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法律适用原则(推荐7篇)
漳州市工商局 陈凌
引子 为什么要学习行政处罚法律适用规则
行政处罚的法律适用规则是指行政执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准则。行政处罚的法律适用规则是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行政处罚必须遵循的规则,对实现立法目的、充分发挥法律的功能、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政处罚的本质要求
行政处罚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组织、行政委托组织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尚未构成犯罪的个人或组织予以制裁的行政行为。
•行政处罚法‣第三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
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行政机关的处罚行为有效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行政机关有法定处罚权;二是被处罚者有违法行为,且违反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无法定免除处罚情况;三是行政处罚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四是处罚决定适用行政法律、法规正确。
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违法行为实施处罚,必须正确适用国家行政法律、法规,不能适用已经失效或者尚未生效的法律、法规,也不能适用与此种处罚无关的法律、法规。行政处罚必须有法定依据,没有法定依据或者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行政处罚行为无效。
行政处罚是抽象的法律规定具体地适用于特定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活动,是行政机关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行政处罚本质上是法律的适用,行政处罚的实施过程就是法律的适用过程。因此,研究法律适用规则是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必然要求。
(二)工商行政处罚的实践需求
目前,工商部门担负着企业登记、反不正当竞争、商标广告监管、产品质量监管、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无照经营查处取缔等多项的执法职责,其行政执法所依据的法的渊源众多,层级各不相同,行政处罚职权项目庞杂,包罗万象。从近两年全省工商系统开展的行政执法依据梳理和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结果来看,工商部门实施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多达200多部,涉及具体职权项目738项。
同时,有些违法经营者往往存在着多个违法行为,触犯多部行政管理法规,准确判定和处理困难,加之执法人员业务素质有限,对法律理解存在偏差等原因,造成在执法监管过程中,法律适用不当,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甚至行政错作为现象时有发生。
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如何正确适用法律,如何准确定性处罚,是当前工商行政处罚职权行使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法律适用的主要内涵
(一)法律适用的定义
法律适用是指在具体的法律事实出现后,通过将其归入相应的抽象法律事实,然后根据该法律规范关于抽象法律关系之规定,进而形成具体的法律关系和法律秩序。法律适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认为,广义的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和公民实现法律规范的活动。这种意义上的法律适用一般被
称为法的实施。狭义的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其职权范围把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事项的活动,特指拥有司法权的机关及司法人员依照法定方式把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案件的活动。
对于行政执法而言,“法律适用”既不是广义上的“法律适用”,也不是狭义上的“法律适用”,而是特指行政执法中的法律适用,即指行政执法机关将抽象的法律规定同具体的行为和事实联系起来并对特定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关系作出判断和决定的活动。这里的“行政执法机关”,既包括有行政执法权的国家行政机关(不包括没有行政执法权的行政机关),也包括依法获得授权或者委托的组织。
(二)法律适用的主要特点
1.法定性。法律适用活动要严格依法进行,既包括程序方面也包括实体方面;既包括对事实的认定也包括对法律的适用,即通常所说的“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2.特定性。一方面,法律适用的主体是特定的,只有法律规定的机关或者获得授权或者委托的组织,才是法律适用的主体,其他任何机关或者组织都不享有法律适用权。另一方面,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特定的,总是同特定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为或者事实相联系的,离开了特定的人、行为或者事实,法律适用就无从谈起。法律的适用过程,实质是将法律规定从抽象到具体、从文本到现实的过程。
3.平等性。“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一律平等,既包括立法的平等,也包括法律适用的平等。在现实中,更容易发生问题、更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法律适用的平等。在行政执法中,平等原则要求行政执法机关对相同的行为和事实,不论行政相对人职位高低、名望大小、财富多寡,都必须同等地适用法律,不得歧视对待。
4.确定性。一方面,抽象的法律规定一旦适用于具体的人和事,即对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确定性的影响,除非依法通过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或者其他途径予以改变,不仅其他任何机关和组织不得随意改变,而且作出法律适用的机关自身也不得随意改变。另一方面,抽象的法律规定一经适用,具体含义即加以确定,今后遇到相同情况即必须作出相同的适用,不能随意改变。
5.强制性。抽象的法律规定一旦被运用于具体的行为和事实,即对特定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强制性的影响。一方面,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侵犯该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由此而获得的权利和利益。另一方面,如果该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履行其应当履行的义务,行政执法机关可以依法采取措施强制其履行。
(三)行政处罚法律适用规则的渊源 1.•立法法‣第五章“适用与备案”第七十八条至第八十六条,是法律适用普遍性规则,具有最高的效力。
第七十八条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七十九条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第八十条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第八十一条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
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第八十二条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
限范围内施行。
第八十三条 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第八十四条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第八十五条 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
第八十六条 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由有关机关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作出裁决:
(一)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二)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三)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法[2004]96号),是法律适用规则在行政审判领域运用的具体化,主要约束行政审判工作,不是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直接依据,但对行政执法法律适用规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刑法‣及刑法学理论、•民法通则‣和国际私法理论,主要参考借鉴刑法领域的罪数理论、数罪并罚理论,私法领域的法律冲突、冲突规范、反致、转致理论等。
二、法律冲突下的法律适用规则
(一)法律冲突
法律冲突是与国际私法相伴而生的,早期法学界对于“法律冲突”现象的研究更多地局限在国际私法学的视野之内,但法律冲突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已经成为不容臵疑的事实,它不仅存在于国家之间,而且存在于国家的内部;不仅发生在私法领域,而且发生在公法领域。国际私法视野下对法律冲突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涉外民商事领域中不同国家间所发生的法律适用冲突问题,随着我国“一国两制”制度的确立,内地与香港、澳门以及台湾地区之间所形成的区际法律冲突(也被称为国内不同法域间的冲突)也已经进入国际私法学研究的视阈,而国内法律冲突研究目的则在于维护法治社会的法制统一,并为不可避免的法律冲突问题提供协调和规制的途径。因为种类繁多、层级复杂等因素,行政法律规范冲突已经占据了我国法律冲突的绝大多数,因此,解决行政处罚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法律冲突问题是研究行政处罚法律适用规则的基础。
1.法律冲突的内涵
学术领域中的许多论争不是始于论题,而是始于对概念的理解和定义。故澄清法律冲突的含义显然会对准确深入把握法律冲突之全貌大有裨益。
所谓法律冲突,是指调整同一法律关系的不同法律规范因内容上的差异而导致效力上相排斥进而互不兼容的现象。法律冲突由三要件构成,缺一不可。
要件一直接关系到法律冲突产生的前提条件,即调整同一个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存在两
个或两个以上。其中不同法律规范间出现“管辖”交叉点直接构成法律冲突的连接因素,是产生法律冲突的根本原因,而发生管辖交叉的法律规范既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法律文本中,也可以存在于同一个法律文件中,只要是生效的法律规范,是否违法在所不问。
要件二关系到法律冲突产生的直接原因,即共同调整同一个法律关系的不同法律规范必须在内容上有所差异。根据•立法法‣相关规定,不同法律规范内容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同位法(准同位法)间的不一致以及异位法间的相抵触。
要件三关系到法律冲突的结果,即不同内容的法律规范因调整同一法律关系而导致效力相斥、互不相容、竞相适用。法律冲突必然令适法者困惑不已,不仅破坏法律的权威,影响法律的实施,而且会令法律所应发挥的社会利益调节器功能大打折扣。
既然某些法律冲突无法避免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那么构建有效的法律冲突控制机制,尽量使得法律冲突对法治的破坏作用“消失殆尽”才是研究法律冲突的根本意旨。
由于行政法律规范与法律规范是种属关系,法律冲突的一般理论当然也适用于行政法律冲突,行政法律冲突只是法律冲突在行政法视阈中的特别化而已。可见,行政法律规范的范围和种类直接决定了法律冲突的界限。
鉴于实践中存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俗称“红头文件”)效力层级太低、数量过于庞杂,若将其纳入研究范围无疑会令法律规范冲突分析变得异常复杂而又难以操作,因此对于行政法律冲突的类型化分析仅仅限定在效力等级在地方政府规章以上的行政法律规范范围内,具体包括宪法、法律、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中调整行政法律关系的行政规范以及行政立法(包括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当然,行政法律规范也可以具有涉外属性,但由于公法冲突往往具有很强的属地性,故对行政法律规范冲突类型化的研究主要限定在我国国内同一法域下行政法律体系内部所发生的法律冲突,排除国际公法冲突以及区际公法冲突。
2.法律冲突的本质
法律冲突的发生缘于法律体系内法律规范间的不协调、不统一。只要不同法律规范在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中存在对峙,又因调整同一个法律关系而被联系到一起时,法律冲突便会发生,“法律打架”其实仅是法律冲突的表象而已。
法律是法治国家中调整利益冲突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方式,韦伯曾经对此作过很精辟的阐释,“任何法律保障都是直接地为经济利益服务的。即使不尽如此,经济利益也是影响法律创设的极重要原因。”法律与利益本来就如影相随,先天就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技术性、中立性的表象下,各种社会冲突被纳入特定的程序和机构中予以疏导,使冲突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从而有助于社会的整合。这些社会冲突和利益之间的矛盾能够在法律的名义下集合起来,并形成表面的一致性,即所谓立法者的统一意志。这就是法律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它能够把纷繁复杂的矛盾通过抽象的法律原则、条文而包罗在一体之内,使社会既有表面的、必要的一致性,又能够容纳多种利益之间的竞争或倾轧”。可见,法律关系本质上就是利益关系,立法过程也就是利益的再分配过程。
因此,抛开因立法技术原因或立法者主观认识偏差原因而导致的法律冲突,绝大多数法律冲突的背后都隐藏着利益之争,法律冲突本质上是由不同利益主体特别是经济利益主体法律表达博弈的结果,不论是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间还是各地方立法间法律冲突的背后,都藏匿着经济利益的野心。诚如蔡定剑教授所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利益多元化,经济上的利害关系冲突加剧,不同的经济利益产生不同的立法需求。而立法需求在没有得到有效规范和监督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立法混乱,使法律冲突加剧。利益的多元化使立法利益的含量越来越高,法律背后是经济利益,许多法律的冲突实际是经济利益之争。”
(二)法律冲突类型及相应的适用规则
行政法律规范冲突的解决,首先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即选择适用规则,这也是指导行
政机关在针对同一法律事项的相互冲突的规范之间选择应当适用法律规范的具体原则,以便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确立应当适用的法律规范,以此来确保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选择适用规则是程序性规则,通过适用这些程序性规则,在冲突的实体规范中找出相应案件应予适用的法律规范,再由行政机关在行政处罚中适用该法律规范。
1.层级冲突
(1)层级冲突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层级冲突即上下位法间的冲突,具体指在行政法律体系中,级别高的规范性文件与级别相对较低的规范性文件间因管辖交叉而引发的冲突。合法有效的低层次法律规范应具备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它所设立的内容不得与高层次的规范相冲突;二是它与高层次规范的目的相一致。对于行政法体系来说,较低规范所设定的行政机关职权范围不得大于更高层次所确定的内容,较低规范所设定的行政相对方权利义务的范围与更高层次所确定的范围应当一致。如果不同等级规范所确定的职权或义务在范围或性质上不相吻合,就会产生较低层次规范与较高层次相抵触的情况。我国行政立法主体多元化、多层级性以及立法主体权限不明是导致上下级法律冲突广泛存在的直接诱因,在具体内容方面,既可能表现为下位法与上位法在基本概念层面以及范围层面(包括主体范围、适用事项范围、行为幅度范围、权利义务范围、期限范围五个维度)相抵触,又可能表现为下位法直接越权立法,也可能表现为下位法与上位法所确定的原则和精神相抵触,当然,上位法如被修改或废止,而下位法没有及时做出回应的,也会引发法律冲突问题。
根据•立法法‣规定,下位法与上位法的冲突主要包括以下八种形式:①行政法规与法律的冲突;②地方性法规与法律的冲突;③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冲突;④地方性法规与行政法规的冲突;⑤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与行政法规的冲突;⑥省级地方政府规章与省级地方性法规的冲突;⑦较大的市地方政府规章与同级人大地方性法规与上级(省级)地方性法规的冲突;⑧较大的市地方政府规章与上级(省级)地方政府规章的冲突。
根据•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下位法不符合上位法的常见情形有:下位法缩小上位法规定的权利主体范围,或者违反上位法立法目的扩大上位法规定的权利主体范围;下位法限制或者剥夺上位法规定的权利,或者违反上位法立法目的扩大上位法规定的权利范围;下位法扩大行政主体或其职权范围;下位法延长上位法规定的履行法定职责期限;下位法以参照、准用等方式扩大或者限缩上位法规定的义务或者义务主体的范围、性质或者条件;下位法增设或者限缩违反上位法规定的适用条件;下位法扩大或者限缩上位法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下位法改变上位法已规定的违法行为的性质;下位法超出上位法规定的强制措施的适用范围、种类和方式,以及增设或者限缩其适用条件;法规、规章或者其他规范文件设定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行政许可,或者增设违反上位法的行政许可条件;其他相抵触的情形。
(2)层级冲突适用规则
不同效力等级的行政法律规范冲突实际上是一种违法性冲突,在不同级别和层次的法律规范之间,如果较低层次的法律规范同较高层次的法律规范相抵触,当然应该选择适用效力等级高的行政法律规范。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各种行政法律规范的效力高低依次是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具体而言,部门法与基本法冲突的,应适用基本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法律不一致的,应适用法律;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与相应的行政法规相冲突的,应适用行政法规;地方性政府规章与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不一致的,应适用地方性法规。凡是违背宪法和法律原则精神的规范,都不能予以适用;凡是较低层次的法律规范与较高层次的法律规范相抵触,较低层次的法律规范就没有法律效力,也不能作为行政执法的依据。
当前许多具体行政行为是依据下位法作出的,并未援引和适用上位法。在这种情况下,为维护法制统一,行政机关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应当对下位法是否符合上位法一并进行判断。经判断下位法与上位法相抵触的,应当依据上位法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值得注意的有两方面:一方面,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修改后,其实施性规定未被明文废止的,在适用时应当区分下列情形:实施性规定与修改后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不予适用;因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的修改,相应的实施性规定丧失依据而不能单独施行的,不予适用;实施性规定与修改后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不相抵触的,可以适用。
另一方面,我国宪法和法律在规定法律与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的关系时,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对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采用的是“不抵触”的原则,即地方性法规的规定不得与对此已有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如果法律、行政法规对此没有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地方特点做出规定。同时,对行政机关制定法律规范采用的是“根据”原则,即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不得不能与对此已有规定的法律(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而且只有在法律已有规定或者在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才能据此做出具体性的规定。
(3)示例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七条规定,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权行使下列职权:
(一)按照规定程序询问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证明人,并要求提供证明材料或者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其他资料;(二)查询、复制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协议、帐册、单据、文件、记录、业务函电和其他资料;(三)检查与本法第五条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必要时可以责令被检查的经营者说明该商品的来源和数量,暂停销售,听候检查,不得转移、隐匿、销毁该财物。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工商部门的行政强制权仅限于在检查与该法第五条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时,可以责令被检查的经营者说明该商品的来源和数量,暂停销售,听候检查,不得转移、隐匿、销毁该财物。
•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除可以行使•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七条规定的职权外,有权行使下列职权:
(一)调查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与之有关的活动;(二)检查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场所。对可能被转移、调换、隐匿、销毁的与不正当竞争有关的财物,经县级以上监督检查部门行政首长批准,可按规定程序进行封存和扣留,并在1个月内作出处理;重大和复杂的案件经过上一级监督检查部门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监督检查部门在行使前款所列职权时,当事人及有关的仓储、运输单位应当予以协助和配合,不得拖延、拒绝。
该地方法规赋予工商部门对与不当竞争有关涉案财物按规定程序可以进行封存和扣留的行政强制措施权,实际上已经扩大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
2.特别冲突
(1)特别冲突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特别冲突指我国行政法规范体系中的特别法律规定与普通法律规定、单行法与法典之间及同一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内的不同条文对相同事项有特别规定和一般规定的冲突。如•特殊标志管理条例‣和•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就属普通法律规定和特别法律规定关系,•特殊标志管理条例‣管理保护的是经国务院批准举办的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文化、体育、科学研究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所使用的,由文字、图形组
成的名称及缩写、会徽、吉祥物等标志,•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是对奥林匹克标志的特别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也属于普通法和特别法的关系,•反垄断法‣的直接立法目的就是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垄断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在•反不正当竞争法‣法中表述为“独占地位”),垄断行为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之一,•反垄断法‣相对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属于特别规定。特别冲突还有两种表现形式:
人际冲突。即由于公民的民族种族或身份的不同,法律对其也设定了不同的权利、义务而产生的法律适用冲突。例如,台湾同胞在大陆投资不同于外国人、港澳同胞和国人投资的规定。
区际冲突。通常情况下,上级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效力上要高于下级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但在特殊情况下,有关立法主体还可以在宪法以及地方组织法授权以外的其他法律授权范围内行使立法权。根据•立法法‣第81条规定,自治地方人大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经过全国人大特别授权的经济特区人大(或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有权做出与其上位法(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不一致的规定,虽然这种变通规定属于上下位法间的法律冲突,但因为经过特别法律授权而具有存在的正当性基础,并非属于越权立法的范畴,但是该“合法冲突”规定仅在其所辖区域内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而对于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变通立法的权限,•立法法‣第66条同时又进行了特别限制,因此,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与其上位法(包括宪法、法律以及行政法规)的冲突还要作进一步区分,如果是属于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与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以及其中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乃至与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相冲突的情形的,则属于违法的越权冲突,而除上述情形以外的其他冲突则因得到法律的特别授权而可以合法存在。
(2)特别冲突适用规则
根据•立法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根据•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同一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内的不同条文对相同事项有一般规定和特别规定的,优先适用特别规定。特别法律规定与普通法律规定、单行法与法典之间对相同事项规定不一致的,优先适用特别法律规定和单行法。
人际冲突、区际适用规则一般明确规定,不同民族、种族、身份的人或者不同的地区,适用为该民族、种族、身份的人或者特殊区域做出特别规定的法律文件或规范。
(3)示例
查处无证、无照经营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对于无证无照经营行为而言,•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与相关法律法规关于未依法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及营业执照擅自开展经营活动的规定,属于普通法和特别法的关系。因此,在查处无照经营行为过程中,对于有专门法律法规规范的,应当优先适用对应的专门法律法规。具体包括:
一是无需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即可取得营业执照而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根据违法主体类型分别适用•公司法‣等专门法规定性处罚。违法主体类型无法确认的,可以适用•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定性处罚。
二是无证、无照从事前臵审批类项目经营的,移送有管辖权的部门依据专门法处理;有证无照从事前臵审批类项目经营的,可由工商机关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定性处罚。属于后臵许可项目,当事人在未取得许可证或者相应资质的情况下擅自经营的,不能以超范围定性处罚,应当依法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部门依据专门法查处。市场主体的前臵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被吊销、撤销或者有效期限届满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部门依据专门法处
理。
三是无照或者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擅自从事危险化学品、印刷、直销、拍卖、粮食收购、报废汽车回收、房地产开发、互联网上网服务、娱乐场所、食品销售等经营活动的,分别适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直销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食品安全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处罚。
3.平级冲突
