教学,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关键词]主题 引领 分层 多元
主题式教学,具体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研究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特长,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社会或生活主题,将技术以工具的形式纳入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问题解决、主动探究等以实现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和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并促进学习的迁移。[1]在信息技术课程的主题式教学中,学生在一定的知识主题背景下,在主题任务的驱动和完成过程中,学习、研究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主动去学,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开发,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从中尝到了学习的无比乐趣。我在运用主题式教学法上,做了一些尝试,我认为要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有效的开展主题式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分析,选好主题
在主题式教学中,关键是要选好主题。而选好主题,首先就要对所教学生作全面客观的分析。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越来越多,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中新的教学内容其实对许多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站在非零的起点,以不同的步伐在探寻新知。所以,在选择一节课或几节课的主题上,一定要充分思量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等问题。关于这一点,一次失败的经历令我印象很深刻。这是在初一上册《收发电子邮件》的一次教学中,一上课我就提出了这节课的主题——贺卡表心意。我以为学生早 1
已懂得申请和使用E-mail了,就要求学生用实名申请一个E-mail,然后发一张贺卡到我的E-mail。谁知一节课下来,能完成任务的寥寥可数。经过反思,主要原因是我对学生的基础了解不够,后来经过调查才知道学生平时很少用E-mail的,在网上交流一般用QQ等实时交流的方式。导致在课堂上申请E-mail已花费了大量时间,而发电子贺卡又要多拐一个弯,确实是有点“为难”学生了。后来,我吸取教训,在讲新的教学内容之前都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摸底”,反复思考、比较后才定出该节课的主题。
一般来说,主题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三种:以情景为主题,以目标为主题,以问题为主题。选择哪一种类型的主题,除了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透彻分析教材。比如在FLASH动画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会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已掌握的旧知和学生的兴趣点,提炼不同类型的主题。在上《制作动作补间动画》这一课时,选的主题是:看谁先把小球弹动起来。一种游戏、竞赛的方式,这属于情景这一类型的主题。在上《用按钮控制动画》这一课时,选的主题是:按钮控制。突出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的引领作用,以明确的学习任务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这属于目标这一类型的主题。在上《FLASH动画中的引导层》这一课时,选的主题是:如何让地球绕着太阳走?通过这一问题贯穿整个课堂,这属于问题这一类型的主题。全面分析教学的目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选好主题的确是必不可少的。
二、主题引领,分层推进
初中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的重点思路是,在大主题的引领下,分层处理,逐步推进。其中分层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本人认为主要是两大方面的分层。第一,教学内容的分层。我们应该深入剖析教学内容的特点,注意点面结合,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把握好“面”的尺度,也要抓好“点”的落实。例如在我上《计算表格中的数据》这一内容时,亮出“我的假日我作主”这一主题。让学生分组合作,先运用上一节学过的知识在Excel表中录入数据,然后统计同学们花在做作业、看电视、玩游戏、上网聊天、陪父母、约同学朋友逛街等的时间,在统计的时候引入使用公式的计算和使用函数的计算,这一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当中有许多学生操作的细节要点拔。统计完后,学生就可以共同分享合作的成果,又学习了如何计算表格中的数据。
第二,学生水平的分层。人的生命存在独特性,学生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差异,不论是学生的基础、所处的环境,还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等,都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设定任务的时候,我们要努力避免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却“吃不消”。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把学生机械式的分类、像产品一样分等级,不能硬性规定谁要完成哪一项任务。试问一个被定位为“丑小鸭”的学生能变成“白天鹅”的机会还会有多少呢?而“丑小鸭”的内心,又要承受多少压力和折磨呢?再想想我们时常挂在口边的“快乐学习”,作为教师又是否会问心无愧呢?其实,我们可以把任务的布置方式转变一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自由地选择将要完成的任务。比如,我们可以参考网络上流行的一种“悬赏”的方式,在每个主题的任务分层中,把赋有挑战性的悬赏值设高一些,把较易完成的悬赏值设低一些,然后将一个时期(可以是一个学期,也可以是一个学月)的“金币”累计起来作比较,这样既可以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三、多元评价,深化主题
教学方式日益多元化,但评价的这一环节始终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而在初中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中,多元化的评价不仅仅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是一种对主题的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手段。多元化的评价不像传统评价只强调结果,而是更重视过程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信息整理加工运用的能力、合作沟通的能力远比纯粹技术层面的知识重要得多。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凭学生上交的作业或作品,就贸然断定优、良、中、差。
多元化的评价,还体现在评价的形式。具体的评价方式可以是演示、汇报、作品展示、竞赛、评比、研究报告答辩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学生在共享成果的同时,也共享了快乐。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经过反复试验,证实了老师的期望、信任和赞赏对学生的学习乃至整个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肯定、鼓励和赞赏学生。
四、善用资源,延伸主题
当今的网络资源可谓浩瀚无边,如果能拔开纷乱,善用网络资源,那么在信 3
息技术主题式教学中,主题将会在课内课外亦可得以延伸。网络是一个色彩斑斓的自由天地,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教育原则——“鱼缸法则”。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不管养多久,金鱼始终是三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本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同样道理,如果学生探索的范围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就如同在鱼缸里一样。因此,课前,教师应大量搜寻网络上有用的相关资源,在课堂上供学生参考;课后,可以通过教学网站、论坛等等平台让学生继续对主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例如,我在《图像的合成》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论坛上发起了“我所制作的第一张海报”的贴子,发动学生课后继续创作,把作品及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也发上去。结果,跟贴的人数之多超出了我的想像之外,学生的作品有很多也令我惊叹。
