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篇1

渭源县会川镇文峰中心小学陆建平赵肖肖

摘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促进有效性

2000年10月,前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的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此,我就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现代信息技术,真正帮助我们将生动活泼的课堂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课堂导入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有声、有色、有形、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用学生们喜欢的运动会接力比赛的场景引入,出示一个椭圆形和一个正圆形,让学生们猜一猜是沿着椭圆形跑一周的选手跑得快,还是沿

着正圆形跑一周的选手跑得快,引起了学生们对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欲望。

实践证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及时出示学习目标, 引领学生学习。

经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及时有效地出示本节课的学习要求,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过程,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上课时,及时的利用多媒体手段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会引导学生学习,会启发学生思考,带动学生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即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不会集中很久,极易分散,所以,及时的出示课标,有利于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例如在上五年级科学《机械摆钟》时,在和学生探讨清楚摆钟计时的原理后,适时利用信息技术的出示课标:

1、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单摆。

2、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3、四人分工完成实验,做好记录。课标的出示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不仅如此,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中,恰当适时的出示本节课或下一步要达到的目标,对完成教学任务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思维训练。

课堂更是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对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的转折之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恰当的予以及时点拨、提示,使学生思维少走弯路,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三年级数学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我特意出生“堃”字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字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说是,有的学生说不是。这时我在屏幕上出示“堃”字,并展示对折的动画,此时教师问:“这个字对折后左右两半会完全重合吗?”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并且印象非常深刻。大大提高了思维训练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二年级语文《一片树叶》的教学中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后及时的出示引导思考的要求:如果小兔、小熊等经过会怎么做呢?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即进行了思维训练,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四、运用信息技术,扩大练习目的性。

通过习题的练习,可巩固、检查教学效果,达到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尤其在数学的教学上,学生在做习题时往往觉得枯燥无味,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练习效果不好,有效性低。这时如选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改变练习的形式,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从而提高习题练习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练习时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先让学生观看一些车轮是

圆形的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等的行驶场面, 接着再让学生观看一些车轮是三角形或多边形的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等的行驶场面。最后, 我又出示轮子是椭圆形的摩托车的行驶场面。这时, 学生纷纷议论: “这样的车, 坐上去谁受得了!”“驾驶这样的车太危险了。”⋯⋯这样, 通过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不同形状的车轮的运动场面, 唤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此时, 我又适时提出问题: “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行, 其他形状的轮子都不行呢? ”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已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而又愉悦的心理状态中。这样, 在师生积极互动的环境下, 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究圆的学习动机。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学科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因此教材中所例举的素材往往不能与时俱进,可是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信息和问题。因此,学科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更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例如在教学中年段“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各种世界大型比赛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四年级“亿以内数的读法和

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中国神舟飞船的航空旅行的数据等等……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思想品质教育。我们正是这样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将这些要素整合起来,引入数学课堂,实现了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篇2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标倡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情景时,教师可以利用一幅美丽的图片或一段flash动画来展示要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练习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去数学宫.在此故事中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去数学宫的路上:坐着飞机出发了,途中三颗星星挡住去路.看到这生动的画面,孩子们不禁激动得叫起来.为顺利到达数学宫,要解决三个问题,孩子们毫不犹豫地充满了迎接挑战的激情.其中一个问题是“森林医生”,为树治病,给算式找错,并修改,小组交流再汇报.孩子们是乐于助人的,他们以“森林医生”的角色义不容辞地“为树治病”,每人争先恐后地出谋划策.第二个环节是进入数学宫的育苗门,电脑播放可爱的兔妈妈、兔哥哥和兔妹妹采蘑菇的对话.根据听到的对话中的问题列式计算.接着电脑又出示小熊的商店里有很多的体育用品,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要买哪两样,一共花多少钱?跟你的好朋友说说.本环节利用一个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发掘数学自身的魅力,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见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索、理解和掌握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的训练密度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省时、高效,可以大幅度地的增加课堂密度、扩大信息量.一些耗时、费力的板书,一些叙述不清的情境,都可拜托我们的多媒体来迅速轻松完成,使本来学生的等待时间都变成了我们的有效学习时间,不断揭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一直处于一种高效的课堂探索氛围中.多媒体信息容量大,信息搜索、提取、显示、转换方便高效的特点,大大地增加了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难点.同时能及时提供正确答案,及时判定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如果答对了,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真棒!”、“你很聪明!”等激励性的言语,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即使学生答错了,计算机也会很友善地建议学生“多想想”、“你能行”,有的还伴以美妙的乐声.这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很好地复习巩固知识.多层次、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是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技能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使学生更深刻清晰地理解题意,并顺利灵活地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展开.每一种新技术的运用,都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规律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例如在学习“直线、射线和角”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利用视频向所有学生展示自己和学习小组的探索过程和学习结果.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体现了学习个体的价值,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把别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学习的一部分.在独立思考、自我展示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转变观念,转变方式,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也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抽象思维

