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 积极看待儿童的逆反心理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教育 积极看待儿童的逆反心理

幼儿教育 积极看待儿童的逆反心理 篇1

许多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经常不听话,你说蔬菜营养好,需要多吃,但是越讲他越不吃,你说这个东西危险不能碰,他偏要去碰,这让父母无可奈何。其实这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个体心理中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逆反心理人皆有之,但幼儿的逆反心理有其独特的表现。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选择性,喜欢搞“独立”,愿意自作“主张”。如果父母不善于对待,他往往就会逆向而行。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期望不切实际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提出的要求,应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2、过于严厉,损伤孩子自尊心

如今有很多的家长闹钟还是严师出高徒的观念,他们认为对孩子严厉都是对的,哪怕是在外面也毫不留情的揭孩子的短处,这让孩子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居高临下,以势压服。

3、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别强,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惊奇,大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事物,他们都要问问、玩玩、摸摸,有时就难免会闯祸。如果家长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明智的家长应该这样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4、反复唠叨,引起厌烦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唯恐他们不听,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不休。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即使明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在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比如

1.许多年轻的父母不了解儿童的年龄特点,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让孩子承受了过重的学习压力,甚至为孩子制定好了学习方向,强制孩子过早的从事长时间的专业训练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潜能和资质。

2.有些父母脾气暴躁,动辄打骂孩子,或罚站、罚跪,甚至把孩子逐之门外;另有一些父母却相反,过分娇惯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本来孩子可以独自很好完成的任务,却要唠叨半天,甚至包办代替。

儿童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正是这些教育弊端造成的,教养方式和手段违反儿童的天性,必然引起孩子的抵触、对抗和逆反心理。

孩子一旦产生了逆反心理,那么,父母“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便不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就不易成功;“恨铁不成钢”的耿耿意愿,也得不到谅解。一言以蔽之,父母的殷切教育,都难免事倍功半或劳而无功,甚至适得其反。

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反应,不少人情绪急躁,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服的方法。可是你越是想压服孩子,而孩子越是压而不服,并且往往使其抵触情绪、对抗行为随之而来。所以,处理孩子的逆反心理要注意方法。

1、冷却法

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情绪强烈激荡时,父母不要恼怒,不可“针尖对麦芒”,以任性对任性,否则会火上加油。正确的做法是冷处理,对他的任性不予理睬。当孩子以哭作为武器来威胁时,不要心软,可以让他哭一阵,等他平静下来以后再教育诱导。

2、温暖法

父母要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孩子,经常和他沟通,做他的贴心人。一旦发现他有细小的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鼓励。

3、刺激法

要掌握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利用逆反心理来激发他。如有意识地说“你不会穿衣服,是不是?”“你不会说礼貌话,对不对”之类的话来刺激他。

4、心理保健法

帮助指导孩子客观地了解自我,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培养良好情感和锻炼意志,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

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逆反心理虽有妨害儿童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蕴含着很多积极的因素。

其中较为显着的是以下2点

1.逆反心理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儿童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2.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懑、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在心中,并能防止畏缩、懦弱、压抑、保守、逆来顺受等消极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儿童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合理引导,善加利用。这样,就能够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结语:如今父母都明白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于是他们过早的就让孩子进行专业训练,让孩子承受了过重的压力,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逆反心理特别重,作为父母的一定要了解清楚他们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同时如何正确看待逆反心理也成了父母需要注意的地方,一定要积极的看待,引导孩子走向美好的未来。

★ 乐观心态短句

★ 大班幼儿教育教学笔记

★ 积极心态主题演讲稿

★ 积极的心态寓言故事

★ 积极乐观的英语格言

★ 积极乐观的人生格言

★ 积极乐观的态度的名人名言

★ 女生乐观积极个性签名

★ 积极乐观的名言有哪些

幼儿教育 积极看待儿童的逆反心理 篇2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固有的、潜在的、实际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优秀品质, 如果能够挖掘出来, 个体就拥有强大的力量解决自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人生得到完满发展, 个体就能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侧重从下列三个方面来研究个体自身的积极潜能和力量:第一, 主观层面, 研究人的主观体验, 包括希望、满足、乐观、安宁和幸福等, 其中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是研究的重点, 是指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第二, 个体层面, 研究人的心理品质, 尤其关注有关积极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品质, 如智慧、勇气、仁慈、感激等24种积极心理品质, 并试图探讨能够帮助人拥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第三, 群体层面, 研究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积极的组织系统, 包括社会系统、家庭系统和学校系统, 探讨个体如何利用这些积极组织促进自己积极品质的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比较消极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认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这种以问题导向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 对象与工作范围变窄, 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面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 其他的留守儿童就没有关注到。而且对于这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也仅仅是帮助克服心理问题, 而没有对他们进行发展性教育, 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留守儿童中应该能发挥的更大作用。

2.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较片面

传统主流心理学把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和处理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认为没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就是健康的个体。在这种消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其内容也是片面而消极的, 只注重给留守儿童介绍他们群体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 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各种缺点、弱势以及心理问题, 分析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掌握心理问题预防和治疗的技术和方法。这种心理健康教育可能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错误认知, 以为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问题, 对号入座, 错误地给自己贴上存在某种心理问题的标签, 产生消沉痛苦的情绪感受。即使在心理辅导教师的帮助下, 解决了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也只学会了如何避免和克服这种不良心理状态, 不会主动挖掘和利用自己拥有的积极的潜能、积极的力量去促进自己完美地发展, 实现幸福人生。

3.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 主要是通过讲授法传授给留守儿童有关心理问题的知识。这种讲授法存在很多的弊端: (1) 留守儿童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被激发, 学习兴趣不浓厚, 学习效果不佳; (2) 教师只是单向地向留守儿童传授知识, 没有能够从留守儿童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 不能够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3) 师生之间或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很少, 不利于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团队合作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4 .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完善的评价体系能起到导向、监督、检查、调解、激励的作用, 从积极心理学视野看,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非常不完善, 体现在: (1) 评价的指标消极。学校通常根据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多少来衡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辅导教师通过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少就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成功了。 (2) 评价的主体单一。通常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价工作仅仅由心理辅导教师负责, 家长或其他的教师没有参与其中。