(1)平级冲突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平级冲突指同一等级行政法律规范之间发生的法律适用上的冲突。如不同法律文件规定的主管部门职权和法律责任不同形成的按不同法律、法规或规章对同一事实的处理方式不一,结果不同。再比如由于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能管理部门不明确,造成不同部门执行同一法律、法规、规章对同一事实进行重复处理等。一是同位法冲突。同位法冲突包含两种形式:既可能发生在不存在隶属关系的不同立法主体制定的不同法律规范间,具体包括部委规章之间的部门立法冲突以及不存在上下级领导关系的不同地区立法主体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间的地域立法冲突;也可能发生在同一立法主体制定的不同规范性文件间以及同一规范性文件内部不同法律规范间,其中对于同一立法主体在不同时期制定的法律规范间的冲突表现为新法与旧法的冲突即时际冲突,而对于同一立法主体先后制定的调整特别法律关系的特别规范与调整一般法律关系的一般规范间的冲突则表现为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冲突即特别冲突,当然,还可能出现时际冲突与特别冲突杂糅的情形,即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和旧的特别规定发生冲突的情形。总之,时际冲突与特别冲突共同构成同一立法主体制定的法律规范间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是准同位法冲突。立法实践中,不同立法主体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既可能因为立法主体间存在直接隶属关系而引发纵向法律冲突,又可能因为立法主体间是平级关系而产生同位法冲突,而如果出现不同立法主体间既不属于上下级领导关系、又不能被视为同级别立法主体情形时,对于其制定的不同规范性文件间的法律冲突,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可将其视为准同位法冲突,具体表现为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间的冲突、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的冲突以及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和省级地方政府规章间的冲突。而根据授权原理,被授权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与授权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具有相同的效力,故对于经过特别授权制定的法规如与法律冲突的,也同样应被划归为准同位法冲突类型。可见,准同位法冲突类型实际上是来源于•立法法‣的特别规定,因需要适用独特法律冲突解决机制而区别于同位法冲突类型。
(2)平级冲突适用规则
平级冲突适用规则是指解决制定机关不同但效力层级相同的行政法律规范相冲突的规则。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此类冲突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使行政机关无所适从。平级冲突的适用规则一般是:调整特定地区、部门事项的法律规范优于调整一般地区、部门的法律规范。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3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认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发布的规章与国务院部、委制定、发布的规章不一致的,以及国务院部、委制定、发布的规章之间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请国务院做出解释或裁决”。这种解决办法适用于平级规章之间的冲突。
根据•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的,一般可以按照下列情形适用:(1)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授权部门规章作出实施性规定的,其规定优先适用;(2)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部门规章对
于国务院决定、命令授权的事项,或者对于中央宏观调控的事项、需要全国统一的市场活动规则及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等需要全国统一规定的事项作出的规定,应当优先适用;(3)地方性法规根据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授权,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具体规定,应当优先适用;(4)地方性法规对属于地方性事务的事项作出的规定,应当优先适用;(5)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对需要全国统一规定以外的事项作出的规定,应当优先适用;(6)能够直接适用的其他情形。不能确定如何适用的,应当按照立法法第八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送请有权机关处理。
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相同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的,一般可以按照下列情形适用:(1)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授权部门规章作出实施性规定的,其规定优先适用;(2)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部门规章对于国务院决定、命令授权的事项,或者对属于中央宏观调控的事项、需要全国统一的市场活动规则及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等事项作出的规定,应当优先适用;(3)地方政府规章根据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授权,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具体规定,应当优先适用;(4)地方政府规章对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作出的规定,应当优先适用;(5)能够直接适用的其他情形。不能确定如何适用的,应当送请国务院裁决。
国务院部门之间制定的规章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的,一般可以按照下列情形选择适用:(1)适用与上位法不相抵触的部门规章规定;(2)与上位法均不抵触的,优先适用根据专属职权制定的规章规定;(3)两个以上的国务院部门就涉及其职权范围的事项联合制定的规章规定,优先于其中一个部门单独作出的规定;(4)能够选择适用的其他情形。不能确定如何适用的,应当送请国务院裁决。
国务院部门或者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对相同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的,参照上列精神处理。(3)示例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五十七条规定,适用一般程序处理的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九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案情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的,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案情特别复杂,经延期仍不能作出处理决定的,应当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关会议集体讨论决定是否继续延期。
•福建省行政执法程序规定‣第二十八条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处理违法案件应在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经本机关领导批准,可以延长十五天,需要继续延长的报上一级执法机关批准,省人民政府所属行政执法机关,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七条第三款规定,有关行政执法的时效,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4.新旧法冲突
(1)新旧法冲突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新旧法冲突即新旧法律规范因颁布、废止、修改等环节不衔接引起的新旧法律之间的冲突。根据一般规则,调整同一领域问题的新法颁布以后,旧法就自然失去效力。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发生新旧法律规范之间的不衔接和矛盾,例如有些领域的行政管理法规在新法颁布后旧法实际上并没有废止,或者某一行为跨越新旧法律规范实施期间,由此造成各地方执法部门在选择旧法规还是新法规时存在混乱。这其实也就涉及到法律的时间效力。
(2)新旧法冲突适用规则 一般来说,新法生效以后,相应的旧法即失去效力,这就是法的溯及力问题。因为行政法律法规一般没有溯及力,即除了法律、法规本身明确规定了对尚未处理和该法实施以前的行为可以依据该法规定处理外,就该当认为没有溯及力。
根据•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法律之间、行政法规之间或者地方性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的,原则上应按照下
列情形适用:新的一般规定允许旧的特别规定继续适用的,适用旧的特别规定;新的一般规定废止旧的特别规定的,适用新的一般规定。不能确定新的一般规定是否允许旧的规定继续适用的,属于法律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属于行政法规的,由国务院裁决;属于地方性法规的,由制定机关裁决。
行政相对人的行为发生在新法施行以前,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在新法施行以后,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时,实体问题适用旧法规定,程序问题适用新法规定,但下列情形除外:(一)法律、法规或规章另有规定的;(二)适用新法对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更为有利的(从旧兼从轻);(三)按照具体行政行为的性质应当适用新法的实体规定的。
(3)示例
某个体工商户在2011年11月1日•个体工商户条例‣施行前擅自变更登记事项,未办理变更登记的,2011年11月1日后发现。依据•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和•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可能面临的处罚包括•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的:(一)对擅自改变经营者姓名和指定的经营场所不服从监督管理的,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二)对擅自改变字号名称的,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三)对擅自改变经营方式或者超越核准的经营范围的,没收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擅自经营不准个体工商户经营的商品的,没收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应吊销营业执照及其副本或临时营业执照。根据•个体工商户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个体工商户登记事项变更,未办理变更登记的,由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15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在实际办案中,就应当根据该个体工商户擅自变更的登记事项,分别依据不同的条例作出处罚,对擅自改变经营者姓名和指定的经营场所不服从监督管理的,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对擅自改变字号名称的,擅自改变经营方式或者超越核准的经营范围的,责令改正,处1500元以下的罚款。
三、违法行为聚合下的法律适用规则
(一)行政违法行为的构成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行政大国,行政处罚几乎涉及到行政管理的各个领域;绝大部分行政机关都取得了实际行政处罚的权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达数百种。行政处罚已成为我国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正在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和研究行政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对更好地适用行政处罚,充分发挥行政处罚的教育功能(行政处罚是对破坏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行为的预防)都是极有意义的。
行政违法行为,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法国家行政管理秩序,依照法律应当由国家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它是确定某种行为应受行政处罚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是行为人负行政处罚之责的基础和根据。
行政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基础要件
基础要件是指违法行为已经发生,即行为人已实施了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作为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须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①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这是违法行为的本质特征。具有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是行政法律规范所禁止的,这种行为一旦实施,必然危及行政管理秩序,对他人、对社会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后果。这种危害性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行为已经造成损害后果,二是可能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比如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就是已经造成了损害后果;违反渡船、渡口安全规定,经公安机关通知不加改正的行为,就是可能造成严重损害后果的行
为,都应当给予处理。如果行为人的行为没有社会危害性,如某人给行政机关提批评建议就不是违法行为,不能给予行政处罚。
②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违反了行政管理秩序。即侵犯的客体是国家行政管理秩序,也就是说,行为具有行政违法性。任何一种违法行为都必然侵害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行政违法行为直接侵害了国家的行政管理秩序,这是行政违法行为区别于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的最主要的特征。因此,是否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只能以是否违反了行政管理秩序来认定。比如违反合同的行为侵犯的是民事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而不是行政管理秩序,就不属于行政违法行为,也就不能给予行政处罚。
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不问主观状态”原则。在•刑法‣中,该法明确规定,行为人的主观因素,是犯罪构成的要素。这是•刑法‣主要是对人的惩罚法律部门特点所决定的。该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第十六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行政处罚法‣仅仅规定了三种“不予处罚”的情节,即对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对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对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对比•刑法‣14、15、16条的规定,显见行政处罚和刑罚的区别。在民法中,一些学者的认为,违法一般必须有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才构成违法行为。但没有过错,法律规定应承担法律责任的,仍应承担。要求行为人必须具有主观过错,即行为人必须有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主要适用于刑事违法,在民事违法领域存在某些例外。事实上,不考虑心理状态,而只有行为、损害、因果关系三者,这种法律责任在现代刑法中只作为特例,而在民法中却有扩大的趋势。
在我国现行法中,有关行政管理的行政法,例如行政处罚法,涉及行政管理的民商法中,大量的法律规定并没有考虑当事人的主观状态。不考虑当事人的主观状态有两种情况:一是仅仅以违法行为作为违法构成,绝对不考虑当事人的主观状态。•产品质量法‣第四条规定了产品质量违法责任的法定原则:“生产者、销售者依照本法规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而在罚则中,完全没有提及是否应考虑当事人的主观状态。例如第五十二条规定:“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的,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销售产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对比一下修改前的•产品质量法‣规定,更可以看出立法者的思路。修改前的•产品质量法‣规定,销售明知是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要给予行政处罚。为了制止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立法者放弃了对当事人“明知”的主观考量,规定无论销售者是否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不知道销售的产品为假冒伪劣产品,都要受到行政处罚。二是把违法行为作为违法构成,把当事人的主观状态仅仅作为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考虑因素,而不是免于处罚。修订后的•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五条规定:销售者销售法律禁止销售的产品的,只有在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该产品为禁止销售的产品的,才可以被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里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只有在当事人“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该产品为禁止销售的产品并如实说明其进货来源的”,也只能“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不是免于处罚。
如果需要当事人的主观状态是违法构成的要素,法律规范应有明确规定。例如,•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的规定,这是行政法规中少有的几个在行政机关认定行政违法行为
时,要求考虑行为人主观状态的法规,从而提高了认定此类行为是否违法的证据标准。另一个是•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中规定的为无照经营者提供经营场所、仓储等条件的,应当考虑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即要有“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证据。
二是违法行为管辖问题。•行政处罚法‣第二十条规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由此可见,确认行政违法发生地对于确定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案件的地域管辖权非常重要。行政机关只有在对行政违法案件的调查中,确认行政违法行为发生在自己的管辖区域,才能有效地实施行政处罚。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行政违法案件,应当移交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对于管辖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行政处罚法>释义‣对违法行为发生地采取了广义的解释,•<行政处罚法>释义‣对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解释是,违法行为地包括违法行为着手地、经过地、实施(发生)地和危害结果发生地。•<行政处罚法>释义‣明确违法行为发现地的行政机关都有管辖权,一般应由最先发现违法行为的行政机关管辖。其主要依据是:
一、从行政处罚的目的来看,行政处罚是以行为事实的发生为依据的。行政处罚的目的是实现行政管理秩序,即对被破坏了的(关系、过程、财产等)迅速予以恢复,对良好的予以维持并加以促进,使其发展。这些都必须通过对违法行为实施制裁,对合法行为予以保护、鼓励来实现。
二、从受处罚行为的性质来看,行政处罚的管辖应以行为发生地为依据。受处罚行为的性质,严格来讲,属于侵权行为的范畴。对侵权行为的处理,一般都采取属地主义原则。因此,行政处罚法也规定了行政处罚管辖的属地原则。
三、行政处罚管辖的效率原则,也要求行政处罚的地域管辖,应根据行为发生地来确定。
三是违法行为追责时效问题。•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根据这条规定,行政机关在对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问题进行调查时,应注意查明以下几个问题:(1)违法行为发生时间是否已经超过两年。如果超过两年的,则依法不得再给予当事人行政处罚;(2)违法行为从发生之日起,至依法查处时止是否有连续或继续状态。如果有,则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连续状态是指违法行为人连续实施同一种违法行为,基于同一个违法故意,连续实施了数个独立的行政违法行为,继续状态是指同一违法当事人在一定时间内所实施的处于继续状态的违法行为。这些违法行为触犯的是同一个行政处罚规定。(3)注意法律对特殊情形的规定。对于大多数行政处罚案件来说,行政处罚法规定了行政处罚时效为两年,但同时也明确规定在行政处罚时效问题上“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所以,行政机关在依法查处行政违法案件时,要关注这一特别规定,对符合特别规定情形的按照特别规定处理。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二条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六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再处罚。……”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特别规定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的规定才有效力。
(2)行为人具有行政责任能力。行政责任能力,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实施的违法行为独立自主地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能力。这是违法行为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必备条件。只有行为人具备了行政责任能力,才能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接受行政处罚。反之,即使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但不具备行政责任能力,就不能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它有两种情况: ①公民。公民的行政责任能力有三种:第一种是完全行政责任能力。凡年满18周岁且精神正常的人,具有完全行政责任能力。第二种是限制行政责任能力或称之为不完全行政责任能力。凡年满14周岁不满 18周岁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在不能完全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时,如果实施了违法行为,应当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三种是无行政责任能力。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以及法律明文
规定的有严重生理缺陷的人,无行政责任能力。由于行为人无行政责任能力,即使实施了违法行为,也不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都具有完全行政责任能力,如果实施了违法行为,应当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在认定违法行为责任人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有关分支机构违法责任的承担问题。•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关于企业法人的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能否作为行政案件当事人的请示>的答复‣(工商„1990‟174号)明确指出:企业法人设立的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机构,可以作为行政处罚案件的当事人。•行政处罚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可见行政机关有权对不具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进行处罚。那么,只要确定非法人分支机构是否属于法律意义的“其他组织”,就可以确定其能否单独承担法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十条规定:“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其他组织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包括:……(5)法人依法设立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诉讼法和本解释外,可以参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司法解释明确了有一定组织机构和财产的非法人机构可以独立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能单一地认为分支机构违法必须由其所属法人来承担法律责任。
②有关企业承包关系的问题。承包人在承包期间以企业的名义实施的违反行政管理法规范的行为,应当认定为企业的违法行为,而不应认定为个人的违法行为。承包人在承包期间实施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范围以外的行为,或者承包以前、以后所实施的行为违法,则应当认定为承包人的违法行为,而不应当认定为企业的违法行为。
③ 有关雇佣关系的问题。在具有雇佣关系的情况下,被雇人按照雇主的要求所实施的行为,该行为能否得到实施一般取决于雇主,所以对这种情况一般应认定为雇主的行为,所产生的行政法律责任应当由雇主承担,而不应当由被雇佣人承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被雇佣人所进行的雇佣关系以外的行为,应当认定为被雇佣人自己的行为,而不能认定为雇主的行为。
④ 有关委托关系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被代理人委托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合法,委托代理人超出了被代理委托的权限范围实施了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在没有被代理人追认的情况下,违法行为人应当认定为委托代理人,而不应当认定为被代理人。二是委托人委托代理人代理的行为违反行政管理秩序,有证据证明委托代理人确实不知道该行为违法的,该违法行为是由于被委托人的委托造成的,所以应当认定被委托人为违法行为的责任承担人,而不应当认定委托代理人为违法行为的责任承担人。三是委托人和被委托人都知道委托代理的行为违反行政管理秩序,只要委托人实施了委托的行为,被委托人与委托代理人应当是共同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人。
⑤ 单独违法还是共同违法的问题。对于单独违法,行政机关应当有证据认定是单独实施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证据应当排除共同实施违法行为的可能性。对认定共同实施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写明共同违法行为人在实施违法行为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实施的具体内容,并提供相关的证据证实上述事实。
⑥ 关于无证经营,但有字号或有雇员的单位应认定为公民还是其他组织的问题。公民和法人的概念现行法律有明确规定,较易理解。关于“其他组织”,通常都是指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即“非法人组织”,它们虽设有代表人或管理人,但不一定具有独立的财产、营业机构和组织章程。其应具备的要件之一必须是有自己目的的社会组织体,目的可分为非
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其中营利目的在我国现行法上表现为经营范围。因此,对于营利性非法人组织来说,应当具有特定的经营范围。非法人组织必须依法进行核准登记,否则不享有非法人资格。综上,那些虽有字号或有雇员的无证经营者,应认定为公民,而不宜认定为其他组织。
综合上述分析,行政违法行为的基础要件就是:具有行政责任能力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出于故意或过失,实施了违法行为,则行为人应当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否则,缺少任何一个条件,就不构成违法行为,不能给予行政处罚。
2.法律要件
法律要件是指行政违法行为在法律上必须具备的应给予行政处罚条件,也就是说,违法行为已被法律规定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法律要件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以法律规定的行为为处罚要件。刑法学中有一个重要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作为法律责任形式之一的行政处罚同样如此,也必须做到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行政处罚法‣把法定原则确定为基本原则。因此,凡是法律、法规、规章没有明确规定的行为,就不得实施处罚。比如某人偷盖单位公章私开介绍信,但并未招摇撞骗,或作为其他违法活动的手段,仅仅是为了外出方便。法律没有将此种行为明确规定为违法行为,就不能实施处罚。
