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细节教学

2025-0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细节教学(精选9篇)

历史细节教学 篇1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说大礼不辞小让,在当今这个精细化的时代,细节影响品质,细节显示差异,须知细节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一件事的成败。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细节同样重要,教师只有心思细腻,扎扎实实的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才会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精彩,使我们的学生更坚信自我,健康成长。

一、鼓励学生带着情趣上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情绪表现,而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能最大地激发内在动机,从而获得最成功的情感体验。

现行的历史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课前提示”,它不仅具有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多种功能,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合理运用“课前提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上课,我都把课前提示设计成一个个小问题,边讲边问。如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带领学生朗读课前提示中毛泽东同志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了兴趣,启动了思维。

另外还可以改变单一的传教式的教学方法,组织一些多样的课堂形式,点燃学生的兴趣之花,如组织毛泽东诗词朗诵会,通过查阅、选取毛泽东长征时期写的诗词,通过诵读毛泽东的长征诗词,加深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感受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学习了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博大的胸怀。又如收集雷锋的事迹,讲述雷锋故事,观看雷锋同志的影视资料,并撰写小论文阐发当代青年如何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等等。一系列活动的设计和参与,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历史教学过程充满情趣,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享受欢乐的乐园。

二、创设生活化的历史氛围

大部分历史课堂通常是教师根据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将“过去的史实”硬塞给学生。大堆的历史年代、概念、原因、影响等知识在学生的脑袋里集合,而后学生却浑然不知历史为何物,为何要学历史,学了历史又有何用。随之,学生们日益感到课堂的了无生趣,学到的历史知识都是脱离了实际生活的“老古董”。针对这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新课程强调:“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而作为课堂主角的教师就必须在备课内容上下细功,让历史课堂吹进生活的春风。

例如在设计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一课时,我先提前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吸毒和国家严禁毒品的一些案例和图片,让学生对毒品有个简单直观的了解,课上播放一些精选的毒害小录像,让同学们集中讨论毒品的危害。学生们通过前期对毒品知识的收集和对录像的观看、讨论,加深了对毒品危害的认识,然后我顺势引导: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和当前中国的“禁毒大战”,尽管在历史背景、具体措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但烟、毒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古今相同,禁烟、禁毒的根本目标一致:保护国民身心健康,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使学生体会到“种毒必究、吸毒必戒、贩毒必惩”的必要性。

又如搜集自家不同时期的照片,观察自家吃、穿、用、住生活条件的变化,谈我家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亲手制作五星红旗,感受革命烈士的满腔爱国热忱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收集五四爱国学生的标语、条幅图片,讲述五四青年的爱国壮举,观看五四影片,广泛讨论21世纪的五四精神是怎么样的一种精神……通过这些形式新颖的活动,学生把历史内容和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使历史课堂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三、远离失败感的历史误区

人有与生俱来的探究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而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而无法使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有的学生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总跟在能力较强的学生后面人云亦云,有甚者惧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逃避有一定难度或挑战性的习题或活动,当他们受挫时往往得不到必要的鼓励和指点,受到的确是老师的批评、奚落、谴责的白眼甚至是训斥,长此以往学生们尝到失败的苦果越积越多,必然会挫伤和扭曲他们的心灵,更为糟糕的是,学生在内心容易产生一种自弃行为,感觉自己是笨孩子,不是学习的材料,于是便自暴自弃,放弃了对学习的追求和热情。

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写道:“儿童的好奇心,只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所以应该加以鼓励,不独因为它是一种好现象,而且因为这是自然给他们预备的一个好工具,给他们去除生来的无知的;他们如果不好问,无知就会使他们变成一种愚蠢无用的动物。”如此看来要想让学生远离失败的误区,就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进行探究,进行心理体验与情感需求的学习环境。而成功地创设问题情景能造成学生认知失调,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一课时,布置课前预习

1、你知道多少岳飞的故事?你知道岳飞的《满江红》吗?

2、南宋有岳飞、韩世忠等历史名将,为何北伐不能胜利呢?这两道预习题是有意识地让学生承担一部分独立思考的责任,启发他们去分析解决问题,并为在课堂上独立阐发自己的观点做好思想准备。上课时在沉郁激越的《满江红》音乐的背景下,渲染着学生的情绪异常激昂,他们急于要把自己知道的岳飞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有的学生还拿出了岳飞“还我河山”的图片。此时是培养学生自信心最佳的时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谈出自己对英雄人物的喜好,对卖国者的憎恶,语句不限,只要言之有理,老师都要做出积极正面的评价。另外教师继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有的提出:“老师,不是说落后就要挨打吗?可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均落后于北宋的金为什么竞能灭宋呢?”学生们对提出的问题再进行深入的探究。激烈的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辩能力。通过整堂课对细节的精心设计和处理,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表现了学生丰富的创造力,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又使学生们体会到了挑战自我和战胜疑难的成功喜悦。

历史细节教学 篇2

一、细节导入, 吸引眼球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历史教学也是如此。倘若每一堂课在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 一节课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应当如何导入呢?利用细节资料能起到很大的效果, 特别是时事性的细节。如人民版《“蒸汽”的力量》可用以下设计导入新课:展示上海世博会的一系列照片, 播放视频, 学生马上被吸引了。然后教师发问:“同学们都知道上海世博会, 那么有谁知道第一届世博会在什么时候、哪个国家召开?”很多学生马上翻书, 回答是1851年在英国召开。教师接着提问:“为什么第一届世博会会在英国召开呢?”从而展开新课。

二、疑难尽散, 落实细节

历史事件几乎都发生在遥不可及的时代里, 按照教材平铺直叙, 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 所以, 教师必须进行拓展。如教学人民版《宋明理学》一课时, 学生不好理解理学给后世带来的影响, 于是我便引用材料:

1.“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 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其谁怜之?”——清·戴震

2. 三寸金莲 (图片) 。

3.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北宋张载的诗句:“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4. 汶川大地震一系列救灾图片, 图下注: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光明磊落、仁民爱物,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根据材料, 再联系课文知识, 学生很容易掌握理学对社会的影响。

