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下第六单元教案(精选7篇)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感受乡下生活的美好,领略文中所描绘的美景,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
3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会作者对乡村由衷的热爱之情。4围绕“走进田园”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5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探索,展开交流,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领略文中所描绘的美景,体会作者对乡村由衷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随着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领略文中所描绘的美景,体会作者对乡村由衷的热爱之情。
感受乡下生活的美好,领略文中所描绘的美景,体会作者对乡村由衷的热爱之情。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出示两组投影片:
第一组:林立的高楼、漂亮的汽车、热闹的广场。
第二组:低矮的砖瓦房、小河里畅游的鸭鹅、穿着朴素的人们。提问:看到这两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所了解到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
3 有一位叫做陈醉云的作家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具体地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
二、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2 练习将课文读通顺。3 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三、汇报交流,了解自学情况
1 指名认读生字、生词。注意“饰”不要读成
“sì”,“巢”不要读成“cáo”,“冠”字在本文的“鸡冠花”一词中读“guān”。2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尽量读通顺。3 交流默读所得,找出全文的中心段落(最后一节)。
四、深入阅读,感悟思想
1 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2 教师小结:
“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
“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
五、自读课文,想象画面
1 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58
2 美美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
二、自由读课文,想象画面
回顾上节课自读课文时获得的收获,为交流做准备。
三、全班交流
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散发着的独特、迷人的美?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以第一节内容为例,可以抓住两个教学点: 1 “别有风趣的装饰„„”
(1)理解“别有风趣”“装饰”的含义。(2)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请学生读一读相关描写)
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 2 “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1)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你的感觉。(2)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3)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四、整体回顾,想象拓展
1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2 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3 想象一下,在冬天的乡下人家,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4 全班交流。
五、激发兴趣,布置综合学习活动的任务
1 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 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
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 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4 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六、课外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的小诗《在天晴了的时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可在课内简单介绍一下著名诗人戴望舒)
2 小练笔:写下你心中的乡下人家冬天独特、迷人的风景吧。
牧场之国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美。荷兰”。
3.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活的可爱,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受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感受乡下生活的美好,领略文中所描绘的美景,体会作者对乡村由衷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许多美丽的地方,让今天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 阅读“资料袋”,增加对荷兰的了解。4 教师相机简介作者,轻描荷兰。
生平简介:卡雷尔·恰佩克(1890~1938),捷(jié)克小说家 兼剧作家,14岁开始发表诗作,一生经历丰富,著作浩瀚。
` 主要作品:散文《明亮的深潭》;科幻小说《鲵(ní)鱼之乱》等。
荷兰常常被人称为“风车之国”“花之国”“运河之国”。它的真正国名叫“尼德兰”,“尼德”是“低”的意思,“兰”是“土地”,合起来称为“低洼之国”。荷兰三分之一的地区为牧场,主要饲养黑白花奶牛。奶牛业相当发达。
二、自读课文,感知牧场之美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学习本课生字词,需注意的字音: 3 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深入阅读,欣赏牧场之美
1 课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四次,是哪一句?在什么地方? 2 学生汇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3 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第一次:是对第1自然段的一个总结性的议论。第二次:引出下文写荷兰草原上马的描述。
第三次、第四次:分别是对第3、4自然段的总结性的议论。
总的来说,文中四次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结构上使文章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内容上强化了作者对荷兰牧场赞美之情。4 引领学习第2段。
(1)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一画,找出你觉得这一段中能体现真正的荷兰的语句。(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5 请同学们按照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4自然段。(1)把能体现真正的荷兰的词语画下来。
(2)作者是怎么描写牧场之国的牛、马、猪、羊、牧民的?
(写老牛时,运用了想象的表达手法,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如“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这是想象。“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这是比喻和拟人)
(作者在写景时注重了色彩的搭配对比,如第2自然段中,绿色的草地、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美。除了这些之外,课文中还写了草原、运河、天空这些景色,草原是牛、马、羊、牧民活动的场所,同时它与运河、天空一起共同构成景物的背景,使整个意境显得开旷辽阔,优美迷人,令人心旷神怡。)
6 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引领,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如:个人读、互读引读、范读默读、自由读等。教师做适当的朗读指导。7 领略牧场夜晚静谧之美,再次感叹。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感受荷兰牧场夜晚静谧之美。(2)学生交流感受。
四、指导朗读 1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所描绘的画面。2 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美。
五、感悟语言文字美
1 本文在写景状物时语言生动形象,画出你喜欢的词句。2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并积累下来。
六、资料链接 风车王国
荷兰素有“风车王国”的美称,在荷兰随处可见的一座座古朴而典雅的风车,给这个美丽的国度增添了几分姿色。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座风车,从此开始了人类使用风车的历史。风车首先在荷兰出现主要取决于荷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荷兰人对动力的迫切需求。荷兰地处欧洲西部海岸,与大不列颠岛遥遥相望并构成漏斗形尾部的地理特征,大西洋季风从北海长驱直入,荷兰正处风带要冲,长年受益,风车也就应运而生了。到了18世纪,荷兰风车达到了鼎盛时期,风车除了用来排水、灌溉外,还用来发电,荷兰人依靠这些风车变沧海为田,建设美好家园。
七、小结升华,感悟牧场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美丽的荷兰,学习了美丽的牧场之国,此时我们和作者一样发出了由衷地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体会诗词的内容,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及其情趣。教学重难点
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极其乐趣。小山村的图片、子规叫声录音、挂图。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人,翁卷,他出生于美丽的江南水乡温州。每当人们提到他,就会想到这首诗。(出示课题及内容)
二、初读
1 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2 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把这首诗读正确,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三、学习《乡村四月》,体会画面美
1 老师范读,轻重缓急得体,抑扬顿挫分明。2 指名学生试读,老师相机指导。3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透过“绿遍山原”这四个字,你仿佛看到什么绿了?(山岭和原野都绿了。)(2)谁还从哪儿感受到了画一般的美?(白满川)①读着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
②(出示画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绿„„)
(3)四月的乡村还有更美的呢,听,那空中传来什么啼叫的声音?(子规声声)知道子规是怎么叫的吗?好,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子规的歌声。(4)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春天,山陵和原野遍布绿色,到处都是已翻耕好的水田,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呈现一片片白色。杜鹃声声啼鸣,似乎在催促人们快点干农活,春雨漾漾如烟似雾。)▲“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了”是什么意思?(结束)(2)理解这两句诗并体会感情。
(乡村的四月,农民是非常繁忙的,干农活是非常辛苦的,但他们却很勤劳,作者在这首诗中正是要赞美乡村四月里农民勤劳耕作,任劳任怨的精神)4 指导朗读、背诵。
四、明确课文主题
1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2 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听到了这么悦耳的声音,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四月呢?
3 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幸福的农家生活,美美地读读这首诗,用你的朗读带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乡村四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让学生齐读古诗《乡村四月》。
2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什么景象?(学生讲述)
设计意图:《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农村景象。
二、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来学习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也是描写农村风光的。2 教师释题意。
“四时田园杂兴”:四时,是指春夏秋冬。田园,这里泛指农村。兴,指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杂兴,指随兴写来。“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指: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三、介绍作者
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请同学们看资料对作者更深的了解。
设计意图:读者只有对作者生平深入地了解才能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
四、朗诵诗,弄懂诗意
1 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整体感知诵读节奏和诗的画面。
2 学生自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多音字“供”的读法及“兴”字读第四声。
3 请看挂图,哪些诗句描写了画面。4 指名朗读、分组读、互相学习欣赏。
5 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懂诗句。
6 全班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及自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讲诗意思。
五、品评朗读,感悟诗情、诗境
1 学生闭上自己的双眼,教师朗诵诗,让学生想象诗中意境。2 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描写了古代村民白天在田间除草,夜里还忙于织布。男女各有自己的活干。写出了劳动人民昼夜不停劳作的辛苦,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
第二句描写了村里儿童不懂得除草和织布。但他们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童趣,流露出作者对热爱劳动的儿童的赞扬。
六、拓展视野
1 想一想,说一说,你和诗中的儿童相比是不是更幸福? 2 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课前预习1 自学生字。2 查阅并收集与该词相关的资料。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一个人——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 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今天我们就走进他 的词——《渔歌子》
三、初读感知,读出“词”味
1 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2 指名朗读。3 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四、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 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 2 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
(1)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2)学生标画,教师巡堂。
3 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 4 想象画面:
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五、拓展延伸,品出“钓”情
1 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
2 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来自由地读一读。
哥哥这首词写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
3 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4 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文王,那么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呢?(悠闲的生活、清闲飘逸的心,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5 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读全词)。
六、回归主题,升华“词”情
1 假如你来到浙江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2 欣赏唱词《渔歌子》。
七、作业
收集有关钓鱼的诗词。麦哨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等8个字。
2.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教学重难点
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麦哨录音,田园风光的图片。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听田园牧歌
1 板书课题:给这两个字分别组一个合适的词想想麦哨是什么?(用麦秆做成的哨子)2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听吹响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3 交流,读通相关段落(课文第一、二、七、八自然段)。读准多音字“和”“应”。(提示:这两个字意思相近,可以组成一个同样意思的新词“应和”。)
4 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牧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提示: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就像一曲合奏曲。)
5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麦哨声的段落。
二、赏田园画意
1 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 学生自读自悟,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 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的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1)孩子们衣服美:“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①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了无数美丽的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②随机板书:碧湖,绿田,孩子,色彩斑斓的画
(2)田野里花果美:“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①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②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前几天、转眼间)
③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④随机板书:油菜,蚕豆,稻花
(3)田园里丰收乐:“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①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②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
③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丰收的欢乐?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好一曲欢庆丰收的歌。)
④随机板书:欢庆丰收的歌
(4)小伙伴游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①看图想象说话,在这天然的草垫子上,孩子们会怎样快乐地游戏?