5.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农村中小学中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由班主任、德育教师、校医等兼任, 几乎都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 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不熟悉,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德育思维方式的影响, 做出许多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规律的事情。即使有些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或自学等方式掌握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但对于积极心理学等新理念的了解也不是很多, 所以几乎不可能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出发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

1.树立积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积极心理学认为, 仅仅关注和解决个体身上的缺陷和问题是不能产生持续有效的预防效果的, 应该通过发现和发掘人人自身都拥有的积极心理潜能、利用个体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来有效地预防和战胜心理问题, 使个体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调适者和促进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出发,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积极的目标不仅要帮助个别留守儿童消除心理问题, 更要培养全体留守儿童积极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样的目标才和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相吻合, 才能为留守儿童获得学业成功与生活幸福提供有效指引。

2.拓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一样, 不仅需要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 更需要学会如何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积极潜能幸福地生活。因此, 除了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发现和挖掘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力量。这些积极力量包括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体验等。

(1) 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 实现积极预防

个体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 如诚实、乐观、自尊、勇气、智慧、希望等, 是战胜心理问题强大的力量, 发掘和利用它们, 个体就拥有自我抵御疾病的能力。所以, 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 我们应该把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信度、效度较高的问卷测量留守儿童拥有的起到内驱力的积 极心理品质和美德, 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美德, 如引导他们利用乐观品质战胜忧伤和自卑。针对那些留守儿童身上没有的积极品质和美德, 可以采用纵向研究了解这些品质形成的过程和途径, 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干预, 帮助留守儿童塑造这些品质。

(2) 增加留守儿童积极情绪体验, 提供充足能量

美国心理学家弗瑞德克森认为, 积极情绪体验能够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足的能量, 能够让个体思维的创造性更活跃、认知更全面、反应更准确。所以, 增加积极情绪体验也应该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增加留守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首先是家长要多关心孩子、表扬孩子。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每天陪伴孩子观察孩子, 但他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关注和了解孩子行为举止和心理变化, 经常和孩子沟通和交流, 关心孩子、鼓励孩子,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在身边, 感受到父母的肯定与认可, 增加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其次是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闪光点, 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教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用欣赏的眼光从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用激励和赞美的语言, 为孩子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让他们在尊重、鼓励中增加自信、乐观等积极情绪体验。教师还可以创造某些情境让学生获得成功, 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3.丰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

仅仅依靠讲授法这种单一形式不利于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积极情绪的体验, 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因此, 要丰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 突出体验式教学, 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不知不觉地体验积极情绪, 自然而然地形成某种积极心理品质。例如, 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心理辅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留守儿童生活中选取某些典型场景, 让留守儿童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 引起留守儿童某种情绪和态度体验, 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心理机能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学习的兴趣被激发, 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师和留守儿童之间双向交流, 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而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留守儿童之间是互动的, 在合作完成某种任务的过程中, 他们的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因素得到培养。除了情境教学法外, 心理辅导教师还可以采用辩论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团体心理辅导法等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教学。

4.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

积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来保证其教育目标能够有效实现。因此, 我们要破除病理学的评价和干预方式, 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 通过积极、客观、科学的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评价。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 增加积极指标来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许多心理学者认为, 个体心理健康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消极的、负面因素的减少, 另一方面是积极的、正面的因素的增加, 所以我们不能像传统心理学一样只采用心理问题减少来衡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更要把拥有多少积极心理品质、体验多少积极情绪等作为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例如, 采用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自我、积极的人际关系等积极的、正面的指标, 来检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否实现, 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帮助留守儿童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 (2) 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包括他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如果仅仅由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这样的单一主体进行评价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不科学, 所以应该让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孩子的父母、实际监护人、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和留守儿童个人都应该参与评价。多元化的主体进行的综合评价应该 会更科学。

5.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只有掌握专业心理学知识、具备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力的教师才能够胜任。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 展的关键条件。所以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 (1) 各学校可以通过招聘引进、特岗计划等方式引进专业的心理学教师。 (2) 创造机会让在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出去参加培训, 学习积极心理学等先进理念。 (3) 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科研, 在科研中提升专业素养。

摘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各中小学也对留守儿童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 但效果不显著。对当前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刻不容缓。本文试图从积极心理学视野出发, 分析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 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孟丽娟, 胡云斗, 王同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教学与管理, 2011 (10) .

[2]赵芸.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教学与管理, 2008 (9) .

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培养的策略 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培养策略

身体健康对于每一位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健康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健康的含义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在关注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却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心理现状

素质教育虽然一直是我们教育者的口号,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很难实施。笔者通过对所任教学校及周边类似学校留守儿童的多年调查及深度访谈发现:部分学校以及部分教师仍然片面的追求教学成绩,从而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关怀。造成了他们对学习产生紧张焦虑、对教师产生害怕恐惧、对学校产生厌烦甚至是逃学的现象。

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人格发展的不健全,以至于他们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不信任感和自卑感。少数留守儿童不愿主动与周边的人交往,甚至对周边的人产生心理上的恐惧和敌意。个别留守儿童对父母产生抱怨,甚至是怨恨的心理。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情况。因此,留守儿童即使有一些学习或生活上的问题,也不敢向自己的监护人倾诉,一直压抑自己的内心情感。长期以来他们的性格越来越自卑拘谨、消极冷漠。有的甚至是胆怯害怕、易爆易怒,最终导致他们走向自我封闭,甚至产生行为退缩。

留守儿童的不良心理状况,如果长期心理上得不到疏导,情感上得不到依靠,情绪上得不到安抚,进而会影响他们的社会性行为。比如有的留守儿童经常违反学校相关规定,在学校迟到早退,打架斗殴,不服教师管教等现象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在社会上偷盗抢劫、抽烟酗酒、甚至拉帮结派等现象影响周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二、农村留守儿童不良心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应试教育政策及制度的相关规定,误导部分教师认为只有片面追求教学成绩,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宗旨。部分农村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学资源及教学条件的短缺等客观因素。以及少数教师教育理念的扭曲,个人思想的弊端等主观因素。导致教师在抓学生的学习成绩时,忽视了素质教育的真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在人生中的关键期,多数留守儿童父母常年、甚至多年不在身边。他们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式基本上是打电话或是偶尔电脑视频。有的父母打电话的次数相对较少,即使打电话也只是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忽视对他们的心理关怀。部分家长为了弥补对孩子缺失的爱,增加他们在物质方面的享受。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了任性、好逸恶劳、浪费奢侈的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他们的亲子关系逐渐疏远,同时留守儿童缺少正确的家庭管教,进而影响了他们的不良社会性行为。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有的甚至是叔叔、阿姨等。他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无法敦促学生的学习,进而造成留守儿童的不良学习习惯。他们平时除了忙于自己的事情之外,还要照顾家庭,无法更多的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方式及性格特点等。进而造成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价值观念偏离等不良心理现象。

