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课文知识点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一语文课文知识点(通用9篇)

高一语文课文知识点 篇1

文学常识

《左传》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司马迁及《史记》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对后世影响巨大。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7、夸张:突出了……的本质特征

8、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

量词知识点

高一语文课文知识点 篇2

目前, 不少语文学界的工作者一再呼吁应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虽然如此, 上世纪学术研究中遗留的两大问题——“语文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语文知识的有效性”依旧是争论的焦点, 这两个问题正是导致了语文知识命似浮萍、长久未定论的根源。

我以为,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语文知识的明确分类。在以前的研究讨论中, 语文知识类型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一刀切地谈如何落实语文知识, 忽略了不同类型的语文知识所承担的课程功能和课程目标的差异、不同性质的语文知识所需要的教学设计不同的客观事实。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做法致使课堂陷入了讲与不讲、讲多与讲少近乎一样的泥淖中。

过去, 关于语文知识有个约定俗成的“八字宪法”表述, 即“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由于这种说法并没有具体论述分类的原因, 也没揭示相互之间的关系, 与其说是语文知识的类型不如说对语文系统的简单概述, 因而显得势单力薄, 不成一家之说。

目前, 关于“知识类型”较被认可和接受的研究成果是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其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此种语文知识类型的根本视域和立场是学生, 符合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活动宗旨, 能有效结合课程与教材目标并践行。“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是什么’的知识, 它是人们对事情的状态、内容、性质等的反映。” (1)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知识, 它是人们关于活动的过程和步骤的认识。” (2)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学习的策略的知识, 即如何确定‘做什么’、‘怎么做’的知识。他的标志是明确认识自己面临的学习任务, 知道自己目前学习所达到的程度, 能调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省和调节。” (3) 这是知识教学最理想的境界, 更多的是依靠学生自我的领悟和监控。

从三个课例来看, 夏志明老师的《陈太丘与友期》是以陈述性知识为主, 黄德初老师的《我愿意是急流》侧重的是程序性知识, 张璇老师的《说数》是以分析为主要教学方法贯穿策略性知识的教导。三位老师在知识的选择上都进行了组织和建构, 并没有出现无效知识的现象, 这是其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体现。但是, 纵观三个课例, 在关于语文知识教授上有两方面需要商议:

一、陈述性知识的有效教学方式。

如《陈太丘与友期》中成语积累这一教学环节上,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工具书积累成语, 却只是流于单纯地积累成语, 对成语的意思没作点拨和解释, 这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很难掌握的, 所以这一环节由于教学方法不妥当使得知识形成性低。而黄德初老师在《我愿意是急流》中的比喻手法、倒装的条件句这样的陈述性知识教授中就处理得很好。对华师附中的学生来说, 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不会存在问题, 但是要让学生确切地体会这两种手法在此诗歌的妙处就要另花一番心思。黄老师是通过反复地比较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其中高妙, 这两点知识就不仅在学生知识建构中得到确认而且使之建立有效的知识图式。

从这两个课例的比较中得出启示: (一) 陈述性知识是语文知识的基础, 也是较为简单易懂的知识, 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这往往使教育者产生不正确观念——易懂就易教, 这是有待纠正的, 因为这种观念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陈述性知识是要求掌握的, 看似懂的不一定透彻掌握, 最终目的是可以灵活运用。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语言是对语文课程的所有类型知识的目标和指示。

(二) 一种知识得以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式的使用。以体验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是提高陈述性知识效度的重要策略。体验, 以学生为主体视域, 旨在调动学生生理器官、思维感知以达到如身临其境之感, 拉近学生、作者、文本等之间的距离, 通过直觉的方式把这些知识事实积淀在主题内部。如“引吭高歌”如果夏老师植入让学生拉长脖子、大声愉快地唱, 学生不仅明晓“引”的意思, 而且懂得在各种情况下灵活运用该成语。总之, 在语文知识的教授上, 执教者必须对所要教授的语文知识的目标、内涵性质有准确的认知, 并结合所教的学情具体解决。