例:只见小牛来了个倒竖蜻蜓,还倒立着“走”起路来,两条腿在空中一颠一颠的,引得妞妞直拍手。哎哟,不好了,他手一软支撑不住,一头栽倒在草地上。不过,没事,那柔软的“垫子”让他乐得打起滚来。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②随机板书:翻跟头,竖蜻蜓,小伙伴们乐开花。
(5)“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4 质疑:课文以麦哨开头,又以麦哨结尾,有何用意?(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蕴悠长,暗示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
三、抒田园诗情
1 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2 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一声呼,一声应” “玩累了,喊渴了” “密密的,鼓鼓的” “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一张张,一朵朵,一蓬蓬” “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重叠与对称)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排比句)3 品味精美词句。
拟人句:“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
(把麦田当作人来写,显得非常亲切,富有情调,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比喻句:“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这句中包含两个比喻句,后一个比喻句是顺着前一个比喻句说下去的。比喻贴切,使景物染上了艺术的灵性)
四、课外作业
其实不然, “语文”被人们拆分为“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化”……这样的拆分各有道理, 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 无论怎么拆分, “语言”这个核心没有变, 学习语文主要是学习“语言”, 学习语言需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应该培养学生感悟语言、体会语言表达、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从目前的状况中走出来, 从重理解走向重运用。理想的基于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提高的课程单元, 应该以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的项目来组织单元。我们来看一个以阅读策略为项目组织的单元。
帮助学生阅读与理解说明性文章
一、目标:
帮助学生阅读与理解说明性文章。
如何让学生投入说明性文章的阅读, 并发展自我监控策略来强化理解?这里提供给读者五步骤公式———浏览、提问、阅读、背诵、浏览———帮助学生从阅读中建构意义, 并在阅读后评估自己的理解。
二、材料:
1.一人一份策略卡。
2.一人一份知识性文本。
3.直接教学用的策略卡投影片或海报。
三、微型课程:
1.一人一篇文章。示范如何浏览, 指着策略卡第一步骤。教师可以进行如下指导:“阅读文章前, 我想要浏览或跳读前言、摘要、图表, 因为理解文章的组织对我的阅读有帮助。我注意到这篇文章有粗体字、斜体字, 在书的旁边还有定义与说明。一开始, 我要读这些部分, 因为这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主题。而且, 图的旁边还有简短说明, 这可能是文章段落中没有的信息。”
2援发下策略卡, 让学生两两练习浏览。
3援示范第二步骤:问问题。教师提出任何浏览时所想到的问题:有关篇名、标题、次标题。一定要强调:问问题能帮助我们聚焦所读。如:假如篇名是《高不可及》, 你可能问一个有关高不可及会发生什么的问题。将问题写在文章旁边。这一步骤教师要提供足够时间。
4援程序如上。继续阅读背诵回顾。
5援切记, 学生能独立进行策略前, 需要许多示范与支持练习, 视课堂情形, 可连续五天, 一天示范一种策略。
四、引导练习:
要学生配对示范五个策略。
附:阅读策略卡
从这个小的课程单元, 可以看出与以往的教学单元有什么不同?目标不同, 这里确定的目标非常明确———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说明性文章, 目标指向阅读策略。学习材料是知识性文本和阅读策略卡, 学习文本并非此次学习的目的, 用文本练习阅读策略才是真正的目的。课程实施的步骤非常清晰, 每个步骤教师都要做示范, 示范如何浏览、如何提问, 学生可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通过“阅读策略卡”, 我们可以知道对文本的内容没有做具体的要求, 具体到这篇说明性文本是什么, 不同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可以是产品说明书, 可以是百科全书中的内容, 可以是《昆虫记》中的片段, 文本本身在这里显得不重要。这就是立足学习策略的语文课程单元, 教材的选择给了师生很大的空间, 但是教学的目标要求细致而明确。
现实的教学中没有以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编写的语文课程单元。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现有教科书, 把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整合, 当做语文教学的“材料”, 把课文看成是一个单元的一部分, 把整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下面以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人物的故事”单元为例, 谈谈如何凭借现有的教科书达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
单元教学目标确定
1援认识本单元的21个生字, 理解“信奉、胆大妄为、径自、全神贯注、一丝不苟、气馁、狰狞、贫瘠”等词语。
2援通过填写预习单的形式, 帮助学生进一步预习。
3援学习透过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了解人物的阅读策略。
4.了解用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的写法, 能够在习作中有意识地运用。
5.继续运用比较的方法, 发现不同文章写法上的规律。
6.学会确定习作的中心, 能围绕中心思想选择材料, 写一个“我”所敬佩的人。
7.能够通过交流, 有意识地积累学习经验, 反思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学习策略的生成, 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规定性不做具体的学习要求。
单元教学过程实施
整个单元分为四个模块。
模块一:预习。通过学生自读课文, 挖掘学生的自学潜力, 达到预习目标。
模块二:理解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受到心灵启示。
模块三:领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模块四:口语交际与习作。将本组教材和口语交际相联系, 将读、说和写结合起来。
整个单元的学习步骤, 由一篇篇课文的教学, 转向以课文为载体的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块。
模块一预习
教学流程:
板块一:出示预习目标
【设计说明:学习整个单元, 学生的阅读量会加大, 预习时会感觉无从下手。给学生出示预习目标, 学生自学起来就会有所依据, 避免盲目、简单地只读一遍就算。所定的预习目标从整体入手, 先对整组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再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的字词,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初步质疑, 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板块二:自学本组课文, 完成预习单
一、阅读
1.自读单元导语。
【设计说明:自读单元导语, 在导语中有所收获, 这是把握单元学习目标、了解单元内容最近的渠道。单元导语犹如一个指向标, 有了它会对后面的课文学习目标有指引。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 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
2.阅读课文的题目。
看到课文题目, 你会猜到课文内容是什么?
【设计说明:根据课文题目进行猜测, 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的培养。】
3.通读课文。
(1) 我关注的字音和生字用符号标出来。
(2) 我解释的重点词语有:______。
(3)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四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我最欣赏 (喜欢) ______, 因为______。
(5) 找出课文中比较难读通的句子, 划分节奏, 再读两遍。
【设计说明:通读四篇课文, 一篇文章里, 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学生们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在阅读课文的时候, 就要眼、脑、手并用, 将预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用笔画出来。如果这些问题书上有注解, 那么阅读时可以对照注释, 自己弄懂它的意思;对于书上没有注释的问题, 就要利用工具书, 查一查字典, 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和似懂非懂的句子。在具体学习课文之前, 要对每篇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把握, 对课文中的人物, 学生在读文后要有初步的评价。在引导学生阅读写人的文章时, 要关注人物的特点。】
二、质疑
提示:自读课文前的提示都能理解吗?课后练习中的问题能解决吗?解决不了的标出来找同学、老师商量。在课文中你还发现了哪些问题, 需要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
【设计说明:质疑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开始, 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引导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帮助学生进行分类和梳理, 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三、感悟
读完本组课文, 请分享你心里的感受______。
【设计说明:良好的预习是课文教学成功的一半。预习单的设计引导学生预习的方向, 获得预习方法, 同时也是对学生自学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自主合作式的学习中完成预习单的内容, 从词到句, 到段, 到篇, 对本组课文就有了基本的了解。】
模块二理解内容
教学流程:
板块一:资料搜集与交流
组织学生课下搜集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及罗丹的图片及生平资料, 在课堂上展示与交流。
【设计说明:在展示与交流过程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共享搜集的资料, 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这些人物, 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 有利于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板块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一、出示课文插图, 回忆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简单描述对图画中人物的了解, 交流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设计说明: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来回忆人物,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回忆主要内容的目的是为了与上一模块紧密联系。关于人物的品质, 学生初读后都会有所感悟, 鼓励学生将最先的感知表达出来。】
板块三:品味语言, 感悟人物
(以阅读《鱼游到了纸上》为切入点)
一、出示一幅“金鱼戏水图”, 让学生来评价。
二、这幅画和你在本单元认识的那个青年的画相比, 谁画得更出色?说明理由。
三、人们是怎样评价他画的金鱼的?“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人们的评价是否过于夸张, 为什么?边读课文边思考。
四、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你们的理由。 (出示:“因为______, 所以, 鱼游到了他的纸上。”) 交流体会并进行朗读训练。
【设计说明:“人们对他的画的评价是否夸张?”引领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从而可以更深入地解读文本, 自然地找出合理的理由。紧紧抓住这些关键的词、句子适时点拨、精讲, 让学生明白青年通过反复观察, 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 他的心里装着的都是金鱼鲜明、生动的形象, 体会到青年人的专注和勤奋, 这是他赢得大家赞叹的原因。】
模块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流程:
板块一:回忆人物, 学习表达方法
一、在本组课文中你认识了谁?他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你记得这么清楚?