三、语言小细节, 激发大兴趣

高中学习是比较枯燥的, 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讲得幽默生动, 带来的效果不言而喻。在历史教学中提升学习的趣味性离不开细节拓展。记得听过的一节历史公开课, 虽时隔久远, 讲课者的模样早已忘却, 但是他那铿锵有力的声音还在耳边萦绕。那位老师上的课题是《工农武装割据》, 他讲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内容时改编了《两只老虎》里的歌词, 并大声唱出来:“打倒土豪, 打倒土豪;分田地, 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废除封建债务;真好啊, 真好啊。”如此细节处理, 谁不振奋?连我都为之振奋, 更不用说学生了。所以适当改变语言调节课堂气氛的细节处理效果好, 还可以使你成为幽默风趣的教师。学生喜欢你, 自然也喜欢你上的课。

四、人生教育, 细节相辅

历史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点, 也要让学生知道做人要积极, 要有志向, 奋发向上。“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放弃这样的教育机会。如讲述人民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书中出现秦朝丞相李斯的内容, 我给学生讲李斯年少时立志的故事:“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 曾在郡里当小吏, 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 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 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 看到粮仓中的老鼠, 吃的是屯积的粟米, 住在大屋子之下, 更不用担心会受到人或狗的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 就如同老鼠一样, 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从此以后, 李斯确立了高远的志向, 最终他成为了秦朝的丞相。”这样, 教师虽占用了一些课堂时间, 但多多少少唤起了学生的斗志, 使他们知道:作为青年应该奋发向上, 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五、细节一小步, 德育一大步

历史教学中会涉及很多关于民族精神的知识, 这也是高中教学所承担的任务之一。如抗日战争的内容新课程编排过于简单, 学生很难感受到当时战争的残酷、抗日志士的英勇精神, 于是在讲台儿庄战役时我提到:当时守卫台儿庄的是孙连仲部。孙连仲部的池峰城师奋勇抵抗, 虽台儿庄城塞被日军占去四分之三, 守城的国民党军队仍死力支撑。孙连仲给李宗仁通话说:“报告长官, 第二集团军已伤亡十分之七, 可否请长官答应暂时撤退, 好让第二集团军留点种子!”但李宗仁说:“援军明日中午可到, 你务必守至明天拂晓。这是我的命令。”孙连仲听完便说:“好罢, 长官, 我绝对服从命令, 整个集团军打完为止!”最后, 池峰城又来电向孙连仲请求准予撤退。孙连仲命令他:“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 我就来填进去。谁也不准后退。” (资料来源:《蒋介石传》, 杨树标著) 在讲述过程中, 全班学生精神高度集中, 最后讲到台儿庄战役结果, 很多学生一直捏紧的拳头松开了, 齐声叫好, 因为他们感受到了, 在民族危难之际, 什么叫“以死抗争”, 什么叫“爱国”。学生心灵受到了很大震撼, 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高中历史细节教学策略研究 篇3

从信息的性质上讲,细节有一种活的属性,正如中教法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可以造就强烈的现场感,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细节往往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见微知著,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1]

一、独具匠心——用细节导入新授课程

用细节导入,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关注学生生活和全面发展。例如,关于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教学,指导意见要求如下:

为此,笔者精心设计了导入细节,通过由远而近展示一张图片——一碗又白又香但“粒粒皆辛苦”的米饭,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关注和适应学生的兴趣、意向和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师:水稻的生产大体需要经过哪些环节?

生:需要经过耕田、播种、插秧、管理、收获等环节。

师:在这些生产环节中,先民们发明了哪些农具?

生:耕犁、中耕的曲柄锄、收获的大镰、灌溉工具翻车等。

师:这些传统农具中,哪一件能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象征?为什么?

生:耕犁。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师:犁是农耕活动中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农业文化中最典型的符号。历史上曾有几百年时间,中国在许多方面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领先,最大的优势也许就是耕田用的犁。阅读教材思考:中国的犁是通过哪些方面(材质、动力、构造)的革新得到发展与完善的?

通过细节导入新课,直奔主题,时空穿越,回溯物质文明之历程,呈现先民创造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很好地体现了“凝神、起兴、点题”六字原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探究心理,使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事半功倍——用细节化解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指认知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或新情境之间不能包容而产生的矛盾,认知冲突出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构建了学生固有经验与新知识的通道,如能化解,必成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契机。在教学必修二专题五“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笔者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以化解学生的认知冲突。

师:在必修二专题一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中提到,东西方交往早已存在汉代的丝绸之路和唐宋以来被称为瓷路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何还要在1500年前后重新开辟新的交往路线?(展示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地图,略。)

生1:由于商业危机需要开辟欧亚新航路。如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使东西方贸易更加困难;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垄断东西方贸易,获取高额利润,引起欧洲人的不满;等等。

材料1: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哥伦布

师:哥伦布的话反映了16世纪欧洲人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为什么当时的欧洲人普遍有这种想法?

生2:社会根源黄金热,更深层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2:地理大发现和这时正在蓬勃开展的文艺复兴运动互为因果。正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倡导的人文主义,推动了航海家大发现的事业。而在大发现中验证和弘扬的人文主义,又使文艺复兴的精神得到升华。

—— 计翔翔、周百鸣:《地理大发现探幽》

(出示上述材料,旨在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为欧洲探险家们产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提供了精神动力。)

材料3:与此同时,指南针、观象仪和分度器等运用于航海事业,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也为出海远航创造了条件。罗盘(由有方位刻度的圆盘和中间装置一根可以水平转动的指南针构成)和舵都由中国人发明和最早使用,但在什么时候、通过何种途径传入欧洲,学术界还没有搞清楚。

—— 计翔翔、周百鸣:《地理大发现探幽》

用材料和问题展现细节,让学生触摸历史,由表及里,由点到面,了解1500年前后欧洲的社会环境和轮廓,理解是欧洲这位巨人的力量和知识正在增长,地域的樊篱已经无法将其禁锢,新航路的开辟是应运而生,不可阻挡。引导学生回到过去的历史时空,捕捉具体的历史细节,能最大限度地还原那个时代、社会宏观的历史图像,用栩栩如生的历史情景帮助学生沟通已有知识和历史经验的联系,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纲举目张——用细节构建知识体系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致使许多学生对历史课程又爱又恨。爱的是她的博大精深、生动有趣;恨的是她的体系庞大、知识繁杂。基于此,笔者利用历史本身的细节,通过梳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揭示蕴藏在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从而引导学生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长历史智慧。

例如,在教学必修一专题七第二课“美国1787年宪法”时,笔者出示了如下情境问题。endprint

情境问题1:如何理解“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制定一部完备的宪法,已经成为美国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请依据教材概括造成这一“迫切要求”的原因。