二、陈述性知识要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中学语文教学不应以陈述性知识而是以程序性知识为主体, 陈述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有限的, 语文课程目标在于“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陈述性知识是不能满足学生对语言运用之要求, 必须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意义是巨大的, 是最需要的也是目前教学最缺乏的。而这两者的转化的契合点在于“用”, 将陈述性知识融入某一情境中, 即把知识实践化、生活化以达到两种知识的有效转化或结合, 这种“用”也正是程序性知识“做什么”或“该怎么做”的要求所在。如黄德初老师在《我愿意是急流》教学的最后一环节——让学生仿照诗歌另赋新诗, 此为“用”, 让学生用已学知识尝试做某件事, 即是迁移, 这种教学方法对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是高效的。“用”较之感悟、体验多了明确的指向, 又较之分析、理解多了具体的操作训练。黄老师的“用”是非常大胆的, 教学设计也是本课堂的亮点, 程序性知识趁热打铁地得到即刻落实。而且通过“用”让学生顺着外显知识指示的方向挖掘了诗歌教学中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 并最终实现缄默知识向外显知识的转化。用外显知识引导学生缄默知识的获得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所以训练的教学方法为黄老师突破了教学难点和实现了教学目标。训练法是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不少教师用得不慎造成了题海战术, 所以训练法必须有所针对性, 做到有的放矢。它对程序性知识类型是很有效的。

张璇老师执教的《说数》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张老师教授的知识中主要是策略性知识, 对此张老师采取的主要是分析的教学方法, 这点非常合理。因为只有通过理性认识和逻辑推理的分析过程才能让学生体会科学小品文的准确性和文化之美。如:张老师在落实教学目标之一“掌握科学小品的准确性、生动性”时, 设置了“是非大考场”的教学环节, 她不仅要求学生对所给出的语段作出判断, 并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判断找到根据。另外, 张老师课堂知识的衔接性非常紧凑且渐进有序, 在学生细致体会文章的科学和准确性后, 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小品另一特点——文学性, 这两个环节让学生对掌握文章中形象生动的说明方式的策略性知识有了清晰的认识。更值得肯定的是, 张老师不是通过传统满堂灌的方式来教学, 而是组织学生以探究的方式一层一层地剖开其中的“策略”, 即本篇科学小品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这种分析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以达到深入策略性知识的“元认知”和实现学生对认知过程的自我调控, 全面地理解知识生成的过程并对自身某部分的认知进行新一轮的修正和建构。策略性知识的掌握虽然更多的是依靠学生自身对认知活动的调控过程, 对中学生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对策略性知识的掌握, 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师在教授策略性知识时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又是能否有效地引导的关键所在。一般而言, 张老师所采用的分析教学法就是针对策略性知识的, 这是由策略性知识的性质、功能所决定。

这三个课例充分地展示了语文知识的类型, 同时也为不同类型的语文知识所应采取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启示甚至是示范作用。语文知识再一次成为语文学科研究讨论的焦点, 可见这是语文学科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在考试指挥棒下, 语文知识形态已被扭曲、语文知识的教学也已被异化。因此我们要正视这一问题, 只有对语文知识类型的熟知并与恰当的教学方法相融, 才能达到认知的高度, 否则教育目的、课程目标都将会成飘渺虚无的浮空之言。

注释

1 韩雪屏《语文课程的知识性质》, 《语文学习》2003 (5) 。

高一语文课文知识点 篇3

关键词:教学实践;高一语文;知识辅垫

一、高一教学应该关注的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被摒弃

现在不同于以前,学生的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而高一学生刚升入高中,对于高中的学习方式和模式并不熟悉,如果在教学的一开始就按照高中的教学模式来教学,那么学生将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环境。所以,学校应该重视初高中教学的过渡,让学生自然过渡到高中的学习生活中来。为了达到这个要求,高中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高中教学模式和初中有很大的不同,高中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能力要求也很高,尤其是语文教学。高中的语文教学更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安排学习时间,这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需要适应。高一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半自主半辅导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等到学生自己可以安排学习计划,再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往的高中课堂比较沉闷,课堂氛围比较压抑,学生都为了高考而奋斗。但是现在教师不能让高一的新生一开始就在沉闷的氛围中学习,而应该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是教师需要转变的。初中时期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丰富自己的生活,到了高中后,即使学习的任务更重了,教师也不能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要引导他们阅读,开拓自己的视野,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在教学的一开始就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要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融入高中的语文学习生活中。