二、说话练习:以“______的伊伊伊”为题, 说一说你熟悉的一个人物, 要以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人物的品质或特点, 注意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设计说明:本单元四篇写人的课文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人物的品质, 在前几册的课文中有过这样的表达方法, 这是写人的最重要的表达方法, 所以在这里只作简单的提示。后面的说话练习, 可以简单地与同桌相互交流。】
板块二:对比读文, 体会写法
一、出示第一组句子。学生自由读两个句子, 谈一谈发现了什么。在其他几篇里也有同样的写法, 画出来读一读, 小组内交流收获。 (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都是为了突出人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二、口头练习。说一说, 你刚刚说到的人物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周围有人吗?又说了些什么, 或者做了些什么?
【设计说明:学生在阅读时对于侧面烘托的描写方法往往注意不到, 以这样的形式出示, 学生能够领悟得到, 同时也训练了学生从更多的角度来了解人物、学习描写人物。】
三、出示第二组句子。出示每篇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让学生讨论发现了什么。
【设计说明:对比阅读几组句子, 从中领悟写作的方法, 只作引导启发即可。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注意到课文的结尾处, 学习结尾点题的表达方法。】
板块三:品味细节描写
在读本组课文的时候, 哪些细节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出来, 读一读, 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一、快速浏览课文, 画出句子。
二、小组讨论, 这样描写好在哪里。
【设计说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 使原来比较呆板、模糊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 有血有肉。】
三、小结:通过这些细节描写, 人物都被写活了。这样精彩的描写离不开作者的细心观察。在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 做生活的有心人, 也能够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设计说明: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写人物, 从文中体会到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似乎不难, 但是学生真正下笔时仍感到无从下手, 这就是没有关注到作者的精彩描写都来源于生活中细致而耐心的观察。引领学生观察生活, 才是写作的根源。】
模块四口语交际与习作
教学流程:
板块一:回忆人物
在本组教材中, 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讲讲他们的故事, 谈谈你的感受, 说说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些人的。
板块二:发现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值得敬佩和学习的人。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一、说一说你最敬佩谁, 理由是什么。你知道关于他的什么事情?他的哪一言哪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你周围的人又是怎样评价他的?你想用一句什么话来结束你的讲话? (落实到人物的品质)
二、根据提示小组内交流。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 说具体, 表达出敬佩之情。 (详细叙述的部分)
三、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 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出说得最生动具体的同学。
四、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小组内的同学共同帮助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设计说明:由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写人物要由事件具体到人物的言行, 让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一个大的框架, 再找出细微的语言动作进行描述等等, 引领学生一层一层地构思。】
板块三:妙笔生花
一、列出习作提纲。
题目:我最敬佩的人物
具备的优秀品质:
(事件) 发生的时间、地点:
二、起草习作。
三、自评与互评。把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做上记号, 与组内同学互评习作, 写几句评语。
四、再次修改后在组内朗读欣赏, 推选一篇完整的习作和一个优美的片段, 参加全班交流。
五、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内容具体, 语句通顺, 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设计说明:四年级下学期应该是习作从写段落实到写篇的时期, 有必要让学生养成列写作提纲的习惯。】
本案例用“设计说明”的方式来阐述设计的思路, 整个设计思路体现了课文的整合, 课文是作为学习材料存在的。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学生在运用这些策略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单元 整合 备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64
语文教学要真正还学生“轻负高效”的学习面貌,教师就要整体把握内容,获得阅读感受,迁移学习方法,拓展课外阅读,从而寻觅出一条省时高效,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路径,培植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与能力。
一、聚焦核心内容
人教版语文二下第六单元的课文,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感人肺腑,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又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确定这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学段目标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突出强调了以识字、写字、朗读为教学要义,侧重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低年级课文教学无须太多理解,教师要把力气花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朗读以及适当的积累运用上,要创设各种机会,设计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有效朗读、规范书写、积累词句,并能在课内有效运用。
因此,有了课程阶段性目标的指引,就可以将语文课程的“是什么”转化成语文教材的“教什么”,从而确立起以识字、写字、朗读、积累为核心内容的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系。
2.单元导语
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有学段意识,更要有指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共性。而“单元导语”就好似一个瞄准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体现了编者意图,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第六单元是一组关于写人叙事的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人物的品质。单元导语在主题上立意鲜明:“从古到今,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的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导语提供的信息与课文内容前后呼应,导语的指向也奠定了学习的基调:抓住“人物的优秀品质”,推敲人物的言行与内心活动。其实质就是让教材心理化,让教材更具可教性。因而,单元导语是不可忽略的备课要素。
3.文本特质
核心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学段目标、单元主题的统领,实施顶层设计,但同时要兼顾每一个文本的特质。这就好比木工制作家具时,虽“胸有成型”,但用料、美工、做法,仍需细细考究、独具匠心。一个文本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它的意义是在某个领域中被确定的,关键就要看教者能否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抽丝剥茧,摄取精魂。如《画家和牧童》一课,故事在塑造戴嵩这个人物时用了这样的语言进行生动的刻画:“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足见戴嵩声名远扬。再看:“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表现了戴嵩轻车熟路、深谙绘画之道,画技不凡;还有:“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画活了,画活了……”这样形象直观、立体化的语言,凸显了戴嵩画技的高超,是开启儿童理解与想象最好的媒介。好的故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折,赫赫有名的画家居然也会有出错的地方,当牧童公开指出戴嵩的错误时,大画家虚心接受的态度为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基于文本特质的个性化的言语结构,其对比、冲突的情节铺展深入文本内核,也使得戴嵩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仔细研读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都有这样意想不到的情节变化和精彩的语言描写。如《我为你骄傲》,围绕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文脉,两张便条的构思还原了故事蕴涵的人性之美,“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很不自在”等“言语秘妙”的发现强化了儿童的内心体验,实现了现实中的我与文中的“我”的精神相遇,自然形成了对言语所蕴涵的语用意义的理解。故事,正因为有了有趣的情节才有了耐人寻味的意义。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情节和语言。
二、整合教材资源
从资源入手,领悟编者情感,是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设计有效教学的依据。本单元围绕“人物品质”,分别在导语、插图、泡泡语、课后练习以及小资料中体现了编者的价值取向。如每篇课文的“泡泡语”就是很好的对话素材。像“大画家戴嵩多虚心哪!牧童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也很了不起。”这样的对话指向人物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文本的精神主旨。“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些学习提示提纲挈领,叩击着文本的关键点,直面文本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拎出一条统整全文主线的关键问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展开言语交际。而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均围绕“朗读”或“默读”这一训练目标展开,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合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因而,这个单元的设计落脚点为:利用“泡泡语”设置问题情境,展开对话过程,确立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联动学生个体、语言实践与人文思想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识字、朗读与表达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三、优化教学设计
1.情境解词:言语积累结构化
情境解词即根据词语构造规律或者几个词语间的内在联系,融合文本具体语境,借助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记忆,由此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结,扩展记忆容量,促进学生的词汇积累,构建形象灵动的词语教学。
第一组词:纷纷夸赞 称赞 赞扬(选自《画家和牧童》
(1)同样是夸赞的意思,课文连续用了几个近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2)三个词语意思相近,但有一点不同,谁知道?
(3)“纷纷夸赞”表示很多人夸戴嵩,“纷纷”表示多的意思。那如果表示不停地夸奖别人,可以用AABC的词语形式说吗?
(4)齐读:连连称赞 啧啧称赞 频频称赞……
第二组词:走走停停(选自《三个儿子》
(1)你们来读,老师来演。这桶水到底沉不沉?看你们怎么读。
(2)沉吗?你从哪儿看出很沉?(学生自由交流,聚焦“走走停停”)
(3)怎么看出走走停停就是表示水很沉呢?(联系课文内容)除了关注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再看词语的结构,有什么发现吗?