多年教学,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数学的抽象性使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到底怎么解决这种困惑,怎样使小学生形象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用,使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吗?利用多媒体把数学知识同小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发挥现实生活中可触、可见、真实、形象的优势,化解抽象概念.《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原生态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而掌握书本中的知识点,使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利用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来教学就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来顺利完成.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篇3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52-01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

展,网络已步入人们的生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些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更新的知识结构,甚至制约着课改的推进。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已在不少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除了枯燥的数字,最多也只是利用挂

图或投影片来创设情境,使知识的导入有时显得生硬而苍白。而利用多媒体网络可以创设出与题意生动而又贴切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发挥,使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接受了知识的引入。

二、多媒体宜用传统方法难以讲清楚的变、透、动等方面

动画模拟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

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在屏幕上先出示一条底边,然后从这条底边的两端延伸出另外两条边,再让这另外的两条边以和底边的相交点为中心,做180度的旋转。同学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当三角形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

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效果。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例:在教学“相遇问题“时: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同时行走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于是用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5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5分钟,有5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四、分层练习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知识差异设计不

同难度的问题让同学们解答。可是在做练习、布置作业时,却很难按学生的层次区分。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有效帮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资源。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题。不同的同学对知识的理解、接受的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练习时,要注意资源的重组和整合,由易至难地编排练习。

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齐步前进,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

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即优秀生可以快一点前进,差生可以慢一点。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比较自由充分地发挥个性,不至于因为要照顾差生放慢速度而使优生吃不饱,也不至于因为要照顾优生加快速度或加大难度而使差生吃不消,优生和差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优生从被动等待中解放出来,差生从被动压抑中解放出来;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而融为一体,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相应得到提高。

五、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

现代信息技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篇4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了生活的每个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我们生活以及工作的效率,同时对于教育事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小学的教育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使教学方法得到丰富,并且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如何运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措施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多媒体教学带来了许多的便利。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将视频、图像以及文字等有效的有效的信息融合在一起,这对于提高教学课堂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针对于小学生,小学生在这个阶段有很强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使用新型的教学手段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带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多媒体是一种集声音与图像相结合的传播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这对于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活跃课堂氛围

高效的课堂效率与良好的课堂氛围有着重要的关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将静态的教学方式转变成动态的过程,这样具有活力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课堂的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老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取比较有趣的教学内容,这对于活跃课堂氛围有重要的作用。

(三)丰富教学手段

合理的教学手段对于促进学生们高效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原本单一的教学手段得以丰富,老师们在进行数学课的教学时,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课堂有效的措施

(一)创建学习情境增加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小学课堂上高效的学习效率与学生们对于数学课程有浓厚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关系。在小学数学课教学的?^程中,老师们合理的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为学生们创建良好的情景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枯燥的教学方式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使得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而借助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如:在对六年级数学《认识比》的学习时,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短片创设问题情境:小红的爷爷今年60岁,小红10岁,问怎样借助于除法算式的形式表示小红和爷爷之间年龄的关系?之后就有学生提出小红爷爷的年龄是小红的几倍,借助于60??0的形式表示出来。这一情境在生活中经常出现,学生也会感到熟悉,进而引导学生跟随情境进行思考,最后探索运用除法算式进行计算[1]。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知识点转化成更加形象具体地动态形象

小学数学的学习中,静态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静态的知识转化成动态的形象。如: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知识点学习之后,为促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和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老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实践活动,借助于多媒体,以PPT或者是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视频将正方形道具转换成为长方形,并思考每一个长方形长、宽和面积,并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记录,最后猜测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最后对照视频进行结果验证,这样可以使静态的知识点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变成动态的过程,方便学生们加以掌握和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疑难问题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老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们掌握难以理解的问题。比如,在学习《圆柱体积》的问题时,老师可以借助于对媒体的形式,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圆柱形的厨师帽,高25厘米,冒顶的直径19厘米,问制作这样的一顶帽子需要多少面料?”这是老师在像学生展示问题的时候,可以将厨师帽的具体形状以图像的形式在多媒体上表示出来,学生们在图像中发现这样的圆柱少了一个面,在直观的感受下可以将问题变得更容易解决[2]。