(2)以法律规定有行政责任形式为处罚条件。警告、罚款、拘留、吊销营业执照等是法律规定的行政责任形式。如果法律对某种行为没有规定处罚形式,就是说没有规定行为人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就不能对其实施行政处罚。比如,•金融稽核检查处罚规定‣第21条规定:凡不顾大局,不执行国务院及中国人民银行文件规定的单位,要限期纠正,并要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的,对单位负责人和有关负责人处以记大过直至撤职处分。这条规定中,尽管将“不顾大局,不执行国务院及中国人民银行文件规定”列为违法行为,但责任形式却是“限期纠正”、“通报批评”、“记大过直至撤职处分”,只规定给予行政处分的责任形式,因此就不能给予行政处罚。
(3)以违法行为尚未受过行政处罚为条件。•行政处罚法‣确立了“一事不再罚”原则,就是说某个违法行为已经受到行政处罚,任何机关就不得对该行为再行处罚;或是行为发生地的某一行政机关已经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当地的任何其他机关不得以行为人违法为由重复处罚。
根据上述分析,行政违法行为的法律要件应该理解为:只有行为人的行为已经被法律明文规定为违法行为,并且规定有法定的责任形式,应当给予处罚但尚未处理,行政机关才能按照法定程序作出处罚决定,否则,缺失任何一个条件,行政处罚就是违法无效的。
(二)违法行为聚合类型及相应的法律适用规则 在经济生活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时,可能同时违反多个法律规定,产生多重法律关系。行政执法实践中,工商部门担负着•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执法职责,在对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实施监督检查时,因个案情况千差万别,如何给行为人以适当的行政处罚,在适用法律法规上较难掌握。面对一个复杂的工商行政处罚案件,只有在认定违法行为的个数的前提下,才能依据法律竞合理论对每个违法行为进行法律适用和裁量。因此,要想正确适用法律,首先要搞清楚违法行为的个数问题。由于我国目前的行政法律中没有就违法行为个数的认定进行规定,相关行政法学理论中也没有明确的阐述,只能参照刑法中关于“罪数”的理论及行政法相关理论对工商执法实践中几种较为典型的行政违法行为分别进行分析,对违法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
1.复合违法行为
(1)复合违法行为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所谓复合违法行为是指行为人在一定时期内实施的至少有二个有内在联系的且相对独
立的违法行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违法行为多重性。复合违法行为至少两个相对独立法律责任的违法行为构成,是多重违法行为。如行为人经营质量不合格的白酒又经营假冒注册商标的白酒。(2)行为相对独立性。构成的各个违法行为之间有联系但不互为条件,它们的联系表现为同一行为人实施和行为的某种关联性,它们的独立表现为时间、空间上的独立。如串通招标投标又进行商业贿赂,商业贿赂并不影响串通招标投标的客观存在,串通招标投标也不以商业贿赂为前提条件。(3)违法程度不一致,法律后果不一样。各个独立的违法行为违反了不同的法律规定,其违法经营额、违法所得也各不相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造成的法律后果也是不一样的。如某企业同时存在销售不合格商品、无理拒绝消费者合理的退货要求等违法行为,此种情形的特点是存在违法行为的指向对象不同,即每个违法行为指向的商品或服务是不同的。经营假冒伪劣商品又虚假广告宣传,两个行为的违法程度、法律责任及社会后果都是不一样的。
(2)复合违法行为的法律适用
复合违法行为是由二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违法行为构成,各种违法行为分别有各自的法律责任,相互之间互不影响,互不重叠。由于不同的法规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所以其具有不同的立法意图,设定不同的处罚种类,实现不同的处罚目的。在行政执法实践中,应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甄别,分别援引不同的法律依据,分别定性,分别决定处罚方式和处罚幅度。
针对这类案件,执法实践中有的执法人员参照刑法数罪并罚的原则处理,也有的分开来单独立案,互不相干,还有的执法人员适用吸收原则,并科原则等。为更好地公正执法,做到既不放纵违法行为,也不致于使行政处罚过于严苛,一般认为,行政执法中“数违并罚”的法律适用也应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和并科原则为辅,不同行政处罚种类不能相互吸收的法律适用原则。具体的讲,一个当事人同时存在数个违法行为时,应对各个违法行为分别予以定性量罚,处罚数额的叠加之和即为处罚决定执行量罚的数额,但在对各个违法行为量罚时应综合考虑并适当从轻,以适当参考“限制加重”的“数罪并罚原则”。
行政处罚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行政拘留等种类。在具体适用中应注意:罚款是适用最普遍、最经常的,不同违法行为的罚款宜适用限制加重原则决定执行罚款;对于警告、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或执照等,不同违法行为的最后处罚宜采用吸收原则处理,因为适用并科或限制加重原则,均无实际意义;关于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应区别对待,针对“数违并罚”情形,因为违法行为指向的对象的不同,宜适用并科原则处理。
(3)示例
某人在其生产经营的商品,分别实施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伪造厂名厂址,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等三项违法行为,经营额各为10000元和获利各为2000元,合计经营额30000元,非法获利6000元。三项违法行为相对独立,可分别作如下行政处罚: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依据•商标法‣以及•商标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予以收缴并销毁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及商标标识、包装物等和罚款30000元的处罚;伪造厂名厂址,依据•产品质量法‣规定,责令公开更正,没收违法所得2000元;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2000元,罚款6000元。以上各项处罚合并执行。
2.同一个违法行为
同一个违法行为是指行为人在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并且不可分割的违法行为整体。违法事实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客观事实,是行为人应承担法律责任的核心内容,违法行为是行为人在一定时期内从事违法活动的过程,是由主体、客体、载体、时间、空间、手段等要素构成的,以违法事实为核心内容的一个行为整体,而不是行为的片断。有多项违法事实
构成的行为,只要存在于同一个行为整体之中,同样是同一个违法行为。
对于“同一个行政违法行为”的界定标准,常见的观点有“法律规范说”、“违法事实说”、“构成要件说”等。不过,“同一个行政违法行为”应当是指“法律上的一行为”,而不是指“自然上的一行为”或“事实上的一行为”。由于行政处罚与刑罚之间有一定的衔接,不妨参照刑法理论中有关“一行为与数行为”的判定标准来分析此问题。也就是说,凡只能充分满足一个行政违法构成要件的行为,就是“一个行政违法行为”;能分别独立、完整地充分满足数个行政违法构成要件的行为,就应认定为“数个行政违法行为”。“法律上的一行为”,可能由一个“自然上的行为”构成,也可能由数个“自然上的行为”基于法律的规定或者社会一般观念结合而成。但是,一个“自然上的行为”却不可能同时构成数个“法律上的行为”。以•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三)项所规定的“伪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行为为例,要求具备两个“自然上的行为”,即“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的消极不作为和“制造与他人注册商标标识相同的标识”的积极作为。就无证照印制假冒他人注册商标标识行为而言,从表面上看同时构成了“无照经营”和“伪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这两个违法行为,但这里构成“无照经营”和“伪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所必须的“积极作为行为要件”却重合了,都是“印制与他人注册商标标识相同的标识”这一个“自然上的行为”,也就不能分别独立、完整地充分满足上述两个违法行为构成要件。因此,无证照印制假冒他人注册商标标识行为,只是一个违法行为,不过同时违反了数个法条。
同一个违法行为又可分为实质的一个违法行为和处断的一个违法行为,其具体表现形式和法律适用规则有所不同。
(1)实质的一个违法行为是指行为人实质上实施了一个违法行为,依法应当承担一项法律责任,包括纯一个违法、想象竞合违法、违法法条竞合和违法侵害多客体四类。①纯一个违法行为
Ⅰ 纯一个违法行为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纯一个违法行为是指行为人单一地违反某一法律规定且该法律规定的违法客体只有一个,并且具有独立的法律责任。具体包括三种类型:
自然的一个违法行为。如:个体户擅自改变字号名称,其改变的名称字号不违反其他法律规定的。•商标法‣第四十四条第(三)项所规定的“自行转让注册商标”行为。持续性(继续性)违法行为。持续性(继续性)的行政违法行为指行为人主观上出于一个概括的过错,实施的行政违法行为及其引起的违法状态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上处于持续或继续状态。持续性违法行为的特征包括:违法行为和不法状态同时持续,而不仅仅是不法状态的持续;违法行为在一定时间内不间断地持续存在,时间上没有间断;违法行为自始至终都针对同一对象,同一社会关系。持续性(继续性)违法行为不论持续时间长短,法律都将其评价为一个行政违法行为。如无照经营行为。
连续性违法行为。连续性的行政违法行为是指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违法故意,连续实施性质相同的数个行为,触犯同一罚则的违法行为。在连续性的行政违法行为中,行为人虽然多次实施同一违法行为,而且每一次行为都符合行政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但是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并不对其每次行为分别进行处罚,而是仅以一个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如某企业连续多次销售不同品牌、批次的不合格化肥,是典型的连续性的行政违法行为。虽然其可能多次实施了销售不合格化肥的行为,在实施处罚时只能以销售不合格化肥为由实施一次处罚。但是,如果该企业在被处罚后仍然继续实施销售不合格化肥违法行为,则可以再次对其进行处罚。
Ⅱ 纯一个违法行为的法律适用
因其行为只符合一个违法行为构成要件,只触犯一个法律规定,只受一个法律规定的制裁,一般情况下,案情简单,容易定性,行政处罚的作出不会产生太大的分歧。
Ⅲ 示例
某个体户擅自改变字号名称,可依据•个体工商户管理条例‣第22条规定,责令改正,处以1500元以下的罚款。
某企业连续多次销售不同品牌、批次的不合格化肥,可依据•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②想象竞合违法
Ⅰ 想象竞合违法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想象竞合违法是指一个行为符合数个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同时违反数个法条,且数法条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包容关系。行为人只是实施了一个行为,但是其行为符合数个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往往是因为该行为具有多重属性或者造成多种结果。对于此类违法行为,虽有数个结果,但行为只有一个,不能对一个行为进行重复评价。故想象竞合的违法行为是想象中的数个违法行为,实质是一个违法行为。例如,•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有关无照经营的规定,与•商标法‣有关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规定,法条本身之间并无必然的包容关系。因此,无证照印制假冒他人注册商标标识行为,是“无照经营”与“商标侵权”的想象竞合。在同一件产品上同时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和企业名称的,其实只实施了一次产品标注行为,也属于想象竞合。
Ⅱ 想象竞合违法的法律适用
想象竞合违法行为人只是实施了一个行为,但是其行为符合数个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往往是因为该行为具有多重属性或者造成多种结果。对于此类违法行为,虽有数个结果,但行为只有一个,不能对一个行为进行重复评价。故想象竞合的违法行为是想象中的数个违法行为,实质是一个违法行为。一般来说,对于想象竞合的违法行为,行政执法理论和实践认为应采取“择一重罚处断”的原则,即按照该行为同时触犯的法条中处罚较重的一个法条适用。
Ⅲ 示例
某经营户在销售白酒过程中,为了牟取暴利,用工业酒精代替食用酒精掺入所销售的白酒中,被当地工商部门查获。经检测,因掺入工业酒精致使该白酒安全指标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导致饮用该白酒后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本案中该酒厂的违法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掺杂掺假行为;二是生产的白酒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对其掺杂掺假行为,可以依据•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规定进行处罚,对其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国家标准的白酒行为,可以依据•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进行处罚。但在该案中经营户只实施了掺杂掺假一个违法行为,该违法行为造成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后果,符合两个处罚条款的规定,属于典型的想象竞合违法行为。
因此,该案只能对经营户的行为实施一次处罚,而不能对其一个行为进行两次评价。到底应该按哪一个性质的行为进行处罚,则要进行具体分析。在上述两个处罚条款中,只有罚款内容不同,对于该经营户的掺杂掺假行为应处违法生产产品货值金额50%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而如果按照经营户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国家标准白酒进行处罚,则应处以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显然•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比第五十条处罚要重,按照想象竞合违法行为“择一从重”的处理原则,该案应以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国家标准的白酒进行处罚。
③违法法条竞合
Ⅰ 违法法条竞合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违法法条竞合是指行为人的某一违法事实同时触犯二个以上的法律规定,且数法条之间不存在一定的包容关系。在准确认定违法行为个数的基础上,如果某个违法行为同时符合多个法律条款的规定,则需要进一步运用法律竞合理论对案件进行分析,确定实施处罚应适用 的具体法律条款及处罚的幅度。法律竞合可分为不同部门之间的法律竞合和部门内的法律竞合。部门间的法律竞合是指违法行为发生竞合触犯的是不同部门的法律规范,各部门都有权依据本部门法律对该行为实施处罚。
Ⅱ 违法法条竞合的法律适用 对于违法行为发生法条竞合的,要根据竞合的不同情况进行处罚。对于部门间的法律竞合,各部门都有权依据本部门法律对该行为实施处罚。此类案件在处理中主要应遵循“一事不再罚”的原则。对于部门内不同法律的竞合,在具体操作时分两种情况,法律法规明文规定转致适用的,按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处罚;对某项违法行为法律法规没有明文规定转致适用的,则应根据个案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按照适当的法律规定作出行政处罚。在具体适用法律时应按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后法优于前法、特殊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进行处理。
Ⅲ 示例
甲在其生产的商品包装上伪造产地,同时违反了•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七条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的规定,按照各自职责,质监部门可以适用•产品质量法‣对其进行处罚,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其进行处罚。但是,如果其中一个部门已作出处罚决定,那么,另一部门就不能以相同的事实、相同的理由作出同类型的行政处罚。
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1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规定给予处罚。”依据•商标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对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给予处罚,也是对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1条第1款第1项规定的假冒他人注册商标行为的行政处罚。
在商品或者包装上对国家标准要求必须标注的事项作引人误解的虚假标注的,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四)项定性,转致•产品质量法‣处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④违法侵害多客体
Ⅰ 违法侵害多客体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违法侵害多客体是指行为人违反的某一法律规定具有多个违法客体,且承担同一法律责任的违法行为。如行为人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是行为人侵害同一法律规定的三个违法客体,即假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假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包装和假冒知名商品特有的装潢。某企业销售的商品存在质量严重不合格、商标侵权、冒用认证标志的情形,此类案件的特点是发生违法行为指向的对象相同,即同一种商品。
Ⅱ 违法侵害多客体的法律适用 对侵害多种违法客体由同一法律规定作相同评价的违法行为,不论行为人侵害的违法客体是一种还是多种,都只给予一次的行政处罚,而不能以侵害多种违法客体为由给予多次的行政处罚。
Ⅲ 示例
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等,不论行为人侵害其中一个违法客体,还是同时侵害二个或三个违法客体,都只能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1条第2款的规定给予一次的行政处罚,而不得以侵害二个或三个违法客体为由分别给予行政处罚,否则就会造成重复的行政处罚。
(2)处断的一个违法行为
①处断的一个违法行为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处断的一个违法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的手段、结果等因素,同时违反二个以上法律规定且都具有独立法律责任,但按一个行为处理的违法行为,具有以下特征:①时空同一性。各项违法事实都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同时存在。②不可分割性。同一个多项违法行为是由多项违法事实构成的一个行为整体,具有不可分割性。如在同一商品上冒充注册商标和
伪造厂名厂址,冒充注册商标和伪造厂名厂址是并存的,存在于同一行为之中,不可分割。③违法经营额和违法所得同一。如无照经营假冒商品,无照经营和经营假冒商品的违法经营额和违法所得是同一个的。处断的一个违法行为一般包括牵连性违法行为和吸收性违法行为。
牵连性违法行为。牵连的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行为人以实施某一违法行为为目的,但其实施的手段或造成的后果又违反其他法律的情况。牵连的行政违法行为必须是出于一个目的,实施了两个以上独立的行政违法行为,数个违法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的罪名,且要具有牵连的关系。这里的牵连关系,是指原因行为和后果行为或者手段方式行为与目的行为的关系。如为了销售不合格产品而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就属于牵连违法。牵连关系的判断标准是个难题,应当以主客观相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主观上,查明行为人是否为了一个目的而实施方法手段或后果行为;客观上,查明目的行为与方法手段行为之间有无必然因果关系。牵连的行政违法行为,实践中一般按一个行政违法行为“择一从重”的原则处理。
吸收性违法行为。吸收性违法行为是指基于一个概括的过错,实施了数个分别构成了不同行政违法的行为,由于数行为之间存在特定的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实践中按一个行政违法行为处理的情形。吸收违法与牵连违法有时有交叉,牵连违法往往都是吸收违法,但吸收违法并不都是牵连违法。如当事人的某个经营行为侵犯了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违反了•商标法‣的相关规定,同时该当事人的该经营行为又没有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登记,违反了登记管理的相关规定,属于无照经营行为,上述违法行为均应予以规范,但是由于上述两个违法行为均是针对同一经营行为。
②处断的一个违法行为的法律适用
对于这种类型的案件应做进一步的分析,分析行为人的数个违法行为是否存有吸收和牵连关系,如前一违法行为可能是后一违法行为的所经阶段,后一违法行为可能是前一违法行为发展的自然结果或者为实施某一违法行为为目的,其实施的方法或结果又构成其它违法行为的。对上述情况,我们宜参照刑法中的“吸收犯”和“牵连犯”的处理原则,应“从一重处罚”,即重的处罚吸收轻的处罚,不实行数违并罚。
在实践中,一般根据实际需要分两种方式处理:
一是根据其中一项违法事实作出行政处罚时,该项违法事实能够反映违法行为的主要违法性质,同时,为了体现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不能避重就轻,要做到执法公正,执法到位,足以消除同一个违法的其他各项违法事实的继续存在。如某企业在生产经营某一商品同时实施了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伪造厂名厂址,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等违法行为经营额10000元,非法获利2000元。对该企业的违法行为,可以根据其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违法事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53条以及•商标法实施条例‣第52条的规定,予以收缴并销毁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及商标标识、包装物等和罚款30000元的处罚,基本上能反映行为人假冒侵权的违法性质,并受到了相应的行政制裁,其伪造厂名厂址,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的违法现象,已经在处罚中得到了制止,实际上已经消除了违法的继续存在,达到了行政处罚的目的,可以不再作相关的行政处罚。
二是根据各项违法事实作出行政处罚的,以其中一项违法事实为理由作罚款等处罚为主,以其他各项违法事实为理由除罚款的处罚为辅,弥补对其中一项违法事实给予处罚的不足。以前述企业的违法行为为例:对其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1条第2款规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2000元,罚款6000元;对其伪造厂名、厂址的,依据•产品质量法‣规定,责令公开更正;但是,其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违法现象继续存在,还应依据•商标法‣的规定,予以收缴并销毁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及商标标识、包装物等,确保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和完整性在行政执法中得到体现。
由多个违法事实构成的同一违法行为,可能涉及一个或多个行政执法主体,当同一违法行为的各项违法事实涉及多个行政执法主体时,各个不同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按照各自职能实施行政行为,但罚款的行政处罚同样应遵循•行政处罚法‣第24条的规定,只能由其中一个行政执法机关作出。如无证、照在街道上乱设饮食摊,城建、工商、卫生等部门都有权对其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如果其中一个行政机关实施了罚款等行政处罚,其他行政执法机关还可以作出除法罚款的行政处罚。
③示例
Ⅰ 当事人主观上为了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或者抽逃出资,而向登记机关隐瞒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适用•公司法‣中有关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或者抽逃出资的规定定性处罚。
在产品上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同时又假冒商标权利人的厂名厂址的,属于一个违法行为,适用•商标法‣定性处罚。
Ⅱ 某市工商局执法人员在对当地某服装销售公司进行检查中发现其在销售的运动服包装及合格证上冒用某知名服装企业的厂名厂址,执法人员当场对该公司销售的600件服装进行了扣押。经抽样检验,该服装实际纤维成分含量与标识成分含量严重不符,被判为不合格产品。本案例涉及两方面的违法行为:一是冒用他人厂名厂址行为,应依据•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三条进行处理;二是以不合格冒充合格产品行为,应依据•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进行处理。销售不合格产品和假冒他人产品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违法行为,不合格产品不一定是假冒的产品,而假冒产品也不一定是不合格产品,两者之间具有可分性。因此,此案中服装销售公司的冒用他人厂名厂址行为和销售不合格产品行为在违法行为个数上是两个行为。
产品的包装及标识作为产品的一部分,主要起装饰、保护产品和提供产品信息的作用。在此案中,不合格产品是假冒标识的载体,销售不合格产品的行为相对于整个经营活动而言是目的行为,冒用他人厂名厂址是为了让他人认为其所生产的服装为所标注企业生产的产品,以该企业的良好信誉而达到销售出去的目的,相对于整个经营活动而言是手段行为。因此,销售不合格服装行为与冒用他人厂名厂址行为间存在着目的和手段的内在联系,具有牵连关系,属于牵连的违法行为。此案在实施处罚时应按照吸收原则,依据•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对服装销售公司销售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行为进行处罚,在处理幅度上可以适当从重处罚。
2005年7月8日, 某市卫生监督所在对食品添加剂专项执法检查中发现某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成品仓库内存放有外包装印制“食品添加剂”字样的单硬脂酸丙二醇脂、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经现场查对该公司的卫生许可证, 其核准许可项目为某某牌食品添加剂蒸馏单硬脂酸甘油酯。经现场询问及调查生产记录, 证实该公司成品仓库内的外包装印制“食品添加剂”字样的单硬脂酸丙二醇脂、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为该公司生产。卫生监督员当场对现场查见的食品添加剂依据《食品卫生法》第37条第1款第1项的规定, 出具了卫生行政控制决定书。随后, 卫生行政部门对该公司的违法行为进行立案查处。查清了该公司超越卫生许可证核准范围生产食品添加剂的数量及违法经营所得, 并于2005年7月25日调查终结。
经卫生监督员合议, 认定该公司的行为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第11条、《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第10条的规定, 依据《食品卫生法》第44条、《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第16条第4项的规定, 拟对该单位作出行政处罚: (1) 责令停止生产经营食品添加剂单硬脂酸丙二醇脂 (司盘-80) 、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 (司盘-60) ; (2) 没收违法生产经营所得3 777.78元; (3) 罚款人民币7 555.56元。2005年8月5日对该单位下达了行政处罚告知书, 2005年8月12日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 在决定书规定的时限内该公司自觉履行了行政处罚, 缴纳了罚没款, 本案顺利结案。
2 案例讨论
卫生行政部门在本案的立案调查过程中做到了有法可依, 程序合法, 但从对该单位作出的行政处罚结果来看, 该公司的无证生产的违法行为却未得到满意的处理。具体表现在: (1) 其无证生产的已经被行政控制的食品添加剂依法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 (2) 行政处罚决定中停止经营依法无据。依据《食品卫生法》第44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 生产经营或者使用不符合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规定的食品添加剂……, 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未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停止经营, 本案处罚决定已经超越了《食品卫生法》的规定。虽然从实际出发, 不责令停止经营会带来不良后果, 但法律只赋予行政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的权限, 在《食品卫生法》修订之前, 谁也无权擅自扩大处罚内容。此外, 在本案中使用卫生行政控制决定书也有待商榷。《食品卫生法》规定可以使用行政控制这一强制措施的条件有2个, 一是第37条规定的情形;二是无证生产经营食品的情形。本案以“违反食品添加剂管理案”为案由立案查处, 首先排除了第二种情形, 而依据第37条第1款第1项规定进行行政控制, 则显得过于牵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的呢?是否可以依据《食品卫生法》的其他规定来处理?