总的来说,在初中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反思与总结。但是,我们一定要透视信息技术课堂的本质,不要迷失了教育教学的方向。不能盲目地为主题而主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充分考虑适用性和实用性。不为积习所蔽,切忌固步自封;不为时尚所惑,谨防邯郸学步。[2]
参考文献:
[内容提要] 本文根据教学实践体会,就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身的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三、信息技术课要注意对学生的因材施教,照顾整体。
四、多让学生上机操作。[关键词] 初中 信息技术 看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体现创新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加上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既定的教学教法,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就成为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就两年来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的一些尝试,谈谈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的一些看法。
一、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素质
“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须要常流水"。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决定中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素质是:(1)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要有较广的知识面,多懂几行。
(2)能够掌握新的教学、学习与研究方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3)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与能力。
(4)要具有全球化、国际化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能够更新知识结构。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小学阶段根本没接触过计算机,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是一片空白。因此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如果一味完成 1
教学内容,很多初中学生上信息技术课,上着上着就觉得没意思,很枯燥,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就失去学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了。其实,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并不容易,教师应该多应用新鲜、有趣的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来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部学习动机。
初中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爱玩游戏,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引入容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快乐地学习,自觉地学习。针对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但注意力不能长久,自制力相对成人而言比较差的特点,因此他们对游戏和娱乐很容易“着迷”、“上瘾”,而对于打字、绘画、贺卡设计等方面的学习任务却兴趣不浓,如果教师长时间要求他们打字、绘画、搞设计,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要提高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适当安装一些益智游戏,让学生把玩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开发智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学会计算机的操作。当然,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尺度,提出要求,让学生必须完成教学任务后再玩,这样既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真快速的学习,又让学生有机会娱乐,让学生即会玩又会学。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充满情趣和诱惑力的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是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尝试制作作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并经常从网络下载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鉴赏美、体验美,从而激发、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在创作计算机作品时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让学生把信息技术课看成一门必修课,为学习、生活服务,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基。
三、信息技术课要注意对学生的因材施教,照顾整体。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还要注意落实因材施教的 2
原则。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现在中小学几乎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多种原因,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有的已经会熟练操作鼠标了;有的打字水平已经比较高了;有的会上网查资料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些差异,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解决问题,让走在前面的同学带动落伍的同学,让两个人轮流操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同时,计算机本身的可操作性为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为学生设计开放型的任务,画一幅图画,编制一张课程表等,这类开放型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做,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管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又如: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每节课教师可以设计几项任务,分层次指导,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有学生都可以完成的,其它的任务则是根据上课的实际内容,发给那些最早完成基本任务的学生,有的学生可以完成两个任务、三个任务甚至更多的任务。这样,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满足,教师也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理想境界。
四、多让学生上机操作