(四)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向学生们展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老师们巧妙地提问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具有帮助的。比如,老师可以设置一个问题,比如一个农夫有若干只鸡和兔,他们一共有50个头,140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这样具有逻辑性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意识的扩散,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帮助的。[3]。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中去,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篇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特别是电化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信息技术作为学科重要辅助工具,对师生解决学科上的难点和重点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促进了教师本身与外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学的有效性,更多的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这种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高效地实施教学。而对于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我认为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钟绍春主任说得特别好:“在教与学过程中,如果存在信息技术支撑实施比常规手段好的教与学步骤时,才有必要引入信息技术。这样的步骤称之为整合点。”他虽然谈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更有效地传递知识和经验。

我认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能否有效地运用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信息技术如何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师的灵魂在课堂,教师的价值也在课堂。

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就要回归课堂,立足课堂。”是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教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应该可以看作是一场战斗,要想取得胜利,先进的武器装备是基础,而信息技术无疑会成为教师课堂上最有力的武器。只要是好的,对教学有利的,能促进学生学习,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那么无论是什么样先进武器,我们都要用它,而且要用好它。

教师要想使信息技术的作用在课堂上发挥淋漓尽致,就得掌握用它的时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适时地为教学服务。由于学科的性质的不同,可能课堂教学所达到的目的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的运用的时机有个准确的把握,以保证它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效果是最佳的。

我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出现在这样几个环节:首先,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为新课创设理想的情景,且学生对所要引入的知识有足够的兴趣,并且能为以后的教学做最理想的铺垫,这时可以尝试使用;其次,为了解决本课的重难点,而这样的教学环节用我们普通的教学手段解决起来困难,不形象、不直观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借助这方面的力量;最后,为了对文本知识的延伸,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大致的概括,需要用到这样必要的手段。

二、利用解决信息技术与学科上的整合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信息技术运用有个整体的认识,既钟主任所说的“整合点”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多媒体教学是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信息技术手段,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模拟各类情境,综合运用图象、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概念,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但是,它毕竟是一种为解决教学服务的工具,它的应用往往是解决常规教学中的学生较难理解、不熟悉、缺少感性认识等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而这就对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自己还要明确如何利用所掌握的技能,为我所用,为所教学的内容更好的服务,而这才是最终的目的。这需要教师大量的时间,去探索、去琢磨,在什么时间、情境下才能更好的完成信息技术的展示。

在教学中,教师工作的难点往往出现在如何解决学科重难点的方法上,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但对于何种方法、何种有效地契机来为教学服务,缺少应有的经验,而这也不是简单的通过资源共享实现的,虽说教师间的合作可能有所缓解,但毕竟不是教师本身所应达到的。教师不能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适时地有针对性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而这一点,往往体现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对文本的预设上,既突出表现在备课的环节上。由于自身素质和客观原因,教师不可能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解决课堂的重难点的方法上就有局限性,即使教师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因为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也可能放弃。

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抽象的文字,特别是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淀,要只是从文字上去简单地理解文本的意境是不现实的,即使这方面的研究的工作者也需要去仔细揣摩,所以如何降低文本要求,同时能利用有效的手段达到小学生对这类知识的理解,形象化的创造是有必要的。记得几年前自己在教学小语《望庐山瀑布》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文,自己也煞费苦心。像钟绍春主任说的那样,多角度的去观察庐山瀑布是理解古诗的切入点,让学生观察实物是不现实的,那么信息技术无疑会成为最好的解决办法。虽然当时条件的不允许,我们地处乡村,不可能了解到庐山的“真面目”,为了更好的教学,自己专门找到一所影楼,利用他们的电脑选取了几幅有关不同角度的庐山瀑布的照片利用投影仪,来让学生观察,教学事半功倍。

解决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点,我认为教师应该首先对文本透彻的了解,初步预定出应用信息技术与文本的结合处,同时也要求学校、社会或更多的专业人士尽可能为教师创造资源共享最有利的条件,成为帮助教师在时间和空间解决教学难题的平台。

二、信息技术如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今后的学习,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不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教学资源的再现,而应该是教师的教育与学生资源再现的综合利用,是一种更有效地教育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课堂上的外延,是课后与课堂上的互补,是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专业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而现阶段的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只停留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的演示,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教师为了不让学生影响自己的教学或其它原因,自己本身成了信息技术的拥有者,决策者,这与教学的客观规律是相违背的。我们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有人的因素,就有不可预测性,课堂上总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利用媒体等条件精心设计的环节,就因为学生突然生成的问题而被迫终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只备了课,却忽略了重要的主体——学生。

记得几年曾听过这样的专家讲座:“某国的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借助网络自己研究有目的性的论文。”当时听了,自己也很神往。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的假设:教师能不能用自己对待文本的思考,借助合理的手段去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也跟着动起来,让学生也参与到信息技术运用上来,可以通过有效地方式,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达到真正的师生互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在享受信息化的生活,那么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利用本身掌握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更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为教师今后的课堂有效教学提供可能。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篇6