情境问题2: 阅读教材138页资料卡片:“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受到特别限制,因为愈是远离被统治者的政府愈有可能滥用职权,耍阴谋诡计,陷入腐化堕落的地步(詹姆斯·罗伯逊)。”然后细化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这句话的含义。

(1)美国1787年宪法为什么那样设计?(另一种忧虑:邦联的弊端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但强有力的政府容易发展为专制政府。)

(2)如何分权制衡?(要求学生利用教材概括归纳,找出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3)这种设计有何作用?(要求学生理解,这些煞费苦心的分权制衡进行制度建设,都是为了防止出现专制政府,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教材结论“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笔者最后解读: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也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从中感受1787年宪法中的“制约与平衡”原则是人类的政治智慧。自从独立战争抗击英国殖民统治取得自由,邦联制出现了诸多问题,威胁着自由建立的联邦制度,实行中央分部分权力给地方,中央机构内部三权分立巩固自由,有利于美国人民维护自由。自由与平等的价值不仅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且对于现代文明或现代性而言还具有某种根本性的意义。

上述利用历史细节梳理历史事件发展的逻辑脉络的做法,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水到渠成——用细节升华情感教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是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在教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日军侵华罪行,认识中日双方力量如此悬殊,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为何忍无可忍仍然选择抗战?笔者出示了如下历史细节。

首先,笔者让学生阅读必修一教材36页的内容:1937年12月,《东京日日新闻》报道了日军“片桐部队”的向井敏明、野田毅两名军官在南京紫金山一带进行杀人比赛的消息。接着,向学生展示了中国旅美画家李自健的油画《南京大屠杀》。这是一幅让所有中国人过目不忘的油画,它重现了1937年日军在南京屠城的暴行。整幅油画由“屠”“生”“佛”三联主题组成,画面主体是堆积成山的尸体。左侧一联主题为“屠”:两个趾高气扬的日本军官站立着,其中一个正狞笑着擦拭沾满鲜血的战刀。中间一联主题为“生”:在尸山的上面,一个孩子正趴在裸露着胸膛惨死了的母亲身上哭喊着。右侧一联主题为“佛”:一位佛家弟子正拖起一位惨死的老人。整座尸山的后面是奔流滚滚的长江,画面让人不寒而栗。最后,笔者向学生介绍了该画创作背景:一个偶然的机缘,李自健结识了享誉世界的高僧星云大师。一天,星云大师和他谈起了自己的身世,说十二岁那年,母亲带着他到南京去寻找父亲,他们在尸骨遍野的死人堆里找了十多天,也没能找到自己的父亲。后来,他在南京栖霞山寺披剃出家,拜至开上人为师,为临济宗第四十八代传人。“没有找到父亲,却看到很多很多的死人,那种惨状就深深地留在他的印象当中,无论从大陆到台湾到美国,都没能忘记。” 他对李自健说,“你有这种(绘画)能耐,替我完成一个心愿,画幅南京大屠杀,以铭记那段历史。”

上述细节描述,使学生的情感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了升华,认识到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就是罪恶,只有全民族抗战才能取得胜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要珍爱和平和生命。

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课堂教学就是由教学细节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让我们关注细节,及时地发现与捕捉细节,有意识地创造与重构细节,使教学细节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个亮点,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历史细节教学 篇4

全力防御抓细节

——上海迎战“苏拉”“达维”见闻

苏拉、达维“双台风”对上海的风雨影响已经开始。2日下午开始,阴沉的“台风云”已在上海上空压得越来越低,阵雨不时倾泻而下。

双台风在非常接近的时间内“双登陆”,这在华东沿海气象史上少见。上海紧急行动起来,把各项防御措施细化到细节。

“安全提示”提示市民

记者李荣从上海市防汛指挥部报道:8月2日14时50分,上海防汛部门发出一则安全提示:“台风来临,关注天气,减少外出;关好门窗,高空坠物,务必小心;室内进水,切断电源,防止触电;道路积水,绕开行走,以防意外”。

这则“台风安全提示”已通过手机、电视、网络、街头电子屏等渠道向全市市民滚动告知。

上海市防汛办副主任章震宇介绍说,台风来袭,风雨交加。市民一旦遭遇突发灾害,往往手足无措。事先有一个提示,“市民自救就会有一个方向”。

此次双台风来袭,正值天文大潮,可能遭遇风雨潮“三碰头”,多灾种联防是关键。记者在上海防汛指挥部看到,部门联动已形成一 个“长长的单子”:

——防汛排水与公安交警等部门加强应急联动,确保超强降雨下,下立交等低洼道路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房管及物业等单位联动,对里弄、街坊的排水管道加强养护和管理,确保排水畅通。

——建立行业联手协同的排水机制,全面组织道路清扫人员,防止路面垃圾、树叶等杂物堵塞下水道进水口……

2日上午在陆家浜排水泵站,上海市排水处处长马远东正在检查防御措施落实情况。他说,全市泵站都已做好预抽空准备。“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防御突出细节,以人的生命安全为第一位。比如暴雨时排水人员打开下水道井盖,“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2人一组,互相照应”。同时,设置围栏,防止路人坠落。

“应停则停” 安全第一

记者陆文军从申通地铁公司调度中心报道:轨道交通已是上海市民出行的主要公共交通方式之一,关系重大。2日凌晨,4号线列车司机谢胜、王晨担任巡道任务。台风期间,巡道车出库时间提前。谢胜说:“为了确保汛期线路安全,我们以限速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巡视整条线路,确保线路正常。”

据了解,按照相关预案,如接到8级以上台风预警信息,轨交路网各高架线路将限速至每小时40公里、地面区段限速至每小时50公里。如接到10级以上台风预警信息,轨交路网各线将清客暂停行驶,之后重新组织线路运行。地面公交也是如此,如果遇到市区大面 积积水,汽车驶经的道路积水深度达350毫米、电车驶经的道路积水深度达180毫米、积水区域长度达100米时,公交运营车辆绕道或暂停行驶。

对于易受台风影响的途径隧桥的省际客运线路,上海交通港口局已明确表示,将根据上海市防汛指挥部的指令要求,“应停则停”。同时为滞留旅客提供服务和保障。

上海市防汛指挥部相关人士说,现在与过去相比,“同样的雨,不同的灾”,过去的单灾种,变成如今的多灾种。城市的快速发展,给城市的防汛防台风理念带来了新的启示。

细节落实:“海陆空”到街镇社区

记者贾远琨从上海海事局值班室报道:为有效应对台风影响期间可能发生的水上突发事件,目前海事巡逻艇、航标船、专业救助船、救助直升机、清污船、打捞船和拖轮等应急力量已部署到位,有些已处于应急待命状态。