自学是为了掌握知识,为培养技能打下基础,动手则是为了培养技能,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教育部已拟定,上机课的课时应占计算机总课时的70%,充分表明了实践操作在信息技术讲授中重要地位。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妨在以下两方面如手:
1、安排上机操作任务时,鉴于各种原因:一是微机少,班额大,上课时往往是两三人一台电脑。二是个体间学习的差异等。因此,我们的教学中面对每一个学生。首先,要把各班学生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互相搭配,分成两个或三个一组编好号,让学生对号入座进行上机实践。
2、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一切接触计算机的机会。由于大部分学校机房有限,班容量较大,学生和老师都有满足不了的感觉。教师可利用课外实践和课外活动进行指导。当前,计算机已进入了不少工薪家庭,在保证完成上机课时的同时,教师应适当安排学生在家中进行上机实践。
依安县三兴镇中学孙武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使信息技术成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逐一亮相,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地球的呼声逐日提高,加上各商家、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使人们清醒的看到: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电脑要从娃娃抓起,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己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之一。
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加上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既定的教学教法,我就三年来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的一些尝试,谈谈自己的体会、心得。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时代性。信息技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计算机延生之日起,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带动信息获取和加工、处理方法的不断更新,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
科学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推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反过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基础性。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硬件资源更新发展迅速,人们在应用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的新的应用方法。目前,可应用的资源很多,新技术和新知识不断出现,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具有普通性和迁移性基础知识的基本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应用性。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在过去的计算机教育中,曾一度为了学习计算机而学计算机,而面对现阶段的现代化教学,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应用它。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的是如何进行信息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以及如何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整合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逐渐成为基础教育其它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整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真正做到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不断的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了以下的几种教学模式,并取得可观效果。
1、边讲边练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成果展示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 信息技术作品展示评价课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使学生对作品有综合的认识及领悟,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在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前准备工作
精彩的课堂源于学生充分的课外准备, 特别是对于作品展示评价课来说更是如此。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 课堂上的交流才有资料、有内容可说。再加上教师对其中的“亮点”适时地给予肯定, 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 变得乐于交流、爱交流。
二、课堂展示
课堂展示是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的根本, 它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体验等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反思, 让学生通过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深化活动体验、增强合作能力。
(一) 强调资料的真实性
教师在组织展示交流课活动中, 要积极并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获得的亲自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发现、感悟等思想真实地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有的学生也会拿一些不真实的、没有经过自己加工处理的资料、作品来蒙混过关。这时, 教师就要为学生把关, 即使有的交流资料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但这也是学生自己获得的独特体验与感悟, 对他们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不要为了交流而弄虚作假, 更不能因为一些不真实的资料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创作。
(二) 展示交流的内容要精炼而丰富
在这个信息时代, 相关相似的资料可以搜到很多很多, 但在作品展示交流课上, 我们不一定也不可能把这些资料全部展示出来。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 根据主题确定选用内容, 去粗存精, 选一些最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的内容来进行展示交流, 呈现出精炼而丰富的课堂内容。
(三) 让学生自主决定交流方式
成果展示的方式很多,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结合主题自主采用最有效的展示交流方式。如果开展的课题是带有动手操作性的, 就要求学生带上他们的作品并进行介绍。如我在教学《图像处理软件Photo Shop》之后, 让学生每人都完成自己的作品——照片的处理。开始展示了, 作品一亮相, 立即引起大家的兴趣, 学生互相讨论、评价, 积极发言, 作品千奇百怪, 应有尽有。一节课结束后, 学生意犹未尽, 更期待下节课的精彩。如果课题是搜集有关资料, 展示的方式可以由小组展示手抄资料, 剪辑资料, 制作课件, 利用知识抢答等, 让学生对有关思考问题进行辩论。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制定旅行计划》中, 我要求学生在“十一”期间制定自己的旅行计划并完成。让我意想不到的是, 学生的作品内容尤为丰富。在展示课上, 学生的作品有手抄报, 但更多的是电子板报,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内容完整、详实, 再配上主持人的解说, 让人身临其境, 真是美的享受!