对于涉及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和使用的违法行为, 卫生行政部门一般是以“违反食品添加剂管理案”立案查处, 本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但是本案由于是涉及擅自超越卫生许可证核定内容 (无证) 生产经营食品添加剂, 以“违反食品添加剂管理案”立案查处, 依据《食品卫生法》第44条就有其局限性。一是对无证生产的产品处理依法无据;二是只能责令其停止生产。那么本案为何出现责令停止生产经营呢?依据是《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第16条第4项和全国卫生监督机构工作规范1.8.3.19的规定。但是知道当下位法与上位法出现抵触、不一致的情形时, 毫无疑问, 应该适用上位法。因此依据《食品卫生法》第44条处罚, 对打击无证生产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是缺乏力度的;对已生产的产品无任何处理决定也是极不严肃的;对《食品卫生法》和卫生监督部门的权威也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此外, 以“违反食品添加剂管理案”为案由查处, 责令管理相对人停止生产经营, 依法必须听证, 这样对执法的效率也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一事不再罚;建设领域;适用
一、问题的提出
2005年7月22日,某市发生了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造成施工人员2人死亡、2人重伤。该市安监局依据《安全生产法》第81条的规定分别对负有安全责任的该项目建筑企业负责人、监理单位负责人处以5万元、2万元的罚款。此后,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别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64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57条的规定,给予负有安全责任的该项目建筑企业、监理单位20万元、15万元罚款的处罚决定。该施工企业、监理单位认为其已经接受了市安监局的处罚并缴纳了罚款,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违反了一事不再罚的原则,故向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要求撤销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他们各自的行政处罚。
二、一事不再罚的概念
(一)理论来源
一事不再罚,源于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24条的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一般认为,一事不再罚原则,源于古罗马法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则或刑事诉讼上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在行政处罚中应该确立一事不再罚原则,目的在于防止重复处罚,体现过罚相当的法律原则,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法律概念
北京大学姜明安教授给出的概念是:“一事不再罚是指对相对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同类处罚。”
浙江大学教授朱新力认为,一事不再罚原则应指对相对人符合一个违法构成要件的行为,除法律(包括法律精神 ,下同)另有规定者外,行政主体对该相对人只能给予一个和一次处罚。该定义包含:(1)对符合一个违法构成要件的行为,对相对人一次处罚成立后,任何行政主体(包括原行政主体,下同)不得对相对人再进行处罚(包括补充处罚)。即使原处罚是一个无效的行政行为,也必须经法定程序对其效力予以否定后方能对相对人重新处罚,除非具体法律另有规定;(2)一次处罚原则上只能给予一种处罚,除非具体法律另有规定;(3) 作为例外,已经一次处罚,其他行政主体仍可依不同法律规定之性质不同的处罚种类甚至同一种类在合理限度内为第二次处罚。
浙江大学法学硕士陈无风对一事不再罚的内涵解释为,“一般而言,对于组织或个人的一个违法行为,只能给与一次处罚,但一个行为若违反了多个没有竟合关系的法律规范,则可以依据不同的规范给予多次不同种类的处罚。”
江苏省东台市人民法院法官刘德生认为,一事不再罚应有以下3个方面的涵义:(1)同一行政机关对行为人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及以上的处罚;(2)不同机关依据不同理由和法律规范对行为人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及以上同种类(如罚款)的行政处罚;(3)违法行为已受到刑罚后,除法律规定或特殊情况外,不得再给予行为人行政处罚。这里的范围增加了刑罚外的不再罚内容。
“一事”的理解和界定。“一事”指行为人的一个违法行为或同一违法行为。(1)在违法构成上界定。一事在构成要件上,只符合一个违法行为的特征,如果符合两个及以上违法行为的构成,则不属一事。(2)对违法既遂、未遂的界定。违法既遂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某种违法行为构成的全部要件。如违法占地建房,从准备材料到施工直至建成。对既遂行为,应将整个过程视为“一事”,不能再分预备,实施数个行政处罚;违法未遂指已着手实施违法行为,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完成违法行为。如违法建房,已着手清理现场开始施工被发现制止。由于行为人已开始实施行为,构成违法,也应定“一事”处罚。(3)对连续违法行为的界定。连续违法行为指出于同一违法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独立的、符合数个违法构成的同一性质的违法行为,触犯同一法律规范规定的行为。如建设单位违法建设完成了A楼,再违法进行B楼、C楼的建设。对连续行为以行政机关发现并处罚为界限来界定是否属“一事”。行政机关发现违法行为连同以前数次连续行为,界定在“一事”范围内。如行为人受处罚后再实施连续违法行为,则界定为“第二事”。(4)对继续行为的界定。继续行为指某种违法行为从开始到终止前,在时间上一直处于继续状态。如执法人员开始调查发现违法建设盖到第二层,第二次调查发现盖到第8层,第三次发现已盖到第18层。对继续行为,不分时间长短,都界定为“一事”;(5)对牵连行为的界定。牵连行为指出于一个违法目的,而违法方式或结果又牵连地构成其他违法,对牵连行为也宜界定为“一事”作出处罚。
“不再罚”的界定。不再罚指对行为人的同一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后,不得给予第二次及以上的处罚。界定不再罚,应把握以下几点:(1)对行为人同一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后,没有法律规定,不得再对行为人作出第二次及以上的处罚;(2)对行为人同一违法行为处罚时,如没有法律规定和特殊情况,应在法律相应规定的诸处罚种类中选择一种处罚形式进行处罚,不得给两种以上的处罚;(3)不再罚指不得给予行为人两次以上的罚款,不包括在一次处罚中给予行为人两种以上的处罚。
三、一事不再罚的构成要件
从上文概念中,可以概括出一事不再罚以下4个要件:
(一)行政相人相同。违法行为和行政处罚指向的行政相对人相同。对法人单位的处罚和对该单位负责人作为自然人的处罚,应为两个相对人。如文首案例中建筑企业、监理企业和其负责人,则为不同的行政相对人。
(二)违法行为相同。以立案调查终结时的时间点为终点,以违法行为开始为起点,其中一个独立、完整的行政法律意义上的违法行为为一个违法行为。一个行为的多重解读,应区别情况分析,如没有任何手续的房地产开发销售行为,同时违反了土地法、城乡规划法、建筑法、房地产管理法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由于这些法规没有竞合关系,其中法定的违法行为可判断为4个以上的违法行为。
nlc202309011339
(三)依据相同,或具竞合关系。《行政处罚法》第24条没有提到依据问题,姜明安的概念中也没有提到,一些专家的解释提到这个问题。对同一个违法行为、由同一机关的处罚,一般会依据同一依据或接近的依据。如果是不同依据的处罚,则可能涉及到对违法行为界定的变化,即法规的不竞合,从而不适用本原则。法规的竟合,属于例外,对此还有争议。
(四)处罚种类相同。《行政处罚法》第24条仅仅提到罚款,罚款可以重复交纳。其他类型的行政处罚重复执行的几率不高,行政机关一般也不常用。所以,限制罚款的重复就成了一事不再罚原则规范的核心问题了。刑罚使用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也不得对同一当事人给予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主体的相同或不同,在以上条件下作出的行政处罚,均不影响一事再罚的构成。
四、从立法精神全面理解一事不再罚原则
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新力认为,从法理上说,一事不再罚存在的主要理由为:第一,行政法生活安定的需要。为了在实体上对违法相对人进行相当的制裁而不断开启处罚程序必然导致民众对法行为可预测性的丧失,导致行政法安定生活的恐惧,导致公众丧失对国家决定权威的尊重和服从。第二,对价和比例的要求。基于公民人格自由和人性尊严的发展,相对人基于违法的行为已受国家处罚相当于个人为自身错误已经付出代价,从对价原理和平衡功能出发,国家不应再次启动处罚程序,否则个人必成为国家权力鱼肉的客体。第三,诚实信用和信赖保护的需要。民众与国家间实质上也是一种契约关系,所以诚实信用原则在行政法领域也有存在空间,一事不再罚原则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另外,已受行政处罚相对人相信国家不会再就同一违法再予追究仍属人之常情的期待。
《行政处罚法》关于行政处罚法定原则、公开公正原则、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一事不再罚款的适用规则等规定都从各自角度体现了一事不再罚的精神。有关专家披露当时立法考虑:现行体制下简单规定一事不再罚的条件不成熟,搞不好会影响行政管理效能。这是属于行政体制改革总体考虑的问题。但一事不再罚原则应当在《行政处罚法》中有所体现,于是针对执法中最突出的乱罚款问题规定了一事不再罚款。
过分的强调一事不再罚,容易形成行政管理的一些弊端。行政处罚中,由于行政主体间有不同的行政任务,在法规竞合的情况下贯彻一事不再罚原则容易阻碍不同行政主体间制裁功能的全面实现。为克服此类缺陷,适当允许第二次处罚实有必要。另外,目前我国立法所确立的部分行政处罚种类并不纯真,有些处罚类型象责令停产停业除达到制裁目的外,还兼有防止违法者继续违法等功能,实行一事不再罚有时可能阻碍此种非制裁功能的实现。在法规竞合情形下,无论采用“最先查处机关处罚,其他机关不得再予处罚”,还是“择一从重处罚,其他机关不得再予处罚”方案,都可能影响某些制裁功能的正常发挥。第三,如果杜绝其他行政机关依据不同法律依据的罚款处罚,可能将其引向作出诸如吊销资质、拆除违法建筑等更为严厉的处罚,处罚会成本上升,在此情况下,行政处罚相对人宁愿接受罚款的处罚。国外已有理念不同的一事再罚的立法。如奥地利1950年颁布的《行政罚法》第22条规定:“行政被告以各种独立之行为违反不同之行政义务时,或一行为而牵涉数罪名,而应各别处罚时应予各别处罚。”
因此,强调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一事不再罚的同时,发挥行政机关在社会管理中积极作用的发挥,是行政执法中两个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目标。任何偏废都是有悖于立法精神的。
在国家正式立法确立一事不再罚原则前,将一事不再罚原则理解和落实重点放在制止乱罚款、重复罚款的范围,更接近《行政处罚法》的立法精神和目前中国的执法环境。否则的话,行政机关在适用行政处罚时左右为难,难以发挥其社会管理作用。
五、建设行政处罚中具体适用的问题
城乡建设领域,涉及法律法规多,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体制、机构全国各地也各不相同,行政处罚中适用一事不再罚原则更为复杂。
广义的城乡建设领域,涵盖了国土、城乡规划、建设、环保、市政、市容、园林、绿化、交通、综合执法等行政主管部门,狭义的至少包括除国土、环保、交通外的其他部门,其中涉及的法律法规更是众多。
如何避免违反一事不再罚的原则,实现建设行政执行法的合法、适当、便民,成为全国建设系统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其中,全国范围内的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就是一个避免因事权交叉引发重复处罚的尝试,尽管因法律、行政法规立法不到位,及执法中执法人员素质等问题,城管综合执法问题较多,引发社会诸多批评,但用体制改革解决一事不再罚的思路,比简单地依靠行政机关的自觉性解决问题好,也符合当初《行政处罚法》立法时的构想。
此外的建设行政管理体制,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城乡建设部,主管全国规划、建设、房产管理等工作,省住建厅统一管理建设和住房等事务,而市一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职能较为复杂,有住建合并的,还有规划建设合并的,而市政、市容、园林、绿化与建设的分与合各地不一。目前西安市城乡建设的体制为:建设主要负责建筑业管理、房地产开发资质和项目管理、村镇建设、城建计划,和住房、规划、市政、园林等分开,城管综合执法综合了市容、园林和没有手续的违反规划法规的查处等执法权,建设执法主体更趋多元化。区县一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大多为规划建设分离,其他多合并。有些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还将村镇建设部分管理和处罚权授予乡镇人民政府。
这样,建设行政处罚主体的级别就有中央部级、省(直辖市)级、市级、区县级、乡镇,而有关法律法规在设定处罚时一般授权县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相关处罚权,这样容易产生执法权的重叠,在管辖权交叉情况下难免产生重复处罚现象。
建设部《规范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试行)(建法[2011]6号),第七条规定“依法应当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作出处罚,并需要处以罚款的,由地方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作出罚款的行政处罚。”这样,可减少重复罚款的发生。
nlc202309011339
即使根据《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建筑业管理法律法规,一个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处罚中也涉一个行为的多次处罚的设定,其中可能涉及法规的竟合问题。
(一)建设领域行政处罚面对一事不再罚的疑难问题
对没有办理施工许可手续的建设单位的处罚中一事不再罚的适用难以判断。根据《建筑法》八条,施工许可证办理需要8个条件:(1)已经办理该建筑工程用地批准手续;(2)在城市规划区的建筑工程,已经取得规划许可证;(3)需要拆迁的,其拆迁进度符合施工要求;(4)已经确定建筑施工企业;(5)有满足施工需要的施工图纸及技术资料;(6)有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具体措施;(7)建设资金已经落实;(8)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除了第八项“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外,其他条件分别涉及了《土地法》、《城乡规划法》、《城市国有土地房屋征用条例》、《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都对有关违法行为设定了相应的包括罚款在内的行政处罚,而《建筑法》及《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没有领取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的行为设定了包括罚款在内的处罚(《建筑法》第64条、《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57条),其中依据《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相对人没有办理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的行为的处罚,在法律依据适用中和《建筑法》系以外的《土地法》、《城乡规划法》、《环保法》的处罚有没有法律规范竟合?会不会构成违反一事不再罚原则?建筑法系内的处罚,尽管处罚主体同一,在处罚依据上也存在是否与《招投标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条例》等处罚规定的法律规范竟合问题。
个人观点认为,在对无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的行政处罚中,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处罚,与其他行政机关依据《土地法》、《城乡规划法》、《环保法》进行处罚,属于法规不竟合,不违背一事不再罚原则。而建筑业管理内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没有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行为的处罚,与依据《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条例》等对没有办理招投标手续、没有施工图设计审查、开工前没有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具体措施等的处罚规范有一定的竞合关系,在处罚时择一从重处罚较符合一事不再罚原则。
(二)一事不再罚原则对联合执法创新的意义
但建设领域行政处罚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个没有办理任何基本建设手续的违法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和销售,会全部或部分违反《土地法》、《城乡规划法》、《环境保护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房地产管理法》等不同法律,要同时接受国土、规划、环保、建设、房产等行政机关的罚款处罚,尽管不违背一事不再罚的立法精神不符,也容易造成执法成本的上升,执法秩序的混乱,也不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
对于这一问题,可以参考《治安管理法》十六条中“分别裁决,合并执行”的方式,由这些行政主体联合进行调查取证、联合处罚,并在罚款数额上合并执行,统一进入所在地财政罚没帐户。行政相对人的申辩、听证、复议、诉讼权救济权的行使,也相对方面些。
在西安城建系统的行政处罚中,曾进行过联合执法的尝试。2001年11月26日,西安市建委、城市规划管理局、土地管理局、房产管理局联合发出通告,对未办理土地、规划、建设手续以及未得取得房屋销(预)售证擅自施工并非法销(预)售房屋的丽景苑小区、秦龙泉小区、西航花园等项目,责令立即停止一切违法建设及销售活动,接受有关部门进一步处理。但由诸多部门对一个违法建设项目共同处罚款的案例还不多,在今后的违法建设项目的行政处罚中,可以尝试“分别裁决,合并处罚”的联合处罚模式,以提高行政处罚效率和效果,也便于行政相对人依法寻求行政救济的合法权益。
联合执法模式优于城管综合执法模式的地方,在于它在不改变有关法律赋予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法定职权的情况下,减少执法成本,可以通过合并处罚控制罚款的总数量,也有利于行政相对人实施依法救济。这种模式在一些城市拆除违法建设中曾广泛地使用过,但在涉及罚款的处罚中使用较少,大概因为计入财政罚没金的政绩上有所不便。所以,这种模式需要政府及相关权威部门牵头才可有效推行。
六、立法趋势及建议
(一)趋势
鉴于一事不再罚原则,作为行政处罚合理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理论薄弱,在《行政处罚法》中的表述不够完整,理解各异,执法中容易引起争议,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也不好把握。但一事不灾罚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在我们建设法治政府、维护相对人合法权益上意义重大。
在行政法学研究和行政法立法中,对一事不再罚的学理研究、立法规范将成为行政体制改革和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课题。在各级政府在执法实践中,也将根据这一立法精神,创造出既维护法律尊严、规范社会管理和行政机关执法行为,又能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执法模式。
(二)建议
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就《行政处罚法》 第24条涉及“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内容作出法律解释,以释疑解惑,有利于执法和息诉。
【参考资料】
[1]姜明安,余凌云.行政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20.
[2]陈无风.穿行于一罚与多罚之间—论一事不再原则的内涵[J].行政法学研究,2006,(2):58—64.
[3]朱新力.论一事不再罚原则[J].法学,2001,(11).
[4]刘德生.谈一事不再罚原则[EB/OL].
http://old.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707/05/255286.shtml.
【作者简介】
王养潮,供职于西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省各直属工商行政管理局,省局机关各处室:
为进一步推进全系统依法行政工作,督促全系统工商干部在行政执??苏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各地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与省局法制处联系。二○○五年十月二十四日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试
行)
第一条为了保证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公平、公正地行使裁量权,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适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实践,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查处违法行为,适用本规则。第三条本规则所称自由裁量权,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在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幅度内可以合理适用处罚幅度、处罚种类的权限。第四条适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过罚相当原则。
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应当考虑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等,作出的行政处罚要与违法行为相当。同一机关对于性质情节、危害后果相同的同类主体案件在实施行政处罚行使自由裁量权时,适用的法律依据、处罚种类及处罚幅度应当相同。
第五条适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基于正当目的,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罚,应当优先适用法律效力层级高的法律规范;对于相同性质的违法行为,应当适用相同的法律规范予以处罚。
第六条适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
对情节显著轻微、无危害后果并能及时纠正的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对情节轻微的违法行为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
第七条适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程序正当原则,严格遵守行政处罚的法定程序。
减轻、从轻、从重处罚的,应当在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书》或者《听证告知书》时,一并告知拟作出减轻、从轻、从重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第八条适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综合裁量原则。
全面分析违法行为的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及社会危害后果等因素,应用逻辑、公理、常理和经验,对违法行为处罚与否以及处罚的种类和幅度进行判断,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第九条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处罚种类可以单处或可以并处的,可以选择适用。规定应当并处的,不得选择适用。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再作其他处罚的,不得选择适用。
第十条法律、法规、规章设定的罚款处罚数额有一定幅度的,在幅度范围内分为从重处罚适用,一般处罚适用,从轻处罚适用。
第十一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行政处罚:(一)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二)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三)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四)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外,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
第十二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责令限期改正,免于行政处罚;逾期不改正,再依法作出处罚:
(一)下岗失业人员、应届大专院校毕业生、当年退伍转业军人自主创业型企业违法,情节轻微的;
(二)已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所经营项目的各项条件,但未及时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提前经营的生产型企业,并且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
(三)非公司制企业增设或撤销分支机构,未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时间未超过一个月,且在办理中的;
(四)企业为方便服务对象在异地设立的中转、仓储、分流(易燃、易爆及化学危险品除外),不以自已的名义开展经营活动,未办理分支机构相关手续的;
(五)个体工商户变更登记事项(经营者姓名、经营场所)未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时间未超过一个月,且在办理中的;
(六)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后,不在规定期限内发布公告或者发布的公告内容与其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的内容不符的;
(七)企业未悬挂营业执照及未将营业执照置于住所或营业场所醒目位置的;(八)从事商业、公共饮食、服务等行业的企业名称牌匾简化后未备案的;
(九)企业在经营中,将其印章、银行账户、牌匾、信笺所使用的名称简略或者增加字样,但名称字号并无实质性变化且对他人企业名称不构成侵权的;
(十)个体工商户未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理验照手续,经责令限期办理后能及时补正的;(十一)当年新办企业在第一个年检未按规定在3月15日前(外资企业4月30日前)报送年检报告书,办理检验或是企业办理年检手续时,未在规定的期限内上报年检材料,经责令补正后能及时补正的;
(十二)超范围经营,不属于国家限制、禁止、专项审批、专项资质项目,不以超经营项目为主营收入来源又未造成社会危害的;
(十三)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不规范(强制性标注除外),但并非出于主观故意并且客观上并未造成误认的;
(十四)转制企业的商标在转制后未及时办理商标转让手续的;
(十五)申请商标注册,国家商标局已经受理但尚未核准注册,擅自在商品或者服务上标明注册标志的(必须使用注册商标、构成商标侵权的除外);
(十六)企业在产品上标注的产品质量认证标志已过期,但相关部门证明已同意继续使用并正在办理手续的;
(十七)企业未按规定及时办理动产抵押物变更登记;擅自印制、销售合同示范文本的;(十八)擅自复印营业执照,没有利用营业执照复印件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十九)其他依法应当免于处罚情形的。
前款所列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及时警示告知当事人;当事人逾期不改正的,选择从轻处罚。
第十三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轻或减轻行政处罚:(一)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二)有聋、哑、盲等残障的;(三)下岗、失业的;
(四)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确属困难的;(五)在共同违法行为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六)纯属未履行行政程序义务的;
(七)主观上没有故意,系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八)积极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九)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十)主动中止违法行为的;
(十一)未对人身健康、生命安全、公共安全、社会安定、环境保护造成影响的;(十二)尚未产生实际不良后果的;(十三)违法金额较小的;
(十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应当从轻处罚的。第十四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重处罚:(一)在共同违法行为中起主要作用的;
(二)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从事违法行为的;(三)侵害人身健康、生命安全、公共安全的;(四)破坏自然资源等环境保护的;
(五)属于国家方针、政策规定的阶段性工作重点的;
(六)同一违法行为侵犯两个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法律规范保护客体的。
(七)政府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大的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危害合法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八)坑农害农,危及人体生命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九)传销或变相传销行为;(十)欺诈消费者行为;
(十一)伪造合同或盗用、假冒他人名义签订合同及其他利用合同欺诈对方当事人骗取财物的违法行为;
(十二)公司、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故意出具虚假材料,虚假评估报告,验资报告,审计报告和证明材料,骗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的行为;(十三)贩私行为及违反国家专营专卖的违法行为;
(十四)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虚假宣传行为;(十五)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商业贿赂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十六)超范围经营,属于国家限制、禁止、专项审批、专项经营资质的;(十七)侵犯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等名优企业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十八)两次以上实施同一违法行为的;(十九)经告诫、劝阻后继续实施违法行为的;(二十)被行政处罚后二年内又实施同类违法行为的;(二十一)恶意串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二十二)胁迫、诱骗或者教唆他人违法的;
(二十三)违法手段恶劣的;妨碍、逃避或者抗拒检查的;(二十四)拒不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二十五)围攻或者煽动他人围攻执法人员的;
(二十六)擅自转移、隐匿已被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物品的;(二十七)作虚假陈述的;
(二十八)销毁或者篡改有关证据材料的;(二十九)对证人、举报人打击报复的;
(三十)利用自然灾害、疾病流行等突发事件实施违法行为的;
(三十一)对人身健康、生命安全、公共安全、社会安定、环境保护等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
(三十二)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三十三)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
(三十四)群众举报或者消费者投诉三起以上、查证属实的;(三十五)违法经营引起群访的;(三十六)违法数额较大的。
(三十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应当从重处罚的。
上述从重处罚的行为,办案人员可按对应从重档次确定处罚标准,不得低于该档次处罚标准。
第十五条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没有减轻、从轻、从重情节的,应当对其予以一般处罚。第十六条随本规则同时下发《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以下简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原则上应当按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实施裁量权。第十七条有从轻或者从重处罚情形的,办案人员、办案部门、法制部门等审批责任人原则上应当按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确定处罚幅度。
省工商局所属的办案部门对降低或者提高处罚超出本执行标准的行政处罚,应当报请本局局长决定。省各直属局、各县级局所属的办案部门对超出执行标准降低或者提高处罚的行政处罚,应当报请所属局局长决定。基层分局办案人员,对超出执行标准降低或者提高处罚的行政处罚,应当报请分局长决定。第十八条涉嫌构成刑事犯罪的,必须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第十九条办案部门应当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及本规则的规定提出行政处罚建议,并对所建议的处罚幅度或者处理方式作出必要的说明。
核审部门提出改变处罚种类及处罚数额的核审意见,也应当说明理由。
第二十条办案部门对调查的案件,在调查终结报告中对其所建议的处罚档次没有说明理由的,法制部门应当作退卷处理或者要求办案部门作补充说明。
核审部门认为办案部门在调查终结报告中对所建议的处罚档次缺少必要证据证明,应当要求办案部门补充调查有关证据。
第二十一条办案部门应当定期对本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复查,发现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当的,应当主动纠正。
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不定期对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当的,有权直接予以纠正或者责令纠正。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行政执法检查中发现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当的,应当纠正并予以通报。
第二十二条办案部门违反本规则规定实施行政处罚,当事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审理复议案件时,有权直接予以变更。
第二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构成执法过错,依照相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过错责任:(1)因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当,造成行政处罚案件被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违法的;
(2)因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当,造成行政处罚案件被复议机关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违法的;
(3)行政处罚案件在行政执法检查中被确认为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当的;(4)因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当,引起当事人投诉,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第二十四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中有关裁量权的规定中,所称“以下”不包括本数,所称“以上”包括本数。所称“至”包括上限数,不包括下限数。第二十五条本规则由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本规则自二OO五年十一月一日起施行,原《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关于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若干问题的规定》停止执行。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
第一章违反登记法规行为行政处罚 第一节违反公司登记管理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56号)
一、《公司法》第二百零六条、《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五十八条、第五十九条:
(一)办理公司登记时虚报注册资本,责令改正,对虚报注册资本的公司,处虚报注册资本金额5%以上10%以下的罚款。
1、实缴注册资本不足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1)有限责任公司虚报数额占法定最低限额的20%以下,股份有限公司虚报数额占法定最低限额的10%以下,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5%至7%的罚款;
(2)有限责任公司虚报数额占法定最低限额的20%至40%,股份有限公司虚报数额占法定最低限额的10%至20%,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7%至9%的罚款;
(3)有限责任公司虚报数额占法定最低限额的40%至60%,股份有限公司虚报数额占法定最低限额的20%至30%,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9%至10%的罚款。
2、实缴注册资本达到法定最低限额,仍虚报注册资本。
(1)有限责任公司虚报数额三十万元以下的,股份有限公司虚报数额三百万元以下的,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5%至7%的罚款;
(2)有限责任公司虚报数额在三十万元至六十万元,股份有限公司虚报数额在三百万元至六百万元,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7%至9%的罚款;
(3)有限责任公司虚报数额在六十万元至一百万元,股份有限公司虚报数额在六百万元至一千万元,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9%至10%的罚款。
(二)对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的公司,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1、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隐瞒重要事实一种的,处以一万至三万元的罚款;
2、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隐瞒重要事实二种的,处以三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3、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隐瞒重要事实三种的,处以五万至七万元的罚款;
4、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隐瞒重要事实三种以上的,或者虽不属于上述情况但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以七万至十万元的罚款。
二、《公司法》第二百零八条、《条例》第六十条:公司的发起人、股东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责令改正,处以虚假出资金额5%以上10%以下的罚款。
1、股东、公司发起人虚假出资,使公司注册资本不足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1)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20%以下,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10%以下,处以虚假出资金额5%至6%的罚款;(2)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20%至50%,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10%至30%,处以虚假出资金额6%至7%的罚款;(3)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50%以上,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30%以上,处以虚假出资金额7%至8%的罚款;(4)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50%以上,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30%以上,并且造成后果的,处以虚假出资金额8%至10%的罚款。