记者叶健在铁路上海虹桥站报道:铁路方面也力保秩序平稳。上海虹桥站值班站长告诉记者:“7月底,铁路部门接到有关台风的消息后,即对车站内的广告灯箱、雨棚、候车设施等进行排查加固。车站还组建了应急小组,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如果出现列车晚点等情况,车站会通过大屏幕和广播及时告知旅客。”

记者贾远琨、周蕊从上海机场集团报道:遭遇台风,航班延误在所难免,各大航空公司除了及时向旅客通报信息外,也在积极维护航班秩序。记者采访了解到,东航已成立了防御台风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启动保障方案。在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争取航班尽早恢复正常。

记者罗争光在上海市闸北区工业园区看到,交警和消防人员现场向市民演示不同机动车车型在遭遇不同情形的道路积水时,如何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上海交警各部门已排摸了各辖区的道路易积水点,按照“一点一方案”的标准制订临时交通管制、绕行分流等方案。

在不久前的一次上海市防汛指挥部的工作会议上,上海市防汛部门人士举了一个例子:1977年8月21日晚到22日晨,在上海北部地区出现了上海地区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400毫米以上雨量的笼罩面积约230多平方公里。当时这场特大暴雨造成了大范围的严重积水,是上海地区历史上最严重的涝灾之一,其中嘉定、宝山二县灾情最为严重。畜禽、粮食损失严重,所幸整个过程中没有人员伤亡。

防汛部门人士说,“当时上海的宝山、嘉定等地,还基本是郊区农村地区,以农田为主,灾种比较单一。”如果这场上海有记录的最大暴雨下在今天,宝山和嘉定地区已是上海的新兴城市化地区,人口结构和经济布局,今非昔比,防灾应对肯定不一样了。

重视细节教学 篇5

重视细节教学

湖北襄樊长虹北路第42中学 黄国明

敢于在中学语文教学领域领导创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于1、2期合刊刊登了这样一道作文材料,请学生和专家一起深思当前的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现象。

“一位台湾作家写道:初夏的日子,阳光改变了空气的气味。大陆评论家赞扬说,这样写得好,用的是美文笔法,善用通感,讲究炼字,刻苦经营。我看了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我女儿4岁时就通感过。晚上睡觉时女儿说:妈妈,我喜欢晒过的被子,里面有太阳的味道。平心而论,我觉得女儿的话比那个散文家更生动些。记得一位大画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不知什么缘故,有不少孩子长大后反而变愚蠢了。”

决非巧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王培元在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7、8期合刊上撰文,也就相同的话题发出感叹《“小仙女”哪儿去了》。作者先介绍了女儿2岁半时的一名妙语:我是从花里来的,我是小仙女。文章说从女儿一岁多一点开始,爸爸妈妈就经常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给她讲童话、神话故事,女儿就用稚拙的意识和想象力,无拘无束地、自由地建立起了自己的想象世界,所以有绝佳“镇”人的表现。作者接着遗憾地对比了女儿今天的表现,“她的.作文没有她2岁半的那次那么出色了”,“女儿童稚的才华的光辉,只在孩提时代闪耀了一下,便像闪电一样消失了。”作者指责了现今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弊端。

也是平心而论,幼儿妙语光辉如流星一般瞬息即逝的现象不是当今时代的特产。收入初中教材的王安石名作《伤仲永》不早就记载并批评过吗?不同的是,方仲永“泯然众人”罪归其父停其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仲永的悲剧因辍学而致。而当代无数的仲永虽不落致成常人的地步,但其语文上星光短暂的遗憾却毫无疑问是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造成的。恶劣到遭专家们异口同声的指斥,我们的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该彻底改了!

比较专家之幼儿和台湾作家得出妙句,他们有相同之处,一是抓住了细节,二是运用了修辞。我们不能说前者一出生就会如何修辞,他(她)表达自己感受到的细节,用自己简单的词句很直接地说了出来。而台湾作家抓住细节,调用了储藏丰富的词汇,用了创作学上修辞的技巧。前者妙语是无意识行为的结果,后者佳句是有意识创造的成果。在幼儿成长的路上,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无意识行为变成有意识创造?抓细节是创造的基础,我们是怎样把幼儿善抓细节的长处变成不足,把幼儿妙语的灵感变成迟顿的呢?

教学设计 细节描写 篇6

一、目标概说

1.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细节描写的方法和技巧。(2)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教学重点

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和技巧。3.教学难点

恰当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二、教学创意

本堂作文课设计依照引细节--悟细节--写细节的思路进行。将“读”“写”“说”三者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赵本山的小品吗? 播放小品《说事儿》片段。

问题引导:视频中大叔、大妈形象十分鲜明,他们分别是什么人、什么性格?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性格不同?

(引导学生分别从衣着、语言、动作方面抓特征)

师:这些能够集中反映人物性格、使人物鲜活的肖像、语言、动作,就是细节。(板书:细节)怎样运用细节来写人物,让笔下的人物“立”起来呢?让我们进一步探讨。

(二)感悟经典,学习细节 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此文“平中见奇”,堪称现代散文的典范,特别是文中对父亲车站买橘时背影的一段细节描写,犹如一杯清茶,细品起来,情思绵绵不绝,令人回味无穷!