2.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变化

高中语文教学一般都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但是对于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不太适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是主导,掌握着课堂的动向,学生接受教师的引导,更多的是自己安排学习计划。但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上还是要占主导的地位,先要让学生了解高中的教学模式,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模式转换。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和高一学生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动向,帮助他们解决语文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使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能尽快适应高中的教育模式,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不再是以教师讲课为主,而是要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学习,自己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对于高一新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高一语文教师要在这方面加强关注,积极引导学生从初中的教学模式转到高中的教学模式,转变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地位,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新角色,更快地融入高中语文课堂中去。

3.注重教材的使用

高一新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比较弱,在学习的一开始还是会依赖课本,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所以,高一语文教师要重视这一点,注重教材在课堂上的使用。高一语文教材上有很多基础知识和好的文章,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上的内容,安排教学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学习和巩固知识。高一的语文课本还是以文言文、诗歌为主,这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通过语文教材的使用,高一新生可以了解到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在日常学习中也会加强对这一方面的学习。新课标下的高一语文教材不再只是枯燥的知识,更有提升学生能力的内容。所以说,语文教材的使用对于高一语文教学活动是很重要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语文课本,特别是必修一,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认识和了解,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高一语文教学实践的几点措施

1.注重知识的日常积累

高中语文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读、写方面。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知识需要靠平时一个一个词、一篇一篇文章、一首一首古诗的积累,久而久之,就会积累到大量的语文知识,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知识的积累就像盖房子一样,需要一砖一砖地往上添,并且坚持不懈,这样有朝一日才有可能建成一座大房子。语文也来自生活,学习并不是只有在课堂上才能进行,课余时间也可以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比如,看课外书时,读到一篇好的文章,看到一个好的词语,都可以积累下来,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对于高中生来说,积累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写作需要积累大量的素材,有素材才能更好地写作。有些高一语文教师认为任务紧,教学内容多,就会布置大量的硬性作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在于记住了多少,而是理解了多少。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自己去积累语文知识,而不是重复地写字。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每周都读一两篇好文章,并且写下自己的读后感,记下重要的词语,在语文课堂上和大家分享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语文知识,同时又实现了资源的共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

学习每一门学科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按照规律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所以,教师应该先认识到语文学习的规律,然后再安排教学活动。语文知识的学习应该是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积累知识,掌握知识。要学好语文知识,首先就是要有学习的兴趣,探索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某一个词语时,首先学生要对词语的读音和字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能够熟练的掌握,然后引申到其他的词语,把与之意义或者读音相近的词语也积累并且记忆下来,这样就从学习一个词语到多个词语,最后就是运用,了解这个词语该如何运用到写作中去。通过这一系列的流程,学生就可以熟练掌握并且运用词语,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教師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语文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展示几个典型的词语,然后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去了解掌握这个词的意思,与之相近的词有哪些,该如何运用到写作中。等到下节课时,教师会进行随堂提问。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

3.养成学习的习惯

语文学习重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重在坚持,所以,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养成语文学习的一种习惯。首先是预习的过程。在上课之前,学生就应该把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通读课文,对不认识的字和词进行标注,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参与教学活动。然后就是课堂上的听课。学生要培养自己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步伐,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多和教师交流看法,还要认真记笔记。接下来就是课后作业的完成。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都要认真独立地完成,不要抱着应付的心态去写作业,作业也是对语文知识的巩固,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

高一语文的知识学习重在积累,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多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谭文旗.存在意义建构:存在论视角下的语文教育[J].教学与管理,2011(06).

[2]徐春云.如何做好高一语文教学[J].教学一得,2011(04).

[3]翠翠,朱成科.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主义倾向批判[J].教育科学研究,2010(11).

[4]陈爱华.提升高一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文理导航,2011(07).