2、股东、公司发起人虚假出资,但尚未使公司注册资本不足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1)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30%以下,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20%以下,处以虚假出资金额5%至6%的罚款;(2)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30%至70%,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20%至50%,处以虚假出资金额6%至7%的罚款;(3)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70%以上,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50%以上,处以虚假出资金额7%至8%的罚款;(4)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70%以上,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50%以上,并且造成后果的,处以虚假出资金额8%至10%的罚款。
三、《公司法》第二百零九条、《条例》第六十一条:公司的发起人、股东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其出资的,责令改正,处以所抽逃出资额5%以上10%以下的罚款。
1、股东、公司发起人抽逃出资,使公司注册资本不足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1)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10%以下,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10%以下,处以抽逃出资数额5%至6%的罚款;
(2)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20%至50%,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10%至30%,处以抽逃出资数额6%至7%的罚款;(3)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50%以上,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30%以上,处以抽逃出资数额7%至8%的罚款;
(4)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50%以上,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30%以上,并且造成后果的,处以抽逃出资数额8%至10%的罚款。
2、股东、公司发起人抽逃出资,但尚未使公司注册资本不足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1)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30%以下,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20%以下,处以抽逃出资数额5%至6%的罚款;
(2)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30%至70%,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20%至50%,处以抽逃出资数额6%至7%的罚款;(3)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70%以上,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50%以上,处以抽逃出资数额7%至8%的罚款;
(4)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70%以上,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50%以上,并且造成后果的,处以抽逃出资数额8%至10%的罚款。
四、《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七条、《条例》第六十四条:公司合并、分立、减少注册资本或清算时不通知或公告债权人,责令改正,对公司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1、逾期30日以内的,处以一万至三万元的罚款;
2、逾期30日以上60日以内的,处以三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3、逾期60日以上的,处以五万至十万元的罚款。
五、《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九条: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
1、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1)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下,且该文件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处以违法所得一倍的罚款;该文件已造成危害后果的,处以违法所得一至二倍的罚款;
(2)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且该文件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处违法所得一至二倍的罚款;该文件已造成危害后果的,处以违法所得二至四倍的罚款;
(3)违法所得超过三万元,或违法所得虽不足三万元但该文件已造成危害后果的,处以违法所得四至五倍的罚款。
2、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因过失提供有重大遗漏的报告的,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1)违法所得三万元以下,且该文件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处以违法所得一倍的罚款;(2)违法所得三万元以上,且该文件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处以违法所得一至二倍的罚款;
(3)违法所得超过三万元,或是不足前述数额但造成危害后果的,处以违法所得二至三倍的罚款。
六、《公司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条例》第七十二条:未依法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而冒用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名义的,责令改正或者予以取缔,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1、经营额在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一万元的罚款;
2、经营额在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一万至三万元的罚款;
3、经营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处以三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4、经营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处以五万至十万元的罚款。
七、《公司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二款、《条例》第六十三条:公司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时,未按照本法规定办理有关变更登记的,责令限期登记,逾期不登记的,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1、超出限期10日以内的,处以一万元的罚款;
2、超出限期10日以上30日以下的,处以一万至二万元的罚款;
3、超出限期30日以上60日以下的,处以二万至三万元的罚款;
4、超出限期60日以上的,处以三万至十万元的罚款。
八、《公司法》第二百二十六条:外国公司擅自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责令改正或者关闭,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1、经营额在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一万元的罚款;
2、经营额在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一万至三万元的罚款;
3、经营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处以三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4、经营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处以五万至十万元的罚款。
九、《条例》第六十七条: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后,不在规定期限内发布公告或发布公告内容与公司登记机关核准登记内容不一致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1、超过改正期限10日以内,处以一万元的罚款;
2、超过改正期限10日以上30日以下,处以一万至三万元的罚款;
3、超过改正期限30日以上60日以下,处以三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4、超过改正期限60日以上,处以五万至十万元的罚款。
十、《条例》第六十八条:
(一)公司不按照规定接受检验,由公司登记机关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限期接受年检。
1、在年检日期截止后6个月内不申报年检的,处以一万至二万元的罚款;
2、在年检日期截止后6个月以上12个月以下不申报年检的,处以二万至三万元的罚款;
3、在年检日期截止后超过12个月不申报年检的,处以三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4、虽不足上述时限但有其他危害后果或情节的,处以五万至十万元的罚款。(二)公司在年检中隐藏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由公司登记机关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1、年检报告书中除涉及财务数据内容外,其他内容虚假的,每虚假一项,处以一万元的罚款,最高不超过五万元;
2、年检中企业提供的其他年检材料,有虚假成分的,每虚假一份的,处以一万元的罚款,最高不超过五万元;
3、财务报表虚假或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虚假的,处以三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十一、《条例》第六十九条: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的,由公司登记机关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1、出借、出租、转让营业执照,经营额在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一万元的罚款;
2、出借、出租、转让营业执照,经营额在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一万至三万元的罚款。
3、出借、出租、转让营业执照,经营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处以三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4、出借、出租、转让营业执照,经营额在一百万元以上或属于国家特许经营项目的,处以五万至十万元的罚款;
5、伪造、涂改营业执照的,处以五万至十万元的罚款。
十二、《条例》第七十条:未将营业执照置于主要场所或营业场所醒目位置,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1、超过改正期限10日以内的,处以一千元的罚款;
2、超过改正期限10日以上30日以下的,处以一千至三千元的罚款;
3、超过改正期限30日以上的,处以三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十三、《条例》第七十一条:超范围经营,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超范围经营的项目不需要专项审批的:
1、经营额在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一万元的罚款;
2、经营额在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处以一万至三万元的罚款;
3、经营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处以三万至十万元的罚款。
(二)超范围经营的项目需要专项审批的,按本执行标准第七十八条执行。第二节违反企业法人登记管理行政处罚 《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国家总局令第96号修订)
十四、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未经核准登记擅自开业从事经营活动的,没收非法所得,处非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有非法所得的:
(1)非法所得额五千元以下的,处以非法所得额一倍以下的罚款;
(2)非法所得额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处以非法所得额一至二倍的罚款;(3)非法所得额一万元以上的,处以二万至三万元的罚款。
2、没有非法所得的;
(1)经营额一万元以下的,处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2)经营额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三千至五千元的罚款;(3)经营额十万元以上的,处以五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十五、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申请登记时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伪造营业执照的,没收非法所得,处非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申请登记时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
(1)隐瞒真实情况一种且非主要登记事项,有非法所得的,处非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三千元以下的罚款;(2)隐瞒真实情况二种且非主要登记事项,有非法所得的,处非法所得一至二倍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三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3)隐瞒真实情况三种以上或虽不足前述种类,但属于主要登记事项一项以上或有其他情节的,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二至三倍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五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2、伪造营业执照,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三倍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的罚款。
十六、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擅自改变主要登记事项,不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有非法所得的,没收非法所得,处非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擅自改变主要登记事项时间在六个月以内的,有非法所得的,处非法所得额一倍以下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2、擅自改变主要登记事项时间在六个月以上十二个月以下的,有非法所得的,处非法所得额一至二倍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三千至六千元的罚款;
3、擅自改变主要登记事项时间超过十二个月的,有非法所得的,处非法所得额二至三倍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六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十七、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超出核准的经营范围或者经营方式从事经营活动的,有非法所得的,没收非法所得,处非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超出核准的经营范围或者经营方式,不需要专项审批,没有违反国家其他规定从事非法经营的:
(1)没有非法所得的,处5000元以下罚款;
(2)非法所得不超过一万元,处以非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3)非法所得不超过三万元,处以非法所得一至二倍的罚款;(4)非法所得超过三万元,处以非法所得二至三倍的罚款。
2、超出核准的经营范围或者经营方式,有违反国家其他专项规定属于严重扰乱经济秩序行为,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三倍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的罚款。
3、超出核准的经营范围或者经营方式,需要专项审批的,按本执行标准第七十八条执行。
十八、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六)项: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出卖营业执照的,有非法所得的,没收非法所得,处以非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出借、出租、转让、出卖营业执照,未获非法所得的,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2、出租、转让、出卖营业执照,且获非法所得三千元以下的,处以非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
3、出租、转让、出卖营业执照,且获非法所得三千元以上不超过五千元的,处以非法所得一至二倍的罚款;
4、出租、转让、出卖营业执照,且非法所得五千元以上或属于国家特许经营项目的,处以非法所得二至三倍的罚款;
5、伪造、涂改营业执照的,获得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二至三倍的罚款;未获非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的罚款。
十九、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七)项:擅自复印营业执照,不按规定悬挂营业执照,处以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1、擅自复印营业执照,利用营业执照复印件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处以五百至二千元的罚款;
2、不按规定悬挂营业执照,超过改正期限30日以下仍不改正的,处以五百至一千元的罚款。
3、不按规定悬挂营业执照,超过改正期限30日以上仍不改正的,处以一千至二千元的罚款。
二十、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八)项: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有非法所得的,没收非法所得,处以非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抽逃、转移资金,使企业注册资本不足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
(1)抽逃、转移资金数额占出资数额的10%以下,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2)抽逃、转移资金数额占出资数额的10%至30%,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一至二倍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三千至六千元的罚款;
(3)抽逃、转移资金数额占出资数额的30%以上,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二至三倍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六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2、抽逃、转移资金,但尚未使企业注册资本不足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1)抽逃、转移资金数额占出资数额的30%以下,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2)抽逃、转移资金数额占出资数额的30%至50%,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一至二倍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三千至六千元的罚款;(3)抽逃、转移资金数额占出资数额的50%以上,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二至三倍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六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二十一、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九)项:拒不办理注销登记,处以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1、超出限期10日以内的,处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2、超出限期10日以上30日以下的,处以五百至一千元的罚款;
3、超出限期30日以上的,处以一千至三千元的罚款。
二十二、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十)项:不按规定报送年检报告书,办理检验的,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在年检日期截止后六个月内不报送年检报告书的,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额一倍以下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2、在年检日期截止后六至十二个月内不报送年检报告书的,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额一至二倍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三千至六千元的罚款;
3、在年检日期截止后超过十二个月不报送年检报告书的,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额二至三倍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六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二十三、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十一)项:拒绝监督检查或在接受监督检查过程当中弄虚作假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拒绝监督检查的,处以八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2、接受监督检查过程当中弄虚作假二项以下的,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3、接受监督检查过程当中弄虚作假三项的,处以五千至八千元的罚款;
4、接受监督检查过程当中弄虚作假三项以上的,处以八千至一万元的罚款。二
十四、第六十四条:对提供虚假文件、证件的单位和个人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提供虚假文件或者证件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处以五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2、提供虚假文件或者证件造成危害后果的,处以一万元的罚款。第三节违反企业名称管理行为的行政处罚 《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
(国务院批准、国家总局令第7号)
二十五、第二十六条第(一)项:使用未经核准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从事经营活动的,责令停止经营活动,没收非法所得或者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
1、从事经营活动时间在三个月以内的,有非法所得的,没收非法所得,或者处以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2、从事经营活动时间在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内的,或者非法所得一万元以下的,没收非法所得,或者处以二千至五千元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二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3、从事经营活动时间六个月以上,非法所得三万元以下的,没收非法所得,或者处以五千至一万元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五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4、从事经营活动时间超过六个月,非法所得三万元以上或虽不足上述时限、数额,但有危害后果的,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一万至二万元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一万至二万元的罚款。
二十六、第二十六条第(二)项:擅自改变企业名称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改变名称在六个月以内的,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2、改变名称在六个月以上十二个月以下的,处二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3、改变名称超过十二个月的,处五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二十七、第二十六条第(三)项:擅自转让或者出租自己的企业名称的,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经营额在一万元以下的,处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2、经营额在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处一千至二千元的罚款;
3、经营额在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处二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4、经营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以五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二十八、第二十六条第(四)项:使用保留期内的企业名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保留期届满,不按期将《企业名称登记证书》交回登记主管机关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1、超期30日以内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2、超期30日以上3个月以内的,处以一千至三千元的罚款;
3、超期3个月以上的,处以三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二十九、第二十六条第(五)项:企业的印章、银行帐户、牌匾、信笺所使用的名称与登记注册的名称不同,或者从事商业、公共饮食、服务等行业的企业名称牌匾简化后未备案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1、一处不相同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2、二处不相同的,处以一千至二千元的罚款;
3、三处不相同的,处以二千至三千元的罚款;
4、三处以上不相同的,处以三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三
十、第二十七条:擅自使用他人已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或有其他侵犯他人企业名称专用权行为的,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1、擅自使用他人已经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或者侵犯他人企业名称专用权行为时间在30日以内,或经营额在一万元以下的,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2、擅自使用他人已经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或者侵犯他人企业名称专用权行为时间在30日以上60日以下,或经营额在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五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3、擅自使用他人已经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或者侵犯他人企业名称专用权行为时间在60日以上90日以下,或经营额在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一万至三万元的罚款;
4、擅自使用他人已经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或者侵犯他人企业名称专用权行为时间在90日以上,或经营额三十万元以上的,处以三万至五万元的罚款。第四节违反企业年检行为的行政处罚 《企业检验办法》(国家总局令86号修订)
三
十一、第十八条第二款:年检截止日前未申报年检的,属于公司的,按本执行标准第十条第(一)项执行;属于非公司企业法人或者属于非法人经营单位的,按本执行标准第二十二条执行。
三
十二、第二十条:企业在年检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属于公司的,依照《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六十八条的规定,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非公司企业法人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属于非法人经营单位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属于公司的,按本执行标准第十条执行。
2、属于非公司企业法人的或非法人经营单位的:
(1)隐瞒真实情况一种,有非法所得的,处非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2)隐瞒真实情况二种,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一至二倍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三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3)隐瞒真实情况三种以上的,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二??的罚款。三
十三、第二十一条第一款:逾期未办理变更登记的,属于公司的,按本执行标准第七条执行,属于非公司企业法人或者非法人经营单位的,按照本执行标准第十六条执行。三
十四、第二十二条:公司虚报注册资本的,处虚报注册资本金额5%以上10%以下的罚款,按本执行标准第一条第(一)项执行。
三
十五、第二十三条第一款:公司登记时提交虚假证明文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按本执行标准第一条第(二)项执行。
三
十六、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非公司企业法人或经营单位登记时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处以非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按本执行标准第十五条第一款执行。
三
十七、第二十五条:抽逃出资的,属于公司的,按本执行标准第三条执行。属于非公司企业法人的,按本执行标准第二十条执行。
三
十八、第二十七条第一款:出具虚假验资报告或者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处以非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按本执行标准第五条执行。第五节违反企业法定代表人管理行为的行政处罚
《企业法定代表t-family:楷体_GB2312;mso-ansi-language:ZH-CN“>(国务院批准、国家总局令90号)
三
十九、第十一条:隐瞒真实情况,采用欺骗手段取得法定代表人资格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1、隐瞒真实情况且不属于主要事项一项的,处以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2、隐瞒真实情况且不属于主要事项二项的,处以三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3、隐瞒真实情况三项以上或隐瞒主要事项一项以上或有危害后果的,处以五万至十万元的罚款。
四
十、第十二条:申请办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在责令期限内未办理的,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1、超出限期10日以内的,处以一万元的罚款;
2、超出限期10日以上30日以内的,处以一万至三万元的罚款;
3、超出限期30日以上60日以内的,处以三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4、超出限期60日以上的,处以五万至十万元的罚款。第六节违反企业集团登记管理行为的行政处罚 《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暂行规定》(工商企字[1998]第59号)
四
十一、第二十一条第一款:“未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擅自使用企业集团名称或者不按规定使用企业集团名称的,登记主管机关参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予以处罚。”处罚标准参照本执行标准第二十五条规定执行。
四
十二、第二十一条第二款:“以企业集团名义订立经济合同,从事经营活动的,依照《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予以处罚。”参照本执行标准第十四条执行。
四
十三、第二十二条:“办理企业集团登记时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取得企业集团登记的,由登记主管机关责令改正,参照《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五十九条或者《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企业集团登记。”处罚标准参照本执行标准第一条、第十五条规定执行。
四
十四、第二十三条:“应当办理变更登记而不办理的,由登记主管机关责令改正,参照《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六十三条或者《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企业集团登记。”参照本执行标准第七条、第十六条规定执行。
四
十五、第二十五条: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出售《企业集团登记证》的,由登记主管机关参照《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六十九条或者《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企业集团登记。参照本执行标准第十一条、第十八条执行。第八节违反私营企业管理行为的行政处罚 A《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施行办法》(国家总局令86号修订)
四
十六、第三十一条:对私营企业未经核准登记擅自开业的,登记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超出核准登记的范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重新登记和注销登记的,出租、转让、出卖、伪造、涂改或者擅自复印营业执照等违法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参照本执行标准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执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B《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236号令)四
十七、第二十六条:未经核准登记从事经营活动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1)经营额一千元以下的,处以一千至二千元的罚款;(2)经营额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处以二千至四千元的罚款;(3)经营额五千元以上的,处以四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四
十八、第二十七条:办理合伙企业登记时,提交虚假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手段,取得合伙企业登记的,由企业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企业登记,吊销营业执照。提交虚假文件取得登记的,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1、提交虚假文件一件的,处以一千至三千元的罚款;
2、提交虚假文件二件的,处以三千至四千元的罚款;
3、提交虚假文件三件以上或其他欺骗手段取得登记的,处以四千至五千元的罚款。四
十九、第二十八条:合伙企业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未依照本办法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的,由企业登记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办理变更登记的,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1、超过限期10日的,处以五百至一千元的罚款;
2、超过限期20日的,处以一千至一千五百元的罚款;
3、超过限期30日的,处以一千五百至二千元的罚款。
五
十、第三十一条:合伙企业不依照本办法的规定接受检验的,由企业登记机关责令限期接受检验,可以处三千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仍不接受检验的,撤销企业登记,吊销营业执照。
1、在年检日期截止后超过30日不申报年检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2、在年检日期截止后超过60日不申报年检的,处以一千至二千元的罚款;
3、在年检日期截止后超过90日不申报年检的,处以二千至三千元的罚款。
五
十一、第三十二条:合伙企业在检验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由企业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三千元以下的罚款。(1)隐瞒真实情况一种,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2)隐瞒真实情况二种,处以一千至二千元的罚款;(3)隐瞒真实情况三种以上的,处以二千至三千元的罚款。
五
十二、第三十四条第一款:合伙企业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营业执照的,由企业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企业登记,吊销营业执照。
1、经营额在一万元以下的,处以一千至三千元的罚款;
2、经营额在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三千至四千元的罚款;
3、经营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以四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五