材料1„„(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问题引导:

1.本段对父亲进行了哪个方面的细致刻画?(父亲爬月台的动作)2.具体运用了哪些动词?(探、攀、缩、倾)

3.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父亲爬月台时怎样的状态?(艰难)你能否以一个动词为例,说明一下。(“攀”字写出了月台的高;“缩”字点明爬时的困难;“倾”字说明他身子肥胖,爬时很费劲。作者用词用得这么精准,得益于细致地观察,连父亲脚、手、身子是怎么动的都观察到了)

小结:文段中作者抓住了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将其细化,分解成许多小的动作,如“探”“攀”“缩”“倾”。这一“探”、一“攀”、一“缩”、一“倾”突出了父爱的崇高,让父亲变得很高大。(板书:动作)

材料2„„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这是一位隐忍的母亲,儿子双腿瘫痪后常常自暴自弃,母亲没有责骂、没有埋怨,而是把所有的苦楚都埋在心里。为了帮助儿子摆脱痛苦,母亲两次提议去北海看菊花,第一次儿子拒绝了,第二次儿子终于答应了。

问题引导:

1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可看出母亲当时什么样的心情?(急切、高兴)为何这样急切?(想让儿子早点走出阴影,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2第二处的语言描写母亲说着说着为什么又不说了?(害怕触及到儿子的伤痛,多么细心的一个母亲啊)

小结:言为心声,母亲的话处处流露着母亲的细心以及对我的爱,这些语言描写也让母亲变得更加伟大!(板书:语言)

材料3:他身材不高、消瘦,一身藏青色中山装总是挂在他那消瘦的身架上,他脸色黧黑,岁月的沧桑写满了那张瘦削的脸,一双枯枝似的手拄着拐杖,虽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问题引导:

1.本段文字主要抓住了哪个方面来刻画人物?(肖像)2.具体说来,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肖像的? 身材、脸、手:突出“瘦”(整日劳作、忘我工作,十分辛苦)衣服:总是一副中山装(勤俭)

小结:虽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为百姓造福的坚定信念、追求)

这段文字抓住了人物的瘦、习惯性的衣着、以及人物的精神状态来刻画人物。将一个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人民公仆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人物的肖像描写要刻画特点,以形传神。(板书肖像)

(三)、描摹经典,学写细节

教师演示:教师手拿一个纸飞机,用力射出去,然后飞机掉到了地上。要求:(1)同学们要仔细观察,然后用一段话进行描写。

(2)同学们之间交流、分享。

a、老师把纸飞机用力的射了出去,飞机在空中飞了一圈,掉到了地上。

b、老师右手拿一个纸飞机,高高向斜后方举起,身体向右倾斜 45 度角,右脚后退一小步,头微微抬起,向斜上方看,用力的将飞机射了出去。飞机在空中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女子,画了一道优美的弧线,轻轻地站在了地上。教师:例文比较 学生:小组交流修改 美文赏析,师生共同修改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怎样用细节来写人物,同学们认真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让我感动。其实,生活中细节无处不在,相信只要同学们留心生活中的细节并能将它形诸笔墨,就可以让细节描写在你的文章中大放光彩,使你笔下的人物更丰满。希望这节写作课能留给同学们一些启示。{}

(五)、习作训练

请从下面几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个来完成,要求让人物在细节描写中“立”起来。

1、最美的瞬间

2、爱在细微处

3、这,让我感动 附:板书设计

让人物在细节中“立”起来

动作

细节

语言(典型)

细节拓展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7

关键词:中职,历史教学,细节拓展

历史作为综合性的学科, 其教学方式也要突出综合性。历史是经验性的理论知识总结, 任何史事与任何人物都是不可取代与不可抹杀的, 而人们现在正通过一个个的历史人物和时间来寻找历史的规律和经验教训。笔者经历了新旧教材的过渡和不同时期着重讲述不同历史内容的教学实践过程, 发现历史教材正处于巨大的转变期。

无论怎样, 历史课堂教学仍然是达到历史课程目标的主要方式。中职历史教学中的细节拓展可以更好地达到教学预定目标,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中职历史教学时的细节拓展, 主要指的是对中职历史教材里的重要的人物、时间、情节给出详细说明、拓展等。所以, 身为中职院校历史教师, 在日常的授课中就必须达到通俗易懂与具有吸引力, 用生动灵活的讲述向学生传达历史中的人物事件规律与社会变迁的运行规律, 让学生能够受到教育。

黄一欧先生曾经讲到:“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典型的例子, 而好的例子一定要有典型的细节。”这正是提出了历史教学中规律性的一点, 即想将历史教好是丝毫少不了具体的情节的。但目前因为考试机制的限制, 许多历史教师只追求结论却不顾细节, 把内容丰富的历史学习转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实际上, 许多历史细节对中职的历史教学来说是必须具备的, 有时往往能够导致“细节决定成败”的程度。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工作经历, 将历史教学里许多细节的拓展和在教课中的作用来阐述自身的认识。

一、如何运用细节拓展

(一) 分析重点难点

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是秦国, 秦国对历史有着巨大的影响, 秦始皇的许多努力没有保障国家的安定和长久。在讲述历史教训的时候, 教师可以在授课时用数字比例这个细节来阐述原因:“攻击匈奴、修建长城, 大致使用了30万人;平定越族、南方垦荒, 大致使用了50万人;修建阿房宫、建骊山陵, 大致征调了70万民夫, 如此一来总共为150万人, 但秦国全部人口数量只有2000万, 即使按照男性占人口一半的比例计算, 也只有1000万人, 再除去老弱病残, 青壮年也只有四五百万人的数量, 当壮年男性数量不足的时候, 往往妇女也被发往劳役。”通过这样的分析阐述, 会直观地显示那时的人口结构, 这些数字对学生有着直观的启发意义, 利用数字的直观展示, 进一步生动了教学讲述, 这就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来自哪儿, 是秦的残暴统治导致统治者与劳动人民矛盾冲突造成的, 所以秦国的灭亡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 增强感性认识

内战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北方最终获得胜利的因素很多, 现行教材主要对林肯政府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较多的着墨, 尤其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的颁布, 以突出林肯这一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但对《宅地法》, 可能是由于篇幅的关系, 教材小字部分只笼统地叙说“凡美国公民, 只要交纳10美元的手续费, 就可以在美国西部得到一块土地, 连续耕作5年后, 这块土地就成为他的私有财产, 法令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需求”, 至于为什么就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需求则语焉不详, 笔者在处理该内容时则补充进了这块土地的大小是64公顷, 然后通过让学生们动手换算成亩数 (1公顷=15亩, 64公顷=960亩) 的办法;然而现在的学生由于对土地单位中亩的概念仍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教师又将整个学校的总体面积 (含运动场约150亩) 与之进行比较。这样, 学生对林肯政府所作的正确决策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 认识本质特征

在目前中职院校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中, 使用了一定数量的插图。在历史教学中, 插图是课本的重要构成, 插图会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难以捉摸的、数量庞大的历史人物与历史情节, 使得学生能够明白教材中的历史内容并予以理解, 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若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细节处进行精心讲述, 则会促进学生对历史史料本质特征的理解深度, 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推动力, 为课本重难点的讲授奠定基础。比如在讲述世界历史中的“人类迈入电气时代”部分时, 可以利用“十九世纪末美国纽约街头”的图片, 该插图的细节在于大家能够清晰地看到十九世纪美国纽约街头密密麻麻的电线网, 可以很好地表现教材中讲述的工业革命对美国工业产生的巨大影响。