三、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培养的策略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感就是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一个人只有得到了自我肯定,内心感受到了温暖,才会真正的幸福,留守儿童更是如此。因此,积极健康的心理培养是解决留守儿童不良心理现状的关键。

积极完善的国家教育政策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的保障。近年来,政府对留守儿童也特别关注,相继出台了一些改善留守儿童不良现状的政策。比如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更换合格校车等措施。这些政策无形的关注了留守儿童的生活,但同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些政策实施还不够到位,有的制度还需要后续的完善。当然只有彻底的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才是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

积极主动、全面彻底的实施素质教育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核心。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留守儿童生活的“第二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几乎都落在学校和教师的身上。因此,学校在重视学生智育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德育和美育。在追求教学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学过程,注重他们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养成性教育。比如在关注孩子们学习的同时,加强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管理及在校的各种表现。同时学校也可以举办一些课外活动,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展示他们的才华,进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学校要经常开展各种主题班会,尤其是关于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以及孩子对父母的理解等相关主题。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关爱他们的不同方式,理解做父母的艰辛及苦楚,逐步培养父母与留守儿童的特殊感情,进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针对一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聘请一些专业的心理教师,定期到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解开心中的难题及困惑。

教师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重积极教育及养成教育的培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在学校经常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交流,给与他们润物细无声、春天般的温暖。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尽力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淡化他们的缺点与不足。对孩子们的成绩要进行正确、综合分析,不能过多的批评、责备孩子,要尽可能的鼓励、表扬孩子,引起孩子与教师情感的共鸣。为了全面准确的把握孩子们的心理活动,教师要经常电话访谈家长或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发现问题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教师。因此,家长要在百忙之中多与孩子保持电话联系,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更多的关注他们的生活及心理变化。比如每天晚上打电话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在家的饮食及穿衣情况。并关注他们在想什么,想要什么,有什么问题及困惑,以及和他们小伙伴的关系等。同时家长更要与学校的老师保持联系,经常了解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及问题所在。根据孩子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及时与老师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培养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与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笔者希望媒体在报道留守儿童事件时,多传达一些正能量方面的信息,而不是负面的、极端的事件。留守儿童的家长及监护人在关注他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同时,留守儿童更要用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梁艳丽.城镇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4).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杨会芹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2).

作者简介:

幼儿教育 积极看待儿童的逆反心理 篇4

正确看待心理教育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陈 宁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早上好!今天是2014年11月17日,教学周第12周,星期一。今天是学校的推普日,请大家用普通话交流。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正确看待心理教育,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人的健康一半是身体健康,一半是心理健康。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所要面对的压力使我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心理失衡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有专门的疏导途径,也就是心理辅导。我校的心理辅导室“聊天屋”自成立以来,也受到了不少同学的关注。同学们反映出的问题除了学习、与父母沟通的障碍以外,更多的还在于与同学交往、自我认识等方面。我们本着“助人自助”的原则,通过启发、疏导等方式引导同学们走出心灵的困境。

无论是心理活动课,还是心理辅导等等其他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的目的都是让大家拥有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怎样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水平呢?陈老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1)尽量多地了解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不自卑不自大。(2)保持开阔的心胸,不斤斤计较。

(3)积极交朋友,宽容待他人,善于与他人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4)积极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和有益的娱乐活动。

(5)主动帮助别人。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6)学着面对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大家前进的脚步。

最后,希望大家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打开心灵的窗户,让阳光进来,做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人。

幼儿教育 积极看待儿童的逆反心理 篇5

摘要: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对高校教育教学氛围以及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一些西方的享乐主义生活理念在大学当中滋生,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关注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和心态,而没有看到积极心态的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从积极心理的作用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指导等方面出发,通过积极心理的应用推动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并且通过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来对高校思想教育形成重要的经验。关键词:积极心理;高校;思想教育;创新;经验

一、序言

随着21世纪初期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益增多的高校学生也带来了新的教育问题,例如当前大学生处于从学生向社会人和职场的过渡阶段,他们对社会的不了解加之个体心理的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思想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兴起于美国,这一理论认为,采用乐观向上的心理教学模式,培养个体的冒险精神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正面审美,让人们能够用自己的积极心态来面对社会黑暗和病态的一面,更加有利于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而将这一理论思想引入到高校心理教育当中,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解决当前的思想问题,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积极心理的内涵和应用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是用来弥补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途径,传统心理学一般成为消极心理学,重点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通过个别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来形成经验和教育方式,但是这种心理学的针对性较强,缺乏普遍的实用性,重点应用于存在心理问题及障碍的群体。但是处在社会良性心理状态下的群体一般不会从中受益。而积极心理学的提出则实现了心理学研究上面的平衡,积极心理学通过对个体内心潜在的勇气、热情、坚定、信念等积极能量进行研究和开发,让这种力量能够更好的在个体行为当中发挥作用,从而引导个体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将改变教师的思想教育定位,传统的教师认为心理学就是为了解决当前高校大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学的问题,从过心理教育和疏导帮他们从错误的思想当中走出来,而这样的教育思想本身将教师和学生放在了对立面上,容易引发学生们对于思想教育的抵触情绪,而且经过实践证明没有起到很好的教学成果。而且从学生们的思想接受行为分析,他们喜欢教师通过沟通、关心、调节等积极向上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因此积极心理学的教学思想正好迎合了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需求。