肇源县第四小学

董淑荣

美术是一门造型及视觉艺术,每节课都离不开具体且可视的形象,形象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能使教学资料的收集、教学过程的形成、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都发生了质的改变,对美术教学受益最大。以下是自己的些许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一、信息技术为教学资源及学生资料的搜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一)教师的备课讲究备教材和备学生两部分,毫无内容及套用式的备可方法对教学及学生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在这一阶段,网络查找、相关光盘内容的提炼为教师创造了便捷精准的资源收集条件。如:我在教学《降落伞》一课时,为了了解降落伞的发展史及其种类,我不但查阅相关书籍,点读教学光盘上的资料图片,更重要的是上网搜集关于降落伞的历史知识及种类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的信息资源填补了我对降落伞这一历史悠久的飞机逃生工具的浅显认识,最后再把筛选的资料配上背景音乐、解说词和文字提示,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而对于预设中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提出的相关问题我也在设计CAI课件时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我将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到的事件场景缩小后放在屏幕一角,在讨论中学生提到时,我就用放大程序及时进行全屏显示,形象清晰,协调自然。这样,课前教学资料准备充分,操作简便,画面、文字、音乐等配合得浑然一体,才真正提高了美术课教学备课的实效。

(二)信息技术的普及也为学生提供了课前预习搜集资料的有利条件。如:在手工教学中,学生按照我课前提出的预习任务,网上搜索关于绘画、剪纸、泥塑及动画资料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已经被本课的有趣内容大大吸引,待课上交流信息环节时,学生的展现欲望极其强烈,进而促动了课堂整体气氛的升华,为师生的双边活动及教学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电脑和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和显示文字、声音、活动影像、图形、图片等资料,并将它们进行有机地结合、加工、处理,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也为以往教学中有些难以讲解清楚的概念给以本质的揭示,将教育技术带进了信息时代,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内容。

课伊始,趣即生。激趣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精心设计好这个环节,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信息技术,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我在教学《好吃的水果》一课伊始,运用CAI课件配合猜谜游戏:大屏幕上出示有关水果的谜语,让学生猜,学生大胆猜测并抢答,气氛一下就上来了。信息技术结合游戏形式的导入,趣味性、可客观性极强。课件中水果形状的冲击力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锻炼学生观察及反应能力的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欲望。这时老师再揭示本课课题(课题的书写也由计算机处理完成)及活动内容,既表达了本课的主题,又使人感到自然而顺畅。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疑”中生趣,趣中求知,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巧用信息技术展示小结,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认为信息技术在课堂中最好的地方就是学生能在白板上及时的看到自己的作品,有一种期待和满足感。自己的创作能否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在孩子看来极其重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清晰的将作品展现在观者面前,供大家欣赏、评价。启发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用简单的语言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其中引导评价时善待每一个学生并坚持做到“四保护”即:保护好个性,保护好自信,保护好创新,保护好兴趣。

总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视野,激发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了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篇7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 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 让学生边看边思考, 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如在学习“保护空气”时, 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1.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演示2.市中心大量汽车排放的废气;演示3.燃放烟花爆竹。提出问题1.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污染?2.你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哪些污染源?有什么危害?3.你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防止污染?在讨论的过程中, 同学们畅所欲言。并在课后尝试撰写有关环境污染的小论文。在老师的影响下, 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有的自己上网搜集大气污染的资料, 有的逛书店或到图书馆或到化工厂考察, 了解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 并用了一周时间撰写事实充分、立意新颖的论文。

二、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信息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 创设情境, 使学生达到充分的感知, 激励学生探究实践, 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 特别是对宏观和微观中人们平时无法观察的化学现象, 以及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运动, 更能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掌握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 克服以往教学只靠口述或做演示实验的弊病, 让学生在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去找内在联系, 使学生主动提取旧知、探究新知,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常见的碱》的性质时, 我就让学生观看计算机动态演示的Na OH的潮解以及CO2和Na OH的反应, 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常见的碱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被这些动态模拟所吸引, 讨论热烈, 他们在讨论中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再通过联想和类比, 讨论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演示实验全过程, 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也得到一次升华。

三、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使学生保持良好地学习注意力, 进一步增加了教学的互动信息, 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如在上《酸与碱的反应》一课时, 学生活动总结出酸和碱在性质上的异同点, 分析酸和碱反应可能生成什么?利用信息技术提出问题:1.酸与碱在水溶液中可以发生一个什么反应?2.生成物是哪类物质?3.其实质是什么?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了教学效率, 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容量, 特别是让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对比、归纳的能力。