(四) 奠基后续教学

彼得·海尔曾明确地谈到:“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 每一个结局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这表现了历史进程的推进是有必然的因果联系的。在中职的历史课程中, 老师应该多启示学生:某个历史事件发生在此时的原因是什么。也正是要达到开阔学生的思路, 锻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与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如教师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几次国际会议时, 课上作如下的细节拓展:

德黑兰会议召开期间, 一天上午, 在休息的时候, 丘吉尔讲到:“昨夜我有了个梦, 我当上了世界的领袖。”罗斯福接着讲:“我也梦见了我当上了世界的领袖!斯大林先生, 你有没有做梦呢?”斯大林讲:“我做梦了, 我不但没有同意丘吉尔先生你做世界的领袖, 而且没有同意罗斯福先生你做世界的领袖。”

在这段微妙的对话中, 我们可以看出:这不仅仅是闲聊, 三个国家的竞争形势已经昭然若揭了。这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 当三个国家战胜共同的敌人之后, 迅速地由合作者变成竞争者。如此一来, 就可以给美苏争霸和世界两大阵营等章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细节拓展的作用

(一)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史实细节因其具有趣味性、对比性等特点而深受学生的欢迎, 极易刺激他们的兴奋神经。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德国被迫签定投降书和战后巴黎和会的召开一段内容中, 福煦车厢和和会召开的时间、地点这两个细节就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福煦车厢:作为一战后期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的福煦元帅于1918年11月11日代表协约国与德国代表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雷道车站的福煦车厢里签定了停战协定, 从而标志着一战的结束。一战后, 福煦车厢被放入法国博物馆收藏。二战初期, 德军以闪电战迅速占领了欧洲的许多国家, 老牌强国法国也被占领全境。1940年6月21日至22日, 法国与德国在举行停战谈判的地点选取上, 德国将地点安排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后在1918年11月11日签署停战协定的那节车厢, 并在22日下午于该车厢中逼迫法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笔者认为, 历史的相似性有着较强的趣味性, 必然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利于思想教育

历史课程里包含着许多德育内容, 但到目前为止, 这些内容教师们并未充分使用。如前几年发生的一个事件:“一位日本在华留学生问‘韩战中, 你们有位战士宁可被火烧死也一动不动’, 中国学生回答, ‘这么傻的人, 再也不会有了’”这件事情曾引起极大的反响和讨论。充分利用历史的人物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比如讲述《辛亥革命》的时候, 讲述青年革命家陈天华决定投海殉国, 以生命来唤醒国人。陈天华的做法是在那时的社会环境下造就的, 虽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但是对处于现在社会环境下的中职学生来讲并不是一下子能够明白的, 有的学生甚至觉得这种行为过激甚至愚昧。在详细分析了学生们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进行细节拓展, 增讲1906年陈天华遗体从日本运回中国安葬的场面:人山人海的悼念人群簇拥着, 缓缓向岳麓山走去。人群的最前面, 是由众人抬着的一具棺椁, 所有的人都是身穿白衣, 举着旗帜、挽联、花圈, 队伍长达十余里……在这种细节讲述的方式下, 学生们更容易从内心接受, 更容易受到感情与灵魂的触动。

三、结论

历史是鲜活、多变、多标准的宏大的时空。历史进程复杂多变。在中职历史教学中, 学生往往由于课本内容的枯燥而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兴趣爱好是学习的最有效与最重要的动力。而将教材里的细节进行拓展、对知识面进行补充能够对学生传达深刻的历史感知, 进而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具体教学中要用到历史定义、学术用语的阐述分析, 历史环境、历史进程的拓展, 章节内容之间联系对比, 课本插图、疑点难点的合理解决,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着渊博的知识面, 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在教学中, 教师们可以有目的地涉猎高校学刊、历史专著、甚至最新解密的档案等等, 同时注意方式方法, 使得中职历史教学水平登上更高的台阶, 提高技术人才的历史素养与综合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国兵.要重视知识细节[J].历史教学.2007.

[2]汪德斌.细节拓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历史教学.2005.

[3]王明有.试论历史教学的细节刻画[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

[4]魏丽杰.浅谈历史教学的中的细节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

[5]张焕焕.如何处理历史教学中的有价值细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

[6]陈耀辉.以“小”见“大”——小议历史教学中的细节[J].教师.2009.

[7]王晓依.应重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细节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

[8]李菊林.浅论在历史教学中深化历史概念[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历史细节教学 篇8

[关键词]高中 历史 人物 细节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推行,当下高中教育教学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也顺势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部分。如何让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环境,分析历史问题,成为教学的重点。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其中就包括通过人物细节教学来教授历史,这是打破应试教育,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完成教学任务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

一、充分认识人物细节教学的重要作用

人物细节教学是历史课程特有的一种教学方式。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能够清晰地知晓人物细节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文情怀的养成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够有所提升。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深刻地认识到人物细节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人文情怀上所起的重大作用,然后在备课的时候能够设计更多通过人物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某些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教学活动。例如在讲虎门销烟这个历史情节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虎门销烟的影视作品片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课时紧张,播放影视作品往往能让学生印象深刻。还可以讲一些关于林则徐的小故事,让学生从人物细节人手,深刻认识到当时的鸦片对中国百姓荼毒之深、伤害之大,也能够深刻体会到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了解学生喜好,有的放矢地开展人物细节教学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东西才是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明白学生的喜好,有时候一节课都在讲可能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候师生互动可能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候也可以通过人物细节教学让教学任务能够更好完成,教学效果更好。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能每个历史事件都通过人物细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有重点地把握教学内容,让學生真正做到从人物细节学习中提升人物情怀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我们在讲秦始皇的有关内容的时候,可以通过分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评价秦始皇。通过人物分析,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很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影响,还能够在讨论中真正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有些学生可能会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严刑峻法,不利于当时社会的发展。但是有些学生就会看到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等,然后全面分析这个人物,深刻了解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秦始皇的有些消极做法不过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统治。