三、作品评价
作品评价有诊断、反馈的作用, 是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 很多学习成果都是以提交作品的形式来呈现的。学生在欣赏评价自己和他人作品的同时, 也能了解自己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评价阶段, 笔者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意图, 创作思路, 让大家了解作品的产生过程。
(一) 评价的内容及标准
具体的评价内容及标准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和发展为目的, 不仅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行评价, 还应对作品中体现出的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小组合作情况等多方面制作评价标准。如下表是对“制定一个旅行计划”的评价标准。
(二) 评价的形式与方法
评价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在评价过程中, 要给有困难的学生以支持和帮助, 使之在评价过程中逐步掌握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传输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1. 及时的鼓励性评价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评价机会,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表扬, 而且要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评价语言。适时、恰当的课堂评价用语会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更能使学生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作激情。
2. 课堂作品分享评价
在展示评价课中, 要根据不同的作品, 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及时进行评价, 如教师评价、师生互评、学生互评、自评等。不同小组的学生可以就本题涉及的内容进行提问、质疑, 由展示组的学生进行解答, 每个小组展示后, 根据展示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和学生接受情况, 教师适时适度地进行追问、点拨、拓展和提升。
3. 根据学生课堂反馈情况, 促进教学评价
课堂反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理念, 同时也赋予学生评判教师得失的权利。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 对出错率高、难度大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训练, 同时根据新课程要求进行适度拓宽、延伸, 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学生将会在这种对等的气氛下进行自我评价和得到他人的评价, 更容易发扬自己的优点, 改正缺点。
总之, 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既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表现自己的综合能力, 又要建立客观、合理、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既注重结果, 又关注过程, 使二者和谐统一,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趣味性、操作性相结合的课程,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自主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及交流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创作展示的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评价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
参考文献
[1]陈吉利.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管理刍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 (4) .
一、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1)新生性:不仅体现在从无到有。即使是已有的学习内容,如文字的录入与排版,也是以较快的速度在更新。可以肯定,今后本学科定有许多新内容出现。故新兴性也包括了现在的高中生在将来要碰到,并自学大量新的本学科分支内容。
(2)工具性:如同识字和四则运算一样,计算机的基本运用能力将成为每个人工作的基本必备工具。
(3)技术性:《信息技术》课则偏重于技术的应用,当然是在一定层次的理论基础上的技术。这也是当今知识经济在IT行业充分体现的原因所在。
(4)应用性:不论是在高层次,如军事、气象、经济方面,还是在中学生的学习,或是在日常工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教学可以联系实际。
以上是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特点,也是我们教师在选择、应用和创造教学法时,关于学科特点方面的主要理论依据。
二、把握全局的教学法
(一)消除神秘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有些学生在小学就已接触计算机,有些学生初中三年也没动过计算机。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脑,而基础相差较大。这种不平衡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相当大的。许多学生对计算机有神秘感,甚至有恐惧心理,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我们应对症下药:
首先,不妨打开计算机主机箱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介绍一下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将各部件以人的各器官作比喻。盖上机箱,打开计算机,让他们操作一下几个精心设计的程序,惊讶之声不绝于耳。
其次,为了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可以讲讲当今某些中小学生,自学计算机达到哪些结果,有的达到某种不可思议的情况;再讲讲计算机的功能,应用范围,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等。
(二)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现在绝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本按“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基础应用”这种模式安排教学顺序,新学科入门难,学生的兴趣一降再降,如何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兴趣,又尽快由“门外汉”变成“门内人”呢?只有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适当调节教学顺序。
例如,对前两个部分,我先让学生了解个大概,不求甚懂,在学习的过程中再适当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指导他们练习、理解以至掌握。即:当学生明白计算机的组成,初步掌握WINDOWS桌面操作之后,便可以开始学习汉字处理,这里不仅可以练习指法,而且可以让学生输入自己的得意之作,并加以精心设计,然后打印出来。手棒自己的杰作,体验着成功后的喜悦,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一定更浓厚,了解计算机的愿望一定更强烈。在此基础上,再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地了解前面基础知识。
三、几种典型的课堂教学法
(一)比喻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形象地比喻的方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又如,讲到“内存”时,可比喻“内存”为一唱戏的舞台,舞台往往比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准备的地方(即外存)。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到舞台(内存)中来,才能表演。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而且正确地理解。可以说比喻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在诸如此类课程中可大量运用。
(二)联系实际,设置悬念法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以任务激发学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应该怎么办?然后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又如:在讲解Word操作技巧时,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板报,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管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演示法与实践法