四、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通过对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使我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深深体会到了其在引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增加教学密度, 加大教学信息量, 短时高效等方面的优越性, 促使我更好精编教案, 精选素材, 有力提高了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 也进一步促进观念的转变。我校上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 这些条件又为我们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方便, 为推广信息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五、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1. 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

师必须按信息技术和其他手段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做到对每节课都能认真备课,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单一, 教学软件的设计尽可能从辅助教学这一角度来考虑, 不断提高制作能力。信息手段必须服务学生, 服从于教学的需要, 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不脱离自己的教学, 把信息技术的长处与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长处相结合, 充分实现教学的完美。

2. 同一知识内容, 经过讨论、板书、实验、录像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更替出现, 可以促进记忆。

但要注意, 不同手段展示同一内容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否则易产生厌烦情绪, 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另外, 要从不同角度, 不同思维要求实施分层教学, 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设计成一个斜坡,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竿爬”。随着教学手段的丰富, 还要考虑各手段应用空间的分配问题。怎样把学生从兴趣引入思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不要让学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 让他们怎样深入研究下去是教师应时刻注意的。

3. 模拟实验不能取代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 就在于能够模拟, 可以这样说, 中学化学几乎所有的演示实验计算机都能较好模拟出来, 正因为如此, 许多课件在开发时, 就将演示实验百分之百的模拟化, 表面上其效果是既节省大量教学时间, 又让学生在音乐、动画中轻松记住了, 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但忽略了学生实验, 无异抹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因此, 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仍要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综上所述, 在化学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对提高课堂实效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二期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促使在教学方式、手段上要有一个较大的变革, 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让学生不至于因为枯燥的上课方式而降低学习兴趣, 更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来控制学习。同时, 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并能实景模拟, 把知识与现实连接起来。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篇8

一、聋童数学学习的思维特征

人的思维发展一般经历思维动作、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个阶段。聋童与正常儿童思维的发展总趋势相同,但在发展速度及发展的优势上有着自身的特点:

1、动作思维更多依赖于感知与动作。聋童相对动作思维感知思维较薄弱,如在理解对应关系时,当直观形象被破坏,一排珠子放得拢些,另一排同样多的珠子放得稀一些,他们就会认为前者少,后者多,表现出范围的狭窄和内容的表面性。

2、形象思维占优势。聋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较长地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其显著特点就是内容具体,多以形象作为对象。聋童常常以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表面联系作为概念的依据,从而限制了他们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深刻性及灵活性。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数序时,有6个玻璃瓶里面装着数量不等的小蝌蚪。要求学生按照描述,从左数第6瓶有几只小蝌蚪。聋童理解有困难,聋童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小蝌蚪上,他们往往找有几个小蝌蚪。

3.抽象思维发展迟缓。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聋童的抽象思维发展缓慢,原因就是逻辑思维时缺乏以词为中介。曾有人做实验证明,聋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他们对物体的认识与物体直接的功用密切联系着,不善于从另外的角度上“间接地”去看待同一物体。

二、聋校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的措施

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问题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而真正领会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等。

1、创设生活情境,积累数学经验。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生动的画面,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生活素材。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实现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

2、关注图形表征,建立思维模式。图形表征具有双重属性:一是一种思维形式。学生的思维形式经历动作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三个阶段;二是一种解题策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简单示意图,从数学事实或现实情境中揭示出最本质的数量关系。信息技术的运用,将静止图片生成动态效果,展示思维过程。如引导理解加减法含义时,一开始聋童对看图计算表现有困难,而将静态的画面转为动态地呈现,这一过程就有效地帮助聋童建立了动作思维模式,一段时间后再由动作表征发展到图像表征和符合表征,即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3、丰富活动素材,提高思维想象。孩子的想象力较丰富、较活跃。如何激起聋童思维想象的火花,笔者觉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聋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感知、互动生成的优势,创设有趣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素材,如动物旋转、组合图形转转等将数学内容与自然知识相结合,激励学生去猜想、想象和联想,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能力,从而发展聋童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4、教玩一体,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穿插数学游戏活动可调动聋童的认知兴趣,增强注意的有意性。聋童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思维活动时间一长,极易感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选用现代多媒体资源库内容,能创设新的兴奋点,有效刺激和吸引学生思维。如电子白板、ipad教育教学资源库中的互动生成游戏等,使聋童在智力游戏活动中接触新事物,获得新鲜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进而使他们潜在能力得到充分挖掘。

5、突破教学重难点,发展思维品质。课堂效率高低的关键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聋童由于知识面狭窄,数学活动经验少,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孩子们对数位的认识,数的组成及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表现得较混乱。在具体操作时,第一个加数在计数器上拨出后,另一个加数就变得模糊不清了,有的是拨了十位忘了个位,有的是整十数拨成了一位数,如“50”拨成“5”。这时如果能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有效呈现,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即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减,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构建了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突破障碍、理清算理,让他们进一步明确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为后面学习的竖式计算打下基础。