十三、第三十四条第二款:承租、承借或者以其他方式受让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的,由企业登记机关责令停止经营活动,可以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1、经营额在一万元以下的,处以一千至三千元的罚款;
2、经营额在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三千至四千元的罚款;
3、经营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以四千至五千元的罚款。C《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管理办法》(国家总局令94号)
五
十四、第三十五条:未经登记机关依法核准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以个人独资企业名义从事经营活动的,由登记机关责令停止经营活动,处以三千元以下的罚款。(1)经营额一万元以下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2)经营额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一千至三千元的罚款;(3)经营额十万元以上的,处以三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五
十五、第三十六条:办理登记时提交虚假文件或采取他手段取得登记的,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1、一个文件虚假的,处以一千至二千元的罚款;
2、二个文件虚假的,处以二千至三千元的罚款;
3、三个以上文件虚假的,处以三千至四千元的罚款。
4、采取其他手段取得登记的,处以四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五
十六、第三十七条:个人独资企业使用的名称与其在登记机关登记的名称不相符合的,责令限期改正,处以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1、从事经营活动时间在三个月以内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2、从事经营活动时间在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内的,处以一千至一千五百元的罚款;
3、从事经营活动时间六个月以上,处以一千五百元至二千元的罚款;
五
十七、第三十八条:个人独资企业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未依照本办法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的,由登记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办理的,处以二千元以下的罚款。参照本执行标准第四十九条执行。五
十八、第三十九条:个人独资企业不按规定时间将分支机构登记情况报该分支机构隶属的个人独资企业的登记机关备案的,由登记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备案的,处以二千元以下的罚款。1、30日以下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2、超过30日的,处以一千至二千元的罚款。
五
十九、第四十条第一款:个人独资企业不依照本办法的规定接受检验的,由登记机关责令限期接受检验,处以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1、在年检日期截止后六个月/o:p>
2、在年检日期截止后六个月以上十二个月以下不申报年检的,处以一千至二千元的罚款;
3、在年检日期截止后超过十二个月不申报年检的,处以二千至三千元的罚款;
4、虽不足上述时限但有其他危害后果或情节的,处以二千至三千元的罚款。六
十、第四十条第二款:个人独资企业在检验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由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以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1、弄虚作假一项的,处以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2、弄虚作假两项的,处以二千至三千元的罚款;
3、造成其他后果的,处以二千至三千元的罚款。
六
十一、第四十一条: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遗失,不在报刊上声明作废的,由登记机关处以五百元以下的罚款;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遗失或者毁损,不向登记机关申请补领或者更换的,由登记机关处以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六
十二、第四十二条:个人独资企业未将营业执照正本置放在企业住所醒目位置的,由登记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1、超过改正期限10日以内的,处以一百元的罚款;
2、超过改正期限10日以上30日以下的,处以一百至三百元的罚款;
3、超期改正期限30日以上的,处以三百至五百元的罚款。
六
十三、第四十三条第一款:个人独资企业涂改、出租、转让营业执照的,由登记机关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以三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1、涂改、出租、转让营业执照,未获违法所得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2、涂改、出租、转让营业执照,且违法所得三千元以下的,处以一千至二千元的罚款;
3、涂改、出租、转让营业执照,且非法所得三千元以上的,处以二千至三千元的罚款;
4、涂改、出租、转让营业执照,属于国家特许经营项目的,处以二千至三千元的罚款。六
十四、第四十三条第二款:承租、受让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的,由登记机关收缴营业执照,责令停止经营活动,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1、承租、受让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2、承租、受让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三千至五千元的罚款。六
十五、第四十四条:伪造营业执照的,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伪造营业执照的,处以四千至五千元的罚款。第九节违反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行为的行政处罚 A《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国家总局令86号修订)
六
十六、第十四条第二款:对个体工商户转借、出卖、出租、涂改营业执照及其副本和临时营业执照的,没收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营业执照及其副本或临时营业执照。
1、有经营活动的,处以五百元至三千元的罚款;
2、经营额五万元以下的,处以三千至四千元的罚款;
3、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处以四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六
十七、第十四条第三款:对持假营业执照或假营业执照副本、假临时营业执照经营的,应没收其假照和非法所得,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对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有经营活动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五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2、有经营活动获取非法所得的,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一万元的罚款。
六
十八、第十五条:未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颁发营业执照擅自开业的,属非法经营,应予取缔,没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1、没有非法所得,处以一千至三千元的罚款;
2、经营额在五千元或非法所得在一万元以下的,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三千至四千元的罚款;
3、经营额在五千元以上或非法所得在一万元以上的,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四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六
十九、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擅自改变经营者姓名和指定的经营场所不服从监督管理的,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1、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2、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五百元至一千元的罚款。
七
十、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擅自改变字号名称或擅自改变经营方式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1、经营额在一万元以下,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2、??元以下的,处以一千至三千元的罚款;
3、经营额在五万元以上或非法所得在五千元以上的,处以三千至五千元的罚款。七
十一、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超越核准的范围经营的,没收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超范围经营国家放开的商品或不属于国家专营、专控、专项审批的项目的
1、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一千至二千元的罚款;
2、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二千至三千元的罚款。
超范围经营国家专营、专控、专项审批项目的,处以三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七
十二、第十六条第二款:擅自经营不准个体工商户经营的商品的,没收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应吊销营业执照及其副本或临时营业执照。
1、擅自经营一种商品或经营额一万元以下的,处以一千至三千元的罚款;
2、擅自经营二种商品或经营额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或非法所得一万元以下的,处以三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3、擅自经营三种商品或经营额五万元以上,或非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处以五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七
十三、第二十二条确第四款:个体工商户逾期不缴纳管理费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限期补缴。拒不缴纳的,处以应缴管理费的一至二倍的罚款。
1、超限期10天以内的,处以一倍的罚款;
2、超限期10天以上的,处以一至二倍的罚款。B《个体饮食业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国家总局令70号)
七
十四、第二十条:使用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制作食品,处以相当于实物价值十倍以下的罚款:按本执行标准第一百零四条执行。C旅游景区个体工商户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局总令86号修订)
七
十五、第十九条:出售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或其产品,处以相当于实物价值十倍以下的罚款,按本执行标准第一百零四条执行。
七
十六、第二十一条:经营国家明令禁止个人经营的物品,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按本执行标准第九十一条执行。
第十节违反租赁柜台管理行为的行政处罚 《租赁柜台经营活动管理办法》(国家总局令67号)
七
十七、第十一条第(六)项:出租方不制作租赁柜台标志,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不制作标志未超过30日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2、不制作标志超过30日,不足60日的,处以一千至三千元的罚款;
3、不制作标志超过60日或不足上述期限但造成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或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三千至五千元的rgin:0cm0cm0pt;text-indent:26.85pt;line-height:20pt;mso-line-height-rule:exactly;tab-stops:447.3pt;mso-char-indent-count:2.0;mso-layout-grid-align:none”>第(七)项:承租方不按规定悬挂或张贴租赁柜台标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不按规定张贴或悬挂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2、经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3、造成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处以五千至一万元的罚款。第十一节构成无照经营行为的行政处罚 《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国务院令第370号)
七
十八、《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十四条第一款:对于无照经营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危险物品肇事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并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无照经营行为规模较大、社会危害严重的,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无照经营行为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没收专门用于从事无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材料、产品(商品)等财物,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1、经营额在五万元以下的,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2、经营额在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并处一万至二万元的罚款;
3、经营额在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并处二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4、经营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并处五万至十万元的罚款;
5、经营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并处十万至二十万元的罚款;
6、无照经营行为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经营额在五十万元以下的,并处五万至十万元的罚款;经营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并处十万至二十万元的罚款;经营额在二百万元以上的,并处二十万至五十万元的罚款。
七
十九、《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
1、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属于本《办法》规定的无照经营行为而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运输、保管、仓储等条件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1)、违法所得在三万元以下的,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2)、违法所得在三万元以上的,并处一万至二万元的罚款。
2、为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无照经营行为提供生产经营场所、运输、保管、仓储等条件的,并处五万至五十万元的罚款。(1)、违法所得在三万元以下的,并处五万至十万元的罚款;(2)、违法所得在三万元以上的,并处十万至五十万元的罚款。
八
十、《办法》第十六条:擅自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被查封、扣押财物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被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财物价值5%以上20%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被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财物价值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1、擅自动用、调换、转移被查封、扣押财物,未用于经营的,责令改正,并处被动用、调换、转移财物价值5%以上10%以下的罚款;
2、擅自损毁被查封、扣押财物的,责令改正,并处被损毁财物价值10%至15%的罚款;
3、擅自动用、调换、转移被查封、扣押财并物用于经营的,责令改正,并处被动用、调换、转移财物价值15%至20%的罚款;
4、拒不改正,超限期10日以下的,处被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财物价值一倍的罚款;
5、拒不改正,超限期10日以上30日以下的,处被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财物价值一倍至两倍的罚款;
6、拒不改正,超期限30日以上或经过二次责令改正仍不改正的,处被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财物价值两倍至三倍的罚款。第十二节违反互联网经营管理行为的行政处罚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63号)八
十一、第二十七条:擅自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或者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取缔,查封其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场所,扣押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及其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违法经营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1、违法经营额在一万元以上,并且擅自设立或者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不足60日的,处违法经营额五倍至七倍的罚款;
2、违法经营额在一万元以上,并且擅自设立或者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超过60日或者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违法经营额七倍至十倍的罚款;
3、违法经营额不足一万元,并且擅自设立或者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不足60日的,处以一万至二万元的罚款;
4、违法经营额不足一万元,并且擅自设立或者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超过60日或者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二万至五万元的罚款。第二章竞争监督管理
第一节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八
十二、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经营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1、违法所得五万元以下的,处以一倍的罚款;
2、违法所得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一至二倍的罚款;
3、违法所得十万元以上的,处以二至三倍的罚款。
八
十三、第二十二条: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1、购销款在三万元以下的,处以一万元罚款;
2、购销款在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处以一万至三万元的罚款;
3、购销款在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三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4、购销款在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五万至十万元的罚款;
5、购销款在二十万元以上的,处以十万至二十万元的罚款。八
十四、第二十三条:
1、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的,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1)、指定商品销售款在一万元以下的,处以五万元罚款;
(2)、指定商品销售款在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处以五万至十万元的罚款;(3)、指定商品销售款在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处以十万至十五万元的罚款;(4)、指定商品销售款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以十五万至二十万元的罚款。
2、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1)、经营额在三万元以下或违法所得在一万元以下的,处以一倍罚款;
(2)、经营额在五万元以下或违法所得在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处以一至二倍的罚款;
(3)、经营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违法所得在三万元以上的,处以二至三倍的罚款。八
十五、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1、有虚假宣传行为,但主观上没有故意属于过失的,处以一万元的罚款;
2、有虚假宣传行为,但主观故意,未造成后果的,处以一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3、有虚假宣传行为,但主观故意,造成后果的,或是虚假宣传属于过失造成后果的,处以五万至二十万元的罚款。
八
十六、第二十五条:侵犯商业秘密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1、没有实施经营行为的,处以一万元的罚款;
2、实施经营行为经营额在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一万至三万元的罚款;
3、实施经营行为经营额在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三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4、实施经营行为经营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处以五万至十万元的罚款;
5、实施经营行为经营额在一百万元以上或不足前款数额但造成后果的,处以十万至二十万元的罚款。
八
十七、第二十六条: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三条规定进行有奖销售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1、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三条所指一项行为的,处以四万元以下罚款;
2、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三条所指两项行为的,处以四万至八万元的罚款;
3、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三条所指三项行为或不足前款行为项目但有危害后果的,处以八万至十万元的罚款。
八
十八、第二十七条:投标者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投标者和招标者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的,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投标者串通:
1、标的在一百万元以下的,对中标者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未中标者处以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2、标的在一百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对中标者处以五万至十万元的罚款;未中标者处以三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3、标的在五百万元以上的,对中标者处以十万至二十万元的罚款;未中标者处以五万至十万元的罚款。(二)招、投标勾结
1、标的在一百万元以下的,对招标者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投标者处以五万至十万元的罚款;
2、标的在一百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对招标者处以五万至十万元的罚款,投标者处以十万至十五万元的罚款;
3、标的在五百万元以上的,对招标者处以十万至十五万元的罚款,投标者处以十五万至二十万元的罚款。
八
十九、第二十八条:经营者有违反“责令暂停销售,不得转移、隐匿、销毁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行为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被销售、转移、隐匿、销毁财物的价款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1、财物价值五万元以下的,处以财物价值一倍的罚款;
2、财物价值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处以财物价值一至二倍的罚款;
3、财物价值十万元以上的,处以财物价值二至三倍的罚款。
九
十、第三十条: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违反本法第七条规定,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限制商品在地区之间正常流通的,由上级机关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同级或者上级机关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1、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下的,处以一倍的罚款;
2、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处以一至二倍的罚款;
3、违法所得三万元以上或是不足前款数额但造成后果的,处以二至三倍的罚款。第二节构成投机倒把行为的行政处罚 《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施行细则》(国务院批准国家总局令第3号)
九
十一、第十五条第(一)项:倒卖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物资的,强制收购物资,没收非法所得,没收物资,处物资等值20%以下的罚款;第(二)项:倒卖走私物品、特许减免税进口物品的,倒卖国家规定的专营或者专卖物资、物品的,没收物品、没收销货款,处物品等值20%以下的罚款;第(四)项非经营单位或个人倒卖重要生产资料或者紧俏耐用消费品,经营单位就地转手倒卖重要生产资料或者紧俏耐用消费品的,限价出售物品,强制收购物品,没收非法所得,没收物品,没收销货款,处物品等值20%以下的罚款;第(五)项从零售商店或者其他渠道套购紧俏商品,就地加价倒卖的,限价出售商品,强制收购商品,没收非法所得,没收商品,处商品等值20%以下的罚款。
1、物资(物品、商品,下同)价值五万元以下的,处以5%以下的罚款;
2、物资价值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处以5%至10%的罚款;
3、物资价值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处以10%至15%的罚款;
4、物资价值二十万元以上的,处以15%至20%的罚款。
第(三)项:倒卖爆破器材、麻醉药品、毒性药品、精神药品或者放射性药品的,没收物品,没收销货款,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1、物品价值五千元以下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2、物品价值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处以一万至二万元的罚款;
3、物品价值一万元以上的,处以二万至三万元的罚款。第(六)项:倒卖国家计划供应物资票证、倒卖发票、批件、许可证、执照、提货凭证、有价证券的,没收票、证、券、没收销货款,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1、倒卖票、证、券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2、倒卖发票、批件、许可证、提货凭证、营业执照的,处以一万至三万元的罚款。第(七)项:倒卖文物、金银(包括金银制品)的,没收物品,没收销货款,处等值以下的罚款;倒卖外汇的,强制收兑外汇,没收非法所得,处外汇等值以下的罚款。
1、倒卖文物、金银、外汇销售款在一万元以下的,处以50%以下的罚款;
2、倒卖文物、金银、外汇销售款在一万元以上的,处以50%以上等值以下的罚款。第(八)项:倒卖经济合同的,利用经济合同骗买骗卖的,“没收非法所得,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骗买骗卖”的,责令退回所骗财物,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1、倒卖合同、合同标的在一万元以下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2、倒卖合同、合同标的在一万元以上的,处以一万至二万元的罚款;
3、骗买骗卖物值在五千元以下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4、骗买骗卖物值在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处以一万至三万元的罚款;
5、骗买骗卖物值在一万以上或是不足前款数额,但情节严重或造成后果的,处以三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第(九)项:制造、推销冒牌商品,假商品的,限价出售物品,没收非法所得,没收物品,没收销货款,处非法所得两倍以下或者经营额20%以下的罚款;对未取得非法所得的,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有非法所得的:
1、非法所得在一万元以下的,处以非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
2、非法所得在一万元以上的,处以非法所得一至二倍的罚款;
3、经营额在五万元以下的,处以经营额5%以下的罚款;
4、经营额在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处以经营额5%至10%的罚款;
5、经营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以经营额10%至20%的罚款。
(二)未取得非法所得的:
1、经营额在三万元以下,处以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2、经营额在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处以三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3、经营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以五万至十万元的罚款。第(十)项:印制、销售、传播非法出版物的,获得非法利润的,没收非法所得,没收物品,处非法出版物总定价五倍以下的罚款。
1、总定价在五千元以下的,处以一倍以下的罚款;
2、总定价在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处以一至二倍的罚款;
3、总定价在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处以二至三倍的罚款;
4、总定价在五万元以上的,处以三至五倍的罚款。
第(十一)项:为投机倒把活动提供货源等便利条件或利用报销凭证弄虚作假,进行不正当经营,或欺行霸市,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的,没收非法所得,没收物品,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1、违法构成一项未造成后果且非法所得在五千元以下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2、违法构成二项以上或违法构成一项造成后果的,处以一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3、垄断货源、哄抬物价、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的,处以一万至五万元的罚款。第三节构成走私贩私行为的行政处罚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走私贩私行为处罚的暂行规定》(国家总局令17号)
九
十二、第一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查处走私贩私活动中,对经销进口商品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严格查验其有关手续或者证明。其中,汽车、摩托车应具备《货物进口证明书》,或者《没收走私汽车、摩托车证明书》和缉私没收车辆定点销售单位的发货票;其他商品应具备进口手续、合法经销单位的发货票、合法的处罚决定书其中的一种。对经销不具备上述手续或者证明、经查证属于走私物品的,没收物品,没收销货款,可并处物品等值20%以下的罚款。
1、物品价值在五万元以下,处以5%以下的罚款;
2、物品价值在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处以5%至10%的罚款;
3、物品价值在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处以10%至15%的罚款;
4、物品价值在二十万元以上,处以15%至20%的罚款。
九
十三、第二条:对为经销走私物品活动牵线搭桥,提供各种手续、证明、汽车牌照、资金、运输工具、仓储等方便条件的,没收专用工具,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无法确定非法所得的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1、非法所得在五千元以下或经营额在一万元以下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2、非法所得在一万元以下或经营额在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处以一万至二万元的罚款;
3、非法所得在五万元以下或经营额在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二万至三万元的罚款;
4、非法所得在十万元以下或经营额在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三万至四万元的罚款;
5、非法所得在十万元以上或经营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处以四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6、无法确定非法所得的,以当事人提供的清单经营额为准,处以清单经营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最高不超过五万元;不提供清单的,处以四万至五万元的罚款。第四节违反烟草专卖行为的行政处罚 《烟草专卖法》 《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
九
十四、《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一条:无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经营烟草制品零售业务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责令停止经营烟草制品零售业务,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经营总额20%以上50%以下的罚款。
1、经营总额在一万元以下的,处以20%的罚款;
2、经营总额在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处以20%至30%的罚款;
3、经营总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处以30%至50%的罚款。
九
十五、《烟草专卖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生产、销售没有注册商标的卷烟、雪茄烟、有包装的烟丝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并处罚款的。按本执行标准第一百二十一条执行。
第二款:生产、销售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烟草制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可以并处的罚款,按本执行标准第一百二十二条执行。第三章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
第一节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九
十六、第五十条:生产、销售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第(一)、(二)、(三)、(四)项按《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五十三条处理,分别适用本执行标准第九十七条、第九十八条、第九十九条、第一百零一条。
第(五)项:销售的商品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的。
1、未检验、检疫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二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五千元以下罚款;
2、伪造检验、检疫未造成后果且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二至三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千至八千元的罚款;
3、伪造检验、检疫造成后果的,处以违法所得三至五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八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第(六)项:对商品或者服务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
按本执行标准第八十五条执行;其中,属于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按本执行标准第一百二十七条执行。
第(七)项: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
1、推诿、故意拖延,有违法所得的,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2、无理拒绝,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三至五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第二节违反产品质量行为的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九
十七、第四十九条: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货值金额在五万元以下的,处以一倍罚款;
2、货值金额在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一至二倍的罚款;
3、货值金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以二至三倍的罚款。
九
十八、第五十条: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货值金额在一万元以下的,处一倍以下的罚款;
2、货值金额在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一至二倍的罚款;
3、货值金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以二至三倍的罚款。
九