(4)哦,两个叠词相加强调了水很沉很重,妈妈拎得很辛苦。我们再来想几组AABB形式的词。
(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园地六”中六组同样形式的词语,指导学生读中积累)
低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词语的理解要设法从字面的抽象解释转化成具象的演绎,让机械孤立的语词扎根文本、触及内心。如艺术化、表演式、联想式的解词方式,都试图从词语本身抽取其特点、本质或者基本的东西,联结组块,产生聚合,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积累,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
当然,本单元识字模块也可采用情境化手段,通过课题、图片、游戏、语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并通过排列组合等游戏进一步强化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依据特点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掌握辨析方法,提高汉字使用的正确率。
2.情境对话:言语理解立体化
案例:《三个儿子》
(1)小朋友读书真认真!那么,在课文中你看到了几个儿子?用手势告诉我!
(2)答案是一个儿子的同学,和课文中的老爷爷想到一块儿去了。看,老爷爷也是这么说的——
(出示:“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这样说,妈妈可不同意啦,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再去书中找一找,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说的?
(4)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贴关键词:A既聪明又有力气 B好嗓子 C没什么特别
(5)孩子聪明又有力气,嗓子好听,最高兴的当然是妈妈了,想想妈妈会怎么夸自己的孩子呢?(引导学生加上提示语入情入境地读)可是第三个妈妈却没什么可说,想想她此时的心情,也来加个提示语读一读。
(6)这不是三个儿子吗?明明是三个呀,你们怎么说只有一个呢?是和老爷爷一样眼花啦,糊涂啦?(不是)是被第一个儿子迷住了?(不是)是被第二个儿子的歌声陶醉了?(不是)难道是他?什么特点都没有的,是他?(是)为什么?
至此,教师由“泡泡语”延伸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在感悟“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子”的矛盾与统一后,再以“议儿子”“赏儿子”“悟儿子”的大写意、叠加式的结构组织教学,顺势把情感体验引入朗读实践中,以期达到语言、表情、心理三位一体的朗读效果。在最后一个环节的“悟儿子”中,结合第8自然段的表演读,再铺设一个情境对话的玄机:“哎哟,好辛苦啊,三位妈妈,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看,他来了——”出示第三个儿子的做法。“明白了,明白了,你们看到的一个儿子原来就是他!此时,这位妈妈还会像你们所说的是垂头丧气地说吗?是失望地说吗?那你就在这位妈妈面前,用上提示语夸夸他的儿子吧!”自然而宽松的因势发展,集中而完整的训练主线,形成了简约而丰盈的课堂效果,为学生的言语理解提供了立体化的场景。
同样,本单元另几篇课文都可以构建情境对话的言语实践板块。如《我为你骄傲》可聚焦两张便条的内容来引发故事冲突:一张被水打湿了的便条上到底写了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给小男孩写便条?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吗?《画家和牧童》可围绕故事结局“一个著名的画家却向一个牧童拱手致谢”来设置问题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起话语诉求。《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可创编故事结尾:当售货员阿姨再次见到小男孩时……话题的建构要不断策划“唤醒、满足与转化”学生内心需要的语文活动,这样才会扎实活泼地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语言。
3.语境推衍:言语表达整体化
语文课重在学习语言表达。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要达到规范妥帖,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
案例:《画家和牧童》
(1)戴嵩的画技真是高超,你看,商人在称赞,教书先生在赞扬,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
(2)随机点拨:这位商人,你为什么要连说两个“画得太像啦”?(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
(3)你觉得怎样的画才是“绝妙之作”呀?(板书:绝妙之作)
(4)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夸赞他呢?别急,我们先去词语“加油站”加加油。出示其他词语——“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栩栩如生”,请小朋友用上这些词语夸一夸戴嵩的画,大家可以自己夸,也可以学学课文里的样子夸。
(同桌练习——指名夸——全体起立夸)
(5)看的人都在夸,这就是——(板书:纷纷夸赞)这么多人称赞他的画,可见他的画画得太好了。难怪说——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
这一个夸赞的场景从侧面烘托了戴嵩画技的卓越。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继续推衍的语境,让学生经历当下文本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成功地“破译”由形式和内容组合成的语境信息,逐渐丰满对人物的认识并积累内化为有效的语言,实现言语表达训练的整体优化。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在伟人的故事中成长”为主题组织材料,包括三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和一个口语交际。三篇课文都是从“为民服务,与民交友”这个角度来写三位领袖人物的。民间传说故事《大禹治水》讲述了一段大禹为治好洪水造福人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让学生感受到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朱德的扁担》一文中围绕旧扁担的“失踪”,新扁担的出现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革命领袖朱德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难忘的泼水节》让人难忘的不仅是撒满凤凰花瓣的道路,驶过江面的龙船,升上天空的花炮;更是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的情景。在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领袖人物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体会到他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尽心尽力的为人民做小事做实事。用自已的一言一行为人民造福,与人民肝胆相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47个生字。会写2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能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段的品读探究,感悟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人物品质,激发学生对伟人的敬佩之情。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本单元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落品读,从事实中体会人物品质。还可以补充有关的学习资源,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索伟人的精神世界。学习三篇课文时可以结合收集到的这些伟人其他的故事来进行拓展训练以表达对伟人的敬佩之情。大禹治水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在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无家可归时,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了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学情分析:
大禹治水的故事距离学生很是遥远,我们的孩子生活在条件优越的平原地区,对于洪水没有直观的认识,再加上年纪尚幼,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但这也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操熏陶的良机;同时也可以此为启发,引导学生继续搜集其他部落首领的故事,激发阅读民间传说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通过边读边想的方法,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文章表达的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在文字中理解、感悟主人公形象。教学准备:
生字卡、词卡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收集大禹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大禹,揭示课题。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伟大英雄叫大禹,同学们在课前都查找了他的有关资料,谁能用一句话介绍一下大禹呢?(生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禹治水》。板书课题:15大禹治水(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识字读文。1.出示自学目标:
(1)借助拼音学习本课生字,读准音,圈出不懂的词语,多读几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生字所在的句子。(3)小组讨论: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借助提示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读熟课文。3.小组内展开讨论,师巡回指导。
三、交流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文中15个生字,指生读,他生正音。开火车读、齐读。2.课件出示课后第三题词语,生用喜欢的形式认读。
3.课件出示文中生字所在的句子,指生读,他生评议。自由读、同桌赛读,引导巩固生字。
4.指生分段读课文,看看谁读得最正确、流利? 5.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
6.小结: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在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无家可归时,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治水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顽强的毅力和心中有他人的无私精神,治理好洪水,是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
四、巩固自学成果。
1.填空并朗读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话。2.拓展:大禹还为天下百姓做过什么事? 《大禹锁蛟》《化熊治水》《巡游四方》并请人撰写《山海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指导生字书写。
1.课件出示课后要写的生字,生读准音。
2.生观察字形结构,找出难写的字,师范写指导。3.生练习书写,师巡视。4.展示学生书写,师生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认读生字卡片并给生字找朋友。2.谁还记得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欣赏大禹治水的动画片。
二、品读课文加深感悟。(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一、二自然段。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 2.读后交流:
(1)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2)洪水很厉害。(3)人们生活很痛苦。(4)鲧没治好水。3.朗读指导:
(1)这个传说离我们已经有四千多年了,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示出它的时间长吗?