在运用信息技术促聋童数学思维发展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聋童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把数学教育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从而有效解决问题,不断推进聋童思维品质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聋校数学教育的实效性。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篇9

重兴完小俞亚芬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学习兴趣提高促进

【内容摘要】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恰当、正确地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从而提高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大力开发向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数学活动中去。把现代信息技术引进数学课堂教学上,变抽象为具体,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扩大他们的视野,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声形俱全的教学情境,充分使形象思维迅速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发展思维。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很大。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展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许多数学知识学起来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主动参与的热情。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根据现实生活,借助现代媒体的优势,创设这样一组卡通画面,骑着圆形独轮车的卡通从画面中缓缓地行驶,紧接着驶出一辆正方形的独轮车,随着音乐的节奏一下一上颠簸的行进着。这样生动形象的卡通生活画面不仅让学生有了感官的刺激,更让学生从感官的刺激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问题由然而生:为什么圆形的独轮车不会上下颠簸?这与圆形有什么关系?等等,带着对问题的好奇,从而产生进一步认识和探究圆形的秘密的动力和兴趣。利用多媒体音、形、象等功能辅助教学,教学信息呈现丰富多彩,学生赏心悦目,个个精神集中看着大屏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应以解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为切入点来进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特别是涉及一些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单靠传统方法是讲不清,理不明的。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重难点,其中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单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简单的动手操作,学生肯定是体验不深的。此时,通过计算机的动态演示,把圆分成8、16、32、64份„„学生直观形象感受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初步感受了极限的数学思想。这样利用解决知识的重难点切入进行信息整合教学,既节约教学时间,又突出教学重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新知识时,总会碰到一些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恰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将课本中的复杂事物或抽象问题进行分解、综合,对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过程的理解和加深记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在其自身与知识内容之间建立可体验的事实材料。例如,教学小学数学第一册“加法的初步认识”,学生虽然在未读小学前已经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加法计算,但对于加法它所表示的意义,以及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了3个鱼缸,其中两个鱼缸里有鱼,鱼儿正在欢快的游来游去,另外一个是空的,接着两个鱼缸里的鱼同时倒入那个空的鱼缸,是学 1

生清楚地看到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这时在通过屏幕出现加法算式,并且每个加数都逐个由蓝色边成红色,同时还配有悦耳动听的声音,做到了数形结合,声情并茂。在认识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动静结合,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融化了知识的难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激趣入境、激情入境的过程中,形象化、具体化、感性化层次信息逐步被深化为抽象化、概念化、理性化浓缩信息,资源转化为能量,量变带来质变,认知行为水平逐渐接近及至达到认知目标。

四、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化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只有学生在自己亲身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到东西,才是难以忘怀的东西,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长久支配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改变以往教师当搬运工,单项传递知识的过程,我们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首先利用计算机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解决 37+18的计算方法时,我们又利用计算机可以任意拖动图像的功能,给学生出示了37朵黄花,和18 朵红花图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自己能否找到计算的方法:

有的学生先从37朵黄花中拖2朵黄花到红花中,使18朵变成20朵,再和35朵合在一起即:18+2+35;

有的学生从18朵红花中拖3朵到黄花中,使37朵变成40朵,再和15朵合在一起即:37+3+15;

还有的将整捆的拖在一起,再将零散的拖在一起即:(10+30)+(8+7);还有的将10朵红花拖到黄花中,使37朵变成47朵,再将47朵和8朵合在一起即:37+10+8

也有的先将30朵黄花拖到红花中,使18朵变成48朵,再将48朵和7朵合在一起即:18+30+7

„„

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拖动花朵寻找计算的方法,由于计算机设计了返回程序,所以有的学生一人就想出了好几种方法,学生利用计算机边演示边讲解,体验着成功的愉悦,通过学生互相交流,促进了学生多向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借助

五、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

以往教师课堂上的统一节奏统一策略难以照顾不同差异的学生,而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改革途径。学生可以利用键盘或鼠标控制学习节奏,还可以通过菜单选择他们需要的内容或帮助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学生从过去“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他们可以以“研究者”的身份用实验、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表述等活动去发现探索知识。从而形成对数学新的理解,能力的提高。而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交互性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知识的检测与反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合理的课堂练习,单元检测等,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情况,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的有效途径。

总之,时代在发展,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将现代信息技术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上,就能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教育》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篇10