三、采取合适方法,有目标地融入人物细节教学

在新时期背景下,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采取正确的方式将知识传达给学生,这是新课程的客观要求。教师可以在课程预习、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作业中都设置一些和所学内容有关的人物细节分析任务,让学生在分析中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好地学到历史知识。例如在清朝史的课堂导人中,我们可以开始播放一些影视作品片断,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影视作品的吸引下,了解自己比较喜欢和崇拜的四爷在真正的历史中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有什么样的功绩和过错。通过课堂引入让学生对历史人物分析有了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例如在课后作业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影视作品或书籍,了解毛泽东这样的历史人物形象,这对中国近现代史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比如看《建党伟业》,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经过。还有通过其他有关毛泽东的影视作品以及书籍,学生就能更清楚地了解万里长征的过程及其艰辛,新中国成立的过程及其艰辛,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及其艰辛,通过人物细节的分析能够全面地掌握很多历史事件。

关注教学细节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篇9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先进教育教学理念逐渐为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所理解和接受。走进学校和校长和老师们聊课改,听到的新思想、新理念都是一套一套的。走进课堂,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突出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开始有了变化。教学活动也都是热热闹闹的。这是可喜可贺、可圈可点的。

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忽视细节,教学不到位,教学质量不高,导致课改表面化,也是课堂教学的通病。我们知道,理念指导行为,理念必须落实到行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如果不能转化为具体的、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不能转化为帮助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课程改革中的表面文章、形式主义将不可避免。因此,在深刻理解有关理论的前提下,积极转变教学行为,密切关注教学细节,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教学只有注意细节,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上下功夫,做文章,才能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才能为课程改革的成功打好基础。

细节,就是细微而具体的环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的细节就是教是那些能够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学中关注了这些细节,教学双方的行为就能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就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的目标就能逐步实现。

那么,我们应关注哪些细节呢?站在课程实施者的角度,有三个方面的细节必须关注:一是教学设计;二是教学实施;三是教学评价。

一、关注教学设计的细节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行为进行计划和安排,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设计领域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和原则,但是总的原则就是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学习内部条件并安排好相应的学习外部条件。根据这个解释,教学设计应关注的细节或我们教师应回答的问题主要有:

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按照加涅的观点,教学目标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知道多少;学生应能够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一句话,就是通过学习,学生有什么变化,没有变化,学习就没有发生。

这样的目标设计,我们应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指向哪些领域、哪个层次(或水平)?掌握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知识、技能和情感。我国课程改革纲要把教育目标也分为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表述虽然不同,但是本质是一样的。每一个领域的目标又有不同的学习层次,比如在知识领域,最低水平的学习是“识记”,接下来依次为“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共6个层次。高一级层次的学习必须以低一级层次的学习为基础。进行目标的细节设计,不仅要统筹设计目标领域,还要具体思考目标水平。

在实践中,我们 常常见到这样的目标设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以下词汇和短语”等。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合适的,理由是,1。目标大而笼统——描述的是从小学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诚然,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以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为指导。然而,仅仅了解总目标、总任务是不够的。目标设计还必须了解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的目标,再根据总目标、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把学期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阅读,是通过阅读学习词汇、语法,还是通过阅读获取相关信息?阅读后理解大意,细节还是推断作者的意图、文中人物的意图?理解多少就算达成了教学目标?2。行为主体错位——“培养”、“教”都是教师的教的行为,而不是学生学的行为。这些都是细节问题,但是,无视这些细节,教学目标就可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因此,教学目标描述的应该是学生学的行为而不是教师教的行为,是学生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 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这些目标是否可操作、可实现(doable)?在这个细节上,主要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什么。既然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是为了促进和帮助学生学,那么,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起点。本次课程改革一个重要支撑理论是建构主义,其重要概念是图式,即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同化(assimilation)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由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平衡(equilibration)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要让目标可操作、可实现,就必须从细节上考虑,创造“同化”、“顺应”、“平衡”的条件。

要创造这样的条件,必须了解学生,比如学生的兴趣、需要、现有水平。仅就现有水平而论,只有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independent performance level),把握好学生通过学习后的潜在的发展水平(potential performance level),才能有效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都不可能有效地实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标,不可能实现预期的变化。

3.怎样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确定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具体领域和层次之后,就要考虑实现目标的具体策略、方法、活动、手段。总的原则是不仅要方便教师的教,更要方便学生的学。具体说,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目标应用哪些策略、方法、手段和相应的学习活动来实现?这些策略、方法、手段和相应的活动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学,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例如英语学科教学要对这些细节进行合理的设计,教师要了解英语教学领域有哪些语言教学策略、方法、手段和相应的教学活动,它们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和局限性。考虑这些细节,才能扬长避短。

比如,教学手段的选择要关注细节。现在,教学手段日益丰富:我们有许多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有传统的教学手段(粉笔、黑板、讲义、作业纸等)。但是,在实际使用上,它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作为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者,我们对它们的功能、作用、长短优劣都要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目标领域、不同的目标层次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应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手段。不加选择,一味使用某一种媒体,就会出现本末倒置倒置现象(不是帮助学生的“学”,而是表现教师的“教”,淡化了课堂的主题,淹没了中心,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现代化媒体成了教师展示自己利用现代化媒体的高超技巧的“辅助”手段)以及顾此失彼现象(“信源”滔滔不绝,“信宿”手忙脚乱。随着鼠标轻松点击,教学内容在屏幕上快速出没,容量和速度大大超过学生认知加工的水平)等。把细节做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保证“信源”(教师的陈述和媒体内容的呈现速度)和“信宿”(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同频共振”;教师要熟悉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便选择适当的媒体辅助手段。

无论是策略、方法、手段的选择还是相关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风格。这些因素在教学系统中虽然是细枝末节,但是,对教学的有效性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保证了这些因素的有效性,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

二、关注教学过程的细节

教学就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或迁移的能力。”关于教学过程,众说纷纭。赫尔巴特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4阶段说(后来被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和应用”5阶段说);凯洛夫提出“组织上课、检查复习、提出新课目的要求、讲授新课、检查巩固新知识和布置课外作业”6阶段说,加涅提出“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9阶段说。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取长补短,不必亦步亦趋地追随某一学说。但是,顺序或“阶段”仅仅是一种形式,重要的问题还是要关注细节,关注每一个“阶段”的行为细节,才能把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落到实处。

1.组织行为

在组织教学行为中,“热身活动”(warming-up)可以说是很常见的教学组织行为。组织“热身”活动,第一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醒学生“已经上课了”;第二来可以激发兴趣,振作精神;第三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的、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为即将发生的学习做铺垫,为学生进行新的建构创造条件„„。落实了这些细节,“热身”的功能就充分发挥出来了,活动的效果就会很好。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细节考虑不周全,有的教师为了“热身”而“热身”,把热身的功能狭窄化也是课堂教学中很常见的现象。如:热身活动没有与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没有能够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等等。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费时低效。