应用积极心理学教育教师并非从问题出发,而是从学生们在生活学习当中的喜好和积极精神的引发点出发,通过与学生们共同完成积极心理体验,引导所有的学生发挥自己内心的热情、友好、和谐、幸福等积极心理因素,推动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共同建立美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高校积极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对学生积极心理的教育应当从环境的影响和制度的规范入手,因此学校管理和教育层面要注重学校的制度及环境建设,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采取民主和交流为主的人性化措施,重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整体素质的提升,建立良好的校园运行秩序以及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们能够在和谐美好的校园生活当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主动充分的融入到校园当中,在大学生活当中产生对学校的文化认同和思想上的归属感。

倡导自由交流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及积极向上的活动氛围,引导学生们自主开展各项团体活动,在活动中展现积极美好的自我状态,同时也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形成正确而坚定的人生目标。

(二)情景体验深刻感受积极心态

在积极心理教育方面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方式,为学生们设立特定的场景,让他们在参与和体验当中感受和积累积极的心理因素,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各种积极的心理活动,校园最美笑脸的积累,美的发现等等,让学生们通过这些情景的建立自己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并且感知从自己内心延伸出来的积极的感受和力量,而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学生们内心将自动建立起强大的积极心态,从而更好的面对和抵御负面心理因素的影响,更好的建立完善的人格体系。

(三)开设专门的积极心理课程

在国外公开课当中有专门针对幸福的心理课程教育,让学生们了解和知道幸福,并且在教室的引导之下去感受幸福,因此在高校心理学教育当中可以吸收和借鉴这一方式,开设积极心理课程教育,教师通过不同话题的设置,让学生们来感受到个体生活当中出现的种种积极心态,例如乐观坚强、成功、和谐健康、创新激情等等,在各种话题的教育与讨论当中教会学生们怎样用积极正确的心态面对生活和人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完成大学生活,并且在进入社会之后也能够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未来。

四、结论 积极心理学教育将高校学生全部纳入其中,扩展了心理学的影响范围,并且通过为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展积极心理课程,完成积极心理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们学会调动内心的积极潜能,更加有幸福感的生活。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 积极看待儿童的逆反心理 篇6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党的细胞,是党组织的组成部分。党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因此,增强党员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而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在入党之前,充分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了解党员的义务和权利,是以后更好地服务人民的基础。

熟话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一名共产党员,当然也有相应的义务和权利。在八项义务中,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共产党理论和“三个代表”中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科学知识;最重要的是,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充分起到带头作用。

学习可以武装自己的头脑,而且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才能让自己进步。学习经典的,富有哲理的理论知识,更能让思想从本质上提升一个层次。而作为一名党员,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因此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应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同时,作为一名党员,也应该正确行使党员的八项权利。对党员来说,党员的权利是为了完成党的任务的一种政治权利,不充分利用权利,就无法全面履行义务。但是,也不能在党员的光环下,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只有正确认识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充分利用党员的权利,保证履行党员的义务,这样才能健全和发展党内的民主生活。

总之,无论是党员的权利,还是义务,都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既要认真履行义务,也要正确行使权利。要提高履行党义务的自觉性,而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全局观念,认真负责地思考和判断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而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必须要端正入党动机,正确认识入党所带来的权利和义务。而且也要按照党员的条件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让自己成长起来。在学习、生活中也要自觉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不断得提高自己。

幼儿教育 积极看待儿童的逆反心理 篇7

1 教师运用语言的方式来实施暗示

幼儿教师的语言是实施积极心理暗示重要的途径之一,它具有含蓄与委婉的特点,幼儿通过领悟教师的语言而调整自己的言行,这使幼儿心理接受教师的指导更加有效。教师纠正幼儿的坐姿时,可以通过举例子向幼儿解释端正坐姿的好处,以及说明不良坐姿会带来的后果[2],例如教师向幼儿介绍小树成长中,如果在幼苗时期能够笔直的站立着,那么在它成长中就能保持树干一直是直立的,如果小树苗刚开始就是歪着的,那么它长大了树干就呈现出一定的倾斜,如果这时候再将它纠正过来,不仅十分的困难,而且还不利于树木的成长,严重的情况下,树木会因为伤及树根而导致它难以成活,所以现在幼儿要端正坐姿,保持身体的挺拔,不然就会向倾斜的小树一样。教师通过这样的例子,可以有效的纠正幼儿的不良坐姿,同时幼儿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积极地改正自己的不良坐姿习惯。

2 教师通过行为方式实施暗示

幼儿教师的行为暗示方式主要是通过手势、表情以及体态等,教师根据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而运用不同的行为进行暗示,这种积极暗示会给幼儿带来积极地效果。例如当幼儿勇敢地发言时,教师可以为他竖起大拇指,当幼儿接受到教师这一动作时,就会获得极大的鼓励,在他们的心理就知道发言这一行为是受到教师的赞同,因此,他们在今后的课堂中就会争取积极的发言。反之,如果幼儿在课堂上出现任意的离开自己的位置或者在玩别的玩具时,教师这时可以用严厉的眼神看着幼儿,示意他停止自己的手中的事情,然后回归到课堂中,幼儿就能够获得教师所发出的指令,从而促进他们及时地改正。教师对于幼儿的这些不良行为通过给予适当的行为提示并促进他们改正,不仅能够有效的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的行为受到感染,这对促进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在这样“无声的教育”中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 发挥榜样的力量进行暗示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极大的影响,包括教师的衣着打扮、教师之间的谈话、笑声以及对待其他人的方式,它们都能够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在对幼儿的教育中严格的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3]。例如教师在教师中发现有垃圾掉在地上,然后及时地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这样一个简单并且普通的行为,能够给幼儿传递的信息就是不能随便丢垃圾,如果发现地上有垃圾就要及时地捡起来。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那么幼儿就会按照这样的榜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再者,教师还需要在幼儿中发现一些良好的学习榜样,并且专门地提出来向幼儿说明,使得幼儿能够在同学之中发现学习的榜样,然后不断地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积极地向他们学习。例如有的幼儿在画画时,总是能够将画纸保持得十分干净、整洁,教师就可以将这些画纸展示给其他的幼儿观赏,然后推动幼儿向他们学习,所以通过榜样暗示法教育幼儿也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4 结束语

积极的心理暗示是特殊教育信息的传达方式,在幼儿的教育中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通过这种积极心理暗示不仅对幼儿的自尊心带来较好地保护,而且在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以及教育成果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幼儿的教育中科学地使用这种方式方法。幼儿正在发展的大好时期,自我的意识还处于萌芽的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许多方面带来的影响,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教育运用积极心理暗示,不断地鼓励幼儿的学习,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这在他们的成长中能够带来有益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解华.利用河南本土资源创设特色幼儿园环境的理论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2016,02:9-11.