(2)格式:①首页是封面,封面上注明论文标题、参评学科、学段、作者姓名和单位、移动电话。②第二页起为正文,正文首行是论文标题(二号宋体或黑体),正文下空二行为200字左右的内容摘要,附上关键词,再打印正文(小4号宋体或楷体),文末附参考文献。页面为A4纸设置,Word格式(.doc)录入,正文部分(包括文末)一律不得出现作者单位、姓名。

论文标题: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

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参评学科:小学语文

学 段:小 学

作者姓名:谢 春 红

单 位:无为县实验小学

移动电话:***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早已深入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语文教师而言,准确把握整合时机,合理掌握整合程度,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

学科学有效的整合,就能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快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更好地提高学生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 主学习精神。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信息技术以其呈现信息的便捷,学习趣味的增强,难点有效的突破等优势,让语文课堂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春满园”的美景。但是,在信息技术广泛进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它给语文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语感培养的忽视,情感交流的淡化,思维想象的限制,课堂生成的抑制等等,对语文教学原有的思想、方法、形式等有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摒弃,使语文教学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影响。将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回看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让我们不禁深思: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才能做到科学有效的整合呢?下面我将以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体会,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准确把握整合时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多媒体是辅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工具,它的设计应为教学的某一环节,起着呈现、烘托、渲染的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科学有效的整合,必须找准整合的适当时机,科学有效的“整合”。在什么时候实现整合?怎样实施整合?在我们的教学中有这样几种途径:

1、适时呈现,激趣导入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适时地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呈现在学生面前,极大的满足了学生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种心理期待下,其兴趣与热情自然迁移到后面的语文学习中。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首先展示课件,课件播放海风吹着尖利的号角声,海浪似乎是千百乘铁骑,向海岸猛烈地进攻着,发出隆隆的怒吼声。波涛汹涌的恢弘场面,再配上扣人心弦的音乐,然后再让同学们说说大海留给自己的印象,在这样的情感渲染下,教师导入,那么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子的吗?想不想和老师乘坐海底观光潜艇潜到海底,观赏一下神秘的海底世界?这样的问题导入,学生的探索精神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新课文的学习之中。因此,在新课导入环节,善于运用多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令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2、更新手段,突破难点 分析语文教学的难点,大致可分为这几种情况,一是文本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如战争题材、历史题材和科普类的文章;二是文本语言抽象,含义深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水平有限,无法理解体会。如:《狼和鹿》、《“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最后一段话;三是课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缺乏方法和途径,需要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几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过去靠老师口若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费时费力,效果不明显。如今多媒体素材资源各种各样,表现力与感染力独具一格,且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些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如我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让学生先读一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画一画描写沙漠环境的词语和句子,说说感受。在学生生交流后,教师出示沙漠的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茫茫”、“铺天盖地”等词语的意思。多媒体的呈现,加深了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和沙漠环境的了解,也为理解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作用奠定了基础。

3、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忽视情感体验的教育不是一种完整的教育,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加强情感体验,创设一切可以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情境,升华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提升其自身的综合语文素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如我在教学《桂花雨》第二课时,学生分组齐读“摇花乐”、“思乡情”部分,教师说作者琦君很多作品都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情,对家乡有深深的眷恋。她在《烟愁》的后记有这样一段话:(配乐逐行出示),听了这段话你想说什么?现在琦君住在美国,已经80多岁了,为了寻根,前年她又回到了故乡,喝一杯故乡的桂花茶,尝一口故乡的桂花糕,听一听那熟悉的乡音,看看美丽的山山水水,不禁热泪盈眶:(出示图片和字幕)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也让学生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理解作者对故土深深的眷念之情。利用课件,升华情感,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作品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缩短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

4、资源补充,拓展外延 有些课文,文虽完但意未尽,这时我们教师更应该利用好网络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如在教学《碧螺春》一文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有关“茶文化”的网页,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的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生上网浏览这些网页的相关内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自助地从事学习活动, 如读一读清丽多姿的茶诗、茶词、茶曲,写一写有关茶文化的研究报告,在典籍文献中追随茶文化漫长的历史足迹,体会其特有的清淡、高洁而隽永的文化意蕴。网络的应用,对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延伸,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于更广阔的语文生活之中,使自己的语文学习更自主、更深刻、更灵活、更快乐。

二、合理掌握整合程度,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在多媒体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有的语文老师却一味的依赖多媒体。多媒体的过多使用,让我们的教学简单了,教师轻松了,学生浮躁了,课堂教学效果大幅下降。语文学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需要科学整合,要讲实效、高效,要把握整合的程度。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1、整合要水乳交融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要看课件与内容的融合度,讲究实际教学效果。如教师在教学《哪吒闹海》一课,教