(2)(播放有关洪水的课件)看到这滔滔的洪水,我们能读出洪水的厉害吗?指生读,读后评价。
(3)洪水如此厉害,让当时的人们生活多么痛苦呀!齐读第一自然段。
(4)鲧的精神可嘉,只是治水方法不对,因此九年也没有治好水,真可惜!齐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大禹接过父亲没有完成的任务继续治水,课文中是怎样写他治水的呢? 2.生自由读文,画出大禹治水的有关句子再读一读。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去十三年 三过家门而不入 吸取教训 疏导治水 4.小组讨论:在大禹治水的事情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地方? 5.集体交流。预设:一去十三年 三过家门而不入
(1)师:十三年了,四千多个日日夜夜,大禹在干什么?(治水)(2)他三次路过家门,说明不止一次有机会回家。“看一看”花的时间长吗?他想的到底是什么?(帮人们治好水,让人们不再痛苦地生活)(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坚持不懈 一心为人民 无私奉献)适时板书。
6.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去展现大禹的坚持不懈、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呢?指生读,评价——女生读——同桌赛读——齐读。
7.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呢?生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8.重点交流:“安居乐业”(课件播放人们安宁生活,愉快劳动的场面)引导生理解。9.老百姓这安居乐业的生活是谁带来的?他们会对大禹说些什么?你又会对大禹说什么呢?(老百姓:感激;我们:敬佩)10.指导朗读,对大禹的敬佩之情。自由读——指生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当小小配音员,给动画片配音。(课件出示动画场景,生看画面适时读文)2.课件出示课后第二题,指生根据提示讲“大禹治水”的故事,师生评价。
3.总结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知道大禹为了治水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宁的日子。他真不愧是代代相传的伟大英雄。课后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一去十三年 三过家门而不入 吸取教训 疏导治水
坚持不懈
一心为人
民
无私奉献朱德的扁担
教材分析:
《朱德的扁担》是一则关于朱德同志的小故事,讲述了他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事情,他以身作则的高尚品质令人感动和敬佩。
学情分析: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离现在有些久远,而且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学生只有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为了避免课上出现孩子们对常识、对历史的认知问题而产生纠结,课前老师应向孩子们介绍一下当时的状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战士们先为什么藏扁担后来又为什么不藏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激趣,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课件出示:生在树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墙。(这是扁担)相机板书:扁担。引导学习生字“扁、担”,提示“担”在这个词中读轻音。
2.说起扁担,老师就不由地想起一位伟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朱德)相机简要介绍朱德及课文背景。引导学习生字“朱、德”。
3.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去学习——《朱德的扁担》这个动人的故事。相机板书课题:16 朱德的扁担(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课件出示课文朗读,生边听边圈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自由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正确。3.和同桌一起合作识记生字、读熟课文。
三、检查识字读文情况。
1.出示剩下的11个生字卡片,指生认读,师生共同正音。2.用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自由读——比赛读——开火车读。3.这一课的生字这么多,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它? 4.交流记字方法,小组内开展记字比赛。5.指生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纠正字音。6.同桌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7.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要写的8个生字,生读准字音。2.观察字形,师范写,生临写。
3.重点指导“扁、战”的写法,引导区分“士、土”二字的“横”。4.展示学生书写,师生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2.齐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教学第一、二自然段。
1.生自由读文,想一想: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讲了什么?
2.课件出示填空: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虽然山路又远又险,可是()。
3.指导朗读:山下是敌人,山路又难走,环境多么恶劣呀!但战士们都争着要挑粮。这真是一群不怕牺牲、肯吃苦的好战士呀!让我们带着敬佩的语气读读这两段话吧!
生自由读——指生读——齐读。
三、教学第三自然段。1.课件出示朱德和红军挑粮场面,生观看,说说走在最前面的是谁?他是怎样的穿着?又是怎样做的?
2.生答,课件适时出示句子(第三自然段的1、2、3句)体会朱德爷爷的优秀品质。(1)朱德穿着草鞋,肩上担的满满的一担粮食,走那么难走那么长的山路,实在让人心疼。
(2)朱德白天挑粮,晚上还不能休息,而且不是一个夜晚,是整夜整夜地研究打仗,他太累了,太辛苦了。
(3)想想朱德最需要的是什么?(休息)(4)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对朱德同志说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练读,小组交流读、个人展示读。
4.现在你知道战士们为什么要藏他的扁担吗?(心疼他)从中可以看出战士们对朱德怀有什么样的情感?(尊敬热爱)相机板书:战士 藏扁担 心疼朱德——尊敬热爱
5.师:战士们看朱德同志天不亮就出发和大家一起去挑粮,天黑了才回来,晚上还要研究工作,实在太累了,大家怕累坏了他,就劝他不要去挑粮,可他还是坚持跟战士一起去挑粮,战士们看着心疼,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可是朱德爷爷怎么做的呢?
6.生答,(又找扁担写上字)课件适时出示这一自然段地最后一句。
7.生读,讨论: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呢? 交流:朱德为了不让大家再藏他的扁担,就在扁担上写了这五个字。8.从中你看出朱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身作则 同甘共苦)板书:朱德 找扁担 和战士一起挑粮——以身作则 同甘共苦 9.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2.生自由读,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1)大家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所以越发敬爱朱德同志。(2)从“越发”这个词看出大家更加敬爱朱德了。
(3)大家对朱德产生了敬爱之情,所以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4)再联系上文,想想大家都敬爱他什么?(勇敢、不怕危险和战士同甘共苦等)(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五、朗读全文,总结课文。1.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总结填空: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块儿()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的高尚品质;我们()。
板书设计: 朱德的扁担
战士 藏扁担 心疼朱德——尊敬、热爱
朱德 找扁担 和战士一起挑粮——以身作则 同甘共苦 难忘的泼水节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讲的是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来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本文通篇向读者展现了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学情分析:
“泼水节“一个很有特点,非常快乐的节日,但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它又是很陌生,从未经历过的一个节日,一定会充满好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教学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961年,周总理来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共同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泼水节。(板书:难忘的泼水节)今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的场面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文中要求会认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小组合作练读生字,正音纠错。3.用多种形式巩固生字。
4.同桌合作读文正音。(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方式,如轮读,齐读等)
三、精读课文,感悟情谊。
1.自读自悟,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生自由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2)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弄清泼水节的时间以及傣族人民为什么特别高兴。(3)指导读好人们高兴的心情。2.导读第三自然段:
(1)指生读,思考:人们是怎么欢迎周总理的?(2)从这些欢迎的场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赶来”“四面八方”“撒满”“一条条”“一串串”“欢呼”等词句,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欢迎及热爱)(3)指导朗读:要把傣族人民的欢迎场面和人们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3.导读第四、五自然段:
(1)设疑:周总理是怎么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2)小组合作学习第四、五段:画出有关句子,相互读一读,说一说。
(3)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相机理解“祝福”一词。
(4)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让生进入情境感受泼水节的盛况。(5)指导朗读:让我们把人们的欢乐心情给读出来吧!
(6)自由练读第四、五自然段,再选择喜欢的部分读给同学们听听。4.导读第六、七、八自然段:
(1)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2)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四、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1.讨论:题目为什么说是“难忘的”泼水节,不说是“幸福的”泼水节?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课后查资料,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小组内交流。4.收集周总理的故事,读一读。
五、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忘、泼、度、龙、炮、穿、向、令”,生观察字形结构。2.师范写,生临写。
3.展示学生书写,师生共同评议。板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 周总理
傣族人民
祝福
幸福
令人难忘
口语交际 看图讲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连环画的方法,能理解图意,并能创造性地讲述故事。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正确评价的能力,使学生与人交流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教学重点:
看懂漫画,了解漫画的内容。教学难点: 能发挥想像创造性的讲述故事。教学准备:
根据教材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话题。1.同学们一定喜欢看漫画吧?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出自德国著名的漫画家埃·奥·卜劳恩之手的故事,看谁看懂了漫画的内容并能讲出故事的内容。
2.板书课题。
二、看图练说,教给方法。
1.引导学生逐一看图,弄懂前五幅图的内容。(提醒学生看图的时候注意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等)2.启发学生想象第六幅图的内容。(提示学生学会联系前五幅图的内容展开想象)3.师小结看连环画的方法。
强调看图要仔细,先一幅一幅地观察,根据图意展开想像,了解每幅图的内容,再把一幅一幅的图意按顺序连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三、多维互动,梯度训练。
1.学生自主练说——同桌互说互评——小组内展开练说。
在小组内交流时,看看谁说得流畅、完整、准确,并整理出自己组最满意的故事。2.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讲故事,其余小组听后进行评价。(教师提出要求:讲的同学要举止大方,按顺序讲清楚图意;听的同学要专心倾听,知道讲得是哪幅图的内容)3.评选出班上讲得最好的“故事大王”来。
4.出示课件,观看动画表演,请生配出声音来。
四、总结延伸。
说一说,你喜欢这个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语文园地六
教材分析:
“识字加油站”通过认识两组交通工具类词语,学会9个生字。“字词句运用”学习十组词语,从中认识十个多音字;学会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特点。“日积月累”通过学习三个格言警句,受到传统文化的情感熏陶。“我爱阅读”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鲁班造锯》这篇短文,感受到鲁班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8个交通工具类词语,掌握十个多音字,能正确组词。能结合具体的语句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2.能掌握形声字的特点。积累背诵关于人要有志向的格言警句。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学重点:
识字学词、掌握多音字、学会使用标点、积累格言警句。教学难点:
掌握形声字的特点,培养阅读兴趣。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看拼音,认读两组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2.说说每组词语都是哪一类的?(船、车)这些词语统称什么?(交通工具)3.生自主识字,同桌合作正音。4.开展多种形式读字词,巩固生字。
二、字词句运用。(一)认识多音字。
1.生正确认读十组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2.引导生逐一说出加点字的读音,师板书并向学生讲解多音字。3.生和同桌开展比赛读读记记,看谁把多音字掌握得又快又好。4.课件出示含有多音字的句子,指生正确选择,师生评议。(二)给句子加标点。
1.师引导学生回忆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的用法。2.学生读句子,试填标点符号。
3.全班交流:生说,师生评议——生自由读句子,体会标点的用法。
4.课件出示其他句子,生试给句子填标点符号,再把句子读给同学听,他生评议。
三、我的发现。
1.课件出示五组生字,生自由认读。
2.生观察每组字的字形和读音,说说发现了什么。(每一组后面带有偏旁的字的读音与前面的字音相近)3.集体交流后,师引导学生认识形声字的特点。
(形声字的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形旁表示这个字的意思)例:“把”右边的“巴”是它的声旁,代表它的读音,左边的提手旁是形旁,代表它的意思——“把”是用手来掌握。
4.生试着找一找形声字,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日积月累。
1.生借助拼音把句子读正确。2.指生朗读,师生评议。
3.师引导学生弄清这些句子的意思,了解格言警句。4.生自由朗读,读熟句子并背诵。
二、我爱阅读。
1.生借助拼音读熟短文。2.小组内互相正音并交流故事内容。3.指生朗读并介绍故事内容,师生评价。4.讨论:说说你从鲁班身上学到了什么? 5.全班交流。
6.师小结:同学们,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遇事多动脑思考并勇于探究,我们也会成为小小发明家的!