[2]陈荣.幼儿园大班音乐教学中有效运用赏识教育的策略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01:55-59.

幼儿教育 积极看待儿童的逆反心理 篇8

积极心理学转换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同的视角,打破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传统心理学关注“失败、问题、障碍”的消极模式,而提倡以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强调重点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它研究三个主题:其一是积极情绪体验;其二是积极人格的研究;其三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

于是,在积极心理学中获得启示,我校的心理教育也从三方面出发开展研究:其一激发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其二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其三建立氛围良好的班级组织。以此研究为创建我校和谐氛围、促进我校积极发展而服务。

具体做法如下所述。

首先,落实在心理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在我校开设的心理课中,积极心理学渗透课堂的安排如下表。

第一学期授予学生方法。自我认识板块让学生了解自己,人际沟通板块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各项技巧。知己知彼,才可有所改进,为融洽班级氛围打好基础。生命感悟板块则让学生学会感恩,爱己爱人。记得在“单翼天使”活动结束后,面对残疾人创业者,有同学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缺乏信念,所以我们迷茫;我们后路太多,所以一味而退;我们只看到了自己少了什么,而不去想想自己拥有些什么。比起他们,我们拥有太多太多。我感恩,因为我有健全的身体。”一学期课程让学生获得了爱、感恩、尊重,信心等积极情绪体验。

从第二学期开始,则通过一系列的团队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

首先,用“家庭”的模式来建立团队。将每个班随机分成五组,每组89个人,一个组就是一个“家庭”。之所以分组,一是这样的小范围组织系统能让每个人都得到关注;二是突破班级已固定的交往圈,让每个人尝试学习与更多人相处。而用“家庭”来命名团队,是为了让个体有种归属感。

整个团队活动安排分成三个板块,团队合作、团队信任和团队创新。用两个手指把人抬起;让整个人从边长9厘米的正方形纸中穿越过去;用最快的速度传球,突破1秒甚至0.5秒……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团队群策群力、齐心协力的努力下,一一实现。活动中不乏出现令人感动的场面。有一回在室内做“四人悬空”活动,每组四个同学把自己的头枕在后面同学的膝盖上,上半身悬空,四个人保持平衡。班中有四个组都没能坚持下来,搭起后马上坍塌了,唯有一组始终支撑着。这时全班同学都自发围到了这组,虽然自己组输了,却没有人喝倒彩,大家都为这组喊加油。最后,这一组破了年级记录,全班长时间报以热烈的掌声。在那次回音壁(心理课作业)中,很多同学写到,“那一刻,名次不再重要,我们享受的是活动的过程,享受的是同伴的信任与鼓励。那样的掌声直到现在还温暖着我,我更爱这个班级了,深深爱着每一个同学!”在团队活动中,大家学会了互助、关爱、宽容、坚强、信任、负责,获得了勇气、信心、希望、乐观。

团队总结时,“家庭”的每个成员在“心”型纸上写下了对彼此最真诚的赞美,作为互赠的一份美好的礼物,同时也让个体提升自信。“我快飞起来了!原来我有这么多优点!那天课上收到赞美心,我不好意思看。于是回家后重温了一遍又一遍,吃饭看、做作业看、上厕所看、睡觉前看,恨不得用镜框把它们裱起来。我想,这些‘心我会一直珍藏,以后再有烦恼与挫折,它们将会是我最好的激励。谢谢你们,我亲爱的家人(指组员)”!这是“赞美心”活动后,一位同学写的感受,并且这样类似的感受几乎洋溢在每张回音壁上。收获自信同时感恩他人。

令人尤为欣慰的是,不少同学最终表达了对所属“家庭”的感激。最初,在团队建立时,有同学彼此陌生、甚至互有敌意的,都被随机分在了一组,他们曾强烈要求换组,被我拒绝。因为这正是我想改变的交往状态之一。希望他们通过活动,彼此增进了解,有所改观。在期末考查报告中,我特别关注这些同学经历一学期合作后,想法有否改变。可喜的是,大多看到的是我要的结果,“当时,在老师的坚持下,我认命了。现在我庆幸那时没有换组,没过多久,我就发现我的组员们都很热心!从那以后,我也开始主动用心去和他们交流……”

看着一篇篇积极的总结,我有一种实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积极心理学理论所证明的规律真是非常神奇。“老师,我从没想过内向的我会在心理课上和同学们完成那么多疯狂的游戏。父母也说我的性格变开朗了,更大方了。这是心理课给我的最大改变。我坚信这一改变会在我未来的人生路上起重要的作用,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收益。”情感的互惠也让我从学生反馈中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积极心理学播撒的种子确实进入到每一颗心灵深处。

积极心理学也被运用于学校心理咨询中,曾为一个高三学生重建学习信心。

赵羽(化名)是一名高三理科班的学生,于高三第一学期临近结束时,在班主任和父母的建议下前来咨询。该男生成绩处于中游水平,从高二第二学期起,成绩直线下降,且表现出严重的逆反情绪。父母只要和他谈及学习,他就会不耐烦地扔下一句话:“我就是读不好,你们再逼我,我就去死!”父母无奈,求助老师。在班主任陪同下,赵羽来到咨询室。

初见赵羽,个子高高大大,却是个内向、敏感、自卑的男孩。谈话中,他虽显烦躁,但态度诚恳。言语间,我感受到他还是希望自己能学好,只是找不出学不好的原因,同时表达了希望改变现状的意愿。赵羽的态度也让我看到希望,于是和他约定第二次咨询时间,他欣然接受。

在赵羽第二次来访时,我让他完成了一份《诊断》。诊断结果显示,赵羽的学习目标期望值切实可行,但学习方法存在诸多问题,让我尤为关注的是,在其学习动机中,赵羽对他人评价极为在乎。当务之急,我与赵羽父母联系,相约面谈。