虽然大纲已明确要求上机课时不少于总课时70%,但如何安排这70%,是我们正在摸索的课题。但至少可以肯定:①学好计算机必须有充足的上机实践的时间。②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备好较大信息量的素材和习题,供选用、学习或探索。③上机实践,必明确目标,有多层次要求,必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
(四)一题多解,求解多样化
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有时答案也有多种。在信息技术学科,更应让学生树立这种观点,提高这种要求。比如,删除一个字符可以用Del键,也可以用Backspace鍵,还可以用Delete键;使用路径时可以用绝对路径,也可以用相对路径;在编写程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和算法。一题多解,旨在增强学生灵活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多分析,多提示,多总结,揭示本质的内容,使学生思维得到提高。
朱绍兴
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 猫街初级中学
摘要: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基础教育正在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作为21世纪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技术力量之一,在现代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学信息通过多彩的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方式直观、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课件则通过对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的有机整合,借助大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素材,创设出各种直观、生动、形象的感知意境。同时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想象力,拓展思维空间。本文结合现代初中数学的教学特点,深入浅出的解析信息技术对现代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 多媒体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很明显,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再继续适应新环境下的教学要求。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只能作为一种新时代、新环境下的新的教学工具,其本身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其本身并不代表理念的先进性。信息技术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如下:
●信息技术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 9
一.有利于引领初中数学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团队的成长起着的影响至关重要。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支持下,数学教学从业人员的视野得到进一步的开阔,其视野范围从教材、教案等有限的教学资源扩展到通过教学平台进行网络备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同时提供有用的教学资源,让自己成为资源的共享着,同时也是受益者。
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从业人员教学理念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没有信息技术之前,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受到地域限制的,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等发展存在差异,导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教师教学理念也存在很大差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教学从业人员可以通过网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使教师视野更宽、思路更广、观念更新、教学思路更科学,使学生和老师都成为受益者。
除了对教师视野和教学理念的影响,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减轻了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了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为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节省了时间。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素材的运用往往局限于书本和图片,久而久之学生对这些教学内容的兴趣不高。运用信息技术,教师课前把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其它教学素材按照教学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具有吸引力,使教师的备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学中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其技能传递教学内容,又能调节课堂气氛。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情感,培养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几何体的三视图”时,利用视频可以向学生再现他们喜闻乐见的春晚舞蹈《千手观音》片段,让学生感受从正面看到的是千手观音,从上面看到的是千年蜈蚣,从侧面看到的是形态各异的动作。通过这一形象的视频片段来作为三视图的课前引导。
三.利用网络资源,实现数学教学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
数学是抽象的,但也是具体的;是静止的,但也是动态的。数学知识博大精深,教师所能讲授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要做到通过讲授其有限的知识反应其无限的内涵确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使难懂的数学原理、数学规律,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重点问题很容易讲清楚,难点问题很容易突破。
四.有利于家园共育
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家园共育的活动内容,告别了以往互动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向家长报告学校和学生基本情况的传统家园共育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家长可以通过与闭路电视相连接的学校教学
/ 9
视频系统,进一步更加直观的了解学校的运行情况以及学生老师的在校情况,近期的教学计划和学校的育人理念。学校通过建立学校的官方网站和官方博客,网站管理人员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对于平日工作较忙不能实时了解学生和教师情况的家长,可以通过学校的官方网站及时了解各类信息。比如某位家长想要查阅某班数学老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料,该家长不用专门跑到学校,只需要登录学校的官方门户网站查询数学课题组下该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料展示就行。信息技术也为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学校官方网站会为每一名教师配有教师专用邮箱,这样教师和老师可以不必见面,通过邮件即可实现交流。同时,教师通过教师邮箱将每天的作业内容等信息通过邮件发送至家长邮箱,有利于家长实时掌握学生的作业情况等信息。
五.锻炼学生搜集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结合,就是在教学中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数学教学资源进行充分而合理的整合然后通过相应的处理展示在数学教学课堂中,使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以此来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知道学生搜集各种信息资源,使学生将生活知识、网络知识以及课本知识充分结合,培养学生积极搜集材料、加工材料的能力。学习是个人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充分的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去搜集并且分析有关信息,对所学习的内容提出各种假设并且进行
/ 9
验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具”相结合,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给初中数学教学带来的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方式生硬,缺乏教学认识