十九、第五十一条: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的,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1、货值金额在一万元以下,处50%以下罚款;
2、货值金额在一万元以上,处50%以上罚款。
一百、第五十二条: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的,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销售产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货值金额在一万元以下,处以50%以下的罚款;
2、货值金额在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处以50%以上、一倍以下的罚款;
3、货值金额在五万元以上,处以一至二倍的罚款。
一百零
一、第五十三条:伪造产品产地的,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1、货值金额在一万元以下,处50%以下的罚款;
2、货值金额在一万元以上,处50%以上、一倍以下的罚款。
一百零
二、第五十四条:产品标识不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责令改正;有包装的产品标识不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1、货值金额在一万元以下,处以10%以下的罚款;
2、货值金额在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处以10%至20%的罚款;
3、货值金额在五万元以上,处以20%至30%的罚款。第四章市场监督管理 第一节违反商品展销会行为的行政处罚 《商品展销会管理办法》(国家总局令77号)
一百零
三、第十七条第(一)项:
(一)举办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未经登记擅自举办商品展销会,或者在登记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责令其改正,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未登记的,处以三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2、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未造成后果,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至二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3、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造成危害后果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二至三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第(二)项:擅自发布广告的,“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一)举办单位
1、举办单位发布广告的,处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2、举办单位进行招商五十户以下的,处二千至四千元的罚款;
3、举办单位进行招商五十户以上的,处以四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二)广告经营者
1、刊登或广播的,处以二千至四千元的罚款;
2、电视播放的,处以四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第(三)项:举办单位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商品展销会登记证》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出借、出租、出让有违法所得,未造成后果的,处以一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二千至四千元的罚款;
2、出借、出租、转让有违法所得,造成后果的,处以一至二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四千至六千元的罚款;
3、伪造、涂改,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二至三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六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第(四)项:举办者不审查展商资格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没有经营资格者参展十户以下的,处以二千至四千元的罚款;
2、没有经营资格者参展十户以上的,处以四千至一万元的罚款。第二节违反野生动物保护行为的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国务院发布)
一百零
四、《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三十七条、《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违法出售、收购、运输、携带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处相当于实物价值十倍以下的罚款。
1、省级有价值的动物及其产品,处以一至三倍的罚款;
2、省级名录的动物及其产品,处以三至五倍的罚款;
3、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及其产品,处以五至八倍的罚款;
4、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及其产品、世界名录的动物及其产品,处以八至十倍的罚款。第五章合同监督管理
第一节违反拍卖法行为的行政处罚 A《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
一百零
五、第六十条:未经许可登记设立拍卖企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1、违法所得不超过一万元的,处违法所得一倍的罚款;
2、违法所得一万至三万元的,处违法所得一至二倍的罚款;
3、违法所得三万至五万元的,处违法所得二至三倍的罚款;
4、违法所得五万至七万元的,处违法所得三至四倍的罚款;
5、违法所得超过七万元的,处违法所得四至五倍的罚款。
一百零
六、第六十二条:拍卖人及其工作人员参与竞买或者委托他人代为竞买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拍卖人给予警告,可以处拍卖佣金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1、拍卖标的由拍卖人或其工作人员竞得且未损害其他竞买人利益的,处以拍卖佣金一倍的罚款;
2、拍卖标的由拍卖人或其工作人员竞得且损害了其他竞买人利益的,处以拍卖佣金一至二倍的罚款;
3、拍卖标的由买受人在与拍卖人或其工作人员及其他竞买人交替竞价中竞得的,处以拍卖佣金二至三倍的罚款;
4、拍卖标的由买受人在与拍卖人或其工作人员的交替竞价中竞得的,处以拍卖佣金三至四倍的罚款; 对已因本条受过处罚的:
(1)已因本条受过警告处罚的,处以拍卖佣金五倍的罚款;
(2)已因本条受过罚款处罚的,处以拍卖佣金五倍的罚款,吊销营业执照。一百零七、六十四条:委托人违法参与竞买或委托他人代为竞买的,“可以对委托人处拍卖成交价30%以下的罚款”。
1、参与竞买或委托他人代为竞买,拍卖标的由委托人或其代理人竞得且未损害其他竞买人利益的,处以成交价5%至15%的罚款;
2、拍卖标的由委托人或其代理人竞得且损害了其他竞买人利益的,处以成交价15%至20%的罚款;
3、拍卖标的由买受人在与委托人或其代理人及其他竞买人交替竞价中竞得的,处以成交价20%至25%的罚款;
4、拍卖标的由买受人在与委托人或其代理人交替竞价中竞得的,处以成交价25%至30%的罚款;
5、已因本条受过的罚款再次进行处罚的,处以成交价30%的罚款。一百零
八、第六十五条:竞买人之间、竞买人与拍卖人之间恶意串通的。
1、“对参与恶意串通的竞买人处最高应价10%以上30%以下的罚款”(1)损害其他竞买人利益的,处以最高应价10%至20%的罚款;(2)损害委托人利益的,处以最高应价20%至30%的罚款;
2、“对参与恶意串通的拍卖人处最高应价10%以上50%以下的罚款”(1)损害其他竞买人利益的,处以最高应价20%至30%的罚款;(2)损害委托人利益的,处以最高应价40%至50%的罚款。B《拍卖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总局令101号)一百零
九、第十五条:拍卖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四条、第六条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视情节轻重予以警告,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备案材料不符合规定的,经责令改正而不改正的,处以三千至六千元的罚款;
2、未在拍卖现场公布举报电话或拒绝向到场监督人员提供有关资料的,处以一千至四千元的罚款;
3、已因本条受过警告、责令改正处罚的,处以六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一百一
十、第十六条:拍卖企业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其他拍卖企业商誉的,予以警告,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损害其他拍卖企业商誉一家的,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2、损害其他拍卖企业商誉二家的,处二千至四千元的罚款;
3、损害其他拍卖企业商誉三家的,处四千至六千元的罚款;
4、损害其他拍卖企业商誉四家以上的,处六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一百一
十一、第十七条:拍卖企业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七条第(七)项规定:拍卖企业不发布拍卖公告或雇用非拍卖师主持拍卖活动的,“予以警告,处以非法所??非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已因拍卖公告内容不符合《拍卖法》规定受过警告处罚,或公告、展示时间达到法定时间三分之二以上的,处以非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2、公告、展示时间达到法定时间二分之一以上不足三分之二的,处以非法所得一至二倍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三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3、公告、展示时间未达到法定时间的二分之一的,处以非法所得二至三倍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八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4、雇佣非拍卖师主持拍卖活动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三倍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的罚款。
第二节违反动产抵押登记行为的行政处罚 《企业动产抵押物登记管理办法》(国家总局令35号)
一百一
十二、第十三条: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手段,骗取企业动产抵押物登记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提交虚假文件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处以一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2、提交虚假文件骗取抵押登记造成危害后果的,处以五千至一万元的罚款。一百一
十三、第十四条:未按规定办理企业动产抵押物变更登记的,由企业动产抵押物登记机关责令限期办理;逾期未办理的,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1、逾期10日以内的,处二千元的罚款;
2、逾期10日以上30日以内的,处以二千至三千元的罚款;
3、逾期30日以上的,处以三千至五千元的罚款。第三节构成合同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
《关于查处利用合同进行的违法行为的暂行规定》(国家总局令38号)
一百一
十四、第八条:违反本暂行规定第四条、第五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责令退回??可以给予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
1、采用第四条第(一)、(三)项手段的,处以五千至一万五千元的罚款;
2、采用第四条(二)、(四)项手段的,处以一万五千至二万五千元的罚款;
3、采用第四条(五)、(六)、(七)项手段的,处以二万五千至三万五千元的罚款;
4、采用第五条第(一)项手段的,处以三万五千至五万元的罚款。
一百一
十五、第九条:违反本暂行规定第五条第一款第(二)、(三)、(四)项和第六条第一款第(三)、(四)项规定的,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采用第五条第(二)、(三)项手段的,处以违法所得额二至三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八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2、采用第五条第(四)项、第六条第(四)项手段的,处以违法所得一至二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千至八千元的罚款;
3、采用第六条第(三)项手段的,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的罚款。
一百一
十六、第十一条:违反本暂行规定第七条,为采取欺诈手段骗取财物、利用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利用合同倒卖国家禁止或者限制流通物资提供便利条??罚款,还可以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为其他利用合同进行的违法行为提供便利条件的,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一)为采取欺诈手段骗取财物等提供方便条件的:
1、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2、非法所得在一万元以下的,处以一万至二万元的罚款;
3、非法所得在一万元以上的,处以二万至三万元的罚款。(二)为其他利用合同违法提供方便条件的:
1、提供一项条件的,处以一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四千元以下的罚款;
2、提供二项条件的,处以一至二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四千至七千元的罚款;
3、提供三项条件以上的,处以二至三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七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第四节违反经纪人管理行为的行政处罚 《经纪人管理办法》(国家总局令36号)
一百一
十七、第二十三条:对于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按有关规定处理;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违反一项的、违法所得额在一千元以下的,处以一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2、违反二项的、违法所得额在五千元以下的,处以一至二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3、违反三项以上、违法所得额在五千元以上的,处以二至三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一百一
十八、第二十四条:对于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从事违法经纪活动的,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按有关规定处理;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违反“办法”第十八条第(一)、(二)、(六)项的,有违法所得的,处违法所得额一至二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三千至六千元的罚款;
2、违反“办法”第十八条第(三)、(四)、(五)项的,有违法所得的,处违法所得额二至三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六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3、违反“办法”第十八条第(七)项的,有违法所得的,处违法所得额三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的罚款。第六章商标监督管理
第一节违反《商标法》行为的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商标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国务院令第358号)
一百一
十九、《商标法》第四
十五、第四十八条第(三)项:使用注册商标,其商品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的,处非法经营额20%以下或者非法获利二倍以下的罚款。
(一)按非法经营额:
1、经营额在一万元以下的,处以10%以下的罚n:0cm0cm0pt;text-indent:26.85pt;line-height:20pt;mso-line-height-rule:exactly;tab-stops:447.3pt;mso-char-indent-count:2.0;mso-layout-grid-align:none“>
2、经营额在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处以10%至15%的罚款。
3、经营额在十万元以上或虽不足上述数额但有危害后果的,处以15%至20%的罚款。
(二)按非法获利:
1、一万元以下的,处以一倍的罚款;
2、一万元以上或虽不足上述数额但有危害后果的,处以一至二倍的罚款。
一百
二十、《商标法》第四十八条第(一)项、第(二)项:冒充注册商标或者违反商标法第十条有关“禁用标志”规定的,由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制止,限期改正,并可以处非法经营额20%以下或者非法获利2倍以下的罚款。(一)按非法经营额:
1、经营额在一千元以下的,处以5%以下的罚款;
2、经营额在一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处以5%至10%的罚款;
(二)按非法获利: 1、2万元以下的,处以一倍以下的罚款; 2、2万元以上或虽不足上述数额但有危害后果的,处以一至二倍的罚款。
一百二
十一、《条例》第四十二条第二款:销售未经核准注册的必须使用注册商标商品的,处以非法经营额10%以下的罚款。
1、经营额在一万元以下的,处以5%以下的罚款;
2、经营额在一万元以上的,处以5%至10%的罚款。
一百二
十二、《条例》第五十二条: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罚款数额为非法经营额三倍以下;非法经营额无法计算的,处以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或者近似的商标的;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或者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1、主观过失的,处以非法经营额一倍以下的罚款,非法经营额无法计算的,处以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2、主观故意的,处以非法经营额一至二倍的罚款,非法经营额无法计算的,处以三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3、主观故意并且造成被侵权人严重损失,处以非法经营额二至三倍的罚款,非法经营额无法计算的,处以五万至十万的罚款。
(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或者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
1、处以非法经营额一至二倍的罚款,非法经营额无法计算的,处以三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2、造成被侵权人严重损失,处非法经营额二至三倍的罚款,非法经营额无法计算的,处以五万至十万的罚款。
第二节违反特殊标志管理行为的行政处罚 《特殊标志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02号)
《奥林匹克标志楷体_GB2312;mso-ansi-language:ZH-CN”>(国务院令第345号)
一百二
十三、《特殊标志管理条例》第十五条:特殊标志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地或者行为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使用人停止使用该特殊标志,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撤销所有人的特殊标志登记。
1、擅自改变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2、构成未签合同、未报备案、未报存查一项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3、超范围使用的,处以一万至二万元的罚款;
4、违法构成二项的,处以二万至三万元的罚款;
5、违法构成三项以上的,处以三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一百二
十四、《特殊标志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未经特殊标志所有人许可,擅自使用与所有人的特殊标志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图形或者其他组合的;擅自制造、销售所有人的特殊标志或者将所有人的特殊标志用于商业活动的。??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侵权商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擅自使用,违法所得在一万元以下的,处以一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2、擅自制造,违法所得在一万元以上的,处以一至五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二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3、擅自销售,违法所得在一万元以下的,处以一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4、擅自销售,违法所得在一万元以上,用于商业活动或给所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处以一至五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一百二
十五、《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第十条:未经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许可,为商业目的擅自使用奥林匹克标志,侵犯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专门用于制造侵权商品或者为商业目的擅自制造奥林匹克标志的工具,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1)有违法所得,非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下罚款;非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不足十万元的,处违法所得二至三倍的罚款;非法经营额十万元以上的,按违法所得三至五倍的罚款。
(2)没有违法所得,非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非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不足十万元的,处以五千至一万元的罚款;非法经营额十万元以上不足二十万元的,处以一万至三万元的罚款;非法经营额二十万元以上,处以三万元至五万元的罚款。
第三节违反驰名商标规定行为的行政处罚 《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国家总局令56号)
一百二
十六、第十二条:未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伪称商标为驰名商标,欺骗公众的,由行为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视其情节予以警告,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违法所得在一万元以下的,处以一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2、违法所得在一万元以上的,处以一至二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但造成其他后果的,处以五千至一万元的罚款。第七章广告监督管理
第一节违反《广告法》行为的行政处罚
一百二
十七、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法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广告主停止发布、并以等额广告费用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造成人身伤害、重大财产损失(五千元以上)的,处以五倍的罚款;
2、发布药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医疗、化妆品、保健食品、房地产、致富信息、技术转让、农业生产资料、婚介、出国留学劳务输出广告,含有虚假内容的,处以三至五倍的罚款;
3、造成群访群诉的,处以三至五倍的罚款;
4、其他虚假广告,处以一至三倍的罚款。
一百二
十八、第三十九条:发布广告违反广告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停止发布、公开更正、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构成第七条第二款第(八)项的,处以一倍的罚款;
2、构成第七条第二款第(四)、(五)、(六)、(七)项中一项的,处以二至三倍的罚款;
3、构成第七条第二款第(一)、(二)、(三)项中一项的,处以二至四倍的罚款;
4、构成二项以上的,处以四至五倍的罚款。
一百二
十九、第四十条第一款:发布广告违反广告法第九条至第十二条规定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停止发布、公开更正、没收广告费用,并可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1、违反广告第九条、第十条的,处以一至二倍的罚款;
2、违反广告第十一条的,处以一倍的罚款;构成虚假的,处以一至三倍的罚款;
3、违反广告法第十二条的,处以二至四倍的罚款;
4、同时违反两条以上的,处以四至五倍的罚款。
第四十条第二款:发布广告违反广告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发布者更正,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发布广告没有广告标记的,处以一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2、以新闻报导形式发布广告的,处以一万元的罚款。
一百三
十、第四十一条:违反广告法第十四条至第十七条、第十九条规定,发布药品、医疗器械、农药、食品、酒类、化妆品广告的,或者违反广告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发布广告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改正或者停止发布,没收广告费用,可以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
1、违反第十四条、十五条、十六条、十七条、十九条的,处以一至三倍的罚款;
2、同时违反第十四条、十六条的,处以四至五倍的罚款;
3、违反第三十一条的,处以五倍的罚款;
一百三
十一、第四十二条:违反广告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发布烟草广告,或者在公共场所设置烟草广告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停止发布,没收广告费用,可以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1、没有标明“吸烟有害健康”的,处以一倍的罚款;
2、违反第十八条第一、二款变相发布、设置烟草广告的,处以一至三倍的罚款;
3、违反第十八条第一、二款发布、设置烟草广告的,处以三至五倍的罚款。
一百三
十二、第四十三条:违反广告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未经广告审查机关审查批准,发布广告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停止发布,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1、在县级媒体发布的,处以一至二倍的罚款;
2、在地市级媒体发布的,处以二至三倍的罚款;
3、在省级以上媒体发布的,处以三至五倍的罚款。
一百三
十三、第四十四条第一款:广告主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1、提供虚假文件办理广告发布专项审批手续,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处以一万元的罚款;
2、提供虚假文件发布不涉及人身、财产安全广告的,处以二万至五万元的罚款;发布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或服务的广告,处以五万至八万元的罚款;
3、在主要新闻媒体上发布的,增加二万元的罚款。
第二款:伪造、变造或者转让广告审查决定文件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转让的,处以一万至三万元的罚款;
2、变造的,处以三万至五万元的罚款;
3、伪造的,处以五万至八万元的罚款;
4、违法构成上述二项的,处以六万至十万元的罚款。第二节违反《户外广告登记管理规定》行为的行政处罚(国家总局令42号)
一百三
十四、第十七条:任何单位未经登记擅自发布户外广告的,由登记管理机关没收违法所得,视其情节予以通报批评,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并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强制拆除,其费用由发布者承担。
1、发布60平方米以下的经营性户外广告,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至二倍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二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千至八千元的罚款;
2、发布60平方米以下的非经营性广告,处以一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3、发布60平方米以上的经营性户外广告,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二至三倍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八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4、发布60平方米以上的非经营性广告,处以五千至一万元的罚款。第三节违反《烟草广告管理暂行办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国家总局令46号)
一百三
十五、第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三条、第四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依据《广告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停止发布,没收广告费用,可以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1、违法构成第四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中一项的,处以广告费用一至三倍的罚款;
2、违法构成第三条的,处以广告费用三至五倍的罚款。
一百三
十六、第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第十条规定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停止发布,对于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未注明忠告语言的或者面积少于10%的,处以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2、违法构成第六条一项内容的,处以一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3、违法构成第六条二项以上内容的,处以五千至八千元的罚款;
4、违法构成第五条、第六条第(二)项的,处以八千至一万元的罚款。第四节违反《房地产广告发布暂行规定》行为的行政处罚(国家总局令71号)
一百三
十七、第二十一条:违反本暂行规定发布广告,依照《广告法》有关条款处罚,《广告法》没有具体处罚条款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停止发布,视其情节予以通报批评,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违反本办法一项规定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一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2、违反本办法二项规定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至二倍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二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三千至五千元的罚款;
3、违反本办法三项以上规定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二至三倍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千至一万元的罚款。第五节违反《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行为的行政处罚(国家总局令84号)
一百三
十八、第十四条:违反本暂行规定第四条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对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视其情节予以通报批评,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违法情节严重,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二至三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千至一万元的罚款;
2、其他情节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二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一百三
十九、第十五条:违反本暂行规定其他条款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能改正的,对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1、违法构成一项的,处以四千元以下的罚款;
2、违法构成二项的,处以四千至六千元的罚款;
处理
1、关于执法证件使用。林业执法人员应随身携带执法证件,在进行执法活动时,必须首先向相对人出示证件。在案件调查环节,制作询问笔录时,应在开头记录:
2、关于完善内部材料。办理林业行政案件,内部材料必须齐全,不能简化手续。确定行政立案时,应填写《行政处罚案件立案决定书》,报主管领导审批。暂扣木材或作案工具的,应向当事人发放《行政处罚证据登记保存通知单》,并在7日内对证据作出处理。决定对当事人行政处罚的,应先填写《行政处罚意见书》报主管领导审批后,再形成《行政处罚决定书》。
3、关于案件审查。林政机构是林业系统法制工作机构(按照编委对林业局内部职能的界定),对所有林业行政处罚案件的违法事实、执法程序、法律适用、处罚裁量等环节都要进行认真审查,在处罚前由法制工作机构在《行政处罚意见书》上签署审查意见,最大限度的减少案件差错率。
4、关于告知制度。对违法当事人决定给予行政处罚的,要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3日前,先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书》和《行政处罚听证权利告知书》(告知听证的指行政处罚个人500元以上,单位20000元以上的)。严禁在未送达处罚告知通知书和听证告知通知书之前,先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对符合听证程序的案件,不允许只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书》,而不送达《行政处罚听证告知通知书》,或者只送达《行政处罚听证告知通知书》,而不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书》,二者不能相互替代。相对人要求听证的,要按听证会程序办理。不要求听证的,应让当事人出具不要求听证的书面材料。
5、关于乱砍滥伐林木的材积计算。计算材积应以立木蓄积为准,依据《山东省一元立木材积表》为计算标准,或以二元立木材积公式进行计算。树木被拉走,无法按胸径计算材积的,按《山东省主要树种地径一元材积表》计算(毛白杨等杨类按黑杨标准,除杨树之外的所有阔叶落叶树按刺槐标准)。
6、关于盗伐、滥伐树木的价值。计算木材价值应按出材量计算XX元/立方米,不按立木蓄积计算。按蓄积计算的,应乘以0.6的系数。有国家规定价格的,按国家规定价格计算;没有国家规定价格的,按主管部门规定的价格计算;没有国家和主管部门规定价格的,按市场价格计算;进入流通领域的,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实际销售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的,按市场价格计算,但不能以销赃价格计算。各县市区应有对不同木材的市场价格调查表。
7、关于证据采集使用。各县市区应建立破坏森林资源应急处理机制,林业执法人员应在接到举报的第一时间出现场,并使用照相、录象等方式取证,不得拖延或事后再行调查,导致办案被动。对当事人拒不承认违法事实的,应注意采集证人证言等其他证据。对当事人拒绝在询问笔录上签字的,应在询问笔录上注明,并找证人予以证明。
8、关于法律适用。一是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应指明“违反条款”(禁则)和“处理依据条款”(罚则),以《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书》为例,在“违法事实和证据”后面写明违反了《XX法》在“根据„„”后面写明依据违法责任追究条款,两者不能只写一种,也不能混同使用。二是书写追究责任依据时,必须写明违反的《XX法》第几条第几款几项(没有款、项的除外),没有指明具体款项的处罚决定,属于适用法律不清。三是对同一违法行为,追究两个以上违法责任的,在形成法律文书时,“主责”与“副责”的排列顺序,要按法律规定原文的顺序排列,不能自行变换顺序。
9、关于案件定性。在法律文书中要对案件作出准确的定名定性,在执法实践中,也要区别案件性质确定管辖范围。对无证采伐买卖活立木的,活立木所有权发生了转移后,一般情况下,应由林木所有权人办理林木采伐许可手续,双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如约定负责办理采伐许可证的一方尚未取得林木采伐许可、另一方采伐林木的,不能因其约定而免除其滥伐的法律责任。对于毁林案件,凡以盈利性生产活动为目的的毁林,属于林业行政案件,由林业部门立案查处;凡以蓄意报复或其他个人目的的毁林,属于社会治安案件,应以“毁坏公私财物罪”或“破坏生产经营罪”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10、关于法律文书送达方式。应以当面送达为主,并由被送达人在送达回执上签字。难以当面送达的,应以挂号信邮寄送达,并保存邮局的挂号信收据证明,登记送达的具体时间。
11、关于规范行政行为。应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性,严肃工作纪律,除木材检查站外,禁止任何人擅自上路查车,收缴罚款时,必须票款分离,要求当事人到指定银行缴款。杜绝商业贿赂问题出现,避免因行政收费和行政许可决定不规范,出现渎职案件,或被检察机关追究渎职行为。
12、私自砍伐枯立木属盗伐行为。2003年3月3日,《国家林业局关于未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采伐“火烧枯死木”行为定性的复函》(林函策字【2003】15号)中指出:“根据《森林法》的规定,除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以外,凡采伐林木,包括采伐“火烧枯死木”等因自然灾害毁损的林木,都必须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并按照林木采伐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未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而擅自采伐的,应当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分别定性为盗伐或者滥伐林木行为。对情节显著轻微的,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于处罚。”
13、团伙共同盗伐树木如何处理?某县林业局破获一起盗伐林木案件,三人共同作案,盗伐树木1.5立方米,林木价值900元,按林木价值6倍罚款,应予处罚5400元。在实际处罚时,(1)此类案件,如果盗伐数量在2立方米以上,已经达到刑事立案起点,但每个人的盗伐数量不到2立方米,是否移交公安机关,追究每个人的刑事责任(2)上述个案属于2立方米以下的盗伐案件,性质是3人共同作案,在进行行政处罚时,应对每个人处罚5400元,还是每个人各处罚总罚款的三分之一?