与赵羽父母相谈后,我了解到其家境优越,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尤其父亲,对儿子期望值过高,从小将儿子与其他优秀孩子比较,列举自己儿子种种不是。在赵羽中考时,父亲对其成绩不满,要求其复读一年,因而赵羽比同级同学年龄要大。进入高中后,父亲仍用高压教育方式。每次赵羽考完试,成绩下来,家里就要召开家庭会(类似于批评会),指出赵羽的不足。我终于找到赵羽形成这样的性格且过度在乎他人评价的原因了。父亲的主观、固执,把自己意愿强加于赵羽身上,长期否定儿子,使得赵羽自卑、敏感、逆反。

当即我确定咨询目标:同时为赵羽及其父亲作咨询。与赵羽每周一次在咨询室面谈,以帮助其调整学习方法为主;与赵羽父亲每两周一次进行电话咨询,以调整其对儿子的过度焦虑,及与儿子的相处方式。与赵羽母亲每周一次电话沟通,互通家校情况。

在和赵羽的咨询过程中,我们共同制订了他每天的学习作息计划,根据用脑规律对各科复习的方式和时间做出合理安排。我将“每天制订复习计划”布置为作业,每周来访时,我都要对这一周的作业进行检查。检查中,还不时发现,赵羽因长期不良学习习惯相继反映在学习上的新问题,对此,我及时作出相应指导。

咨询后期,赵羽在我区第二次模拟考中,进步极大,其中英语成绩还超过了目标值。我很高兴,表扬了他。他言辞谦虚,但看得出,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赵羽母亲也和我在电话中说,他开始会和父母谈自己将来的打算了,以前父母一问他志向,他就眼睛一翻,一言不发。

高考前一晚,我发了条短信给赵羽,“保持状态,一切顺利”。他回到,“谢谢老师关心,我有信心”。我既惊又喜,因为,从他口中说出“信心”俩字,实属不易。

信心收获的结果是,赵羽二本达线。赵羽父母激动地向我报喜,因为这是意想不到的结果。原先的愿望仅是尽力保大专,顺便奢望一下二本。赵羽在和我通话中还说:“老师,如果这次我能进所填的学校,八月份我要去报个英语班读了,否则开学后可能会跟不上。”我极其感慨,真是千金难买主动肯学啊!

说实话,赵羽的成绩并非是我最关注的。相较而言,心态更重要。如若他的信心真正被重建起来,即使现在失败,也总有一天会成功。

我们总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能力和动机欲望,如果一个人拥有天分并且很努力地投入学习或工作,他就一定会成功。但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天分意愿都很充足时,失败也可能发生,仅仅因为这是一个悲观的人。所以,学习积极心理学,做一个乐观主义者,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快乐、成功,也能让身边的人感染到这股气息。当我们所处的组织系统都积极乐观时,身处其中的我们会更阳光。

那么,就建立积极氛围的班集体而言,我们的班主任与学科老师在日常教学生活管理中,可作何借鉴呢?

一、 学科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谁说学习不能“玩”?这里所说的“玩”,是指轻松,而非不认真。若能让学生以对待活动的心态对待学习,轻松的感觉会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首先,在授课内容上为知识点创设情境,问题设计步步为营,提问环环相扣,用不同的鼓励、赞扬之辞让学生建立探究的信心。然后,授课技巧上多用适合记忆、理解的方法,如图像法、表格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等等,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不致因单调的授课形式而视听疲劳。若老师能将每一堂课视为一段美好的旅程,当每一段旅程即将结束时,不妨让学生闭上眼睛,回顾整个过程。把这一堂课的所有重要知识点顺畅地复述一遍,同时让学生闭眼回想。这一形式的课尾回顾能让学生巩固整堂课的记忆。每一堂氛围轻松、形式多样的课都会着实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收获良好体验,当学生能认同这门课程时,就会学得主动,班级的学习氛围也会随之和谐。

二、 班会开展团体活动,加强班级凝聚力

班会是建立良好班级氛围的最合适渠道。班主任可以设计一些全班参与的心理活动,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理解,并记住。参与了、经历了,才能印象深刻。而且,这类通过活动而发的感觉比他人授予延续更久。所以,可以说,由一个小活动感悟到的团结重要性胜过十句“我们要团结”的口号;一次通过归纳总结获得收益的领悟强过不断重申“整理笔记,归纳知识点很重要”的呼吁。

三、 个别学生教育,激励取代指责

对于学习差或行为规范差的学生来说,当“差”已成既定事实,再一味指责无济于事。或许这些学生自己也急,只是找不到改变的方法。当他们的自信心因这些“差”已遭到打击的同时,若我们再雪上加霜,很可能就导致他们彻底放弃。所以,在个别教育指导这类学生时,尽量帮助他们找到失败的原因,而后不断鼓励他们,使得他们在支持的氛围中找回积极的自己。

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系统、组织系统与组织系统,彼此之间相辅相成。因此,当积极的种子拨撒其间,学生、老师、班集体就会相互积极影响。进而通过班集体这样的小组织系统的积极运作,最终推动学校这个大组织系统积极前进。

参考文献

[1] P.Alex Linley & Stephen Joseph.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 Publisher: John Wiley and Son. 2004.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篇9

一、做孩子积极的榜样。

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

二、留给孩子教育“空白”。

教育需要讲究“空白”艺术,适当的空白,才能产生美感,才能让孩子们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正如书中所说,让孩子的心理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得免疫力吧。让孩子远离“时间贫困”和“空间贫困“。拉近师生间的精神距离,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为自己人。

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读了此书后,我们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应“,蹲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心声,主动与学生交流,讲道理,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也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惩罚,跳出”自己人效应“。

总之,我们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做好自己的典范,留给孩子空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寻求细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我们应该努力做到这一些,因为这样,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因为他们快乐,我们就能感受到幸福。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范文二

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有用的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选择的都是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