引进信息技术之后,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和传统的授课方式区别不大,仅仅是将课堂搬进多媒体教室或者是学校机房,将黑板上的内容通过大屏幕显示出来,这种结合方式表面上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了课堂教学当中去,其实只是表面上结合,没有具体的实质的内涵。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有的课程内容并不适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或者是运用网络教学,而是需要在黑板上通过板书教学来完成的。教师需要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用全新的教学思路来运用信息技术,使自己的教学质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更上一层楼,同时使所教授的学生成为信息技术最大的受益者。
二.实践方式过于单一,缺乏从结构方面进行的整体教学改革
部分教师将教学实践仅仅局限于多媒体之内,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范畴,缺乏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学结构改革的思想。中学数学教学其旨在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通过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数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学生。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传递式”的,即课堂教学是从老师到学生的单向灌输,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实质上改变了这一单一结构,变成了学生与老师的双向交流,这一双向交流体现在课堂上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上以及学生对老
/ 9
师所教授的内容的反馈方面。广大教师应该抓住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精髓,积极改革教学方案和方法。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课堂,他们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参与认知活动,教学是师生的一种良性互动。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教师在计算机里面大量输入信息,片面的追求快节奏,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搜尽量多的信息,老师完全成为一名计算机操作人员,而忽略了讲台下的众多听课学生,甚至忘了和学生的课堂互动与交流。这使得学生在整堂课上精神都处于紧张状态,生怕错过了老师所放的每一张幻灯片,使课堂教学重新回到了填鸭式的教学。
四.教师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
信息技术是课堂教学的工具之一,但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完成,信息技术只是众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部分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时,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教学媒介和手段。比如说板书,黑板上的板书可以整体呈现,实现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而多媒体的屏幕只能局限于部分信息的现实,使得授课内容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一道稍微复杂的数学证明题可能需要整块黑板的篇幅才能够完全给学生解说清楚,而在多媒体屏幕上却只能一页一页的显示,给学生对整个题目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媒介,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较低,评价体系缺失
/ 9
对于信息技术专业水平较低的教师而言,对于软件的多功能使用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不大了解,专业水平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所能够得到的资源大部分来自老师大屏幕上所提供的信息。所以,教师幻灯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甚至有的幻灯片缺乏实用性,过于花哨,没有具体的使用价值。这些幻灯片看似精心制作,令学生目不暇接,实则缺乏内涵,哗众取宠、走马观花,没有技术含量,起不到应用的作用,给教学带来的是负面的影响。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时,教师更要精心备课,明白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同时还要清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明白哪些地方不足,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走出信息技术在初中教学应用误区的策略
一.明确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持续性获取和保持。
3.巧借信息技术丰富的资源,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发现式的学习能力。
4.凭借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快捷性、大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二.正确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科学的使用信息技术辅助中学数学教学。
/ 9
2.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与教师的主体地位。
3.实现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发挥两者结合的效果最大化。
4.优化已有的教学资源。
5.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提供多形式的训练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6.准确为先,学为准。
三.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
1.开展培训。定期对全校教师开展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培训,除了基本的操作技能之外,还应该包括课件制作、教学软件、函数制作软件等相关软件的操作。
2.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竞赛。通过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鼓励教师学习信息技术。
3.举办多种形式的电教公开课。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初中教学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它弥补了传统单一数学教学的局限性,是数学教学史上的一大转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最佳工具,是教师实现良好教学,创造良好教学环境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探索知识,体验教学,感受知识的桥梁,是推动学校进行教师教学评价改革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 9
【1】 高淑霞 初中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思考 【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34 【2】 王轶哲 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第22期:103 【3】 刘来春 论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305):107 【4】 刘春红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J】 教育环境构建,2012(04):043 【5】 赵宝传 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J】教育环境构建,2012(07):044 【6】 乔柏成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 【J】教学园地,2012(02):065 【7】 孙进成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培养学生良好数学素养 【J】 探索•交流,2012(04):025 【8】 周伟华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J】信息技术,2012(07):0243
【初中信息技术教法浅谈】推荐阅读: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有效结合07-19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培训感悟06-08
初中信息技术比赛07-16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教案09-15
初中信息技术自主课堂10-11
信息化时代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探究06-14
初中信息技术主题教学计划05-31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年终考核总结07-07
2024年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计划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