(作者单位 厦门外国语学校)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4

1、给加点字注音:

分泌沁园春()百舸()坎坷()拜谒()遏制()竭力()挥斥()干坼()遒劲()酋长()谩骂()散漫()花蔓()惆怅()稠密()绸缪()寥廓()峥嵘()未雨绸缪:

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2、文学常识:

词:

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词牌:

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雨巷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寂寥()彷徨()彳于()颓圮()舷梯()娴熟()悬崖勒马()弦外之音()按捺()刚毅木讷()方凿圆枘()静谧()猕猴()所向披靡()奢靡()矫揉造作()繁衍()挑衅()

2、成语悬崖勒马:

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弦外之音:

比喻言外之意再别康桥青荇()长篙()蒿里行()枯槁()浮藻()缫丝()漫溯()晦朔()斑斓()阑干()波澜()笙箫()萧瑟()大堰河—我的保姆

1、字音大堰河()荆棘()火钵()忸怩冰屑()凌侮()叱骂()

团箕()给予()碾了三番()

2、字形(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堰河/偃旗息鼓凌侮/诲人不倦叱骂/诧异红漆/膝盖豆浆/船桨辗转/碾了三番

3、词语童养媳:

旧社会中领养人家的女孩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结婚,叫童养

童养的儿媳妇叫童养媳瓦菲:

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火钵:用来盛火取暖的瓦盆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小团箕: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圆形器具,用来盛晒粮食等典押:

典和当忸怩不安:

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咒语:

说希望人不顺利的话天伦叙乐:

指家庭骨肉团聚的欢乐

4、文学常识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等自传性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

青的成名作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一词多义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言辞,词句)《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假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见其发矢十中_,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深奥,微妙)动刀甚微(轻微)周室卑微,诸侯相并(衰败,衰弱)鄙越国以鄙远(边邑,以??为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蜀之鄙有二僧(边境)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轻视,看不起)鄙臣不敢以死为我(谦辞,谦称自己)古今异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

请客的主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

出使的人今义:

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

那人今义:

妻子词类活用名词做状语夜缒而出,见秦伯(在夜里)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面)名词做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动词做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形容词活用做动词邻之厚,君之薄也(加强,削弱)使动用法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意动用法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以??为疆界)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界)特殊句式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省略句(烛之武)辞曰:

臣之壮也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敢以(之)烦执事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夫晋,何厌之有荆轲刺秦王【词语】荆轲拜谒督亢谬误偏袒扼腕厄运濡染怯懦伤创办目眩鲰生箕踞:

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戮没:

杀戮和没收拊心:

搥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成语】切齿拊心:

咬牙捶胸,形容极端痛恨的样子又作切齿腐心无可奈何:

没有办法,无法可想图穷匕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_毕露淬火猝然忤逆铁杵创发上指冠:

形容极度愤怒悲歌击筑:

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变徵之声:

常作悲壮之声【文学常识】《战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又称《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鸿门宴【词语】樊哙目眦卮酒参乘啖肉刀俎彘肩瞋目鲰生:

意思是浅陋无知的小人鲰,短小、浅陋飨:

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意为犒劳【成语】劳苦功高:

指勤劳辛苦,立下大功秋毫无犯:

秋毫,秋天鸟兽新长的毛;原指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比喻表面上有一个堂皇的名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文学常识】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_》”记念刘和珍君

一、字词:

洗涤攒射尸骸杀戮辗转黯然绯红不惮:

不怕诧异:

觉得奇怪踌躇:

犹豫菲薄:

这里意为微薄喋血:

_满地喋,血流出的样子寥落:

稀少浸渍:

浸润,渗透桀骜:

形容性情倔强骜:

不顺从惩创:

惩罚,惩治

二、成语:

长歌当哭:

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

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殒身不恤:

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

死亡恤,顾虑

三、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等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字词:

景仰戊戌显宦叱咤风云莅校迥乎不同短小精悍步履潇洒顾盼谦逊激亢箜篌机缘弥漫哀从中来博闻强记酣畅屏息以待涕泗交流

二、文学常识:

梁实秋,散文家、翻译家短新闻两篇凝重掩映瞩目婆娑噩梦颠倒嬉笑纳粹凋谢废墟窒息小狗包弟

一、字词作揖狗吠叱骂煎熬租赁篱笆揪回来二、成语绿草如茵:

茵,草垫子呕心沥血:

形容费尽心思

三、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世纪老人”,享年101岁他被公认为20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代表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颠峰主要作品:

《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_”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包身工

一、课内字词蠕动汗臭褴褛游说水门汀执拗吆喝籼米莴苣揩地板怜悯蹒跚瞌睡殴打谄媚懒惰譬如_滋养冤魂

骷髅噩梦焦灼嚷骂娼_胆怯拎着弄堂搽粉锭子怔住

二、课内成语:

1、横七竖八:

形容纵横杂乱

2、里应外合:

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3、不假思索:

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三、文学常识:

1、夏衍本名沈端先,19生,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_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在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

高一语文课本知识点 篇5

有要于时也(当时)

时不与法俱至(时代)

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不幸死矣(幸运)

始皇帝幸梁山宫(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负:

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负其强(倚仗)

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肉袒负荆(背负)

引: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引车避匿(调转)

秦军引而去(避开)

引酒且饮(拿)

所以:

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依据)

此其所以败也(的原因)

以: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表凭借)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连词,表修饰)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用)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介词,因为)亦以明死生之大(连词,表目的`)

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修饰)

纵情以傲物(连词,表并列)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连词,表承接)

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目的,用来)

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把)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具告以事(介词,把)

请以剑舞(介词,用)

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项王未有以应(连词,来)

贵以近知远(介词,根据,按照)

高一语文课本知识点总结 篇6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宾语前置,以何)

3、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判断句)

4、我为赵将。(“为”,是,判断句)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于”,被,被动句)

6、设九宾于廷(“于廷”,介词结构后置)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被动句)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判断句)

10、大王见臣(于)列观。(省略介词“于”)

1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留在汉的匈奴使)

12、为降虏于蛮夷。(介词结构后置,“于蛮夷”)

1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以何见汝为”)

1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

15、何以复加。(宾语前置句,“以何复加”)

1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

17、缎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

18、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被,被动句)

1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有几十家.)

20、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您还为谁(守节)呢?)

21、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

22、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省略介词“于”)

高一语文下册必修三知识点

1、生字:

畏葸(xǐ)、谄(chǎn)媚(mèi)、聂绀弩(niègànnǔ)、呵斥(hēchì)、帽盔(màokuī)、白痴(báichī)。

2、字形区别

亲眷(qīnjuàn)、誊写(ténɡxiě)、荣誉(rónɡyù)、乞讨(qǐtǎo)收讫(shōuqì)、迄今(qìjīn)、绀青(ɡànqīnɡ)、泔水(gānshuǐ)柑橘(ɡānjú)、谄媚(chǎnmèi)、陷阱(xiànjǐnɡ)、滔天(tāotiān)、倡导(chànɡdǎo)、猖狂(chānɡkuánɡ)、畏葸(wèixǐ)、猪崽(zhūzǎi)、思想(sīxiǎng)。

3、成语积累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_风。贬义词

昂头阔步:仰着头,迈着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畏葸不前:畏惧不敢向前。

蛊惑人心:迷惑人心。

鸿篇巨制:指规模宏大的著作。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豁然开朗:①指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②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

高一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1、多读:阅读课文是复习的第一步。通过阅读,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识点。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读法:教读课文需精读,字、词、句、篇等各个知识点全方位掌握,精彩语段达到成诵;自读课文需泛读,有的还需跳读,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也是近几年高考考查项目之一。

2、多划:即在阅读课文同时,把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词,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既能加深印象,又便于复习巩固,一目了然。遇到规范句子,不妨划分句子成分,复句还需标明关系,典型语段要划分层次、归纳层意。遇到疑难,还要作标记,便于以后向老师同学求教。

3、多查:查什么呢?查工具书。字典、词典、参考资料,只要用得上,尽可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亲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学习方法、摸索学习规律的过程,也是提高运用工具书能力的过程。对于似曾相识的语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学过的课文,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经过分析辨别,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4、多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复习过程免不了有疑难,要独立钻研,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善于向老师、同学请教。有时自己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老师很可能不止讲一个问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你融会贯通。

5、多写: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无论平时学习还是考试,有的同学往往把常用字词写错,为什么呢?就是缺少写的训练。生字、生词、重点语句不妨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反复写一写。又如一些作文题,往往看似容易写来难,也要动笔写写,切忌眼高手低。