书中重点研究了23种教育心理现象,却全然没有一般心理学书籍那些枯燥难解的专业术语,没有刻板无趣的说教,读后感觉像是朋友之间的一次倾心交流。首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鲜活生动的学校典型案例,使我感觉到就像在倾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然后作者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通过列举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学实验,对学校案例进行了深入而浅出的剖析。每每读到作者那些总结性话语的时候,都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书中除对案例的精彩剖析之外,作者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对策非常实用易行,简直就是一线教师的管理宝典。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往往凭直觉判断,我们都认为我们自己是对的。但是我们的想法往往会藏着许多盲点。比如学生犯错违反了学校纪律,我们的做法就是批评,我们也认为这样做肯定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行为主义的“联结”和“强化”的观念。有些学生违反纪律是故意的,目的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如果教师给予不痛不痒的惩罚刚好满足了学生的意图,那么倒强化了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还比如,对一个犯错的孩子,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学生自己认错,学生不认错好像事情还没有完,学生态度变好了,自觉认错了,教育也就完成了。其实这里就藏着一个盲点,学生长此下去就会认为犯了错只有认错就可以,有些学生明明没有认识到错,为了逃避教师的批评,就会做表面上的认错。那么教师的行为就是诱发了学生撒谎。

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看似普通的例子,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学知识。像书中提到的“破窗户理论”、“旁观者效应”、“虚假的一致”等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些心理学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办事,有章可循。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尤其是象学习这种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活动。而对学习一旦失去了信心,学习就很难进行下去,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所以,对于孩子,一定要更多的去给予鼓励,让他们自己品尝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成功后带来的喜悦。这样孩子才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动机,只有有了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同时体验了更多的成功之后,孩子才会更有信心,也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困难,面对挑战,战胜自我,才会出现良性的循环和不断的进步。

这本书提到的心理学知识不仅包括学生的,也包括教师自己的,通过读这本书,相信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有更多的收获,也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充实,这本书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范文三

这学期我在教学之余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对工作特别有帮助的书《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书中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务教育。通过阅读本书,我有以下收获: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既包含了普遍性共同性的教育教学原理,同时又结合学科,针对学科的不同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组织、调整与呈现,并进行教学。因此,学习此书,一举两得,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自己班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学科教学能力。

一、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

这本书强调了教师通过认真学习心理学,知道了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优秀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能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时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了解孩子的内心,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

二、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也不例外。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比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构成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智力系统。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构成了与学习相关的动力系统。其中的动机则是学习活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掌握某学科的知识就能胜任、驾驭的。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并运用一些心理学原理来实施教育教学策略。比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兴趣、情绪、意志品质和最佳的学习时机,都要求教师采用最佳的手段以优化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这时,就需要了解学生赖以进行信息加工一些主要心理过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规律,以及相关非智力因素情况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这本书要通读,更要精读。自古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本书很有价值,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今后我还要继续研读它。

幼儿教育 积极看待儿童的逆反心理 篇10

在二十世纪末期积极心理学在西方优先兴起。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品质,充分挖掘人类自身潜在建设性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个人积极影响和潜在力量,使每个个体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在当下大学生教育中,发挥积极影响,特别是当下大学生均是家里独生子女,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容易具有性格和心理缺陷,影响大学生自身长远发展,导致其在步入社会后,无法发挥自身积极影响。利用积极心理学,利于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疏导大学生身心发展压力,提高心理素质,利用心理调节,在社会中发挥自我力量。

一、内容阐述

人们建立在自身思想品德基础上,给出相应奋斗与发展目标,监督自己在发展期间行为,自我教育,结合自我教育实践结果,评判自身,完善自身缺点。自我教育实践评判这一过程,就是自我教育体现。依据自我教育这一理论内涵,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这样理解:大学生在调节自身身心发展和维护心理方面,需具备基础心理能力。详细来说,心理能力体现为,自我实践能力、自身要求能力、自我评价和实践能力。

在心理健康教育期间,大学生自我教育开展,自我认识能力发挥较大作用,自我认识能力决定大学生自身,对心理教育需求程度高低,关系着学生和周围环境关系认知度,也决定大学生对自身认知理解度。自我要求能力,和大学生关系体现在,大学生是否可以良好建设目标,安排自我时间,安排计划等。自我要求能力是大学生在心理教育期间,自我教育实现关键因素。自我评价能力,是大学生在自我发展中自身成绩评价能力,对自我发展中积极和消极因素客观评判,辩证看自身。这四种心理能力相互联系,互相辅助,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发展。

二、启示与理论依据阐述

(一)积极情绪理论体验

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与评价能力中,情绪积极理论体验作为其理论依据,发挥积极影响。依据积极情绪理论,大学生可以良好对周围环境,生活中事物,给出积极心理体验和情绪感受,积极情绪理论在证明积极情绪理论发挥最大作用。详细来说,其发挥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自身能力,灵活把自身能力与社会资源结合,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能力,形成创新思维,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自身价值。

其二,随着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深入,大学生注意力不断扩散,思维不断激发,大学生思维更为活跃和灵活。提高大学生自我评价与认识能力,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身心发展特点、情绪体验全面认知,对自身发展评价。

(二)积极人格理论体验

积极人格理论体验,是指大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积极追求幸福,并在追求过程中,积极去感受幸福和愉悦感觉,同时,也激发大学生潜力和能力。积极心理学研究人员,对心理学特质研究时,构建一整套全面人格系统――VIA系统,这一系统对人格优势和价值全面分析,包含了24类性格力量和6大核心美德。积极人格力量对大学生来说,其对大学生时间能力和自我要求能力发挥积极影响,培养大学生这两种能力,大学生对幸福和美好理解增强,全面感知到生活的美好。大学生结合自身能力,为未来发展构建,使大学生具备理想状态,朝向理想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积极人格理论中,就六大美德来说,卓越、智慧、节制、勇气的.力量,利于在大学生面对困难时,理智冷静处理,激励大学生自身朝向自己设定目标发展。六大美德中正义和仁慈,利于大学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实现自我调节目标。

三、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举措阐述

(一)外部环境系统建设,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外部坏境

当下大学生自我教育水平较低,这是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主要因素。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要想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需为大学生建立一个积极外部环境系统,利于在自我教育中,满足大学生自身需求,为其营造良好学习条件。详细来说,大学生积极外部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其一,稳定和长期外部环境。如,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其二,多样和短期环境。如,文化氛围、教育氛围、学风等。这两种不同环境相互独立,相互协调运作,是大学生心理自我教育必要基础,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主要途径。