一堂课的学习氛围主要靠我们教师去营造,营造的结果如何,主要地要看我们教师的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2.呈现行为

呈现行为可分为讲授呈现、板书呈现、多媒体(声像)呈现、实物呈现、动作呈现等等。比如,讲授是老师们常用的方法。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都表明,教师讲授的时间一般占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二左右。因此,讲授是重要的教学形式,它适用于知识层面的教学,效率高。讲授如果很有意义,能启发思维,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那就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即使是知识层面的教学,如果教师讲解太急,只注意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能否完成,不注意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很差。除了讲授速度这个细节外,教师的语言是否标准(如普通话还是方言)、讲授用语的层次(日常用语还是学术用语)、讲授时的语流(流畅连贯还是断断续续)等,都直接影响学生认知加工的水平和质量。再如板书,它的功能是配合讲述,提供讲述内容的要点和结构,为记忆、保持和再现学习内容提供线索等。内容与讲述内容相同,但是既不能因此而不板书(学生因此会不得要领),也不能过多板书(教师因此中断讲述)。只有精当的、设计合理的板书,才能帮助学生学习。

呈现学习内容和学习内容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情境的创设。没有了情境,脱离了适当的情境,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教学对话

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互动,即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关注互动行为的细节,既要关注外显行为,也要关注内隐行为。

这些互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问答行为;二是小组讨论行为。

问答对话是学生参与水平最高的活动。其作用诱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指引学生注意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为学生提供听说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迁移,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等。因此,关注这些细节,问题的设计就非常重要。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发挥上述功能,就是无效的问题。

问答互动中要考虑的细节是,提问对象、提问次数、问题的清晰度、问题的难易度以及候答时间等。例如,给成绩好的学生YES-NO QUESTIONS,他可能会沾沾自喜,也可能感到索然无味,反之,给成绩差的学生提一些难度大的、不是力所能及的WH-QUESTIONS,他很难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就会产生挫折感,无能感,甚至觉得你是变相体罚。

小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形式。通过讨论学习,学生可以学会批评性思维,学会合作解决问题,学会人际交往技巧等。要有效发挥讨论的功能,避免形式主义,在组织小组讨论时要密切关注以下细节。

一是小组的规模,一般以4---6人小组为宜;

二是小组成员的构成,是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视实际情况而定; 三是小组成员的座位,以围坐成一圈为佳;

四是小组讨论氛围,应培育支持性气氛,应热情友好,相互帮助,缓解冲突和紧张心理。

五是小组成员的义务和责任,应力求做到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 六是要明确小组讨论所需要的时间、讨论结果的处理形式等。教学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4.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行为包括独立学习指导行为、同伴或小组学习指导行为。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可具体分为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指导、技能(听、说、读、写)的学习指导、文化意识以及情感态度的学习指导等。落实到具体细节,那就是适应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学习兴趣)、不同学习目标和任务、不同学习环境的具体的学习策略的指导。随着学生的学习逐步走向独立自主,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指导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形成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语言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如果说母语习得可以不需要多少语言知识的话(如:一个文盲照样可以使用自己的母语语言进行交流),那么,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对语言知识的依赖程度就非常大,因为外语学习缺少习得的环境,主要靠课堂学习或自学。

语言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如词汇学习,他包括词汇的认知策略和词汇的使用策略。在词汇认知策略中,有联想记忆策略、分类记忆策略、对比记忆策略、查词典记忆策略、利用语境策略等等。在词汇学习原则之下,如何结合学生学习发生的个别化、个性化特点,具体给予指导,就是我们应予以注意的细节了。

语言技能中的听说读写都有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阅读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阅读目标,有预测策略、猜词策略、扫读策略、略读策略等等。这些都要在平时阅读训练中加以指导。

这些策略有的是学生已经掌握并使用的策略,有的是学生还没有掌握的策略;有的是部分学生喜欢而其他学生不太喜欢运用的策略。因此,在学习策略的指导中,既要给予一般性的指导,让学生了解词汇学习有那些有效的策略,又要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让不同的学生掌握并熟练使用适合他学习风格的独特的学习策略。

三、关注教学评价的细节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课程发展。就学生评价而言,我们应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对象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根据教学活动的进程与要求以及评价目的,适当采用定位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无论是哪种评价方法,都需要使用一定的评价工具,即要有一定的评价技术。常用的评价工具有:(1)教师自制的各科测验;(2)各类标准测验;(3)行为观察记录;(4)问卷法;(5)交谈法;(6)创作,作品分析;(7)技能实演;(8)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考察报告;(9)个案分析;(10)各类奖惩等。这些评价工具包括了测试性评价和非测试性评价。

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评价实践中,最大的问题是过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中,过分测试性的评价而忽视了非测试性的评价;在测试性的评价中,过分关注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教学之初的定位性评价、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在测试性评价技术上,无论是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还是诊断性评价,甚至是日常教学中作为学生练习用的非正式的评价,也是“高考、中考考什么(内容),日常教学就练习什么(内容),高考、中考怎么考(用什么题型),日常练习就用什么题型练”。这样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殊不知,升学考试无论披上什么样美丽的外衣,终究遮不住要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以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的嘴脸。因此,升学考试的目的主要就是选拔,为了实现选拔的目的,发挥选拔的功能,试卷的题型当然就必须为选拔服务。目的决定任务,任务决定方法,无可厚非。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与升学考试的目的完全不同。结构决定功能,技术手段也直接影响功能。因此,在日常教学评价中,什么样的测试内容和测试技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们就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内容和技术。一味使用高考、中考题形,只能挫伤一大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科学的教学评价理念能否落实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教学评价实践中,仅仅指导一些理论、原则是不够的。在运用这些理论和原则时,要具体思考评价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才能实现评价目的,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是激励还是挫伤,怎样评价才能真正地激励学生学习等等,并椐此选择教学评价的策略、技巧、方法、手段,而不应过多地使用与升学考试相同的题型。

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改革关乎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前途和学生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改革是再大不过的事情。然而,要把大事做好,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把细微小事做好。教学细节都做得完美之日,就是成就课程改革大业之时。

上一篇:支委发展对象会议记录下一篇:房地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