6、多练:就是通过做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题要把考题的目的、意图弄清,要注意归纳总结,寻找规律,触类旁通,增强应试能力。做练习题,既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也要自觉地做。我们反对搞“题海战术”,但不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也谈不上质量。练然后知不足,及时反馈矫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再论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多元化 篇7

江跃、王家伦先生在其文章《也论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构建———兼与陈尚达先生商榷》中, 针对陈尚达先生的“多元化语文课程知识系统”, 明确表示“语文课程知识系统应当是多元的”[2]。笔者认为确为不妥, 主张建立一种多元的语文课程知识系统。至于原因, 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语文课程中的知识问题

张华教授在其《试论教学中的知识问题》一文中提道:“狭义地说, ‘教学知识’是林林总总的‘学校学科’ (school subjects) 。而‘学校学科’与各学术领域中的学科知识 (academic discipline) 之关系, 是课程与教学认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3]请注意这里的“学校学科”与“学科知识”, 有些语文教师甚至专家学者之所以热衷构建一种一元化的“语文课程知识体系”, 可能就是没有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将“学校学科”等同于“学科知识”。

因此, 有必要对“学校学科”与“学科知识”作出清晰的区分。首先, 二者的内涵不同。“学科知识”是由学科专家所结成的学科共同体, 在各个不同学术研究领域, 基于某种信念, 通过持续的探索过程而形成的基于证据的解释与辩护[4]。而“学校学科” (也就是“教学知识”) 是由学生的经验与知识、教师的经验与知识、社会与生活环境、相应的“学科知识”及“跨学科知识”等要素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一个整体, 其核心问题是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之关系[5]。其次, 二者所具有的探究性的主体差异。“学科知识”的探究主体当然是学科专家或由专家结成的共同体, 目的是解释客观世界, 为人类丰富一般经验。“学校学科”的主体则更多的是学生与教师。学生通过探究而理解自然、社会生活, 发展创造个性, 建构自己的经验世界。教师通过探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与学生一道成为走向文化领域的共同探险家[6]。最后, 二者的存在状态相去甚远。“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它可以通过“简化”及其内容的组织转化为“学校学科”, 而“学校学科”则会因其主体的不同理解和建构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生成性。

如果将“学校学科”与“学校学科”视为“同一个知识”, 即以“概念”、“定理”、“公式”等形式所呈现出来的确定无疑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知识体系, 那么建立一个一元化的“语文课程知识系统”就是无可厚非的, 而事实上却远非如此。

我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汉语、文学分家和加强“双基”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言知识体系, 其实没有看到“学校学科”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区别, 以致将二者视为“同一个知识”, 从而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客观性、系统性, 采取的是一种知识的“网罗主义”[7], 即将一个个被公认为正确、合理的语言知识点罗列出来, 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照学科的逻辑与教学的需要进行排列组合, 以构成一个封闭、严密的体系。其中的某一语言知识被严格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知识之间缺乏联系与融合, 缺少灵活性和动态性。同时这个语言知识体系忽视与外界的沟通, 所以又缺少开放性。在语文教学中, 这种知识系统又表现出相当的权威性和固定性, 教师和学生被排除在知识系统的构建之外。

新的知识观则认为知识的本质是一个内在、开放、动态的建构过程[8], 只是对现实暂时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学习者也绝不是一个容器、一块可以任意涂鸦的白板。知识是在学习者日常生活中丰富的经验所构成的预结构。知识的内在性决定了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的内化过程, 其开放性决定了它又是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 而其动态性则决定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僵化保守的。教学活动表现为教师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解释信息, 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 显然一种一元化的语文课程知识系统是无法满足教学活动的需求的。