(二)贯彻科学教育取向标准,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在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期间,培养手段和方法对大学生工作效果与质量影响较大。教育人员需倡导积极和科学教育取向标准,即把健康心理学理论。

在大学生心理教育期间贯穿,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自身,对心理变化和发展全面认知,树立积极人格,理解幸福和美好含义。贯彻科学教育取向标准,为大学生在自我心理教育期间,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做指引,避免大学生没有方向,出现盲目认知问题,自我教育效率低下问题的发生。

(三)利用科学方法开展自我教育能力培养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期间,教育人员可以利用合理化手段开展教学。利用教育课程,团体心理活动课,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其一,教育人员利用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总的来说,在当下社会众多高校均建立心理课程,但是其教学效果不佳,影响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面对这一形势,高校教师需把心理学教育课程与积极心理学理念和价值取向结合,把积极心理学、基本课程、大学生实际生活结合,在课程教学期间,积极和学生交流,共同探索社会美好事物,感受积极事物。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增强自我幸福感与能效感。

其二,利用团体心理活动课,把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健康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展现。为学生营造轻松和愉悦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增加对现实中和自我认知度,分析现实中自我与理想中自己差距,辩证看待自身。在团体活动中,大学生与不同个体可以及时交流和沟通,通过相互学习、体验和观察,来认识自我,完善自身缺陷,改善和优化与其它个体之间关系,激发大学生潜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和协助能力。

四、结论

幼儿教育 积极看待儿童的逆反心理 篇1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人学生心理素质;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观

何为积极心理学?谢尔顿和劳拉金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塞里格曼则认为:心理科学原本就应有三项历史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人类生活更加允实,富有意义;鉴别并培养有天赋的人。由此,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积极观

积极心理学注重于对人本身积极品质的发扬,这不但是对人性的赞美和应有的尊重,更是对人类社会的的理智客观理解。与传统主流的心理学模式过于关注那些当前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不同,积极心理学的中心主要在积极两个字上,提倡用一种积极的理念和眼光去看待人类本身及社会,改变当前人类本身并没有随着世界物质的日益丰富同时感受到更多的快乐的局面,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

1.2幸福观

幸福指数是近年来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积极心理学对积极情绪的研究,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因而注重从积极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问题,把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1.3预防观

积极心理学不但关注心理问题其负性层面,同时注重于引导发掘出个体的潜能,让人能够在不借外力的情况下独立预防和治疗产生的各类相关问题。从个体干预方法的选择来看,积极心理治疗着重于提升个人的积极品质,增强个人的积极力量来应对各种问题。积极心理治疗的核心便是引导病人不断加强累积自身已有的积极品质或积极力量来抵抗解决各种问题,通过利用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倡导采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心理问题或对问题做出新的解决方法。积极心理治疗是以增强人的积极品质或积极力量对人自身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的集中体现。(改)

2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是从研究人白身的积极因素入手,通过不断地激发人白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白己的潜力而获得良好的生活。这为我们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注重预防,心理咨询与辅导作为辅助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着重于挖掘出潜藏在那些处于心理困境之中的大学生们身上的积极品质。比如说,一个人因为自身外貌方面的某个部分遭到他人嘲笑而自卑,此时我们可以引导他重点关注到比他本身的外貌更为重要的某些内在优良品质上,如诚实、责任心和善良等;一个苦恼于自己个性较为内向,不擅长处理人际交往的学生往往具有他人所不及的那些深刻且能独立思考的敏锐洞察力。东施效颦的典故众人皆知,大学生如果能够更加注重关注到自身的优良品质,适当忽视掉自身的弱项,就能够极为有效的避免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将着重于对人内在积极品质的发掘,使大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塑造良好的心理,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有效预防,心理辅导与咨询作为一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辅助手段,将对有心理疾病或障碍的个体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方向应放在通过对积极品质的关注,形成大学生白身完善功能,进而实现有效的预防。

2.2长远发展,确定学生终身幸福的教育目标

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人对自身生活的感受和看法,而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在于个人自身的目标和价值观如果有效的在生活质量和外部世界之间进行协调。同时积极心理学得出了人们对于事情的看法和解释决定了人自身的幸福感而并不是发生在人身上的事情决定他们是否觉得幸福的结论。此种结论和一位叫埃利斯的心理学家曾经提出的合理情绪疗法颇为相近,在他经过长期临床实验之后,总结概括出三大不合理的观念所共有的特征:第一绝对化的要求,第二过分概括化,第三糟糕至极。由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使大学生对白己所经历的过去事件的清理,认真分析目前的心理状况,确定哪些是由于对过去事件的不合理认知而导致的,并代之以合理的、恰当的认知理念。这一过程就是重新评价过去,形成积极情感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大学生对过去产生满足感,促进其心理健康的过程。

2.3正向关注,致力于大學生优秀品质的培养

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改变传统方法过多关注于对心理疾病和问题的矫治和疏导的情况,更多的注重于培养大学生们身上积极的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在关于自我的研究当中曾得出结论,人类的三种需要包括,胜任的需要,自主的需要以及归属的需要同时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将会有一片光明的前景,个体本身在满足三种需要之后受到内在激励,将充分挖掘出自身潜能并追求更大的挑战。平时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和各种各样富有活力的积极活动互相结合,让大学生们发挥自身才能满足他们的胜任需要,对大学生们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帮助和指导满足他们的归属需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及平等民主的管理风格满足大学生们的自主需要。当大学生们得到此三类需要后,将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出他们的内在潜能并且逐渐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保持好自己的心理健康。

2.4课堂实践,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里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挖掘内在潜能并且形成积极的人类经验。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该努力构建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们能够勇敢且愉快地表达自己,以一种开放自由无拘束的姿态融于课堂环境,学生们处于这种课堂环境之下,将体验到被人尊重,和谐愉快且和同伴们快乐着他人的快乐,幸福着彼此的幸福,在经历着幸福感的同时于不知不觉之中悄然改善着学生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崔立中.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1):31-34

上一篇:女人下腹疼痛什么原因下一篇:教学论文(高一化学-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