三上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本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选编本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验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教学时】
2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望天门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每繁华的都市……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让我们随着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这节我们学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天门山》,板书题。
二、读题,简介:(多媒体)
天门山:安徽省当涂县城西南1公里的长江东岸,有博望山,亦称东梁山。和县城东南30公里的长江西岸,有西梁山。两山夹据,长江西来,至此折向北流,形势险要。南陈《舆地志》云:“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这大约是天门山最早的文字描述。天门山景观独异,李白写了这首诗后,又有很多名家描述。如李白同时代稍后的吴筠、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胡松,然而没有一个有李白的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恢宏壮观。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望天门山》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三、学生自读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熟古诗。
2、与同学共同研读,结合注释,想一想诗句的意思,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或想法。
3、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诗意: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碧绿的江水流到这里突然折向北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意: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
四、指导朗读,感悟诗景诗情。
1、朗读提示;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要突出“开”“回”“出”“来”等词语。
2、学生自由读或与同学一起读,边读边感悟诗情诗意。
3、背一背。
五、练习巩固。
1、正确书写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古诗。
第二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学生背一背古诗《望天门山》。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1、读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多媒体: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的《东坡乐府》,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贴》《祭黄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贴》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汉时称圣湖。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原是与杭州湾相通的浅海湾,后由于泥沙堰塞,海面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水,成为一个湖。古来人们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2、学生自由读熟古诗。
3、读读注释与同学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奇:奇妙。诗意: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诗意: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淡装还是浓装,都是一样的合适。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进一步体会诗情诗意。
朗读提示:
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要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
三、背一背古诗。
四、写一写。
1、正确书写“潋、滟、亦、妆”。
2、默写古诗。
五、后阅读
搜集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在会上交流。
22、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选编这篇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海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学习本文,让学生感悟写作上的二个特点:一是首尾相呼应。二是用词准确。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深蓝、杏黄、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披甲、威武、成群结队、飘飘摇摇、颜色、形状、千奇百怪、渔业工人、四脚朝天、茂密、肥料、祖祖辈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读懂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教学重难点】
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是本的重点,对于远离海域的学生来说,也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教学时】
2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时
教学内容:阅读文,感悟文中的优美词句,理解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并学习文首尾呼应的定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一,我们从古诗里感受到了我们祖国山河十分壮丽,今天我们到祖国南海的西沙群岛去看看——那里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板书题: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读题,理解: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群岛——海洋中彼此相距很近的一群岛屿。
二、导读——理解文内容。
1、与同学一起阅读文,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请同学帮助多读几遍。
2、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写了什么?能找出中心句的请画出来。
3、你喜欢文中的那些段落,与同学交流一下为什么喜欢。
4、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学习文的写作上的特点。
1、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对比一下有什么联系。
第一自然段写出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最后一自然段则写西沙群岛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这样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读一读,写珊瑚的形状像“花朵、鹿角”,写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写大龙虾“全身披甲”“威武”等的句子,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四、有感情地朗读文,确定自己想背下来的部分并练习背诵。
第二时
教学内容: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文。
2、说说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文写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二、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情况。
1、让学生把自己能写的生字词语,在黑板上写出来,并读出生字词在文中的句子。(一人写一个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2、让学生判断他们写的是否正确,不正确的纠正过来。
3、开火车读一读生字词。
4、说一说这些生字与我们学过的熟字有什么区别。
三、积累词语。
文中的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优美,让我们找出来再抄写下来,如:
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千奇百怪
成群结队
飘飘摇摇
五光十色
祖祖辈辈
各种各样
高低不平
渔业工人
四脚朝天
懒洋洋
披甲
威武
颜色
形状
茂密
肥料
深蓝
杏黄
交错
四、积累句子。
1、文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让我们抄下来。
2、读一读文后的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并抄写下来。
23、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一年四季又各具特色。第一自然段概括叙述小兴安岭的特点──绿色的海洋。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具体叙述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第六自然段做总结,首尾呼应,紧扣题目。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贴切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充满感染力。
选编本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同时,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嫩绿、汇成、欣赏、密密层层、挡住、视线、献出、可口、鲜嫩、名贵、药材、又松又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准备】
小兴安岭有关图片,文字资料等
五、【教学时】
2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时
教学内容:阅读文,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了解了我国南海明珠——西沙群岛美丽富饶,今天我们到北疆去看看那里的小兴安岭,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板书题,读题: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二、阅读文,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
1、听读文,画出文中国的生字词语。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3、分小组、分段朗读文。
4、说说文各段写了什么内容,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文共有6个自然段,每段所讲的内容:
第一自然段概述小兴安岭的特点——绿色的海洋;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四个季节不同的景色;第六自然段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小兴安岭是宝库也是大花园。
、想想这篇文与《富饶的西沙群岛》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文写法上也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同时描写各季节景色用词十分准确。
三、有感情地朗读文。
学生与同伴一起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文,读出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时
教学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练习正确书本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一读本中的生字,并口头组词。
二、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写法,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文用准确的词句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十分形象、生动,我们找出来读一读。如: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抽出”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而有力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很生动形象。
“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侧着脑袋”,写小鹿欣赏水中影子的神态。“欣赏”是讲小鹿一边喝水,一边看着溪里流水的样子,好像在欣赏自己的影子。引导学生想象小鹿的可爱神态。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葱葱茏茏”是讲树木长得非常茂盛;“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写出了夏天树木枝繁叶茂的特点。一个“封”字,既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了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浸”说明小兴安岭的雾很多很浓,水气很大,范围跟森林一样广,使整个森林都浸染在雾中。用“浸”字来形容雾中的森林,使人感到森林就像一幅水墨画,画面有一种朦胧美,非常生动。从“升”和“浸”两个字,想象小兴安岭早晨的雾景,体会小兴安岭雾多、雾浓的景象。
“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作者为什么用“飞舞”而不用“飘落”。“飘落”只表示树叶往下落的动态。“飞舞”,树叶随风飘落的样子。看到树叶飘落,作者联想到彩蝶飞舞的情景,既表现了落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又表达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
“刮”,用刀等贴着物体的表面移动。用“刮”而不用“吹”说明了小兴安岭的冬天很冷,风很大。
“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
“只好”就是只能这样,冬天,遍地是雪,黑熊无法出来活动,无法外出觅食,只能舔自己脚掌上分泌出的养分过冬。
“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这是用“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来形容小兴安岭的美丽和物产丰富,说它是美丽的大花园是因为这里树木葱茏,流水潺潺,野花盛开,即使是冬天,雪花飞舞,银花满地,也无比的美丽;说是巨大的宝库,是由于它盛产木材,还有山葡萄、蘑菇、木耳以及人参等名贵药材及珍贵动物。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概括。文就是按“美丽、物产丰富”这条线索来写的。
三、书写本生字词。
1、读一读本中的生字,用熟字与生字比一比。
汇——江
欣——欢
赏——党
映——英
挡——档