处理结果:该案中三人没有明确的主要违法行为人,并且分赃均等,县林业局按每人盗伐林木0.5立方米、林木价值300元,在盗伐林木价值5—10倍范围内,按林木价值6倍罚款,每人处罚1800元。应注意:一是区别责任,二是分别处罚,三是各发一份处罚决定书。
14、.盗伐林木在运输途中被查获可否按两种违法行为并罚?李某既实施了盗伐林木行为,又实施了无证运输木材行为,其行为表面看起来似乎完全符合两个行为的构成要件,已构成了盗伐林木和无证运输木材两种违法行为。但仔细分析一下,不难看出,李某的行为虽然表现为盗伐林木和无证运输木材两种具体行为,但无证运输行为是李某为实现其非法占有盗伐林木牟利的目的的牵连行为,因此,对李应认定为一种违法行为——盗伐林木行为。李某的行为在形式上虽然表现为盗伐和无证运输木材两个违法行为,但是这两个行为不是单独存在,而是表现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和违法行为上的连续性。二者的发生存在着目的行为与手段行为的牵连关系,即李某盗伐林木的目的是非法占有所盗林木变卖挣钱,这是实施违法行为的主要动机;无证运输木材是为了完成“非法占有”这个目的的手段和过程的延续,而且两种违法行为并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进一步扩大。因此,对李某应按其主行为——盗伐林木予以处罚,而不能按盗伐林木和违法运输木材两种行为并罚。
15、盗挖苗木是行政案件还是治安案件
某苗圃内的树苗连续在夜间被人盗挖,户主到当地公安派出所举报,派出所人员在夜间潜伏苗圃,将盗挖苗木者抓获。在讨论如何处理时,派出所到林业局协商案件管辖机关,有人认为盗伐的标的物是苗木,应由林业主管部门处理,有人认为这是盗窃案件,应由公安机关管辖。
一是苗木是否等同幼树。按照国家林业局 公安部《关于森林和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的规定,盗伐幼树100株以上为林业刑事案件,100株以下为林业行政案件,如果盗伐的苗木按幼树计算,100株是区别林业行政案件和林业刑事案件的界限,但苗木是在苗圃中培育繁殖的种苗,幼树是新栽植的幼龄树木,两者指向的标的范围不同,苗木不能等同与幼树。伐幼树要批准,挖苗木不必经批准。偷幼树侵犯了财产权和林业管理制度,偷苗木仅侵犯财产权。
二是林业行政案件还是林业治安案件。根据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关于森林和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的规定:“盗窃案件中,盗窃国家、集体、他人所有并已经伐倒的树木、偷砍他人房前屋后、自留地种植的零星树木、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非法实施采种、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等以及盗窃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或其制品的案件”属于公安机关管辖案件,问题是上述规定的“采种”是否包括苗木,根据《种子法》的规定:“本法所称种子,是指农作物和林木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实和根、茎、苗、芽、叶等。” 林业苗木属于种子范畴,所以盗挖苗木是一种盗窃行为,属于林业治安案件,应由公安机关管辖。
16、村干部未按程序决策,应承担法律责任。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项,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
(一)乡统筹的收缴方法,村提留的收缴及使用;(二)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补贴标准;
(三)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四)村办学校、村建道路等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
(五)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
(六)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七)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八)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按照规定,村集体采伐林木应召开村民会议讨论决定,但村委干部却违反规定,擅自决定采伐林木,并且在未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前提下,便组织采伐作业,由此造成滥伐,其后果应由违反程序、错误决策的村委干部承担,不应由全体村民补种树木和缴纳罚款。
17、按法院的判决书采伐林木,算不算滥伐?
(一)、法院管辖范围。法院判决以实物折抵无疑是也正确的,但判决书中判令将林木采伐以其变现的形式折抵他人欠款的做法却超出了司法管辖的范围,属于不当行使司法权。
(二)关于林木采伐的审批权问题,林木采伐的审批是一种行政管理权,一般情况下(依法)只能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来行使。
18、关于基本农田植树被砍伐的问题。一,土地管理法有禁则无罚则。二,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不是行政执法主体。三,栽前和植后的法律适用不同。四,任何人砍伐基本农田树木,必须到林业局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
19、采伐经济林该如何处理?
(一)除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外,凡采伐林木,都必须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并按照采伐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对于凭证采伐的范围,法律并未按将经济林排除在外,即经济林也应凭证采伐。
(二)对盗伐、滥伐、故意毁坏的林木,无法测定材积,又不是幼树的,按照幼树株数计算。
(三)经济林未进入盛果期的,按照幼树计算,进入盛果期的,按当年或上一年果品产量和市场价格计算。
王光辉
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称《条例》)第二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根据《条例》第二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这项规定重新界定了医疗事故的责任主体,扩大了医疗事故的范围,以违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作为判断医疗行为违法性的标准。使之更加符合民法通则的原则和精神,但它排除了故意所造成的医疗损害,排除了医疗事故对财产损害应负的民事赔偿责任,存在法律适用上的诸多冲突。
一是医务人员的故意行为导致损害后果的法律适用冲突。过错是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指行为人主观上的故意和过失。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财产损害和人身损害。在医患纠纷案件中,医务人员因某种个人原因故意侵害患者的健康权并造成其财产损害且尚不构成犯罪时,医疗机构虽无故意,但仍然可以推定其在监督管理上存在过失。根据民法通则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精神,医疗机构作为与患者缔约的主体一方,医务人员的故意侵权是其履行职务行为过程中发生的,因而应当由医疗机构承担侵权赔偿责任。但《条例》第二条规定“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才予赔偿,排除了故意行为所造成的医疗损害,从而缩小了医疗行为造成患者损害后应承担的侵权责任。同时,也排除了医疗事故对财产损害的赔偿责任。
二是确认医疗机构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律适用冲突。民法通则相关条款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因此,有过错就应依法赔偿,而不是只有某种类型的过失造成的后果达到一定的程度才承担赔偿责任。而《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二款规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也即医疗过失行为虽然造成患者的人身损害,但未达到医疗事故等级或属于非医疗事故损害时,医疗机构不予赔偿。该规定显然违背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和立法精神。
三是医疗事故赔偿范围和标准存在的法律冲突。我国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相关条款,是对民事赔偿的赔偿范围和标准的原则规定。《条例》所规定的赔偿标准比其他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对误工费赔偿的相对数额规定了“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3倍计算”的上限。而司法解释没有规定上限。又如对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补偿年限规定“造成患者死亡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造成患者残废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明显低于其它司法解释规定的20年最长期限。
正确认定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是法律适用的关键,也是依法裁判的关键。对于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三种不同认识:第一种观点认为医疗损害赔偿责任是一种违约责任,患者与医疗机构之间是医疗服务合同关系;第二种观点认为医疗损害赔偿责任是一种侵权责任;第三种观点认为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属于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从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明确规定医疗服务合同纠纷和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两个案由的精神来看,第三种观点比较符合医患纠纷的特殊性。侵权之诉和违约之诉在举证责任的分配、责任构成要件、免责条件、损害赔偿的原则和标准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选择侵权之诉更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医疗过失行为侵害的是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是一种绝对权。依侵权行为法理论,侵权行为的归责以过错责任为原则,以推定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为例外,推定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须有法律明文规定才得以适用。由于我国法律并未对医疗损害赔偿侵权责任作特别的规定,因而医疗损害赔偿侵权责任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依审判实践,人民法院在处理医患纠纷诉讼案件时,除主要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等法律和司法解释外,还可能涉及药品管理法、献血法、医师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和各种管理办法、条例等行政法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作出了参照适用的规定。笔者认为,针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对医疗侵权责任规定的冲突,对医患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应当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法律的高阶位优先适用原则。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属于行政法规,侧重于行政管理职能。它虽然在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方面均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但毕竟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医疗事故的等级及其处理医疗事故的行政性法规,与民法通则不是特别法和普通法的关系,而是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关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在2003年3月26日召开的全国民事审判会议上指出:“人民法院在审理因医疗行为而发生的损害赔偿案件时,要正确理解上位法与下位法之间的关系。”因此,处理医患纠纷案件在法律适用发生冲突时,应当优先适用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民法通则及其相关司法解释没有规定的,再适用《条例》的规定。
第二、特定事项范围的参照适用原则。《条例》是针对医疗事故处理的行为规范制定的专门法规,也是卫生行政机关处理医疗事故纠纷案件的行政实体法规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通知精神,对《条例》的参照适用范围:一是适用范围限制为医疗事故纠纷,其它医疗纠纷仍然适用民法通则;二是医疗事故纠纷可以委托医学会进行鉴定,其它医患纠纷应当委托规定的机构进行司法鉴定;三是确定医疗事故赔偿责任,可以参照《条例》关于调解、赔偿标准、赔偿范围、结算和支付方式的规定进行。依此规定,对于医疗事故的过错认定、证据规则和其它非参照适用范围的事项,仍然应当适用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一、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滥用的现状剖析
1. 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成因
现今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现象较为普遍, 引发民众极为不满, 一种权力被滥用往往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只有在总结原因的基础上才能采取相关措施解决具体问题, 综观当前我国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的现状, 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原因:
⑴法律条文过于原则。这是造成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幅度过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法律对于认定依据、处罚标准规定得较为笼统, 概括性、原则性较强, 同时由于立法技术存在局限性, 法律法规或规章对同一性质行政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的规定会出现交叉, 而执法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 很容易滋长其主观随意性, 在某些情况下作出不公正的裁决。 (2)
⑵公安机关地位强势。公安行政处罚裁量作为行政权的一种, 即具有强制性。公安行政处罚裁量涉及法律规定数量多、适用范围广、实际运用情况复杂, 其特有的灵活性给滥用留下了空间。而公安机关特有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措施, 较之于相对人一方又处于强势地位, 可以单方面决定影响相对人权益的行政处罚并强制要求相对人履行义务, 这些都会成为裁量权滥用的滋生土壤。
⑶执法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执法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知识匮乏, 加上他们在单位内部可能受到一些不公正不公平待遇, 例如评奖评优、工资福利等。于是有些人经不住利益的诱惑, 为了个人私利不择手段、徇私舞弊, 滥用手中掌控的权力。做不到依法执政, 甚至走上腐败的道路, 严重损害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⑷行政程序薄弱。行政程序的实质是“管理和决定的非人情化, 其一切布置都是为了限制恣意、专断和裁量”。 (3) 公安执法人员程序意识不强, 加之部分法律对处罚程序没有明确明晰的规定, 给滥用程序、任意处罚留下漏洞, 形成损害相对人实际利益的隐患。
2. 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滥用产生的后果
法律赋予公安机关广泛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但如若缺乏有效监督和严格约束, 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容易偏离授权初衷, 而其滥用会损害民众权益, 激化社会矛盾, 最终阻碍依法行政的进程。行政处罚裁量滥用会产生以下后果:
(1) 处罚显失公正, 损害政府形象。在公安执法实践中, 往往会受人情因素干扰, 滥用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出现处罚决定畸轻畸重或缺乏必要限度等显失公正的现象。而公安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相对人会将他们的言行理解为政府的意思表示, 公安行使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处罚决定对相对人必然具有约束力, 使之不得不遵守, 因此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会受显失公正的处罚决定影响, 受到不公正待遇, 这势必会损害政府在公民心目中的形象与威信。
(2) 处罚主体注重部门利益, 影响行政效能。公安行政在行使处罚自由裁量权时, 如果将本部门利益放在首位, 为罚而罚, 忽视公共利益, 将会导致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进而降低行政效率。一方面是预设的行政目标未能实现, 另一方面是先前耗费的人力等资源已经被浪费不能再利用, 影响了行政效能的实现。
⑶同违法异结果, 影响社会和谐。执法人员在具体执法办案中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干扰, 诸如相对人的政治地位、经济能力等, 对相同性质的行政违法行为作出不一致的处罚结果。这种滥用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为极易滋生腐败, 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立法本意和精神。这是合法但不公正的行政执法行为, 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受到损害, 势必会引起其强烈不满, 从而滋生事端, 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二、规制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措施
面对频频出现的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滥用现象, 急须采取相应措施, 笔者认为, 大致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立法控制
⑴增强法律可操作性。在我国, 法律法规或规章中有关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的规定过于概括原则欠缺可操作性, 立法机关应规定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应具备的条件、适用范围、裁量标准等方面, 避免行政执法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时不受限制, 从立法上尽可能缩减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余地, 使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更具有可操作性。减少法律法规上的交叉, 保证立法的内容与宪法授权所规定的范围相符合, 应体现法律精神而不能与之相悖, 既符合合法性原则又符合合理性原则。避免行政执法人员在作出公安行政处罚决定时选择执法依据时发生分歧。
⑵细化裁量标准。从裁量基准方面进行科学细化;从相关配套制度方面进行全面完善, 使公安行政处罚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遵循处罚相当的原则将法律、法规和规章中较笼统的处罚幅度细化为若干裁量阶次, 对自由裁量的运用范围、行使条件、裁量幅度和实施种类等进行合理分解与细化, 就能做出科学、准确、详尽的规定, 制定统一的行政处罚裁量规则。尽量缩减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余地, 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自由裁量权的可操作性, 从制度层面减少主观随意性对执法活动的影响。
2. 公安机关内部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⑴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把提高行政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及督促其树立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环节常抓不懈。应不断强化教育功能, 一方面是公安在执法过程中在给予违法者行政处罚的同时, 也应给予其帮助教育, 将处罚与教育结合在一起, 使其从行政执法工作中受到法律的熏陶, 增强法制观念, 从而体现执法为民的法律观。另一方面是行政执法人员要加强自身理论素质, 培养公正执法意识, 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训练, 熟知自己工作中会经常运用到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也为推进我国法治建设进程做好准备。 (4) 此外, 实施竞争激励机制, 促使行政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与素质, 提高执法效率与水平。
⑵建立严格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采用严格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可使行政权的享有者和实施者不敢滥用自由裁量权, 而有助于促进其合法、有效地行使自由裁量权。 (5) 对存有执法过错的人员, 根据其过错责任大小进行诸如取消执法资格、行政处分、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等不同形式的责任追究, 以责任制约权力, 促使其自觉审慎行使自由裁量权, 提高执法公正度, 以此促使行政执法人员转变观念, 牢记人民通过法律授予行政权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实现社会的公共福祉。
3. 司法机关对公安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监督
行政诉讼法规定, 对处罚显失公正行为可以变更。其目的是使人民法院通过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 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正确行使, 实现执法为民及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目标。但我国立法现状是, 法院有权认定公安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却找不到进行认定的依据。 (6) 鉴于此, 在实践中, 行政机关应建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罚标准, 使法院在运用司法权监督行政权, 判断公安行政处罚是否显失公正时能找到现实依据。以比例原则为指导审查其是否符合立法目的和精神, 是否基于正当的动机和适当的考虑, 是否坚持平等原则等。
4. 社会对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监督
在我国, 权力属于人民, 权力的行使也应当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所以社会公众有权对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进行监督, 促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加强人民群众监督。广大群众监督是我国行政监督体系中极为基础和重要的, 使群众监督功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要明确群众监督的具体权限、程序等, 并为群众行使监督权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使广大群众能够真正有效地行使监督权。
加强新闻媒体监督。制定相关措施明确其在行使监督权时的权责及法律保障, 以保证新闻媒体能够真正发挥监督的作用, 既可以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又能促使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早日实现。
对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进行法律防范能够促使公平正义及民主法治的早日实现。然而规范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任重而道远, 需要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 一旦出现新情况、发现新问题, 就要及时进行分析, 做出合理有效的决定。
注释
11 金强.论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内部规制[N].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3 (1) .
22 朱立山, 杨宝君.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调查与思考[J].管理广角, 2011 (1) .
33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98.
44 王培章.试论行政自由裁量权腐败及其治理[N].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4 (6) .
55 马晓晖.论公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及其控制[N].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 (3) .
【行政处罚法律适用原则】推荐阅读:
行政处罚法院强制执行09-15
西安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文书06-27
农业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标准07-05
浅析让行政处罚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论文10-12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研究09-25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相关问题探讨07-11
行政处罚中的比例原则12-05
浅谈《行政许可法》的原则和制度06-09
论行政执法调查的原则和内容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