师找来《哪吒闹海》的动画片给同学们播放,孩子们很是开心,因为看着有声音有图像的影片比阅读文字趣味性强多了,结果却忽略了这是语文课堂,是要通过阅读文本,品味语言文字来感悟人物形象。结果本末倒置,追求趣味性,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一定要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内容水乳交融在一起,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为形式而形式,单纯作信息技术表演,将徒劳无功,是不可取的。

2、整合频率要适可而止

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设计的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了,学习的劲头就足了,自觉性就强了,学习效果自然会好。因此,语文教学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应做到适可而止。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是看学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确反馈的信息量,而不是看接受过多少信息量。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从网上下载了很多海底动植物的图片,这些图片制作精美,我一张也舍不得删掉,于是课上我将几十张图片配着音乐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刚开始,随着一张张海底美轮美奂的图片播放,学生不时地发出一声声惊叹,到后来学生观赏的兴趣明显下降,我发现课件的出现频率过高,对后面的教学帮助不大。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虽然声像图片很新奇,但是过多地出现,反复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怎能没有审美疲劳呢?教师繁复切换多媒体,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占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课堂效益又怎能得到提高呢?因此,在采集整合信息的时候,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适量、适度。

3、整合难度要恰到好处 因为多媒体呈现方便,分析和展示思考过程比较容易,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就增加了难度,忽视了教学目标,盲目的拔高学习的要求,拓展延伸往往不加节制。如我校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古体诗《江雪》时,教师引领学生理解诗意后,向学生发问:在冰天雪地里,老人究竟是在钓什么?仅仅是为了钓鱼吗?冰天雪地是钓鱼的季节吗?能钓到鱼吗?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段视频,讲述了诗的作者柳宗元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教师告诉学生,柳宗元当时被贬来到永州,无论在人际还是在仕途,都处于极度孤独寂寞之中,国家朝政也处在极其灰暗之际,因此我们说,(出示课件)诗中老人应该钓的是一种孤独,钓的是一种寂寞,钓的是一种孤傲的心境,钓的是一种理想和愿望,钓的是即将来临的整个春天。这种脱离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学习实际的拓展,过分夸大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每位老师都应对教材和学生深入研究,掌握好拓展的深度和延伸的广度,做到恰到好处。遵循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当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功。

4、整合要适时调控。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需要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一定的形式,有效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在整合式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成功。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适时调控,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指导,给予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要求。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才能实现二者整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适时有

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调控。比如,在预习课文时或学完课文后,为了课堂教学需要拓展其他方面知识,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浏览,搜集相关资料的时候,有的学生出于好奇,随意登录其它网站,浏览与学习语文无关的内容,教师必须及时提醒,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有的学生在操作上不够熟练,影响了学习进度,对这些学生要多加辅导,提高他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尽快适应网络教学,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如果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准确把握整合时机,合理掌握整合程度,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科学有效的整合,就能更快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更好地提高学生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加快了教学的节奏,节约出宝贵的时间,我们将这些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他们自由地进入语文学习运用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篇1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在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是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可以用来传授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充满信心地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

如,在教学《认识时间》(人教版一年级)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些稀奇古怪的钟都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渴望认识钟表,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在积极参与。《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呈现各种生活中常见的与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一样形状的物体,让学生通过找一找、分一分、说一说的活动方式来认识是立体图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否能巧妙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但又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而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起来有思维障碍,常规的教学手段不易表述清楚。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1.抽象与直观的转化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学生理解知识。

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利用多媒体呈现小熊摆小棒的过程,学生边听边摆小棒。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关键是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当十。所以需要打开一捆小棒。在一系列的动画工程中学生可以反复操作,抓住重点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的色彩、闪烁、声音、动画演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知识由具体向抽象的转化,启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第几”时认识基数和序数含义。以活动为载体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认识学术含义的过程。加深对叙述含义的理解,再将基数与序数放在一起对比,有利于学生辨析、理解。

2.静态与动态的转化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学生学的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在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这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减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加、减法的含义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初次接触,用语言叙述很难准确、完整。此时,可以将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化静态为动态,演示整个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从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三、数学知识源于实际生活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在常规的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满足教学内容的创作及呈现。此时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同时,也可以使教师开阔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应用数学,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完“认识人民币”学习完后,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巩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虚拟商店”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付钱找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教学“位置”时,教师可以将动态的交通混乱画面和有秩序的画面,分享给大家,让学生感受确定位置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虽然信息技術可以让高校学数学教育一改枯燥乏味的前态,赋予其趣味性、生动性,让小学数学更加形象具体。但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切忌形式化、盲目性、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王东海.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08).

上一篇:制作饼干作文下一篇:关于开展2008年度基层工会财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