视——祝
线——钱
浸——侵
献——楠
药——约
材——财
软——轮
刮——乱
舌——古
2、写一写本生字。
四、文中很多优美的词语,把它们抄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如: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嫩绿、汇成、欣赏、挡住、视线、献出、可口、鲜嫩、名贵、药材、又松又软
24*、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为了纪念这个重大的历史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教材选编了这篇文。
本篇文是略读文,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讨论交流,把握文的主要内容,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香港的美丽和繁华。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文。
2.了解文内容,知道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文,能理解文内容,了解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有关香港的文字、图片资料或多媒体。
五、【教学时】
一时。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们欣赏了北国美丽的风光,让我们再去游览南海边的香港。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抖落掉历史的尘埃,翩然回归祖国。香港回归是祖国经济强大、国力增强的表现。为了纪念这个重大的历史事,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
(二)阅读文。
1、独立阅读文,想想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
2、多媒体展示有关香港的图片、文字资料。
香港的历史: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根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归还中国,开设特别行政区,它是中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0年内不变。
香港简介:
★香港地处中国的南大门,位于珠江三角洲南部。它的地名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人说是因岛上曾有一条香江而得名,也有人说古时此地因运销内地生产的香料才有其称。它由香港岛、大屿山岛、九龙半岛和周围230余个岛屿组成。面积1092平方千米,人口六百三十多万。
★香港经济以制造业、金融业、旅游、房地产业为四大支柱,形成了以纺织制衣、电子、钟表、塑料、电器等为主的出口加工工业体系,产品出口值居世界首位的有制衣、玩具、钟表等。香港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海空交通中心,自由贸易港,也是功能齐全的国际金融的中心。
★回归后的香港,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头。截至XX年6月1日,共有3237家海外企业在香港设立地区办事处,创下11年来最高记录。其中944家在港设立亚洲区总部,2293家设立驻港办事处。
★至XX年,香港外汇资产为全球第三,仅次于日本和中国内地,达到1112亿美元。
★XX年,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为世界第一,达1800万标准箱,比1996年增加400多万标准箱。
★从XX年4月至XX年4月,进出香港国际机场的旅客人数达3300万人次,货运量为21.万吨,均居世界前列。
★20世纪90年代初,因担心“一国两制”而移民海外的港人,已从世界各地返回香港,至XX年月已达40多万人。
★截至XX年月,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的港人,已获得112个国家和地区免签证入境待遇;同时,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民,也可免签证进入香港。共有100多个国家在香港设立了包括领事馆在内的官方和半官方机构。
3、学生交流:说说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说说知道的香港。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从地理位置、贸易、金融、商业、服务等方面简要介绍香港;
第二到第五自然段分别从香港的市场、美食、海洋公园和夜景具体介绍香港的繁华和美丽;板书:
万国市场
香港
美食天堂
旅游用地——海洋公园
美丽的夜景
第六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主题,赞颂了香港真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
(三)积累。
1、把自己喜欢的文段落读给同学听。(2人一组)
2、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写下来。
3、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文段落。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园地内容安排有:以本组文的学习、宽带网的活动内容相结合的口语交际;以口语交际内容为题材的习作练习;让学生感受词的多个义项,识识词的意义常常要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读读背背写景的古诗名句;积累熟记词语;拓展学生的阅读,养成平时收集有用资料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向别人完整地介绍自己喜欢的地方,语言表达明白、清楚,口语流利。
2、积累好词好句,熟记一些优美的写景的古诗句和一些好词语,了解字词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是不同的。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收集有用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习作是本次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时】
3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第六组文中我们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古诗中感受到了天门山恢宏壮观的景象;从宋代文学才子苏轼的诗中体会到了西湖优美的景色;我们还去过南海的西沙群岛,到过美丽的小兴岭,游览了繁华的香港……我们的祖国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同学们也随爸爸妈妈到过不少美丽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请你把看到过的优美的让你难忘的地方介绍给同学们。
二、分组交流:
1、分组:以小组为交流单位。
2、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看到过的优美的让你难忘的地方的景色,先想一想怎样说,说些什么,然后在小组发言,口语表达要不得做到准确、流利,把要说的表达清楚。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别人的说话,你能从他的说话中感受到什么,听后发表一下你的感想。
三、全班交流:
各组推荐一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别的小组可以对他的介绍提出自己的评价。
教师对这次口语交际作小结。
四、外延伸:
习作准备:把我们今天的交流内容,认真的组织一下材料,搜集更多的材料,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想想怎样写下来。
第二时
教学内容:习作指导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要求。
1、这次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去过的地方,也可以是想去的地方。
2、这次习作要达到“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关键是要抓住“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来写。
3、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
二、如何写好“这个地方怎样吸引人”。
1、读一读下面的句子: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用叠词写出了夏天树木枝繁叶茂的特点。
“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西沙群岛海里的鱼非常多,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一夸张的手法,强调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特点,使人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有的……有的……”、“像”用并联关系与比喻的方法,形象动力地表现“各种各样”的特点。
2、小结:
要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写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我们在习作中要恰当的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借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词汇来增加文字的表现力,描写中还要展开想象,才能感染读者,才能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使别人读了你的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
三、组织材料。
回忆一下我们的口语交际活动,确定自己习作写什么,怎样写,也可以跟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让别人给你提提建议,然后写下来。
四、学生习作。
第三时
教学内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让学生发现:有些词有多个义项,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里,语义是不同的,认识到词的意义常常要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
读句子,查查字典,说说你的发现。
第一组:海水有深有浅。
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
第一个句子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的意思。
在第二个句子里的意思是指“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此外,“深”还有多个意思,深度,如,河水有三尺深;深奥,这本书内容很深,初学者不容易看懂;深刻,这事影响很深;感情厚,他们的感情很深;浓,如,这衣服是深红的。
第二组:他收到远方同学的一封信。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第一句里,“封”是量词,用于装封套的东西。
第二句里“封”是封闭的意思,表现枝叶繁多,好像把森林都包起来了。
二、“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古诗句。
l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选自唐朝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一句描写了如画的景色。浩月当空,照耀在郁郁葱葱的青松上,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这是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呀!]
l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选自杜甫《绝句》,全诗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句的意思是说微风徐来,碧波荡漾,在碧波的映衬下,水鸟显得更加洁白,它们正在欢快地徜徉;青山上的草木繁茂、青翠欲滴,山花怒放,在阳光映照下火红一片。寥寥十个字,就勾画出一幅色彩绚丽、意境优美的图画。]
l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选自杜牧的《江南春》。全诗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千里莺啼、绿树红花,有声有色;水乡、村庄、青山、城郭、酒旗,有静有动。作者用十四个字就概括了江南的美景。]
l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选自陆游的《游山西村》,全诗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教材中所选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而且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寻味。]
l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选自王安石的《庚申正月游齐安》,全诗是“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诗人运用词语的重叠,营造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图画。]
三、“读读记记”
严严实实
又松又软
不慌不忙
来来往往
又香又脆
不紧不慢
舒舒服服
又唱又跳
不知不觉
确确实实
又说又笑
不闻不问
引导学生发现这三组词语的特点,第一组是“AABB”的形式,第二组是“又……又……”形式,第三组是“不……不……”的形式。
1、认识39个生字,会写由33个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的课文,默读课文。
3、进行课后习题、形近字组词、近反义词、多音字的练习。
4、对本单元“我的发现”里的内容进行掌握,复习AABB式的反义词。
5、回忆园地里口语交际的要求,提示加强巩固。
6、读几篇平时写的好地日记,让学生记忆别人的好词好句,讲解写话方法及要求。
7、指导一篇阅读训练。教学重点:
1、认识39个生字,会写由33个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的课文,默读课文。
3、进行课后习题、形近字组词、近反义词、多音字的练习。
4、对本单元“我的发现”里的内容进行掌握,复习AABB式的反义词。
5、回忆园地里口语交际的要求,提示加强巩固,收集名人名言。
6、读几篇平时写的好地日记,让学生记忆别人的好词好句,讲解写话方法及要求。
7、指导一篇阅读训练。教学难点:
1、读几篇平时写的好地日记,让学生记忆别人的好词好句,讲解写话方法及要求。
2、指导一篇阅读训练。
第一课时
一、复习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七单元,第七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课文呢?我们一起回忆。
1、你觉得哪些品质是一个人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我觉得孝敬父母、关爱他人、为人谦虚、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些都是一个人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2、学了《画家和牧童》一课中,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我想对戴嵩说:“我真佩服您!您的画儿画得那么好,可您还是那么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地向一个小牧童请教,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 我想对牧童说:“你真了不起!因为你不仅观察得很细致,能清楚地记得斗牛时的情景,你还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你这种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
因为老奶奶看到“我”能主动承认错误、改正错误非常高兴,她认为“我”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所以她为“我”的这种诚实的品质而感到骄傲!