2.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 应该是拥有一个本领域内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或结构, 它表现为一定的核心概念、原理、定理策略等按照一定逻辑逻辑顺序组织起来的知识内容[9]。但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着明显的特殊性。首先, 在课程内容上, 其他学科重在教材“说什么”, 而语文则重在“怎么说”[10]。这其实是“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关系的问题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上的具体的不同的表现:其他学科重在“说什么”, 即关注的是言语内容, 这些内容便是学科教学知识。语文重在“怎么说”, 即关注的是言语形式。对言语形式的教学, 尽管一些业已形成并成系统的显性知识是必需的, 也是有效的, 但更要借助“语感”、“文感”等一些“缄默性知识”或“无意识知识”。这就说明, 对语文来讲即使存在语文知识系统, 也应该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这种多元性不仅仅是由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所显示出来的多元, 更主要的是这些隐性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其次是在知识的组织上, 前面我们提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是按照相对明确稳定的学科体系组织起来的, 而语文却是以问题解决为原则进行组织的, 这个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每个学生又是一个个各具独立个性的主体, 都具有不同的发展需求, 其语文能力的发展与素养的提高明显是不能指望一个一元化的语文课程知识系统来实现的。因此, 语文学科到现在为止都能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语文学科的这种特殊性在客观上为多元化的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构建提出了要求。

3. 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课程形态

我们再从语文课程标准与课程形态的视角对语文课程知识系统进行分析。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课程具体形态, 是为达到国家语文科‘课程目标’而研制的具有动态形成性的课程具体样式。”[11]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是统一的, 却可以形成不同的语文课程形态。

在语文独立设置综合科这种课程结构已定的条件下, 语文课程具体形态的问题主要是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和如何组织[12]。一直以来语文教学采用的教材形式无非就是一篇篇课文, 语文课似乎就是教课文与学课文的课。但仔细思考一下我们不难发现, 在“定篇”[13]尚未被我国正式纳入语文课程的背景下, 语文课程内容及组织的问题便是教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教什么语文知识和如何组织的问题。由于语文科的“学校语文知识”的流动状与生产性, 决定了语文科的课程具体形态必然应该是多元并呈的。可以说语文课程之所以是多元的,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文课程知识及其组织是多元的, 即语文课程知识系统是多元的, 即取决于语文课程形态。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让我们走出两极思维的怪圈.语文建设, 2009, (7-8) .

[2]江跃, 王家伦.也论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构建——兼与陈尚达先生商榷.语文建设, 2009, (12) .

[3][4][5]张华.试论教学中的知识问题.上海:全球教育展望, 2008, (11) .

[6]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7]洪成文.现代教育知识论.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182.

[8]潘洪建.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课程.教材.教法, 2003, (8) .

[9]荣维东.语文课程研究的范式转型——从学科性质到课程理解再到课程开发.语文建设, 2009, (12) .

[10]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6, (1) .

[11][12][14]王荣生.高中语文 (必修) 新课程课例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 篇8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高渐离以 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 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二)指出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燕王拜送于庭

5.秦王还柱而走

6.卒起不意

7.日以尽矣

8.图穷而匕首见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3.持千金之资币物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6.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8.北蛮夷之鄙人

9.图穷而匕首见

10.秦王还柱而走

11.诸郎中执兵

12.左右既前

(四)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1.进兵北略地

2.秦兵旦暮渡易水

3.丹不忍以己之私

4.樊龄期乃前曰

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6.其人居远未来

7.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8.皆白衣冠以送之

9.发尽上冠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12.(秦王)乃朝服

13.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14.群臣怪之

15.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16.非有诏不得上

17.箕踞以骂曰

高一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9

1、《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自由诗。

什么是自由诗?简单说,这种诗体,有一句占一行的,有一句占两行的;每行没有一定音节,每段没有一定行数;也有整首诗不分段的。自由诗,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自由诗没有一定的格式,只有旋律,念起来流畅,象一条小河,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因感情起伏而变化(艾青《诗的形式问题》)。

“自由诗”,绝非“放荡不羁”,而是一种“自由”其外,“诗神”其中的富有“散文美”的现代诗歌的精品。

2、《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带有一定叙事性的抒情诗。

就这首诗的总的倾向而言,作者并没有向读者讲述有关他乳母的完整的或大体完整的故事,他利用这些片断的故事或画面,目的是倾吐对大堰河的深情。所以这首诗是抒情诗,不是叙事诗。

高一语文知识点(四)

一、《雨巷》写作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一个最黑暗的时代。_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_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二、《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上一篇: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练习下一篇:同乡会中秋致辞