4、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因为在三个儿子中,只有一个儿子知道孝敬长辈,能主动帮妈妈提水。在老爷爷看来,一个人的品质远比他的本领重要的多,所以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就是那个关心妈妈的儿子。
5、读了《三个儿子》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那个能主动帮妈妈提水的儿子非常孝敬妈妈,以后,我也要多体贴、关心父母,帮父母多干些家务活,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6、读了《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准备怎样做?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小兵的爸爸常年病着,家里生活不富裕,还得给爸爸买药,小兵就不让妈妈给他买玩具,他真是一个体谅父母、心疼父母的好孩子!以后,我也要向他一样,多为父母着想,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二、背诵:
同学们,这个单元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的知识,我们一起来回忆。
1、背诵99页“我知道”。
我知道戴嵩特别喜欢画(牛),(《三牛图》)、(《归牧图》)、(《斗牛图》)这几幅名画,就是戴嵩画的。在我国现代画家中,不少人以画动物而闻名,如,(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李苦禅画鹰)„„他们画得动物(栩栩如生),人们特别喜爱。
2、背诵112页反义词形式的AABB式叠词。
大大小小
多多少少
深深浅浅
高高低低
长长短短
粗粗细细
来来往往
里里外外
上上下下
老老少少
吞吞吐吐
日日夜夜
3、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艹:芬芳花草茶
火:烤炉炖烧炒
扌:拍打拉提抱
:跟跑趴跳跃
4、背诵115页公民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5、积累优美句子。
(1)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2)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行一样从天而降。
(3)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了。
三、听写:
兄弟 商店 涂抹 拥挤 工钱 购买 光滑 继续 信封 傲气 拎着 决心 批改 价格 聪明 报纸 玻璃 胳膊 晃动 破坏 打碎 坚决 批评 封闭 骄傲 捡拾 滑雪 连续 水桶 报告 动荡 拱桥 收拾 破碎 决定 价钱 摇晃 停留 晃荡 停止 拱手 订购 发呆 商人 伙伴 便条 事情 害怕 轻松 微笑 沉甸甸
荡秋千
四、比较组词:
商(商量)末(期末)挤(拥挤)拱(拱桥)钱(金钱)摘(采摘)抹(涂抹)齐(整齐)哄(哄骗)线(毛线)评(批评)报(报告)玻(玻璃)破(破烂)碎(破碎)平(平常)服(衣服)波(波浪)坡(山坡)醉(心醉)拎(拎着)桶(水桶)胳(胳膊)膊(胳膊)戴(穿戴)驱(驱赶)蝇(苍蝇)惭(惭愧)攒(积攒)箱(木箱)区(区别)绳(跳绳)渐(逐渐)赞(赞美)相(相信)柜(柜子)售(售货)抢(抢夺)裕(富裕)茄(茄子)拒(拒绝)准(准备)抡(抡起)欲(欲望)加(加法)扒(扒开)扛(扛枪)拣(挑拣)观(观看)场(广场)趴(趴下)虹(彩虹)练(练习)现(现在)扬(表扬)沟(山沟)跺(跺脚)滑(滑冰)骄(骄傲)既(既然)购(购买)躲(躲藏)骨(骨头)轿(轿车)即(立即)菇(香菇)烤(烤火)轻(年轻)读(读书)具(具体)姑(姑姑)考(考试)经(经常)续(继续)县(县城)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多音字:
斗(dǒu 北斗星dòu 斗争)
教(jiāo 教书 jiào 教室)
弹(tán 弹琴
dàn 子弹)
降(xiάnɡ投降 jiànɡ降落)晃(huǎnɡ晃眼 huànɡ摇晃)
兴(xīnɡ兴奋
xìnɡ高兴)
二、填空:
1、填入合适的动词:
(修理)窗户(说明)原因(拎着)水桶(翻)跟头(送)报纸
2、填入合适的修饰词:
(著名)的画家(光滑)的石头(兴奋)的光芒(风和日丽)的下午
(漂亮)的汽车(懂事)的孩子(慢慢地)走着(飞快)地逃走(专心)地看(目不转睛)地盯着
(忍不住)地说(和蔼)地说
三、近义词:(同桌互相说说近义词朋友)
观赏—(观看)沉思—(深思)和蔼—(亲切)惭愧—(羞愧)
往常—(以往)
自在—(自由)顿时—(立刻)喜爱—(喜欢)目不转睛-(聚精会神)
四、反义词:
批评—(表扬)担心—(放心)轻松—(压抑)富裕—(贫穷)
聪明—(愚笨)沉甸甸—(轻飘飘)
五、量词:
一(个)牧童
一(个)星期
一(个)信封
一(个)儿子
一(个)下午
一(位)画家
一(位)商人
一(位)先生
一(位)老奶奶
一(块)石头
一(阵)轻松
一(袋)饼干
一(张)便条
一(辆)汽车
一(桶)水六、四字词语(熟练背写):
点头称赞
沉思片刻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
栩栩如生
风和日丽
从天而降
目不转睛
七、造句:
1、一会儿„„一会儿: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一幅画。
天上的白云一会儿像小羊,一会儿像小鱼,真有趣!
2、只有„„才:只有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只有讲卫生,才能不生病。
只有勤动脑,才能有创造。
3、一„„就„„: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天一黑,街上的路灯就亮了。
上课铃一响,我们就马上回到教室里。
4、既„„又„„:小红既美丽又善良,大家都喜欢和她一起玩。
丑小鸭望着洁白的天鹅从空中飞过,既惊奇又羡慕。
八、拓展:
1、关于正直、诚实词语: 心直口快
心口如一 表里如一 实事求是 光明正大 光明磊落 真心诚意 坦诚相见
2、你知道哪些颂扬子孙孝心的故事?(我知道“黄香温席”、王祥“卧冰求鲤”、董永“卖身葬父”、周子路“为亲负米”的故事。)
九、回忆园地里口语交际,继而,指导学生写话练习。
1、请同学们再次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读几篇当时写的好的《我该怎么办?》的写话。
3、继而,指导学生学生写话练习。
4、让学生记忆别人的好词好句,讲解写话方法及要求。
十、指导一篇阅读训练。(根据时间调整)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作阅读题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吧?谁来向大家说说经验之谈。
生:认真审题、仔细做题、完整答题。
1、先让学生读两遍短文。
2、再看习题的要求,然后再读短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3、老师讲解答题要求,答题技巧。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孩子给予指导。
十一、小结
十二、布置作业:
1、家长督促认读课外识字。
[关键词]情景导入 朗读 以读促思 以读促情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65
【设计理念】
《检阅》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采用情景导入法,引导学生质疑;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让学生体会队员们美好的心灵。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检阅、俱乐部、挑选”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儿童队员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体会队员们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关键句“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文本
1.课前2-3分钟播放音乐《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出示有关“检阅”的幻灯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博莱克截肢了。在这盛大的节日里,他究竟能不能参加这次隆重的检阅,结果又会如何呢?快速浏览课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观众是怎样称赞的?
3.在学生回答时,幻灯片出示课文的两个关键句:
“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学生结合自身经验,用夸赞的语气齐读这两句话。(板书:真棒)
(二)走进故事,理解课文内容
1.研读“这个小伙子真棒”这句话。
(1)出示课件,请学生读这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
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小伙子是谁?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个小伙子是博莱克,说他棒是因为他的腿被截肢了,但他还能和健全的人走得一样,而且那么精神,那么整齐)(板书:博莱克)
让学生把博莱克在队伍中的表现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课件:
“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引导学生看图读文,站在博莱克的角度体会他的心情。再通过朗读博莱克的表现来展现这种心情。接着让学生想象:博莱克在训练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呢?
(3)出示课件:
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平时训练中他( ),但他总是( )。看来,今天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他肯定在想( )“这个小伙子真棒!”
请学生仿照上面的句子说话,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由衷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2.深入文本,感悟“这些小伙子真棒”一句。
(1)齐读:这些小伙子真棒!
师顺势问道:这些小伙子又是谁呢?为什么他们也能得到这样的称赞?
引导学生初步概括,知道这些小伙子是儿童队员。他们并没有因为博莱克残疾而歧视他,是他们给了博莱克这次机会。
出示课件,学生练习填空,体会队员们为难的心情。
小结:这可真是一件棘手的事。那现在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站在队员的角度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读好队长的话,学习儿童队长坚定的态度。指导朗读,体会他的善良与公平对待每个人的品质。
【设计意图:角色转换,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文中人物:博莱克或那些儿童队员们,体会人物的心情,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补白文本:他的话刚说完,大家就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个主意不错。”有的说:“我想博莱克一定行。”有的说……猜猜看,他们都还会说了些什么?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虽然博莱克( ),但队员们还是决定让他( ),因为大家觉得他也是一名( ),应该得到大家的( )和( )。
【设计意图: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感受队员们心情的变化,体会队员们同样的善良美好的心灵。】
再次想象:假如你是博莱克,你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1:刻苦训练。生2:感谢队员们。生3:为班级争光……)
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体会儿童队员的做法是非常了不起的,达到了回归全文,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三)走出文本,升华认识
1.读完课文,教师这样延伸:尊重残疾人是一种闪光的品质,博莱克在队员们的理解和帮助下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拼搏,创造了奇迹。其实,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残疾人,他们在亲人和朋友的关心下,乐观向上,自强不息,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音符。
接着出示“千手观音”图片及有关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照片,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身残志不残,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很重要,但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更重要。
教师出示这段话,让学生齐读:“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为了同一片蓝天,让我们将心连在一起。”
2.播放歌曲《从头再来》,升华情感,坚定意志。
3.布置作业: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
(1)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
(2)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
【设计意图:运用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检阅
博来克 儿童队员 真棒!
【人教版语文四下第六单元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教案06-16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10-17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09-22
人教版第六册语文教案09-21
人教版第六册语文全册教案10-26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及反思07-06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09-17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10-05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第二组 单元分析10-29
人教版初中第六册语文预习提纲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